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

一、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峰[1](2021)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的历史检视与未来走向》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需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的问题。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持续推动教育统筹上台阶,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牢固树立改革方法论,不断增强锐意改革与创新的魄力;要强化决策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提升自主管理能力,有效形成权力约束机制,避免无序竞争对高质量发展构成冲击;要继续优化权力配置,最大程度汇聚统筹力量,科学合理升级统筹策略,努力推动统筹权在体制层面实现新的平衡。

陈昌芸,刘振天[2](2021)在《我国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多重逻辑及优化路径——审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十年》文中研究指明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高校分类已然成为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关键一环,基于中国通过政策性机制以达成高校分类管理目标的现实国情,审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十年,发现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经历了对该纲要的对接、落实、再创新三个阶段,该项政策在纵向、横向的政府机构间传播,实现了空间维度的政策扩散。政策的旨归在于引导高校特色办学,重点则是分类评价高校。在政策演变的过程中,受到政策制定者的行动逻辑、政策领域制度的叠加逻辑、政策外部环境的适应逻辑的多重作用。未来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优化路径有三:理清政策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调动主体的改革积极性;打造整体联动式的"央、地、校"关系网络,提高政策的治理协同度;推进政策绩效评价中统一性与差异性的结合,增强政策的环境适应性。

沈娜[3](2021)在《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文中提出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贸易与投资合作不断深化,各种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但与“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整体成就相比,该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并没有实现整体性推进。如何在已有进展的基础上,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开花结果,真正让东北亚区域内的国家实现多方参与、共同受益、战略对接,共同推动东北亚区域形成开放、共赢的合作网络,成为新时代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研究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问题,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东北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这既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又是实现中国东南、中、西、东北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还是推动中国东北地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的国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出发点,论文基于区域合作的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参与,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实际进展,以及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所面临的阻碍因素及推进路径。论文旨在解决四个核心问题:第一,揭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第二,厘清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理定位;第三,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在边境次区域层面和东北亚整体区域层面的推进进程与合作状况;第四,思考“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论文首先从内在动力、实现条件和层次性三个层面,阐述了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之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它体现了平等性、开放性、创新性、非地缘战略性和目标非一致性等特点,凸显了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特色。论文重点阐述了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认为它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水平、巩固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也有助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此为出发点,论文明确了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定位,即东北亚区域是在欧亚大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东翼之轴,它并非“一带一路”建设的边缘区,更不应该游离于“一带一路”建设之外。论文分析了东北亚区域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差异,并具体分析了韩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过程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是如何将各自的发展规划渐进地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的。而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具体推进问题,论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重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形态,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呈现出边境地区相互开放、国家之间战略对接、区域层面互利合作的不同层面的关系互动形式,基于此种认识,论文主要阐述了两个层面的区域合作问题:一是分析中国与东北亚国家间在陆上边境层面的互联互通。指出在边境开放的形势下,边境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屏障功能”向“中介功能”转变,“一带一路”倡议首先突破了边界的屏障,而建立起跨境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了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的发展。二是在东北亚区域层面将国家间的战略对接以及形成的中俄蒙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主要着眼点,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合作形式的灵活与创新,在对东北亚区域双边和多边合作状况的阐述中展现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成就。同时,论文总结了中日韩自贸区的规划过程与推进情况,阐述了该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以及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未来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促进作用。论文还从合作理念、合作内容、合作路径三个层面,论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之间能否实现包容性的问题。论文从区域合作的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首先是区域外的美国通过强化与盟国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分化手段,可能对“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扯断线”式的破坏或“分割片”式的阻断;其次是区域内“一带一路”发展的局部覆盖性问题,与冷战后东北亚区域所存在的“离散性”结构相关联,很难形成整体性的区域合作;第三是东北亚区域内的边境次区域合作也存在着困境,在推进中受到东北亚区域整体局势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论文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路径:发挥次国家政府在助力东北亚区域边境层面合作中的优势及作用;探索朝鲜加入“一带一路”合作框架的路径;寻求协调区域内大国关系的具体方式;探寻稳定与发展中国与区域外美国之间关系的路径等。东北亚区域是大国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区域,在这一区域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区域合作和区域稳定都有重要的意义。未来,东北亚区域也可以继续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等方面的建设,为构建东北亚区域的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

石贤平[4](2021)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司法部虽然制定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但评估标准未能涵盖刑事侦查、审查起诉、刑事审判、死刑复核等全部环节,且相应的评估配套机制和法律保障措施尚未建立,因而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尚未构建完成。探讨如何构建以及构建一套什么样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来对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是提高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面临的首要问题。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不但能够配合刑事诉讼机制改革实现司法程序正义,也能够提升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实现司法实质正义。与此同时,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具有正当性与可行性。正当性的主要体现是评估指标体系既是刑事法律援助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履行义务的客观需要,也是法治评估的拓展与评估标准进一步完善的必然趋势。评估指标体系还能够促使政府履行好刑事法律援助义务、增加政府决策的可信度、合法性以及增强政府对决策的调控能力。可行性主要体现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包括宪法、国际公约、政策法律等法源依据,尤其是《法律援助法》的颁布实施,同时还具有评估试点工作的实践基础,在国家评估标准、评估组织和评估人员保障、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已经具备了构建条件。考察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现状后发现,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等几个阶段,2019年司法部出台《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及其评估说明是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里程碑事件,从此中国有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国家标准。尽管这一标准离评估指标体系尚有距离,但至少已经迈出了一大步。这一标准的出台也使得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运行模式增加为两种:一种是司法行政部门主导的行政管理评估的运行模式;另外一种是以最高人民法院主导的司法裁判评估的的运行模式。两种模式下的指标体系构建理论既有相同点也有较大区别。此外,从H省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试点工作的运行现状看,其自行制定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在评估试点运行中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仍存在诸多障碍,其中理念障碍是首要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理念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未对评估指标体系在推进刑事法律援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重要性引起足够重视,导致评估标准制定时民事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评估指标设置不仅合理,指标体系运用上也较为随意,对评估结果基本不用等。机制障碍主要表现在尚未建立独立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遴选机制、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方法、尚未建立评估异议审查制度和评估结果运用制度,评估经费未纳入专门经费序列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评估指标体系的价值不凸显与刑事法律援助高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案件受理标准不合理与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司法改革矛盾突出,律师参与刑事法律援助的积极性不高与刑事法律援助案件需求量大的矛盾突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普遍不高与人民群众对司法正义的追求矛盾突出等。通过中外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中外评估指标既具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两者均有较为明确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评估对象均主要体现在承办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服务质量上,同行评估制度被很多国家广泛采用,多数国家建立了大案要案的特别管理制度等。中外评估指标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主体各有不同,评估的事前与事后质量监控不同,评估反馈机制与投诉机制完善程度不同等。因此,中国在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要注意借鉴吸收域外经验,探索建立和完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机制,设置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动态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评估模式和设置专门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和监督机构等。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在以人民为中心和平等保护原则的指引下,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和技术构造性原则,满足全部评估指标构建要素的前提下,解决由谁来评估、什么时候评估、评估哪些阶段、在哪里评估等评估适用问题,构建出一套能够有效提高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服务质量,保证受援人的合法权益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需要确保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有效运行。这需要在推进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现代化理念转型的前提下,首先对指标体系提供运行机制保障,多措并举地推进评估指标体系现代化,不断完善运行配套制度。此外,要对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运行提供法律保障,要在中国法律援助立法中正确定位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将保障评估指标体系有效运行作为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文杰,范国睿[5](2021)在《突破藩篱:高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文中研究指明教育的治理转向实现了教育改革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从"基于具体问题的项目式改革"向"基于制度建设的系统变革"的方式转变;从"教育治理现代化"向"高水平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转变。近年来,我国在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进行了诸多探索,积累了诸多有益的经验,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强,学校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社会组织参与能力增强,但同时仍面临教育治理的观念与意识仍须加强,教育治理的权力边界模糊,学校自主办学机制有待完善,社会组织参与渠道不畅、参与机制不健全,以及教育法治与教育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优势转化为教育治理效能还存在相当差距等诸多问题。高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需要以坚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中心,以激发各教育主体活力为根本,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为突破口,深化放管服结合改革,以放权赋能为重点,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加强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协同治理、系统治理、智能治理,建构规范、协调、高效的长效治理机制,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革命性突破。

贾伟,邓建中,蔡其勇[6](2021)在《新时代我国实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内在价值、政策沿革及发展经验》文中研究说明实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是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依法治教以及推进教育公平具有多维度的内在价值。基于政策演进的视角,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大致可划分为"多点发力、重点推进""全面部署、规范推进"和"集中攻坚、深入推进"三个阶段,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政策关注点和着力点。新时代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成效显着,形成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一是高度重视全局性与发展性问题,确立并适时调整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政策目标;二是全面破解规范性和科学性难题,建立和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制度保障;三是多维应对系统性和基础性需求,统筹和配套制定基础教育领域相关支持性政策。

贺祖斌[7](2021)在《中国共产党与广西乡村教育百年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发展百年历程,可将广西乡村教育发展百年历程概括为四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为基础的广西乡村教育的起步与发展,为新中国新乡村教育发展提供实践基础;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广西乡村教育获得蓬勃发展,特别是为边远民族地区办好乡村教育积累了经验;第三阶段是在改革开放春风吹动下八桂乡村教育的全面普及与繁荣,为如何有效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典型经验;第四阶段是在习近平新时代建设壮美广西新起点上广西乡村教育的振兴与发展,探索出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广西经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乡村教育百年(1921-2021年)历程进行描述与分析,意在探寻广西乡村教育百年变迁轨迹,思考乡村教育的区域经验,以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教育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

何菊玲,赵小刚[8](2021)在《新中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演进的历史逻辑与优化策略——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文中指出以1949—2021年党和政府出台的有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放置于当时代教育政策的宏观框架中,从乡村教师队伍的数量补充和质量提升两个维度进行政策文本分析。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主要嵌套在其他相关教育政策中,专指性政策主要出现在2006年以后,总体数量较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演进经历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1949—1976)、积极探索与发展时期(1977—2005)和均衡聚焦发展时期(2006—2021)等3个历史阶段;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忽视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培养乡村教师的长效体制与机制、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者群体以及发挥乡村教师主体性等方面。只有高度重视并研究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以便有效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9](2021)在《中国共产党在广西一百年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编者按】为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百年辉煌历史、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中国共产党在广西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突出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对于全区广大党员干部?

刘凤英[10](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的历史检视与未来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的进展与经验
    (一)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的进展
        1.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体制地位的提升
        2.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范围的逐步扩大
        3.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运行机制的初步建立
    (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的经验
        1. 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央统一部署是避免一放就乱的前提
        2. 强化组织领导与顶层规划设计是确保改革措施落地的关键
        3. 根据区域优势与特点制定发展目标是改革历史的经验总结
        4. 体制创新是落实统筹改革和解决教育热点难点的突破口
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的问题与成因
    (一)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的主要问题
        1.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尚需进一步明确
        2.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3.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关键点尚需突破
        4.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能力还有待提升
        5. 教育统筹改革步调尚需进一步协调
    (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问题的原因
        1. 统筹改革尺度把握较困难
        2. 统筹的内外约束力量不足
        3. 统筹管理的平衡点尚未到达
三、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一)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的方向
    (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的路径
        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优先发展战略,严守改革方法论,增强锐意改革与不断创新的魄力
        2. 强化决策服务平台建设,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形成权力约束机制,避免无序竞争冲击高质量发展
        3. 优化权力配置,汇聚统筹力量,升级统筹策略,努力推动统筹权在体制层面实现新的平衡

(2)我国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多重逻辑及优化路径——审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
    (一)时间维度的政策演进
        1. 政策动员,对接《教育规划纲要》时期(2010-2011年)。
        2. 政策调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期(2012-2017年)。
        3. 政策内化,创新《教育规划纲要》时期(2018-2020年)。
    (二) 空间维度的政策扩散
        1.纵向层级的政策扩散。
        2.横向部门的政策扩散。
    (三)内容维度的政策焦点
        1.政策的旨归是引导高校特色办学。
        2.政策的重心是分类评价高校。
二、 高校分类管理政策演变的多重逻辑
    (一)政策制定者的行动逻辑
    (二)政策领域制度的叠加逻辑
    (三)政策外部环境的适应逻辑
三、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优化路径
    (一)理清政策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调动主体的改革积极性
        1.理清政策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2.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
    (二)打造整体联动式的“央、地、校”关系网络,提高政策的治理协同度
        1.强化各协作组织的沟通协调功能。
        2.优化改革者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
    (三)推进政策绩效评价中统一性与差异性的结合,增强政策的环境适应性
        1.形塑并内化“高校特色办学”政策的绩效理念。
        2.在高校分类管理模式及其细化标准上遵从差异性。

(3)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与性质研究
        (二)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研究
        (三)“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
        (五)文献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区域合作理论与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一、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
        (一)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
        (二)区域合作的实现条件
        (三)区域合作的层次性
    二、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
        (一)“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
        (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区域合作的特点
        (三)“一带一路”倡议凸显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
    三、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一)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动因
        (二)东北亚区域是“一带一路”推进的东翼支轴
        (三)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层次性
第二章 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参与
    一、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差异
        (一)蒙古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三)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四)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五)朝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参与方式
        (一)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
        (二)中日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
        (三)蒙古国和俄罗斯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
    三、国家的广泛参与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基础
        (一)国家边界的开放性
        (二)主权国家的政策选择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关键
第三章 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
    一、边境区域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前沿
        (一)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
        (二)边境地区是互联互通的开拓场域
        (三)边境地区是“一带一路”的窗口
    二、东北亚边境区域开放与合作的进展
        (一)东北亚边境区域的总体建设状况
        (二)中国对蒙古国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三)中国对俄罗斯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四)中国对朝鲜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三、次区域合作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促进
        (一)次区域合作是对边界效应的一种回应
        (二)中俄跨境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三)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整体推进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与发展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
        (三)中蒙俄经济走廊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作用
    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一)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规划与推进
        (二)中日韩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
        (三)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衔接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的包容性
        (一)合作理念的包容性
        (二)合作内容的包容性
        (三)合作路径的包容性
第五章 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因素分析
    一、区域外国家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
        (一)美国作为区域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阻碍
        (三)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消极影响
    二、东北亚区域整体的区域合作尚未形成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盲点
        (二)东北亚区域缺乏整体性区域合作对“一带一路”推进的制约
    三、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还不成熟
        (一)东北亚边境次区域合作的困境
        (二)边境次区域合作困境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影响
第六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未来推进路径
    一、发挥次国家政府在东北亚边境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
        (一)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优势
        (二)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路径
    二、努力将朝鲜纳入到“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当中
        (一)将朝鲜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框架的重要意义
        (二)促进朝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
    三、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协调好区域内的大国关系
        (一)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必要性
        (二)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方向与路径
    四、稳定中美关系,减弱区域外大国的阻碍作用
        (一)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有助于“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
        (二)稳定与发展中美关系的实现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4)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规范分析法
        (二)实证检验法
        (三)比较分析方法
    五、主要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评析
        一、概念解读
        二、相关概念界分
    第二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石
        一、法治指数理论
        二、有效辩护理论
        三、控辩平衡理论
        四、指定辩护理论
    第三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司法正义价值分析
        一、配合刑事诉讼机制改革实现司法程序正义
        二、提升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实现司法实质正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正当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正当性分析
        一、刑事法律援助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履行义务的客观需要
        二、法治评估的拓展与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进一步完善的必然趋势
        三、行政管理模式下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功能分析
    第二节 可行性分析
        一、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法源依据
        二、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践基础
        三、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条件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的现状考察
    第一节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发展沿革
        一、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服务规范评述
        三、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评述
    第二节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运行模式
        一、行政管理评估的运行模式
        二、司法裁判评估的运行模式
        三、两种模式下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理论的异同
    第三节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运行现状:以H省试点工作为例
        一、H省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基本概况及其评估指标
        二、H省500 个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基本数据样态及主要指标评估得分情况
        三、对H省500 个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结果的评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障碍及其成因
    第一节 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障碍
        一、理念障碍
        二、机制障碍
    第二节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障碍成因分析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价值目标不凸显与刑事法律援助高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二、案件受理标准不合理与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司法改革矛盾突出
        三、律师参与刑事法律援助的积极性不高与刑事法律援助案件需求量大的矛盾突出
        四、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普遍不高与人民群众对司法正义的追求矛盾突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外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中外评估指标相似性分析
        一、均有较为明确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
        二、评估对象均主要体现在承办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服务质量上
        三、同行评估制度被很多国家广泛采用
        四、多数国家建立了大案要案的特别管理制度
    第二节 中外评估指标差异性分析
        一、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主体各有不同
        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事前与事后质量监控不同
        三、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反馈机制与投诉机制完善程度不同
    第三节 域外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经验借鉴
        一、建立和完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机制
        二、探索设置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动态评估指标体系
        三、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评估模式
        四、设置专门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和监督机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我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机理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要素
        三、评估指标体系的适用范畴
    第二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内容
        一、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一级指标设置
        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设置:以一审审判阶段为研究对象
    第三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运行保障
        一、推进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现代化和运行能力现代化的理念转型
        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运行机制保障
        三、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运行的法律保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中文专着(含外文译着)
        (二)中文论文类(含案例,报刊,文件)
    二、外文文献
        (一)英文专着
        (二)英文文献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议稿)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介
    二、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5)突破藩篱:高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与逻辑:从“管理”走向“治理”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治理理念转变
    (二)教育治理方式转变
    (三)教育治理目标转变
二、过程与经验:渐进式教育治理现代化变革探索实践
    (一)突破管理体制瓶颈,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强
    (二)复归学校主体地位,促进学校自主办学活力释放
    (三)培育社会组织,使其参与教育事务的能力增强
三、问题与障碍:高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症结
    (一)教育治理的观念与意识仍须加强
    (二)教育治理的权力边界模糊、权力配置失当,府际关系不畅
    (三)学校自主办学的机制有待完善,治理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四)参与教育服务、教育管理的社会组织数量不多,能力不强,参与渠道不畅,参与机制不健全
    (五)教育法治与教育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优势转化为教育治理效能还存在相当差距
    (六)智能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预判不够,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同智能教育治理的需求尚有相当差距
四、思维与路径:高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一)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中心,加强源头治理,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与获得感、幸福感
    (二)从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出发,加强系统治理,将教育问题置于社会系统综合治理
    (三)以健全教育治理与教育制度体系为中心,加强依法治理,提高教育治理效能
    (四)以放权赋能为中心,加强协同治理,激发不同教育治理主体活力
    (五)建立与完善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开放共享的教育数据系统,加强智能治理,重构教育治理新模式
    (六)建立健全以教育督导为主体、社会第三方专业评价组织参与、学校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教育评价、监测与督导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6)新时代我国实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内在价值、政策沿革及发展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控辍保学的内在价值
    (一)彰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二)凸显了新时代依法治教的发展需求
    (三)反映了全面推进教育公平的人民诉求
二、控辍保学的政策沿革
    (一)以多点发力为政策指向的协调推进阶段(2012—2015年)
    (二)以全面部署为核心要义的规范推进阶段(2016—2018年)
    (三)以精准攻坚为目标引领的深入推进阶段(2019年以来)
三、控辍保学的发展经验
    (一)高度重视全局性与发展性问题
    (二)全面破解科学性和规范性难题
    (三)多维应对系统性和基础性需求

(7)中国共产党与广西乡村教育百年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革命根据地点燃广西乡村教育星星之火
    (一)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乡村教育探索与实践
    (二)爱国民主人士的乡村教育实验
二、新中国成立让乡村教育走进千村万户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对乡村旧教育的接管与改造
    (二)广西“两种教育制度”推动“三类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
        1.“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在广西的推行
        2.“三类”乡村教育的推行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促进八桂乡村教育蓬勃发展
    (一)改革开放初期广西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历程
        1.国家教育政策在广西乡村教育领域的推进与落实
        2.广西乡村学校布局调整与质量提升
        3.广西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制度完善
        4.“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在广西实施效果明显
    (二)21世纪初期广西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历程
        1.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对广西乡村教育发展的影响
        2.广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与落实“科教兴农”方针
        3.广西乡村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两基”目标
        4.广西乡村地区建立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5.教育信息化在广西乡村地区的发展概况
四、新时代推动广西乡村教育振兴与发展
    (一)新时代推动广西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举措
        1.推普助力脱贫攻坚
        2.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寄宿制学校
        3.打造高水平乡村教师队伍
        4.“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在广西的实施
    (二)新时代广西乡村教育发展的走向
        1.乡土性与现代性融合的价值取向
        2.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经费保障机制
        3.促使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认同的回归
        4.关爱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8)新中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演进的历史逻辑与优化策略——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概念界说与研究方法
    (一)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概念界说
    (二) 研究方法
三、 新中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演进的历史逻辑
    (一)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初步探索时期(1949—1976)
        1. 乡村基础教育的边缘化及其有限发展
        (1) 纵横比较下乡村基础教育的边缘化
        (2) 乡村基础教育的有限发展
        2.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初步探索
        (1) 教师数量补充与队伍的稳定
        (2) 提升教师质量
    (二)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积极探索与发展时期(1977—2005)
        1. 纵横比较下乡村基础教育的弱势发展
        (1) 从纵向来看,与乡村成人教育相比基础教育处于弱势发展地位
        (2) 从横向来看,乡村基础教育与城市相比也处于弱势发展地位
        2.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积极探索与发展
        (1) 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大力补充乡村教师数量
        (2) 加大力度提升乡村教师队伍质量
    (三)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均衡聚焦发展时期(2006—2021)
        1. 城乡均衡发展战略下乡村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
        2. 城乡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的政策
四、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反思与优化策略
    (一) 加强学术研究是提高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效能的基础
    (二) 健全体制与机制是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根本
    (三) 煅造高素质教师教育者是提升乡村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的保证
    (四) 发挥乡村教师的主体性是促进其发展的内驱力

四、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的历史检视与未来走向[J]. 杨晓峰. 现代教育管理, 2021(10)
  • [2]我国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多重逻辑及优化路径——审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十年[J]. 陈昌芸,刘振天. 江苏高教, 2021(10)
  • [3]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D]. 沈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4]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石贤平. 吉林大学, 2021(01)
  • [5]突破藩篱:高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J]. 杨文杰,范国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08)
  • [6]新时代我国实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内在价值、政策沿革及发展经验[J]. 贾伟,邓建中,蔡其勇. 教育与经济, 2021(04)
  • [7]中国共产党与广西乡村教育百年发展[J]. 贺祖斌. 社会科学家, 2021(08)
  • [8]新中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演进的历史逻辑与优化策略——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J]. 何菊玲,赵小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9]中国共产党在广西一百年大事记[N].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广西日报, 2021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研究[D]. 刘凤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