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产业整合正在加速进行——专访和君创业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王明夫(论文文献综述)
徐智君[1](2018)在《中大咨询:创业与发展机理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管理咨询行业诞生至今不过百余年,但在这短短百余年中,它对现代商业体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管理咨询行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相较欧美发达的管理咨询业,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由于行业特性,管理咨询业在大众眼中一直是神秘、高薪的代名词,2017年夏天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更是强化了这种刻板印象。然而,真正的管理咨询行业是怎样的?中国管理咨询业发展现状如何?中国本土管理咨询公司又是如何成长与发展的?本文基于对广州市中大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大咨询”)的深度调研,运用案例研究法尝试对以上问题做出解答。中大咨询是一家土生土长的中国管理咨询公司,历经二十五年艰苦卓绝的创业和发展,由一家小小的企业咨询室成长为本土颇具影响力的行业龙头——这其中既有企业自身的努力与创新,也有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历史机遇。通过研究中大咨询创业与发展的机理,能够对中国本土管理咨询业的发展脉络和逻辑有所认识,也能为本土管理咨询公司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案例正文部分依次介绍了管理咨询行业背景、中大咨询现状、中大咨询创业发展历程以及中大咨询开拓IT咨询业务的努力,通过白描手法对案例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描述。案例分析部分主要从五个维度展开,分别是创业模式、客户价值、竞争优势、扩张战略和IT咨询业务拓展,这五个维度之间又有着承接或互补的关系。在综合运用顾客价值理论、资源拼凑理论、知识价值链模型等理论工具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中大咨询“134发展战略规划方案”,该方案从企业文化、内部生态、外部环境三个层面对中大咨询的发展方向做了战略性规划。在“134发展战略规划方案”的框架下,又确定了中大咨询“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路径,通过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落地措施来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本文最后一章提炼出六点结论,希望能够为中大咨询和本土管理咨询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崔子征[2](2016)在《北京外企服务集团(FESCO)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IT技术发展促使传统商业模式被打破、颠覆。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战略选择。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服务面临全新竞争和严峻挑战,传统人力资源服务中介机构必须寻求转型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战略。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外企集团或“FESCO”)是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具有开创意义的第一家企业,见证了整个行业发展的全过程,居中国企业500强之列,行业内稳居前三。FESCO在“十三五”时期的企业类别已被市国资委认定为一般竞争性企业,这意味着公司将面临更多来自市场的同业竞争。然而,繁荣的表面背后隐藏着潜在的危机。受FESCO长期国企经营理念的影响,公司的业务产品较为低端,对客户的吸引力不强;市场渠道单一,信息化能力不强,无法更好的运用互联网理念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从服务企业数、员工人数和增长潜力来看已远落后于同业,不具有竞争优势。如果FESCO不寻求转型之路,那么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将抛弃这个行业的开创企业。所以FESCO的转型变革刻不容缓。本文在总结FESCO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宏观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结合企业外、内部环境PEST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深入剖析集团现有存量资源的优势、劣势。通过SWOT模型、IE矩阵和QSPM模型等方法为FESCO战略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决策依据和有力支撑。提出了FESCO在市场层面更适合采取市场开发战略,在业务层面优先采取代价不高的差异化战略。此外,本文希望通过分析FESCO这个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开创企业,能够给其他行业的开创企业发展路径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借鉴。
姜晓宸,刘宇晶[3](2016)在《浅谈产业思维与产业意识》文中研究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着社会分工、资源分配、劳动者就业等一系列变化,而需求因素、技术进步、国际贸易以及生态环境因素也会对产业结构造成影响。产业整合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的一大主题内涵,创新是我国企业在新的商业浪潮中的必然趋势,同时在这种产业演变的过程中,企业家的产业思维也尤为重要。
王雪冬[4](2015)在《商业模式创新中顾客价值发现过程研究 ——基于传统行业成熟企业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商业模式创新日益成为时代所趋。商业模式创新不仅对新兴产业中的创业企业意义重大,对传统行业中的成熟企业同样意义非凡。以陕鼓集团、万达集团、和君咨询为代表传统行业成熟企业,原本是处于劣势地位的二线企业,却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完成了对同行业原领导者的超越。这些传统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企业都有超越行业共识的顾客价值发现,相比同行业原领导者极大地提高了顾客价值。同时,与同行业原领导者遵循目前现有常规营销学理论不同,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的顾客价值发现过程实践与目前常规营销学理论存在诸多不一致之处。可见,商业模式创新中顾客价值发现过程是一个亟待探索的特殊企业实践现象。顾客价值发现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源头、起点和首要决定因素,也是营销学者本应关注的核心议题。然而,营销学者却在商业模式研究中缺位,商业模式学者则将顾客价值发现默认为既成事实而予以忽略。在此背景下,以传统行业为背景,探讨“商业模式创新中顾客价值发现过程”就十分必要。对该问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充实营销学关于顾客价值发现过程这部分理论和有效方法,并指导传统行业企业更高效地发现独特顾客价值,实现商业模式创新转型,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实践价值。本研究作为一个探索性案例研究,以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和同行业原领导者作为对比案例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商业模式创新中顾客价值发现过程是什么”问题。在对比性多案例的复制逻辑以及扎根理论的归纳式分析过程中,本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中顾客价值发现过程由双元营销导向演变过程、边缘顾客、MCC流程三个要素所构成,而营销学中顾客价值发现过程则由单一营销导向演变过程、主流顾客、STP流程三个要素所构成,并最终形成如下结论和创新点:(1)双元营销导向演变过程是商业模式创新中顾客价值发现过程的主要推动力。驱动市场导向是商业模式创新中顾客价值发现过程与传统营销学中顾客价值发现过程的关键区别。企业家重视对企业的市场导向类型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生存危机则是企业究竟会采用驱动市场导向还是市场驱动导向的条件。同样的企业家重视,企业生存危机越强,企业越可能采用驱动市场导向;企业生存危机越弱,越可能采用市场驱动导向。该发现丰富了商业模式创新理论,也丰富了营销学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2)边缘顾客是商业模式创新中顾客价值发现过程的靶向顾客。边缘顾客是独特顾客价值发现源泉,商业模式创新企业面向边缘顾客获取信息,实现了顾客价值颠覆。该发现突破了常规营销学过于强调主流顾客的局限,拓宽了营销学关于顾客价值发现的视野。(3)MCC流程是一个较之营销学STP不同的顾客价值分析流程。在顾客价值发现过程的分析流程环节,商业模式创新企业通过多边化顾客、市场联结、顾客价值簇的MCC流程选择目标顾客和界定顾客价值,而顾客需求互补性、资源外生假设、问题导向是MCC流程背后的逻辑假设。该发现丰富了商业模式创新方法的研究成果,也拓展了营销学的STP流程理论。
葛莉[5](2014)在《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和提升策略已成为现今教育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的热点难点问题。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和提升策略是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自美国教育评价学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以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为评价要素的CIPP教育评价模型(简称为CIPP模型或CIPP)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各国教育发展评价而显示其普适性。将CIPP引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研究,搭建了概念-模型-功能三位一体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理论框架。具体而言,在厘清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内涵与构成的前提下,构建了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理论模型。该模型的总体结构是:以基于背景评价的高校创业环境基础能力为前提,以基于输入评价的高校创业资源配置能力为保障,以基于过程评价的高校创业过程行动能力为核心,以基于成果评价的高校创业成果绩效能力为关键。同时,这一理论模型具有相应的应用功能,包括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开展实证分析的功能,提炼(试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剖析能力提升策略的功能,从而后续一系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依据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理论模型,遵循着过程与结果指标、教学与实践指标、客观与主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集高校创业教育的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于一体,由创业环境基础能力、创业资源配置能力、创业过程行动能力、创业成果绩效能力4个主指标,富于高校创业教育特色的12个分指标和22个子指标所构成。选取教育部确定的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黑龙江大学9所创业教育试点高校作为评价样本,采用因子分析、熵值法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各校创业教育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既验证了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又证实了9所试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创业教育能力的特色与差异。通过对9所试点高校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谱系分类,提炼出基于CIPP的试点高校创业教育三种模式,包括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成果导向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为代表的环境导向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黑龙江大学为代表的过程导向模式。并针对上述三种模式,有针对性地剖析了试点高校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策略,包括转变创业教育传统观念,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厘清造就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教育目标;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优化创业课程设置,强化创业模拟与夯实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参加创业行动的普遍性;树立杰出创业校友榜样,提高大学生参加创业活动的绩效,参与科技成果孵化与技术转移。进而,依据试点高校的评价结果,提出对我国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的启示。
崔曲[6](2008)在《杠杆收购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分析》文中认为杠杆收购是指收购主体以目标公司的资产和未来现金流作为抵押和担保来进行负债融资收购目标公司的一种并购活动,通常在杠杆收购的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占10%-20%,负债融资占80%-90%,其本质在于通过“用其他人的钱”而获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杠杆收购在实际生活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并购神话,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同时也让人们开始关注资本运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快速而有效的途径。现在,杠杆收购的主战场已经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许多着名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已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因此,研究杠杆收购在我国这样一个欠缺市场化融资环境和有效公司治理的新兴市场中,能否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从分析杠杆收购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入手,指出杠杆收购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即中小企业发展落后、收购定价偏低、以及融资渠道和退出机制狭窄。其次,阐述杠杆收购在西方的历史沿革,它最早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发展历史与垃圾债券以及以KKR为代表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最后,通过总结其发展变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指出我国发展杠杆收购,一方面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拓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政府职能部门公正有效的监管。当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十一五”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而要提升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靠单个企业的自我积累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凭借市场的力量来推动。随着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全流通市场的形成,越来越多的杠杆收购基金将进入我国市场。反过来,在我国因地制宜的开展杠杆收购活动,不仅将会大大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催生一个多层次的债权市场,而且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监管体制的改革,从而掀起一场自下而上的、真正的“革命”。
刘涛[7](2007)在《何享健:资本解放美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拥抱高盛,对于何享健而言,是对其近四十年商业经验和生存智慧的刷新。何享健的觉悟为中国的民营家族企业、中国的传统制造业找到了一条升级之路。
吴雪梅[8](2007)在《企业核心能力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研究。论文前半部分从理论的角度,重点探讨了核心能力理论的形成与演进,核心能力的内涵、特征、形成机理、影响核心能力的主要因素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后半部分从实际运用的角度,主要研究了核心能力的识别与评价、培育、保护与提升核心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总结了核心能力的应用,最后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能力现状,提出了构建与提升国有企业核心能力的相关建议。全文共分为8章:第1章为核心能力理论文献述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从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来研究企业的基本问题,把企业视为一个能力的集合,并认为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的、难以被竞争对手仿制的资源和能力是其竞争优势源泉。论文主要回顾了核心能力理论的形成及演进。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和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可谓是核心能力理论的思想渊源,而企业能力理论尤其是企业资源基础论则促使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不同的学者对核心能力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论文对有代表性的核心能力理论流派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包括资源流派、技术创新流派、知识流派、文化流派、组织流派5种有代表性的核心能力理论流派。最后总结了核心能力理论的理论贡献和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第2章是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涵义、特征、本质及表现的研究。论文分析了对核心能力涵义的不同理解,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核心能力的涵义和特征,即核心能力是企业在获取、配置资源过程中,一系列彼此互补的专业技能与知识累积形成的有机整合力,是能够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它决定了企业的性质和边界,具有异质性、价值性、延展性、难以模仿性、路径依赖性、动态性的特征。从核心能力不同发展阶段将其划分为基础态、亚状态和成熟态的核心能力三种表现类型;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并存在于企业的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中。第3章是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机理研究。论文从企业知识学习和积累的角度,指出:企业知识的吸收、转化、转移与共享是核心能力形成的必经阶段,管理整合是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而优化的组织结构、完善的管理体系、有力的技术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则是核心能力成长的必要条件。第4章是对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影响核心能力因素的分析,并结合本文第二部分对核心能力载体的分析,论文将影响核心能力的主要因素归纳为企业资源(包括人力资本与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企业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管理整合能力、企业学习能力、企业文化因素等6大类。其中,人力资本是构筑核心能力的基础,企业家是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无形资产是培育核心能力的重要条件;企业创新能力是培育核心能力的先决条件,核心技术是获得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管理整合能力是核心能力形成的必经途径,企业学习能力是核心能力更新的根本保证,企业文化在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对其他能力因素一方面起着统帅作用,另一方面又渗透进其它各种能力中,并影响着这些能力的形成及作用的发挥。第5章构筑了核心能力的识别和评价体系,设计了一系列指标对核心能力进行量化。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是核心能力理论研究从理论推向实践的重要环节,而识别核心能力又是对其评价的首要步骤。本章根据指标设计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数据可获性、合理有效性原则,兼顾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从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市场能力和企业文化出发,设计了包含五个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把评价最终目标设定为财会绩效和非财会绩效,通过判断能力对绩效的影响,并根据评价分值的大小,以明确企业的核心能力究竟是基础态的核心能力还是亚状态的或是成熟态的核心能力,并以此确定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战略。第6章是对核心能力培育、保护和提升途径的研究,这是将核心能力运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企业既可以通过创新、整合来进行内部核心能力的培育,也可以通过并购、战略联盟等从外部获得核心能力。由于核心能力缺失和核心刚性的存在,需要对核心能力进行保护和更新,运用成本领先优势战略和建立学习型企业对核心能力起到提升的作用。第7章研究了核心能力在实践中应用的基本方式。企业确定、培育核心能力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核心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核心能力的价值,为企业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本章从核心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出发,将核心能力的应用分为打造核心产品、相关多元化经营、企业并购和虚拟经营等几种方式。从深层次核心能力构建的战略高度来指导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和并购行为,才能使企业稳定、持续、协调发展,为企业赢得更好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作为建立在核心能力基础之上的企业间资源优化合作配置新方式的虚拟经营,能集中企业主要资源于优势环节,有助于发挥核心能力的最大效用,从而实现核心能力效用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第8章在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现实核心能力的现状后,提出了构建和提升我国国有企业核心能力的多条对策建议。论文首先指出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能力培育起步较晚,有的企业构建起了核心能力,但水平低下,多数在基础态和亚状态的核心能力间徘徊,真正拥有成熟态核心能力的国有企业并不多见的现实表现;然后从体制方面和企业技术、知识、管理等内外部因素出发,分析了阻碍国企核心能力形成的原因;最后从转变政府职能,培育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加强企业内部自身修炼两方面入手,提出了加快我国国有企业建立核心能力的对策建议。
史虹[9](2007)在《管理咨询企业的成长要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工商企业提供智力服务的管理咨询企业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在成长理论的基础上,综合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对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影响要素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本文对管理咨询企业属性及成长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并以此作为论文的分析基础。第二,对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分析和确定,即从大量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文献中归纳和提炼出一般企业成长要素;结合管理咨询企业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初步确立影响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要素;采用KJ法进一步归并出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基本要素共73个。第三,通过两轮德尔斐法专家调查,得到了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共41个,并构建了一个包含资源占有、关键能力、客户关系、经营能力和外部环境5个一级指标,企业规模、完整的组织结构、办公环境和条件等共41个二级指标的管理咨询企业成长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采用大样本、多调查对象类型的问卷调查方法获得了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关键指标第一手评价数据;运用SPSS 12EVAL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了社会和专业关系网络指标、企业家特质指标等5个第一核心层关键指标,以及健全的管理制度指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指标等7个第二核心层关键指标。第五,选取中外两家管理咨询公司做成长案例分析,并结合成长关键要素分析的结果,对成长要素、成长方式和成长阶段三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综合讨论。第六,基于成长关键要素与成长阶段提出了成长模式构思,并由管理咨询企业成长模式向知识型企业、一般企业成长模式延伸进行了拓展性思考。
沈纬[10](2006)在《华润是最合适的重组方》文中认为华源集团重组正进入一个关键阶段。 尽职调查的告终,意味着中介第三方的开始退场,华润集团内部也成立了华源项目组,华润对华源的重组开始进入真金白银阶段。 李肃,和君创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华源集团长达10年的资深顾问,与华源集团董事长周?
二、中国的产业整合正在加速进行——专访和君创业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王明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的产业整合正在加速进行——专访和君创业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王明夫(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大咨询:创业与发展机理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相关理论 |
1.2.1 管理咨询业的历史与现状 |
1.2.2 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与原理 |
1.2.3 管理咨询服务的保障 |
1.3 案例资料收集方法与过程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 案例正文 |
2.1 揭开咨询的面纱 |
2.1.1 管理咨询行业史 |
2.1.2 管理咨询在中国 |
2.2 公司名曰“中大咨询” |
2.3 创业维艰:二十五年矢志不渝 |
2.3.1 孕育期(1993-2001) |
2.3.2 起步期(2002-2007) |
2.3.3 高速发展期(2008-2013) |
2.3.4 战略扩张期(2014至今) |
2.4 百尺竿头:IT咨询业务拓展 |
2.4.1 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 |
2.4.2 困难重重的业务开拓之路 |
2.5 敢问路在何方? |
3 案例分析 |
3.1 研究问题 |
3.2 分析思路 |
3.2.1 案例分析逻辑 |
3.2.2 案例分析步骤 |
3.3 理论依据与分析 |
3.3.1 中大咨询创业模式分析 |
3.3.2 中大咨询客户价值分析 |
3.3.3 中大咨询竞争优势分析 |
3.3.4 中大咨询扩张战略分析 |
3.3.5 中大咨询IT咨询业务拓展分析 |
4 案例解决方案 |
4.1 中大咨询发展战略规划方案 |
4.1.1 第一层次:企业文化 |
4.1.2 第二层次:内部生态 |
4.1.3 第三层次:外部环境 |
4.2 中大咨询发展战略实施路径 |
4.2.1 第一步:短期实施方案 |
4.2.2 第二步:中期实施方案 |
4.2.3 第三步:长期实施方案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案例型MBA学位论文参考结构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北京外企服务集团(FESCO)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3 相关理论概述 |
1.3.1 企业制定战略的步骤 |
1.3.2 企业制定战略的工具 |
第2章 FESCO经营发展状况 |
2.1 FESCO公司概况 |
2.2 FESCO所处行业的背景 |
2.2.1 人力资源服务发展的三个阶段 |
2.2.2 市场对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现状 |
2.2.3 人力资源服务业未来发展趋势 |
2.3 FESCO当前所面临的经营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3章 FESCO外部和内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下的PEST分析 |
3.1.1 国家政策、法律因素影响 |
3.1.2 经济因素 |
3.1.3 社会、人口、地域环境因素影响 |
3.1.4 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 |
3.2 竞争因素下的五力模型分析与合作关系分析 |
3.2.1 行业内现有竞争态势 |
3.2.2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3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4 新进入者威胁 |
3.2.5 替代品威胁 |
3.2.6 从生命周期曲线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合作关系 |
3.2.7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
3.3 企业内部营运分析 |
3.3.1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情况 |
3.3.2 人才建设情况 |
3.3.3 财务情况 |
3.3.4 管理水平分析 |
3.3.5 服务产品分析 |
3.3.6 销售水平分析 |
3.3.7 履行社会责任情况 |
3.3.8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
第4章 FESCO发展战略定位及选择 |
4.1 基于SWOT分析的FESCO发展战略定位 |
4.2 FESCO发展战略的选择分析 |
4.2.1 IE矩阵模型分析企业市场层战略 |
4.2.2 QSPM矩阵分析企业业务层战略 |
第5章 FESCO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加强集团内控体系建设 |
5.2 提高财务管理现代化水平 |
5.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
5.4 加强FESCO品牌的保护与宣传力度 |
5.5 加强业务产品的研发工作 |
5.6 提高党组织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商业模式创新中顾客价值发现过程研究 ——基于传统行业成熟企业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TABLE OF CONTENTS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方法、范围与流程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范围 |
1.2.3 研究流程 |
1.2.4 逻辑推理过程说明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 文献述评 |
2.1 商业模式创新概念的相关文献述评 |
2.1.1 技术创新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概念 |
2.1.2 战略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概念 |
2.1.3 商业模式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概念 |
2.1.4 不同视角下商业模式创新概念比较与界定 |
2.2 顾客价值概念的相关文献述评 |
2.2.1 与顾客相关的产品/服务价值 |
2.2.2 顾客感知价值 |
2.2.3 关系价值 |
2.2.4 不同视角下顾客价值概念比较与界定 |
2.3 顾客价值发现过程的相关研究 |
2.3.1 顾客价值发现过程的界定相关文献 |
2.3.2 顾客价值发现过程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的相关文献 |
2.3.3 顾客价值发现过程的推动力(营销导向)相关文献述评 |
2.3.4 顾客价值发现过程的靶向顾客(顾客类型)相关文献述评 |
2.3.5 顾客价值发现过程的分析流程(STP流程)相关文献述评 |
3 案例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3.1 案例研究方法在国内外营销学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
3.1.1 案例研究方法在国外营销学研究中的应用 |
3.1.2 案例研究方法在国内营销学研究中的应用 |
3.2 案例设计与案例选择 |
3.2.1 案例设计-对比性多案例 |
3.2.2 案例选择 |
3.2.3 案例企业基本情况 |
3.3 数据收集 |
3.3.1 二手资料 |
3.3.2 访谈调研 |
3.3.3 实地调研 |
3.4 数据分析 |
3.4.1 数据转化和案例描述 |
3.4.2 扎根理论编码分析 |
3.5 信度和效度 |
3.5.1 信度 |
3.5.2 构念效度 |
3.5.3 内部效度 |
3.5.4 外部效度 |
3.5.5 理论饱和度 |
4 商业模式创新中顾客价值发现过程的推动力 |
4.1 顾客价值发现过程推动力的数据分析 |
4.1.1 开放性编码 |
4.1.2 主轴编码 |
4.1.3 选择性编码 |
4.2 顾客价值发现过程推动力模型的构念阐释 |
4.2.1 元营销导向演变过程 |
4.2.2 单一营销导向演变过程 |
4.2.3 企业家重视 |
4.2.4 企业生存危机 |
4.2.5 顾客价值颠覆、顾客价值提升和顾客价值丰富 |
4.3 顾客价值发现过程推动力模型的机理分析 |
4.3.1 企业家重视、企业生存危机对企业市场导向选择的影响 |
4.3.2 市场导向对顾客价值发现结果的影响 |
4.4 文献对话 |
4.4.1 对已有理论的延伸和突破 |
4.4.2 与相似文献的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5 商业模式创新中顾客价值发现过程的靶向顾客 |
5.1 顾客价值发现过程靶向顾客的数据分析 |
5.1.1 开放性编码 |
5.1.2 主轴编码 |
5.1.3 选择性编码 |
5.2 顾客价值发现过程靶向顾客的构念阐述 |
5.2.1 边缘顾客 |
5.2.2 主流顾客 |
5.3 顾客价值发现过程靶向顾客的机理分析 |
5.4 文献对话 |
5.4.1 对已有理论的延伸和突破 |
5.4.2 与相似文献的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6 商业模式创新中顾客价值发现过程的分析流程 |
6.1 顾客价值分析流程的数据分析 |
6.1.1 开放性编码 |
6.1.2 主轴编码 |
6.1.3 选择性编码 |
6.2 MCC流程的相关构念阐释 |
6.2.1 多边化顾客 |
6.2.2 市场联结 |
6.2.3 顾客价值簇 |
6.3 MCC流程的逻辑假设 |
6.3.1 顾客需求互补性假设 |
6.3.2 资源外生假设 |
6.3.3 问题导向假设 |
6.4 文献对话 |
6.4.1 对现有理论的延伸和突破 |
6.4.2 与相似文献的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和主要创新点 |
7.2 实践启示 |
7.3 研究局限 |
7.4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典型商业模式结构化表达模型 |
附录2 案例研究对象二手资料历史数据清单 |
附录3 各公司访谈人员名单 |
附录4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
附录5 实地调研项目名单 |
附录6 MOPRO驱动市场量表 |
附录7 MORTN市场驱动量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CIPP模型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2 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理论框架 |
2.1 高校创业教育能力的相关概念 |
2.1.1 创业的概念 |
2.1.2 高校创业教育的概念 |
2.1.3 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内涵与构成 |
2.2 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理论模型 |
2.2.1 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理论模型的总体结构 |
2.2.2 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理论模型的解析 |
2.3 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理论模型的应用功能 |
2.3.1 建立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开展实证分析的功能 |
2.3.2 提炼(试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剖析能力提升策略的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3.1 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1.1 高校创业教育过程评价指标与结果评价指标相结合 |
3.1.2 高校创业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与实践评价指标相结合 |
3.1.3 高校创业教育客观评价指标与主观评价指标相结合 |
3.2 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 |
3.2.1 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选取 |
3.2.2 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CIPP的试点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
4.1 基于CIPP的试点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样本与数据 |
4.1.1 基于CIPP的试点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样本 |
4.1.2 基于CIPP的试点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数据 |
4.2 基于CIPP的试点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的因子分析 |
4.2.1 因子分析的原理与步骤 |
4.2.2 试点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的因子分析过程与结果 |
4.3 基于CIPP的试点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的熵值法分析 |
4.3.1 熵值法分析的原理与步骤 |
4.3.2 基于CIPP的试点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的熵值法分析过程与结果 |
4.4 基于CIPP的试点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的聚类分析 |
4.4.1 聚类分析的原理与步骤 |
4.4.2 基于CIPP的试点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的聚类分析过程与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CIPP的试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能力提升策略 |
5.1 基于CIPP的试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
5.1.1 强调创业过程行动能力的过程导向模式 |
5.1.2 强调创业环境基础能力的环境导向模式 |
5.1.3 强调创业成果绩效能力的成果导向模式 |
5.2 基于CIPP的试点高校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策略 |
5.2.1 基于背景的试点高校创业环境基础能力提升策略 |
5.2.2 基于输入的试点高校创业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策略 |
5.2.3 基于过程的试点高校创业过程行动能力提升策略 |
5.2.4 基于成果的试点高校创业成果绩效能力提升策略 |
5.3 试点高校评价结果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杠杆收购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杠杆收购的基本理论问题概述 |
2.1 杠杆收购的定义 |
2.2 杠杆收购的特征 |
2.3 杠杆收购的一般程序 |
2.4 杠杆收购的价值创造来源 |
第3章 杠杆收购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困境分析 |
3.1 杠杆收购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3.2 杠杆收购在我国的发展困境与风险 |
第4章 杠杆收购在我国的发展机会分析 |
4.1 杠杆收购在西方的历史沿革 |
4.2 杠杆收购在我国的发展机会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8)企业核心能力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0.2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结构 |
0.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文献述评 |
1.1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形成与演进 |
1.1.1 起源阶段:劳动分工理论和专业化分工 |
1.1.2 发展阶段:企业成长理论和特殊能力论 |
1.1.3 深入阶段: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资源基础论 |
1.1.4 创新阶段: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
1.2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述评 |
1.2.1 核心能力理论研究流派的总结 |
1.2.2 国内学者对核心能力的主要研究述评 |
1.2.3 核心能力理论对经济学的贡献 |
1.2.4 核心能力理论对管理学的贡献 |
1.2.5 国内外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缺陷 |
2 核心能力的内涵、特征、本质及作用 |
2.1 核心能力的内涵 |
2.1.1 几组相关概念的辨析 |
2.1.2 国内外学者对核心能力内涵的不同理解 |
2.1.3 本文对核心能力内涵的界定 |
2.2 核心能力的特征 |
2.3 核心能力的本质及载体 |
2.3.1 知识是核心能力的本质 |
2.3.2 核心能力的载体 |
2.4 核心能力的表现 |
2.5 核心能力的作用 |
2.5.1 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 |
2.5.2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的位势 |
2.5.3 企业制定成功战略的基础 |
3 核心能力的形成机理 |
3.1 对企业知识活动的分析 |
3.1.1 企业的边际搜寻倾向与路径依赖 |
3.1.2 企业知识的吸收、转化与共享 |
3.2 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 |
3.2.1 核心能力的形成阶段 |
3.2.2 核心能力的成长轨迹 |
3.3 管理整合: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 |
3.3.1 管理整合的实质 |
3.3.2 管理整合的形式 |
3.4 核心能力成长的条件分析 |
3.4.1 优化的组织结构 |
3.4.2 完善的管理体系 |
3.4.3 有力的技术体系建设 |
3.4.4 有效的激励机制 |
4 企业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 |
4.1 有关文献对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认识 |
4.1.1 国外学者的认识 |
4.1.2 我国学者对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归纳 |
4.2 本文对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界定 |
4.3 影响核心能力的因素具体分析 |
4.3.1 企业资源 |
4.3.2 企业创新能力 |
4.3.3 企业技术能力 |
4.3.4 企业管理整合能力 |
4.3.5 企业学习能力 |
4.3.6 企业文化 |
5 核心能力的识别与评价 |
5.1 核心能力的识别 |
5.1.1 核心能力识别的意义 |
5.1.2 核心能力识别的标准 |
5.1.3 核心能力的识别方法 |
5.2 核心能力的评价 |
5.2.1 构建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5.2.2 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建立步骤 |
5.2.3 构建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同研究观点评述 |
5.2.4 本文对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6 核心能力的培育、保护与提升 |
6.1 核心能力的培育 |
6.1.1 培育核心能力的四个阶段 |
6.1.2 培育核心能力的途径 |
6.1.3 企业培育核心能力应重视的问题 |
6.2 核心能力的保护 |
6.2.1 核心能力的缺失 |
6.2.2 核心能力的保护措施 |
6.3 核心能力的提升 |
6.3.1 用成本领先战略提升核心能力 |
6.3.2 建立学习型企业 |
7 核心能力的应用 |
7.1 核心能力的应用类型 |
7.2 内涵式应用:打造核心产品 |
7.2.1 企业要成为每个竞争层次的赢家 |
7.2.2 以核心能力为基础开发核心产品 |
7.2.3 通过核心产品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
7.3 外延式应用 |
7.3.1 多元化经营 |
7.3.2 企业并购 |
7.3.3 虚拟经营 |
8 构建和提升我国国有企业核心能力的对策建议 |
8.1 我国国有企业核心能力的现状 |
8.1.1 企业赢利能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
8.1.2 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尚未形成 |
8.1.3 核心产品开发不力 |
8.1.4 战略管理能力不高 |
8.1.5 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低下 |
8.2 阻碍国企核心能力形成的原因分析 |
8.2.1 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 |
8.2.2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僵化 |
8.2.3 企业内部尚未形成创新的良性循环 |
8.2.4 企业知识技能的储备与积累不足 |
8.2.5 企业文化建设匮乏 |
8.3 构建和提升我国国有企业核心能力的对策建议 |
8.3.1 转变政府职能,培育有利于建立核心能力的外部环境 |
8.3.2 加强企业内部自身修炼,构建和提升核心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9)管理咨询企业的成长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1.3 问题提出 |
1.2 相关文献综述与评价 |
1.2.1 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综述与评价 |
1.2.2 管理咨询的研究综述与评价 |
1.2.3 企业成长模式的研究综述与评价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内容及其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管理咨询企业属性和成长概念界定 |
2.1 管理咨询与管理咨询企业的属性 |
2.1.1 咨询的属性 |
2.1.2 管理咨询的属性 |
2.1.3 管理咨询企业的属性和特征 |
2.2 企业成长的概念界定 |
2.2.1 现有经济学理论中的企业成长概念 |
2.2.2 现有管理理论中的企业成长概念 |
2.2.3 本文的企业成长概念 |
2.3 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概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基本要素分析 |
3.1 一般企业成长要素的初步选择 |
3.1.1 现有经济学理论中的一般企业成长要素归纳 |
3.1.2 现有管理理论中的一般企业成长要素归纳 |
3.1.3 我国学者研究文献中影响企业成长的要素归纳 |
3.2 管理咨询企业成长要素的初步确定 |
3.2.1 产业发展研究文献中成长要素的提炼 |
3.2.2 企业对策研究文献中成长要素的提炼 |
3.3 用KJ法归并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基本要素 |
3.3.1 KJ法介绍 |
3.3.2 用KJ法分析和归并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调查分析 |
4.1 应用德尔斐法筛选基本指标 |
4.1.1 德尔斐法概述 |
4.1.2 德尔斐法调查设计 |
4.1.3 德尔斐法第一轮征询 |
4.1.4 德尔斐法第二轮征询 |
4.2 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评价指标数据 |
4.2.1 调查样本的确定 |
4.2.2 调查对象的选择 |
4.2.3 调查量表的设计与调整 |
4.2.4 问卷调查 |
4.3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运用 |
4.3.1 主成分分析的统计依据 |
4.3.2 主成分分析的步骤 |
4.3.3 管理咨询企业成长性指标体系设置 |
4.3.4 确定主因子(主成分)、载荷矩阵及解释主因子 |
4.4 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确定与解释 |
4.4.1 关键要素选取方法 |
4.4.2 关键要素确定 |
4.4.3 关键要素解释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管理咨询企业成长案例分析与综合讨论 |
5.1 新华信管理咨询公司成长案例 |
5.1.1 公司基本情况 |
5.1.2 成长分析 |
5.1.3 成功的特征与要素 |
5.2 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成长案例 |
5.2.1 公司基本情况 |
5.2.2 成长分析 |
5.2.3 成功的特征与要素 |
5.3 要素分析与案例分析结果的综合讨论 |
5.3.1 关于成长要素 |
5.3.2 关于成长方式 |
5.3.3 关于成长阶段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管理咨询企业成长模式构思与拓展性思考 |
6.1 成长模式构思 |
6.1.1 基于成长关键要素的成长模式构思 |
6.1.2 基于成长关键要素和成长阶段的成长模式设想 |
6.2 管理咨询企业成长模式理论模型 |
6.2.1 理论模型的提出 |
6.2.2 各阶段具体的成长模式 |
6.2.3 成长的路径依赖与突破 |
6.3 拓展性思考 |
6.3.1 中国管理咨询企业成长模式的选择 |
6.3.2 一般知识型企业成长模式的思考 |
6.3.3 一般企业成长模式的探讨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展望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附录1:邀请函 |
附录2:第一轮专家意见调查问卷 |
附录3:第二轮专家意见调查问卷 |
附录4:管理咨询企业成长关键指标意见征询表 |
附录5:主因子得分矩阵表 |
四、中国的产业整合正在加速进行——专访和君创业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王明夫(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大咨询:创业与发展机理的案例研究[D]. 徐智君. 江西财经大学, 2018(01)
- [2]北京外企服务集团(FESCO)发展战略研究[D]. 崔子征.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3]浅谈产业思维与产业意识[J]. 姜晓宸,刘宇晶. 西部皮革, 2016(08)
- [4]商业模式创新中顾客价值发现过程研究 ——基于传统行业成熟企业的案例研究[D]. 王雪冬.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5]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葛莉.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6]杠杆收购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分析[D]. 崔曲.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9)
- [7]何享健:资本解放美的[J]. 刘涛. 中国企业家, 2007(13)
- [8]企业核心能力论[D]. 吴雪梅. 四川大学, 2007(06)
- [9]管理咨询企业的成长要素研究[D]. 史虹. 河海大学, 2007(06)
- [10]华润是最合适的重组方[N]. 沈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