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气灌肠手法辅助复位治疗肠套叠123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杜庆浩[1](2020)在《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在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急性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主要发病人群为1岁以内婴儿,高发于410个月龄[1]。随婴幼儿年龄增长,2岁以后的幼儿发病逐渐减少,5岁以后发病更少。此病发病急骤,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肠坏死、肠穿孔、急性腹膜炎等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急性肠套叠在治疗上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而非手术疗法为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空气灌肠、水灌肠等,其中空气灌肠为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传统的非手术疗法,如X-射线透视下空气灌肠、彩超监控下水灌肠等,或有暴露在射线下的风险,或增加了人力成本且易造成污染等缺点,因此寻找一种既能够避免X线辐射,又能够减少医护工作者临床工作负担的灌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非透视下空气灌肠的方法在这方面有着很大优势,而目前国内外文献对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小儿肠套叠的报道较少,因此我们结合临床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小儿肠套叠这一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总结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在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过程中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6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2195例小儿急性肠套叠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先经腹部超声进行明确诊断,同时在灌肠前进行常规评估,排除空气灌肠禁忌症后,再进行非透视下空气灌肠治疗。灌肠过程采用JS628电脑遥控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仪,通过灌肠过程中患儿的临床表现确定肠套叠复位情况,并且在复位成功后,于30min-60min后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进一步明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该组临床资料的性别、年龄分布、灌肠后复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95例肠套叠患儿中,25例存在灌肠禁忌症,未行空气灌肠,行急诊手术治疗,在本次研究中排除;无禁忌症的2170例患儿行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2083例,失败87例,复位成功率约为95.99%;非透视下空气灌肠患儿中未出现肠穿孔等并发症;男女患儿比约为1.97:1,符合国内外报道的肠套叠患儿男女比例;1岁以内患儿数量最多,其次为1-2岁区间段,3岁后患儿明显减少,随着患儿年龄递增,肠套叠发病数量呈递减趋势;以年龄作自变量、发病数作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p﹤0.05,统计学有明显差异,显示急性肠套叠发病数量与患儿年龄密切相关;灌肠例数>100例的年龄段,1岁-2岁(不包括1岁)和2岁-3岁(不包括2岁)年龄段复位成功率最高,其男性复位成功率、女性复位成功率及总复位成功率均达到97%以上,均高于1岁及以内年龄段复位成功率(男性复位成功率为91.56%、女性复位成功率为94.84%、总复位成功率为92.86%);各年龄段复位成功率及不同性别复位成功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可避免X射线辐射,复位成功率为95.99%,成功率高;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急性肠套叠患儿复位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只要符合适应症,非透视下空气灌肠适用于各种急性肠套叠患儿;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董露露[2](2020)在《儿童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复发及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急性肠套叠是儿童较为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通常是由于肠道蠕动节律异常导致某一部位的肠管套入远端相邻的肠管腔内,使肠道内容物通过困难。经灌肠复位或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但儿童急性肠套叠灌肠失败(1.7-11.2%)及治疗后复发(2-12%)并不罕见,并且可能出现肠坏死进而危及患儿生命,这些都令临床医护人员及家长担忧。本研究通过对儿童急性肠套叠首次空气灌肠失败、住院期间复发及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分别进行分析,提高对儿童急性肠套叠发生和发展的认识,为儿童急性肠套叠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3例急性肠套叠首次空气灌肠失败的患儿、109例急性肠套叠住院期间复发的患儿和57例急性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月份、出生方式、临床表现(腹痛或哭闹、呕吐、血便、发热、是否可触及包块等)、套头位置、套头形状、有无阑尾或淋巴结或套入、有无腹腔或套间积液、有无腹腔淋巴结肿大、以及治疗前的白细胞值、CRP值、PCT值。同时选择相同时间段内首次空气灌肠成功且未复发、未发生肠坏死的18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别分析儿童急性肠套叠首次空气灌肠失败、住院期间复发、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得出肠套叠儿童出现三种情况相应的预测模型,并用ROC曲线评估Logistic回归模型的性能。结果1.首次空气灌肠失败组与对照组相比:(1)单因素分析提示:灌肠失败组的年龄小(χ2=8.646,P=0.013)、发病时间长(χ2=19.646,P<0.001)、套头位于横结肠区和结肠脾区及以后的比例高(χ2=16.998,P<0.001)、套头呈分叶状的比例高(χ2=7.169,P<0.007)、阑尾或淋巴结套入的比例高(χ2=4.098,P<0.043)。两组在性别、出生方式、发病月份、有无腹痛或哭闹、有无呕吐、有无血便、有无发热、是否可触及包块、有无腹腔淋巴结肿大以及白细胞值、CRP值、PCT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发病时间(OR=2.768,95%CI:1.801~4.254)、套头位置(OR=6.417,95%CI:1.424~28.909)、套头分叶状(OR=1.906,95%CI:1.138~3.192)、阑尾或淋巴结套入(OR=2.632,95%CI:1.725~4.014)是空气灌肠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的预测模型为:In(P/1-P)=-4.644+1.018*发病时间+1.859*包块位置+0.645*套头分叶+0.968*阑尾或淋巴结套入。P表示空气灌肠失败的概率,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95%置信区间为:0.861~0.933。2.复发组与对照组相比:(1)单因素分析提示,肠套叠复发组的年龄大(χ2=22.510,P<0.001)、剖宫产比例高(χ2=4.924,P=0.026)、腹腔淋巴结肿大的比例高(χ2=5.251,P=0.022)、白细胞值高(t=3.721,P<0.001)、CRP值高(t=10.947,P<0.001)、PCT 值高(t=9.559,P<0.001)。两组在性别、发病月份、发病时间、有无腹痛或哭闹、有无呕吐、有无血便、有无发热、是否可触及包块、套头位置、套头是呈否分叶状、有无阑尾或淋巴结套入、有无腹水或肠间积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4.708,95%CI:1.240~17.870)、剖宫产(OR=2.198,95%CI:1.359~3.556)、腹腔淋巴结肿大(OR=2.632,95%CI:1.725~4.014)、CRP(OR=9.180,95%CI:2.536~33.226)是肠套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肠套叠复发的预测模型为:In(P/1-P)=7.224+1.549*年龄+0.778*剖宫产+0.957*腹腔淋巴结肿大+2.217*CRP。P表示肠套叠复发的概率,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95%置信区间为:0.833~0.879。3.肠坏死组与对照组相比:(1)单因素分析提示,肠套叠坏死组的年龄小(χ2=6.922,P=0.031)、剖宫产比例高(χ2=5.028,P=0.025)、发病时间长(χ2=11.150,P=0.004)、血便比例高(χ2=15.800,P<0.001)、套头呈分叶状的比例高(χ2=7.809,P=0.005)、阑尾或淋巴结套入的比例高(χ2=13.887,P<0.001)、有腹水或肠间积液的比例高(χ2=21.136,P<0.001)、白细胞值高(t=5.835,P<0.001)、CRP 值高(t=14.715,P<0.001)、PCT 值高(t=21.863,P<0.001)。两组在性别、发病月份、有无腹痛或哭闹、有无呕吐、有无发热、是否可触及包块、套头位置、有无腹腔淋巴结肿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血便(OR=3.408,95%CI:1.217~9.554)、阑尾或淋巴结套入(OR=1.895,95%CI:1.136~3.161)、有腹水或肠间积液(OR=6.435,95%CI:1.927~21.613)、PCT(OR=14.025,95%CI:3.847~51.126)、剖宫产(OR=2.018,95%CI:1.299~3.136)是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预测模型为:In(P/1-P)=-9.247+1.226*血便+0.639*阑尾或淋巴结套入+1.865*有腹水或肠间积液+2.641*PCT值+0.702*剖宫产,P表示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概率。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95%置信区间为:0.898~0.946。结论1.年龄小、发病时间长、套叠位置距离回盲部较远、套头呈分叶状是儿童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2.年龄大,剖宫产出生、腹腔淋巴结肿大、CRP高是儿童急性肠套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有腹水或肠间积液、套叠含有阑尾或淋巴结、有血便、PCT高以及剖宫产出生是儿童急性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何结平,李惠玲,杨乐乐[3](2020)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影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进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的60例肠套叠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复位成功50例,失败1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时间> 24 h、脱水、腹胀、原始套头位于脾曲及降结肠以远是影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发病时间、脱水、腹胀、原始套头部位是导致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的主要因素,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提升复位成功率,降低患儿围术期痛苦。
李劲颐[4](2019)在《1122例年龄>28天的住院儿童便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我院近1年来全院收治的年龄>28天的便血儿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儿童便血病因构成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提高对儿童便血病因的认识,协助临床诊疗,改善疾病预后。对象与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10月1日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便血为主诉收治入院的1122例年龄>28天的患儿,利用SPSS 21.0及Excel 2016软件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122例便血患儿中,以LGIB为主,有793例(70.7%),其次为全身疾病223例(19.9%)、UGIB 90例(8.0%)及OGIB 16例(1.4%);前10位病因依次为肠套叠447例(39.8%)、HSP 160例(14.3%)、肠炎115例(10.3%)、肠息肉94例(8.4%)、肛周疾病77例(6.9%)、消化道畸形58例(5.2%)、PU 46例(4.1%)、血液系统疾病43例(3.8%)、EGV27例(2.5%)、OGIB 16例(1.4%)。2.不同年龄段便血儿童出血部位及病因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45.280,P<0.001;?2=791.217,P<0.001),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均以LGIB为主,而学龄期组、青春期组则以全身疾病为主。各年龄组前3位病因分别为:婴儿组:肠套叠、肠炎、消化道畸形;幼儿组:肠套叠、肠息肉、肠炎;学龄前期组:HSP、肠息肉、肛周疾病;学龄期组:HSP、肛周疾病、肠息肉;青春期组:HSP、PU、血液系统疾病。3.性别在出血部位构成和具体病因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5.022,P=0.170;?2=15.536,P=0.077),男女便血病因前3位均依次均为肠套叠、HSP、肠炎。4.各年龄组在便血病程及住院时间长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73.647,P<0.001;H=200.595,P<0.001):婴儿组便血病程短于其余4个组,住院时间短于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组。各病因在便血病程及住院时间长短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H=682.423,P<0.001;H=543.089,P<0.001):肠息肉便血病程最长,为165(1730)天,其次为肛周疾病(60(11825)天),两者除消化道畸形和OGIB外,高于其它病因,同时肠套叠患儿便血病程(1(1365)天)均短于其它病因。肠套叠患儿住院时间(2(121)天)与肛周疾病(3(21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短于其它病因;消化道畸形、OGIB、HSP、EGV为住院时间最长的病因。5.各年龄组及性别在发病季节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季节出血部位及便血病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8.928,P<0.001;χ2=63.869,P<0.001):夏季LGIB构成比(81.5%)高于春(68.3%)、秋(65.5%)、冬季(61.4%),全身疾病构成比(11.7%)则低于其它季节。夏季HSP构成比(6.8%)低于春(17.0%)、秋(16.7%)、冬季(20.8%),而春季消化道畸形构成比(7.2%)高于秋季(2.1%),余病因在各季节构成中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不同出血部位其血便性状及病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3.731,P<0.001;χ2=861.337,P<0.001):UGIB中黑便率(64.4%)高于LGIB(3.5%)及全身疾病(46.2%),LGIB中大便带血率(83.7%)及大便带血+便后滴血率(9.8%)均高于UGIB及全身疾病。不同血便性状前3位病因依次为:黑便:PU(73.9%)、HSP(50.6%)、EGV(40.7%),大便带血:肠套叠(96.9%)、肠炎(89.6%)、OGIB(81.3%),便后滴血:肛周疾病(9.1%)、EGV(7.4%)、血液系统疾病(4.7%),黑便+大便带血:消化道畸形(15.5%)、EGV(11.1%)、PU(10.9%),大便带血+便后滴血:肠息肉(40.4%)、肛周疾病(40.3%)、肠炎(5.2%)。7.便血儿童常见伴随症状前10位依次为呕吐(50.3%)、腹痛(29.1%)、发热(19.8%)、呕血(19.4%)、皮疹(19.0%)、腹泻(11.5%)、面色苍白(6.1%)、便秘(4.5%)、头晕(4.3%)、肛门脱出物(2.2%)。各出血部位及病因常见伴随症状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GIB中呕吐率(56.7%)高于UGIB(31.1%)、全身疾病(36.8%);UGIB中呕血率(36.7%)高于LGIB(20.6%)及全身疾病(9.4%),头晕发生率(22.2%)也高于LGIB(2.1%)及全身疾病(3.1%);全身疾病(76.7%)腹痛率高于UGIB(45.6%)、LGIB(13.7%);皮疹发生率(86.5%)也高于其余3组。而常见伴随症状前5位各前3位病因依次为:呕吐:肠套叠(88.6%,396/447例)、HSP(46.9%,75/160例)、PU(34.8%,16/46例);腹痛:HSP(100.0%,160/160例)、OGIB(62.5%,10/16例)、EGV(51.9%,14/27例);发热:肠炎(40.9%,47/115例)、肠套叠(27.5%,123/447例)、EGV(22.2%,6/27例);呕血:肠套叠(36.2%,162/447例)、PU(34.8%,16/46例)、EGV(33.3%,9/27例)皮疹:HSP(98.8%,158/160例)、血液系统疾病(23.3%,10/43例)、OGIB(6.3%,1/16例)。8.不同病因其主要实验室指标有差异(P均<0.001):UGIB入院时首次Hb低于其它3组疾病,而全身疾病D-二聚体高于其它3组;UGIB中BUN、Cr均高于LGIB,但BUN/C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对BUN/Cr是否能判断UGIB、LGIB,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565,95%置信区间为0.4990.630,P=0.045;以BUN/Cr=31.5作为分界点对应的约登指数最大(相应的约登指数为0.143,所对应的灵敏度为58.9%,特异度为55.4%)。HSP、肠套叠WBC高于其它病因,且HSP的N百分比高于其它病因;血液系统疾病及EGV的PLT明显低于其它病因;消化道畸形、PU、EGV所致Hb均值在90g/L以下,明显低于其它病因,而HSP及肛周疾病Hb均值高于120g/L;肠炎中EOS绝对值计数高于其它病因,其它病因间EOS绝对值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肠套叠患儿年龄为9月(2月14岁2月),74.1%发生在1岁以内,95.1%发生在3岁以内。其中8例继发于轮状病毒肠炎,1例继发于HSP,并于术中发现结肠绒毛管状腺瘤、升结肠肿瘤、降结肠巨大息肉各1例。回回结型肠套叠肠坏死率(33.3%)高于回结型(14.8%)(?2=4.202,P=0.04)。肠坏死组住院时间、WBC及PT高于非坏死组;早产儿、有呕吐或呕血症状的患儿空气灌肠失败率较足月儿、无呕吐或呕血症状患儿高;不同年龄段空气灌肠失败率不一致,婴儿组及青春期组空气灌肠失败率均高于幼儿组;空气灌肠失败组与成功组相比,N百分比、D-二聚体更高,Hb、白蛋白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HSP以学龄期儿童为主,有89例(55.6%)。有110例(68.7%)以双下肢皮疹为首发症状,余50(31.3%)例均以腹痛起病;50例患儿中有48例在腹痛后5(120)天内出现皮疹,2例患儿病程中未出现皮疹。共32例完善了胃镜检查,均有粘膜下充血,大部分有不同程度水肿、糜烂,3例有溃疡表现(2例胃溃疡、1例十二指肠溃疡);其中以胃窦、胃体、十二指肠球降部炎症为主,无一例食管受累。共92例(57.5%)合并紫癜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组的年龄、住院时间、WBC、N百分比、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高于HSP非肾炎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肠炎病因中以感染性肠炎(47.0%)和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40.0%)为主。在54例感染性肠炎中,28/54例大便培养阳性,25/28例病原为沙门氏菌(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12/25例),1/28例大肠埃希菌,2/28例白色假丝酵母菌;有2/54例涂片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感染性肠炎与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两组均以婴儿组为高发年龄段,但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患儿年龄(1(1138)月)小于感染性肠炎患儿(12.5(1163)月)(P<0.001)。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的便血病程、一级亲属过敏史比例、血小板、EOS百分比、EOS绝对值计数均高于感染性肠炎组;但发热率和N百分比,低于感染性肠炎组。两组患儿过敏史率、皮疹率、WBC、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12.肠息肉好发于学龄前期儿童(37.2%),其中直肠息肉为63例(67.0%),乙状结肠息肉15例(16.0%),降结肠息肉9(9.6%),横结肠2例(2.1%),余4例(4.3%)为结直肠多发息肉,1例(1.1%)为结肠多发息肉。肠息肉直径为2(0.85)cm。不同年龄段肠息肉好发部位及各部位息肉病例的H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6.343,P=0.663;F=1.648,P=0.169)。不同部位息肉其直径不同(P<0.001):降结肠息肉中大息肉(≥2cm)构成比(100.0%)高于直肠(39.0%),肠腔其余部位大息肉构成比无差异;大息肉组N百分比及PT均高于小息肉组,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58例消化道畸形中MD有46例(79.3%),年龄为4.8岁(3月12.8岁),男女比例为3.18:1,其Hb为82.0±2.8g/L。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诊断MD的灵敏度为76.3%,特异度为76.9%,阳性预测值为90.6%,阴性预测值为47.4%,诊断准确度为76.5%;而腹部彩超与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相比,McNemar Test P=0.043<0.05;Kappa=0.062<0.2,P=0.628>0.05,不能认为两种检查方式对MD诊断率有一致性。MD中有26例(56.5%)胃粘膜异位(其中男性21例占80.8%),1例(2.2%)胰腺异位,1例(2.2%)胃粘膜+胰腺异位。而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诊断MD中异位胃粘膜的灵敏度为72.7%,特异度为18.8%,阳性预测值为55.2%,阴性预测值为33.3%,诊断准确度为50.0%。14.PU占UGIB的51.1%,好发于青春期患儿,男女之比为37:9=4.11:1。其中胃溃疡13例(28.3%),十二指肠溃疡33例(71.7%)。各年龄组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构成比有差异(?2=18.339,P<0.001):青春期十二指肠溃疡构成比(100.0%)明显高于幼儿组(41.7%)及学龄前期组(0.0%)。胃溃疡的呕血率(69.2%)高于十二指肠溃疡(21.2%);十二指肠溃疡的BUN、Cr值均高于胃溃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Hb、BUN/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C-UBT与RUT两种检查方式对针对Hp感染率的检出无一致性(Kappa=-0.070,P=0.361;McNemar Test=0.001<0.05);但RUT和病理检查两种检查方式对Hp感染检出率有较强一致性(Kappa=0.667,P=0.006;McNemar Test=0.5>0.05)。结论本组儿童便血病因以LGIB为主,其次为全身疾病、UGIB,前10位病因依次为肠套叠、HSP、肠炎、肠息肉、肛周疾病、消化道畸形、PU、血液系统疾病、EGV、OGIB。不同年龄段便血病因构成不同,在本组中婴幼儿便血首位病因为肠套叠,但年长儿均为HSP。伴呕血、黑便提示UGIB可能性大,而出现便后滴血并伴便秘或肛门脱出物需考虑肠息肉及肛周疾病,合并呕吐需首先考虑肠套叠而非UGIB。便血患儿,WBC明显升高时需考虑HSP、肠套叠合并肠坏死可能;PLT明显降低时除血液系统疾病外还需考虑EGV;若合并中重度贫血需考虑到消化道畸形、PU、EGV,反之若Hb正常应考虑肛周疾病、HSP等出血量常较小的疾病,但BUN/Cr比值是否能鉴别UGIB或LGIB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此外,年长儿肠套叠需考虑继发因素如巨大息肉及肿瘤性疾病;以非皮疹起病的不典型HSP可早期行胃镜检查助诊;肠炎首先考虑感染性因素如沙门氏菌,若EOS百分比或绝对值计数升高需与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等鉴别;肠息肉好发于学龄期儿童,以直肠息肉为主;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为疑诊MD的首选检查;PU好发于青春期男性患儿,呕血更可能提示胃部溃疡而非十二指肠溃疡,RUT和病理检查诊断Hp感染率有较强一致性。为减少漏诊、误诊,加强对可引起便血的疾病的认识,经适当评估后,尽早行内镜检查对明确病因和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
孙帅[5](2019)在《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及空气与液体灌肠复位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目的 总结分析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714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探讨小儿肠套叠诊疗过程中常见临床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小儿肠套叠病人的临床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表现(阵发性哭闹、腹痛、腹部包块、呕吐、血便等),辅助检查(腹部超声、腹部立位、血常规、大便常规、粪便轮状病毒检测等),灌肠复位结果(成功/失败、穿孔情况、复发情况),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方式、套头位置、类型、肠道血流情况、有无病理性先驱物、术后并发症情况)。参考《2011年日本儿童肠套叠处理指南》提供的临床诊断标准、严重程度评估标准对就诊患儿进行诊断,符合“确定诊断”标准的患儿纳入研究,采集相关资料信息,并进行严重程度评估。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非连续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连续性计数资料用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门诊共收治肠套叠患儿943例,排除重复就诊病例48例,最终纳入病例895例,对于疑似患儿,给予开塞露协助排便,嘱患儿家属给予患儿腹部按摩等辅助手段,181例复查彩超提示套叠样肠管影像消失,最终共714例患儿收治入院。714例患儿中男性466例,女性248例。年龄在1岁以内患儿308人,1-2岁患儿242人;2-3岁患儿82人;3-4岁患儿36人;4岁以上患儿46人、其中年龄大于6岁患儿18人。排除灌肠复位治疗禁忌症后试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其中灌肠复位成功697例,失败17例,无穿孔病例。17例灌肠复位失败病例给予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3例,中转开放3例,传统开放手术复位11例,均成功复位。术中发现肠道继发性改变病例2例,分别为梅克尔憩室1例,小肠息肉1例。1例患儿术后9个月再次发生肠套叠,给予再次手术复位成功。经空气灌肠复位后肠套叠复发病例69例,行手术治疗后肠套叠复发病例1例,共发生肠套叠101次。其中52例复发1次,11例复发2次,5例复发3次,2例复发6次;复发间隔1天-2年不等,其中27例在3个月内复发,42例在6个月内复发。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100次,与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初次发生肠套叠的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χ2=0.279,P>0.05)。按发病时间分析,病程时间<24小时者649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641例,复位不成功8例;病程在24-48小时者38例,复位成功35例,复位不成功3例;病程时间>48小时27例,复位成功21例,复位不成功6例。病程时间长短对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Z=6.523,P<0.05),表明病程时间影响复位成功率,病程越长复位成功的机会降低。结论1.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安全、有效,是小儿肠套叠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2.复发性肠套叠治疗原则同初次发生的肠套叠,给予空气灌肠复位治疗效果良好。3.对于空气灌肠复位不成功的患儿,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中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4.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显着降低。早期诊断和及时复位治疗是提高肠套叠治疗效果的关键。第二部分空气与液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 比较空气与液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 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Embase、维普网、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查找空气或液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3月1日。纳入标准:报告使用空气或者液体(生理盐水,钡,或碘化造影剂)灌肠确诊肠套叠并报告肠套叠的复位成功率或穿孔率或复发率的文章。排除标准:(1)没有提到灌肠类型的论文;(2)没有报告灌肠复位成功率、穿孔率或复发率的论文;(3)除了中文和英文以外的其他语言发表的论文;(4)是调查或评论,未公开发表论文;(5)样本量数小于50的研究,以减少样本容量偏差和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对所检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及资料提取后,以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140篇(空气灌肠76篇,液体灌肠64篇),共计41292名患者。在75篇文章(24550人)中合并评估空气灌肠成功率为88%(95%CI,86%-89%;I2=95%),在64篇文章(16092人)中合并评估液体灌肠成功率为80%(95%CI,78%-83%;I2=96%)。在57篇文章(20290人)中合并评估空气灌肠穿孔率为1%(95%CI,1%-1%;I2=53%),在36篇文章(10486人)中合并评估液体灌肠穿孔率为1%(95%CI,0%-1%;I2=0%)。在20篇文章(5430人)中合并评估空气灌肠复发率为7%(95%CI,5%-9%;I2=85%),在10篇文章(1792人)中合并评估液体灌肠复发率为11%(95%CI,7%-15%;I2=71%)。结论5.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优于液体灌肠。其中空气灌肠成功率明显高于液体灌肠,复发率明显低于液体灌肠,穿孔率两者无显着性差异。因此我们推荐使用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
孙俊,徐伟珏,吕志宝,刘江斌,黄雄,黄一敏,吴一波,陈舟,盛庆丰[6](2017)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5月15例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22例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进行比较,比较2组手术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腹腔镜组13例腔镜下复位,成功率86.7%(13/15),中转开腹2例。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稍短,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数55 min(39146 min)vs.67 min(49158 min),Z=-1.657,P=0.098]。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明显缩短[(4.2±1.3)d vs.(5.5±2.1)d,t=-2.007,P=0.053],2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5.2±1.4)d vs.(6.5±2.2)d,t=-1.756,P=0.089]。2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各4例,无统计学差异(Fisher精确检验,P=0.433)。腹腔镜组15例随访617个月,(11.0±3.5)月:1例术后2个月再次发生肠套叠,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余均无异常,无粘连性肠梗阻发生。传统组22例随访617个月,(10.7±3.0)月:1例术后1个月发生小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3个月再次发生肠套叠,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余无异常。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安全、有效,不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对于熟悉腹腔镜操作的医生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邹加良,许慧峰,夏凡,林予婷,刘云钦[7](2016)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和水压灌肠复位的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和水压灌肠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经B超检查确诊的332例肠套叠患儿,分别按入院时单月份施行空气灌肠复位法和双月份施行水压灌肠复位法,比较两组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间,复套率,大便隐血恢复正常时间。结果空气灌肠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在复位成功率(96.3%vs 98.1%),复套率(18.3%vs 15.6%),大便隐血恢复正常时间[(2.1±1.3)d vs(1.8±1.5)d]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空气灌肠时间明显短于水压灌肠时间[(5.6±2.4)min vs(10.8±4.2)min]。结论超声监视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不低于空气灌肠,且便于监测,了解病情变化,即便多次复套后仍可重复复位。且没有辐射损伤,以患儿为中心,推荐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
杨军[8](2016)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空气灌肠压力选择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近2年来我科小儿急性肠套叠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探讨,尤其是不典型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分析为临床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减少肠套叠的误诊、漏诊,提高其临床诊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回顾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我科收治的417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B超诊断、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及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1、417例小儿急性肠套叠同时出现肠套叠四大症状(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和腹部包块)的有87例,占20.8%;2、417例肠套叠患儿行腹部超声检查,检出371例,阳性检出率88.9%;3、417例肠套叠患儿院前出现血便的有126例,占30.2%,,入院后针对未出现血便的291例患儿进行开塞露灌肠,出现血便的有198例,占68.0%,两者合计占总病例数的77.7%;4、X线监视下低压空气灌肠诊断、空气灌肠治疗和手法推挤按摩整复成功397例,成功率为95.2%,未复位20例,穿孔1例;手术治疗20例,术中发现有2例患儿套叠已经复位。结论1、小儿急性肠套叠只有少部分病例出现典型临床四联征,应注意其不典型表现,以减少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漏诊、误诊;开塞露应用可以提高发现血便的几率;2、腹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准确率高,是早期诊断肠套叠的首选方法;3、空气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有假阴性结果,对于灌肠失败患儿进行手术之前应进一步确认套叠是否已经复位。目的:探讨肠套叠空气灌肠时压力选择的相关因素,为其在肠套叠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将2012年11月2015年10月期间,以“阵发性腹痛/哭闹、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四大症状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为主诉就诊于我院小儿外科,年龄为6个月至12个月,考虑为“肠套叠”的315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组1,组2,组3,组1患儿空气灌肠时初始压力选择为6KPa,组2患儿空气灌肠初始压力选择为7KPa,组3患儿空气灌肠初始压力选择为8KPa,统计其年龄、性别、病程、灌肠成功所用时间、套叠头部位置、灌肠成功时最终压力,综合判断空气灌肠时压力选择的相关因素。结果:1、组1、组2、组3空气灌肠成功时所用平均时间分别为4.30±1.17min,4.38±1.42min,4.06±0.91min,三组两两相比,P值均大于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空气灌肠过程中判断套叠头部位置,套叠头部位置位于回盲部至结肠肝曲之间的有147名患儿,位于横结肠的有90名患儿,位于结肠脾曲的有60名患儿,其中套叠头部位于升结肠的患儿,灌肠成功所用时间平均为3.59±0.78min,套叠头部位于横结肠的患儿空气灌肠成功所用时间平均为4.40±0.80min,位于结肠脾曲的患儿灌肠成功所用时间平均为5.50±1.37min;三者两两相比,P值均小于0.05,差距有统计学意义;3、套叠头部位于回盲部至结肠肝曲的患儿空气灌肠整复成功最终压力最低为7KPa,最高为10KPa,平均8.24±0.66KPa,套叠头部位于横结肠的患儿空气灌肠整复成功最终压力最低为8KPa,最高为10KPa,平均8.70±0.87KPa,套叠头部位于结肠脾曲的患儿空气灌肠整复成功最终压力最低为8KPa,最高为12KPa,平均9.80±1.41KPa,三组之间两两相比,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空气灌肠成功所用时间与灌肠初始压力的选择无关,增加初始压力并不能缩短灌肠所需时间;我们建议灌肠初始压力设定为6kpa;2、灌肠成功所需时间及最终所需压力与肠套叠头部位置有关,我们建议在灌肠过程中根据具体肠套叠患儿套叠头部的位置可以较快加压到适当的压力,可以缩短灌肠复位的时间。
黄娜[9](2016)在《丁桂儿脐贴贴脐减少婴幼儿急性肠套叠近期复发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遵循DME原则和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患儿入院后在常规禁食、补液、解痉、空气灌肠的基础上,将纳入对象分为单纯空气灌肠组和空气灌肠后丁桂儿脐贴贴脐组,通过对比两组患儿肠套叠近期复发率,以了解丁桂儿脐贴在婴幼儿肠套叠中的防治中的作用,为减少婴幼儿肠套叠复发探寻一条中西结合的新途径。方法:通过随机对照方法,选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60例,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结果进入统计的共57例,观察组28例,对照组29例;两组均先予常规处理(禁食、补液及镇静解痉等),然后在电视监视下行空气灌肠整复术,提示复位成功后,安返病房,予口服碳粉,待碳粉排出后,记录碳粉排出所需要的时间,并改为全流饮食。此后饮食逐渐从少到多、从稀到稠、循序渐进逐量添加至常量。观察组从术后即刻开始给予丁桂儿脐贴贴于神阙穴,每日1次,每次持续24h。敷脐前首先用温水将脐周擦洗干净,保持脐部清洁,每日换药1次,疗程为1周。一般术后3天患儿出院,叮嘱其家属按规定时间和方法更换敷贴,注意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出现复发或不良反应积极与我院联系,整复术后第1周及第2周电话随访每一位参与实验的家长追问患儿情况,嘱其回院体检,听诊其肠鸣音的情况,首次就诊发现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患儿复查腹部B超了解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变化情况。整复术3个月后再次电话随访每一位患儿了解其复发情况。在研究结束时,将患儿肠鸣音恢复正常所需时间、碳粉排出时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恢复情况及肠套叠复发率做一个统计,随访时间为3个月。研究的结果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研究开始前对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起病时间、主要症状等方面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儿碳粉排出时间、两组患儿的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的恢复情况用Mann-Whitney分析,对比皆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近期复发率用Fisher检验,3个月复发率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丁桂儿脐贴贴脐对于减少婴幼儿肠套叠近期复发率有明显的作用:(1)丁桂儿脐贴贴脐可改善患儿空气灌肠整复术后的肠功能紊乱;(2)丁桂儿脐贴脐可有助于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的恢复。综上所述,以丁桂儿脐贴贴脐降低婴幼儿肠套叠近期复发率是一种有效、安全、简单、易行的方法,值得推广。
赵永华,李玉智[10](2016)在《手法整复辅助气钡与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手法整复辅助气钡或空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小儿肠套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各55例。B组予以气钡或空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方案,A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辅助手法整复方案。比对两组患儿整复成功率,记录其中转手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1A、B两组患儿整复总成功率分别为98.2%和92.7%,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一次性整复成功率为74.6%,显着高于B组的4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均无复发及肠管破裂、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转手术率为1.8%,同B组的7.3%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4%,均显着高于A组的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手法整复辅助气钡或空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方案应用于小儿肠套叠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提高其一次性整复成功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于患儿预后提升有利。
二、空气灌肠手法辅助复位治疗肠套叠123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气灌肠手法辅助复位治疗肠套叠12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在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概述 |
1.2 发病原因及机制 |
1.2.1 饮食因素 |
1.2.2 解剖、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因素 |
1.2.3 病毒感染 |
1.3 局部解剖结构及临床分型 |
1.4 临床表现 |
1.5 演化规律 |
1.5.1 启动期 |
1.5.2 进展期 |
1.5.3 危重期 |
1.6 诊断 |
第2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临床诊断及治疗 |
2.2.1 诊断 |
2.2.2 治疗 |
2.3 研究方法 |
2.3.1 灌肠前准备 |
2.3.2 操作步骤 |
2.3.3 复位成功的判断标准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临床资料总体情况 |
3.1.1 性别分布 |
3.1.2 研究对象年龄分布 |
3.2 肠套叠复位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急性肠套叠非手术治疗概述 |
4.2 X 线透视下灌肠复位(液体静压复位、空气灌肠复位) |
4.2.1 概述 |
4.2.2 X射线危害性 |
4.3 超声引导下灌肠复位(液体静压复位、空气灌肠复位) |
4.3.1 概述 |
4.3.2 优势 |
4.3.3 劣势 |
4.4 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儿童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复发及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肠套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变量赋值表(表1) |
2.2 影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4)1122例年龄>28天的住院儿童便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儿童便血病因构成 |
2.2 不同年龄组儿童便血病因构成 |
2.3 性别与便血病因构成 |
2.4 便血病程 |
2.5 住院时间 |
2.6 发病季节 |
2.7 血便性状 |
2.8 常见伴随症状 |
2.9 主要实验室指标 |
2.10 肠套叠 |
2.11 过敏性紫癜 |
2.12 肠炎 |
2.13 肠息肉 |
2.14 美克尔憩室 |
2.15 消化性溃疡 |
2.16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5)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及空气与液体灌肠复位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 |
引言 |
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空气与液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引言 |
2.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综述 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腹腔镜组 |
1.2.2 传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7)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和水压灌肠复位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空气灌肠压力选择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背景 |
第一部分 小儿急性肠套叠病例回顾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压力选择相关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套叠病因与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丁桂儿脐贴贴脐减少婴幼儿急性肠套叠近期复发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2.1.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定义认识 |
2.2.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中医、西医病因病机 |
2.3.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标准 |
2.4.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中医、西医的常用诊疗方法 |
2.5.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复发情况的研究 |
2.5.1. 定义 |
2.5.2. 肠套叠复发的可能诱发原因 |
2.5.3. 肠套叠复发的好发年龄、间隔时间、复发症状及诊治方法 |
2.5.4. 预防肠套叠复发的方法初探 |
2.6. 丁桂儿脐贴(国药准字B20020882,山西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进展 |
2.6.1. 丁桂儿脐贴的组成 |
2.6.2. 丁桂儿脐贴的现代运用研究 |
2.6.3. 安全性研究 |
2.7. 神阙贴敷 |
2.8. 小结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3.1.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3.2. 研究对象 |
3.2.1. 疾病诊断标准 |
3.2.2. 纳入标准 |
3.2.3. 排除标准 |
3.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3.2.5. 随机方法 |
3.3. 干预措施 |
3.3.1. 干预措施方案 |
3.3.2. 干预方法 |
3.4. 实施步骤 |
3.5. 疗效观察 |
3.5.1. 疗效评定标准 |
3.5.2. 安全性评估 |
3.6. 研究质量控制 |
3.7. 依从性测评 |
3.8. 统计方法 |
3.9. 研究结果 |
3.9.1. 两组基线资料的对比 |
3.9.2. 治疗后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复发的认识及干预、预防措施 |
4.1.1.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复发的认识 |
4.1.2. 婴幼儿复发性肠套叠的干预方法 |
4.1.3. 预防婴幼儿急性肠套叠复发的措施 |
4.2. 丁桂儿脐贴贴脐减少婴幼儿急性肠套叠复发的理论基础 |
4.2.1.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中医理论基础 |
4.2.2. 丁桂儿脐贴贴脐贴脐的中医理论基础 |
4.3. 丁桂儿脐贴贴脐减少婴幼儿肠套叠复发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4.3.1. 丁桂儿脐贴贴脐有助于肠功能的恢复 |
4.3.2. 丁桂儿脐贴贴脐有助于缓解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
4.3.3. 丁桂儿脐贴贴脐有助于降低婴幼儿肠套叠的近期复发率 |
4.4. 小结 |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4.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4.7. 本研究今后思路 |
第五章 结语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附录 |
第八章 致谢 |
(10)手法整复辅助气钡与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1.B组予气钡或空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方案 |
2.A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辅助手法整复方案 |
三、整复成功标准[2] |
四、观察指标 |
五、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两组患儿整复成功率比较 |
二、两组中转手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
讨论 |
四、空气灌肠手法辅助复位治疗肠套叠123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在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中的应用[D]. 杜庆浩. 吉林大学, 2020(08)
- [2]儿童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复发及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研究[D]. 董露露. 郑州大学, 2020(02)
- [3]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J]. 何结平,李惠玲,杨乐乐.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08)
- [4]1122例年龄>28天的住院儿童便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D]. 李劲颐.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5]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及空气与液体灌肠复位效果的Meta分析[D]. 孙帅.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6]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比较[J]. 孙俊,徐伟珏,吕志宝,刘江斌,黄雄,黄一敏,吴一波,陈舟,盛庆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7(05)
- [7]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和水压灌肠复位的对比分析[J]. 邹加良,许慧峰,夏凡,林予婷,刘云钦. 中外医疗, 2016(35)
- [8]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空气灌肠压力选择相关研究[D]. 杨军. 新乡医学院, 2016(07)
- [9]丁桂儿脐贴贴脐减少婴幼儿急性肠套叠近期复发率的临床观察[D]. 黄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10]手法整复辅助气钡与气灌肠造影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观察[J]. 赵永华,李玉智.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