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钼酸铵生产试剂级钼酸钠工艺研究与实践

四钼酸铵生产试剂级钼酸钠工艺研究与实践

一、用四钼酸铵生产试剂级钼酸钠的工艺研究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夏海月[1](2021)在《钛硅酸盐ETS-10的合成、表征及催化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碱性催化材料,ETS-10沸石具有优异的离子交换能力和稳定的水热稳定性。本论文以ETS-10沸石作为研究对象,从低成本高效率的合成体系出发,对ETS-10沸石的合成及其应用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通过水热合成,以工业水玻璃为硅源,三氯化钛和钛酸四丁酯为钛源,KF、KCl和KOH为钾源,合成具有微孔结构的ETS-10沸石材料。另外,考察了体系的硅钛比、晶化温度和晶化时间这三种因素对ETS-10沸石合成的影响。结果发现,该配方的晶化时间可以缩短为12 h甚至更短,ETS-10沸石材料的合成效率有所提高。第二部分,以三氯化钛为钛源,KF为钾源,有无模板剂的钛硅凝胶在水热条件下合成出具有介孔结构的ETS-10沸石。当合成体系中的硅源模数较少时,模板剂DM-3010更有利于介孔结构ETS-10沸石的生成。同样地,对配方中的硅钛比、模板剂种类与模板剂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TS-10沸石合成体系中的硅钛比可在5.5~6.3范围变动;模板剂DM-3010和7#都有利于介孔ETS-10沸石的合成。第三部分,以硝酸盐形式往硅钛凝胶中引入Fe、Co、Ni、Cu和Zn等过渡金属,合成过渡金属掺杂的ETS-10催化材料,并探究金属的引入对ETS-10沸石结晶度和形貌的影响。物种Fe、Co、Ni和Cu的加入使得ETS-10沸石材料的结晶度得到提高,且Cu物种对初期阶段的ETS-10沸石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过渡金属的掺杂量降低为0.2%依然能合成出织构性质良好的ETS-10沸石材料。实验结果还表明了,杂原子ETS-10沸石可以进行5 L釜规模的大批量生产。第四部分,往硅钛凝胶中引入不同的过渡金属和7#模板剂,合成高比表面积的ETS-10沸石材料。结果说明,以硝酸盐形式掺杂的金属(Ni、Co、Mn和Mg)在模板剂7#的帮助下,促进了ETS-10沸石中介孔结构的生成。此外,改变金属的掺杂形式(乙酸铜、硫酸镁)也能合成出纯相的ETS-10沸石材料。第五部分,将制备的ETS-10沸石作为邻苯二胺和醛缩合反应的催化剂,探究其转化率和选择性。

王鹏飞[2](2020)在《钼焙砂氨浸渣中钼的回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焙烧-氨浸出工艺生产钼酸铵是钼提取的主流工艺,在钼提取过程中,会产出大量的氨浸渣,一方面氨浸渣中有不稳定元素,氨浸渣的堆存会对环境带来潜在危害,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氨浸渣的资源化和减量化是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另外氨浸渣中含有一定量的钼,随着钼资源的日渐减少,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是企业节能增效的关键。本文对钼酸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氨浸渣中钼的提取进行了研究。在对氨浸渣中钼的存在形式等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钼浸出过程涉及的Mo-H2O系、Mo-S-H2O系E-pH图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以碱浸出的方法进行氨浸渣中钼的回收的技术方案。实验进行了常压碱浸出和高压碱浸出氨浸渣中钼的工艺及理论研究,并用高压碱浸出获得的浸出液制备出了钼酸铵产品。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氨浸工艺产出的氨浸渣中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但钼含量差异较大。第一种生产工艺产出氨浸渣含钼量为7.64%(低品位氨浸渣),第二种则为21.74%(高品位氨浸渣)。低品位氨浸渣含可溶钼2.0%,不溶钼5.0%;高品位氨浸渣内可溶钼含量较高,可溶钼含量为21%,不溶钼含量占2.5%。低品位氨浸渣采用常压多级碱浸出时,钼浸出率可达87.23%,浸出渣中钼含量可降至1.33%以下;高品位氨浸渣经常压多级碱浸出,钼浸出率可达82.23%,浸出渣中钼含量可降至4.2%。低品位氨浸渣经碳酸钠热浸出后,钼浸出率为96.6%,渣中钼含量小于0.3%;高品位氨浸渣经碳酸钠热浸出后钼浸出率大于82.7%,渣中钼含量可降低至3.2%。高品位氨浸渣在调浆固液比为1:3,加碱量比例为1:1.2的条件下经150℃高温,高压碱浸出2h后,渣中钼含量可降至2.7%;高品位氨浸渣经过60℃浓度为20%的氨水喷淋1.5h的预处理后,再进行高压碱浸,可使渣内含钼量降至1%以下。碱浸液通过离子交换法净化后液,采用传统工艺可制成符合标准的钼酸铵、钼酸钠产品。

徐志昌,张萍[3](2019)在《模块化合成化学在制备系列钼酸铵工艺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根据模块化合成化学的基本原理对制备系列钼酸铵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系列钼酸铵不仅是具有一定结构、组成与功能的独立实体,而且是能够相互转换的一组模块单元。依据钼酸根缩合数的高低进行升级与降级反应,可以划分为"模块化合成工艺"及"模块化拆分工艺"等两种模块化设计。系列钼酸铵模块包括:二钼酸铵、七钼酸铵、八钼酸铵、十钼酸铵及十二钼酸铵等。自由基理论认为,模块化合成工艺是由下级钼酸铵模块,与氢自由基的极性键的接口作用,完成向上级钼酸铵的转换;模块化拆分工艺是由上级钼酸铵模块,与氧自由基的非极性键的切口作用,拆分成下级钼酸铵的工艺。在模块化合成化学理论指导下的钼酸铵制备工艺具有出类拔萃的优势与无限美好的发展空间;该工艺的特点包括极低的酸或水合氨的耗用指数、完美的晶体结构、均匀的粒度分布、规范的操作工艺、低廉的生产成本、友好的环境保护等。

伍鸿哲[4](2019)在《钼系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工业化生产及三氧化钼在润滑油中分散稳定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材料是现代最新型,最热门的研究材料,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进行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其中纳米材料的抗磨性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将纳米材料运用到润滑油中,并对其进行抗磨性能的研究,是近几年科学研究的热门方向之一。钼系纳米材料在纳米材料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多种钼系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工业化生产技术还不够成熟。本文选取几种钼系纳米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工业化生产制备的条件进行探究,实现了几种钼系纳米材料工业化制备,并对纳米三氧化钼在润滑油中的应用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用升华法制备了纳米三氧化钼,通过扫描电镜对产物进行粒径和形貌分析,得出产品粒径为纳米级形貌为球形,并对纳米三氧化钼在100N基础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进行了探究。以三乙醇胺油酸皂和span80作分散剂时纳米三氧化钼能稳定分散到润滑油中,三乙醇胺油酸皂和span80的质量比为5∶7,用TEM检测验证了三氧化钼均匀分散到润滑油中,用紫外分光光度测实验油样的吸光度,进而得出分散剂在分散液中最适添加比例为10%。用四球摩擦试验机对实验油样进行了抗磨性能测试,得出三氧化钼的添加比例为0.3%时润滑油的抗磨性能有较好的提升。2.在管式还原炉中用氢气高温还原法,制得了纳米二氧化钼和纳米钼粉,通过多次生产试验探究出了它们工业化生产时的最佳生产条件并进行了试生产实验。生产纳米二氧化钼时还原炉中各温区温度为:1区350℃、2区360℃、3区365℃、4区375℃和5区370℃,料舟推速为30 min/2舟,日产量可达120kg/天;生产纳米钼粉时还原炉中各温区温度为:1区725℃、2区785℃、3区815℃、4区820℃和5区820℃,料舟推速为35 min/2舟,日产量可达70kg/天。利用XRD技术证明产物为二氧化钼和钼粉。利用SEM、EDS和GDMS等分析技术对制得的材料进行粒径与纯度分析,得出制备的产品为纳米级。3.采用超声搅拌法制得了纳米钼酸钾溶液,然后以高温煅烧法制得了纳米钼酸锌粉末,探究出了这两种钼酸盐工业化生产的最优条件并进行了试生产实验。纳米钼酸钾的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2h,日产量可达500kg/天;纳米钼酸锌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0℃,反应时间为2h,日产量可达1000kg/天。利用XRD技术证明产物。用SEM检测对产物进行表征,得出了我们生产的产品的尺寸为纳米级,并探究了钼酸钾在叶面肥方面的研究,对白萝卜称重对比后得出钼酸钾作为叶面肥对白萝卜有增产效果,产量增加28%。

刘锦锐[5](2018)在《钼酸铵生产工艺流程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钼酸铵是一种重要的钼化学品,主要用来生产钼系催化剂、钼粉及钼金属制品,也可用来生产化学试剂、缓蚀剂、陶瓷颜料、金属表面处理剂及微量元素肥料等。由于钼金属制品和大多数钼化工制品都以钼酸铵为前驱体,因此,钼酸铵的制备工艺直接影响着后续产品的物化性能和加工性能。文中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几种常用钼酸铵的生产概况及生产工艺,重点对比了几种生产工艺在原料适应性、回收率、产品质量及环保方面的差异,并展望了我国钼酸铵生产工艺的发展方向。

王晓亮[6](2018)在《从钼精矿加压氧化氨浸液制备二钼酸铵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针对项目团队开发的钼精矿加压氧化氨浸专利技术工艺产出的高硫钼酸铵溶液,开展钼硫分离及二钼酸铵的制备研究,提出了“硫酸酸沉结晶钼酸铵-氨溶蒸发结晶二钼酸铵”的新工艺。通过硫酸酸沉工艺分离钼硫,相对原有的硝酸酸沉工艺和萃取分离工艺,该工艺具有钼的酸沉率较高、钼硫分离更彻底的优点,对该专利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钼精矿加压氧化氨浸液经萃铼及净化除杂后,得到较纯的硫酸铵和钼酸铵混合溶液,采用硫酸酸沉钼酸铵来分离钼和硫,系统考察了酸沉pH值、酸沉温度、酸沉时间等对钼酸沉率及钼酸铵含硫量的影响,得出了优化的酸沉工艺条件为:酸沉终点pH值2.5、酸沉温度35℃、酸沉时间0.5h、搅拌速度220rpm。在优化工艺条件下,钼的酸沉率为93.14%,钼酸铵含硫小于0.05%。为尽可能降低钼酸铵中的硫含量,对酸沉钼酸铵中的硫进行了分析和洗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沉pH值为1.5的条件下,酸沉产物为钼酸和硫酸氧钼混合物,酸沉产物中硫含量高达5%左右,不能通过洗涤除去。当酸沉pH值为2.5时,酸沉产物为多钼酸铵混合物,其中硫含量较低,主要为夹带的硫酸根,可通过洗涤除去,经3级逆流洗涤,硫洗脱率为97.45%,洗后钼酸铵含硫小于0.03%,洗涤过程中钼溶损率低于10%。上述酸沉产物经氨溶、蒸发结晶制备二钼酸铵的优化工艺条件为:酸沉产物按钼氨摩尔比2.0溶解,所得钼酸铵溶液起始体积440ml,Mo浓度292.8g/L(比重为1.34g/ml)、起始pH值约为7左右,蒸发温度75℃,搅拌速度140rpm,蒸发至溶液比重为1.40g/ml时,加入1.5g晶种诱导成核,至溶液终点pH值为6,真空过滤,滤饼95℃下烘干2h,二钼酸铵结晶率为75.9%,产品含钼56.37%,含硫0.0001%,杂质总含量0.0047%,产物二钼酸铵为团聚态,d(0.5)为126.3μm,质量优于GB/T3460-2007中MSA-0级二钼酸铵要求。酸沉母液pH值为2左右,含钼6.5g/L,采用D314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钼,其动态吸附钼的饱和吸附容量为198.77mg/ml湿树脂。接触时间60min,室温下吸附,穿透点设为0.13g/L Mo,钼的穿透吸附容量为100.4mg/ml;采用5N氨水解吸负钼树脂,室温下解吸接触时间1h,当解吸液为2倍树脂体积时得到解吸高峰液,含钼201.6g/L,解吸液为2.5倍树脂体积时,解吸完全,解析液可返回酸沉。

李关艳[7](2017)在《蛇足石杉人工繁殖及石杉碱甲提取研究》文中提出蛇足石杉(Huperzias errata(Thunb.ex Murray)Trev.)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千层塔,民间用于消肿解毒,治疗妇科疾病等,目前临床主要用于阿尔兹海默症、重症肌无力、记忆力减退等疾病治疗。随着对蛇足石杉药用植物的需求量逐渐增多,蛇足石杉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地区甚至濒临灭绝。目前,有研究学者拟用组织培养来扩大蛇足石杉繁殖,但在培养基配制和外植体内生菌灭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且生产配套设施等方面需要高额成本,因此采用蛇足石杉的营养繁殖来满足社会需求显得必要而迫切。本研究从蛇足石杉移栽基质的理化性质、插条处理工艺、扦插管理、生物碱提取检测等方面进行研究,旨为蛇足石杉规范化、工厂化的人工繁殖栽培提供理论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三种混合基质(Z1、Z2、Z3)对蛇足石杉野生植株进行移栽驯化,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采用容重为0.291g/cm3、总孔隙度为77.770%、大小孔隙比0.446、有机质含量为14.245kg、全氮含量为2.228g/kg、速效磷含量为30.648mg/kg、速效钾含量为163.011mg/kg的混合基质Z1(珍珠岩:细陶粒:泥炭=2:1:1)其成活率在90d时达到95%,不定根生长情况良好,植株累计生长量最大(40.75mm),相比其余两种混合基质中蛇足石杉的生长量分别高出46.17%和14.49%;测定得到植株总的干物质的量为35.523g,根冠比为0.488,其他生理指标较其余混合基质较优,试验得出混合基质Z1适合蛇足石杉的移栽。(2)利用封口玻璃瓶对蛇足石杉进行瓶插试验,考察了混合基质、生物激素、灭菌与否对蛇足石杉插条的生根情况、插条生长量等生长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灭菌混合基质JZ3(珍珠岩:泥炭:黄沙=1:1:1),激素IBA浓度为100mg/L,浸泡时间为30min时蛇足石杉生根率为91.67%,生根条数为3.70根,不定根根长为13.52mm,蛇足石杉生长量为28.63mm,各项指标较优。(3)在蛇足石杉生物碱提取过程中,经过多次试验对比分析得出采用1.0%盐酸冷浸24小时(料液比1:10),再超声45min,用氨水调节PH至9,氯仿萃取三次,回收氯仿,所得生物碱提取率和纯度较高。(4)以云南昆明理工大学玻璃温室种植成株与其他3省份野生成株做对比,尝试建立了 LC-MS法检测不同产地蛇足石杉茎部位和叶部位石杉碱甲的含量,在正离子模式下,采用离子监测模式(SIM)检测,其定量分析离子为50-2000m/z,使用Agilent ZORBAX SB-C18(4.6×250 mm),流动相为甲醇:水(90:10),流速为 0.5μl/min,检测波长为310 nm,柱温为28℃,进样量为10μL。结果表明:Hup A在50~4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4);Hup A在蛇足石杉叶中的含量是云南(0.0559%)>江西(0.0433%)>湖南(0.0462%)>福建(0.0274%),Hup A在蛇足石杉茎中的含量是云南(0.0444%)>江西(0.0426%)>湖南(0.0326%)>福建(0.0217%)蛇足石杉叶中Hup A含量大于茎。

杨青青[8](2016)在《食用植物油外源污染物辣椒素及黄曲霉毒素免疫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影响油料相关产业发展,更威胁消费者生命安全和消费权益。食品加工和日常烹饪中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量不断增加,使得大量食用油通过餐厨废弃油脂的形式流出。据统计,全球每年大概有1000万吨的餐厨废弃油脂产生。正常情况下,这些餐厨废弃油脂可被作为生物能源加以开发利用。然而,由于食用植物油种类繁多,价格差异较大,一些不法之徒受利益驱使将餐厨废弃油脂回收后进行非法加工,使其再次流向餐桌。食用植物油在经过煎炸、水煮等烹饪过程后,其营养价值大大降低,过氧化值高,反式脂肪酸增多等,还会因为混有食物残渣及动物组织等而引起细菌真菌等污染,导致毒素的产生,例如黄曲霉毒素,作为强致癌物在精炼过程中难以被除去,严重威胁消费者饮食健康。通过对文献报道的食用植物油和市场餐厨回收油中辣椒素类物质含量的数据汇总及分析,发现辣椒素类物质可以作为餐厨回收油的外来标志物。针对食用植物油缺乏快速鉴别技术难题,研究建立了餐厨回收油外来标志物辣椒素的免疫亲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多级质谱联用检测技术(IAC-HPLC-MS/MS)和现场免疫快速鉴别技术,最后再研究建立了食用植物油外源污染物辣椒素类物质和黄曲霉毒素同步快速检测技术,为保障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本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辣椒素类物质半抗原分子设计异源学规律,探明了辣椒素类物质抗原最佳分子结构,成功研制出辣椒素类物质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首次设计合成出辣椒素类物质4种人工半抗原hapten X、hapten A、hapten B和hapten C,将其与蛋白偶联后得到人工完全抗原,分别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得到4种抗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验证不同的抗原结构对免疫效果及免疫分析的影响。利用所合成的免疫效果较好的免疫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选择效价与灵敏度均较高的小鼠进行冲击免疫用于细胞融合,最后筛选得到1株长势稳定、亲和力强、灵敏度高的细胞株YQQD8,对辣椒素、二氢辣椒素以及合成辣椒素的IC50值分别为8.5、5.0、13.5 ng/mL,说明该细胞株抗体可以用作辣椒素类物质的通用单克隆抗体。2.研究建立了食用植物油辣椒素ELISA批量样品快速检测技术利用辣椒素类物质单克隆抗体YQQD8及检测抗原OVA-hapten C建立了餐厨废弃油脂中辣椒素类物质ELISA检测方法。辣椒素类物物空白标准曲线、稀释基质标准曲线和浓缩基质标准曲线的IC50值依次为5.93 ng/mL、6.64 ng/mL和8.36 ng/mL。该方法能适用于批量食用植物油样品快速分析。3.研究建立了食用植物油辣椒素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设计合成出4种辣椒素类物质荧光标记抗原,选最佳抗原CPC-3-EDF(Rf=0.9)与YQQD8建立辣椒素类物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FPIA),该方法的线性范围(IC20IC80)为0.01260.1009μg/mL。与ELISA方法相比,FPIA受基质效应影响,导致检测灵敏度略低,但荧光偏振检测技术操作更加简便,加完样品后即可读取检测结果,避免了人为操作影响。4.研究建立了食用植物油辣椒素类物质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技术通过将基于辣椒素类物质抗体YQQD8的免疫检测技术与层析技术相结合,研究建立了辣椒素类物质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方法,该方法对辣椒素类物质的裸眼可视检测限为2.00 ng/mL,T线消线浓度为32.00 ng/mL。根据实际样品前处理浓缩,该方法对油脂样品中辣椒素类物质的裸眼可视检测限为0.40μg/kg,检测线T线消线浓度为6.5μg/kg。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不仅检测结果裸眼可视,且受油脂样品基质影响较小,大大提高检测灵敏度,可适用于食用植物油样品快速筛查甄别。5.研究建立了辣椒素类物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方法(TRFICA)通过将基于辣椒素类物质抗体YQQD8的荧光免疫检测技术与层析技术相结合,研究建立了辣椒素类物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分析方法(TRFICA),该方法对检测辣椒素类物质的线性范围为1.9562.5 ng/mL。针对油脂样品提取液浓缩,TRFICA对油脂样品中辣椒素类物质的最低线性检测范围是0.3912.5μg/kg。所建立的TRFICA可以用于油脂样品中辣椒素类物质的定量检测中,也可以根据辣椒素类物质的含量初步判定所检的样品是餐厨废弃油脂样品还是疑似花生油样品。6.研究建立了辣椒素及二氢辣椒素IAC-HPLC-MS/MS确证性检测方法利用对有机溶剂耐受较好的辣椒素类物质特异性抗体研制免疫亲和柱,并将其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相结合,建立了辣椒素及二氢辣椒素检测方法IAC-HPLC-MS/MS。该方法对辣椒素及二氢辣椒素的最低检出限为0.02和0.03μg/kg,定量限为0.08和0.10μg/kg,可以用于检测油脂中辣椒素类物质含量,从而鉴别餐厨废弃油脂,保障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7.研究建立了食用植物油辣椒素和黄曲霉毒素胶体金免疫层析同步分析技术利用YQQD8与黄曲霉毒素通用抗体1C11首次研制出能够同步检测该两种分析物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对辣椒素类物质及黄曲霉毒素总量的裸眼可视检测限分别为2.00、0.10 ng/mL。将该方法应用于检测辣椒素类物质及黄曲霉毒素总量判别餐厨废弃油脂效果较好。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不需要大型仪器设备以及专业操作人员等,为相关部门对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的监管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张亨[9](2014)在《钼酸钠的生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了钼酸钠的理化性质、毒性防护、生产工艺和用途。对钼酸钠的生产研究及从可再生资源回收进行了综述。

潘兰[10](2010)在《瘤果黑种草化学成分分离及生物碱提取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瘤果黑种草(Nigella glandulifera Freyn.)是毛茛科(Raunnculaceae)黑种草属(Nigella)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在新疆广泛种植。瘤果黑种草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皂苷等多种化学成分,具利尿、活血、解毒、通乳、乌发、抗衰老等功效,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通过本项研究,为瘤果黑种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本课题对瘤果黑种草中的生物碱的乙醇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结构的鉴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预试验确定了瘤果黑种草中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瘤果黑种草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多肽、还原糖、有机酸、皂苷、三萜皂苷、黄酮类化合物、内酯、植物甾醇、强心苷、生物碱、挥发油、油脂及多糖。2.对瘤果黑种草籽中的蛋白质、脂肪等化学成分、重金属及微量元素进行测定。结果:瘤果黑种草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粗脂肪,分别占干重的25.25%,35.8%;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尤其是亚油酸,占总脂肪酸的50.56%;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微量矿物质Fe、Mn、Zn、Se等;亦有少量的挥发油,含量为0.50%(V/m);其中有害重金属Cu、Pd、Cd、Hg、As的含量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经贸行业(WM2-2001)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3.本研究利用中心组合设计法对瘤果黑种草的全草中的生物碱的乙醇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了影响提取的几个因素,包括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浓度,固液比等,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工艺条件。根据中心组合设计原理采用四因子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通过对各因子显着性和交互作用的分析,得出了生物碱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69%、料液比为10.0ml·g-1、提取温度83℃、提取时间为160min,在此条件下生物碱的含量为3.89 mg·g-1。4.瘤果黑种草用80%乙醇提取三次,浓缩干燥后得到的浸膏用适量的水溶解后,再用等量的氯仿萃取三次,得到氯仿部位和水部位。水层用大孔吸附树脂D101吸附,以水和不同浓度的乙醇洗脱;氯仿层进行硅胶柱层析,得到了14个流份,流份NgC-10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了化合物五加苷K,该化合物是首次从瘤果黑种草中分离得到的,也是首次从黑种草属中分离得到的;将流份NgC-12经ODS柱分离得到了7个流份,将NgC-12-4经硅胶柱层析,从中分离得到了两个化合物,分别为常春藤皂苷元-3-α-L-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常春藤皂昔元-3-O-β--D-吡喃木糖基(1→3)-α-L-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另有部分化合物尚待分析鉴定。

二、用四钼酸铵生产试剂级钼酸钠的工艺研究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四钼酸铵生产试剂级钼酸钠的工艺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钛硅酸盐ETS-10的合成、表征及催化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沸石分子筛的简介
    1.2 沸石分子筛的合成
        1.2.1 沸石分子筛的合成
        1.2.2 杂原子沸石的合成
    1.3 钛硅酸盐分子筛的研究进展
        1.3.1 钛硅酸盐分子筛的进展
        1.3.2 钛硅酸盐ETS-10 的合成与发展
        1.3.3 钛硅酸盐ETS-10 合成的影响因素
        1.3.4 钛硅酸盐ETS-10 的相关应用
    1.4 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微孔ETS-10 沸石的合成及其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所用原料
        2.2.2 微孔ETS-10 沸石材料的合成
        2.2.3 表征手段
    2.3 结果与讨论
        2.3.1 N_2吸附-脱附和XRD
        2.3.2 CO_2-TPD和 NH_3-TPD
    2.4 探究硅钛比、晶化温度和晶化时间对微孔ETS-10 沸石材料合成的影响
        2.4.1 不同的硅钛比对微孔ETS-10 沸石材料合成的影响
        2.4.2 不同的晶化温度对微孔ETS-10 沸石材料合成的影响
        2.4.3 不同的晶化时间对微孔ETS-10 沸石材料合成的影响
    2.5 小结
3 介孔ETS-10 沸石的合成及其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所用原料
        3.2.2 介孔ETS-10 沸石材料的合成
        3.2.3 表征手段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_2吸附-脱附和XRD
        3.3.2 SEM图
    3.4 探究模板剂种类、模板剂用量与硅钛比对介孔ETS-10 沸石合成的影响
        3.4.1 不同种类的模板剂对ETS-10 沸石合成的影响
        3.4.2 不同用量的模板剂(7~#)对ETS-10 沸石合成的影响
        3.4.3 不同硅钛比对ETS-10 沸石合成的影响
    3.5 小结
4 掺杂过渡金属的ETS-10 沸石合成及其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合成
        4.2.3 表征手段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_2吸附-脱附和XRD
        4.3.2 N_2吸附-脱附和SEM
        4.3.3 XPS
    4.4 探究不同含量的金属对ETS-10 沸石合成的影响
        4.4.1 不同含量的Ni掺杂对ETS-10 沸石材料合成的影响
        4.4.2 不同含量的Fe掺杂对ETS-10 沸石材料合成的影响
        4.4.3 不同含量的Co掺杂对ETS-10 沸石材料合成的影响
        4.4.4 不同含量的Cu掺杂对ETS-10 沸石材料合成的影响
    4.5 批量化ETS-10 沸石的合成及其表征
    4.6 小结
5 模板剂存在下合成含过渡金属的ETS-10 沸石及其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合成
        5.2.3 表征手段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_2吸附-脱附和XRD
        5.3.2 SEM
    5.4 其他金属(Mn、Mg、Ba等)对ETS-10 沸石合成的影响
        5.4.1 N_2吸附-脱附和XRD
        5.4.2 SEM
    5.5 小结
6 ETS-10 沸石材料在邻苯二胺与醛缩合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试剂
        6.2.2 催化剂的制备
        6.2.3 邻苯二胺与醛缩合反应
    6.3 实验结果
    6.4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钼焙砂氨浸渣中钼的回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钼及其钼资源概述
        1.1.1 钼的物理化学性质
        1.1.2 钼的化合物
    1.2 钼的应用及其资源分布
        1.2.1 钼的应用
        1.2.2 钼资源
    1.3 氨浸渣概述
        1.3.1 钼的冶炼过程
        1.3.2 氨浸的目的和作用
        1.3.3 氨浸渣中钼的提取研究现状
    1.4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氨浸渣的特性研究
    2.1 氨浸渣来源
    2.2 物相分析及方法
    2.3 氨浸渣性质分析
3 氨浸渣提取钼实验方案设计
    3.1 常压多级氧化碱浸法
    3.2 碳酸钠热浸法
    3.3 高压碱浸法提取钼
    3.4 水洗氨浸渣法
    3.5 浸出液生产钼产品实验程序
    3.6 氨浸渣中钼的提取回收率计算
4 氨浸渣中钼的提取理论研究
    4.1 Mo-H_2O系 E-p H图分析
    4.2 Mo-S-H_2O系 E-p H图分析
    4.3 钼回收方案理论分析
5.焙砂氨浸出渣中钼湿法回收研究
    5.1 常压多级氧化碱浸法
        5.1.1 实验研究
        5.1.2 实验小结
    5.2 碳酸钠热浸法
        5.2.1 实验研究
        5.2.2 实验小结
    5.3 高压碱浸法
        5.3.1 小试实验
        5.3.2 工业化实验
        5.3.3 实验小结
    5.4 水洗氨浸渣法
        5.4.1 小试实验
        5.4.2 重现性试验
        5.4.3 实验总结
    5.5 浸出液生产四钼酸铵、钼酸钠实验
        5.5.1 制取四钼酸铵实验
        5.5.2 制备试剂钼酸钠的实验
        5.5.3 四钼酸铵制备工业钼酸钠实验
        5.5.4 实验小结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模块化合成化学在制备系列钼酸铵工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模块化组合工艺及模块化拆分工艺的发现
    1.1 氢自由基指数、氧自由基指数及水合氨指数的含义
    1.2 模块化及模块化设计的定义
    1.3 若干案例的理论诠释
    1.4 模块化合成工艺的典型案例
    1.5 模块化拆分工艺的典型案例
    1.6 钼酸铵氨化过程的化学机理
2 模块化合成工艺及模块化拆分工艺制备系列钼酸铵的技术路线
    2.1 模块化合成工艺制备系列钼酸铵的技术路线图
    2.2 模块化拆分工艺制备系列钼酸铵的技术路线图
3 模块化合成工艺及模块化拆分工艺流程图
    3.1 模块化合成工艺由下级转换为上级钼酸铵的工艺流程图
    3.2 模块化拆分工艺由上级转换为下级钼酸铵的工艺流程图
    3.3 十钼酸铵是钼粉末冶金的最佳原料
4 结论

(4)钼系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工业化生产及三氧化钼在润滑油中分散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纳米材料概述
    1.3 纳米材料应用前景
    1.4 钼系纳米材料
        1.4.1 纳米三氧化钼
        1.4.2 纳米三氧化钼的应用
        1.4.3 纳米钼粉
        1.4.4 纳米硅化钼
    1.5 润滑油分散剂概述
        1.5.1 纳米粒子在润滑油分散剂中的研究现状
        1.5.2 纳米粒子在润滑油分散剂中的研究进展
        1.5.3 纳米粒子在润滑油分散剂中的应用前景
        1.5.4 纳米材料作为现代新型分散剂成分
    1.6 纳米粒子在分散剂中的应用
        1.6.1 纳米粒子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
第2章 纳米三氧化钼的制备和工业化生产及其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
    2.1 引言
        2.1.1 水热合成法
        2.1.2 升华法
        2.1.3 热化学法
        2.1.4 气相沉积法
    2.2 纳米级高纯三氧化钼的工业化制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生产流程
    2.3 纳米三氧化钼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
        2.3.1 实验研究内容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2.4.2 实验主要流程
        2.4.3 分散液的制备
        2.4.4 离心液的制备
        2.4.5 含纳米三氧化钼的润滑油分散液的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2.4.6 分散剂最佳添加比例的测定
        2.4.7 透射电镜检测
        2.4.8 热稳定性的测定
        2.4.9 分散液抗磨性能的测定
    2.5 实验结果分析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分析
        2.5.2 分散剂配制后离心结果分析
        2.5.3 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分析
        2.5.4 紫外分光光度计结果分析
        2.5.5 分散液热稳定性的测定结果分析
        2.5.6 含纳米三氧化钼的基础石蜡油的摩擦学性能分析
    2.6 三氧化钼的应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二氧化钼的制备和工业化生产
    3.1 引言
    3.2 纳米二氧化钼的工业化制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制备流程
        3.2.3 生产温度的探究
        3.2.4 推舟速度的确定
    3.3 纳米二氧化钼的工业化生产
    3.4 纳米二氧化钼的用途
    3.5 实验结果分析
        3.5.1 X射线衍射分析
        3.5.2 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3.5.3 生产条件总结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钼粉的制备和工业化生产
    4.1 引言
    4.2 纳米钼粉的工业化制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纳米钼粉的制备流程
        4.2.3 生产温度的探究
    4.3 料舟推速的探究
    4.4 纳米钼粉的工业化生产
    4.5 纳米钼粉的用途
    4.6 实验结果分析
        4.6.1 X射线衍射分析
        4.6.2 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4.6.3 生产条件总结
        4.6.4 辉光放电质谱法(GDMS)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纳米钼酸钾与纳米钼酸锌的制备和工业化生产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
    5.3 纳米钼酸钾的工业化制备
    5.4 纳米钼酸钾的工业化生产
    5.5 纳米钼酸锌的工业化制备
    5.6 纳米钼酸锌的工业化生产
    5.7 纳米钼酸钾的应用
    5.8 纳米钼酸锌的应用
    5.9 实验结果分析
        5.9.1 X射线衍射分析
        5.9.2 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钼酸铵生产工艺流程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各类钼酸铵生产工艺流程框架及生产实践
    1.1 经典法
        1.1.1 经典法生产钼酸铵工艺流程
        1.1.2 经典法生产钼酸铵工艺流程
        1.1.2. 1 酸洗预处理
        1.1.2. 2 酸洗母液处理
        1.1.2. 3 氨浸及净化
        1.1.2. 4 酸沉
        1.1.2. 5 二钼酸铵
        1.1.2. 6 七钼酸铵
    1.2 水洗法
    1.3 离子交换法
        1.3.1 离子交换法生产钼酸铵工艺流程
        1.3.2 离子交换法生产钼酸铵工艺流程简述
    1.4 萃取法
    1.5 升华法
2 各种生产工艺对比分析
3 各种生产方法产品对比
4 结语

(6)从钼精矿加压氧化氨浸液制备二钼酸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钼的性质和应用
        1.1.1 钼的性质
        1.1.2 钼的应用
    1.2 钼酸铵种类、性质及应用
        1.2.1 钼酸铵的种类
        1.2.2 钼酸铵的性质及应用
    1.3 钼精矿分解工艺概述
        1.3.1 钼精矿的火法分解工艺
        1.3.2 钼精矿的湿法分解工艺
    1.4 钼酸铵制备工艺概述
        1.4.1 四钼酸铵制备工艺
        1.4.2 二钼酸铵制备工艺
        1.4.3 七钼酸铵制备工艺
    1.5 溶液中回收钼工艺概述
        1.5.1 溶剂萃取法
        1.5.2 离子交换法
        1.5.3 活性炭吸附法
    1.6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课题背景
        1.6.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6.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硫钼酸铵溶液酸沉分离钼硫
    2.1 试验原料
    2.2 试验原理
    2.3 试验试剂及仪器
        2.3.1 试验试剂
        2.3.2 试验仪器
    2.4 分析方法与产物表征
        2.4.1 分析方法
        2.4.2 产物表征
    2.5 试验结果与讨论
        2.5.1 硫酸酸沉条件试验
        2.5.2 酸沉产物洗涤脱硫试验
        2.5.3 酸沉产物的表征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钼酸铵的制备
    3.1 试验原料
    3.2 试验原理
    3.3 试验步骤
    3.4 试验结果与讨论
        3.4.1 溶液pH值对二钼酸铵生成的影响
        3.4.2 终点溶液比重对二钼酸铵结晶率的影响
        3.4.3 蒸发温度对二钼酸铵结晶的影响
        3.4.4 搅拌速度对二钼酸铵结晶率及形貌的影响
        3.4.5 晶种加入量及晶种粒度对二钼酸铵形貌及粒度的影响
        3.4.6 优化条件验证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酸沉母液回收钼
    4.1 试验原料
    4.2 试验原理
    4.3 试验试剂及仪器
        4.3.1 主要试验试剂
        4.3.2 主要试验仪器
    4.4 试验步骤
        4.4.1 树脂预处理
        4.4.2 静态吸附
        4.4.3 动态吸附
    4.5 试验结果与讨论
        4.5.1 静态吸附
        4.5.2 动态吸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7)蛇足石杉人工繁殖及石杉碱甲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石杉科植物研究概况
        1.2.1 石杉科植物
        1.2.2 石杉科植物生物学特性
        1.2.3 石杉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1.3 蛇足石杉简介
        1.3.1 蛇足石杉的化学成分
        1.3.2 蛇足石杉生物碱的活性及临床应用
        1.3.3 蛇足石杉人工繁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蛇足石杉的引种驯化研究
    2.1 试验材料和地点
        2.1.1 蛇足石杉植株
        2.1.2 驯化基质
        2.1.3 试验地点
        2.1.4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驯化基质的配制
        2.2.2 混合基质理化性质的测定
        2.2.3 驯化栽培与管理
        2.2.4 指标的测定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质的理化性质
        2.3.2 基质对蛇足石杉成活率及生长情况的影响
        2.3.3 基质对蛇足石杉生长量的影响
        2.3.4 基质对蛇足石杉各器官干质量及根冠比的影响
        2.3.5 基质对蛇足石杉各器官含水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蛇足石杉扦插育苗研究
    3.1 试验材料和地点
        3.1.1 蛇足石杉插条
        3.1.2 试验所需试剂
        3.1.3 扦插基质
        3.1.4 栽培与管理
    3.2 试验方法
    3.3 数据统计与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混合基质的物理性质
        3.4.2 混合基质的化学性质
        3.4.3 不同处理对蛇足石杉扦插生长情况
        3.4.4 不同处理对蛇足石杉插条生长影响的极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蛇足石杉生物碱提取工艺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所需仪器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所需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酸液种类的对比分析方法
        4.2.2 氯仿萃取次数的确定方法
        4.2.3 蛇足石杉生物碱提取工艺的优化选择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酸液种类的对比分析
        4.4.2 氯仿萃取次数的确定
        4.4.3 蛇足石杉生物碱提取工艺的优化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蛇足石杉目标成分分析方法探索
    5.1 试验仪器与材料
        5.1.1 试验仪器
        5.1.2 试验试剂
        5.1.3 试验材料来源
        5.1.4 试验材料生长环境
    5.2 检测方法
        5.2.1 检测波长的确定
        5.2.2 石杉碱甲HPLC检测条件的建立
        5.2.3 石杉碱甲质谱检测条件的建立
        5.2.4 样品准备
        5.2.5 线性关系考察方法
        5.2.6 精密度试验测定方法
        5.2.7 稳定性试验测定方法
        5.2.8 重现性试验测定方法
        5.2.9 回收率试验测定方法
    5.3 数据处理及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波长的确定
        5.4.2 色谱条件
        5.4.3 线性关系考察结果
        5.4.4 精密度试验测定结果
        5.4.5 稳定性试验测定结果
        5.4.6 重现性试验测定结果
        5.4.7 回收率试验测定结果
        5.4.8 样品测定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B

(8)食用植物油外源污染物辣椒素及黄曲霉毒素免疫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我国食用植物油供应与消费现状
        1.1.1 食用植物油及其供应现状
        1.1.2 食用植物油消费现状
    1.2 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现状
        1.2.1 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事件
        1.2.2 食用植物油外源污染物辣椒素及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1.2.3 食用植物油外来污染物的含量及限量指标
        1.2.4 食用植物油外来污染物的危害
    1.3 食用植物油中外来污染物检测技术及研究现状
        1.3.1 辣椒素类物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2 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3 食用植物油中外来污染物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辣椒素类物质半抗原及完全抗原的设计、合成及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2.1 前言
    2.2 材料
        2.2.1 仪器及耗材
        2.2.2 主要试剂及缓冲溶液
        2.2.3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辣椒素类物质半抗原及人工完全抗原的合成
        2.3.2 辣椒素类物质半抗原及人工完全抗原的鉴定
        2.3.3 动物免疫及辣椒素类物质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3.4 半抗原连接臂位点及其结构对抗血清亲和力、灵敏度及特异性的影响
        2.3.5 辣椒素类物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辣椒素类物质半抗原结构设计与鉴定
        2.4.2 辣椒素类物质人工完全抗原鉴定
        2.4.3 辣椒素类物质半抗原连接臂位点及其结构对抗血清亲和力的影响
        2.4.4 辣椒素类物质半抗原连接臂位点及结构对抗血清灵敏度的影响
        2.4.5 不同包被抗原对抗血清特异性的影响
        2.4.6 小鼠免疫结果鉴定
        2.4.7 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两步筛选法选育辣椒素类物质杂交瘤细胞株
        2.4.8 辣椒素类物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表征
    2.5 小结
    2.6 讨论
第三章 辣椒素类物质高灵敏ELISA检测技术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
        3.2.1 仪器及耗材
        3.2.2 试剂及缓冲溶液
    3.3 实验方法
        3.3.1 间接非竞争ELISA与间接竞争ELISA
        3.3.2 ELISA反应条件的优化
        3.3.3 辣椒素类物质标准曲线的建立
        3.3.4 加标回收实验
        3.3.5 辣椒素类物质高灵敏ELISA检测技术在餐厨废弃油脂检测中的应用
    3.4 结果与分析
        3.4.1 ELISA反应原理
        3.4.2 ELISA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
        3.4.3 辣椒素类物质标准曲线的建立
        3.4.4 加标回收实验结果
        3.4.5 辣椒素类物质ELISA检测技术在餐厨废弃油脂检测中的应用
    3.5 小结
    3.6 讨论
第四章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偏振及毛细管电泳免疫检测技术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
        4.2.1 仪器及耗材
        4.2.2 试剂及药品
    4.3 实验方法
        4.3.1 荧光素衍生物的合成
        4.3.2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标记物的合成
        4.3.3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标记物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鉴定
        4.3.4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偏振免疫检测技术的建立
        4.3.5 辣椒素类物质毛细管电泳免疫检测技术的建立
        4.3.6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偏振与毛细管电泳免疫检测技术的对比
        4.3.7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偏振免疫检测技在餐厨废弃油脂中的应用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标记物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鉴定
        4.4.2 辣椒素类物质最佳荧光标记物的选择
        4.4.3 反应体系对三种辣椒素类物质的特异性
        4.4.4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标准曲线的建立
        4.4.5 辣椒素类物质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检测技术
        4.4.6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偏振及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法加标回收率
        4.4.7 辣椒素类物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在餐厨废弃油脂检测中的应用
    4.5 小结
    4.6 讨论
第五章 辣椒素类物质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
        5.2.1 仪器及耗材
        5.2.2 试剂及药品
        5.2.3 主要溶液配方
    5.3 实验方法
        5.3.1 辣椒素类物质单克隆抗体标记胶体金免疫探针的制备
        5.3.2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的建立
        5.3.3 辣椒素类物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性能评价
        5.3.4 辣椒素类物质免疫层析检测技术在餐厨废弃油脂鉴别检测中的应用
    5.4 结果分析
        5.4.1 纳米金溶液的鉴定
        5.4.2 YQQD8抗体的纳米金最佳标记PH
        5.4.3 YQQD8抗体最小稳定标记量
        5.4.4 YQQD8抗体最佳标记浓度
        5.4.5 辣椒素类物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构建及条件优化
        5.4.6 辣椒素类物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性能评价
        5.4.7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用植物油辣椒素类物质检测中的应用
    5.5 小结
    5.6 讨论
第六章 辣椒素类物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
        6.2.1 仪器及耗材
        6.2.2 试剂及药品
        6.2.3 主要溶液配方
    6.3 实验方法
        6.3.1 辣椒素类物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的构建
        6.3.2 标准曲线的建立
        6.3.3 辣椒素类物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方法评价
        6.3.4 TRFICA在食用植物油及餐厨废弃油脂辣椒素类物质检测中的应用
    6.4 结果分析
        6.4.1 辣椒素类物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方法的原理
        6.4.2 辣椒素类物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分析方法的建立
        6.4.3 辣椒素类物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分析方法工作曲线的建立
        6.4.4 辣椒素类物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分析方法加标回收验证
        6.4.5 TRFICA在餐厨废弃油脂标志物辣椒素类物质检测中的应用
    6.5 小结
    6.6 讨论
第七章 辣椒素及二氢辣椒素免疫亲和柱-HPLC-MS/MS检测技术的建立
    7.1 前言
    7.2 材料
        7.2.1 仪器及耗材
        7.2.2 主要试剂及缓冲溶液
    7.3 实验方法
        7.3.1 辣椒素类物质免疫亲和柱(IAC)的制备
        7.3.2 免疫亲和柱净化流程
        7.3.3 LC–MS/MS条件
        7.3.4 基于免疫亲和柱的HPLC-MS/MS检测辣椒素类物质方法
    7.4 实验结果
        7.4.1 辣椒素类物质免疫亲和柱(IAC)条件优化
        7.4.2 辣椒素类物质IAC-H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
    7.5 小结
    7.6 讨论
第八章 食用植物油外来污染物辣椒素类物质及黄曲霉毒素免疫层析技术研究
    8.1 前言
    8.2 材料
        8.2.1 仪器及耗材
        8.2.2 试剂及药品
        8.2.3 主要溶液配方
    8.3 实验方法
        8.3.1 抗体标记胶体金免疫探针的制备
        8.3.2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的建立
        8.3.3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性能评价
        8.3.4 辣椒素及黄曲霉毒素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在餐厨废弃油检测中的应用
    8.4 结果分析
        8.4.1 抗体与纳米金最佳标记PH
        8.4.2 抗体最小稳定标记量
        8.4.3 抗体最佳标记浓度
        8.4.4 抗体金标探针的鉴定
        8.4.5 辣椒素与黄曲霉毒素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构建及条件优化
        8.4.6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性能评价
        8.4.7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用植物油辣椒素类物质及黄曲霉毒素总量同步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8.5 小结
    8.6 讨论
第九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钼酸钠的生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理化性质及毒性防护
    1. 1 理化性质
    1. 2 毒性防护
2 生产现状
3 生产工艺[3 - 4]
    3. 1 钼酸铵液碱( 纯碱) 法
    3. 2 焙烧液碱( 纯碱) 法
    3. 3 氧化钼液碱( 纯碱) 法
    3. 4 纯碱硝石烧结法
    3. 5 碱湿法
    3. 6 硝酸分解碱液中和法( 酸湿法)
    3. 7 液碱( 纯碱) 加压浸出法
4 可再生资源回收钼[20 - 23]
    4. 1 废催化剂回收钼[24]
    4. 2 氨浸渣中回收钼[31 - 32]
    4. 3 碱浸渣中回收钼
    4. 4 硫化钼废料回收钼
    4. 5 钼盐生产废水回收钼
5 产品标准
6 结束语

(10)瘤果黑种草化学成分分离及生物碱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黑种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 挥发油(volatile oils)
        1.2 生物碱类化合物(alkaloids)
        1.3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
        1.4 皂苷类(saponins)
        1.5 油脂类化合物(fatty)
        1.6 甾体化合物(steroides)
        1.7 酚类(phenolics)
        1.8 其他化学成分(the others)
    2 瘤果黑种草的药理作用
        2.1 抗肿瘤作用
        2.2 抗氧化及抗菌作用
        2.3 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甘油三酯作用
    3 生物碱研究进展
        3.1 显色反应
        3.2 沉淀反应
        3.3 总生物碱的提取方法
    4 课题研究意义与目的
        4.1 研究意义
        4.2 研究目的
    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瘤果黑种草化学成分预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试液的制备
        2.1 水提液
        2.2 乙醇提取液
        2.3 酸性乙醇提取液
        2.4 石油醚提取液
        2.5 氰苷的检查
    3操作要点
        3.1 检查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类
        3.2 检查还原糖、多糖
        3.3 检查有机酸类
        3.4 检查皂苷
        3.5 鞣质与酚类化合物的检查
        3.6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查
        3.7 蒽醌类化合物的检查
        3.8 内酯、香豆素的检查
        3.9 甾体与三萜类化合物的检查
        3.10 强心苷的检查
        3.11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检查
        3.12 挥发油、油脂类的检查
        3.13 氰苷的检查
    4 试验结果
        4.1 瘤果黑种草各提取液检测结果
        4.2 氰苷的检查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瘤果黑种草籽的化学成分分析
    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1.1 材料
        1.2 试剂
        1.3 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蛋白质的测定
        2.2 粗脂肪的测定方法
        2.3 脂肪酸的测定方法
        2.4 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2.5 重金属及微量矿物质的测定方法
        2.6 挥发油的测定方法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氨基酸的含量
        3.2 脂肪酸含量
        3.3 瘤果黑种草籽中重金属及微量元素含量
        3.4 其他化学成分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瘤果黑种草中总生物碱的提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2 提取工艺研究
        2.1 单因素试验
        2.2 提取工艺优化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因素结果分析
        3.2 提取工艺优化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瘤果黑种草中化学成分分离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部分
    3 实验结果
        3.1 薄层检识
        3.2 化合物的鉴定
    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试剂的配制
    附录Ⅱ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用四钼酸铵生产试剂级钼酸钠的工艺研究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钛硅酸盐ETS-10的合成、表征及催化剂性能研究[D]. 夏海月. 常州大学, 2021(01)
  • [2]钼焙砂氨浸渣中钼的回收工艺研究[D]. 王鹏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模块化合成化学在制备系列钼酸铵工艺中的应用[J]. 徐志昌,张萍. 中国钼业, 2019(06)
  • [4]钼系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工业化生产及三氧化钼在润滑油中分散稳定性的研究[D]. 伍鸿哲.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5]钼酸铵生产工艺流程综述[J]. 刘锦锐. 云南冶金, 2018(04)
  • [6]从钼精矿加压氧化氨浸液制备二钼酸铵的研究[D]. 王晓亮. 长沙矿冶研究院, 2018(01)
  • [7]蛇足石杉人工繁殖及石杉碱甲提取研究[D]. 李关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8]食用植物油外源污染物辣椒素及黄曲霉毒素免疫检测技术研究[D]. 杨青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3)
  • [9]钼酸钠的生产研究进展[J]. 张亨. 中国钼业, 2014(06)
  • [10]瘤果黑种草化学成分分离及生物碱提取工艺研究[D]. 潘兰. 新疆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四钼酸铵生产试剂级钼酸钠工艺研究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