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股是灵丹妙药吗?

持股是灵丹妙药吗?

一、股份制是灵丹妙药吗?(论文文献综述)

董梅生[1](2016)在《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把它上升到“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一重要高度之后,拉开了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性质、发展必要性,以及争论是走“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的道路等问题上,因此,学术研究成果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实证分析更是滞后于社会实践需要。面对争议,习近平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因此,在此背景下,学术研究视角应该转到“细则制定上”来。本研究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的问题。文章首先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首先回顾了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发现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伴随着我国国企改革过程逐步萌芽、发展、壮大。从广义和狭义角度,文章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为了研究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优劣势,文章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30多万条企业数据,采用3年滚动窗口检验,发现混合所有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方差分析发现,国有独资企业、民营独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微观效率和社会福利还受企业规模、地理位置、市场势力和行业等因素交互影响,孰优孰劣并无定论。但从变动趋势看,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盈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福利指标一直处于优化和改进中,因此混合所有制企业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企业类型,这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实依据。然后,针对国企和民企老总普遍担心的控制权问题,文章从资金侵占角度,研究了金字塔式股权结构的终极控制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进而损害公司业绩作用机理。随后,文章收集了 2003-2014年692家混合所有制企业、222家民营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建立了联立方程模型,系统分析了金字塔式股权结构、资金侵占、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终极控制股东设立金字塔式股权结构动机不同,但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都会诱发终极控制股东对中小股东资金的侵占,且损害了公司业绩,只是侵害程度按照社会法人终极控制、中央政府终极控制和地方政府终极控制依次递减。本研究还发现适度制衡的股权结构、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有利于缓解终极控制股东的资金侵占行为,提升公司业绩。基于上述研究,文章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07年5960家混合所有制企业数据,从市场竞争角度,考虑到股权结构内生性问题,使用面板Ⅳ模型研究了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的一般规律。实证发现,国有股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市场竞争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市场竞争与股权结构存在替代关系,且考虑市场竞争效应后,最优国有股比例从45%提高到84.3%,或从51%提高到75%。因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股比例的平均值和中位数远未达到最优持股比例,所以对垄断程度高的行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可以考虑提高国有股比例至最优水平,实行强强联合模式;对竞争性强的行业,可以考虑降低国有股比例,但也没必要实施国有股全部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或单边退让国有股比例,因为此时国有股与绩效是正相关的。另外,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股比例的选择还受规模、行业等其他因素影响,并无普适标准,应因企制宜。此外,文章分类分层选取了两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剖析了其股权结构的选择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结构安排固然重要,但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更为重要。基于实际操作层面,文章选取了上海市国资委,对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体做法做了全方位解读,研究发现借助资本平台进行兼并重组、国有资产证券化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方式。最后,文中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几点政策建议。第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二,分类分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三、坚持市场化方向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第四,混合所有制企业普遍采用金字塔式股权结构,但更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第五,借助资本平台进行兼并重组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是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方式,因此要大力建设资本市场。

周宗安,李广智[2](2013)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研究综述》文中提出产权制度是影响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的经济环境和金融体制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进行了全方位的产权制度改革,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文章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从改革模式、改革路径、改革实践和改革效果等四个方面对以往的诸多文献进行了比较与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做出总结和评价。

崔宁宁[3](2007)在《央企整体上市的博弈对决》文中提出从2004年开始,央企整体上市的话题便一直不绝于耳,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整体上市的态度也从2004年的“试点”,到2005年的“力推”,再到2006年的“加速”,一步步变得更加明朗和坚决。2006年股票市场的一片飘红和大盘蓝筹股猛涨的局势,让人们不禁又想起了那些蓄势待发整体上市的央企们,而许多人给予的很高的市场预期,无疑是给这三年来一直传达推动央企整体上市的国资委最大的奖赏。然而,央企整体上市真的是推动股份改造、解决关联交易等诸多实际问题的一剂良方吗?为数不少的人对此仍持保留和怀疑的态度。于是,在两方之间的博弈也随着“整体上市”的高调提出展开了三年的对决。

王国刚[4](2006)在《股权改革须走出五个认识误区——兼与宫玉松先生商榷》文中研究说明2005年以来,随着上市公司股权全流通改革的展开,有关股权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再次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争论,其间,有人甚至使用了一些带有极端色彩的表述或者词汇。为了推进这方面探讨的深入,笔者认为,有必要就其中的一些问题予以澄清,故提出如下一些看法。一、股权性质:走出"国有"与"民营"的认识误区

杨欢亮[5](2004)在《职工持股在中国的发展 ——理论、实践与对策》文中指出职工持股制度是一种企业的大多数职工以某种方式持有本企业股份,以此分享企业剩余,以某种方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并有条件退出的一种股权激励制度。本文在借鉴西方国家职工持股的理论思想和实践运作的基础上,研究中国职工持股的理论、实践与发展思路。全文共分九章。 第一章探讨中国职工持股兴起和发展的历程。中国职工持股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两条路径进行的,一是主要由职工控制的职工股份制——我们称之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职工持股的发展;二是股份制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发展。股份合作制的自发孕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乡镇企业,90年代中期进入城市,用于国有中小企业改制。职工持股在股份制企业中的最初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后经历了内部职工股、公司职工股和以职工持股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职工持股制度等发展阶段。中国职工持股制度有自身的性质和特征。 第二章考察了中外职工持股历史渊源。一百七十年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设想的改造传统社会的组织形式——法朗吉包含了职工所有制企业的雏形。前南斯拉夫曾经倡导和推行的社会所有制以标榜工人自治名嗓一时,独树一帜。然而由于社会所有制排斥职工的个人所有权,缺乏职工所有制企业的所有权安排,造成了最终的解体。因此,我们可以把社会所有制看作是职工持股制度的一个反证。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ESOP)是员工持股制度发展的典型形态。美国职工持股制度发展的规模与绩效令人注目,一直成为许多国家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班牙蒙德拉贡职工合作社作为职工所有制企业的一种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内部结构,而且它的巨大成功对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产生过影响。此外,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职工持股制度也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中国职工持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晚期山西票号的“身股制”,到了20世纪30年代,天津东亚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员工股东的形式,进行了职工持股的有益实践,而在新中国盛极一时的初级社,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职工持股的最早尝试。 第三章评述中西方职工持股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西方职工持股制度兴起于美国,因而其理论研究也相对集中于美国。纵观职工持股理论的演变,大致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分为两个阶段,90年代中期之前的职工持股理论基本上把职工持股作为克服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中某些弊端的一种制度安排,因而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现存制度进行批判,寻求新的发展途径的探索中逐步形成并变得清晰起来的,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理论有“双因素经济论”、“分享经济论”、“民主公司论”及流行于欧美的“第三条道路”理论等;90年代中期之后有的经济学家把职工持股当作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形式加以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玛格丽特‘M.布莱尔的“利益相关者论”及“公司专门投资论”。我国企业职工持股制度的理论研究始于加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在这一领域里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的是着名经济学家蒋一苇先生。90年代初,王压教授提出了“劳动者财产主体论”。90年代中期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劳动力产权论”。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企业制度创新论”和控制“内部人控制”理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职工持股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这就是将人力资本理论引入到企业理论中来,阐明人力资本在企业中日益上升的地位和作用引起了企业性质、产权结构及治理结构的一系列企业制度的重大变化,形成独特的职工持股理论。 第四章对职工持股制度理论作进一步分析。阐发了职工持股制度的基本规定性,使之区别于其他所有权激励方式。在价值理论与社会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传统的社会主义与传统的资本主义之间,存在一条共同的道路—它既不象传统社会主义那样,消灭资本权利,将一切挥利归于劳动,也不象传统资本主义那样,资本统治一切,劳动只是资本的“工具”—这就是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成为资本所有者。职工持股制度是传统社会主义和传统资本主义的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职工持股制度是传统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看作是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部分实现。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现实来看,现代企业存在一个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扩展了的“委托一代理”多层模型,由于各个层次的信息不完全性或不对称性,促进了职工持股制度的形成。从企业制度演进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在现代公司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人力资本产权要在经济上得以实现,就必须越来越多地分享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于是,诸如对高层员工—经理及管理层的股票期权,对普通员工的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等员工所有权就成了现实中较为普遍采用的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形式。那么,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为什么要采取股权化的形式呢?我认为,这与人力资本具有的特殊抵押功能、人力资本的难测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合约的长期性质、公司的“资合”性质、人力资本的非企业财产性质等因素有关。职工持股制度的产生在某种程度

袁升文[6](2004)在《对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有关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革的重点是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机制,为了避免“内部人控制”和道德风险,应建立以董事会为中心的法人治理机制,完善对信用社经理人的制约和激励机制,扩大监事会的权力。但是股份制不是灵丹妙药,可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作制三种不同的方式。

胡芳肖,王育宝[7](2004)在《国有股减持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西方国家产权高度分散企业出现的 “ 丑闻”、转轨经济国家私有化的消极影响和我国股份制改革未能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实践证明,产权私有化不是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灵丹妙药”,国有股减持不合时宜。为验证该结论,本文以深沪两市 2001年综合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国有股、流通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有股、流通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曲线关系,且它们与公司绩效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国有股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负影响不显着,流通股的负影响较显着。

梅光仪[8](2000)在《马克思股份经济理论与我国债转股的实践》文中指出本文试根据马克思主义在《资本论》中关于论述股份制思想的启示 ,探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债权转股权 ,即“债转股”实践的可能性和存在问题

段琳,邓丽敏[9](1999)在《股份制: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文中提出 一、公有制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1、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它服务和服从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公

李端,马苏夫[10](1999)在《企业改制,改掉了谁的饭碗?——兰州市属国企在股份制改造中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表明

二、股份制是灵丹妙药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份制是灵丹妙药吗?(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框架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概念界定和性质确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历程分析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作用机理研究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作用机理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与内生性问题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分类分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个案研究
    第二节 上海市国资委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主要政策建议
    第三节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模式
三、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路径选择
四、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结构改革
五、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果
六、总结性评述
    1.关于产权制度改革模式。
    2.关于产权制度改革路径。
    3.关于产权结构的设计与安排。
    4.关于产权制度的改革效果。

(3)央企整体上市的博弈对决(论文提纲范文)

一、整体上市的含义及模式
    (一) 整体上市的含义
    (二) 整体上市的模式
        1. 将国有企业整体进行股份制改造, 使其符合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要求。
        2. 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吸收下属已上市公司最终实现整体上市。
        3. 集团公司旗下上市公司增发股票, 收购集团公司全部主业, 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最先启用这种模式的是武钢集团, 随后鞍钢、宝钢纷纷效仿。
二、为什么要全面推行整体上市
    (一) 全面推进央企整体上市的意义
    (二) 股权分置改革助推央企整体上市
        1. 造成我国股市价格悬空, 蕴涵系统性风险, 影响投资者信心。
        2. 客观上形成了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分置”。
        3. 影响国有资产优化配置。
三、央企整体上市的标准
四、整体上市后的存续企业将如何处理

(5)职工持股在中国的发展 ——理论、实践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本文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二、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 职工持股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
    1.1 中国职工持股制度产生的两条路径
        1.1.1 股份合作制——我国中小型企业职工持股制度的形成路径
        1.1.2 内部职工持股——股份制企业职工持股制度形成的路径
    1.2 职工持股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产生与发展
        1.2.1 自发孕育阶段(1980-1987年)
        1.2.2 选点试验阶段(1987-1991年)
        1.2.3 发展扩张阶段(1992-1997年)
        1.2.4 稳定发展阶段(1997年后)
    1.3 职工持股在股份制企业中的产生和发展
        1.3.1 局部探索阶段(1980年代中期-1991年底)
        1.3.2 政策引导阶段(1992年-1994年)
        1.3.3 快速发展阶段(1994年-1998年)
        1.3.4 发展深化阶段(1997年之后)
    1.4 中国职工持股制度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1.4.1 中国职工持股制度的性质
        1.4.2 中国职工持制度的基本特征
2 职工持股历史溯源
    2.1 傅立叶的法郎吉:职工持股的天才设想
        2.1.1 傅立叶天才设想的基本内涵
        2.1.2 对傅立叶天才设想的评价
    2.2 前南斯拉夫的社会所有制:职工持股的一个反证
        2.2.1 社会所有制与工人自治
        2.2.2 工人自治的理论意义
        2.2.3 工人自治与职工所有制比较
        2.2.4 社会所有制的局限性
    2.3 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职工持股制度发展的典型形态
        2.3.1 美国员工持股的产生与发展
        2.3.2 美国员工持股制度的特点
        2.3.3 借鉴意义
    2.4 西班牙蒙德拉贡职工合作社
        2.4.1 蒙德拉贡职工合作社的产生与发展
        2.4.2 蒙德拉贡职工合作社的企业制度
        2.4.3 经济成就
        2.4.4 成功的因素分析
    2.5 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职工持股制度
        2.5.1 英国职工持股制度
        2.5.2 法国的职工持股
        2.5.3 日本的职工持股制度
    2.6 中国职工持股的早期实践
        2.6.1 山西票号的“身股制”
        2.6.2 东亚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工持股实践
        2.6.3 中国的初级社
3 职工持股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3.1 西方职工持股理论回顾
        3.1.1 双因素经济论(Two-factor Theory)
        3.1.2 分享经济论(The Share Economy Theory)
        3.1.3 民主公司论(The Democratic Corporation Theory)
        3.1.4 第三条道路(The Third Way)理论
        3.1.5 公司专门投资论(Firm-specific lnvestment Theory)
        3.1.6 西方职工持股理论评析
    3.2 中国企业职工持股制度理论述要
        3.2.1 “职工主体论”
        3.2.2 “劳动者财产主体论”
        3.2.3 “劳动力产权论”
        3.2.4 “企业制度创新论”
        3.2.5 控制“内部人控制”理论
    3.3 职工持股理论的最新发展
        3.3.1 利益相关者论标志着将人力资本理论引入企业理论的分析框架
        3.3.2 人力资本与现代企业制度演进的一般理论分析
4 职工持股制度理论分析
    4.1 职工持股的内涵
        4.1.1 目前对职工持股定义的几种表述
        4.1.2 职工持股的一般定义及基本规定性
        4.1.3 现实中的员工所有权激励方式与职工持股制度比较
    4.2 职工持股制度的理论基础
        4.2.1 职工持股制度与传统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
        4.2.2 职工持股制度与“委托——代理”理论的扩展
        4.2.3 职工持股制度与人力资本的股权化理论
        4.2.4 职工持股制度与企业管理创新
    4.3 职工持股制度的社会经济功能和作用
        4.3.1 西方国家职工持股的验证:以美国为例
        4.3.2 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社会经济功能和作用
    4.4 职工持股制度的局限性
        4.4.1 适应性局限
        4.4.2 财政负担
        4.4.3 员工个人风险
        4.4.4 集体决策成本和效率问题
        4.4.5 员工短期行为与搭便车
5 职工持股制度类型与模式
    5.1 职工持股制度类型划分
        5.1.1 按职工持股的目的划分:福利型和风险型
        5.1.2 按职工的出资方式划分:现金出资型和非现金出资型
        5.1.3 按股权形式划分:实股型、虚股型、分配权型
        5.1.4 按职工股所占比例划分:职工参与制和职工所有制
        5.1.5 按持股职工范围划分:全体职工持股型和部分职工持股型
        5.1.6 按职工股的持股主体划分:自然人持股型和法人持股型
        5.1.7 按职工持股的管理方式划分:托管型和非托管型
    5.2 职工持股国别模式
        5.2.1 美国式
        5.2.2 日本式
        5.2.3 法国式
        5.2.4 英国式
        5.2.5 西班牙蒙德拉贡式
    5.3 我国现存的职工持股典型实践模式
        5.3.1 金地模式
        5.3.2 大众模式
        5.3.3 四达模式
        5.3.4 美的模式
        5.3.5 东大阿尔派模式
6 职工持股制度绩效评价
    6.1 西方职工持股制度的绩效评价
        6.1.1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绩效评价
        6.1.2 英国职工持股制度的绩效评价
        6.1.3 法国上市公司职工持股制度的绩效评价
    6.2 中国职工持股制度的绩效评价
    6.3 职工持股绩效影响因素的一般分析
        6.3.1 职工持股作为产权分享的一种形式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
        6.3.2 职工持股比例对企业有一定的影响,但很难找出最佳持股比例
        6.3.3 绩效提高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参与管理制度”
        6.3.4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企业职工持股绩效的先决条件
7 我国企业职工持股制度的运行机制分析
    7.1 西方企业职工持股制度运行机制的经验:以美国为例
        7.1.1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形式
        7.1.2 美国标准员工持股计划的运作程序
        7.1.3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运行的主要特点
    7.2 中国股份制企业内部职工持股制度的运行机制
        7.2.1 股份制企业内部职工股的形成机制
        7.2.2 股份制企业内部职工股的管理机制与治理结构
        7.2.3 股份制企业内部职工股的退出机制
    7.3 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持股制度的运行机制
        7.3.1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产权结构
        7.3.2 股份合作制企业收益分配
        7.3.3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治理结构
8 中国职工持股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成因
    8.1 股份合作制企业中职工持股存在的问题
        8.1.1 问题的主要方面
        8.1.2 分化、过渡的表现
    8.2 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持股问题的成因
        8.2.1 政治及政策环境的变化
        8.2.2 股份合作制企业长大的烦恼
        8.2.3 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3 股份制企业职工持股存在的问题
        8.3.1 股份制企业职工持股的政策环境问题
        8.3.2 股份制企业职工持股的运作机制问题
    8.4 股份制企业内部职工持股问题的成因
        8.4.1 理论上存在重大分歧,导致改革试点止步不前
        8.4.2 内部职工股和公司职工股阶段造成的负面影响
        8.4.3 政策法规的建设严重滞后,出现政策真空
        8.4.4 职工持股实践操作缺乏必要的技术辅导
9 完善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总体思路与对策
    9.1 完善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总体思路
        9.1.1 不能因噎废食
        9.1.2 正确认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1.3 探索中国特色的职工持股制度
        9.1.4 合理选择企业职工持股模式
        9.1.5 营造适合我国职工持股发展的政策环境
    9.2 我国职工持股制度主流模式的选择
        9.2.1 普通职工持股计划模式
        9.2.2 职工所有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模式
        9.2.3 利润分享计划模式
    9.3 我国职工持股制度配套政策的完善
        9.3.1 加快职工持股制度的立法工作
        9.3.2 加强国家对职工持股制度的财政税收支持
        9.3.3 加强国家对职工持股制度的金融支持
        9.3.4 健全和完善职工持股的流转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7)国有股减持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有股减持不是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灵丹妙药”
    1. 产权改革不是解决企业绩效低的关键
    2. 国有股减持的理论基础及其本质
    3. 国有股减持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二、国有股与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实证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2. 样本的选取及变量的定义
        (1) 样本的选取
        (2) 变量的定义
三、模型的建立及实证分析结果
    1. 建立模型及分析
    2. 检验结论
四、国有股减持应慎重

四、股份制是灵丹妙药吗?(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选择研究[D]. 董梅生. 南京大学, 2016(05)
  • [2]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研究综述[J]. 周宗安,李广智.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3(03)
  • [3]央企整体上市的博弈对决[J]. 崔宁宁. 化工管理, 2007(02)
  • [4]股权改革须走出五个认识误区——兼与宫玉松先生商榷[J]. 王国刚. 经济学动态, 2006(07)
  • [5]职工持股在中国的发展 ——理论、实践与对策[D]. 杨欢亮. 四川大学, 2004(02)
  • [6]对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有关问题的研究[J]. 袁升文.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2)
  • [7]国有股减持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J]. 胡芳肖,王育宝. 南开管理评论, 2004(01)
  • [8]马克思股份经济理论与我国债转股的实践[J]. 梅光仪. 南方经济, 2000(01)
  • [9]股份制: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J]. 段琳,邓丽敏. 理论导报, 1999(12)
  • [10]企业改制,改掉了谁的饭碗?——兰州市属国企在股份制改造中的几个问题[J]. 李端,马苏夫. 经营与管理, 1999(10)

标签:;  ;  ;  ;  ;  

持股是灵丹妙药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