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振动对混凝土桥面修复的影响

车辆振动对混凝土桥面修复的影响

一、车行震动对混凝土桥面板修补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1](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刘霖[2](2020)在《超高性能混凝土刚架拱桥的设计计算及施工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对超高性能混凝土刚架拱桥的设计计算及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进行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刚架拱桥是将超高性能混凝土与刚架拱桥结构相结合所得到的桥型结构,该结构为预制装配桥梁能充分利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材料的性能、使刚架拱桥在拥有自重轻、节省材料等优点的同时还具有高抗裂性及高耐久性,并增加了该桥型的可装配化程度及安全储备性能,且使桥梁造型更加美观。本文依托高恩高速K7+164跨线桥工程对超高性能混凝土刚架拱桥结构进行设计并优化,该桥长66m,宽5.5m,拱肋跨径58m,矢高6.5m,矢跨比为1/8.9(f/L=6.5/58),由3片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拱肋组成,在其上现浇C50普通混凝土桥面板,使拱片与桥面板整体联合受力。设计中考虑了有无预应力两种方案计算和验算结果表明,超高性能混凝土有、无预应力刚架拱桥两种设计方案均安全合理,设计施工过程均合理可靠。有无预应力方案均能满足结构的承载、耐久性等要求,但有预应力方案较无预应力方案施工投入较大,且无预应力方案能充分发挥超高性能混凝土的超高抗压性能和极佳抗拉性能,因此最终设计方案确定为超高性能混凝土无预应力刚架拱桥方案。高恩高速K7+164超高性能混凝土刚架拱桥运用了工厂预制桥梁构件单元,现场吊装拼接的方式施工,先在工厂分段预制,同步开展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构件预制好之后,运输预制构件至现场,进行吊装和对拼,现场现浇湿接缝连接,拱片单元形成体系后,再在拱片上现浇桥面板,随后开展桥面铺装工作,完成刚架拱桥整体。桥梁施工过程中采取了一定质量控制和保证措施确保桥梁结构体系受力合理,施工过程安全便捷。本文也阐述了该项目过程中超高性能混凝土刚架拱桥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以及质量管理等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措施。

尚宪超[3](2020)在《钢桁梁桥节点的力学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桥以其施工周期短、结构自重轻和跨越能力强等优点在工程建设中被普遍应用。钢桁梁桥结构的各杆件主要承受轴力作用,与钢板梁桥和钢箱梁桥相比较,其用钢量并不随跨径的增大而大幅度增加,因此,钢桁梁桥是大跨度桥梁中经济竞争力比较突出的结构形式。本文基于某桥新建上部结构的工程背景,其新建上部结构桥梁为一座下承式三跨连续钢桁梁桥,跨径布置为60+100+60m。本文采用Midas Civil对该三跨连续钢桁梁桥建立了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然后基于全桥模型杆件的内力结果,建立较关注位置的节点局部模型,分析在改变不同参数时,局部模型的受力变化情况。在实际施工和运营过程中,高强螺栓会出现各种病害,建立节点连接处的局部模型,模拟高强螺栓不同预紧力的作用,探究对节点连接处实际受力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运用Midas Civil建立全桥模型,根据桥梁实际受力情况,对杆件的连接方式、施工过程及成桥荷载的模拟方式进行简化。从整体模型中提取杆件内力,根据下弦杆节点处的内力结果,选出受力较不利的节点。(2)运用ANSYS建立节点局部模型,从整体模型中提取力边界和位移边界条件施加到节点局部模型中。改变下弦杆的竖板厚度、下弦杆箱形截面顶底板厚度及腹杆伸入节点板的长度等参数,通过建立4条节点路径线,分析节点局部模型在不同参数变化时各路径线上应力所发生的变化情况。(3)钢桁梁桥杆件主要受轴力作用,建立腹杆处局部实体有限元模型,分析在轴力作用下,腹杆杆件连接处的相关受力情况以及各排螺栓的传力特点。(4)通过改变腹杆螺栓群中不同位置螺栓的施拧状态,分析在不同预紧力工况下,腹杆接触面摩擦力的变化、腹板连接板件应力的变化以及腹杆各排螺栓传力效应的变化。(5)通过有限元软件模拟螺栓杆在运营过程中的损坏,分析腹杆板件在该螺栓孔周围的受力变化,然后简化模拟螺栓杆的修复和安装,分析修复后板件原位置的受力变化情况。

陈同庆[4](2020)在《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的预应力刚构连续梁桥开裂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去的十几年是道路桥梁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桥梁的建设水平也大大的提高。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更是凭借着其优越的跨越性,适应性,结构合理性,建造快速,应力强度高等显着的优势在众多桥型中脱颖而出。但是无论何种桥型随着服役时间的增加,都会出现各种病害问题。近年来,已经发现了不少大跨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出现,跨中挠度过大,箱体裂缝急剧增加,普遍开裂等病害。病害的频频出现使得桥梁服役不再安全,将缩大桥的安全运营时间和使用寿命,因此急需我们研究其裂缝的扩展规律。本文以现役东营黄河大桥为工程实例,首先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全桥的杆系模型,对大跨预应力箱梁桥的最典型病害裂缝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箱梁纵向、竖向预应力和温度效应,以及混凝土收缩徐变对主拉应力的影响。从而分析得出预应力箱梁中最常见的裂缝类型之一——腹板斜裂缝的主要成因。本文还单独选择黄河大桥实际产生箱梁裂缝最多的跨中一段作为重点分析对象。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主桥跨中桥段的实体模型,对典型病害梁段的细部应力分布特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对其局部裂缝扩展规律进行详细讨论,从而验证了裂缝形成以及其扩展规律与应力过大、边界条件、加载规律、钢筋分布都密切相关。同时运用已建成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收集了近半年的应变、温度、以及车辆荷载信息。结合桥梁实际勘测的开裂情况,采用Matlab对桥梁的健康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获得了桥梁温度、应变与其裂缝扩展规律之间的联系。最后我们着重对混凝土刚构连续桥梁最典型的病害(挠度过大)与箱梁开裂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详细研究了箱梁顶板、腹板、底板等不同位置的纵向预应力钢束以及不同年限的混凝土收缩徐变对跨中挠度的影响程度。同时对影响桥梁长期功能退化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给出了加固措施。

蒋晓放[5](2020)在《采用UHPC套箍约束的桥墩增强机理及抗震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历次桥梁震害表明,钢筋混凝土桥墩是地震中的易损伤构件,对于高烈度区或者不能够满足抗震性能要求的既有桥墩,通过抗震加固提升其延性和承载力,是实现桥梁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和保障震后救援交通的关键。鉴于传统加固方法的局限性,近年兴起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具有优异的力学指标和耐久性,且与墩身混凝土同属水泥基材料,因而,基于UHPC的桥墩局部抗震加固,可以成为一种兼具抗震性能提升、可施工性、经济性和耐久性的实用有效方法。为此,本文围绕基于UHPC的桥墩局部加固构造,开展一系列的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计算,给出加固机理和抗震评估及设计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开展UHPC套箍约束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探明UHPC套箍约束混凝土短柱的加固效果和加固机理;采用弹性力学方法进行了UHPC套箍约束混凝土圆柱的弹性阶段分析;提出套箍约束短柱极限应力实用计算公式;分析不同加固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揭示了UHPC套箍约束混凝土短柱力学行为特点,为后面UHPC套箍加固桥墩的加固机理及抗震评估设计方法研究奠定基础。(2)进行UHPC套箍约束桥墩分析模型及设计参数分析。针对既有UHPC套箍加固桥墩拟静力试验研究,建立基于Open Sees的纤维单元分析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通过试验现象和理论分析对UHPC套箍约束桥墩的增强机理进行探讨;利用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加固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为UHPC套箍约束桥墩提出实用的加固建议。(3)提出UHPC套箍约束桥墩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与设计方法。提出UHPC套箍约束桥墩的墩底截面弯矩曲率及墩身荷载位移曲线解析计算方法,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解析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利用能力谱法对UHPC套箍约束桥墩进行抗震评估;提出基于性能的UHPC套箍约束桥墩抗震加固设计方法,为实际加固工程提供参考。(4)进行基于UHPC套箍约束桥墩的桥梁易损性分析。针对某实际桥梁,采用理论易损性曲线分析方法对加固前后的桥梁进行易损性分析及震后通行能力分析,通过对比证明UHPC套箍加固桥墩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邓舒文[6](2020)在《全预制钢-UHPC轻型组合桥梁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相比传统桥梁建设方式,可实现快速施工的装配式桥梁结构更加适合现代桥梁工程建设。传统装配式桥梁主要包括装配式混凝土桥梁和部分预制的钢-混凝土组合桥梁,其中装配式混凝土桥梁结构简单、受力明确、造价低廉、架设方便,因此广泛应用在现代桥梁建设中,但因材料强度、耐久性较差,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梁体开裂、钢筋锈蚀等问题。传统钢-混凝土结构桥梁由下部的钢梁与上部的混凝土面板组合而成,承受正弯矩的梁体下部钢梁受拉,上部混凝土面板受压,结构受力更加合理,随着钢材价格逐步下调,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钢-混凝土组合桥梁与纯钢梁结构相比,其用钢量大幅降低;与混凝土桥梁相比,混凝土用量大幅减少,有效降低了结构自重和梁体高度,在净空要求较高的地区是十分优选的桥梁方案。因此,针对以上传统装配式混凝土桥梁的问题,结合传统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的优点,本文采用UHPC面板替代传统钢-混凝土组合桥梁中的普通混凝土面板,形成一种新型的全预制钢-UHPC轻型组合桥梁(Fully precast steel-UHPC lightweight composite bridge:SU-LWCB),以便最大程度的降低由传统混凝土面板带来的病害问题,更加充分的发挥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优势。SU-LWCB采用性能优异的UHPC面板替代传统普通混凝土面板,同时,UHPC面板与钢梁在工厂内整体预制,可极大程度的实现结构整体化。由于钢-UHPC组合梁单元自重轻,可轻松实现整体运输、整跨吊装,现场仅需浇筑接缝,并可采用现有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施工期间对现场交通环境干扰小,施工效率高,十分适用于现代桥梁建设。对于预制桥梁结构而言,接缝部位是设计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预制桥梁结构的薄弱环节。传统处理方案通常会带来附加的设计、施工及耐久性问题,因此,本文同时提出了适用于SU-LWCB体系的梁、板间接缝体系。该接缝体系无需焊接,施工难度低,是一种方便、快捷、十分适用于现代装配式桥梁建设的接缝形式。本文基于SU-LWCB体系,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1)以4×25m全预制钢-UHPC轻型组合连续梁桥为例,展示了SU-LWCB体系的设计思路与计算方法,与相同跨径和技术标准的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及常规钢-混凝土组合梁做对比,详述了SU-LWCB体系在技术、经济性能方面的优势。同时,提出适用于SU-LWCB体系的梁、板间接缝方案,并与传统接缝形式进行对比。最后,对有无配筋的UHPC结构收缩性能进行讨论,并与现有文献及规范中的收缩预测公式进行对比,得到适用于SU-LWCB体系UHPC面板的收缩预测模型;(2)对所提梁间接缝方案进一步优化,并对带有该接缝的SU-LWCB体系负弯矩区域进行大尺度模型试验,以探明该体系负弯矩区真实的力学性能。同时,对所提接缝方案进行了疲劳性能评估,提出了适用于SU-LWCB体系梁间接缝界面的最大裂缝宽度预测公式,考虑UHPC面板受拉刚化效应的挠度计算式,以及简化的负弯矩区承载能力计算方法;(3)基于过往文献,对正弯矩作用下钢-UHPC组合梁力学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研究,提出了更加精确的极限抗弯承载能力修正塑性计算方法。同时,基于极限承载能力相等的原则,采用UHPC面板替代钢-混凝土组合梁混凝土面板,获得了二者截面等效高度,可供设计选用;(4)对先后浇注的UHPC试件进行了抗折和斜剪试验研究,分别得到基于内聚力模型的UHPC界面弯拉行为和压剪行为拟合参数。采用内聚力模型对先后浇筑的UHPC接缝界面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试验结果;(5)对SU-LWCB体系提出规范化设计建议,包括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中的抗弯、抗剪承载能力,整体稳定计算及疲劳性能计算方法;介绍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中裂缝宽度和变形的计算方法;对该体系UHPC面板横向设计进行讨论,给出20~50m跨径时SU-LWCB初步设计建议。

陈龙杰[7](2020)在《微振动与材料特征对新旧混凝土粘结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城市交通运输量的大幅度增长,交通车辆的数量和荷载也越来越大,城市桥梁通常长期处于自然坏境及运营环境的耦合作用下,从而导致桥梁的许多部位都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缺陷,然后在桥梁结构缺陷的修补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因素都会对修补效果产生影响,包括车桥耦合振动、粗、细集料的特征、后期养护方式等等。本文用微振动来模拟车桥耦合振动来研究微振动和材料特征对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1)根据修补结构的特点,提出利用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来修补桥梁结构剥落破损处,给出了材料的配合比组成设计,并通过抗压、抗折试验研究不同掺量的钢纤维和聚合物组合使用,并在满足工作性能的前提下研究其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得出:掺入钢纤维将显着提高混凝土的抗压、抗折强度,钢纤维体积掺量为0.6%时,对混凝土强度的提升幅度最高;掺入聚合物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混凝土的抗压、抗折强度。综合考虑选择钢纤维掺量为0.6%,聚合物掺量为6%。(2)设置粗集料的石粉含量和细集料的细度模数两个因素,研究了细集料的细度模数、不同粗集料的石粉含量在不同强度混凝土下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中设置了坍落度、粘聚性、保水性和棍度来表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用抗压、抗折强度来表征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粗集料中加入石粉将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提高力学性能,对于C30、C40混凝土,粗集料最佳石粉含量为15%,C50混凝土粗集料最佳石粉含量为5%;而细集料当细度模数为2.7左右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最优。(3)通过新旧混凝土界面剪切试验和钻芯拉拔试验,探究了粗集料石粉含量、粗集料最大粒径、不同的振动参数在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类型混凝土对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粗集料石粉含量为5%时,最有利于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粗集料最大粒径为9.5mm的界面粘结性能优于粗集料最大粒径为19mm的界面粘结性能;在成型至初凝这段时间,三种振动参数的振动都有利于粘结强度的提高,而初凝至终凝、终凝以后振动将会降低粘结强度,其中9Hz-4mm连续振动相对于静置组,下降幅度最大,达到-22.9%;对于四种不同类型混凝土,发现聚合物会显着提高粘结强度,而钢纤维的增强效果不显着,并且素混凝土和聚合物混凝土的振动组相对静置组,界面剪切强度下降幅度较大,达到了-24.2%、-25.3%,而掺入钢纤维能有效降低微振动对粘结性能的影响。(4)通过新旧混凝土复合梁三点弯曲试验,探究了粗集料石粉含量、不同类型混凝土和微振动、养护方式对新旧混凝土复合梁断裂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粗集料石粉含量在5%时,复合梁的断裂峰值荷载、断裂韧度和断裂能都最高,能显着提高其断裂性能;掺入钢纤维后能有效提高复合梁的断裂性能,而掺入聚合物效果不明显,四种类型混凝土在振动情况下,将大大降低了复合梁的断裂性能;在混凝土养护7天龄期时,采用自然养护前七天洒水的养护方式最有利于提高复合梁的断裂性能,而对于28养护龄期时,采用贴膜养护的方式最有利于提高复合梁的断裂性能。

李勇[8](2019)在《小跨高比超高韧性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剪力墙、核心筒等高层结构中,连梁起着传力以及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其刚度、强度和延性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结构设计过程中,受洞口尺寸的限制和结构刚度的需求,钢筋混凝土连梁经常出现小跨高比的现象,其名义剪应力较大,易发生脆性破坏。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对角斜拉破坏以及剪切滑移破坏,延性较差,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由于对角斜筋的抗剪效率较高,延性较好,但其存在钢筋配置过多,施工困难等问题,并且对连梁截面宽度要求较高。为了改善小跨高比连梁的受力性能,本文采用工程用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简称ECC)作为连梁基体,其具有高延性、拉伸应变硬化以及多缝开裂的特征。ECC相对于普通混凝土具有更高的受剪承载力,可以减少对角斜筋的用量,斜筋端部可以做成水平状伸入墙肢,易于装配化施工。对8个小跨高比ECC连梁试件和1个混凝土连梁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对ECC连梁的抗震性能以及震后可修复性进行了探究。本文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预估连梁在地震作用下最大转角需求的计算方法。根据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及设计地震分组得到其对应的位移反应谱,选取12栋剪力墙结构,推导出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计算公式。设计了42个剪力墙结构算例,依次变化连梁跨高比及墙肢长度,对其进行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连梁最大转角需求与连梁跨高比存在二次多项式变化关系,与连梁两侧墙肢中心距和连梁跨度的比值呈线性变化关系,提出了连梁在大震下最大转角需求计算公式。选取四栋实际结构对所提的预估公式进行了验证,表明该公式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2)收集了41根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和41根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试验数据,建立小跨高比混凝土连梁剪切试验数据库。采用桁架-拱模型,考虑桁架模型与拱模型的变形协调关系,以及延性对承载力的影响,分别推导出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和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基于钢筋混凝土连梁剪切试验数据库,考虑纵筋特征值、箍筋特征值、跨高比以及对角斜筋特征值的影响,推导出连梁破坏转角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和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的恢复力模型,并进行了验证,为混凝土连梁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提供基础。(3)进行了7个对角斜筋ECC连梁、1个普通配筋ECC连梁和1个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试件的拟静力加载试验,试验变化参数为配筋形式,配箍率、对角斜筋配筋率、基体材料、纤维种类以及连梁与墙肢的连接方式,分析了各连梁试件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位移延性、刚度退化以及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配箍率及对角斜筋配筋率的提高,连梁的承载力及延性逐渐增大。基体采用ECC可以提高连梁的受剪承载力和延性,减小破坏时的损伤程度,易于震后修复。相对于PVA纤维,采用PE纤维作为基体材料可以提高连梁的强度、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减小对角斜筋用量,利于装配化施工。对角斜筋ECC连梁相对于普通配筋ECC连梁具有更高的承载力、延性及耗能能力。ECC连梁与墙肢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时,具有同样优异的抗震性能,但需要在连梁与墙肢连接处添加U型筋,以增强连接性能。(4)基于ECC材料特性,修正了MCFT理论中的平均应力应变关系和局部应力平衡方程,当连梁开裂后,考虑了纤维在斜裂缝中的桥接作用。小跨高比连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需要考虑拱效应影响,考虑桁架模型与拱模型的变形协调关系,推导了普通配筋ECC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当ECC连梁采用对角斜筋配筋时,基于软化拉-压杆理论,提出一种可以预测对角斜筋ECC连梁恢复力骨架曲线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由ECC主拉压杆、对角斜筋和由纵筋以及箍筋组成的次杆组成,可以考虑箍筋对ECC受压性能的影响以及ECC受压和受拉时的软化效应。选取了18个对角斜筋ECC连梁试件,计算结果表明计算骨架曲线和试验结果符合较好。基于建议的理论模型,提出对角斜筋ECC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基于计算结果,给出了对角斜筋、ECC主拉压杆以及次杆承受的剪力随着连梁跨高比的变化规律。(5)提出了对角斜筋ECC连梁剪切铰恢复力模型,对本文对角斜筋ECC连梁试件的滞回曲线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研究了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钢连梁、型钢混凝土连梁以及对角斜筋ECC连梁四种不同形式连梁在大震下对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选取40根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40根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16个对角斜筋ECC连梁以及40片混凝土剪力墙的试验数据,分别建立其对应的试验数据库,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对四种构件的易损性进行了分析,并分别给出了其易损性曲线及不同损伤状态对应的修复措施。基于易损性曲线,对连梁及剪力墙在大震下的损伤状态进行评估,并给出建议修复措施。(6)以FEMA P-58的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流程为框架,对剪力墙结构分别采用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以及对角斜筋ECC连梁的三栋结构进行震后可修复性量化评估。建立三栋结构的性能化模型,对其进行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其地震响应。采用增量动力(IDA)分析三栋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并给出其倒塌易损性曲线。采用性能评估工具PACT软件,对三栋结构震后可恢复能力进行计算并分析。结果表明:损伤主要集中在顶楼和中部楼层,结构采用ECC连梁可以大幅减少修复成本和修复时间,并减少人员伤亡,震后可恢复能力显着增强。(7)提出了对角斜筋ECC连梁基于震后可修复的设计方法。在结构设计时考虑连肢剪力墙进入塑性,根据连梁易损性曲线,在剪力墙结构达到目标位移角时,确保ECC连梁处于可修复状态内。连梁先于墙肢全部屈服,随后墙肢底部发生屈服,采用能量方法求得基底剪力和侧向力分布,并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对连梁以及墙肢底部进行塑性设计并配筋,根据配筋结果计算ECC连梁转角能力,当转角需求小于能力时,认为结构设计满足要求。最后选取结构算例对本文建议计算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刘兆锋[9](2019)在《基于高性能材料的混合梁斜拉桥结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的优越性能,以一座主跨260m的C55混凝土索塔、钢+C55混凝土混合主梁的独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为背景,考虑结构整体和局部受力及稳定等要求,将原桥钢主梁替换为RPC120主梁,C55索塔替换为RPC100索塔,设计了一座相同跨径布置的RPC100索塔、RPC120+C55混凝土混合主梁斜拉桥方案,并对两种方案结构的静力特性、稳定性能、经济性能及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探讨了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应用于混合梁斜拉桥的可行性。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结构方案设计与论证。以一座主跨260m的钢+C55混凝土混合梁斜拉桥方案为基础,拟定了一座同等跨度的RPC+C55混凝土混合主梁斜拉桥方案,包括材料参数的选择、RPC主梁与RPC索塔截面尺寸的拟定、预应力束与压重方案的布置以及拉索初张力的调整等。(2)RPC箱梁的局部受力验算,包括其局部稳定、抗冲切以及局部抗裂验算。结果表明:RPC箱梁各壁板均满足局部稳定性要求,可保证板件在材料强度破坏之前不会发生失稳破坏;RPC箱梁桥面板满足规范规定的抗冲切承载能力要求且富余较多;RPC箱梁顶板满足部分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的抗裂验算要求。(3)结构静力特性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两种方案在恒荷载、汽车荷载、温度荷载及不同荷载组合下的结构内力、变形及应力进行了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所提RPC+C55混凝土混合梁斜拉桥方案具有较好的结构静力性能;与原方案相比,新方案RPC主梁的应力明显减小且变化更为均匀,RPC索塔的应力显着增大,充分地利用了RPC材料的高强性能;RPC材料介于普通混凝土与钢材之间的线膨胀系数,使新方案结构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更加有利。(4)结构稳定性能分析。对两种方案在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最不利荷载工况下的结构整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案的弹性稳定安全系数均满足规范要求且有较大的富余,说明两种方案均具有良好的稳定安全性能。(5)结构经济性对比。从材料造价的角度对两种方案的经济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方案结构采用RPC材料后,其材料总造价约为原方案的1.28倍,但若考虑运营期内RPC主梁可实现免维护,则新方案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将更具竞争力。(6)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价。采用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方法对两种方案的结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并基于能力需求比法评价了所提新方案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由于各向刚度的降低,E1和E2地震作用下新方案RPC索塔与RPC主梁的地震响应均低于原方案;两种方案结构的索塔与桥墩均满足恒载+地震作用组合下的抗震性能要求,且斜拉索的最小能力需求比较高,可保证其在地震时不会首先发生破断。

车泽鑫[10](2019)在《悬索桥有限元模型修正与抗震韧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地震灾害常常给人类带来难以承受的损伤。人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地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虑到桥梁在通行中起着关键节点的作用,国内外研究学者对桥梁抗震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其中,对于大跨度悬索桥的讨论,由于震害相对较少,对其研究尚有不足。同时,近年来地震工程界的抗震设计理念开始从单一强调地震安全性向安全性与可恢复性并举方向转变,如何针对悬索桥进行抗震韧性评价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鉴于此,本文在查阅大量桥梁抗震相关文献基础上,针对大跨悬索桥有限元模型修正和抗震韧性评价分析进行初步探究,具体工作如下:(1)根据平行索面悬索桥的结构体系特征,提出了子结构多阶段模型修正方法。以克拉玛依市龙门桥为例,将悬索桥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子结构;利用主塔横向模态相对独立的特点,通过对主塔子结构模型的修正得到合理的主塔承台下桩-土相互作用的弹性支承参数;将其施加在整体有限元模型中,完成整桥的有限元模型修正,从而提高此类悬索桥有限元模型修正的效率。(2)以哈尔滨阳明滩大桥为例,利用数值模拟针对双塔平行索面自锚式悬索桥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对影响其主塔振动特性的主要参数进行敏感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在跨中设置不同类型中央扣,比较关键位置的地震响应结果,分析了作为新型抗震措施的中央扣对该类悬索桥地震反应的影响。(3)针对双塔平行索面自锚式悬索桥的地震易损性进行了研究。利用主塔塔底弯矩曲率曲线确定不同等级的损伤指标,采用IDA法计算不同损伤指标的能力需求比,进行主塔构件级地震易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与支座易损性联合分布得到系统易损性;并与通过对我国已建和在建悬索桥的统计分析得到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另两类典型悬索桥进行地震易损性的比较。(4)对双塔平行索面自锚式悬索桥的抗震韧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利用前文得到的易损性分析结果,结合我国桥梁维修加固工法的特点,确定损失函数,采用线性恢复模型计算韧性指数;并结合该类悬索桥的特点与考虑修复时间与重建时间比作为韧性指数的方法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二、车行震动对混凝土桥面板修补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车行震动对混凝土桥面板修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2)超高性能混凝土刚架拱桥的设计计算及施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刚架拱桥简介
        1.1.2 刚架拱桥存在的问题
    1.2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
        1.2.1 超高性能混凝土定义
        1.2.2 超高性能混凝土具有的性能
        1.2.3 超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
        1.2.4 超高性能混凝土具有的缺点
        1.2.5 国内外超高性能混凝土桥梁的发展
        1.2.6 超高性能混凝土发展趋势
    1.3 全透空式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刚架拱桥概述
        1.3.1 设计简介
        1.3.2 全透空式结构具有的优点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刚架拱桥的设计方法和分析理论
    2.1 刚架拱桥的结构特点
    2.2 刚架拱桥的受力特征分析
    2.3 刚架拱桥计算理论和方法
        2.3.1 刚架拱桥计算图式
        2.3.2 刚架拱桥内力计算
    2.4 几种桥梁结构有限元程序
        2.4.1 SAP程序
        2.4.2 ANSYS软件
        2.4.3 有限元程序的局限性
        2.4.4 MIDAS/Civil桥梁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高性能混凝土刚架拱桥设计与计算
    3.1 设计背景
    3.2 设计规范及技术标准
    3.3 设计流程
    3.4 主要材料
        3.4.1 设计荷载
        3.4.2 荷载作用组合
    3.5 超高性能混凝土有预应力刚架拱桥方案
        3.5.1 总体布置
        3.5.2 结构构造
        3.5.3 钢筋布置
        3.5.4 施工方案设计
        3.5.5 计算及结果
    3.6 超高性能混凝土无预应力刚架拱桥方案
        3.6.1 设计方案
        3.6.2 钢筋布置
        3.6.3 施工方案设计
        3.6.4 计算及结果
    3.7 有、无预应力方案对比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高性能混凝土刚架拱桥施工工艺及过程管理
    4.1 总体施工方案
        4.1.1 施工工艺
        4.1.2 施工步骤
    4.2 预制UHPC拱肋
        4.2.1 预制场建设
        4.2.2 钢筋制作
        4.2.3 模板安装
        4.2.4 拱肋浇筑与养护
        4.2.5 预制计划安排
    4.3 拱肋运输与吊装
    4.4 拱脚、拱肋中间湿接缝、横梁湿接缝施工
    4.5 边主梁刚架施工
    4.6 桥面板施工
    4.7 桥面系及附属工程施工
    4.8 桥梁表面涂装施工
    4.9 质量管理措施
        4.9.1 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
    4.10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钢桁梁桥节点的力学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钢桁梁桥的发展
        1.1.1 钢桁梁桥的历史
        1.1.2 杆件连接方式
        1.1.3 节点的种类及特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钢桁梁桥的受力特点研究
        1.2.2 钢桁梁桥节点的研究现状
        1.2.3 计算方法的模拟
        1.2.4 钢桁梁桥的养护
    1.3 研究背景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整体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2.1 引言
    2.2 计算参数
        2.2.1 结构相关参数
        2.2.2 材料参数
        2.2.3 计算荷载
        2.2.4 荷载组合
        2.2.5 边界条件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1 模型建立过程
        2.3.2 全桥模型
        2.3.3 模型的截面形式及杆件连接
        2.3.4 桥门架的模拟
        2.3.5 桥面板的模拟
    2.4 下弦杆受力性能分析
        2.4.1 相关说明
        2.4.2 挠度分析
        2.4.3 主桁下弦杆内力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节点局部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材料参数
        3.2.2 局部模型的建立过程
        3.2.3 边界条件的施加
    3.3 节点受力的参数化分析
        3.3.1 整体节点受力结果分析
        3.3.2 下弦杆竖板厚度对路径受力的影响分析
        3.3.3 下弦杆箱形顶底板厚度对路径受力的影响分析
        3.3.4 腹杆伸入节点区域长度对路径受力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螺栓预紧力对板件受力的影响分析
    4.1 实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 正常预紧力作用下板件受力结果分析
        4.2.1 螺栓编号
        4.2.2 腹杆螺栓传力结果分析
        4.2.3 腹杆板件应力分析
        4.2.4 拼接板应力分析
    4.3 预紧力的改变对拼接板的影响
        4.3.1 预紧力研究范围的选取
        4.3.2 预紧力的改变对拼接板孔应力的影响
    4.4 预紧力的改变对腹杆板件的影响
        4.4.1 螺栓施拧状态对各排螺栓传力的影响
        4.4.2 螺栓施拧状态对腹杆板件应力的影响
    4.5 螺栓杆损坏对板件受力的影响
        4.5.1 螺栓杆损坏的原因及模拟
        4.5.2 螺栓杆损坏对传力的影响
        4.5.3 螺栓杆损坏对板件应力的影响
        4.5.4 重新在缺失处安装螺栓并施力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的预应力刚构连续梁桥开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桥开裂机理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预应力连续箱梁桥裂缝成因分析
    2.1 某刚构连续梁桥基本概况及检测系统
        2.1.1 东营大桥的基本情况介绍
        2.1.2 东营大桥的健康监测系统
    2.2 混凝土桥梁裂缝的主要类型
        2.2.1 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2.2.2 荷载引起的裂缝
        2.2.3 工程原材料引起的裂缝问题
        2.2.4 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2.3 箱型截面梁桥裂缝的主要形式
        2.3.1 顶板裂缝
        2.3.2 腹板裂缝
        2.3.3 底板裂缝
    2.4 预应力桥梁常见裂缝的成因分析
        2.4.1 预应力连续箱梁腹板裂缝成因分析
        2.4.2 预应力连续箱梁底板纵向裂缝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某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连续桥空间有限元模拟与参数分析
    3.1 腹板斜裂缝分析
        3.1.1 裂缝现状
        3.1.2 腹板斜裂缝理论分析
    3.2 有限元建模方法
    3.3 模型尺寸
        3.3.1 设计标准
        3.3.2 桥梁结构
    3.4 空间有限元整体建模过程
        3.4.1 模型主要参数
        3.4.2 模型简介
    3.5 各影响因素对腹板主拉应力的影响分析
        3.5.1 纵向预应力对腹板主拉应力的影响
        3.5.2 竖向预应力对腹板主拉应力的影响
        3.5.3 温度效应对腹板主拉应力的影响
        3.5.4 参考不同设计规范对计算腹板主拉应力的影响
        3.5.5 收缩徐变对腹板主拉应力的影响
    3.6 腹板斜裂缝的成因总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在役预应力刚构连续梁桥跨中裂缝成因分析
    4.1 现场检测的局部裂缝现状和抗裂要求
        4.1.1 现役桥梁裂缝分布情况
        4.1.2 桥梁裂缝特征
        4.1.3 混凝土规范中对裂缝的有关验算规定
        4.1.4 对预应力混凝土抗裂验算的规定
    4.2 箱梁局部有限元分析
    4.3 ABAQUS相关理论介绍
        4.3.1 ABAQUS的混凝土本构关系
        4.3.2 ABAQUS混凝土损伤理论
        4.3.3 ABAQUS钢筋的本构关系
    4.4 构件尺寸以及有限元建模
        4.4.1 构件尺寸
        4.4.2 模型单元
        4.4.3 网格划分
        4.4.4 接触关系
        4.4.5 边界条件
    4.5 FEM荷载模拟下应力分布与裂缝扩展
        4.5.1 边界条件良好整体挠度下的应力分析
        4.5.2 边界条件良好跨中挠度下的应力分析
        4.5.3 一侧支座脱空的跨中挠度应力分析
        4.5.4 底板约束失效的跨中挠度应力分析
        4.5.5 预应力和表面压应力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4.6 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温度-应变裂缝分析
        4.6.1 传感器类型及其参数
        4.6.2 光纤传感器原理
        4.6.3 传感器的测点布置
        4.6.4 温度与应变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挠度与桥梁裂缝的相关性分析
    5.1 国内外部分主梁挠度过大的病害实例
    5.2 东营黄河大桥主桥挠度的相关性分析
        5.2.1 纵向预应力与主桥挠度的相关性分析
        5.2.2 收缩徐变与主桥挠度的相关性分析
    5.3 基于长期监测数据的挠度与裂缝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考虑桥梁长期功能退化的影响分析与加固
    6.1 现役混凝土桥梁寿命折减的主要因素
        6.1.1 荷载的因素
        6.1.2 运营环境的因素
        6.1.3 建筑材料的因素
        6.1.4 实例分析
    6.2 考虑长期性能退化的影响分析
        6.2.1 考虑箱梁支座失效对桥梁寿命的影响
        6.2.2 考虑钢筋锈蚀对桥梁寿命的影响
        6.2.3 考虑冻融损伤对桥梁寿命的影响
    6.3 影响桥梁功能退化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6.3.1 交通运输量的敏感分析
        6.3.2 车辆超载的敏感分析
        6.3.3 设计参数的敏感分析
    6.4 桥梁工程混凝土裂缝的防控措施
        6.4.1 干缩裂缝的防治对策
        6.4.2 荷载裂缝预防措施
        6.4.3 原材料的控制
        6.4.4 完善裂缝处理技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采用UHPC套箍约束的桥墩增强机理及抗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桥墩抗震加固及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桥梁抗震理论发展
        1.2.2 既有桥墩抗震加固研究现状
        1.2.3 UHPC材料研究现状
        1.2.4 约束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1.2.5 桥墩易损性分析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及论文结构
第2章 UHPC套箍约束混凝土短柱轴向力学行为试验研究
    2.1 试验研究目的
    2.2 试件设计及制作过程
        2.2.1 试件设计
        2.2.2 试件制作过程
    2.3 材性试验
        2.3.1 混凝土材性试验
        2.3.2 UHPC材性试验
    2.4 加载装置及测点布置
        2.4.1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2.4.2 测点布置
    2.5 试验现象
        2.5.1 圆柱试件
        2.5.2 方柱及矩形柱试件
        2.5.3 试件破坏形态及裂缝发展对比分析
    2.6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2.6.1 极限承载力分析
        2.6.2 竖向应力应变分析
        2.6.3 加固参数影响分析
        2.6.4 表面横向应变分析
    2.7 UHPC约束混凝土圆柱在弹性阶段的轴向增强效应分析
        2.7.1 弹性状态 UHPC 约束混凝土圆柱应力状态解析公式
        2.7.2 解析解与试验结果对比
    2.8 UHPC 套箍约束混凝土短柱极限应力及增强机理研究
        2.8.1 UHPC 套箍约束混凝土短柱极限应力计算公式的提出
        2.8.2 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对比
        2.8.3 UHPC 套箍约束混凝土短柱的增强机理讨论
    2.9 UHPC套箍约束混凝土短柱轴向受压全过程非线性分析
        2.9.1 UHPC 套箍约束短柱极限应力计算公式
        2.9.2 UHPC套箍约束短柱极限应变计算公式
        2.9.3 UHPC套箍约束混凝土短柱的全过程非线性分析模型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UHPC套箍约束桥墩分析模型及设计参数分析
    3.1 UHPC套箍约束墩柱拟静力试验
        3.1.1 试件设计
        3.1.2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3.1.3 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分析
    3.2 UHPC套箍约束桥墩的有限元分析
        3.2.1 基于Open Sees的纤维单元特性
        3.2.2 UHPC套箍约束桥墩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3.2.3 有限元模型与试验数据对比
    3.3 抗震加固增强机理研究讨论
    3.4 加固参数对加固效果影响分析
        3.4.1 墩柱轴压比
        3.4.2 墩柱混凝土强度等级
        3.4.3 UHPC套箍加固高度
        3.4.4 UHPC套箍加固厚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UHPC套箍约束桥墩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与设计方法
    4.1 Pushover解析计算方法
        4.1.1 材料本构关系
        4.1.2 截面弯矩曲率分析
        4.1.3 荷载位移曲线
    4.2 基于能力谱法的抗震性能评估
        4.2.1 能力谱法分析步骤
        4.2.2 混凝土墩柱性能水准的划分
        4.2.3 试验试件抗震性能评估算例
    4.3 基于延性的抗震加固设计方法
        4.3.1 延性系数简化计算公式
        4.3.2 抗震加固设计步骤及示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UHPC套箍约束桥墩的桥梁易损性分析
    5.1 理论易损性分析方法
        5.1.1 概述
        5.1.2 地震动输入
        5.1.3 桥梁墩柱地震需求分析
        5.1.4 桥梁墩柱延性能力分析
        5.1.5 桥梁墩柱易损性曲线建立
        5.1.6 基于易损性曲线的震后通行能力评估
    5.2 桥梁易损性分析实例
        5.2.1 算例桥梁介绍及模型建立
        5.2.2 桥梁墩柱地震需求分析
        5.2.3 桥梁墩柱延性能力分析
        5.2.4 桥梁墩柱易损性曲线建立
        5.2.5 基于易损性曲线的震后通行能力评估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6.1.1 UHPC套箍约束混凝土短柱轴向力学行为试验研究
        6.1.2 UHPC 套箍约束桥墩分析模型及设计参数分析
        6.1.3 UHPC套箍约束桥墩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与设计方法
        6.1.4 基于 UHPC 套箍约束桥墩的桥梁易损性分析
    6.2 基于UHPC套箍约束桥墩的抗震评估与设计建议
    6.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地震波的选取

(6)全预制钢-UHPC轻型组合桥梁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方案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3.1 装配式桥梁结构发展现状
        1.3.2 装配式主梁接缝研究概况
        1.3.3 钢-UHPC组合梁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1.3.4 先后浇筑UHPC接缝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5 钢-UHPC组合结构规范化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全预制SU-LWCB方案可行性研究
    2.1 本章概述
    2.2 全预制SU-LWCB体系设计实例
        2.2.1 背景工程介绍
        2.2.2 技术经济性能分析
        2.2.3 SU-LWCB荷载效应分析
    2.3 SU-LWCB体系板间接缝模型试验
        2.3.1 试验介绍
        2.3.2 试验结果讨论
    2.4 SU-LWCB体系梁间接缝模型试验
        2.4.1 接缝结构
        2.4.2 试验介绍
        2.4.3 试验结果及讨论
    2.5 UHPC材料及结构收缩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SU-LWCB负弯矩区力学性能研究
    3.1 本章概述
    3.2 SU-LWCB负弯矩区模型试验
    3.3 试验结果
        3.3.1 试件挠度发展
        3.3.2 UHPC面板裂缝开展
        3.3.3 试件应变发展
        3.3.4 钢梁与UHPC面板间的滑移
    3.4 讨论
        3.4.1 名义开裂应力
        3.4.2 UHPC接缝疲劳性能评估
        3.4.3 特征截面弯矩-曲率分析
        3.4.4 试件加载全过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U-LWCB正弯矩区力学性能研究
    4.1 本章概述
    4.2 试验介绍
    4.3 试验结果讨论
        4.3.1 极限抗弯承载能力修正塑性计算方法
        4.3.2 考虑滑移效应的竖向挠度计算
    4.4 数值模拟及参数分析
        4.4.1 模型建立
        4.4.2 计算结果校核
        4.4.3 钢梁板件宽厚比对承载力影响分析
    4.5 桥面板等效截面高度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内聚力模型的UHPC接缝界面数值模拟研究
    5.1 本章概述
    5.2 内聚力模型介绍
    5.3 材料性能及模拟参数
    5.4 先后浇注的UHPC抗折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5.4.1 试验介绍
        5.4.2 试验现象和试验结果
        5.4.3 基于内聚力模型的UHPC界面弯拉行为模拟研究
        5.4.4 讨论
    5.5 先后浇注的UHPC斜剪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5.5.1 试验介绍
        5.5.2 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
        5.5.3 基于内聚力模型的UHPC界面压剪行为模拟研究
    5.6 基于内聚力模型的UHPC接缝界面数值模拟
        5.6.1 模型建立
        5.6.2 有效性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SU-LWCB规范化设计建议
    6.1 本章概述
    6.2 设计原则及计算规定
    6.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6.3.1 抗弯承载能力
        6.3.2 抗剪承载能力
        6.3.3 整体稳定性能
        6.3.4 疲劳性能
    6.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6.4.1 裂缝宽度验算
        6.4.2 变形计算
    6.5 施工流程及规定
    6.6 SU-LWCB体系截面设计
        6.6.1 UHPC面板及板内钢筋要求
        6.6.2 UHPC面板横向设计
        6.6.3 20m~50m跨径SU-LWCB截面初步设计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本文结论
    2 本文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7)微振动与材料特征对新旧混凝土粘结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新旧混凝土粘结模型及机理研究进展
        1.2.2 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3 微振动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1.2.4 材料特征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进展
        1.2.5 现阶段技术研究的不足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性能测试及修补材料配合比设计
    2.1 原材料性能测试
    2.2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3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工作性能
    2.4 钢纤维聚合物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2.4.1 试验方法
        2.4.2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2.4.3 钢纤维和聚合物对混凝土抗压度的影响
        2.4.4 钢纤维和聚合物对混凝土抗折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材料特征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影响
    3.1 试验方法
    3.2 粗集料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2.1 试验方案设计
        3.2.2 粗集料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2.3 粗集料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3 砂的细度模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3.1 试验方案设计
        3.3.2 砂的细度模数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3.3 砂的细度模数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振动和材料特征对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影响
    4.1 界面粘结性能测试方法
        4.1.1 试样制备
        4.1.2 界面剪切性能测试
        4.1.3 钻芯拉拔粘结性能测试
    4.2 粗集料石粉含量对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4.2.1 试验方案设计
        4.2.2 试验测试结果
        4.2.3 粗集料石粉含量对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4.3 粗集料最大粒径对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4.3.1 试验方案设计
        4.3.2 试验测试结果
        4.3.3 粗集料最大粒径对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4.4 微振动对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4.4.1 试验方案设计
        4.4.2 试验测试结果
        4.4.3 不同振动参数和振动时间段对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4.5 微振动下不同类型混凝土对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4.5.1 试验方案设计
        4.5.2 试验测试结果
        4.5.3 微振动下不同类型混凝土对界面粘结性能性能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振动和材料特征对新旧混凝土复合梁断裂性能影响
    5.1 新旧混凝土复合梁三点弯曲梁试验方法
        5.1.1 新旧混凝土复合梁制备
        5.1.2 复合梁三点弯曲试验方法
    5.2 粗集料石粉含量对新旧混凝土复合梁断裂性能的影响
        5.2.1 试验方案设计
        5.2.2 粗集料不同石粉含量复合梁断裂测试结果
        5.2.3 粗集料石粉含量对新旧混凝土复合梁断裂性能的影响
    5.3 微振动对新旧混凝土复合梁断裂性能的影响
        5.3.1 试验方案设计
        5.3.2 微振动作用下复合梁断裂测试结果
        5.3.3 微振动对复合梁断裂性能的影响
    5.4 养护方式对新旧混凝土复合梁断裂性能的影响
        5.4.1 试验方案设计
        5.4.2 不同养生龄期复合梁断裂测试结果
        5.4.3 养生龄期对复合梁断裂性能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8)小跨高比超高韧性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连梁及连肢剪力墙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梁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1 连梁抗剪机理分析
        1.2.1.2 普通配筋方案连梁研究
        1.2.1.3 新型配筋方案连梁研究
        1.2.1.4 钢连梁及型钢混凝土连梁研究
        1.2.2 连肢剪力墙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ECC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ECC材料的提出
        1.3.2 ECC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
        1.3.3 ECC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1.3.4 纤维混凝土连梁研究现状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基于震后可恢复设计的ECC连梁剪力墙结构研究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本文技术路线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震作用下连肢剪力墙结构连梁最大转角需求分析
    2.1 引言
    2.2 预估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
        2.2.1 位移反应谱的建立
        2.2.2 最大层间位移角计算公式
        2.2.3 各系数取值
        2.2.4 结构自振周期预估
    2.3 大震作用下连梁最大转角需求预估
        2.3.1 算例模型分析
        2.3.2 非线性分析模型
        2.3.2.1 材料本构模型
        2.3.2.2 框架梁、框架柱单元模拟
        2.3.2.3 剪力墙模拟
        2.3.2.4 连梁模拟
        2.3.3 地震波的选取
        2.3.4 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
        2.3.5 连梁最大转角需求计算公式
    2.4 连梁最大转角计算公式验证
        2.4.1 四栋实际建筑结构及弹塑性分析结果
        2.4.2 连梁最大转角计算公式验证
    2.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跨高比钢筋混凝土连梁恢复力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3.2.1 现有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3.2.2 小跨高比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试验数据库
        3.2.3 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受剪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3.2.4 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3.2.4.1 桁架模型
        3.2.4.2 拱模型
        3.2.5 位移延性的影响
        3.2.6 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3.2.7 敏感程度分析
    3.3 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3.3.1 影响因素分析
        3.3.2 计算公式推导
        3.3.3 计算结果对比
        3.3.4 敏感程度分析
    3.4 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破坏转角
        3.4.1 公式推导
        3.4.2 计算公式评估
    3.5 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破坏转角
        3.5.1 公式推导
        3.5.2 计算公式评估
    3.6 典型的恢复力模型
    3.7 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恢复力模型
        3.7.1 屈服剪力和屈服转角
        3.7.1.1 屈服剪力的计算
        3.7.1.2 连梁屈服位移角的计算
        3.7.2 峰值剪力及峰值点对应的转角
        3.7.2.1 峰值剪力
        3.7.2.2 峰值点转角
        3.7.3 连梁破坏点对应的剪力及转角
        3.7.3.1 破坏点对应的剪力
        3.7.3.2 破坏点对应的转角
    3.8 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恢复力模型
        3.8.1 屈服剪力和屈服转角的计算
        3.8.1.1 DRCCB屈服剪力
        3.8.1.2 DRCCB屈服转角
        3.8.2 峰值剪力和峰值转角的计算
        3.8.2.1 峰值剪力
        3.8.2.2 峰值剪力对应转角
        3.8.3 破坏点对应的剪力及转角
        3.8.3.1 破坏点对应的剪力
        3.8.3.2 破坏点对应的转角
    3.9 连梁在PERFORM-3D中滞回规则的确定
        3.9.1 能量退化系数α_e
        3.9.2 卸载刚度系数α_s
        3.9.3 强度退化相互作用系数α_(sl)
    3.10 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对比
        3.10.1 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模拟
        3.10.2 对角斜筋配筋混凝土连梁模拟
    3.11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预制小跨高比ECC连梁抗震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目的和任务
    4.3 试验概况
        4.3.1 构件设计
        4.3.2 材料性能
        4.3.3 构件制作
        4.3.4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式
        4.3.5 测点布置和数据采集
    4.4 试验现象及构件破坏形态
        4.4.1 试件加载过程描述
        4.4.2 试件破坏分析
    4.5 试验结果分析
        4.5.1 滞回曲线
        4.5.2 骨架曲线
        4.5.3 承载力及位移延性分析
        4.5.4 刚度退化分析
        4.5.5 耗能能力分析
        4.5.6 钢筋应变分析
        4.5.6.1 对角斜筋应变分析
        4.5.6.2 箍筋应变分析
        4.5.6.3 纵筋应变分析
        4.5.7 连梁轴向变形
        4.5.8 连梁剪切变形
    4.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小跨高比ECC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ECC连梁剪力传递机理
        5.2.1 受压区未开裂ECC剪力传递
        5.2.2 骨料咬合作用
        5.2.3 纵筋消栓作用
        5.2.4 裂缝界面残余拉应力
        5.2.5 箍筋抗剪作用
        5.2.6 混凝土或ECC拱作用
    5.3 普通配筋ECC连梁受剪承载力分析
        5.3.1 基于MCFT理论的ECC连梁抗剪强度计算模型
        5.3.2 基于桁架-拱模型的普通配筋ECC连梁抗剪承载力分析
        5.3.2.1 普通配筋ECC连梁试验数据库
        5.3.2.2 ECC抗剪作用
        5.3.2.3 ECC斜压杆倾角θ_(ec)
        5.3.2.4 ECC平均主拉应变ε_1
        5.3.2.5 基于变角桁架模型的ECC连梁有效剪切刚度
        5.3.2.6 基于拱模型有效剪切刚度
        5.3.2.7 普通配筋ECC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5.4 对角斜筋ECC连梁恢复力骨架曲线
        5.4.1 对角斜筋ECC连梁拉-压杆模型
        5.4.2 恢复力骨架曲线计算模型
        5.4.3 材料本构关系
        5.4.3.1 ECC受拉应力-应变关系
        5.4.3.2 ECC受压应力-应变关系
        5.4.3.3 钢筋应力-应变关系
        5.4.4 对角斜筋ECC连梁骨架曲线计算步骤
        5.4.5 试验验证
        5.4.6 对角斜筋ECC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5.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不同形式连梁对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影响
    6.1 引言
    6.2 ECC连梁有限元模拟
        6.2.1 普通配筋ECC连梁模拟
        6.2.2 对角斜筋ECC连梁模拟
        6.2.2.1 计算骨架曲线
        6.2.2.2 三折线剪切铰模型
        6.2.2.3 剪切铰模型各点坐标的显式计算公式
        6.2.2.4 恢复力模型
        6.2.2.5 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对比
    6.3 不同形式连梁对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影响
        6.3.1 四种不同形式连梁有限元模拟
        6.3.1.1 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模拟
        6.3.1.2 钢连梁模拟
        6.3.1.3 型钢混凝土连梁模拟
        6.3.1.4 ECC连梁
        6.3.2 连梁剪力墙模拟
        6.3.2.1 连肢剪力墙尺寸及配筋
        6.3.2.2 有限元建模分析
        6.3.2.3 连肢剪力墙破坏模式分析
        6.3.3 原型结构的设计和模拟
        6.3.3.1 对角斜筋配筋混凝土连梁设计
        6.3.3.2 钢连梁设计
        6.3.3.3 型钢混凝土连梁设计
        6.3.3.4 ECC连梁设计
        6.3.3.5 四种不同形式连梁滞回曲线对比
        6.3.3.6 结构建模基本参数
        6.3.4 非线性时程分析
        6.3.4.1 地震波的选取
        6.3.4.2 时程分析结果
    6.4 剪力墙结构在大震下损伤状态评估
        6.4.1 连梁和剪力墙易损性曲线
        6.4.1.1 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易损性曲线(L_b/d_b≤2.5)
        6.4.1.2 对角斜筋混凝土连梁易损性曲线(L_b/d_b≤2.5)
        6.4.1.3 剪力墙易损性曲线
        6.4.1.4 对角斜筋ECC连梁易损性曲线(L_b/d_b≤2.5)
        6.4.2 结构在大震下的损伤状态评估及修复
        6.4.2.1 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设计
        6.4.2.2 剪力墙肢损伤评估及修复
        6.4.3 连梁损伤评估及修复
    6.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FEMA P-58的ECC连梁剪力墙结构功能可恢复抗震性能评估
    7.1 引言
    7.2 建筑结构地震损失评估方法
        7.2.1 性能评估影响因素
        7.2.2 建筑抗震性能评估类型
        7.2.2.1 基于地震强度的性能评估
        7.2.2.2 基于地震场景的性能评估
        7.2.2.3 基于时间的性能评估
        7.2.3 建筑抗震性能评估流程
        7.2.3.1 集成建筑性能模型
        7.2.3.2 地震风险水准
        7.2.3.3 结构在地震下的响应
        7.2.3.4 结构倒塌易损性分析
        7.2.3.5 建筑结构性能计算
    7.3 剪力墙结构在大震下的地震响应分析
        7.3.1 结构基本信息
        7.3.2 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7.4 基于IDA分析的地震倒塌易损性分析
        7.4.1 增量动力分析(IDA)基本原理
        7.4.2 IDA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
        7.4.3 损伤指标和地震强度指标的选取
        7.4.4 比例系数调幅
        7.4.5 多条IDA曲线统计
        7.4.6 地震动记录选取
        7.4.7 IDA计算结果分析
        7.4.8 倒塌易损性曲线
    7.5 基于FEMAP-58的震后损失抗震性能评估
        7.5.1 PACT软件简介
        7.5.2 三栋结构性能模型建立及地震响应分析
        7.5.2.1 建筑基本信息模型
        7.5.2.2 人口模型管理
        7.5.2.3 构件易损性信息
        7.5.2.4 倒塌易损性
        7.5.2.5 地震响应分析
        7.5.3 震后可修复评估结果
        7.5.3.1 修复成本评估
        7.5.3.2 修复时间评估
        7.5.3.3 人员伤亡评估
    7.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八章 对角斜筋ECC连梁基于震后可修复的设计方法
    8.1 引言
    8.2 抗震性能目标
        8.2.1 震后可恢复定义
        8.2.2 双肢剪力墙的破坏形态
        8.2.3 抗震性能目标的确定
    8.3 结构震后可修复设计分析
        8.3.1 设计基底剪力
        8.3.2 楼层侧向力分布
        8.3.3 连梁和墙肢受力分析
    8.4 对角斜筋ECC连梁震后可修复设计流程
    8.5 算例分析
        8.5.1 结构简介
        8.5.2 连梁大震可恢复设计流程
        8.5.3 有限元验证
    8.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基于高性能材料的混合梁斜拉桥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混合梁斜拉桥概述
        1.2.1 混合梁斜拉桥发展概况
        1.2.2 混合梁斜拉桥的优势及适用范围
        1.2.3 混合梁斜拉桥研究现状
    1.3 RPC研究现状
        1.3.1 RPC配制技术
        1.3.2 RPC材料性能
        1.3.3 RPC构件及结构性能研究
        1.3.4 RPC的工程应用
    1.4 工程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工程背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方案设计与论证
    2.1 钢+C55 混凝土混合梁斜拉桥方案
        2.1.1 预应力布置
        2.1.2 施工方案
    2.2 RPC+C55 混凝土混合梁斜拉桥方案
        2.2.1 材料参数
        2.2.2 钢主梁的替换
        2.2.3 索塔的替换
        2.2.4 斜拉索的替换
        2.2.5 几何特性
        2.2.6 新方案的施工
    2.3 小结
第3章 结构静力及稳定性能分析
    3.1 分析模型
        3.1.1 模型建立
        3.1.2 荷载及荷载组合
    3.2 恒载作用效应分析
        3.2.1 合理成桥索力
        3.2.2 索塔偏位
        3.2.3 结构内力和应力
    3.3 汽车荷载作用效应分析
    3.4 温度荷载作用效应分析
    3.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内力分析
    3.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力分析
    3.7 结构稳定性分析
    3.8 结构经济性对比
    3.9 小结
第4章 地震响应分析
    4.1 地震响应分析理论
        4.1.1 反应谱法
        4.1.2 时程分析法
    4.2 动力分析有限元模型
        4.2.1 桩-土相互作用模拟
        4.2.2 荷载分析工况
        4.2.3 动力分析模型
    4.3 反应谱法
        4.3.1 动力特性分析
        4.3.2 设计反应谱
        4.3.3 结果分析
    4.4 时程分析法
        4.4.1 地震波选取
        4.4.2 结果分析
    4.5 抗震性能评价
        4.5.1 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对比
        4.5.2 抗震验算
    4.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悬索桥有限元模型修正与抗震韧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有限元模型修正
        1.2.2 易损性分析
        1.2.3 桥梁抗震韧性评价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我国悬索桥的结构特点及抗震措施
        1.3.1 悬索桥结构特点
        1.3.2 悬索桥抗震措施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悬索桥模型修正及抗震性能评价相关理论
    2.1 基于响应面法的有限元模型修正
        2.1.1 响应面法基本原理
        2.1.2 子结构法多阶段模型修正
        2.1.3 试验设计方法
        2.1.4 参数显着性检验
        2.1.5 拟合效果检验
    2.2 基于IDA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2.2.1 地震易损性曲线
        2.2.2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确定
        2.2.3 结构损伤指标的确定
        2.2.4 绘制易损性曲线
    2.3 桥梁结构抗震韧性评价体系
        2.3.1 抗震韧性评价基本框架
        2.3.2 构件的抗震韧性曲线
        2.3.3 系统的抗震韧性曲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悬索桥子结构多阶段有限元模型修正
    3.1 实例桥梁有限元模型
        3.1.1 实例桥梁简介
        3.1.2 基准有限元模型
        3.1.3 子结构有限元模型
    3.2 实测振动模态试验
        3.2.1 峰值法
        3.2.2 特征系统实现算法(ERA法)
        3.2.3 随机子空间(SSI)法
        3.2.4 振动模态汇总
        3.2.5 缆索的振动特性
    3.3 传统方法整桥有限元模型修正
        3.3.1 待修正参数选取
        3.3.2 参数显着性检验
        3.3.3 响应面函数拟合
        3.3.4 响应面模型验证
        3.3.5 参数优化计算
    3.4 子结构多阶段有限元模型修正
        3.4.1 主塔子结构分析
        3.4.2 悬索桥参数修正
        3.4.3 两种方法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悬索桥抗震性能与韧性评价
    4.1 双塔自锚式悬索桥特性分析
        4.1.1 有限元模型
        4.1.2 桥梁动力特性与参数灵敏度分析
    4.2 双塔自锚式悬索桥抗震加固措施
        4.2.1 中央扣建模
        4.2.2 双塔自锚式悬索桥抗震性能
    4.3 双塔自锚式悬索桥地震易损性分析
        4.3.1 主塔塔底断面的能力计算
        4.3.2 地震动选择
        4.3.3 易损性曲线
    4.4 与其他结构类型悬索桥易损性比较
        4.4.1 案例选取与特性分析
        4.4.2 易损性曲线比较分析
    4.5 双塔自锚式悬索桥抗震韧性评价
        4.5.1 案例桥梁抗震韧性评价
        4.5.2 案例桥梁改进韧性评价及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车行震动对混凝土桥面板修补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2]超高性能混凝土刚架拱桥的设计计算及施工分析[D]. 刘霖.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钢桁梁桥节点的力学性能分析[D]. 尚宪超. 东南大学, 2020(01)
  • [4]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的预应力刚构连续梁桥开裂机理研究[D]. 陈同庆. 济南大学, 2020(01)
  • [5]采用UHPC套箍约束的桥墩增强机理及抗震设计研究[D]. 蒋晓放. 东南大学, 2020(01)
  • [6]全预制钢-UHPC轻型组合桥梁设计方法研究[D]. 邓舒文. 湖南大学, 2020(09)
  • [7]微振动与材料特征对新旧混凝土粘结性能影响研究[D]. 陈龙杰.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小跨高比超高韧性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研究[D]. 李勇. 东南大学, 2019
  • [9]基于高性能材料的混合梁斜拉桥结构性能研究[D]. 刘兆锋. 湖南大学, 2019(06)
  • [10]悬索桥有限元模型修正与抗震韧性评价研究[D]. 车泽鑫.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9(01)

标签:;  ;  ;  ;  ;  

车辆振动对混凝土桥面修复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