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国防教育与提高综合素质教育之论析(论文文献综述)
崔智楠[1](2021)在《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实施全面国防教育,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力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我国国防面临的环境将更加复杂。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为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开展的国防教育活动。深入研究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整体把握教育现状、探求原因、寻求对策,是实施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举措和依托,也是积极应对各种安全隐患挑战,提升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的迫切要求。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发展,已经逐渐走上了体系化、正规化的道路。当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教育管理工作持续推进,逐渐形成了以军事理论教学、军事训练教学和经常性国防教育为主的教学体系,国防教育成效得到提升。然而,由于普通高校对国防教育重视程度参差不齐,相关教育制度在落实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等原因,国防教育仍存在诸如教育管理工作不够细致、教育实效性不足等问题。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必须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发挥好国防教育的教育属性。首先,完善和落实国防教育制度体系。推进教材建设、建立军事教官培养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保障规范,形成“依法施教、依法施训、依法落实”的新格局为国防教育的实施做好顶层设计。其次,构建和完善国防教育管理机制。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明晰国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规范国防教学机构隶属关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把国防教育作为普通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创新国防教育内容和形式。通过加强军事理论课建设、严格军事训练管理、完善国防技能考核体系,大力挖掘国防教育功能,激发大学生对国防教育课程的兴趣,发挥国防教育的国防教育属性和综合育人功能。
闫佳伟[2](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邵荣华,强军锋,马少飞,刘菲[3](2021)在《新时代强军思想视域下西藏高校创新型国防教育模式探讨——以西藏农牧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新时代强军思想下,构建西藏高校创新型国防教育模式的重大意义和面临的问题。以西藏农牧学院为实例,采用实践调研和理论分析等方法,阐述开展国防教育的具体做法,展望深化创新型教育模式的思路,为增强西藏高校国防教育成效提出建议。
侯秋香[4](2020)在《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探究》文中指出国防教育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开展国防教育,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强化学生的忧患意识。本文主要探究分析了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间的关系,希望对高校利用国防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帮助。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包括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基本军事训练等内容。通过开展国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责任意识、
马文璐[5](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 ——以辽宁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防要隘中天堑,寰宇称雄是此关”。国防是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如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波折、国际战略格局深度调整等问题,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必将对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20年1月,教育部召开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专题调研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入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握教育事业规律性,深化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深刻认识新时代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是坚持走强军之路的必然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谋划工作,切实将其上升到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全局的高度来抓紧抓好。当前,高校作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阵地,要把习近平强军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习近平关于国防教育的论述作为“魂”和“纲”,贯穿于高校国防教育的各个方面。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其次,界定了国防教育的相关概念,并以理论基础为依据,明确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再次,结合辽宁省国防教育取得的成效,对辽宁省6所高校的大学生及18所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究辽宁省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针对相关问题和待解决的困难,探讨研究并提出了从加强思想引领、完善大学生军事理论课和军训、加强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和丰富教育载体、健全机制和完善保障制度五个方面提出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其中就包含着国防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这对高校国防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生国防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均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国防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为指导,切实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林英碧[6](2020)在《新形势下广东高校学生国防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与实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社会现代化经济建设、互联网建设快速发展形势下,高校应在专注于基础专业课程理论、社会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将"国防强军"与"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开展具有思想政治指导意义的国防军事教学,培养出有正确思想价值观念、道德理念与专业技能的国防新人。本文围绕新形势下广东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网络在线教育手段等渠道,对学生展开国防军事理论、思想政治价值观教学的改革创新,加强学生国防军事理论与实践的引导教育,从而有效推进强国强军梦的实现。
范海鹏[7](2019)在《整体性治理视阈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问题研究 ——以ZB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在目前我国的整个国防教育体系特别是高校国防教育这一部分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因而探讨如何解决现有问题,促进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以ZB大学为例,同时通过对ZB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ZB大学国防教育教师进行访谈调查,得出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存在诸如教育制度不科学、知识体系不合理、学校内部管理部门不统一、师资力量不完善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性治理理论角度提出提升责任意识,发挥政府和高校的融合作用,对高校国防教育目标的确立、内容的制定、实施的组织、效果的考核做出明确要求和规定,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扎实开展,为培养下一代学生做好人员储备;提升法律地位,健全国防教育法律基础,制定完备的配套规章制度,确保国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确保相关法律具有实际可执行性;对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进行改进,开拓第二课堂,大力发展体验式国防教育模式;整合学校内部国防教育资源,统一管理;从源头抓起,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师资力量,在人员引进、自身培养、职称评聘等方面做好工作,做好教育教学和实践引领两个关口的工作,形成激励机制等多种方法来解决现存的问题;规范国防教育管理体制,从上层管理机构到下层学校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协调一致。
张海鹏[8](2019)在《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育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生成与发展,为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落实、国防与军队建设、奉献国防社会氛围的营造,奠定了坚实而广泛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了新生政权、抵御了外部威胁、维护了祖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作为新中国国防文化重要组成的高校国防文化,在社会主义国防实践中实现长足发展,形成了具有社会主义鲜明特征的文化成果,为高校广大师生热爱国防、奉献国防、投身国防,积极支持社会主义国防建设提供了先进思想文化的激励与引领。本文采取了文献研究法、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以新中国安全形势变化、国家方针政策调整、国防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等重要因素为线索,将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1949-1954年:以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主题的国防文化;1955-1957年:以增强国防意识与责任为重点的国防文化;1958—1983年:以战备教育为主题的国防文化;1983—2001年: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忧患意识为核心的国防文化。将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其文化建设的理论逻辑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依据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生成的文化力量、社会历史条件、主流文化土壤、国防实践基础等,阐释了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的内涵属性与本质特征,即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防文化创新;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是对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是社会主义国防建设的文化成果之一;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国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时,探究了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中理想信念与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与忧患意识、国防观念与国防素养、大政方针与安全形势等育人内容;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育人路径,包括开展国防文化相关宣传活动、开展国防文化相关训练实践活动、组织国防体育活动、运用国防教育教学传播国防思想;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为广大师生提供先进价值观念引导、提升大学生国防综合素质、增强国防教育的感染力、营造奉献国防的校园氛围等育人成效。本文通过新中国国防文化内涵属性与本质特征的研究,与高校国防文化育人内容、路径与成效的研究相结合,把握新中国高校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提出了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育人的成功经验。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为指导;二是把准国防文化时代性内涵与特征,创新高校国防文化育人内容和路径;三是把握大学生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运用贴近时代语境培育大学生国防精神;四是明确高校国防文化育人职责,完善高校国防文化育人机制与组织形式。以期为新时代高校国防文化建设与育人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经验借鉴。
李佳[9](2019)在《建国以来大学生国防精神培育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要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培育“全民国防观”。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树立全民国防观念、培育国防精神是应对国际国内风险和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国防精神。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与理论联系实际法,总结出来了建国以来大学生国防精神演变的阶段内容,即以弘扬英雄主义精神为主题的抗美援朝精神;培育以积极参军服役为主题的国防担当精神;弘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国防战斗精神;普及性的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国防精神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即国防精神培育是巩固大学生投身国防的思想基础;是增强大学生民族价值认同的强心剂;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思想保障;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国防精神培育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爱军尚武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民族自强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教育内容,采取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宣传教育等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国防精神培育途径。通过对建国以来大学生国防精神培育意义、内容、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提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国防精神培育的良好经验,即加强领导重视,健全组织机构;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充实师资队伍,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建立健全网络平台,加强网络宣传。本论文从建国以来国防精神培育历程为出发点,探究高校国防精神培育的意义,进而阐释高校国防精神培育的内容与途径以及取得的成效,总结高校国防精神的经验,以期为新时代高校国防精神培育提供有益借鉴。
陈念[10](2019)在《军事定向越野融入高校大学生军训的SWOT分析 ——以南宁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实地观察和查阅文献发现目前我国军训存在诸多问题,军训科目跟不上时代需求,军训内容单一乏味,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质量。军事定向越野是一项综合性军事训练项目,项目中富含各种军事技能,可模拟战场进行仿真训练。本文主要对军事定向越野融入高校学生军训进行SWOT分析,研究军事定向越野在高校学生军训中的优劣势及其国防教育价值,为把军事定向越野融入各高校学生军事训练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军事定向越野项目融入高校学生军事训练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SWOT建模分析及实证分析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军事定向越野项目融入高校学生军事训练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军事定向越野项目和学校内部存在的优势(S)、劣势(W)以及外部出现的机遇(O)和所面临威胁(T)的挑战进行SWOT矩阵建模分析,通过战略匹配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有:1.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开展军事定向越野项目可提高学生国防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2.军事定向越野内容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在南宁师范大学2018年军训开展的军事定向越野深受学生喜爱,它可全覆盖受训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仿真战场训练,学生从该项目的训练中可学到更多军事技能,高校学生军事训练中开展军事定向越野可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军训的积极性。3.军事定向越野融入高校学生军训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新大纲明确将轻武器射击、战术、战场医疗救护、行军拉练等内容列入军事技能必训项目的要求。4.军事定向越野是一项综合多项军事技能在其中的项目,其融入高校学生军训需要较大的场地,需要军用装备或军民共用装备,同时也需要专业的人员组织开展。5.军事定向越野中的各项军事技能需要的场地环境有所不同,各任务点场地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项目距离较长,各任务存在一定的挑战,对一般学生来说强度较大。依据新《大纲》对我国高校学生军训改革发展要求,针对军事定向越野融入高校学生军训和不同高校存在的优劣势提出以下建议:1.各高校应结合国家政策文件以及学生兴趣需求,利用军事定向越野与学校的优势,把学生喜欢的轻武器射击、无线电测向等新《大纲》要求必训的项目设在军事定向越野中,将军事定向越野融入学生军训以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2.各高校应积极参与复转军人招聘会,招纳安置具有军事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增加军事教育师资储备。若招不到复转军人,可挖掘学校中的具有军事技能的退伍学生作为教官,或者招聘具有一定学历层次的退伍毕业生补充军事教育师资。3.各高校应严格按照教育部和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印发的教体艺[2019]1号文中新《大纲》对开展军训的相关要求,切实有效地将轻武器射击、战术、战场医疗救护、行军等训练内容落实到学生的军事训练中。4.各高校都应将学生军事训练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落实学生军事训练经费的投入。利用军训经费聘请专业人员在学生军训中组织开展军事定向越野项目,利用经费采购军事定向越野所需物资,项目设置中需要的军用设备可向所在省军区等军事部门申请使用。5.各高校组织开展军事定向越野项目时,应事先策划和布置场地,检查和排除场地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安排好医护人员以及应急人员,根据学生体能储备合理安排训练强度,降低安全风险。
二、高校国防教育与提高综合素质教育之论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国防教育与提高综合素质教育之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
2.1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相关概念 |
2.1.1 国防教育 |
2.1.2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 |
2.1.3 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 |
2.2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战争的相关理论 |
2.2.2 毛泽东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相关理论 |
2.2.3 习近平关于国防教育的相关论述 |
2.3 加强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2.3.1 加强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必要性 |
2.3.2 加强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迫切性 |
第三章 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成效及问题 |
3.1 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成效 |
3.1.1 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有序性进行 |
3.1.2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断丰富 |
3.2 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国防教育相关制度落实有待进一步深入 |
3.2.2 国防教育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细化 |
3.2.3 国防教育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四章 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提升对策 |
4.1 完善和落实国防教育制度体系 |
4.1.1 推进相关教材建设 |
4.1.2 建立军事教官培养体系和考核体系 |
4.1.3 落实国防教育相关制度规范 |
4.2 构建和完善国防教育管理机制 |
4.2.1 强化国防教育的课程定位 |
4.2.2 规范国防教学机构隶属关系 |
4.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4.3 创新国防教育内容和形式 |
4.3.1 加强军事理论课建设 |
4.3.2 严格军事训练管理 |
4.3.3 完善大学生国防技能考核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新时代强军思想视域下西藏高校创新型国防教育模式探讨——以西藏农牧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藏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 |
(一)全面贯彻落实强军思想的需要。 |
(二)巩固边防和边界安全的需要。 |
(三)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二、当前西藏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问题 |
(一)难以有效吸引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 |
(二)部分年轻教师缺少专业背景,课堂教学成效不明显。 |
(三)经费保障不够有力,国防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
三、西藏农牧学院构建创新型国防教育模式的具体实践和探索 |
(一)健全组织机构,理顺工作机制。 |
(二)深挖课程特点,增强教学效果。 |
(三)强化师资队伍,保障教学质量。 |
(四)加强军地融合,取得明显成效。 |
四、西藏农牧学院深入构建创新型国防教育模式的思路举措 |
(一)继续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 |
(二)继续注重学生实践教育,进一步增强教育效果。 |
(三)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国防教育整体力量。 |
(四)继续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
五、结语 |
(4)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
1.1 国防教育是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
1.2 国防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国防知识的重要途径 |
1.3 国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方法 |
2 高校国防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研究 |
2.1 国防教育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
2.2 国防教育的系统性和重点性相结合 |
2.2.1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思想教育相关制度 |
2.2.2 在思想教育工作当中,提高大学生的个人品质和素养 |
2.2.3 在社会实践当中,促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
3 结束语 |
(5)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 ——以辽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大学生国防教育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防的基本内涵 |
2.1.2 高校国防教育概念界定 |
2.1.3 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 |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防教育理论 |
2.2.3 习近平强军思想 |
2.2.4 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 |
2.3 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 |
2.3.1 有利于实现我国国防现代化 |
2.3.2 有利于我国新型军事人才培养 |
2.3.3 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
3.1 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3.1.1 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政策依据 |
3.1.2 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实践探索 |
3.2 辽宁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取得的成效 |
3.2.1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得到加强 |
3.2.2 大学生国防综合素质有明显提升 |
3.2.3 具有辽宁特色的国防教育活动初见成效 |
3.3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部分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重视不够 |
3.3.2 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
3.3.3 军事技能训练亟需加强 |
3.3.4 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
3.3.5 个别国防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
3.4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部分大学生国防意识淡漠 |
3.4.2 军事训练场地与设施缺乏 |
3.4.3 国防教育经费不足 |
第四章 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 |
4.1 加强思想引领,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 |
4.1.1 凝心铸魂,通过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 |
4.1.2 固本培元,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大学生国防观念 |
4.1.3 润物无声,通过营造浓厚国防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 |
4.2 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及军事技能训练 |
4.2.1 规范军事理论课程教材编写和审查 |
4.2.2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融入课程体系 |
4.2.3 优化军训内容,增强军训实效性与时代性 |
4.2.4 加强高校对课程和训练的统一管理与领导 |
4.3 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
4.3.1 重视专业化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
4.3.2 解决理论课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 |
4.3.3 加强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
4.4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育实践载体 |
4.4.1 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
4.4.2 结合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
4.4.3 加强高校与部队、企业、社区之间的共建 |
4.5 健全国防教育机制,完善国防教育保障制度 |
4.5.1 进一步加强法规建设,强化制度支撑 |
4.5.2 落实国防教育工作考评与监督机制 |
4.5.3 加大国防教育经费投入,完善设施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6)新形势下广东高校学生国防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与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高校加强学生国防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
(一)构建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与军事价值观念 |
(二)提高学生的国防护卫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 |
(三)加强学生综合军事素质培养形成全民国防 |
二、当下广东高校开展学生国防教育教学的现状 |
三、广东高校学生国防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高校对国防学科认识不到位、课程体系不健全 |
(二)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单一陈旧 |
(三)高校国防教育专业师资、实践设施的缺乏 |
四、新形势下广东高校学生国防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与实践 |
(一)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国防课程教育教学体系 |
(二)借助新媒体革新国防课程教育内容、教学模式 |
(三)加强国防课程教学的专业师资培训与考评 |
五、结语 |
(7)整体性治理视阈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问题研究 ——以Z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综述 |
0.4 创新点及难点 |
0.5 研究方法 |
1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1.1 整体性治理 |
1.1.2 碎片化 |
1.1.3 高校国防教育 |
1.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1.2.1 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
1.2.2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解决高校国防教育碎片化的指导意义 |
2 ZB大学国防教育工作现状研究分析 |
2.1 研究工具 |
2.1.1 ZB大学国防教育工作调查问卷 |
2.1.2 ZB大学国防教育教师访谈 |
2.2 ZB大学国防教育工作存在的碎片化问题 |
2.2.1 国防教育认识碎片化 |
2.2.2 国防教育制度体系碎片化 |
2.2.3 国防教育知识信息碎片化 |
2.2.4 国防教育教学中教师资源碎片化 |
2.2.5 国防教育教学中管理部门碎片化 |
3 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碎片化问题原因分析 |
3.1 认识碎片化: 教育理念与责任意识存在缺陷 |
3.2 制度体系碎片化: 国防教育法律法规体制建设不完善 |
3.3 知识信息碎片化: 国防教育内容和手段存在滞后性 |
3.3.1 国防教育内容未及时更新 |
3.3.2 国防教育内容来源不够广泛 |
3.3.3 国防教育手段方式缺乏创新 |
3.4 教师资源碎片化: 缺乏国防教育专业教师 |
3.5 管理部门碎片化: 机构设置不合理 |
4 整体性治理下优化高校国防教育的对策 |
4.1 教育目标整合 |
4.1.1 发挥政府在国防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
4.1.2 高校领导摆正责任意识主动作为 |
4.2 法律法规教育制度整合 |
4.2.1 建立完善的国防教育法规体系 |
4.2.2 构建完善的高校国防教育机制 |
4.3 教材内容和授课方式信息整合 |
4.3.1 及时更新充实国防教育内容 |
4.3.2 坚守课堂教育主阵地,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
4.3.3 结合红色资源和大学生实践活动 |
4.3.4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 |
4.3.5 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体验式教育 |
4.4 师资力量整合 |
4.5 管理层级整合 |
4.5.1 管理机构的设置 |
4.5.2 各部门间的协调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ZB大学国防教育工作调查问卷 |
附录二:国防教育教师访谈提纲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发展历程 |
一、1949-1954 年:以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主题的国防文化 |
二、1955-1957 年:以增强国防意识与责任为重点的国防文化 |
三、1958-1983 年:以战备教育为主题的国防文化 |
四、1983-2001 年: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忧患意识为核心的国防文化 |
第二章 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一、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的内涵 |
(一)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防文化创新 |
(二)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是对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三)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是社会主义国防建设的文化成果之一 |
(四)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国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
二、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的特征 |
(一)价值取向的革命性 |
(二)思想文化的时代性 |
(三)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
(四)育人传播的广泛性 |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的育人内容与路径 |
一、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的育人内容 |
(一)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教育的育人内容 |
(二)爱国主义精神与忧患意识的育人内容 |
(三)国防观念与国防素养的育人内容 |
(四)大政方针与安全形势的育人内容 |
二、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的育人路径 |
(一)开展国防文化相关宣传活动 |
(二)开展国防文化相关训练实践活动 |
(三)组织国防体育活动 |
(四)运用国防教育教学传播国防思想 |
第四章 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的育人成效 |
一、为高校师生提供先进价值观念引导 |
二、提升大学生国防综合素质 |
三、增强国防教育的感染力 |
四、营造奉献国防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五章 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的育人经验 |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为指导 |
二、把准国防文化时代性内涵与特征,创新高校国防文化育人内容和路径 |
三、把握大学生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运用贴近时代语境培育大学生国防精神 |
四、明确高校国防文化育人职责,完善高校国防文化育人机制与组织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科研状况 |
致谢 |
(9)建国以来大学生国防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关于建国以来大学生国防精神培育历程的研究 |
(二)关于建国以来大学生高校国防精神培育内容与途径的研究 |
(三)关于建国以来大学生国防精神培育的意义与成效研究 |
(四)关于建国以来大学生国防精神培育的经验借鉴研究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 |
第一章 国防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
一、相关理论概述 |
(一)国防 |
(二)国防精神 |
(三)国防教育 |
二、国防精神培育的历程 |
(一)弘扬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主题的抗美援朝精神(1949-1953) |
(二)培育以积极参军服役为主题的国防担当精神(1954-1957) |
(三)弘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国防战斗精神(1958-1984) |
(四)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精神(1985-至今) |
第二章 建国以来大学生国防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
一、国防精神培育有利于大学生投身国防建设 |
(一)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 |
(二)引领大学生清醒认知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
(三)引领大学生助力国防科技和工业发展 |
二、国防精神培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价值认同 |
(一)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
(二)培养大学生继承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
(三)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
三、国防精神培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
(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
(二)促使大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 |
(三)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
第三章 建国以来大学生国防精神培育的内容与途径 |
一、大学生国防精神培育的内容 |
(一)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
(二)爱军尚武精神教育 |
(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 |
(四)民族自强精神教育 |
(五)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
二、大学生国防精神培育的途径 |
(一)培育大学生国防精神的理论教育 |
(二)培育大学生国防精神的实践教育 |
(三)培育大学生国防精神的宣传教育 |
第四章 建国以来大学生国防精神培育的成效 |
一、支持国防建设和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
二、以国防奉献精神与实际行动助力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防氛围 |
三、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增强国防后备力量 |
四、为加强我国国防工程建设贡献人力智力 |
第五章 建国以来大学生国防精神培育的经验借鉴 |
一、加强领导重视,健全组织机构 |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国防精神培育多样化 |
三、充实师资队伍,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
四、建立健全网络平台,加强网络宣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军事定向越野融入高校大学生军训的SWOT分析 ——以南宁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世界各国巩固国防基础的重要举措 |
1.1.2 传统军训的弊端使优化军训模式迫在眉睫 |
1.1.3 军事定向越野融入高校学生军训已具备条件 |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2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区分 |
2.1.1 定向越野的概念界定与认知 |
2.1.2 军事定向越野概念的界定 |
2.1.3 SWOT分析概念的界定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大学生军训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大学生军训相关研究 |
2.2.3 军事定向越野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证分析法 |
3.2.5 SWOT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南宁师范大学学生军事训练军事定向越野项目设置与分析 |
4.1.1 项目设置 |
4.1.2 项目布点 |
4.1.3 项目开展与控制 |
4.2 军事定向越野融入南宁师范大学学生军事训练SWOT分析 |
4.2.1 军事定向越野在南宁师范大学军事训练中的优势分析(S) |
4.2.2 军事定向越野在南宁师范大学学生军事训练中的劣势分析(W) |
4.2.3 军事定向越野在南宁师范大学军训中的机遇分析(O) |
4.2.4 军事定向越野在南宁师范大学军训中面临的外部威胁分析(T) |
4.2.5 SWOT矩阵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高校国防教育与提高综合素质教育之论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D]. 崔智楠. 河北大学, 2021
- [2]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强军思想视域下西藏高校创新型国防教育模式探讨——以西藏农牧学院为例[J]. 邵荣华,强军锋,马少飞,刘菲. 文教资料, 2021(11)
- [4]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探究[J]. 侯秋香. 知识文库, 2020(23)
- [5]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 ——以辽宁高校为例[D]. 马文璐.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0)
- [6]新形势下广东高校学生国防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与实践分析[J]. 林英碧. 祖国, 2020(03)
- [7]整体性治理视阈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问题研究 ——以ZB大学为例[D]. 范海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新中国高校国防文化育人研究[D]. 张海鹏. 南昌航空大学, 2019(08)
- [9]建国以来大学生国防精神培育研究[D]. 李佳. 南昌航空大学, 2019(05)
- [10]军事定向越野融入高校大学生军训的SWOT分析 ——以南宁师范大学为例[D]. 陈念.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