一、让阅读教学成为真正的对话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杨梅[1](2021)在《小学语文“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昆明市H小学五、六年级为例》文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而如何掀起“悦”读教学高潮,教师对“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依然任重道远。“悦”不同于简单的“快乐”或者取得某种快感,它不排斥悲伤或者忧郁的内容,反而在融入真情实感中释放自我,是一种感情的升华,人格的提升,不是简单的快乐阅读或者悦读。因此“悦”读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悦目、悦耳、悦心的阅读过程,即本文理解的“悦”读便是一个赏心悦目的阅读过程,不仅包括学生的阅读,还涵盖了教师的阅读教学,相比于普通的阅读,“悦”读更强调的是阅读的初心、心境、心态、层次、深度乃至意志品质,而不是单一的感兴趣。“悦”读教学即教师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引导与培养,激发其主动阅读的情感体验。真正的“悦”读不仅是学生能获得过程中的快乐,而且能养成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审美,夯实学生语用基础,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本研究以教育学相关理论为基石,初步总结出相关文献中较为普遍的阅读教学问题。通过研究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针对H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师“悦”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整理与分析出问卷调查情况和访谈情况以及对语文“悦”读教学的课堂观察实录。基于此研究,分别得出教师和学生的调查结果:教师方面:教师对“悦”读教学的关注不够;教师课前准备达不到理想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方法不够全面;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的效果不佳;“悦”读课外延伸活动不够丰富。学生方面:学生课前自觉“悦”读情况不佳;学生课堂上自主“悦”读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课堂上“悦”读的效果一般;学生课外继续“悦”读的情况不理想。从教师及学生的角度分析影响教师进行课堂“悦”读教学的各方面原因,本研究也明确提出教师在“悦”读课前、课上、课外“悦”读教学的对策和建议:其一,教师要在“悦”读开始阶段进行读前引导。不仅是“悦”的意识的引导,还有师生“悦”的意识的培养。其二,教师要在“悦”读进展阶段对课文进行赏析,生成“悦”读教学的艺术。其三,教师要在“悦”读延伸阶段进行课后拓展,结合课堂内外,借“悦”读来审美;综合语文资源,融“悦”读于写作。本研究对小学语文“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做了一些有益的补充,希望对教师在进行“悦”读教学时多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梁嘉颖[2](2021)在《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实践研究 ——以桂平市第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红色经典是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精神来源和培养土壤,是构建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中国价值的精神指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版)》中的学习任务群中就提到了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要求,学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的英勇事迹,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在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中,群文阅读是课改的一个重要趋势,越来越多的教师学者都意识到群文阅读的重要性以及现实意义,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对师生、对课程结构的建立等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本研究主要是把近年在语文教学上较为关注的两个热点结合起来,在桂平市第一中学这所“百年府学正,红色基因纯”的学校里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探讨如何进行红色经典群文阅读,从课堂教学与课外的阅读渗透来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感受红色经典中的语言文字艺术魅力的同时,在比较阅读当中,提高阅读量,发展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实践开展,红色文化进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红色经典的乐趣,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校园。本文分为六部分对高中生开展红色经典的群文阅读教学进行实践与探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内容和对象、研究现状、研究创新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介绍本文所涉及的一些基础概述。对经典阅读、红色经典以及群文阅读等概念进行阐述,并论述了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价值意义以及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设计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试验方案。首先从对试验学校的背景、研究课题以及试验学校高一学生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情况的调查分析入手,确定以桂平市第一中学的高一(16)班为试验对象,从课内外阅读来设计切实可行的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方案,课内的群文阅读设计主要包括对议题的确定、文本的选择、问题的设计以及教学策略的采取等;课外阅读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拓宽红色经典的阅读数量、读写结合、积累阅读素材等。第四部分是针对桂平市第一中学高一(16)班展开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在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过程中,课内外阅读结合开展,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的举办读书会、阅读成果展示、建立红色经典图书角等一系列语文阅读、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思维的提升以及传承红色文化。第五部分是对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评价与反思,并且总结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进而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六部分是结语。在论文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客观分析论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阐述在实施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开展红色经典群文阅读,并将红色经典与教学、写作、班级文化建设等融合起来,学生将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精神的熏陶,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综合素质。
李玉婷[3](2021)在《王开东“深度语文”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语文教育正在从以知识为核心逐渐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转变。目前,深度语文阅读已成为有效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鉴于此,笔者在深入论述王开东“深度语文”理念(以下简称“深度语文”理念)的基础上,探究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及其误区,并寻找矛盾问题的解决之道,力图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笔者对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阅读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现实困难、深度语文教学理念发展趋势以及全国Ι卷对深度语文理念的体现等四个方面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之后,在概述深度语文理念与实践研究层面的相关文献、分析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具体阐明“深度语文”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意义。其次是正文部分,主要包含四章内容:第一章通过对当前教学中出现的教师对语文学科缺乏科学认识、语文教学评价的简单化与功利化、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详细厘清“深度语文”理念产生的基本背景。笔者通过四个方面对“深度语文”理念的内涵进行论述,主要包括文本深层解读、教学课堂充满诗性、深入体验作者情思以及产生迁移学习。之后,笔者重点分析“深度语文”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教学原则。第二章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注重教学技巧加强阅读指导、拓展延伸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推动思辨性阅读这四个方面来论述其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产生的意义。第三章了解“深度语文”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详细挖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对文本过度阐释、深度阅读教学形式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深度阅读教学难以实施等诸多实践误区,进而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把握阅读教学“深”与“浅”、利用群文阅读丰富教学形式、为深度阅读教学提供更多课程资源保障等相关解决措施,为“深度语文”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重要参考。最后是结语部分,笔者对本文相关研究和分析进行概括总结。
闫晓风[4](2020)在《初中语文“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读写结合逐渐成为语文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指导着语文教学实践工作。读写结合包含“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两方面。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关注到了“以读促写”而忽视了“以写促读”。以写促读是加强读写结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本论文立足于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需求,在前辈们的基础上探索以写促读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策略。本论文引言部分首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缘起,接着研究一些前辈关于“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文献,总结分析“以写促读”的必要性和在教学中的实施方法,然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初中语文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最后归纳本论文运用“课堂观察法”和“课例研究法”的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是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提炼,首先阐释本论文提炼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然后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炼出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含义和分类。第二部分探讨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这是本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本论文按照教学过程的顺序,提出了以写作激发阅读期待、促进整体感知、促进精读探究、促进主题延伸的具体方法,并提出了摘录式、提纲式、图表式、批注、仿写、扩写、改写、续写以及感悟评论式等具体的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第三部分是“‘以写促读’教学课例分析及反思”,这一部分通过具体分析余映潮教师的《纪念白求恩》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两篇课文的课堂实录,探究以写促读的教学策略的具体落实。最后指出以写促读教学策略具有“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以及“落实语文课程理念”的独特价值。
张瑞媛[5](2020)在《小学分享式阅读教学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能力决定一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帮助学生养成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是每一位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随着统编版新教材的使用,课外阅读走进课堂进入教材,更凸显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分享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源于分享阅读(SBR)这一理念。是指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成人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书的阅读分享活动。其内涵指向儿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在阅读过程中分享阅读情感与阅读经验。分享式阅读教学立足于实践,教师和学生依托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自我、互动和讨论三种不同表述方式让课外阅读课内化。在小学阶段开展分享式阅读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分享式阅读教学依托课堂,其教学构架包括导读、阅读、分享和延伸拓展四个阶段。一次完整的阅读分享过程就是儿童阅读经验和情感重建的过程,是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的心智活动。在解读分享式阅读教学内涵和教学构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中山市广源小学推行分享式阅读教学的实践进行分析,发现这种阅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广源小学以阅读分享为核心,根据本校学情,在分享内容的选择、阅读目标的制定、课程方案的实施以及阅读评价几方面做了规范补充。结合实验班级借助新媒体分阅读分享交流模式的探索,丰富了阅读分享的形式。对于分享式阅读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如阅读活动模式化;教师对阅读分享的定位不准;课堂上构建阅读分享不够深入,欠缺阶梯性等问题。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提出改进建议:从分享形式上进行创新。在保底学校分享阅读的课程基础上,借助新媒体平台,家校结合,为阅读赢得更多自由的时间;从教师的层面出发,教师要切实提高自己的阅读素养,找准分享式阅读教学中自身的定位,关注学生阅读中的阅读差异,在分享活动中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方法指导;从学校层面来看,要统筹好课业学习和阅读分享教学的关系,规范阅读评价体系,同时加强教师的阅读学习能力提升。期望通过分享式阅读教学的开展,打开儿童阅读视野,使其具有良好的阅读素养,成为真正的阅读者。也期望通过本研究对分享式阅读教学的解读,对当前课外阅读教学有一定借鉴意义。
邓娟[6](2020)在《基于思辨性阅读的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乡土中国》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发展思辨能力被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版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两个任务群提出,并给出了相对应的教学提示,阅读和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阅读来实现,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阅读属于片段式阅读,无法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借助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能够保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完整性,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也保证了整本书阅读的深度。将两个任务群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为高中语文任务群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为落实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为寻求一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道路,结合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对“整本书阅读”单元的安排,以《乡土中国》这本学术着作为例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按照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流程加入思辨性阅读训练,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分析一线教师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课程设计策略和教学实施策略。
徐丹[7](2020)在《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必修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8月1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此后全国各省将陆续使用部编版教材。新课标、新教材及当前的阅读教学现状期待群文阅读教学能够走进高中语文课堂。但目前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于高中学段,特别是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缺乏足够的思考与实践。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部编版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认知与实践进行积极探索。本文主要研究内容除去绪论与结语,共分为四个章节:论文第一章,主要进行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阐释。具体包括界定群文阅读教学这一重要概念,辨析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主题阅读教学的异同,阐释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论文第二章,着重分析实施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此部分将呈现现当代作品独特的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将通过整理与分析有效回收的调查问卷呈现现当代作品阅读教学现状、分析高中生认知发展特征及现当代作品在部编版必修教材中的编排情况。论文第三章,在综合分析群文阅读教学本身的特质及当前实施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之后,尝试提出关于部编版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具体包括议题设定策略、文本组织策略和课堂实施策略。论文第四章,笔者在认真反思、积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对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现当代作品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具体呈现“少年情怀总是诗”与“鲁迅语言的幽默与犀利”这两份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概而言之,笔者以部编版必修教材为例,研究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初衷,是为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寻找与补充积极的、专业化的、可行的阅读教学策略。以期学界能给予部编版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和群文阅读教学更多的观照,更好地指导一线老师使用新教材以落实学习任务群,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王宇宁[8](2020)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以哈尔滨市D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也是语言能力和智力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新课程已经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并且要求在小学阶段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在发展个性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要达到将阅读教学变成学生、教师以及文本和编者之间对话的桥梁这一要求。但审视现阶段的阅读教学,“千课一面”的局面还没有被打破,这就导致了阅读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创新发展。教学规律甚至教材的本身都被忽略,导致教学的中心偏失、教学目标泛化、学法指导欠缺、学习兴趣淡薄等现象成为了阅读教学的通病,严重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本文从小学阅读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以教学规律及理论为基础,针对具体问题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入部分班级进行课堂观察法以及案例分析法来研究D小学师生的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力求使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可靠性;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在调查研究中总结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影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即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不足、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及伴有学习障碍和教师自身综合素养不足方面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完善课堂的教学过程、分阶段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等解决方法。
黄佩培[9](2020)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的基础。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抓住文章的主题思想,总结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思路,巧妙地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机结合,在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也更好地达到提升语文阅读的效果,是语文教学中持续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J校师生当前以读促写的读写结合实施过程与方法展开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对完善小学语文高年级以读促写的读写结合教学理论基础与实践策略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本研究以以读促写的读写结合为出发点,利用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手段,针对以读促写教学效率低从而导致写作水平提升缓慢的现状并结合调查数据分析内在与外在原因,提出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多向度提升策略、课内外读写结合提升策略、课外读写结合教学指导提升策略等,探索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策略的提升措施,从而实现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第一章主要是结合本论题进行调查问卷,对J校的教师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掌握教师读写结合策略接受及课堂实施现状状况,在以读促写的读写结合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困惑;学生对以读促写的读写结合策略接受及掌握运用状况及习作中遇到的问题。第二章是教师在以读促写教学策略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通过对教师在实施以读促写的读写结合教学这一教学策略中所遇问题的分析与归因,深入了解存在核心问题的原因。第三章则是承接第二章,不仅对第二章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了提升教师读写结合认识、培养学生以读促写心理及行为习惯、均衡利用课内外读写资源等可行性的实施提高策略,从而真正让阅读服务于写作,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
张钰[10](2020)在《“共生教学”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研究 ——以黄厚江经典课例为例》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一线教师投身语文教学改革的行列,他们关注语文前沿问题,立足教学实践,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品格和理论体系,语文教育界呈现出“百花争鸣”的景象,黄厚江就是其中一位。他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独到而又具有普遍意义、具有理论高度而又便于操作的主张和方法。“本色语文”和“共生教学”是黄厚江立足课堂教学,对自己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概括,而共生教学是本色语文的操作机制,更是对本色语文的创新和发展,是黄厚江提出的最新教学理论成果。本文基于“共生教学”理论,对黄厚江阅读教学课例中的共生关系进行分类研究,并从中得出增强阅读教学共生性的启示。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黄厚江对语文教学做出的贡献。梳理了之前研究者对共生理论与共生阅读教学的研究情况和观点看法,并且总结分析出目前研究的不足,最后得出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第二章对共生教学理念进行基本概述,包括共生教学产生的背景和依据、共生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当代价值以及共生教学的操作要领。语文共生教学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不但继承和借鉴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观和国外共生教育理论,还立足当前语文教学过程缺失、结论教学严重的现状,提出了行之有效地改善阅读效率低下的方法,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可操作性。第三章基于共生教学理论,对黄厚江较为经典的阅读教学课例中的共生点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探究黄厚江阅读教学课堂中的共生关系,包括教学主体间的共生、言意共生、生本共生、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共生四个方面,并且结合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等理论,从学理层面对阅读课堂中的共生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将阐述理论与分析课例相结合,探究共生阅读教学的规律,从而概括总结共生阅读教学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反思和见解。第四章是黄厚江共生阅读教学的当代启示,共生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对改善当前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假共生”现象具有借鉴价值,最后总结归纳出实现共生阅读课堂的几点建议,帮助普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改善阅读教学现状,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效率,建立共生阅读课堂。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包括了对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的反思与展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共生阅读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阅读教学思路,我们要合理借鉴,灵活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本文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对黄厚江阅读课例进行解读,以期理清课堂中主要的矛盾关系,从而帮助一线教师正视自己课堂中存在的张力,让教师、同伴和文本等要素都能处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环境中,使各要素都能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力帮手,这也是语文共生阅读教学最终的价值追求。
二、让阅读教学成为真正的对话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阅读教学成为真正的对话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昆明市H小学五、六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研究背景 |
二、阅读的重要性 |
三、阅读教学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弥补平淡如水的教学缺陷 |
二、提供高效愉悦的教学思路 |
三、发掘“悦”读教学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文献收集途径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一、确立对象 |
二、开展调查 |
三、研究过程 |
四、拟定路线 |
五、选择方法 |
六、选择工具 |
第二章 “悦”读教学的概念及理论 |
第一节 “悦”读教学的核心概念 |
一、阅读 |
二、“悦”读 |
三、“悦”读教学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大语文教学观 |
二、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四、 “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
五、教育心理学中对人的社会性高级情感的论述 |
第三章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悦”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教师问卷、访谈分析 |
一、教师对“悦”读教学的关注度 |
二、教师课前对“悦”读教学的准备 |
三、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悦”读的指导 |
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悦”读效果的评价 |
五、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延伸“悦”读情况 |
第二节 学生问卷、访谈分析 |
一、学生课前自觉“悦”读情况 |
二、课堂上学生自主“悦”读情况 |
三、课堂上学生在“悦”读过程中的情况 |
四、学生课后继续“悦”读情况 |
第四章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悦”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层面 |
一、教师对“悦”读教学的关注不够 |
二、教师课前准备达不到理想效果 |
三、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方法不够全面 |
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的效果不佳 |
五、课外延伸活动不够丰富 |
第二节 学生层面 |
一、学生课前自觉“悦”读情况不佳 |
二、学生课堂上自主“悦”读的积极性不高 |
三、学生课堂上“悦”读的效果一般 |
四、学生课外继续“悦”读的情况不理想 |
第五章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悦”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悦”读开始阶段——读前引导 |
一、 “悦”的意识的引导 |
二、 “悦”的氛围的营造 |
三、 “悦”的情境的创设 |
第二节 “悦”读进展阶段——读后赏析 |
一、用提问艺术启发“悦”读感悟 |
二、用引导艺术促成“悦”读发现 |
三、用训练艺术实现“悦”读展示 |
四、用组织艺术达成“悦”读互动 |
五、用评价艺术激励“悦”读表现 |
第三节 “悦”读延伸阶段——课后拓展 |
一、结合课堂内外,借“悦”读来审美 |
二、综合语文资源,融“悦”读于写作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一、现状调查结论 |
二、提出教学建议 |
第二节 研究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实践研究 ——以桂平市第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五)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一、经典阅读与群文阅读 |
(一)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概念界定 |
1.经典阅读 |
2.红色经典 |
3.群文阅读 |
(二)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理论依据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3.生活与生命教育理念 |
(三)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
1.红色文化进入校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
2.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
3.丰富教学内容,塑造有生命力的阅读教学 |
二、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教学试验方案 |
(一)试验的背景条件 |
1.学校的红色课题和红色纪念馆 |
2.《“生生语文”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 |
3.学情分析 |
(二)实验方案设计 |
1.课内阅读教学设计 |
2.课外阅读设计 |
(三)试验方案的评估 |
1.适应性 |
2.对话性 |
3.生成性 |
三、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
(一)组队和备课 |
(二)红色经典群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 |
1.导读激趣 |
2.共读探究 |
3.自读内化 |
4.以读促写 |
(三)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课外延伸 |
1.对话阅读,分享体会 |
2.阅读与班级文化建设 |
3.生活化的阅读 |
(四)红色经典群文阅读后的一节公开课 |
1.教学目标 |
2.教学过程 |
3.课堂总结 |
四、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
(一)评价 |
1.教师的教授效果 |
2.学生的阅读效果 |
(二)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王开东“深度语文”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深度语文”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和原则 |
第一节 “深度语文”理念产生的背景 |
第二节 “深度语文”理念具体内涵 |
第三节 “深度语文”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
第四节 “深度语文”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
第二章 “深度语文”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
第一节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
第二节 注重教学技巧,加强阅读指导 |
第三节 拓展延伸,开阔学生视野 |
第四节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推动思辨性阅读教学 |
第三章 “深度语文”教学理念的实践误区及应对措施 |
第一节 “深度语文”教学理念的实践误区 |
第二节 “深度语文”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误区的应对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初中语文“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不均衡 |
2.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研究仍有待完善 |
(二)研究综述 |
1.关于“以写促读”的理论研究 |
2.关于“以写促读”的实践探索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1.课堂观察法 |
2.课例分析法 |
一、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提炼 |
(一)提炼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
1.读写结合的传统理论 |
2.以写促读的心理学理论 |
3.《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理念 |
(二)提炼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实践基础 |
1.一线教师的教学课例 |
2.教育实习中的教学观察 |
(三)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含义及分类 |
1.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含义 |
2.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分类 |
二、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 |
(一)以“体验入情式”写作激发阅读期待 |
1.体验随笔激发情感共鸣 |
2.作者介绍激发好奇心 |
3.写法运用激发阅读兴趣 |
(二)以“摘录提纲式”写作促进整体感知 |
1.摘录式 |
2.提纲式 |
3.图表式 |
(三)以“情境理解式”写作促进精读探究 |
1.通过批注促细读 |
2.通过仿写读手法 |
3.通过扩写读情感 |
4.通过改写促多元解读 |
5.通过续写读主题 |
(四)以“感悟评价式”写作促进主题延伸 |
三、“以写促读”教学课例分析及反思 |
(一)“语文课例研究”的内涵和价值 |
1.语文课例研究的内涵 |
2.语文课例研究的价值 |
(二)课例选择及概况 |
1.《纪念白求恩》课例概况 |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概况 |
(三)课例中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应用分析 |
1.《纪念白求恩》课例分析 |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分析 |
(四)课例评价 |
1.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和文章特点制定教学目标 |
2.依据教学目标和文章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
3.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合理使用 |
4.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
(五)课例反思 |
1.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目的是完成教学目标 |
2.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内容 |
3.完成写作任务后的进一步阅读是重点 |
4.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独特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小学分享式阅读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综述 |
1.4.1 关于分享式阅读教学现状的研究 |
1.4.2 关于分享式阅读教学方略的研究 |
1.4.3 关于分享式阅读教学读本的研究 |
第2章 分享式阅读教学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分享式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
2.2.1 理论依据 |
2.2.2 实践依据 |
2.3 小学阶段开展分享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
2.3.1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
2.3.2 构建学生阅读方法 |
2.3.3 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
2.4 小学阶段开展分享式阅读教学的可行性 |
2.4.1 分享式阅读教学环境的创建 |
2.4.2 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
第3章 分享式阅读教学的内涵与表述方式 |
3.1 分享式阅读教学的内涵 |
3.1.1 分享阅读情感 |
3.1.2 分享阅读经验 |
3.2 分享式阅读教学的表述方式 |
3.2.1 自我分享表述 |
3.2.2 互动分享表述 |
3.2.3 讨论分享表述 |
第4章 分享式阅读教学构架 |
4.1 前期导读准备 |
4.1.1 制订科学的阅读计划 |
4.1.2 开发阅读导读资源 |
4.2 阅读分享内容 |
4.2.1 创设阅读时间 |
4.2.2 师生共同读 |
4.2.3 同伴促进读 |
4.2.4 借助平台读 |
4.3 分享阅读内容 |
4.3.1 大声朗读分享 |
4.3.2 班级读书分享会 |
4.4 延伸拓展活动 |
4.4.1 可视化视角延伸 |
4.4.2 联结自身的延伸 |
4.4.3 聚焦主题的阅读延伸 |
第5章 分享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以广东省中山市广源小学为例 |
5.1 分享式阅读课程的目标 |
5.2 分享式阅读内容的选择 |
5.2.1 阅读内容阶梯性 |
5.2.2 阅读书目主题化 |
5.3 分享式阅读课程方案实施 |
5.3.1 扎根文学阅读课堂 |
5.3.2 课内课外有效结合 |
5.3.3 丰富分享拓展活动 |
5.4 分享式阅读评价体系 |
5.4.1 评价目标 |
5.4.2 评价方式 |
5.5 班级分享式阅读教学个性化措施 |
5.5.1 依托平台引领阅读 |
5.5.2 线上阅读分享 |
5.5.3 线下阅读分享 |
5.5.4 个性化阅读评价 |
第6章 分享式阅读教学案例与思考 |
6.1 分享式阅读教学案例 |
6.1.1 初读分享——阅读导读课《乌丢丢的奇遇》教学案例 |
6.1.2 读中分享——阅读推进课《乌丢丢的奇遇》教学案例 |
6.1.3 读后分享——阅读分享课《乌丢丢的奇遇》教学案例 |
6.2 案例教学反馈与思考 |
6.3 分享式阅读教学建议和创新体现 |
6.3.1 分享式阅读教学建议 |
6.3.2 分享式阅读教学创新体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获得荣誉清单 |
附录B 广源小学文学阅读课程体系 |
附录C 借助阅读平台开展课外阅读调查问卷 |
致谢 |
(6)基于思辨性阅读的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乡土中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思辨缺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 |
(三)部编本教材整本书阅读单元对书目的选择 |
二、研究现状及意义 |
(一)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二)研究价值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整本书阅读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 |
(三)思辨性阅读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乡土中国》思辨特色概要 |
第一节 《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 |
一、“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 |
二、《乡土中国》的文化内蕴和价值 |
第二节 《乡土中国》中的思辨性教学资源 |
一、作者研究过程体现的逻辑思维特色 |
二、作品内容体现的思辨特点 |
第三节 《乡土中国》的思辨性阅读价值 |
一、《乡土中国》的文本思辨价值 |
二、《乡土中国》的思辨教学价值 |
第二章 基于思辨性理念的《乡土中国》课程设计策略 |
第一节 阅读有预期,促进思辨目标达成 |
一、明确作者语言特点,助力学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
二、梳理探究作品结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
三、分析文章内容,达成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
四、结合多种方法阅读,掌握学术着作类书籍的阅读方法 |
第二节 阅读有计划,明确课程规划 |
一、设定周期,提供充足的思辨阅读时间 |
二、划分课段,体现思辨能力逐步提升的要求 |
三、设置课时,落实思辨任务 |
第三节 教学有方向,确定教学方略 |
一、集“阅读”“写作”“成果汇报”多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方略 |
二、根据学情制定个性指导方略 |
第四节 延伸有方案,变通评价手段 |
一、阅读教学中的“说”与“辩” |
二、阅读教学后的“读”与“写” |
第三章 体现思辨训练的《乡土中国》阅读教学 |
第一节 阅读引导课——设计澄清性问题,还原文本事实与逻辑 |
一、浏览文本,初步了解《乡土中国》 |
二、通读圈点,把握概念,知晓论证方法 |
三、精读推敲,寻找思辨重点 |
第二节 阅读推进课——设计探究性问题,探究作家写作意图和写作价值 |
一、联系写作背景,探究作家写作意图的达成 |
二、关注作者研究思路,知晓作者思辨过程 |
三、多方搜集背景资料,完善学生思维网络 |
第三节 阅读提升课——设计反思性问题,达成学生的理解和评价 |
一、超越情感,扩展学术视野和文化视野 |
二、摆脱惯性,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
三、读出个性,联系个人理性生活经验达成思辨效果 |
第四节 阅读展示课——思辨表达训练 |
一、以演讲、辩论为主的口语表达训练 |
二、以文学短评、学术小论文为主的书面表达训练 |
第四章 课内外资源并行,《乡土中国》思辨性延伸训练 |
第一节 同一作者作品对比阅读训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
一、寻找《乡土中国》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共同点 |
二、比较《乡土中国》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不同点 |
三、全面认识费孝通的学术思想和成就 |
第二节 同一类型作品对比阅读训练——学术着作的阅读方法 |
一、激发兴趣,选择适宜的学术着作 |
二、读法指导,选择与内容契合的阅读方法 |
三、借鉴专业论文,在批判中寻找真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引言 |
一、选题依据及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第一章 群文阅读教学之理论阐释 |
第一节 概念界定及辨析 |
一、群文阅读教学概念界定及核心要素分析 |
二、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主题阅读教学的异同 |
第二节 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生长于情境与个体 |
二、互文性理论:任何文本均不自足 |
三、文本的“召唤结构”理论:读者可填补意义空白 |
第二章 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群文阅读教学之实施分析 |
第一节 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群文阅读教学之必要性分析 |
一、基于现当代作品独特的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 |
二、考虑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阅读教学的现状 |
第二节 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群文阅读教学之可行性分析 |
一、高中生的认知发展特征 |
二、部编版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的教材编排情况 |
第三章 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群文阅读教学之有效策略 |
第一节 议题设定策略 |
一、确定参考依据,寻觅议题来源 |
二、辨别议题类型,分析各自特征 |
第二节 文本组织策略 |
一、确立文本选择原则 |
二、呈现文本组织策略 |
第三节 课堂实施策略 |
一、重构情境,让阅读兴趣走向多元 |
二、创建清单,让阅读策略贴近教学 |
三、倾听异见,让阅读理解传达心声 |
四、尊重多方,让阅读评价记录成长 |
第四章 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群文阅读之教学设计举隅 |
第一节 “少年情怀总是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
一、教学旨要 |
二、案例设计 |
第二节 “鲁迅语言的幽默与犀利”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
一、教学旨要 |
二、案例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二 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致谢 |
(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以哈尔滨市D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 阅读教学 |
(二) 有效教学 |
(三) 有效阅读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一) 问卷调查法 |
(二) 观察法 |
(三) 文献法 |
(四) 案例分析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以哈尔滨市D小学为例 |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以哈尔滨市D小学为例 |
(一) 调查样本与问卷的分析 |
(二) 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三) 教师访谈实录结果与分析 |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设定的预期教学目标未达成 |
(二) 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不明显 |
(三) 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活力 |
第三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课堂教学过程的制约 |
(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过于泛化 |
(二) 教学内容单一,选择随意 |
(三) 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 |
(四) 教学评价缺乏方法和针对性 |
二、学生学习方面的制约 |
(一)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 |
(二) 学生学习的障碍明显 |
三、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方面的制约 |
第四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通过完善阅读的教学过程,提高阅读在课堂中的有效性 |
(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明确 |
(二)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综合 |
(三) 教学方法要参考教学情境 |
(四) 教学评价要有针对性 |
二、通过分阶段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
(一) 低年级:克服学习障碍为主 |
(二) 中年级:培养阅读的习惯与方法 |
(三) 高年级:注重理解文章中深层情感 |
三、培养教师的综合素养,完善阅读课堂教学 |
(一) 提高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 |
(二) 加强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训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2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小学高年级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述评 |
(一)以读促写的读写结合理论依据研究文献综述 |
(二)小学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现状 |
(三)以读促写相关使用策略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1、以读促写 |
五、小学高年级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理论基础探究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迁移理论 |
第一章 小学高年级以读促写教学策略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二、调查过程 |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
(二)调查对象的确定 |
三、以读促写策略的应用现状调查的讨论与分析 |
(一)教师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策略接受及课堂实施现状状况 |
(二)学生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策略接受及掌握运用状况 |
第二章 教师在以读促写教学策略存在题及归因分析 |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策略教学核心问题研究 |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策略教师核心问题分析 |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策略教师核心问题归因 |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结合策略教学过程问题研究 |
(一)以读促写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课时安排分析 |
(二)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教师实施方式分析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语文以读促写教学提升策略 |
一、提升教师对读写结合认识水平,准确定位阅读对写作的作用 |
二、独立优化以读促写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读写习惯 |
(一)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心理机制培养 |
(二)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行为养成 |
三、深入挖掘课内外以读促写资源,促进写作 |
(一)课内以读促写资源发掘策略 |
(一)课外以读促写资源发掘策略 |
四、实施多元化读写结合解读方式,培养学生读写能力 |
(一)阅读解题与写作审题立意能力培养 |
(二)阅读赏析与写作选材组材能力培养 |
(三)语言鉴赏与写作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专着书籍 |
2.硕博论文 |
3.期刊论文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高段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二 :小学高段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调查问卷(学生版)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10)“共生教学”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研究 ——以黄厚江经典课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1.3 概念界定 |
1.2 研究现状 |
1.2.1 黄厚江共生教学的理论研究 |
1.2.2 黄厚江共生教学阅读的实践研究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语文共生教学理念概述 |
2.1 语文共生教学产生的背景和依据 |
2.1.1 语文共生教学产生的背景 |
2.1.2 语文共生教学提出的依据 |
2.2 语文共生教学的内涵 |
2.2.1 核心主张与基本特征 |
2.2.2 语文共生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
2.3 语文共生教学的操作要领 |
2.3.1 选好共生原点 |
2.3.2 激活共生现场 |
2.3.3 促进共生过程 |
第三章 黄厚江共生阅读教学课例评析 |
3.1 教学主体间的共生 |
3.1.1 师生共生 |
3.1.2 生生共生 |
3.2 “言”与“意”的共生 |
3.2.1 言意共生的教学片段评析 |
3.2.2 言意共生是共生课堂的关键 |
3.3 学生与文本共生 |
3.3.1 生本共生的教学片断评析 |
3.3.2 生本共生是共生课堂的必然追求 |
3.4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共生 |
3.4.1 共生教学片断评析 |
3.4.2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共生是共生课堂的重要标志 |
第四章 共生阅读教学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启示 |
4.1 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
4.1.1 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起点 |
4.1.2 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 |
4.1.3 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 |
4.2 运用教学机制,激活共生现场 |
4.2.1 常用问题来激活共生课堂 |
4.2.2 善用矛盾来激活共生课堂 |
4.2.3 巧用教材来激活共生课堂 |
4.3 在关系的建构中共生共长 |
4.3.1 创设良好的对话情景 |
4.3.2 追求学生语文素养的共生共长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让阅读教学成为真正的对话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昆明市H小学五、六年级为例[D]. 杨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红色经典群文阅读的实践研究 ——以桂平市第一中学为例[D]. 梁嘉颖.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王开东“深度语文”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李玉婷.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4]初中语文“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研究[D]. 闫晓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小学分享式阅读教学研究与实践[D]. 张瑞媛.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基于思辨性阅读的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乡土中国》为例[D]. 邓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高中语文现当代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必修教材为例[D]. 徐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以哈尔滨市D小学为例[D]. 王宇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9]小学高年级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策略研究[D]. 黄佩培.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10]“共生教学”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研究 ——以黄厚江经典课例为例[D]. 张钰. 济南大学, 2020(01)
标签:教学策略论文; 群文阅读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