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暂停发放野生动物经营利用准许证(论文文献综述)
北京市人民政府[1](2020)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行使部分行政权力和办理部分公共服务事项的决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京政发[2019]23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决策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市政府决定,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经
高林安[2](2014)在《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陕西省乡村旅游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陕西省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进程中,显示着显着的正面政治、经济、文化效应的同时,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社会、生态等负面效应不断扩大,严重影响其生命周期长短。陕西省地域辽阔,下辖十市一区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负面效应各具特点,面对这种情况亟需寻找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来综合应对。适应性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可持续的、系统的对社会、经济、文化、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管理的方法,综合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的要求,以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要求的和谐统一,在众多领域都有其应用前景。乡村旅游开发在对乡村旅游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也涉及到如何进行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社会利益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适应性管理理论无疑能提供有力的指导。基于此,本文将陕西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动态性与适应性管理的动态管理模式相结合,以陕西省十市一区乡村旅游发展目的地为对象,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梳理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收集与多途径数据采集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乡村旅游发展理论、适应性管理理论、旅游地理学相关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陕西省各市、区及不同人文自然条件区域为空间分布单元,实地调研,分析、总结、评价、研究,针对陕西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态势,架构了各市及不同人文自然条件区域的政府管理、自身管理、产品供给与需求管理、基础设施供给与需求管理、空间布局规划管理、人才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适应性管理框架,推动陕西省乡村旅游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本论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立论依据、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并对国内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乡村旅游理论、适应性管理理论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评价。第二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部分主要探讨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乡村旅游发展理论、适应性管理理论、旅游地理学等相关理论。第三章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之一,阐述了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历程、管理模式、发展模式、空间布局、产品开发、经营现状等,对总体需求、供给、效应、人文、自然、社会生态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分析,为陕西省十市一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诊断打下基础。第四章、第五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对陕西省十市一区乡村旅游游客行为特征、社区居民影响感知、态度、供给系统、环境承载力、政府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综合评价,认为西安市、宝鸡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发展阶段,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起步阶段,延安市、榆林市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探索阶段。第五章对处于不同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的陕西省十市一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存在问题进行诊断,针对诊断问题从需求与供给、效应、环境以及其他因素方面提出适应性管理方案。反馈、实施方案,对方案应用进行监控和评估,根据结果提出调控对策,结合方案与调控对策进一步调整方案,最后架构陕西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城市、不同地域的乡村旅游需求与供给、效应、环境以及其他方面的适应性管理框架。第六章为研究总结部分,阐述了基本结论,创新之处、研究不足与以后研究的方向。论文通过“理论研究+一线调研+实践应用”的模式,架构了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框架,有效降低了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负面效应,有利于延长陕西省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探索了适应性管理理论在乡村旅游研究中的实践应用价值。丰富、深化了乡村旅游相关理论研究,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论文中所构建的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框架也可为我国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乡村旅游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彭爽[3](2012)在《出口管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出口管制是指一国政府管制机构依据国家法令和政策对本国出口贸易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行为。出口管制由来已久,在古埃及和古希腊,限制出口是为了将必需的食品和原料留在国内;在中国汉代,出口管制被用于防止外来侵略和巩固统治。此后,出口管制作为贸易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延续至今。出口管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说明,贸易管制等经济力量是国家实现政治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尽管出口管制是一种对外贸易政策工具,它有助于确保国内供应、稳定商品价格、增加政府收入、规范出口秩序、优化出口结构、减少贸易摩擦等,然而在国家利益的整体考虑之下,各国出口管制均发挥着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与政治利益、推行本国外交政策的重要作用,既具有经济意义也具有战略意义。对贸易保护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发现西欧重商主义者,美国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以及以克鲁格曼、格罗斯曼、布兰德、斯宾塞等为代表的创立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专家均提出了出口管制理论与政策。重商主义的出口管制思想与政策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主张禁止金银输出、控制原材料出口、管制外国商人的活动,这一时期的出口管制政策包括严格管制货币出口、限制原料和粮食出口等;晚期重商主义主张放松货币输出管制、保证对外贸易出超,在该理论指导之下,西欧各国实行了保护关税、扶持出口商、垄断殖民地贸易、禁止熟练技工和先进机器设备外流、重视出口质量管制等出口管制政策。从政策效果来看,重商主义的出口管制思想为西欧国家干预出口贸易建立了理论基础;重商主义出口管制政策的实施,则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扩大了对外贸易的范围和规模。但是,重商主义的出口管制政策也存在局限,它所推行的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极易引发各国之间的冲突。汉密尔顿的出口管制思想集中体现在《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他主张政府管理对外贸易、禁止制造业原料出口、免除原料关税、检查制成品质量、限制改良机器和工具输出;他出任美国财政部长期间推行的出口管制政策主要有区别对待的关税政策、短缺原料免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外贸商船注册登记政策等。汉密尔顿关于出口管制的思想,为经济落后国家干预对外贸易、实现经济赶超提供了理论支撑;汉密尔顿的出口管制政策,推动了美国独立发展国内民族工业的进程,增加了美国的出口收入。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战略性出口政策、战略性进口政策、用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战略性出口政策指政府依据不同的国际市场结构所选择的有利于本国的出口政策,即政府补贴政策、政府征收出口税政策、政府不干预政策;战略性进口政策指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干预进口,以抽取外国寡头企业的垄断租金、促进本国企业获得更多垄断利润的贸易政策;用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是政府采取进口保护措施帮助本国企业获得规模经济优势,进而促进出口的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为不完全竞争及规模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外贸活动构建了新的理论依据,该理论的提出凸显了政府合理限制出口以获取更多贸易利益的重要性。加强合理的出口管制非常必要,出口管制既是确保国家安全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国家之间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反对其他国家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贸易平等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必然选择。正因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实施了全面的出口管制。除了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出口管制,国际层面的出口管制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一,世界贸易组织(WTO)对成员方出口管制的管制主要基于WTO法律框架下关于出口管制的法律条款,其内容包括《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农产品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装运前检验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原产地规则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关于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保障措施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等,WTO以此为指导监督和规范各成员方的出口行为。由于WTO对出口管制的规定存在缺陷,表现在WTO法律框架下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用词模糊,不利于世贸组织管理各成员方的出口管制活动;WTO法律框架下关于出口管制的条款比较缺乏,影响了WTO对成员方出口管制行为的约束力;例外条款的规定易于产生漏洞,等等。因此,应通过补充和增加WTO关于出口管制的法律条款、要求成员方慎用例外条款、提高各成员方的出口管制透明度、对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国家与地区的出口管制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管理等方式禁止歧视性出口管制,敦促各成员方放松不必要的出口管制,以完善WTO对出口管制的管制。其二,国际多边出口管制机制在军备控制、反对恐怖主义、防扩散、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在共同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基础之上的多边出口管制机制有效协调着成员国共同的出口管制政策,然而现有的四大多边出口控制机制均存在不足。国际多边出口管制机制面临的严峻挑战体现在,这一非正式的出口控制机制不能约束非参与国的出口活动、尚未形成正式的制度安排、成员国之间存在利益差异与利益矛盾、无法监控和及时管制企业及非国家实体的扩散行为、缺乏充分的信息共享、无形技术转让更为隐蔽等方面,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有,推动更多国家参与国际多边出口管制机制、颁布防扩散国际法、重建多边出口控制机制、大国承担更多责任、加大对企业出口行为的管制力度等。总之,各成员方要依据多边管制原则与触发清单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口管制政策,在多边出口管制机制下继续实施合理的出口管制,履行国际承诺;同时,要反对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多边出口管制推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考察国外出口管制体制,发现经过多年演变与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均已制订和颁布了《出口管制法》,建立了出口管制清单,设有专门的出口管制机构负责执行包括出口许可证、全面控制等在内的各项管制措施,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出口管制体制。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多方面启示,即出口管制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立法基础之上、统一出口管制机构有利于提高管制效率、实现信息公开是提升出口管制透明度的保证、加强宣传与培训促进了高效执法与自觉守法、开展出口管制的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利益。同时,必须弄清国外出口管制的实质,即出口管制是其维护自身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阻止其他国家和地区提升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政策工具。国外歧视性出口管制阻碍了商品与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正常流动,不利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全球贸易的平衡发展,导致了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不均;既不利于管制目标国的经济发展,也损害了出口商的经济利益,引起管制国的出口结构扭曲和贸易收支失衡。中国的出口管制经历了从国家统制型管制政策向开放型管制政策的演变历程,完成了出口管制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的转变。现在,中国已建立了涵盖核生化产品和导弹等各种敏感物项及所有军品的较为完备的出口控制体制,实行了国际通行的清单管制、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管制、全面管制等做法,大大提升了出口管制政策的法制化程度和透明度,并加强了与国际出口管制机制的合作。我国出口管制的立法基础由出口管制主要法律、出口管制行政法规、出口管制部门规章构成,以此为依据,我国编制了《军品出口管理清单》、核生化产品及导弹等两用物项及其技术管制清单、《禁止出口货物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等,明确了出口管制对象。商务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海关总署、外交部、公安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原子能机构、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是我国出口管制的主管部门。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防扩散出口管制,近年来又加大了对资源性产品的出口管制力度,出口管制工作成绩斐然。但是,我国在出口管制架构、出口管制主体、出口管制目标、出口管制对象、出口管制手段、出口管制设施、出口管制国际合作、出口管制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我们应及时总结我国出口管制的经验与教训,从健全出口管制体系架构,加强出口管制法规建设,规范出口管制制度以保证出口管制执法的公平与公正;统一出口管制主体,简化出口审批程序;兼顾出口管制的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及时更新出口管制对象;调整出口管制手段;加大出口管制的资金投入与人员投入,升级出口管制的硬件与软件设施,扩大出口管制主管部门的人员编制、不断充实出口管制专家库,为企业组织出口管制培训;开展出口管制的多边和双边合作,加强与国际出口管制机制的交流;认真学习出口管制的国际规则,形成成熟的应急机制等方面尽快完善我国的出口管制体制,集中有限的管制资源提高管制效率,充分实现管制目标。
孔志萍[4](2009)在《梅州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快的今天,在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21世纪,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席卷全球经济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已经成为当前各级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关键在于破除旧的不适应社会进步、阻碍经济发展的制度,建立科学的、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以新公共服务为核心理念,其基本职能是服务于公共利益,这一理论与我国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不谋而合。本文的重点是理清梅州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综合运用政治学、管理学、行政学的基本原理,对梅州市的行政审批效率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行政审批制度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诠释。第二部分,对梅州市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梅州市现行行政审批制度行政审批事项过多,审批范围广;行政审批的范围和标准缺乏科学界定,审批行为不够规范,尤其是行政审批程序混乱,暗箱操作多,不够公开透明,监督机制不尽完善,存在“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商品化”的苗头;行政审批环节多、手续繁、时间长、效率低;行政审批程序不公开;监督不力、管理不严等。通过这些剖析,为提高梅州市行政审批效率明确了方向。第三部分,发达国家和北京市崇文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启示。通过论述美国、日本两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并对照北京市崇文区行政审批改革的成功经验,参照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得出美国和日本及北京市崇文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给梅州的启示。第四部分,提出针对提高梅州市行政审批效率的若干对策。如:开通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推广“一站式”服务、大力实施电子政务、强化行政监督机制等。本文的创新之处是把实施电子政务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环节,同时把通过培育成熟的中介市场和完善电子监督系统作为梅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重头戏。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5](2007)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省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通知》文中认为辽政办发[2007]78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推进省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做好省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以下简称内容保障工作)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做好内容保障工作的重要意义省政府门户网站是省政府及省政府各部门、各市政府及有关单位在互联网上发布政府信息、提供在线办事和公益服务、进行互动交流的综合平台,内容保障工作由省政府
于仁秋[6](2007)在《请客》文中指出依旧是中国人在美国,读这部《请客》和当年读《北京人在纽约》,绝对不一样的感受,二十年的时差,不仅把唐人街上辛酸洗碗的留学生,变成了在主流社会推杯换盏的着名教授……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7](2006)在《关于印发梅州市人民政府政务公开内容目录的通知》文中提出梅市府办〔2006〕3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梅州市人民政府政务公开内容目录》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政务公开内容。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8](2006)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省有关部门和机构行政审批项目清理结果的通知》文中指出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省政府对省有关部门和机构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清理结果经省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各地、各部门要做好项目取消、下放
梅州市人民政府[9](2006)在《关于取消、保留和调整我市行政许可实施机构及行政许可事项的公告》文中指出梅市府〔2006〕7号为进一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我市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对市本级机关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再次进行了全面清理,现将清理结果予以公告。
陈静[10](2003)在《果子狸重归餐桌是吉是凶?》文中研究指明在人们还在为SARS会否卷土重来而担心时,果子狸已经重现江湖了,并再度回到了广州人的餐桌。曾经被视作“瘟神”的果子狸,难道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危险吗?
二、广东:暂停发放野生动物经营利用准许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暂停发放野生动物经营利用准许证(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立论依据 |
一、 中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
二、 中国乡村旅游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 |
三、 陕西省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
四、 适应性管理理论应用范畴的拓展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
二、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
三、 国内外适应性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
四、 总体研究评价与趋势展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一、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 |
二、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概念及主要理论框架 |
三、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各个阶段状况描述 |
四、 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主要因素 |
五、 旅游地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判定、评估 |
第二节 乡村旅游发展理论 |
一、 乡村旅游的概念 |
二、 乡村旅游的内涵与外延 |
三、 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 |
四、 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变迁机制 |
五、 一体化乡村旅游利益协调机制 |
第三节 适应性管理理论 |
一、 适应性管理理论的概念 |
二、 适应性管理理论的假设及内涵 |
三、 适应性管理理论的基本方法——循环圈 |
四、 适应性管理理论的阶段划分 |
第四节 旅游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一、 陕西省乡村旅游的起源 |
二、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
三、 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 |
四、 陕西省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现状 |
五、 陕西省乡村旅游管理现状 |
六、 陕西省乡村旅游产品、经营现状 |
第二节 陕西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
一、 游客需求 |
二、 产品供给 |
三、 效应 |
四、 人文、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
五、 其他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陕西省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研判 |
第一节 游客行为特征的生命周期 |
一、 游客流年、月、周变化情况 |
二、 客源结构 |
三、 旅游目的、方式、频次 |
四、 旅游感知效果、满意度 |
第二节 社区居民乡村旅游影响感知及发展态度的生命周期 |
一、 经济发展 |
二、 社会文化 |
三、 生态环境 |
四、 发展态度 |
第三节 供给系统的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 |
一、 产品供给 |
二、 交通设施 |
三、 接待设施 |
四、 信息传媒 |
第四节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 |
一、 自然生态环境 |
二、 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
第五节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不同地域生命周期综合评价 |
一、 陕西省各市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指标构建 |
二、 陕西省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三、 陕西省乡村旅游综合评价分析 |
第六节 陕西省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 |
一、 发展阶段地区 |
二、 起步阶段地区 |
三、 探索阶段地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陕西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乡村旅游目的地适应性管理 |
第一节 问题诊断与方案设计 |
一、 需求与供给因素 |
二、 效应因素 |
三、 环境因素 |
四、 其他因素 |
第二节 方案实施与结果监控、评估 |
一、 需求与供给因素 |
二、 效应因素 |
三、 环境因素 |
四、 其他因素 |
第三节 方案调整 |
一、 需求与供给因素 |
二、 效应因素 |
三、 环境因素 |
四、 其他因素 |
第四节 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框架 |
一、 需求与供给因素 |
二、 效应因素 |
三、 环境因素 |
四、 其他因素 |
第五节 给予相关部门的建议 |
一、 健全机构,科学管理 |
二、 相互配合,共促发展 |
三、 示范带动,规范经营 |
四、 发布信息,合理引导 |
五、 凝练品牌,扩大营销 |
六、 区域协调,平衡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一、 陕西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许多问题 |
二、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非均衡性 |
三、 陕西省十市一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 |
四、 陕西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乡村旅游目的地适应性管理框架 |
五、 陕西省不同地域乡村旅游目的地适应性管理框架 |
六、 陕西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
七、 对我国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目的地适应性管理的示范性 |
第二节 创新之处 |
一、 思路创新拓展了理论研究视野 |
二、 创新性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研判的综合评估体系 |
三、 首次系统构建了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框架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 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 研究展望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附一 |
附二 |
附三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出口管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目次 |
图目次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关于出口管制原因的研究 |
二、 关于出口管制目的的研究 |
三、 关于出口管制形式的研究 |
四、 关于出口管制措施的研究 |
五、 关于出口管制影响的研究 |
六、 关于出口管制政策主张的研究 |
七、 关于出口管制效果的研究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一、 论文的研究框架 |
二、 论文的研究方法 |
三、 论文的创新之处 |
四、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出口管制概述 |
第一节 出口管制的涵义、构成与分类 |
一、 出口管制的涵义 |
二、 出口管制的构成 |
三、 出口管制的分类 |
第二节 出口管制的措施 |
一、 国家专营 |
二、 出口配额 |
三、 出口禁运 |
四、 出口关税 |
五、 出口许可证 |
第三节 出口管制的必要性 |
一、 出口管制是确保国家安全利益的必然要求 |
二、 出口管制是国家之间竞争的必然结果 |
三、 出口管制是反对其他国家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
四、 出口管制是促进贸易平等化的客观要求 |
五、 出口管制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必然选择 |
第四节 出口管制的目的 |
一、 出口管制的经济目的 |
二、 出口管制的政治目的 |
三、 出口管制的其他目的 |
第三章 出口管制理论与政策的发展脉络 |
第一节 重商主义的出口管制思想与政策 |
一、 重商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
二、 早期重商主义的出口管制思想与出口管制政策 |
三、 晚期重商主义的出口管制思想与出口管制政策 |
第二节 汉密尔顿的出口管制思想及政策实践 |
一、 汉密尔顿的出口管制思想 |
二、 汉密尔顿推行的出口管制政策 |
第三节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与出口管制 |
一、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
二、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与出口管制 |
第四章 出口管制与国际组织 |
第一节 世界贸易组织与出口管制 |
一、 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框架下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 |
二、 世界贸易组织与出口管制的完善 |
第二节 国际多边出口管制机制与出口管制 |
一、 非正式国际组织与出口管制 |
二、 国际多边出口管制机制与出口管制 |
三、 国际多边出口管制机制面临的挑战及其完善 |
第五章 国外出口管制 |
第一节 美国的出口管制 |
一、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 |
二、 美国出口管制的法律体系 |
三、 美国的出口管制清单和出口许可 |
四、 美国的出口管制机构 |
五、 美国出口管制改革的最新进展 |
第二节 欧盟的出口管制 |
一、 欧盟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 |
二、 欧盟出口管制的法律体系 |
三、 欧盟的出口管制清单和出口许可 |
四、 欧盟的出口管制机构 |
第三节 日本的出口管制 |
一、 日本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 |
二、 日本出口管制的法律体系 |
三、 日本的出口管制清单和出口许可 |
四、 日本的出口管制机构 |
五、 日本的清单管制与全面管制 |
第四节 俄罗斯的出口管制 |
一、 俄罗斯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 |
二、 俄罗斯出口管制的法律体系 |
三、 俄罗斯的出口管制清单和出口许可 |
四、 俄罗斯的出口管制机构 |
第五节 国外出口管制的启示 |
一、 国外出口管制的实质 |
二、 国外出口管制的启示 |
第六章 中国的出口管制 |
第一节 中国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 |
一、 第一阶段的出口管制政策:1949-1978 年 |
二、 第二阶段的出口管制政策:1978-1994 年 |
三、 第三阶段的出口管制政策:1994 年至今 |
第二节 中国出口管制的法律体系 |
一、 出口管制主要法律 |
二、 出口管制行政法规 |
三、 出口管制部门规章 |
第三节 中国的出口管制清单和出口管制措施 |
一、 中国的出口管制清单 |
二、 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 |
第四节 中国的出口管制机构 |
一、 中国主要的出口管制机构 |
二、 受控物项和技术的出口许可审批过程 |
第五节 中国出口管制的政策绩效 |
一、 中国出口管制政策效果的整体评价 |
二、 中国出口管制政策绩效的案例分析——以稀土出口管制为例 |
第六节 中国出口管制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出口管制架构存在的问题 |
二、 出口管制主体存在的问题 |
三、 出口管制目标存在的问题 |
四、 出口管制对象存在的问题 |
五、 出口管制手段存在的问题 |
六、 出口管制设施存在的问题 |
七、 出口管制国际合作存在的问题 |
八、 出口管制动态调整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七节 中国出口管制的经验与教训 |
一、 及时调整出口管制的重点 |
二、 正确处理出口管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
三、 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种类的产品与技术设置不同的出口管制标准 |
第七章 完善中国出口管制体制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中国出口管制体制调整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
第二节 完善中国出口管制体制的政策建议 |
一、 健全出口管制的体系架构 |
二、 统一出口管制机构 |
三、 明确出口管制目标 |
四、 及时更新出口管制对象 |
五、 调整出口管制手段 |
六、 增加对出口管制工作的资金投入与人员投入 |
七、 加强出口管制的国际交流 |
八、 建立成熟的应急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件 |
(4)梅州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1 本文的基本框架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行政审批的相关概念 |
2.1.1 行政审批的含义 |
2.1.2 行政审批制度的含义 |
2.1.3 行政审批效率概念 |
2.1.4 行政审批许可概念 |
2.2 行政审批的相关理论 |
2.2.1 公共利益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3 放松管制理论 |
2.2.4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三章 梅州市行政审批的现状、效率不高的表现及其原因的剖析 |
3.1 梅州市行政审批的现状 |
3.1.1 梅州市政府决定取消、保留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总体情况 |
3.1.2 梅州市政府取消、停止部分行政审批收费项目的情况 |
3.1.3 梅州市政府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后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影响 |
3.2 梅州市行政审批效率不高的表现 |
3.2.1 前置环节告知不清,导致审批效率低 |
3.2.2 部分项目审批环节多,时间长,程序烦琐,效率低下 |
3.2.3 行政审批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现象,后续监管不到位 |
3.2.4 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地位尴尬,难以与职能部门协调工作 |
3.3 梅州市行政审批效率不高的原因剖析 |
3.3.1 认识不到位 |
3.3.2 网上审批使用效率不高,交叉、重复执法等行政审批方面的制度缺陷 |
3.3.3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本位思想 |
3.3.4 部门与地方利益的驱动 |
3.3.5 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发育不成熟 |
第四章 发达国家及北京市崇文区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改革的成功经验及对梅州的启示 |
4.1 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及其经验 |
4.1.1 改革的目标──放松管制,促进竞争 |
4.1.2 改革的方式──立法在先,引入激励性政府管制 |
4.2 日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及其经验 |
4.2.1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遵守市场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推进 |
4.2.2 严格依照法律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尤其重视程序法制建设 |
4.2.3 逐步放宽对经济活动的限制,行政审批项目大幅度减少 |
4.2.4 严格规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原则和范围 |
4.2.5 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减少政府行政审批行为 |
4.3 外国行政审批制度对梅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启示 |
4.3.1 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式应是渐进式的 |
4.3.2 明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强化行政审批的市场化 |
4.3.3 加强审批的科学规划与决策 |
4.3.4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依法进行 |
4.3.5 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 |
4.3.6 权责界限分明,避免各审批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诱、扯皮 |
4.4 北京市崇文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具体做法及对提高梅州市行政审批效率的启示 |
4.4.1 崇文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及其经验 |
4.4.2 崇文区行政审批制度对梅州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启示 |
第五章 提高梅州市行政审批效率的对策 |
5.1 依法科学界定行政审批事项的范围和标准 |
5.1.1 依法清理出于组织自利性及不合法而设立的项目 |
5.1.2 依法科学界定行政审批的范围和标准 |
5.2 立足梅州市实情,继续做好清理审批项目的后续工作 |
5.2.1 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制度 |
5.2.2 对需要调整的审批事项,要制定严格的审批程序,形成制度规范 |
5.2.3 对改变管理方式的项目,要做好移交工作 |
5.2.4 对取消的审批项目,要建立后续监管制度 |
5.3 大力提高梅州市行政审批人员素质 |
5.3.1 牢固树立服务型的行政审批观念 |
5.3.2 大力提高行政审批人员的综合素质 |
5.4 建立部门间并联审批机制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
5.4.1 应按照“宽职能、大部制”的原则进行政府职能的重组 |
5.4.2 实现行政服务中心内各部门间的高效并联审批 |
5.5 实行“阳光电子政务”,建立多部门联网办理的“网上审批” |
5.6 培育和发展成熟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 |
5.6.1 依据相关法律,全面清理、整合中介组织,使之依法运作 |
5.6.2 改革协会及中介组织的管理体制,加强协会的组织建设 |
5.6.3 政府应着力给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发挥其对转移出的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作用 |
5.7 强化行政审批监督机制,严格审批机关的责任 |
5.7.1 依法规范公务员的行政审批行为 |
5.7.2 加强对行政审批人员的监督,杜绝权力“寻租” |
5.7.3 推行电子监察系统,实行行政审批的刚性约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四、广东:暂停发放野生动物经营利用准许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行使部分行政权力和办理部分公共服务事项的决定[J].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16)
- [2]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研究[D]. 高林安.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3]出口管制研究[D]. 彭爽. 武汉大学, 2012(07)
- [4]梅州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研究[D]. 孔志萍.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1)
- [5]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省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通知[J].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7(24)
- [6]请客[J]. 于仁秋.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07(02)
- [7]关于印发梅州市人民政府政务公开内容目录的通知[J].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梅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06(11)
- [8]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省有关部门和机构行政审批项目清理结果的通知[J].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6(14)
- [9]关于取消、保留和调整我市行政许可实施机构及行政许可事项的公告[J]. 梅州市人民政府. 梅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06(03)
- [10]果子狸重归餐桌是吉是凶?[J]. 陈静. 新闻周刊, 20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