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真的提出了“一个国家正在建设”的想法吗?

列宁真的提出了“一个国家正在建设”的想法吗?

一、列宁真的提出过“一国建成”思想吗?(论文文献综述)

姚永明[1](2015)在《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伟大的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赢得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真理性,而且其理论本身又为人类社会呈现这一规律提供了方法和武器,体现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真理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是马克思主义最为基本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在诞生后的160多年传播过程中,指导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民族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74年后苏联解体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入二十一世纪。正是因为这两个本土化之间存有的特殊关系,尤其是两个本土化实践的不同命运,成为笔者执意进行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研究的原因和兴趣所在。本文共分为6个部分:导论、第一至第四章和结束语。导论部分阐述了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研究的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即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持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利于不断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旗帜永不变色;揭示了中国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的科学性、客观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的可贵性、生动揭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主要概念,如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等进行了界定。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此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章,革命时期中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本文对革命时期中俄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基本历程进行了梳理,凝练出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中存在激烈的理论论争;革命者经过了由民粹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化;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论准备充分;俄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丰硕;指导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归纳出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是:善于将俄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同把俄国经验神圣化的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党员队伍以农民为主体情况下创新党的建设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丰硕。革命时期中俄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主要相同之处是:两国都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创立和建设;两党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都重视理论创新。主要不同之处是:两国用于指导革命的理论构成不同;两国进行革命的具体路径不同。比较得出的启示有: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是革命能够胜利的前提;革命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用于指导革命实践的理论必须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进行革命的路径选择要因国而异。第二章,建设时期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建设时期又分为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本文对建设时期中苏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基本历程进行了梳理,凝练出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俄国(苏联)化的特点是:受军事化战略的惯性影响,国民经济畸形发展;曲解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一度出现阶级斗争扩大化情况;在社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判断上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意识形态“外紧内松”,在“输出革命”问题上自相矛盾;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民生改善整体滞后。归纳出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是:从“第二次以苏为师”向“第二次结合”转变;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探索中注重理论创新;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犯了主观主义错误;领袖人物的作用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建设时期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的主要相同之处是:两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中都保留了资本主义的合理因素;两国都以成功实践回答了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两国在阶级斗争和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上都犯了严重的错误。主要不同之处是:两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路径不同;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选择不同;两国的政党制度和党的建设措施不同。比较得出的启示有:社会主义建设有共同原则和目标,不应该有等同划一的具体建设模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基础,要注重经济建设的统筹、协调和可持续;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保障,要注重制度和体制机制的创新;要客观评价领袖人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防止出现“个人崇拜”。第三章,改革时期中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本文对改革时期中苏两国对待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不同历程进行了梳理,凝练出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异化的特点是:歪曲马列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选择错误;背离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使改革失去了稳定的思想基础;违背马列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党在改革中失去领导地位。归纳出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中国化实践中得到更加完整的揭示;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实践内容更加丰富;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经受了实践的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加切合国情。改革时期中苏具备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相同条件是:两国的改革所处的大环境相同;两国的改革有着相似的国情背景。主要不同之处是:两国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认识不同;两国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原则不同;两国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具体措施和步骤不同;两国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微观细节不同。比较得出的启示有: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改革的目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必须制定现实的、理性的和切合国情的目标;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要重视文化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特殊功能;人是社会的细胞单元,社会建设要注重人的发展;社会信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政权稳定的风向标;青年教育是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基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第四章,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经验教训比较。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历程和结局不同,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实践积累的共同经验主要是: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前提和组织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要求和实践体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重要内容和生命力所在。两国值得共同吸取的教训主要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能改变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本质;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发展经济时不能急于求成;要正确看待领袖人物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不能搞个人崇拜。比较得出的启示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前提;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任务;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关键所在;世情国情党情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依据;正确评价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结束语部分是本研究得出的最后结论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最后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苏联的解体,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如果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就成功,反之,就会走向失败。中俄(苏)两国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局,也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国家就强大,社会就和谐,人民就幸福,反之亦然。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在苏联失败的教训是惨痛的,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里,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记取的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将面临更复杂的形势与挑战,必须严肃认真地总结自身的经验教训,更要吸取社会主义在苏联失败的教训,比较研究两国本土化的实践历史是吸取教训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比较研究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永恒课题。本课题研究今后的努力方向:一是鉴于苏联解体十多后仍然有许多历史档案尚未解密,这就决定了本文是该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今后将在收集、整理和占有资料的全面性上下功夫,为做到叙述基本历程更全面、归纳凝炼特点更准确、阐述启示更深刻提供保证;二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但两国本土化实践时间跨度长、具体情况非常复杂,不同历史阶段的资料占有存在不平衡、苏联在改革时期实际上已经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是实际困难,今后将在确定比较研究对象的全面性、对应性上下功夫,在具体比较研究的层次性、系统性上下功夫,力争较好实现研究目标;三是在理论阐述和语言文字的生动性上作进一步的深入加工。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一,马克思主义俄国(苏联)化不同历史阶段特点的初步凝练。在已有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俄国(苏联)化研究的成果中,还少有关于马克思主义俄国(苏联)化历史阶段的划分。本文将马克思主义俄国(苏联)化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作了初步凝练。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阶段特点的新归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阶段的划分,国内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得出了不同的相关结论。本文综合了诸多学者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分为三个阶段,并尝试对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了新的归纳。第三,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研究价值的新认识。由于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之间有着许多密不可分的联系,更由于马克思主义苏联化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就决定了进行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研究意义重大,此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野;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一部分,更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迄今为止所能够检索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基本都属于专题研究,用比较的方法对两国或多国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的很少,因此,本研究既弥补了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全面系统比较研究的不足,也是系统比较研究的开端。此外,比较研究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前景赋予了新期待。

王婉迟[2](2015)在《列宁“一国胜利”论探究》文中认为列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俄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状态,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国胜利”思想。该思想不仅为俄国十月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给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带来了新希望。而“一国胜利”论中“一国建成”思想,为处境危机的新生苏维埃共和国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指导思想,避免了势单力薄的社会主义政权葬送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本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一国胜利”论的背景。“一国胜利”论是基于“卡夫丁峡谷”理论以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理论这两大理论基石,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背景而提出的。第二部分介绍“一国胜利”论的发展。“一国胜利”论经历了形成阶段以及发展阶段两个部分。其中形成阶段包括酝酿时期、形成时期以及成熟时期三个部分,发展阶段包括十月革命之后希望以俄国革命引发世界革命时期,以及新经济政策之后逐渐倾向于“一国建成”思想时期两个部分。第三部分介绍“一国胜利”论的内容。“一国胜利”论主要分为“一国胜利”思想与“一国建成”思想两部分。“一国胜利”思想包含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优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落后国家可以首先取得社会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俄国首先取得胜利三个部分。而在新经济政策之后,列宁根据不断发展的形势,对“一国胜利”论作了进一步深化,逐渐形成“一国建成”的思想。第四部分介绍“一国胜利”论的意义。“一国胜利”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国胜利”论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同时是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上为十月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激发了全世界工人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的信心和热情。“一国胜利”论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依据。然而,“一国胜利”论也不是绝对完美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周作芳[3](2006)在《“一国社会主义”问题研究述评》文中提出“一国社会主义”问题是国际共运史的一个悬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围绕与这一问题有关的四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同时发生”论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否对立;列宁是否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问题;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及评价。“一国社会主义”问题不仅关系到对马克思、列宁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解读,更关系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理论问题的不同理解,深入研究“一国社会主义”问题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王冲[4](2005)在《关于“一国胜利”论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列宁1915年首次提出的“一国胜利”论是由一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政治革命的胜利和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这两个互为前提、紧密关联的部分构成的。作为一个庞大、系统的理论体系,“一国胜利”论是列宁主义的精髓。然而,从理论提出开始至今,伴随她的争论始终此起彼伏,分散于她的各个构成部分上。 本文详细列举了对“一国胜利”论的各种争论并给以分类,选取诸多争论中的四点,围绕这些争论对“一国胜利”论的理论渊源、提出、内容、发展作了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并逐一与争论观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产生争论中错误观点的原因并予以批驳,以维护“一国胜利”论的原旨。第一,考察了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的关系问题,分析了对此问题上的“否定论”及其产生原因,论证了“一国胜利”论是对“同时胜利”论的继承和发展;第二,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论述,分析了在此问题上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前提”的错误观点和类似观点及其产生原因,论证了十月革命的合理性,并指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三,考察了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一国胜利”论的发展和完善,分析了产生列宁不具有“一国建成”思想及一国建不成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及其产生原因,论证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列宁“一国胜利”论的题中应有之意又是其合乎逻辑的发展;第四,考察了列宁的“一国建成”思想与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理论的关系,论证了二者的异同,分析了在此问题上的“等同”论和“曲解”论等错误认识及其产生原因。论文最后总结了对“一国胜利”论的争论及研究这一课题时产生错误认识的总体原因,指出必须准确把握、维护并继承“一国胜利”论的理论原旨,以发挥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李心华[5](2004)在《列宁确有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基础的思想——答刘文汇同志》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列宁真的提出过"一国建成"思想吗?》一文的批评进行了反批评,认为否定列宁在俄国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形成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即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思想是错误的,把列宁的"一国建成"思想混同于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也是错误的。

刘文汇[6](2002)在《列宁真的提出过“一国建成”思想吗?》文中提出很多人认为 ,列宁实际上就已经形成了“一国建成”的思想。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它不仅不符合列宁思想的原意 ,而且还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事实上 ,从列宁的论述中根本得不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结论。

二、列宁真的提出过“一国建成”思想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列宁真的提出过“一国建成”思想吗?(论文提纲范文)

(1)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一) 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研究的历史意义
        (二) 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研究的实践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
        (二) 马克思主义世界化
        (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四)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五)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七) 马克思主义俄国化
    三、研究综述
        (一)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研究综述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
        (三) 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研究综述
        (四) 中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综合分析法
        (三) 定性分析法
        (四) 比较分析法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 马克思主义俄国(苏联)化不同阶段特点的初步凝练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阶段特点的新归纳
        (三) 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研究价值的新认识
第一章 革命时期中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
    一、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 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基本历程
        (二) 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主要特点
    二、革命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 革命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
        (二) 革命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特点
    三、革命时期中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
        (一) 革命时期中俄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主要相同之处
        (二) 革命时期中俄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主要不同之处
        (三) 比较得出的启示
第二章 建设时期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
    一、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俄国(苏联)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 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俄国(苏联)化的基本历程
        (二) 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俄国(苏联)化的主要特点
    二、建设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 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
        (二) 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特点
    三、建设时期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
        (一) 建设时期中俄(苏)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的相同之处
        (二) 建设时期中俄(苏)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的不同之处
        (三) 比较得出的启示
第三章 改革时期中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
    一、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异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 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异化的基本历程
        (二) 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异化的主要特点
    二、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 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
        (二) 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特点
    三、改革时期中苏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
        (一) 改革时期中苏具备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相同条件
        (二) 改革时期中苏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不同之处
        (三) 比较得出的启示
第四章 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经验教训比较
    一、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经验比较
        (一) 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前提和组织基础
        (二)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要求和实践体现
        (三) 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重要内容和生命力所在
    二、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教训比较
        (一)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能改变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本质
        (二)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三) 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发展经济时不能急于求成
        (四) 要正确地看待领袖人物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不能搞个人崇拜
    三、比较得出的启示
        (一)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前提
        (二) 世情国情党情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依据
        (三) 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任务
        (四)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关键所在
        (五) 正确评价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列宁“一国胜利”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特色
一、列宁“一国胜利”论提出的背景
    (一)“一国胜利”论的理论背景
        1.“卡夫丁峡谷”理论
        2.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
    (二)“一国胜利”论的历史背景
        1.国际背景
        2.国内背景
二、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发展历程
    (一)形成阶段
        1.酝酿时期(1914年9月到1915年 8 月)
        2.形成时期(1915年8月到1916年 10月)
        3.成熟时期(1916年10月到十月革命)
    (二)发展阶段
        1.俄国的胜利是世界革命的前奏
        2.新经济政策之后逐渐趋向“一国建成”论
三、列宁“一国胜利”论的主要内容
    (一)列宁“一国胜利”论中的“一国胜利”思想
        1.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2.落后国家可以首先取得社会革命的胜利
        3.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俄国首先取得胜利
    (二)列宁“一国胜利”论中的“一国建成”思想
四、列宁“一国胜利”论的意义
    (一)列宁“一国胜利”论的理论意义
        1.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宝库
        2.是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历史意义
        1.为俄国十月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2.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3.激发了全世界工人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的信心和热情
    (三)列宁“一国胜利”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
        1.社会主义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
        2.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久的发展历程
        3.社会主义建设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四)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关于“一国胜利”论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的回顾和评价
    (三) 论文主要内容、结构及创新
一、 关于“一国胜利”论的争论
    (一)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问题的争论
        1. “一国胜利”论与“同时胜利”论的关系
        2. 十月革命引发的争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否进行革命
    (二) 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
        1. “一国胜利”论的内容是否含有“一国建成”思想
        2. “一国建成”思想与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的关系
二、关于“一国胜利”论是对“同时胜利”论的否定的观点
    (一) “同时胜利”论的提出及内涵
        1. 理论的提出
        2. 理论内涵的分析
    (二) “一国胜利”论的提出及内涵
        1. 理论的提出
        2. 理论内涵的分析
    (三) “一国胜利”论与“同时胜利”论的关系
        1. “同时胜利”论并非“旧公式”
        2. “一国胜利”论是对“同时胜利”论的继承
        3. “一国胜利”论是对“同时胜利”论的发展
三、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1.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般规律
        2.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辩证法
        3. 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构想
        4. 反对把理论教条化
    (二) 列宁的论述
        1.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 “一国胜利”论在俄国的实践及十月革命的合理性
四、关于列宁没有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思想的观点
    (一) 列宁确有“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思想”
        1. 需要界定的两个概念
        2. 从列宁的论述看“一国建成”思想
        3. 从列宁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看“一国建成”思想
    (二) “列宁没有一国建成思想”观点的根源
        1. 缺乏对列宁思想发展过程的整体考察
        2. 缺乏对列宁论述所涉及概念的准确把握
        3. 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4. 完全陷入外因决定论
        5. 缺少对革命和建设关系的辩证思考
五、关于斯大林与列宁“一国建成”关系上的“等同”论和“曲解”论
    (一) 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理论与列宁的一国建成思想的比较
        1. 在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上有共同之处
        2. 在怎样建成社会主义上有不同之处
    (二) “等同”论和“曲解”论的产生原因分析
        1. 企图通过批判斯大林主义而否定列宁主义
        2. 直接或间接否定列宁具有“一国建成”思想
总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列宁确有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基础的思想——答刘文汇同志(论文提纲范文)

四、列宁真的提出过“一国建成”思想吗?(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研究[D]. 姚永明. 扬州大学, 2015(05)
  • [2]列宁“一国胜利”论探究[D]. 王婉迟. 辽宁师范大学, 2015(07)
  • [3]“一国社会主义”问题研究述评[J]. 周作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 [4]关于“一国胜利”论的几个问题[D]. 王冲. 郑州大学, 2005(08)
  • [5]列宁确有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基础的思想——答刘文汇同志[J]. 李心华.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 [6]列宁真的提出过“一国建成”思想吗?[J]. 刘文汇.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2(06)

标签:;  ;  ;  ;  ;  

列宁真的提出了“一个国家正在建设”的想法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