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如何实现农行效益好转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东[1](2021)在《上市公司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以泸天化为例》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稳步增长的新常态阶段,但是,经济发展质量却匹配不上增长速度,我国的钢铁,煤炭,化工等行业由于市场环境和自身的缺陷存在产能过剩,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问题。由此,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三去一降一补”,促进企业完成现代化企业改革,增强经济韧性。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于2016年颁布《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及其附件《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后文简称《意见》),市场化债转股大幕由此拉开。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30日,市场化债转股投资总额超1.6万亿,较上年末增加约2000亿元。债转股的实施,有助于上市公司降低杠杆率,使企业负债和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处于合理区间,提升盈利能力。然而,新一轮债转股在我国刚开始实践,缺乏经验,如何选择合适的高杠杆企业,以及如何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优化业务结构等问题亟需解决。本文选取四川省泸州市成功实施债转股的化工企业—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后文简称“泸天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过程和经验教训,为尚未化解债务危机的优质企业提供一些经验。泸天化是我国化肥行业的知名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环保政策和市场低迷的影响,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升高,产能过剩加重。自2013年起,在四川省政府和有关方面共同推动下,泸天化尝试了多种化解债务危机的方式,但仍未能达到目的。2018年,在政策的支持下,泸天化通过实施市场化债转股降低了企业杠杆率,提高了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本文首先搜集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债转股的研究,并对所整理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归纳总结了市场化债转股的概念和特点、实施动因、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债转股对上市公司财务和市场效果的作用路径,并梳理了本文写作的理论基础。接着介绍了泸天化市场化债转股案例概况,包括公司基本情况,从宏观经济环境、政策以及企业自身三方面分析市场化债转股动因,以及从确定债转股标的企业、债转股受偿方案、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和引入战略投资者四个方面介绍了泸天化市场化债转股的过程并对案例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最后,本文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财务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分析了泸天化债转股前后的股价变动情况。同时探讨了泸天化对财务和市场效果的作用机理,本文认为银行资本通过债转股进入企业,对企业投资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债务规模的减小,使得资本结构得到优化,为企业带来充足资金,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债权人实施债转股成为上市公司股东以及重组方的引入给企业带来了资金,治理结构得到优化,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增强了市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预期。通过案例分析,本文认为泸天化开展债转股对企业债务规模的减小、资本结构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盈利能力的提升和短期市场反应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完成案例分析后,本文对泸天化债转股案例进行了经验总结:一是对案例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泸天化实施债转股对财务和市场表现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二是对其他陷入相似困境的企业提供几点启示,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应始终践行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符合政策条件的标的企业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实施债转股后也要密切关注标的企业的价值变化。债转股在国外已有多年实践,但在我国仅于上世纪90年代末施行,市场化债转股实践经验更是寥寥无几。随着各行业的不断摸索,采用市场化债转股的队伍不断壮大。本文结合相关政策与我国特殊的国情对该案例进行分析,为我国市场化债转股的不断深入提供了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刘鑫[2](2020)在《农业银行HP支行柜员绩效考核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竞争的不断激烈,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成为其发展的必然需求,为了提升商业银行整体的业务经营能力,加强人才管理成为银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的必要手段,柜员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处理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是商业银行面对客户的第一站,因此针对商业银行柜员加强其绩效考核,是促进银行经营绩效优化的有效途径。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针对中国农业银行济南HP支行柜员的绩效考核进行研究,从而为HP支行柜员的绩效考核优化提供参考。本研究以绩效考核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的研究方法,以中国农业银行HP支行为研究对象,对其柜员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简要介绍了绩效考核的相关概念以及普遍应用的绩效考核方法,为研究农业银行HP分行柜员的绩效考核现状、选择更优的绩效考核方法、进行考核体系的设计优化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其次,本文分析了农业银行HP分行概况、柜员情况以及柜员的绩效考核现状——包括考核的方法、指标以及执行方案等等,为后文柜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分析提供现实基础。之后,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农业银行HP分行柜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了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本文介绍了HP支行柜员绩效考核的改进措施。希望本文能够作为优化农业银行HP支行柜员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通过改进后的考核措施来激励柜员、提升柜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时限农业银行HP支行的良性运营,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黄昊婷[3](2020)在《农业银行NC分行HC支行智慧网点转型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与传统银行展开了全方位地竞争,银行基层机构所处的生存状况面临着严峻形势。因此,传统银行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劣势,加快网点智慧转型升级。2018年农业银行NC分行启动了新时代网点转型项目,项目的转型总体思路为围绕客户需求,创新金融科技,实现运营管理转型,全面打造智能数字、运营轻型、业务综合、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型网点。HC支行也在NC分行的统一部署下开展智慧网点的建设。本文以农业银行HC支行为研究对象,运用智慧网点转型所涉及的智慧网点、服务营销、激励理论,结合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首先分析农业银行NC分行HC支行智慧网点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HC支行智慧网点转型的必要性。然后通过讨论国内外银行网点转型成功的案例,吸取其中优秀的经验,总结对HC支行网点转型的启示。最后,在网点转型方向、渠道转型、客户维护与拓展、员工激励等角度设计出更为优化的转型方案。具体而言,一要明确定位智慧网点转型方向;二要做好线上线下,网点内部运营,营销服务流程的转型优化;三要重视员工综合服务营销能力、客户常态化维护,组建外拓营销团队;四要优化员工劳动组合、完善员工薪酬激励制度、建立基于工作设计的精神激励模式。
赵欣坡[4](2020)在《市场化债转股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导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负债高,盈利水平与偿债能力下降,既制约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市场化债转股被看作是可以同时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企业负债高等问题的有效方式,市场化债转股在国内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落地,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改革,优化结构提升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和净化也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是基于市场化债转股背景进行研究,并且通过实例分析,研究债转股企业的背景、重整方案,以及对债转股前后企业财务绩效进行分析,最后从商业银行角度对债转股方式处置不良资产的风险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关建议。本文按照研究内容划分,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市场化债转股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其次,阐述本文的理论基础,同时分析我国市场化债转股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并找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化债转股的问题所在,运用财务绩效分析的方法,对长航油运、长航凤凰以及南钢股份三家债转股企业进行财务绩效分析,我们发现债转股方案实施后,企业的盈利能力、负债率显着改善,表明实施债转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很大的改善,使得商业银行的坏账风险和现金流压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盘活也比较有利。最后,以商业银行的视角对债转股企业进行债转股相关风险分析,结合研究案例债务偿还状况分析市场化债转股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影响,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结合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给出国家、商业银行及企业层面应对债转股的建议。在对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对企业来可降低负债规模,短期内企业的偿债能力得到提高,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盈利能力相应提升。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市场化债转股虽然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但是整体而言,商业银行通过市场化债转股不仅可以直接将不良资产从表中移出,还对其处置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具有重要意义,可进一步稳定商业银行的发展。
刘涵宇[5](2017)在《基层农业银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银行作为经济社会的支点,其发展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随着新一轮经济改革的深入,不可避免地重构了银行及其从业者的利益格局。外资银行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也加剧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同时,与经济改革同步,我国银行业已经逐步建立起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制度。面对利益的重构,内、外部从业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银行业及其从业者若没有先进扎实的思想准备用以应对,就难以保持银行业稳健地运行、发展。因此,加强银行业及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中国农业银行,特别是其“终端”服务机构基层农行,其服务群体面向广大“三农”,占据我国人口一半以上,网点星罗棋布,作为基层机构影响农行整体兴衰,甚至整个银行业的市场表现。加上现阶段基层农行员工教育水平并不理想,上述环境变化对其从业者的影响尤甚。当下,加强基层农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极为迫切。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但基层农行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工作业绩压力大,往往忽视了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值得反思的是,在许多职工眼中,抽象的概念与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相比不值一提,更不屑于思想政治教育,全然没有意识到正确、科学的思想能指导他们获更长远的利益。这不得不归结与过去基层农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机制不完善、内容陈旧、方法简单机械等问题,甚至有部分银行釆用奖罚措施、高压手段来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述情况严重影响了基层农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更加剧银行内部风险的衍生。本论文在分析基层农行现存该项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领域成果,提出了基层农行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继承创新、立足实践等原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农行战略目标、职工成长、竞争优势和谐统一的目标,以及在此原则和目标引导下的一系列具体改进对策,以期在实践中对基层农行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借鉴。
孔伟艳[6](2010)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商业银行国有化的现象。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却反其道而行之,以2009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为标志,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金融危机带来的银行国有化,是不是对过去非国有化改革的否定?股份制改革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对策是什么?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深化产权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国内背景与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国际背景下,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在理论上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在实践上有利于推动我国四大银行深化产权改革,提高我国银行的微观经济绩效,进而提高金融业整体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本文遵循“问题→原因→对策”的研究思路,正文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问题部分(第1、2章)我国四大国有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包括大一统阶段、专业化阶段、商业化阶段和股份化阶段。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按照三大类七项指标进行评估的结果表明,股份制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但同时也遗留和产生了一些问题,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带来的金融安全问题,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以及股改上市、金融创新、混业经营等导致金融监管困难增加的问题。2.原因部分(第3章)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后股改时期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产权改革不够彻底,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国有股份(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所占比例在70%以上(新建行为57.02%),政策制定主体和市场主体混淆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真正的公司治理制度就难以建立,高成本低效益的经营现状也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接下来从理论综述与实践经验两个方面探索了深化产权改革的方向。首先,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主张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和国有股减持。其次,世界主要国家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基本规律也表明:产权多元化是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趋势,也必然是中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最后,金融危机引起的银行国有化,只是产权多元化这一主旋律中的插曲。3.对策部分(第4、5章)我国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分析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首先,在股份制改革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产权多元化具有必要性、必然性与可行性,建立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深化产权改革的必然方向。其次,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首要步骤是优化产权结构,其目标模式应当是有一定集中度又存在相对控股股东的产权结构,其实现途径就是国有股减持。在已经股改上市的三大银行中,随着国有股减持,全要素生产率(TFP)、股本净回报率(ROE)和总资产净回报率(ROA)呈现上升趋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最后,建议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优化产权结构实行“三步走”战略:中国农业银行加快引资上市,三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继续优化产权结构,构造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产权结构。在坚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取向的同时,还要进行与产权改革相关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完善公司治理制度,使之与产权改革互相促进;稳步推进混业经营,扩大银行利润来源,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积极探索政治民主化改革,切断政企不分的根源;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相关法律,保障产权交易自由。论文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国有股减持的贡献时,主要使用了定量分析方法。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的创新。(1)论文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y = f ( K , L )= AKαLβ,以已经股改上市的三大银行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国有股减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国有股减持对股本净回报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的贡献,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结果表明:①无论是以净资产为投入,以税前利润为产出,还是以总资产为投入,以税前利润加利息支出为产出,无论改革前后劳动力弹性系数β的值是否改变,三大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比改革前明显增加;②随着国有股权比例的下降,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股本净回报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都明显提高。(2)研究结论的创新包括:①分析了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认为产权多元化配合风险管理和有效监管,才能有效防范金融危机。②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其基本内涵为主体明确、约束严格、产权多元、交易自由,核心是产权多元化,目标模式为有一定集中度又存在相对控股股东的产权结构,具体到我国就是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有效途径是国有股减持。
张宁,李峰,王永峰[7](2008)在《对甘肃农行内部控制建设的评价和对策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日益推进,农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能力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结合甘肃农行实际,就内部控制建设问题谈几点思考与认识。
郭新明[8](2008)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安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县域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纽带,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协调性和稳定性。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种种“瓶颈”,其中金融抑制是最为主要的制约“瓶颈”。如何完善县域金融制度安排、增加金融有效供给成为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本文以制度经济学理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制度结构与变迁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为指导,解读了我国政府导向下的县域金融制度的供给逻辑,进而将县域金融区域非均衡因素纳入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剖析了其对县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县域金融制度动态演变,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县域金融制度供给安排、需求特征及其两者表现出的总量与结构上的矛盾与冲突,进一步指出金融制度供给相对于需求不足的弊端;探讨了不同地区县域金融制度变迁与县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关系,揭示了造成县域金融制度供求冲突的根源。本文以实现县域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提出了在非均衡发展过程中和非完全竞争条件下实施有约束的县域金融制度安排的路径,以及因地制宜地加强不同地区县域金融制度支持的选择策略。全文共由八章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言。本章提出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并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阐明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与框架,以及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等。第二章,金融制度安排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本章通过分析金融制度安排对县域储蓄总量和结构的影响,以及通过不同投资渠道对人均产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初步结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介入程度主要取决于一个社会的总体合作能力,并同其成反比。由于县域微观经济主体合作力较弱,又缺少农民利益游说疏松团体,县域金融制度改革自然在政府导向控制之下。政府主导县域金融制度改革的绩效不一定必然低于市场主导的县域金融制度,关键在于政府权重的合理边界。在DGLLS模型分析下,一个国家究竟选择何种制度结构最有效,取决于制度可能性边界(IPF)形状。在我国农民合作力较弱、依赖政府控制主导下的县域金融制度变革是沿着SCP2曲线路径变迁波动,即使不断偏离该曲线,但仍会回归并收敛于该曲线上。县域金融制度设计初衷在于利用农业剩余补贴工业发展,因此县域资金非农化倾向十分严重。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试图同国际惯例接轨,国家决定解决历史遗留的隐患。由于县域金融制度在政策性扶持与商业化经营之间徘徊,并出现严重的非农化贷款,账面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政府开始审视县域金融制度的稳定运行问题和农业贷款扶持“三农”问题。在当前的县域金融制度安排下,正规金融规模跟不上需求的发展,较高的租金成本、繁琐的审批程序,使县域农户常常无奈地选择民间借贷。不同县域由于金融发展程度差异,县域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相差悬殊,这使得不同县域的企业负债能力、资产扩张能力不尽相同。将县域经济中居民储蓄规模、储蓄结构、企业资本结构等因素纳入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发现,不同县域企业融资结构,通过影响其资产扩张速度、投资效率等因素,使不同县域的经济增长、人均产出差距悬殊。在两个县域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框架下,县域之间的收入差距随着富裕县域金融发展水平提高而增大,随着贫困县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第三章,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困境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同时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极度困难、农业产业化和县域工商企业发展不足等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生产技术落后、人员素质较低、财政支持不足等众多因素。但本文认为,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县域金融支持的不足。当前我国相对落后的县域金融制度安排,使得县域金融主体不足、金融机构和信贷投放持续萎缩以及金融工具匮乏、业务单调,最终导致了县域资金资源严重流失,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农业投资增长乏力,农业产业升级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严重匮乏。这是目前阻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设计更为合理的县域金融制度安排,破解县域资金短缺难题,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第四章,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制度需求与供给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县域农户、中小企业、城镇化建设等不同主体的金融制度内生性需求特征,进而剖析了县域经济发展中国家一厢情愿的金融制度外生性供给安排,进而比较分析了县域金融制度供给与需求间存在的突出矛盾:县级金融机构设置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信贷资金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与县域经济效益普遍低下的矛盾;社会信用环境恶化与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之间的矛盾;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与县域企业资金需求的矛盾;资金需求与资金外流的矛盾;金融竞争加剧与县域金融机构制度不健全之间的矛盾。第五章,县域金融制度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本章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定了分析县域经济增长中金融制度因素的相应指标,利用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动态计量模型对我国县域金融制度与县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进而对各县域金融机构进行了效率评价,分析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县域金融组织结构的效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县域金融的适应性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密切相关,但在当前县域金融制度下县域金融机构的适应性并不高。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域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域,县域金融的适应性相对较强,主要得益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引致的县域金融的较快发展,同时县域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于县域金融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此外,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且经济发展缓慢的县域,由于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撑和财政、产业政策的配合,其适应性较差。因此,县域金融制度的安排须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基础,并与国家宏观政策和地方政策密切配合。第六章,国外县域金融制度体系的考察与启示。参照国际上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县域实情,将其移植、改造、修补并谋划出一个体现中国县域金融制度需求特征的金融制度供给体系,不失为一个可行之举。本章以经济发展程度和金融结构为标准,分别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与市场主导型金融制度的角度,简要地介绍了德国、日本、美国、法国、印度等国际上较为典型的国家的农村金融制度,分析了它们的起源、架构、资金来源及贷款方向,对设计我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县域金融制度的启示是:以公平、完善的法律为依据,以政府扶持为支撑,以县域经济主体自愿合作为形式,以民间融资为正规金融制度的补充,以市场机制作为县域金融制度的调节机制。第七章,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县域金融制度选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特征可以归纳为单纯强制性制度供给逐步向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交互演进的过渡。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渐进式制度变迁具有历史的路径依赖性,金融制度始终依赖并滞后于经济制度的变迁。因此,本文在分析县域金融监管制度、县域信用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县域的经济特点及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提出:由于中国县域经济的二元性,县域金融制度很大程度存在非均衡和非有效性,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金融制度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标准,创新性地设计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及正规性金融制度安排、非正规性金融制度安排,通过制定扶持农村金融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建立与需求增长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供给制度、农村担保和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及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银企关系等制度安排,达到均衡农村金融供求的目的。第八章,完善县域金融制度安排的配套政策分析。为提供适应县域金融制度内生性需求的金融制度安排,本文从县域金融制度风险控制、金融监管、信用评估、财税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配套措施跟进及制度环境的改善,使县域金融制度安排与经济制度环境建设有机统一起来。
段玉华[9](2007)在《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研究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近几年来,解决“三农”问题,财政走到了前台,惠农政策大都是财政政策。但通过金融渠道筹集农村发展资金方面做得很不够,农村的资金仍在大量外流,农业和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农业政策性金融是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须要充分发挥商业金融、农村合作金融以及政策性金融的合力。然而,由于职能定位、服务手段、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问题,政策性金融支农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职能、健全机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借鉴国外经验,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论文主要框架与内容是:第一,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相关理论、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状况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第二,在回顾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历史变迁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第三,研究世界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和运作实践情况,为下一步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提出借鉴。第四,进一步深化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认识。提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总体原则和目标模式,并提出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配套措施。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1、本文认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以贯彻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为主要任务的特殊金融活动,具有扶植性、调控性、倡导性和辅导性等特有功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存在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鉴于农业本身所固有的弱势和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不会消失,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功能作用都将长期存在。2、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的发挥:(1)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定位不清,国家对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的区分模糊,农业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尚未形成合力;(2)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缺位,农发行业务范围受限。同时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倡导性、辅导性功能基本未得到应用;(3)融资机制不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4)经营机制不完善,内部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机构布局不尽合理,人员素质较低等。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农业政策性金融特殊性质的固有矛盾;对政策性金融认识不到位,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评价和协调机制;政策性因素影响了资产质量。3、通过对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体制特征、资金来源和运用、功能应用、外部环境进行比较,结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现状,本文认为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启示至少有以下五点:(1)农业政策性金融无论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普遍存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应予强化;(2)政策性保护功能要审慎使用,防止过度保护产生路径依赖;(3)发展是硬道理,政策性银行也是银行,必须要能够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使自身的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得到稳健、长期发挥;(4)必须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配套措施;(5)按照现代银行要求,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4、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新的形势要求,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应定位于政府支农的有效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的主要载体,在农村金融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实现全方位金融支农。为此,需要按照财政、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协调发展原则、业务动态调整和区域差异化原则、全方位功能实现等原则,深化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5、本文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观点:(1)明晰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业务,跳出原来的将金融业务简单划分为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非此即彼的二分法,主张将金融业务至少要划分为强政策性业务、弱政策性业务、准政策性业务、商业性业务四个层次。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不定期确定金融业务性质和层次,据此制订不同的管理、监督、补偿、优惠方法;(2)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目的和手段是两个层次的问题,商业化经营只是手段,并非是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的本质区别,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应该主要体现在贷款的产业投向及其功能实现上,而不应体现在贷款的运作方式上;(3)进一步构建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允许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主体之间适当竞争。扩大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允许开办(但不是必须开办)所有的涉农金融业务(包括政策性业务),国家对其政策性业务比例进行硬性规定。(4)区分不同性质、种类和区域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深化财政、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合作机制,创新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运营模式,重点加大对粮棉油、化肥、糖等物资的购销储业务,中长期建设项目,农业小企业项目等新农村建设等的“瓶颈”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支持力度;(5)按照现代银行要求,加快内部综合改革,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务能力,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6)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配套措施,包括建立长期、稳定的融资和补偿机制,加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法律地位和保障,探索监管新模式,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
曾建中[10](2007)在《中国农业银行娄底市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金融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挂牌上市,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得到了妥善处理,取得了改革发展的先机;股份制商业银行抢滩设点,与国有商业银行争夺市场和人才,使农行已有的一些优质信贷客户不断流失;银行监管机构单设,金融监管也更为严厉,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责任加重;2006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所有的金融市场,竞争进一步升级,有限的信贷市场进一步被“瓜分”,信贷管理的压力加大。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银行娄底市分行(以下简称“农行娄底市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从建设金融信用环境和理顺信贷管理体制角度对该行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改进措施,探寻走出经营困境之路。本文的结构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部分按照历史与逻辑的顺序系统性地介绍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的学术流派。第三部分叙述农行娄底市分行信贷资产状况,揭示出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剖析了农行娄底市分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外部环境因素和银行内部原因。第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指出化解信贷风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规范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在外部为其营造金融信用环境;农行自身要积极进行自救,包括完善用人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优秀的信贷文化,深刻反思制度因素,高度重视技术手段因素,建立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等,将信贷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打造。第六部分归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展望未来充满信心。综观全文,笔者认为本文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借助于在农行从事信贷业务操作及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及在MBA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就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二、关于如何实现农行效益好转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如何实现农行效益好转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以泸天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债转股企业选择标准的研究 |
1.2.2 关于债转股实施动因的研究 |
1.2.3 关于债转股实施风险的研究 |
1.2.4 关于债转股实施效果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上市公司债转股概述 |
2.1 债转股的概念及特点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债转股的特点 |
2.2 上市公司债转股的动因 |
2.2.1 降低企业杠杆率 |
2.2.2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
2.2.3 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
2.2.4 符合债转股政策的要求 |
2.3 上市公司债转股效果评价方法 |
2.3.1 财务指标分析法 |
2.3.2 事件研究法 |
2.4 债转股对上市公司财务及市场效应的作用路径分析 |
2.4.1 债转股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改善投资效率 |
2.4.2 债转股通过优化债务结构增强再融资能力 |
2.4.3 债转股通过分散股权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
2.5 上市公司债转股的理论基础 |
2.5.1 MM理论 |
2.5.2 代理成本理论 |
2.5.3 权衡理论 |
3.泸天化实施债转股案例概述 |
3.1 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
3.1.1 泸天化公司简介 |
3.1.2 泸天化债转股前的经营状况 |
3.2 泸天化债转股实施的过程 |
3.2.1 确定债转股标的企业 |
3.2.2 确定债权调整及受偿方案 |
3.2.3 债权人会议通过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 |
3.2.4 引入战略投资者 |
3.3 泸天化债转股方案的特点 |
3.3.1 债转股在金融债权违约前实施 |
3.3.2 代偿子公司债务使金融机构参与子公司治理 |
3.3.3 通过市场化方式创造资源 |
4.泸天化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分析 |
4.1 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 |
4.1.1 国有企业去杠杆需求 |
4.1.2 化工行业需要去产能以提振市场 |
4.2 国家政策的支持 |
4.2.1 债转股政策导向 |
4.2.2 泸天化符合新一轮债转股政策要求 |
4.3 自身发展的需要 |
4.3.1 提高债务清偿率避免破产清算 |
4.3.2 降低杠杆率优化资本结构 |
4.3.3 引入“银行效应”促进企业发展 |
4.3.4 优化股权结构 |
5.泸天化债转股效果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
5.1 泸天化债转股的财务效果分析 |
5.1.1 降杠杆效果较为明显 |
5.1.2 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
5.1.3 改善了发展前景 |
5.1.4 降低了融资成本 |
5.2 泸天化债转股的市场效果分析 |
5.2.1 泸天化债转股前后的市场反应 |
5.2.2 泸天化债转股前后的股价变化 |
5.3 泸天化债转股对财务效果的作用机理分析 |
5.3.1 “银行效应”的引入改善了企业投资效率 |
5.3.2 资本结构的优化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益 |
5.4 泸天化债转股对市场效果的作用机理分析 |
5.4.1 股权结构的优化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 |
5.4.2 引入重组方使得企业未来发展得到支持 |
6.结论与启示 |
6.1 泸天化债转股案例分析的结论 |
6.1.1 合理的方案是债转股成功的关键 |
6.1.2 债转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治理 |
6.1.3 债转股对企业财务和市场的影响是积极的 |
6.2 泸天化债转股案例分析的启示 |
6.2.1 债转股应作为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工具 |
6.2.2 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 |
6.2.3 实施债转股后应充分关注上市公司价值的变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农业银行HP支行柜员绩效考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节 |
2 绩效考核相关概念及主要方法 |
2.1 绩效考核相关概念 |
2.1.1 绩效 |
2.1.2 绩效考核 |
2.1.3 绩效管理 |
2.2 绩效考核方法 |
2.2.1 关键绩效指标法(KPI) |
2.2.2 目标管理法(MBO) |
2.2.3 平衡记分卡(BSC) |
3 HP支行柜员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
3.1 农业银行HP支行概况 |
3.2 农业银行HP支行柜员情况 |
3.3 农业银行HP支行柜员绩效考核现状 |
3.3.1 农业银行HP支行现行柜员绩效考核方法 |
3.3.2 农业银行HP支行现行柜员绩效考核指标 |
3.3.3 农业银行HP支行现行绩效考核执行 |
4 HP支行柜员绩效考核问卷调查及问题分析 |
4.1 HP支行柜员绩效考核体系的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设计 |
4.1.2 问卷发放 |
4.1.3 问卷调查结果 |
4.2 农业银行HP支行柜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
4.2.1 绩效考核体系缺乏科学的方法指导 |
4.2.2 柜员工作成效与工作报酬不符 |
4.2.3 对于柜员岗位的重视程度不足 |
4.2.4 绩效考核缺乏必要的沟通反馈 |
4.3 农业银行HP支行柜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绩效考核方案设计未能与时俱进 |
4.3.2 农行历史原因 |
4.3.3 缺乏绩效考核体系配套服务的设计 |
4.3.4 对绩效考核执行流程的管理不到位 |
5 HP支行柜员绩效考核改进措施 |
5.1 调整绩效考核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
5.1.1 HP支行柜员绩效考核的原则 |
5.1.2 HP支行柜员绩效考核方法的选取 |
5.2 绩效考核体系的指标与薪酬优化 |
5.2.1 不同岗位柜员考核指标优化 |
5.2.2 提升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
5.2.3 对网点及柜员业务量分配进行重新规划 |
5.3 加强对柜员成长与发展的支持 |
5.3.1 加强对柜员的学习与成长要求 |
5.3.2 加强对调整后绩效考核系统的培训支持 |
5.3.3 完善绩效考核对柜员职位晋升的作用 |
5.4 提升对绩效考核执行的支持与保障 |
5.4.1 注重考核后的反馈与沟通 |
5.4.2 加强对绩效考核的信息技术支持 |
5.4.3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的监督机制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农业银行NC分行HC支行智慧网点转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智慧网点相关理论 |
2.2 服务营销理论 |
2.3 激励理论 |
2.3.1 波特和劳勒综合激励理论 |
2.3.2 公平理论 |
第3章 国内外银行网点转型成功的案例分析 |
3.1 国外银行网点转型成功的案例分析 |
3.2 国内银行网点成功转型案例分析 |
第4章 农业银行NC分行HC支行网点转型的现状分析 |
4.1 农业银行NC分行HC支行背景 |
4.1.1 农业银行NC分行HC支行概况 |
4.1.2 HC支行整体转型历程 |
4.1.3 农行HC支行转型阶段性成果 |
4.2 农业银行HC支行网点转型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4.2.1 农业银行NC分行HC支行网点转型访谈调查 |
4.2.2 智慧网点转型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4.3 农业银行HC支行智慧网点转型的必要性 |
4.3.1 外部环境的需要 |
4.3.2 内部管理的需要 |
第5章 农业银行NC分行HC支行智慧网点转型方案设计 |
5.1 智慧网点转型的方向 |
5.2 渠道转型策略 |
5.2.1 强化线上线下协同营销 |
5.2.2 优化网点内部营运 |
5.2.3 精简营销及业务流程 |
5.3 客户维护与拓展策略 |
5.3.1 重视员工综合服务营销能力 |
5.3.2 坚持客户常态化维护 |
5.3.3 组建外拓营销团队 |
5.4 员工激励策略优化 |
5.4.1 优化员工劳动组合 |
5.4.2 完善员工薪酬激励制度 |
5.4.3 建立基于工作设计的精神激励模式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市场化债转股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市场化债转股相关理论 |
一、市场化债转股的定义 |
二、市场化债转股的相关要点 |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相关理论基础 |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 |
二、不良资产的分类准则 |
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模式 |
四、债转股处置不良资产的优势 |
第三节 资本结构理论 |
一、MM定理 |
二、权衡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化债转股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基本情况 |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概况分析 |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减值损失情况 |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概述 |
一、债转股在我国的第一次实践 |
二、市场化债转股的再次启动 |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化债转股存在的难点 |
第四章 债转股实例研究 |
第一节 长航油运公司债转股分析 |
一、长航油运基本介绍 |
二、长航油运债转股实施方案 |
三、长航油运债转股财务绩效分析 |
第二节 长航凤凰债转股分析 |
一、长航凤凰基本介绍 |
二、长航凤凰债转股实施方案 |
三、长航凤凰债转股财务绩效分析 |
第三节 南钢股份债转股分析 |
一、南钢股份基本介绍 |
二、南钢股份债转股实施方案 |
三、南钢股份债转股财务绩效分析 |
第四节 案例小结 |
第五章 市场化债转股对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影响 |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化债转股相关评价 |
一、KMV模型简介 |
二、相关参数计算 |
三、KMV模型计算 |
第二节 债权价值实现 |
一、资本市场退出 |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分析 |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化债转股风险分析 |
一、清除不良资产 |
二、信息不对称风险 |
三、管理风险 |
四、退出风险 |
五、道德风险 |
第四节 债转股实施综合评价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相关建议 |
一、国家宏观层面 |
二、商业银行层面 |
三、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层农业银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选题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创新与难点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难点 |
第2章 基层农业银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和理论依据 |
2.1 基层农业银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述 |
2.1.1 中国农业银行及基层农行的概述 |
2.1.2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2.1.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 |
2.1.4 中国农业银行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 |
2.2 基层农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2.2.1 基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2.2.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基层农行开展的重要性 |
2.3 基层农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2.3.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肓理论 |
2.3.2 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3.3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4 基层农业银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依据 |
2.4.1 哲学理论依据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
2.4.2 管理学理论依据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
2.4.3 心理学理论依据一激励机制 |
第3章 基层农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
3.1 基层农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分析 |
3.1.1 主体分析..基层农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
3.1.2 客体分析..基层农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 |
3.2 基层职工思想现状 |
3.2.1 趋于现代化的思想意识 |
3.2.2 逐渐复杂化的利益观念 |
3.2.3 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
3.2.4 日趋复杂的心理矛盾 |
3.3 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
3.3.1 学习会议 |
3.3.2 内部书刊 |
3.3.3 职工间教育 |
3.3.4 组织考试 |
3.3.5 其他各类活动 |
3.4 基层农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
3.4.1 工作中内容创新不足 |
3.4.2 单一且无时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3.4.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存在的自身问题 |
3.4.4 不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
3.4.5 内容空洞且无实效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4章 基层农业银行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与方向原则 |
4.1 基层农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 |
4.2 基层农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原则 |
4.2.1 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
4.2.2 树立“一级法人”的原则 |
4.2.3 坚持“扬弃”的原则 |
4.2.4 紧扣务求实效的原则 |
4.2.5 普及言传身教的原则 |
第5章 基层农业银行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对策 |
5.1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5.1.1 培训内容系统化、理论化 |
5.1.2 提高时效性,结合时事热点 |
5.1.3 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职工职业成长规划中 |
5.2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
5.2.1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
5.2.2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渠道 |
5.2.3 构建交流平台,激发参与热情 |
5.2.4 开展活动,激发热情 |
5.3 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
5.3.1 建立考核机制 |
5.3.2 健全学习机制 |
5.3.3 发挥先进典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 |
5.4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分工 |
5.4.2 明确各部门职责 |
5.4.3 增强团队意识和团队执行力 |
5.4.4 以上率下践实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
2.1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
2.1.1 大一统阶段(1949~1978 年) |
2.1.2 专业化阶段(1978~1993 年) |
2.1.3 商业化阶段(1993~2003 年) |
2.1.4 股份化阶段(2003~2009 年) |
2.2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成效评估 |
2.2.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本 |
2.2.2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效 |
2.2.3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 |
2.2.4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
2.3 股份制改革遗留和产生的主要问题 |
2.3.1 战略投资者是双刃剑 |
2.3.2 公司治理有待改善 |
2.3.3 风险管理亟需重视 |
2.3.4 金融监管难度增加 |
2.3.5 人力资源管理尚待加强 |
第3章 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 |
3.1 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势在必行 |
3.1.1 问题的根源是产权改革不彻底 |
3.1.2 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迫切要求 |
3.1.3 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需要 |
3.1.4 改善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的根本要求 |
3.1.5 挑战外资银行的竞争的迫切需要 |
3.2 国内外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研究综述 |
3.2.1 产权结构是否影响银行效率? |
3.2.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 |
3.2.3 国家要不要掌握控股权? |
3.2.4 是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 |
3.2.5 怎样减持银行国有股? |
3.2.6 调整产权结构的步骤 |
3.3 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 |
3.3.1 世界主要国家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 |
3.3.2 世界各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迁的基本规律 |
3.3.3 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
3.3.4 产权多元化是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4章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产权多元化 |
4.1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是必然趋势 |
4.1.1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必要性 |
4.1.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必然性 |
4.1.3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可行性 |
4.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理论探索 |
4.2.1 产权多元化的基本内涵 |
4.2.2 产权多元化的目标模式 |
4.2.3 产权多元化的实证研究 |
4.3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战略步骤 |
4.3.1 中国农业银行加快引资上市 |
4.3.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继续优化产权结构 |
4.3.3 构造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产权结构 |
第5章 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相关的制度创新 |
5.1 坚持宏观管理制度创新 |
5.1.1 转变政府职能 |
5.1.2 完善市场体系 |
5.1.3 加快利率和汇率体制改革 |
5.1.4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
5.1.5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 |
5.2 坚持微观治理制度创新 |
5.2.1 规范公司治理制度 |
5.2.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5.2.3 逐步调整组织结构 |
5.2.4 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
5.2.5 稳步推进混业经营 |
5.3 深化民主法制制度改革 |
5.3.1 政治民主化 |
5.3.2 国家法治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8)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安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 |
1.3.2 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金融制度安排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
2.1 金融制度安排、农户行为与县域企业融资安排的微观分析 |
2.1.1 县域金融制度安排的逻辑 |
2.1.2 农户行为分析 |
2.1.3 金融制度安排与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安排 |
2.2 县域企业融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宏观分析 |
2.3 金融制度安排与县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
2.4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困境分析 |
3.1 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
3.1.1 县域经济总量增长明显 |
3.1.2 县域农业稳步发展 |
3.1.3 县域中小工商业迅速发展 |
3.1.4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
3.2 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
3.2.1 县域经济的农村性 |
3.2.2 县域经济的系统性 |
3.2.3 县域经济的欠发达性 |
3.3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
3.3.1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3.3.2 农业发展效率低与农民增收难 |
3.3.3 县域经济产业层次低与工商企业发展不足 |
3.4 县域经济发展困境的金融成因及影响 |
3.4.1 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不足的主要表现 |
3.4.2 金融支持不足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制度需求与供给分析 |
4.1 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需求 |
4.1.1 农户的金融需求 |
4.1.2 县域中小企业金融需求 |
4.1.3 县域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 |
4.2 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供给 |
4.2.1 县域金融制度安排的现状 |
4.2.2 县域金融制度安排的特性 |
4.3 县域金融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性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县域金融制度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
5.1 县域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与因果检验 |
5.1.1 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适应性分析 |
5.1.2 县域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Granger 因果检验 |
5.1.3 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适应性分析与因果检验结论 |
5.2 基于DEA 方法对县域金融制度的效率评价 |
5.2.1 DEA 效率评价方法概述 |
5.2.2 样本的选取与指标设置 |
5.2.3 DEA 效率评价结果 |
5.3 小结 |
第六章 国外县域金融制度体系的考察与启示 |
6.1 发达国家的县域金融制度体系 |
6.1.1 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 |
6.1.2 市场主导型金融制度 |
6.2 发展中国家的县域金融制度体系 |
6.3 国外县域金融制度体系的启示 |
6.4 小结 |
第七章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县域金融制度选择 |
7.1 县域金融制度的外部环境分析 |
7.1.1 金融监管制度 |
7.1.2 社会信用环境 |
7.1.3 经济发展水平 |
7.2 县域金融制度安排及路径选择 |
7.2.1 建立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 |
7.2.2 正规金融制度安排 |
7.2.3 非正规金融制度安排 |
7.3 均衡农村金融制度供求的政策措施 |
7.4 小结 |
第八章 完善县域金融制度安排的配套政策分析 |
8.1 县域金融制度存在的风险 |
8.2 完善县域金融制度的配套政策 |
8.2.1 建立县域金融风险控制机制 |
8.2.2 完善县域信用环境和金融市场机制 |
8.2.3 健全社会信用评估制度 |
8.2.4 加强对县域金融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 |
8.3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假设检验中F 统计量的计算方法 |
附件二:县域金融机构DEA 效率评价结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研究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涵义和理论边界 |
1.2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逻辑思路、结构安排 |
1.6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 |
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 经济起飞理论 |
2.3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
2.4 农村金融理论 |
2.5 博弈论及神经经济学的新研究成果 |
3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历史沿革 |
3.1 建国以前的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
3.2 建国后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历史回顾 |
3.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历史回顾 |
4 现有问题和成因分析 |
4.1 中国农村资金短缺,金融抑制问题严重 |
4.2 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的问题 |
4.3 问题的成因分析 |
5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国际比较 |
5.1 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
5.2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
5.3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总体比较 |
5.4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6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的设想 |
6.1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特征及金融需求 |
6.2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作用领域 |
6.3 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的原则 |
6.4 构建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
6.5 农发行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 |
6.6 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
6.7 区域化信贷政策 |
6.8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内部综合改革 |
7 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保障机制 |
7.1 建立长期、稳定的融资和补偿机制 |
7.2 资金补偿中的博弈问题 |
7.3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法律地位和保障 |
7.4 探索农业政策性金融监管新模式 |
7.5 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
(10)中国农业银行娄底市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内容和论文框架 |
第2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
2.1 资产风险管理理论 |
2.2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
2.3 资产负债综合风险管理理论 |
2.4 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 |
2.5 金融工程学 |
第3章 农行娄底市分行信贷资产及风险管理现状 |
3.1 农行娄底市分行现状 |
3.1.1 农行娄底市分行概况 |
3.1.2 农行娄底市分行信贷资产状况 |
3.1.3 农行娄底市分行信贷管理流程与方法分析 |
3.2 信贷风险对农行娄底市分行经营的主要危害表现 |
3.2.1 不良资产削弱了经营的流动性 |
3.2.2 信贷风险削弱农行的持续发展能力 |
3.2.3 违规经营、违章操作造成农行信贷资产损失 |
3.2.4 国企改革成本大量转嫁到农行 |
3.3 农行娄底市分行信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信贷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
3.3.2 信贷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
3.3.3 防范化解信贷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 |
第4章 农行娄底市分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
4.1 外部原因 |
4.1.1 政府行政干预的影响 |
4.1.2 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
4.1.3 宏观经济体制的影响 |
4.1.4 企业融资依赖的影响 |
4.1.5 社会信用缺失的影响 |
4.2 农行内部原因 |
4.2.1 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及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
4.2.2 贷前风险识别方法难以反映无形资产等重要资源 |
4.2.3 风险管理措施流于形式 |
4.2.4 贷款规模的迅速扩张蕴藏着巨大的潜在信贷风险 |
4.2.5 道德风险难以控制 |
第5章 农行娄底市分行防范、化解和处理信贷风险的措施 |
5.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化解信贷风险的根本出路 |
5.2 建设金融信用环境,规避信用风险 |
5.2.1 加大信用风险管理力度 |
5.2.2 建设金融信用环境 |
5.3 培育全员的风险控制氛围 |
5.3.1 建立员工进出的市场机制 |
5.3.2 构建优秀的信贷文化 |
5.3.3 建立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 |
5.3.4 完善激励机制 |
5.4 再造信贷管理流程,建立健全的风险监管体系 |
5.4.1 "双签制"是强化农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 |
5.4.2 建立多层次的风险监督平台 |
5.5 采用新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 |
5.5.1 引进金融工程分析技术 |
5.5.2 进一步完善农行信贷管理系统(CMS) |
5.6 建立风险化解机制,完善信贷风险处置 |
5.6.1 风险的预警预控处理 |
5.6.2 风险的规避处理 |
5.6.3 风险的分散处理 |
5.6.4 风险的转嫁处理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中国农业银行企业信用等级测评计分表 |
附表2:中国农业银行事业法人客户信用等级测评计分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四、关于如何实现农行效益好转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以泸天化为例[D]. 李俊东.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农业银行HP支行柜员绩效考核研究[D]. 刘鑫.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农业银行NC分行HC支行智慧网点转型优化研究[D]. 黄昊婷.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4]市场化债转股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影响研究[D]. 赵欣坡.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5]基层农业银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刘涵宇.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0)
- [6]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D]. 孔伟艳.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7]对甘肃农行内部控制建设的评价和对策思考[J]. 张宁,李峰,王永峰. 甘肃金融, 2008(10)
- [8]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安排研究[D]. 郭新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9]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研究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D]. 段玉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3)
- [10]中国农业银行娄底市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曾建中. 中南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