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性沥青产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我国改性沥青产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一、对我国改性沥青行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认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陶志鹏[2](2020)在《透水沥青路面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其路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透水沥青路面是指具有18%以上的空隙率,并且内部可以透水、排水的沥青混合料面层,它能够快速的将路面上的水排走,提高雨天市民的出行安全以及行车舒适度;雨水可以通过空隙渗透到土壤,滋养地表的植物,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可以补充地下水,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缓解城市的水资源匮乏以及提高城市排水系统在大雨期间的排水效率,降低在大雨期间城市出现内涝情况的概率。因此,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排水能力,助力“海绵城市”的建设,本文对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及其路用性能展开了研究。本文通过对我国已经投入使用的透水沥青路面进行调查,以及结合我国关于透水沥青路面的现行规范和江西地区的气候特点,提出了适用于江西地区的透水沥青路面混合料的原材料的选用标准。并且设计了测定透水沥青混合料试件的连通空隙率的试验方法,研究分析了透水沥青混合料试件的空隙率与连通空隙率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隙率与透水系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定积分的方法,推导出了透水沥青路面的目标空隙率的设计公式。在A级70#道路石油沥青、SBS改性沥青(I-D)中分别掺加6%、9%、12%、15%的HVA高粘剂,制备高粘改性沥青A和高粘改性沥青B,进行沥青三大指标试验和60℃动力粘度试验,发现:随着HVA掺量的增加,高粘改性沥青A与B的针入度均降低,软化点、延度以及60℃动力粘度均增大,表明HVA高粘剂可以改善沥青的粘度、耐高温性能以及低温稳定性能;HVA高粘剂在A级70#道路石油沥青中的最佳掺量为15%,在SBS改性沥青(I-D)中的最佳掺量为9%。分别采用高粘改性沥青A、高粘改性沥青B对PAC-13进行配合比设计,得出PAC-13(A)的最佳油石比为4.9%,PAC-13(B)的最佳油石比为4.8%;对二者进行水稳定性能检验和高温稳定性能检验,结果表明PAC-13(B)的性能更好。对PAC-13(A)、PAC-13(B)、AC-13C进行原材料成本计算,发现PAC-13(A)的原材料成本是AC-13C的1.38倍,PAC-13(B)的原材料成本是AC-13C的1.21倍。对不掺加纤维、掺加聚酯纤维、掺加玄武岩纤维的三种不同类型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进行路用性能研究。对三种掺加不同种类纤维的PAC-13进行高温车辙试验、冻融劈裂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四点弯曲疲劳寿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聚酯纤维、玄武岩纤维均能有效提高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水稳定性能、低温抗裂性能以及抗疲劳性能。对三种掺加不同种类纤维的PAC-13进行透水试验,发现:聚酯纤维、玄武岩纤维会降低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和透水性能。对三种掺加不同种类纤维的PAC-13的原材料成本进行计算,发现:掺加聚酯纤维的PAC-13的原材料成本是不掺加纤维的PAC-13的1.03倍,掺加玄武岩纤维的PAC-13的原材料成本是不掺加纤维的PAC-13的1.09倍。对PAC-13进行了生产配合比设计,铺筑了一条300m长的PAC-13试验段,提出了透水性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并对试验段进行了性能检验,发现透水性沥青路面试验段的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以及渗水性能。

孟祥晨[3](2020)在《沥青路面建设期能耗及碳排放量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九成以上的高速公路均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而在沥青路面建设期间原材料的生产如石料的开采、沥青的炼制过程中以及施工期间高温沥青拌和、摊铺碾压时大型机械的使用过程中,大量的能源被消耗的同时排放出的温室气体也在给全球环境增加严重污染负担。目前国内外已有成果主要依据经验值进行定性或半定量研究,且当前缺少对沥青路面建设期间的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标准,难以对建设期整个过程中能耗及碳排放进行科学准确的描述。亟待探究相关量化方法对该领域内容进行良好补充从而有效解决公路行业节能减排问题。本文将沥青路面建设期划分为原材料生产、原材料运输、施工建设三个阶段,重点探究相关软件模型理论方法对沥青路面面层建设期三个阶段的能耗和碳排放量化模型进行合理建立。首先参照国内综合能耗计算通则标准以及国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EFDB排放因子数据库确定量化基础参数,从而保证量化结果的可靠性。其次将原材料生产阶段划分为原材料生产上游阶段及原材料生产加工阶段,基于GREET模型软件对原材料上游阶段进行建模计算得出相关能耗及碳排放数值;采用文献综述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梳理得到原材料加工阶段的量化清单。将原材料施工阶段划分为加工厂—拌合站运输阶段及拌合站—施工点运输阶段,采用施工定额法对加工厂—拌合站运输阶段进行量化分析;基于MOVES模型数据库获取实际工程中运输沥青混合料车辆bin区间下的基本排放率,根据实际记录自卸汽车的瞬时速度得到VSP bin分布,根据MOVES模型理论方法计算得到自卸汽车基本排放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值进行拌合站—施工点运输阶段的量化模型的创建。将施工建设阶段划分拌和阶段、摊铺阶段及碾压阶段。拌和及摊铺阶段均采用回归分析法对实际工程调研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能源消耗与影响因素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结合量化基础参数数据进行前两阶段的量化模型建立;碾压阶段基于实际工程调研数据确定各机械单位时间油耗结合施工定额台班数进行量化分析。最终通过各阶段建立的量化模型对依托工程国道深山线沥青路面建设期能耗及碳排放进行量化测算,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沥青路面建设期节能减排措施相应对策。本文图52幅,表40个,参考文献86篇。

郝冠奇[4](2020)在《低滚阻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会因车轮与行使路面的接触而产生滚动阻力,而机动车能耗会随着滚动阻力的增加而增加,从而消耗更多的石油并产生更多污染。针对滚动阻力的研究目前集中在汽车轮胎领域,研究者通过降低橡胶轮胎材料的应变滞后性从而减少轮胎在行驶过程中的动态生热。本研究将轮胎行业中用以衡量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能耗大小的关键技术指标损耗因子tanδ引入道路材料研究领域,用来表征沥青材料在受到外界荷载时材料内部生热大小和材料抵抗外界变形的能力。本研究自主开发了一种可以显着降低沥青材料损耗因子的HPT改性剂,并研究其对沥青材料粘弹性能、抗永久变形等性能的影响,和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在制得HPT复合改性沥青的前提下对比分析了改性剂对沥青材料路用性能、粘弹性能、流变等性能的影响,得出结果:相较于原样SBS改性沥青,低滚阻复合改性沥青的相位角与损耗因子会随温度升高或加载频率的降低而不断减小。低滚阻改性剂可使沥青材料的粘性模量即损失模量增长速率降低,贮存模量即弹性模量尽量保持不变或降低其衰减速率,使沥青贮存模量在高温条件下所占比例相较于原样沥青增大,损失模量占比减小,显着降低高温条件下沥青材料产生的永久变形,提升材料的高温性能和变形恢复能力。本研究以降低损耗因子20%且不损失其他性能为原则,最终确定低滚阻改性剂最佳掺量为1.5%。其次,根据沥青路面面层的结构特点及针对低滚阻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应用,本研究选定SMA-13、AC-20两种混合料类型,在确定适用于低滚阻改性沥青混合料级配的基础上,分析对比了低滚阻改性剂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低滚阻改性剂的添加可显着提升混合料的高稳定性,使动稳定度值增加50%左右;通过增大沥青与集料粘附性而改善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通过提升沥青中弹性模量的比例从而增大混合弹性可恢复变形比例,降低混合料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能量耗散,使混合料体现出更好的抗疲劳性能。但低滚阻改性剂的掺入也会使混合料损失一部分的低温性能,使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变差,因此在高温车流量较大的地区SBS-HPT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应用前景较为广泛。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混合料力学性能试验得出的动态模量、相位角等指标结果,拟合相应动态模量与相位角主曲线的方程可得:低滚阻改性剂可以在不损失低温高频条件下混合料低温性能的基础上,提高混合料高温低频条件下的动态模量并显着降低混合料的相位角,建立了低滚阻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损耗因子与低滚阻改性沥青损耗因子之间的联系,也证明了低滚改性剂可使材料抵抗更大的外界荷载,减少材料永久变形的改性作用。

毛骏超[5](2020)在《A公司沥青厂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可行性分析报告是在前一阶段的项目建议书获得审批通过的基础上,主要对项目市场、技术、财务、工程、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精确系统、完备无遗的分析。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分析A公司沥青厂可行性的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公路路面铺装情况、高速公路发展,结合沥青混凝土行业的特点,在当前大环境相关政策的情况下,对行业前景的展望,紧跟国家道路发展规划,开拓道路基础设施新领域,利用A公司资源优势、稳健的市场刚需,在填补A公司沥青混凝土空白领域的同时提升企业多元化竞争力。本论文将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公路路面铺装情况、高速公路发展,结合A公司在基础设施交通领域的发展,以分析沥青混凝土行业的特点为切入点,从项目的技术性、经济可行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A公司建立沥青厂提供可行性依据,通过对成都周边地区道路实施数据进行收集并进行数据论证,对A公司沥青厂项目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重点对项目的必要性、项目技术可行性、项目经济可行性以及项目风险性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其次通过对当前税收政策进行可行性分析,即废旧沥青混凝土生产的再生沥青混凝土,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退税比例50%,通过分析当前的技术能否满足税收政策,为沥青厂的建立进行相关纳税筹划。

郑木莲,张金昊,田艳娟,李洪印[6](2019)在《沥青材料微胶囊自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微胶囊技术在材料自修复领域应用逐渐频繁,但在我国沥青路面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介绍微胶囊自修复机理、制备方法、性能表征及微胶囊-沥青复合材料自修复性能评价方法,并指出国内外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研究重点应为研发多功能、无污染微胶囊,深入分析自修复机理,探究微胶囊在路面内部受力状态,设计可模拟实际路面情况的微胶囊-沥青复合材料自修复性能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为将其推广到实体工程中奠定基础。

雷勇[7](2019)在《生物油改性沥青特性及粘附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油作为传统能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劲动力保障,但是,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寻找石油的替代能源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生物质裂解油是以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通过快速热裂解或高压液化等技术手段转化生物质所制得的液态产物,生物油的燃烧特性使其具备了替代石油能源可能性。当前,生物质重油主要作为船舶轮机燃料使用,生物油作为改性剂在道路沥青中的应用也是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为实现生物油在道路沥青中的应用,针对生物油的特性和道路沥青的要求,采用不同工艺实现生物油对沥青的改性。以植物质快速热裂解油为研究对象,将其直接与基质沥青混合制备生物油改性沥青,分析生物油沥青及其胶浆的流变性能和改性机理;利用乳化工艺制备乳化生物沥青,研究蒸发残留物的获取方法,评价乳化生物沥青的安全性能;将生物油与胶粉联合使用制备复合改性沥青,通过旋转黏度试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评价生物油对橡胶改性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基于“微波处理”和“长期浸泡”方法,使用生物油对胶粉进行预处理,研究制备方法对复合改性沥青高温特性、疲劳特性和存储稳定性的影响;对传统鼓泡试验进行改进,使用UTM协助加载,借助非接触测量系统DIC监测泡体中心高度变化,改进鼓泡装置,使用生物改性沥青检验了鼓泡试验的有效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生物沥青及沥青胶浆性能研究生物油的掺入增加了原样沥青的针入度和延度,降低了软化点。短期老化处理后,生物油对短期老化沥青的上述指标的影响发生反转。基于不同转速下的旋转粘度试验结果分析,生物油的掺入影响了沥青的力学敏感性。在25oC下,15%含量的生物油可增强沥青胶浆剪切强度,当粉胶比为0.81.4,沥青胶浆剪切强度的增强幅度在7398%之间。在一定范围内,沥青胶浆剪切强度随着粉胶比的增长而增大。在64o C下,沥青胶浆的不可恢复蠕变柔量随着粉胶比的增长而降低。生物影响沥青胶浆在64oC时的应力敏感性。在-10oC下,生物油提高了沥青胶浆的强度。(2)乳化生物沥青制备与性能研究“先乳后改”的制备方法相对更适合在实验室制备乳化生物沥青。“间歇升温法”适用于获取乳化生物沥青残留物。适量生物油对改善SBR乳化沥青残留物的力学敏感性有积极影响。6%生物油掺量的乳化沥青残液对金属的腐蚀性最强。从燃烧试验分析,生物油的掺入,延长了乳化沥青混合料在无水乙醇助燃下的燃烧时长,使得沥青膜的外观形态呈现大量的微小空隙结构,提升了极限火苗的高度,对火势的控制具有不利影响。生物油掺量与燃烧引起的质量损失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从安全性的角度考量,若生物油在实际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涉及金属构件腐蚀风险和多孔路面结构的情形,应在工程项目实施前对其安全性进行科学论证。(3)生物油对橡胶改性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20目橡胶改性沥青的黏度高于80目橡胶改性沥青。随着秸秆裂解生物油的添加,橡胶改性沥青的黏度呈现先增大后降低趋势。生物油可增加橡胶沥青粘性特性,增益效果与胶粉尺寸有关。生物油与大目数胶粉制得的复合改性沥青具备良好的抗疲劳潜能。(4)微波处理对生物油-橡胶复合改性沥青的影响制备方法影响生物油-橡胶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基于MSCR试验结果分析,生物油掺量控制在615%时,对复合改性沥青在3.2 kPa应力水平下的不可恢复蠕变无明显影响,满足AASHTO规范的重交通设计要求。制备方法对生物-橡胶复合改性沥青的存储稳定性有影响。“长期浸泡”方法确保了生物油对胶粉的改性作用更温和,避免了生物油的挥发损失,制得的复合改性沥青的离析指数为最低值。“微波处理”方法能短时间完成生物油对胶粉的预处理,相对橡胶沥青的离析指数可以降低一半,可有效改善橡胶沥青的存储稳定性。基于金相显微镜对橡胶粉末的观察,生物油在“微波处理”作用下改变了橡胶颗粒的外观形态,使其球形特征更为明显,提高了沥青的存储稳定性。(5)粘附性试验方法与评价指标在压力仓边缘设计排出孔,可保证压力介质的均匀性,避免了混入空气对试验的干扰。排出孔与压力介质收集器连接,实现了压力介质的循环利用。利用电磁阀控制压力介质的流向,提高了试验效率。采用DIC非接触测量系统监测鼓泡试样在加载过程中的外观形态变化,相对于传统的接触式位移传感器而言,其精度更高。提出了“溶解挥发”工艺控制沥青膜的厚度范围。覆膜设计确保了沥青在石料表面的脱层开裂为粘附性失效类型。生物油的掺入对沥青在花岗岩表面的粘附性具有不利影响,分析认为生物油的掺入增加了沥青中酸性物质成分比例,生物沥青在花岗岩表面的化学反应程度降低。以花岗岩、石灰岩和砂岩作为基板,鼓泡试验的结果与传统水煮法的试验结果趋势一致,但是鼓泡试验提供的是定量数据,较水煮法的主观评价更具参考价值。

欧阳毅磊[8](2019)在《中石油RLY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管理者和战略管理应用研究者通过运用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宏观和产业分析作为内容,对我国石油企业的宏观和中观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定性研究。但是,随着学者和行业管理者对于企业内部中微观战略选择和战略分析过程的不断深入,运用定量和具体数据模型的方式对大型国有石油企业的战略选择和经营分析方面的文献仍然较为少见。针对这一现状和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在宏观经济中的表现,本文以中国石油RLY公司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以实践案例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本企业的发展目标、内外部条件环境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信息,本文应用经典战略管理分析理论中的SWOT、PEST宏观战略环境、QSPM矩阵、波特五力模型、AHP和熵值法等模型对当前形势下RLY公司及石油沥青行业的其他公司的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构建了RLY公司的战略体系并制定了其战略方案。基于本文制定的战略方案,本文同时探讨了针对RLY公司原油、燃料油、沥青等业务单元的中微观层面战略,并对上述战略保障的实施提出规划和建议,从而最终反馈至RLY公司最终宏观战略的实施方案中。本文同时对石油沥青行业的其他公司的战略管理方法制定有一定启发和指导作用。

尚华胜[9](2018)在《建筑防水行业标准化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使企业面临更加恶劣的竞争环境。标准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技术优势地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更是把标准放在企业战略高度来进行规划,形成了完整的标准化体系,使企业长期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我国的建筑防水行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的高速发展,行业整体规模较10年前扩大了10倍以上,行业基本上形成了产品种类及配套标准齐全、生产技术基本成熟、施工工法基本满足工程需要的局面。但是,行业工程渗漏率依然居高不下,仍然是建筑工程领域质量通病之首。究其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没有建立起一套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标准化体系,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很难转化成标准化成果,不能给企业带来效应,企业忽视基础研究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建筑防水行业标准整体水平不高,标准化体系不完善,标准化技术人才欠缺,也制约了标准化体系的发展。本文针对建筑防水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通过梳理行业发展和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对比国外发达国家标准化体系和其建筑防水行业标准化建设,找出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存在的问题和与国外的差距,特别是在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的差距,探讨在新的标准化体系下,建立适合建筑防水行业发展的标准化体系。首先,梳理了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发展历程,并介绍了国内外建筑防水行业的现状。其次,从营商环境和行业地位入手,分析了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的标准化战略和建筑防水行业标准化体系,同时分析了我国建筑防水行业的标准化现状,对比了国内外在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的主要差距。最后,依据对行业标准化的定位和当前标准化改革的要求,提出适合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化建设、团体标准和标准化化体系,以及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标准和标准化化体系。希望通过本文提出的观点,能够增强行业标准化意识,提高标准化认识,建立适合行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实现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的提升,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10](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二、对我国改性沥青行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国改性沥青行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透水沥青路面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其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透水沥青路面的发展
        1.2.2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性能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用原材料的选用标准研究
    2.1 对已投入使用的透水性沥青路面工程的调查研究
    2.2 透水性沥青混合料原材料的选用标准研究
        2.2.1 粗集料
        2.2.2 细集料
        2.2.3 矿粉
        2.2.4 纤维稳定剂
        2.2.5 沥青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目标空隙率设计
    3.1 关于江西地区的降雨强度的调查分析
    3.2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空隙率与透水性能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3.2.1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空隙率与连通空隙率的关系研究
        3.2.2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空隙率与透水性能的关系研究
    3.3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目标空隙率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4.1 原材料试验
    4.2 高粘改性沥青的制备
        4.2.1 制备方法
        4.2.2 高粘改性沥青的关键技术指标分析
    4.3 目标级配设计
        4.3.1 初选级配设计
        4.3.2 估算初选级配的沥青用量
        4.3.3 目标级配的确定
    4.4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4.5 最佳油石比的检验
        4.5.1 PAC-13水稳定性能检验
        4.5.2 PAC-13高温稳定性能检验
        4.5.3 PAC-13析漏试验
        4.5.4 PAC-13最佳油石比检验结果分析
    4.6 经济成本分析
    4.7 综合比选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5.1 配合比设计
    5.2 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5.2.1 PAC-13的高温稳定性能研究
        5.2.2 PAC-13的水稳定性能研究
        5.2.3 PAC-13的低温抗裂性能研究
        5.2.4 PAC-13的抗疲劳性能研究
        5.2.5 PAC-13的透水性能研究
    5.3 经济成本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透水性沥青路面试验段的铺设
    6.1 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设计
        6.1.1 原材料试验
        6.1.2 生产配合比设计
    6.2 透水性沥青路面试验段的铺设
        6.2.1 施工工艺
        6.2.2 性能检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沥青路面建设期能耗及碳排放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沥青路面建设期框架内容界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LCA理论方法
    2.2 基于LCA方法的量化边界条件界定
        2.2.1 原材料生产阶段
        2.2.2 原材料运输阶段
        2.2.3 施工建设阶段
    2.3 基于量化边界的量化单元划分
        2.3.1 能耗清单单元划分
        2.3.2 碳排放清单单元划分
    2.4 量化基础参数
        2.4.1 能源热值
        2.4.2 能源碳排放因子
        2.4.3 碳排放当量值
    2.5 能耗及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2.5.1 理论研究分析
        2.5.2 工程调查研究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原材料生产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模型研究
    3.1 原材料生产(上游阶段)量化分析
        3.1.1 GREET模型
        3.1.2 基于GREET模型对原材料生产(上游阶段)模型分析
        3.1.3 原材料生产(上游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模型
    3.2 原材料生产(加工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分析
        3.2.1 原材料生产(加工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清单分析
        3.2.3 原材料生产(加工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模型
    3.3 原材料生产阶段量化模型汇总
    3.4 本章小结
4 原材料运输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模型研究
    4.1 加工厂—拌合站运输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分析
        4.1.1 加工厂—拌合站运输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清单分析
        4.1.2 加工厂—拌合站运输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模型
    4.2 拌合站—施工点运输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分析
        4.2.1 MOVES模型简介
        4.2.2 基于MOVES模型对拌合站—施工点运输阶段模型分析
        4.2.3 拌合站—施工点运输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模型
    4.3 原材料运输阶段量化模型汇总
    4.4 本章小结
5 施工建设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模型研究
    5.1 施工建设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5.1.1 回归分析法
        5.1.2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拌和阶段量化研究
        5.1.3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摊铺阶段量化研究
        5.1.4 基于实际工程数据的碾压阶段量化研究
    5.2 施工建设阶段量化模型建立
    5.3 本章小结
6 国道深山线沥青路面建设期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测算
    6.1 工程概况
    6.2 国道深山线沥青路面建设期能耗及碳排放量化测算及分析
        6.2.1 原材料生产阶段量化测算及分析
        6.2.2 原材料运输阶段量化测算及分析
        6.2.3 施工建设阶段量化测算及分析
    6.3 基于测算分析结果的沥青路面建设期节能减排措施对策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低滚阻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1.2.2 轮胎滚动阻力的研究现状
        1.2.3 沥青混合料滚阻(阻尼)特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低滚阻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2.1 室内制备SBS-HPT复合改性沥青
        2.1.1 试验材料
        2.1.2 制备工艺
    2.2 SBS-HPT复合改性沥青性能探究
        2.2.1 针入度分级
        2.2.2 PG分级
    2.3 确定低滚阻改性剂掺量
    2.4 SBS-HPT复合改性沥青技术指标拟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滚阻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 概述
    3.2 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及选用
    3.3 材料性质
        3.3.1 沥青
        3.3.2 集料
        3.3.3 矿粉
    3.4 配合比设计
        3.4.1 AC-20 设计
        3.4.2 SMA-13 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滚阻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低滚阻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
        4.2.1 高温稳定性试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低滚阻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研究
        4.3.1 低温抗裂性的评价方法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低滚阻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
        4.4.1 低滚阻沥青与矿料粘附性评价
        4.4.2 低滚阻混合料水稳定性试验
        4.4.3 结果与分析
    4.5 疲劳特性研究
        4.5.1 疲劳试验方法与数据计算
        4.5.2 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4.5.3 耗散能变化规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滚阻复合改性沥青动态模量及主曲线研究
    5.1 低滚阻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
    5.2 动态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5.2.1 动态模量与频率的关系
        5.2.2 动态模量与温度的关系
        5.2.3 相位角与温度及频率的关系
        5.2.4 动态模量试验滞后环分析
    5.3 动态模量主曲线及分析
        5.3.1 动态模量主曲线的确定
        5.3.2 混合料主曲线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5)A公司沥青厂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结构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可行性研究理论综述
    2.1 项目管理理论
    2.2 可行性研究理论
        2.2.1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2.2.2 可行性研究的原则
        2.2.3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2.3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2.3.1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2.3.2 可行性研究的意义
    2.4 可行性研究的基本依据和要求
    2.5 可研性研究的理论沿革
        2.5.1 国外相关理论发展沿革
        2.5.2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章 A公司沥青厂项目概况
    3.1 项目背景
        3.1.1 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现状
        3.1.2 A公司股份公司在基础设施交通领域的发展
        3.1.3 沥青混凝土行业发展及需求
    3.2 项目基本情况
        3.2.1 投资方案
        3.2.2 项目投资方案和预算
    3.3 市场需求调查与预测方法
        3.3.1 市场调查分析
        3.3.2 目标市场份额分析
        3.3.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3.4 主要业务介绍及市场开拓
        3.3.5 分析结论
第四章 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4.1 技术可行性分析的意义与组织管理
    4.2 项目地点选择
        4.2.1 建厂地点的自然条件
        4.2.2 选址地点的经济社会条件
        4.2.3 交通运输状况
        4.2.4 生产设备配置
    4.3 项目规划经营方案
    4.4 沥青混合料工艺技术方案
        4.4.1 沥青混合料技术原理
        4.4.2 沥青混合料工艺流程
    4.5 项目实施进度
第五章 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
    5.1 经济可行性分析的意义
    5.2 投资估算分析
    5.3 财务评价
    5.4 资金使用情况分析
    5.5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5.6 盈亏平衡分析
    5.7 税务筹划分析
        5.7.1 A公司沥青厂税务基本情况
        5.7.2 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优惠目录
        5.7.3 西部大开发
        5.7.4 高新技术企业
    5.8 社会效益分析
第六章 项目风险评估与控制可行性分析
    6.1 项目风险识别
        6.1.1 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6.1.2 市场风险
        6.1.3 管理风险与解决策略
    6.2 项目风险控制对策
        6.2.1 市场风险控制方案
        6.2.2 管理风险控制方案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之处与后续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6)沥青材料微胶囊自修复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胶囊-沥青复合材料自修复机理
2 沥青材料自修复微胶囊制备
    2.1 沥青自修复微胶囊制备工艺
        2.1.1 吸附包裹法
        2.1.2 锐孔-凝聚浴法
        2.1.3 原位聚合法
    2.2 微胶囊原材料选择
        2.2.1 微胶囊囊壁材料选择
        2.2.2 微胶囊囊芯材料选择
        2.2.3 乳化剂选择
3 沥青自修复微胶囊性能表征方法
    3.1 微胶囊形貌与结构
    3.2 微胶囊包裹性
    3.3 微胶囊抗渗性能
    3.4 微胶囊力学性能
    3.5 微胶囊热稳定性
4 微胶囊-沥青复合材料自修复性能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7)生物油改性沥青特性及粘附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生物油应用研究现状
        1.3.2 生物沥青研究现状
        1.3.3 沥青粘附性评价方法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及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物油改性沥青及胶浆性能研究
    2.1 试验材料性质与分析
        2.1.1 生物油
        2.1.2 石油沥青
    2.2 生物油改性沥青三大指标
        2.2.1 针入度
        2.2.2 软化点
        2.2.3 延度
        2.2.4 沥青三大指标统计描述与分析
    2.3 生物沥青旋转黏度分析
    2.4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分析
        2.4.1 红外光谱实验分析
        2.4.2 荧光显微镜分析
    2.5 生物沥青胶浆性能研究
        2.5.1 研究背景
        2.5.2 研究目的和范围
        2.5.3 试验材料制备方法
        2.5.4 试验结果与讨论
        2.5.5 生物沥青胶浆改性机理与统计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乳化生物沥青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研究思路
    3.2 乳化生物沥青的制备方法
    3.3 乳化生物沥青蒸发残留物获取方法
    3.4 乳化生物沥青蒸发残留物流变性
        3.4.1 生物油对基质乳化沥青高温流变性的影响
        3.4.2 生物油对SBR乳化沥青高温流变性的影响
    3.5 乳化生物沥青安全性评价
        3.5.1 试验设计
        3.5.2 乳化生物沥青残液腐蚀特性
        3.5.3 乳化生物沥青残留物燃烧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油对橡胶改性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目的和范围
    4.3 试验材料与方法
        4.3.1 试验材料
        4.3.2 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
        4.3.3 旋转黏度试验
        4.3.4 温度扫描试验和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
    4.4 生物油对橡胶改性沥青黏度的影响
    4.5 生物油对橡胶改性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
        4.5.1 温度扫描试验结果分析
        4.5.2 MSCR试验结果分析
        4.5.3 综合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波处理对生物油-橡胶复合改性沥青的影响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试验方案与方法
    5.4 试验结果分析
        5.4.1 制备方法对生物油-橡胶复合改性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
        5.4.2 生物油掺量对复合改性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
        5.4.3 复合改性沥青的疲劳特性
        5.4.4 存储稳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沥青粘附性试验方法与评价指标
    6.1 鼓泡现象简介
    6.2 鼓泡试验研究发展
    6.3 数字图像相关法(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简介
    6.4 改性鼓泡试验设计
        6.4.1 设计理念
        6.4.2 设计方案
    6.5 鼓泡试样制作
        6.5.1 石料试样制作
        6.5.2 沥青粘结层厚度控制
        6.5.3 覆膜设计
    6.6 基于鼓泡试验的沥青粘附性评价指标
        6.6.1 理论分析
        6.6.2 鼓泡试验参数获取与处理
    6.7 基于Abaqus有限元验证改性鼓泡试验
        6.7.1 Abaqus有限元简介
        6.7.2 鼓泡模型的建立和参数选择
        6.7.3 有限元结果分析
    6.8 生物改性沥青粘附性研究
        6.8.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8.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8.3 高加载速率下的鼓泡试验结果分析
        6.8.4 基于泡体形态的粘附性评价
    6.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中石油RLY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回顾
        1.2.2 石油行业发展战略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RLY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
    2.1 RLY公司发展状况
    2.2 RLY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2.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2.2.2 行业环境分析
    2.3 RLY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2.3.1 原油资源量分析
        2.3.2 公司规模实力分析
        2.3.3 市场分析
        2.3.4 组织制度分析
        2.3.5 科研技术分析
第3章 RLY公司战略分析
    3.1 RLY公司SWOT分析
        3.1.1 RLY公司发展优势(S)
        3.1.2 RLY公司发展劣势(W)
        3.1.3 RLY公司发展机遇(O)
        3.1.4 RLY公司发展威胁(T)
        3.1.5 SWOT综合分析
    3.2 RLY公司发展战略方案的提出
    3.3 战略选择相关模型分析
        3.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3.2 定量化战略计划矩阵分析(QSPM分析)
        3.3.3 基于熵值法的战略选择分析
第4章 RLY公司发展战略体系构建
    4.1 RLY公司发展战略体系构建原则
        4.1.1 前瞻性原则
        4.1.2 整体性原则
        4.1.3 安全性原则
        4.1.4 拓展性原则
    4.2 RLY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和模式
        4.2.1 RLY公司发展战略目标选择
        4.2.2 RLY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定位
    4.3 RLY公司发展战略具体内容
        4.3.1 总体战略
        4.3.2 业务单元战略
    4.4 RLY公司发展战略主要举措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5.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RLY公司战略分析调查问卷
致谢

(9)建筑防水行业标准化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历史发展概况
    1.2 我国建筑防水行业现状
    1.3 建筑防水工程渗漏问题严重
    1.4 造成渗漏的主要原因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第2章 国外建筑防水行业材料和工程现状
    2.1 建筑防水材料
        2.1.1 欧洲
        2.1.2 美国
        2.1.3 日本
    2.2 建筑防水工程
        2.2.1 欧洲
        2.2.2 美国
        2.2.3 日本
    2.3 小结
第3章 建筑防水行业的主要问题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1 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
    3.3 小结
第4章 国外建筑防水行业标准化体系介绍
    4.1 美国标准化管理和建筑防水标准体系
        4.1.1 美国标准化管理
        4.1.2 美国建筑防水标准体系
    4.2 德国标准化管理和建筑防水标准体系
        4.2.1 德国标准化管理
        4.2.2 德国建筑防水标准体系
    4.3 日本标准化管理和建筑防水标准体系
        4.3.1 日本标准化管理
        4.3.2 日本建筑防水标准体系
    4.4 小结
第5章 建筑防水行业标准化体系介绍
    5.1 标准化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5.2 建筑防水行业标准化
        5.2.1 建筑防水行业标准化管理
        5.2.2 建筑防水行业标准化现状
        5.2.3 现代建筑防水行业标准化发展历程
    5.3 早期建筑防水技术文献
    5.4 建筑防水行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5.5 小结
第6章 建筑防水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议
    6.1 构建新型建筑防水行业综合标准化体系
    6.2 标准化战略定位
        6.2.1 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标准化战略
        6.2.2 中国的标准化战略
    6.3 新型综合标准化体系设计
        6.3.1 总体思路
        6.3.2 主要内容
        6.3.3 综合标准体系
    6.4 团体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
        6.4.1 团体标准的定位
        6.4.2 团体综合标准体系
        6.4.3 团体综合标准体系
        6.4.4 团体综合标准体系制定程序
    6.5 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6.5.1 企业标准化概况
        6.5.2 企业标准化体系
        6.5.3 企业标准化未来发展
    6.6 小结
第7章 团体标准化在建筑防水行业中的实践
    7.1 概况
    7.2 建筑防水行业团体标准化综合体系
    7.3 建筑防水行业团体标准化管理体系
    7.4 建筑防水行业团体综合标准体系
    7.5 近年来团体标准化工作
第8章 总结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四、对我国改性沥青行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透水沥青路面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其路用性能研究[D]. 陶志鹏.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3]沥青路面建设期能耗及碳排放量化研究[D]. 孟祥晨.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低滚阻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 郝冠奇.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5]A公司沥青厂项目可行性研究[D]. 毛骏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6]沥青材料微胶囊自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郑木莲,张金昊,田艳娟,李洪印. 中国科技论文, 2019(12)
  • [7]生物油改性沥青特性及粘附性评价方法研究[D]. 雷勇. 长安大学, 2019(07)
  • [8]中石油RLY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欧阳毅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建筑防水行业标准化体系研究[D]. 尚华胜.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5)
  • [10]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标签:;  ;  ;  ;  ;  

我国改性沥青产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