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坑垄水库大坝防渗加固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阳,侍克斌,胡洪浩[1](2019)在《帷幕灌浆及充填灌浆对水库除险加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石坝渗漏破坏是病险水库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设计及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大坝渗流量及渗透坡降。针对烟庄水库渗漏问题,坝体采用粉质黏土充填灌浆、坝基采用帷幕灌浆技术进行防渗加固处理。采用两种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土石坝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两种软件计算的大坝渗流量、防渗墙底部坡降、出逸坡降,分析灌浆加固后土石坝的渗流及稳定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粉质黏土充填灌浆、帷幕灌浆技术结合使用能有效降低大坝渗流量、抑制防渗墙底部渗透坡降、出逸坡降;加固后的土石坝渗流特性、坝体上下游边坡稳定性在各种工况下皆符合渗透稳定要求。其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土石坝除险加固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王晓平[2](2018)在《堆石混凝土热学参数试验及温度应力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堆石混凝土是一种近年来出现的基于自密实混凝土技术的大体积混凝土。因其强度高、水化热温升小、施工速度快、成本低廉等优势,在国内在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为了更进一步探究堆石混凝土及堆石混凝土坝的热力学特性,本文对堆石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和导热系数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堆石混凝土坝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绝热温升是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热学参数,为了探究堆石混凝土的绝热温升特性,本文分别进行了自密实砂浆和堆石率分别为42%、49%、55%的堆石混凝土的绝热温升试验,测得自密实砂浆的最高绝热温升为26.20℃,堆石率分别为42%、49%、55%的堆石混凝土的最高绝热温升分别为19.11℃、17.21℃、15.29℃,堆石混凝土与其他大体积混凝土相比,绝热温升较小。另外,堆石混凝土的绝热温升与其堆石率呈负线性相关关系。为了得到堆石混凝土的导热系数,进行了自密实砂浆的导热系数试验,得出自密实砂浆的导热系数为7.5821kJ/(m·h·℃)。将堆石混凝土看作是由堆石和自密实砂浆两种组分组成的两相体,根据两相体等效导热系数的Maxwell模型,利用试验测得的自密实砂浆的导热系数和堆石的导热系数计算了不同堆石率堆石混凝土的导热系数,结果显示不同堆石率的堆石混凝土导热系数相差很小。根据试验得到的堆石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和导热系数,以及其他工程资料,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某堆石混凝土重力坝进行了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全过程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仿真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堆石混凝土坝在不采取特殊温控措施的情况下,温度应力即可满足大坝的温控设计要求,使用堆石混凝土可以简化甚至不采取温控措施。
胡滨,李小冰[3](2017)在《自密实堆石混凝土在清油河水库枢纽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堆石混凝土技术是在自密实混凝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其利用自密实混凝土的高流动抗离析性能,在粒径较大的块石内充填自密实混凝土而形成混凝土堆石体,具有低水化热、工艺简便、施工速度快、综合成本低廉、低碳环保等优点。该技术已在水利水电工程上已有较多应用并取得显着成果。简述了堆石混凝土技术的主要特点,介绍了堆石混凝土在清油河水库枢纽中的应用情况,并针对堆石混凝土和浆砌石以及碾压混凝土三种筑坝材料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堆石混凝土更优于另外两种筑坝材料。总结该技术的先进性将有助于该技术的推广并可为同类工程提供经验借鉴。
丁晗[4](2017)在《满族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与演变进程研究》文中提出满族是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表明,满族人口数量约为1038.7958万。对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庞大又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政治、文化影响的民族,其民居的历史、现状、演变及相关文化的传承保护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课题。今天的满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北省北部和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1985年以来,这些地区里相继成立了一些满族自治县和满族乡镇,本课题试图以这几个地区满族人口的居住现状为考察对象,对其中的一些传统风俗文化特别是古旧民居样式保存较好的核心聚居区做了大量田野调查工作,也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期望在借助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民族史、建筑史、建筑美学、环境美学、民俗学及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视角结合起来,全面细致地梳理排比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从中发现满族民居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民居演变进程与周边环境共生关系等等,进而为满族民居的现代传承保护提供富有深度前瞻性的理论指导。依此构想,把自己的思考和叙述沿以下几个层面展开:1、满族的历史与现状。经过阅读和整理,按照年代先后顺序,将女真到满族发展过程中关于民居建筑的历史资料进行编年,也将此次调查的几处满族建筑和文物考古部门调查发现的满族民居建筑的遗址、遗迹进行了编年,从中可以发现满族民居发展的历史轨迹。满族形成与发展是伴随社会变革而不断进步,满族的形成与发展是满族民居变化的基础,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体现,也是满族习惯与风俗的体现。满族民居的变化体现了满族民居的建筑工艺与建筑材料、建筑设计的发展史。满族民居聚落顺应着北方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的主体因素是关键。2、满族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运用考古研究的区系类型学方法对满族民居进行分类研究,整理分析其结构、材料和特色,并结合历史记载,初步判定各种民居建筑的相对年代。在古代建筑和满族民居研究的诸多成果中,目前还没有见到运用此种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和着作。经过对满族民居的各种类型的分析,为保护满族民居,发挥现存满族民居功能,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准确数据。3、满族传统民居的演变进程。满族民居大体上有窝棚、地窨子、泥草房、木刻楞、砖瓦房等几种类型,这些建筑类型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和发展、演变的规律。那就是从地上到半地下(地下)再到地上的过程;从游动转向定居,从临时性建筑向长期性固定建筑发展;建筑材料的结构是草木结构—→泥草结构—→砖瓦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间到两间、三间、五间,再到院落——三合院、四合院;满族民居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地位都会在居住建筑中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是错综复杂的,是充满变化的。其特点为典型性、阶段性、延续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注意到物化结构的特点。建筑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建筑的选址、材料的采用、布局形式等方面也随着生产和生产力的提高发生着变化。在建筑形式类型上、建筑材料、结构、空间、功能、设计手法、人为作用都在发生变化。由于城镇开发与建设,使部分民族传统的、具有满族特色的民居受到拆、改、迁被破坏。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加大传统满族民居的保护工作。4、满族传统民居演变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思想因素、审美因素等几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包括满族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地位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宗教祭祀、审美意识与追求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促进了满族民居不同时期的历史性演变。人类住所所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满族民居习惯与变化是由其生存的环境背景及生产、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满族人社会地位提高,经济水平提升,汉化的程度日益加深,民居建筑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就会越来越明显。总之,研究满族民居演变的最终目的,是为挖掘和整理满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遗产,发扬与传承优秀的民族建筑经验,能够促进保护满族传统民居更是本文作者是最大心愿。
郝路[5](2016)在《自密实堆石混凝土在水库重建工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密实堆石混凝土具有高密实、水化温升小、工艺简单、能极大地降低对人工技术水平的要求、施工效率高、易于现场质量控制、工期短等特点,国内的重大项目中很多用到了自密实混凝土,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本文通过分析自密实堆石混凝土的各项性能以及长坑三级水库枢纽工程的具体结构特点,将自密实堆石混凝土应用在长坑三级水库的重建工程中,给出了工程设计的具体方案、配合比设计以及施工流程。
陈瑞明[6](2013)在《土坝+砌石坝的混合坝除险加固防渗设计》文中指出除险加固工程应根据各水库的病险特点,以消除水库险情和隐患为目标,按照安全可靠、节约投资的原则,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运行调度、施工方法、投资等因素,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和论证。针对下里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浆砌石坝的混合坝型,探讨其除险加固防渗措施。
苏炳煌[7](2013)在《高压旋喷桩墙截渗技术在长虹水库土坝加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一、工程概况安溪县长坑乡长虹水库主要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小(一)型水库。该水库建于1958年,至今已使用了55年。水库下游保护人口2.8万,保护农田0.8万亩,设计灌溉面积0.5万亩,实际灌溉0.49万亩,水库还会影响安溪至长坑公路和一座大桥的安全。2009年对水库大坝进行
潘自恒,张春霞[8](2012)在《我国堆石混凝土筑坝技术的新发展》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相关的工程案例,分析了堆石混凝土筑坝新技术的发展轨迹,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希望给技术使用者提供帮助,给机械、材料研究者一些技术思路。
尹蕾[9](2012)在《堆石混凝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提出介绍了堆石混凝土的概念、施工工艺和分类,阐述了堆石混凝土的应用现状,论述了堆石混凝土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指出堆石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环保节能的施工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尹蕾[10](2012)在《《胶结颗粒料筑坝技术导则》亮点解读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近期即将出台的《胶结颗粒料筑坝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是水利部第一次规范性指导堆石混凝土及胶凝砂砾石发展的技术性文件,必将对堆石混凝土技术发展体系的构建起到标杆的作用,对推进我国环保节能型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导则》中关于堆石混凝土技术的一些要点做些解读,并就技术在推广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二、长坑垄水库大坝防渗加固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坑垄水库大坝防渗加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帷幕灌浆及充填灌浆对水库除险加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渗流有限元理论 |
1.1 连续性控制微分方程 |
1.2 微分方程的边界条件 |
1.3 渗流有限元变分原理 |
1.4 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
2 土石坝除险加固的渗流有限元数值模拟 |
2.1 模型建立 |
2.1.1 工程概况 |
2.1.2 基本参数 |
2.2 渗流数值模拟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数值模拟结果 |
3.2 模拟结果分析 |
4 加固后土石坝坝坡稳定性分析 |
5 结语 |
(2)堆石混凝土热学参数试验及温度应力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堆石混凝土发展现状 |
1.3 堆石混凝土试验研究进展 |
1.4 堆石混凝土数值模拟进展 |
1.5 堆石混凝土温度应力研究现状 |
1.6 堆石混凝土温度应力研究的必要性 |
1.7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2 计算原理 |
2.1 温度场计算原理 |
2.1.1 稳定温度场计算原理 |
2.1.2 施工期和运行期温度场计算原理 |
2.2 应力场计算原理 |
3 堆石混凝土的绝热温升试验 |
3.1 试验仪器及试验原理 |
3.2 自密实砂浆的绝热温升试验 |
3.3 不同堆石率的堆石混凝土绝热温升试验 |
3.3.1 堆石率为42%的堆石混凝土绝热温升试验 |
3.3.2 堆石率为49%的堆石混凝土绝热温升试验 |
3.3.3 堆石率为55%的堆石混凝土绝热温升试验 |
3.4 试验成果分析 |
3.5 小结 |
4 自密实砂浆的导热系数试验 |
4.1 试验方法与试验装置 |
4.2 试验结果 |
4.3 堆石混凝土的导热系数计算 |
4.4 小结 |
5 堆石混凝土坝温度应力仿真研究 |
5.1 工程资料及计算模型 |
5.1.1 气象资料 |
5.1.2 计算模型 |
5.1.3 混凝土材料参数 |
5.1.4 施工进度计划 |
5.1.5 浇筑温度 |
5.1.6 温度应力控制标准 |
5.2 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
5.2.1 稳定温度场 |
5.2.2 施工期及运行期温度场分析 |
5.3 温度应力场计算结果分析 |
5.4 计算结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3)自密实堆石混凝土在清油河水库枢纽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自密实堆石混凝土技术 |
1.1 低水泥用量与低水化热 |
1.2 施工工艺简便, 施工快速, 缩短工期 |
1.3 显着降低施工成本 |
1.4 综合性能稳定, 安全系数高 |
1.5 环境友好, 使用面广 |
2 工程概况 |
3 堆石混凝土挡水坝设计 |
3.1 坝体设计 |
3.2 大坝基础处理 |
3.3 坝体、坝基防渗及排水 |
3.4 坝体混凝土 |
3.5 坝体廊道和坝顶结构 |
4 方案比选 |
5 结语 |
(4)满族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与演变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由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满族的历史与文化 |
2.1 满族的起源 |
2.2 满族的形成 |
2.3 清朝建立与统一全国 |
2.4 满族经济 |
2.5 满族文化 |
2.5.1 思想宗教 |
2.5.2 语言文字 |
2.5.3 风俗习惯 |
2.6 满族民居概述 |
2.6.1 聚族而居 |
2.6.2 半游动半定居 |
2.6.3 定居 |
2.6.4 村落与城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满族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 |
3.1 我国满族分布现状 |
3.2 新宾地区的满族民居 |
3.3 四平地区的满族民居 |
3.4 吉林地区的满族民居 |
3.4.1 乌拉古城 |
3.4.2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 |
3.4.3 乌拉街魁府 |
3.4.4 乌拉街后府 |
3.4.5 乌拉街萨府 |
3.5 其他地区的满族民居 |
3.5.1 木屋村落 |
3.5.2 通化县鹿圈子关东民俗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满族传统民居的演变进程 |
4.1 满族民居的历史记载 |
4.2 现存遗址与修复建筑 |
4.3 窝棚式民居 |
4.4 半地穴式民居 |
4.5 泥草房式民居 |
4.6 木刻楞式民居 |
4.7 砖瓦式民居 |
4.8 满族民居演变规律 |
4.9 满族民居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满族民居演变的原因 |
5.1 自然因素 |
5.2 社会因素 |
5.3 思想因素 |
5.4 审美因素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自密实堆石混凝土在水库重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坝址区工程地质 |
2. 工程设计 |
2.1. 大坝断面设计 |
2.2. 坝体材料选择 |
2.2.1. 投资 |
2.2.2. 施工 |
2.2.3. 管理 |
2.3. 大坝基础和防渗处理 |
3. 自密实堆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4. 自密实堆石混凝土的施工流程 |
5. 结语 |
(6)土坝+砌石坝的混合坝除险加固防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1.1 工程简介 |
1.2 坝体防渗主要存在问题 |
2 大坝防渗加固设计 |
2.1 土坝防渗加固设计 |
2.1.1 方案选择 |
2.1.2 土坝段防渗加固 |
2.1.3 坝基帷幕灌浆 |
2.2 浆砌石坝防渗加固设计 |
2.2.1 方案选择 |
2.2.2 防渗加固设计 |
2.2.3 坝基防渗加固 |
3 结语 |
(7)高压旋喷桩墙截渗技术在长虹水库土坝加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概况 |
二、高压旋喷桩成墙机理及作用 |
三、高压旋喷桩墙截渗工程设计 |
四、高压旋喷桩墙施工 |
(9)堆石混凝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堆石混凝土的概念、施工步骤及分类 |
1.1 堆石混凝土的概念及施工步骤 |
1.2 堆石混凝土的分类 |
1.2.1 普通型堆石混凝土 |
1.2.2 抛石型堆石混凝土 |
2 堆石混凝土的应用现状 |
3 堆石混凝土的发展趋势 |
(1) 堆石混凝土机械化: |
(2) 堆石混凝土规模化: |
(3) 堆石混凝土理论化: |
(4) 堆石混凝土标准化: |
(5) 堆石混凝土体系化: |
(6) 堆石混凝土的集成化: |
4 结 语 |
四、长坑垄水库大坝防渗加固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帷幕灌浆及充填灌浆对水库除险加固的影响研究[J]. 刘阳,侍克斌,胡洪浩.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9(03)
- [2]堆石混凝土热学参数试验及温度应力仿真研究[D]. 王晓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3]自密实堆石混凝土在清油河水库枢纽工程中的应用[J]. 胡滨,李小冰. 地下水, 2017(05)
- [4]满族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与演变进程研究[D]. 丁晗. 天津大学, 2017(06)
- [5]自密实堆石混凝土在水库重建工程中的应用[J]. 郝路. 铜仁学院学报, 2016(04)
- [6]土坝+砌石坝的混合坝除险加固防渗设计[J]. 陈瑞明.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3(11)
- [7]高压旋喷桩墙截渗技术在长虹水库土坝加固中的应用[J]. 苏炳煌. 水利天地, 2013(07)
- [8]我国堆石混凝土筑坝技术的新发展[J]. 潘自恒,张春霞. 水利水电技术, 2012(07)
- [9]堆石混凝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 尹蕾. 水利水电技术, 2012(07)
- [10]《胶结颗粒料筑坝技术导则》亮点解读与思考[J]. 尹蕾. 水利水电技术,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