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新型个性化电脑

各种新型个性化电脑

一、形形色色的个性化新电脑(论文文献综述)

柳佳星[1](2020)在《《展望未来》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提出科技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的科技走向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人们希望可以通过科技发展解决一些亟待的全球性问题,本翻译实践旨在了解一些当下科技热点问题,以及学习科技翻译的规律。《展望未来》这本书共计七万余字,笔者翻译了全部内容,用时近五个月,该翻译实践质量由导师和客户共同监控。本翻译实践报告以《展望未来》这本书的第八、九、十节的译文为主要分析内容,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为理论指导,对文中的词句翻译进行了分析,学习总结了科技文本翻译的相关技巧。本翻译实践报告总共为五章,第一章为任务描述,其中介绍了任务来源、客户要求、任务内容。第二章为任务过程描述,描述了译前、译中、译后的相关工作,其中译前介绍了翻译时间的安排及工具的准备;译中介绍了翻译时的理解表达工作;最后描述了译后的校对及排版任务。第三章描述了指导理论,对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及交际翻译的定义做了介绍;还描述了该理论如何为科技文本指导。第四章为案例分析,从词、句、篇章三个角度,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指导下采用的技巧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此次翻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赵晶晶[2](2018)在《基于概念图谱和情绪知识的消费意图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交媒体平台是获取人们的观点、态度、意图和主观内心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而自然语言处理和情感分析等相关技术则提供了有效的处理手段。本文面向微博的大规模文本数据,对用户的消费意图进行了预测,并发现用户的消费行为会受其情绪和情感的影响,在消费意图识别任务中侧重对情绪信息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的研究工作涉及到了文本情绪分类、意图领域分类和消费意图研究,这些工作为舆情分析、对话系统以及消费预测等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情绪词向量的文本情绪分类方法。传统的基于分布式假说生成的词向量并没有携带词的情绪信息,但是词的情绪属性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语义知识,传统的词向量表示会直接影响情绪分析的性能。因此,本章提出了基于情绪词向量的文本情绪分类方法。首先生成了融合有情绪信息的词向量,然后将情绪词向量用于初始化情绪分类模型,实验表明,融合有情绪信息的词向量可以有效提高情绪分类任务的性能。2.基于概念图谱和语言模型的意图领域分类方法。本文针对对话系统中意图领域分类任务的大规模语料不易获取和用户输入具有多样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概念图谱和语言模型的意图领域分类方法。该方法显式地将知识图谱中的上层概念应用到数据处理过程中,将用户的意图抽象到概念层次,同时为了减少概念间的歧义,进一步使用了语言模型对所有的概念进行打分排序,选择出最适合语境的概念。由于概念图谱这类额外信息和知识的加入,可以使得分类模型在小规模的训练数据集上,依旧能够保持较高的泛化率;并且该方法对领域的依赖性较小,领域移植性强。实验表明,该模型在SMP-ECDT数据集上的宏F1值可以达到94.21。3.基于概念图谱和情绪知识的消费意图分类。由于用户的消费意图会受到其情绪和情感的影响,因此本文研究了情绪对消费意图识别任务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概念图谱和情绪知识的消费意图分类模型。该方法首先利用了概念图谱对输入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将通过文本情绪分类模型抽取得到的高级特征融入到消费意图分类模型中。实验结果表明,加入的情绪知识可以提高消费意图识别的准确性,并且,当一个消费领域有更多情绪表达时,情绪知识对消费意图识别的帮助更大。

张雪晴[3](2017)在《美国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科幻电影中一个重要表现元素的机器人形象,在近百年的发展变化中,不再是只存在于电影中的科学幻想,而是一个已经出现的高科技产物。它从最初的科幻文学进入电影,历经九十余年,创造出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机器人形象。无论是《终结者》系列中逐步领悟人类情感的T—800、《我,机器人》中帮助人类拯救世界的桑尼,还是《超能陆战队》中治愈人心、坚持正义的大白,它们在智能化进程中既有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也具有许多人性的普泛特征。我们该如何看待机器人在科幻电影中的叙事功用和文化意义?人类的机器人科技和机器人伦理又是如何在科幻电影中再现和变异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致力于对机器人形象在美国科幻电影中的艺术价值、社会文化功能和形象内涵做综合研究。绪论部分首先论述了美国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研究的意义,对目前国内外关于这一论题的研究做出文献梳理总结,随后对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发展历史做出梳理,最后对研究创新之处做出了说明。第一章对美国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进行分类。依据机器人自身的可控制力和自我意识,以及机器人的外部特征,大致把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分为人工智能、机械人类和机甲战士三种亚类型。第二章以女性主义理论、性别理论、男性话语霸权等为理论工具,来界定美国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性别,进一步论述机器人形象的性别特征,以及潜藏于创作者中的性别意识。第三章依据角色的社会属性和功能对电影叙事的作用,根据机器人形象在电影中以人为对象所承担的角色,进行功能性划分:即战斗型、情感型和服务型。同时,对产生这些功能的原因进行探究。第四章分析了当前美国科幻片创作中机器人形象建构出现的三个趋势:萌化、拟人化、主角化,并对引发这些变化的根源和影响做剖析。最后归纳总结出美国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形象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即对未来的叙事想象和对科技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对作为“他者”的文化内涵的分析。

严俊[4](2017)在《A公司技术事业部战略分析》文中提出在竞争激烈的计算机制造业,排名前十的重要电脑品牌拥有商都已意识到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后PC时代留给供应链优化的空间也已经不大了,各家品牌拥有商均从其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自擅长的产品或技术特点寻找战略转型突破的契机,从原先的单纯规模化PC制造转向利润空间更大的服务器产品、物联网应用设备、云存储相关设备并积极向IT服务延伸扩展,希望能拓展出一条产生新利润增长空间的企业升级优化之路。但企业的战略升级和优化之路充满了未知与阻碍。电脑品牌拥有商对如何实施部署自身的企业战略并最终实现各自的战略意图,往往都会自顶向下由麾下的各个事业部来逐步细化完成。作为电子制造类企业比较核心的技术事业部在做战略分析时,出于本事业部的考虑,默认都是采用加强型的选择,但加强型不是简单地表现在扩大自己现有业务的规模上,加强型战略的本质是加强事业部的竞争地位,力求在不扩大投入的前提下,优先部署新产品新技术,增加对产品供应链的掌控,从而获得更大的生产能力。为了能够精准的获得相应的战略方案,本次研究站在品牌拥有商技术事业部的角度,首先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足够详尽的该事业部相关信息。对技术事业部自身和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充分判断,然后将调查的结果作为输入,通过种种战略分析的工具,例如:外部因素的EFE分析、利益相关者决策分析、决策树分析、同时结合共同成长模型和知识溢出理论、明确每个定性分析地可行性、并做出SWOT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套用QSPM定量战略计划矩阵模型,从定性分析逐步精确为定量分析,最后明确的提出具体战略规划。从调查问卷开始,通过这一系列模型工具的综合运用为该技术事业部门制定出职能部门层面的加强型战略规划,这种方法也可用于其它类似制造业的下属部门,对制造行业的企业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张静谊[5](2016)在《移动终端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冲击与应对策略》文中提出目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方面,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词汇呈现方式单一、缺乏真实语境和复现率低等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词汇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自主性。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大量普及,英语学习的第三方应用程序(APP)迅速进入我们的生活,开启了一种新型的英语移动教与学的模式,相较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将移动终端应用于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本文以非正式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和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理论为基础,以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技术和移动学习系统与资源开发技术为技术支持,并结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的要求,通过调查问卷辅以访谈的方式来调查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普及的情况下,影响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效率的因素,并运用SPSS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进而来探讨移动终端在教师词汇教学、学生词汇学习、师生之间沟通和学校管理四大方面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冲击,并根据该冲击提出教师指导下的移动终端与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整合和基于移动终端英语单词学习的基本模式,以及整合的从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三个方面提出整合的必要前提。纵观移动终端在教学中的应用,发现将其应用在物理教学、体育理论教学、高中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而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却寥寥无几,因此,笔者期望通过探讨移动终端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冲击与应对策略,来探讨其更多应用价值。

李青青[6](2014)在《社交媒体中青年网民的信息互动与平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民的社交媒体使用广受关注,作为中国网民的主体力量,青年网民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本文在借鉴互动理论的基础上,以社交媒体为研究参照系,研究中国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的信息互动与平衡机制,结合青年网民社交媒体使用的基本状况,认为社交媒体信息互动以其独特的传播过程与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网民的工作、生活、学习。社交媒体强调媒体作为社交工具与平台的集合。现实场、自我场、社交媒体场构成了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基本场域。在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交互中,信息分享、信息群落共同组成了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结构要素,基于空间基础上的圈子互动与融合生成了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格局,并成为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研究的基本框架。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决定了信息互动过程与模式的特殊性。作为社交媒体的核心用户,青年网民的社交媒体使用形态具有重叠性、使用目的多元化。信息互动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递进层次,主体性选择是网民信息互动的鲜明标签,在信息遴选与价值期待中,网民在社交媒体中实现着信息互动带来的满足与愉悦。社交媒体信息互动是信息传播与扩散的过程,由此带来了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爆炸扩散模式、中途扩散模式、边缘扩散模式,网民信息互动的模式多元化,拓展了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影响范畴。社交媒体、青年网民、信息互动之间相互影响,并产生了种种效果。对于青年网民而言,基于价值再造与行为重塑的网络影响机制下,社交媒体对青年网民的浪漫关系建立或维持、网络参与的矫正功能凸显,而由于信息依赖造成的社交媒体依赖日益严重、由信息疲劳造成的社交媒体中辍日益突出,影响社交媒体可持续发展。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风险多元化,因而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平衡备受关注。作为开放性平台,青年网民在社交媒体信息互动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如内容风险、交流风险、行为风险逐渐明晰。当前国内社交媒体信息管理处于初级阶段,社交媒体信息互动中的平衡策略与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从利益平衡、内容平衡、责任平衡三个角度建构青年网民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平衡机制势在必行,以政府治理为主导、由法律规范、技术规制、道德自律共同组成的青年网民风险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将社交媒体多方平衡管理纳入社会范围当中,可以形成开放性的动态交流与平衡制约机制。社交媒体的崛起彰显了媒介技术空前的塑造力,而网民的信息互动则体现着社交媒体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与影响力,移动化、私人化、视频化正在成为社交媒体发展的新趋势,由此带来的社交媒体发展新动向将成为新一轮关注热点。可以预见的是,社交媒体浪潮还会继续发展,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创新与终端的发展,社交媒体将会出现新的传播形态与发展态势,未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交媒体将会对中国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而社交媒体的信息管理与平衡机制也将日臻完善。

李名亮[7](2014)在《广告公司经营模式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数字化、消费碎片化的时代,企业正在进行经营、传播实践与理论的创新变革,广告市场与广告产业链呈现出新的特点和状态。广告公司需要抓住产业转型所带来的机遇,学习和提高符合新的市场环境和传播环境需要的专业服务能力。同时,广告公司迫切需要进行经营模式的及时创新转型,这是应对环境变动和外部竞争压力的需要,是解决内部管理问题的法宝。如此,广告公司才能突破目前广告产业的结构失衡瓶颈,不断提升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本研究试图分析广告公司经营模式动态转型的主要内容与系统特征,并研究当代广告公司经营模式转型对提升公司优势的机理与意义。因此,全文确定了基于经营模式创新的研究视角。全文的研究框架按照“转型背景-历史-当代特征-趋势”思路延展;而在经营模式不同模块创新转型部分的研究中,均沿着“影响因素一经营模式创新一公司竞争优势”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基于系统观,本文首次建构了广告公司经营模式的内容架构和组成因素;并进一步提出广告公司经营模式创新转型的方向和内容框架;继而基于广告公司顾客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发展轨迹,研究广告公司经营模式的历史形态、转型特点与核心驱动力;分析广告公司进行经营模式当代转型的驱动力。其次,分别探讨不同经营模式创新模块的转型特征与趋势;研究内容包括不同经营模块创新的核心内容,创新的战略方向、不同分因素的组合创新等;以及这些创新与提升公司优势地位的关系与作用的机理;研究结合不同类型广告公司的经营实践来分析。其三,新兴的数字广告产业价值网络正在快速形成之中,本文重点研究了广告公司的数字化战略转型问题;充分论证了迎合媒介环境的数字化,满足广告主服务需求,是目前广告公司经营核心战略转型的重要动力之一;梳理相关产业链与组成单元各平台的发展脉络、功能脉络与经营模式;简要总结了广告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要点、经营模式创新的策略原则。研究认为,广告公司顾客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发展轨迹是:媒体附庸-独立中介-综合型专业服务-消费者导向的整合营销传播服务-生活者导向的数字化整合传播服务。广告公司历史经营模式转型的核心驱动力,经历了从外生市场推动到内生资源驱动,再到新的消费者与市场外生驱动的变化过程。广告公司经营模式创新转型的内容框架,就是围绕当前广告公司面临的主要经营现实,以核心战略创新为主导,依次进行数字化战略转型和整合战略,以及战略性资源和价值网络扩张三个转型方向。价值链集聚、延伸或张大等是经营模式转型的核心问题。广告公司经营能力的提升过程,也是其价值链不断依据市场和经营状况而相应调整的过程。全产业链扩张与整合,即跨越广告产业链内部,多向向外部拓展业务,是有实力的广告公司努力的方向。差异化竞争战略是我国广告公司摆脱同质代理、价格战等不良竞争的有效经营战略。产业资源的分散是目前广告产业的主要问题;依托、拓展媒介这种核心战略资源,集聚资本、人才、信息等基础战略资源,进行公司的规模化发展,是目前许多广告公司的战略重心所在。集团化和战略联盟是广告公司重要的成长发展战略,是扩大公司规模,构建大型广告集团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益,能够增强广告公司对市场、媒介资源与人才等战略资源的控制能力,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带来垄断利润和竞争优势。经营模式及其创新,应该成为广告公司维持专业分工地位,获得核心竞争力、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新依托。本文首次建立了一种中观的广告公司战略分析单元;并从经营模式的视角构建公司竞争战略的分析框架,有助于公司更准确地把握新的经济环境和竞争条件下广告公司竞争的发展趋势,无疑会促进广告公司战略管理思想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本次对广告公司经营模式当代转型的研究,建立于创新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立足于经营模式的系统建构以及对经营模式创新驱动力和创新内容的全面把握,因此比较深入、系统。其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视角采取动态的、整合的分析框架;二是运用模块化理论,对经营模式创新内容的结构维度进行综合性研究。

阮德忠(Nguyen Duc Trung)[8](2015)在《越南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研究》文中指出今天,信息网络技术以互联网为核心,不断的壮大和发展,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这个信息发展的时代下,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新特点,新动向和新变化,网络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这使网络技术教育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难点和热点。可见,在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对高等教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健康有效的开展网络技术教育必须要弄清楚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对大学生教育方式的影响机制。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教育方式和思想的影响。首先,梳理归纳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的形成与发展的形式及特点,剖析网络技术文化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总结了网络技术伦理教育和现实伦理教育的关系以及网络技术伦理教育的主要特征。其次,分析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对大学生行为模式以及教育观念的影响,并提出假设,通过辅导员调研以及利用互联网主题网站调研,获得相关案例,针对假设进行实证分析,确定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特征的维度,然后建立再者,在此基础上建立SWOT模型分析,利用SWOT模型揭示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发展对大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揭示出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伦理教育的作用机制。最后讨论出适合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的大学生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理念。研究表明网络技术文化环境从功能上分析:具有知识性、教育性、服务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五点功能特性;从传播角度分析,具有超容性、即时性、超文本性和超时空性四点特点;而从存在方式分析,它又具有虚拟性、互融性、易变性和开放性等特性,网络技术文化的诸多特征对与研究大学生的伦理教育、生活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的作用机制主要总结为:网络技术文化的共享性、即时性、多元性、民主自由性和平等性的几大特征为大学生伦理教育认知源。网络技术文环境一方面刺激了大学生对道德认知的需求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不断刺激中满足大学生对道德认知的需求。这种不断循环的过程是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影响大学生伦理教育根本所在,也是影响大学生伦理教育的主要机制。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健康、行为模式、道德观念的发展方向的影响意义取决于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的发展强化、维护,或对大学生的教育方式非认知系统的改变,也就是说,大学生对教育观念认识的是否正确,他们的价值取向的形成是否合乎真、善、美的标准,大学生所积累的学习经验是否积极向上等,都在左右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伦理教育的影响,决定了大学生伦理教育的基本走向和性质。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具有激发人们释放情绪的机制,在某种意义上讲在大学生真实情感表达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也使很多大学生的非理性情绪放大了很多,网络技术的自律特点和多重的教育标准,在增强大学生学习意志和道德认知的同时,一些不良网络技术文化也麻痹了部分大学生对不当教育的提防,使大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弱化了对教育的正确接受的能力。大学生的网络技术观念和行为主要取决于际世界的教育观。这也就是说,当大学生遇到网络技术社会的教育方式与现实教育冲突时,要以实际社会的教育观念为标准。网络技术教育应以提高大学生的现实教育素养为重点,坚定不移的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本源价值为大学生教育的根本,现代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就是满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网络技术教育应遵循自主构建、链接主导、自律适应和平等协商的新机制。积极扩展网络信息源是大学生网络技术教育的新途径,不断满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主动建设网络技术发展平台,以对学生教育的自主构建能力为着重培养目标;突出网络原本的技术进步特性,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唱响网络健康传播的主旋律,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技术教育认知的能力;促进现实社会中网络社会的现实化、网络技术的全球化以及打造教育立体化环境。

厉彦龙[9](2015)在《过程论视域下的社会思潮引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思潮是在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或群体的现实利益诉求的社会意识过程,它是一定思想理论和社会心理的综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对社会思潮进行引领,就是要使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主导意识形态的引导和规范下,改变其传播方式、发展方向和社会功能,朝着主导意识形态确立的方向转化和流变。用主导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进行引领,可以有效抵制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错误思潮对主导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消解,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进步。由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所决定,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过程的社会思潮,一般都会经历萌芽、成型、发力和消落等四个阶段,因此,对于社会思潮的引领也必然体现为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的系统过程。在社会思潮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多种因素都会综合发力,既共同作用于整个过程,又在每一阶段各自发挥作用。其中,萌芽阶段知识分子的学术思想、成型阶段人际传播和大众传媒的信息扩散、发力阶段理论自身的创新和批判、消落阶段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和维护等是最为主要的因素。把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为一个过程,既需要考察影响社会思潮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整体性因素,又需要把握在每一阶段发生作用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引领。萌芽阶段的引领,主要针对知识分子在社会思潮流变中所扮演的角色,既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又要进行区别对待,引导他们以主导意识形态为准绳,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成型阶段的引领,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宣传观和舆论观的指导下,牢固掌握宣传思想阵地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不断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以巩固主导意识形态的宣传思想阵地。发力阶段的引领,主要是在把握社会思潮多种呈现形式以及内在本质的前提下,针对多样化社会思潮之间的交锋以及它们对主导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冲击和消解,通过推进主导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创新,增强对于错误社会思潮的批判力,从而有效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消落阶段的引领,主要针对社会思潮可能出现的不同消落方向,积极回应和解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好民生建设工作,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让他们既从理论上又从实践中感受到主导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从而增强他们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自觉抵制多样化社会思潮尤其是错误思潮的影响。

乔姗姗[10](2015)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行政人员的角色嬗变 ——从执行者到行动者》文中研究说明从20世纪后期开始,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复杂性特征突显。社会不确定性因素的激增使政府事务日益增多,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张,政府不再是有限的政府。从第一次经济大萧条开始,出于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政府自己开始生产政策,从而弱化了议会的权力。但是政府制定政策面临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政策在议会中产生需要经过“议”的民众表达过程以形成公共性的政策,政府则省略了关键的民主过程直接制定政策。因此,政府设定政策面临自我价值规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政府制定政策就意味着它具有了自主性,政府演变为拥有自主性的行动者政府。行动者政府需要服务价值理念的支撑,所以管理型政府模式向服务型政府模式转型。政府模式的更替意味着政府的治理观念、职能特征、体制制度、行为模式等整体性范式的转换与演进,在所有涉及的因素中,政府中的“人”是实现政府形态成功转型的核心因素。因为,只有通过行政人员的工作行为,政府中的体制才能运转、政府职能才能体现;只有行政人员履行政府所制定的任务,政府中各个组成因素才‘具备实践意义。正因如此,有关政府行政人员的研究资料较为翔实,但对大量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大多学者采用实证主义方法论,对如何完善规范行政行为的制度进行分析。本文试图打破控制行政行为为问题导向的研究模式,本文采用规范性研究方法对行政人员个体的价值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由于价值从属于抽象的概念范畴不便于分析,个体角色的自我认知是价值的具体载体。角色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和与人的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也就是说,角色决定了个体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正是由于个体担负了某种社会责任他才拥有了自我的价值观念。所以,本文选取角色作为分析问题的切入口,对在政府模式转型背景下的行政人员角色嬗变给予讨论。管理型政府的行政人员为了实现执行任务的使命,他们扮演了执行者角色。服务型政府行政人员为了实现社会合作治理的目的,则需要由具备自主性的行动者角色行政人员来承担政府职能。本文选择了行政人员从执行者向行动者的角色转型为研究主题。也就是说,服务型政府要发挥引导型职能,必须需要有与政府模式相匹配的行政人员支持,管理型政府所培养的执行者角色行政人员俨然已经无法担此重任。执行者角色的行政人员具有服从命令的特征和工具理性的人格,他们只需根据命令执行任务即可。服务型政府由于职能的扩张,行政人员所承担的社会事务逐渐增加,被动的执行已经不能践行政府的服务职能。因为,高度复杂性的社会使得政策、法律不可能穷尽所有复杂性因素,行政人员必须具有面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行动的能力。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使得政策预见变得越来越困难和不准确,提前预测的政策不能确定行政人员将要面对事实的处理方式。所以,为了适应服务型政府模式的职能需求,行政人员必须经历从被动的执行者角色向主动、积极的行动者角色演化的过程。为了形塑行政人员的行动者角色,我们的视线不能再停留在如何控制行政行为的思考层面,制度本身就只是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需要突破制度控制行为的思路。我们试图展开逆向思维方式来解决规范行政行为的问题,即,从对行政行为控制的导向转向赋予行政人员自主性以合法性,我们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在行政人员自主性画板上涂上服务性质的色彩。规范行政人员自主性需要放在服务型政府的框架内寻找思路,新的政府组织架构要取代官僚制组织形式。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人们的线性沟通方式变为四通八达的网络式互动,科层组织形式也随之转变为无边界的网络虚拟组织形式。在新的组织形式里,行政人员的行为被放在了更为广泛的合作体系之中,行政人员的行为不再仅仅是为了执行政策和服从上级命令,他们的行政行为需要得到合作治理体系中社会他者的承认,这种他者的承认激励行政人员建构起个体的主观责任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总之,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行政生态来形塑具有责任意识和道德感的行政人员,才能真正实现行政人员从执行者角色向行动者角色的转型。

二、形形色色的个性化新电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形形色色的个性化新电脑(论文提纲范文)

(1)《展望未来》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1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1 Sour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lient
    1.3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2 Description of the Task Procedures
    2.1 Pre-translation Work
        2.1.1 Translation Schedule
        2.1.2 Translation Tools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2.1 Comprehension
        2.2.2 Expression
    2.3 Post-translation work
Chapter3 Description of the Guidance Theory
    3.1 Brief Introduction of Peter Newmark’s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Translation
    3.2 Application of Newmark’s ST and C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xt
Chapter4 Case Analysis
    4.1 Techniques Applied on Lexical Level
        4.1.1 Amplification
        4.1.2 Conversion
    4.2 Techniques Applied on Syntactic Level
        4.2.1 Negation
        4.2.2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4.3 Techniques Applied on Textual Level
        4.3.1 Cohesion and Coherence
        4.3.2 Explanatory Translation
        4.3.3 Adjustment to Punctuation mark
Chapter5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Ⅰ
AppendixⅡ
Acknowledgements

(2)基于概念图谱和情绪知识的消费意图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文本情绪分类的研究现状
        1.3.2 对话系统中用户意图领域分类的研究现状
        1.3.3 消费意图分析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情绪词向量的文本情绪分类
    2.1 课题背景
    2.2 融合情绪信息的词向量学习
        2.2.1 基于CBOW模型的词向量学习
        2.2.2 基于SSWE模型的情绪词向量学习
        2.2.3 基于fastText模型的情绪词向量学习
    2.3 基于情绪词向量的文本情绪分类模型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2.4.1 实验数据
        2.4.2 评价指标
        2.4.3 实验设置
        2.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概念图谱和语言模型的意图领域分类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基于概念图谱和语言模型的意图领域分类
        3.2.1 概念图谱
        3.2.2 主题短语识别器
        3.2.3 短语概念匹配
        3.2.4 语言模型
        3.2.5 模型框架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实验数据与参数设定
        3.3.2 评价指标
        3.3.3 实验设置
        3.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概念图谱和情绪知识的消费意图分类
    4.1 研究背景
    4.2 基于概念图谱和情绪知识的消费意图分类模型
        4.2.1 词的向量化
        4.2.2 CNN模型
        4.2.3 基于情绪知识的消费意图分类模型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实验数据与数据处理
        4.3.2 评价指标
        4.3.3 实验设置
        4.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3)美国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美国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发展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关于科幻电影研究
        1.3.2 关于科幻电影中的形象研究
        1.3.3 外围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课题的创新性
2 美国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形象的类型
    2.1 人工智能
        2.1.1 仿生人
        2.1.2 程序人
    2.2 机械人类
        2.2.1 义体人
        2.2.2 全机械人
    2.3 机甲战士
3 美国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形象的性别
    3.1 性别观念与科幻电影
    3.2 男性视阙下的机器人形象
        3.2.1 英雄主义
        3.2.2 话语霸权
    3.3 新时期的女性机器人形象
        3.3.1 被凝视的对象
        3.3.2 情感的主导者
4 美国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形象的功能
    4.1 服务型功能——人类身体的延伸
    4.2 情感型功能——人类孤独的治愈
    4.3 战斗型功能——人类情绪的对立
        4.3.1 安全感
        4.3.2 恐惧源
5 美国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形象的创作变化
    5.1 机器人形象的创作趋势
        5.1.1 萌化
        5.1.2 拟人化
        5.1.3 主角化
    5.2 美国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形象变化的根源
        5.2.1 文化的开放与融合
        5.2.2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5.2.3 政治的宣传与目的
6 美国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形象的文化内涵
    6.1 未来叙事的想象
        6.1.1 美好的乌托邦
        6.1.2 恐慌的末日
    6.2 科技迷思
        6.2.1 “唯技术化”的极端发展
        6.2.2 “技术反思”下的生态批评
    6.3 作为“他者”的文化内涵
        6.3.1 作为“自我”参照的“他者”
        6.3.2 作为“他者”的“自我”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4)A公司技术事业部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理论方法
        1.2.2 相关的调查问卷的调研设计
    1.3 课题研究框架
        1.3.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课题研究框架
    1.4 小结
第2章 理论与方法
    2.1 信息采集方法
        2.1.1 关键因素的调查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2.2 利益相关人分析法的运用
    2.3 知识溢出的风险判定
    2.4 博弈扩展中决策树理论
    2.5 内部-外部(I—E)矩阵
    2.6 SWOT分析
    2.7 定量化战略计划QSPM矩阵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状与问题
    3.1 产业环境
        3.1.1 电子制造业的新技术变革
        3.1.2 竞争对手的战略态势
        3.1.3 宏观政策
    3.2 公司部门现状
    3.3 面临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略规划的问题设计
    4.1 战略规划的几个阶段分析
    4.2 调查问卷设计及信息反馈
        4.2.1 问卷的信息收集和归类
        4.2.2 问卷的权重设计
        4.2.3 问卷的逻辑设计
        4.2.4 问卷调研途径和样本空间
        4.2.5 数据统计方法
        4.2.6 收集的数据及分析的详细描述
    4.3 战略匹配
        4.3.1 利益相关人分析法
        4.3.2 协作工厂战略决策树模型:
        4.3.3 SWOT矩阵
        4.3.4 I-E内部-外部矩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事业部业务层战略
    5.1 业务层战略描述
    5.2 QSPM定量化战略计划矩阵
    5.3 战略规划方案
第6章 规划与展望
    6.1 研究的局限
    6.2 规划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移动终端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冲击与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移动学习和移动教育
        2.1.2 移动终端
        2.1.3 第三方应用程序APP
    2.2 国内外移动教与学的发展状况
        2.2.1 国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2.2.2 国内研究现状及成果
    2.3 移动终端应用于英语单词学习的现状研究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3.1 理论基础
        3.1.1 非正式学习理论
        3.1.2 分布式认知理论
        3.1.3 混合式学习理论
        3.1.4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理论
    3.2 技术支持
        3.2.1 移动终端操作系统
        3.2.2 网络通信技术
        3.2.3 移动学习系统和资源开发技术
第四章 初中英语词汇教与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调查方法
        4.3.1 问卷调查
        4.3.2 访谈法
    4.4 调查问卷处理
        4.4.1 调查对象人口统计学信息
        4.4.2 信度分析
        4.4.3 因子分析
    4.5 数据分析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5.2 独立样本T分析
        4.5.3 多个独立样本分析
        4.5.4 相关分析
第五章 调查结果分析——移动终端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冲击
    5.1 对教师词汇教学的冲击
        5.1.1 词汇教学资源由教材到教材辅助网络资源
        5.1.2 词汇教学方法由单一到多模态
        5.1.3 词汇教学时间由集中到分散
        5.1.4 词汇教学手段由书本教具到移动终端
        5.1.5 词汇教学模式由传授/接受式到自主探究式
        5.1.6 词汇教学组织形式由班级授课制到班级授课制辅之作业分组制
        5.1.7 词汇教学语音的个体差异性到标准性
    5.2 对学生词汇学习的冲击
        5.2.1 对学生词汇学习的情感态度的冲击
        5.2.1.1 词汇学习目的由应试到终身性
        5.2.1.2 词汇复习由随意性到科学性
        5.2.1.3 词汇练习检验由固定形式的被动型到以兴趣为主的主动型
        5.2.2 对学生词汇学习的外在条件和词汇学习能力的冲击
        5.2.2.1 词汇学习时空由封闭到开放
        5.2.2.2 词汇学习内容由抽象到直观
        5.2.2.3 词汇学习方式由共性到个性
        5.2.2.4 词汇学习方法由单一到多策略结合
        5.2.2.5 词汇学习评价主体由教师到学生
    5.3 对师生之间沟通的冲击
        5.3.1 师生间沟通由单向到双向和多向
        5.3.2 师生间生生间课后沟通由非实时性到实时性
        5.3.3 师生间沟通方式由课堂面对面延伸到课后面对面
    5.4 对学校管理的冲击
        5.4.1 学校管理对象由人物时空等到校内校外资源整合并重
        5.4.2 教学思想管理由传统到时代性
        5.4.3 教育环境管理由物质精神到信息技术
        5.4.4 教师管理由“一支粉笔”到信息技术操作
第六章 应对策略——教师指导下的移动终端与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整合
    6.1 从教师方面——有效指导和教育监管
    6.2 从学生方面
        6.2.1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6.2.2 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6.3 从学校管理方面
        6.3.1 教研组对教师自定义APP的研究
        6.3.2 坚持全因素教学质量管理
    6.4 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单词学习的基本模式
        6.4.1 基于网络连接下的英语单词学习模式
        6.4.2 基于移动终端自身的 APP 的单词学习模式
    6.5 移动终端与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整合点
        6.5.1 课前移动终端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
        6.5.1.1 教师自定义词库的APP应用---重点词汇优先掌握
        6.5.1.2 教师推荐初中英语词汇APP
        6.5.2 课堂上初中英语词汇学习的策略指导与阅读教学中应用
        6.5.2.1 初中英语词汇学习的策略指导
        6.5.2.2 在阅读教学中巩固初中英语词汇
        6.5.3 课后初中英语词汇的巩固检测和拓展延伸
        6.5.3.1 初中英语词汇在游戏和PK模式下的巩固检测
        6.5.3.2 初中英语词汇的在网络连接下拓展延伸
第七章 总结
    7.1 本文的基本结论
    7.2 不足之处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社交媒体中青年网民的信息互动与平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理论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与难点
2 社交媒体的基本场域与信息格局
    2.1 媒介技术变革与社交媒体的兴起
    2.2 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基本场域
    2.3 社交媒体信息互动格局的生成
    2.4 小结
3 社交媒体中青年网民信息互动的过程与模式
    3.1 青年网民与社交媒体的多元使用
    3.2 社交媒体中网民信息互动的递进层次
    3.3 社交媒体中网民的选择性信息互动
    3.4 社交媒体中网民信息互动的扩散模式
    3.5 小结
4 社交媒体中青年网民信息互动的影响与效果
    4.1 网络对青年网民的价值再造与行为重塑
    4.2 社交媒体中青年网民信息互动的效果探讨
    4.3 依赖与中辍:青年网民社交媒体信息互动中的两种现象
    4.4 小结
5 社交媒体中青年网民信息互动的平衡与发展
    5.1 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风险因素
    5.2 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平衡机制
    5.3 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附录3 社交媒体信息使用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4 “社交媒体与青年网民”访谈提纲

(7)广告公司经营模式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导论
    (一)广告公司经营模式转型研究的背景
    (二)对经营模式内涵的系统把握
    (三)广告公司经营研究的视野与缺憾
    (四)基于模式与模块经营的系统研究路径
一、广告公司经营模式转型的系统架构与历史演进
    (一)广告公司经营模式与经营模式创新转型
        1.基于系统观的架构:广告公司经营模式的组成要素
        2.价值创造逻辑下经营模式的一种分类法
        3.广告公司经营模式创新转型的内涵、价值与分析框架
    (二)广告公司经营模式的历史转型特征
        1.从媒介的附庸代理到独立中介
        2.从中介到综合型的专业服务
        3.从综合型广告代理到整合营销传播代理
        4.中国广告公司经营模式的历史形态梳理
    (三)广告公司经营模式当代转型的驱动力
        1.基于“数字化”的全媒体产业链的爆发
        2.互动与分享的消费追求
        3.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革命
        4.广告主的传播战略需求变化
        5.结构性与转型期危机的双重交织
    (四)广告公司竞争优势的研究路径
        1.从组织外部到组织内部
        2.从竞争到竞合
        3.从静态到动态
        4.经营模式创新转型研究范式:企业竞争优势的整合分析框架
二、核心战略转型:数字化
    (一)数字广告产业价值网的形成与结构
        1.广告公司数字化战略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2.新兴数字广告产业价值网的结构
    (二)传统广告公司的内生型转型路径模式
        1.4A 公司的数字化战略路径与策略创新-以奥美为例
        2.媒介代理公司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以昌荣互动为例
        3.跨界服务-竞立服务于客户的电商营销
    (三)自生独立型互动广告公司的核心经营模式
        1.专门型互动广告公司的专注力与独特价值
        2.社会化媒体营销服务模式与价值
        3.数字与互动广告代理公司的价值创造与价值链延伸
    (四)实时竞价(RTB)广告模式及 RTB 产业链平台价值
        1.RTB 系统结构及其构成平台功能特征
        2.RTB 产业链的发展与现状
        3.RTB 产业链的价值
    (五)网络广告产业链上平台公司的经营模式与价值创造
        1.独立 DSP 的发展决定 RTB 的未来-以品友互动的经营模式为例
        2.数字广告平台公司的技术驱动-易传媒公司的 RTB 经营模式
        3.移动广告平台的价值与经营模式
        4.数字化媒体广告效果数据监测服务及其价值
        5.网络广告运营商的经营模式与竞争优势比较
    (六)广告产业数字化转型战略要点与策略创新
        1.技术创新与完善为先导
        2.运作以数字媒体为中心的整合传播服务
        3.协同进化的竞合
        4.以创意优化媒介投放效果
        5.数字人才标准与建设
    小结
三、核心战略升级:价值链与竞争
    (一)广告公司价值链的集聚与张大
        1.广告公司价值链转型的内涵与类型特征
        2.价值链扩张路径与整合营销传播代理热的冷思考
        3.归核化与专业化:基于生存与竞争的重新选择
        4.全产业链扩张与整合:构建网状价值链
        5.品牌内容营销驱动广告公司的战略布局调整
    (二)全球经营与本地化经营
        1.跨国广告集团的全球经营与本土化经营
        2.本土广告公司国际化战略路径
        3.区域性广告公司的行业化、专业化与集群化经营
    (三)竞争战略模式:走出价格战的泥淖
        1.广告市场的劣币逐良与同质化代理
        2.差异化代理的核心价值:信号传递机制
        3.差异化竞争的两个战略方向与五种策略
    小结
四、战略资源的拓展:媒介核心与其他基础配置
    (一)资本资源:从投资、融资到上市
        1.一般融资模式与次序
        2.广告公司上市的驱动因素、条件与方式
        3.资本资源是公司扩张的基础资源
    (二)媒体成为核心战略资源
        1.媒介资源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
        2.三种媒体资源型广告公司的资源掌控
        3.日本媒体型广告公司的转型-以电通为例
        4.中小型广告公司的媒介资源型生存
    (三)数字时代广告公司竞争力的来源:数据库
        1.数据库的营销价值
        2.数据成为广告公司的基础资源
        3.围绕数据资源的博弈
    (四)人力资源:创新生产机制保障
        1.创意创新型人才是广告公司的核心资源
        2.以激励为中心建立创新机制
        3.建立产品整体生产过程的创新生产机制
    (五)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建构
        1.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内涵
        2.中国广告公司建构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思考
    小结
五、公司边界张大:资本驱动下的规模扩张
    (一)广告产业集中路径
        1.广告产业集中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2.集团化发展战略路径
        3.建立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二)广告集团与战略联盟的实现途径
        1.并购与联合
        2.西方跨国广告集团的并购模式
        3.本土广告公司的并购探索与风险
        4.项目下的专业协作与连锁经营
    (三)并购的驱动力
        1.资本运营作为核心驱动力
        2.应对环境变动威胁与跨国集团的竞争
        3.通过资本垄断实现经营战略资源垄断
        4.数字化驱动并购与前景探讨
    小结
结论
    (一)提升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二)广告公司经营模式转型的历史轨迹
    (三)全产业价值链扩张整合的方向与路径
    (四)广告公司边界张大的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越南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越南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1.1.1 研究意义
        1.1.2 越南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
    1.2 文献综述研究
        1.2.1 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研究
        1.2.2 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3.1 研究创新点
        1.3.2 研究难点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概述
        1.4.3 研究方法
    1.5 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的概述
        1.5.1 高校网络技术环境的形成
        1.5.2 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的本质
        1.5.3 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的特征
    1.6 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的相关概念
        1.6.1 从 Web 1.0 到 2.0 - 网络技术概念
        1.6.2 网络技术环境教育
        1.6.3 网络技术文化环境
第2章 关于文化及社会环境的相关理论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互相关系的理论
        2.1.1 人和环境的矛盾关系
        2.1.2 人与环境统一的关系
        2.1.3 人与环境的转化关系
    2.2 社会文化与教育相关理论
        2.2.1 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2.2.2 教育与社会环境相关性的主要理论
    2.3 全球化时代高校科技文化环境理论
        2.3.1 现代科学技术影响了传统教育文化的内部结构
        2.3.2 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民族文化的交往环境
        2.3.3 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人类文化环境的物质基础
第3章 越南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的价值
    3.1 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价值的现实表现
        3.1.1 网络技术文化环境有利于高等教育目标的实施
        3.1.2 网络技术文化环境有益于教育社会化发展
        3.1.3 网络技术文化环境有效于教育方式的变革
    3.2 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的核心价值
        3.2.1 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3.2.2 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对教育行为的作用
    3.3 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 SWOT 分析
        3.3.1 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机会(opportunities)
        3.3.2 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威胁(Threats)
        3.3.3 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优势(Strengths)
        3.3.4 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劣势(Weaknesses)
第4章 越南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存在的问题
    4.1 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中的观念问题
        4.1.1 网络技术文化环境价值取向混乱
        4.1.2 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的社会责任淡化
    4.2 网络技术文化环境中的心理问题
        4.2.1 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导致道德情感冷漠
        4.2.2 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导致心理失衡
        4.2.3 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导致人格异化和分裂
    4.3 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的行为问题
        4.3.1 网络技术文化环境上瘾现象分析
        4.3.2 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学生行为失范
第5章 提高越南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的对策路径
    5.1 提高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5.1.1 重视络技术文化环境在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地位
        5.1.2 直面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的问题
        5.1.3 创新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建设观念
    5.2 建设高素质的高校网络技术工作队伍
        5.2.1 优化高校工作者的知识结构
        5.2.2 增强高校工作者的理论素养
    5.3 增强大学生在网络技术文化环境下的免疫力
        5.3.1 监督引导网络技术
        5.3.2 利用的网络技术“趋利”“避害”
    5.4 加强高校文化网络建设
        5.4.1 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
        5.4.2 创造和谐网络技术
        5.4.3 积极开发和实现高校网络技术文明办网和文明上网
        5.4.4 提高网站吸引力和增强网站服务功能
    5.5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改善网络管理体制环境
        5.5.1 建设网络技术道德教育环境
        5.5.2 改善网络技术管理体制环境
        5.5.3 建设网络技术舆论危机管理机制
        5.5.4 络技术新闻信息评议制度
    5.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问卷调查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9)过程论视域下的社会思潮引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有关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
        1.2.2 国内有关社会思潮引领的研究
        1.2.3 简要评析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过程论
        1.3.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社会思潮的过程本质
    2.1 社会思潮的过程形态
        2.1.1 社会思潮的萌芽:知识分子的学术思想
        2.1.2 社会思潮的成型: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2.1.3 社会思潮的发力:交锋与冲击
        2.1.4 社会思潮的消落:流变与潜伏
    2.2 社会思潮的引领及其过程形态
        2.2.1 社会思潮的引领
        2.2.2 社会思潮引领的过程形态
3 萌芽阶段引领的重点: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3.1 正确把握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3.1.1 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
        3.1.2 全面继承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历史经验
    3.2 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教育引导
        3.2.1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3.2.2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3.2.3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保障
    3.3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
        3.3.1 团结凝聚党内外知识分子
        3.3.2 灵活对待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
        3.3.3 辩证看待“公共知识分子”现象
4 成型阶段引领的重点:巩固宣传思想阵地
    4.1 以正确的新闻观、宣传观和舆论观统领宣传思想工作
        4.1.1 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思想理论
        4.1.2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
    4.2 巩固党对宣传思想阵地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4.2.1 在强化政治责任中掌握对宣传思想阵地的领导权
        4.2.2 在规范运行机制中履行对宣传思想阵地的管理权
        4.2.3 在促进媒体融合中争取宣传思想阵地的话语权
    4.3 积极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
        4.3.1 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
        4.3.2 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
5 发力阶段引领的重点:理论创新与批判
    5.1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本质
        5.1.1 理论批判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体现
        5.1.2 自我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体现
    5.2 准确把握社会思潮批判的前提
        5.2.1 有的放矢地批判:区分社会思潮的多种呈现形式
        5.2.2 切中要害地批判:认清不同社会思潮的内在本质
    5.3 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武器
        5.3.1 增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批判力
        5.3.2 创新批判错误思潮的方式方法
        5.3.3 辩证认识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
6 消落阶段引领的重点:利益实现与维护
    6.1 引领社会思潮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指导
        6.1.1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科学的利益观
        6.1.2 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利益的实现与维护
    6.2 科学认识和对待关系到群众直接利益的重要问题
        6.2.1 正确处理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问题
        6.2.2 回应和解答改革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6.3 以民生建设巩固社会思潮引领的成效
        6.3.1 民生问题是目前我国社会矛盾的直观表现
        6.3.2 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思潮引领的最终效果
        6.3.3 有效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方式途径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行政人员的角色嬗变 ——从执行者到行动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双重转型的社会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解释框架与概念描述
        一、研究的解释框架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行政人员的国内外研究
        二、服务型政府有关行政人员的研究
        三、社会学视野的行动者研究
        四、综合评价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作为执行者的管理型政府
    第一节 治理体系中的政治—行政二分
        一、政治中管理的诉求:行政的萌芽
        二、主题的嬗变:政治中分化出行政
        三、行政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二节 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分离
        一、政治与行政:决策和执行的角色
        二、管理型政府的执行角色
        三、管理型政府的职能
    第三节 管理型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体现
        一、政府的“控制”与社会的“服从”
        二、表达—回应社会治理模式的生成
        三、政府“执行”功能的失灵
第三章 执行者角色的行政人员
    第一节 官僚制组织中的行政人员
        一、管理型政府的官僚制组织形式
        二、官僚制组织中的文官制度
        三、行政人员养成执行者角色
    第二节 行政人员的“执行者”特征
        一、职责的外在性
        二、支配关系的形式合理性
        三、机械“执行”的行为模式
    第三节 行政人员的“执行”变异与政府职能的缺失
        一、管理型政府与行政人员的“执行”之维
        二、行政行为失范导致政府失灵
        三、行政人员执行者角色的非典型化
第四章 后工业化社会的“行动”思潮
    第一节 社会实践中“行动”思潮的萌芽
        一、后工业化社会为行动者提供了实践条件
        二、面对政府失灵:社会萌发自治的行动意识
        三、社会自治行动的现实呈现
    第二节 “行动者”理论:社会认知范畴的转型
        一、主体—客体社会的扬弃
        二、主体间性的复杂化
        三、无主体的“行动者”范式
    第三节 行动思潮对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化
        一、主客体论:权治的社会治理模式
        二、主体间性的多元化有悖于法治的同一性
        三、行动者:合作治理社会的模式
第五章 从行动者视角看服务型政府
    第一节 作为行动者的服务型政府
        一、政府与社会二元分立时代的没落
        二、政府从执行者向行动者的转向
        三、政府形态的转型:从管理走向服务
    第二节 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一、中心—边缘结构转向无主体结构
        二、行政的价值中立到道德立场
        三、管理型职能向引导型职能的演变
    第三节 服务型政府的组织架构
        一、从线性结构到网络结构转型
        二、从部门界限到无边界虚拟组织
        三、规范行政人员“自主性”的规则
第六章 行政人员行动者角色的形塑
    第一节 服务型政府中的行政人员
        一、从属于服务型政府的行动者
        二、行政人员的“他者”界定及其合作体系
        三、行动者对“他者”承认的诉求
    第二节 行政人员的“行动者”维度
        一、自我反思与灵活应变的能力
        二、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内化
        三、“行动者”角色行政人员的道德感
    第三节 行政人员行动者角色的塑造路径
        一、行政人员的德制构建
        二、培育行政人员服务理念的规范性取向
        三、构建良性的行政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形形色色的个性化新电脑(论文参考文献)

  • [1]《展望未来》英译汉实践报告[D]. 柳佳星. 河北大学, 2020(08)
  • [2]基于概念图谱和情绪知识的消费意图预测研究[D]. 赵晶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3]美国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研究[D]. 张雪晴.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4]A公司技术事业部战略分析[D]. 严俊.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 [5]移动终端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冲击与应对策略[D]. 张静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6]社交媒体中青年网民的信息互动与平衡机制研究[D]. 李青青.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7]广告公司经营模式转型研究[D]. 李名亮. 上海大学, 2014(07)
  • [8]越南高校网络技术文化环境研究[D]. 阮德忠(Nguyen Duc Trung). 吉林大学, 2015(08)
  • [9]过程论视域下的社会思潮引领研究[D]. 厉彦龙.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9)
  • [10]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行政人员的角色嬗变 ——从执行者到行动者[D]. 乔姗姗. 南京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各种新型个性化电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