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性藏青TS在纤维素纤维上印花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琳[1](2020)在《水性涂料数码印花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使水性涂料数码印花织物获得较高的得色量、图案清晰度以及较好的干摩湿摩、耐皂洗色牢度,需要在数码印花前对织物进行一定的预处理,本课题主要研究了织物表面刮涂胶浆、织物表面改性以及转移印花工艺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织物表面刮涂胶浆,自制了粒径较小且能够有效提高胶膜强力与柔软度的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粘合剂以及阳离子增色剂,使得涂覆后的胶浆能够具有更加柔软的手感以及鲜艳的颜色。同时对比了底胶及底胶+面胶两种刮涂方式对于印花效果的影响,通过控制粘合剂、钛白粉、增稠剂等组分的用量,最终发现底胶+面胶的刮涂方式得到的印花织物图案颜色鲜艳、墨水分布均匀且各项色牢度均较高,最优工艺下K/S值可达8.62,L值为85.3,耐干摩擦色牢度达4-5级,耐湿摩擦色牢度达4级,耐皂洗牢度达4-5级。对于织物表面改性,主要通过各种高分子助剂,在纤维与涂料之间建立稳固的桥梁,赋予织物表面一定的阳离子性,更好的结合呈阴离子性的水性涂料墨水,减少墨水的渗化,来达到提高得色量的效果。分别对比了五种不同含量的预处理液对于织物印花得色的影响,最终效果最好的是自制阳离子增色剂处理后的织物,由于其能够与纤维上的羟基结合,与纤维之间形成共价键,并且与涂料墨水也能很好的结合,具有较高的耐皂洗牢度与耐摩擦色牢度,最终K/S值为4.45,L值为71.3,耐干摩擦色牢度达4级,耐湿摩擦色牢度达3级,耐皂洗牢度达4级。但此类处理方式仅适用于纤维素纤维,对于涤纶等合成纤维不太适用。对于水性涂料数码转移印花,分别对比了两种不同的转印方式对于水性涂料数码印花性能的影响,通过控制粘合剂、钛白粉、增稠剂等组分的用量制备印花效果最佳的胶浆,最终发现反贴膜数码转移印花最终得到的印花效果较离型纸转移印花好,并且各项色牢度均较高,最终印花图案的K/S值可达8.68,L值为88.2,干摩擦色牢度为5级,湿摩擦色牢度为4级,皂洗牢度为4-5级。虽然其胶膜较薄,且牢度较好,但多适用于浅色织物,如果是深色织物,还需喷涂白色遮盖力较强的涂料墨水。
景嘉辉[2](2020)在《棉/涤混纺织物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涤混纺织物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与传统二浴法染色工艺相比,具有省时、省水、省电、省蒸汽等优点,同时产生污水较少,符合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生产的时代要求。在使用棉/涤混纺面料的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之前需要对所使用的活性染料、分散染料、助剂进行应用性能方面的筛选,对所使用的工艺处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染料的拼色性进行实验,以达到染色深度、色光、染色牢度等性能要求。棉/涤混纺面料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流程是:分别将活性染料、分散染料加入同一染浴中,调节染浴p H值为5-5.5,采用高温高压法使分散染料上染涤纶纤维,然后降温到80℃,加入中性盐和纯碱,使活性染料上染棉纤维,最后进行皂洗、水洗。论文首先依据初步确定的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条件,对17只活性染料进行单色实验,比较每个活性染料在高温下染色的相对得色力度、K/S值和色差值、耐水洗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从中筛选出在高温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适合于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的活性染料,具体为活性红RHS、活性藏青RHS、活性红CD、活性橙CD、活性藏青CD、活性蓝2GF、活性黑CD-G、活性黑CDM染料。对4只普通分散染料进行单色实验,考察每个分散染料在皂洗后的耐水洗牢度、耐摩擦牢度,确定分散染料也适用于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具体为分散红S-BR、分散黄棕S-2RFL、分散藏青S-2GRL、分散黑AP-B。然后对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所要的缓冲体系和棉/涤一浴皂洗剂进行了优化,调整醋酸/醋酸钠缓冲剂的配比以达到符合一浴两步法工艺的要求:缓冲体系的p H值范围选择为5-5.5,缓冲剂用量为1g/L;从富马酸/丙烯酸共聚物皂洗剂MJ-01、马来酸/丙烯酸共聚物皂洗剂AP-SN、聚酯型皂洗剂WWRC和弱还原性皂洗剂ECO中筛选出WWRC做为本工艺皂洗剂,皂洗剂用量为8g/L。对一浴两步法染色进行单一因素影响实验,以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的工艺处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活性染料染色时,元明粉用量为60g/L,纯碱用量为5g/L,保温温度为80℃,保温时间为40分钟;确定皂洗工艺,皂洗温度为95℃,皂洗时间为20分钟。本文通过拼色染色实验,并同时使用纯纺织物和混纺织物来比较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和两浴法染色工艺的染色效果,得出采用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可以达到与两浴法染色工艺基本相同的染色深度、色光、各项染色牢度,并且具有较好的染色重现性。最后通过计算两种染色工艺所需的染色成本,表明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可以节省42%的用水,生产效率可以提升1.75倍。
同晓妮[3](2019)在《棉活性染料原位矿化染色及其矿化残液循环利用染色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活性染料对纤维素纤维制品进行染色加工,染色后染浴及纤维中存在废弃染料,为保证染色样品的各项色牢度,必须进行多次水洗、酸洗及高温皂洗等后处理加工,耗水量及污水排放量均较大。此外,染色中使用的无机盐排放后在污水处理环节无法被有效处理,含盐废水的排放会导致水与土地的盐化。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提出活性染料原位矿化染色及其矿化残液循环利用染色技术。在棉针织物活性染料染色环节采用新型碱剂XGB作为固色碱剂,固色后在固色残液和染品共存的条件下,加入自主研发的系列原位矿化助剂进行处理,将染色残液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色小分子物及CO2和H2O,简化染色的后处理加工,降低染色的耗水量与污染排放量。矿化残液经简易处理后回用于后续染色加工,可实现无机盐的循环利用。活性染料原位矿化染色及其矿化残液循环利用技术的实施,可实现棉针织物的清洁化染色加工。课题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下活性染料的染色热力学与动力学,并对原位矿化染色工艺各环节所涉及的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染色工艺为:染色环节,染料用量2.6%(owf)7.5%(owf)时,元明粉用量为80g/L100g/L,用碱剂XGB将固色浴pH值调至11.0左右,60℃保温60min;原位矿化环节,处理pH值3.0左右,偶合剂XBC的用量为1.0%(owf),偶合剂XYS的用量为3.0%(owf)5.0%(owf),60℃矿化处理30min;矿化残液回收环节,调节残液pH值至10.0左右,静置过滤后,将滤液pH值调至中性,回用于后续染色加工。活性染料矿化染色及其残液循环利用染色技术的吸附等温线与传统染色工艺一致,均符合弗莱因德利胥型吸附等温线,且染色动力学行为未发生变化。矿化处理使染色残液的吸光值降低99%以上,CODCr值降低55%60%,矿化液的外观为无色澄清状态,为残液的回收利用奠定基础。原位矿化染色及其残液回用技术在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中的应用,可节水37.5%左右,矿化残液回用四次减排无机盐62%左右。原位矿化及其残液循环利用染色样品的K/S值、色牢度与传统工艺基本一致,所得染品色差较小顶破强力较传统工艺低8%左右,在可控范围之内。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测试结果均表明原位矿化及其残液循环利用染色对棉纤维的表观及内部微观结构无不良影响。本课题的研究,为棉制品活性染料节能、减排染色加工提供一种新途径。论文包含图26,表33,参考文献77。
张柳[4](2018)在《活性染料固色率提升剂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针对中深色和深浓色活性染料固色率低的问题进行探讨,采用实验室自制的提升剂Y,用固色率和织物的K/S值来衡量其提升性能,探究其固色提升工艺。结果表明,较传统工艺而言,两种工艺在加入固色率提升剂后,染料的固色率提高,织物的K/S值增大,且降低了元明粉和纯碱的用量,织物的性能如干湿摩擦牢度、沾色牢度、顶破强力和匀染性均达到要求,甚至优于传统工艺。本课题提出了两种固色提升工艺,即工艺一在固色初始时将提升剂与纯碱一起加入,残液中的染料量降低,说明残液中的一部分染料在提升剂的作用下进一步与纤维产生固色反应,工艺二是在固色保温一段时间后再加入提升剂,染料的固色率和织物的K/S值均有所提高,说明在该提升剂的作用下未固色染料及部分水解染料可以继续与纤维产生固色反应。使用实验室自制的提升剂Y,将两种固色提升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效果进行初步比较,发现两种工艺对活性染料的固色提升效果要优于传统工艺,对两种工艺进行探讨并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工艺一使用提升剂Y针对活性蓝K-GF的固色提升工艺:元明粉的用量65 g/L,比传统染色工艺下降19%,纯碱的用量17 g/L,较传统染色工艺下降32%,染色温度40℃,染色时间30 min,升温速度为2℃/min,固色温度为60℃,固色时间40 min,固色初始加入1/2用量纯碱和提升剂Y(2 g/L),固色20 min后加入另外1/2用量纯碱继续固色20 min;工艺二使用提升剂Y针对ST-RH黄的固色提升工艺:元明粉用量65g/L,较传统染色工艺下降19%,纯碱用量17 g/L,比传统染色工艺下降32%,染色温度40℃,染色时间30 min,升温速度2℃/min,固色温度为60℃,固色总时间50 min,固色初始加入1/2用量纯碱,固色25 min后加入另外1/2用量纯碱和提升剂Y(1.5 g/L),继续固色25 min。将活性染料水解后,对织物进行染色,发现加入提升剂与不加提升剂,染料的上染率相差不大,但是加入提升剂后固色率、K/S值、湿摩擦牢度和沾色牢度均比不加提升剂的要高得多,从表观上看,不加提升剂织物得色较浅,表明了水解的染料可以通过该提升剂继续与纤维产生固色反应。水解染料可与提升剂产生亲核取代反应,增大染料与纤维的亲核力,而该提升剂与棉纤维也可通过化学键结合,从而使水解染料继续固着在纤维上。最后用两种工艺针对活性蓝K-GF测试该染料的上染率曲线和固色率曲线,根据活性蓝K-GF的S、R、E、F值判断出,加入提升剂后染料上染速度和固色速度迅速提高,提升速度明显高于单一加入纯碱的速度。结果表明,加入提升剂之后,活性染料的上染率和固色率都有明显提升,固色完成后两种工艺相对于传统工艺,上染率提高4%左右,固色率提高3.5%左右。
陈杰[5](2018)在《工业级数码印花活性染料喷墨墨水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码印花作为数字信息技术与纺织印花结合的新技术,以其生产周期短、色彩丰富、节能环保等优点,成为纺织行业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主流方向。喷墨墨水制备是数码印花应用中的核心技术,由于国外对墨水技术的垄断,国产优质墨水较少。较高的墨水成本阻碍了数码印花的普及,纺织印染企业无法规模化应用。墨水制备技术国产化是降低工业级数码印花成本的有效方法。不同数码印花机使用的喷头不同,相互之间墨水也不能通用。各喷头厂家提供的进口墨水价格较高,墨水制备又存在许多技术难点,如墨水的组成、配置工艺和贮存稳定性等。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以市场上占有率较高的理光Gen5喷头为基础,对活性染料分子与墨水中其他分子的反应进行研究,特别是染料分子与多元醇分子和水分子的竞争反应,确定了活性染料喷墨墨水中材料的匹配和评估方法,并对匹配方案的性能进行评估。测试不同厂家活性染料的纯度,选择Everzol?P系列活性染料。通过对活性染料的醇解和水解竞争反应的研究,分析不同材料对活性染料分子与纤维素分子反应的影响,优选出墨水的制备材料有:PVP K-90、Dynol 607、EH-9、EG、α-吡咯烷酮、1,5-戊二醇、TEOA和MIT。分析活性染料浓度与固色率、K/S值的关系,确定活性染料分子与纤维素分子反应的最佳质量分数为7%12%;分析材料加入对墨滴飞行轨迹、速度和形态的影响,确定材料的质量分数为:PVP K-90 1.5%、EH-9 0.1%0.5%、α-吡咯烷酮30%或者EG 5%和α-吡咯烷酮20%配合使用;理光Gen 5喷头用墨水的粘度为815mPa·s,表面张力为3337mN/m。使用正交实验法确定的最佳匹配方案为:Everzol?Turq.P-A 9%,PVP K-901.2%,EH-9 0.3%,EG 5%,α-吡咯烷酮20%,TEOA 0.15%,MIT 0.2%;Everzol?Red CP-4B 9%,PVP K-90 1.2%,EH-9 0.3%,EG 5%,α-吡咯烷酮20%,TEOA0.2%,MIT 0.2%;Everzol?Yellow P-6GS 10%,PVP K-90 1.5%,EH-9 0.5%,EG5%,α-吡咯烷酮20%,TEOA 0.15%,MIT 0.2%。测试配方墨水和进口墨水的各项性能,对比发现配方墨水的贮存稳定性优异,理化指标和应用性能与进口墨水相近,可以替代进口墨水,且配方墨水的综合成本在100元/公斤以内,远低于市场上400500元/公斤的进口墨水。通过研究活性染料分子与多元醇分子和水分子的竞争反应,为活性染料喷墨墨水中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研究不同材料对墨水喷射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工业级数码印花活性染料喷墨墨水中材料的匹配方案和Gen 5喷头用墨水的物理化学指标。这为墨水制备技术的国产化提供了参考,使用配方墨水替代进口墨水,降低了工业级数码印花成本,促进了“绿色纺织品”的发展。
陈荣圻[6](2016)在《分散染料60年发展概述(续三)》文中研究说明6节能减排染整工艺要求的分散染料涤纶很少以纯纺作为织物,大都是与天然纤维混纺,主要是涤/棉和涤/毛混纺织物2种。涤/棉混纺织物,传统染法都是采用分散染料染后再用活性染料两浴套染。为了简化工艺过程和节约能源,使用2种染料同浴染色。涤/棉混纺织物同浴法染色
徐华凤[7](2016)在《蛋白类防沾助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性染料是纺织品染色和印花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重要染料,然而活性染料容易水解、造成染料利用率低,浮色多,尤其深浓色产品,皂洗后处理引起沾色,影响产品色牢度和质量,因此对防沾助剂的研究很重要,开发新型防沾色助剂成为研究的热点。本课题合成一种阳离子蛋白助剂,将其作为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皂洗后处理的防沾色助剂,研究其皂洗防沾性能;并将其与具有内酰胺结构,对活性染料具有较好亲和力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进行复配,作为防沾助剂应用到活性染料染色、印花织物皂洗工艺中;探讨这两种助剂的防沾性能,目的是在保证染色织物色牢度良好的前提下,减少白布沾色,达到良好的皂洗和防沾污效果;同时皂洗温度比传统皂洗温度降低,实现节能减耗。本研究以明胶和自制阳离子交联改性剂WLS为原料,探讨单体配比、温度和时间对防沾色效果的影响,优化出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的合成条件为:m(明胶蛋白)﹕m(WLS)=1﹕14,Na OH用量为WLS质量的1.8%,合成温度70℃,合成时间为3 h;并对该助剂进行了结构性能表征:该助剂是一类含有环氧乙烷活性基和阳离子季铵盐结构的蛋白衍生物助剂,平均分子量为7.9238×105左右,并且此助剂对紫外光有吸收性。通过对该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防沾性能的研究表明,要达到理想的防沾效果,助剂用量较大,因此将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与PVP进行复配作为防沾助剂应用到活性染料染色织物皂洗后处理中,结果表明该复配助剂具有良好的防沾色效果且用量较少,PVP与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复配比为1﹕50。优化出该复配防沾助剂对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防沾皂洗最佳工艺为﹕防沾助剂25g/L,肥皂3g/L,碳酸钠2g/L,80℃下皂洗20 min,浴比30﹕1。活性染料印花棉织物防沾皂洗工艺为:防沾助剂30g/L,碳酸钠3g/L,肥皂4g/L,80℃下处理20min,浴比30﹕1。对该防沾剂的效果评定得出:虽然皂洗温度降低,但复配防沾助剂对不同用量染料和不同种类染料染色棉织物均有较好的防沾效果,并且经防沾皂洗后织物的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湿摩擦色牢度都有所提高,透气性、抗皱性都有所改善,色度指标无明显变化,毛效有所降低。最后探讨复配助剂的防沾色机理,结果表明:该复配防沾助剂对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螯合分散性能;并能与染料发生相互作用,使染料的吸收光谱曲线发生改变,有效去除织物上的浮色染料,并避免皂洗过程中脱落的染料重新沾污织物,减少白布沾色;同时该防沾助剂对棉织物有较大的亲和力,80℃时在棉织物上的吸附量最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真实地反映其吸附动力学机制;对棉织物的吸附符合朗缪尔(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属于化学定位吸附。吸附在棉织物上的防沾剂能够与织物及织物上的染料作用,增强染料与织物间作用力,具有一定的固色作用,进而确保染色棉织物的色牢度,并影响织物的性能。
付芳青,邢建伟,徐成书,张利利[8](2013)在《天丝织物活性染料印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节能环保的冷扎堆前处理工艺和生物酶整理工艺,对天丝织物进行活性染料全料法印花,结果表明,印花浆料采用海藻酸钠糊40%左右、防染盐S 1%、尿素6%8%、活性染料若干、小苏打1.5%3%,可使天丝印花织物花纹清晰,色牢度好,增加了天丝织物的附加值,同时又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尹钻[9](2013)在《邻苯二甲酰亚胺类分散染料及中间体的合成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由于超细聚酯纤维的产业化,旅游用聚酯纤维的增长,运动服与汽车内聚酯织物用量的上升等因素,开发高水洗牢度、高耐热迁移牢度、高环保性能的分散染料就比较重要。含有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偶氮型分散染料在聚酯纤维及其混纺织物上具有极佳的洗涤牢度,并且有着优异的耐光性和湿牢度,良好的热迁移度,以及特别适合于热转移印花工艺的特性,是一类值得合成研究的有价值的分散染料。偶和中间体的合成工艺是本论文重点,也为了实现产业化生产打下了基础。论文以N-甲基苯胺和丙烯酸为原料,通过加成反应得到3-N-甲基-N-苯基氨基丙酸,再与N-羟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通过酯化反应得到3-N-甲基-N-苯基氨基丙酸N-羟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酯,最后再与不同的重氮组分反应得到分散染料。本论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主要对分散染料的特性,染色原理,化学结构和染色特性的关系,功能型分散染料,分散染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偶和中间体的合成进行了路线选择,确定了最佳合成路线,并进一步优化了合成工艺。经实验研究,新工艺的合成路线比原有的合成方法有助于企业利润的提高,且合成的染料经过性能测试也达到了满意的结果。通过对比各种合成路线,得出偶合中间体的最佳合成方法:N-甲基苯胺与丙烯酸反应得3-N-甲基-N-苯基氨基丙酸。由N-羟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和3-N-甲基-N-苯基氨基丙酸反应得最后的偶和中间体3-N-甲基-N-苯基氨基丙酸N-羟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酯。论文探讨了溶剂,反应时间,催化剂,投料比对反应的影响。其最优合成条件为:以甲基磺酸为催化剂,投料比n(N-羟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3-N-甲基-N-苯基氨基丙酸)=1.5:1,甲苯为溶剂,回流温度(119℃)下反应12小时。偶合组分再和不同的重氮组分反应得到含有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分散染料,并进行了性能测试,各项牢度达到满意效果。
陈春宇[10](2008)在《高耐光汗复合色牢度活性染料三原色的筛选及其拼色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染料的耐光汗稳定性,是指纺织品上的染料对它在服用过程中所受人体汗液和日光共同作用影响的抵抗力。纺织品在汗液浸渍的同时受到烈日的曝晒,其褪色程度比汗液和光单独作用时都要严重。活性染料作为目前棉纤维染色的主要染料,其染色的棉织物耐光、汗复合色牢度不合格造成的褪变色问题在近几年时有发生,导致一些企业产品出口遭遇退货给企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因而市场上迫切期望具有较高耐光、汗复合色牢度性能的活性染料。为满足市场需求,国内外各大染料生产厂商加大投入,相继推出了一些具有高耐光汗复合色牢度的活性染料,然而由于价格较高,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染厂大多数染色都采用中温型含乙烯砜活性基的染料,由于染料三原色是进行拼色染色的基础,三原色性能的稳定与否决定着拼出的色相的稳定性,选择一组具有较高耐光汗复合色牢度且拼色性能较好的低成本三原色具有重要意义。由于ISO尚未制定出汗渍日光牢度标准,因此不同公司采用不同的评级标准,为此本文首先设计了三种染料耐光汗性能的测试方法,通过比较认为光、汗液和氧气的共同作用对染料的破坏程度最为严重,湿态条件更加剧了染料的光汗褪色反应;同时对三种国际常用标准规定的人工汗液进行比较发现,由于ATTS标准汗液所含组分最多,尤其所增加的氨基酸等组分有一定的还原性,因此较ISO、AATCC标准汗液相对更易引起染料的褪色。其次,本文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按照ATTS汗液标准测定了一些不同色相的成本相对较低的中温型含乙烯砜活性基的活性染料在光照及汗液组分作用下的褪色情况,从中筛选出了具有较高耐光汗复合色牢度的活性染料三原色Levafix Fast Red CA、活性黄3RS、活性藏青RGB,并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其配伍因子的影响,确定了常规最佳工艺。再次,本文通过比较三种不同助剂对三原色染料拼色性能的提高效果确定了效果最佳的NF,并且采用低温预加碱工艺明显提高了染料的拼色性能;通过研究染料拼色对耐光汗色牢度的影响发现拼色染料越多,色织物在光汗作用下的褪色程度越严重,在拼色时染料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而引起更大程度的色光变化,导致染色织物的耐光汗稳定性较单色织物有所降低。最后,本文在保证染料具有较好的耐光汗色牢度和拼色性能的基础上应用了四种抗紫外整理剂对三拼色织物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四种紫外整理剂对拼色织物汗光牢度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相比来说,EL和LF的效果较好。对此两种整理剂复配后对三拼色织物进行整理发现,紫外整理剂用量较小时,增加用量,汗光牢度提高明显,达到一定的数量时,继续加入对牢度基本没有影响。
二、活性藏青TS在纤维素纤维上印花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性藏青TS在纤维素纤维上印花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性涂料数码印花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数码印花技术 |
1.2.1 数码印花的概念 |
1.2.2 数码印花的发展进程 |
1.2.3 数码印花技术的特点 |
1.2.4 数码印花墨水分类 |
1.3 水性涂料数码印花 |
1.3.1 水性涂料数码印花的特点 |
1.3.2 水性涂料数码印花的工艺 |
1.4 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课题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2章 涂覆干打印胶浆预处理数码喷印工艺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织物 |
2.2.2 化学药品与试剂 |
2.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粘合剂的合成 |
2.3.2 阳离子增色剂的合成 |
2.3.3 水性涂料数码印花干打印打底胶浆的配制 |
2.3.4 水性涂料数码印花工艺的研究 |
2.4 测试方法 |
2.4.1 合成粘合剂单体转化率测定 |
2.4.2 合成粘合剂凝胶率测定 |
2.4.3 乳液粒径分布测定 |
2.4.4 粘度的测定 |
2.4.5 硬挺度测试 |
2.4.6 白度的测定 |
2.4.7 断裂强力测试 |
2.4.8 K/S值的测定 |
2.4.9 色度的测定 |
2.4.10 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
2.4.11 耐皂洗色牢度测试 |
2.4.12 拉伸韧性性能测试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硅烷偶联剂对聚丙烯酸酯粘合剂性能的影响 |
2.5.2 水性涂料数码印花干打印胶浆性能的影响因素 |
2.5.3 水性涂料数码印花鲜艳度的影响因素 |
2.5.4 各组分对罩面胶浆性能及数码印花鲜艳度的影响 |
2.5.5 数码印花后织物的硬挺度测试 |
2.5.6 数码印花后织物的摩擦及皂洗牢度表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对棉织物预处理的数码喷印工艺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织物 |
3.2.2 化学药品与试剂 |
3.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水性涂料数码印花预处理液浸轧工艺 |
3.3.2 不同用量自制阳离子增色剂预处理 |
3.3.3 不同用量涂料印花增色剂BF04预处理 |
3.3.4 不同用量海藻酸钠预处理 |
3.3.5 不同用量壳聚糖溶液预处理 |
3.3.6 不同用量阳离子软片EA溶液预处理进行 |
3.4 测试方法 |
3.4.1 硬挺度测试 |
3.4.2 K/S值的测定 |
3.4.3 色度的测定 |
3.4.4 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
3.4.5 耐皂洗色牢度测试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不同用量自制阳离子增色剂预处理对印花织物色彩鲜艳度的影响 |
3.5.2 不同用量涂料印花增色剂BF04预处理对印花织物色彩鲜艳度的影响 |
3.5.3 不同用量海藻酸钠溶液预处理对印花织物色彩鲜艳度的影响 |
3.5.4 不同用量壳聚糖溶液预处理对印花织物色彩鲜艳度的影响 |
3.5.5 不同用量阳离子柔软剂软片EA预处理对印花织物色彩鲜艳度的影响 |
3.5.6 各种预处理方式处理织物印花图案K/S值对比 |
3.5.7 不同预处理液浸泡后印花织物的色牢度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性涂料数码转移印花工艺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织物 |
4.2.2 化学药品与试剂 |
4.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水性涂料数码转移印花转印纸的制作 |
4.3.2 水性涂料数码转移印花反贴膜的制作 |
4.4 测试方法 |
4.4.1 粘度的测定 |
4.4.2 K/S值的测定 |
4.4.3 色度的测定 |
4.4.4 硬挺度测试 |
4.4.5 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
4.4.6 耐皂洗色牢度测试 |
4.4.7 拉伸韧性性能测试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高温交联剂对水性涂料数码转印纸转移印花性能的影响 |
4.5.2 各组分对水性涂料数码反贴膜转移印花性能的影响 |
4.5.3 数码印花后织物的硬挺度测试 |
4.5.4 数码转移印花后织物的色牢度表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棉/涤混纺织物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棉纤维的基本结构和染色性能 |
1.3 涤纶的基本结构和染色性能 |
1.4 棉/涤混纺面料染色工艺介绍 |
1.4.1 棉/涤混纺面料的工艺现状 |
1.4.2 传统棉/涤混纺面料的二浴法染色工艺 |
1.4.3 现有的棉/涤混纺面料一浴法染色工艺 |
1.5 一浴法工艺对活性染料的要求 |
1.6 一浴法对分散染料的要求 |
1.7 一浴法对助剂的要求 |
1.8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8.1 思路及研究目的 |
1.8.2 主要研究内容 |
1.8.3 本实验的创新点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及药品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用药品 |
2.1.3 实验用织物 |
2.2 实验研究方法与内容 |
2.2.1 染色工艺 |
2.2.2 缓冲体系的选择 |
2.2.3 活性染料的筛选 |
2.2.4 活性染料S值测试 |
2.2.5 活性染料E值测试 |
2.2.6 活性染料F值测试 |
2.2.7 活性染料牢度测试 |
2.2.8 分散染料牢度测试 |
2.2.9 元明粉用量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
2.2.10 纯碱用量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
2.2.11 保温时间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
2.2.12 一浴法皂洗剂的筛选和皂洗工艺的制定 |
2.2.13 一浴与两浴法染色效果对比 |
2.3 性能测试 |
2.3.1 皂洗牢度测试 |
2.3.2 摩擦牢度测试 |
2.3.3 织物K/S值测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活性染料种类筛选 |
3.1.1 缓冲酸对活性染料的影响 |
3.1.2 活性染料筛选 |
3.1.3 活性染料S值、E值、F值 |
3.1.4 活性染料的各项牢度 |
3.2 分散染料性能测试 |
3.2.1 缓冲酸对分散染料的影响 |
3.2.2 分散染料的基本色牢度 |
3.3 染色后皂洗工艺制定 |
3.3.1 分散染料对棉的沾色(分散染料直接性)及易洗涤性研究 |
3.3.2 分散/活性一浴法皂洗剂的筛选 |
3.3.3 分散/活性一浴两步法皂洗工艺的制定 |
3.3.4 皂洗剂皂洗效果及还原清洗效果比较 |
3.4 不同工艺参数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
3.4.1 一浴工艺中元明粉对活性染料的影响 |
3.4.2 一浴工艺中纯碱对活性染料的影响 |
3.4.3 一浴工艺中纯碱对分散染料的影响 |
3.4.4 一浴工艺中保温时间对活性染料的影响 |
3.5 一浴两步法工艺评价 |
3.5.1 棉/涤混纺织物的染色实验 |
3.5.2 拼色染色效果比较 |
3.5.3 一浴法染色的重现性实验 |
3.5.4 染色成本核算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棉活性染料原位矿化染色及其矿化残液循环利用染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活性染料新型染色技术研究进展 |
1.1.1 活性染料节水或无水染色技术 |
1.1.2 活性染料低盐或无盐染色研究进展 |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2.3 创新点 |
2 理论部分 |
2.1 棉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
2.1.1 棉纤维的形态结构 |
2.1.2 棉纤维的化学结构 |
2.2 活性染料的分子结构及染色机理 |
2.2.1 活性染料的性能和结构 |
2.2.2 活性染料在棉纤维上的染色过程 |
2.2.3 活性染料的染色机理 |
2.2.4 活性染料染色特征值 |
2.3 活性染料原位矿化染色 |
2.3.1 染色过程 |
2.3.2 原位矿化过程 |
2.4 矿化残液循环利用染色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材料及药品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药品 |
3.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3 实验内容及方法 |
3.3.1 传统染色工艺 |
3.3.2 原位矿化染色工艺 |
3.3.3 染色机理探究 |
3.3.4 原位矿化效果分析 |
3.3.5 原位矿化染色技术工艺优化 |
3.4 测试方法 |
3.4.1 染色特征值 |
3.4.2 染色动力学 |
3.4.3 染色热力学 |
3.4.4 上染百分率测试 |
3.4.5 固色百分率测试 |
3.4.6 染色样品K/S值测试 |
3.4.7 染色样品色差测试 |
3.4.8 染色样品色牢度测试 |
3.4.9 棉织物顶破强力测试 |
3.4.10 矿化处理液理化指标测试 |
3.4.11 扫描电镜测试 |
3.4.12 红外光谱测试 |
3.4.13 X射线衍射测试 |
4 结果与讨论 |
4.1 染色机理研究 |
4.1.1 染色特征值 |
4.1.2 染色动力学 |
4.1.3 染色热力学 |
4.2 原位矿化作用过程 |
4.3 原位矿化染色技术工艺优化 |
4.3.1 元明粉用量的优化 |
4.3.2 固色pH值的优化 |
4.3.3 固色时间的优化 |
4.3.4 矿化pH值的优化 |
4.3.5 偶合剂XBC用量的优化 |
4.3.6 偶合剂XYS用量的优化 |
4.3.7 矿化处理时间的优化 |
5 原位矿化染色残液循环利用 |
5.1 矿化残液的收集及处理 |
5.2 矿化残液回用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
5.3 矿化残液回用对矿化效果的影响 |
5.4 矿化残液回用对染品强力的影响 |
5.5 原位矿化残液循环利用染色技术对不同色号染色效果 |
5.5.1 矿化残液的第一次回用 |
5.5.2 矿化残液多次回用 |
5.6 不同工艺染色的染品性能指标对比 |
5.6.1 棉纤维扫描电镜图 |
5.6.2 棉纤维红外光谱图 |
5.6.3 棉纤维X射线衍射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活性染料固色率提升剂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棉纤维的结构和特性 |
1.3 活性染料及其染色性能[4] |
1.3.1 活性染料分子结构 |
1.3.2 活性染料的分类 |
1.3.3 活性染料的上染过程 |
1.3.4 活性染料的固色机理 |
1.3.5 染料-纤维键的稳定性[4] |
1.3.6 活性染料的染色特征值(S、R、E、F) |
1.4 提升剂Y |
1.4.1 提升剂Y简介 |
1.4.2 提升剂Y提升机理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内容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1.1 实验材料及药品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固色提升工艺 |
2.2.2 提升剂对活性染料吸光度的影响 |
2.2.3 提升剂用量对其提升性能的影响 |
2.2.4 染色条件对提升剂提升性能的影响 |
2.2.5 固色条件对提升剂提升性能的影响 |
2.2.6 最优固色提升工艺 |
2.2.7 提升工艺与传统工艺提升效果对比 |
2.2.8 提升剂Y提升机理的探究 |
2.3 测试方法 |
2.3.1 染色K/S值 |
2.3.2 活性染料吸光度(ABS)及最大吸收波长 |
2.3.3 染料上染率 |
2.3.4 染料固色率 |
2.3.5 顶破强力 |
2.3.6 干/湿摩擦牢度 |
2.3.7 沾色牢度 |
2.3.8 织物的匀染性 |
2.3.9 活性染料的S、R、E、F值,上染率曲线和固色率曲线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染料最大吸收波长 |
3.2 提升剂对染料吸光度的影响 |
3.3 提升工艺与传统工艺提升效果初步对比 |
3.4 工艺一工艺条件的探究 |
3.4.1 提升剂用量对其提升性能的影响 |
3.4.2 染色条件对提升剂提升性能的影响 |
3.4.3 固色条件对提升性能的影响 |
3.4.3.1 纯碱用量 |
3.4.3.2 纯碱加入方式 |
3.4.3.3 固色温度 |
3.4.3.4 固色时间 |
3.4.4 工艺一最优工艺 |
3.5 工艺二工艺条件的探究 |
3.5.1 提升剂用量对其提升性能的影响 |
3.5.2 后续保温时间对提升剂提升性能的影响 |
3.5.3 固色时间对提升剂提升性能的影响 |
3.5.4 工艺二最优工艺 |
3.6 提升工艺与传统工艺提升效果对比 |
3.7 活性染料的S、R、E、F值,上染率曲线和固色率曲线 |
3.8 提升剂Y提升机理的探究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工业级数码印花活性染料喷墨墨水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工业级数码印花技术概述 |
1.1.1 数码印花技术的优势 |
1.1.2 数码印花技术的发展现状 |
1.1.3 数码印花墨水的分类 |
1.2 工业级数码印花活性染料喷墨墨水组成 |
1.2.1 活性染料 |
1.2.2 添加剂 |
1.2.2.1 粘度调节剂 |
1.2.2.2 表面张力调节剂 |
1.2.2.3 溶剂 |
1.2.2.4 pH调节剂和杀菌剂 |
1.3 工业级数码印花活性染料喷墨墨水的性能要求 |
1.3.1 墨水的理化性能要求 |
1.3.2 墨水的打印性能要求 |
1.4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实验材料 |
2.2 主要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墨水的配置 |
2.3.2 打样方式 |
2.4 测试方法 |
2.4.1 染料溶解度测试 |
2.4.2 染料纯度测试 |
2.4.3 墨水理化指标测试 |
2.4.4 打印性能测试 |
2.4.4.1 墨滴喷射形态 |
2.4.4.2 打印流畅性 |
2.4.5 织物表观颜色深度(K/S值)的测定 |
2.4.6 墨水应用性能测试 |
3 工业级数码印花活性染料喷墨墨水的研制 |
3.1 活性染料和添加剂的选择 |
3.1.1 活性染料的选择 |
3.1.2 添加剂的选择 |
3.1.2.1 粘度调节剂的选择 |
3.1.2.2 表面张力调节剂的选择 |
3.1.2.3 溶剂的选择 |
3.1.2.4 pH调节剂和杀菌剂的选择 |
3.2 活性染料和添加剂用量确定 |
3.2.1 活性染料用量确定 |
3.2.2 添加剂用量确定 |
3.2.2.1 粘度调节剂用量确定 |
3.2.2.2 表面张力调节剂用量确定 |
3.2.2.3 溶剂用量确定 |
3.3 墨水配方确定 |
3.4 配方墨水的性能评价 |
3.4.1 理化指标和贮存稳定性 |
3.4.2 应用性能 |
3.4.3 配方墨水成本分析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6)分散染料60年发展概述(续三)(论文提纲范文)
6节能减排染整工艺要求的分散染料 |
6.1混合染料 |
6.2单一染料 |
6.2.1聚酯士林 (Polestren) 染料 |
6.2.2 Dylin染料 |
6.2.3 Cellestren染料 |
(7)蛋白类防沾助剂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2 防沾皂洗剂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本课题的创新点 |
2 理论部分 |
2.1 活性染料染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2 浮色产生的危害及沾色原因 |
2.3 皂洗原理 |
2.4 防沾色机理 |
2.5 防沾助剂的基本性能 |
2.6 本项目研究的助剂结构及防沾色原理分析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主要药品 |
3.1.3 实验所用染料 |
3.1.4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3.2 助剂制备工艺 |
3.2.1 明胶蛋白助剂的制备 |
3.2.2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的制备 |
3.2.3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与PVP的复配 |
3.3 实验工艺过程 |
3.3.1 棉织物染色工艺过程 |
3.3.2 活性染料染色处方及工艺 |
3.3.3 皂洗工艺配方及流程 |
3.4 测试指标 |
3.4.1 助剂性能测试 |
3.4.2 助剂与染料作用测试 |
3.4.3 助剂与纤维作用测试 |
3.4.4 助剂防沾和皂洗性能测试 |
3.4.5 织物皂洗后的性能测试 |
4 结果与讨论 |
4.1 明胶蛋白助剂制备工艺条件的优选 |
4.1.1 明胶溶解温度的确定 |
4.1.2 明胶溶解时间的确定 |
4.2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合成条件的优选 |
4.2.1 正交实验 |
4.2.2 明胶与WLS质量比的进一步优化 |
4.2.3 温度的进一步优化 |
4.3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结构和性能表征 |
4.3.1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的性状 |
4.3.2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阳离子性鉴定 |
4.3.3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的蛋白性质鉴定 |
4.3.4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的红外光谱结构表征 |
4.3.5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
4.3.6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的耐酸耐碱稳定性测试 |
4.4 阳离子明胶蛋白防沾助剂用量对防沾色效果的影响 |
4.5 复配助剂制备工艺优化 |
4.5.1 各助剂不同用量的防沾色效果 |
4.5.2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与PVP复配比的优化 |
4.6 各助剂螯合分散性能的比较 |
4.7 复配防沾助剂的防沾皂洗工艺优化 |
4.7.1 染色棉织物防沾皂洗工艺优化 |
4.7.2 印花棉织物防沾皂洗工艺的优化 |
4.8 染色棉织物防沾皂洗效果评定 |
4.8.1 防沾皂洗对不同染料用量染色棉织物的防沾效果及染色牢度的影响 |
4.8.2 防沾皂洗对不同种类染料染色棉织物防沾效果的影响 |
4.8.3 防沾皂洗对不同种类染料染色棉织物耐摩擦色牢度的影响 |
4.8.4 防沾皂洗对不同种类染料染色棉织物耐皂洗色牢度的影响 |
4.8.5 防沾皂洗对不同种类染料染色棉织物各项色度指标的影响 |
4.9 防沾皂洗对织物其他性能的影响 |
4.9.1 防沾皂洗对不同种类染料染色棉织物毛效的影响 |
4.9.2 防沾皂洗对不同种类染料染色棉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 |
4.9.3 防沾皂洗对不同种类染料染色棉织物透气性的影响 |
4.10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PVP、复配物与活性染料的相互作用 |
4.10.1 各助剂与活性黄 4GL相互作用 |
4.10.2 助剂与活性藏青GG的相互作用 |
4.11 防沾助剂与棉织物的作用机理分析 |
4.11.1 防沾助剂对棉织物的动力学吸附性能研究 |
4.11.2 防沾助剂对棉织物的热力学吸附性能研究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8)天丝织物活性染料印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准备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所用化学助剂 |
2 工艺流程 |
2.1 烧毛 |
2.2 冷轧堆 |
2.3 冷水洗 |
2.4 抛光整理 |
2.5 定型 |
2.6 印花 |
2.7 蒸化 |
2.8 水洗 |
2.9 柔软定型 |
2.1 0 预缩 |
2.1 1 成品检验 |
3 结论 |
(9)邻苯二甲酰亚胺类分散染料及中间体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染料的研究进展 |
1.1.1 合成染料工业进展 |
1.1.2 活性染料 |
1.1.3 酸性染料 |
1.1.4 直接染料 |
1.1.5 还原(士林)染料 |
1.1.6 阳离子染料 |
1.2 分散染料 |
1.2.1 分散染料的特性 |
1.2.2 分散染料的染色原理 |
1.2.3 分散染料的化学结构和染色特性 |
1.3 功能型分散染料 |
1.3.1 抗紫外型分散染料 |
1.3.2 水暂溶性分散染料 |
1.3.3 可碱洗型分散染料 |
1.3.4 新型纤维专用分散染料 |
1.4 分散染料研究进展 |
1.5 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中间体及染料的合成 |
2.1 实验用品和仪器 |
2.2 合成路线的选择 |
2.2.1 方法一 |
2.2.2 方法二 |
2.2.3 方法三 |
2.2.4 方法四 |
2.2.5 方法五 |
2.2.6 小结 |
2.3 偶合组分的工艺研究 |
2.3.1 溶剂的影响 |
2.3.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2.3.3 催化剂的影响 |
2.3.4 投料比的影响 |
2.3.5 小结 |
2.3.6 中间体的合成步骤 |
2.4 染料的合成 |
2.4.1 染料(a1)的合成 |
2.4.2 染料(a2)的合成 |
2.4.3 染料(a3)的合成 |
2.4.4 染料(a4)的合成 |
2.4.5 染料(a5)的合成 |
2.5 结构分析 |
2.5.1 中间体的结构分析 |
2.5.2 染料的结构分析 |
2.5.3 小结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染料的性能测试 |
3.1 染色性能的测定 |
3.1.1 实验设备 |
3.1.2 染料分散性测试 |
3.1.3 染料高温分散稳定性测试 |
3.1.4 染料扩散性测试 |
3.1.5 染料提升力测试 |
3.1.6 染料色牢度测试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合物~1HNMR谱图表征和IR谱图表征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10)高耐光汗复合色牢度活性染料三原色的筛选及其拼色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耐光汗复合色牢度的研究历史 |
1.3 影响染料光致褪色的因素 |
1.3.1 光源与照射光的波长 |
1.3.2 环境因素 |
1.3.3 纤维的化学性质与组织结构 |
1.3.4 染料与纤维的键合强度 |
1.3.5 染料的化学结构 |
1.3.6 染料的浓度与聚集态 |
1.4 人工汗液在染料光致褪色中的作用 |
1.5 染料耐光汗复合色牢度的提升方法 |
1.5.1 染料的选择 |
1.5.2 助剂的添加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理论部分 |
2.1 染料的光致褪色机理 |
2.1.1 光致异构化反应 |
2.1.2 染料的光致氧化-还原褪色 |
2.1.3 光敏反应 |
2.2 活性染料拼色 |
2.2.1 活性染料染色机理 |
2.2.2 活性染料染色特征值 |
2.2.3 低温预加碱工艺 |
2.2.4 活性染料匀染剂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3.1.1 织物 |
3.1.2 染料 |
3.1.3 化学药品与试剂 |
3.1.4 实验设备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染色方法 |
3.2.2 染料耐光汗性能测试方法及人工汗液标准的研究 |
3.2.3 染料配伍因子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3.2.4 织物的抗紫外线整理 |
3.3 测试与评定 |
3.3.1 曝晒实验测试条件 |
3.3.2 活性染料光汗褪色程度的评定 |
4 结果和讨论 |
4.1 染料耐光汗性能测试方法的研究 |
4.1.1 染料耐光汗性能测试方法的比较 |
4.1.2 人工汗液标准对活性染料耐光汗稳定性的影响 |
4.2 具有较高耐光汗复合色牢度的活性染料三原色的筛选 |
4.2.1 活性染料耐光汗复合色牢度测试 |
4.2.2 染料S、E、F、R值的测定 |
4.3 活性染料三原色拼色性能的研究 |
4.3.1 不同工艺参数对染料拼色性能的影响及常规最佳工艺的确定 |
4.3.2 不同助剂对三原色染料拼色性能的影响 |
4.3.3 低温预加碱工艺对三原色染料拼色性能的影响 |
4.3.4 不同工艺下加入不同助剂对拼色染色织物的影响 |
4.3.5 染料拼混对活性染料耐光汗性能的影响 |
4.4 活性染料耐光汗复合色牢度提升方法研究 |
4.4.1 不同紫外整理剂对染料耐光汗性能的影响 |
4.4.2 紫外整理剂用量对染料耐光汗性能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活性藏青TS在纤维素纤维上印花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性涂料数码印花工艺的研究[D]. 李琳.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2]棉/涤混纺织物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研究[D]. 景嘉辉. 东华大学, 2020(01)
- [3]棉活性染料原位矿化染色及其矿化残液循环利用染色技术[D]. 同晓妮.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4]活性染料固色率提升剂的研究与应用[D]. 张柳. 东华大学, 2018(06)
- [5]工业级数码印花活性染料喷墨墨水的研制[D]. 陈杰. 郑州大学, 2018(12)
- [6]分散染料60年发展概述(续三)[J]. 陈荣圻. 染整技术, 2016(11)
- [7]蛋白类防沾助剂的制备及其应用[D]. 徐华凤.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8)
- [8]天丝织物活性染料印花研究[J]. 付芳青,邢建伟,徐成书,张利利. 纺织科技进展, 2013(06)
- [9]邻苯二甲酰亚胺类分散染料及中间体的合成工艺研究[D]. 尹钻.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4)
- [10]高耐光汗复合色牢度活性染料三原色的筛选及其拼色性能的研究[D]. 陈春宇. 东华大学,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