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产儿生后黄疸情况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贝贝[1](2021)在《维生素A水平与早产儿贫血相关性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早产儿贫血的危险因素及维生素A水平与早产儿贫血相关性,通过维生素A联合铁剂干预早产儿贫血,为防治早产儿贫血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早产儿322例,分为贫血组(191例)和非贫血组(131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贫血的危险因素,探讨维生素A水平与早产儿贫血的相关性。2.轻度贫血早产儿110例,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给予维生素A联合铁剂,对照组给予铁剂,治疗1月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贫血指标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维生素A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早产儿贫血的治疗效果。结果:1.本次研究纳入322例早产儿。男婴154例(47.8%),女婴168例(52.2%);剖宫产223例(69.3%),顺产99例(30.7%);单胎253例(78.6%),双胎69例(21.4%);平均出生胎龄为(34.40±2.20 w);平均出生体重(2218±589 g)。贫血组191例,非贫血组131例,贫血早产儿占总体研究队列的59.3%。贫血组早产儿的平均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低于非贫血组早产儿,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组孕妇贫血发生率高于非贫血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组窒息发生率高于非贫血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组住院天数,禁食时间,黄疸持续时间,静脉采血量及采血次数均高于非贫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组第1天Hb、第7天Hb、维生素A浓度较非贫血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孕妇有贫血,黄疸持续时间越长,静脉采血量越多,住院天数越长,出生体重越低,早产儿越容易发生贫血。2.322例早产儿中,维生素A浓度正常1例(0.31%),可疑VAD有41例(12.73%),VAD有280例(86.96%),提示早产儿群体中普遍存在维生素A缺乏。贫血组的VAD检出率为90.1%,高于非贫血组(8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维生素A水平与早产儿贫血有相关性(r=-0.278P<0.05),维生素A水平与第7天Hb有弱相关性(r=0.211 P<0.05)。3.早产儿生后Hb、RBC、HCT均按照采血时间呈降低趋势。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1月后,两组的贫血指标Hb、RBC、HCT较治疗前虽然均降低,但观察组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降低幅度小,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维生素A浓度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月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3.64%,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孕妇贫血,黄疸持续时间长,静脉采血量多,住院天数长,出生体重低,早产儿更容易发生贫血。2.早产儿普遍存在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水平与早产儿贫血具有相关性,维生素A缺乏时早产儿更容易发生贫血。3.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维生素A,可以提高铁剂治疗早产儿贫血的效果。
张燕艳[2](2021)在《不同脐带挤压长度对早产儿临床指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脐带挤压长度对早产儿临床指标的影响,为探索早产儿脐带挤压最佳长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纳入2019年08月至2020年10月在遵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出生的早产儿168例,根据不同脐带挤压长度及断脐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随机分为4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2例。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早产儿娩出后,分别采取脐带挤压长度10 cm、20 cm、30 cm进行干预;对照组早产儿娩出后,采取延迟断脐进行干预。对比分析:(1)一般资料:四组早产儿母亲年龄、体重指数、产次(初产/经产)、产别(自然分娩/剖宫产)、产前血红蛋白、产前红细胞压积及产前使用地塞米松剂量,四组早产儿胎龄、出生体重、性别、羊水粪染及Apgar评分(1min,5min)。(2)生命体征相关指标:四组早产儿入院时、出生后第3天及第7天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3)贫血及输血相关指标:四组早产儿入院时、出生后第3天及第7天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住院期间贫血例数、输血例数、红细胞输注量。(4)黄疸相关指标:四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经皮胆红素峰值、光疗时长及病理性黄疸例数。(5)呼吸支持相关指标:四组早产儿住院期间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长;(6)并发症及死亡例数:四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红细胞增多症、脑室内出血、视网膜病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脓毒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死亡例数;(7)住院时间及花费:四组早产儿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结果:1.研究完成情况:共纳入168例早产儿,研究过程中共脱落25例。完成完整研究143例,分别为试验1组35例、试验2组35例、试验3组38例及对照组35例。2.试验结果:(1)一般资料:四组早产儿及母亲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命体征相关指标:1)体温:四组早产儿体温均随着出生后日龄的增加逐渐升高,对照组早产儿入院时体温均低于试验1组、试验2组及试验3组(P<0.05)。2)心率:四组早产儿在入院时、出生后第3天及第7天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呼吸频率:四组早产儿在入院时、出生后第3天及第7天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压:试验3组早产儿血压在入院时、出生后第3天均高于试验1组、试验2组及对照组组(P<0.05);试验3组早产儿收缩压在出生后第7天高于试验1组、试验2组及对照组(P<0.05),试验3组早产儿舒张压在出生后第7天高于试验1组、试验2组(P<0.05)。(3)贫血及输血相关指标:1)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试验1组早产儿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水平在入院时均低于试验2组、试验3组及对照组(P<0.05);试验3组早产儿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水平在出生后第3天、第7天均高于试验1组、试验2组及对照组(P<0.05)。2)贫血及输血发生率:试验1组早产儿贫血发生率均高于试验2组、试验3组及对照组(P<0.0083),试验3组早产儿输血发生率低于试验1组(P<0.0083),试验1组早产儿红细胞输注量高于试验3组及对照组(P<0.05)。(4)黄疸相关指标:四组早产儿经皮胆红素峰值、光疗时长及病理性黄疸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呼吸支持相关指标:四组早产儿住院期间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并发症及死亡发生例数:四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红细胞增多症、脑室内出血、视网膜病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脓毒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住院时间及花费:四组早产儿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脐带挤压30 cm能提高早产儿血压、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水平,降低早产儿贫血、输血发生率及红细胞输注量,且不增加并发症。2.早产儿脐带挤压最佳长度为30 cm。
王越[3](2021)在《早产儿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早产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是导致早产儿生长发育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缺陷的高危因素,可使其在情感、行为、智力、视力、社会及学习情况等方面发育落后。在早产儿,甲状腺功能异常中以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transient hypothyroxinemia of prematurity,THOP)及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综合征最常见。目前THOP和低T3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诊断标准尚未统一。本研究通过测定早产儿生后血清T4、T3、TSH水平,跟踪THOP和低T3综合征患儿的转归,并对早产儿围产期因素及主要观察指标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早产儿THOP与低T3综合征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对早产儿的影响,为暂时性甲状腺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新生儿病房收住入院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统一于生后4日龄采血检测甲状腺功能,并每2周复查一次,直到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为止。根据甲状腺功能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THOP组、低T3综合征组及正常对照组)。收集10种相关的围产期因素,包括:性别、分娩方式、是否多胎妊娠、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生后是否吸氧、产前应用地塞米松、生后是否应用抗生素、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收集主要观察指标,包括住院时间、黄疸持续时问、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喂养不耐受情况及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分组后THOP组20例,低T3综合征组38例,正常对照组100例,THOP的患病率为12.7%,低T3综合征的患病率为24.1%。生后4天血清T3、T4与胎龄呈正相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r(T3)=0.586,r(T4)=0.579,生后4天血清T3、T4与体重呈正相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r(T3)=0.630,r(T4)=0.651,TSH与胎龄及体重之间无相关性(P>0.05)。2.10种相关的围产期因素中,对THOP有影响的围产期因素为生后应用抗生素(OR=0.108,95%CI 0.014~0.865),是THOP的保护因素。对低T3综合征有影响的围产期因素为:窒息(OR=19.500,95%CI 1.299~292.750)。3.THOP组与低T3综合征组的住院时间、黄疸持续时问、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较对照组时间长,喂养不耐受例数更多,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但NBNA评分无明显差异。4.THOP及低T3综合征患儿的自然转归:随访THOP组患儿的甲状腺功能变化:其中4例在生后第2周恢复正常,8例在生后第4周恢复正常,5例在第6周恢复正常,3例在生后第8周恢复正常。随访低T3综合征组患儿的甲状腺功能变化:其中6例在生后第2周恢复正常,28例在生后第4周恢复正常,3例在第6周恢复正常,1例在生后第8周恢复正常。结论1.暂时性甲状腺功能障碍是早产儿中的常见疾病,早产儿生后血清T3、T4与胎龄呈正相关,应基于不同胎龄制定适用于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诊断标准。2.生后应用抗生素是THOP的保护因素,生后窒息是低T3综合征的危险因素。3.THOP与低T3综合征对早产儿近期神经发育无明显影响,但会延长患儿黄疸持续时间、住院天数及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以及会增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4.THOP与低T3综合征早产儿甲状腺功能可自行恢复正常,无需常规使用左旋甲状腺素进行治疗。
王睿[4](2020)在《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检测与干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不同胎龄早产儿生后7-10天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探讨适用于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参考区间。评估左旋甲状腺素(L-T4)替代治疗在早产儿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THOP)和部分高促甲状素血症(HT)中的应用疗效,随访THOP和部分HT患儿的转归,为早产儿甲状腺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363名早产儿,根据胎龄不同分为三组:28-30+6周、31-33+6周、34-36+6周,取其静脉血并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早产儿生后7-10天的甲状腺激素水平。选取的指标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将363名早产儿中确诊THOP和部分HT(6.0<TSH<15.0mU/L)的患儿,分别分为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治疗组给予L-T4进行治疗,非治疗组不予以药物替代治疗,进行跟踪随访。对比两组患儿的早期临床恢复情况(住院时间、黄疸持续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矫正年龄1周岁时的生长发育情况(头围、身长、体重、盖泽尔发育评分)。结果:1.T3、T4、FT3、FT4与胎龄呈正相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r(T3)=0.489,r(T4)=0.539,r(FT3)=0.510,r(FT4)=0.468。TSH与胎龄之间无相关性(p>0.05)。2.T3、T4、FT3、FT4水平在各胎龄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指标T3(ng/dL)、T4(ug/dL)、FT3(pmol/L)、FT4(pmol/L)的参考区间分别如下所示:28-30+6周:[43.62--127.76]、[2.78--10.89]、[1.57--4.95]、[7.49--17.53];31-33+6周:[48.91--135.42]、[3.77--11.53]、[2.14--5.79]、[8.37--19.98];34-36+6周:[58.76--141.20]、[4.47--12.23]、[3.13--6.23]、[10.89--21.13]。TSH水平在各胎龄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参考区间为0.93--13.90mU/L。3.363例早产儿中共确诊THOP 69例(19.0%),其中治疗组35例,非治疗组34例。非治疗组中28例(82.35%)甲状腺功能在矫正月龄3月龄前恢复正常。治疗组的早期临床恢复情况以及矫正年龄1周岁时的生长发育评估优于非治疗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363例早产儿中共确诊TSH<15.0mU/L的HT患儿64例(17.63%),其中治疗组32例,非治疗组32例。非治疗组中26例(81.25%)甲状腺功能在矫正年龄1周岁前恢复正常。治疗组的早期临床恢复情况以及矫正年龄1周岁时的生长发育评估与非治疗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1.早产儿甲状腺功能与出生胎龄呈正相关,需基于胎龄制定适用于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参考区间。2.大多数THOP患儿甲状腺功能可自行恢复正常,早期行L-T4替代治疗对患儿是有益的。3.大多数TSH<15.0mU/L的HT早产儿甲状腺功能可自行恢复正常,早期行L-T4替代治疗对患儿无明显积极影响,选择药物治疗时需综合考虑。
罗俊[5](2020)在《恩施州某三甲医院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恩施州某三级甲等医院早产儿的出生体重以及胎龄的构成比例、常见并发症的分布、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为临床诊疗和医保报销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计《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NICU早产儿并发症调查表》,搜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出生且24小时内入住我院NICU的774名活产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胎龄、出生体重、并发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1)早产儿男女性别比为1.2:1(男422例,女352例);按胎龄分为:<28周者16例(2.07%),28周-31+6周者119例(15.37%),32周-33+6周者182例(23.51%),34周-36+6周者457例(59.04%);按出生体重分为:<1000g者17例(2.20%),1000g-1499g者99例(12.79%),1500g-2499g者451例(58.27%),≥2500g者207例(26.74%);(2)早产儿在新生儿期排名前10位的并发症依次为:病理性黄疸381例(49.2%)、肺炎392例(37.7%)、贫血269例(34.8%)、颅内出血240例(31.0%)、NRDS 211例(27.3%)、低钙血症156例(20.2%)、低钾血症108例(14.0%)、新生儿窒息100例(12.9%)、喂养不耐受93例(12.0%)、凝血功能异常91例(11.8%);(3)高胆红素血症、肺炎、贫血、NRDS、低钙血症、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各胎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钾血症、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各胎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肺炎、贫血、NRDS、低钙血症、低钾血症、新生儿窒息、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各体重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各出生体重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平均住院的时间为(15.53±13.43)天,平均住院费用为(27522.13±25750.35)元;(6)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其中R值为0.78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与胎龄呈负相关,其R值分别为-0.543、-0.57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与出生体重呈负相关,其R值分别为-0.504、-0.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胎龄及出生体重密切相关,各并发症在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的发生率不同,提示在早产儿管理中应针对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开展早产儿并发症的防治工作;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住院费用越高,这为恩施州住院早产儿的医保报销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刘洋[6](2020)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的构建,来应对近年来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的趋势和临床医生早期确诊存在不足的现状,以提高各级医师的早期识别能力,加强专科的临床诊断和处置能力。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住院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的707例患儿的病例信息(患儿母亲自然、社会和人文信息,母婴流行病史,患儿临床表现、炎症相关检查指标、免疫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等多维度信息),总结病例特点,并按照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早产儿与非早产儿、是否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条件进行分组比较,提出优化诊断信息。第二部分: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通过将对照组228例新生儿和病例组707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通过LASSO回归对数据进行降维,结合文献复习及临床工作特点,确定建模所需变量。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建立了模型A和模型B,其中模型A的预测变量包含有母亲居住地区、母亲先兆流产史、母乳喂养、母亲产前抗菌素治疗、患儿体温、精神反应弱、原始反射、患儿就诊前抗菌素治疗、患儿就诊时体重与出生体重差共9个变量,主要涉及患儿母亲病史及患儿临床表现两部分;模型B的预测变量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级医疗机构均可以完成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和C反应蛋白升高。建立列线图,最后,利用区分度和校准度两方面对预测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第三部分: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选择儿科常见病原菌和常用抗菌药物配对分组后,将菌液、抗菌素(中点和峰血药浓度)、新鲜无菌血、β-内酰胺酶依次注入各培养瓶后,立即放入全自动细菌培养仪进行培养,记录120小时内的各培养瓶的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含树脂培养瓶:BACTEC Peds Plus血培养瓶(BD-F瓶)、含木炭颗粒培养:BACT/ALERT PF血培养瓶(BT-C瓶)、添加β-内酰胺酶后的普通培养瓶:BACTEC FX血培养瓶(BD-S瓶)和Bac T/ALERT SA血培养瓶(BT-S瓶)对模拟含抗菌药物血标本中细菌的检测能力(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验证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全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重要信息:(1)母亲信息:分娩时年龄以35岁以下女性为主(92.93%),受教育程度以大专及本科、初中为主(32.53%、31.97%);(2)分娩地区:居住地农村(53.61%)多于城市(46.39%),分娩医院以二级医院(64.07%)为主;(3)患儿情况:足月儿为主(86.14%),存在羊水情况异常、脐带情况异常的比例高,各占19.52%,2500克≤出生体重<4000克的患儿占83.59%,母乳喂养占62.09%,26.17%存在明确的感染接触史,53.32%的患儿入院体重低于出生体重;(4)入院临床表现:体温(肛温)异常和呼吸频率异常多见,比例分别为28.57%、23.20%,黄疸表现、脐部残端渗出、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异常比例分别为47.95%、23.34%、21.08%、19.66%;(5)实验室特征:白细胞计数异常的患儿占31.68%,中性粒细胞占比>60%、白介素-6>7pg/m L、C-反应蛋白≥8mg/L、前降钙素≥0.5mg/L的患儿占比分别为31.54%、79.49%、49.93%、21.48%,血标本病原学检查结果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占91.40%。2.分成不同的组比较:(1)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EOS1,≤72小时)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LOS1,>72小时)。结果显示,LOS1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及先兆流产、居住在城市、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均大于EOS1组母亲(P<0.05);LOS1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抢救复苏比例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的剖宫产、就诊前在家中、母乳喂养、感染接触史、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入院体重≥出生体重、体温异常、心率异常、黄疸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精神弱、吃奶差、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血中性粒细胞占比>60%、血IL-6>7pg/ml的比例,及血乳酸、Ig G,CD3+、CD4+、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及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前白蛋白、CD19+淋巴细胞百分比、CD16+、56+淋巴细胞百分比、Ig M、Ig A、Ig E、均大于EOS1组患儿(P<0.05)。(2)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EOS2,≤7天)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LOS2,>7天)。与第一种分组方法比较,结果显示比较结果基本相同,两组在母亲年龄、居住在城市、多胎妊娠、黄疸、呼吸系统感染灶、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8mg/L等方面有差异。(3)早产儿组(<37周)与非早产儿组(≥37周)。结果显示,非早产儿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年龄≥35岁的比例、妊娠高血压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母亲(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多胎妊娠、抢救复苏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非早产儿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就诊前在家中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体温异常、呼吸频率异常、心率异常、精神弱、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Ig G、血培养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4)非化脓性脑膜炎组与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果显示,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母亲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母亲(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胎龄、足月儿比例,小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体温异常、心率异常、前囟张力异常、惊厥、呼吸系统感染灶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第二部分:模型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模型A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5和0.768,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7和0.735,模型B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3和0.862,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5和0.736;模型A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7和0.764,模型B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和0.824。模型的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A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1143和0.902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模型B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9602和0.4169。校准曲线的结果显示模型A和模型B的校准曲线均良好。第三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和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中,当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D-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D-S瓶(P<0.05),仅当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及BT-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T-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T-S瓶(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与BD-SE瓶的检出阳性率一致(P>0.05),BT-C瓶的检出阳性率多高于BT-SE瓶,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的TTP均优于BD-S瓶(P<0.001),BT-C瓶及BT-SE瓶均优于BT-S瓶(P<0.001),当中点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SE瓶优于BD-F瓶(P<0.05),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F瓶优于BD-SE瓶(P<0.05),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D-F瓶及BD-SE瓶TTP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时BT-C瓶TTP均优于BT-SE瓶(P<0.001),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与BT-SE瓶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通过广泛、多维度的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的整理、分组比较,有助于优化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以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制定的参考。分别以72小时和7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特点比较结果基本相同。早产、低体重、围产期的异常等因素应该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对于可疑新生儿败血症,尤其是可疑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宜尽快住院或转往新生儿专科病房,酌情完善腰穿脑脊液等相关检查,及时确诊,尽早给予规范、合理的抗菌治疗,以有效降低本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首次建立的能够覆盖0-28天全日龄段新生儿败血症的,由患儿家属和基层临床医生可以简便易得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构成的诊断预测模型,具有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便于在基层新生儿医疗和保健机构推广和应用。3.首次验证的通过添加β-内酰胺酶来清除儿童血培养标本中的抗菌药物残留的方法,达到了缩短阳性报菌时间和提高阳性检出率的效果,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与含树脂或木炭颗粒的培养瓶相接近。优化了细菌性脓毒症(包含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也为中低收入国家的医务人员,尤其是仍然采取手动血培养检测的医务人员,解决儿童血培养标本中抗菌素残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付克功[7](2020)在《生后综合有效保温对新生儿体温及发病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新生儿出生前做好充分的保温准备及生后即刻开始的黄金1小时(Golden Hour)内对新生儿实施改良的综合保温措施后,观察改良保温措施,对足月儿及早产儿入院体温及各个系统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1.本研究所有病例,均随机选取天津市宁河区医院自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出生并在生后1小时内转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足月儿及早产儿。将自2014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在采取原有简单的保温措施下出生的足月儿及早产儿各100例,定义为对照组。自2016年7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采用改良保温措施后,在新的综合有效保温方法下出生的足月儿和早产儿各100例,定义为干预组。2.将改良保温前,对照组中足月儿100例和改良保温后的干预组足月儿100例组成足月儿组进行对比研究。将改良保温前,对照组中早产儿100例和改良保温后的干预组中早产儿100例组成早产儿组进行对比研究。3.统计和对比在综合有效保温措施实施前后两组足月儿及早产儿入院体温及各个系统发病率的变化。结果:1.对照组和干预组入院体温对比:经过分析对比得出,经过综合改良保温措施后的干预组,低体温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足月儿95%vs 37%;早产儿98%vs 49%),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体体温分布情况如下:足月儿组:入院时体温<35℃(22%vs 5%),35~35.9℃(35%vs 10%),36.0℃~36.4℃(28%vs 22%),36.5℃~37.5℃(5%vs 63%),>37.5℃(0%vs 0%);早产儿组:入院时体温<35℃(48%vs 9%),35~35.9℃(33%vs 13%),36℃~36.4℃(17%vs27%),36.5℃~37.5℃(2%vs 51%),>37.5℃(0%vs 0%)。2.两组新生儿发病率的比较:足月儿在吸氧需求、新生儿湿肺、低血糖、1分钟及5分钟Apgar<7分、代谢性酸中毒等发病率方面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出生后心动过缓、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RDS、喂养不耐受、消化道出血、胎便排出延迟、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红细胞增多症、电解质紊乱的发病率方面,虽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本研究尚未得到统计学差异(P>0.05)。在新生儿硬肿、肺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的对比中,因两研究组中发病率均过低,病例数不足,无法进行统计学比较,亦未见统计学差异。3.早产儿在呼吸系统方面,在吸氧需求、湿肺、呼吸暂停等疾病发病率均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在消化系方面,比如喂养不耐受、消化道出血、胎便排出延迟等的发病率,也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在出生后心动过缓、低血糖、凝血功能异常、代谢性酸中毒、1分钟及5分钟Apgar<7分、高胆红素血症、皮肤硬肿方面也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在吸入性肺炎、RDS、呼吸衰竭、颅内出血、电解质紊乱、血小板减少症、红细胞增多症、败血症等发病率虽然干预组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本研究尚未发现统计学差异。而两组早产儿均未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肾功能衰竭、肺出血病例。故无法做统计学比较。4.在对照组中发现,所有上述呈现统计学意义的足月儿病例的入院体温,主要分布在<35℃状态,且在<35℃的入院体温组与>35℃的入院体温组大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照组中,所有上述呈现统计学意义的早产儿病例的入院体温,同样主要分布在<35℃状态。且在<35℃的入院体温组与>35℃的入院体温组大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后在综合有效保温措施处置下,能有效降低足月儿及早产儿的入院低体温发生率,同时对足月儿及早产儿各个系统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且多个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变化呈现出统计学差异,早产儿组的差异更为显着。发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的病例,大都发生在<35℃的入院体温状态。我们有必要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后实施综合有效保温,尤其改善<35℃的入院低体温状态,以减少发病率。
左少轩[8](2020)在《延迟脐带结扎对早产儿近期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医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早产儿(preterm infants)的出生率逐年升高。早产儿因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其死亡率和后遗症率均较高,因此如何改善早产儿预后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最近的研究表明,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cord clamping,DCC)能够增加新生儿血容量,增加体内铁储备,稳定血流动力学,提高新生儿免疫力等。目前研究更多集中在足月儿,随着早产比例的增加,对早产儿延迟脐带结扎标准化操作及对其生后早期的影响等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观察延迟脐带结扎对早产儿生后近期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改善早产儿预后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脐带早结扎(Early cord clamping,ECC)与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cord clamping,DCC)后早产儿早期并发症的相关指标,探讨延迟脐带结扎对早产儿早期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上改善早产儿预后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不可避免出生的28-34周早产儿,符合纳入标准的共101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2组:延迟脐带结扎组(DCC组,53例)和脐带早结扎组(ECC组,48例),比较两组早产儿在生后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aematocrit,Hct)、新生儿低血糖症、新生儿黄疸、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及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的发生情况,收集相关数据指标并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延迟脐带结扎组(DCC组)的早产儿生后12小时和72小时测得的Hb和Hct值均较脐带早结扎组(ECC组)高(P<0.05),且住院期间贫血发生率较低(P<0.05);DCC组的早产儿在72小时内低血糖的发生率均低于ECC组(P<0.05);DCC组早产儿生后第1天经皮胆红素(Transcutaneous bilirubin,TCB)值高于EC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第2天至第7天TCB值高于ECC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DCC组光疗干预率较ECC组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A及PIVH的发生率在两组早产儿中无差别(P>0.05)。结论:延迟脐带结扎可以增加早产儿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减少早期贫血的发生;同时能降低生后早期低血糖的发生率,且不增加黄疸、动脉导管未闭及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生,是临床上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韩姗姗[9](2019)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GRADE研究方法,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原则,参考当前最佳证据,制定中国《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减少母婴分离,增加人文关怀。方法:1.召开启动会对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期探讨,并通过问卷进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排序。2.运用网络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中成药的检索,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9.1.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获得最终目标文献,并形成文献证据登记表和文献特征提取表。3.对于不同的研究类型应用不同的条目/量表进行偏倚评估:对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文献予AMSTAR-2量表评估;对于RCT予ROB风险偏倚评估,对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予MINORS量表评估。4.运用Revman5.3软件对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获得相应森林图。5.专家共识:1)德尔菲法:遴选不少于30个全国各地正高职称以上的儿科/新生儿科中西医专家,以邮件方式对其展开三轮问卷,统计其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指标,同时针对中成药的推荐意见进行投票表决;2)共识会议:对通过问卷仍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再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成一致。6.运用GRADE系统对经循证研究和专家共识达成一致的中成药进行质量评价形成证据总结表,并综合德尔菲票数、患者利益对中成药作出最终推荐。结果:1.循证研究:最终10种中成药67项研究纳入证据,包括41项茵栀黄制剂研究(口服液23、颗粒18)、9项清肝利胆口服液、4项四磨汤口服液、6项黄疸茵陈颗粒、2项清开灵冲剂、2项茵陈五苓糖浆、1项消炎利胆片、1项黄栀花口服液、1项肝舒乐颗粒。2.专家共识:明确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适用人群对象、时机和范围、优势证型、用法用量、副作用相关等描述。3.质量评价:最终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黄疸茵陈颗粒、茵陈五苓糖浆、四磨汤口服液5种中成药纳入GRADE研究,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的总体质量证据等级为C级,其余均为D级。4.形成推荐意见:推荐单独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光疗发生率(1B);推荐服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1C),降低黄疸消退失败率(2C),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考虑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效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日均胆红素下降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湿重于热。推荐服用茵陈五苓糖浆治疗新生儿黄疸(IV类证据,D级推荐),中医属阳黄,小便不利(专家共识)。暂不建议黄疸茵陈颗粒(2D)、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2D)。结论:依据GRADE系统和共识结果,最终对茵栀黄口服液予以强推荐,对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给予弱推荐,对茵陈五苓糖浆给予D级推荐,暂不推荐黄疸茵陈颗粒和四磨汤治疗新生儿黄疸。
林鸿[10](2019)在《光疗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光疗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4月1日至2018年10月1日在福建省新生儿救护中心住院治疗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于入院时及出生3天后检测血清NO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出生3天后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病例组(PDA组)和对照组(非PDA组)。同时计算生后3天内累积光疗时间,比较其与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关系,并分析NO水平与生后三天内累积光疗时间的关系,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131例早产儿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病例组(PDA组)46例,对照组(非PDA组)85例。病例组(PDA组)早产儿生后3天内有43例行光疗,对照组有7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05)。病例组生后三天内累积光疗时间为(29.13±13.88)小时,明显高于对照组(22.68±9.22)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3.184,P<0.05)。病例组首次NO水平为(106.90±36.25)umol/L,与第二次NO水平(91.00±17.49)umol/L,相比较NO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对照组首次NO水平为(117.99±29.18)umol/L,与第二次NO水平(94.48±18.38)umol/L,相比较NO水平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生后三天内较长累积光疗时间是早产儿发生PDA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55,95%CI:1.013-1.100,P=0.010)。病例组血浆前后NO水平差值(15.91±32.66)umol/l,对照组为(23.51±35.44)umol/l。两组早产儿生后三天内累积光疗时间与血浆前后NO水平差值无相关性(r=0.066,P=0.454)。结论生后3天内较长累积光疗时间是早产儿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经过不同累积光疗时间后两组早产儿前后两次NO差值与生后3天内累积光疗时间没有相关。
二、早产儿生后黄疸情况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产儿生后黄疸情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维生素A水平与早产儿贫血相关性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维生素A水平与早产儿贫血相关性研究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及筛选标准 |
2.资料收集 |
3.诊断标准 |
4.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1.一般资料 |
2.贫血组与非贫血组临床资料 |
3.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实验室指标 |
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6.早产儿维生素A水平 |
7.贫血组与非贫血组维生素A水平 |
8.维生素A水平与贫血相关分析 |
9.维生素A水平与血红蛋白相关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维生素A对早产儿贫血的干预作用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及筛选标准 |
2.试验方法 |
3.操作方法 |
4.观察指标 |
5.诊断标准 |
6.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1.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 |
2.试验结果 |
3.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 |
4.不良反应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维生素A在早产儿贫血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不同脐带挤压长度对早产儿临床指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早产儿胎盘输血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早产儿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早产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缩略语表 |
附录 B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成果 |
附录 C 个人简历 |
附录 D 文献综述 早产儿甲状腺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检测与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仪器设备 |
2.2 血标本采集和测定 |
2.3 发育评估方法 |
2.4 研究方法 |
3 诊断标准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甲状腺功能与胎龄的相关性分析 |
2 不同胎龄早产儿甲状腺功能参考区间 |
3 THOP患儿的治疗与转归 |
3.1 L-T4 替代治疗对THOP患儿出生早期临床恢复情况的影响 |
3.2 L-T4 替代治疗对THOP患儿幼年发育的影响 |
3.3 THOP患儿的自然转归 |
4 部分HT患儿的治疗与转归 |
4.1 L-T4替代治疗对部分HT患儿出生早期临床恢复情况的影响 |
4.2 L-T4替代治疗对部分HT患儿幼年发育的影响 |
4.3 部分HT患儿的自然转归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5)恩施州某三甲医院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6)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
1.1.3 研究方法 |
1.1.4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707例新生儿败血症一般情况分析结果 |
1.2.2 以 72 小时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
1.2.3 以 7 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
1.2.4 早产儿组与非早产儿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
1.2.5 化脓性脑膜炎组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
1.3 讨论 |
1.3.1 新生儿败血症流行现状 |
1.3.2 新生儿败血症分类及临床特点分析 |
1.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1.4 小结 |
二、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对照组和病例组临床资料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2.2.2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
2.2.3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的性能评价 |
2.3 讨论 |
2.3.1 预测模型方法的概况 |
2.3.2 预测模型方法与新生儿败血症诊断 |
2.3.3 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
2.4 小结 |
三、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标本来源 |
3.1.2 仪器与试剂 |
3.1.3 方法 |
3.1.4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
3.2.2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
3.2.4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
3.3 讨论 |
3.3.1 脓毒症及血培养 |
3.3.2 体外模拟实验研究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现状与临床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生后综合有效保温对新生儿体温及发病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对照组保温措施 |
2.3 干预组保温措施 |
2.4 干预组保温流程图 |
2.5 收集资料 |
2.6 体温分度标准及体温测量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两组研究对象之间基本资料的比较 |
2 足月儿和早产儿入院低体温发生率及入院体温分布状况 |
3 两组新生儿发病率的比较 |
3.1 两组足月儿发病率比较 |
3.2 两组早产儿发病率比较 |
3.3 早产儿及足月儿多系统发病病例在不同低体温的分布情况 |
讨论 |
1 改良后综合保温方法的优势 |
2 当前国内外保温现状及不同观点 |
3 低体温对新生儿的影响 |
3.1 低体温对低血糖的影响 |
3.2 低体温对新生儿呼吸系统的影响 |
3.3 低体温对凝血功能和Hct的影响 |
3.4 低体温对新生儿消化系统的影响 |
3.5 低体温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和胎便排出延迟的影响 |
3.6 低体温对颅内出血的影响 |
3.8 低体温对其他疾病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生后“黄金时间”的综合处置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延迟脐带结扎对早产儿近期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延迟脐带结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和缩略语 |
2.0 引言 |
2.1 研究现状 |
2.1.1 流行病学 |
2.1.2 机制 |
2.1.3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
2.1.4 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增高的原因 |
2.1.5 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类型 |
2.1.6 诊断 |
2.1.7 治疗 |
2.1.8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 |
2.1.9 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及不足 |
2.2 指南制定过程 |
2.2.1 构建临床问题 |
2.2.2 循证研究 |
2.2.3 专家共识 |
2.2.4 形成证据概要表 |
2.2.5 形成推荐意见 |
2.2.6 形成初稿 |
2.3 讨论 |
2.3.1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类分析 |
2.3.2 关于中医证型、时机问题 |
2.3.3 关于原始研究的设计质量 |
2.3.4 关于干预措施的相关问题 |
2.3.5 关于结局指标的相关问题 |
2.3.6 关于发表偏倚的问题 |
2.3.7 关于调查问卷的问题 |
2.3.8 关于指南制定方法学问题 |
2.4 结论 |
2.4.1 茵栀黄口服液 |
2.4.2 茵栀黄颗粒 |
2.4.3 清肝利胆口服液 |
2.4.4 茵陈五苓糖浆 |
2.5 创新点及意义 |
2.6 不足与展望 |
2.6.1 存在不足 |
2.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光疗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分组 |
1.3 血清NO水平的测定 |
1.4 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 |
1.5 调查内容及观察指标 |
1.6 常规治疗及药物干预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早产儿PDA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3 早产儿PDA危险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
2.4 两组三天内累积光疗时间与血浆前后NO水平差值相关分析 |
2.5 两组血清NO水平的比较 |
3 讨论 |
3.1 光疗与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
3.2 内源性一氧化氮(NO)与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
3.3 光疗与早产儿PDA发生机制 |
3.4 研究意义和临床价值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早产儿生后黄疸情况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维生素A水平与早产儿贫血相关性及干预研究[D]. 吴贝贝. 延安大学, 2021(11)
- [2]不同脐带挤压长度对早产儿临床指标的影响研究[D]. 张燕艳.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早产儿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早产儿的影响[D]. 王越.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检测与干预效果评价[D]. 王睿. 青岛大学, 2020(01)
- [5]恩施州某三甲医院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研究[D]. 罗俊.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6]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 刘洋.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生后综合有效保温对新生儿体温及发病率的影响[D]. 付克功.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延迟脐带结扎对早产儿近期并发症的影响[D]. 左少轩.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9]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韩姗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光疗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林鸿.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