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高温蛋白酶高温菌的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刘世琳[1](2021)在《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蛋白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风干牛肉是新疆哈萨克族的传统特色发酵肉制品,因其独特的香气和质地而广受欢迎。肉制品的质地基本上由蛋白质的状况决定,制作过程中强烈的体积收缩、质地改变以及风味的形成,都与蛋白质的构象改变引起的功能性质改变密切相关。本研究以风干牛肉为研究对象,接入产蛋白酶乳酸菌进行发酵,从蛋白的降解、氧化及结构特性三方面着手,探究发酵过程中牛肉蛋白的变化趋势,旨在更深入地了解风干牛肉品质的变化机理,为确保风干牛肉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理化性质和安全特性影响课题组前期从新疆传统风干肉中分离出了三株具有较强的蛋白酶水解活性的乳酸菌,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S-1)、格式乳球菌(Lactococcus gracilis)(S-2)和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S-3)。研究添加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发酵过程中理化(水分、p H值和TBARS值)、色泽、质构以及微生物、生物胺的影响。结果表明:产蛋白酶乳酸菌能显着降低风干牛肉样品中p H值和TBARS值,提高产品的色泽,同时能够抑制腐败菌(肠杆菌)的生长(P<0.05)、有效抑制生物胺的积累。因此,添加产蛋白酶乳酸菌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感官品质,并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2.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蛋白质降解的影响风干牛肉发酵以及贮藏过程中总氮、非蛋白氮、氨基肽氮、TCA可溶性肽含量都随着发酵的进行逐渐升高,添加产蛋白酶乳酸菌显着提高了各项指标(P<0.05),其中产蛋白酶乳酸菌S-1、S-2的非蛋白氮、氨基态氮、TCA可溶性肽含量均显着高于S-3组(P<0.05);各组游离氨基肽氮含量均显着增加,但实验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此外,产蛋白酶乳酸菌促进了风干牛肉中游离氨基酸的释放,最终产品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的为S-1,达到577.68 mg/100 g。SDS-PAGE显示了产蛋白酶乳酸菌对蛋白质降解的程度,发酵前后各组电泳图谱条带均发生显着变化,实验组风干牛肉的最终降解程度明显高于CK组,其中S-1组降解程度最高。3.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蛋白质氧化的影响在发酵以及贮藏过程中,随着加工时间的延长,添加了产蛋白酶乳酸菌的风干牛肉,离子键和氢键的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而二硫键含量和疏水相互作用均显着升高(P<0.05)。与CK组相比,S-1组蛋白质羰基含量和蛋白质表面疏水性显着降低,S-2组总巯基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CK组相比,添加产蛋白酶乳酸菌明显降低了肌原纤维蛋白的β-折叠含量(P<0.05)。经过产蛋白酶乳酸菌处理后,牛肉蛋白质的化学作用力以及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均发生了显着改变,这表明乳酸乳球菌有潜力成为风干牛肉中的抗氧化发酵剂。
侯小珊,汤颖秀,马海乐,何荣海[2](2020)在《产高温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及在固态发酵菜籽粕中的初步应用》文中提出以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K值)为初筛指标、蛋白酶活力为复筛指标,从菜籽粕中筛选出产高温蛋白酶菌株。RM-2经16S rRNA鉴定后与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tearothemophilus)有99%的相似度。当RM-2固态发酵菜籽粕,发酵温度为55℃、料液比为1∶1 (g/mL)、发酵时间为24 h时,基质中的多肽得率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较低温度下发酵的多肽得率。
李琦[3](2020)在《不同蛋白酶对牦牛肉糜理化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5种蛋白酶对牦牛肉糜理化特性及凝胶特性的影响,试验中分别对5种酶不同水解时间的牦牛肉糜蒸煮损失、pH值变化、质构各项指标、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凝胶弹性模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无花果蛋白酶不同酶解时间对牦牛肉肉糜理化特性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牦牛肉糜蒸煮损失率呈上升趋势(p<0.05),pH值显着降低(p<0.05),在150 min时略有上升趋势,但增加不显着(p>0.05);加入无花果蛋白酶可显着提高牦牛肉糜中游离氨基酸含量(p<0.05);酶解处理后,肉糜硬度、粘聚性和胶着性呈下降的趋势(p<0.05),酶解150 min时升高,弹性变化不显着(p>0.05);储能模量G’随角频率增加逐渐加大,达到峰值后G’下降,表明体系凝胶结构的弱化。从凝胶开始形成到温度增加凝胶结构破坏,对照组G’最高,形成凝胶的弹性最好。2.研究了木瓜蛋白酶在不同酶解时间里对牦牛肉肉糜理化特性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后牦牛肉糜的蒸煮损失率高于未酶解时的样品,pH值显着低于未酶解时的样品(p<0.05);随着酶解时间延长,牦牛肉糜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升高(p<0.05);开始酶解后,肉糜弹性、粘聚性和胶着性呈下降的趋势(p<0.05),硬度变化不显着(p>0.05),酶解150 min时升高;G’和G’’随角频率增加逐渐增加,样品最后G’和G’’下降,表明体系凝胶结构的弱化。从凝胶开始形成到温度增加凝胶结构破坏,酶解150min时样品的G’和G’’最高,形成凝胶的弹性最好。3.研究了中性蛋白酶在不同酶解时间里对牦牛肉肉糜理化特性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处理后可降低牦牛肉糜的蒸煮损失率,但变化不显着(P>0.05),酶解150min时显着升高(P<0.05),pH值变化不显着(P>0.05);加入中性蛋白酶可显着提高牦牛肉糜中游离氨基酸含量(P<0.05),酶解90min时达到最高(300.80mg/100g);随着酶解时间延长,牦牛肉糜的硬度和胶着性在酶解30min时无显着降低,60min后显着降低(P<0.05),弹性和粘聚性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但变化不显着(P>0.05);牦牛肉糜的G’和G’’随角频率增加而逐渐增加,样品最后G’和G’’下降,表明体系凝胶结构的弱化。从凝胶开始形成到温度增加蛋白变性凝胶结构被破坏之时,酶解0min时样品G’和G’’最高,形成凝胶的黏弹性最好。4.研究了胰蛋白酶在不同酶解时间里对牦牛肉肉糜理化特性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胰蛋白酶处理后牦牛肉糜pH值无显着变化(p>0.05),酶解30 min后氨基酸含量最高,随着酶解时间延长,肉糜的硬度和胶着性升高,弹性和粘聚性降低。角频率在0.1100 rad/s下,储能模量G由大到小依次为酶解时间30 min>60 min>0 min>150 min>120 min>90 min。从凝胶开始形成到温度增加蛋白变性凝胶结构被破坏之时,对照组G’最高,形成凝胶的弹性最好,酶解30 min次之,酶解60、90、120 min后牦牛肉糜形成的凝胶弹性差异不大,酶解150 min后形成的凝胶弹性最差。5.研究了弹性蛋白酶在不同酶解时间里对牦牛肉肉糜理化特性和凝胶特性的影响。随着弹性蛋白酶酶解时间的延长,牦牛肉糜蒸煮损失率呈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变化趋势,未酶解时牦牛肉糜蒸煮损失率最小,酶解60 min后牦牛肉糜蒸煮损失率显着增加(p<0.05)。pH值在酶解过程中无显着变化(p>0.05)。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增加趋势。随着酶解时间的增长,牦牛肉糜的硬度和胶着性升高,弹性和粘聚性降低。酶解时间为0、90、120 min的样品最后出现G’下降现象,且G’’的变化趋势与G’相同。角频率在0.1100 rad/s下,G’由大到小依次为0 min>90 min>150 min>120 min>60 min>30 min。从凝胶开始形成到温度增加蛋白变性凝胶结构被破坏之时,对照组G’最高,形成凝胶的弹性最好,酶解60、90、150 min后牦牛肉糜形成的凝胶弹性次之,且三组牦牛肉糜凝胶弹性差异不大,酶解30 min后形成的凝胶弹性最差。本研究认为:无花果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胰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对牦牛肉糜理化特性及凝胶特性都有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酶的种类和酶作用时间。
桑鹏,王肇衿,陈贵元,杨力权[4](2019)在《耐热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文中指出从云南大理市弥渡县白总旗热泉的55℃底泥中筛选到1株高温蛋白酶的高产菌株,进行显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短杆菌属(Brevibacillus sp.)的一株菌,命名为Brevibacillus sp.Pro-55。对其生长条件及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耐高温性较好,菌株在55℃仍能生长,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43℃。所产蛋白酶最适酶活温度为40℃,最适反应pH为6.0。该酶在25℃以下,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Mn2+、K+、Fe2+对该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Zn2+、Ca2+、Mg2+、Cu2+均对该酶活力起到促进作用,其中Cu2+的促进效果最为显着。
侯小珊[5](2019)在《高温蛋白酶产生菌的选育及其在固态发酵菜籽粕制备多肽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菜籽粕是压榨生产菜籽油的副产物,富含优质的植物蛋白,其水解产物菜籽多肽具有抗氧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以及降血压等功效。目前,菜籽多肽的制备一般使用蛋白酶水解或中温微生物发酵法,但是,酶制剂价格昂贵,中温发酵需要消耗大量蒸汽资源对发酵底物与设备进行彻底灭菌,同时菜籽蛋白经高温高压灭菌易变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菜籽蛋白的转化效率。利用高温蛋白酶产生菌对菜籽粕高温固态发酵,能有效抑制发酵基质中嗜温污染微生物的生长,可实现不灭菌底物直接发酵,大幅度降低成本,同时增加底物利用率、提高菜籽多肽产量。本论文首先从菜籽粕中筛选出能高效水解菜籽蛋白的高温菌,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以验证高温固态发酵未灭菌菜籽粕制备多肽的可行性;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筛出菌以提高蛋白酶活力,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固态发酵未灭菌菜籽粕制备多肽的工艺参数;最后运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初步探究ARTP诱变出发菌高产高温蛋白酶潜在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高温与中温固态发酵未灭菌菜籽粕底物中菌落总数的差异,初步探究高温发酵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高温发酵可显着减少基质中嗜温微生物的生物量。采用水解圈初筛与蛋白酶活力复筛的方法,成功从菜籽粕中筛选出一株产高温蛋白酶菌株,命名为RM-2,其蛋白酶活力可达25.50 U/mL,经16S rRNA基因测序,表明菌株RM-2属于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2)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条件固态发酵未灭菌菜籽粕基质中的细菌群落组成与丰度,进一步验证高温发酵的可行性,并确定发酵优势菌种。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高温固态发酵未灭菌菜籽粕相比中温发酵,基质中的操作归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减少了37.5%,且高温发酵优势菌种为土(地)芽孢杆菌属(Geobacillus),其相对丰度为72.83%;经Beta-多样性分析,组间样本存在较大差异,对高温发酵组产生显着性影响的物种为地芽孢杆菌属(Geobacillus)。(3)以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为出发菌,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进行诱变,筛选出高产高温蛋白酶突变菌。结果表明,在通气量为10 SLM(标况下升每分钟,Standard Litre per Minute)、功率为100 W、诱变时间为5 s的条件下,ARTP诱变致死率可达90.5%,并在此条件下以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K值)为初筛指标、蛋白酶活力为复筛指标,筛选出一株产酶活力较高且能稳定遗传的突变菌株A75,其蛋白酶活力达到32.09 U/mL,相对于出发菌株提高了25.62%。(4)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突变菌株A75高温固态发酵未灭菌菜籽粕制备多肽的工艺参数。结果发现在每20 g不含水发酵基质中接种107 CFU菌量、发酵时间65 h、料液比1:1.6(g/mL)、发酵温度55℃、麸皮添加量20%(W/W)、MgSO4添加量0.1%(W/W)的条件下,菜籽多肽得率达到最大值6.78%,且小分子蛋白组分与总氨基酸含量较未发酵组均有所提高,分别提高了15.17%和16.47%。(5)初步探究ARTP诱变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机制。通过扫描电镜发现相对于出发菌株RM-2,突变菌株A75的菌体变为短杆状;利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发现突变菌株A75共发生了343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非同义突变位点,涉及的基因有121个,将差异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在GO(Gene Ontology)、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eggNOG(evolutionary genealogy of genes:Non-supervised Orthologous Groups)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发现有较多的差异基因参与氨基酸的转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组成以及氮化合物的代谢等过程中,说明ARTP诱变仪处理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时,活性粒子可能穿透了细胞膜,使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菌体蛋白酶的表达。
尹春筱[6](2018)在《产高温蛋白酶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文中指出热泉具有高温的环境特点,其中蕴含多种嗜热微生物,独特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具有特殊生理机制和独特基因的物种,是发现未知或具有特殊功能酶类的理想场所。蛋白酶可以催化蛋白质的水解,在酶学性质的研究中有很长的历史。蛋白酶同样也是重要的工业酶制剂,应用广泛,但当前存在着热稳定性差的局限性。本研究课题以腾冲热泉中收集到的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培养分离,筛选,基因组学等方法对嗜热原核微生物展开研究。本实验研究中,针对从云南腾冲热泉取得的水样进行产酶功能筛选,得到一株表达高温蛋白酶的菌株。首先对其进行驯化培养,主要是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能够分解脱脂奶粉产蛋白酶的菌株;同时探究温度、pH、碳源、氮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最后采用福林酚法测定蛋白酶活性,并对酶的最适pH、温度以及热稳定性、pH稳定性进行测定研究。实验结果筛选得到一株产蛋白酶菌株,经过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鉴定得到该菌株是Aneurinibacillus属。菌株生长的最适氮源、碳源、温度和pH分别为酵母粉、葡萄糖、55℃、pH 7.5。此外该菌株所产的蛋白酶最适温度为60℃,在pH79具有较好的酶活性。因此筛选得到的菌株为嗜热芽孢杆菌,所产的碱性蛋白酶具有较高的耐受温度和pH稳定性。采用PCR技术克隆比对后确定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pr,连接表达载体,构建pET-28a-spr原核表达载体,转化Trans1克隆感受态细胞,将验证成功的阳性克隆转化BL21大肠杆菌,17℃下IPTG诱导表达,破碎细胞,与空载对比后测定酶活。经测序表明,该蛋白酶基因为丝氨酸蛋白酶,全长1206bp,编码含有400个氨基酸残基的成熟蛋白,等电点为5.3,蛋白酶分子量约为42kDa。与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相比,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可以有效的将重组蛋白分泌到细胞外。构建PHY-spr表达载体,在Trans1感受态细胞中克隆,再转入SCK6枯草芽孢杆菌中表达,利用配制好的发酵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72h,与空载对照测定酶活。以腾冲热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热泉微生物的研究可加强我国对高温热泉微生物与高温酶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孙会忠,王小东,朱金峰,李广良,孙明辉,许自成,宋月芹[7](2015)在《烤烟内生高温菌YYFG3的分离鉴定及所产蛋白酶活性》文中提出通过固体分离培养基的分离培养和牛奶琼脂鉴别培养基的鉴别初筛,从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的初烤烟叶中分离到一株嗜热产蛋白酶菌株,编号为YYFG3,其生长温度范围是30℃-65℃,最适生长温度55℃左右,对pH的耐受范围是5-9,最适范围是6-7;在发酵产酶培养基中,56℃、180r/min条件下发酵32h的蛋白酶活力达到最大值35.3U/mL,故将YYFG3定性为产蛋白酶高温菌株。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该菌株形态特征的观察、相关生化特性的测定、16S rDNA的克隆测序以及对菌株分子遗传进化树的构建,确定菌株YYFG3隶属于土芽孢杆菌属Geobacillus,暂将其命名为Geobacillus sp.YYFG3。菌株YYFG3可作为产蛋白酶高温微生物诱变育种和全基因组育种的良好材料,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李曹龙[8](2014)在《产高温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及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文中指出从新疆吐鲁番地区土样中分离筛选获得176株菌株,进行产酶功能筛选,获得一株产高温蛋白酶菌株,生理生化性质和16SrRNA初步鉴定为特基拉芽孢杆菌,将其命名为BacillustequilensisC9。对该菌株所产蛋白酶进行酶学特性的研究表明,菌株C9所产蛋白酶的最适作用温度是55℃,80℃处理30min后,该酶仍保留1%的酶活,最适作用pH是9.0,该酶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较好;不同的金属离子处理后,Fe2+具有激活作用。对该菌株进行摇瓶发酵产酶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影响该菌株产酶的主要因素是葡萄糖含量、装液量和接种量。在PB试验筛选获得主效应因子后,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了二次回归方程模型,获得该菌株的最优发酵产酶条件为:葡萄糖含量1.3%,装液量45ml,接种量5%,在此条件下其酶活为86.17U/ml,与未优化时相比酶活提高了2.1倍。采用PCR技术克隆获得蛋白酶基因apr,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序列分析,构建pET-28a-apr原核表达载体,转化BL21大肠杆菌,37℃下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测定酶活。测序结果表明,该蛋白酶基因apr全长1098bp,与BacillussubtilisaprE(AB734697)有98%的同源性,编码含有299个氨基酸残基的成熟蛋白,是易溶、亲水性较强的蛋白,属于PeptidasesS8S53superfamily蛋白家族,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29kDa,蛋白酶酶活为28.4u/mL。运用包涵体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该蛋白,进行动力学研究表明,在以干酪素为底物,pH7.2温度45℃条件下,芽孢杆菌BacillustequilensisC9蛋白酶的Vmax为130.12umol/L﹒min,Km为0.655g/L。通过自然界分离选育的微生物菌群,由于突变率低,突变幅度小,很难获得高产菌株,利用诱发突变处理是最为可靠的微生物菌种选育方法。本研究采用紫外与NTG复合诱变育种,获得一株高酶活菌株N-12,与原始出发菌株相比,其酶活提高12.68%。
吴文婷[9](2012)在《地芽胞杆菌CHB1产高温酶液态发酵条件优化及其粗酶液性质初探》文中提出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是2001年命名的一个新属,是一类嗜热的、好氧或者兼性厌氧的芽胞杆菌。福建省农科院土壤肥料所微生物室在鸡舍旁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芽胞杆菌CHB1,经中国科学院鉴定为地芽胞杆菌。本研究以该菌株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的蛋白酶和淀粉酶进行了产酶条件优化和酶学特性研究,并克隆了编码α-淀粉酶的基因序列。CHB1能在高温条件下产蛋白酶,在60℃下于蛋白酶选择平板上观察到明显的水解圈。对地芽胞杆菌CHB1产蛋白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有利于产酶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2.0%,NaCl0.01%,CuSO40.001%。培养条件为:装液量40mL,接种量5.0%,起始pH7.0,培养温度60℃。优化后的酶活达70U。对该蛋白酶的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蛋白酶在100℃下处理3h仍保持70%以上的酶活,在60℃酶的活力达最高;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均有较高的活性,这表明粗酶液中含有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金属离子铜可以提高蛋白酶的活力,表明粗酶液中含有金属蛋白酶。CHB1的发酵液中含有丰富的蛋白酶资源,使得CHB1在工业应用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CHB1还能在高温条件下产淀粉酶,在60℃下于淀粉酶选择平板上观察到明显的水解圈。对地芽胞杆菌CHB1产淀粉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利于产酶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0.3%,大豆蛋白胨0.5%,糊精1.0%,氯化钙0.2%,磷酸二氢钾0.05%,硫酸铁0.05%。培养条件为:装液量30mL,接种量5%,起始pH7.0,培养温度60℃。优化后的酶活达80U。对该淀粉酶的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淀粉酶在100℃下处理1h仍保持80%以上的酶活,在60℃酶的活力达最高;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有较高的活性,但在酸性条件下更稳定;低浓度(0.01mol/L)的铝离子能提高α-淀粉酶的活力,而且一些变性剂、有机溶剂也会提高α-淀粉酶的活力。经硫酸铵分级沉淀后在SDS-PAGE上电泳观察得到淀粉酶的分子量为67.5kDa。利用地芽胞杆菌中已知的α-淀粉酶的序列设计简并引物,成功克隆得到CHB1α-淀粉酶的部分序列。通过染色体步移的方法获取α-淀粉酶两端的序列,成功扩增获得两端的片段。但遗憾的是,没有成功将两端片段连接到载体上进行测序。
伦镜盛,周新荣,胡忠,黄通旺[10](2011)在《嗜热菌P4的筛选、鉴定及其高温蛋白酶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用涂布平板法从温泉水中分离到1株产高温蛋白酶的嗜热菌,命名为P4.通过对菌株P4的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鉴定,初步确定其为一株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菌株P4所产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在65-75℃之间,最适催化pH值为8.0,Zn2+、Mg2+对菌株P4的酶活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菌株P4蛋白酶属于嗜热碱性蛋白酶,其酶活力在最适催化温度时达到每毫升发酵液10.0 U.
二、产高温蛋白酶高温菌的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高温蛋白酶高温菌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蛋白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蛋白酶概述 |
1.1.1 蛋白酶及其分类 |
1.1.2 微生物源蛋白酶 |
1.2 高产蛋白酶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1.2.1 传统蛋白酶菌种选育与改良 |
1.2.2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
1.2.3 基因工程育种 |
1.2.4 蛋白质工程 |
1.3 蛋白质降解对肉制品品质的影响 |
1.3.1 嫩度 |
1.3.2 风味 |
1.4 蛋白质氧化对肉制品品质的影响及控制方法 |
1.4.1 色泽 |
1.4.2 嫩度和持水性 |
1.4.3 风味 |
1.4.4 营养性质 |
1.4.5 控制蛋白质氧化的方法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理化性质和安全特性的影响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风干肉的制备 |
2.2.2 微生物的测定 |
2.2.3 水分含量的测定 |
2.2.4 pH值的测定 |
2.2.5 TBARS值的测定 |
2.2.6 色泽的测定 |
2.2.7 质构测定 |
2.2.8 生物胺的测定 |
2.2.9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水分含量的影响 |
2.3.2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pH的影响 |
2.3.3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TBARS的影响 |
2.3.4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色差值的影响 |
2.3.5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质构特性的影响 |
2.3.6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微生物质量的影响 |
2.3.7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中生物胺含量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蛋白质降解的影响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设计 |
3.2.2 总氮含量的测定 |
3.2.3 非蛋白氮含量的测定 |
3.2.4 氨基肽氮含量测定 |
3.2.5 TCA可溶性肽含量的测定 |
3.2.6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3.2.7 SDS-PAGE凝胶电泳 |
3.2.8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总氮含量的影响 |
3.3.2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非蛋白氮含量的影响 |
3.3.3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氨基肽氮的影响 |
3.3.4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TCA-可溶性肽的影响 |
3.3.5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3.6 牛肉风干期肌原纤维蛋白SDS-PAGE电泳 |
3.4 结论 |
第四章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蛋白质氧化的影响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设计 |
4.2.2 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 |
4.2.3 羰基值的测定 |
4.2.4 巯基值的测定 |
4.2.5 表面疏水性测定 |
4.2.6 蛋白质相互分子作用力测定 |
4.2.7 拉曼光谱扫描 |
4.2.8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羰基含量的影响 |
4.3.2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巯基含量的影响 |
4.3.3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4.3.4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
4.3.5 风干牛肉肌原纤维蛋白拉曼光谱条带的指认 |
4.3.6 风干牛肉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 |
4.3.7 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二级结构含量的影响 |
4.4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2)产高温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及在固态发酵菜籽粕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不同条件固态发酵时基质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
1.3.2 高温菌的分离纯化 |
1.3.3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
1.3.4 16S r RNA鉴定 |
1.3.4. 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1.3.4. 2 PCR扩增 |
1.3.4. 3 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 |
1.3.5 生长曲线的绘制 |
1.3.6 固态发酵中多肽含量的测定 |
1.3.6. 1 固态发酵 |
1.3.6. 2 多肽含量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条件固态发酵菜籽粕对菌落总数的影响 |
2.2 酪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 产高温蛋白酶菌株的初筛与复筛结果 |
2.4 16S r RNA鉴定结果 |
2.5 筛选菌株RM-2生长曲线 |
2.6 菌株RM-2在不同温度下固态发酵菜籽粕对多肽得率的影响 |
2.7 不同料液比固态发酵菜籽粕对多肽得率的影响 |
2.8 固态发酵不同时间对多肽得率的影响 |
3 结论 |
(3)不同蛋白酶对牦牛肉糜理化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蛋白酶 |
1.1.1 蛋白酶的简介 |
1.1.2 蛋白酶的应用 |
1.2 蛋白酶的分类 |
1.2.1 根据来源分类 |
1.2.2 根据温度分类 |
1.2.3 根据pH值分类 |
1.2.4 根据活性中心分类 |
1.2.5 根据水解肽链的方式分类 |
1.3 蛋白酶对肉品嫩度的影响 |
1.3.1 肉品嫩度 |
1.3.2 蛋白酶在肉的嫩化中的作用机理 |
1.4 五种酶在肉嫩化及水解中的应用 |
1.4.1 木瓜蛋白酶 |
1.4.2 无花果蛋白酶 |
1.4.3 胰蛋白酶 |
1.4.4 中性蛋白酶 |
1.4.5 弹性蛋白酶 |
1.5 肉糜食品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
1.5.1 肉肠 |
1.5.2 肉脯 |
1.5.3 肉饼 |
1.5.4 肉馅 |
1.5.5 肉丸 |
1.6 牦牛肉特点 |
1.7 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性 |
1.7.1 研究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7.3 创新性 |
第2章 无花果蛋白酶对牦牛肉糜理化和凝胶特性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牦牛肉糜的制备 |
2.3.2 指标测定 |
2.3.3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无花果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
2.4.2 无花果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pH值的影响 |
2.4.3 无花果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4.4 无花果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质构的影响 |
2.4.5 无花果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流变特性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木瓜蛋白酶对牦牛肉糜理化和凝胶特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牦牛肉糜的制备 |
3.3.2 指标测定 |
3.3.3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木瓜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
3.4.2 木瓜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pH值的影响 |
3.4.3 木瓜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4.4 木瓜蛋白酶对牦牛肉糜质构的影响 |
3.4.5 木瓜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流变特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性蛋白酶对牦牛肉糜理化和凝胶特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牦牛肉糜的制备 |
4.3.2 指标测定 |
4.3.3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中性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
4.4.2 中性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pH值的影响 |
4.4.3 中性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4.4 中性蛋白酶对牦牛肉糜质构的影响 |
4.4.5 中性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流变特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胰蛋白酶对牦牛肉糜凝胶特性和流变特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5.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牦牛肉糜的制备 |
5.3.2 指标测定 |
5.3.3 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胰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
5.4.2 胰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pH值的影响 |
5.4.3 胰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5.4.4 胰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质构的影响 |
5.4.5 胰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流变特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弹性蛋白酶对牦牛肉糜凝胶特性和流变特性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6.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6.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6.3 试验方法 |
6.3.1 牦牛肉糜的制备 |
6.3.2 指标测定 |
6.3.3 统计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弹性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
6.4.2 弹性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pH值的影响 |
6.4.3 弹性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6.4.4 弹性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质构的影响 |
6.4.5 弹性蛋白酶处理对牦牛肉糜流变特性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参加项目和发表论文 |
致谢 |
(4)耐热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土壤样品 |
1.1.2 主要仪器 |
1.1.3 试剂 |
1.1.4 培养基 |
1.2 试验方法 |
1.2.1 菌株富集 |
1.2.2 菌株初筛 |
1.2.3 菌株复筛 |
1.2.4 菌株鉴定 |
1.2.4. 1 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 |
1.2.4. 2 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和分析 |
1.2.5 菌株最适生长温度 |
1.2.6 酶学性质 |
1.2.6. 1 温度对酶活的影响 |
1.2.6. 2 pH对酶活的影响 |
1.2.6. 3 酶的热稳定性 |
1.2.6. 4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酶菌株的筛选 |
2.2 菌种鉴定 |
2.2.1 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 |
2.2.2 16S rR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 |
2.3 菌种的最适生长温度 |
2.4 菌株Pro-55的蛋白酶性质 |
2.4.1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 |
2.4.2 温度对酶活的影响 |
2.4.3 蛋白酶的最适反应pH |
2.4.4 蛋白酶热稳定性 |
2.4.5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
3 结论 |
(5)高温蛋白酶产生菌的选育及其在固态发酵菜籽粕制备多肽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菜籽多肽的研究现状 |
1.1.1 菜籽多肽的活性 |
1.1.2 菜籽多肽的制备方法 |
1.2 固态发酵饼粕的研究现状 |
1.2.1 固态发酵优缺点 |
1.2.2 固态发酵灭菌方式 |
1.3 高温菌在固态发酵中的应用 |
1.3.1 高温菌 |
1.3.2 高温蛋白酶 |
1.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在发酵中的应用 |
1.5 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
1.5.1 传统诱变育种手段 |
1.5.2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技术 |
1.5.3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微生物的机制研究 |
1.6 研究目的、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菜籽粕中高温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菌种鉴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仪器 |
2.2.1 不同温度固态发酵菜籽粕试验的菌种 |
2.2.2 材料与试剂 |
2.2.3 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发酵培养基的配制 |
2.3.2 不同条件固态发酵基质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
2.3.3 高温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纯化与保藏 |
2.3.4 高温蛋白酶产生菌的初筛与复筛方法 |
2.3.5 筛出菌16S rRNA鉴定 |
2.3.6 筛出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
2.3.7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条件固态发酵对菜籽粕中菌落总数的影响 |
2.4.2 高温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 |
2.4.3 筛出菌革兰氏染色及16S rRNA鉴定 |
2.4.4 筛出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固态发酵菜籽粕基质中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仪器 |
3.2.1 发酵菌种 |
3.2.2 材料与试剂 |
3.2.3 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发酵基质样本的制备 |
3.3.2 发酵基质基因组总DNA的提取和质检 |
3.3.3 V3-V4 区的PCR扩增 |
3.3.4 PCR扩增产物纯化和上机测序 |
3.3.5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样本中细菌有效序列统计 |
3.4.2 Reads抽平处理及OTU聚类结果 |
3.4.3 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 |
3.4.4 稀释性曲线分析 |
3.4.5 发酵基质样本中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3.4.6 Weighted UniFrac热图分析 |
3.4.7 PCoA分析 |
3.4.8 LDA LEfSe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RTP诱变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及其固态发酵菜籽粕制备多肽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仪器 |
4.2.1 菌种 |
4.2.2 材料与试剂 |
4.2.3 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初筛培养基的配制 |
4.3.2 发酵产物的测定方法 |
4.3.3 ARTP诱变RM-2 高产高温蛋白酶的方法 |
4.3.4 突变菌株菌种鉴定 |
4.3.5 突变菌株固态发酵菜籽粕工艺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 |
4.3.6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ARTP诱变致死率统计 |
4.4.2 突变菌株初筛与复筛结果 |
4.4.3 诱变菌株产酶稳定性试验 |
4.4.4 突变菌株A75 菌种鉴定结果 |
4.4.5 诱变菌株A75 固态发酵菜籽粕单因素试验 |
4.4.6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固态发酵条件 |
4.4.7 最优发酵工艺下基质中蛋白分子量分布 |
4.4.8 最优发酵工艺下基质中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RTP诱变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高产高温蛋白酶机制初步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仪器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
5.3.2 诱变前后菌株产生水解圈的测定 |
5.3.3 基因组DNA的建库测序 |
5.3.4 基因组重测序原始数据的质控 |
5.3.5 参考基因组的选择 |
5.3.6 SNP突变位点的统计 |
5.3.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ARTP处理对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形态的影响 |
5.4.2 诱变前后菌株产生水解圈直径的比较 |
5.4.3 基因组重测序的数据质量控制 |
5.4.4 样本Clean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结果 |
5.4.5 SNP位点检测结果 |
5.4.6 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产高温蛋白酶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极端微生物 |
1.1.1 嗜热微生物 |
1.1.2 嗜冷微生物 |
1.2 热泉环境中嗜热微生物的研究 |
1.3 热泉环境中高温酶 |
1.3.1 高温蛋白酶研究概述 |
1.4 蛋白酶的分类与命名 |
1.4.1 丝氨酸蛋白酶 |
1.4.2 金属蛋白酶 |
1.4.3 天门冬氨酸蛋白酶 |
1.4.4 半胱氨酸蛋白酶 |
1.5 高温蛋白酶的分类 |
1.5.1 高温蛋白酶的来源 |
1.5.2 影响嗜热酶稳定性的因素 |
1.5.3 构想的刚性与柔性 |
1.6 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1.6.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
1.6.2 芽孢杆菌表达系统 |
1.6.3 酵母表达系统 |
1.6.4 丝状真菌表达系统 |
1.7 高温蛋白酶的功能和应用 |
1.7.1 高温蛋白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
1.8 产蛋白酶菌株的选育 |
1.8.1 诱变选育 |
1.8.2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
1.8.3 基因工程育种 |
1.9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产蛋白酶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条件 |
2.1 实验材料 |
2.1.1 Biolog微孔板与主要仪器 |
2.1.2 主要培养基 |
2.2 实验方法 |
2.2.1 产胞外蛋白酶的菌株的初筛选与分离纯化 |
2.2.2 产胞外蛋白酶菌株的复筛 |
2.2.3 酪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4 AWCD值的计算 |
2.2.5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 菌株的生长特性 |
2.3.1 碳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2.3.2 氮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2.3.3 不同温度对菌株的影响 |
2.3.4 pH值对菌株的影响 |
2.3.5 通过最适生长条件确定生长曲线 |
2.4 菌株种属的鉴定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通过对BiologGenⅢ微孔板的碳源筛选菌株 |
2.5.2 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
2.5.3 酪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2.5.4 菌株的种属鉴定 |
2.5.5 探究碳源、氮源、温度及pH对菌株生长情况的影响 |
2.5.6 菌株的生长曲线测定 |
2.6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产高温蛋白酶菌株酶学特性及产酶条件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粗酶液的制备 |
3.2.2 蛋白酶酶学性质的分析 |
3.2.3 菌株产酶的单因素试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pH值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3.3.2 温度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3.3.3 蛋白酶的热稳定性探究 |
3.3.4 pH值对蛋白酶稳定性的影响 |
3.4 酶活性质影响结论 |
3.5 蛋白酶菌株发酵产酶条件的研究 |
3.5.1 不同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
3.5.2 发酵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
3.5.3 起始pH值对发酵培养基产酶的影响 |
3.6 发酵培养条件小结 |
第四章 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4.1 蛋白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
4.1.1 菌株、载体、工具酶与试剂 |
4.1.2 溶液 |
4.1.3 培养基 |
4.1.4 引物合成与DNA测序 |
4.1.5 实验所用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蛋白酶基因spr的克隆 |
4.2.2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4.2.3 蛋白酶基因的原核表达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蛋白酶基因的克隆 |
4.3.2 pET-28a表达载体的验证 |
4.3.3 阳性克隆子的筛选 |
4.3.4 菌株的诱导表达 |
4.4 讨论 |
第五章 蛋白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表达 |
5.1 实验材料 |
5.1.1 菌株、载体、酶和试剂 |
5.1.2 实验所需的溶液 |
5.1.3 培养基 |
5.1.4 引物的合成及DNA测序 |
5.1.5 实验所用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蛋白酶重组质粒的构建 |
5.2.2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
5.2.3 蛋白酶基因的表达 |
5.3 实验结果 |
5.3.1 蛋白酶基因的扩增 |
5.3.2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
5.4 蛋白酶基因的表达与鉴定 |
5.5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重组蛋白酶的酶学性质 |
6.1 实验材料 |
6.1.1 菌株 |
6.1.2 试剂 |
6.1.3 培养基 |
6.1.4 实验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SCK6-spr的表达与纯化 |
6.2.2 蛋白质定量 |
6.2.3 以酪蛋白为底物测定SCK6-spr的酶学性质 |
6.3 结果 |
6.3.1 重组表达酶SCK6-spr的纯化 |
6.3.2 蛋白质的定量 |
6.3.3 SCK6-spr的最适pH值 |
6.3.4 SCK6-spr的最适温度 |
6.3.5 SCK6-spr的pH稳定性 |
6.3.6 SCK6-spr的热稳定性 |
6.3.7 SCK6-spr的动力学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7)烤烟内生高温菌YYFG3的分离鉴定及所产蛋白酶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菌株的分离及筛选 |
1.2.2 菌株生长温度范围及最适温度测定 |
1.2.3 菌株生长p H耐受范围测定 |
1.2.4 菌株生长与产蛋白酶的关系 |
1.2.5 菌株的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目标菌株的获得 |
2.2 YYFG3 的生长特性 |
2.3 YYFG3 的生长与产蛋白酶曲线 |
2.4 菌株YYFG3 的鉴定 |
2.4.1 表型特征 |
2.4.2 生理生化特性 |
2.4.3 16S r DNA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8)产高温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及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极端微生物 |
1.2 高温蛋白酶研究概述 |
1.2.1 蛋白酶的分类与命名 |
1.2.2 蛋白酶基因克隆与表达 |
1.3 高温蛋白酶的功能和应用 |
1.3.1 高温蛋白酶的功能 |
1.3.2 高温蛋白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
1.4 蛋白酶的作用机制 |
1.4.1 丝氨酸蛋白酶 |
1.4.2 天冬氨酸蛋白酶 |
1.4.3 半胱氨酸蛋白酶 |
1.4.4 金属蛋白酶 |
1.5 产蛋白酶菌株的选育 |
1.5.1 诱变选育 |
1.5.2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
1.5.3 基因工程育种 |
1.5.4 蛋白质工程选育高产菌株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产高温蛋白酶菌株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
2.3.2 产高温蛋白酶菌株的筛选(透明圈法) |
2.3.3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
2.3.4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5 菌株生长曲线 |
2.4 菌株的生理生化与分子鉴定 |
2.4.1 形态学观察与生理生化特性 |
2.4.2 菌株的分子鉴定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
2.5.2 酪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2.5.3 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
2.5.4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与生理生化试验 |
2.5.5 菌株的分子鉴定 |
2.5.6 菌株C9的生长曲线 |
2.6 结论 |
第三章 产高温蛋白酶菌株酶学特性与产酶条件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制备粗酶液 |
3.2.2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
3.2.3 蛋白酶酶学特性的研究 |
3.2.4 C9菌株发酵产酶条件的优化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蛋白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
3.3.2 菌株C9发酵产酶条件的研究 |
3.3.3 运用响应面法发酵产酶条件的优化 |
3.4 结论 |
第四章 蛋白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酶动力学研究 |
4.1 菌种和载体 |
4.2 试验方法 |
4.2.1 Bacillus tequilensisC9总DNA的提取 |
4.2.2 目的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4.2.3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表达 |
4.2.4 蛋白酶的分离纯化与酶动力学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蛋白酶基因apr的克隆 |
4.3.2 重组质粒的鉴定 |
4.3.3 重组质粒pMD18-apr测序及序列分析 |
4.3.4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表达 |
4.3.5 目的基因诱导表达分析 |
4.3.6 透明圈活性检测 |
4.3.7 蛋白酶分离纯化 |
4.3.8 蛋白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4.4 结论 |
第五章 复合诱变育种选育高酶活诱变菌株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菌株筛选方法 |
5.2.2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
5.2.3 复合诱变育种 |
5.2.4 遗传稳定性试验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紫外诱变结果 |
5.3.2 紫外-NTG复合诱变 |
5.3.3 突变菌株的筛选 |
5.3.4 遗传稳定性检测 |
5.4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讨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主要培养基、溶液配制 |
附录二 主要分子实验方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 |
(9)地芽胞杆菌CHB1产高温酶液态发酵条件优化及其粗酶液性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高温微生物 |
1.1.1 高温微生物的界定 |
1.1.2 高温微生物的特点 |
1.1.3 高温微生物的耐热机理 |
1.1.4 高温微生物的应用 |
1.2 Geobacillus sp |
1.2.1 Geobacillus sp.的分类地位 |
1.2.2 Geobacillus sp.的特点 |
1.3 高温酶 |
1.3.1 耐高温酶的获取 |
1.3.2 耐高温酶的优势特点 |
1.3.3 耐高温酶的耐热机制 |
1.3.4 耐高温酶的应用 |
1.4 蛋白酶 |
1.4.1 蛋白酶的分类 |
1.4.2 蛋白酶的应用 |
1.4.3 耐高温蛋白酶 |
1.4.4 耐高温蛋白酶的研究 |
1.4.5 耐高温蛋白酶的应用 |
1.5 淀粉酶 |
1.5.1 淀粉酶的分类 |
1.5.2 高温α-淀粉酶 |
1.5.3 高温α-淀粉酶的应用 |
1.5.4 高温α-淀粉酶的研究现状 |
1.6 本实验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
2 耐高温蛋白酶的酶学性质与产酶优化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 |
2.1.2 培养基 |
2.1.3 试剂与仪器 |
2.1.4 试剂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粗酶液的制备 |
2.2.2 产酶类型试验 |
2.2.3 蛋白酶活性测定 |
2.2.4 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
2.2.5 酶的热稳定性 |
2.2.6 酶的最适 pH |
2.2.7 酶的 pH 稳定性 |
2.2.8 不同金属离子、有机溶剂、变性剂对酶的活性的影响 |
2.2.9 蛋白酶选择性平板方法检测蛋白酶的性质 |
2.2.10 产蛋白酶培养基的优化 |
2.2.11 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蛋白酶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2 蛋白酶的温度性质 |
2.3.3 蛋白酶的热稳定性 |
2.3.4 蛋白酶的 pH 性质 |
2.3.5 蛋白酶的 pH 稳定性 |
2.3.6 金属离子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2.3.7 表面活性剂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2.3.8 产蛋白酶培养基优化 |
2.3.9 蛋白酶培养条件优化 |
2.3.10 蛋白酶产酶曲线 |
3 耐高温淀粉酶的酶学性质与产酶优化 |
3.1 实验材料 |
3.1.1 菌株 |
3.1.2 培养基 |
3.1.3 试剂与仪器 |
3.1.4 试剂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粗酶液的制备 |
3.2.2 产酶类型试验 |
3.2.3 淀粉酶的活性测定 |
3.2.4 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
3.2.5 酶的热稳定性 |
3.2.6 酶的最适 pH |
3.2.7 酶的 pH 稳定性 |
3.2.8 不同金属离子、有机溶剂、变性剂对酶的活性的影响 |
3.2.9 蛋白酶选择性平板方法检测蛋白酶的性质 |
3.2.10 钙离子对淀粉酶热稳定性的影响 |
3.2.11 产蛋白酶培养基的优化 |
3.2.12 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标准曲线 |
3.3.2 淀粉酶的温度性质 |
3.3.3 淀粉酶的热稳定性 |
3.3.4 淀粉酶的 pH 性质 |
3.3.5 淀粉酶的 pH 稳定性 |
3.3.6 金属离子对淀粉酶的影响 |
3.3.7 变性剂、表面活性剂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3.3.8 钙离子对淀粉酶热稳定性的影响 |
3.3.9 产淀粉酶培养基的优化 |
3.3.10 淀粉酶培养条件的优化 |
3.3.11 淀粉酶的产酶曲线 |
4 α-淀粉酶的克隆、分离 |
4.1 实验材料 |
4.1.1 菌株 |
4.1.2 培养基 |
4.1.3 试剂与仪器 |
4.1.4 溶液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基因组总 DNA 的提取 |
4.2.2 琼脂糖凝胶电泳 |
4.2.3 PCR 扩增 |
4.2.4 感受态细胞制备 |
4.2.5 转化与筛选 |
4.2.6 PCR 验证 |
4.2.7 5’端基因克隆 |
4.2.8 3’端基因克隆 |
4.2.9 蛋白的分离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4.3.2 通用引物的设计 |
4.3.3 α-淀粉酶部分基因的扩增 |
4.3.4 α-淀粉酶部分基因的序列 |
4.3.5 染色体步移中引物的设计 |
4.3.6 染色体步移扩增α-淀粉酶两端序列 |
4.3.7 α-淀粉酶的分子量的确定 |
5 结论 |
5.1 酶活力两种方法的选择 |
5.2 胞外酶的研究 |
5.3 耐高温蛋白酶 |
5.4 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
5.5 pH 对酶活力的影响 |
5.6 产酶培养基的优化 |
5.7 α-淀粉酶基因的克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嗜热菌P4的筛选、鉴定及其高温蛋白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培养基 |
1.3 产蛋白酶耐高温菌株的筛选 |
1.4 液体发酵 |
1.5 菌种的鉴定 |
1.5.1 生理生化鉴定 |
1.5.2 16S r RNA基因鉴定 |
1.6 蛋白酶的比活力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嗜热菌的筛选 |
2.2 嗜热菌P4的鉴定 |
2.3 菌株P4的蛋白酶性质 |
2.3.1 菌株P4的产酶曲线 |
2.3.2 最适催化温度 |
2.3.3 最适催化pH值 |
2.3.4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
3 讨论 |
四、产高温蛋白酶高温菌的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产蛋白酶乳酸菌对风干牛肉蛋白质的影响[D]. 刘世琳.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产高温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及在固态发酵菜籽粕中的初步应用[J]. 侯小珊,汤颖秀,马海乐,何荣海. 粮食与油脂, 2020(12)
- [3]不同蛋白酶对牦牛肉糜理化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研究[D]. 李琦.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 [4]耐热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J]. 桑鹏,王肇衿,陈贵元,杨力权. 中国饲料, 2019(23)
- [5]高温蛋白酶产生菌的选育及其在固态发酵菜籽粕制备多肽中的应用[D]. 侯小珊. 江苏大学, 2019(10)
- [6]产高温蛋白酶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 尹春筱. 东华理工大学, 2018(12)
- [7]烤烟内生高温菌YYFG3的分离鉴定及所产蛋白酶活性[J]. 孙会忠,王小东,朱金峰,李广良,孙明辉,许自成,宋月芹. 中国烟草学报, 2015(06)
- [8]产高温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及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 李曹龙.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9]地芽胞杆菌CHB1产高温酶液态发酵条件优化及其粗酶液性质初探[D]. 吴文婷.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 [10]嗜热菌P4的筛选、鉴定及其高温蛋白酶性质研究[J]. 伦镜盛,周新荣,胡忠,黄通旺.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