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轩日录》与明代中日图书交流

《哲轩日录》与明代中日图书交流

一、《蔗轩日录》与明代中日书籍交流(论文文献综述)

安艺舟[1](2021)在《日本遣明使的江南记忆与城市认同——从中国宁波到日本堺市》文中研究说明中日勘合贸易期间,日本遣明使团来中国朝贡和贸易的同时,在贡路沿线,尤其是以宁波市舶司为中心的江南一带广泛游历,结交文人士大夫,购买商品,从江南文化的旁观者逐渐成为直接参与者。返回日本后,遣明使将熟悉的江南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在勘合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堺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复制,以寄托对江南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起初明式生活方式仅在有过入明经历或者和勘合贸易有关的群体中流行,随着堺市凭借勘合贸易积累的财富走上富庶繁荣,明文化气息愈加浓郁,与明代相似的流行风尚和城市文化逐渐成为普通民众都能认同的文化符号,并通过僧侣、商人和西方传教士的活动传播开来,堺市因之而成为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窗口。

曹逸梅[2](2015)在《日本五山襌林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创作》文中研究说明这篇博士论文的研究,意在从典范角度考察宋诗对日本五山禅林诗歌所产生的影响。第一章,从五山诗歌的创作形态出发,论述了五山诗歌的整体风格,以及苏轼的典范影响。从诗歌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五山襌林诗歌是一种酬唱型诗歌,基於这一判断,第一节沿着创作形态的变迁,揭示了五山诗歌的演变过程。由於酬唱语境的存在,在以苏轼为典范的诗歌创作中,苏门酬唱诗受到五山襌僧的最大关心。第二节注意到了五山禅僧对苏门酬唱多方面、多层次的效仿,从形式上的次韵唱和、内容上的效仿其题材,到诗歌功能认识方面的以交际为诗、以诗歌实现日常的诗意化,五山禅僧在诗歌创作中的竞技心理与崇雅旨趣都体现了苏门酬唱影响的痕迹。第三节探讨了五山襌林图画和题咏中的东坡形象。通过对东坡图绘、题咏的文本细读,发现了普遍存在的对比叙事的模式:出现在禅僧笔下的虽然是失意的“坡老”形象,但对比的另一端则指向理想的“坡仙”。由此现象出发,本文认为东坡题咏中越来越普遍的对比叙事模式,其实是诗会酬唱中禅僧创作日趋同化的表现。诗会酬唱同化并强化了五山襌林中东坡题咏的对立模式,最终影响典范形象的塑造。第二章,论述了黄庭坚对五山襌林的典范影响,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展开。第一节认为禅僧选择黄庭坚为典范,不仅因为他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还与他在宗教、艺术乃至人生追求方面也完美地契合禅僧理想有关,因此以“丛林韵人”和“白鸥”意象书写为中心展开了论述。第二节则从襌僧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出发,讨论了黄庭坚诗法理论对五山禅林诗歌创作的具体影响。通过对若干具体文献的细致考索,可以发现五山襌僧在接受山谷诗法时有所偏重:字法、用事和句法的学习是最为中心的部分。在这些具体诗法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到襌僧狭隘理解和机械模仿某些诗法理论的事例,但襌僧对於山谷诗法中“生新出奇”精神的领会与追求,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不少新鲜内容,也最大限度地减缓了五山诗歌日趋同化的过程。第三章,讨论五山文学的变貌与杜甫的典范影响,即在主流的以交际为诗、资书以为诗、典雅化诗风外,五山诗歌的另一重面貌。第一节梳理了整个五山襌林的杜诗阅读与阐释情况。可以发现五山禅僧的杜集阅读与阐释,经历从笺巧为主到批点为主的过程。第二节则通过对宋元及五山时期的杜甫图绘的观察,讨论了图绘中杜甫形象表现的丰富性,发现襌僧所刻画的杜甫面貌,都暗含着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体认,体现了五山文学直面现实的因素。第三节集中讨论五山禅林文学政治性和现实性的一面,以此为题材的诗歌多受杜甫影响。在以杜甫岁除诗为典范的写作中,五山襌僧书写了自己的不遇之叹与忧生之嗟;而在南北朝时期和室町後期频繁的战乱中,战争带来的伤痛在如史诗般展开。襌僧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宋人关於杜诗“诗史”观念的叙述,部分诗歌创作体现了“以诗存史”和“暗寓褒贬”的意识。

朱莉丽[3](2013)在《日本室町时代禅僧日记中的中国情报——僧侣、商人与东亚的信息传递》文中认为明王朝主导的朝贡体制和海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当时东亚各国间的政治、经济交往形态,同时引起此区域内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留存在日本室町时代禅僧日记中的中国信息,从多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在中日之间充当信息传递载体的人们,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中国的信息,如何将之传达给日本,之后又被日本人沿着怎样的途径去理解、传播,以及出现了什么样的误读和误传。这些材料从一个侧面展现出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后半叶东亚历史空间交流的场景。

李冰[4](2007)在《试论明代印刷术向日本的传播》文中指出中国与日本两国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关系史,其历时之久远、领域之宽广、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外交史上也是不常见的。到了明代,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成为中日外交史上另一个高峰。而印刷术伴随着中日间文化友好往来的一个媒介之一,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印刷术作为文明的播种机,对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尤其是向日本的传播,对于两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明代的印刷,不仅在印书的数量和品种、印刷的体系和分布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宋元时代,而且在印刷技术和工艺方面,也有了发展和创新。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明代是我国古代印刷业和印刷技术发展的高峰。而此时的日本人以雕版印刷为主。大批的雕刻工人东渡日本,为日本的印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日本的活字印刷术,直到16世纪末日本侵朝战争后,通过掠回的朝鲜刻工与活字,同时,西方传教士为在日本传教也带来了活字印刷术。这样,活字印刷才逐步在日本推广,对日本的文学、绘画,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江户时期着名的“浮世绘”就是受中国彩色套印技术下的中国版画艺术的启发发展而来的。研究明代印刷术向日传播,对中日之间的外交史,社会史、法制史、风俗史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归纳、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以明代印刷术的发展与向日本的传播的线索,并从两国古籍文献、考古材料、研究论文及博物馆藏品中寻找印刷术在当时作为中国文化对日传播的重要媒体的证据,这就需要对中日两国古代文化交流、两国印刷史有全面的了解。笔者对搜集的琐碎资料进行梳理、研究之后,较为系统地勾勒出明代中日两国印刷技术发展的概貌,并对专门问题加以探讨,终成此文。全文近三万字,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从明代中国的角度,对明代的印刷术发展背景、技术规模、刻书、藏书等方面进行叙述,勾勒出明代印刷术的发展概貌。第二章从日本的角度,对明代以前日本印刷业、明时日本国的政治状况、明代日本印刷业等进行叙述,详细论述中日,尤其是明朝印刷术对日本的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对明代中日之间印刷术的交流发展有一个具体的认识。第三章中国印刷术向日本东传的途径、内容、规模。第四章较为简单地概述了随着两国间印刷术交流,对两国手工业发展和文化生活的影响。最后一部分结语,旨在总结前文,透过交流载体—印刷术,揭示出文化交流中的三个层次及回流现象。随着中日交往的继续深入,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往将友好的持续下去,印刷术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之一,对消除两国间的因文化差异等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将发挥其越来越大的作用。

朱莉丽[5](2007)在《1369-1599日本各阶层对华观初探》文中提出16世纪末同本挑起的侵朝战争,是日本在历史上第一次试图建立自己在亚洲霸权的尝试,对整个东亚国际社会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从分析14世纪后半期到16世纪末的日本人对华观的转变入手,来探讨16世纪末丰臣秀吉挑起侵朝战争的原因。并试图阐明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各阶层的对华观有何不同,各不同阶层的对华观是如何相互作用、碰撞与融合,最终统一在日本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的;第二,这一时期,日本各阶层的对华观经历了怎样一个嬗变过程,此期间不同时段日本的对华观对当时的中日关系产生了何种影响;第三,这一时期东亚变换的国际局势对日本人的观念和行动产生了何种影响,日本人以对华观为代表的对外观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了日本的对外政策,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又对东亚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引入社会学的阶层分析法来作为分析的基本框架,同时采用过程研究、个案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对14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末日本各阶层对华观的特点、流变,及其对日本外交政策和中日关系产生的影响展开分析。本文共由六章组成。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是提出问题。明确界定本文涉及到的核心概念,分析了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国内外学术界在此问题上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并引入了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下文的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章是对14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末日本对华观的背景分析,阐述了日本历史上对华观的演变情况,以及这一时期日本国内局势对两国关系产生的影响,这二者分别构成此时日本对华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从第三章到第五章,综合社会学与政治学的阶层划分方法,将日本人划分为统治者、知识分子以及大名商人三个阶层,对这三个阶层的对华观分别进行探讨。第三章首先分析了14世纪后半期到16世纪末的日本的统治者的对华观。在诸多层面的对华认识中,统治者的认识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反作用于客观存在的一种认识。这一章共分为三节,分别讨论了以怀良亲王为代表的南朝君臣的对华观、室町幕府历代将军对中国的认识及对华政策、以及丰臣秀吉发动壬辰战争的动机和思想背景,这基本上也反映出了从14世纪后半期到16世纪末日中关系整体的发展脉络。第四章着重围绕以五山僧侣为代表的日本知识分子的对华观展开分析,本文所涉及的这段历史时期,也正是僧侣阶层在外交领域的作用最为举足轻重的时期。第一节分析了五山禅僧春屋妙葩在日明正式建交前所发挥的作用,第二节分析了制作外交文书的五山禅僧们的对华态度,第三节探讨了作为使节前来中国的五山僧人们的对华认识,第四节分析了五山禅僧在壬辰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反映出的日本知识分子对华认识和态度的嬗变轨迹。第五章主要针对日本的大名和商人阶层的对华观展开讨论。第一节分析了在勘合贸易中商人们形成的对中国的认识,第二节分析了与倭寇勾结的日本大名、商人们的对华认识,第三节则分析了丰臣秀吉“入唐”计划中部分大名和商人的表现以及他们对华认识上的差异。通过壬辰战争所体现出的日本大名阶层对华认识的差异,反映了中世中后期的日本人,因地域分布的不同而导致的他们对外认知程度上的差异。针对此问题,本文借鉴了地缘政治学的相关理论来加以探讨分析。第六章综论在对上述三个阶层的对华观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将之放在这一时期由中国、朝鲜、日本、琉球共同组成的东亚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进一步阐述了当时日本人的对华认识对中日关系乃至整个东亚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陈小法[6](2004)在《《蔗轩日录》与明代中日书籍交流》文中研究指明中日之间书籍的交流源远流长,各期的特点不尽相同。从书籍流播的途径、载体以及种类上的不同,可以看出日本不同时期文明程度的差异性以及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取向性。从《蔗轩日录》中记载的大量中日汉籍交流的资料表明,遣明使是明代中日书籍交流的主要担当者,官方赐予、友人馈赠以及少量的物物交换是当时书籍的主要来源;儒书、医书等是书籍交流的重要内容。

二、《蔗轩日录》与明代中日书籍交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蔗轩日录》与明代中日书籍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遣明使的江南记忆与城市认同——从中国宁波到日本堺市(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遣明使的入明经历与江南城市体验
    1.1 入明经历与江南印象
    1.2 江南城市生活的参与和体验
2 堺市吸收江南文化的可能性
3 遣明使中国记忆在堺市的重构
4结语

(2)日本五山襌林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理路:典范选择与文学演变
        一、典范视角的选择
        二、典范的选择
        三、研究方法及构思
    第二节 日本禅林的文字禅思想演进与创作风气的隆盛
        一、五山文学的起点:排斥文字的场合
        二、不离文字:前期日僧的文字禅思想与着述
        三、从偈到诗:关於偈颂的讨论与禅林风气转折
        四、诗禅一味:文字禅思想的变异
        五、余论:惠洪的典范意义与五山禅僧之着述
第一章 五山禅僧诗歌创作的整体风格与苏轼的典范影响
    第一节 应酬到诗会:五山禅林酬唱形态与诗歌演进过程
        一、前期的交际应酬与诗歌发展
        二、应永年间的雅集与五山诗风转变
        三、後期的和汉诗会与汉诗“和样化”
    第二节 诗可以群:酬唱语境下五山诗歌的整体风貌一一兼论苏门酬唱的典范影响
        一、诗战:五山禅僧的次韵酬唱与竞技骋才心理
        二、慕雅:诗会创作的题材选择与日常的诗意化
    第三节 五山绘画题咏中的东坡形象——兼论诗会酬唱对典范形塑的影响
        一、坡老与坡仙:五山禅僧笔下的东坡形象
        二、上元诗与上元图:诗会的题材选择与规范作用
    结论
第二章 黄庭坚的典范影响与五山禅林诗法理论
    第一节 丛林韵人与江上白鸥:黄庭坚的典范形象
        一、佛法宰相,丛林韵人:五山禅僧的理想身份
        二、涪江雅态犹鸥乌:五山文学中的白鸥意象与禅僧的江湖理想
    第二节 灰里拨阴何:五山禅僧的诗法理论及其实践——黄庭坚诗法理论的典范意义
        一、字法
        二、用事
        三、句法
        四、余论
    结论
第三章 作为典范的杜甫与五山文学之变貌
    第一节日本五山禅林的杜诗阅读与阐释
        一、虎关到义堂:前期的杜诗受容与在地变异
        二、从笺注到批点:中期的杜集阅读与阐释
    第二节 意象与图绘:五山禅僧笔下的杜甫形象
        一、宋元图绘中的杜甫形象
        二、五山时期的杜甫图绘
        三、忠义与蹇涩:五山禅僧的杜甫形塑之一
        四、风流与隐逸:五山禅僧的杜甫形塑之二
    第三节 乱世哀歌:五山诗歌的现实性、政治性与杜甫的典范意义
        一、四十明朝过:五山文学中的政治理想与不遇之叹
        二、离乱之痛:五山时期的战乱描写与诗史情怀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日本室町时代禅僧日记中的中国情报——僧侣、商人与东亚的信息传递(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乘院寺社杂事记》中的楠叶西忍
二、天与清启与瑞溪周凤的《卧云日件录》
三、金子西与季弘大叔的《蔗轩日录》
四、余论———14—16世纪中日之间信息传递的特点

(4)试论明代印刷术向日本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明代印刷技术的发展
    1.1、明代印刷术发展的背景
    1.2、明代时印刷技术发展的概况
        1.2.1、雕版印刷技术更为精湛
        1.2.2、活字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
        1.2.3、活字印刷术发明后未能迅速在中国广泛应用原因
        1.2.4、出现了彩色套印技术
        1.2.5、专用印刷字体成熟并广泛应用
        1.2.6.彩色版画印刷术
    1.3、明代刻书业的兴盛
        1.3.1、官刻
        1.3.2、藩刻
        1.3.3、私刻
        1.3.4、坊刻
    1.4、明代图书的收藏
        1.4.1、明代藏书概述
        1.4.2、官藏图书
        1.4.3、私藏图书
第二章 明代印刷术在日本
    2.1、明代以前日本的印刷业
    2.2、明代日本的印刷业
        2.2.1、背景
        2.2.2、明时日本的雕版印刷
        2.2.3、活字印刷术的传入
        2.2.4、彩色套印
第三章 印刷术向日本传播的途径
    3.1、明日间僧人的往返
    3.2、朱子学在日本的昌盛
    3.3、明代移居日本的中国人在传播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3.4、两国间的商业往来
第四章 印刷术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
    4.1、对中国的影响
    4.2、对日本的影响
第五章 结语
附录:明代中日印刷发展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1369-1599日本各阶层对华观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学术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史述评
    三、史料、方法和框架
第二章 14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末日本对华观之背景分析
    第一节 14世纪前日本对华观的流变
        一、奴隶社会时期日本在政治上对中国的依附
        二、日本在同隋唐交往中体现出的自立精神
        三、日本在同宋元交往中的独善意识和神国思想
    第二节 14世纪后半叶到16世纪末的日本社会与中日关系
第三章 14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末日本统治者的对华观及其政策分析
    第一节 南朝怀良亲王的对华态度
        一、怀良亲王首拒明朝使节的思想和现实背景
        二、怀良亲王对明态度矛盾的原因
        三、怀良亲王对华观的总结
    第二节 足利幕府的对华认识
        一、足利义满的政策及对华观
        二、足利义持的对明态度及断交政策
        三、义教、义政的对明态度及其政策
    第三节 丰臣秀吉对明朝的野心
    小结
第四章 以五山僧侣为代表的日本知识分子的对华观
    第一节 春屋妙葩对明朝的友好感情
    第二节 《善邻国宝记》中所反映的五山禅僧对华观
        一、绝海中津的慕华情节与瑞溪周凤对“日本国王”号的批判
        二、惟肖得严国书中的平等意识与瑞溪周凤的继承
        三、瑞溪周凤的国体观与对华观
        四、横川景三对待朝贡的不同看法
    第三节 室町时代日本外交使僧的活动及其对华观
        一、日本使僧在明朝的交涉及其态度
        二、日本使僧在中国的文化活动及其对华观
        三、禅僧们在外交、文化领域之外的对华认识
    第四节 五山禅僧在壬辰战争中表现出的对华认识及态度
        一、丰臣秀吉身边的五山禅僧对战争的态度
        二、随军禅僧对待战争的态度及其表现
    小结
第五章 日本大名和商人的对华观
    第一节 勘合贸易中商人们对中国的认识
        一、九州商人与幕府对明贸易的展开
        二、大贸易家楠叶西忍的对明认识
        三、勘合贸易商人在文化及外交领域的贡献
    第二节 私贸易中日本商人的对华认识
        一、大名商人与前期倭寇
        二、大名商人与后期倭寇
        三、勘合贸易商人与私贸易商人对华观之比较
    第三节 丰臣秀吉“入唐”计划中立场各异的大名和商人
        一、博多商人岛井宗室与神屋宗湛在战争中的不同表现
        二、东国大名与西国大名对华认知的差异
    小结
第六章 综论
附表 1369——1599中日对照年表
附图 日本古地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蔗轩日录》与明代中日书籍交流(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遣明使的江南记忆与城市认同——从中国宁波到日本堺市[J]. 安艺舟.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21(01)
  • [2]日本五山襌林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创作[D]. 曹逸梅. 南京大学, 2015(01)
  • [3]日本室町时代禅僧日记中的中国情报——僧侣、商人与东亚的信息传递[J]. 朱莉丽.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4]试论明代印刷术向日本的传播[D]. 李冰. 山西大学, 2007(06)
  • [5]1369-1599日本各阶层对华观初探[D]. 朱莉丽. 山东大学, 2007(03)
  • [6]《蔗轩日录》与明代中日书籍交流[J]. 陈小法.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4(04)

标签:;  ;  ;  ;  ;  

《哲轩日录》与明代中日图书交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