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许春阳[1](2021)在《俄罗斯核能与动力工业能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俄罗斯核能与动力工业起步于上世纪40年代,最初组建是为研发核材料生产堆,50年代后又陆续研制各种核能和核动力产品,目前发展仍积极活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转型,目前主要有综合性研发机构5家、专业研发机构7家、设备研发与制造企业11家,此外还有核燃料研发与制造企业、核电站建设企业、核电站运营与支持机构、核动力破冰船运营机构等,构成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工业能力。本文对俄罗斯核能与动力工业的发展转型、能力布局,以及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运行保障能力、发展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俄罗斯核能与动力研发机构与工业企业大多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几十年来支持国防和民用核能与动力装备建设,围绕压水堆核电站、舰船核动力、快堆等重点领域,逐渐建立发展了相关专业化能力。其研发机构各具专长,在不同堆型和相关技术领域形成各自能力积淀,并建立了强大的试验测试基地。制造企业近年来逐步调整并健全,满足当前各类核能与动力堆型制造需要。核电建设与运行支持企业满足国内核电站建设运行需求。俄罗斯是舰船核动力大国,还针对核动力舰艇、核动力破冰船等建立了完善的支持保障能力。相关工业能力为海外核电项目提供强大支持。俄罗斯政府还公布了核工业发展新规划,提出核能与动力新技术和新装备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进行相关投入,牵引工业领域的技术发展和能力建设。
章文俊,李燃颀,韩佳霖[2](2021)在《北极航线常态化运营背景下加快核动力综合保障平台建设》文中研究表明北极海冰的消融,为北极通航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北极航线的常态化运营需要核动力综合保障平台作为支撑。在研究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的核动力综合保障平台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船舶建造技术的基础与不足,探讨了我国核动力综合保障平台建设的进行情况,并对北极航线常态化运营后核动力综合保障平台建设和使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路风,何鹏宇[3](2021)在《举国体制与重大突破——以特殊机构执行和完成重大任务的历史经验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为在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政治领导层提出实施"新型举国体制"的设想。但一些人把计划体制等同于"旧的举国体制",仅仅揣测"新型"的含义。本文回顾被公认为举国体制范例的"两弹一艇一星"项目,证明使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中央专委,它得到最高领导层的授权并对项目的执行及其结果负责。类似的特殊机构也出现于美国,本文考察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立的战时生产局和曼哈顿计划,以及至今还在活跃的DARPA。以中美两国的历史经验为证据,本文证明举国体制是一种任务体制,无关计划体制或市场经济体制,其特征是以特殊机构执行和完成重大任务。本文为理解"新型举国体制"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基础,而"新型"将由新的实践所定义。
骆成栋,罗雨微,杨伟杰,张璐,程磊[4](2021)在《美国空间核动力斯特林电源系统技术发展分析》文中提出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航天大国均加快了远距离航天任务的规划与部署,这些航天任务航行距离远、持续时间长,所处空间环境恶劣,需要使用空间核动力供电系统。空间核动力斯特林电源系统是一种采用动态斯特林热电能量转换技术的核动力电源系统,主要由核热源、活塞式斯特林发电器和控制器等部件组成,具有长寿命、高功率、高热电转换效率、组合方式灵活等优点,在深空探测、星表登陆等航天任务的供电需求中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目前,仅美国开展过大量的空间核动力斯特林电源系统的设计与技术研究工作,其最早的研发工作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已取得大量的阶段性成果。
徐莉莎[5](2021)在《提升我省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文中研究说明访谈嘉宾: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东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 万钢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王亚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进一步提升我省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区和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地,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张秋萍[6](2021)在《航母船型综合评价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远洋贸易范围不断扩大,需要越来越强大的海防力量;复杂绵长的海岸线,也需要快速机动的航空母舰对各类事态做出及时有力的反应,以此来提升国家安全保障。然而平战两用的航空母舰却需要强大殷实的国民经济做后盾。正是改革开放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力量的积累和储备,才使航母发展逐渐走进国民的视野,也越来越受到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海事等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的研究青睐。由于我国航母研发起步晚,跟美英法等国家差距较大,尤其是方案研发和相关配套方面,需要我们船舶专业人员不断锤炼航母研发、设计和建造能力。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前期方案设计阶段相关的航母主尺度和性能要素等船型论证方面的工作,虽然早期方案论证工作繁杂却比较重要。尤其是对设计方案研发,统计资料法可以作为母型船资料法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内容简要如下:(1)梳理了航空母舰作为大型舰船的具体船型特点、基本特征、关键技术和动力装置等,重点分析了蒸汽动力装置和核动力装置的优缺点及其对航空母舰性能的影响,根据船舶通用的设计方法和相关文献总结整理了航空母舰设计的具体流程和方法。(2)搜集了二战后建成服役的航空母舰样本数据,分析了航母船型主尺度要素、船型参数和主要性能与满载排水量关系规律,通过单变量回归、多元回归和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拟合,得到相关统计分析数学表达式,可用于船型方案论证阶段对主尺度的预测、评估和验证。(3)建立了航母船型相关的战斗力、生命力、稳性、耐波性和经济性等主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搭建了基于主客观复合权重改进TOPSIS方法的航母船型评价模型,并选取各个航母类型中较先进的船型共计四艘验证该评价模型的可靠性。(4)构建了航母船型信息及设计参数数据库,采用VB.NET编程语言在Visual Studio2019平台上开发了航母船型方案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航母船型性能多方案评估优选排序自动化。该决策支持系统软件包含船型数据库、方案生成以及方案评价三大模块,当航母船型方案所需主尺度、船型参数或性能要素缺少时,可以辅助决策者获取相关参考信息,为航母早期设计方案论证提供了相关性能评价的实现方法。本文对航母船型性能的回归分析、指标整理、评价体系构建和改进TOPSIS评价模型搭建,可为航母的船型方案设计和综合性能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和经验参考;开发的决策软件系统对航母船型方案辅助评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积极意义。
徐曼[7](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樊丛维[8](2021)在《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史不断在印证这一事实。而中国近代以来的心路历程也在告诫着我们,只有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此为背景,中国适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其研究也需要运用更加多维、更加独特的视角,从而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贡献出更多力量。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在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等众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海洋事业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科技兴海应当成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路径。文章第一部分是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首先要从理论角度重新审视科技与海洋战略的关系,从传统海洋战略理论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中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探寻理论基础。同时,根据对现有官方文件的全面解读,可以将海洋强国战略划分成四个维度,即海洋安全、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海洋科技。由此可见,海洋科技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其中一个层面。因此,科技兴海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科技兴海对于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作用于其他三个维度的变量对海洋强国战略整体施加影响,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引领全局的作用。文章第二部分注重研究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在科技兴海的助推下,中国应当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建设和平性海洋强国;同时,发挥科技要素的核心作用,实现规则引领、理念引领、路径引领,建设引领型海洋强国;最后,要不断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建设负责任海洋强国。进而以目标为指引,推动中国加速建设海洋强国。文章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科技的进步扩充了海洋安全的内涵,同时也加剧了海洋权益争端,进而强化国家间了海上对抗的风险,海洋安全形势因此变的更为复杂;同时,科技要素强化了世界上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与意愿,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极化趋势明显;最后,在科技要素的推动下,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了新的特征,新兴海洋议题也在不断出现,而且海洋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海洋政治议题不断增多。有鉴于此,应当准确定位当前挑战,仔细审视现实问题,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基础。文章第四部分拟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提供路径选择。中国为了更好地迎接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必须发挥科技要素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核心作用。针对当前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中国需要依照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建设目标,对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做出筹划。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维护地区海洋安全、提升海洋行为能力三大领域重点发力,并通过科技要素对这三个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撑,有序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
四川省人民政府[9](2021)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中认为川府发[2021]4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省政府决定,对为我省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根据《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经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省政府批准授予四川大学冯小明教授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韩杰,王伟宁,方慧聪,尹海霞[10](2020)在《海洋核动力平台专利技术发展态势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开发的逐步深化,以成熟的核电技术支撑加上成熟的船舶和海洋工程技术的技术保障,用于海洋资源开发中电热联供等能源供应和应急保障的海洋核动力平台将发挥重要的战略作用,提升我国"海洋强国"的实力。本文以海洋核动力平台的专利申请作为分析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全球及中国范围内的海洋核动力平台的专利申请信息、重要申请人及技术状况等信息,以期为我国海洋核动力平台的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二、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核能与动力工业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分布与组织结构 |
1.1 国家原子能公司 |
1.2 独立研究机构和高校 |
1.3 大型制造企业 |
2 设计研发 |
2.1 核心性的综合研发机构 |
2.2 专业化的研发机构 |
2.3 试验测试设施 |
3 生产制造 |
3.1 国家原子能公司的生产制造能力 |
3.1.1 反应堆设备 |
3.1.2 核燃料 |
3.2 联合重型机械工厂的生产制造能力 |
3.3 其他重要生产制造能力 |
4 运行维护 |
4.1 核电站 |
4.2 核动力破冰船 |
4.3 海军核动力舰艇 |
5 发展政策 |
5.1 组织体制 |
5.2 发展新一代技术 |
5.3 积极发展出口 |
6 结论 |
(2)北极航线常态化运营背景下加快核动力综合保障平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 |
二、核动力综合保障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与优势 |
(一)核动力综合保障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
(二)核动力综合保障平台具备的优势 |
三、现阶段北极沿岸国核动力综合保障平台建设情况 |
(一)俄罗斯 |
(二)美国 |
(三)加拿大 |
四、我国核动力综合保障平台建设的现状 |
(一)我国高冰级船舶的建造情况 |
(二)我国核动力储备的现状 |
五、核动力综合保障平台建设的着力点 |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二)加强相关人才培养 |
(三)搞好业界联合 |
(四)全方位加强“软实力”建设 |
(五)多平台参与北极航运治理 |
六、展望 |
(4)美国空间核动力斯特林电源系统技术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空间核动力斯特林电源系统设计与研发现状 |
系统总体设计灵活多样 |
发电器技术基础雄厚 |
控制器技术趋于完善 |
核热源技术稳步提升 |
2 美国空间核动力斯特林电源核心技术发展特点 |
模块化与组合化技术实现输出功率和部件灵活配置 |
新型核反应堆热源突破系统功率上限 |
创新技术产品、提升系统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 |
优化钚-238燃料制备能力、低功率设计为系统长期发展提供基础 |
3 空间应用趋势 |
加快落实放射性同位素电源系统的航天器应用 |
突出核反应堆电源系统的行星表面任务应用设计 |
4 结论 |
(5)提升我省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打造更多更强科技创新“国家队” |
巩固核动力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积极投身天府实验室建设 |
(6)航母船型综合评价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5 论文结构 |
2 航母船型特点及设计方法 |
2.1 航母综述 |
2.1.1 航母由来和发展趋势 |
2.1.2 航母分类 |
2.1.3 航母基本特征 |
2.1.4 航母关键技术 |
2.2 航母动力装置 |
2.2.1 动力装置概述 |
2.2.2 常规动力装置优缺点 |
2.2.3 核动力装置对航母总体性能影响 |
2.3 航母总体设计流程和方法 |
2.3.1 航母总体设计特点和基本流程 |
2.3.2 航母总体设计基本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航母主要要素数学建模研究 |
3.1 统计数据分析 |
3.1.1 样本分布 |
3.1.2 数学建模 |
3.1.3 正态评估 |
3.1.4 敏感性分析 |
3.2 单变量回归分析 |
3.2.1 主尺度选择依据及数学模型 |
3.2.2 性能参数选择依据及数学模型 |
3.2.3 主尺度比与航速范围 |
3.3 多元回归分析 |
3.3.1 多元回归数学模型引入 |
3.3.2 满载排水量多元回归 |
3.4 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 |
3.4.1 BP神经网络算法及原理 |
3.4.2 BP神经网络建模及结果 |
3.5 数学拟合模型验证 |
3.5.1 单变量回归数学模型验证 |
3.5.2 多元回归和BP模型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复合权重改进TOPSIS法的船型方案评价 |
4.1 船型评价概述 |
4.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1.2 船型评价方法及流程 |
4.2 航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2.1 战斗力指标 |
4.2.2 生命力指标 |
4.2.3 稳性指标 |
4.2.4 耐波性指标 |
4.2.5 经济性指标 |
4.3 改进复合权重TOPSIS评价模型构建 |
4.3.1 改进复合权重获取 |
4.3.2 TOPSIS法分析模型构建 |
4.4 航母船型方案评价实例 |
4.4.1 AHP法权重计算 |
4.4.2 EWM法权重计算 |
4.4.3 组合权重计算 |
4.4.4 TOPSIS法综合评判排序 |
4.5 本章小结 |
5 决策系统软件实现 |
5.1 系统软件概述 |
5.1.1 软件实现技术及开发平台 |
5.1.2 系统主要模块及整体流程 |
5.2 系统开发内容及操作界面说明 |
5.2.1 主界面 |
5.2.2 航母船型数据库 |
5.2.3 航母船型方案生成 |
5.2.4 航母船型方案评价 |
5.3 系统应用实例展示 |
5.3.1 条件查询和快速查询 |
5.3.2 生成船型方案 |
5.3.3 方案决策过程 |
5.3.4 核动力航母方案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增长极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综述评析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基础 |
一、传统海洋战略理论 |
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 |
第二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维度 |
一、海洋安全维度 |
二、海洋经济维度 |
三、海洋环境维度 |
四、海洋科技维度 |
第三节 科技兴海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地位 |
一、维护海洋安全的核心要素 |
二、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支撑 |
三、改善海洋环境的主要路径 |
第二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 |
第一节 和平性海洋强国 |
一、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 |
二、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 |
三、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 |
第二节 引领型海洋强国 |
一、规则引领 |
二、理念引领 |
三、路径引领 |
第三节 负责任海洋强国 |
一、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 |
二、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 |
三、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 |
第三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科技要素促使海洋安全形势更为复杂 |
一、扩展海洋安全内涵 |
二、加剧海洋权益争端 |
三、强化海上对抗风险 |
第二节 科技要素加速世界海洋格局极化趋势 |
一、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 |
二、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涉海意愿 |
三、科技要素推动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 |
第三节 科技要素引导国际海洋政治议题增多 |
一、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新特征 |
二、新兴海洋提议不断涌现 |
三、海洋提议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联系日益紧密 |
第四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释放科技潜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
一、提升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品质 |
二、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秩序职能 |
三、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 |
第二节 匹配科技实力,维护地区海洋安全秩序 |
一、坚持防御性海洋安全战略 |
二、科技升级提升蓝水海军战力 |
三、科技助力拓展海军职能 |
第三节 借助科技路径,提升中国海洋行为能力 |
一、运用科技手段,增强海洋管理能力 |
二、推动产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质量 |
三、提升创新能力,助力海洋科技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科技成果 |
致谢 |
(10)海洋核动力平台专利技术发展态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海洋核动力平台概述 |
1.1基本情况 |
1.2各国发展现状 |
1.3重要意义 |
2数据来源及检索方法 |
3数据统计和分析 |
3.1全球申请情况 |
3.1.1申请量年度分布 |
3.1.2目标市场的地域分布 |
3.1.3申请人情况 |
3.1.4核心专利 |
3.2中国申请情况 |
3.2.1申请量年度分布 |
3.2.2申请类型 |
3.2.3重要申请人分析 |
(1)中广核集团 |
(2)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
(3)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4)中海油 |
(5)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
4结语 |
四、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核能与动力工业能力分析[A]. 许春阳. 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七卷)——中国核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8册(核情报分卷), 2021
- [2]北极航线常态化运营背景下加快核动力综合保障平台建设[J]. 章文俊,李燃颀,韩佳霖. 中国海事, 2021(08)
- [3]举国体制与重大突破——以特殊机构执行和完成重大任务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 路风,何鹏宇. 管理世界, 2021(07)
- [4]美国空间核动力斯特林电源系统技术发展分析[J]. 骆成栋,罗雨微,杨伟杰,张璐,程磊. 国际太空, 2021(06)
- [5]提升我省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N]. 徐莉莎. 四川日报, 2021
- [6]航母船型综合评价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张秋萍.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8]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D]. 樊丛维. 吉林大学, 2021(01)
- [9]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J].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07)
- [10]海洋核动力平台专利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 韩杰,王伟宁,方慧聪,尹海霞. 科学观察,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