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腋皱襞切口治疗腋臭30例(论文文献综述)
洪旭东,金剑,沈盛县,吴近芳,丁寅佳,周媛媛,张旭东,陆海山[1](2021)在《腋臭不同治疗措施复发率比较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文中指出腋臭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以切开大汗腺切除术、大汗腺搔刮术和肿胀液抽吸术为主,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电离子治疗,CO2激光[1],肉毒素治疗[2]等。在腋臭疗效(总有效率)方面,Sun等[3]通过网状Meta分析发现,效果最佳的是肿胀抽吸+皮下修剪术,最差的是电离子治疗。相对于腋臭疗效评价,腋臭治疗后复发率评估文献报道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收集文献资料报道的腋臭治疗后复发率,网状Meta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NMA)不同治疗方法在治疗腋臭后腋臭再复发问题,为临床预防腋臭再复发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韩焱福,陶然,杜雪梅[2](2020)在《重度腋臭双小切口微创根治术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比较腋皱襞平行双小切口与单小切口大汗腺剪除术微创根治重度腋臭的临床效果,并明确重度腋臭患者腋窝大汗腺的组织学深度。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2月北京世纪坛医院整形外科门诊收治的重度腋臭患者54例,其中行双小切口大汗腺剪除术27例(试验组),单小切口大汗腺剪除术27例(对照组),试验组中随机选取6例患者行腋窝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2组术后治疗有效率及术后血肿、表皮坏死、切口裂开、感染及瘢痕等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术后有效率为100%(27/2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8.89%(24/27)(P<0.05),而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3/27),显着低于对照组的33.33%(9/2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学检查显示,大汗腺分泌部集中分布于真皮下方与脂肪交界区及0.5 cm内脂肪浅层,脂肪深层未观察到大汗腺结构。结论腋皱襞平行双小切口大汗腺剪除术微创根治重度腋臭,术式实用有效,临床疗效显着,术中修剪大汗腺的深度应达皮下脂肪层0.5 cm。
刘长海,丁祥生,魏翠娥,裴永东[3](2020)在《BodyTite黄金微针射频术与小切口大汗腺腺体剥离术治疗腋臭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BodyTite黄金微针射频术与小切口大汗腺腺体剥离术治疗腋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9年6月于笔者医院烧伤整形科就诊的60例腋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切口手术组和黄金微针组,每组30例。小切口手术组予以小切口大汗腺腺体剥离术治疗,黄金微针组予以BodyTite黄金微针射频术治疗,两组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术后的疗效、满意度,统计两组术后1d、术后3d、术后7d的疼痛程度,并记录两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观察两组手术及随访期间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黄金微针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小切口手术组的90.00%,总满意度90.00%,高于小切口手术组的73.33%,但两组总有效率、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33%,低于小切口手术组的2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和术后7d两组VAS评分低于术后1d,术后7d低于术后3d,且黄金微针组均低于小切口手术组(P<0.05);黄金微针组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小切口手术组(P<0.05)。黄金微针组治疗后腋窝皮肤几乎表面无瘢痕,无色素沉着;小切口手术组治疗后出现轻微瘢痕、色素沉着,少数病例甚至因切口愈合不良形成瘢痕增生,影响上肢活动及外观。结论:BodyTite黄金微针射频术、小切口大汗腺腺体剥离术治疗腋臭的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相当,且均无严重并发症,但BodyTite黄金微针射频术可更好地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恢复,美容效果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齐贺斌,徐桐,张雅丽,徐楠[4](2019)在《腋下搔刮联合负压抽吸治疗腋臭及临床组织学依据》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腋下搔刮联合负压抽吸治疗腋臭及临床组织学依据。方法腋下搔刮联合负压抽吸清除破坏顶泌腺,术中局部取材做病理切片寻求组织学证据。结果 30例患者治愈20例(66.6%)、有效7例(23.3%)、显效3例(1.0%)、无效0例,所有患者术后术区皮肤存活良好。结论腋下搔刮联合负压抽吸治疗腋臭疗效确切,组织学观察证据明确。
代晴晴,张莉,李旭文,熊竹友[5](2018)在《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39例疗效观察及组织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同时分析腋窝大汗腺的组织学结构,进一步明确大汗腺的分布层次及范围,指导手术治疗。方法:选取39例腋臭病人,均采用腋皱襞小切口手术治疗(A组),分离范围超出腋毛范围0. 5 cm,选取腋窝皮肤松弛的病人在腋窝中央和腋毛外缘0. 5~1. 0 cm处切取其皮肤组织,深度均至脂肪层,送病理行组织学分析,观察大汗腺的层次、范围等。另回顾性分析30例病人采用肿胀麻醉下大汗腺搔刮术治疗腋臭(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与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总有效率达97. 44%,B组总有效率达80. 00%,A组治疗效果优于B组(P <0. 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送检标本病理切片显示均检测出大汗腺,其集中分布于真皮深层、真皮脂肪交界区和脂肪浅层内。距离腋毛边缘0. 5 cm处有少量大汗腺组织,边缘1. 0 cm处无大汗腺组织,脂肪深层未观察到大汗腺组织。结论: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术后疗效可靠,术后复发率低于肿胀麻醉下大汗腺搔刮术,但术中应注意修剪大汗腺的深度及广度,值得临床推广。
陈振琼[6](2018)在《顺腋皱襞小切口腋臭根治术62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顺腋皱襞小切口腋臭根治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诊治的62例腋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1例,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31例,采用顺腋皱襞小切口腋臭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9%,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8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腋臭患者实施顺腋皱襞小切口腋臭根治术,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代晴晴[7](2018)在《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的疗效观察及组织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同时分析腋臭大汗腺的组织学结构,进一步明确大汗腺的分布层次及范围,指导手术治疗。方法:选取我科39例腋臭患者,均采用腋皱襞小切口手术治疗(A组),分离范围超出腋毛范围0.5cm,选取腋窝皮肤松弛的患者在腋窝中央和超过腋毛外缘0.5cm至1.0cm切取其皮肤组织,深度均至脂肪深层,送病理行组织学分析,观察大汗腺的层次、范围、密度等。另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共30例患者,采用肿胀麻醉下大汗腺搔刮术治疗腋臭(B组),观察其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与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其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腋皱襞小切口手术治疗组治愈率达到97.44%;肿胀麻醉下大汗腺搔刮术治疗组30例腋臭患者治愈率达到80.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皱襞小切口手术治疗组与肿胀麻醉下大汗腺搔刮术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皱襞小切口手术治疗组送检标本病理切片显示均检测出大汗腺,其集中分布于真皮深层、真皮脂肪交界区和脂肪浅层内。距离腋毛边缘0.5cm处有少量大汗腺组织,边缘1.0 cm处无大汗腺组织,脂肪深层未观察到大汗腺组织。结论: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术后疗效可靠,术后复发率低于肿胀麻醉下大汗腺搔刮术,但术中应注意修剪大汗腺的深度及广度,值得临床推广。大汗腺的分布对临床手术治疗腋臭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陈菲菲[8](2018)在《腋皱襞平行双切口与横切口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腋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在整形外科就诊寻求治疗的患者占据的比例不可忽视。临床上治疗手段有很多,其中效果最为确切的为手术治疗。但是传统手术切除损伤大,去皮多易导致术后上肢活动受限等并发症,造成患者极大的不便。因此,近年来临床上多采用微创手术摘除大汗腺降低术后损伤,达到保留局部皮肤以确保术后上肢活动自如的目的。微创手术中主要包括大汗腺修剪、搔刮以及负压吸引三种,其中在直视下修剪大汗腺是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在三种方式中大汗腺修剪术后复发率最低,但是术后愈合慢及并发症出现率较高。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临床上常采取的大汗腺修剪术的两种不同切口---腋皱襞平行双切口与横切口,回顾性分析两种术式在手术早期愈合及晚期并发症的差异。目的:本研究分别采用腋皱襞平行双切口与横切口治疗腋臭,从术后早期并发症(皮下瘀斑、血肿、切口裂开、感染、表皮脱落、坏死)以及晚期并发症(腋下麻木、瘢痕挛缩、异味残留以及复发)进行对比研究,为在临床治疗腋臭提供指导,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6月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整形外科门诊的双侧腋臭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接受腋皱襞平行双切口的为A组,接受腋毛下缘横切口的为B组。手术方式采用小切口大汗腺修剪术联合电离子灼烧。术后随访6个月,失访19例,共随访77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记录术后早期和后期患者愈合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腋皱襞平行双切口组(A组)与横切口组(B组)两组术前性别、年龄以及入选患者腋臭水平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表明性别、年龄及患者腋臭水平分级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手术过程相同。术后对A、B两组行早、后期随访,观察不同切口术后愈合情况以及疗效。早期观察结果显示A、B两组在不同时间出现皮下瘀斑、血肿、切口裂开、表皮脱落,A组皮下瘀斑消退时间主要集中在术后6-8天,而B组主要集中在4-6天;A组出现血肿2例,切口裂开3例,表皮脱落3例,感染0例,坏死0例。B组出现血肿1例,切口裂开1例,表皮脱落1例,感染0例,坏死0例。A组愈合时间集中在12-14天,B组集中在10天。后期观察A组出现2例腋下麻木,3例瘢痕挛缩,治愈率为81%,B组出现1例腋下麻木,1例瘢痕挛缩,治愈率为85.7%。A组复发率为7.14%,B组复发率为5.71%。A组早、后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3.8%,B组为11.4%。结论:(1)术后愈合方面,腋皱襞平行双切口相对于横切口出现早期术后并发症的几率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愈合时间更长。(2)疗效方面,腋皱襞平行双切口与横切口的治愈率和复发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容勇贤,刘信恒,李梦华,陈广胜,樊俭文,卢仕才[9](2016)在《微创抽吸技术治疗腋臭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微创抽吸除腋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60例腋臭患者按不同时间随机分为微创抽吸组30例和小切口切除组30例。行微小切口置入抽吸针抽吸腋区皮下大汗腺组织及腋窝两处小切口切除大汗腺组织。术后观察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及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1个月),微创抽吸组60侧腋窝治愈率(痊愈、显效)93.3%,甲级愈合53侧,乙级愈合6侧,丙级愈合1侧,小切口切除术59侧腋窝治愈率(痊愈、显效)94.9%,甲级愈合30侧,乙级愈合25侧,丙级愈合4侧,两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抽吸组伤口愈合情况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抽吸术治疗腋臭反应轻、愈合快、瘢痕不明显、效果显着,值得推广。
程平辉,徐建民,曾清[10](2015)在《腋皱襞小切口皮下剥离治疗腋臭疗效观察》文中指出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17例腋臭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收治的腋臭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腋窝皮肤梭型切除整形术;观察组给予腋窝皱襞小切口皮下剥离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治愈率为95.85%(208/217),高于对照组的94.00%(47/50),但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0%(5/217),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的22.00%(11/50),差异显着(P<0.05)。对腋臭患者给予腋皱襞小切口剥离治疗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二、腋皱襞切口治疗腋臭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腋皱襞切口治疗腋臭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腋臭不同治疗措施复发率比较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文献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4纳入研究的网状关系图 |
2.5 异质性检验 |
2.6网状Meta分析结果 |
2.7 结果排序 |
2.8发表偏倚 |
3 讨论 |
(3)BodyTite黄金微针射频术与小切口大汗腺腺体剥离术治疗腋臭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5.1 疗效判定及标准: |
1.5.2 满意度: |
1.5.3 术后疼痛情况: |
1.5.4 手术并发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
2.3 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比较: |
2.4 两组手术并发症比较: |
2.5 两组美容效果观察: |
3 讨论 |
(4)腋下搔刮联合负压抽吸治疗腋臭及临床组织学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 手术区域及进针点设计: |
1.2.3 消毒麻醉: |
1.2.4 手术方法: |
1.2.5 弹力绷带加压固定注意事项: |
1.3 组织学观察 |
1.4 疗效标准 |
2 结果 |
2.1 患者术后疗效情况 |
2.2 患者并发症情况 |
2.3 组织学观察 |
3 讨论 |
(5)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39例疗效观察及组织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手术方法 |
1.2.2 组织学研究方法 |
1.2.3 疗效评估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术后疗效比较 |
2.2 2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
2.3 病理结果 |
3 讨论 |
(6)顺腋皱襞小切口腋臭根治术6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项目和疗效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
2.2 并发症 |
3 讨论 |
(7)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的疗效观察及组织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个人简历 |
附录B 研究生期间文章发表 |
附录C 综述 |
参考文献 |
(8)腋皱襞平行双切口与横切口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综述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 遗传因素 |
1.2 汗腺 |
1.3 性激素 |
1.4 腋窝微生物 |
1.5 腋臭气味前体和致臭物质 |
2 腋臭的诊断及分级 |
2.1 诊断 |
2.2 程度分级 |
2.3 腋臭治疗面积确定 |
3 治疗方法 |
3.1 非手术治疗 |
3.1.1 局部外用药 |
3.1.2 全身用药 |
3.1.3 局部药物注射 |
3.1.4 激光治疗 |
3.1.5 其他物理治疗 |
3.2 手术治疗 |
3.2.1 腋下皮肤全层切除 |
3.2.2 小切口大汗腺修剪手术 |
3.2.3 小切口大汗腺搔刮术 |
3.2.4 微创负压吸引 |
3.2.5 交感神经切除术 |
3.3 术后处理 |
3.4 联合治疗 |
4 小结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搜集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一般临床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2.2.1 手术方法 |
2.2.2 术后处理 |
2.3 随访 |
2.4 评价标准 |
第3章 结果 |
3.1 术前患者基本情况 |
3.2 早期愈合情况 |
3.2.1 皮下瘀斑 |
3.2.2 血肿 |
3.2.3 切口裂开 |
3.2.4 感染 |
3.2.5 表皮脱落 |
3.2.6 坏死 |
3.2.7 愈合时间 |
3.3 后期观察结果 |
3.3.1 腋下麻木 |
3.3.2 瘢痕挛缩 |
3.3.3 治愈率与复发率统计 |
3.4 早期、后期并发症发生率 |
第4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后记和致谢 |
(9)微创抽吸技术治疗腋臭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手术方法 |
2.1 微创抽吸术: |
2.2 小切口切除术: |
2.3 病理结果: |
2.4术后疗效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10)腋皱襞小切口皮下剥离治疗腋臭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评价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 |
3 讨论 |
四、腋皱襞切口治疗腋臭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腋臭不同治疗措施复发率比较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J]. 洪旭东,金剑,沈盛县,吴近芳,丁寅佳,周媛媛,张旭东,陆海山.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1)
- [2]重度腋臭双小切口微创根治术临床疗效分析[J]. 韩焱福,陶然,杜雪梅.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0(06)
- [3]BodyTite黄金微针射频术与小切口大汗腺腺体剥离术治疗腋臭疗效对比研究[J]. 刘长海,丁祥生,魏翠娥,裴永东. 中国美容医学, 2020(06)
- [4]腋下搔刮联合负压抽吸治疗腋臭及临床组织学依据[J]. 齐贺斌,徐桐,张雅丽,徐楠. 河北医药, 2019(05)
- [5]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39例疗效观察及组织学分析[J]. 代晴晴,张莉,李旭文,熊竹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11)
- [6]顺腋皱襞小切口腋臭根治术62例临床分析[J]. 陈振琼. 皮肤病与性病, 2018(04)
- [7]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的疗效观察及组织学分析[D]. 代晴晴. 蚌埠医学院, 2018(02)
- [8]腋皱襞平行双切口与横切口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对比[D]. 陈菲菲. 吉林大学, 2018(01)
- [9]微创抽吸技术治疗腋臭临床研究[J]. 容勇贤,刘信恒,李梦华,陈广胜,樊俭文,卢仕才. 中国美容医学, 2016(12)
- [10]腋皱襞小切口皮下剥离治疗腋臭疗效观察[J]. 程平辉,徐建民,曾清.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