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船舶装运丙烯腈的安全监督(论文文献综述)
商务部[1](2019)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货物贸易协议》文中指出序言为深化内地①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提高双方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双方决定,就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香港")货物贸易签署本协议。第一章与《安排》②的关系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2018)在《关于废止《发文稿纸格式》等873项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公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2017年第31号根据推荐性国家标准复审结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废止《发文稿纸格式》等873项国家标准,现予以公布。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十五日
王威涛[3](2017)在《高毒性危险货物包装容器及划分隔离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在罐式集装箱运输过程中,如遇到外部撞击、吊装跌落、侧翻时,会导致罐式集装箱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严重情况下罐式集装箱的结构会发生大的屈服变形。为了提高罐式集装箱的运输安全性,本文分别对裙座型与鞍座型两种主要连接结构型式的罐式集装箱长侧面平跌、侧翻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分析在跌落情况下,罐式集装箱的应力状态以及结构薄弱点。基于有限元软件,对上述两种结构型式的罐式集装箱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罐式集装箱在长侧面平跌与侧翻情况下,两类罐式集装箱的端梁为主要承受冲击载荷结构,且端梁发生屈服变形,靠近冲击板一端损坏严重。侧翻情况下,上端梁的屈服变形比下端梁严重。平跌与侧翻情况下,罐式集装箱的罐体与框架连接部位的结构都发生了变形、损坏。鞍座型罐式集装箱跌落后,鞍座底板两端角部区域发生屈服变形;裙座型罐式集装箱跌落后裙座屈服损坏。研制了上述两种结构型式的罐式集装箱试件,并进行长侧面平跌与侧翻实验。实验表明,罐体与框架连接处结构承受较大应力,屈服损坏。罐式集装箱试件的鞍座底板与裙座结构的屈服变形特点、位置与仿真分析结果吻合,验证了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跌落碰撞后的仿真分析结果与罐式集装箱试件实验结果,裙座型罐式集装箱罐体与框架连接处受力产生的变形小于鞍座型罐式集装箱罐体与框架连接处的变形,表明裙座型罐式集装箱支撑罐体结构受力均匀,设计较为合理。通过罐式集装箱试件跌落实验发现,由于鞍座底板的较大变形导致鞍座型罐式集装箱的罐体与冲击板发生碰撞。已有事故表明,安装在罐体上的管路、阀门等在罐体发生撞击时,容易遭到损坏而发生泄漏。为减小罐式集装箱在跌落时产生较大的瞬时应力以及避免罐体及阀门的破坏,对裙座型罐箱框架的端梁增大了设计尺寸,并在框架角件处增加了三角形肋板进行加强,仿真模拟表明,在碰撞时罐箱的形变量明显减小,有效保证了罐体的安全。实验中也发现,鞍座型罐式集装箱试件进行长侧面平跌实验时,在与冲击板撞击后发生了翻转,翻转固定朝向同一方向。这表明鞍座结构连接框架与罐体,导致罐式集装箱在碰撞时受到不平衡力矩作用,发生了转动。
关晓菲[4](2017)在《绿色船舶拆解工艺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文中研究表明船舶拆解作为船舶寿命周期的终结,在整个船舶行业中占据着必不可少的重要地位。随着国际社会愈加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船舶拆解行业逐渐凸显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矛盾日益尖锐,环境友好化的绿色船舶拆解过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但是,船舶拆解长期处于的边缘地位造成了其行业内技术含量不高、对于环境保护程度不够等问题,这些实际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扭转的。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提供一整套的绿色船舶拆解方案,能够指导工厂实际进行拆解工作,对于船舶拆解涉及到的几类重点物质,进行着重的相关特殊处理。国内外对于船舶拆解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法律法规方面的研究,而对于工程实践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真空领域。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际工程的需要,本文针对绿色船舶拆解工艺和相关有毒有害危险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适用于多数拆船厂的绿色船舶拆解流程工艺。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提出绿色船舶拆解工艺一整套流程,并就其中重点工艺提出改进方案;2.以《香港公约》为蓝本,对于船舶拆解涉及到的明确的毒害性较大的几种有毒危险物进行了研究探讨,对其环境友好化的处理过程提出了意见;3.对于目前国际公约中并未收到足够重视的、实际船舶拆解过程中存在的几种毒害作用相对较低的危险物进行了理化性质的分析并提出其绿色拆解方案以及后期处理意见;4.以某LNG船舶的拆解为案例,进一步分析讨论了拆解流程和毒害物质处理的办法。
王强[5](2014)在《日照港船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山东省沿海危险化学品的运量逐年增加,随之危化品船舶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1990年首船煤焦油从岚山港装船出口,标志着日照海事局散装危险化学品监管工作正式开展。二十余年来,日照海事局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积累了较丰富的监管经验,先后制定了危险品管理的相关程序须知文件及作业指导书,创建了危化品现场管理专项检查模式,率先在辖区推行船/岸安全检查制度,研发了山东海事局辖区危险化学品应急反应数据库,同时,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精湛的危化品监管专业技术人才。日照港共有石臼和岚山两个港区,辖区共有生产泊位51个,其中散装液体危险货物泊位11个(岚山港区8个,石臼港区3个)。岚山港区危险品作业区域集中,危险品运输数量大、种类多。2012年危险货物吞吐量已达两千多万吨,船舶达到四千余艘次,危险货物种类已达75种。水上危险品运输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环节多、影响因素复杂,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危化品生产、装卸、仓储企业的“各自作战”模式和传统的基于船舶的监管已不能满足港口快速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难以保障港口危化品的持续安全生产。建立安全因素理论是提高日照港区水域水上危化品安全生产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本论文将以岚山港区的危化品生产、装卸、存储等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海上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存在的薄弱环节,对静态安全因素和动态安全因素分别进行研究。针对研究结果,从港口安全生产、船舶安全航行与作业、码头与仓储单位、应急能力建设、海事监管等五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安全生产建议与管理对策。
李建民[6](2014)在《基于耗散理论的海上危化品运输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上大宗危化品货物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有力保障。受到危化品货物理化属性、海运环境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动态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和突变性特点。虽然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安全予以了充分关注,提出各种方案增进运输安全,但是方案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针对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的上述特点,基于耗散理论和实船工作经验,提出从系统能量和熵两个方面入手促进系统安全。针对危化品货物理化属性对系统安全的影响,首先从“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出发研究了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构成,提出了以“人”、“船”、“环境”、“货物”和“管理”等五个安全因素构建的危化品运输系统模型。在剖析运输系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以耗散理论为基础开展安全研究。考虑到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特点,以及物理学中有关能量的定义,提出运输系统广义“安全能量”概念,并以“安全能量”为研究标的度量系统可靠性。为此,首先研究了一般系统能量的构成、能量的守恒与转化,研究了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势能的耗散,构建了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势能函数模型,最后提出从安全保障技术和安全管理两方面入手提高系统可靠性、促进系统安全。针对运输系统的不确定性,研究了熵与系统稳定性的关系以及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耗散机理,提出了危化品运输系统安全熵概念,构建了系统安全熵评价模型,最后提出综合考虑系统可靠性(能量)和稳定性(安全熵)评价系统安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最小风险路径原理,提出基于不确定条件的安全路径选择方法,完成了危化品运输系统安全状态评价研究。在上述系统能量、熵及最小风险路径研究基础上,从安全保障技术与安全管理两方面研究了促进运输安全的具体方法,包括规避有害气体的危化品船舶机动航法模型、博弈论在危化品运输系统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等。以能量和熵为研究标的,以系统论、非线性理论、耗散理论为基础开展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安全评价研究,以烟羽模型、博弈论为理论基础开展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安全保障与管理技术研究,既是对复杂、不确定系统开展可靠性与稳定性研究的探索,更是对海上交通工程领域安全评价与保障技术的完善。
卢大平[7](2013)在《水运散装油类与化学品的分类方法及品名录研究》文中提出在石油化工产业链中,芳烃类物质是重要的中间产品,主要产生于原油提炼的催化重整、乙烯裂解过程中的裂解汽油、煤炼焦的副产品。而重整重芳烃、裂解汽油重芳烃、煤焦油是石化工艺中重芳烃、混合芳烃的主要来源。这种含混合芳烃类货物海运市场运输量很大,有用化学品船运输,也有用油船运输,不同的运输形式,归属的管理规定完全不同,产生的费用和受监管的方式也完全不同,对海事主管机关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目前,国内外都没有关于混合芳烃类产品属于油类还是化学品的具体分类方法和标准,芳烃类混合物需要申请专业的分类评估才能投入运输,而且这种物质即使是专业的检测部门要检测其全部成分、含量和相关技术指标也是很复杂的,很难判定它的性质。本论文通过研究石油及其产品的组分和性质,剖析相关公约中油类和化学品相关概念以及对海上散装运输油类和化学品的不同要求,在此基础上研究海运过程中油类和化学品的合理分类方法,明确石油相关产品是属于油品还是化学品的归属问题,为海事监管解决工作过程中标准不明确的问题。
祝秋宏[8](2012)在《内河水域剧毒化学品运输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02年《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禁止利用内河以及其他封闭水域等航运渠道运输剧毒化学品以及国务院交通部门规定禁止运输的其他危险化学品。2003年国务院8部委联合颁布2002版剧毒化学品目录。自此,长江告别了船舶运输剧毒化学品的年代,但几年来,国内一直颇具争议,有人认为应该开放,理由是工农业生产需求强烈。有人认为应该禁运,理由是内河化学品运输存在危险。那么到底如何才能解决我国内河剧毒化学品运输需求与危险之间的矛盾?2011年新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给剧毒化学品长江运输留下了发展空间。新出台的《条例》放宽了在内河水域运输剧毒危险化学品的要求。第五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禁止通过内河封闭水域运输剧毒化学品,侧面说明了通过内河非封闭水域可以运输剧毒化学品,但在本条第二款规定非封闭水域禁止运输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剧毒化学品,换言之,非封闭水域可以有条件地运输国家规定可以在内河运输的剧毒化学品。那么,剧毒化学品是否应当可以采取内河运输呢?
史玉婷[9](2010)在《重庆市危险品内河运输非事故性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危险品产量近年来一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随之而来的危险品运输安全问题也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在危险品的运输中,水运以其运量大,运费低的优势受到青睐,重庆市依靠长江黄金水道,利用水路运输的天然优势,危险品货物运输增速高,种类多、潜力大。因此加强危险品水路运输安全的监管和指导,依法健全运输安全评价,推动危险品水路运输发展,对提高运输质量和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三峡库区蓄水,航运条件改善,运输成本下降,运输时间缩短,使大量货物云集港口,选走水路。驱动重庆的水运业运力规模膨胀、船舶种类增多,人员队伍扩张。然而,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由于参与水运的人员素质不达标,船检过程不严格,法规制度执行到位难,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等原因使得危险品水路运输事故频频发生,危险品水路运输安全受到很大挑战。本文首先按照危险品的性质,从危险品的分类、主要特性以及危险品的运输特点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从重庆市危险品水路运输安全现状分析出发,指出了重庆市危险品水路运输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完善安全评价为手段,全面覆盖重庆市危险品水路运输安全的行业监管。以水运安全现状和危险品特性分析为基础,本文对国内外几种常用安全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结合水路运输特点,通过查阅、参考相关文献资料,针对重庆危险品水路运输现状,从人员,企业,环境,政府以及船舶五个方面进行剖析提取评价指标,建立了重庆市危险品水路运输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层次分析模型作为确定指标体系权重的工具,结合调查相关专家取得的指标相对重要性数据,通过计算得出了指标体系的权重。随后本文对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劣性,确立了评价方法选取原则,在此基础上选择灰色聚类分析法建立起危险品水路运输的安全评价模型。按设计的具体评价流程,使用灰色聚类评价模型将专家评估意见处理为一个综合评价结果,把项目承担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区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合格四个安全等级,对危险品水运项目决策提供了定量的依据。该模型适合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进行综合结果计算,最后从实证角度选取了重庆市一家从事危险品水运的企业对项目承担的安全保障能力进行检验,并提出一些对于重庆市危险品水运安全管理的建议。
刘堂然[10](2007)在《浅谈散化船舶的适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散装危险化学品船的适装构成因素分析,研究加强海事现场执法检查手段和方法,分析当前监管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海事管理对策。
二、船舶装运丙烯腈的安全监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船舶装运丙烯腈的安全监督(论文提纲范文)
(3)高毒性危险货物包装容器及划分隔离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课题来源 |
1.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高毒性危险货物包装容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包装容器分类 |
1.2.2 罐式集装箱的发展 |
1.2.3 罐式集装箱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毒性危险货物包装容器设计计算 |
2.1 丙烯腈罐式集装箱 |
2.1.1 丙烯腈物理化学性质 |
2.1.2 罐式集装箱材料的选择 |
2.1.3 罐体截面形状的确定 |
2.1.4 罐箱罐体计算 |
2.2 鞍式支座和裙式支座结构设计 |
2.2.1 鞍式支座 |
2.2.2 裙式支座 |
2.3 框架及角件选材 |
2.3.1 框架 |
2.3.2 角件 |
2.4 开孔及补强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毒性危险货物包装容器受力仿真分析 |
3.1 有限元软件及显示动力学模块介绍 |
3.2 罐式集装箱模型的建立 |
3.2.1 罐式集装箱结构的简化 |
3.2.2 罐式集装箱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
3.2.3 材料定义 |
3.3 罐式集装箱强度校核 |
3.3.1 载荷与边界条件 |
3.3.2 裙座型罐箱静强度结果分析 |
3.3.3 鞍座型罐箱静强度结果分析 |
3.4 罐式集装箱长侧面平跌仿真分析 |
3.4.1 参数选取 |
3.4.2 载荷与约束 |
3.4.3 结果分析 |
3.4.3.1 裙座型罐箱仿真结果分析 |
3.4.3.2 鞍座型罐箱仿真结果分析 |
3.5 罐式集装箱侧翻跌落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罐式集装箱试件实验 |
4.1 罐式集装箱试件的研制 |
4.2 罐式集装箱试件实验 |
4.2.1 测试设备 |
4.3 实验步骤 |
4.3.1 测量点应变计的布置 |
4.3.2 应变计粘贴 |
4.3.3 仪器设置 |
4.4 测点应力计算 |
4.5 测试结果 |
4.5.1 数据处理 |
4.5.2 结果分析 |
4.5.3 罐箱事故对比分析 |
4.6 罐式集装箱框架结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4)绿色船舶拆解工艺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我国拆船企业分布 |
1.3.1 天津天马拆船厂 |
1.3.2 长江拆船厂 |
第2章 船舶拆解的相关公约法规 |
2.1 《巴塞尔公约》 |
2.1.1 《巴塞尔公约》制定的背景 |
2.1.2 《巴塞尔公约》的基本内容及指导意义 |
2.2 《船舶全部和部分拆解无害环境管理技术准则》 |
2.3 《香港公约》 |
2.3.1 《香港公约》的制定背景 |
2.3.2 《香港公约》的主要内容 |
2.3.3 《香港公约》与《巴塞尔公约》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船舶拆解工艺 |
3.1 船舶进口拆解流程 |
3.2 拆解准备以及预清理 |
3.3 一次拆解 |
3.4 二次拆解 |
3.5 船厂对于拆解流程的具体要求 |
3.6 绿色船舶拆解工艺改进 |
3.6.1 高压研磨水切割 |
3.6.2 高压研磨水切割在船舶拆解中的可行性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拆船涉及到的有害物的相关处理方法 |
4.1 石棉 |
4.1.1 石棉的特性及危害 |
4.1.2 含有石棉的构件的拆解及处理 |
4.2 PCBs |
4.2.1 PCBs的物化特性及危害 |
4.2.2 PCBs的拆解 |
4.2.3 PCBs的后续处置处理 |
4.3 污水及油类 |
4.4 ODS |
4.5 玻璃纤维 |
4.6 固发泡沫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以LNG船舶为例分析绿色拆解流程及相关毒害物质的处理 |
5.1 船舶拆解背景 |
5.2 LNG船舶的无害化拆解工艺流程 |
5.2.1 拆解前的准备工作与预清理 |
5.2.2 LNG的一次拆解与二次拆解 |
5.3 LNG船舶拆解涉及到的主要有害物的拆解处理 |
5.3.1 LNG上的石棉拆解处理 |
5.3.2 LNG上的PCBs拆解处理 |
5.3.3 LNG上的玻璃纤维以及固发泡沫的拆解处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日照港船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1 国际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3.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日照港船载危险化学品运输现状分析 |
2.1 港口概况及总体规划 |
2.1.1 岚山港现状 |
2.1.2 岚山港规划 |
2.2 岚山港船载危化品运输现状 |
2.2.1 岚山港危化品船舶交通流及危化品吞吐量分析 |
2.2.2 船舶危化品事故分析 |
2.3 日照港危化品船舶管理现状 |
2.3.1 危化品船舶安全管理机构 |
2.3.2 危化品船舶通航安全管理设施 |
2.3.3 危化品监管技术研究 |
第3章 影响船载危化品安全的静态因素的分析 |
3.1 静态安全因素组成 |
3.2 评价安全因素的途径 |
3.3 地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 |
3.3.1 组织机构 |
3.3.2 危化品事故应急预案 |
3.3.3 危化品事故应急资源 |
3.3.4 安全监管 |
3.4 海事部门 |
3.4.1 危险货物申报审批 |
3.4.2 进出港管理规定 |
3.4.3 监督检查 |
3.4.4 码头安全与防污染靠泊能力评估与新货种安全作业能力专家评估 |
3.4.5 危险品事故应急 |
3.4.6 危险品作业审批和报各 |
3.4.7 安全信息服务 |
3.5 码头与罐区 |
3.5.1 管理系统 |
3.5.2 设备设施 |
3.5.3 作业人员 |
3.5.4 应急处置 |
3.5.5 外部影响因素 |
3.6 船舶及船公司 |
3.6.1 公司管理 |
3.6.2 船舶状况 |
3.6.3 船员 |
3.7 拖轮公司 |
3.7.1 综合管理 |
3.7.2 船舶 |
3.7.3 船员 |
3.8 引航机构 |
3.8.1 公司管理 |
3.8.2 引航员因素 |
3.9 货物 |
3.10 锚地 |
3.10.1 危险品船舶专用锚地 |
3.10.2 锚地规模 |
3.10.3 锚地应急响应 |
3.10.4 锚地避风条件 |
3.10.5 锚地底质条件 |
3.10.6 锚地安全因素 |
3.11 航道 |
3.11.1 航道现状 |
3.11.2 航道通航尺度评价 |
3.11.3 助航标志 |
3.12 自然环境 |
3.12.1 风 |
3.12.2 流 |
3.12.3 浪 |
3.12.4 能见度 |
3.12.5 潮汐 |
3.13 静态安全因素评价 |
3.13.1 总体的评价结果 |
3.13.2 各系统的对比分析 |
第4章 影响船载危化品安全的动态安全因素分析 |
4.1 动态安全因素 |
4.2 锚地锚泊过程 |
4.2.1 危化品船舶锚地锚泊过程分析 |
4.2.2 锚地锚泊过程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 |
4.2.3 岚山港锚地锚泊过程存在的问题 |
4.3 航道航行过程 |
4.3.1 船舶航道航行过程分析 |
4.3.2 岚山港航道航行环节存在的问题 |
4.4 安全靠离泊过程 |
4.4.1 船舶安全靠离泊过程分析 |
4.4.2 岚山港安全靠离泊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5 码头作业过程 |
4.5.1 危化品船舶码头作业安全要求 |
4.5.2 岚山港码头作业过程存在的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安全对策与建议 |
5.1 总则 |
5.1.1 充分认识岚山港危化品安全生产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
5.1.2 坚持用系统管理思想指导危化品管理工作,强化涉危化品单位之间的配合与协作 |
5.1.3 全面了解危化品的风险特性 |
5.2 提高海事监管与服务能力的建议 |
5.2.1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海事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 |
5.2.2 加强管理手段建设,提高海事监管能力 |
5.2.3 加强监管模式创新,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5.2.4 建立学习交流机制,实现联动管理,提高监管与服务的效果 |
5.2.5 建立港口危险品信息系统 |
5.2.6 加强海事部门基础设施的建设 |
5.3 危化品船舶港内航行及靠离泊作业安全建议 |
5.3.1 危化品船舶港内航行安全建议 |
5.3.2 船舶靠离泊作业安全管理建议 |
5.4 关于加强港口、码头和罐区安全生产的建议 |
5.4.1 码头罐区工程建设 |
5.4.2 综合质量管理体系 |
5.4.3 船岸安全检查制度 |
5.4.4 作业环境控制 |
5.4.5 作业过程控制 |
5.5 关于加快日照(岚山)危化品应急能力建设的建议 |
5.5.1 总体规划 |
5.5.2 地方政府应急能力建设 |
5.5.3 企业应急能力建设 |
5.5.4 海事部门应急能力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耗散理论的海上危化品运输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研究 |
2.1 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概述 |
2.2 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耗散结构研究 |
2.3 基于耗散理论的运输系统安全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能量研究 |
3.1 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广义安全能概念的提出 |
3.2 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能量的演变 |
3.3 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势能模型 |
3.4 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的可靠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熵研究 |
4.1 系统稳定性与耗散机理 |
4.2 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安全熵模型 |
4.3 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安全状态 |
4.4 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风险路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危化品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与安全管理研究 |
5.1 危化品运输系统风险识别 |
5.2 规避有害气体的机动航法模型 |
5.3 海上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应用实例 |
6.1 安全评价体系 |
6.2 安全评价 |
6.3 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 |
6.4 评价方法的使用及误差分析 |
6.5 危化品运输系统安全控制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论文中主要名词释义 |
附录Ⅱ IMO确定的海运环境下常见危险品货物危险属性 |
附录Ⅲ 海上危化品运输系统安全因素调查表 |
附录Ⅳ 危化品运输系统安全评价指标集 |
附录Ⅴ 危化品船舶"H6轮”基本参数表 |
附录Ⅵ “H6轮”货舱状况及06W01航次配载一览表 |
附录Ⅶ-A “STD轮”影响因子安全度专家赋值 |
附录Ⅶ-B “H6轮"06W01航次影响因子安全度专家赋值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水运散装油类与化学品的分类方法及品名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管理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和必要性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石油化工行业中石油与化学品的关系 |
2.1 基本概念 |
2.1.1 石油 |
2.1.2 石油产品 |
2.1.3 化学品 |
2.2 石油与化学品的关系 |
2.2.1 石油与化学品的联系 |
2.2.2 石油与化学品的区别 |
2.2.3 小结 |
第3章 水运行业中石油与化学品的关系 |
3.1 水运行业相关公约概述 |
3.2 水运行业中油类与化学品的关系 |
3.2.1 相关概念 |
3.2.2 油类和化学品的关系 |
3.3 小结 |
第4章 海关、商品检验对油品和化学品的分类 |
4.1 海关监管介绍 |
4.2 进出口管理制度中与油品化学品相关的分类 |
4.3 商品检验介绍 |
4.4 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与油品化学品相关的分类 |
4.5 小结 |
第5章 油类和化学品的水运条件 |
5.1 油类的水运条件 |
5.2 化学品的水运条件 |
5.3 小结 |
第6章 油类与化学品的分类方法 |
6.1 目前的分类方法 |
6.1.1 国际公约分类 |
6.1.2 海事分类方法 |
6.2 合理的分类方法 |
6.2.1 分类依据 |
6.2.2 分类方法 |
6.2.3 监管措施 |
6.3 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内河水域剧毒化学品运输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河“禁运”剧毒化学品以来引发的问题 |
二、内河运输剧毒化学品可行性分析 |
1. 从国际上看,一些内河航运发达的国家基本上没有“禁运”的做法 |
2. 相关国际法、国内法的政策支持 |
3. 部分剧毒化学品水路运输更为安全 |
4. 严格监管可以降低剧毒化学品水上运输的风险性 |
三、如何更好地开放内河剧毒化学品运输 |
1. 制订内河危险货物运输规则 |
2. 加强对码头、航运公司管理 |
3. 全程跟踪运输剧毒类化学品船舶 |
4. 建立剧毒类化学品事故应急机制 |
5. 加强现场作业的监督检查力度 |
(9)重庆市危险品内河运输非事故性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危险品概述 |
2.1 危险品概念与特性 |
2.1.1 爆炸品(Explosives) |
2.1.2 气体(Gases) |
2.1.3 易燃液体 |
2.1.4 易燃固体,易自燃物质好遇水放出可燃气体的物质 |
2.1.5 氧化剂与有机过氧化物 |
2.1.6 有毒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
2.1.7 放射性物质 |
2.1.8 腐蚀品 |
2.1.9 杂类物质和物品 |
2.2 危险品与其它相似概念的区分与界定 |
2.2.1 危险品与危险化学品的区分与界定 |
2.2.2 危险品与危险货物的区别与界定 |
第三章 危险品水运方式适应性分析 |
3.1 五种运输方式特点 |
3.1.1 铁路 |
3.1.2 公路 |
3.1.3 航空 |
3.1.4 管道 |
3.1.5 水运 |
3.2 重庆市五种运输方式对危险品运输的适应性 |
3.2.1 重庆市地形介绍 |
3.2.2 重庆市主要危险品运输方式分析 |
第四章 重庆市水运业现状 |
4.1 重庆危险品内河航运资源整体特点分析 |
4.1.1 重庆危险品内河运输监督管理部门及其职能 |
4.2 危险品内河运输相关法规政策 |
4.2.1 国外水路危险品运输的相关立法概况 |
4.2.2 国内水上危险品运输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
4.2.3 重庆市水上危险品运输法律法规及标准 |
4.3 重庆危险品内河运输业存在的问题 |
4.3.1 危险品运输企业规模较小、管理松散,抗风险能力较差,安全意识淡薄 |
4.3.2 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低下,缺乏专业人才 |
4.3.3 船舶不和要求,以及船龄长,导致破损,老化现象严重 |
4.3.4 市场管理不规范、信息化落后 |
4.3.5 行政部门监管不严,经济手段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
4.3.6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及贯彻力度不够 |
4.3.7 其它因素 |
第五章 危险品水路运输安全评价体系建立 |
5.1 安全评价的流程设计 |
5.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5.2.1 目的性原则 |
5.2.2 科学性原则 |
5.2.3 政令性原则 |
5.2.4 系统性原则 |
5.2.5 独立性原则: |
5.2.6 重点突出性原则 |
5.2.7 可操作性原则 |
5.2.8 可比性原则 |
5.2.9 动态稳定性原则 |
5.2.10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
5.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 |
5.4 危险品水路运输安全指标体系的建立 |
5.5 安全评价指标内涵 |
5.5.1 人的因素 |
5.5.2 船舶安全状况因素 |
5.5.3 航行环境因素 |
5.5.4 危险品因素 |
5.5.5 管理因素 |
5.6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六章 内河危险品运输安全评价方法 |
6.1 安全评价方法研究基础 |
6.1.1 可借鉴的安全评价方法介绍 |
6.2 危品运输评价方法的选取 |
6.2.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6.2.2 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 |
6.2.3 综合水平评价法 |
6.2.4 危险品水运安排模型选择分析 |
6.3 灰色聚类评价模型 |
6.3.1 灰色聚类评价模型介绍 |
6.3.2 灰色关联聚类步骤 |
6.3.3 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步骤 |
第七章 安全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
7.1 待评项目基本情况 |
7.1.1 人员配备 |
7.1.2 航道因素 |
7.1.3 船舶因素 |
7.1.4 危险品因素 |
7.1.5 管理因素 |
7.2 评价情况 |
第八章 安全管理机制改进对策 |
8.1 加强人员素质与安全意识培训 |
8.2 加强对危险品货物特性以及包装搬运注意事项的学习 |
8.3 建立相对应的应急预案 |
8.4 完善危险品船舶的检查过程 |
8.5 加强政府部门执法力度 |
8.6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
8.7 公平竞争 |
8.8 加强对危险品水路运输的管理、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
8.9 建立同行评议专家库并给予专家一票否决的权利 |
第九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A:危险品水路运输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表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浅谈散化船舶的适装(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为散装危险化学品船舶的适装 |
二、构成散装危险化学品船舶不适装的因素 |
1. 船舶证书、文书方面 |
(1)适装证书未列名而造成船舶不适装 |
(2)未持有适装证书而造成船舶不适装 |
(3)由于对IBC规则的片面理解造成船舶的不适装。 |
2. 船舶布置与设备方面 |
3. 船舶配载和货物操作系统方面 |
(1)船舶配载不符合规则要求造成的不适装 |
(2)物溢流控制系统出现故障造成船舶的不适装 |
3、货舱环境控制系统不能工作,造成船舶不适装 |
4. 消防系统方面 |
5. 人员防护方面 |
三、对散化船舶不适装问题的处理 |
1. 散化船不适装问题的行政强制措施 |
2. 散化船不适装情况的行政处罚 |
四、船舶装运丙烯腈的安全监督(论文参考文献)
- [1]《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货物贸易协议[J]. 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9(08)
- [2]关于废止《发文稿纸格式》等873项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公告[J].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国标准化, 2018(11)
- [3]高毒性危险货物包装容器及划分隔离实验研究[D]. 王威涛.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4]绿色船舶拆解工艺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D]. 关晓菲. 天津大学, 2017(06)
- [5]日照港船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对策研究[D]. 王强.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1)
- [6]基于耗散理论的海上危化品运输安全研究[D]. 李建民. 大连海事大学, 2014(12)
- [7]水运散装油类与化学品的分类方法及品名录研究[D]. 卢大平.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5)
- [8]内河水域剧毒化学品运输可行性分析[J]. 祝秋宏.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2(06)
- [9]重庆市危险品内河运输非事故性安全评价方法研究[D]. 史玉婷. 重庆交通大学, 2010(02)
- [10]浅谈散化船舶的适装[J]. 刘堂然. 中国水运(学术版),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