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电保护运行整定中计算分支系数的快速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金甚达,宋依群,范春菊,姜山,李潇[1](2021)在《考虑逆变电源控制策略的电流保护整定计算》文中研究表明逆变电源不同的控制策略影响着其输出特性与故障特性,从而影响接入配电网原有的电流保护动作特性。首先分析了在电网电压暂降以及不对称电网电压暂降情况下逆变电源的控制策略,得到逆变电源的输出特性与故障特性,基于逆变电源特殊的输出特性,再结合配电网的三段式电流保护原理,研究了含分布式逆变电源接入的配电网不同故障类型电流保护整定值的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分布式电源接入后配电网电流保护动作的可靠性。最后在PSCAD/EMTDC中搭建了含分布式逆变电源的配电网模型,利用不同控制策略,控制逆变电源的输出,并对所提出的电流保护整定计算进行仿真验证,验证了所提整定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连超[2](2020)在《光伏电源接入的配网自适应距离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光伏扶贫政策的推行,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微型太阳能电站,使得分布式电源的渗透率不断的提高。分布式电源灵活的接入位置、高的渗透率和过渡电阻引起了传统的距离保护拒动和误动等问题。因此为了确保在新模式下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采用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距离保护方法,并经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本文根据光伏发电系统建模导则以及新的并网要求,考虑正常运行和故障运行的控制策略,建立了DG等值模型。仿真分析表明,将分布式电源等效为受并网点正序电压控制的电流源能够准确表征DG的故障电流。其次,分析了DG不同的接入方式对三段式距离保护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分布式电源造成保护误动和拒动主要的原因是过渡电阻产生附加阻抗,使测量阻抗不能反映保护点到故障点之间的正序阻抗;分布式电源造成整定阻抗不再是一个定值。再次,本文采用了一种自适应距离保护的方法对测量阻抗和整定阻抗进行自适应调整。针对过渡电阻产生的附加阻抗,通过故障阻抗、测量阻抗和附加阻抗之间的三角形关系,利用正弦定理,用测量阻抗计算故障阻抗,故障阻抗能够反映测量点到故障点之间的线路阻抗,从而提高耐受过渡电阻的能力。针对DG对整定阻抗造成的影响,引入由DG产生整定阻抗的自适应量,来修正整定阻抗。该方法各站点不需要同步。最后,通过对比传统的距离保护方案,本文的方法通过利用?z补偿得到的故障阻抗能够降低测量阻抗的电阻分量或感抗分量,从而有更强的耐受过渡电阻能力;利用整定阻抗自适量对整定阻抗的补偿可以使因受分布式电源影响未能正常动作的保护正确动作。该论文有图56幅,表19个,参考文献77篇。
逯遥[3](2020)在《风电场集电线路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其中风电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风电装机容量与日俱增,其对电网的影响越来越大。风电场的继电保护系统能否正确可靠的动作对风电场安全稳定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风电场保护定值计算是一个静态的过程,一般按照系统最大运行方式进行离线整定计算,然而风机的投、退或是输出功率的变化本质上也属于系统运行方式变化,而风力发电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风机由于故障、定检、维护保养等原因停机情况时有发生,每台风机的投、退都会造成系统的阻抗发生变化,此外风机输出功率的变化也会影响系统阻抗,因此现有的保护定值整定方法与风场的实际运行情况不能理想地匹配。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将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引入到风电场运行中,提出了风电场集电线路自适应保护定值算法,该自适应整定算法的思路是在传统保护定值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将受风机运行数量、输出功率影响的电气参数以变量而非固定值的形式输入到定值计算公式中,使得保护定值随实际电气参数的变化而实时更新。风机的投、切以及输出功率的变化主要影响风电场集电线路的三段式过流保护,因此通过计算投、切风机以及预测风机功率输出这两种情况系统阻抗的变化,对定值进行实时整定,若新定值变化幅度超过5%则将原定值修改为新定值。在研究了自适应保护工作原理和风电场保护整定原理的基础上并设计出风电场集电线路自适应保护系统。该系统采用ARM+Linux结构,使用韩国三星公司生产的ARM9系列S3C2410A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分为数据采集层和智能决策层。自适应保护系统通过风电场自带的SCADA系统和风电功率预测系统采集到计算定值所需的数据,再根据自适应整定算法计算出最新定值。本文所设计的自适应保护系统为风电场保护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一定程度拓展了对适应保护技术的研究思路。
黄宁[4](2020)在《交直流混联电网的故障交互影响分析及其后备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化石能源不断减少、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渐突出,可再生能源在电网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后,呈现交直流混联电网格局,对原有交流电网的故障特性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到保护之间的配合。因此,为了保证交直流混联电网的安全运行,有必要对交直流混联电网的故障特性和继电保护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交直流混联电网的故障交互影响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交直流混联电网的后备保护。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针对典型双端VSC-HVDC系统进行了数学建模,分析了与直流Chopper电路配合的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的控制方式,研究了基于低电压穿越控制的换流站的故障特性和交直流混联电网的故障交互影响特性,为后续后备保护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详细研究了换流站接入后交直流混联电网的故障特性,提出了考虑直流侧助增电流的交流侧线路后备保护方案。分析了换流站接入后分支系数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改进距离II段保护的整定原则,将其作为距离I段保护的后备保护,并通过PSCAD仿真,验证了保护的可靠性和灵敏性。详细分析了交流侧线路发生不对称故障时,直流系统出现的100Hz分量与交流侧各序分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100 Hz分量的直流侧后备保护方案,实现了直流侧与交流侧过电流保护与距离III段保护之间的配合,并通过仿真验证了交直流保护配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初步完成了对交直流混联电网故障交互影响特性的分析,提出了两种适用于交直流混联电网的交流后备保护和直流后备保护。保护方案对于交直流混联电网的可靠运行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
解奎元[5](2019)在《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方法的研究及优化》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等级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庞大,为了保证电网的稳定性,对继电保护的研究变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对其整定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简单介绍了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的工作原理,以及目前一些主流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方法,并针对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优化措施。
陈国斌[6](2019)在《适用于有源配电网的阻抗差动保护》文中指出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的大规模并网导致传统配电网变为多源、潮流和短路电流双向流动的有源配电网,使得传统三段式电流保护的灵敏度、选择性和可靠性面临严峻挑战。而目前提出的新型配电网保护受DG复杂故障特性和配电网现有同步条件的影响,难以保证在有源配电网中的保护性能。为满足有源配电网的继电保护需求,提高保护的灵敏度和可靠性,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有源配电网的阻抗差动保护。首先,论文在定义了差动阻抗和制动阻抗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两者在区内外故障时的阻抗特征,提出了阻抗差动保护原理。利用区内外故障时差动阻抗和制动阻抗幅值差异构造了主判据,同时利用两侧电流幅值构造辅助判据消除了固有保护死区。理论分析了所提保护在过渡电阻、电流互感器(Current Transformer,CT)饱和及数据同步误差影响下的保护性能。利用PSCAD/EMTDC仿真软件搭建了有源配电网模型,验证了阻抗差动保护在有源配电网中的保护性能。其次,基于所提阻抗差动保护原理,提出了阻抗差动保护的实现方案。针对有源配电网的弱馈特征,设计了相应的启动方案和选相方案;同时考虑到有源配电网的同步条件,提出了一种不受通道延时和采样延时变化影响的数据同步方法;设计了能够根据选相结果自动选择阻抗计算方法的阻抗计算方案。最后,完成了阻抗差动保护装置的软硬件平台和通信方案设计。根据阻抗差动保护实现方案,设计了阻抗差动保护的保护启动、故障选相、数据同步、阻抗计算和阻抗差动保护模块的软件流程。最后,设计了在有源配电网中实现阻抗差动保护的通信网络和通信规约。
雷淇[7](2019)在《适用于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交流电网元件短路计算建模研究》文中指出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目前,由于整定计算的计算量大,为提高计算效率,交流保护整定计算所采用的多为简化模型。随着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电力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和运行方式日益复杂,这对现有整定计算中的电力系统元件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本文对发电机模型、负荷模型以及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提出了适用于后备保护整定计算的发电机模型。分析了发电机模型对后备保护整定计算所涉及故障量的影响,确定了发电机模型对不同后备保护整定计算的影响;结合次暂态发电机模型和阶段式发电机模型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后备保护整定计算的发电机模型采用建议。在DSP-BPA平台上进行仿真,结合南方电网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模型在进一步提高后备保护整定计算精度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工程实用性。提出了适用于整定计算的负荷建模方法。分析了负荷对故障计算的影响,提出了负荷对故障后节点电压和短路电流的影响因子;基于电压和电流影响因子,提出了适用于整定计算的负荷筛选方法;探讨了不同的负荷模型对故障计算的影响,提出了负荷模型的采用建议。IEEE标准节点系统仿真表明,负荷大小、位置和模型对故障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负荷筛选方法在保证计算结果准确性的同时,大大减少了计算量。针对含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线路的故障计算,提出了计及MOV动作特性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建模方法。分析了计及MOV动作特性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等效阻抗模型,基于节点导纳矩阵建立了计及MOV动作特性的故障计算的非线性方程组,引入牛顿-拉夫逊法得到了计及MOV动作特性的短路电流和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等效容抗,实现了精细化短路电流计算。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戴明[8](2019)在《独立微电网的故障特性及线路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微电网作为消纳可再生能源和实现分布式发电的有效利用形式,正在得到快速发展。独立运行微电网不与常规大电网存在电气连接,仅凭借内部的分布式电源为负荷提供电能供应,常用于距离主网架较远的偏远海岛地区。独立微电网中逆变器接口的电源形式和电流限幅环节使线路短路电流幅值不同于并入大电网的情况,负荷电流对故障电流分布产生的影响比较明显,同时分布式电源接入的拓扑结构使线路电流存在更大的双向流动可能性。传统的配电网保护难以可靠动作。因此,亟需对独立运行微电网的故障特征和继电保护问题展开研究。掌握微电网的故障特性是进行继电保护研究的基础,对此建立了微电网柴油发电机、定电压频率控制电源和定功率控制电源的详细模型,并推导分析了不同类型电源的故障输出特征。考虑逆变型电源的输出电流约束和出口电压约束,结合微电网运行方式、电源类型及故障严重程度,得到定电压频率控制电源和定功率控制电源的故障输出表达式。仿真验证了不同条件下各类型电源故障特征分析的正确性。在微电网电源建模与故障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微电网环境中传统继电保护的动作性能,线路两侧电源故障电流贡献能力差异、故障电阻与负荷电流使电流差动保护动作灵敏性下降、乃至发生拒动,分布式电源助增电流的干扰使距离保护测量阻抗增大、可能发生拒动,微电网主电源故障电流贡能力的差异使电流保护定值难以整定计算,无法满足要求选择性的要求。进而提出了由功率差动保护和纵联式阻抗保护在内的微电网线路保护改进方案。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案能够有效识别非金属性故障和金属性故障。进一步开展了微电网保护新原理研究,推导出微电网不同类型电源支路的等效正序故障分量阻抗解析表达式,分析了故障前微电网负荷情况、故障后输出电流幅值及外部等值阻抗对等效正序故障分量阻抗角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线路正序电流故障分量与分布式光伏电源故障前电流相位比较的故障方向判断方法,并利用光伏支路电流突变量结合光伏功率参考值突变量构造启动逻辑,形成闭锁式保护动作方案,可以准确识别区内外故障、以最小范围快速切除不同类型故障线路。
李少伟[9](2019)在《变电站继电保护失效检测及检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导致电网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目前,我国各地区电网设备数量出现明显上升趋势,二次设备数量较多,增加了电网运行压力,导致电网无法正常运行,继电保护失效。继电保护失效主要是因为不正确动作和偶然性因素导致,国内外研究学者通过模型构建,分析仿真计算结果,得出继电保护失效影响因素和主要原因,忽略了继电保护失效隐藏故障研究。关于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方法的研究是利用在线监测技术,设计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系统,虽然该研究方案支持检查可疑元件和装置,但是运行结果不具有直观性。本文采用电气工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方式,提出智能状态检修系统研究,以此弥补传统检修系统存在的不足。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对失效检测及检修策略相关的理论展开研究分析,包括小波变换、继电保护失效检测理论、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方法。(2)采用静态故障分析法和动态故障分析法相结合方式,对继电保护设备进行失效检验研究。依据互感器产生的偏差导致保护装置误动作失效偏差,判断保护设备静态继电保护失效检测结果。采用小波分析法检测启动元件性能是否失效,对距离保护装置Q1和Q2阻抗进行测量,判断保护设备动态继电保护失效检测结果。(3)选取Dreamweaver作为软件开发环境,利用Access数据库开发系统数据库,通过Matlab编写算法,探究继电保护设备智能检修系统设计方案。最后,将智能检修系统投入到实践应用中,对其设计方案进行验证。(4)实践应用结果表明,主变高压保护装置1、3、4处于“注意状态”,其余5台设备处于“严重状态”,预测主变高压保护装置1、3、6运行7天时会出现异常,其余高压保护装置在未来15天中运行无异常,按照本文提出的检修策略,主变高压保护装置1、3检修结果应为B级检修,主变高压保护装置4检修结果应为C级检修,其余主变高压保护装置检修结果应为A级检修。系统生成结果与检修策略结果相符,因此,本文设计的继电保护设备智能检修系统符合检修要求。
薛超[10](2018)在《朝阳电网地县一体化继电保护智能整定计算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电力能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同时也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电保护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不可或缺,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可靠保障。继电保护能否满足电力系统“四性”要求,关键取决于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由于电网结构的复杂性、运行方式的灵活性,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工作日趋复杂繁琐,地县一体化继电保护智能整定计算系统的研究正是在此方面进行的积极研究探索。本文介绍了一套地县一体化继电保护智能整定计算系统的方案,该系统的建立是基于继电保护和整定计算上,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改进。在整定数据方面,将旧的交互方式更新为智能化的数据交互,解决了之前的一系列问题,数据传递范围更加广泛、准确、一致;在获取电网信息方面,运用地县调自主远程计算的设想,完善并且优化各个项目,以实现更快速的电网运行;在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方面,运用Active X Scripting技术使用户能根据自身所需的要求自行更改保护装置中的整定计算原则,进一步改进了原有的继电保护装置;在定值通知单方面,该系统使用的是以Excel表格为主要依据,然后再通过一些自我需要的设置后,得到所需的定值单内容;且在整定计算过程中使用了全过程自动化。该系统能使朝阳电网工作效率更高,已经在朝阳电网投入运行。
二、继电保护运行整定中计算分支系数的快速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继电保护运行整定中计算分支系数的快速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光伏电源接入的配网自适应距离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的工作 |
2 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故障特性 |
2.1 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与机电暂态模型 |
2.2 光伏方阵工程应用模型 |
2.3 逆变器模型 |
2.4 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距离保护的影响 |
3.1 传统的三段式距离保护 |
3.2 DG接入母线 |
3.3 DG以“T”型方式接入配电网 |
3.4 距离保护的配合 |
3.5 本章小结 |
4 自适应距离保护 |
4.1 耐受过渡电阻的自适应调整 |
4.2 消除分支电流和分布电源故障电流影响的自适应调整 |
4.3 本章小结 |
5 仿真分析 |
5.1 线路模型与参数 |
5.2 分布式电源不接入配网仿真 |
5.3 分布式电源接入母线仿真 |
5.4 分布式电源“T”型接入配网仿真 |
5.5 距离保护配合的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风电场集电线路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集电母线、线路、风机保护配置及集电线路定值整定方法 |
2.1 现阶段风电场集电母线、集电线路、风机保护配置 |
2.1.1 风力发电机单机保护配置 |
2.1.2 风电场升压站35kV集电母线保护配置 |
2.1.3 风电场升压站35kV集电线路保护配置 |
2.2 集电线路保护定值整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继电保护自适应技术 |
3.1 自适应保护分类 |
3.1.1 按照识别情况分类 |
3.1.2 按照自适应对策分类 |
3.1.3 按照自适应保护目的分类 |
3.2 自适应保护原理 |
3.2.1 自适应瞬时过流速断保护 |
3.2.2 自适应零序过流保护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集电线短路电流影响因素研究 |
4.1 风机投退及输出功率的变化对集电线路短路电流的影响 |
4.1.1 风机投退对集电线路等效阻抗的影响 |
4.1.2 风机输出功率变化对等效阻抗的影响 |
4.2 相邻线路发生故障其他线路提供短路电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自适应技术的风电场集电线继电保护系统研制 |
5.1 风电场自适应保护系统架构 |
5.1.1 设计思路 |
5.1.2 风电功率预测系统 |
5.2 硬件设计方案 |
5.2.1 主控插件设计 |
5.2.2 电源模块 |
5.2.3 RS485通信模块 |
5.2.4 网络通信模块 |
5.3 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案 |
5.4 程序结构方案 |
5.4.1 系统整体工作流程 |
5.4.2 保护定值计算模块 |
5.4.3 保护算法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算例分析 |
6.1 算例分析 |
6.1.1 各类设备参数 |
6.1.2 保护定值计算 |
6.2 系统功能实现 |
6.2.1 登陆子系统 |
6.2.2 系统主菜单 |
6.2.3 系统管理日志 |
6.2.4 自适应保护整定 |
6.2.5 保护定值查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交直流混联电网的故障交互影响分析及其后备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交直流混联电网拓扑结构 |
1.2.2 交直流混联电网故障特性研究现状 |
1.2.3 交直流混联电网继电保护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交直流混联电网的故障交互影响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VSC-HVDC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控制方式 |
2.3 交流电网故障时的直流系统响应分析 |
2.3.1 直流系统100 Hz分量与交流电气量关系分析 |
2.3.2 仿真分析 |
2.4 直流线路故障时的故障特性分析 |
2.4.1 直流线路故障时的响应分析 |
2.4.2 直流线路故障时的交流侧响应特性分析 |
2.4.3 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直流侧助增电流的改进距离II段保护 |
3.1 引言 |
3.2 基于低电压穿越控制的换流站故障特性 |
3.2.1 换流站故障特性 |
3.2.2 换流站故障特性的分析方法 |
3.3 考虑换流站接入电网的分支系数分析 |
3.3.1 考虑换流站接入电网的分支系数计算 |
3.3.2 考虑换流站接入电网的分支系数分析 |
3.4 考虑直流侧助增电流的改进距离II段保护整定 |
3.5 仿真分析 |
3.5.1 分支系数分析 |
3.5.2 改进距离Ⅱ段保护动作特性的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直流100 HZ分量的交直流保护配合方案 |
4.1 引言 |
4.2 直流100 Hz分量保护的整定 |
4.3 基于直流100 Hz分量的交直流保护配合原理 |
4.3.1 换流站故障运行点的确定 |
4.3.2 直流100 Hz分量保护与交流线路距离保护的配合 |
4.3.3 直流100 Hz分量保护与交流线路过电流保护的配合 |
4.3.4 直流100 Hz分量保护的逻辑框图 |
4.4 仿真分析 |
4.4.1 与距离III段保护配合仿真分析 |
4.4.2 与过电流保护配合仿真分析 |
4.4.3 过渡电阻对保护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工作 |
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5.3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5)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方法的研究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继电保护原理概述 |
2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方法 |
2.1 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 |
2.2 整定方法及整定步骤 |
3 目前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方法存在的不足和优化 |
3.1 断相口开路电压计算问题 |
3.2 分支系数计算问题 |
3.3 运行方式选择存在的问题 |
3.4 励磁涌流问题 |
3.5 保护出口整定问题 |
4 结语 |
(6)适用于有源配电网的阻抗差动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DG接入对配电网保护影响分析 |
1.2.2 有源配电网保护方案研究现状 |
1.2.3 有源配电网数据同步方法 |
1.2.4 配电网通信方案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阻抗差动保护原理 |
2.1 阻抗差动保护原理 |
2.2 保护死区问题及解决措施 |
2.3 影响因素分析 |
2.3.1 过渡电阻影响分析 |
2.3.2 CT饱和影响分析 |
2.3.3 数据同步影响分析 |
2.4 仿真分析 |
2.4.1 有效性验证 |
2.4.2 过渡电阻仿真 |
2.4.3 CT饱和仿真 |
2.4.4 数据不同步仿真 |
2.4.5 不同渗透率仿真 |
2.4.6 电缆线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阻抗差动保护实现方案 |
3.1 阻抗差动保护整体方案 |
3.2 启动元件设计 |
3.2.1 相电流差突变量启动元件 |
3.2.2 相电压差突变量启动元件 |
3.3 选相元件设计 |
3.3.1 相电流差突变量选相元件 |
3.3.2 相电压差突变量选相元件 |
3.4 数据同步方法设计 |
3.4.1 过零点数据同步原理 |
3.4.2 过零点数据同步误差仿真分析 |
3.4.3 过零点数据同步方法应用于阻抗差动保护仿真 |
3.5 阻抗计算方法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保护装置设计 |
4.1 硬件设计 |
4.2 软件设计 |
4.3 通信方案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7)适用于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交流电网元件短路计算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及章节安排 |
2 适用于后备保护整定计算的发电机模型研究 |
2.1 引言 |
2.2 发电机模型概述 |
2.3 后备保护整定计算特征 |
2.4 适用于后备保护整定计算的发电机模型 |
2.5 算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适用于整定计算的负荷建模研究 |
3.1 引言 |
3.2 负荷典型模型概述 |
3.3 负荷接入对故障计算的影响 |
3.4 算例分析 |
3.5 适用于整定计算的负荷模型推荐及负荷筛选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4 计及MOV动作特性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建模及故障计算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计及MOV动作特性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模型 |
4.3 基于牛顿-拉夫逊法的含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故障计算研究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目录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8)独立微电网的故障特性及线路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微电网故障特性及保护研究现状 |
1.2.1 微电网的故障特性研究现状 |
1.2.2 微电网继电保护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微电网电源建模与故障特征分析 |
2.1 微电网电源的建模与验证 |
2.1.1 微电网电源的建模 |
2.1.2 微电网电源的模型验证 |
2.2 逆变型电源的故障输出特征 |
2.2.1 逆变型电源出口约束 |
2.2.2 定电压频率控制电源 |
2.2.3 定功率控制电源 |
2.3 电源故障特征仿真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微电网综合保护方案研究 |
3.1 微电网线路保护性能分析 |
3.2 微电网线路保护改进方案 |
3.3 仿真验证 |
3.4 小结 |
第4章 微电网保护新原理研究 |
4.1 微电网正序故障分量阻抗分析 |
4.2 方向元件性能分析和保护新方法 |
4.2.1 正序故障分量方向元件性能分析 |
4.2.2 基于电流相位比较的保护新方法 |
4.3 仿真分析 |
4.3.1 双端电源线路故障仿真分析 |
4.3.2 单端电源线路故障仿真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变电站继电保护失效检测及检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方法 |
1.5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变电站继电保护失效检测理论 |
2.1 小波变换 |
2.2 继电保护失效检测相关理论概述 |
2.3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电站继电保护设备失效检测技术 |
3.1 不同地点继电保护测量研究 |
3.2 继电保护失效检测方案 |
3.2.1 静态继电保护失效检测 |
3.2.2 动态继电保护失效检测 |
3.3 不同地点继电保护测量分支系数校验 |
3.4 仿真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电站继电保护策略 |
4.1 总体设计方案 |
4.2 继电保护检修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
4.3 继电保护设备智能检修系统软件设计 |
4.3.1 系统开发环境 |
4.3.2 系统软件架构 |
4.3.3 设备检修功能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变电站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策略实践 |
5.1 工程概述 |
5.2 应用方案 |
5.3 应用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致谢 |
(10)朝阳电网地县一体化继电保护智能整定计算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一体化智能继电保护系统 |
2.1 智能数据交互 |
2.1.1 数据交互模式 |
2.1.2 智能数据交互实现流程 |
2.1.3 数据交互标准 |
2.2 智能数据校核 |
2.2.1 数据校核模式 |
2.2.2 智能数据校核硬件结构 |
2.2.3 智能数据校核实现流程 |
2.3 地县调自主远程计算实现模式 |
2.3.1 地县调自主远程计算系统的结构 |
2.3.2 地县调自主远程计算流程 |
2.3.3 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装置级自定义整定计算 |
3.1 Active Scripting技术及其实现 |
3.2 利用Active X Scripting技术自定义整定原则 |
3.3 装置级自定义整定计算的实现 |
3.3.1 自定义装置模板 |
3.3.2 自定义整定原则 |
3.3.3 自定义整定算稿 |
3.3.4 调整定值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定义定值通知单 |
4.1 基于OWC Spreadsheet的定值单模板自定义 |
4.2 定值单的内容自定义 |
4.3 定值单的形式自定义 |
4.4 定值单模板的导入导出 |
4.5 定值单生成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动化整定计算全过程 |
5.1 整定计算全过程自动化方案 |
5.2 故障计算模块 |
5.3 图形化支持平台 |
5.3.1 网络接线图的重要性 |
5.3.2 图形功能介绍 |
5.3.3 数据库平台 |
5.4 整定计算实例 |
5.4.1 整定流程 |
5.4.2 整定成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继电保护运行整定中计算分支系数的快速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逆变电源控制策略的电流保护整定计算[J]. 金甚达,宋依群,范春菊,姜山,李潇. 电网技术, 2021(09)
- [2]光伏电源接入的配网自适应距离保护研究[D]. 连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3]风电场集电线路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研究[D]. 逯遥. 山东大学, 2020(10)
- [4]交直流混联电网的故障交互影响分析及其后备保护研究[D]. 黄宁.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5]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方法的研究及优化[J]. 解奎元. 机电信息, 2019(17)
- [6]适用于有源配电网的阻抗差动保护[D]. 陈国斌. 济南大学, 2019(01)
- [7]适用于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交流电网元件短路计算建模研究[D]. 雷淇.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8]独立微电网的故障特性及线路保护研究[D]. 戴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9]变电站继电保护失效检测及检修策略研究[D]. 李少伟.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10]朝阳电网地县一体化继电保护智能整定计算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薛超.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