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的逃亡和黑洞的操作

主席的逃亡和黑洞的操作

一、董事长出逃与经营黑洞(论文文献综述)

吕铮[1](2021)在《真相小组》文中研究指明1.预审 初秋,下着一场不大不小的雨,天色灰蒙蒙的,雨滴打在雾蒙蒙的玻璃上,划出一道长长的抛物线。审讯室的铁门紧闭着,坚硬、冰冷,隔绝着外面的嘈杂和喧嚣。脚步声由远至近,一个身穿制服的警官缓步而来。他三十多岁的年纪,中等身材,相貌端正,浓眉下的一双眼睛略带疲惫。他是预审支队的副支队长,行里人称"那三斧子"的那海涛。

高嘉辉[2](2020)在《天神娱乐连续高溢价并购中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 ——基于并购套利视角》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不断蓬勃发展,并购重组活动在此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2014年,在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的大环境和促进兼并重组政策不断出台的双重刺激下,中国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活动愈演愈烈,高溢价、高业绩承诺构成的“双高并购”形成一股蔚然之风,变成我国内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的“新常态”。然而盲目溢价并购的结果,造成了上市公司报表上极高的“商誉”累积。截止2018年,在并购狂潮中被并的大批企业业绩承诺期刚好到期,业绩承诺未完成现象层出不穷,导致上市公司在短时间内计提了大量的商誉减值,有些甚至直接导致了其股价的崩盘。然而本应最受影响的大股东等内部人早已通过连续并购活动中的关联交易、高位减持等实现套利,对上市公司进行掏空,以真金白银榨取了上市公司的价值,中小股东的利益遭遇了极大的损失。基于并购套利观的视角,本文对案例的分析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以天神娱乐在2014年借壳上市为起点,揭示其主要控股股东的资本运作手段。总结了天神娱乐在2015年至2017年度的连续并购事件,分析在主要的并购事件中,为了保证在并购标的时给出高估值的合理性,标的企业作出了“天价”的业绩承诺。同时,还分析了在并购结束后,主要标的资产的业绩承诺完成情况,意在说明天神娱乐数次并购中的标的资产质量不佳,未来承载很高的商誉减值风险,作为全程参与并购的大股东等内部人有极大可能早已知情。第二,总结了大股东等内部人在连续高溢价并购中,利用股票市场对并购概念的非理性情绪,蓄意抬升股价,通过股权质押、关联交易、减持等转移上市公司优质资产,掏空上市公司并最终让自己获利的行为。说明当代的上市公司内部仍存在三级权利集中于一人的股权过度集中问题,进一步说明,公司内部监管机制形同虚设,外部市场监管机制以及商誉等后续计量问题仍不健全,使得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利益寻租空间增大,导致掏空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权利收到严重损害的事件司空见惯。本文创新性的从并购套利观的视角看待资本市场中频发的“双高并购”现象。旨在说明上市公司进行的高溢价、高业绩承诺的并购,并不一定具有“购入优良资产”的信号,还有可能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基于此,本文从内部治理与外部政策两方面提出合理建议,希望能借此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保障资本市场稳健、蓬勃发展。

朱雅卿[3](2020)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基于仁东控股的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权分置改革后,股票的流通越来越便利,股权质押成为一种普遍的融资方式。股权质押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也愈加常见。由于控股股东在公司治理中角色的特殊性,其自身的股权质押行为会对市公司和中小股东产生影响。然而,股权质押在帮助上市公司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也带来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加剧经营风险和损害企业价值等问题。投资者往往难以有效地识别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背后的真正动机,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究竟对上市公司、投资者、控股股东自身和质权人的影响如何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和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对于深入认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促进股权质押的良性发展并保护投资者利益、加强监管机构的监督管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控制权私利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为基础,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相关文献进行行了梳理。在理论机理部分,本文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进行了分类,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质押资金投向与公司经营情况、股权质押后的控股股东行为三个维度为投资者识别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提供了依据,并且分别论证了不同动机下的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对上市公司、投资者、控股股东自身以及质权人的影响。本文选取仁东控股作为研究案例,从第一阶段控股股东戚建萍和第二阶段控股股东柚子资产股权质押的案例分析发现:第一阶段控股股东戚建萍的股权质押属于掠夺型股权质押行为,控股股东的一系列掏空行为损害了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控股股东自身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惩;第二阶段控股股东柚子资产的股权质押属于支援型股权质押行为,其股权质押推动了上市公司的战略转型,对公司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全体股东财富的增长,但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高溢价并购也给上市公司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外部投资者可以结合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质押资金投向与公司经营情况、股权质押后的控股股东行为三个维度识别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真实动机。此外,对上市公司而言,应关注控股股东支持动机下的股权质押可能造成的投资风险,规避控股股东通过股权质押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

梁境[4](2020)在《股权质押视角下大股东利益侵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千山药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政策监管趋于严格,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民营上市公司普遍规模较小且信誉不高,不存在国有性质的隐形担保,因此在银行取得贷款的额度非常有限。而股权质押由于融资效率更高、交易方式更加灵活、流程相对更简便,受到市场的追捧。2017年以后,随着金融去杠杆从负债端到资产端的深入,高比例、高频率股权质押引起流动性风险的负反馈效应更加凸显。一方面,股市下行会加剧质押股票的平仓压力,并向市场传递大股东资金紧张、财务状况恶化的负面信息,引起股价的进一步下跌,甚至爆发“连环踩踏”现象;另一方面,股权质押导致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加大,这会明显地弱化激励效应,强化侵占效应,使得大股东更有动机对上市公司进行利益掏空。本文以创业板上市公司千山药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交代了全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与股权质押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从多角度描述和分析了股权质押的动因以及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其次引入案例公司,展开介绍千山药机的经营概况、股权结构和实际控制人、大股东历次股权质押的情况和特点,以及其面临的股权质押危机情况。进而分析大股东股权质押后的利益侵占表现,并使用财务分析、托宾Q分析、事件研究法等方法综合揭示股权质押后的利益侵占行为对公司财务状况、公司价值以及利益相关者等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得出如下结论:过度股权质押易加剧代理问题,助长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可能性,恶化公司财务状况,并降低公司价值创造力。最后,本文从加强对股权质押行为的监管、优化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完善股权质押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股权质押信息披露力度等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希望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肖娟[5](2019)在《家族大股东股权质押下的侵占效应研究 ——基于ST华泽的案例分析》文中认为股权质押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重要的融资工具,特别是在近年来企业有融资需求但却融资困难的背景下,股权质押一直处于膨胀增长的态势,市场上甚至出现了“无股不押”的现象。股权质押的融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的青睐,特别是占比较大的上市公司主要股东。股权质押不仅仅与大股东的质押有关,而且对上市公司也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随着A股持续下跌,很多上市公司与大股东的股权质押进入了质押——濒临爆仓——补仓——再次濒临爆仓的死循环,股票质押风险逐渐暴露;另一方面,股权质押帮助控股股东提前套现,降低掏空成本,从而可能诱发一系列侵占问题,因此对股权质押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选取2018年1月A股市场曝出的“最穷上市公司”—*ST华泽为案例分析对象,分析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对公司造成的影响。首先从委托代理理论和控制权私利理论出发对本文的理论框架进行构建,并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和总结,然后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华泽钴镍的股权质押行为进行研究,从ST华泽大股东为什么要进行、又为什么能进行股权质押侵占开始,重点结合王氏家族的家族特征进行探讨;然后分析王氏家族股权质押后引发的利益侵占行为,采取了哪些具体侵占手段,并利用财务指标和事件分析法对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严重经济后果进行阐述,最后结合案例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案例研究结果表明,ST华泽大股东之所以要进行股权质押侵占,与大股东拥有的股权存在所有权瑕疵、大股东是通过间接“借壳上市”方式获取控制权等原因有关;而侵占行为之所以能够发生,与案例公司ST华泽家族企业的企业特征密不可分,如家族式“一言堂”、大股东集权等;家族大股东进行股权质押后有侵占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原因在于大股东手握资金,两权分离更大,掏空成本变低,这样很容易诱使大股东采取手段对融资资金进行处理,采取关联拆借、违规担保等手段转移资金,放大侵占手段的效果,从而对公司财务状况、企业价值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文娅[6](2019)在《龙力生物管理层盈利预测“变脸”动因与后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管理层盈利预测作为反映公司前景的前瞻性财务信息,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长期受到广大投资者、债权人、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良好且真实可靠的管理层盈利预测能传递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信息,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更好地维护资本市场的秩序。但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频频出现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现象,不仅误导投资者决策,损害投资者利益,而且也破坏了制度的严肃性,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在此背景下,本文以2017年业绩大幅度“变脸”的龙力生物作为案例公司,对龙力生物管理层盈利预测“变脸”的动因与后果进行研究。首先对案例公司管理层盈利预测“变脸”事件进行了梳理,分析“变脸”的特征以及“变脸”的诱因。其次,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变脸”的动因。由于业绩预告不需经会计师的预审计,完全由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利预测,缺乏外部约束的业绩预告难免出现被人为操纵的现象。因此从主观层面上管理层有掩盖公司财务困境现状、为高管精准减持套现铺路以及迎合公司融资需求的动机。最后本文从资本市场、监管部门、网络媒体及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等方面论述案例公司管理层盈利预测“变脸”的后果。龙力生物处于财务困境状态,并在财务困境的状态下还仍发布高盈利预测,试图掩盖公司的财务困境现状;在公司处于财务困境的状态下,公司配合分析师预测,通过高盈利预测稳定股价,为高管减持套现铺路;此外,公司利用虚高的盈利预测误导债权人及供应商对公司的判断,降低融资成本,以此来迎合自身融资需求,弥补营运资金的短缺。龙力生物管理层盈利预测的“变脸”不仅造成了股价的剧烈变动,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强烈反应,同时还引起监管部门的问询和警示以及网络媒体的负面报道,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也因此而下降。基于上述理论和案例的研究,本文从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监管部门以及网络媒体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使管理层盈利预测信息真正意义上为投资者提供参考价值,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何玉[7](2019)在《中国反腐题材电视剧“微观权力”的规训逻辑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反腐题材电视剧(以下简称“反腐剧”)是我国电视剧的重要类型之一,它是伴随着现实政治的发展需要而出现的,并且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从1995年至今,反腐剧的创作取得了不斐的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电视剧创作者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创作出以《人民的名义》为代表的一批反腐电视剧作品。本文以反腐剧为研究文本,将“微观权力”理论引入反腐剧中,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对反腐剧中“微观权力”的规训逻辑进行深刻的研究。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绪论和三章正文内容。研究的逻辑是笔者在观看和总结概括1995年至今经典的国内反腐剧的基础之上,采用逐层递进、深入浅出的方式来分析反腐剧中“微观权力”的规训逻辑问题。绪论中对选题的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等进行阐述和厘清,尤其对“微观权力”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章主要是从反腐剧影像的直观呈现进行阐述,笔者主要通过人物角色的设置、视听语言的组合、情节的具体呈现三个方面来分析反腐剧的文本对受众的直观展现。第二章笔者分析反腐剧背后的“微观权力”的规训策略,主要从人物形象和叙事模式两个方面展开对规训机制的分析,探讨了反腐剧背后的规训策略,包括“科层制度下的主体建构”、“’他者’的规训与抵抗”以及“规范化的叙事模式”。笔者认为这些规训策略的使用,试图对看反腐剧的受众进行一种“微观权力“的规训,从而形塑观众对于中国政治腐败问题的认知。第三章揭示反腐剧规训逻辑的产生原因。笔者指出,反腐剧作为一种独特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它的创作空间受到了市场因素的影响,并且在国家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编剧意识的渗透下产生了互动博弈。

孙佳珍[8](2019)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的掏空行为研究 ——以保千里为例》文中提出股权质押是指公司股东将所持股票抵押给券商、银行等质押方以获得资金的融资行为。近年来,股权质押业务在质押次数、股数及涉及市值上都迅速增长。由于具有操作灵活便捷等优势,目前股权质押已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但同时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下对公司实施掏空行为的案例也层出不穷。掏空行为包括多种不同的手段,且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人察觉,但会严重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股权质押本身虽不必然对上市公司造成负面影响,却与掏空行为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首先从理论出发,阐述股权质押和掏空行为相关概念和内涵等,并探究二者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以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掏空行为产生的影响、具体的掏空渠道及其经济后果,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本文丰富了控股股东的代理问题研究和股权质押的相关问题研究,同时为治理控股股东的代理行为和规范控股股东的质押行为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的研究对象保千里公司,在与中达股份资产重组过程中,其控股股东存在提供虚假协议和涉嫌关联交易的行为,其目的是虚增重组估值,以便获得更多上市公司的股权,掌握更大的控制权,亦可以在股权质押中获得更多的融资套现,这说明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前很可能就存在掏空动机。保千里借壳上市之后,控股股东在2015年2017年持续进行高比例质押。股权质押并不必然导致掏空行为的产生,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控股股东的掏空动机,一方面质押加剧了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加重代理问题,另一方面质押获得的融资可以为掏空行为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若股权价值下跌至低于质押融资金额,股东可以选择直接放弃股权,其掏空成本小于股权价值的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保千里控股股东大幅质押股权后,通过巨额对外投资、占用经营性资金、违规担保等多种手段掏空公司,最终导致公司财务状况严重恶化,对上市公司和公司其他股东、员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都造成了严重侵害。通过从多个角度分析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下产生掏空行为的原因,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一是公司和中小股东应充分重视控股股东的质押行为,质权人应持续关注控股股东的质押动态;二是监管机构应加强股权质押的信息披露力度,加大股权质押下掏空行为的违规成本;三是公司健全治理结构加强对控股股东的监督,建立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四是外部机构应加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操守。本文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创新。首先,本文重点研究了股权质押与掏空行为二者间的联系,丰富股权质押对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其次,本文以理论依据为线索分析具体案例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并寻找其掏空行为的证据,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为识别相似案例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的掏空行为提供参考。

汪洁琼[9](2019)在《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研究》文中提出新三板市场发展至今,已经初具规模。但它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少问题被暴露出来。其中,流动性问题最为突出。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水平远落后于主板市场,除此之外,它还存在流动性结构严重分化的问题——市场80%的交易由市场20%的公司完成,市场中藏匿着大量僵尸股企业。流动性是一个市场正常运转的根基,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股市流动性衰竭,股价崩盘,经济严重受创的事件。流动性对市场重要至极,而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又是如此之严重。为改善新三板流动性,管理当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2014年8月25日实施做市商交易;2016年6月27日引入分层制度;2017年7月1日将个人投资者的资产统计口径放大,变相降低了个人投资者的准入门槛。但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褒贬不一,有待考证。现有文献主要围绕主板市场展开,研究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特征的文献还较少。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非平衡面板模型、GARCH模型和DCC-GARCH模型,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和个股流动性特征分别进行了研究;现有文献较少系统性地研究自2013年新三板市场扩容以来的政策实施效果,本文分别利用非平衡面板模型、PSMDID模型、经改良的TARCH模型,实证分析新三板自扩容以来的4次政策实施效果。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水平低,那么市场是否给这些低流动性的股票溢价补偿了呢?也就是该市场是否存在流动性溢价效应呢?关于这类研究的文章也较少,本文利用PVAR模型检测新三板是否存在流动性溢价效应,并在其基础上分析个股收益与流动性水平、流动性风险和股价波动间的动态关系。本文聚焦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分析该市场流动性概况及动态特征、探讨新三板市场是否给低流动性股票溢价补偿了,并实证分析政府政策对市场流动性造成的影响。其研究成果能够帮助市场更好地理解新三板的流动性特征及更为客观地评判政府的政策实施效果,对改善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和新三板市场的制度建设有实践指导意义。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界定了适用于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测量方法。指出流动性包含两方面内容——流动性水平和流动性风险,分别介绍了关于这两个变量的测算指标。结合新三板市场特点,重点选择由杨朝军(2011)提出的有效流速来衡量该市场的流动性水平,对该代理变量做GARCH模型,取其残差项做流动性风险的代理变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描绘交易机制、投资者结构、市场波动和政府政策等因素是如何影响市场流动性的。最终,归纳流动性溢价理论。第二,阐述了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由来、定位和存在的问题。从理论角度出发,分析它的流动性状况,解释了它的由来、与老三板的区别和联系、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市场流动性低、做市商做市效果不佳、分层后市场虹吸效应明显等),并描述了该市场现有的成交规模、流动性结构特点,比较了不同行业间的流动性状况。指出政府的政策红利一直是影响该市场流动性的最重要因素,具体分析了该市场自扩容以来的政策措施对市场流动性造成的影响。第三,实证分析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动态特征。选取2014年9月1日—2018年1月14日有成交记录的做市股票日均成交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共获得2035家新三板挂牌公司的302516个观测样本。通过非平衡面板模型,发现新三板市场个股存在流动性小,但风险大的现象。同时还发现个股的流动性风险跟公司市净率负相关,跟公司市值正相关;通过GARCH族模型发现该市场流动性呈现聚集性、长期记忆性和非对称性动态特征;通过DCC-GARCH模型发现该市场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互影响、相互加强。第四,实证检验新三板市场是否存在流动性溢价效应。以2015年3月18日—2018年1月15日为研究期间,共获得1939支股票的216868个观测值。通过PVAR模型发现它的个股收益率、流动性水平、流动性风险和股价波动相互影响,其中流动性和股票收益率成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其他三个变量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通过方差分解可以看到除股价波动外,其余三个变量大部分都可由自身解释;流动性与流动性风险滞后项负相关,流动性风险与流动性滞后项正相关,表明该市场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股价波动与流动性滞后项正相关。通过混合面板回归模型分别对市场2015年、2016年、201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发现这三年都不存在流动性溢价效应,且在2015年不仅不存在流动性溢价效应,还出现了个股流动性越大,个股收益率越大的现象;除此之外,它在2015年还存在规模效应;市场在2015年、2016年分别对流动性风险进行了补偿。第五,实证检测政府政策对新三板流动性造成的影响。将2014年8月25日作为分界点,2014年5月19日—2014年8月24日采用协议交易方式,2014年8月25日—2014年11月30日选用做市交易方式,且这段时间始终采用做市交易的公司为处理组,共23家公司;2014年5月19日—11月30日,始终采用协议交易的为对照组,共188家。通过PSM-DID模型,发现该制度的实施提高了个股流动性,其他流动性代理变量(如有效流速、买卖价差和换手率)也得到了显着改善。以2014年9月1日—2018年1月14日这个时间段内有完整交易记录的1494家公司的日交易数据为样本,通过面板模型发现个股流动性水平和做市券商家数呈倒U型关系。个股流动性水平随做市券商家数的增加而得到改善,到达一个临界点之后,个股流动性水平就会随做市券商的增加而减少。以2015年3月18日—2018年1月14日为研究期间,共获得421家样本公司的198429个观测值。分别利用经改良的TARCH模型分析分层制度和适当性降低个人投资者门槛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这两个制度引入后都降低了市场流动性风险,后者还降低了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关联度。选取2014年9月1日—2018年10月17日为研究期间,以2018年1月15日为分界点。在2014年9月1日—2018年1月14日采用做市交易,2018年1月15日后转为采用竞价交易方式的作为处理组,共有1779家公司。对照组为在2014年9月1日—2018年10月17日始终采用做市交易的公司,有2073家。利用PSM-DID模型,发现竞价交易制度使得个股流动性得到了改善。本文研究发现新三板个股存在流动性水平高但流动性风险大的局面,市场流动性存在积聚性、非对称性和长期记忆性;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呈正的动态相关性;除此之外,新三板市场不存在流动性溢价效应;做市商制度刚推出时改善了市场的流动性,但之后表现不佳,主要受制于做市商数量少,做市券商做市压力大;分层制度和适当性降低个人投资者门槛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竞价交易制度的推出对市场流动性也起到了改善作用。鉴于本文研究成果,建议政府在提高市场流动性水平的同时,要注意市场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在推出利好消息时要以政策组合的方式推出;继续完善做市商制度,丰富做市商队伍;继续完善分层制度,加强挂牌企业的信息披露管理,积极推出转板机制;进一步完善竞价交易机制;适当性放宽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现有研究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文章不多,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特别是本文发现做市商的做市效果跟做市商的数量呈现倒U关系,指出现阶段可以以增加做市商种类和数量的方法来完善做市商制度;同时,本文以政府放宽个人投资者的资产统计口径为突破口,发现适当性降低个人投资者门口有利于市场流动性风险的降低,这对后续政府是否真正意义上放宽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提供了实践指导意义。在整个研究期间,市场交易包括协议交易和做市交易两种交易方式,由于协议交易数据难以获取,本文研究采用的是做市数据,使得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局限性。

王华宾[10](2019)在《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私利行为问题是中国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对企业价值乃至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该问题的内部治理机制中,有制衡能力第二大股东的作用逐渐得到实务界的重视,例如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制衡大股东的引入被赋予重要地位,而学术界的研究目前也逐渐增多,普遍认为以第二大股东为关键要素的股权制衡,即“第二大股东制衡”,是对私利行为的治理重要甚至关键的制度安排。同时,媒体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和外部公司治理机制,也时常发挥对控股股东的监督作用,是改善投资者保护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公司治理领域重点关注的新兴研究方向。因此,对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如何影响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该问题所涉及的制度背景和研究现状分析,本研究对媒体治理研究方法进行改进,以多角度全面、深入分析媒体对样本公司监督水平,收集了2006-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15879个样本数据,提出并验证了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影响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传导机制,主要结论包括:(1)总体而言,第二大股东制衡,即因第二大股东存在而形成的制衡式产权安排,能够通过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产生治理作用,促进企业价值提升,而媒体监督虽然对私利行为并无直接的事后治理作用,但是能够通过增强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治理作用,实现对私利行为的间接治理,最终对企业价值产生正面影响。(2)强监管背景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倾向于优先通过关联担保尤其是为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等形式上合法的交易方式获取私利,其次才会考虑通过资金占用或由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的方式,不再普遍选择通过关联产品和劳务交易方式获取私利。(3)对强监管背景下已经发生变化的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第二大股东以监督和制衡为主,具有明显的治理作用,这种治理作用会传导到企业价值,对私利行为的治理是第二大股东制衡这一产权安排对企业价值发挥正面影响、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大股东制衡是外部制度环境或者内部公司治理质量较差时,市场应对私利行为问题所内生出的产权层面的重要制度安排。(4)媒体监督对企业价值具有正面作用,对私利行为则不具有直接的事后治理作用,并不通过直接事后治理私利行为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改善企业价值。这种改善企业价值的作用主要来自于政策性媒体。(5)媒体监督能够增强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治理作用,从而实现对私利行为的间接治理,最终对企业价值产生了正面影响。媒体监督是制度环境较差时市场内生的外部治理机制,其治理作用主要来自于政策性媒体,受国有产权性质、政治关联背后政府力量的负面影响,也受分析师跟踪的负面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从企业价值出发,检验强监管下控股股东私利行为方式选择,有助于加深对私利行为决策逻辑的理解,提高私利行为研究的可靠性。国内现有私利行为研究多直接沿用文献指标,忽视了2005年以来私利行为强监管政策的影响,缺乏指标适用性检验,本研究克服这一不足,从细分类型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出发,推测私利行为的方式选择,发现与之前研究相比,在强监管政策影响下,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获取私利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2)通过研究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治理作用,丰富了中国情境下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国内现有私利行为治理机制的研究多将第二至第五(或第十)股东视为整体考察股权制衡,对股东关系和产权执行能力考虑不足,本研究深入分析股东关系和产权执行能力,发现强监管背景下,在控股股东私利行为问题上,第二大股东更倾向于选择制衡而非合谋,由其存在所形成的制衡式产权安排对私利行为具有治理作用,因此对企业价值产生了正面作用,表明第二大股东制衡通过治理私利行为这一路径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了重要作用,丰富了科斯第二定理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研究。(3)将媒体因素纳入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框架,从第二大股东制衡的视角研究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治理作用,拓展了媒体公司治理路径的研究,丰富了媒体治理理论以及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国内现有媒体视角私利行为治理的研究主要考察媒体直接的事后治理作用,忽视了媒体监督通过影响第二大股东制衡这一潜在重要治理机制的治理作用,从而发挥间接治理作用的重要路径,并且对私利行为和媒体监督的考察不够深入。本研究基于对媒体治理研究方法的较大改进,在深层次考察媒体监督与私利行为的基础上,从第二大股东制衡的角度研究媒体监督对私利行为的间接治理作用,发现了媒体监督能够通过影响第二大股东产权执行影响其治理作用,实现间接治理,同时发现第二大股东的行为选择和治理作用会因交易费用而发生变化。(4)对现有媒体治理研究方法进行了较大改进,为媒体治理研究深入分析媒体监督水平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有助于提高研究的一致性和复现性:对目前财务和会计领域权威的、基于中文语境的专业领域情感词典进行拓展,提出研究所忽略的、从公司层面进行媒体报道情感分析的方法,对从语句层面衡量语境影响的方法进行了较大改进,同时增加了研究所忽略的、从篇章层面对语境影响的考虑。

二、董事长出逃与经营黑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董事长出逃与经营黑洞(论文提纲范文)

(1)真相小组(论文提纲范文)

1. 预审
2. 案卷
3. 被害人
4. 窝案
5. 贪官
6. 证人
7. 内鬼
8. 练兵
9. 大盗
1 0. 测谎
1 1. 被告人
1 2. 断线
1 3. 深挖
1 4. 交锋
1 5. 收网

(2)天神娱乐连续高溢价并购中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 ——基于并购套利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研究内容
    1.3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3章 天神娱乐案例概况
    3.1 案例背景
    3.2 天神娱乐借壳上市过程
    3.3 连续高溢价并购过程
    3.4 连续并购后企业状况分析
第4章 天神娱乐连续并购中大股东掏空路径分析
    4.1 并购中的关联交易
    4.2 大股东股权质押与高位减持
    4.3 其他掏空路径
第5章 大股东掏空的原因与动机分析
    5.1 内部原因
    5.2 外部原因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防止大股东掏空的对策建议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基于仁东控股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控股股东的定义
        2.1.2 股权质押的定义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控制权私利理论
        2.2.4 信号传递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
        2.3.2 控股股东的侵占效应与协同效应
        2.3.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
        2.3.4 文献评述
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理论分析
    3.1 我国股权质押的现状
        3.1.1 股权质押的制度背景
        3.1.2 股权质押的发展规模
    3.2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
        3.2.1 支持上市公司的支援型股权质押
        3.2.2 掏空上市公司的掠夺型股权质押
        3.2.3 满足控股股东自身融资需求的中立型股权质押
    3.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动机的识别
        3.3.1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3.3.2 质押资金投向与公司经营情况
        3.3.3 股权质押后的控股股东行为
    3.4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
        3.4.1 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3.4.2 对中小股东的影响
        3.4.3 对控股股东的影响
        3.4.4 对质权人的影响
4 案例公司的选择分析
    4.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案例选取
    4.2 案例公司基本情况
        4.2.1 公司概况
        4.2.2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情况
5 第一阶段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案例分析
    5.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背景
        5.1.1 上市公司资金相对充足
        5.1.2 控股股东的关联方资金链紧张
    5.2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识别
        5.2.1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5.2.2 质押资金投向与公司经营情况
        5.2.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的行为
    5.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分析
    5.4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分析
        5.4.1 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5.4.2 对中小股东的影响
        5.4.3 对控股股东的影响
        5.4.4 对质权人的影响
6 第二阶段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案例分析
    6.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背景
        6.1.1 上市公司多元化转型的资金需求
        6.1.2 控股股东维持控制权的需求
    6.2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识别
        6.2.1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6.2.2 质押资金投向与公司经营情况
        6.2.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的行为
    6.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分析
    6.4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
        6.4.1 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6.4.2 对中小股东的影响
        6.4.3 对控股股东的影响
        6.4.4 对质权人的影响
7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7.2.1 公司层面的对策建议
        7.2.2 监管层面的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股权质押视角下大股东利益侵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千山药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股权质押动机的研究
        1.2.2 关于股权质押后的利益侵占问题研究
        1.2.3 关于股权质押经济后果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
    1.4 研究方法
2.相关概念界定及制度背景
    2.1 概念界定
        2.1.1 股权质押相关概念
        2.1.2 股权质押要素
    2.2 制度背景
        2.2.1 我国股权质押制度的发展
        2.2.2 股权质押法律制度
        2.2.3 股权质押信息披露制度
3.案例简介
    3.1 案例背景
        3.1.1 千山药机基本情况
        3.1.2 千山药机股权结构
    3.2 千山药机大股东股权质押情况
        3.2.1 千山药机大股东股权质押历程
        3.2.2 千山药机大股东股权质押特点
4.案例分析
    4.1 大股东股权质押、侵占公司利益的影响路径分析
        4.1.1 诱因:股权质押降低利益侵占成本
        4.1.2 过程:大股东为实现控制权私有收益做出利己行为
        4.1.3 结果:造成公司动荡,损害公司价值
    4.2 千山药机大股东股权质押后的利益侵占表现
        4.2.1 概念性过度扩张,高溢价关联收购
        4.2.2 关联方非经常性占用资金
        4.2.3 关联交易疑点重重
        4.2.4 民间借贷、违规担保无底洞
        4.2.5 财务数据造假,信息披露违规
    4.3 大股东股权质押利益侵占的经济后果分析
        4.3.1 对两权分离的影响
        4.3.2 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4.3.3 对股价的影响
        4.3.4 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4.3.5 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5.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股权质押加剧代理问题,助长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可能性
        5.1.2 股权质押后的利益侵占行为会恶化公司财务状况,降低公司价值
        5.1.3 高比例股权质押潜在风险的甄别
    5.2 政策建议
        5.2.1 加强对股权质押行为的监管
        5.2.2 优化上市公司内部治理
        5.2.3 加强风险防控能力,提高风险预警意识
        5.2.4 完善股权质押相关的法律法规
        5.2.5 加大股权质押信息披露力度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5)家族大股东股权质押下的侵占效应研究 ——基于ST华泽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1.3.1 研究框架
        1.3.2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家族企业特征与大股东侵占
        2.1.2 大股东股权质押相关研究
        2.1.3 大股东股权质押对侵占行为的影响
        2.1.4 文献述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控制权私利理论
        2.2.3 相关理论在本文的应用
3 ST华泽公司简介与股权质押概况
    3.1 ST华泽公司基本情况
        3.1.1 华泽钴镍公司简介
        3.1.2 华泽钴镍公司重大事项
    3.2 ST华泽的家族治理特征
        3.2.1 家族所有权
        3.2.2 家族管理
    3.3 ST华泽股权质押历程
        3.3.1 重组过程签订补偿承诺
        3.3.2 盈利补偿承诺失败
        3.3.3 瑕疵股权已全部质押
4 大股东股权质押侵占的动因分析
    4.1 股权质押的名义动机
    4.2 股权质押的实际动机
        4.2.1 转移所有权存瑕的股权
        4.2.2 “借壳上市”获取控制权
        4.2.3 经营不善财务压力巨大
    4.3 侵占得以顺利实施的原因分析
        4.3.1 家族企业一股独大
        4.3.2 家族控制公司治理失衡
        4.3.3 家族产权单一阻碍监督
    4.4 股权质押动机与原因小结
5 大股东股权质押下的侵占手段分析
    5.1 疯狂融资,储备现金
        5.1.1 股票融资
        5.1.2 股权质押融资
    5.2 异常质押,高位套现
        5.2.1 高位质押,交易不公告
        5.2.2 质押项目资不抵债
    5.3 关联拆借,转移资产
        5.3.1 隐匿关联方,搭建资产转移桥梁
        5.3.2 通过关联交易进行资本腾挪
    5.4 违规担保,表外转移
    5.5 本章小结
6 大股东股权质押侵占的后果分析
    6.1 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6.1.1 营运能力下降
        6.1.2 盈利能力持续低迷
        6.1.3 偿债能力不断恶化
        6.1.4 成长能力遭到威胁
    6.2 对中小股东与投资者的影响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对监管机构的建议
        7.2.2 对企业的建议
        7.2.3 对投资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龙力生物管理层盈利预测“变脸”动因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3 信号传递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管理层盈利预测
        2.2.2 管理层盈利预测“变脸”
        2.2.3 文献评述
3 龙力生物管理层盈利预测“变脸”事件
    3.1 龙力生物简介
    3.2 管理层盈利预测“变脸”始末
        3.2.1 管理层盈利预测公告
        3.2.2 管理层盈利预测“变脸”
        3.2.3 管理层盈利预测“变脸”的同期事件
    3.3 管理层盈利预测“变脸”诱因
        3.3.1 董事长权力过大
        3.3.2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3.3.3 独立董事不作为
4 龙力生物管理层盈利预测“变脸”动因
    4.1 掩盖公司财务困境现状
        4.1.1 盈利能力弱
        4.1.2 现金流萎缩
        4.1.3 偿债压力大
        4.1.4 潜在风险高
    4.2 为高管精准减持套现铺路
    4.3 迎合公司融资需求
        4.3.1 筹集大额借款
        4.3.2 获取商业信用
5 龙力生物管理层盈利预测“变脸”后果
    5.1 资本市场的适时反应
        5.1.1 管理层盈利预测“变脸”日前后股价
        5.1.2 管理层盈利预测“变脸”日的公告效应
    5.2 监管部门的持续警示
        5.2.1 深交所发出关注函
        5.2.2 证监会出具警示函
    5.3 网络媒体负面报道
    5.4 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疑
        5.4.1 面临退市风险
        5.4.2 会计信息可信度下降
        5.4.3 公司诉讼缠身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6.2.2 提高中小投资者风险意识
        6.2.3 加强相关部门法规制度建设
        6.2.4 加强网络媒体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反腐题材电视剧“微观权力”的规训逻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一、关键概念界定
        二、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反腐剧的影像呈现
    第一节 反腐剧的角色设置
        一、正面角色—反腐败人物
        二、反面角色—腐败人物
    第二节 反腐剧的声画设置
        一、宏大主题的声画组合
        二、视听元素的综合表现
    第三节 反腐剧的情节安排
        一、相关情节的“违规”
        二、特定情节的展现
第二章 反腐剧的规训策略
    第一节 科层制度下的主体建构
        一、差异化的角色背景
        二、阶层化的主体存在
    第二节 “他者”的规训与抵抗
        一、女性“他者”的集体规训
        二、“自我”的意志抵抗力
    第三节 规范化的叙事模式
        一、异源故事叙述方式
        二、二元对立的叙事手段
        三、团圆式的秩序回归
第三章 反腐剧规训策略背后的原因
    第一节 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诉求
        二、把关机制的内在指引
    第二节 市场影响下受众因素的影响
        一、受众集体的心理接受需求
        二、受众对规训机制的抵抗
    第三节 编剧意识的渗透影响
        一、还原真实官场的愿景
        二、多元权力的互动博弈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的掏空行为研究 ——以保千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相关研究
        1.2.2 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2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掏空行为理论分析
    2.1 股权质押概述
        2.1.1 股权质押基本概念与制度背景
        2.1.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现状
    2.2 控股股东的公司治理效应
        2.2.1 控股股东的协同效应和侵占效应
        2.2.2 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产生的代理问题
    2.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掏空行为影响路径分析
        2.3.1 股权质押加剧两权分离
        2.3.2 股权质押降低掏空成本
3 保千里案例简介及股权质押概况
    3.1 保千里简介
    3.2 保千里治理结构
        3.2.1 保千里股权结构
        3.2.2 保千里组织架构
    3.3 保千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情况
    3.4 保千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分析
        3.4.1 股权质押前的重组估值造假
        3.4.2 股权质押前的关联交易嫌疑
4 保千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的掏空行为分析
    4.1 保千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掏空行为的影响分析
        4.1.1 股权质押前后的两权分离情况分析
        4.1.2 股权质押降低控股股东掏空成本分析
    4.2 保千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的掏空渠道分析
        4.2.1 股权质押与定向增发
        4.2.2 股权质押与巨额对外投资
        4.2.3 股权质押与经营性资金占用
        4.2.4 股权质押与违规担保
        4.2.5 股权质押后的掏空出逃
    4.3 保千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的掏空行为经济后果分析
        4.3.1 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
        4.3.2 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4.4 治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掏空行为的对策建议
        4.4.1 密切关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
        4.4.2 加强对股权质押的外部监管
        4.4.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
        4.4.4 提高外部专业机构的执业质量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本文内容
    四、本文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流动性度量
        一、流动性水平度量
        二、流动性风险度量
    第二节 影响流动性的因素
        一、交易机制
        二、投资者结构
        三、市场波动
        四、政府政策
        五、其他因素
    第三节 流动性溢价理论
        一、A-M理论
        二、流动性调整的CAPM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三板市场流动性
    第一节 新三板的发展历程
        一、新三板的由来
        二、新三板市场特点
    第二节 新三板的流动性现状
        一、新三板的市场成交规模分析
        二、新三板的流动性结构分析
        三、新三板不同行业的流动性比较
        四、新三板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第三节 影响新三板流动性的政策因素
        一、交易制度
        二、分层管理
        三、个人投资者门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特征分析
    第一节 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测度与个股流动性特征
        一、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度量
        二、个股流动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基于GARCH模型的市场流动性动态特征分析
        一、波动聚集性特征检验
        二、长期记忆性特征检验
        三、非对称性特征检验
    第三节 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相关性检验
        一、指标、数据、模型的选取
        二、DCC-GARCH模型实证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溢价
    第一节 变量、模型及数据的选取
        一、测度指标
        二、实证模型设定
        三、样本数据说明
    第二节 数据的处理
        一、平稳性检验
        二、滞后阶数选择
        三、GRANGER检验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PVAR模型
        二、脉冲响应分析
        三、方差分解
        四、稳定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三板市场制度有效性检验
    第一节 做市商引入对流动性的影响
        一、相关文献及研究假设
        二、指标选取和模型设计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四、做市商数量与股票流动性水平关系检验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二节 分层制度对流动性的影响
        一、指标选取和模型的选用
        二、实证分析
    第三节 降低个人投资者门槛对流动性的影响
        一、指标选取和模型的选用
        二、实证分析
    第四节 引入竞价交易制度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一、PSM处理
        二、DID检验结果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一、建立更完善的信息披露准则
    二、合理引入涨跌幅限制
    三、降低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
    四、逐步构建顺畅的转板机制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10)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概念界定
        1.3.1 企业价值
        1.3.2 控股股东
        1.3.3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
        1.3.4 第二大股东制衡
        1.3.5 媒体监督
        1.3.6 情感分析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产权与交易费用理论
        2.1.2 媒体治理理论
    2.2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文献回顾
        2.2.1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本质和动机
        2.2.2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识别和衡量方法
        2.2.3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因素
        2.2.4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经济后果
    2.3 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文献回顾
        2.3.1 其他股东整体的治理作用
        2.3.2 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治理作用
    2.4 媒体治理的文献回顾
        2.4.1 媒体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监督作用
        2.4.2 媒体对公司治理状况的改善作用
        2.4.3 媒体发挥治理作用的机制
    2.5 媒体治理研究方法——新闻报道情感观点分析方法的研究
        2.5.1 情感分析方法的研究
        2.5.2 情感分析法在财务和会计领域的应用
    2.6 文献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概念模型
    3.1 制度背景
        3.1.1 股权分置改革
        3.1.2 监管政策变革
        3.1.3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3.1.4 媒体行业的历史与现状
    3.2 概念模型
        3.2.1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治理机制
        3.2.2 私利行为的治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3.2.3 总概念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媒体治理研究方法的改进——基于语境的财经新闻情感分析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情感词典的拓展
        4.2.1 基于LM词典的财经新闻领域中文情感词典拓展
        4.2.2 情感词强度确定
        4.2.3 小结
    4.3 评价对象的识别
        4.3.1 段落的评价对象提取
        4.3.2 语句的评价对象提取
        4.3.3 小结
    4.4 语句层面基于语境语义规则的建立
        4.4.1 语句的主客观性判断
        4.4.2 主观语句的语境影响分析和情感强度计算
        4.4.3 质疑语句的判断和处理
        4.4.4 小结
    4.5 篇章整体层面基于语境语义规则的建立
        4.5.1 相关度判断
        4.5.2 转折关系考虑
        4.5.3 题材的影响
        4.5.4 小结
    4.6 方法的实现与测评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中介作用
    5.1 引言
    5.2 研究假设
        5.2.1 关联交易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5.2.2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
        5.2.3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作用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与度量
        5.3.3 计量模型设定
    5.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相关性分析
        5.4.3 关联交易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5.4.4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
        5.4.5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
    6.1 引言
    6.2 研究假设
        6.2.1 媒体监督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6.2.2 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3.2 变量定义与度量
        6.3.3 计量模型设定
    6.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相关性分析
        6.4.3 媒体监督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6.4.4 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
        6.4.5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媒体监督对第二大股东制衡与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关系的影响
    7.1 引言
    7.2 研究假设
        7.2.1 媒体监督对第二大股东制衡治理控股股东私利行为作用的影响
        7.2.2 媒体监督间接治理作用的影响因素
    7.3 研究设计
        7.3.1 样本选取、数据来源、变量定义与度量
        7.3.2 计量模型设定
    7.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7.4.1 媒体监督对第二大股东制衡治理控股股东私利行为作用的影响
        7.4.2 媒体监督间接治理作用的影响因素
        7.4.3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结论
    主要创新点
    研究启示
    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媒体报道情感分析方法的词典
附录2 本媒体报道情感分析方法的程序算法和代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董事长出逃与经营黑洞(论文参考文献)

  • [1]真相小组[J]. 吕铮.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6)
  • [2]天神娱乐连续高溢价并购中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 ——基于并购套利视角[D]. 高嘉辉. 山东大学, 2020(12)
  • [3]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基于仁东控股的案例分析[D]. 朱雅卿. 苏州大学, 2020(03)
  • [4]股权质押视角下大股东利益侵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千山药机为例[D]. 梁境.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5]家族大股东股权质押下的侵占效应研究 ——基于ST华泽的案例分析[D]. 肖娟.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
  • [6]龙力生物管理层盈利预测“变脸”动因与后果研究[D]. 文娅.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7]中国反腐题材电视剧“微观权力”的规训逻辑分析[D]. 何玉.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8]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的掏空行为研究 ——以保千里为例[D]. 孙佳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9]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研究[D]. 汪洁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10]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D]. 王华宾.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主席的逃亡和黑洞的操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