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制备及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继瑶[1](2021)在《电针预处理调控肠道菌群与Th17/Treg免疫平衡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实验一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将36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每组12只。电针预处理组给予2周的百会穴和足三里穴电针预处理,其余两组仅给予同等条件的抓取。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缺血侧脑血流变化,缺血2h后拔出鱼线恢复再灌注。再灌注12h、1d、3d、7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大鼠的神经功能、大小鼠抓力测定仪对大鼠的前肢抓握力量进行测定并统计和记录大鼠再灌注7 d内的存活率;再灌注7 d,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应用HE染色观察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应用高通量16S rDNA V3-V4区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1.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12 h、1d、3d、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降低(P<0.05)。2.前肢抓握力量测试:再灌注12 h、1d、3d、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升高(P<0.05)。3.存活率: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存活率(46.15%)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存活率(80.00%)显着升高(P<0.05)。4.TTC染色:再灌注7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显着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脑梗死体积显着缩小(P<0.05)。5.HE染色: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6.16S rDNA V3-V4 区测序:从门水平上看,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TM7和柔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TM7和柔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从科水平上看,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和双歧杆菌科(Bifidobaceartaceie)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从属水平上看,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粪球菌属(Coprococc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ClostridaceaeClotrid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ClostridiaceaeClostrid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肠道菌群与mNSS评分相关性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TM7和柔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丰度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科水平上,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属水平上,ClostridiaceaeClostrid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与mNS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下调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盲肠内容物内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TM7、柔壁菌门(Tenericutes)、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肠杆 菌科(Enter obacteriaceae)、Clostridiaceae Clostrid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上调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减轻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缩小脑梗死体积,降低死亡率及神经功能缺损。实验二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h17/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h17/Treg免疫平衡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每组12只。电针预处理组给予2周的百会穴和足三里穴电针预处理,其余两组仅给予同等条件的抓取。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缺血侧脑血流变化,缺血2 h后拔出鱼线恢复再灌注。再灌注7 d,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缺血侧皮层、结肠组织IL-17A、IL-10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缺血侧皮层和结肠组织中IL-17A、IL-10蛋白的表达,及缺血侧皮层、脾脏和胸腺组织中RORγt、Foxp3蛋白的表达,应用Elisa测定大鼠腹主动脉血清IL-17A、IL-23、IL-10、TGF-βl的含量,分析缺血侧皮层RORγt、Foxp3蛋白表达与mN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免疫组化: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中IL-17A,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中IL-17A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5)。2.IL-17A、IL-10蛋白表达: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内IL-17A、IL-10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内IL-17A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IL-10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3.RORγt、Foxp3蛋白表达: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脾脏和胸腺组织内RORγt、Foxp3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缺血侧皮层、脾脏和胸腺组织内RORγt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Foxp3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4.血清Elisa:再灌注7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炎性因子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促炎因子IL-17A、IL-23含量显着减少,抗炎因子IL-10、TGF-β1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5.RORγt、Foxp3蛋白与mNSS评分相关性分析:再灌注7d,缺血侧皮层RORγt、Foxp3蛋白的表达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电针干预下,缺血侧皮层RORγt蛋白的表达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Foxp3蛋白的表达与mNS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1.电针预处理可下调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内IL-17A表达,上调IL-10表达,降低外周IL-17A、IL-23含量,升高IL-10、TGF-β1含量,减轻脑缺血后肠道-中枢炎症损伤;2.电针预处理可下调缺血侧皮层、脾脏和胸腺组织内RORγt表达、上调Foxp3表达,调控Th17/Treg免疫平衡,发挥脑-肠保护作用。实验三电针预处理通过肠道菌群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免疫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菌群剔除及菌群移植(电针预处理2周后菌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ABX-Pre+模型+FMT组、ABX-Pre+模型+PBS组、ABX+模型组,每组12只。整个实验过程中,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无菌饮水;ABX-Pre+模型+FMT组、ABX-Pre+模型+PBS组在造模前给予2周的抗生素饮水,模型制备后给予无菌饮水;ABX+模型组在造模前给予2周的抗生素饮水,模型制备后继续给予抗生素饮水。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缺血侧脑血流变化,缺血2 h后拔出鱼线恢复再灌注。再灌注12 h、1d、3d、7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大小鼠抓力测定仪对大鼠的前肢抓握力量进行测定;再灌注7 d,应用HE染色观察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缺血侧皮层IL-17A、IL-10蛋白的表达,应用Elisa测定大鼠腹主动脉血清 IL-17A、IL-23、IL-10、TGF-β1 的含量。结果:1.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12 h、1d、3d、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降低(P<0.05),ABX-Pre+模型+PBS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升高(P<0.05);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升高(P<0.05)。2.前肢抓握力量测试:再灌注12 h、1d、3d、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升高(P<0.05),ABX-Pre+模型+PBS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降低(P<0.05);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降低(P<0.05)。3.HE染色: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ABX-Pre+模型+PBS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4.免疫组化: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IL-17A,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缺血侧皮层IL-17A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5),ABX-Pre+模型+PBS组大鼠缺血侧皮层IL-17A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5);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IL-17A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5)。5.血清Elisa:再灌注7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炎性因子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促炎因子IL-17A、IL-23的含量显着减少,抗炎因子IL-10、TGF-β1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ABX-Pre+模型+PBS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促炎因子IL-17A、IL-23的含量显着增加,抗炎因子IL-10、TGF-β1的含量显着减少(P<0.05);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促炎因子IL-17A、IL-23的含量显着增加,抗炎因子IL-10、TGF-β1的含量显着减少(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通过肠道菌群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皮层和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及肠道-中枢炎症损伤,改善神经行为学功能。
周东蕊[2](2021)在《血塞通对MCAO大鼠和OGD/R损伤SH-SY5Y细胞LINGO-1,EGFR,PI3K/AKT通路以及PTEN和GSK-3β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观察血塞通注射液对大鼠大脑中脉闭塞(MCAO)28天神经功能的影响,探究血塞通对损伤皮层LINGO-1,EGFR,PI3K/AKT通路以及PTEN和GSK-3β的调节作用。2.观察血塞通注射液对体外培养SH-SY5Y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损伤的保护作用,验证血塞通注射液对OGD/R损伤的SH-SY5Y细胞PI3K/AKT通路以及PTEN和GSK-3β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1.采用改良的Longa法对SD大鼠进行MCAO模型的制备,假手术组大鼠只进行皮肤切开以及钝性分离血管和神经,不插入栓线。大鼠MCAO模型的成功建立评价方法选用TTC染色法。2.根据术后Longa评分将手术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血塞通小剂量组,血塞通大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即阳性药物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其余组别给与相对应的药物治疗。术后1-28天,每日清晨给药前对大鼠进行称重,根据mNSS神经功能评分表进行评分。评价血塞通对大鼠MCAO术后不同时间点(7天,14天和28天)神经功能和体重恢复的疗效。MCAO术后28天,将所有大鼠麻醉后断头取脑,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大脑皮层的病理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皮层梗死侧的SYN和PSD-95的蛋白表达变化,探索血塞通注射液对皮层梗死区的神经保护作用。采用qRT-PCR、免疫组织化学(IHC)和Western Blot检测MCAO术后28天大鼠大脑皮层LINGO-1,EGFR以及PI3K/AKT的mRNA和蛋白表达,探索血塞通的神经保护机制。3.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CAO术后28天大鼠大脑皮层PTEN和GSK-3β的mRNA和蛋白表达,进一步探索血塞通的神经保护机制。4.体外培养SH-SY5Y细胞,CCK-8法确定最佳缺氧时间,建立OGD/R损伤SH-SY5Y细胞模型,CCK-8法确定血塞通和bpV的最适药物浓度。将SH-SY5Y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血塞通组,bpV组以及血塞通+bpV组等5个组别,按照不同组别给与相对应的药物,正常组给与无血清的EBSS液,模型组给与无糖的Earle’s液。镜下观察血塞通对OGD/R损伤SHSY-5Y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OGD/R损伤SH-SY5Y细胞的PI3K/AKT以及PTEN和GSK-3β的mRNA和蛋白表达对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观察当使用bpV时,PTEN及其下游的PI3K/AKT通路、GSK-3β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TTC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右脑为均一的红色,表明脑组织并未损伤;手术组大鼠由于大脑右侧被梗塞而出现广泛的白色,表明MCAO可诱导大鼠右侧脑组织梗死。研究结果证明大鼠MCAO模型成功建立。2.各组大鼠的体重在造模前未见显着的差异(P>0.05);在MCAO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各组大鼠体重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或者P<0.01);术后第28天,除模型组外,各药物治疗组大鼠的体重与假手术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4天的假手术组大鼠的体重高于第7天假手术组的体重,余组别两个时间点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第28天各组大鼠的体重均显着高于第14天相同组别的大鼠(P<0.01)。手术组各组大鼠苏醒后EZ-Longa评分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第7天的mNSS评分中,血塞通大剂量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药物治疗后14天,血塞通治疗组(包括小剂量和大剂量)和尼莫地平组大鼠的mNSS评分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而药物治疗后28天,血塞通治疗组大鼠的mNSS评分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塞通大剂量组在降低大鼠的mNSS评分方面显着优于血塞通小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P<0.05)。这说明血塞通治疗可长期缓解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且具有剂量依赖性。MCAO术后相同组别的mNSS评分在不同时间点的比较显示:第7天和第14天同一组别的mNSS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除尼莫地平组外,第28天的mNSS评分显着高于同一组别第14天的mNSS评分(P<0.05)。MCAO术后28天,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的脑组织形态和细胞结构完整。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呈大面积损伤,组织着色较浅,神经细胞坏死、核固缩、深染;治疗组大鼠的脑组织也出现一定的损伤,但是和模型组相比,损伤程度较轻,神经细胞的数量也多;与血塞通小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相比,血塞通大剂量组的脑组织结构更完整,神经细胞数量亦明显增多。MCAO术后28天,与模型组相比较,各治疗大鼠的PSD-95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对各治疗进行比较发现,血塞通大剂量组在提高PSD-95表达方面显着优于血塞通小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血塞通大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可显着提高大鼠大脑皮层SYN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与血塞通小剂量组相比,血塞通大剂量组在提高SYN蛋白表达方面具有显着的优势(P<0.05)。MCAO术后28天,qRT-PCR结果显示:各组LINGO-1,EGFR,PI3K以及AKT mRNA表达无显着变化(P>0.05)。IHC结果显示:LINGO-1的阳性颜色为深棕色,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LINGO-1的阳性表达较少;各治疗组大鼠脑组织LINGO-1的阳性表达显着低于模型组的阳性表达(P<0.01);而对各治疗组之间皮层LINGO-1的阳性表达进行比较发现,组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各组大鼠脑组织P-EGFR,P-PI3K以及P-AKT的阳性颜色均为深棕色,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P-EGFR,P-PI3K以及P-AKT呈低表达;各治疗组大鼠大脑皮层P-EGFR,P-PI3K以及P-AKT的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对各治疗组之间的P-EGFR,P-PI3K以及P-AKT的表达进行比较发现,组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各治疗组大鼠的Lingo-1蛋白的相对表达相较于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接近正常水平;而各治疗组之间进行比较,Lingo-1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各治疗组的P-EGFR,P-PI3K以及P-AKT高于模型组(有趋势,或P<0.05,或P<0.01);治疗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MCAO术后28天,qRT-PCR结果显示:除血塞通大剂量组的大鼠脑组织的PTEN mRNA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的mRNA(P<0.05),其余各组大鼠脑组织的PTEN mRNA表达组间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各组大鼠脑组织的GSK-3β mRNA表达组间亦未见显着差异(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的P-PTEN和P-GSK3β相对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1);而各治疗组之间的P-PTEN和P-GSK3β相对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4.CCK-8法检测SH-SY5Y细胞的最佳缺氧时间为7 h;血塞通和bpV对OGD/R损伤的SH-SY5Y细胞的最适药物浓度分别为20μg/ml和1μmol/L。通过镜下观察血塞通,bpV以及血塞通+bpV对OGD 7 h/R 24 h培养的SH-SY5Y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发现,血塞通组、bpV组以及血塞通+bpV组的贴壁细胞数量较模型组多,大部分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部分细胞突触缩短,但大部分细胞突触仍存在,各治疗组之间的细胞形态未见明显的差异。SH-SY5Y细胞OGD 7h/R24 h培养后,qRT-PCR结果显示:正常组,模型组,血塞通组,bpV组以及血塞通+bpV组细胞的PI3K,AKT,PTEN和GSK-3β mRNA的水平未见显着差异(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大脑皮层的 P-PI3K/PI3K,P-AKT/AKT,P-PTEN/PTEN 以及 P-GSK-3β/GSK-3β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1);各治疗组之间的P-PI3K/PI3K,P-AKT/AKT,P-PTEN/PTEN以及P-GSK-3β/GSK-3β蛋白水平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1.血塞通可以长期缓解MCAO大鼠的脑组织损伤并促进神经重塑和再生从而增加MCAO术后大鼠的体重,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2.血塞通发挥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包括抑制LINGO-1表达,激活EGFR和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PTEN的表达进一步激活PI3K/AKT通路,从而抑制下游GSK-3β的活性,长期促进突触的重塑和再生。3.血塞通可以缓解OGD/R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通过抑制PTEN的活性,激活其下游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发挥长期的神经保护作用。
韦亮[3](2021)在《温阳逐瘀汤对肾阳虚型脑缺血损伤大鼠SDF-1、CXCR4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温阳逐瘀汤对肾阳虚型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表达的影响,探讨温阳逐瘀汤防治脑缺血损伤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92只健康雄性SD大鼠先分为空白组(n=48只)和肾阳虚模型组(n=144只)。对肾阳虚模型组采用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21d后的方法建立肾阳虚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浆中的肾阳虚证特异性指标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再将造模成功后的144只肾阳虚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温阳逐瘀汤组三组,每组各48只。空白组正常饲养,灌胃等体积蒸馏水;假手术组仅插入0.8cm线栓,灌胃等体积蒸馏水;模型组行MCAO术,灌胃等体积蒸馏水;温阳逐瘀汤组MCAO术,灌胃温阳逐瘀汤。分别于灌胃开始后3d、7d、14d、21d四个时间点取材,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cAMP、cGMP含量;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各时间点脑组织SDF-1、CXCR4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HE染色法检测各时间点缺血损伤侧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肾阳虚特异性指标的改变:(1)肾阳虚造模完成后,与空白组比较,肾阳虚模型组大鼠血清cAMP水平明显降低,cGMP水平明显升高,cAMP/cGMP比值降低(P<0.01);(2)灌胃21d后,与模型组比较,温阳逐瘀汤组cGMP水平明显降低,cAMP水平和cAMP/cGMP比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及温阳逐瘀汤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同一时间点的模型组相比,温阳逐瘀汤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或P<0.05)。(3)脑组织形态学改变:(1)空白组、假手术组:细胞排列规整,胞膜完整,形态结构基本正常;(2)模型组:细胞排列紊乱稀疏,大量细胞坏死,呈明显的缺血性损害改变;(3)温阳逐瘀汤组:随着灌胃给药时间的延长,与模型组相比,细胞明显增多,胞膜相对完整,胞质呈浅紫色,胞核逐渐清晰可见。(4)在相同时间点,各组间SDF-1、CXCR4蛋白表达的比较:(1)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温阳逐瘀汤组SDF-1、CXCR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温阳逐瘀汤组表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在相同时间点,各组间SDF-1、CXCR4 mRNA表达的比较:(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温阳逐瘀汤组SDF-1、CXCR4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温阳逐瘀汤组表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温阳逐瘀汤明显降低肾阳虚型脑缺血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一方面改善了肾阳虚证候,另一方面改善了血瘀脑脉的脑缺血状态,继而上调缺血侧脑组织中的SDF-1、CXCR4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进而发挥缺血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欧阳波[4](2021)在《冰片配伍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冰片配伍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Ⅳ,AST Ⅳ)和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后脑组织损伤、神经血管单元主要组分(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的结构、主要组分特异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 specific nuclear,Neu N)、层黏连蛋白(Laminin,LN)、内皮屏障抗原蛋白(Endothelial barrier antigen,EBA)及相关功能蛋白--αII-血影蛋白(αII-Spectrin,αII-SP)、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通过Notch信号通路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SOG)、模型组(Model Group,MG)、冰片组(Borneol Group,BG)、AST Ⅳ组(AST Ⅳ Group,AG)、PNS组(PNS Group,PG)、AST Ⅳ+PNS组(AST Ⅳ+PNS Group,APG)、冰片+AST Ⅳ+PNS低剂量组(Borneol+AST Ⅳ+PNS Low-dose Group,LDG)、冰片+AST Ⅳ+PNS高剂量组(Borneol+AST Ⅳ+PNS High-dose Group,HDG)、依达拉奉组(Edaravone Group,EG)。EG腹腔注射给药,其他组灌胃给药,2次/d。采用线栓法阻断右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建立大鼠CIRI模型。缺血2h,再灌注后22h,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大脑缺血皮质区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脑缺血皮质区GFAP、Neu N、LN、EBA的表达;免疫荧光三标法检测大脑缺血皮质区GFAP、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200,NF-200)、LN的蛋白表达;Westrn blot检测大脑缺血皮质区αII SP、AQP-4、MMP-9、VEGF、Notch1、Notch胞内域(Intracellular domain of Notch,NICD)、Hes1、Delta-like ligand 4(DLL4)蛋白的表达。结果:缺血2h,再灌注22h后,MG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右侧局灶性脑梗死、神经细胞损伤。各药物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神经细胞损伤率显着降低(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缺血2h,再灌注22h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G的Neu N、LN、EBA阳性细胞显着减少(P<0.01),GFAP阳性细胞显着增加(P<0.01);冰片、PNS、AST Ⅳ、AST Ⅳ+PNS与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增强Neu N、LN、EBA蛋白表达(P<0.05、0.01),显着降低GFAP蛋白表达(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免疫荧光三标结果显示,MG的NF-200、LN阳性细胞显着减少(P<0.01),GFAP阳性细胞显着增加(P<0.01);冰片、AST Ⅳ、PNS、AST Ⅳ+PNS与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降低GFAP蛋白表达(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冰片、AST Ⅳ+PNS与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增强LN蛋白表达(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增强NF-200蛋白表达(P<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AST Ⅳ+PNS(P<0.05)。Westrn blot结果显示,MG大鼠缺血皮质区AQP-4、MMP-9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αII S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VEGF、NICD、Notch1、Hes1、DLL4蛋白表达无显着变化(P>0.05),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上调αII SP、VEGF、NICD、Notch1、Hes1、DLL4蛋白的表达(P<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下调AQP-4、MMP-9蛋白的表达(P<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结论:1.冰片配伍AST Ⅳ和PNS对大鼠CIRI后具有脑保护作用,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神经细胞损伤率、减少脑梗死体积,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2.冰片配伍AST Ⅳ和PNS对大鼠CIRI后神经血管单元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神经元和微血管基底膜损伤、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减轻脑水肿,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维持神经血管单元结构完整性,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AST Ⅳ+PNS。3.冰片配伍AST Ⅳ和PNS对大鼠CIRI后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otch信号通路,上调NICD、Notch1、Hes1、VEGF、DLL4表达,从而发挥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有关。
李清[5](2021)在《针刺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炎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对左侧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大鼠的血清IL-1β、IL-2、TNF-α和大脑皮质ICAM-1、CD11b、JAK2、STAT3、NF-κB p65表达的影响,以探索其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雄性健康的100只,重量为250-300 g,分3组,随机分配: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针刺组。假手术组只手术分离左颈部动脉,但栓线并不插入;模型组用线栓法制备MCAO-R模型;针刺组同模型组,并于术后2 h、24h、48 h、72 h针刺大椎、百会、双侧足三里。采用5分评分法和25分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情况的评分;采用TTC染色对脑梗死的情况进行检测;采用HE染色对大鼠脑形态结构变化进行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CD11b表达的变化;使用放射免疫法对大鼠血清中的IL-1β、IL-2和TNF-α含量表达的情况进行检测;免疫荧光法检测JAK2和STAT3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技术检测NF-κB p65和ICAM-1蛋白表达量。结果:1针刺对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评分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评分相比,模型组评分较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48 h、72 h时,针刺组评分较模型组更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2 h时,针刺组评分和模型组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针刺对模型大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TTC染色显示:在假手术组中,大鼠的全脑染色最终都呈现出红色,没有出现白色梗死,在模型组、针刺组中,大鼠的左脑都表现出大小不等的白色梗死,且针刺组梗死显着小于模型组梗死。3针刺对模型大鼠脑形态学的影响肉眼观察可见:假手术组:左右半球对称,颜色红润;模型组:左侧半球表面呈现较大面积梗死灶,液化现象明显;针刺组:左侧半球表面梗死灶较小,液化现象较少。在显微境下进行详细的观察可知:假手术组:细胞排列致密有序;模型组:细胞呈疏松且杂乱排列,大量坏死、萎缩,周围间隙增大明显,脑梗死侧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针刺组:大鼠脑梗死侧炎细胞浸润显着减少,神经细胞损伤较轻。4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CD11b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中CD11b表达相比于假手术组增加较为明显,存在统计学方面的差异(P<0.05);针刺组大鼠的大脑皮质中CD11b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5针刺对模型大鼠血清中IL-1β、IL-2和TNF-α含量的影响模型组中大鼠的IL-1β、IL-2和TNF-α血清中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较为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大鼠IL-1β、IL-2和TNF-α血清中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6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JAK2、STAT3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中JAK2和STAT3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增多,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大鼠大脑皮质中JAK2和STAT3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7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NF-κB p65、ICAM-1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中NF-κB p65和ICAM-1表达相比于假手术组,增多的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方面的差异(P<0.05);针刺组大鼠大脑皮质NF-κB p65和ICAM-1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针刺可以改善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2针刺治疗可能是通过抑制JAK2/STAT3和NF-κB信号通路,以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减少炎细胞浸润,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炎症损伤。
王琮,陈宇,张阿龙,俞浩[6](2021)在《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危害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治疗手段单一并且无法有效治疗病患。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局灶性脑缺血最为多见,其治疗窗口相对较短,因此预防和治疗局灶性脑缺血需要充分了解脑缺血发病机制。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是脑缺血发病机制研究及新药开发的必备工具,方便后人在解决脑缺血相关研究问题时,可以更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实验内容,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以及造模方法。本文分析总结了目前实验研究中应用的常用实验动物以及其品系的选择,详细阐述了常用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方法的优缺点;明确了大鼠是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最为常用的实验动物,制作模型一般采用健康、雄性、体重在250~300 g之间的大鼠;在各种方法中,线栓法是最常用的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方法,并指出了制作模型时需关注的问题。
王玉[7](2021)在《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干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HIF-1α及其下游因子表达介导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在不同干预手段(电针、丰富康复训练、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不同治疗时程(3 d、7 d、14 d)下,对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脑皮质区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其下游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表达的影响,探讨缺血侧神经结构和功能恢复与血管新生的关系,探究其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方法:1.购入SPF级雄性SD大鼠20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编号,随机选取36只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参照Longa等改良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144只,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丰富康复组、电针联合丰富康复组(简称针康组),每组36只。根据治疗时程的长短,将上述五组大鼠再分为3 d、7 d、14 d三个亚组,每个亚组12只。2.治疗组(电针组、丰富康复组、针康组)大鼠于造模麻醉清醒后(约术后4 h)进行干预治疗,1次/d,分别连续治疗3 d、7 d、14 d。电针组大鼠选取“百会”“水沟”穴和左侧“后三里”“曲池”穴进行电针刺激;丰富康复组大鼠置于丰富康复环境,并辅以康复训练;针康组大鼠先进行丰富康复训练,完成后休息10 min,电针“百会”“水沟”穴和左侧“后三里”“曲池”穴。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大鼠常规饲养,只进行同等条件下抓取、固定,不进行任何干预治疗。3.分别于4 h、3 d、7 d、14 d运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测定各亚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于5 min、3 d、7 d、14 d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各亚组大鼠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 CBF)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各亚组缺血侧大鼠脑皮质区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各亚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区CD34+阳性细胞数,用Weidner法计算缺血侧脑皮质区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Western Blot、RT-q PCR检测各亚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区HIF-1α、VEGF、EPO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改良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在术后四个不同时程(4 h、3 d、7 d、14 d)下,假手术组大鼠评分均为0分;模型组大鼠较假手术组术后四个同时程下评分均显着增高(P<0.01),且随着治疗时程的延长,评分逐渐呈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丰富康复组在4 h、3 d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评分均显着降低(P<0.01),针康组治疗3 d、7 d、14 d后评分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极显着性(P<0.01);与电针组、丰富康复组比较,针康组术后4 h、3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7 d、14 d后,针康组评分显着低于电针组与丰富康复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与丰富康复组比较,在上述四个时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缺血侧局部脑血流量假手术组大鼠术后四个时程(5 min、3 d、7 d、14 d)r CBF正常且平稳;模型组大鼠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四个时程r CBF均显着降低(P<0.01),并且随着治疗时程延长,r CBF逐渐呈上升趋势;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丰富康复组在5min、3 d时r CBF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7 d、14 d后r CBF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极显着性(P<0.01),针康组在3 d、7 d、14 d三个时程r CBF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丰富康复组比较,针康组术后5 min r 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时程为3 d、7 d、14 d时,针康组r CBF均显着高于电针组、丰富康复组,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与丰富康复组大鼠在上述四个相同时程(4 h、3 d、7 d、14 d)比较,r CB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缺血侧皮质区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假手术组大鼠于术后3 d、7 d、14 d缺血侧皮质区神经细胞形态正常,结构完整,排列整齐且紧密,细胞周围间隙无水肿,无炎症细胞浸润现象。四组(模型组、电针组、丰富康复组、针康组)于术后3 d均表现为细胞结构疏松呈网状,排列紊乱稀疏,大量神经细胞固缩、变性坏死,间质水肿明显。毛细血管肿胀变形明显,胶质细胞增生,核仁深染等情况,且四组在光镜下脑病理学表现未见明显差异;较术后3 d比,四组(模型组、电针组、丰富康复组、针康组)于术后7 d均有所改善。与模型组相比,三组治疗组(电针组、丰富康复组、针康组)脑组织间质水肿、细胞结构、排列情况均明显减轻,修复较好,针康组改善最为显着;较术后3 d、7 d比,四组(模型组、电针组、丰富康复组、针康组)于术后14 d脑组织损伤程度显着减轻。与模型组比,治疗组的缺血皮质区内细胞结构较清晰,形状较规则,排列较有序,间质水肿减轻明显,其中针康组改善情况最为明显。4.缺血皮质区微血管密度假手术组大鼠在术后三个不同治疗时程(3 d、7 d、14 d)缺血侧皮质区MVD未有显着变化,均仅有少量表达;模型组大鼠术后三个时程较同时程假手术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区MVD均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丰富康复组、针康组治疗3 d、7 d、14 d后缺血侧皮质区MVD均增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或P<0.01);与电针组、丰富康复组比较,针康组治疗3 d、7 d、14 d后MVD增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与丰富康复组比,上述三个时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缺血皮质区HIF-1α、VEGF、EPO蛋白表达假手术组在三个时程下(3 d、7 d、14 d)大鼠脑缺血皮质区HIF-1α、VEGF、EPO蛋白表达未见明显改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三个时程缺血皮质区HIF-1α、VEGF、EPO蛋白表达量均增高,差异具有极显着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丰富康复组、针康组大鼠三个相同时程缺血皮质区HIF-1α、VEGF、EPO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增高(P<0.01);与电针组、丰富康复组比较,针康组治疗3 d、7 d、14 d后HIF-1α、VEGF、EPO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电针组与丰富康复组比较,在3 d、7 d、14 d三个时程下HIF-1α、VEGF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 d、14 d两个时程下,电针组与丰富康复组比较,EPO蛋白表达量未见明显差异,但在治疗时程为7 d时,丰富康复训练组EPO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电针组(P<0.01)。6.缺血皮质区HIF-1αmRNA、VEGFmRNA、EPOmRNA表达假手术组大鼠在术后三个时程(3 d、7 d、14 d)缺血皮质区HIF-1αmRNA、VEGFmRNA、EPOmRNA表达未见明显改变,仅有少量表达;模型组大鼠与假手术组比较,在术后三个相同时程缺血皮质区HIF-1αmRNA、VEGFmRNA、EPOmRNA表达量均增高,差异具有极显着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丰富康复组、针康组大鼠在三个时程缺血皮质区HIF-1αmRNA、VEGFmRNA、EPOmRNA表达量均显着增高(P<0.01);与电针组、丰富康复组比较,针康组治疗3 d、7 d、14 d后HIF-1αmRNA、VEGFmRNA、EPOmRNA表达量均增高,差异具有极显着性(P<0.01);电针组与丰富康复组比较,在3 d、7 d、14 d三个时程下HIF-1αmRNA、VEGFmRNA、EPOmRNA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丰富康复训练、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均是有效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手段,能有效改善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增加局部脑血流量,促进神经细胞结构的恢复,使新生毛细血管数目增多。与电针、丰富康复训练单一疗法比较,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疗法效果更为显着,且在14天内,治疗时程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2.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MCAO大鼠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是早期介入进一步激活了HIF-1α蛋白和基因表达,进而激活了HIF-1α下游因子VEGF、EPO的表达,介导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发挥着脑保护作用。
姚晓雯[8](2021)在《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通过调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氧化应激机制探讨SIRT1/PGC-1α轴及相关因子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脑缺血损伤大鼠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表达的影响,研究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治疗方式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并探讨SIRT1/PGC-1α轴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在200只SPF级大鼠中随机选取36只为假手术组,剩余的164只大鼠根据Zea Longa改良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根据剔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14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36只)、电针组(36只)、丰富康复训练组(即康复组)(36只)和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组(即联合组)(36只),再根据不同疗程将各组分为3天、7天、14天三个时间段,每亚组各12只。各治疗组大鼠于术后麻醉清醒后4小时进行干预治疗。电针组与联合组选取“百会”、“大椎”为主穴,辅以“内关”、“太溪”进行治疗。康复组与联合组进行丰富环境与康复训练,各治疗组均每日治疗一次,连续治疗3天、7天、14天三个时间段;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常规饲养,不采用治疗手段干预,在3天、7天、14天取材观察比较。采用m NSS18分制评分观察各组不同时间段(术后4小时、干预3天、7天、14天)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多普勒脑血流仪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插线后5分钟,干预3天、7天、14天)脑血流量变化情况;HE染色观测各组大鼠在三个时间段缺血侧皮质区病理改变;生化测定各组大鼠在三时间段MDA、SOD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RT-q PCR观察五组大鼠三时间段SIRT1和PGC-1α蛋白与基因表达情况;析因分析电针与丰富康复训练的协同作用。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假手术组大鼠在术后4小时、3天、7天、14天四个时间段神经功能状况评分均为0分;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四个不同时间段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4小时与3天段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7天和14天段各治疗组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电针组、康复组相比,联合组在4小时、3天段无明显差异(P>0.05),在7天、14天段时评分明显下降(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在四个时间段无统计学意义(P>0.05)。2.局部脑血流量变化分析假手术组在不同时间段脑血流量较为稳定。在插线后5分钟,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脑血流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在插线5分钟、3天段、7天段、14天段均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插线5分钟后各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天后,电针组与康复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有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在7天段、14天段脑血流量均增多(P<0.01);与电针组、康复组相比,联合组在治疗3天、7天、14天脑血流量均明显升高(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在四个时间段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组织学观察假手术组在不同时间段无明显差异,缺血侧皮质区均呈现神经细胞结构完整,核仁清晰,排列紧密整齐,空泡少;模型组神经细胞排列明显紊乱且分散,出现大量空泡、核固缩、嗜染质,但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可观察到空泡、嗜染质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在3天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虽有不同程度的间质水肿、但皮质区嗜染质相对较少,细胞结构破坏程度相对减轻,联合组尤为明显,在7天段、14天段,治疗组明显好转,神经细胞排列、结构、数量逐渐恢复正常,结构由疏松逐渐致密,嗜染质、核固缩、空泡样改变减少,其中电针组与联合组在14天段改善情况最为明显。4.MDA、SOD表达分析假手术组在三个不同时间段MDA、SOD含量表达无明显差异;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在3天段、7天段和14天段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SOD活力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在三个时间段MDA显着下降(P<0.01),SOD有所回升(P<0.01);与电针组、康复组相比,联合组在三个时间段MDA含量均降低(P<0.05或P<0.01),SOD活力均提高(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在各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RT1、PGC-1α蛋白表达量分析假手术组在3天、7天、14天缺血侧皮质区SIRT1与PGC-1α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在三时间段SIRT1和PGC-1α蛋白表达量均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在不同时间段干预后SIRT1和PGC-1α蛋白表达均提高(P<0.01);治疗组间比较,联合组SIRT1和PGC-1α蛋白含量高于电针组与康复组(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在三个不同时间段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6.SIRT1m RNA、PGC-1αm RNA水平表达分析假手术组在不同时间段大鼠缺血侧皮质区SIRT1m RNA、PGC-1αm RNA无明显改变;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三个时间段SIRT1m RNA、PGC-1αm 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SIRT1m RNA、PGC-1αm RNA表达量均提高(P<0.01);治疗组间比较,联合组比电针组、康复组SIRT1m RNA、PGC-1αm RNA水平明显增高(P<0.05或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在不同时间段无明显差异(P>0.05)。7.电针与丰富康复训练的析因分析在不同时间段各治疗手段对MDA表达水平的主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MDA表达水平均存在交互效应(P<0.01)。在3天段与7天段,各治疗手段对SOD表达水平的主效应均有差异(P<0.05或P<0.01);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SOD表达具有交互效应(P<0.05或P<0.01),在14天段联合治疗对SOD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3天段、7天段,电针和康复对SIRT1 m RNA表达水平的主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具有交互作用(P<0.05),在14天段两治疗手段无明显交互效应(P>0.05)。在三个不同时间节段,电针、康复两种治疗手段对PGC-1αm RNA表达水平的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和康复两种治疗手段联合治疗均有交互作用(P<0.05)。结论:1.电针、丰富康复训练及二者联合治疗均能促进MCAO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脑血流量改善,抑制氧化应激,改善缺血区病理状况。其中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明显优于单一疗法。2.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可能通过激活SIRT1/PGC-1α轴中SIRT1的表达从而上调其下游PGC-1α表达,抑制MCAO大鼠氧化应激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花向阳[9](2021)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小鼠脑组织SUV39H1、H3K9及GFAP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脑卒中是一种由急性脑供血障碍引起的脑血管系统疾病,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的血供突然中断或脑血管破裂。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约为出血性脑卒中的3倍,约占所有急性脑血管病的70-80%。因此,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一直是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组蛋白3赖氨酸9(H3K9)甲基化在异染色质形成及基因转录调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SUV39H1作为第一个被发现的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转移酶,可以催化H3K9甲基化。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中H3K9甲基化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被广泛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运用MCAO模型的建立,进行一系列实验及分析,从而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病变区域SUV39H1、H3K9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GFAP的变化特点。方法实验选用C57BL/6小鼠作为实验对象,运用Koizumi法建立实验模型,从而制备出左侧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24h,将试验成功的小鼠分组,分别采用行为学观察、切片TTC染色、qRT-PCR、线性相关分析、Western blot等方法,对比观察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实验组)小鼠大脑组织SUV39H1、H3K9及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实验组)小鼠脑梗死面积明显增加、脑水肿明显,接近一半区域脑组织受到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脑组织SUV39H1、H3K9及GFAP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小鼠脑组织SUV39H1和H3K9的表达增加,同时GFAP的表达也显着增加,提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对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小鼠脑组织中SUV39H1和H3K9表达增加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赵慧[10](2020)在《免疫与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动物模型中的影响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脑卒中后脑内炎症反应参与损伤级联扩大及神经功能恶化,但其特点与直接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注射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x)增强脑缺血或出血后脑内炎症反应,观察脑内炎症特点、病理变化及临床结局,明确脑卒中后脑内炎症的直接作用。在细胞调节水平,具有获得性免疫功能的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ILC)亚群对脑卒中的免疫调节作用与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我们研究以2型为代表的ILC及其调节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33对脑卒中的影响,以明确脑卒中后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特征与机制,为免疫调节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野生型C57BL/6小鼠100只,雄性,予以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组(MCAO组)、PTx处理脑缺血组(20μg/kg PTx+MCAO组)、脑出血组(ICH组)、PTx处理脑出血组(20μg/kg PTx+ICH组)(随机数字法),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对野生型C57BL/6小鼠建立60分钟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胶原酶微量泵注射法制备野生型C57BL/6小鼠脑出血模型。应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转棒疲劳实验检测第1-3天各组小鼠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用流式细胞术对第3天各组小鼠的病灶侧脑组织免疫细胞浸润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对第3天各组小鼠中枢活性氧进行标记示踪;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对内皮细胞与紧密连接蛋白ZO-1、内皮细胞与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共染,观察第3天各组小鼠的血脑屏障通透性。第二部分:野生型C57BL/6小鼠40只,雄性,予以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组)与脑缺血组(MCAO组)(随机数字法),每组20只。流式细胞分析比较各组小鼠MCAO模型制备后第3天脑、脾、外周血的ILC2计数;免疫荧光染色法分析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中IL-33表达水平。应用药理学干预和转基因动物,研究删除、转输或活化ILC2细胞对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体积的影响:分组1)野生型C57BL/6小鼠制备MCAO模型后20只,雄性,予以分为2组,PBS处理组(Vehicle组)与删除ILC2组(anti-CD90.2组)(随机数字法),每组10只。2)应用免疫缺陷的Rag2-/-γc-/-小鼠制备MCAO模型后20只,雄性,予以分为2组,PBS处理组(Vehicle组)与ILC2转输组(ILC2组)(随机数字法),每组10只。3)野生型C57BL/6小鼠制备MCAO模型后20只,雄性,予以分为2组,PBS处理组(Vehicle组)与IL-33处理组(IL-33组)(随机数字法),每组10只。应用小动物磁共振成像仪T2成像比较各组小鼠MCAO模型制备后第1、3、7天脑梗死病灶体积;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转角实验比较各组小鼠MCAO模型制备后第1、3、7天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结果:第一部分:(1)各组小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与MCAO组相比,第1-3天20μg/kg PTx+MCAO组小鼠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增高(*P<0.05),转棒疲劳实验小鼠停留的时间明显减少(*P<0.05)。与ICH组相比,20μg/kg PTx+ICH组小鼠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增高(*P<0.05),转棒疲劳实验的时间明显减少(*P<0.05)。(2)各组小鼠中枢免疫细胞浸润分布:与Sham组相比,MCAO组与ICH组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显着增多(*P<0.05)。分别与MCAO组、ICH组相比,20μg/kg PTx+MCAO组、20μg/kg PTx+ICH组小鼠中枢内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明显增多(*P<0.05)。此外,分别与MCAO、20μg/kg PTx+MCAO组相比,ICH、20μg/kg PTx+ICH组小鼠中枢内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CD8+T细胞明显减少(*P<0.05)。(3)各组小鼠脑氧化应激对比:与Sham组相比,MCAO组、ICH组第3天的活性氧产生显着增多,氧化应激水平显着增高(*P<0.05)。20μg/kg PTx+MCAO组、20μg/kg PTx+ICH组的氧化应激水平较未处理组明显增高(*P<0.05)。(4)各组小鼠血脑屏障染色:与Sham组相比,MCAO组、ICH组第3天的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表达显着减少。分别与MCAO组、ICH组相比,20μg/kgPTx+MCAO组、20μg/kg PTx+ICH组的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表达进一步减少。第二部分:(1)与Sham组相比,MCAO组野生型C57BL/6小鼠脑内ILC2计数明显增多(**P<0.01),脾与外周血中ILC2计数明显减少(*P<0.05),提示脑缺血后ILC2向中枢浸润增多。(2)为研究ILC2是否影响脑卒中病理进程,我们利用抗CD90.2单抗删除ILC2及将ILC2转输至Rag2-/-γc-/-小鼠(无T、B、NK细胞)体内,经核磁影像与神经功能评分阐述ILC2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实验发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第1-3天,抗CD90.2抗体删除ILC2显着增加小鼠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失(*P<0.05)。而通过将ILC2转输至Rag2-/-γc-/-小鼠可有效降低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失(*P<0.05)。上述结果表明ILC2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保护作用。(3)继而,我们利用病理切片染色发现,少突胶质细胞是表达IL-33的主要细胞,且在脑缺血再灌注后表达显着上调(*P<0.05)。推测胶质细胞来源的IL-33可能是维持脑部ILC2细胞存活与活化的主要细胞。缺血性脑卒中小鼠体内给予IL-33能够扩增ILC2数量,减小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失(*P<0.05)。结论:第一部分:PTx引起的系统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加重小鼠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体现为:中枢内小胶质细胞活化,髓系与淋巴细胞的浸润增多;PTx引起的免疫炎症过程可能与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在中枢内浸润增高有关,而与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中枢浸润关系不密切。相比ICH模型,MCAO模型以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CD8+T细胞的中枢浸润为主,提示天然免疫可能主要参与了脑缺血急性期损伤加重。PTx对小鼠脑内活性氧的产生及其氧化应激水平有进一步放大作用。PTx诱发的炎症反应下调脑卒中后第3天血脑屏障的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的表达,使其破坏加重,进一步扩大脑内免疫炎症反应水平。第二部分:MCAO小鼠脑内有大量的ILC2浸润,而外周ILC2显着减少,提示外周ILC2可能在脑缺血后迁移至脑损伤部位。通过删除或转输ILC2的相关实验提示ILC2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神经功能损伤和病灶体积,证明ILC2对缺血性脑卒中发挥保护作用。IL-33可在体内扩增ILC2,表明脑内胶质细胞来源的IL-33可能是维持ILC2细胞活化的关键分子。ILC2减小梗死体积、帮助神经功能的修复可能是通过其上游的IL-33调节作用完成,其中少突胶质细胞可能是IL-33的主要来源。
二、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制备及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制备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预处理调控肠道菌群与Th17/Treg免疫平衡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1.1 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法方药 |
1.3.1 清热解毒法 |
1.3.2 通腑化痰法 |
1.3.3 化瘀通络法 |
1.3.4 补气活血法 |
1.3.5 补肾扶正法 |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缺血性中风 |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理生理机制 |
2.3 Th17/Treg免疫平衡与缺血性脑卒中 |
2.3.1 免疫炎症反应与缺血性脑卒中 |
2.3.2 免疫系统的细胞类型 |
2.3.3 Th17细胞 |
2.3.4 Treg细胞 |
2.3.5 Th17/Treg免疫平衡 |
2.4 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 |
2.4.1 肠道菌群的分类及功能 |
2.4.2 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 |
3. 电针预处理与缺血性脑卒中 |
3.1 针灸与缺血性脑卒中 |
3.2 预处理与缺血性脑卒中 |
3.3 电针预处理与脑缺血耐受 |
3.4 电针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 |
3.4.1 调节内源性大麻素系统 |
3.4.2 调节自噬 |
3.4.3 保护血脑屏障 |
3.4.4 抑制氧化应激 |
3.4.5 抑制内质网应激 |
3.4.6 抑制兴奋毒性 |
3.4.7 抑制炎症反应 |
3.4.8 抑制细胞凋亡 |
3.5 针灸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免疫反应”治疗IS的可行性 |
4. 脑-肠轴与IS发病的中医探讨 |
实验部分 |
实验一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
2.2.1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 |
2.2.2 纳入标准 |
2.3 干预方法 |
2.4 电针预处理方案 |
2.5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5.1 mN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2.5.2 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存活率 |
2.5.3 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测试 |
2.5.4 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 |
2.5.5 HE染色观察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 |
2.5.6 大鼠盲肠内容物16S rDNA V3-V4区测序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MCAO/R大鼠缺血侧皮层的脑血流变化 |
3.2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3.3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前肢抓握力量 |
3.4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存活率 |
3.5 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 |
3.6 各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形态 |
3.7 各组大鼠盲肠内容物测序数据结果 |
3.7.1 序列长度分布 |
3.7.2 物种分类学注释 |
3.7.3 分类单元数统计 |
3.7.4 物种组成分析 |
3.7.5 肠道菌群与mNSS评分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 |
4.2 电针预处理方案的选择 |
4.3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4.4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和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4.5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
实验二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Th17/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
2.2.1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 |
2.2.2 纳入标准 |
2.3 干预方法 |
2.4 电针预处理方案 |
2.5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5.1 免疫组化观察缺血侧皮层、结肠组织IL-17A、IL-10的表达 |
2.5.2 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和结肠组织中IL-17A、IL-10蛋白的表达 |
2.5.3 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脾及胸腺组织RORγt、Foxp3蛋白的表达 |
2.5.4 Elisa测定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皮层、结肠组织IL-17A、IL-10蛋白表达 |
3.2 各组大鼠脑和结肠组织中IL-17A、IL-10蛋白表达 |
3.3 各组大鼠脑、脾及胸腺组织RORγt、Foxp3蛋白表达 |
3.4 各组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 |
3.5 RORγt、Foxp3蛋白与mNSS评分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电针预处理对MCAO/R大鼠脑和结肠组织IL-17A、IL-10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 电针预处理对MCAO/R大鼠脑、脾、胸腺组织中RORγt、Foxp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 电针预处理对MCAO/R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含量的影响 |
实验三 电针预处理通过肠道菌群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免疫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
2.2.1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 |
2.2.2 纳入标准 |
2.3 干预方法 |
2.4 菌群剔除 |
2.5 粪便微生物移植 |
2.6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6.1 mNS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2.6.2 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测试 |
2.6.3 HE染色观察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 |
2.6.4 免疫组化观察缺血侧皮层IL-17A、IL-10的表达 |
2.6.5 Elisa测定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3.2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前肢抓握力量 |
3.3 免疫组化观察缺血侧皮层IL-17A、IL-10的表达 |
3.4 各组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 |
4. 讨论 |
4.1 菌群移植技术 |
4.2 菌群剔除与菌群移植对MCAO/R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4.3 菌群剔除与菌群移植对MCAO/R大鼠脑和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4.4 菌群剔除与菌群移植对MCAO/R大鼠脑组织IL-17A、IL-10蛋白表达的影响 |
4.5 菌群剔除与菌群移植对MCAO/R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含量的影响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说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2)血塞通对MCAO大鼠和OGD/R损伤SH-SY5Y细胞LINGO-1,EGFR,PI3K/AKT通路以及PTEN和GSK-3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三七、三七总皂苷各成分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 中药三七和其成分的研究 |
2 三七总皂苷及其各成分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LINGO-1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再生的机制研究 |
1 LINGO-1 |
2 EGFR |
3 PI3K//AKT |
4 PTEN |
5 GSK-3β |
6 PTE、AKT以及GSK-3β的关系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大鼠MCAO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血塞通对MCAO大鼠术后28天LINGO-1,EGFR以及下游PI3K/AKT通路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血塞通对MCAO大鼠术后28天PTEN和GSK-3β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细胞实验研究 |
实验四 血塞通对SH-SY5Y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mNSS神经功能评分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温阳逐瘀汤对肾阳虚型脑缺血损伤大鼠SDF-1、CXCR4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
1.2 实验药物 |
1.2.1 药物药量 |
1.2.2 药物制备 |
1.2.3 药物剂量换算及给药方法 |
1.3 实验主要试剂、仪器和器材 |
1.3.1 主要试剂 |
1.3.2 主要仪器和器材 |
1.4 实验主要液体及配制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肾阳虚型脑缺血损伤大鼠模型的制备 |
2.2.1 肾阳虚模型制备 |
2.2.2 脑缺血损伤模型 |
2.2.3 纳入评价标准 |
2.3 标本采集及处理 |
2.4 指标检测分析 |
2.4.1 大鼠血浆cAMP、cGMP含量的检测(ELISA) |
2.4.2 大鼠脑组织SDF-1、CXCR4 蛋白表达的检测(Westernblotting) |
2.4.3 大鼠脑组织SDF-1、 CXCR4 mRNA表达的检测(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
2.4.4 制备石蜡切片 |
2.4.5 HE染色法检测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 |
2.5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一般情况 |
3.1.1 肾阳虚模型建立后大鼠肾阳虚证表现及体质量的变化 |
3.1.2 MCAO术后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3.1.3 灌胃后各组大鼠肾阳虚证表现及体质量的变化 |
3.2 空白组和肾阳虚模型组大鼠血浆cAMP、cGMP含量的变化 |
3.3 各组大鼠血浆肾阳虚指标cAMP、cGMP含量的变化 |
3.4 HE染色 |
3.5 各组大鼠脑组织SDF-1、CXCR4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
3.6 各组大鼠脑组织SDF-1、CXCR4 mRNA表达水平比较 |
4 讨论 |
4.1 中医学对肾阳虚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4.1.1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4.1.2 阳虚是中风病发病之根 |
4.1.3 肾阳虚致血瘀是中风发病的重要病机 |
4.2 肾阳虚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
4.2.1 肾阳虚证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 |
4.2.2 肾阳虚证与蛋白质、基因、代谢组学相关 |
4.3 温阳逐瘀汤治疗肾阳虚型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 |
4.3.1 治则治法 |
4.3.2 温阳逐瘀汤组方思路 |
4.3.3 温阳逐瘀汤用药原理 |
4.4 SDF-1/CXCR4 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 |
4.4.1 SDF-1/CXCR4 信号通路的定义 |
4.4.2 SDF-1/CXCR4 信号通路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
4.4.3 SDF-1/CXCR4 信号通路与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
4.4.4 中医药在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对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 |
4.5 实验方法的选择 |
4.5.1 动物的选择 |
4.5.2 造模方法的选择 |
4.6 实验结果分析 |
4.6.1 温阳逐瘀汤对cAMP、cGMP的影响 |
4.6.2 温阳逐瘀汤对 SDF-1、CXCR4 的影响 |
5 展望和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主要缩略词表 |
附录 |
附图 1:HE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缺血侧脑组织(10×40) |
附图2:WB法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SDF-1 蛋白表达水平 |
附图3:WB法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CXCR4 蛋白表达水平 |
附图4: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SDF-1 的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
附图 5:RT-PCR 法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 CXCR4 的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
综述 肠道菌群失调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及中医药干预的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冰片配伍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索引 |
前言 |
第一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行为学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受试药物、剂量确定及药物配制 |
1.3 试剂及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MCAO模型的评价 |
2.2 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
2.3 Garcia JH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
2.4 脑梗死体积的比较 |
2.5 脑组织病理形态的比较 |
3 讨论 |
3.1 实验模型及动物的选择 |
3.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及中药治疗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特异性结构蛋白及其结构完整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受试药物、剂量及浓度 |
1.3 实验器材、耗材、试剂及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euN表达的影响 |
2.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Laminin表达的影响 |
2.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GFAP表达的影响 |
2.4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 脑缺血皮质区EBA表 达的影响 |
2.5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VU的主要组分结构关系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指标选择依据 |
3.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eu N、 EBA和Laminin及 GFAP表达的影响 |
3.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VU主要组分的结构关系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血管单元主要组分相关功能蛋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受试药物、剂量及浓度 |
1.3 实验器材、耗材、试剂及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αII-Spectrin表达的影响 |
2.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AQP-4表达的影响 |
2.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VEGF表达的影响 |
2.4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MMP-9 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指标选择依据 |
3.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αII-Spectrin、AQP-4、MMP-9及VEGF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损伤局部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受试药物、剂量及浓度 |
1.3 实验器材、耗材、试剂及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otch1表达的影响 |
2.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ICD表达的影响 |
2.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Hes1 表达的影响 |
2.4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DLL4 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指标选择依据 |
3.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otchl、NICD、Hesl及 DLL4 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个人简历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的缺血性脑卒中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黄芪、三七及冰片抗脑缺血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针刺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炎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器材 |
1.3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 |
2.3 治疗方法 |
2.4 指标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成功率 |
2 针刺对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3 针刺对模型大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
4 针刺对模型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
4.1 针刺对模型大鼠脑大体形态结构的影响 |
4.2 针刺对模型大鼠脑镜下形态结构的影响 |
5 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
6 针刺对模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IL-1β、IL-2和TNF-α含量的影响 |
7 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JAK2、STAT3 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
8 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NF-κB p65、ICAM-1 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2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方法的选择 |
3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改良的方法和经验 |
4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的评价 |
5 针刺穴位的选择 |
6 针刺对MCAO-R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
6.1 针刺对模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IL-1β、IL-2和TNF-α含量的影响 |
6.2 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炎性因子ICAM-1 表达的影响 |
6.3 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
6.4 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JAK2、STAT3 表达的影响 |
6.5 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NF-κB p65 表达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6)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动物选择 |
二、性别选择 |
三、年龄与体重选择 |
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制作方法 |
1.直接阻塞MCA法: |
2.光化学诱导法: |
3.血栓栓塞法: |
4.三氯化铁诱导法: |
5.血管内膜损伤法: |
6.直流电刺激颈总动脉法: |
7.线栓法: |
五、麻醉药物的选择 |
(7)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干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HIF-1α及其下游因子表达介导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仪器 |
1.1.3 主要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MCAO模型制备 |
1.2.2 模型成功标准 |
1.2.3 模型剔除标准 |
1.2.4 实验动物分组 |
1.2.5 干预治疗手段 |
1.2.6 实验指标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比较 |
2.2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侧局部脑血流量比较 |
2.3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侧脑组织病理学比较 |
2.4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侧脑皮质区MVD比较 |
2.5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侧脑皮质区HIF-1α、VEGF、EPO蛋白表达比较 |
2.5.1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侧脑皮质区HIF-1α蛋白表达比较 |
2.5.2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侧脑皮质区VEGF蛋白表达比较 |
2.5.3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侧脑皮质区EPO蛋白表达比较 |
2.6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侧皮质区HIF-1αmRNA、VEGF mRNA、EPO mRNA表达比较 |
2.6.1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脑皮质区HIF-1αmRNA表达比较 |
2.6.2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脑皮质区VEGF mRNA表达比较 |
2.6.3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脑皮质区EPO mRNA表达比较 |
3 讨论 |
3.1 实验动物模型制备与评价 |
3.1.1 模型制备方法选择 |
3.1.2 实验动物选择 |
3.1.3 模型制备成功的评价方法 |
3.2 中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
3.2.1 中医学病因病机 |
3.2.2 基于中医理论的选穴 |
3.3 血管新生--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靶点 |
3.4 干预治疗手段的选取 |
3.4.1 电针疗法 |
3.4.2 丰富康复训练 |
3.4.3 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 |
3.5 干预治疗对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的影响 |
3.6 干预治疗对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 |
3.7 干预治疗对大鼠缺血侧脑组织病理学影响 |
3.8 干预治疗对缺血后HIF-1α、VEGF、EPO蛋白和基因表达影响 |
3.8.1 干预治疗对缺血后HIF-1α蛋白及基因表达影响 |
3.8.2 干预治疗对缺血后VEGF蛋白及基因表达影响 |
3.8.3 干预治疗对缺血后EPO蛋白及基因表达影响 |
3.9 干预治疗对缺血后微血管密度影响 |
3.10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通过调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氧化应激机制探讨SIRT1/PGC-1α轴及相关因子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1.1.3 主要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分组 |
1.2.2 动物模型制备 |
1.2.3 干预方法 |
1.2.4 实验观察指标及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比较 |
2.2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局部脑血流量比较 |
2.3 脑组织病理学观察 |
2.4 五组大鼠不同时间段MDA、SOD表达 |
2.4.1 MDA含量表达 |
2.4.2 SOD活力水平表达 |
2.5 不同时间段SIRT1、PGC-1α蛋白表达分析 |
2.5.1 SIRT1 蛋白含量表达 |
2.5.2 PGC-1α蛋白含量表达 |
2.6 不同时间段SIRT1 mRNA、PGC-1αmRNA表达水平分析 |
2.6.1 SIRT1 mRNA表达 |
2.6.2 PGC-1αmRNA表达 |
2.7 电针与丰富康复训练的析因分析 |
2.7.1 电针与丰富康复训练析因分析氧化应激因子表达 |
2.7.2 电针与丰富康复训练析因分析观察SIRT1、PGC-1α表达 |
3 讨论 |
3.1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 |
3.1.1 模型动物选择 |
3.1.2 模型制备方法选择 |
3.1.3 模型复制心得 |
3.2 中医学领域对脑卒中的认识 |
3.2.1 病因病机 |
3.2.2 中医选穴依据 |
3.3 SIRT1/PGC-1α轴——脑卒中氧化应激可能涉及的新靶点 |
3.3.1 脑卒中与氧化应激 |
3.3.2 SIRT1/PGC-1α轴涉及氧化应激机制 |
3.4 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优势 |
3.5 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大鼠的影响 |
3.5.1 对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的影响 |
3.5.2 对脑血流量的影响 |
3.5.3 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调控SIRT1/PGC-1α轴对脑缺血后氧化应激的影响 |
3.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 SIRT1/PGC-1α轴探讨针刺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干预脑缺血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小鼠脑组织SUV39H1、H3K9及GFAP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H3K9甲基化与各系统相关性疾病 |
参考文献 |
(10)免疫与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动物模型中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PTx引发的炎性反应对脑卒中动物模型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小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
2.2 各组小鼠中枢免疫细胞浸润分布 |
2.3 各组小鼠脑氧化应激对比 |
2.4 各组小鼠血脑屏障染色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2型固有淋巴细胞对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鼠脑与外周ILC2数量变化 |
2.2 ILC2对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神经功能与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2.3 缺血性脑卒中后第3天小鼠少突胶质细胞是IL-33的主要来源 |
2.4 IL-33能够扩增ILC2细胞数量,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神经功能缺损与脑梗死体积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制备及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预处理调控肠道菌群与Th17/Treg免疫平衡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继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血塞通对MCAO大鼠和OGD/R损伤SH-SY5Y细胞LINGO-1,EGFR,PI3K/AKT通路以及PTEN和GSK-3β的研究[D]. 周东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温阳逐瘀汤对肾阳虚型脑缺血损伤大鼠SDF-1、CXCR4表达的影响[D]. 韦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冰片配伍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D]. 欧阳波.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针刺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炎作用研究[D]. 李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6]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研究进展[J]. 王琮,陈宇,张阿龙,俞浩.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1(06)
- [7]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干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HIF-1α及其下游因子表达介导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D]. 王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通过调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氧化应激机制探讨SIRT1/PGC-1α轴及相关因子的表达[D]. 姚晓雯.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小鼠脑组织SUV39H1、H3K9及GFAP表达的影响[D]. 花向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免疫与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动物模型中的影响与机制研究[D]. 赵慧. 山西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