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不是打出来的(论文文献综述)
林那北[1](2021)在《每天挖地不止》文中指出第一章铁罐1 2019年6月底,赵定力进了一趟福州城。他独自去,说表弟谢玉非病了,其实是他自己病了。身体这东西,每一个零部件既然长了,长年累月在固定位置上,就一定有它们各自的道理。嘴是用来贪吃的,屁眼是用来拉屎的,突然吃不香,拉不利索,人会上下不自在,一脚一脚踩下去都是虚的,全身力气都不知去向,不用说,肯定出问题了。什么问题呢?不知道,越不知道越心慌。赵定力忍了一个多月,再忍就没法忍了,于是起个大早。
叶俊[2](2021)在《思政课堂“学生试讲法”的实践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思政课堂需要加强实践,而"学生试讲法"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通过这条途径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学生试讲法"就是将课本中的内容提前安排给学生,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要求,届时由学生上台讲解,然后再由老师点评讲解的教学方法。作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学生试讲法"的基本步骤为:思想动员—组建试讲小组—分配试讲任务—安排学生试讲—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评讲。
王纯[3](2021)在《儿童参与视角下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以成都市L社区“儿童议事会”项目为研究案例》文中认为
杨加方[4](2020)在《表走得飞快》文中研究指明老康和阿果老康这回跟阿果办事,硬是不脱晴纶线衣。这件晴纶线衣是天蓝色的,跟上营所有男人穿的一样。只是老康的这件,领口、袖口都破成了一绺一绺的,几根线头掉下来,委屈地卷着,都变成黑黢黢的了。阿果厌恶地憋着气。"把衣裳脱了!又酸又臭,就像在茅坑里泡了几天,恶心死了!"老康不出声,只是用着劲。阿果一把把他推开,使劲踢了他小肚子一脚,差点踢在要紧处。老康啊哟了一声,一下藤了气。
琚悦[5](2020)在《侦查阶段的错案控制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以侦查阶段产生的错案为出发点,探讨侦查阶段错案现象的生成以及侦查司法权属性下的行政管理制度、司法机关、社会对侦查阶段错案的回应。同时本文作为法律的实证研究,以事实分析带动推理论证,通过对典型刑事错案的分析,探讨侦查视角下刑事错案的内涵、要素、标准、表现。对侦查与错案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做通盘、系统性的把握。具体来说正文由导论、六个章节和结论组成。第一章:侦查阶段的错案控制基本问题。本章从学理上阐述什么是侦查阶段的错案。首先,关于错案的内涵我国学术界已有详细的论述,具体概括为:“错案客观说”、“错案主观说”、“错案主客观统一说”、“错案三重标准说”四个概念。不同概念均为不同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本文认为“主客观统一说”更符合当前错案时代性的前提下提出错案是一项具有阶段性的法律命题。囿于国内学者对不同错案内涵的缺点批判,此论点可以深化错案的内涵,由表及里,将人们对错案的关注点引向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即我国司法系统中的公、检、法均可能制造错案,错案生成的判定标准不是以法院的审判为依据,而在错案产生的层累性结构下,判断依据在于错案生成的第一个司法环节并非司法流程的最终环节庭审环节。在层累性的逻辑结构下,错案的生成随着司法程序的进展愈发复杂,参杂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错案的认定前提包含法律规则适用性、参与主体多样性、影响效果社会性三个标准。其次,在分析了错案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侦查阶段与错案的关联性,本文指出了形式关联和主体关联两方面。其中侦查作为我国司法程序中的专有活动,从形式逻辑来看其职能从主体、客体、行为和目的的设置已然存在一定的疏漏,埋下错案的隐患。从主体关联看来侦查行为是刑事司法系统的第一环,侦查职能在错案中的位置可以是错案控制的第一人,也可以是错案生成的第一人。本章第三部分进一步论述侦查阶段错案生成的原因,表现和特点。提出行为偏差是侦查阶段诱发错案的逻辑起点,侦查阶段的错案是侦查人员偏差行为造成的严重的违法行为或轻微的越轨行为,且该行为是侦查人员主观原因导致并具有侦查行为终结性的错误。在前面理论的铺陈下第四部分提出侦查阶段错案的控制维度需要建立一个从侦查阶段的规范控制、行政管理制度控制、司法控制到社会控制的立体控制体系。第二章:侦查阶段的错案现状研判。本章通过85起典型的刑事错案进一步说明侦查阶段错案生成的现状。在典型案例的研究指标选择上将网络报刊和专业书籍作为样本来源。关于案例的覆盖范围以十八大为分割线包含1997年到2012年的案例。在对案例进一步统计的基础上,按照侦查行为的严重违法性和轻微的越轨性将案例数据分为三个类型。一为策略因素,主要是特定时期的政策、讯问中的诱供问题、测谎仪应用问题;二为技术因素,包含DNA鉴定、现场痕迹鉴定;三为措施因素,包含非法讯问、非法询问、非法羁押、非法现场勘查取证。再对不同的变量进行逐一总结,认为:策略变量表现为轻微的越轨行为,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如我国错案产生的时期通常都是执行国家政策的产物,数据显示大多数错案产生于严打时期。这样一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性活动,在层层传达和基层办案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的情况下,难免会产生误读、误解,造成错案。关于导致侦查阶段错案的技术因素,均为相关司法人员对鉴定结果运用不当导致的主观错误。至于措施因素包含一般性侦查措施和侦查强制措施。所有措施因素由明显的违法侦查行为造成,主要存在于非法讯问、非法询问、非法羁押和非法现场勘查四个环节。第三章:侦查阶段的错案规范控制。侦查阶段的自我行为规范控制是预防错案的第一步。通过介绍我国侦查活动的属性提出当前我国的侦查结构导致了侦查人员无意间在合法的控制途径下造成的侦查控制失范现象,产生用越轨的侦查手段控制越轨的社会事实。主要是因为:首先,侦查活动是一种独立性的活动,这种独立性是指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以及法院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活动可以独立于其他司法阶段而单独形成错案;其次,由于侦查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导致检察院对其活动进行监督困难重重。此外所谓的律师监督更是形同虚设。在此背景下侦查阶段很多场合缺少外部机构的介入而导致法律与道德界限的模糊,主要表现便是侦查人员价值观面临的两难选择。因而对侦查行为的规范是错案生成源头控制的重要路径。对侦查规范控制的改革理路包含侦查程序制度的修正;侦查理念偏差的更正和技术性侦查应用的修正三条路径。第四章:侦查阶段的错案行政管理控制。公安机关条块结合的管理制度导致具有司法属性的侦查活动常常受到行政管理体制的介入。司法属性与行政管理制度的混同,使得侦查人员容易本末倒置主要服务于公安行政管理制度,最主要的表现便是在面临因难重大问题时产生的趋利性目的与违法侦查权的创生。而当前我国法律规定党对司法工作具有绝对的领导作用,这种制度下产生人们对党行政领导与侦查行政管理制度的误解,将侦查行政管理中出现的错误归咎于代表党的政法委机构对司法的错误领导。数据显示当前侦查的行政管理制度下错案问题并非政法委对司法的干涉,而在于一些办案人员对法治的破坏。因此行政管理制度的理路在于明确党与司法关系的逻辑起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侦查阶段错案行政化的发生:主要问题表现为不合理的绩效规则,行政制度对错案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改变行政控制越轨的建议,包括从最高层面,党作为侦查活动的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实现党的自身建设以及对社会的监督。并在拥护党对我国司法绝对领导权的基础上,以宪法纲领为指导,坚持依法治国;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实现顶层设计合理化、新技术应用常态化、监督主体多样化和服务体系全面化;建立长效机制的事权制度以及完善主办侦查员制度的实施保障侦查权独立运行。第五章:侦查阶段的错案司法控制。侦查阶段虽然独立于检察和庭审环节,但是也要通过检察和庭审环节来发挥作用。通过对案例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检察环节和审判环节虽然对纠错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检察和审判环境也从侧面提高了错案生成的概率,因为我国目前对证据的审查体现出一种侦查、检察和法院共同合作的局面。当前司法体系运行规则中,较之公安体制失范的源头性引导,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决定公诉环节强化了错案的生成。庭审质证环节的虚化将侦查阶段错案定格。对司法阶段错案的具体的控制对策包含构建立体化监督格局与构建审判引导侦查的诉讼格局。如实现检察院从内部实现检察官第一责任制和从外部完善检察监督职能以及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法院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几方面着手。第六章:侦查阶段的错案社会协同控制。侦查活动既有隐秘性,也有公开性。隐秘性难免对司法产生影响,相对应侦查的公开性,也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和控制。因而律师和新闻媒体成为社会环节导致错案的原因。律师对错案的影响更多的表现在律师的在司法体系中的消极性态度。因为我国司法体制的漏洞导致律师无法发挥自身应有的辩护作用,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和会见权。而新闻媒体对错案带来的通常是负面性的冲击,媒体通常站在司法机关对立面的角色寻找司法机关的工作毛病。加大了社会与政府部门的矛盾冲突,导致的侦查价值观偏差。特别是在微博、微信、自媒体、各种网络公众平台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合理规范律师、媒体和侦查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以国家社会治理观为依托,在承认司法控制是错案主要控制手段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团体包含律师和媒体形成对错案控制的合力,具体表现在如何规范媒体监督和加强律师的辩护权两种路径中。
申雯清[6](2020)在《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省际交界区的协同发展正是题中之义。湘黔桂三省坡地区地处湖南、贵州和广西三省(区)交界之地,是中西部过渡的关键节点,是中国南部方言侗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域内传承着和谐共生的侗族传统文化,却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县域间竞争激烈、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资金短缺、环境刚性约束明显等制约。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背景下,实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势在必行。三省坡地区有协同发展的历史渊源,有自然禀赋、人文环境和旅游资源等相似性,也存在行政壁垒、地区GDP锦标赛、缺乏统一组织和参与主体、地方优惠政策差异、劳动力外流等协同障碍。论文认为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应建立以产业发展为主体、以文化为土壤、以城镇为载体、以交通为条件的跨行政区经济开发系统。特色产业是经济协同的主体内容,应合理规划和布局特色产业以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文化的经济效益是大多区域协同问题研究中被遗忘却重要的内容。侗族文化是经济协同的文化土壤,可充分利用区域内共通的侗族文化认同与社会关系,实现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转换,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民族文化的经济效益。中心城镇是经济协同的延伸载体。经济协同中应发挥经济增长中的“点”即中心城镇和次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多层级的小城镇网络体系,建立山地生态型的特色小镇。交通是经济协同的基础条件,通过将区域内交通干线连为一体以实现整体协同。最后,论文论述了“软硬结合、四联三支”的协同发展框架,需实现政策、文化、利益、组织的“四联合”,建立产业、城镇和交通的“三支撑”。通过组建区域链接组织、市场和利益共享机制、健全法制环境等多方配合的协作机制以保障协同的顺利实施。论文还提出设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经济开发实验区、发展差异化的产业协同、形成人才培养机制等政策建议。
周婷[7](2020)在《本地新闻编译中新闻价值的语境重构 ——Shenzhen Daily新闻编译实习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新闻编译这个术语,表明的正是翻译与编辑两者的关系。新闻编译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不同语境之间的意义转换,在本报告中具体体现为从中文报纸的新闻生产语境到Shenzhen Daily外国读者的接受语境。本报告中的语料和分析数据来自于笔者在深圳报业集团旗下Shenzhen Daily英文报实习期间(2019年7月22日至8月22日)编译的38篇新闻稿件和对应的中文报道。本报告基于对深圳本地报纸刊登的中文新闻稿件和编译的三种英文版本(笔者所编译的初稿、报社指导老师的修改稿以及外专和编辑的定稿)的对比分析,发现在新闻编译意义转换的过程中,新闻价值发生了改变。通过对编译的38篇新闻稿件进行新闻价值分类,研究了在本地新闻编译中如何通过语境重构实现目标读者的新闻价值。在重构目标语文本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编译文本,进一步概括了多种编译策略在新闻编译中的使用,包括信息删减、信息重组和信息概括等。研究发现,为满足目标读者不同的新闻价值需要通过语境重构来实现。语境重构应用于编译新闻标题、导语和主体当中。
张承志[8](2020)在《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新文学的闯将,刘半农短暂的一生集新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杂文家、战士、诗人、学者等于一身,是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刘半农几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其着译内容多是以抨击时弊、启迪昏懵、开拓创新、审视国民性、宣扬人道主义等等为切入点,进而透射出刘半农文学创作的轨迹及思想嬗变的过程。从整个五四时期的一段时间范畴来看,刘半农不仅接受了进化论的有效整合,而且又承接了五四启蒙传统的高昂与激情。尽管这期间的“潜隐”遭到了历史上相关人士的质疑与批评,但是从历史语境和思想诱因上可以发现“权威性”下的覆盖式理解遮蔽了历史差异性的存在和与五四精神延长线上的“共振”,抑或是,历史的错位与距离在原初的意义上更能廓清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思想个性、认识问题和一些反思中的复合化问题。当时代的误读由歧出、偏至而回归到理性之时,当一种新的学术思路的强光唤醒沉寂已久的资料之时,重新发现历史的微缩细节、个人的心路历程及做出多元反思性的科学研究,必定会使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价值再次浮出历史地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刘半农的相关着译文献的梳理与探究,来解析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语言学史、考古史上的诸多文学实绩。在回归历史现场的前提下,以理解和同情的姿态进入他的文学世界,从宏观性的视角对他整体的文学实绩进行观照;从境遇与体验、渴念与实践出发,进行作品论和作家论的深入探讨,力图拨云祛障,进而对刘半农的文学思想、创作心理、艺术理念等方面进行剖析,由此来确定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论文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确定与缘起、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历史性与宏观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和概括出3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确定和阐释了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论文第一章立足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角度谈及刘半农由清末民初上海“鸳鸯蝴蝶派”的才子到平民文学家、新文学闯将的转变。其中,借助刘半农的着译作品来分析其与“鸳鸯蝴蝶派”的纠葛与距离;考察其现代通俗小说理念的改良;阐释其平民文学意识的生成以及民间文学的实绩;解读《双簧信》的历史动因、建构与生成。论文第二章以刘半农新诗的开拓为聚焦点。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论争、理念构想等来论述刘半农新诗的尝试与启蒙审美特征。其中《扬鞭集》与《瓦釜集》的实践、“误读下”的散文诗、争议纷纭的“她”与“它”字等等既包蕴和彰显了五四启蒙命题中的应有之意,又呈现出五四开放性、现代性的特征。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刘半农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理论,并考察刘半农在这一段时期的思想嬗变过程。从加入《新青年》阵营到《语丝》时期是刘半农散文创作的高峰时期。然而,当刘半农获得法国文学博士而归国后,他自己渐渐地进入了“沉潜”阶段,《论语》上的相关杂文似乎在宣告“五四时期的斗士兼文学家”的刘半农“落伍”了,但各中的缘由与事实并非如此。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半农的着译小说文本。他的着译小说是在五四启蒙视域之下的对现代化国族想象的继承与发扬,具有启发昏懵、融汇中外、传授新知、关注切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及批判国民性的丰富意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对五四时期的社会面相、道德伦理价值及新女性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思考。论文第五章主要围绕着刘半农一生的功绩进行客观的阐释与评价,力图复原与说明历史上的一些相关细节。在刘半农的后半段时期,保家爱国的“斗士精神”依旧不减、矢志不渝的“真”与“诚”贯穿于他的全部精神理想与艺术的探索之中、多学科的学术实绩与献身教育的功绩是他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其文论及身后的评价则可以为全面理解五四提供新的视角和诠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论文的结语指出,对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作家与作品的探索与研究,毋宁说是以刘半农作为文学的原点而回到五四的历史现场的阐释与反思。
贡子君[9](2020)在《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手艺人群像书写》文中指出中国文学中的手艺人书写古已有之,但无论是《考工记》《天工开物》等为保存与记录手工技术的科学性着作,还是《三言二拍》《红楼梦》等有涉及到手艺人生活描写的文学性着作都没有引起人们对民间手艺人这一群体书写的足够重视。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拥有丰厚物质生活的人们渐渐发掘出这群手艺人身上蕴含着一种具有深厚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匠人精神”,手艺人也成为了众多作家笔下的审美对象。1940年以来,汪曾祺就一直关注着这群鲜活平凡的手艺人,摹其技艺,赞其品格,传其精神,用自己的一支笔写尽手艺人的百态人生。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汪曾祺小说中的手艺人群像书写做一次系统的探究,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附录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中国文学当中手艺人书写的过程进行了概括性梳理以找准汪曾祺手艺人书写之意义,并阐释了本选题的缘由以及目前学界对汪曾祺手艺人书写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以整体感知汪曾祺笔下的手艺人形象为主,分别从手艺人奇绝入境的技艺、朴实宽厚的品格和淡然诗意的生活三个方面分析了手艺人的群像特征,初步展示了手艺人的生活情态;第二章从探索汪曾祺选取手艺人这一独特创作视角的缘由出发,将汪曾祺对手艺人的书写放置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之下思考,分别对高邮家乡对汪曾祺的文化浸润、汪曾祺美学感情的自我追求以及要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作家责任感等三点进行细致剖析,旨在挖掘作家与手艺人结缘的前因后果,展示汪曾祺尝试通过手艺人书写来达到激励民众的深厚寄托;第三章站在对比的立场上展示汪曾祺手艺人书写的独特性,记录了高邮手艺人独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既有“中国式的人道主义”关怀,看重人的个体价值,又有对手艺人没落趋势的正面应对,更有对以“匠人精神”为载体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回望。结语部分对汪曾祺小说中的手艺人书写作了整体概括,找准其在中国文学史当中的位置与独特性,并尝试对汪曾祺小说中的手艺人书写研究提出一些思考方向,以求发掘出汪曾祺笔下这一群像书写的最大研究价值。附录部分将汪曾祺所有涉及到手艺人书写的小说汇总成表,以便更直观全面的参考研究。
程文瑾[10](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强制退市问题研究 ——以印纪传媒为例》文中研究表明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诞生,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退市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对一个健康的证券市场而言,公司的退出与进入同样重要,只有不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能够被及时清理出去,才能保证证券市场内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使得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职能得到实现,真正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如果证券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劣质公司,不仅市场的有序运行会受到影响,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将无法得到保障。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了印纪传媒强制退市这一案例进行全面的研究,基于强制退市的相关概念以及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不完全契约等理论,采取了案例研究法与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具体来讲,本文首先对我国上市公司强制退市的现状进行总结,并分析了退市制度存在的缺陷,为之后的具体研究作铺垫。然后针对印纪传媒这一具体案例,在介绍案例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导致其退市的内外因素,以及对投资者的影响,并就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护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国上市公司强制退市制度主要的问题是质量性退市标准比较单一,缺少针对公司治理的认定及监管体系,并且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机制不够健全。基于这样的研究结论,本文最后从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及投资者三个角度进行讨论,对于如何优化退市制度、完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同时对上市公司如何加强自身管理规避退市风险,以及投资者如何规避投资风险等提出了有效建议。在当今退市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形势下,本文希望通过对个别有代表性案例的分析,对完善退市制度、避免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因强制退市而遭受损失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人才不是打出来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才不是打出来的(论文提纲范文)
(1)每天挖地不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铁罐 |
1 |
2 |
3 |
4 |
第二章第一个故事:谢氏 |
1 |
2 |
3 |
第三章第二个故事:赵聪圣 |
1 |
2 |
3 |
4 |
第四章挖地吧 |
1 |
2 |
3 |
4 |
第五章陈细坤回来了 |
1 |
2 |
3 |
4 |
第六章第三个故事:谢氏与何燕贞 |
1 |
2 |
3 |
4 |
第七章第四个故事:赵聪明 |
1 |
2 |
3 |
4 |
第八章蓝花楹与髹 |
1 |
2 |
3 |
4 |
第九章李翠月啊李翠月 |
1 |
2 |
3 |
4 |
第十章细米死了 |
1 |
2 |
3 |
4 |
第十一章打开西髹房 |
1 |
2 |
3 |
4 |
第十二章大漆门 |
1 |
2 |
3 |
4 |
5 |
(2)思政课堂“学生试讲法”的实践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生试讲法”的含义 |
二、思政课堂需要加强实践 |
三、“学生试讲法”的实践价值分析 |
(一)通过上台试讲,提高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克服畏惧的心理,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
(二)通过组建小组,统筹协调各项任务,提高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三)通过收集、筛选信息以及云班课运用,提高知识检索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
(四)通过制作PPT课件,提高文字处理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
(五)通过知识点问题讨论的过程,学会了求同存异,学会了包容,学会了理解民主集中制原则 |
(六)通过角色互换,转变被动学习心态,提高认真听课的自觉性 |
(七)通过提倡创新,在不断试错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提高正确行为选择的能力 |
四、结语 |
(5)侦查阶段的错案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二、研究的问题 |
三、对已有研究的检讨 |
四、错案基本概念的界定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本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侦查阶段的错案控制基本问题 |
第一节 错案内涵的辨思 |
一、错案的特征 |
二、错案的认定前提 |
第二节 侦查与错案之关联性 |
一、侦查与错案之形式关联 |
二、侦查与错案之主体关联 |
第三节 侦查阶段的错案生成 |
一、偏差行为理论的演进 |
二、偏差行为下侦查阶段错案的特点 |
三、偏差行为下侦查阶段错案的表现 |
第四节 侦查阶段的错案控制维度 |
一、社会控制论的发展脉络 |
二、社会控制论下侦查阶段错案的控制体系 |
第二章 侦查阶段的错案现状研判 |
第一节 案例研究指标来源及设定 |
一、案例指标的选择 |
二、案例指标的分类 |
第二节 侦查阶段的错案策略因素 |
一、特定时期国家政策的误读 |
二、讯问中的骗供、诱供 |
三、测谎仪应用问题 |
第三节 侦查阶段的错案技术因素 |
一、DNA鉴定问题 |
二、足迹、人身痕迹物品鉴定问题 |
第四节 侦查阶段的错案措施因素 |
一、非法讯问 |
二、非法询问 |
三、非法羁押 |
四、非法现场勘查取证 |
第三章 侦查阶段的错案规范控制 |
第一节 侦查规范控制的现状 |
一、侦查活动的基本属性 |
二、规范控制中越轨行为的形成 |
三、影响规范控制的侦查价值 |
第二节 侦查规范控制的改革理路 |
一、侦查程序制度的修正 |
二、侦查理念偏差的更正 |
三、技术性侦查应用的补正 |
第四章 侦查阶段的错案行政管理控制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控制的一般原理 |
一、侦查司法属性下的行政管理制度 |
二、侦查行政管理体制内生性的案例表达 |
第二节 行政管理控制的困境 |
一、绩效考核对错案的影响 |
二、行政工作压力对错案的影响 |
第三节 行政管理控制改革理路 |
一、强化党对司法的影响力 |
二、科学的绩效考核 |
三、长效机制的事权制度 |
四、主办侦查员制度的实施 |
第五章 侦查阶段的错案司法控制 |
第一节 司法控制的一般原理 |
一、司法控制缺陷的理论解读 |
二、司法控制与错案的案例表达 |
第二节 司法控制的困境 |
一、检察环节对侦查监督的弱化 |
二、检察环节对抗诉权利的强化 |
三、审判环节对错案的深化 |
第三节 司法控制改革理路 |
一、建构立体化检察监督格局 |
二、建构审判引导侦查的诉讼格局 |
第六章 侦查阶段的错案社会协同控制 |
第一节 社会协同控制的一般原理 |
一、社会协同控制下的理论透视 |
二、社会协同控制与错案的案例表达 |
第二节 社会协同控制的困境 |
一、侦查监督中律师角色的错位 |
二、网络舆情对案件侦查的导向偏差 |
第三节 社会协同控制改革理路 |
一、现代媒体语境下的错案控制 |
二、律师辩护权对错案控制 |
结论 |
一、论文的基本观点 |
二、论文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省际交界区与省级中心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大 |
二、省际交界区的发展事关民族团结稳定大业 |
三、实现区域协调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 |
四、省际交界民族地区的典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经济协同的理论基础与延伸探讨 |
一、理论基础 |
二、多元互动的经济文化协同发展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外省际交界区协同发展的研究动态 |
二、国内省际交界区协同发展的研究进展 |
三、现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展望 |
第五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内容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第六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经济协同的现实要求:湘黔桂三省坡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三省坡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
一、三省坡地区概况 |
二、三省坡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二节 三省坡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协同效益 |
一、经济整体总量偏小,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
二、县域间低水平且同质化的产业竞争激烈 |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招商引资存在困难 |
四、经济发展资金短缺,城镇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
五、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明显,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
六、协同发展意识不强,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 |
第三节 三省坡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背景 |
一、脱贫攻坚战略为三省坡经济协同奠定基础 |
二、乡村振兴战略为三省坡经济协同指明方向 |
第四节 三省坡地区协同发展的条件与障碍 |
一、三省坡地区协同发展的历史素材 |
二、三省坡地区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
三、三省坡地区协同发展的现实障碍 |
第二章 经济协同的主体内容: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产业协同 |
第一节 三省坡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 |
一、三省坡地区一二三产业现状与发展历程 |
二、历史悠久的第一产业 |
三、相对薄弱的第二产业 |
四、生机勃勃的第三产业 |
第二节 三省坡地区的产业结构差距与变迁分析 |
一、利用区位基尼系数评价三省坡核心区的产业差距与变迁 |
二、运用离差分析三省坡经济与三次产业的差距 |
三、三省坡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三节 三省坡产业集群发展探讨 |
一、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 |
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容、布局及可行性分析 |
三、特色生态农业集群发展 |
四、特色手工业集群发展 |
五、特色民族旅游产业集群 |
第三章 经济协同的文化土壤: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文化协同 |
第一节 三省坡地区的侗族文化与历史渊源 |
一、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 |
二、侗族族源与社会发展历史 |
三、三省坡地区的文化认同 |
四、三省坡地区的社会关系 |
第二节 三省坡地区侗族文化发展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一、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 |
二、文化协同发展意愿调查与分析 |
第三节 文化与经济互动下的三省坡地区文化协同策略 |
一、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合作开发 |
二、实现民族文化向资本化的有效转换 |
三、民间组织参与协作发展,建立互信互惠的发展关系 |
第四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一、三省坡地区的民族融合 |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第四章 经济协同的延伸载体: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城镇协同 |
第一节 三省坡地区的城镇发展现状与问题 |
一、三省坡核心区城镇发展现状 |
二、三省坡地区城镇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
第二节 三省坡地区城市中心职能强度与引力测算 |
一、城市中心职能指数和强度测算 |
二、三省坡核心区引力值及引力集聚度测算 |
第三节 推进三省坡城镇一体化的思考 |
一、统一规划布局以实现三省坡城镇的协同发展 |
二、合理有序地开发生态型山地城镇 |
三、形成以特色产业、民族文化与生态保护为支撑的特色小镇 |
四、提升各县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
第五章 经济协同的交通条件: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交通协同 |
第一节 三省坡地区交通基础的发展与不足 |
一、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 |
二、交通基础发展的受限因素 |
第二节 三省坡地区交通基础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测算 |
一、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与计算过程 |
二、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建立湘黔桂三省坡交通经济带的发展路径 |
一、打破行政壁垒,协同合作开发 |
二、建立反馈机制,形成互动循环 |
三、增强交通衔接,拓宽融资渠道 |
四、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
第六章 经济协同的优化建议: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协同的战略布局 |
第一节 湘黔桂三省坡协同的发展框架:软硬结合,四联三支 |
一、软机制:实现政策、文化、利益、组织“四联合” |
二、硬基础:建立产业、城镇和交通“三支撑” |
第二节 湘黔桂三省坡协同发展的制度安排 |
一、协同发展的参与主体 |
二、协同发展的协作机制 |
第三节 湘黔桂三省坡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
一、设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经济开发实验区 |
二、发展差异化产业协同,实现因地制宜 |
三、加强文化交流交融,形成互信机制 |
四、打造生态型山地特色小镇,扩大城镇辐射 |
五、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打通发展通道 |
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销售渠道 |
七、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持续助推发展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与成果 |
附录 B: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经济协同发展调查问卷 |
致谢 |
(7)本地新闻编译中新闻价值的语境重构 ——Shenzhen Daily新闻编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Overview of Shenzhen Daily |
1.2 Style of Shenzhen Daily |
1.3 Overview of the internship |
1.4 Difficulties in transediting |
CHAPTER TWO 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editing |
2.2 Transediting process |
2.2.1 Stage of analyzing the ST |
2.2.2 Stage of producing the TT |
2.3 Feedback from the supervisor |
2.4 Self-reflection and transediting strategies |
CHAPTER THREE LITERATURE REVIEW |
3.1 News values |
3.2 Recontextualization |
3.3 Transediting and transediting strategies |
CHAPTER FOUR RECONTEXTUALIZATION FOR NEWS VALUES |
4.1 Recontextualzation for relevance |
4.1.1 Transediting the headline |
4.1.2 Transediting the lead and the body |
4.2 Recontextualization for the power elite |
4.2.1 Transediting the headline |
4.2.2 Transediting the lead and the body |
4.3 Recontextualization for entertainment and surprise |
4.3.1 Transediting the headline |
4.3.2 Transediting the lead and the body |
CHAPTER FIVE DISCUSSION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CE |
APPENDIX A |
APPENDIX B |
(8)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确立与缘起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三、文献研究综述 |
第一章 从才子到闯将:跳出“鸳蝴派”与骂倒王敬轩们的双簧信 |
第一节 刘半农与“鸳鸯蝴蝶派”的距离 |
第二节 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理念的改良 |
第三节 平民的启示与“平民文学”的生成 |
第四节 文学革命中的无畏斗士:从《双簧信》说起 |
第二章 新诗之开拓 |
第一节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刘半农的新诗理念与创新 |
第二节 《瓦釜集》、《扬鞭集》的实践 |
第三节 “误读”下的散文诗 |
第四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她”与“它” |
第三章 “跑入与落伍”:以散文创作和理论为中心 |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界说:启蒙、批判与审美 |
第二节 投入《新青年》的阵营与散文“杂感”的凸显 |
第三节 “斗士的重现”:《语丝》时期批判的再延续 |
第四节 《论语》时期的“潜隐与疏离” |
第五节 从传统到现代:刘半农散文“体制”的建构 |
第四章 启蒙视域下的着译小说文本 |
第一节 文学、历史与荒诞的启蒙建构 |
第二节 穷人命运的思考与国民性批判 |
第三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认同 |
第四节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
第五章 新文化视野中的历史考察与定位 |
第一节 刚劲操守者的批判与呐喊 |
第二节 “我手写我口”:矢志不移的“真”与“诚” |
第三节 博才多艺的学教生涯 |
第四节 叫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以来的毁誉褒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刘半农研究和纪念文献辑要 |
附录二 :刘半农的发表在《世界日报·副刊》(1926-1933 年)及其相关栏目上的小说、杂文、译诗、民歌 |
附录三 :刘半农发表在《人间世》(1934 年)上的杂文、诗歌 |
附录四 :刘半农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和《北京大学月刊》(1918-1925 年)上的信函、杂文及其他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手艺人群像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中国文学史中的手艺人书写演变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以技立身、以德立人的诗性群体 |
第一节 奇绝入境的手艺追求 |
一、娴熟奇绝的实用性手艺 |
二、愉悦身心的艺术性手艺 |
第二节 朴实宽厚的人性流露 |
一、大爱之下的人情美 |
二、洒脱坚韧的人性美 |
第三节 淡然诗意的生活情致 |
一、俗世的清雅生活 |
二、丰盈超然的心境 |
第二章 美学追求与群众体验的回归 |
第一节 高邮水乡的文化浸润 |
一、水乡催生的“向往”和“惊奇” |
二、家庭氛围熏陶下的平等待人观 |
第二节 到群众中去的自我醒悟 |
一、触发审“美”的民间体验 |
二、审“丑”背后的痛与思 |
第三节 写作要有益于世道人心 |
一、古典的中国式想法 |
二、意味深长的“改写” |
第三章 现代文明呼唤传统匠人精神 |
第一节 中国式抒情人道主义 |
一、承认手艺人的“个体性” |
二、尊重手艺人的“性解放” |
第二节 和谐表象之下的暗流 |
一、手艺行业没落的事实 |
二、传统手艺消隐的趋势 |
第三节 匠人精神的现代传承 |
一、尚巧求精,用心专一 |
二、以艺载道,进技于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我国上市公司强制退市问题研究 ——以印纪传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5.1 本文创新点 |
1.5.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本文基本概念界定 |
2.1.1 上市公司退市 |
2.1.2 中小投资者权益 |
2.1.3 公司治理 |
2.2 本文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强制退市现状分析 |
3.1 我国退市制度发展历程概述 |
3.2 我国上市公司强制退市具体情况 |
3.3 我国上市公司强制退市制度评价 |
3.3.1 强制退市决定权 |
3.3.2 强制退市标准 |
3.3.3 强制退市程序 |
第4章 印纪传媒强制退市案例介绍 |
4.1 印纪传媒基本情况概述 |
4.1.1 公司基本情况 |
4.1.2 公司经营状况 |
4.2 印纪传媒强制退市过程 |
4.2.1 被实行其他风险警示 |
4.2.2 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 |
4.2.3 印纪传媒终止上市 |
第5章 印纪传媒强制退市案例分析 |
5.1 印纪传媒存在的问题分析 |
5.1.1 外部问题 |
5.1.2 内部问题 |
5.2 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分析 |
5.2.1 印纪传媒强制退市对投资者的影响分析 |
5.2.2 强制退市下中小投资者面临的风险 |
5.2.3 强制退市下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困境 |
5.3 退市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
5.3.1 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机制不健全 |
5.3.2 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监管存在漏洞 |
5.3.3 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不够健全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本文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对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的建议 |
6.2.2 对上市公司的建议 |
6.2.3 对中小股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人才不是打出来的(论文参考文献)
- [1]每天挖地不止[J]. 林那北. 当代, 2021(06)
- [2]思政课堂“学生试讲法”的实践价值分析[J]. 叶俊.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07)
- [3]儿童参与视角下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以成都市L社区“儿童议事会”项目为研究案例[D]. 王纯.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表走得飞快[J]. 杨加方. 边疆文学, 2020(07)
- [5]侦查阶段的错案控制问题研究[D]. 琚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6]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 申雯清. 中南民族大学, 2020
- [7]本地新闻编译中新闻价值的语境重构 ——Shenzhen Daily新闻编译实习报告[D]. 周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8]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D]. 张承志. 吉林大学, 2020(08)
- [9]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手艺人群像书写[D]. 贡子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我国上市公司强制退市问题研究 ——以印纪传媒为例[D]. 程文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