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玉米秸芯研制膳食纤维(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1](2020)在《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放牧和舍饲是我国肉牛的两种主要饲养方式,在日粮、饮水、环境、饲养管理与动物福利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传统上,我国西部和北部是肉牛的主产区,以放牧饲养为主;随着农区粮食资源的逐年丰富和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舍饲肉牛养殖迅速发展,已在我国肉牛产业中占主导地位。舍饲养殖可根据肉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求,为其提供合理的日粮配比,能够有效提高肉牛生产性能,缩短育肥时长,增加养殖效益。随着肉牛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肉牛营养代谢病发生率逐年升高,牛肉产品的质量问题时有发生。放牧养殖因其饲养环境天然、绿色、无污染,其牛肉产品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开展放牧和舍饲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的营养代谢、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对比研究,对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蒙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体重400 kg左右,体况相近、健康的西门塔尔公牛2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头,建立肉牛放牧和舍饲模型,试验期为120天。分别采用HPLC、GCMS、ICP-MS、ICP-OES、ELISA、HE染色和MASSON染色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的日粮、饮水、管理等差异,及肉牛血液生化指标、尿液生化指标、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差异,为优质肉牛饲养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肉牛不同饲养方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肉牛在饲草营养、饮水质量、饲养环境及动物福利等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放牧肉牛新鲜牧草中的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总体含量较为均衡,优于舍饲肉牛的苜蓿、谷草、青干草和玉米秸秆等饲草;放牧肉牛饮水的臭和味、肉眼可见物、色度、浑浊度及菌落总数等品质指标均次于舍饲肉牛饮水(p<0.05);放牧肉牛的给料给水次数、饲养密度、环境噪音及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等福利指标均显着优于舍饲肉牛(p<0.05)。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液和尿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肉牛血清ALT、AST、LDH、GGT、ALP含量显着高于舍饲肉牛(p<0.05),提示放牧肉牛生长代谢活动旺盛,蛋白质代谢水平及糖无氧酵解能力优于舍饲肉牛;放牧肉牛血清HP、IL-6、IL-8含量显着高于舍饲肉牛(p<0.05),提示放牧肉牛免疫机能高于舍饲肉牛;舍饲肉牛血清EPI、PTH含量与放牧肉牛差异显着(p<0.05),提示舍饲肉牛可能受环境噪音、饲养密度、人为干预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舍饲肉牛血清BA含量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提示舍饲肉牛存在一定程度脂质代谢异常;舍饲肉牛尿液pH值显着低于放牧肉牛(p<0.05),可能与舍饲肉牛能量饲料比例较高、运动量较少有关,提示舍饲肉牛有代谢性酸中毒风险。研究表明,两种饲养方式肉牛血尿代谢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放牧肉牛血尿生化指标优于舍饲肉牛。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舍饲肉牛的体增重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舍饲肉牛的体高、胸围和后腿围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舍饲肉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净肉率、眼肌面积均显着高于放牧肉牛(p<0.05);研究表明,舍饲肉牛的育肥性能、生长发育性能、胴体性能均优于放牧肉牛。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牧牛肉的蒸煮损失率、熟肉率、肌纤维等肉品质指标显着优于舍饲牛肉(p<0.05);TAA、维生素C、维生素B1、P和K含量均显着高于舍饲牛肉(p<0.05);提示放牧牛肉更具有营养价值。舍饲牛肉的各种脂肪酸含量均显着高于放牧牛肉(p<0.05),可能与舍饲肉牛能量饲料比例较高,运动量过少有关。综上,舍饲肉牛可能存在应激反应、脂质代谢异常、免疫机能较弱、牛肉品质较差等问题,生产中加强舍饲肉牛的饲养管理,提高舍饲肉牛福利,优化舍饲日粮配比,有利于减少舍饲肉牛的应激反应,改善其代谢水平,增强抗病能力,提高舍饲牛肉的品质。放牧肉牛生产性能较低,生产中提高放牧肉牛的饮水质量,在枯草期适当补饲精料,有利于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增加养殖效益。在蒙东地区青草期放牧,枯草期舍饲是最佳饲养方式。
王文欣[2](2018)在《双孢菇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及其在曲奇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是一种混合物,且不能被人体内消化吸收。其中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可溶于水并且具有较高的生理活性。目前,可溶性膳食纤维被高度重视广泛研究。为了保证双孢菇的外观质量,双孢菇柄、异形菇和一些边角料被丢弃。本实验以双孢菇柄、异形菇和双孢菇边角料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法提取双孢菇可溶性膳食纤维(Agaricus bisporus SDF,AB-SDF),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确定AB-SDF的最佳提取条件,并对AB-SDF的理化性质及其在曲奇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为增加双孢菇产品的附加值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采用纤维素酶法提取AB-SDF,研究了6个单因素对AB-SDF的得率的影响。再通过Design Expert软件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AB-SDF最佳提取条件为:酶解温度为56.00℃,酶解时间为2.80 h,酶解pH为5.00,加酶量为0.87%,该条件下AB-SDF的理论得率可以达到7.56%,实际得率为7.80%。测定了AB-SDF的基本组成成分并采用高效液相凝胶色谱测定AB-SDF的分子量,得到AB-SDF有4个组分,多分散系数均在在1.01.4之间。同时发现相比较双孢菇,AB-SDF的理化特性以及吸附性都有明显的增大,并且溶解性受溶液温度和pH影响。使用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镜分别测定AB-SDF的组成成分和微观结构,FT-IR结果表明AB-SDF是多糖类物质,微观结构表明AB-SDF相比较双孢菇,呈蜂窝状的结构,表面积增大,AB-SDF更多的亲水基团、亲油基团开始起作用,对水合性质和吸附性质有着促进意义。AB-SDF可以抑制面粉的糊化和降低玉米面粉消化的速率。随着AB-SDF添加量越高,玉米面粉的L*、b*值降低,a*值增大。同时以AB-SDF分别制作浓度为0%、5%、10%、15%、20%和25%的AB-SDF曲奇、双孢菇浓缩液冻干粉(Freeze-dried powder of Agaricus bisporus Concentrate,AB-CF)曲奇、双孢菇冻干(Agaricus bisporus freeze-dried powder,AB-F)曲奇。进行色差实验,随着添加量的增多,三种曲奇的L*值、b*值变大,a*值变小,AB-SDF对曲奇的颜色影响最显着。质构分析,AB-SDF和AB-CF均随着浓度的增加,硬度、咀嚼性和黏聚性越来越大;而AB-F曲奇的硬度、咀嚼性和黏聚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综合曲奇的感官评价分析,AB-SDF曲奇的感官评分最高。三种双孢菇提取物均具有延缓淀粉消化性的作用,其中AB-SDF的效果最显着。
皮双双,王静祎,陈亚淑,胡凯,谢笔钧,孙智达[3](2018)在《黑糯玉米芯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结构表征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以黑糯玉米芯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α-淀粉酶、糖化酶、中性蛋白酶对原料进行前处理,以纤维素酶制备玉米芯可溶性膳食纤维。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黑糯玉米芯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条件,同时测定了玉米芯可溶性膳食纤维中的还原糖、总酚、花色素含量、热稳定性、红外结构和超微结构等理化性质,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料液比在1∶25 g/m L,纤维素酶加酶量为2.5%,酶解温度在45℃,酶解时间为70 min时,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得率最高,为4.36%。与华玉15号玉米芯相比,黑糯玉米芯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酚含量和还原糖含量更高;热稳定性较弱;结构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除总还原能力稍弱外,黑糯玉米芯可溶性膳食纤维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均高于华玉15号玉米芯,显示了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唐振华,邹彩霞,夏中生,梁辛,韦升菊,梁贤威[4](2015)在《糟渣类饲料贮存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啤酒糟、木薯渣、饼粕等糟渣类副产品应用于畜牧养殖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供应具有季节性、水分含量过高难以贮存以及一些糟渣类饲料适口性差和消化率低等,现如今主要是通过干制、青贮等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作者通过对国内外干制、微生物发酵、青贮和营养物质提取技术等方法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找出合理贮存方法,从而合理利用糟渣类饲料资源。
孟杰[5](2014)在《几种农副产品饲料的化学成分、能量价值和饲喂肉牛的生长性能与肉品质比较》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究不同农副产品饲料资源提高牛肉生产的可能性,本试验通过全国农副产品饲料资源预测、活体外瘤胃发酵试验、肉牛饲养试验、血液指标测定、屠宰试验以及胴体和肉品质分析,研究了不同农副产品饲料资源对于肉牛的营养价值,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肉牛生产提供相关技术指导。试验一:目的是提出我国2012年农副产品饲料产量估测值,并分析我国农副产品饲料玉米秸、大豆秸和白酒糟的化学成分与能量价值,为三种农副产品饲料在肉牛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技术依据。根据农作物草谷比公式,推算出2012年我国农副产品饲料中玉米秸产量为24960万吨,大豆秸产量为2048万吨,白酒糟产量为2882.9万吨。分析证实,在几种农副产品饲料中,有机物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白酒糟、玉米秸、大豆秸、裹包玉米秸,且各自差异显着(P<0.05)。白酒糟粗脂肪、粗蛋白、中性洗涤不溶氮和酸性洗涤不溶氮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原料(P<0.05)。裹包玉米秸的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着高于其它秸秆(p<0.05)。根据INRA模型估测的玉米秸、大豆秸、白酒糟和裹包玉米秸总能分别为18.45、18.33、20.88和17.91MJ/kgDM;维持净能值分别为5.52、5.19、1.38和4.18MJ/kgDM;增重净能分别为2.80、2.55、0.21和1.80MJ/kgDM。小结:我国农副产品饲料玉米秸、大豆秸和白酒糟的产量巨大,且各类原料均适合作为反刍动物的粗饲料。试验二:研究不同农副产品饲料及其组成的全混合饲粮的活体外产气量、瘤胃发酵、甲烷产生和瘤胃消化率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副产品饲料的体外发酵72h的产气量(B),大豆秸显着高于其它饲料(P<0.05),且产气速率(c)显着快于其它饲料(P<0.05)。关于体外发酵24h后测定气体成分,裹包发酵玉米秸的甲烷产量显着高于白酒糟(P<0.05)。不同农副产品饲料的活体外瘤胃发酵24h的瘤胃pH值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均无显着差异,白酒糟的氨态氮、丙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显着高于其它饲料(P<0.05),但其乙酸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就体外瘤胃消化48h干物质消化率而言,大豆秸显着高于其它饲料(P<0.05),裹包玉米秸青贮显着低于玉米秸和大豆秸(P<0.05)。关于由不同副产品组成的混合饲粮,其体外发酵72h各处理饲粮间理论产气量(B)、产气速率(c)和发酵延滞期(1ag)差异均不显着(P>0.05),体外发酵24hC后H4产量与CO2无显着差异(P>0.05)。大豆秸饲粮组和裹包玉米秸饲粮组的氨态氮含量显着高于玉米秸组(P<0.05);体外瘤胃消化48h的干物质消化率各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小结:与玉米秸相比,大豆秸改善了瘤胃发酵类型,是较优良的粗饲料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试验三:本试验研究不同农副产品饲料按照干物质基础取代部分玉米秸饲喂肉牛,对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12月龄左右、体重一致的西门塔尔×本地杂种公牛60头(平均体重335±15kg),根据体重随机分成4组,每组15头,单栏栓系饲养。试验期分为22周,其中包含预饲期1周。试验日粮为全混合日粮,精粗比6:4,大豆秸组(SBD)使用大豆秸取代玉米秸的30%,白酒糟组(DDD)使用白酒糟取代30%的玉米秸,裹包玉米秸(PMSD)使用发酵裹包玉米秸取代玉米秸,替代比例均为干物质基础。实验结果表明,0-7周和8-14周两个阶段PMSD组干物质采食量显着高于MSD组和SBD组(P<0.05);15-21周PMSD组干物质采食量显着高于SBD组。0-21周干物质采食量和单位体重的干物质采食量方面DDD组与PMSD组显着高于MSD组与SBD组(P<0.05)。平均日增重MSD组、SBD组、DDD组和PMSD组分别为1.56kg、1.68kg、1.58kg和1.72kg,但是差异不显着。小结:使用酒糟替代部分玉米秸在本试验中表现出可以促进动物的采食量;使用玉米秸发酵饲草完全替代玉米秸的PMSD组,显着的提高了采食量,在数值上表现出最优的日增重。小结:饲喂PMSD饲粮可以促进肉牛采食,提高日增重。试验四:研究不同农副产品饲料按照干物质基础取代部分玉米秸饲喂肉牛对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在试验末期,于晨饲前空腹静脉采血,进行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MSD组血糖含量显着高于DDD组(P<0.05);MSD组和DDD组尿素氮的含量显着高于SBD组(P<0.05),结合试验三的结果,血液当中较低的尿素氮含量证实了MSD组和DDD组日增重相对较少的原因。不同农副产品饲料饲喂肉牛对血清当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总蛋白含量差异不显着。小结:白酒糟组在糖代谢方面优于玉米秸组,大豆秸组在促进氮沉积方面要优于玉米秸组和白酒糟组。综合血液指标认为,用大豆秸和裹包玉米秸青贮饲喂肉牛,可以获得较好的氮沉积效果。试验五:本试验研究不同农副产品饲料饲喂肉牛对屠宰性能和胴体肉品质的影响。饲养试验结束后,从每个处理组随机抽取10头体况相近的牛只进行屠宰,测定屠宰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指标。结果表明,MSD组和DDD组肌纤维剪切力值显着大于SBD组(P<0.05);排酸后pH值MSD组和SBD组显着低于DDD组和PMSD组(P<0.05);MSD组蒸煮损失显着高于SBD组和DDD组(P<0.05),PMSD组与MSD组和DDD组差异不显着。DDD组脂肪色亮度(L*)显着大于SBD组和PMSD组(P<0.05)。DDD组和PMSD组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MSD组和SBD组(P<0.05)。小结:各处理组之间屠宰率、净肉率、高档部位重、眼肌面积、大理石纹等级、肉色和肉常规成分方面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对影响口感的剪切力、排酸后pH值、蒸煮损失和胆固醇方面差异显着。结果显示,使用一部分大豆秸替代玉米秸饲喂肉牛,似乎对改善与牛肉风味有关的品质特征有某种作用。
徐清华[6](2014)在《秸秆饲料复合化学调制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针对我国新疆牧区放牧家畜饲料供给不足和营养不均衡影响生产性能带来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主要是以尿素、氧化钙和食盐复合处理农作物秸秆,研究处理后对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利用秸秆的加工调制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利用效率,探讨复合化学处理方法的可行性,为秸秆饲料加工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由三个部分组成。试验一:复合处理小麦秸秆化学试剂添加量的优化。为了研究复合化学处理对麦秸营养价值的影响,本试验对用尿素-氧化钙-氯化钠复合处理后的麦秸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并且通过体外产气法对处理前后麦秸进行了产气性能和降解率的研究。在本试验中,尿素,氧化钙,氯化钠均采用了三个水平,尿素和氧化钙均按麦秸风干重0%、2%和4%的量添加,氯化钠按麦秸风干重0%、0.5%和1%添加量添加。试验二:复合化学处理玉米秸和油菜秆的效果研究。本试验采用试验一中最优的处理组,即4%尿素+2%氧化钙+1%氯化钠处理组,处理玉米秸和油菜杆。通过测定调制前后不同秸秆的相关营养指标以及不同秸秆的消化率的差异,比较和分析复合化学处理对不同秸秆的调制效果。试验三:用试验一中优化的复合化学调制方法处理玉米秸秆进行绵羊的饲喂试验,通过进行采食量、日增重和增重效率等生长性能的测定,确定尿素-氧化钙-氯化钠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饲喂效果的影响。结果:试验一:只添加氧化钙和氯化钠而没有添加尿素的处理组(B1,B2,B3,C1,C2,C3)出现了发霉状况,添加尿素的各处理组良好;添加尿素的处理组的粗蛋白(CP)水平显着高于未添加尿素的的试验组和原料组(P <0.05),复合化学各处理组的有机物降解率(OMD)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P <0.05)。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计条件下,用占麦秸风干重4%尿素+2%氧化钙+1%氯化钠共同处理是最适宜的麦秸复合化学处理法。试验二:在本试验条件下,处理组玉米秸中CP含量明显高于原料组CP的含量;处理组玉米秸的NDF和ADF含量低于原料组NDF和ADF含量。处理组玉米秸OMD明显高于原料组,与玉米秸原料组相比,提高幅度达到15.87%。处理组油菜杆中CP含量明显高于原料组CP的含量,达到6.66%;处理组油菜杆的NDF和ADF含量低于油菜杆原料组中NDF含量;处理组油菜杆的OMD明显高于油菜杆原料组,与油菜杆原料组相比,处理组OMD提高幅度达到17.90%。试验三:在本试验中,玉米秸秆经过复合化学处理使绵羊的粗饲料采食量增加,复合化学处理组绵羊的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了20.79%,饲料转化效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3.83%。结论:试验一:在本试验设计条件下,用占麦秸风干重4%尿素+2%氧化钙+1%氯化钠共同处理是最适宜的麦秸复合化学处理法。试验二、复合化学处理玉米秸秆和油菜杆能够明显提高秸秆中的营养成分和有机物降解率。试验三、复合化学处理玉米秸秆可以明显提高绵羊的生长性能。
徐苗均[7](2012)在《小麦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饮食的日趋精细化,膳食纤维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作为我国产量巨大的麸皮正是一种极好的膳食纤维来源。本文通过对麸皮膳食纤维进行挤压处理,以提高其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含量,并且初步研究了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性质。选用水洗法去除麸皮中的淀粉,经水洗处理后,测得的麸皮淀粉含量由30.90%降至5.7%。通过碱性蛋白酶去除麸皮中蛋白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去除麸皮中蛋白质的最适条件为碱性蛋白酶用量1.2%,酶解温度65℃,酶解时间1.5h,酶解pH7.5,可使蛋白质含量由14.76%降低到4.25%。实验采用双螺杆挤压机对所制备的小麦麸皮进行挤压处理,选取物料含水率、螺杆转速和挤压温度三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和的正交实验,得出的最优挤压条件为麦麸含水量1.2%,主机挤压温度170℃,螺杆转速225r/min。挤压后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由3.22%上升至10.14%。对挤压后的小麦麸皮进行结构及性质研究发现,挤压处理改变了小麦麸皮的表面结构,提高了表面疏松度,并且导致其水溶性、持水力和膨胀力上升,其中持水力上升2.52%,膨胀力上升60.0%。实验通过水提醇沉法从挤压后的小麦麸皮中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溶解性实验表明,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在温度达到70℃以上时,其溶解率达到了97.2%。阳离子吸附性实验显示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具有较强阳离子吸附能力。GC-MS测定其单糖组分,结果表明: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属于聚葡萄糖类。免疫活性实验表明:不同浓度的SDF均可以显着促进脾T、B细胞增殖,并且SDF浓度与增殖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体外模拟胆酸盐吸附实验表明:SDF可以显着吸附溶液中的胆酸钠,2h的吸附量达到0.34g/L。清除自由基的实验表明:SDF清除OH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分别达到了51.0%和16.1%。
马力,陈永忠,陈隆升[8](2011)在《膳食纤维的提取及其功能特性分析》文中指出膳食纤维被誉为继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之外的"第七大营养素"。全面阐述了膳食纤维的主要功能特性、提取方法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刘丽英[9](2011)在《饲草型全混日粮的评价及配方筛选》文中提出饲草型TMR技术是牧草高效转化利用的关键技术,也是我国肉羊养殖业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现代牧草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内优质干草、草业产业化过程的不断加快和牧场粗饲料条件日趋改善,饲草型TMR饲养技术必将得到大力推广应用,从而加速我国肉羊业现代化生产的实现。该论文采用我国北方常见牧草及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利用TMR技术配制肉羊全混日粮配方。论文参照肉羊育肥饲料营养标准,以苜蓿、玉米秸杆、小麦秸杆、番茄皮渣等粗饲料及肉羊精料补充料为原料,按照不同配比组合设计6组全混日粮配方。通过肉羊瘤胃液体外消化特性和日粮组合效应等各项指标,综合评定日粮饲用价值,成功确定了最适肉羊育肥的饲草型全混日粮配方,旨在为肉羊育肥饲草型全混日粮配制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添加苜蓿、番茄皮渣配制全混日粮可促进干物质的消化率,有效改善瘤胃环境的生理参数,提高秸秆的消化率和利用率。(2)通过GP、pH、VFA及DM等体外消化指标的对比分析,A1(精料:苜蓿:玉米秸=20:40:40)、B2(精料:苜蓿:玉米秸:番茄皮渣=20:30:40:10)、C1(精料:苜蓿:小麦秸=20:40:40)、D1(精料:苜蓿:小麦秸:番茄皮渣=20:35:35:10)四个全混日粮配方消化率效果较好,饲用价值比较高。其中B2、D1适用于番茄皮渣产量较多地区的肉羊养殖,A1、C1普遍适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肉羊养殖。(3)以玉米秸为基料的全混日粮,B2(精料:苜蓿:玉米秸:番茄皮渣=20:30:40:10)正组合效应最大,饲用价值最高;以小麦秸为基料的全混日粮,D1(精料:苜蓿:小麦秸:番茄皮渣=20:35:35:10)正组合效应最大,饲用价值最高。
李红霞,吕敬军,陆丰升,于丽娜,王世清,杨庆利,毕洁,孙杰,张初署[10](2010)在《黑曲霉固态发酵花生壳提取水溶性膳食纤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花生壳为原料,应用黑曲霉固态发酵制备花生壳水溶性膳食纤维。通过对黑曲霉菌株特性及其培养基优化的研究,确定培养温度、菌龄、接种量、培养时间的最佳水平,响应面辅助法获得花生壳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以8g花生壳为原料,水1.88mL/g原料,(NH4)2SO41.88g/100mL、KH2PO41.88g/100mL和MgSO45.63g/100mL的优化培养基,培养温度27℃、黑曲霉菌龄2.9d、接种量16mL、培养时间9.1d,黑曲霉发酵液水解花生壳酶解率可以达到11.03%,水溶性膳食纤维中已糖的聚合度为152.71%,综合评分为105.48。
二、利用玉米秸芯研制膳食纤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玉米秸芯研制膳食纤维(论文提纲范文)
(1)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我国肉牛饲养现状分析 |
1.1 肉牛生产概况及饲养方式分析 |
1.1.1 肉牛品种与分布 |
1.1.2 牛肉产品市场需求变化 |
1.1.3 饲养方式分析 |
1.2 牧区与农区肉牛饲养特点分析 |
1.2.1 牧区 |
1.2.2 农区 |
第2章 肉牛代谢研究进展 |
2.1 肉牛营养物质代谢及常见代谢病 |
2.1.1 肉牛营养物质代谢 |
2.1.1.1 糖代谢 |
2.1.1.2 蛋白质代谢 |
2.1.1.3 脂代谢 |
2.1.1.4 矿物质代谢 |
2.1.2 肉牛常见营养代谢病 |
2.1.2.1 脂肪肝(fatty liver) |
2.1.2.2 蹄叶炎(laminitis) |
2.1.2.3 尿结石(urinary calculus) |
2.1.2.4 瘤胃酸中毒(rumen acidosis) |
2.1.2.5 瘤胃碱中毒(rumen alkalosis) |
2.2 血液和尿液代谢监测指标 |
2.2.1 血液监测指标 |
2.2.1.1 血液代谢指标 |
2.2.1.2 血液酶指标 |
2.2.1.3 血液激素指标 |
2.2.1.4 血液免疫学指标 |
2.2.2 尿液监测指标 |
第3章 肉牛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因素 |
3.1 生产性能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
3.1.1 生长发育性能 |
3.1.2 育肥性能 |
3.1.3 胴体性能 |
3.2 牛肉品质评定指标及影响因素 |
3.2.1 肉色 |
3.2.2 大理石花纹 |
3.2.3 系水力 |
3.2.4 嫩度 |
3.2.5 营养成分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肉牛不同饲养方式差异研究 |
1.1 材料 |
1.1.1 研究区域 |
1.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
1.1.3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1.2.1.1 饲草采集 |
1.2.1.2 水采集 |
1.2.2 饲草营养成分检测 |
1.2.2.1 水分 |
1.2.2.2 总能 |
1.2.2.3 粗蛋白 |
1.2.2.4 粗灰分 |
1.2.2.5 粗脂肪 |
1.2.2.6 粗纤维 |
1.2.2.7 氨基酸 |
1.2.2.8 脂肪酸 |
1.2.2.9 矿物质 |
1.2.2.10 维生素 |
1.2.3 水质检测 |
1.2.3.1 臭和味 |
1.2.3.2 肉眼可见物 |
1.2.3.3 pH值 |
1.2.3.4 浑浊度 |
1.2.3.5 色度 |
1.2.3.6 菌落总数 |
1.2.4 饲养管理福利检测 |
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3 结果 |
1.3.1 饲草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
1.3.1.1 饲草常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
1.3.1.2 饲草脂肪酸含量检测结果 |
1.3.1.3 饲草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 |
1.3.1.4 饲草维生素含量检测结果 |
1.3.1.5 饲草矿物质含量检测结果 |
1.3.2 水质检测结果 |
1.3.3 饲养管理福利检测结果 |
1.4 讨论 |
1.4.1 不同饲养方式饲草营养成分对比分析 |
1.4.2 不同饲养方式水质对比分析 |
1.4.3 不同饲养方式肉牛饲养管理福利对比分析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饲养方式对肉牛代谢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 |
2.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2.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2.1.4 仪器设备及材料 |
2.1.5 主要试剂 |
2.2 方法 |
2.2.1 样本的采集 |
2.2.2 样本的检测 |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 |
2.3.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酶类指标的影响 |
2.3.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2.3.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代谢指标的影响 |
2.3.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
2.3.5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尿液指标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酶类指标的影响 |
2.4.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2.4.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代谢指标的影响 |
2.4.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
2.4.5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尿液指标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3.1.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3.2 方法 |
3.2.1 育肥性能指标的测定 |
3.2.2 生长发育性能指标的测定 |
3.2.3 胴体性能指标的测定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 |
3.3.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
3.3.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胴体性能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
3.4.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
3.4.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胴体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4.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
4.1.3 主要试剂 |
4.2 方法 |
4.2.1 样品的采集 |
4.2.2 肌肉颜色的测定 |
4.2.3 蒸煮损失的测定 |
4.2.4 熟肉率的测定 |
4.2.5 大理石花纹的测定 |
4.2.6 肌纤维的测定 |
4.2.6.1 HE染色 |
4.2.6.2 MASSON三色染色 |
4.2.7 牛肉营养组分的检测 |
4.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 |
4.3.1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常规品质的影响 |
4.3.2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营养组分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常规品质的影响 |
4.4.2 不同饲养方式对牛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发表论文 |
申请专利 |
致谢 |
(2)双孢菇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及其在曲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双孢菇 |
1.1.1 双孢菇简介 |
1.1.2 双孢菇的营养组成 |
1.1.3 双孢菇的开发和利用 |
1.2 膳食纤维 |
1.2.1 膳食纤维的概念和分类 |
1.2.2 膳食纤维的理化特性和功能特性 |
1.2.3 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 |
1.3 膳食纤维曲奇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双孢菇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的优化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材料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AB-SDF的提取 |
2.3.2 单因素对纤维素酶法提取AB-SDF得率的影响 |
2.3.3 纤维素酶法提取双孢菇可溶性膳食纤维的优化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单因素对AB-SDF得率的影响 |
2.4.2 纤维素酶法提取AB-SDF的优化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双孢菇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原料及试剂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基本化学组成分析 |
3.3.2 分子量的测定 |
3.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3.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3.3.5 理化特性分析 |
3.3.6 溶解性分析 |
3.3.7 吸附性分析 |
3.3.8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SEM) |
3.3.9 AB-SDF对玉米面粉的影响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基本化学组成分析 |
3.4.2 分子量的测定 |
3.4.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4.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3.4.5 理化特性分析 |
3.4.6 溶解性分析 |
3.4.7 吸附性分析 |
3.4.8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SEM) |
3.4.9 AB-SDF对玉米面粉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B-SDF在曲奇中的应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AB-CF的制备 |
4.3.2 AB-F的制备 |
4.3.3 AB-CF、AB-F的基本化学组成分析 |
4.3.4 三种双孢菇提取物曲奇的配方 |
4.3.5 曲奇的制备工艺 |
4.3.6 曲奇色差值的测定 |
4.3.7 曲奇质构特性的测定 |
4.3.8 曲奇的感官评价 |
4.3.9 曲奇体外模拟消化性的测定 |
4.3.10 曲奇的血糖生成指数预测值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AB-CF、AB-F的化学组成成分 |
4.4.2 双孢菇提取物对曲奇色差值的影响 |
4.4.3 双孢菇提取物对曲奇质构特性的影响 |
4.4.4 双孢菇提取物对曲奇感官品质的影响 |
4.4.5 双孢菇提取物对曲奇中淀粉体外消化的影响 |
4.4.6 双孢菇提取物对曲奇中RDS、SDS和RS含量的影响 |
4.4.7 双孢菇提取物对曲奇血糖生成指数预测值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3)黑糯玉米芯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结构表征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玉米芯基本成分测定 |
1.2.2 SDF制备工艺流程 |
1.2.3 操作要点 |
1.2.4 黑糯玉米芯SDF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 |
1.2.4. 1 料液比对SDF提取得率的影响 |
1.2.4. 2 加酶量对SDF提取得率的影响 |
1.2.4. 3 酶解温度对SDF提取得率的影响 |
1.2.4. 4 酶解时间对SDF提取得率的影响 |
1.2.5 黑糯玉米芯SDF提取的正交实验 |
1.2.6 SDF提取得率的计算 |
1.2.7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1.2.8 总酚含量的测定 |
1.2.9 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
1.2.1 0 热稳定性分析 |
1.2.1 1 红外光谱分析 |
1.2.1 2 超微结构分析 |
1.2.1 3 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的测定 |
1.2.1 4 总还原能力的测定 |
1.2.1 5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玉米芯基本成分 |
2.2 单因素实验 |
2.2.1 料液比对SDF提取得率的影响 |
2.2.2 加酶量对SDF提取得率的影响 |
2.2.3 酶解温度对SDF提取得率的影响 |
2.2.4 酶解时间对SDF提取得率的影响 |
2.3 正交实验 |
2.4 还原糖和总酚含量 |
2.5 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
2.6 热稳定性分析 |
2.7 红外光谱分析 |
2.8 超微结构分析 |
2.9 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的测定 |
2.1 0 总还原能力的测定 |
2.1 1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3 结论 |
(4)糟渣类饲料贮存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干 制 |
1.1 国内研究 |
1.2 国外研究 |
1.3 优缺点分析 |
2 微生物发酵 |
2.1. 国内研究 |
2.2 国外研究 |
2.3 优缺点分析 |
3 厌氧贮存 |
3.1 国内研究 |
3.2 国外研究 |
3.3 优缺点分析 |
4 其他技术 |
4.1 国内研究 |
4.2 国外技术 |
4.3 优缺点分析 |
5 小 结 |
(5)几种农副产品饲料的化学成分、能量价值和饲喂肉牛的生长性能与肉品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主要农副产品饲料生物量、化学成分与能量价值分析 |
摘要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农副产品饲料对体外产气量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
摘要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农副产品饲料对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摘要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农副产品饲料对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摘要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农副产品饲料对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摘要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6)秸秆饲料复合化学调制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例语表 |
前言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论文的理论依据 |
3 论文总体研究思路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秸秆类粗饲料的利用概况 |
1.1 秸秆资源用于饲料的意义 |
1.2 国内外秸秆的利用现状 |
1.2.1 国外秸秆的利用现状 |
1.2.2 国内秸秆利用现状概况 |
1.3 秸杆的营养成分 |
1.3.1 秸秆的成分和消化率 |
1.3.2 秸秆各部位的营养价值 |
1.4 秸秆用作饲料的限制因素 |
2 秸秆饲料加工调制方法 |
2.1 物理处理方法 |
2.1.1 切短与粉碎 |
2.1.2 浸泡 |
2.1.3 蒸煮 |
2.1.4 碾青 |
2.1.5 膨化与热喷 |
2.1.6 制粒 |
2.1.7 照射 |
2.2 化学调制法 |
2.2.1 碱化处理 |
2.2.2 氨化处理 |
2.2.3 秸秆的氨化碱化复合处理 |
2.2.4 氧化处理 |
2.3 生物学处理法 |
2.3.1 青贮 |
2.3.2 微贮 |
2.3.3 酶制剂处理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复合化学处理麦秸化学试剂添加量的优化 |
1.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小麦秸秆的处理方法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3.1 人工唾液的制备 |
1.3.2 瘤胃液采集 |
1.3.3 人工培养液的配制 |
1.3.4 人工瘤胃装置 |
1.3.5 产气量测定 |
1.3.6 有机物质降解率的计算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复合化学处理对麦秸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
2.2 不同复合化学处理对小麦秸秆有机物降解率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用优化的调制技术处理玉米秸和油菜秆的效果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秸秆的处理方法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复合化学处理对秸秆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
2.2 几种复合化学处理对秸秆降解率的影响 |
3 小结 |
试验三:复合化学调制玉米秸秆对绵羊饲喂效果的研究 |
1. |
1.1 复合化学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采食量的影响 |
1.1.1 试验设计与饲粮组成 |
1.1.2 饲喂管理 |
1.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 数据统计分析 |
2. |
2.1 结果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3.讨论 |
3.1 复合化学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采食量的影响 |
3.2 复合化学处理玉米秸秆对绵羊生长效果的影响 |
4.小结 |
第三部分 论文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1 论文结论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小麦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膳食纤维概述 |
1.2 膳食纤维的性质 |
1.2.1 膳食纤维的物理性质 |
1.2.2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
1.3 膳食纤维的改性 |
1.3.1 化学处理法 |
1.3.2 机械降解处理 |
1.3.3 微生物发酵法 |
1.4 膳食纤维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外对膳食纤维的开发与应用 |
1.4.2 国内对膳食纤维的开发与应用 |
1.4.3 膳食纤维的应用前景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小麦麸皮膳食纤维的制备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小麦麸皮中成分测定 |
2.2.2 淀粉含量测定 |
2.2.3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测定 |
2.2.4 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测定 |
2.3 实验方案 |
2.3.1 小麦麸皮中淀粉的去除 |
2.3.2 蛋白质分离 |
2.3.3 脱色和干燥 |
2.4 结果分析 |
2.4.1 小麦麸皮组分测定 |
2.4.2 麸皮中淀粉去除效果分析 |
2.4.3 麸皮中蛋白质的酶解实验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麦麸皮膳食纤维的挤压工艺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双螺杆挤压操作 |
3.2.2 小麦麸皮溶出性测定 |
3.2.3 小麦麸皮显微结构观察 |
3.2.4 膨胀力测定 |
3.2.5 持水力测定 |
3.3 实验方案 |
3.3.1 小麦麸皮挤压加工工艺的单因素实验 |
3.3.2 麦麸膳食纤维挤压工艺正交实验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4.1 单因素实验 |
3.4.2 麦麸挤压正交实验结果 |
3.4.3 小麦麸皮表面显微结构观察结果 |
3.4.4 小麦麸皮水溶性测定结果分析 |
3.4.5 挤压前后小麦麸皮膨胀力与持水力测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样品制备 |
4.2.2 溶解性测定 |
4.2.3 粘度测定 |
4.2.4 免疫活性实验 |
4.2.5 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单糖组成分析 |
4.2.6 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阳离子吸附实验 |
4.2.7 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对胆酸钠的体外吸附实验 |
4.2.8 OH 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 |
4.2.9 DPPH 自由基清除实验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3.1 麸皮 SDF 粗品的制备 |
4.3.2 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在不同温度下溶解率的测定 |
4.3.3 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在不同浓度下的粘度测定 |
4.3.4 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免疫活性实验结果分析 |
4.3.5 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单糖组成分析 |
4.3.6 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阳离子吸附能力评价 |
4.3.7 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体外吸附胆酸钠能力实验 |
4.3.8 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对 OH 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 |
4.3.9 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对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9)饲草型全混日粮的评价及配方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必要性和意义 |
1.2 我国粗饲料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现状 |
1.2.1 苜蓿的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现状 |
1.2.2 秸秆及农副产品资源的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现状 |
1.3 反刍家畜粗饲料之间组合效应的研究 |
1.3.1 组合效应概念及类型 |
1.3.2 组合效应对反刍家畜饲料营养价值评价 |
1.3.3 组合效应的发生机制 |
1.3.4 组合效应的衡量指标 |
1.3.5 研究组合效应的意义 |
1.4 反刍家畜全混日粮(TMR)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内外全混日粮(TMR)研究背景 |
1.4.2 反刍家畜全混日粮(TMR)饲养技术 |
1.4.3 TMR 对动物采食量及生长性能的影响 |
1.4.4 TMR 对动物瘤胃动态消化和体内能氮代谢的影响 |
1.4.5 TMR 对动物日粮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1.4.6 不同饲草在TMR 中的应用 |
1.5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论文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及概况 |
2.2 试验材料及日粮设计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动物及其管理 |
2.2.3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2.4 试验日粮配方设计 |
2.3 体外培养消化实验 |
2.3.1 体外培养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2.3.2 体外培养实验流程 |
2.3.3 体外培养测定指标 |
2.4 饲草组合效应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饲草型日粮体外培养产气量分析 |
3.1.1 饲草型全混日粮五种组分体外培养产气量的对比分析 |
3.1.2 饲草型日粮体外培养产气量分析 |
3.1.3 饲草型日粮体外培养产气量的组合效应 |
3.2 饲草型全混日粮体外培养液pH 值的分析 |
3.2.1 饲草型全混日粮五种组分体外培养pH 值的对比分析 |
3.2.2 饲草型全混日粮体外培养pH 值的分析 |
3.2.3 饲草型全混日粮体外培养pH 的组合效应 |
3.3 饲草型全混日粮体外培养 VFA 的分析 |
3.3.1 饲草型全混日粮五种组分体外培养 VFA 的对比分析 |
3.3.2 饲草型全混日粮体外培养 VFA 的分析 |
3.3.3 饲草型全混日粮体外培养 VFA 的组合效应 |
3.4 饲草型全混日粮体外培养干物质降解率的分析 |
3.4.1 饲草型全混日粮五种组分体外培养干物质降解率的对比分析 |
3.4.2 饲草型全混日粮体外培养干物质降解率的分析 |
3.3.3 饲草型全混日粮体外培养干物质降解率的组合效应 |
4 讨论 |
4.1 苜蓿等饲草饲用价值的评定 |
4.2 不同基料全混日粮的对比分析 |
4.3 全混日粮组合效应的综合评定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黑曲霉固态发酵花生壳提取水溶性膳食纤维(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菌种与培养基 |
1.3 方法 |
1.3.1 黑曲霉活化、扩大、转代的培养方法 |
1.3.2 菌株的特性 |
1.3.3 SDF的提取 |
1.3.4 发酵工艺及响应面试验设计 |
1.3.5 评价指标综合评分的确定[17]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黑曲霉生长曲线 |
2.2 p H值的确定 |
2.3 加水量的确定 |
2.4 培养时间的确定 |
2.5 培养基条件的优化[19] |
2.6 响应面分析法确定重要因素的最佳水平 |
2.6.1 模型的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
2.6.2 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
2.6.3 提取条件的优化及验证 |
3 结论 |
四、利用玉米秸芯研制膳食纤维(论文参考文献)
- [1]放牧与舍饲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D]. 王敏. 吉林大学, 2020(08)
- [2]双孢菇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及其在曲奇中的应用[D]. 王文欣.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8(01)
- [3]黑糯玉米芯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结构表征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 皮双双,王静祎,陈亚淑,胡凯,谢笔钧,孙智达. 食品工业科技, 2018(11)
- [4]糟渣类饲料贮存技术的研究进展[J]. 唐振华,邹彩霞,夏中生,梁辛,韦升菊,梁贤威. 中国畜牧兽医, 2015(03)
- [5]几种农副产品饲料的化学成分、能量价值和饲喂肉牛的生长性能与肉品质比较[D]. 孟杰.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6]秸秆饲料复合化学调制效果研究[D]. 徐清华.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7]小麦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 徐苗均.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6)
- [8]膳食纤维的提取及其功能特性分析[J]. 马力,陈永忠,陈隆升.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1(05)
- [9]饲草型全混日粮的评价及配方筛选[D]. 刘丽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1)
- [10]黑曲霉固态发酵花生壳提取水溶性膳食纤维[J]. 李红霞,吕敬军,陆丰升,于丽娜,王世清,杨庆利,毕洁,孙杰,张初署. 食品科学, 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