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萍[1](2021)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文中提出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机构,促进高校的正常运营和教学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是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要求,因此良好的高校后勤是为高校提供良好环境的基础和保障。一所一流的高校,必然离不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后勤保障。在国家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背景之下,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模式进行研究是研究的基础和起点,本文希望探索出现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特殊性问题,研究如何进一步推动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
杨晨翊[2](2021)在《后勤服务社会化背景下A集团培训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机关后勤服务向社会化发展是机关单位精简改革的重点。机关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后,后勤服务公司继续为机关单位提供后勤保障服务,但随着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服务公司都将面临市场化竞争。在市场化竞争中,后勤服务公司需要面对其他同质业务的竞争和挑战。人力资源是应对市场环境和外部竞争的关键所在。培训是提升公司人才胜任力和公司竞争力的重要途经。为此,公司需要社会化改革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提升公司员工竞争能力和竞争意识,从而保障公司社会化发展战略地顺利实施。为更好地做好集团后期服务培训工作,以培训相关理论和社会管理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首先对于A集团的基本情况进行简介,以A集团物业公司员工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其现行培训体系的详细调查,统计分析后勤服务A集团物业员工的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最后,以社会学习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提出优化A集团物业员工培训体系的方案。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A集团现有培训存在以下不足:课程设计不合理、师资力量供给不足、培训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培训效果评估机制不完善等。针对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根据A集团公司发展需求和员工培训要求提出了优化现有培训体系,主要包括培训供给、师资力量、课程设计、师资配备、资金投入和培训反馈机制等方面,实现了对A集团原有培训体系的全方位优化。另外,本研究为了确保提出的培训优化方案能够实施,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实施保障措施。
杨舒影[3](2021)在《N高校食堂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后勤管理为高校科研教学的主业发展提供最重要的服务保障作用,这其中食堂管理又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双一流”高校需要“双一流”的后勤保障,即管理模式一流、服务水平一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对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使其不断适应发展需要,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要求在保证高校服务育人的公益属性前提下兼顾市场经营性,充分盘活并利用好后勤资产,为后勤乃至高校发展提供保障。因此,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服务保障工作,推动后勤可持续发展,提升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N高校为调查样本,以食堂管理为研究对象,对N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情况进行梳理,并对目前食堂管理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结合调研情况向师生和职工进行问卷调查,充分了解N高校在食堂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和目前师生对N高校食堂管理的基本认识、治理效果。在对现状进行充分调查后,以准公共物品理论、平衡管理理论和精细化管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分析N高校食堂目前在管理方面还存在高校对食堂管理的定位模糊、公益性食堂和经营性食堂差距较大、食堂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低和精细化管理程度不够等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学校和后勤管理部门两个层面提出改进建议,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合理的制定改革方案,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加强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二是要不断完善食堂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在后勤管理部门层面上就是要加强对食堂的监管。在食堂内部管理层面上就是要结合结合公益性食堂和经营性食堂的特点“因地制宜”,健全内部管理体制;三是要健全员工激励机制,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完善职工管理办法,加强职工培训培养优秀人才;四是要创新食堂管理改革,加大对食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信息化服务,精细化内部管理流程,为食堂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N高校食堂管理有其特殊性,但也存在普遍性,研究N高校食堂管理社会化改革能够为国内其他高校和政府、事业单位深化食堂管理社会化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毛丹丹[4](2021)在《“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提升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文中认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就是高校的食堂、宿舍、校医院、图书馆以及负责学生生活环境建设的后勤部门,在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好基础保障的同时,通过良好的服务态度、合理的制度规范、和谐的环境氛围、丰富的劳动资源等方式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学生,从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育人方式。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进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研究有利于促进服务育人和“三全育人”相关理念的完善和创新,同时也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渠道,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但是由于当前关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全面,以“三全育人”为视角进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研究的文献缺乏,亦没有形成规范、完整的实践经验,亟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以及国外相关学者的理论,在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为依据,分析当前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品德育人功能、管理规范功能、环境熏陶功能和劳动教育功能现状以及现存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三全育人”视角下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对策。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发挥情况整体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高校后勤工作人员育人属性不够显着、管理规范职能发挥不到位、环境建设有待提升、劳动教育相关设置不健全。深入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后勤机构公益性与盈利性存在矛盾、管理机制未能与时俱进、高校后勤机构经费制约、尚未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机制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及后勤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通过突显高校后勤机构的公益属性,提升后勤工作人员服务育人意识,服务育人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提升高校后勤品德育人功能;通过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深化员工技能培训工作,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体系;通过改善硬件设施,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创设高校后勤良好育人环境;通过完善劳动体系建设,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协同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建立健全高校后勤劳动教育体系。
冯淑娟[5](2021)在《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包括了校园设备或场地的对外开放、校内商铺外包的社会化经营等,调查了解101所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现状,发现目前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缺少有效的社会化管理制度、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的盈利性不统一、社会化管理人员不足、监管体制有待加强,同时阐述了社会化管理的三种经营模式,并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对策,包括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优化经营模式、提升管理人才、有效激励与监督等建议。
徐兴钰[6](2021)在《江苏师范大学后勤服务改革研究》文中指出
刘鸿艳[7](2020)在《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后勤管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高校师生教学、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更是支撑高校全方位稳定发展的坚强后盾。以高校为研究对象,阐释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全面剖析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传统思想观念难以转变,管理体制机制难以理顺,产权问题不明晰,资产关系界定难,以及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要实现全方位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化方向不动摇,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合理的体制机制,明确产权,理清权责关系,进一步深化后勤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员工业务能力培训,顺利完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黄炳辉,朱芸,钱明俊[8](2020)在《校企合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效载体》文中指出高校后勤管理关乎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影响大学功能的充分发挥,具有基础性和保障性的特点,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选择及校企合作建设经营高校后勤的基本方式,研究了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校企合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高宏[9](2020)在《福建省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Z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教育问题一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相关论述在全国教育大会、思政工作会议、十九大报告中多次被提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内涵相当丰富,高等教育后勤保障体系的社会化改革是其重要部分之一,是高等教育改革任务平稳运行和顺利完成的重要支撑。从1999年首次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这一概念至今,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经了二十余年的摸索与实践,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撑。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对高校后勤服务提升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迫切。对标一流大学建设、对标教育现代化,高校后勤服务应成为教育科研的保障、人才造就的支撑、文明服务的窗口和大学文化的载体。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中的餐饮社会化改革正处于调整和攻坚阶段,和我们期待的理想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仍然面临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本文基于对Z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改革经验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总结其在餐饮社会化改革中尚存的问题,通过总结Z高校的改革经验,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福建省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的理论指导、政策支持、意识转变、监管能力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分析。本研究在深入剖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六个方面优化对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意识转变;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管体系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推进队伍建设。通过这些对策,以期能给福建省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俊峰[10](2020)在《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国家、社会以及人民群众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后勤作为保障高等教育这种公共产品的高校机构,如何适应新时代对于高校的需求,主动改进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决定着广大师生的公共利益能否获得保障及提升。高校后勤服务外包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仅对高校后勤带来服务质量的降低,而且对高校自身在教学、科研以及各种其他保障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如何解决高校后勤服务外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高服务质量促进高校稳定运营,已成为摆在高校后勤管理者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样也引起了很多高校管理者以及学者们的关注。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行政指导思想服务于政府行政,不但可以为政府行政所用,同样也可以为各类面向公众的机构提供指导。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为研究对象,以新公共服务理论研究视角,通过实地走访、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分析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现状、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背后原因,并依据新公共服务理论七个核心内容提出对策建议,具体来讲,主要通过以下几部分工作来完成的。首先通过查找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方面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了目前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后勤服务外包的相关概念,并就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适用性进行了阐述。其次,了解Y大学不同阶段的社会化改革情况,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网络调查以及与不同职工和学生的访谈,对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现状进行问题归纳,发现在服务质量、服务公益性以及监督考核方面存在不到位的现象。第三,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去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所在,发现在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过程中,过于重视效益而忽视公益性;注重掌舵而忽视了服务以及监督责任的单一等原因。最后,基于存在的问题及对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提出解决对策。显然只需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七大核心内容落到实处,一是要以服务为核心促管理向新公共服务转变;二是要以人为本,促重效益向维护公共利益转变;三是要构建和健全后勤服务质量监督体系;四是政府、学校以及社会三个层面应给予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适当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通过对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问题的研究,针对性地提出的解决对策,以期推动Y大学后勤管理能够更上一层楼,更期望为与Y高校情况相同的高校,提供实际的借鉴意义和扩宽分析问题的理论视角。
二、浅谈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高校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优点 |
1. 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效率 |
2. 有利于提高后勤管理的经济效益 |
3. 有利于盘活高校的资源 |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 |
1. 相关困境 |
2. 市场化与公益性的平衡 |
3. 后勤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不明确 |
四、优化高校社会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
1. 建立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配套政策体系 |
2. 优化后勤实体的运行机制 |
3. 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要具有灵活性 |
(2)后勤服务社会化背景下A集团培训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背景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核心理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概述 |
一、员工培训 |
二、培训体系 |
三、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 |
第二节 培训相关理论 |
一、社会学习理论 |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 |
三、人力资本理论 |
四、企业培训管理实施流程 |
第三章 A集团员工培训现状分析 |
第一节 A集团基本情况介绍 |
一、A集团背景介绍 |
二、A集团员工结构 |
三、A集团培训管理概况 |
第二节 A集团员工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分析方案设计 |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三节 A集团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
一、培训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 |
二、师资力量供给不足 |
三、培训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
四、培训效果评估机制不完善 |
第四章 A集团员工培训体系优化设计 |
第一节 培训体系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
一、培训体系优化的目标 |
二、培训体系优化的原则 |
第二节 培训体系优化设计 |
一、培训课程设计优化 |
二、培训师资力量强化 |
三、培训资金投入管理 |
四、绩效考核结果反馈 |
第五章 A集团员工培训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
第一节 组织保障 |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 |
二、确保资金落实,强化绩效反馈 |
第二节 制度保障 |
一、修订培训需求分析制度 |
二、完善培训绩效激励制度 |
第三节 宣传教育保障 |
一、树立长久持续的学习理念 |
二、构建学习型单元和大团队 |
三、营造良好培训学习氛围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集团物业员工培训体系调查问卷 |
(3)N高校食堂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后勤管理 |
2.1.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2.1.3 高校食堂管理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准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平衡管理理论 |
2.2.3 精细化管理理论 |
第三章 N高校食堂管理社会化改革现状 |
3.1 N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史演进 |
3.1.1 起步 |
3.1.2 实施 |
3.1.3 破产处置 |
3.1.4 重组 |
3.2 N高校食堂基本情况 |
3.2.1 食堂管理模式 |
3.2.2 食堂规模 |
3.3 N高校食堂管理现状 |
3.3.1 食堂管理体制机制 |
3.3.2 人员管理 |
3.3.3 营业收入 |
3.4 师生对食堂管理的基本认识 |
3.5 N高校食堂实施“分堂而治”的效果 |
3.5.1 食堂服务质量和菜品质量不断提升 |
3.5.2 食堂管理成本和管理负担有所降低 |
第四章 N高校食堂管理社会化改革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N高校食堂管理社会化改革存在问题 |
4.1.1 对食堂管理的定位模糊 |
4.1.2 公益性食堂与经营性食堂差距大 |
4.1.3 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偏低 |
4.1.4 经营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 |
4.2 N高校食堂管理社会化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高校对食堂管理社会化改革缺乏顶层设计 |
4.2.2 政策落实不到位 |
4.2.3 员工激励机制不科学 |
4.2.4 管理模式落后 |
第五章 优化N高校食堂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建议 |
5.1 加强顶层设计 |
5.1.1 科学定位食堂发展方向 |
5.1.2 加强对改革过程的监督 |
5.1.3 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
5.1.4 推进改革结果评价 |
5.2 完善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 |
5.2.1 加大对公益性食堂的政策支持 |
5.2.2 完善“一堂两制”的管理体制 |
5.2.3 建立健全的运营监管平台 |
5.3 完善员工激励机制 |
5.3.1 完善内部制度体系建设 |
5.3.2 提升食堂职工专业水平 |
5.3.3 制定以培养选拔人才为目标的职工创业实施办法 |
5.4 推进食堂管理改革创新 |
5.4.1 加大食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 |
5.4.2 将服务方式信息化 |
5.4.3 采用精细化的食堂管理模式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提升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理论概述 |
2.1 “三全育人”的含义 |
2.1.1 “三全育人”的要素组成 |
2.1.2 “三全育人”之间的关系 |
2.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相关概念 |
2.2.1 高校服务育人 |
2.2.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 |
2.3 “三全育人”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之间的关系 |
2.3.1 “三全育人”是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重要保障 |
2.3.2 后勤服务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场域 |
2.4 “三全育人”视角下研究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理论依据 |
2.4.1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
2.4.2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2.4.3 其他相关理论 |
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概述 |
3.1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功能 |
3.1.1 品德育人功能 |
3.1.2 管理规范功能 |
3.1.3 环境熏陶功能 |
3.1.4 劳动教育功能 |
3.2 实现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要素 |
3.2.1 服务态度 |
3.2.2 后勤制度 |
3.2.3 生活环境 |
3.2.4 劳动资源 |
3.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特点 |
3.3.1 潜隐性 |
3.3.2 间接性 |
3.3.3 生活性 |
3.3.4 延时性 |
4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实证调研 |
4.1.1 访谈设计 |
4.1.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4.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发挥现状 |
4.2.1 品德育人功能 |
4.2.2 管理规范功能 |
4.2.3 环境熏陶功能 |
4.2.4 劳动教育功能 |
4.2.5 总体分析 |
4.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现存问题 |
4.3.1 高校后勤工作人员育人属性不够显着 |
4.3.2 管理规范职能发挥不到位 |
4.3.3 环境建设有待提升 |
4.3.4 劳动教育相关设置不健全 |
4.4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提升的影响因素 |
4.4.1 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因素 |
4.4.2 高校学生的因素 |
4.4.3 环境因素 |
4.5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4.5.1 公益性与盈利性存在矛盾 |
4.5.2 管理机制未能与时俱进 |
4.5.3 高校后勤机构经费制约 |
4.5.4 尚未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机制 |
5 “三全育人”视角下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对策 |
5.1 提升高校后勤品德育人功能 |
5.1.1 突显高校后勤机构的公益属性 |
5.1.2 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意识 |
5.1.3 服务育人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 |
5.2 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体系 |
5.2.1 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5.2.2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
5.2.3 深化员工技能培训 |
5.3 创设高校后勤良好育人环境 |
5.3.1 改善硬件设施 |
5.3.2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
5.4 建立健全高校后勤劳动教育体系 |
5.4.1 完善劳动体系建设 |
5.4.2 丰富劳动教育形式 |
5.4.3 协同搭建劳动教育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发挥情况的问卷调查(学生版) |
附录 B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发挥情况的问卷调查(职工版) |
附录 C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情况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化管理的现状 |
(一)社会化管理制度欠缺 |
(二)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的盈利性不统一 |
(三)社会化管理人员不足 |
(四)监管体制有待加强 |
二、社会化管理的模式分析 |
(一)独立的注册企业模式 |
(二)采用企业化经营模式 |
(三)校园管理租赁模式 |
三、社会化管理改革的对策 |
(一)贯彻落实相关政策 |
(二)优化经营模式 |
(三)提升管理人才 |
(四)加强激励与监督 |
四、结语 |
(7)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阐释 |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
(一)传统思想观念难以转变 |
(二)管理体制机制难以理顺 |
(三)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难以推进 |
(四)产权问题不明晰,资产关系难以界定 |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策略 |
(一)坚持社会化方向不动摇,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
(二)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合理的体制机制 |
(三)深化后勤人事制度改革,强化业务能力培训 |
(四)明确产权,理清权责关系 |
四、结语 |
(8)校企合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效载体(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企合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效载体的理论依据 |
1.新公共管理理论 |
(1)引入市场机制。 |
(2)顾客至上。 |
2.市场经济理论 |
3.制度变迁理论 |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现状分析 |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 |
(1)企业化管理模式。 |
(2)甲乙方管理模式。 |
(3)独立法人模式。 |
2.校企合作建设和经营高校后勤的基本方式 |
三、高校后勤服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国家政策和制度的缺失 |
2.校企合作管理模式落后 |
3.高校后勤运作效率低下、成本高 |
四、推进校企合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效路径 |
1.持续完善政府职能,切实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
2.充分发挥高校自主权,不断明晰校企产权,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
3.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完善企业竞争机制,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 |
(9)福建省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Z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高校后勤 |
二、高校餐饮服务 |
三、高校餐饮社会化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治理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福建省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福建省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历程 |
一、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的提出与发展 |
二、福建省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的实践探索 |
第二节 福建省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模式分析 |
一、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的模式比较 |
二、福建省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模式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福建省Z高校餐饮社会化改革考察 |
第一节 个案选取及其依据 |
一、个案情况 |
二、选取依据 |
第二节 Z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情况 |
一、Z高校餐饮社会化改革基本情况 |
二、Z高校餐饮社会化改革的成效分析 |
三、Z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尚存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福建省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福建省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支持不足、资源分配不均,改革起步较晚 |
二、认识存在误区,改革模式生搬硬套 |
三、监管考评体系不健全,共治局面尚未形成 |
四、缺乏专业型人才,存在人才短板 |
第二节 福建省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意识不到位 |
二、制度不健全 |
三、机制不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化福建省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的对策探讨 |
第一节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一、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三、加强政策落实力度 |
第二节 加快意识转变 |
一、明确方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 |
二、注重契约精神,提升依法治理水平 |
三、注重交流创新,因校制宜推进改革 |
第三节 加强制度建设 |
一、严格标准,规范准入退出制度 |
二、落实政策,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
三、注重人性化,构建有效激励机制 |
第四节 完善监管体系建设 |
一、强化协同共治,形成监管合力 |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水平 |
三、结合线上线下平台,畅通监管渠道 |
第五节 提升市场竞争力 |
一、优化服务,提升经济效益 |
二、丰富业态,满足多元化需求 |
三、注重宣传,发挥育人功能 |
第六节 推进队伍建设 |
一、强化培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
二、引入竞争,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
三、优化引进,营造互相学习大环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附录1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学者对国外高校后勤管理经验的研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及内涵 |
2.1.1 高校后勤服务 |
2.1.2 高校后勤服务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2.1.3 服务外包 |
2.1.4 服务外包的作用 |
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高校后勤服务外包 |
3 Y大学后勤服务历史沿革及外包现状 |
3.1 Y大学后勤服务历史沿革及其社会化改革 |
3.1.1 Y大学及后勤基本情况 |
3.1.2 Y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两个阶段及特点 |
3.2 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现状 |
3.2.1 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的原因及目的 |
3.2.2 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的过程及特点 |
3.2.3 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后服务质量现状 |
3.2.4 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后服务公益性现状 |
3.2.5 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后监督考核现状 |
4 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4.1.1 服务质量不高 |
4.1.2 服务公益性得不到保障 |
4.1.3 监督考核不到位 |
4.2 服务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
4.2.1 学校角色转换滞后 |
4.2.2 官本位主义影响 |
4.3 服务公益性得不到保障的原因分析 |
4.3.1 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 |
4.3.2 维护公共利益意识缺乏 |
4.3.3 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
4.4 监督考核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
4.4.1 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
4.4.2 监督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
4.4.3 服务对象监督缺位 |
5 进一步提高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
5.1 以服务为核心促管理向新公共服务转变 |
5.1.1 培养高校后勤服务理念 |
5.1.2 提升高校后勤服务水平 |
5.2 以人为本促重效益向维护公共利益转变 |
5.2.1 以人为本促全员参与后勤服务 |
5.2.2 维护高校后勤服务的公益性 |
5.3 构建和健全后勤服务质量监督与考核体系 |
5.3.1 高校后勤自身监管 |
5.3.2 服务外包公司要实行自我约束与监管 |
5.3.3 号召服务对象参与监管 |
5.4 不同层面应给予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适当支持 |
5.4.1 政府应给予政策和经济补助支持后勤服务外包 |
5.4.2 学校应在政策和资金上保障后勤服务外包健康发展 |
5.4.3 社会层面应积极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的参与度 |
6 结语、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后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与Y大学相关人员关于后勤服务外包的访谈问题 |
致谢 |
四、浅谈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J]. 孙文萍.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1(21)
- [2]后勤服务社会化背景下A集团培训体系优化研究[D]. 杨晨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N高校食堂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D]. 杨舒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提升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D]. 毛丹丹.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5]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 冯淑娟. 科技风, 2021(14)
- [6]江苏师范大学后勤服务改革研究[D]. 徐兴钰.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对策研究[J]. 刘鸿艳.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4)
- [8]校企合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效载体[J]. 黄炳辉,朱芸,钱明俊. 江苏高教, 2020(08)
- [9]福建省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Z高校为例[D]. 高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10]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Y大学后勤服务外包问题研究[D]. 王俊峰.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