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5省40个贫困县村村卫生室综合评价

西部5省40个贫困县村村卫生室综合评价

一、中国西部5省40个贫困县村卫生室综合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韩小伟[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文中指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单位立足部门资源优势,结合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实际,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践行党的宗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群众、培养锻炼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立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以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政策理论、重大意义、历史进程、工作实践、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并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具体来说,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主要阐释了中央单位、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相关概念;揭示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系统梳理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第三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反贫困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理论、共享发展理论和扶贫开发理论。第四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教育科技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六个领域,对中央单位在各个领域开展定点扶贫的由来、内容和典型案例等进行了归纳和举例。第五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主要从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经验。第六章是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主要是基于2020年以后中国反贫困工作重心转向治理农村相对贫困的背景,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即发挥中央单位的政策、资源、规划、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强调要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即构建由党委领导机制、政府主导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内容构成的长效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展开阶段、深化阶段和完善阶段等4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宏观背景、政策依据、主要任务和基本特征;二是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三是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周作昂[2](2020)在《精准扶贫对就业的影响研究 ——基于四川省的区域性实证分析》文中认为中国的精准扶贫战略和政策实践,在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突出成效,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抓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时代主题,将精准扶贫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精准扶贫对就业促进的影响机理和实践效应;并基于社会学、经济学方法和劳动力市场、反贫困理论,充分利用统计调查数据资料,从宏观和微观多个层面开展四川省区域性实证研究,探讨如何通过精准扶贫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难题,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聚焦精准扶贫促进劳动力就业的主题,按照问题的提出——理论基础——现状分析——影响机理——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思路进行。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反贫困、劳动力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构建本文的理论基础框架。然后,结合我国贫困、就业现状与精准扶贫政策实践,深入分析精准扶贫对就业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全国、县域、村级和农户四个层面,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以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就业质量为三个维度,全面分析精准扶贫特别是产业扶贫和转移就业扶贫对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就业质量的经济学影响和实践效应。再后,以四川省为例,利用农业普查、贫困调查、乡村振兴监测等微观数据和统计资料,开展精准扶贫对就业影响的区域性实证研究,深入分析和评估精准扶贫促进就业的影响逻辑和实施效果。最后,围绕精准扶贫促进就业提出解决我国贫困人口就业难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全文包括九个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创新点和可能存在的不足。本文既系统梳理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又进行了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和创新研究,旨在为贫困、就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研究范式,同时为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城乡扶贫促进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在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梳理本文的理论基础。一是全面梳理马克思、缪尔达尔、纳尔逊、阿马蒂亚·森等关于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准确把握精准扶贫实践研究的研究立场、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向,为分类对症施策、提升可行发展能力提供理论支撑;二是重点提出劳动力市场分割、人力资本、就业歧视、理性选择等关于劳动就业的理论,为研究我国精准扶贫实践下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问题提供分析思路;三是强调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的关系,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构建脱贫致富长效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章:我国农村贫困、就业现状与精准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我国农村贫困和就业现状及精准扶贫政策实践的发展演进,重点分析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贫困与就业状况,从时间、空间、结构上对农村贫困和就业进行比较分析,为精准扶贫对就业的影响逻辑、影响效应及区域性实证研究打好基础。研究发现,我国西部地区深度贫困问题还比较严峻,农村贫困人口还有一半以上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收入明显提升,但占比仅为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七成。我国农村就业人员占比下降但农村劳动力规模特别是农民工总量仍然较大,就地就近就业和省内就业人数增加、占比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就业九成集中在二、三产业。产业扶贫和转移就业扶贫成效显现,西部地区是精准扶贫促进就业的重点地区;精准扶贫推动农村居民就近就地择业成为新的选择,对推动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第四章:精准扶贫对就业的影响机理和实践效应。该部分主要从宏观视角和全国层面探讨精准扶贫对就业的影响逻辑和实践效应。扶贫对就业的影响路径,沿着“贫困人口出现——贫困原因分析——实施扶贫开发——重点发展扶贫产业和转移就业——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稳定脱贫防止返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展开。扶贫是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难题的重要方式,就业促进是反映精准扶贫成效的战略举措,精准扶贫通过就业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精准扶贫对就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本投入,提升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可行能力;通过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城乡结构,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通过增加就业收入、提升就业福利、增强工作稳定性、创造发展机会,提升劳动力就业质量。研究发现,精准扶贫通过产业扶贫和转移就业扶贫系列举措,全国上千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和稳定脱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就业结构逐步优化;精准扶贫对就业质量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对贫困群众的就业增收、福利水平提升、工作持续稳定、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五章:四川省精准扶贫促进就业的政策实践。在全国精准扶贫对就业影响机理和效应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四川省作为区域实证研究的案例,对精准扶贫的政策实践进行总结梳理,重点分析四川省产业扶贫和转移就业扶贫政策实践对贫困人口就业促进的成效,为后文的微观实证分析打好基础。研究发现,四川省的精准扶贫开发政策体系比较完整,推出一系列产业和转移就业政策组合拳,累计通过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和转移就业带动300多万人实现脱贫增收,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00多万。四川省坚持以产业扶贫引领脱贫攻坚,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特色扶贫产业,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重视农产品品牌打造,增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支撑保障;通过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支持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强化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等具体举措,就业扶贫成效显着。第六-八章:四川省精准扶贫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这三个部分在前面宏观和区域视角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四川省农业普查、人口普查、乡村振兴监测、88个贫困县县域数据和历年统计年鉴资料,发挥数据资源优势,从县域、村级和农户三个层面,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工具变量模型,开展精准扶贫特别是产业和转移就业扶贫对四川省贫困地区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就业质量影响效应的区域性实证研究,探索精准扶贫特别是就业扶贫推动就业质量提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结果表明:精准扶贫对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具有显着影响;在农业经营主体吸纳就业方面,规模较大的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在促进贫困就业和贫困村退出方面的影响不明显,反而是规模相对较小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显着提高了该村退出贫困的概率,农民专业合作社对非农就业和外出就业的影响都较为显着。本文提出针对不同的生产经营主体,制定差异化的就业扶贫政策,主要向类似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这样能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的主体倾斜,对贫困劳动力重点开展农业相关的培训,适当鼓励劳动力外出务工。第九章:结论、建议与展望。该部分是对全文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总结和提炼,依据精准扶贫对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总结研究结论,探讨对策建议,提出本文未尽之处和未来研究展望。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主题和视角创新。精准扶贫和就业促进都是我国重要的民生工程,本文将精准扶贫与就业促进结合起来分析两者之间的理论关系和作用机制,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视角,从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就业质量三个维度着手,深入分析精准扶贫对就业的影响逻辑、影响路径和实践效应,为贫困、就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研究范式,在主题选择和研究视角方面具有一定创新性。二是研究资料分析创新。本文对精准扶贫与就业促进有关政策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所涉及,有关数据资料从宏观到微观都有所体现。通过详细梳理各类扶贫政策,充分利用各类调查统计数据,既对全国和区域层面的宏观数据进行描述,又从县域、村级、农户等中观和微观视角开展实证分析,特别是充分使用了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乡村振兴监测、贫困调查等丰富的微观调查数据资料,对精准扶贫促进就业的影响逻辑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验证。因此,在研究资料整理和使用方面来说,本文具有一定创新性。三是研究结论应用创新。不同于单独的措施建议,本文基于扶贫与就业协同推动的基本思路,融合扶贫脱贫、就业促进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坚持“三个围绕”即围绕精准推进扶贫,围绕就业稳定脱贫,围绕发展长效脱贫。认为既要从全国和宏观层面出台普适性的政策措施,又要分区分类分级出台针对性的促进就业措施;既要重视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又要适时扩大范围,实现城乡扶贫统筹推进;提出就业扶贫政策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能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的主体倾斜的对策建议。从研究结果的应用角度来看,本文具有一定创新性。精准扶贫对就业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因资料不足和研究水平限制,对扶贫与就业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机理分析还不透,对就业质量的实证分析还不深,对相对贫困和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还不够,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实证检验。

笪玲[3](2020)在《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文中指出脱贫攻坚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贫困人口分布的新格局使得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下沉到村、扶持到户。传统的扶贫思路缺乏对贫困社会复杂性的充分认识,破解贫困的过程中脆弱性、无力感及排斥等社会问题严重。村寨旅游扶贫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正在消弭扶贫成效,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轨迹,科学分析其内生的减贫因子,探索新时期让经济增长成果精准“滴落”到贫困阶层的可持续途径。贵州村寨旅游扶贫经过40余年的发展,在探索减贫道路、培育乡村业态、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传统村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全国性经验。梳理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探索村寨旅游扶贫在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和新命题并有效激活其创新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研究整合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按照“背景思考—文献梳理—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咨询交流—专题研究—重点突破”的程序,形成“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村寨旅游扶贫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锁定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的核心命题,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技术路线,整合研究方法,明确论文创新,形成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第二,厘清相关概念及理论,对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及特点、可行性及局限性等要素进行系统辨识,为后续研究搭建平台;第三,选择贵州这个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最为典型的省份为研究对象,分析发展村寨旅游扶贫的现实选择及主要阶段;第四,依托“省级层面的整体效果-特定区域的扶贫绩效-样本村的福利感知”搭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评价体系,运用统计描述、扶贫绩效(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福利评估等要素,对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量化评估;第五,系统总结贵州村寨旅游扶贫中政府主导、国际合作、生态补偿、管护机制、文旅融合、村民主体等成功做法,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经验。辨析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乡村异化、机会萎缩、贫富差距、公地悲剧、文化消弭等现实挑战,洞悉深层次的约束缺陷;第六,以贵州传统村寨旅游扶贫模式中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对资源、资金、技术等影响旅游扶贫的常规因子进行分析,把基层治理、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文化资本、政策整合、产业融合等纳入分析框架,锁定“乡村治理”、“土地产权(产业发展)”、“文化增值”三个视角,分别选择典型的案例村寨,探索提升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的科学路径;第七,在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及案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未来减贫的任务及特点,形成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体系、创新模式、差异化路径及文化价值实现机制。研究方法依托文献收集与综合集成有机结合、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综合运用、案例研究及统计分析法系统集成等思路。质性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的视角,锁定深度田野调查村寨三个,通过“案内分析”及“案间较差”的程序,提高案例研究的有效性;定量研究,设计三个研究层面:(1)全省范围内的统计描述。刻画民族村寨旅游对贫困减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生态优化等方面的贡献;(2)典型区域的计量分析。选取典型样本(黔东南州),构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对扶贫绩效进行科学评估;(3)问卷统计及分析。通过问卷跟踪及田野调查,运用重要度-满意度(Importance-Satisfaction Analysis,IPA)分析模型进行村寨旅游扶贫的福利效应评价。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进入由单维走向多维、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由效率走向共享、由产业单一走向产业协同的重要时期,理顺乡村治理夯实减贫基础、释放资源能量推动产业发、依托地方基因推动文化振兴,是提升村寨旅游扶贫质量、实现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村寨旅游扶贫是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创造,这一扶贫模式在民族地区具有可行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村寨旅游扶贫是贵州的重要选择,是民族地区减贫的重要经验;第三,将基层政府的公共性扎根于乡村社会是推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重要基础;第四,土地是重要的减贫资本,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第五,文化资本是内生的减贫资本,旅游是促进文化资本增值并减缓贫困的重要动力;第六,我国未来的减贫特征,决定贵州村寨旅游扶贫必须形成以巩固主体多元的减贫格局、构建资源联动的减贫体系、撬动资金整合的投资机制、落实“益贫”的制度安排、建立公平发展的产业格局及激活贫困人口的生计资源为核心质量提升战略,落实创新多元化的村寨旅游扶贫模式、探索差异化的村寨旅游扶贫路径、推动市场化的文化价值实现机制等质量提升举措。

瞿秋美[4](2019)在《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精准扶贫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消除贫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解决贫困问题,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2001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2002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发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的政治宣誓。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加明确地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奋斗目标。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边疆民族地区的扶贫效果成为党和国家最为关切的问题,直接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而扶贫效果取决于扶贫工作中能否“扶真贫”“真扶贫”。本研究选取位于中国西南边疆的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作为田野点,采取民族学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田野方法,在实践层面上分析该地区的致贫原因,梳理该地区的扶贫措施,总结该地区的扶贫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巩固该地区扶贫成效的对策建议,目的在于探索讨论中央的扶贫政策在民族地区是如何实施的?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脱贫摘帽以后如何巩固扶贫成果,从而实现中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本文通过对苍山西镇地区的229个贫困户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研和后期的回访发现,漾濞县苍山西镇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通过产业发展、小额信贷、劳务输出、异地搬迁、社会服务等扶贫攻坚模式,取得了贫困率的大幅度下降,落实了习总书记提出的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等“六个精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同时,本研究发现目前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导致脱贫户出现返贫现象,本文就此也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巩固民族边疆地区的扶贫成果有所帮助。

张竹昕[5](2019)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山区贫困县产业空间特征及其规划对策研究 ——以湖北宣恩县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进入第四十个年头,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调整时期。截止201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约3046万人,西部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54%,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在精准扶贫这个大背景下,山区贫困县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过去以资金援助、项目支撑为主的扶贫方式,难以从根本上提高该地区自我造血能力。而产业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对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确保彻底打赢扶贫攻坚战,实现贫困地区彻底脱贫,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进行了协调和引导,即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将贫困地区农民向二三产业进行转移,以实现产业要素优化配置,这在中国目前精准扶贫发展时期,产业空间扩张的驱动作用下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山区贫困县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产业扶贫仍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贫困面大、交通不发达、灾害频发以及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等制约因素。因此,本文从国家政策和地方探索维度出发,研究影响产业空间的政策内容,即:产业扶贫模式,对产业扶贫模式与产业空间的作用关系进行理论搭建,总结产业空间特征,从而对精准扶贫战略进行优化、调整,使山区贫困县更好地发展。本文的行文思路是“理论基础—案例研究—应用研究成果提出对策—研究总结”。本文选择湖北宣恩县作为案例,通过文献检索与资料收集、现场调研法、多学科交叉法、实例分析法以及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法的方式,对案例的精准扶贫发展过程、产业空间、产业空间规划、精准扶贫与产业空间规划了梳理,并详细描述了精准扶贫背景下宣恩县产业空间特征,以帮助我们合理地制定符合山区贫困县产业空间规划。各章节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在阐述选题背景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并就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研究思路做出了安排;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阐述了产业空间中的产业布局区位理论、产业空间组织理论、产业空间布局理论,就产业空间、产业空间规划以及精准扶贫和产业空间规划研究进行了梳理;第三章为宣恩县概况及其精准扶贫历程,对宣恩县案例的代表性,城镇化、经济概况以及宣恩县精准扶贫发展历程进行了叙述;第四章为宣恩县产业空间特征分析,从研究维度、研究内容和作用关系三个层次对精准扶贫与产业空间的作用关系了纵向梳理,将影响产业空间的政策内容分为宏观全域旅游、易地扶贫搬迁和新技术产业扶贫模式,中观扶贫产业园建设和龙头企业牵引扶贫模式以及微观移民社区产业扶贫模式等三种类型,并从整体形态、功能布局、空间格局三个方面对宣恩县的产业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结合产业空间影响因素和产业空间评价,提出了精准扶贫背景下宣恩县产业空间问题。第五章为研究应用,借助本文研究的宣恩县产业空间特征所提出的产业空间问题,宣恩从宏观层面--精准调控城乡产业空间布局、中观层面—加快产城融合,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以及微观层面--认清产业空间特征三个层面对产业空间对策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从全国贫困县角度出发,提出产业空间规划对策建议:(1)适应贫困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的非均衡性发展,基于“点--线--面”的发展模式,结合各乡镇自身区域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抓点抓线;(2)实施“工业向少数园区集中”战略,通过园区吸纳,联动发展;(3)通过县城在区域范围内的磁极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对产业的持续吸引和人口的迁入与集聚,以业就农,解决贫困人口的住房和就业问题;第六章为研究总结,对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创新点、研究不足进行了回顾,并就未来仍需深化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郭雨轩[6](2017)在《中国西部县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投入产出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由于我国地域的特殊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国家在卫生人力资源的投入上出现了不平衡性,整体上东部地区要优于中部与西部地区;这种不平衡性,不仅体现在人员数量上、结构上、职称上,也体现在县级之间的投入上,基础医疗设施的配置上等;同时这种不平衡性也直接导致了西部地区卫生人力资源产出水平的有限性;面对我国卫生人力资源投入的不平衡性、西部地区卫生人力产出水平的有限性这一现状的出现,如何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我国西部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情况就具有了更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本论文通过对中国西部县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构建,来研究其投入产出方面的整体情况;通过对卫生人力资源的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排序分析,计算出投入产出上的结果;同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对投入产出有影响的相关性因素;最后通过对论文的综合分析来找出影响西部地区卫生人力资源投入产出的主要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对策与建议。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西部十一省县级医疗机构(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相关数据的收集(主要来源CMB关于中国西部农村卫生人力分配与保留现状研究资料库、2012-2016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西部样本县级医疗机构相关数据库);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西部县级医疗机构在卫生人力资源投入方面的基本情况、卫生人力资源产出方面的基本情况,采用率、比、图、表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表述分析;利用秩和比法和典型相关分析法对中国西部县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整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通过德尔菲法建立中国西部县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立的投入指标有医护比、编制人员数、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男女比等二十项指标;产出指标有医生人均日均诊疗人次、医生人均日均住院床日、医生人均年均出院人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3日确诊率等十八项产出指标。2.通过对中国西部县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的投入产出分析可知:各类机构的医护比均低于卫生部规定的医护比至少1:2的要求;男女比例失衡,女性是男性的2倍左右;中青年卫技人员占到了各级各类机构的50%以上;副高及以上职称数占比较低,除部分医疗机构外,均低于10%;医师人均日均诊疗人次不高,低于国家(30)人次的规定;医师年人均业务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77.70)差距较大;医疗质量上各类医疗机构的院感染率均在1.5%以内;不良反应例数也较少,但2012-2014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县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的治愈率较高,基本在80%以上,而县中医院治愈率参次不齐,整体治愈率仅为60%左右。3.通过秩和比法分析可知:西部县医院投入产出综合效率最高的是云南(2.0690),最低的是青海(0.7825);县中医院最高的是云南(2.2203),最低的是青海(1.2131);县妇幼保健院最高的是四川(1.9811),最低的是甘肃(1.1271);西部县级医疗机构投入产出综合排名分析可知:广西(2.0655)与四川(2.0885)处于高档,西藏(0.9336)处于低档,其余省份均处于中档。4.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可知:在两对典型变量解释百分比上,分别达到了99.80%、99.70%,说明卫生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实际在岗人员数(0.936)、护士数(1.615)对提高医院收入具有显着地促进作用;医师数(0.903)、护士数(1.257)、副高及以上职称数(0.828)与医疗质量提高有显着的相关性;出院人数(2.085)、治愈率(2.547)、病床使用率(2.193)与卫生人力资源产出效率提高有显着的相关性。建议:1.加强西部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的有效投入,合理布局西部地区卫生人力资源规划;2.增加西部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的数量,提升卫生人员培养力度,解决人才短缺问题;3.提高西部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的质量,提供针对性的医学教育,完善西部地区卫生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和体系;4.提高西部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的效率,完善西部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继续教育体系。

张萍[7](2014)在《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 ——以J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能力评价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和协同学理论为基础,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适用于农村地区的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J省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为卫生管理部门进行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提出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对策,为加强农村卫生机构的科学管理和调整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10年和2013年J省卫生统计年报资料的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对比分析,了解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建设、财力资源以及卫生服务提供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德尔菲法及数理统计学方法构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百分权重和变异系数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计算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克朗巴赫系数检验指标体系的信度,采用相关性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应用Topsis法和秩和比法相结合对J省范围内的6家县级综合医院、24家乡镇卫生院和48所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2013年J省县级综合医院每千服务人口床位数为1.17张,医护比为1:1.06,进修半年以上人员比例为1.13%,建立信息系统的医院比例为19.28%,药占比为25.55%,转往基层医疗机构人数占出院人数的0.43%。床均建筑面积未达标准的医院占37.35%,病床使用率未达标准的医院占69.88%;乡镇卫生院每千服务人口床位数为1.07张,卫生技术人员占人员总数比例未达标准的卫生院占78.97%,医护比为1:0.60,全科医生占执业(助理)医师的5.19%,药占比为18.48%,平均病床使用率32.20%。平均每家乡镇卫生院年召开乡村医生例会13.5次;村卫生室房屋建筑面积达标比例为79.14%,有71.52%的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配备少于50种;每千农业人口村医数为1.52,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比例为11.77%,平均年诊疗人次数2583人次,平均药占比为33.01%,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的比例均未超过50%。年人均参加乡镇卫生院例会次数不足年举办例会次数的60%。2.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投入方面包括3个维度、6个一级指标及25个二级指标,产出方面包括3个维度、7个一级指标及22个二级指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投入方面包括3个维度、6个一级指标以及22个二级指标,产出方面包括3个维度、16个一级指标及35个二级指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投入方面包括3个维度、8个一级指标及14个二级指标,产出方面包括3个维度、12个一级指标及24个二级指标。3.经Topsis法排序,6家县级综合医院中服务能力最好的是A4医院,Ci值为0.449,最差的是A6医院,Ci值为0.221。24家乡镇卫生院中服务能力最好的是B1卫生院,Ci值为0.426,最差的是B11卫生院,Ci值为0.087。48所村卫生室中服务能力最好的是C15村卫生室,Ci值为0.574,最差的是C43村卫生室,Ci值为0.133。经RSR法分档后,县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档次为“好”的各占33.33%;村卫生室档次为“好”占31.25%。经相关分析,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构建了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验证了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J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仍缺乏有效的整合,各级医疗机构协同合作不足,整体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卫生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执业水平较低,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基本仪器设备和基本药物配置不足;部分地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财政投入不足,尤其是人员经费投入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和信息专业人才匮乏;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不足,与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3.从系统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提出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的相关政策建议。

柯思琼[8](2013)在《新疆贫困县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服务能力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新疆贫困县三级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和医务人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并通过了解医务人员的培训情况及需求和对专业知识掌握熟悉度,以及当地居民对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服务的满意度,掌握并分析影响医务人员服务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提升医务人员服务能力的建议,为新疆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利用开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在新疆36个贫困县中随机抽取六个贫困县,发放调查表收集6个县县医院,46个乡镇卫生院,508个村卫生室负责人收集定量数据,并对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对专业培训需求情况及调查当日在县乡村医疗机构急诊农民及牧民对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满意度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定性研究采用与县卫生局局长、县医院院长乡镇卫生院院长和村卫生室负责人进行个人访谈,资料采用内容归纳法整理。结果:(1)新疆贫困县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分别占46.11%、69.09%和46.77%;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县医院占60.37%,乡镇卫生院占55.81%,专业以临床医学和护理为主;人员流动方面县医院以初级职称流入流出人数最多,分别为60.90%和37.65%,乡镇卫生院以无职称流入较多,初级职称流出较多;学历流动均以中专学历人数最多,专业流动以卫生技术人员的为主,均超过70.00%。(2)培训进修方面: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参加培训进修均以专科培训为主,县医院在自治区级机构接受培训的人次数最多占65.05%,乡镇卫生院在同级医院接受培训的人次数最多占65.77%,村卫生室95.34%的村医参加过乡镇卫生院培训。(3)培训需求和专业知识掌握度方面: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均对内科、外科及妇科专业知识掌握度较高,县医院医务人员对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知识不熟悉,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对部分基本医疗和科研专业知识不熟悉;医生最希望培训的专业科目是内科,外科,急诊与急救和儿科。被调查的护士中,对常见病的临床护理、急救护理和慢性病的临床护理专业掌握度最高,对精神病的预防与管理,临终关怀,中医护理和老年保健专业知识熟悉度较低;护士最需要得到培训的专业科目是急救护理、常见病的临床护理、慢性病的临床护理和传染病的临床护理,而对临终关怀、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心理健康护理和常见病的预防与管理专业培训要求关注度低。(4)贫困县三级医疗机构服务量逐年增多,县医院以急救急诊人次数最多,占总诊疗的85.63%,乡镇卫生院以门诊人次数最多占67.17%,入院好转率均在50%以上;从服务能力来看六县医院基本医疗项目开展最多的科目前三位是心血管内科,开展率为98.15%,呼吸内科为96.67%和内分泌科83.33%;外科平均开展率为38.12%,其中服务项目开设最多的是骨科52.78%,开展率最低的是胸外科仅为16.67%。乡镇卫生院内科开设率最高为91.30%,其次预防保健科和妇产科,正骨科,口腔科和皮肤科的开设率较低;外科手术中人工流产的开展率最高为26.09%;在诊断医疗服务项目中心电图检查项目开展率最高为80.43%,急诊急救医疗服务中止血、包扎伤口、清创缝合术开展率最高,公共卫生服务中传染病疫情报告开展情况最好。(5)居民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总的满意度依次为县>乡>村,平均值分别为67.88%,66.73%,和40.2%,看病的安全性是居民选择就诊单位的首要条件。结论:(1)政府构建适应贫困地区卫生人力开发的相关政策,深化卫生人事改革,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学人才;对于不具备执业(助理)医师的医护人员,采取多种方式使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2)发挥远程网络教育作用,加强农村继续教育,同时重视防保工作,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通过多种渠道与方法提高基本医疗、医学诊断、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培训和服务能力。(3)重视农村医学教育,加强民族特色医疗服务能力。(4)发挥临床实践学习,从而提高乡村全科医师诊疗能力。(5)完善培训体系,通过加强绩效考核督促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学习,增强全科医师培训。

曾缓,朱航,王天怡,王焱焱,黄修薇,汪洋[9](2010)在《中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妇女产前保健现状》文中指出

沈凤鸣[10](2010)在《江西省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客观的评价江西省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水平,了解其卫生服务能力现状,发现卫生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评价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卫生事业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普查方法进行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从卫生人力、房屋、设备、服务功能、经费、管理六个方面来考虑,调查表经过相关专家讨论和省卫生厅相关行政处室的意见后,确定最终的调查表。调查表由乡卫生院相关责任人填写,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监督。采用描述性统计指标对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利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相结合确定最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分比和定性排序定量转化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分。结果:1、现状描述村卫生室负责人平均年龄为39.65岁,94.63%获得乡村医生资格;江西省村卫生室每千服务人口有卫生人员数1.02人;以中专学历为主,占77.15%,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所占比例分别为5.16%、1.27%;43.51%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面积达到要求,平均每个村卫生室配置14.86种医疗设备;12.68%的村卫生室未开展预防保健服务;2007年平均每名乡村医生防疫补助为168.57元;2007年村卫生至少4种规章制度的比例为66.84%。2、确定最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终级评价指标体系。终级评价指标体系由6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26项三级指标组成。3、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分比和定性排序定量转化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如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权重为0.0323,平均每个乡村医生防疫补助权重为0.0890,中医药技术防治疾病执行率权重为0.1237。4、综合评分以100分为满分,江西省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综合评分为71.3424分,综合评分前三的设区市依次是南昌市、九江市和宜春市;综合评分倒数三位为鹰潭市、赣州市和上饶市,综合评分均在70分以下。把综合评价分成三个等级:好(80分以上)、中(60分—80分)、差(<60分),全省村卫生室中,得分80分以上占30.61%,60—80分占37.12%,60分以下占32.27%。从各设区市来看,好等级比例中最大的南昌市,为70.77%,最低的是上饶市,占比18.23%;差等级中比例最大的是上饶市,为48.41%,最少的是南昌市,为8.29%。5、影响因素影响评分的主要因素是平均每个乡村医生的防疫补助和各项服务功能执行率。结论:1、江西省村卫生室整体卫生服务能力水平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村卫生室卫生人员数量相对略低,卫生人员的素质仍有待加强;村卫生室现有的医疗条件与农村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部分地区市对乡村医生的防疫补助不高。2、通过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法相结合对指标进行筛选,筛选出的评价指标代表性好。3、采用分比和定性排序定量转化相结合确定权重,效果理想。4、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西省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分,结果准确。5、政府应平衡各地的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补助水平,尽量保持一致;并规范各地级市村卫生室服务功能的执行情况。

二、中国西部5省40个贫困县村卫生室综合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西部5省40个贫困县村卫生室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
    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相关概念阐释
        2.1.1 中央单位
        2.1.2 社会扶贫
        2.1.3 定点扶贫
        2.1.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
        2.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2.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
        2.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
        2.2.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
    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
        2.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起步阶段
        2.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展开阶段
        2.3.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深化阶段
        2.3.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完善阶段
第3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3.1.3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论
        3.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第4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
    4.1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4.1.1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由来
        4.1.2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内容
        4.1.3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典型案例
    4.2 通过产业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4.2.1 产业扶贫的由来
        4.2.2 产业扶贫的内容
        4.2.3 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4.3 通过技能培训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
        4.3.1 技能培训扶贫的由来
        4.3.2 技能培训扶贫的内容
        4.3.3 技能培训扶贫的典型案例
    4.4 通过教育科技文化扶贫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发展
        4.4.1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由来
        4.4.2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内容
        4.4.3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4.5 通过健康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
        4.5.1 健康扶贫的由来
        4.5.2 健康扶贫的内容
        4.5.3 健康扶贫的典型案例
    4.6 通过网络扶贫拓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渠道
        4.6.1 网络扶贫的由来
        4.6.2 网络扶贫的内容
        4.6.3 网络扶贫的典型案例
第5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
    5.1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
        5.1.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1.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2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
        5.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3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5.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4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5.4.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4.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5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
        5.5.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5.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第6章 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
    6.1 中国农村反贫困目标瞄准的调整
        6.1.1 相对贫困的涵义
        6.1.2 相对贫困的特征
        6.1.3 农村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心
        6.1.4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路径
    6.2 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
        6.2.1 政策优势
        6.2.2 资源优势
        6.2.3 规划优势
        6.2.4 人才优势
        6.2.5 技术优势
    6.3 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6.3.1 党委领导机制
        6.3.2 政府主导机制
        6.3.3 群众参与机制
        6.3.4 组织协调机制
        6.3.5 资金投入机制
        6.3.6 考核评价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精准扶贫对就业的影响研究 ——基于四川省的区域性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2.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
        2.1.2 关于劳动力就业的研究
        2.1.3 关于扶贫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
        2.1.4 关于扶贫、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1.5 研究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2.2.2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
        2.2.3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我国农村贫困、就业现状与精准扶贫政策实践
    3.1 我国农村贫困现状
        3.1.1 全国农村贫困基本特征
        3.1.2 贫困地区农村贫困状况
    3.2 我国农村就业现状
        3.2.1 农村就业总体特征
        3.2.2 贫困地区农村就业状况
    3.3 农村贫困与就业的时空比较分析
        3.3.1 时间序列比较
        3.3.2 区域比较
        3.3.3 结构比较
    3.4 反贫困实践:精准扶贫的实施
        3.4.1 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与主要内容
        3.4.2 产业扶贫与转移就业扶贫实践
    3.5 本章小结
4.精准扶贫对就业的影响机理和实践效应
    4.1 扶贫与就业的理论与实践关系
        4.1.1 扶贫是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难题的重要方式
        4.1.2 就业促进是反映精准扶贫成效的战略举措
        4.1.3 精准扶贫通过就业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2 精准扶贫对就业的影响逻辑
        4.2.1 主要分析维度
        4.2.2 对就业规模的影响逻辑
        4.2.3 对就业结构的影响逻辑
        4.2.4 对就业质量的影响逻辑
    4.3 精准扶贫影响就业的实践效应
        4.3.1 就业规模维度
        4.3.2 就业结构维度
        4.3.3 就业质量维度
    4.4 本章小结
5.四川省精准扶贫促进就业的政策实践
    5.1 四川省精准扶贫政策实践
        5.1.1 主要政策梳理
        5.1.2 实践成效
        5.1.3 主要难点
    5.2 四川省产业扶贫政策实践
        5.2.1 政策梳理
        5.2.2 实践成效
    5.3 四川省就业扶贫政策实践
        5.3.1 政策梳理
        5.3.2 实践成效
    5.4 本章小结
6.四川省精准扶贫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来自88 个贫困县的证据
    6.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6.1.1 数据来源
        6.1.2 按照年份分类的样本描述
        6.1.3 按照贫困程度分类的样本描述
        6.1.4 按照贫困县退出时间分类的样本描述
    6.2 实证分析
        6.2.1 模型设定和描述统计
        6.2.2 精准扶贫对就业规模的影响分析
        6.2.3 精准扶贫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6.2.4 精准扶贫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6.3 本章小结
7.就业扶贫及其效果的实证分析——来自四川省村级数据的证据
    7.1 政策依据与主要载体
        7.1.1 政策依据
        7.1.2 重要载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7.2 数据来源、关键变量和模型设定
        7.2.1 数据来源
        7.2.2 关键变量
        7.2.3 模型设定
    7.3 实证结果
    7.4 本章小结
8.就业扶贫及其效果的实证分析——来自四川省农业普查微观数据的证据
    8.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统计
        8.1.1 数据来源
        8.1.2 样本描述统计
    8.2 关键变量和模型设定
        8.2.1 关键变量
        8.2.2 模型设定
    8.3 实证结果
    8.4 本章小结
9.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1.1 精准扶贫是解决就业难题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9.1.2 精准扶贫对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9.1.3 精准扶贫与就业促进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9.2 对策建议
        9.2.1 围绕精准推进扶贫
        9.2.2 围绕就业稳定脱贫
        9.2.3 围绕发展长效脱贫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
    五、资料数据来源与田野调查
第一章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民族村寨
        三、民族村寨旅游
        四、旅游扶贫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环境贫困理论
        二、资源诅咒理论
        三、精准扶贫理论
        四、乡村治理理论
        五、土地产权理论
        六、文化资本理论
    第三节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及特点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特点
    第四节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及局限性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可行性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现实选择及发展阶段
    第一节 贵州民族地区的贫困
        一、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
        二、贫困原因错综,贫困治理复杂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寨的主要特征
        一、是交融散布于崇山峻岭中的“活化石”
        二、拥有着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生存智慧
        三、凝固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结构之中
        四、通过仪式性的活动确定社会结构关系
        五、风险依靠有限自我救助社会组织系统
    第三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条件
        一、资源禀赋
        二、脱贫攻坚
        三、市场驱动
    第四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阶段
        一、起步期(改革开放-1990年)
        二、成长期(1991年-2010年)
        三、成熟期(2011年-现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效果评估
    第一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整体效果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大格局形成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推动经济发展
        三、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促进减贫增收
        四、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改善人居环境
        五、民族村寨旅游扶贫重构人地关系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以黔东南为样本
        一、绩效评价样本选择依据
        二、扶贫绩效计算
        三、绩效评价分析
    第三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福利评估
        一、福利的内涵及测量
        二、基于可行能力的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福利评估体系
        三、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福利评估
        四、福利改进方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经验及挑战
    第一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经验
        一、政府主导:贫困地区的合理逻辑
        二、搭建平台:高标准开展国际合作
        三、生态补偿:优化旅游及人居环境
        四、长效管护:乡村设施的投管机制
        五、文旅融合:以旅游激活文化传承
        六、村民主体: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挑战
        一、异化与重构:传统乡村社会的“脱嵌”
        二、机会与风险:产业机会的盲目与麻木
        三、能人与穷人:精英剥夺与贫富差距
        四、扶贫与养贫:难以避免的“公地悲剧”
        五、增长与消亡:贫困减缓中“无根的增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案例研究
    第一节 扶贫困境与乡村治理:来自肇兴侗寨的调查
        一、肇兴侗寨概况
        二、肇兴侗寨的传统社会组织及现代意义
        三、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历程
        四、旅游扶贫中基层行政与乡村社会的拉锯
        五、破局:村寨旅游扶贫权利的有序归位
    第二节 扶贫质量与土地产权:来自纳灰村的调查
        一、万峰林纳灰村概况
        二、布依族传统的农地习俗
        三、纳灰村旅游扶贫历程
        四、华冠背后:景区核心村寨的尴尬
        五、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升村寨旅游脱贫质量
    第三节 扶贫创新与文化资本:来自岜沙苗寨的调查
        一、岜沙苗寨民族文化
        二、岜沙旅游扶贫推动民族文化资本化的过程
        三、岜沙旅游扶贫推动民族文化资本化的问题
        四、岜沙旅游扶贫创新激活民族文化资本价值
    第四节 案例思考: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方向
        一、重组乡村治理结构是破解村寨旅游扶贫困境的重要基础
        二、重赋乡村产业活力是提升村寨旅游扶贫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重构乡村文化价值是促进村寨旅游扶贫创新的重要依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及举措
    第一节 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
        一、调整贵州村寨旅游扶贫战略的依据
        二、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
    第二节 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举措
        一、创新多元化的村寨旅游扶贫模式
        二、探索差异化的村寨旅游扶贫路径
        三、推动市场化的文化价值实现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不足及展望
    结论
    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调查问卷
    附录二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村民访谈提纲
    附录三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村组干部访谈提纲
    附录四 部门及案例点主要访谈人员基本信息
    附录五 “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专家打分表
    附录六 田野工作相关照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4)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精准扶贫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田野调查法
    五、学界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回顾
        (一)扶贫对象的研究
        (二)扶贫路径的研究
        (三)扶贫效果的研究
第一章 苍山西镇的贫困现状及致贫原因
    一、苍山西镇的贫困现状
    二、苍山西镇的致贫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二)文化原因
        (三)自然原因
第二章 苍山西镇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
    一、产业发展模式
    二、小额信贷模式
    三、劳务输出模式
    四、异地搬迁模式
    五、社会服务模式
第三章 苍山西镇精准扶贫的经验总结
    一、扶贫对象精准
    二、项目安排精准
    三、资金使用精准
    四、因村派人精准
    五、脱贫成效精准
第四章 苍山西镇巩固提升扶贫成果的思考
    一、苍山西镇巩固提升扶贫成果面临的困难
        (一)自然条件限制,致富基础不实
        (二)产业模式单一,产品附加值低
        (三)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缺乏支撑
    二、苍山西镇巩固提升扶贫效果的对策
        (一)建立帮扶救助长效机制
        (二)稳定增收渠道
        (三)加强政策保障
        (四)强化住房保障
        (五)强化饮水保障
        (六)强化防贫保险
        (七)巩固脱贫成效
        (八)建立返贫预警制度
        (九)强化责任落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精准扶贫背景下山区贫困县产业空间特征及其规划对策研究 ——以湖北宣恩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现实问题
        1.1.1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调整时期,山区贫困县是精准扶贫的主战场
        1.1.2 现阶段产业扶贫是山区贫困县精准扶贫的有效实现形式
        1.1.3 产业扶贫与产业空间的相互作用日趋强化
        1.1.4 山区贫困县产业扶贫面临着普遍性的发展困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产业布局区位理论
        2.1.2 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2.1.3 产业空间布局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产业空间研究
        2.2.2 产业空间规划研究
        2.2.3 精准扶贫与山区贫困县产业扶贫研究
        2.2.4 相关研究评述
    2.3 本章小节
3 宣恩县概况及其精准扶贫发展历程
    3.1 案例代表性
    3.2 宣恩县概况
        3.2.1 地理位置
        3.2.2 地形地貌
    3.3 精准扶贫背景下山区贫困县产业扶贫的机遇
        3.3.1 政策发展机遇
        3.3.2 市场发展机遇
    3.4 宣恩县经济与城镇化发展概况
        3.4.1 宣恩县经济发展概况
        3.4.2 宣恩县城镇化发展概况
    3.5 宣恩县精准扶贫发展历程
        3.5.1 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阶段
        3.5.2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阶段
        3.5.3 易地扶贫搬迁阶段
    3.6 本章小节
4 精准扶贫背景下宣恩县产业空间特征分析
    4.1 精准扶贫与产业空间的作用关系
        4.1.1 研究维度—国家政策和地方探索两个政策维度
        4.1.2 研究内容—影响产业空间的政策内容
        4.1.3 作用关系—产业扶贫模式与产业空间特征的理论搭建
    4.2 产业扶贫模式下产业空间特征
        4.2.1 整体形态:宏观形成面状产业空间,中观轴向拓展、内向填充
        4.2.2 功能布局:宏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观工业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激增,微观出现社区工厂微空间
        4.2.3 空间格局:中观由同心圆向工业驱动的扇形特征转变
    4.3 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4.3.1 整体影响因素
        4.3.2 功能影响因素
        4.3.3 空间影响因素
    4.4 产业扶贫实施后宣恩县产业空间评价
        4.4.1 产业的空间集聚效益
        4.4.2 产业空间结构水平
        4.4.3 产业经济竞争力
        4.4.4 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效果
    4.5 精准扶贫背景下宣恩县产业空间问题
        4.5.1 边界作用抑制,产业空间细碎
        4.5.2 城乡产业分工不明确,布局层次低
        4.5.3 产业经济滞后与消除贫困之间的问题
        4.5.4 产业空间规划动态弹性不足,产业扶贫项目运行不佳
        4.5.5 搬迁社区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关系耦合欠佳
    4.6 本章小节
5 精准扶贫背景下宣恩县产业空间规划对策研究
    5.1 精准扶贫背景下宣恩县产业空间规划原则
        5.1.1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
        5.1.2 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原则
        5.1.3 精准脱贫,规划引领原则
        5.1.4 创新驱动,完善体系原则
    5.2 精准扶贫背景下宣恩县产业空间规划对策
        5.2.1 宏观县域层面--精准调控城乡产业空间布局
        5.2.2 中观规划区层面—加快产城融合,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
        5.2.3 微观城市规划区层面--认清产业空间特征
    5.3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工程实践项目
    C 宣恩县“精准扶贫”中产业扶贫相关政策一览表
    D 宣恩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一览表
    E 宣恩县企业分布一览表
    F 2017 年宣恩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G 宣恩县2015年第二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备查表
    H 产业扶贫贫困户调研问卷
    I 产业扶贫社区工作人员调研问卷
    J 论文数据采集
致谢

(6)中国西部县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投入产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标
    3.研究内容
    4.研究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
    1.卫生人力资源理论
    2.投入与产出概念
    3.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4.典型相关分析法
    5.秩和比法
第二章 中国西部地区卫生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1.中国西部地区卫生人力资源基本情况概述
    2.中国西部地区卫生人员配置情况
第三章 中国西部县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
    1.西部县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指标体系构建
    2.信度和效度分析
第四章 中国西部县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投入产出基本情况
    1.县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投入情况
    2.县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产出情况
    3.县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产出基本情况
第五章 中国西部县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分析
    1.县人民医院
    2.县中医院
    3.县妇幼保健院
    4.县级医疗机构综合投入产出分析
第六章 中国西部县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相关性分析
    1.变量选择
    2.投入产出指标相关性分析
    3.典型相关系数及其检验
    4.典型相关模型
    5.典型结构分析
    6.典型冗余分析与解释能力
第七章 讨论与建议
    1.讨论
    2.建议
本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

(7)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 ——以J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能力
        1.2.2 卫生服务
        1.2.3 卫生服务能力
        1.2.4 卫生服务能力评价
    1.3 国内外卫生服务能力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能力评价理论
        2.1.1 能力评价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2.1.2 能力评价理论应用于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研究的可行性
    2.2 系统管理理论
        2.2.1 系统管理理论及其基本观点
        2.2.2 系统管理理论应用于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研究的可行性
    2.3 协同学理论
        2.3.1 协同学理论及其基本观点
        2.3.2 协同学理论应用于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研究的可行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资料与方法
        3.2.1 资料来源
        3.2.2 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现状
        3.3.2 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现状
        3.3.2.1 基本情况
        3.3.2.2 基础设施
        3.3.2.3 人力资源
        3.3.2.4 财力资源
        3.3.2.5 医疗服务
        3.3.2.6 公共卫生服务
        3.3.2.7 卫生相关服务
        3.3.3 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现状
    3.4 讨论
        3.4.1 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3.4.2 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3.4.2.1 基础设施建设
        3.4.2.2 人力资源建设
        3.4.2.3 财力资源
        3.4.2.4 卫生服务提供能力
        3.4.3 村卫生室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3.4.4 各级卫生机构间协同合作情况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指标体系初建方法
        4.2.2 指标筛选方法
        4.2.3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4.2.4 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检验
    4.3 研究结果
        4.3.1 初级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3.2 专家遴选结果
        4.3.3 专家积极性
        4.3.4 专家意见的一致性
        4.3.5 专家权威程度
        4.3.6 第 1 轮指标筛选结果
        4.3.7 第 2 轮指标筛选结果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4.1 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4.2 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4.3 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5 指标权重的确定
    4.6 指标分值的确定
    4.7 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检验
        4.7.1 信度检验
        4.7.2 效度检验
    4.8 讨论
        4.8.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分析
        4.8.2 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分析
        4.8.3 评价指标体系的定位及适用范围分析
        4.8.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数据来源和收集方法
        5.2.3 数据分析方法
    5.3 结果
        5.3.1 县级综合医院综合评价结果
        5.3.2 乡镇卫生院综合评价结果
        5.3.3 村卫生室综合评价结果
    5.4 讨论
        5.4.1 数据分析方法讨论
        5.4.2 评价结果分析
        5.4.3 局限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
    6.1 系统层面
        6.1.1 充分实现各级机构间的功能互补和业务协同
        6.1.2 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
    6.2 组织层面
        6.2.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2.2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6.3 个体层面
        6.3.1 加强现有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6.3.2 建立农村医学教育系列,保障农村卫生人力的可持续供给
        6.3.3 完善激励保障政策,提高卫生人才职业满意度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1.1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7.1.2 现状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
        7.1.3 对策研究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新疆贫困县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服务能力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人员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9)中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妇女产前保健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产前保健现状
    1.1 产前检查率及次数
    1.2 早孕检查率和初检孕周
    1.3 检查项目和检查地点
    1.4 健康教育
2 产前保健影响因素
    2.1 育龄期妇女
        2.1.1 经济、文化程度、民族
        2.1.2 年龄、生育子女数
    2.2 产前保健服务提供方
        2.2.1 乡镇卫生院
        2.2.2 村卫生室及村医
        2.2.3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2.3 相关政策
3 结语

(10)江西省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2.4 资料统计与分析
    2.5 质量控制
        2.5.1 调查表格设计
        2.5.2 调查员培训
        2.5.3 建立调查质量核查制度
        2.5.4 资料收集整理过程的质量控制
    2.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3章 结果
    3.1 村卫生室基本情况
    3.2 村卫生室卫生人力资源情况
        3.2.1 村卫生室负责人基本情况
        3.2.2 卫生人员情况
    3.3 村卫生室房屋建设情况
    3.4 村卫生室药品采购情况
    3.5 科室设置情况
    3.6 村卫生室设备配置情况
    3.7 村卫生室服务功能情况
    3.8 村卫生室防疫岗位津贴补助情况
    3.9 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3.10 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综合评价结果
        3.10.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10.2 建立目标图
        3.10.3 确定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3.10.4 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综合评价结果
第4章 讨论与分析
    4.1 村卫生室基本情况
    4.2 卫生人力情况
        4.2.1 村卫生室负责人基本情况
        4.2.2 村卫生室卫生人员数量情况
        4.2.3 村卫生室卫生人员构成与学历情况
    4.3 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
        4.3.1 43.51%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达到要求,科室设置状况与相应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4.3.2 药品以本机构自行购买为主
        4.3.3 设备配置仍需进一步加强
    4.4 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及财政补助情况
    4.5 综合评价情况
        4.5.1 指标筛选方法情况
        4.5.2 聚类效果情况
        4.5.3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方法
        4.5.4 综合评分情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文献综述
附录 B: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说明
附录C:江西省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基线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中国西部5省40个贫困县村卫生室综合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D]. 韩小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2]精准扶贫对就业的影响研究 ——基于四川省的区域性实证分析[D]. 周作昂.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3]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D]. 笪玲. 西南民族大学, 2020(12)
  • [4]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精准扶贫的实践研究[D]. 瞿秋美. 大理大学, 2019(01)
  • [5]精准扶贫背景下山区贫困县产业空间特征及其规划对策研究 ——以湖北宣恩县为例[D]. 张竹昕. 重庆大学, 2019(01)
  • [6]中国西部县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投入产出研究[D]. 郭雨轩. 宁夏医科大学, 2017(01)
  • [7]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 ——以J省为例[D]. 张萍. 吉林大学, 2014(03)
  • [8]新疆贫困县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服务能力现状研究[D]. 柯思琼.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9]中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妇女产前保健现状[J]. 曾缓,朱航,王天怡,王焱焱,黄修薇,汪洋. 中国妇幼保健, 2010(33)
  • [10]江西省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沈凤鸣. 南昌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西部5省40个贫困县村村卫生室综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