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谐波的危害及其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一然[1](2021)在《电网谐波、间谐波和超高次谐波检测算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力系统中非线负荷的不断增加,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向电网注入大量谐波、间谐波和超高次谐波成分,导致电网电能质量严重恶化。准确检测出谐波、间谐波和超高次谐波分量是对其治理的前提,对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是谐波分析的主要工具,但在非同步采样或非整周期截断时会产生频谱泄漏和栅栏效应,影响谐波和间谐波的检测精度。针对此问题,探讨了常用窗函数的特性以及窗函数的选取原则,采用时域加窗以抑制频谱泄漏;推导了双谱线插值算法的校正过程,采用频域插值以减小栅栏效应。同时给出了不同窗函数下相关参数的修正公式和加窗插值FFT算法框架。仿真验证了改进算法相比于传统FFT算法能有效抑制频谱泄漏和栅栏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谐波和间谐波的检测精度。接着,在加窗插值FFT算法基础上,结合全相位FFT数据预处理流程和频谱分析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窗全相位FFT双谱线插值的谐波和间谐波检测算法。利用双窗全相位FFT主谱线相位值来估计信号初相位,并选择紧邻峰值频点的左右两根谱线进行频率和幅值的插值校正,同时结合多项式拟合函数推导出典型窗函数下全相位FFT的实用修正公式。通过与FFT双谱线插值法、全相位FFT 比值法及全相位FFT相位差法的仿真对比实验,在密集频谱分析、谐波和间谐波的高精度检测及克服白噪声污染等方面,验证了所提出新算法的准确性与优势性。为缓解奈奎斯特采样定理下超高谐波检测中的海量数据采样与传输问题,将压缩感知理论应用于电网超高次谐波信号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加窗测量矩阵和插值校正的压缩感知超高次谐波检测算法。分析超高次谐波信号在DFT基下的稀疏性以满足压缩感知的前提条件,构造加窗测量矩阵对原始信号进行压缩采样以从本质上抑制频谱泄漏,采用稀疏度自适应压缩采样匹配追踪重构算法实现超高次谐波压缩重构,对重构的稀疏信号进行插值修正以减小检测误差。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新算法在检测精度、压缩性能以及数据存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突破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对采样频率的限制,用较少数据实现对超高次谐波分量的准确检测。
石磊磊[2](2020)在《电力电子化主动配电网分散谐波电网侧全局协同治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含变流器分布式发电和电力电子用电设备大规模渗透到配电网,以及交直流电网转换器、电力电子变压器等电网控制设备迅速发展应用,现代配电网呈现显着的电力电子化趋势。大量电力电子设备的高密度接入使电网的谐波污染日趋严重。电力电子化配电网中单个电力电子设备的谐波发射量虽较为有限,可视为微谐波源,但大量微谐波源的叠加却不容忽视。因而现代配电网谐波污染呈现高密度、分散化、全网化的特点。针对现代配电网电力电子化导致谐波源高密度接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压检测型有源电力滤波器(Voltage Detection Active Power Filter,VDAPF)的谐波分布式全局优化治理方案,采用全局优化与本地控制相结合的策略实现谐波分布式协同治理。具体内容如下:研究了基于非侵入式负荷监测(Non-intrusive load monitoring,NILM)数据构建台区用电设备运行状态的时间序列马尔科夫链(Markov Chain,MC)的谐波等效建模方法。建立了分散谐波源设备的分类策略以及典型谐波源的谐波Norton等效模型。利用MC模拟的用电设备投切状态以及NILM技术获取的用户设备启停状态辨识数据,建立负荷接入数量动态变化的时序特性模型,并将设备启停时序模型代入谐波Norton等效电路,从而得到台区谐波设备群体向上级电网节点的谐波发射行为模型。研究了VDAPF的实现原理,建立了反映治理强度与谐波电压关系的VDAPF本地运行控制特性。通过分析被控节点谐波电压与控制节点谐波电导治理灵敏度关系,构建了以VDAPF接入点为参考的谐波治理分区算法。根据电网分区治理需要并结合分区谐波灵敏度分析,提出了基于分区灵敏度的VDAPF本地运行控制特性参数选取方法,实现本地在线治理,可有效适应时变污染。提出一种基于VDAPF的电网侧全局分布式治理策略,建立了长时间尺度全局优化与短时间尺度本地运行特征参数设置相结合的多时间尺度分布式协同治理方法。在长时间尺度上,建立以全网各节点电压畸变指标最优为目标的分布式VDAPF运行点优化配置模型,实现全网谐波长时间尺度全局优化。在此基础上,针对配电网谐波的时变性,建立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原理短时间尺度滚动优化模型,以修正长时间尺度上谐波预测误差带来的治理偏差,实现治理决策对随机谐波扰动的有效抑制。通过长时间尺度全局优化与短时间尺度在线滚动优化相结合,实现全网多时间尺度分布式协调优化治理。针对全网优化节点维度高不利于全局均衡优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电能质量观测节点动态选择策略。通过提取配电网中各节点电压谐波信号观测数据的重要特征点,利用互插值寻优算法构建相同时间维数的数组序列。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各节点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各节点电压信号数据之间的关联度将配电网若干节点集群聚合为一个主导谐波治理观测节点,并依据主导观测节点进行谐波全局优化治理。通过分析主导观测节点的治理效果,验证了观测节点选择方法的合理性,更便于全局谐波均衡治理。
王世伟[3](2020)在《宽频域谐波在多端口网络中的劣化机理与治理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进步促使电力系统朝智能化的方向迈进,进而涌现出了大批诸如电动汽车等新型用电负荷以及新能源发电等新型发电技术,电网中的谐波随之具有间歇性与不确定性,其频带逐渐向高频率延伸,呈现出宽频域的趋势。在长距离输电中,输电线路的对地电容不容忽略,导致线路在较高频率处会发生谐振,因此当电网中含有满足谐振条件的谐波时,会在输电线路的谐振作用下发生谐波放大,导致系统保护误动、器件烧毁等现象。本文针对电网中存在的宽频域谐波谐振现象,利用电力系统中各元件的谐波域模型建立了多端口网络的谐波模型,通过对谐波在多端口网络中传播规律的分析,提出了适用于多端口网络中谐波谐振的抑制策略。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电力系统中输电线路、变压器等常见元件的谐波模型,同时总结了电流型变流器与电压型变流器的诺顿等效模型,在电力系统二端口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电力系统的多端口模型。第二部分利用奇异值分解理论对电力系统多端口网络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宽频域谐波在其中的传播规律,同时分析了各个节点对其他节点的影响以及各节点的受影响程度。结合前一部分的内容在实际工程问题层面进行了分析计算,并且提出了一种简化的分析方法。第三部分就现有的滤波技术分别介绍了注入型有源滤波器与虚拟阻抗型有源滤波器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适用于宽频域谐波谐振背景的谐波抑制措施,同时利用模态分析的方法对多端口网络的谐波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影响因子的谐波治理点选择方案,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在不同节点处治理方案效果的差别。第四部分介绍了有源滤波器中数字低通滤波器的设计,同时借助RT-LAB平台,通过半实物仿真的方式验证了虚拟阻抗型有源滤波器在远离谐波源、网络中有多个谐波源时具有一定的谐波治理效果。
李来保[4](2020)在《三相四线制APF中关键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控型开关器件的诞生,使电力电子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随着非线性电力电子装置的大量使用,给电网注入了大量谐波电流。此外无功电流和三相不平衡电流也让电网电能质量面临严峻的挑战。有源电力滤波器(Active Power Filter,APF)能够有效降低电网谐波含量,对改善电能质量有良好且明显的作用,APF的理论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三相四线制三电平APF电容中点与电网中线相连,可以额外补偿零序谐波,更符合实际工况的使用需求。本文介绍的三相四线制APF拓扑结构为中点钳位型(Neutral Point Clamp,NPC)三电平变流器。首先构造三相四线制三电平变流器数学模型并分析运行原理,介绍中点电位平衡机理和几种常用的调制策略。本文采用了基于传统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和傅里叶变换理论的指令电流提取方法,能有效提取出三相负载的谐波电流、无功电流、负序电流和零序电流,分析了APF补偿原理。基于同步旋转坐标系对电网电压进行正负序分离,本文采用一种基于遗忘迭代滤波的电网相位校正策略,可以在电网不对称时准确且快速的计算出电网相位角。内环指令电流跟踪采用无差拍控制(Deadbeat Control,DBC),通过分析三相四线制DBC控制原理和控制模型,给出了基于数字芯片计算的DBC控制策略。针对传统DBC对电流的跟踪问题,本文采用一种电流预测校正和电流误差补偿的改进DBC算法,可有效提高补偿精度。最后通过搭建基于LCL滤波器的三相四线制APF实验平台,验证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余晨[5](2020)在《一种改进的小波变换电力系统谐波检测抗混叠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谐波检测是谐波治理的基础,傅里叶变换是一种有效的谐波检测检测方法,主要用来检测平稳信号,电力系统谐波主要是对非平稳信号的检测,傅里叶变换显得无能为力。小波变换具有时频局部化功能,能够同时实现平稳信号和非平稳信号的检测,满足电力系统谐波检测的要求,但是小波变换在谐波检测过程中容易发生频谱混叠现象,高频信息混入到低频信息中,无法将基波和谐波进行有效的分离,导致谐波检测的精度大大降低,电力系统谐波具有很大的非稳定性和复杂性,因此,使用有效地方法对小波混叠现象进行抑制甚至消除对电力系统谐波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别从数学和物理两方面对小波混叠现象进行了分析,利用传统的小波变换方法对电力系统谐波进行仿真,结果发现,频谱混叠现象非常明显。在此基础上,比较了现有的三种抗混叠方法,针对其共有的抗混叠效果差,计算量大等缺点,提出了在Mallat基本算法小波分解和重构滤波器之间加奇抽取支路并作双混叠补偿的新方法,结果表明,改进算法不仅抗混叠效果良好,而且减小了计算量。(2)分析了几种常用的小波基函数的特点和性质,通过比较,最终选择了消失矩阶数大、频带划分效果好的db20小波作为电力系统谐波分析的小波基函数。从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出发,并结合电力系统谐波检测的要求,进行了采样频率的选择。(3)将改进算法分别应用于仅含有稳态谐波成分和同时含有稳态和暂态两种谐波成分的电力系统谐波仿真实验中。通过分析和算例比较,此方法不仅可以分离出稳态谐波信号,还可以确定暂态谐波发生的起止时刻,并将仿真结果和理论值做了比较,结果表明,仿真值和理论值非常接近,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通过仿真分析可知,论文所使用的前插奇抽取并作双混叠补偿的新算法,能够有效消除小波变换过程中的频谱混叠现象,这种新算法可以将电力系统基波信号和谐波信号进行有效的分离,确定非平稳信号的发生和截止时刻,提高电力系统谐波检测的准确性,在谐波检测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吴肇恒[6](2019)在《Vv牵引供电系统电能质量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受正向高速化发展的电气化铁路的影响,周边电网电能质量问题日益突出,这会对居民用电、工厂生产等造成效率和安全问题。因此治理电力牵引的电力污染问题是当今一重要课题。本文对治理电铁电能质量负序、无功、谐波的各种方法和原理进行了介绍分析,并以铁路功率调节器(RPC)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内容如下:首先简述了铁路电力牵引基本结构,叙述目前牵引系统电力污染状况,分析交-直型及交-直-交型机车的电能质量,详述牵引系统中Vv联结变压器等几种变压器,比较了国内外不同的几种治理措施,如改进电网、加装铁路功率调节器(RPC)等。然后,本文的研究重点在Vv变压器下的铁路功率调节器,对其原理、特点、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包含推导Vv变电气特征公式;从向量图分析RPC治理无功、负序的原理,建立完全补偿模型和不完全补偿时量化补偿程度的数学模型;分析治理负序、无功和谐波有源与无源混合方案;阐述无源LC滤波器的一般设计思路,并以一PQMS工程样机展示了RPC的实际应用效果。接着,介绍VSC的调制方式进行后,提出基于多绕组变压器耦合多重化RPC的载波移相调制(CPS-SPWM),展示了其能效于多倍开关频率及多电平变流器的特点,并用以双边傅里叶变换为基础的含贝塞尔函数的数学公式进行了SPWM及CPS-SPWM谐波描述,分析了CPS-SPWM较于SPWM能抑制大量谐波的原理,且进行了仿真验证。对RPC幅相控制策略的功率变化规律进行数学分析,其中考虑了VSC交流侧电抗及内阻,建立设备收发有功、无功与SPWM调制波参数的严谨数学关系式,揭示幅相控制下功率随参数变化规律及有功、无功耦合状况。分析介绍几种常见的控制后,建立基于PI控制器的幅相控制下的全RPC系统仿真模型,模型包含实时基于对负荷测量的补偿功率给定值计算、RPC有功无功PI控制环、BTBC直流电容恒定控制环。本文的作者发现RPC补偿效果未达到负序、无功的完全治理,于是对Vv-RPC治理电能质量的误差做了定性分析,也对传统补偿策略的不完美之处进行了剖析,提出传统控制方式存在一些缺陷,并为解决提出了基于幅相控制改进方案,设计了一种RPC两相对称的控制方式,且引入电网侧电能质量作补偿微调。最后,提出基于RPC的Vv-RPQMS原理样机,进行了BTBC串联电抗器、直流电容器等参数设计,搭建simulink模型进行全系统仿真。仿真验证了本文所述的CPS-SPWM调制、PI控制器及幅相控制等各种用于RPC的控制技术的可行性,证实了Vv-RPQMS装置的有效性,也验证了所提出的对称的、引入电网侧信息的新控制方法对更进一步改善电能质量中负序、无功问题的有效性。
龚家康[7](2019)在《MMC-RPC电能质量控制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电气化铁路的飞速发展,给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带来了诸如谐波、无功及负序电流等诸多电能质量问题,它们不但影响了铁路系统的稳定运行,还给上游的公共电网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为更好地治理上述牵引供电系统中的电能质量问题,专家学者在传统的铁路功率调节器(Railway Static Power Conditioner,RPC)中运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技术构成新型铁路功率调节器(MMC-RPC),因其耐压程度高、补偿容量大、动静态性能好且具有无需降压变压器便可与牵引网直接相连等优势在诸多电力电子的电能补偿装置中脱颖而出。本文针对采用V/v变压器的牵引供电系统相连MMC-RPC进行研究,作了以下工作与研究:本文首先对牵引供电系统中存在的电能质量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对牵引供电系统中的负序、谐波和无功等电能质量问题的分析,对以往广大学者所采用的各种治理方案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发现均不能有效治理牵引网中的电能质量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将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运用在牵引网中的铁路功率调节器(Railway Static Power Conditioner,RPC)可以有效解决稳态时牵引供电系统中的电能质量问题。但电力机车的运行工况一般较为复杂,系统常处于负载、系统频率发生波动的不稳定状态,在这种复杂工况下,MMC-RPC的治理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为了提高MMC-RPC对各种工况的适应能力及其治理效果,本文通过对MMC-RPC进行建模,了解MMC-RPC工作原理,分析了其常规的时域→αβ坐标→dq旋转坐标下的数学模型转换,并通过借助二阶广义积分构造出输出信号正交的虚拟分量β轴来完成其换过程。其次通过对牵引供电系统中的电流、功率补偿指令的提取和分析,发现在传统二阶广义积分器的基础上结合锁频环,MMC-RPC不仅可以有效治理牵引供电系统中的电能质量问题,还能提高MMC-RPC对牵引供电系统中频率变化的适应性,增强了MMC-RPC在牵引供电系统中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最后在双闭环控制、比例积分谐振控制器中运用SOGI-FLL,通过Matlab/Sumilink进行仿真验证,验证了用SOGI-FLL代替MMC-RPC中的二阶广义积分器和锁相环,当系统工况发生变化时,其具有良好的频率的适应能力及其对牵引供电系统电能质量良好的抑制效果。
徐宵[8](2019)在《单相有源滤波器谐波检测与H∞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与此同时,电力电子装置的广泛使用导致大量谐波注入电网,造成“电网污染”,进而威胁到各装置的正常运行,同时也增加了发生危险事故的概率。因此,谐波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由于有源滤波器在治理谐波问题上效果显着,因此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目前单相设备在电力电子设备及日常生活中占的比例要远大于三相设备,所以对单相有源滤波器展开研究具有现实需求和实际意义。本文以提高单相有源滤波器的补偿性能和鲁棒性为目的,从谐波检测法和电流跟踪控制方法两方面进行仿真设计与分析,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ip-iq检测法、BP神经网络检测法与有功分离检测法进行理论分析与设计,并搭建了这三种方法的仿真模型,从实时性、检测精度两方面进行仿真分析对比,并综合考虑各方法的实现难度,由此得出它们的适用场合。(2)以提高单相有源滤波器的补偿性能和鲁棒性为目标,在单相APF系统传递函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灵敏分析的H∞控制方法。为满足控制目标的要求,推导了灵敏度函数和加权函数的H∞性能约束条件,由此将单相APF系统的混合灵敏度问题转化成标准H∞控制问题进行求解,最后通过选取合适的加权函数,得到两个3阶和12阶的H∞控制器。为验证控制器的有效性,搭建相关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稳态情况下,所设计的H∞控制器能保证基波分量不受影响且能有效地滤除3、5、7、9次谐波;负载波动时,这两个控制器保持了较好的补偿性能,具有良好的鲁棒性。(3)为避免加权函数的选取和高阶次的控制器,以单相APF的开关函数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的H∞控制方法。通过单相APF系统的标准H∞控制模型的建立,将单相APF系统的H∞输出反馈控制的求解问题转化成一个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可行性问题,最后通过LMI工具箱得到控制器的参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具有良好的补偿性能和抗干扰能力,且补偿效果优于上一方法。
朱爽[9](2019)在《大型电力变压器直流偏磁的分析及其治理》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直流偏磁对电力变压器和电网输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了不利影响和危害,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电网的实际运行中,变压器直流偏磁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采用单极大地回路输电运行方式时,接地极中流过的直流电流流经电力变压器的接地中性点进入变压器的内部绕组中,引起变压器的直流偏磁现象;另一方面,太阳等离子风瞬间改变与大地本身的磁场间互相影响,形成的地磁风暴。本文就大型电力变压器的直流偏磁影响分析以及治理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理论分析,通过对交直流混合系统分析,首先本文对变压器产生直流偏磁的原因及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主要研究了在单极大地回线的运行方式下直流偏磁对电力变压器会产生不利影响,会导致电力变压器的振动加剧,噪声和损耗的增加确定了电力变压器允许通过的直流分量。其次为了有效治理全网范围内变压器直流偏磁,提出了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偏磁电流分布关键节点辨别方法。定义了偏磁电流节点贡献度的概念,用以反映变电站节点对与其相连的支路和节点偏磁电流分布的影响程度;然后,定义了直流偏磁治理效应指标,用以衡量关键节点识别的有效性,并提出了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关键变电站识别方法与流程;最后,基于某实际电网的结构与参数构建复杂电力网络模型,对影响偏磁电流分布的变电站节点重要性进行识别。对关键节点进行有效治理结果显示了随着电力变压器关键节点治理数目的增加,电力系统的整体直流偏磁水平下降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可为治理变压器直流偏磁提供有用参考。本文研究总结并分析了变压器中性点反向电流补偿法、串联小电阻法、中性点串联电容隔直法等直流偏磁抑制措施,根据投入运行的治理效果和投资费用等方面,对比阐述了电力变压器直流偏磁不同抑制措施的优缺点,并指出直流偏磁抑制装置应该具备的特性。
杨超[10](2019)在《三相不平衡对低压配电网的安全经济性评估》文中指出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化石等传统能源日渐衰竭,面对传统能源供给不足和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将节能减排列为基本国策,电力行业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关注对象,而低压配电网损耗占整个电网损耗的比例高达60%,因此其节能降损受到广泛关注。除设备自身因素外,电能质量对其损耗也有较大影响,其中,三相不平衡是低压配电网损耗较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在低压配电网中普遍存在且严重,对低压配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有重大影响。目前,三相不平衡的治理方法较多样化,但对其治理效果的评估,往往只是从治理后不平衡度降低或网损降低等单一角度来评判治理方案的好坏,并不能全面地反映治理方案的优劣,对治理方案的选择具有盲目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工作如下:(1)阐述三相不平衡对低压配电网的各种影响,站在治理方案实施方(各电力公司)的角度,对其关注的三相不平衡对线路损耗、变压器损耗及其绝缘寿命损失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三相电流幅值不相等和相位不对称对线路损耗的影响,量化计算三相电流不平衡度、平均负载率与变压器损耗之间的关系。(2)根据原有基于热路模型的变压器热点温度计算模型,在详细分析变压器内部产热散热过程的基础上,结合三相不平衡度、平均负载率与其损耗之间的定量关系,改进原有的热点温度计算模型,提出适用于三相电流不平衡下的热点温度计算通用模型,同时将该模型应用于变压器寿命损失的求取,提高热点温度及寿命损失计算的准确性,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3)根据三相不平衡对低压配电网的各影响,结合电能质量标准、相关运行规程等,从安全性和经济性两个角度出发,选取相关指标,构建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三相不平衡对低压配电网安全经济性综合评估指标体系。(4)为实现对各治理方案治理效果的综合评估,并结合方案实施方对治理后不同指标的偏好信息,本文将基于决策者偏好信息的主观赋权方法与客观赋权方法相结合形成新的组合赋权方法,并应用灰色关联评估模型对各方案进行安全经济性综合评估,以评估结果指导方案的优选。(5)将该评估方法应用于修改的IEEE33节点配电网和实际低压配电网的治理方案评估,验证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谐波的危害及其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谐波的危害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电网谐波、间谐波和超高次谐波检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谐波、间谐波和超高次谐波相关概述 |
1.2.1 谐波、间谐波和超高次谐波概念 |
1.2.2 谐波、间谐波和超高次谐波来源 |
1.2.3 谐波、间谐波和超高次谐波危害 |
1.3 谐波、间谐波和超高次谐波检测算法研究现状 |
1.3.1 谐波、间谐波检测算法研究现状 |
1.3.2 超高次谐波检测算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基于加窗插值FFT的谐波和间谐波检测算法 |
2.1 基于FFT的谐波和间谐波检测算法的缺陷 |
2.1.1 频谱泄漏 |
2.1.2 栅栏效应 |
2.2 窗函数分析 |
2.2.1 常用窗函数特性 |
2.2.2 常用窗函数选取原则 |
2.3 插值算法 |
2.3.1 双谱线插值算法原理 |
2.3.2 FFT下常用窗函数的插值修正公式 |
2.4 仿真分析 |
2.4.1 理想情况下整数次谐波信号仿真分析 |
2.4.2 稀疏频谱下谐波和间谐波信号仿真分析 |
2.4.3 密集频谱下谐波和间谐波信号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双窗全相位FFT双谱线插值的谐波和间谐波检测算法 |
3.1 全相位FFT基本理论 |
3.1.1 全相位FFT数据预处理过程 |
3.1.2 全相位FFT频谱分析原理简述 |
3.2 双窗全相位FFT频谱性能分析 |
3.3 双窗全相位FFT双谱线校正算法 |
3.3.1 双窗全相位FFT双谱线插值算法原理 |
3.3.2 全相位FFT下常用窗函数的插值修正公式 |
3.4 仿真分析 |
3.4.1 含密集频谱成分信号仿真分析 |
3.4.2 复杂谐波和间谐波信号仿真分析 |
3.4.3 含白噪声信号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超高次谐波检测算法 |
4.1 压缩感知基本理论 |
4.1.1 稀疏基的选取 |
4.1.2 测量矩阵的选取 |
4.1.3 压缩感知信号重构算法 |
4.2 基于加窗测量矩阵和插值修正的压缩感知超高次谐波检测算法 |
4.2.1 稀疏基的选取和超高次谐波信号稀疏性分析 |
4.2.2 加窗测量矩阵的构造 |
4.2.3 稀疏度自适应压缩采样匹配追踪SACoSaMP算法 |
4.2.4 压缩感知超高次谐波检测框架 |
4.3 仿真分析 |
4.3.1 不同检测框架和重构算法下超高次谐波信号仿真分析 |
4.3.2 不同压缩比下超高次谐波数据存储量与检测精度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电力电子化主动配电网分散谐波电网侧全局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力系统谐波问题概述 |
1.2.1 谐波的危害 |
1.2.2 谐波的治理方法 |
1.2.3 传统电流检测型APF的工作原理 |
1.3 电能质量治理方法研究现状 |
1.3.1 新能源电网电能质量污染分析 |
1.3.2 电能质量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
1.3.3 电能质量治理设备配置技术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分散谐波源的台区群体发射水平建模 |
2.1 引言 |
2.2 台区电力电子化谐波源的聚类与等效处理 |
2.2.1 谐波设备的分类特征构建 |
2.2.2 负荷设备谐波特性的聚类方法 |
2.2.3 聚类中心设备的谐波诺顿模型 |
2.3 基于非侵入式监测的用电行为马尔科夫建模 |
2.3.1 设备启停状态的NILM监测与表征 |
2.3.2 用户集群设备启停行为的MC建模 |
2.3.3 群体谐波发射水平的估计 |
2.4 台区谐波发射水平动态评估流程 |
2.5 算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VDAPF分布式治理系统及其本地运行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VDAPF的实现原理 |
3.2.1 VDAPF的本地运行调节特性 |
3.2.2 VDAPF本地运行特性参数的设置 |
3.3 电力电子化配电网分布式谐波治理系统 |
3.3.1 配电网分散谐波的治理方案对比 |
3.3.2 分布式谐波治理系统框架 |
3.3.3 基于VDAPF的多时间尺度谐波治理方案 |
3.3.4 谐波治理灵敏度分析的分区方法 |
3.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电子化配电网多时间尺度谐波协调优化 |
4.1 引言 |
4.2 长时间尺度配电网分散谐波全局优化治理 |
4.2.1 电力电子化配电网谐波等值电路 |
4.2.2 全局优化目标函数 |
4.2.3 全局优化约束条件 |
4.2.4 基于改进PSO的全局优化模型求解 |
4.3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短时间尺度谐波优化治理 |
4.3.1 谐波模型预测环节 |
4.3.2 谐波治理的滚动优化 |
4.3.3 治理方案的反馈校正 |
4.4 算例分析 |
4.4.1 算例参数设置 |
4.4.2 分布式VDAPF长时间尺度全局优化结果 |
4.4.3 分布式VDAPF分区治理与分散式治理方式对比分析 |
4.4.4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配电网短时间尺度协调优化 |
4.4.5 多时间尺度协调优化与全局优化结果的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参与谐波优化治理的观测节点选取方法 |
5.1 引言 |
5.2 电能质量数据时间序列特征点处理 |
5.2.1 时间序列分段线性模式表示 |
5.2.2 分段序列互插值寻优 |
5.3 电压畸变观测节点动态选择策略 |
5.3.1 电压信号时间序列关联分析 |
5.3.2 电压畸变观测节点动态选择方法 |
5.4 算例分析 |
5.4.1 仿真模型分析 |
5.4.2 数据驱动的观测节点选取结果 |
5.4.3 基于观测节点的优化治理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3)宽频域谐波在多端口网络中的劣化机理与治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宽频域谐波的危害 |
1.3 宽频域谐波分析及其治理措施 |
1.3.1 谐波的产生与传播的研究现状 |
1.3.2 谐波治理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端口网络宽频域建模与谐波源交互影响研究 |
2.1 电力系统元件谐波建模 |
2.1.1 变压器谐波模型分析 |
2.1.2 输电线路二端口模型分析 |
2.2 输电网络多端口模型研究 |
2.2.1 变压器等值电路 |
2.2.2 输电系统多端口网络建模 |
2.3 输电网络常见谐波源建模 |
2.3.1 电流型变流器谐波源建模 |
2.3.2 电压型变流器谐波源建模 |
2.4 谐波源交互影响研究 |
2.4.1 电流型谐波源与电网交互 |
2.4.2 电流型谐波源与电压型谐波源交互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宽频域谐波在多端口网络中的劣化分析方法 |
3.1 基于奇异值分解理论的多端口网络宽频域谐波劣化机理研究 |
3.1.1 奇异值分解理论在谐波劣化分析中的应用 |
3.1.2 多端口网络中节点电压的谐波劣化分析 |
3.1.3 多端口网络中支路电流的谐波劣化分析 |
3.2 基于网络阻抗矩阵的宽频域谐波劣化趋势分析方法 |
3.3 算例分析 |
3.3.1 220kV振林变电站建模 |
3.3.2 振林变电站节点电压谐波放大分析 |
3.3.3 振林变电站支路电流谐波放大分析 |
3.3.4 基于网络阻抗矩阵的振林变电站宽频域谐波劣化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端口网络中宽频域谐波谐振治理措施研究 |
4.1 不同工况下两类有源滤波器谐波抑制效果研究 |
4.1.1 注入型有源滤波器与虚拟阻抗型有源滤波器原理 |
4.1.2 两类有源滤波器对二端口网络影响的研究 |
4.1.3 不同工况下两类滤波器在二端口网络中的抑制效果对比 |
4.2 多端口网络中宽频域谐波抑制策略研究 |
4.2.1 注入型有源滤波器对多端口网络的影响研究 |
4.2.2 虚拟阻抗型有源滤波器对多端口网络的影响研究 |
4.2.3 多端口网络发生宽频域谐波谐振时两类滤波器对比研究 |
4.3 基于模态分析法的虚拟阻抗型有源滤波器接入点配置方法 |
4.3.1 模态分析法概述 |
4.3.2 虚拟阻抗型有源滤波器在多端口网络中的配置方法 |
4.3.3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虚拟阻抗型有源滤波器的实验验证 |
5.1 实验平台介绍 |
5.2 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
5.3 实验波形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
(4)三相四线制APF中关键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谐波电流的危害及其治理 |
1.1.1 谐波电流的定义 |
1.1.2 谐波电流产生的原因 |
1.1.3 谐波电流产生的危害 |
1.1.4 谐波电流的治理 |
1.2 有源滤波器的发展现状及关键问题 |
1.2.1 中点电位控制策略与LCL电感参数设计 |
1.2.2 谐波指令电流的提取 |
1.2.3 电网相位角获取策略 |
1.2.4 内环电流跟踪与误差补偿控制策略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
2 三相四线制三电平变流器运行原理与调制方式的研究 |
2.1 三相四线制三电平变流器运行原理 |
2.2 三相四线制变流器数学模型 |
2.3 三相四线制三电平变流器中点电位平衡策略 |
2.3.1 三相四线制三电平变流器中点电位原理 |
2.3.2 零序电流注入法 |
2.4 三相四线制三电平变流器调制策略 |
2.4.1 SPWM策略 |
2.4.2 3D-SVPWM策略 |
2.4.3 Simple发波策略 |
3 补偿电流提取与电网锁相环设计 |
3.1 三相四线制APF工作原理 |
3.2 基于传统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指令提取方法 |
3.2.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基本原理 |
3.2.2 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p-q指令提取算法 |
3.2.3 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ip-iq指令提取算法 |
3.3 改进的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指令提取方法 |
3.3.1 在dq坐标系下指令提取方法 |
3.3.2 零序电流的提取 |
3.3.3 特定次谐波的提取 |
3.4 电网锁相环设计 |
3.4.1 电网相位角的计算 |
3.4.2 基于同步旋转坐标系的正负序分离 |
3.4.3 基于遗忘迭代滤波的电网相位校正策略 |
3.5 电网相位角计算和矫正策略 |
3.5.1 电网相位角计算 |
3.5.2 电网相位角矫正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4 三相四线制APF无差拍电流控制 |
4.1 电压外环PI控制 |
4.2 基于三相四线制系统的无差拍控制策略 |
4.2.1 传统无差拍控制策略的工作原理 |
4.2.2 预测电流校正算法 |
4.3 加入电流误差补偿策略的改进DBC |
4.4 本章小结 |
5 硬件电路分析 |
5.1 模块主电路 |
5.2 主要器件的选型 |
5.3 双DSP控制器的设计 |
5.4 AD采样调理电路 |
5.5 硬件保护电路 |
5.6 SCI通讯电路 |
5.7 风机调速电路 |
5.8 驱动电路 |
5.9 LCL的理论分析与参数计算 |
5.9.1 LCL参数对滤波性能的影响: |
5.9.2 LCL参数设计 |
5.10 本章小结 |
6 三相四线制APF补偿实验验证 |
6.1 三相四线制APF实验平台的设计与搭建 |
6.1.1 基于DSP控制系统的设计 |
6.1.2 实验条件与设备 |
6.2 电网电压正负序分离实验 |
6.3 三相四线制系统补偿实验验证 |
6.3.1 系统的启动和空载运行实验 |
6.3.2 谐波补偿性能验证实验 |
6.3.3 无功补偿实验 |
6.3.4 不对称负载补偿实验 |
6.3.5 中点电位平衡实验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一种改进的小波变换电力系统谐波检测抗混叠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力系统谐波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谐波基本概念阐述 |
1.1.2 谐波的来源和危害 |
1.1.3 谐波检测研究的意义 |
1.2 谐波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各类谐波检测方法 |
1.2.2 谐波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3 小波分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1.3 目前主流的谐波抑制方法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小波基本理论分析 |
2.1 连续小波变换与离散小波变换 |
2.1.1 连续小波变换 |
2.1.2 离散小波变换 |
2.2 多分辨率分析和Mallat基本算法 |
2.2.1 多分辨率分析 |
2.2.2 Mallat基本算法 |
2.3 频谱混叠现象仿真分析 |
2.4 频谱混叠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
2.5 频谱混叠现象的影响及仿真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前插奇抽取并作双混叠补偿的新算法研究 |
3.1 现有的抗混叠方法及其比较 |
3.1.1 频域内插抗混叠shannon小波包算法 |
3.1.2 采用内插优化抗混叠技术 |
3.1.3 采用混叠补偿方法抗混叠 |
3.1.4 三种抗混叠方法的比较 |
3.2 前插奇抽取并作双混叠补偿新算法理论分析 |
3.3 前插奇抽取并作双混叠补偿新算法仿真参数选择 |
3.3.1 采样频率的选择 |
3.3.2 基于小波分析的小波函数的选取 |
3.3.3 小波分解层数的选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前插奇抽取并作双混叠补偿新算法在电力系统谐波检测中的应用 |
4.1 含有稳态谐波分量的电力系统谐波仿真分析 |
4.1.1 算例一 |
4.1.2 算例二 |
4.2 含有稳态和暂态两种谐波信号的电力系统谐波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活动) |
(6)Vv牵引供电系统电能质量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铁路运输的发展历史 |
1.1.2 电铁存在的电能质量问题及案例 |
1.2 交流牵引统及其供电方式 |
1.3 国内外治理及研究状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 |
第2章 牵引供电电能质量特点及一些现有治理措施 |
2.1 牵引变压器 |
2.1.1 Vv接线变压器 |
2.1.2 Scott接线变压器 |
2.1.3 阻抗匹配平衡变压器 |
2.2 铁路牵引负载对电网系统的影响 |
2.2.1 交-直型电力机车及其电能质量 |
2.2.2 交-直-交型电力机车及其电能质量 |
2.3 铁路电能质量一些现有治理方法 |
2.3.1 改进电铁牵引系统本身 |
2.3.2 电气化铁路加装补偿电路或装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Vv-RPC的原理研究 |
3.1 铁路牵引Vv变的电气特点分析 |
3.2 Vv-RPC的无功与负序治理基本原理 |
3.3 Vv-RPC补偿程度量化模型 |
3.3.1 RPC补偿的目标 |
3.3.2 补偿程度量化数学模型 |
3.4 电气化铁路牵引系统谐波治理 |
3.4.1 RPC作为有源滤波器 |
3.4.2 RPC系统加装无源滤波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Vv-RPC控制方案研究 |
4.1 PID控制器 |
4.2 RPC变流器的调制分析 |
4.2.1 VSC单元的调制分析 |
4.2.2 多重化RPC及多载波调制技术 |
4.2.3 SPWM与 CPS-SPWM的谐波分析 |
4.2.4 载波移相调制仿真 |
4.3 RPC综合控制方法 |
4.3.1 RPC变流器在SPWM调制下的功率 |
4.3.2 幅相控制方法于RPC中的应用及分析 |
4.4 PQMS工程样机 |
4.4.1 变电站基本状况及PQMS参数 |
4.4.2 变电站电能质量及治理效果 |
4.5 Vv-RPQMS小型样机设计及仿真 |
4.5.1 模型电路参数设计及仿真模型搭建 |
4.5.2 全系统运行仿真 |
4.6 对称且引入网侧信息作微调改善电能质量的控制方案 |
4.6.1 传统方法不足之原因分析及控制方案改进 |
4.6.2 改进方案前后仿真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MMC-RPC电能质量控制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牵引供电系统电能质量问题及其治理现状 |
1.2.1 谐波、负序和无功问题 |
1.2.2 牵引供电系统电能质量治理研究现状 |
1.3 RPC拓扑结构研究现状 |
1.3.1 铁路功率调节器的提出 |
1.3.2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研究现状 |
1.3.3 MMC-RPC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牵引变压器补偿原理与分析 |
2.1 V/v牵引变压器结构与分析 |
2.1.1 牵引变压器补偿原理 |
2.2 V/v牵引变压器补偿指令分析 |
2.2.1 电流补偿指令检测 |
2.2.2 功率补偿指令检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MC-RPC数学模型 |
3.1 单相MMC的拓扑结构 |
3.2 MMC-RPC常规模型 |
3.2.1 时域坐标下SPH-MMC的数学模型 |
3.2.2 α-β坐标下SPH-MMC的数学模型 |
3.2.3 dq旋转坐标系下SPH-MMC的数学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MC-RPC的控制方法及其研究 |
4.1 基于SOGI-FLL的 MMC-RPC |
4.1.1 MMC-RPC基本原理 |
4.1.2 SOGI-FLL的测频理论及其稳定性分析 |
4.1.3 控制器设计 |
4.1.4 仿真验证 |
4.2 基于SOGI-FLL的 MMC-RPC环流分析与抑制 |
4.2.1 MMC-RPC环流机理分析 |
4.2.2 相角及电流检测 |
4.2.3 MMC-RPC环流抑制策略 |
4.2.4 仿真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论文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单相有源滤波器谐波检测与H∞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谐波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电流跟踪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有源滤波器的原理及建模 |
2.1 有源滤波器的分类 |
2.2 APF的工作原理 |
2.3 APF系统模型的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谐波检测技术 |
3.1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检测法 |
3.1.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
3.1.2 单相电路电流的分解 |
3.1.3 i_p-i_q法 |
3.2 基于i_p-i_q的BP神经网络检测法 |
3.2.1 BP神经网络原理 |
3.2.2 样本的选取及网络的训练 |
3.3 基于有功分离的检测法 |
3.3.1 基于积分法的单相检测 |
3.4 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混合灵敏度分析的H_∞控制法 |
4.1 H_∞控制理论简介 |
4.1.1 系统鲁棒稳定性及鲁棒性能 |
4.1.2 标准H_∞控制问题 |
4.1.3 H_∞控制器的求解方法 |
4.2 基于混合灵敏度分析的H_∞控制问题 |
4.2.1 混合灵敏问题转化成标准H_∞控制问题 |
4.2.2 灵敏度函数与加权函数间的关系 |
4.2.3 加权函数的选取原则 |
4.3 混合灵敏度H_∞控制在单相有源滤波器中的应用 |
4.3.1 控制目标 |
4.3.2 标准H_∞控制模型的建立 |
4.3.3 W(s)和K(s)的求取 |
4.4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LMI的H_∞控制法 |
5.1 线性矩阵不等式 |
5.1.1 标准线性矩阵不等式问题 |
5.2 标准H_∞控制模型的建立 |
5.3 H_∞输出反馈控制器的求解 |
5.4 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大型电力变压器直流偏磁的分析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直流偏磁对大型电力变压器的影响 |
2.1 直流偏磁产生原因及机理 |
2.1.1 电力变压器直流偏磁产生原因 |
2.1.2 变压器直流偏磁机理 |
2.2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方式对直流偏磁的影响 |
2.2.1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主要运行方式 |
2.2.2 单极大地运行模式变压器中性点的电流 |
2.3 直流偏磁对变压器的危害 |
2.3.1 谐波产生 |
2.3.2 振动加剧和噪声增大 |
2.3.3 变压器损耗增加 |
2.3.4 局部过热 |
2.4 变压器允许通过的直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偏磁电流的复杂网络模型及其治理 |
3.1 偏磁电流复杂网络模型 |
3.1.1 复杂网络的特征参数 |
3.1.2 构建复杂电力网络模型 |
3.1.3 偏磁电流的计算模型 |
3.1.4 偏磁电流转移分布因子 |
3.2 变压器直流偏磁治理效应指标 |
3.2.1 直流偏磁电流分布熵 |
3.2.2 变压器隔直效能指标 |
3.3 偏磁电流分布关键站点的识别方法 |
3.3.1 变电站节点贡献度计算方法 |
3.3.2 基于节点贡献度的关键站点识别方法 |
3.4 关键站点识别及其治理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新疆哈密电网直流偏磁的分析及治理 |
4.1 新疆哈密电网直流偏磁在网络中分布 |
4.1.1 新疆哈密电网的等效复杂网络模型 |
4.1.2 新疆哈密电网的直流偏磁分布 |
4.2 新疆哈密电网直流偏磁的治理 |
4.2.1 电网直流偏磁关键变电站的治理识别 |
4.2.2 电力变压器偏磁电流的治理效应分析 |
4.3 变压器直流偏磁相关抑制措施 |
4.3.1 加装交/直流滤波器 |
4.3.2 中性点反向直流补偿方法 |
4.3.3 中性点串联电容隔直方法 |
4.3.4 中性点串联电阻法 |
4.4 变压器中性点直流电流抑制方法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三相不平衡对低压配电网的安全经济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三相不平衡下配电网线损研究现状 |
1.2.2 三相不平衡下配电变压器损耗研究现状 |
1.2.3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寿命损失研究现状 |
1.2.4 三相不平衡对电网影响的综合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2.5 三相不平衡治理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三相不平衡的产生、危害及治理 |
2.1 三相不平衡的产生、分析及刻画方法 |
2.1.1 三相不平衡的产生 |
2.1.2 三相不平衡的对称分量法原理 |
2.1.3 三相不平衡的刻画方法 |
2.2 三相不平衡的危害 |
2.2.1 三相电流平衡时线路及变压器损耗计算 |
2.2.2 三相电流不平衡对线路及变压器损耗的影响分析及计算 |
2.2.3 三相不平衡对变压器热点温度的影响分析及计算模型改进 |
2.2.4 三相不平衡对变压器寿命损失的影响分析及计算 |
2.3 三相不平衡的治理方法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相不平衡对低压配电网的安全经济性综合评估 |
3.1 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3.2 各评估指标的计算 |
3.2.1 指标的计算基础—三相潮流算法 |
3.2.2 指标值的计算 |
3.3 各评估指标的权重计算 |
3.3.1 指标值的去量纲化处理 |
3.3.2 基于决策者偏好的主观权重计算 |
3.3.3 各评估指标的客观权重计算 |
3.3.4 基于决策者偏好的主客观权重聚合计算 |
3.4 待选择方案优劣排序—灰色关联评估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评估分析 |
4.1 修改的IEEE33 节点配电网三相不平衡的安全经济性评估 |
4.2 实际低压配电网三相不平衡的安全经济性评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四、谐波的危害及其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网谐波、间谐波和超高次谐波检测算法研究[D]. 李一然. 山东大学, 2021(12)
- [2]电力电子化主动配电网分散谐波电网侧全局协同治理研究[D]. 石磊磊. 燕山大学, 2020(07)
- [3]宽频域谐波在多端口网络中的劣化机理与治理方法[D]. 王世伟. 湖南大学, 2020(07)
- [4]三相四线制APF中关键问题的研究[D]. 李来保.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5]一种改进的小波变换电力系统谐波检测抗混叠方法[D]. 余晨.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6]Vv牵引供电系统电能质量综合治理技术研究[D]. 吴肇恒. 湖南大学, 2019(02)
- [7]MMC-RPC电能质量控制技术及应用研究[D]. 龚家康.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8]单相有源滤波器谐波检测与H∞控制方法研究[D]. 徐宵.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9]大型电力变压器直流偏磁的分析及其治理[D]. 朱爽.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10]三相不平衡对低压配电网的安全经济性评估[D]. 杨超. 济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