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教育报刊社宣传报道工作会议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周飞[1](2021)在《打好媒体深度融合三张“牌”——中国教育报刊社的融合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行业媒体是媒体融合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深度融合新阶段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中国教育报刊社重点打好"组织牌""体系牌"和"内容牌"。这三张"牌"之间有着潜在的逻辑关系。"组织牌"是关键,打好"组织牌",要通过体制改革撬动整体融合,推进主力军挺进主战场。"体系牌"是目标,要通过融媒化内容生产、智能化技术支撑、一体化决策管理、垂直化产品运营,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内容牌"是根本,必须优化内容布局,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质量,提升传播效果,从而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殷陆君,曹燕,王大璐[2](2021)在《突出行业特色 创新传播手段——行业类媒体全国两会宣传报道纵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全国两会是"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顺利开局、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庆的时代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积极稳妥做好行业类媒体"两会"宣传报道工作,中国记协按照中宣部统一部署,完善"两会"协调机制,引领行业类媒体精心做好"两会"宣传报道。各行业类媒体围绕"两会"日程,精心策划议题、突出行业特色、创新传播手段,推出一批质量高、分量重,内容精、效果好的精品佳作,为"两会"圆满成功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肖月[3](2020)在《我国优秀教师的主流媒介形象 ——以《人民日报》(1979-2018)相关报道为例》文中指出论文以《人民日报》建国后的优秀教师人物通讯为研究对象,贯穿以当代我国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力求在宏阔的社会时代变迁背景中,结合多种详尽科学的分析方式,呈现提炼《人民日报》对于优秀教师形象的建构。论文试图指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教师形象建构既折射了主流新闻宣传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呼应关系,也有着改进我国新闻报道实践模式的反思性价值。论文回溯了“十七年”期间的相关报道,指出这些优秀教师人物通讯以苦难叙事、实践叙事和奉献叙事三种模式确立了报道对象的“人民性”特征。而“文革”期间由于全国教育路线犯了“左”的错误,知识分子地位一落千丈、新闻媒介受到政治裹挟,《人民日报》为数不多的报道也随之偏离了教育属性,塑造出了一群绝对意识形态化的“优秀教师”形象。论文的研究重心在于改革开放后的相关报道分析。从报道特点来看,标题以诉诸情感的表达方式为主,紧紧扣住了教师职业相关特点;具体写作上频繁使用了教师隐喻,并出现了大量牺牲型意象;从版面、篇幅和原创比例等维度显示出了对相关报道的重视态度;卡方检验结果亦显示了年代与报道呈现出比较显着的相关性。从报道对象的特点来看,《人民日报》在优秀教师相关报道中存在一定的选择倾向,具体表现为对乡村教师、军校教师和科技内容的重点关注。论文继而进行了归因分析。从整体来说,《人民日报》主要从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和个人私德三种视角来描写报道对象,为优秀教师的主流媒介形象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论文指出,促使记者选择从这三种视角切入报道的原因在于:作为典型人物的优秀教师能够对整个社会发挥道德示范作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教师在专业能力上有所发展;我国典型报道传统引导记者在职业范畴外进一步关注报道对象的品性,追求呈现典型人物的完美。论文分析了《人民日报》优秀教师媒介形象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变与不变。80年代,由于全国路线转轨和教育事业的恢复,优秀教师从“文革”时期的“革命者”形象回归至教育本位;1992年以后,在舆论需要、社会风气和典型报道改良的影响下,优秀教师媒介形象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党的十八大之后,由于贯彻习近平教育思想和相关政策的推行,知识化的优秀教师形象更加凸显。论文最后指出,《人民日报》作为兼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大报,自然也为其塑造的优秀教师媒介形象赋予了权威性和影响力;《人民日报》借新闻报道表现出了对国家发展大局的舆论观照;其对新闻真实性的遵循和坚守,也通过报道内容呈现。《人民日报》对于我国教师的评价在全社会都具有导向性,这也要求了记者要注重对优秀教师典型宣传的改良。扬弃早期宣传中的得与失,突破现有报道的思维定式,紧密联系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都是记者在优秀教师人物报道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张晨[4](2020)在《在大战中践行媒体融合 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报道工作》文中研究指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国教育报刊社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党组的部署和要求,将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教育主流媒体职责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宣传党中央决策部署,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广泛普及科学防护知识,及时回应群众关心社会关切,在大战中践行媒体融合,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全力做好疫情防控
姚军[5](2020)在《以守正创新为要领 以优良服务促引领——中国行业报协会2019年度工作成果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以来,中国行业报协会在中宣部、中国记协、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协会党建部和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特别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
周文静[6](2019)在《框架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教师媒介形象研究 ——以《中国教育报》报道为例》文中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当下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教育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教育的实现,都离不开高校教师,该群体在社会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加之近年来,网络媒体对高校教师的诸多报道将高校教师愈发频繁的推向公众视野,该群体受关注度空前上涨。因而,研究媒体报道对高校教师媒介形象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框架理论,以中央级别的教育界行业报《中国教育报》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中国教育报》建构了怎样的高校教师媒介形象,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的高校教师媒介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与发展,以期探索出合理的高校教师媒介形象建构路径。本研究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以及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另外,对样本概况作了简单的说明。第二部分参照臧国仁学者对框架的高、中、低层次划分,对收集到的1366篇报道样本进行各项划分类目的统计分析。第三部分在对报道样本的框架分析之下,总结归纳了《中国教育报》对高校教师媒介形象建构的特点和随着时代发展高校教师媒介形象产生的变迁以及变迁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就如何进一步优化《中国教育报》对高校教师的媒介形象建构进行了审视与反思,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将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相统一;平衡议题设置、报道回归理性;开拓报道视角,彰显行业报专业化引领;推广可视化报道,提升受众阅读体验等,进而更为全面、客观、立体的呈现高校教师媒介形象。
张晶[7](2019)在《我国教育报刊转企改制中的“管办结合”实践研究 ——以江西教育传媒集团为例》文中认为我国教育报刊经过十多年的转企改制,逐步走上了企业化发展道路,其中不少教育期刊集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有个别教育报刊社在改制当中遇到许多问题,导致转型失败。本文就是将我国教育报刊行业在启动转企改制后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针对成就提炼经验,针对转型问题进行反思,总结教育报刊企业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重点剖析教育报刊走“管办结合”道路的合理性与实效性,希望对我国教育报刊行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本文共有5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该论文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创新点。第二章是对我国教育报刊行业发展情况的概述,并经分析得出教育报刊走“管办结合”创新体制道路也不失为好途径的结论。第三章以江西教育传媒集团为案例介绍了报刊集团如何走“管办结合”道路的具体措施,为其他教育报刊的发展提供经验。第四章则全面剖析了教育报刊企业实行“管办结合”体制的动因。第五章则探究了教育报刊走“管办结合”发展道路的普遍性经验举措,来启示其他教育报刊,为之提供有益借鉴。想要在数字化时代立足的教育报刊企业就要做出恰当选择,重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扭转老旧的发展思维,培养和建立能干事、有敏锐性的优秀人才队伍,顺应时代发展,提供可以满足新时代读者需求的高质量刊物,做好发行服务。
赵光磊[8](2018)在《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文中研究表明学校宣传是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典型载体,它真实反映了学校的教育观念,也对学校的教育观念做出建构,这种建构有有意识的也有无意识的,有主观内在的也有客观外在的。以往对于学校的教育观念关注不多,更多关注的是国家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等个体的教育观念。与后二者分别以哲学、心理学研究为主不同,研究学校的教育观念包括宣传中的教育观念,更需要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究、传播学、文艺学等学科的介入。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观念。研究聚焦的核心问题是要探究学校宣传是如何反映和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同时反思教育理论、教育研究在学校的教育观念的表达与建构中有何作用。基于《中国教育报》五年219篇长篇宣传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学校宣传呈现出的学校的教育观念包括办学理念体系、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德育观、育人观、管理观、科研观、文化观等方面。对学校的教育观念的梳理、归纳、呈现揭示出,学校有着不同于国家教育观念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观念,体现出突出的学校本位特征。学校共性的教育观念可以成为学校的一般教育观念,代表着学校教育观念的平均水平。这种平均教育观念和理想教育观念的区别是它一般都会根据现实做出折中。从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化学分析”中还发现,体制化的学校教育过于内卷化,它在许多方面丧失了其公共性、社会性。学校宣传完成了学校教育观念的又一次建构。学校受到现实的刺激与体制的影响,利用一切流通中的观念,遵循话语生产的特性来建构其教育观念。学校的教育观念是一个各种影响汇聚杂合的产物。学校宣传通过有意识的征引和有意识的叙述来,一方面再一次建构了学校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再现了学校发展中教育观念的实际建构过程。宣传的创作者与媒体守门人协同完成了宣传文本,这是一个编码的过程,读者需要应用相似的知识与资源来对宣传及其中的教育观念进行解码。在解码中可能会遗失一些意义,也会创生新的意义。通过文本的结构化分析、社会文本分析、文学分析的方式,可以探查到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是如何被社会结构所决定的。学校以为在言说,有些时候只是被言说。学校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是完全自主的。在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中,观念的持有者也在无形地被建构着,展现着这种被动性。对学校而言,不仅文本的生产是被动的,文本的消费也使其陷入被动。宣传文本一旦发表,就意味着可以被任意解读。教育观念事实上是被第三次建构。最后是对理论对于教育观念建构的作用的讨论。前面所揭示的教育观念体现出的学校教育公共性的缺失,使学校丧失对于教育理论的兴趣。如何将理论转产为教育观念的建设性力量?基于经验的连续,使教育理论完美地融合在行动之中,成为学校的行动中理论是一种理想。对于学院的研究者来说,或许有一种教育文化研究的方式,区别于学院体制内部自循环的文献思辨研究与经验式研究,能够走进学校生活,变革教育工作者与学校的教育观念。
李伦[9](2012)在《袁贵仁与中国教育报刊社干部职工共庆记者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刊讯在第十三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11月6日下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来到中国教育报刊社,看望慰问全体采编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与大家共庆记者节,并向全国教育新闻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袁贵仁强调,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教育新闻宣传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不断提高教育新闻宣传水平,努力把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
强月新,熊燃[10](2011)在《变革 扶持 普及 承担——2010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文中认为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国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国内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传媒业发展稳中有进。在国家大力扶持下,传媒业逐渐摆脱金融危机的阴霾,开始全面回暖,稳重有进。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媒体发展日益迅猛,传统媒体急须谋求一条变通之路,而新媒体在技术的日趋成熟下,盈利模式日渐明朗。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信息产业发展以及加强从业人员管理仍是媒介规制的主题。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突发事件,传统媒体应对更加从容、自信,而网络媒体的参与也越发积极。
二、中国教育报刊社宣传报道工作会议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教育报刊社宣传报道工作会议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打好媒体深度融合三张“牌”——中国教育报刊社的融合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打好“组织牌”:“主力军挺进主战场”,以体制改革撬动整体融合 |
打好“体系牌”:“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重塑新闻生产和传播生态 |
打好“内容牌”:“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
(2)突出行业特色 创新传播手段——行业类媒体全国两会宣传报道纵览(论文提纲范文)
组织协调谋全局,策划选题贴近时代有热度,谋划宣传体现思想有深度 |
围绕核心思看齐,解读阐释创新理论有力度,精心传播讲话精神有广度 |
服务大局强特色,民生热点报道有热度、“十四五”重点宣传有高度 |
媒体融合新进展,报网微端台屏抖合力有锐度,网上网下全媒体传播有亮度 |
增强“四力”出实效,重大主题宣传精品迭出,锤炼新闻队伍人才辈出 |
(3)我国优秀教师的主流媒介形象 ——以《人民日报》(1979-2018)相关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设计 |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优秀教师的主流媒介形象呈现 |
第一节 “十七年”:确立教师的“人民性” |
一、出身于人民的“苦难”叙事 |
二、广泛联系生产的“实践”叙事 |
三、公而忘私的“奉献”叙事 |
第二节 “文革”十年:极“左”思潮的笼罩 |
一、绝对意识形态化的“优秀教师” |
二、极端形象的成因 |
第二章 对新时期优秀教师人物通讯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关于通讯报道总体情况的内容分析 |
一、标题分析:诉诸情感的主题表达 |
二、文本隐喻分析:“牺牲型”意象成为主流 |
三、多变量分析:优秀教师人物报道得到加强和重视 |
四、卡方检验分析:多种报道特点与年代存在相关性 |
第二节 “无意建构”与“有意建构” |
一、对通讯主人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二、选择性报道与优秀教师形象的取舍 |
第三章 变与不变:优秀教师主流媒介形象的流变特征 |
第一节 一以贯之的优秀教师总体形象特征 |
一、职业精神视角 |
二、职业能力视角 |
三、个人私德视角 |
第二节 优秀教师主流媒介形象的阶段性变化 |
一、回归教育本位的专业化形象(1979——1991) |
二、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多元化形象(1992——2011) |
三、面向新时代的知识化形象(2012年至今) |
第四章 建构优秀教师主流媒介形象的成因及其规律 |
第一节 优秀教师主流媒介形象整体特点的成因 |
一、行之所示,身之所范:社会化需要教师发挥道德示范功能 |
二、循循善诱,教导有方: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教师强化职业能力 |
三、面面俱到,纤毫毕现:典型报道传统催生完美形象 |
第二节 优秀教师主流媒介形象阶段性特点的流变背景 |
一、全国路线转轨与教育事业恢复 |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新闻人物的坚持与适应 |
三、教育工作新方向下的导向调整 |
第三节 优秀教师主流媒介形象建构中的规律 |
一、优秀教师主流媒介形象建构兼具权威性和影响力 |
二、优秀教师主流媒介形象建构始终观照国家发展大局 |
三、优秀教师主流媒介形象建构以真实作为基本遵循 |
第五章 改良优秀教师典型报道的三个向度 |
第一节 回首过去:扬弃早期宣传中的典型报道工作经验 |
一、继承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成功经验 |
二、反思土地改革时期宣传工作的错误风气 |
第二节 立足当下:突破优秀教师人物报道的思维定式 |
一、打破悲情化的刻板印象 |
二、细化较为模糊的信息源 |
三、平衡新闻报道对象失衡 |
四、扭转应试主义价值取向 |
第三节 展望未来:紧密联系教育事业发展趋势 |
一、认识新型教育观念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 |
二、关注现代化发展下教育的多样形式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在大战中践行媒体融合 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报道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疫情就是命令,宣传就是责任 |
1. 迅速部署,快速行动。 |
2. 传中央精神,做落实文章。 |
3. 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
二、移动优先全媒呈现,媒体融合成效彰显 |
1. 报网微端,移动优先。 |
2. 文图音视,全媒表达。 |
三、生动讲好教育故事,凝聚共克时艰力量 |
1. 记录感人事迹,讴歌大爱精神。 |
2. 普及防护知识,聚焦专业服务。 |
(5)以守正创新为要领 以优良服务促引领——中国行业报协会2019年度工作成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聚焦使命任务,守正创新,引导行业类媒体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践行“四力”工作中出彩出新 |
(一)引导行业类媒体精心组织“两会”报道,突出行业特色,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
(二)精心组织系列重大主题采访和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 |
二、加强协会党建工作,以党建促引领,有效地贯彻了党管媒体的政治原则 |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工作,引领行业类媒体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
五、加强协会道德委工作,切实引导行业类媒体增强新闻自律意识,抵制和杜绝违反职业道德行为 |
六、引导行业媒体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全新的行业媒体新业态 |
七、组织领导成员开展工作调研和工作交流 |
八、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各报社配合中国记协认真做好新闻互评工作 |
九、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不断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向心力 |
十、有效地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 |
(6)框架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教师媒介形象研究 ——以《中国教育报》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缘起 |
2.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框架理论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2.媒介形象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高校教师媒介形象 |
(三)概念界定 |
1.高校教师 |
2.媒介形象 |
3.高校教师媒介形象 |
(四)研究方法 |
1.内容分析法 |
2.文献研究法 |
3. 案例分析法 |
(五)样本概况 |
1.媒体选择 |
2.选样时段 |
3.样本收集方式 |
二、《中国教育报》对高校教师报道样本的分阶段多层次分析 |
(一)1983至1998年《中国教育报》高校教师报道目标样本概况 |
1.宏观层次:主题框架下的高校教师形象 |
(1)样本总体描述 |
(2)议题分布 |
(3)议题倾向 |
2.中观层次:叙事框架下的高校教师形象 |
(1)报道体裁 |
(2)指涉对象 |
(3)形象性质 |
(4)消息来源 |
3.微观层次:修辞框架下的高校教师形象 |
(1)标题词语选择 |
(2)新闻配图 |
(二)1999至2009年《中国教育报》高校教师报道目标样本概况 |
1.宏观层次:主题框架下的高校教师形象 |
(1)样本总体描述 |
(2)议题分布 |
(3)议题倾向 |
2.中观层次:叙事框架下的高校教师形象 |
(1)报道体裁 |
(2)指涉对象 |
(3)形象性质 |
(4)消息来源 |
3.微观层次 |
(1)标题词语选择 |
(2)新闻配图 |
(三)2010至2018年《中国教育报》高校教师报道目标样本概况 |
1.宏观层次:主题框架下的高校教师形象 |
(1)样本总体描述 |
(2)议题分布 |
(3)议题倾向 |
2.中观层次:叙事框架下的高校教师形象 |
(1)报道体裁 |
(2)指涉对象 |
(3)形象性质 |
(4)消息来源 |
3.微观层次 |
(1)标题词语选择 |
(2)新闻配图 |
三、《中国教育报》高校教师媒介形象的建构及演变 |
(一)《中国教育报》对高校教师媒介形象建构的特点 |
1.报道数量持续攀升强化关注程度,主题表达渐趋建设性与导向性 |
2.正面宣传成主要报道倾向,积极光辉类形象性质持续凸显 |
3.教育方针政策直接关乎议题设置,典型事件影响报道风向 |
4.报道议题虽种类丰富多元,但议题比重设置明显失衡 |
(二)《中国教育报》建构下的高校教师媒介形象演变 |
1.整体形象由单一到丰满,人物塑造从“高大全”转向“人性化”表达 |
2.逐渐回归教师职业属性,重教学型形象不断被强化 |
3.“官本位”让位“学本位”,高校教师主体地位持续彰显 |
4.高校教师身份承载的意义不断延展,意识形态属性渐浓 |
(三)《中国教育报》高校教师媒介形象变迁的影响因素 |
1.国家层面对高校教师相关政策方针的变动与调整 |
2.媒体环境巨变,倒逼主流媒体变革 |
3.受众地位提升,价值理念趋向多元化 |
四、高校教师媒介形象建构中的问题及优化对策分析 |
(一)高校教师媒介形象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
1.人物形象塑造过于拔高,未能审视反思高校教师自身问题 |
2.报道议题比例设置失衡,对高校教师人文关怀不足 |
3.报道程式化较为严重,高校教师角色定位不够深刻 |
(二)优化《中国教育报》高校教师媒介形象建构的建议 |
1.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将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相统一 |
2.平衡议题设置,报道回归理性 |
3.开拓报道视角,彰显行业报专业化引领 |
4.丰富传播手段,提升受众阅读体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教育报刊转企改制中的“管办结合”实践研究 ——以江西教育传媒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统计分析法 |
1.3.3 归纳演绎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我国教育报刊发展情况概述 |
2.1 教育报刊的发展历程 |
2.2 教育报刊的生存现状 |
2.2.1 教育报刊的集团化发展阶段 |
2.2.2 教育报刊的多元融合发展 |
2.2.3 教育报刊的专业化特色 |
2.3 教育报刊改制路径选择 |
2.3.1 “管办分离”体制下的企业化经营分析 |
2.3.2 “管办结合”体制下的企业化经营分析 |
2.3.3 教育报刊的内刊式生存 |
2.3.4 教育报刊转企改制中面临的问题 |
第三章 江西教育传媒集团“管办结合”的改制分析 |
3.1 坚守“从教育中来,到教育中去”的理念 |
3.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灵活经营主体 |
3.2.1 “管办结合”与“管办一体”的区别与优势 |
3.2.2 教育主管部门职能明确,做好指导监督工作 |
3.2.3 集团已确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
3.2.4 市场经营责任制为核心,做好自主经营工作 |
3.3 产品线延伸发展,盘活企业经营资源 |
3.3.1 做强实体主产业,壮大期刊周边产业链 |
3.3.2 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
3.4 公益与市场并行,以服务促发展 |
第四章 走“管办结合”改制发展道路的动因分析 |
4.1 教育报刊“姓教”的本质属性使然 |
4.1.1 “管办结合”保持教育导向性 |
4.1.2 确保教育报刊的准公益属性 |
4.2 “管办结合”是市场化经营的必然要求 |
4.2.1 教育报刊市场环境的特殊性使然 |
4.2.2 教育报刊的服务属性使然 |
第五章 后改制时代教育报刊的经营管理探析 |
5.1 回归教育报刊产业属性,培育核心竞争力 |
5.1.1 坚持“管办结合”体制,发挥行业优势 |
5.1.2 坚持现代企业制的管理机制,发挥市场灵活性 |
5.1.3 经营责任制盘活报刊的人力资本要素 |
5.1.4 积极开展跨地域合作,为全国性发展铸牢基础 |
5.2 构建以服务导向为核心的立体化产业格局 |
5.2.1 以用户思维做好期刊发行服务 |
5.2.2 形成以增值服务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 |
5.3 构建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平台 |
5.3.1 打造数字教育出版产品付费阅读及反馈机制 |
5.3.2 打造数字教育平台协同合作共享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问题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学校宣传中的教育观念真实吗 |
(二)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关系研究及其意义 |
二、相关研究之综述 |
(一)关于学校宣传的相关研究综述 |
(二)关于学校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三)关于《中国教育报》的相关研究综述 |
(四)实践教育学相关的研究综述 |
(五)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综述 |
三、论文的整体结构 |
(一)概念文本研究:研究内容方面的悬置与锚定 |
(二)显在的教育观念、隐在的建构形式与无意识的被建构 |
第一章 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研究概述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教育观念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
(二)集合、集体与个体:学校的教育观念 |
(三)宣传与作为教育观念载体的学校宣传 |
二、相关的理论基础 |
(一)思想史、观念史研究 |
(二)文化研究、教育文化研究 |
(三)语言学、文艺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
三、研究数据与方法 |
(一)对《中国教育报》学校宣传报道的抽样过程 |
(二)对《中国教育报》长篇报道数据的基本处理 |
(三)研究的方法工具、研究过程、信效度以及伦理问题 |
第二章 共性及个性:学校宣传对其教育观念的反映 |
一、学校宣传中的教育观念:内容分析方法 |
二、学校宣传中理念板块的教育观念:结果呈现 |
(一)学校办学理念中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二)学校校训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三)学校“三风”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四)学校目标陈述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五)学校办学宗旨/思想/思路所含的教育观念其初步分析 |
(六)理念板块对“教育”自身的理解及其初步分析 |
(七)理念板块基于特色教育给出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八)理念板块对教育现实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
(九)理念板块对若干教育范畴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
(十)理念板块对素质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
三、学校宣传中其他板块的教育观念:结果呈现 |
(一)课程与教学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二)德育与育人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三)教师与管理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四)文化与环境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五)特色与研究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小结:作为平均值的一般教育观念 |
第三章 编码与解码: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的建构 |
一、通过有意识地征引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 |
(一)《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教育学话语 |
(二)《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文化学术话语 |
(三)《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国家话语 |
(四)《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媒体话语 |
(五)《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中的人物征引 |
二、通过有意识地叙事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 |
(一)有意识的案例呈现与教育观念的建构 |
(二)有意识的主体叙说与教育观念的建构 |
(三)有意识地再现形成过程直言教育观念的建构过程 |
三、学校一般教育观念的演变聚成:建构的历时性 |
(一)“教育要促进生命发展”的观念 |
(二)“教育要促进师生幸福”的观念 |
(三)“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的观念 |
(四)“素质教育可以兼顾升学”的观念 |
(五)“一切教育经验都是课程”的观念 |
(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观念 |
(七)“情感德育、立体德育”的观念 |
(八)“什么老师教出什么学生”的观念 |
(九)“文化育人、科研兴校”的观念 |
(十)思想史、观念史视角下的一般教育观念 |
四、一般教育观念之间的错位纷争:建构的社会性 |
小结:学校的教育观念的编码与解码 |
第四章 被建构、被言说:社会结构下的学校的教育观念 |
一、宣传报道的结构化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
(一)学校之间的空间结构与报道之间的时间结构:意识形态建构 |
(二)版块的结构、次序和篇章比例关系:自相矛盾及其根源 |
(三)学校各版块呈现项目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混乱与同构 |
二、宣传报道的话语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
(一)校际差异与学校的教育观念表达 |
(二)以严为荣:弱势学校的管理策略陈述 |
三、宣传报道的文学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
(一)表演性呈现与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再建构 |
(二)形式即意义:不同的写作范式下的教育观念建构 |
小结:教育观念主体“被言说”之困境 |
第五章 讨论:在学校的教育观念表达与建构中理论何为 |
一、公共性缺失的学校教育及其对教育理论的需求 |
(一)学校教育的公共性缺失及其表现 |
(二)学校教育的内卷及其对理论的兴趣 |
二、观念的连续性与情境化:学校的行动中理论 |
(一)学校的理论与行动中理论 |
(二)情境中观念的连续性与行动理论的塑成 |
三、让理论更为观念所接受:教育文化研究的设想 |
(一)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的教育文化研究 |
(二)关于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的省思:教育文化研究的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校长篇报道名录 |
附录2 中小学校长篇宣传报道作者职业背景介绍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中国教育报刊社宣传报道工作会议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打好媒体深度融合三张“牌”——中国教育报刊社的融合实践与思考[J]. 周飞. 中国报业, 2021(21)
- [2]突出行业特色 创新传播手段——行业类媒体全国两会宣传报道纵览[J]. 殷陆君,曹燕,王大璐. 传媒, 2021(09)
- [3]我国优秀教师的主流媒介形象 ——以《人民日报》(1979-2018)相关报道为例[D]. 肖月.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4]在大战中践行媒体融合 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报道工作[J]. 张晨. 报林, 2020(Z1)
- [5]以守正创新为要领 以优良服务促引领——中国行业报协会2019年度工作成果综述[J]. 姚军. 报林, 2020(Z1)
- [6]框架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教师媒介形象研究 ——以《中国教育报》报道为例[D]. 周文静. 湖北大学, 2019(05)
- [7]我国教育报刊转企改制中的“管办结合”实践研究 ——以江西教育传媒集团为例[D]. 张晶. 南昌大学, 2019(02)
- [8]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D]. 赵光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9]袁贵仁与中国教育报刊社干部职工共庆记者节[J]. 李伦. 人民教育, 2012(22)
- [10]变革 扶持 普及 承担——2010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J]. 强月新,熊燃.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