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IP技术探讨

蜂窝IP技术探讨

一、蜂窝IP技术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景瑞[1](2011)在《基于地理位置的卫星通信网络》文中研究指明LEO卫星通信网络具有高带宽、低链路损耗、较小的星地时延、频率复用以及全球覆盖等优点。蜂窝IP技术适用于密集区域通信,能够处理由于频繁的位置更新以及跨区切换所带来的移动性管理问题。结合这两者的技术优势,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卫星通信网络——基于地理位置的卫星通信网络。它是依据覆盖区域分割的路由机制,地理位置代表了网络地址的思想而构建的LEO卫星通信网络。在网络架构上分为两级模型,即适用于较少通信需求的一般区域网络和适用于密集通信需求的蜂窝区域网络。本文首先介绍了卫星通信、LEO卫星通信网络、移动IP技术等相关概念,其次分析了系统周期分割和覆盖区域分割两种路由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地理位置的卫星通信网络,空间网络部分使用DRA路由算法。接着通过OPNET软件进行了网络仿真,结果表明:新的卫星通信网络具有现实可行性,在网络延迟、网络吞吐量和移动管理等性能方面均有所提高,达到了新的卫星通信网络的设计目标。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新网络未涉及到的问题点,而解决这些问题是今后改善网络性能的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

朱伟嘉[2](2008)在《浅谈基于移动IP的移动通信系统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提出了一种方案来综合移动IP和MPLS协议。MPLS技术是一项利用绑定在IP包中的标记,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包转发的技术,它结合了第二层(数据链路层)交换的快速性和第三层(网络层)路由选择的可扩展性,是IP与ATM技术相结合的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文章将MPLS技术引入移动IP中,充分利用了MPLS技术的优点,使得移动IP不再需要利用隧道来传递分组。相反,整个的转发过程都是在MPLS层上处理,MPLS交换远远快于传统的IP分组转发业务,大大减少了传输和分组处理时延并且扩展了移动IP的可用性。

赵庆民[3](2008)在《微移动协议下IP移动性的扩展与仿真》文中研究表明目前,Internet的规模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扩大,同时移动通信也在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用户都希望能够以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接入到Internet中去,而不受到时空的限制。移动无线IP技术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支持移动用户和Internet连接的互联技术,它能够使移动用户在移动自己位置的同时无须改变自身的IP地址并且保持正在进行的Internet通信,因此成为当前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论述的是移动通信网络与Internet协议结合而产生的“无线IP”。论文通过论述移动无线IP技术的研究背景,探悉移动无线IP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对IP技术与网络协议理论进行细致的理论描述,分析网络协议及其功能,移动无线IP的含义与应用,TCP/IP协议模型分析,IP网络的QOS技术分析,移动无线IP安全性所面临的挑战。从无线网络移动性的角度,移动IP协议的原理及实现机制,研究分析了国内外提出了四种微移动下移动无线IP的切换管理扩展方案:蜂窝IP方案、HAWAII方案、TeIeMIP方案和EMA方案,并对对四种微移动下移动无线IP的切换管理扩展方案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和评价进行了比较,阐明了各自的优缺点,便于今后通过扩展方案的验证、实施和优化为第二代移动通信全IP核心网的逐步建立创造条件。最后进行了微移动条件下切换机制改进的仿真验证,借助各种成熟的仿真工具对改进方案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结果的分析,证明改进后的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切换时的QoS。

张淑青[4](2008)在《蜂窝IP技术概述》文中指出本文首先介绍蜂窝JP技术的协议机制,接着详细分析其路由、切换和寻呼等关键技术,并通过性能分析,证明蜂窝IP技术能很好地利用Mobile IP的全局移动性支持和蜂窝系统的移动切换等功能,支持频繁切换下的高速分组数据传输,适应下一代无线分组数据通信发展的需要。

韩晶,吴久银[5](2008)在《星座卫星通信系统应用蜂窝IP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将移动IP技术应用于星座卫星通信系统的优势及直接使用的缺陷,指出引入相关扩展技术的必要性。然后对蜂窝IP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了将该技术应运到无星际链路的星座通信系统中的可行性。根据蜂窝IP的特点,采用以信关站为中心结点的方式对卫星网络结构进行了改造,并对系统的切换、路由和位置管理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使用了蜂窝IP的卫星网络的性能进行了分析。

袁江[6](2006)在《小卫星组网路由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受Internet迅速发展的影响,用户希望能随时随地的接入网络。传统网络的接入技术受种种因素限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在地球表面实现无缝隙覆盖,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传送信息。低轨道(LEO)卫星通信与同步轨道(GEO)卫星通信相比,具有传输时延短,信号衰减小等优点。为降低系统成本,多由小卫星组成LEO卫星网络。小卫星网络是一种移动网络,具有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的特点。受卫星有效载荷的限制,卫星难以承受IP路由所带来的计算和存储开销。传统的IP技术主要是为有线固定网络而设计的,没有考虑到对移动网络的支持。虽然国内外研究对IP技术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对移动应用的支持,形成Mobile IP,但是,IP技术对移动网络的支持能力仍然有限。本文侧重于研究随机卫星网络的路由方法,进而将该路由方法发展成为一种通用路由方法。鉴于卫星网络的研发周期比较长,技术风险比较大,设计通用的网络技术既有利于技术积累,又有利于降低研究成本。随机卫星网络没有规则的星座结构,卫星在轨道空间上分布不均匀。给路由研究带来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通用的路由方法—基于区域代理的区域路由方法,该方法以区域划分为基础,区域划分的方法与卫星星座无关。通过区域将路由分解为域间路由和域内路由两个部分。每个区域选择一个节点作为该区域的区域代理,负责域间路由和域内节点的管理。区域不随节点移动而变化,且数量有限,适合于应用IP路由技术。为了降低路由负荷,本文提出了"有限互连"的概念:通过端节点维护节点之间的关系,将部分路由负荷由路由节点转移至端节点上。在有限互连中,由于端节点不需要具有访问所有网络节点的无限互连能力,因此有利于提高小卫星网络容忍部分连通的能力。微机模拟的结果证实了该区域路由方法的可行性,可应用在不同类型的卫星网络系统中。本文的主要贡献是:1.通过基于区域代理的区域路由方法为解决随机卫星网络的路由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方法,进而扩展到规则卫星网络中,形成具有一定通用意义的路由方法;2.为解决LEO空间飞行器的网络接入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方法,进而为实现多个小卫星骨干网的互连提供条件,这有利于提高小卫星网络的可扩展性。3.提出了"有限互连"的概念,通过有限互连既降低了网络拓扑变化对路由的负荷,又提高了网络对部分连通的容忍能力。

冯友宏[7](2006)在《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在高速公路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迅速发展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和Internet,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两个引人瞩目的亮点,本文的主要工作是,设计一个包含基于802.20技术,移动IP技术,蜂窝IP技术的无线移动宽带网络,为高速移动的终端通信设备提供优质服务。 本文从分析移动无线信道的通信环境出发,重点阐述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原理,实现方式,同步技术。详细介绍了802.20技术的特点,802.20系统将是针对数据传输进行优化、基于分组交换的系统。最关键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技术提供了完全的移动性和全球性的覆盖范围,用户能够使用宽带速度访问任何应用程序。然后分析公路通信网的现状,本文正是根据OFDM技术有抵抗多径衰落和频谱利用率高的的特点、802.20强大的无线接入能力、移动IP实现漫游和蜂窝IP实现小区的切换的方法对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提出了设计和实施方案并将其应用于高速公路通信接入网中。

黄舒韫[8](2006)在《移动通信中IP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的10年里,Internet协议(IP)已经对网络通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IP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但它与其他网络的关联及产生的影响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显露出来。在IP成为占优势地位的协议之前,已经开发出了许多网络协议,有IBM公司的SNA、苹果计算机公司的Appletalk、Novell公司的Netware、施乐公司的Xerox网络系统以及数字设备公司(DEC)和微软公司的其他网络协议。Internet的成功以及使Internet成为可能的互联协议已经使IP成为现有网络的事实上的协议,并将成为用于下一代网络设计和构建的协议。迄今为止遵循ITU、ETSI、TIA和其他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协议和结构而建设的无线通信网络,现在也正在采用Internet的模型和协议。在20世纪90年代,无线通信网络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两种主要的无线通信技术——GSM和CDMA——已经成为通信领域的主角。到目前为止,已建设的全球范围的蜂窝通信网络主要提供基于话音的业务。由于带宽的限制,数据业务受到限制;并且在设计空中接口时主要考虑话音的质量和容量这种局限,也使数据业务的性能很差。然而,随着蜂窝通信网络演进到3G,在提供更宽的带宽和全面接入到Internet方面,分组数据业务已经成为主要的焦点。无线通信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Internet接入需求驱动着蜂窝通信系统演进来支持分组数据业务。由于将3G无线通信网络看作为Internet的扩展,我们几乎可以肯定IP在3G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工作方式将非常类似于其目前在有线Internet中的工作方式。因此,需要将全球范围内的蜂窝通信网络的协议和网络结构设计并建设成尽可能有效支持IP的方

唐晓芬[9](2006)在《蜂窝IP技术及其拓扑结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无线终端技术及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对主机移动性的需求越来越高。移动IP技术是一种简单可升级的全球性解决主机移动性的方案,它较好地解决了移动主机宏移动性的问题,但是缺乏对快速移动性的支持;而蜂窝IP技术则充分考虑到与现有的以及将来的移动通信网络结合的问题,充分利用了它们所能够提供的快速切换能力,为移动主机提供了很好的微移动性支持。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将成为未来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这里对蜂窝IP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且针对现有的几种不同蜂窝拓扑,创新提出了另外3种新的蜂窝拓扑,对所有的这些拓扑结构的蜂窝IP性能作了比较分析。

孙宇虹,胡爱群,李伟征[10](2004)在《无线局域网中站点移动支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无线局域网站点移动的问题,分析了IEEE802.11f协议所推荐的接入点交互协议IAPP,并把IAPP协议同支持宏移动的移动IP以及支持微移动性的蜂窝IP技术集成起来,提出了一个完整的、适合IEEE802.11 标准的无线局域网站点移动性解决方案。

二、蜂窝IP技术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蜂窝IP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理位置的卫星通信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卫星通信网络概述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1.2 卫星通信网络的概念
        1.1.3 卫星通信网络的发展
        1.1.4 卫星通信网络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热点
    1.2 卫星通信网络模型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LEO 卫星通信网络的星座模型和移动IP 技术
    2.1 LEO 卫星通信网络
        2.1.1 LEO 卫星通信网络的星座模型
        2.1.2 卫星通信网络中的星际链路
    2.2 移动IP 技术
        2.2.1 移动IP 的特点
        2.2.2 移动IP 的基本构成
        2.2.3 移动IP 的工作机制
        2.2.4 蜂窝IP 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地理位置的卫星通信网络模型
    3.1 基于地理位置的卫星通信网络模型
        3.1.1 一般网络模型
        3.1.2 蜂窝网络模型
    3.2 基于地理位置的卫星通信网络的编址
        3.2.1 数据分组的编址
        3.2.2 家乡地址与当前地址
    3.3 基于地理位置的卫星通信网络与INTERNET 互联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地理位置的卫星通信网络的空间路由
    4.1 路由机制
        4.1.1 系统周期分割
        4.1.2 覆盖区域分割
    4.2 空间路由算法
        4.2.1 DRA 算法中的相关定义
        4.2.2 DRA 算法描述
        4.2.3 DRA 算法性能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地理位置的卫星通信网络的移动性管理
    5.1 位置管理
        5.1.1 一般网络位置管理
        5.1.2 蜂窝网络位置管理
    5.2 切换管理
        5.2.1 一般网络切换管理
        5.2.2 蜂窝网络切换管理
    5.3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网络性能仿真及结果分析
    6.1 网络建模
        6.1.1 网络域设计
        6.1.2 节点域设计
        6.1.3 进程域设计
    6.2 网络性能仿真
        6.2.1 网络延迟
        6.2.2 网络吞吐量
        6.2.3 移动管理性能
    6.3 本章总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2)浅谈基于移动IP的移动通信系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移动IP技术及其扩展技术概要
三、基于MPLS的移动IP技术的研究
    1. 基于MPLS的移动IPv4隧道
    2. 基于MPLS的带有路由优化的移动IPv4隧道
    3. 基于MPLS的移动IPv6绑定更新
    4. 基于MPLS的分级移动IP隧道
四、本文小结

(3)微移动协议下IP移动性的扩展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框架
    1.5 论文安排
第二章 IP技术与网络协议理论概述
    2.1 网络协议及其功能概述
        2.1.1 网络协议概述
        2.1.2 网络协议的功能
    2.2 移动 IP的含义与应用概述
    2.3 IP网络的QOS技术分析
    2.4 移动IP安全性所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微移动协议下IP移动性的扩展方案
    3.1 IP移动性的扩展—蜂窝IP方案
        3.1.1 蜂窝IP的网络模型分析
        3.1.2 PC和RC更详细的比较
        3.1.3 切换
    3.2 IP移动性的扩展——HAWAII方案
        3.2.1 网络结构图分析
        3.2.2 非向前与向前路径建立具体方案对比论述
    3.3 IP移动性的扩展——TELEMIP方案
        3.3.1 TELEMIP的网络体系结构分析
        3.3.2 TELEMIP的网络切换流程分析
        3.3.3 TeleMIP的呼叫图型分析
    3.4 IP移动性的扩展——EMA方案
        3.4.1 网络模型支持
        3.4.2 切换机制
    3.5 四种方案对比分析总结
        3.5.1 微移动协议的切换对比分析
        3.5.2 被动连接和呼叫对比分析
        3.5.3 网络中的流量对比分析
        3.5.4 鲁棒性和可扩展性对比分析
第四章 微移动条件下切换机制改进的仿真验证
    4.1 仿真理论和仿真平台
        4.1.1 仿真理论简介
        4.1.2 Opnet仿真平台
    4.2 微移动下 TCP及应用协议仿真
    4.3 仿真过程
        4.3.1 参数配置
        4.3.2 运行仿真
        4.3.3 仿真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星座卫星通信系统应用蜂窝IP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蜂窝IP技术简介
2 应用蜂窝IP技术的卫星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3 星座通信系统切换、位置管理和路由方案
    3.1 切换管理
    3.2 位置管理与路由方案
4 性能分析
5 结 语

(6)小卫星组网路由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1章 引 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方法
    1.3 国外动态
    1.4 国内动态
    1.5 主要内容
第2章 相关技术
    2.1 LEO 卫星移动通信
    2.2 IP 路由
    2.3 MOBILE IP
    2.4 自组网路由
    2.5 传感器网
    2.6 P2P
    2.7 小结
第3章 问题分析
    3.1 环境分析
    3.2 技术定位
    3.3 技术体制
    3.4 难点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区域路由方法
    4.1 路由方法介绍
    4.2 对路由方法的分析
    4.3 对路由方法的评价
    4.4 小结
第5章 支持任意方向ISL 的技术
    5.1 问题由来
    5.2 支持任意方向ISL 的技术
    5.3 小结
第6章 有限互连
    6.1 问题由来
    6.2 有限互连
    6.3 有限互连模拟
    6.4 小结
第7章 路由模拟
    7.1 卫星网络概述
    7.2 弯管式卫星网络
    7.3 极轨道卫星网络
    7.4 随机卫星网络
    7.5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独创性声明

(7)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在高速公路通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宽带无线通信的技术及发展
    1.2 OFDM的历史和现状
    1.3 OFDM与MBWA结合的必然性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OFDM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
    2.1 无线通信信道的衰落与多径传播
        2.1.1 无线信道的多径衰落
        2.1.2 无线接收信道的时变性以及多普勒频移
        2.1.3 无线信道的阴影衰落
    2.2 多载波技术的基本原理
        2.2.1 为什么要引入多载波(OFDM)
        2.2.2 子载波的三种设置方案
        2.2.3 多载波的主要优缺点及应用
    2.3 OFDM系统的基本模型
    2.4 快速傅立叶变换在OFDM系统中的应用(OFDM系统的DFT实现)
    2.5 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
    2.6 MIMO与OFDM结合的必要性
    2.7 多载波码分多址技术(OFDM+CDMA)
    2.8 OFDM系统中的同步
        2.8.1 基于接收信号的能量检测的分组同步算法
        2.8.2 基于双滑动窗口的分组检测
        2.8.3 采用前导字结构进行分组检测
    2.9 OFDM系统中的符号定时偏差和峰均比问题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EEE802.20移动宽带无线通信(MBWA)
    3.1 未来移动通信
    3.2 MBWA技术简介以及无线接入方式
    3.3 802.20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3.3.1 IEEE802.20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的开发目标
        3.3.2 MBWA业务及应用
        3.3.3 802.20的性能特性
    3.4 802.20采用的几项关键技术及移动IP技术
        3.4.1 802.20采用的几项关键技术
        3.4.2 移动IPv4工作原理
        3.4.3 移动IPv6工作原理及与移动IPv4的主要区别
    3.5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IEEE802.20)网络与3G网络的区别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MBWA在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4.1 我国高速公路及通信网的现状
    4.2 高速公路通信网络设计原则
    4.3 网络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4.4 传统的IP技术在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4.5 高速公路联网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功能
        4.5.1 对移动用户业务系统的支持
        4.5.2 对集中监控系统、道路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的支持
        4.5.3 对联网收费系统的支持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移动通信中IP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IP 的基本含义
    1.2 移动IP 的应用概述
    1.3 研究工作的内容及成果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移动 IP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的挑战
    2.1 寻址所面临的挑战
    2.2 无线链路所面临的挑战
    2.3 移动性所面临的挑战
    2.4 QOS 所面临的挑战
    2.5 安全性所面临的挑战
    2.6 会话和传送问题
    2.7 过渡期的支持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蜂窝网络的移动性
    3.1 概述
    3.2 拓扑模型
    3.3 移动模型
    3.4 驻留时间模型
    3.5 呼叫-到达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P 移动性的扩展
    4.1 蜂窝IP 方案
    4.2 HAWAII 方案
    4.3 TELEMIP 方案
    4.4 EMA 方案
    4.5 四种方案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与标记(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无线局域网中站点移动支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移动协议
    2.1 移动IP协议
    2.2 IP的微移动协议
    2.3 IAPP协议对站点移动的支持
3 无线局域网中移动性解决方案
    3.1 无线局域网中网络结构
    3.2 无线局域网站点移动完整解决方案
4 结束语

四、蜂窝IP技术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理位置的卫星通信网络[D]. 张景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2]浅谈基于移动IP的移动通信系统优化[J]. 朱伟嘉. 信息通信, 2008(06)
  • [3]微移动协议下IP移动性的扩展与仿真[D]. 赵庆民. 复旦大学, 2008(08)
  • [4]蜂窝IP技术概述[J]. 张淑青. 中国市场, 2008(26)
  • [5]星座卫星通信系统应用蜂窝IP技术的研究[J]. 韩晶,吴久银. 现代电子技术, 2008(03)
  • [6]小卫星组网路由方法研究[D]. 袁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06(09)
  • [7]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在高速公路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 冯友宏. 长安大学, 2006(12)
  • [8]移动通信中IP技术的研究[D]. 黄舒韫. 上海交通大学, 2006(02)
  • [9]蜂窝IP技术及其拓扑结构探讨[J]. 唐晓芬.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6(01)
  • [10]无线局域网中站点移动支持技术研究[J]. 孙宇虹,胡爱群,李伟征. 山东通信技术, 2004(02)

标签:;  ;  ;  ;  ;  

蜂窝IP技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