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级饭店供应链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玲[1](2021)在《基于可拓理论的智慧民宿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十年来,我国民宿开始大力发展,繁荣兴盛。且自2016年以来,民宿业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各地方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之一。很多的贫困地区通过试点,探索创新了发展旅游民宿脱贫致富的新模式。民宿产业步入由政府主导、各方合力发展的新阶段。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的爆发,智慧旅游加速推进了民宿业改革创新,推出“智慧民宿”实现自助办理,无接触入住等智慧服务,以此助力经济复苏。此外,智能家居元素融入民宿推动了民宿设计智慧化,网络发展推动了民宿营销智慧化,办公自动化推动了民宿管理智慧化。然而,单一的“智慧性能”并不能证明该民宿就是智慧民宿,智慧民宿是众多“智慧性能”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为了界定出严格意义上的“智慧民宿”并测评其智慧性能所属等级,需要对智慧民宿进行定义,并构建出一套适合智慧民宿的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智慧民宿建设发展提供新方向,为相关部门制定智慧民宿的评价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因此,本文根据民宿智慧化的现象,并基于智慧民宿的阶段性特点,分析出民宿的智慧性能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民宿选址智慧化、民宿建设智慧化、民宿营销智慧化、民宿服务智慧化以及管理智慧化。再结合相关文献,界定出严格意义上的“智慧民宿”,并进一步阐述了智慧民宿的特征。然后,借鉴国外关于民宿的相关评价标准与管理制度,参阅国内学者对民宿评价标准的研究成果,运用WBS(工作分解结构法),从智慧民宿的选址、建设、营销、服务和管理阶段对智慧民宿的智慧性能指标进行逐层分解,构建了由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智慧民宿初选指标体系。接着,运用问卷调查请专家给出意见与建议,在经过一系列的完善后,确定了由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智慧民宿终选指标体系。在已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确定出指标权重;运用可拓创新方法中的优度评价法,确定待评价物元、经典域以及节域,再通过关联函数计算出各指标与评价等级之间的关联度,用“一星级”、“二星级”或“三星级”描述对应的评价等级,以此来建立智慧民宿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以实际案例进行模型的应用,确定出实际案例的智慧性能等级为一星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剖析;更加确定了构建的智慧民宿评价体系的合理性,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张静宇[2](2021)在《后疫情时代中高端酒店盈利模式转型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12月底,新冠疫情爆发并迅速蔓延全国,为避免病毒进一步扩散,中央政府决定采取非必要行业停产停工的应急方针。其中,服务业首当其冲,一系列的防疫防护措施,造成市场需求下降,酒店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支柱,受疫情影响严重。近七成的酒店选择闭店自保,平均闭店时间长达近一个月。疫情对酒店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导致多家酒店倒闭破产。如何应对疫情后的市场是每个酒店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中高端酒店尝试进行转型,其转型思路会对酒店业其他酒店有一定参考意义。本文选取北京宝格丽酒店做为案例进行分析。宝格丽酒店隶属于万豪国际集团,万豪集团是全球最知名的酒店管理公司,拥有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曾多次面对类似此次疫情的突发事件。本文通过对北京宝格丽酒店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以及询问酒店管理以及营销等相关部门人员,获取大量北京宝格丽酒店在疫情前后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相关分析。本文在对盈利模式的概念与基础理论、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中高端酒店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以及现有盈利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和路径进行分析;接下来结合北京宝格丽酒店现有盈利模式的要素及其特点,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北京宝格丽酒店转型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该酒店进行数智化转型的措施进行评价;最后总结该酒店转型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其他中高端酒店盈利模式转型的启示。后疫情时代,中高端酒店可以选择采用绿色化与数智化转型路径,向OTA平台、大数据和智慧酒店方向转型。运用相关数据以及对酒店工作人员的询问,发现案例酒店对其利润点的开发程度不足、对利润源的营销活动不够精准以及利润杠杆利用不充分等现有盈利模式不足,针对不足分别从运用OTA平台增加利润点,采用大数据技术实施精准营销来扩充利润源,综合解决利润屏障外的威胁等方面提出酒店转型建议。
王敏[3](2020)在《价值共创视角的国有A酒店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剧了酒店行业之间的竞争,国有酒店面临着更加严峻考验的同时也对员工培训和开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有酒店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国有酒店价值生成的关键,因此,构建国有酒店员工培训优化体系,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和职业素养,有利于提升国有酒店价值链整体竞争力。国有A酒店原系山东港口集团日照港集团分公司,1992年6月25日正式营业,2007年荣膺四星级旅游涉外饭店。酒店自开业以来,其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并伴随酒店发展延续至今,但国有A酒店员工培训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本篇论文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调查访谈法,对价值共创理论进行分析,对培训评估理论进行探讨,同时运用柯式模型和CIPP模型,对国内外酒店培训文献研究资料和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解析,在分析价值共创理论和国有酒店经营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国有酒店培训活动的特点,根据国有酒店培训员工价值产出的过程,建立价值共创视角的国有酒店员工培训体系。其次,根据国有A酒店培训现状,结合其酒店背景、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状况等进行分析,以及实际调查数据来进行研究,利用CIPP工具对培训体系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最后,根据CIPP模型对国有A酒店现有培训现状的分析和评估结果,从价值共创视角实现“三方共创”国有A酒店培训体系,一是构建多层次需求分析体系,二是设计以员工应对未来挑战的多元技能为目标的培训课程,三是实施以员工参与和体验为核心的培训方式,四是评估以多主体反馈为内容的培训效果,同时从组织、制度和文化建设保障和风险保障4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来实现酒店培训价值增长战略,突破经营瓶颈,提升价值链整体竞争力,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为酒店行业改进新的培训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所提出的酒店员工培训优化策略,能够改善国有A酒店员工培训管理体系,提升其员工应对未来挑战的多元技能,同时能够帮助其对酒店的战略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灵活应对市场机遇和挑战,并采取科学的适合自身的酒店员工培训优化策略,对酒店培训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全新解读国有A酒店员工培训体系的内涵,从价值共创视角围绕客户、员工和供应商实现“三方共创”的优化措施,并将优化策略应用于具体的酒店培训实践中。整个的国有A酒店培训体系优化过程以价值共创理论为出发点,以客户、员工和供应商共同参与体验为核心,以员工应对未来挑战的多元技能为培训目标,来实现酒店培训价值增长战略,突破经营瓶颈,提升价值链整体竞争力。这是本文的创新点。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改善对培训管理的认识误区及方法措施上的缺陷,解决国有A酒店培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优化A酒店员工培训体系并保障价值增长整体战略的顺利实施。
王春蕾[4](2020)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文中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运用高质量的供给来解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认为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推进各个领域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有效途径。旅游业由于其较强的综合带动效应,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面对我国旅游业目前普遍存在着的旅游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结构性供给矛盾突出的问题,应当积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旅游供给结构,破解旅游供需错位的矛盾,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外对于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及二者关系的研究已经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丰富,特别是耦合协调模型已广泛应用于旅游研究中,但用此模型分析区域旅游供需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影响力日渐扩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天津市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供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基于旅游供需矛盾与均衡理论、旅游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天津市旅游供需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8-2017年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相关数据,先后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熵值赋权法,对天津市十年间旅游供需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深入分析旅游供给系统滞后的深层次原因;同时,通过在线问卷发放的方式调查天津市旅游者需求,获取游客对旅游供给要素的重要性认知程度和对天津市旅游的认知数据,进一步了解旅游者市场对于天津市旅游供给要素的需求特征。最后提出提高天津市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对策。首先,本研究对国内外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及二者的关系、旅游耦合协调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对旅游需求、旅游供给、耦合与协调等概念进行多层面的梳理,并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旅游供需矛盾与均衡理论、旅游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分析。其次,综合了相关研究文献,构建了天津市旅游供需耦合协调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赋权法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通过测算天津市2008-2017年间旅游供需的耦合协调度,发现近年来旅游供给系统持续滞后,同时进一步探讨了旅游供给系统滞后的原因。最后,通过发放问卷获取天津市旅游市场对各个旅游供给要素的重要性认知程度、对天津市旅游的认知,探索游客市场对于旅游供给要素的认知差异及对于天津旅游的需求特征。结合实证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提高天津市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路径:第一,要立足于旅游市场需求,明确市场导向,实现旅游市场供给与游客需求的匹配与对接;第二,要补齐供给短板,使旅游供需在结构上得到协调发展,使二者实现相互促进、耦合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研究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创新发展模式,应对旅游市场多重变化;突出地方特色,推动特色旅游精品建设;调整供给结构,提升产品服务供给质量;加强区域合作,打开供需平衡新型格局;加快制度创新,提供稳定发展有力保障。
韩楚婷[5](2020)在《ISO26000框架下酒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第一个社会责任标准ISO26000的诞生,代表着社会责任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此项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专家的参与数量空前,这就意味着社会责任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先锋运动,也是发展中国家迫切的需求,因此也适用于我国。然而,我国酒店行业并没有积极的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核心业务中。酒店“卫生门”频繁被媒体曝光状况令人堪忧,这使得我国酒店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建立酒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来引导和规范酒店业的行为重要且必要。本文分析整理了国内、国外和国际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后确定了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基于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企业公民理论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我国酒店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概况,进而得出构建评价体系的必要性。依据ISO26000、SA8000、GRI国际标准的具体内容进行专家访谈与内容梳理,即为组织治理、劳工权益、环境、公平运营、消费者与产品、社会贡献六个要素。后确立了评价体系的六大构建原则,依据ISO26000等国际标准及酒店行业的特殊性对酒店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进行更全面的筛选,采用文献综合分析法、调查问卷法和层次分析法通过不断地调整优化,最终确定了29个三级评价指标后对指标进行逐一说明。此后,运用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综合评估法完成指标评价。同时,为了验证本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沈阳香格里拉酒店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搜集沈阳香格里拉酒店官网相关数据和内部信息进行分析,经过专家打分计算得出最终结果,其结果与业内的评价相一致。本文意在建立一套针对酒店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主体对客体的客观评价,同时也有利于酒店业自身的评估。但本文列举的酒店多以外资的品牌酒店为主,希望通过社会责任的评价,激发更多本土品牌的酒店加入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列中,促使在我国经营的外资酒店及国有酒店都能约束自身行为,积极主动的承担社会责任,和谐发展与社会各界的关系,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宋杰[6](2020)在《广西旅游业供需耦合协调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旅游供给系统和旅游需求系统是旅游经济系统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两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供需矛盾日益成为各旅游地区共同面对的难题。文章选取20102017年广西11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对旅游需求系统和旅游供给系统分别选用适当的指标加以衡量,并通过构建旅游供需耦合协调模型发现,广西旅游需求系统与供给系统在发展中存在矛盾,耦合协调度在总体上虽有所提升,但其等级普遍较低,并且各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缓解这一矛盾,促进广西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文章在分析广西旅游供需系统间耦合协调程度的基础上,对影响广西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影响广西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的相关因素包括:旅游资源数量、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及旅游相关服务。其中,4A级及以上景区数目对广西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最为显着,且为正向影响;人均GDP通过5%的显着性水平检验,对广西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具有显着正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及衡量旅游相关服务的星级饭店数,在5%的显着性水平上与广西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呈显着负相关;交通在10%的显着性水平上对广西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具有显着正影响。创新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景区质量,同时扩大有效投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旅游路线,并提升旅游相关服务质量,才能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
杜迪儿[7](2020)在《基于网络DEA模型的我国旅游供应链效率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应链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越发的迅速,旅游市场中的竞争也不再是旅游企业间的竞争,而是转变为了旅游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出境旅游人数激增、现代游客的新需求的产生、旅游产品的特殊性以及新的旅游核心企业的演变,这些现象与变化都在向我们表明,传统供应链中自给自足的纵向一体化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瞬息万变的旅游市场。重视旅游供应链的有机整合在发展旅游业发展中已经刻不容缓。因此本文对我国31个省市旅游供应链的效率情况展开了研究,希望能借此为旅游供应链的相互协作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法,构建了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旅游供应链框架结构,包括了来源、供应、交付和效率四个阶段,其中分别是指旅游教育、星级酒店、旅行社和旅游目的地(景区)。然后,基于文中所构建的旅游供应链的框架,选取设计了旅游供应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随后结合Tone等人的网络DEA模型,构建出旅游供应链的网络DEA效率评价模型,确定了相应的投入产出变量,这其中将上一阶段的产出并投入下一阶段的变量设置为中间变量,并且对基于网络DEA与传统DEA模型的旅游供应链效率评价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并没有实现旅游供应链有效,除上海以外其他的地区效率值都小于1,旅游供应链效率整体不佳。从四个阶段各自的效率值来看,我国旅游供应链稍具优势的是星级酒店和旅游目的地;表现不足的是旅游教育和旅行社。从旅游供应链各阶段的效率评价可以看出来,不同的省市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协调旅游供应链的各个部分。
周薇[8](2020)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同步态势逆转,致使全球经济面临着不断增大的下行压力。旅游业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复苏能力强于其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已到了关键的黄金转折期。据世界旅游组织2017年数据显示,中国游客对国际旅游市场的贡献率最大。旅游业竞争力中国文化资源位居世界第一位,自然景观位居世界第五位。而我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率和社会综合就业贡献率达均达10%以上。随着旅游业的贡献率不断攀升,国内外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在2016年我国提出了“全域旅游”国家战略,置身于国际化视界和发展态势,构建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体系,契合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使旅游业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2008年,我国提出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构想,并于2014年颁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一直在践行。如今,中国旅游业正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新格局转变,向着休闲旅游、全方位、多角度、多维度发展。未来,出游潮流普及化、旅游方式多样化、旅游制度规范化都会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国家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进步。可见,在全域旅游的战略之下,如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重要课题。具有冰雪之冠美誉的黑龙江省,三个月的冰雪旅游收入不仅在全国占了半壁江山,还拉动了全省旅游的主要经济收入,冰雪旅游处于龙头地位,优势明显,但黑龙江省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旅游产业结构等重要指标与国内旅游强省相比仍然很不理想,在全国排名相对靠后。如何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遵循全域旅游发展导向、贯彻全域旅游发展路径,从不同维度和多个层面提出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策略模式,助力黑龙江经济发展、振兴东北,应是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基于此,本论文以全域旅游为背景,以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理论为指导,对黑龙江省旅游业产业结构进行研究,以实地调研、文献研究、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指标、客源结构、产品结构等为基础,依据SWOT分析、旅游产业集中度分析、旅游产业合理化和旅游产业经济结构定量分析,厘清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最后提出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战略和路径,以期促进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本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通过背景和意义分析明确全域旅游背景下迫切需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国内外全域旅游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明确本论文的研究方向。第二章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部分。通过阐述基本概念、分析全域旅游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联性与战略性,为后面研究打基础。第三章分析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从定性的角度分析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主要分析国内与入境市场的特征分析以及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发展状况,从而发现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通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结构定量分析,对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结构发展中的障碍进行详细诊断,以便对症下药。第五章基于全域旅游发展理论与发展要求对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进行SWOT分析,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第六章根据研究得出全域旅游背景下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战略架构和保障措施,为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决策。第七章研究的结论以及存在的不足和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朱中原[9](2020)在《农家乐环境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以婺源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家乐的迅速兴起与大规模扩张给乡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甚至成为乡村旅游地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严重制约了乡村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企业的主要业态形式,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污染大的特点,探索农家乐环境行为特征,识别农家乐环境行为驱动因素,对促进农家乐环境行为的有效实施及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由于国内学者对非星级住宿企业环境行为研究的忽视,导致农家乐环境行为研究的滞后,因此,以农家乐环境行为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创新性。论文以江西省婺源县农家乐为研究对象,综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农家乐环境行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农家乐环境行为可以从生产环境行为、管理环境行为、服务环境行为、学习环境行为四个方面进行测度,农家乐经营者较为注重服务过程中环境行为的实施,并遵守了生产与管理过程中的环境行为标准,但忽视了对环境知识的学习;(2)不同产权类型和经营时间的农家乐环境行为没有明显差异,而不同经营规模的农家乐环境行为差异显着,规模较大的农家乐环境行为水平相对较高;(3)农家乐环境行为驱动因素可以概括为内在驱动因素和外在驱动因素,其中内在驱动因素主要包含环境意识、后果认知、责任归因、利益关注,外在驱动因素具体包括政府和社区的环境管理;(4)责任归因、环境管理是农家乐实施环境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环境管理是责任归因效果的两倍,而环境意识、后果认知、利益关注与农家乐环境行为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但对农家乐环境行为的驱动作用较弱。基于研究结论,为农家乐环境行为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培养农家乐经营者主动学习环境知识的能力,增强农家乐实施环境行为的内生动力;(2)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引导作用,促进农家乐环境行为实施的规模效应;(3)实行政策规制为主、社区管理为辅的农家乐环境行为管理手段;(4)因地制宜,探索多重动机背景下的农家乐环境行为管理模式。
兰海军[10](2016)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深入研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理论成熟成型,丰富公共服务管理学科体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供给并持续改进,夯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础。本文选择厦门为例,源于其系全国最重要旅游城市之一,解剖既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典型示范意义。本文以游客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服务质量理论为内核,综合运用文献、比较、案例、访谈、问卷、统计等方法,研究如何通过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持续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实践层面梳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展。分别考察境内外典型旅游城市实践,梳理出境内旅游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并观察厦门市实践。第二,从理论层面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框架。厘清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等核心概念,梳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责任主体;借鉴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实践,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具体环境,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理论框架。第三,从操作层面阐述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首先是确立质量目标。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采用ISA法调查游客真实感知,测量期望与感知差距,全面摸清旅游服务质量“短板”。通过I-S等级计算,找出优先改进项、次优改进项,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其次是监测质量运行。通过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宣传贯彻,统一内部思想、营造社会氛围。借助“信息化监测、联动化治理、标准化确认、奖惩化控制”机制,全面监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再次是评价服务质量。采用SERVQUAL框架,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化,对应开发一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评价并计算出阶段性质量改进的工作重点。最后是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必须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基于旅游服务应用优化智慧厦门顶层设计,修筑质量改进“营养池”;丰富完善厦门质量奖体系,培壮质量改进“胡萝卜”;强化部门协同治理,锻造质量改进“大棒”,构建“三位一体、恩威并举”的服务质量改进运行框架。第四,从推广层面探索公共服务质量改进一般性操作指南。将各环节研究成果和具体操作步骤与厦门经验相结合,抽象化为通用性的操作指南。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尝试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和运行框架;二是尝试开发了一套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量化了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三是尝试梳理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一般化操作指南。受能力、精力等条件限制,最初调查问卷数据多来源于思明区,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研究区域范围,尽量缩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跟进研究以厦门本岛为核心建构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其适用性。
二、星级饭店供应链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星级饭店供应链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可拓理论的智慧民宿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振兴”助力旅游民宿 |
1.1.2 智慧旅游的发展推动智慧民宿的发展 |
1.1.3 智慧民宿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民宿相关评价应用和研究现状 |
1.3.2 可拓理论应用和研究现状 |
1.3.3 综合评述 |
1.4 研究方法、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智慧民宿相关理论概述 |
2.1.1 智慧民宿的定义 |
2.1.2 智慧民宿智慧性能特征 |
2.1.3 智慧民宿智慧性能来源 |
2.2 可拓学相关理论 |
2.2.1 可拓物元理论 |
2.2.2 可拓集合理论 |
2.2.3 可拓创新方法 |
2.3 层次分析法相关理论 |
2.3.1 层次分析法的工作原理 |
2.3.2 层次分析法在智慧民宿综合评价中运用合理性 |
2.4 本章小结 |
3 智慧民宿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1 智慧民宿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2 基于WBS的智慧民宿评价指标初选 |
3.2.1 民宿选址智慧化评价指标 |
3.2.2 民宿建设智慧化评价指标 |
3.2.3 民宿营销智慧化评价指标 |
3.2.4 民宿服务智慧化评价指标 |
3.2.5 民宿管理智慧化评价指标 |
3.2.6 智慧民宿评价指标体系初选确定 |
3.3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智慧民宿评价指标完善 |
3.3.1 调研问卷信度分析 |
3.3.2 智慧民宿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智慧民宿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1 可拓智慧民宿综合评价模型 |
4.1.1 评价等级划分 |
4.1.2 节域和经典域的确定 |
4.1.3 待评物元的确定 |
4.1.4 关联函数及关联度的确定 |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智慧民宿指标权重 |
4.3 本章小结 |
5 智慧民宿综合评价案例分析研究 |
5.1 智慧民宿案例概况 |
5.2 智慧民宿实际案例智慧性能评价 |
5.2.1 确定待评价民宿物元、节域及经典域 |
5.2.2 关联度和民宿等级确定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智慧民宿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
附录 B 智慧民宿智慧程度综合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
致谢 |
(2)后疫情时代中高端酒店盈利模式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 |
2.1 中高端酒店概念 |
2.2 盈利模式的内涵 |
2.3 盈利模式的要素 |
第三章 疫情冲击与中高端酒店盈利模式转型分析 |
3.1 中高端酒店的盈利模式 |
3.1.1 咨询管理盈利模式 |
3.1.2 委托管理盈利模式 |
3.1.3 特许经营盈利模式 |
3.1.4 直营盈利模式 |
3.2 中高端酒店受疫情影响情况 |
3.3 新冠疫情对中高端酒店盈利模式转型的影响分析 |
3.3.1 捕捉新的盈利增长点 |
3.3.2 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 |
3.3.3 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
3.4 中高端酒店转型方向 |
3.4.1 绿色化方向 |
3.4.2 数智化方向 |
第四章 宝格丽酒店盈利模式现状及转型的SWOT分析 |
4.1 案例酒店及其盈利模式 |
4.2 北京宝格丽酒店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
4.2.1 利润点分析 |
4.2.2 利润源分析 |
4.2.3 利润杠杆分析 |
4.2.4 利润屏障分析 |
4.2.5 利润家分析 |
4.3 宝格丽酒店盈利模式转型的SWOT分析 |
4.3.1 盈利模式转型的优势分析 |
4.3.2 盈利模式转型的劣势分析 |
4.3.3 盈利模式转型的机会分析 |
4.3.4 盈利模式转型的威胁分析 |
第五章 宝格丽酒店盈利模式转型措施与成效分析 |
5.1 宝格丽酒店盈利模式转型方向选择 |
5.1.1 与OTA合作 |
5.1.2 运用大数据 |
5.1.3 打造智慧酒店 |
5.2 北京宝格丽酒店盈利模式转型措施 |
5.2.1 对利润点进行转型 |
5.2.2 对利润源进行数字化转型 |
5.2.3 利用利润杠杆与周边机构进行业务合作 |
5.2.4 对利润屏障外的威胁进行解决 |
5.3 宝格丽酒店盈利模式转型成效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寻求与周边机构进行业务拓展 |
6.2.2 寻求与国际品牌进行品牌合作 |
6.2.3 数字化升级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价值共创视角的国有A酒店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培训 |
2.1.2 国有酒店员工培训 |
2.1.3 价值共创 |
2.2 价值共创理论 |
2.3 培训评估方法 |
2.3.1 柯式模型 |
2.3.2 CIPP模型 |
2.4 研究现状 |
2.4.1 酒店员工培训研究现状 |
2.4.2 价值共创研究现状 |
2.4.3 研究现状评述 |
2.5 基于价值共创的国有酒店员工培训体系确立 |
2.5.1 价值共创理论与国有酒店经营活动 |
2.5.2 价值共创理论与国有酒店员工培训活动 |
2.5.3 价值共创视角的国有酒店员工培训体系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CIPP模型的国有A酒店员工培训体系现状及分析 |
3.1 国有A酒店的概况 |
3.1.1 国有A酒店背景资料 |
3.1.2 国有A酒店组织结构 |
3.1.3 国有A酒店人力资源状况 |
3.2 国有A酒店员工培训体系现状 |
3.3 基于CIPP模型的国有A酒店员工培训调查问卷设计 |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3.3.3 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3.4 基于CIPP模型的国有A酒店员工培训问题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价值共创视角的国有A酒店员工培训体系优化 |
4.1 国有A酒店“三方共创”员工培训体系优化原则与方案 |
4.1.1 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的原则 |
4.1.2 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的方案 |
4.2 构建多层次培训需求分析体系 |
4.2.1 来自客户层面的培训需求分析 |
4.2.2 来自员工层面的培训需求分析 |
4.2.3 来自供应商层面的培训需求分析 |
4.3 设计以员工应对未来挑战的多元技能为目标的培训课程 |
4.3.1 确立以员工应对未来挑战的多元技能为培训目标 |
4.3.2 制定培训计划 |
4.3.3 培训内容与方法 |
4.3.4 培训师的选择 |
4.4 实施以员工主动参与和体验为核心的培训方式 |
4.4.1 OJT在职培训方案 |
4.4.2 参与式培训方案 |
4.4.3 “榜样”学习方案 |
4.5 评估以多主体反馈为内容的培训效果 |
4.5.1 客户反馈对培训学习效果的评估 |
4.5.2 员工反馈对培训学习效果的评估 |
4.5.3 供应商反馈对培训学习效果的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有A酒店员工培训体系优化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措施 |
5.2 制度保障措施 |
5.3 文化建设保障措施 |
5.4 风险保障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1 国有A酒店培训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国有A酒店员工培训成效评价表 |
附录3 国有A酒店培训师培训效果评估表 |
附录4 国有A酒店培训组织部门培训工作评估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旅游需求 |
2.1.1 国内旅游需求研究综述 |
2.1.2 国外旅游需求研究综述 |
2.1.3 国内外旅游需求研究述评 |
2.2 旅游供给 |
2.2.1 国内旅游供给研究综述 |
2.2.2 国外旅游供给研究综述 |
2.2.3 国内外旅游供给研究述评 |
2.3 旅游供需关系 |
2.3.1 国内旅游供需关系研究综述 |
2.3.2 国外旅游供需关系研究综述 |
2.3.3 国内外旅游供需关系研究述评 |
2.4 旅游耦合协调研究 |
2.4.1 国内旅游耦合协调研究综述 |
2.4.2 国外旅游耦合协调研究综述 |
2.4.3 国内外旅游耦合协调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1.1 旅游需求 |
3.1.2 旅游供给 |
3.1.3 耦合与协调 |
3.2 理论基础 |
3.2.1 旅游供需矛盾与均衡 |
3.2.2 旅游流理论 |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四章 旅游供需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
4.1 旅游供需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体系的构成 |
4.1.2 旅游供需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
4.2 旅游供需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
4.2.1 耦合协调模型 |
4.2.2 耦合协调评价等级标准 |
4.3 数据来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津市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
5.1 天津市区位及旅游业发展现状概况 |
5.2 天津市旅游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 |
5.2.1 问卷设计 |
5.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3 天津市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测算与分析 |
5.3.1 数据处理 |
5.3.2 旅游需求系统的综合评价值 |
5.3.3 旅游供给系统的综合评价值 |
5.3.4 天津市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相关性分析 |
5.3.5 天津市旅游供需系统耦合协调度 |
5.3.6 天津市旅游供给系统的滞后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天津市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发展目标、路径及对策 |
6.1 目标 |
6.2 路径 |
6.2.1 立足市场需求,发挥区域优势,实现旅游经济新突破 |
6.2.2 补齐供给短板,精准对接需求,走向供需耦合新高度 |
6.3 对策 |
6.3.1 创新发展模式,应对旅游市场多重变化 |
6.3.2 突出地方特色,推动特色旅游精品建设 |
6.3.3 调整供给结构,提升产品服务供给质量 |
6.3.4 加强区域合作,打开供需平衡新型格局 |
6.3.5 加快制度创新,提供稳定发展有力保障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成果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5)ISO26000框架下酒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四、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企业社会责任 |
(一)国外学者的界定 |
(二)国内学者的界定 |
(三)国际组织的界定 |
(四)本文的界定 |
二、酒店企业社会责任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
(二)社会契约理论 |
(三)企业公民理论 |
第三章 酒店社会责任评价的必要性及要素梳理 |
一、酒店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概况 |
二、酒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必要性 |
三、基于国际标准的酒店企业社会责任基本要素 |
(一)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 |
(二)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 |
(三)GRI体系 |
(四)基于专家访谈法梳理酒店企业社会责任 |
四、酒店企业社会责任内容梳理 |
(一)组织治理责任 |
(二)劳工权益责任 |
(三)环境责任 |
(四)公平运营责任 |
(五)消费者与产品责任 |
(六)社会贡献责任 |
第四章 我国酒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 |
一、酒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二)指标选取方法 |
(三)常用评价指标 |
二、酒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问卷调查 |
(一)评价指标问卷设计 |
(二)问卷数据分析与处理 |
三、酒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确立 |
(一)确定酒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 |
(二)评价指标说明 |
四、确定指标权重及评价方法 |
(一)层次分析法与灰色综合评价法介绍 |
(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三)灰色综合评价过程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一、沈阳香格里拉大酒店概况 |
二、沈阳香格里拉大酒店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
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评价 |
(一)确定评价值 |
(二)评价过程分析 |
(三)评价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建议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ISO26000 框架下酒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问卷 |
附录三:酒店 CSR 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及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广西旅游业供需耦合协调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旅游需求 |
二、旅游供给 |
三、旅游供需关系 |
四、旅游供需耦合协调 |
五、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旅游需求 |
二、旅游供给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供求均衡理论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节 旅游供需耦合协调的作用机理 |
第三章 广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分析 |
第一节 广西旅游业的发展规模 |
一、旅游人次逐年上涨 |
二、旅游收入不断增多 |
第二节 广西旅游业市场结构 |
一、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国旅游人次呈上升趋势 |
二、入境旅游接待市场的省内区域分布不均衡 |
第三节 广西旅游业的旅游资源及相关配套设施 |
一、各市旅游景区分布差距较大 |
二、星级酒店总数呈下降趋势 |
三、旅行社数目不断上升 |
四、交通运输设施逐步完善 |
第四节 广西与周边省份的对比 |
一、旅游人次及收入 |
二、相关影响因素 |
第四章 广西旅游供需耦合协调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旅游需求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旅游供给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二节 旅游供需耦合协调模型的构建 |
一、综合发展水平模型的构建 |
二、耦合度模型的构建 |
三、耦合协调模型的构建 |
四、数据的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广西旅游供需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
二、模型的建立 |
三、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
四、数据回归相关检验及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广西旅游供需耦合协调的主要结论 |
一、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地区发展不均衡 |
二、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与其他省份存在差距 |
三、供需耦合协调不佳,且大都处于较低水平 |
四、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旅游资源对其影响最为显着 |
第二节 广西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发展的优化对策 |
一、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各市均衡发展 |
二、合理借鉴先进经验,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
三、调整旅游供需结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
四、优化相关配套设施,加强产业联动合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基于网络DEA模型的我国旅游供应链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与涵义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3 旅游供应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选取的原则与方法 |
3.2 旅游供应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架构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网络DEA的旅游供应链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
4.1 网络DEA模型 |
4.2 基于网络DEA的旅游供应链模型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5 我国旅游供应链效率评价实证分析 |
5.1 数据选取与计算 |
5.2 我国旅游供应链效率评价结果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 |
致谢 |
(8)全域旅游背景下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转型升级 |
1.1.2 中国旅游业发展方向呼唤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
1.1.3 全域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呼唤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
1.2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全域旅游研究进展与综述 |
1.3.2 国内全域旅游研究进展与综述 |
1.3.3 国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进展与综述 |
1.3.4 国内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进展与综述 |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3 研究的重难点 |
1.4.4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理论基础 |
2.1 概念阐述 |
2.1.1 旅游与旅游业 |
2.1.2 全域旅游 |
2.1.3 旅游转型升级 |
2.2 理论基础 |
2.2.1 旅游系统论 |
2.2.2 转型升级发展理论 |
2.2.3 产业融合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全域旅游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构建与关联性 |
2.3.1 全域旅游的内涵和特点 |
2.3.2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和边界 |
2.3.3 全域旅游时代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 |
2.3.4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价值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
3.1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3.1.1 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情况 |
3.1.2 旅游资源情况 |
3.2 黑龙江省国内与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
3.2.1 旅游产业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但产业规模较小 |
3.2.2 旅游业总产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产业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
3.2.3 旅游市场主体仍是国内旅游市场,国际旅游市场以邻国为主 |
3.3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各部门发展状况 |
3.3.1 旅行社经营效益较差,经营方式较为粗放 |
3.3.2 星级饭店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低 |
3.3.3 旅游景区数量较多,文化内涵不足 |
3.3.4 旅游交通发展迅速,公路、水运客运周转量下降 |
3.3.5 旅游教育培训机构较为落后,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结构定量分析 |
4.1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集中度分析 |
4.1.1 旅游产业集中度分析模型与方法 |
4.1.2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集中度测算 |
4.2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合理化分析 |
4.2.1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合理化模型与方法 |
4.2.2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合理化测算 |
4.3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分析 |
4.3.1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结构经济效益方法与测算 |
4.3.2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分析 |
4.3.3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
4.4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结构的效益分析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SWOT分析及经验借鉴 |
5.1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SWOT分析 |
5.1.1 优势 |
5.1.2 劣势 |
5.1.3 机遇 |
5.1.4 挑战 |
5.2 国内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模式总结 |
5.2.1 浙江案例 |
5.2.2 广西案例 |
5.2.3 日本案例 |
5.2.4 德国案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战略架构与保障措施 |
6.1 全域旅游背景下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战略架构 |
6.1.1 明星产业转型升级:冰雪旅游提升战略 |
6.1.2 助力旅游竞争力:避暑康养创新发展战略 |
6.1.3 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创新战略 |
6.1.4 促进产业经济高效:“旅游+”跨界融合战略 |
6.1.5 优化产业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全域优化战略 |
6.2 全域旅游背景下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保障措施 |
6.2.1 旅游公共服务提升与完善战略 |
6.2.2 培育专业文化型导游队伍 |
6.2.3 实施全域营销战略,促进旅游市场全域化 |
6.2.4 创新管理思路,构建市场化管理体制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农家乐环境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以婺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调研发现:农家乐环境行为对旅游地环境影响尤为显着 |
1.1.2 社会关注:农家乐环境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
1.1.3 发展要求:农家乐环境行为是践行多个国家战略的现实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2 企业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
2.3 旅游企业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
2.3.1 环境行为量化测度研究 |
2.3.2 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
2.4 研究述评 |
3 理论构建 |
3.1 相关理论基础 |
3.1.1 旅游消费的资源环境效应理论 |
3.1.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3.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 研究设计 |
3.2.1 研究假设 |
3.2.2 研究量表设计 |
3.2.3 案例地选取 |
3.3 调研样本统计 |
3.3.1 数据来源 |
3.3.2 样本统计分析 |
4 农家乐环境行为实证分析 |
4.1 农家乐环境行为均值分析 |
4.2 农家乐环境行为差异分析 |
4.2.1 农家乐产权差异分析 |
4.2.2 农家乐经营时间差异分析 |
4.2.3 农家乐经营规模差异分析 |
5 农家乐环境行为驱动因素实证分析 |
5.1 农家乐环境行为驱动因素因子分析 |
5.1.1 问卷效度分析 |
5.1.2 农家乐环境行为驱动因素因子分析 |
5.2 农家乐环境行为驱动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5.2.1 农家乐环境行为驱动因素的相关分析 |
5.2.2 农家乐环境行为驱动因素的回归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管理启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与科研实践 |
致谢 |
(10)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立题旨意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进展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兴起的动因 |
一、注重质量是各国发展的普遍路径 |
二、驱动质量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追求 |
三、提升质量是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
第二节 境内外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实践 |
一、境外典型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二、境内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三、境内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共性问题 |
第三节 厦门旅游服务业与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一、厦门旅游服务业发展概况 |
二、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第三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管理框架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辨析 |
一、公共服务 |
二、旅游公共服务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主体认定 |
一、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 |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划分及责任认定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框架 |
一、质量管理通用框架 |
二、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般框架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管理框架 |
第四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确立 |
第一节 总体服务质量目标设定 |
一、研究方法与框架 |
二、调查对象特征 |
第二节 旅游服务质量的目标体系 |
一、总体目标 |
二、分项目标 |
三、旅游服务质量目标变迁 |
第三节 质量目标确立过程及顺序 |
一、质量确立目标过程 |
二、质量目标确立顺序 |
第五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测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前期准备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宣传贯彻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任务分解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全面运行 |
一、信息化推动旅游大数据监测 |
二、联动化夯实跨部门服务质量治理 |
三、标准化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 |
四、奖惩并举控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后期控制 |
一、监测后期控制阶段的现状 |
二、监测后期保障中的问题 |
第六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 |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
一、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框架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样本特征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一、总体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
二、具体旅游项目服务质量评价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及改进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
第七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
第一节 环境层面——优化智慧旅游平台 |
一、优化顶层设计 |
二、优化技术支撑 |
三、优化应用体系 |
四、提升全域智慧服务 |
第二节 激励层面——内化质量创新动力 |
一、强化质量导向 |
二、强化质量提升 |
三、强化质量奖励 |
第三节 机制层面—强化部门协同治理 |
一、构建“大旅游”协同发展机制 |
二、夯实“大数据”共享供给平台 |
三、构建“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 |
四、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
结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存在不足 |
附录一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星级饭店供应链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可拓理论的智慧民宿综合评价研究[D]. 周晓玲. 西华大学, 2021(02)
- [2]后疫情时代中高端酒店盈利模式转型研究[D]. 张静宇.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价值共创视角的国有A酒店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D]. 王敏. 山东大学, 2020(05)
- [4]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D]. 王春蕾.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5]ISO26000框架下酒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D]. 韩楚婷.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广西旅游业供需耦合协调及影响因素研究[D]. 宋杰.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7]基于网络DEA模型的我国旅游供应链效率评价研究[D]. 杜迪儿.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全域旅游背景下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 周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9]农家乐环境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以婺源县为例[D]. 朱中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兰海军. 厦门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