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输吠陀中的“妙闻之论”──印度传统医学经典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马光耀,李蕊丹,程树华,麻顺坤[1](2020)在《梵文医学经典《妙闻本集》专业词汇翻译中翻译技术的应用》文中提出作为阿育吠陀"三大长老"之一的《妙闻本集》如能对其英译本进行完善,系统、专业的汉译与整理,无疑为传统中藏医学学者、现代医学学者在医学领域上研究发现提供新动能。利用机器翻译、语料库、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可有效解决梵文医学经典《妙闻本集》专业词汇的翻译难题,促进阿育吠陀的学术研究,中印两国语言文化的交流及医学事业的繁荣。
李昀[2](2019)在《公元7—11世纪胡药硇砂输入中原考》文中研究说明一前言《松漠纪闻》载回鹘:"药有腽肭脐、硇砂,香有乳香。"[1]晚唐五代宋初,硇砂、乳香等域外商品透过纳贡输入中原的记载不曾间断。硇砂与乳香原先由掌握要道的甘州回鹘输入中原,天圣八年(1030)以後,逐渐崛起并控有硇砂産地的龟兹回鹘(西州回鹘)则取而代之,多次与沙州归义军一同入贡[2]。自熙宁七年(1074)起,喀喇汗王朝成爲西域贸易孔道的实际控制者,喀喇汗王朝所并吞的于阗与北宋间的朝贡记载凡
仁增[3](2018)在《阿育吠陀梵文医典《妙闻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妙闻集》(Susruta samhita)是印度阿育吠陀(Ayurveda)三大梵文医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外科及整形内容等。此书分上、下续,共186章。上续分五部:经部、疾病部、机体部、治疗部、仪式部,共120章,于吠陀时代的1500-600BC年代由迦尸国王迪沃达萨·德罕温塔里(Divodasa dhanvantari)讲述,经他的得意门生妙闻(Susruta)整理修订而成。下续共66章,由医学家龙树(Nagarjuna 3-4th cent,BC)编写,并对全书进行相应整理。《妙闻集》是集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医典,属德罕温塔里(Dhanvantari)派代表着作,其理论依据为“三因”(Tridosa)和“八支”(Astanga)。《妙闻集》先后翻译成阿拉伯语,拉丁语、德语、英语、日语、汉语(经部)等,但至今未发现藏译版,也没有藏医学者深入研究,因此妙闻或《妙闻集》在藏文里面的记载屈指可数。来自印度、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及我国内地学者对《妙闻集》有一定的研究,但未能与《四部医典》进行比较研究。在藏医历史上,曾有很多阿育吠陀梵文医典翻译成藏文,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藏医学者当中没人深入学习研究和翻译梵文医典,从而在当代藏医学者当中传统梵藏翻译研究面临失传。因此,梵文医典的翻译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采用藏医古籍文献研究法,梵藏翻译研究法,以及历史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多学科方法。通过《妙闻集》(梵文版),《八支心要集》(梵、藏文版)、《四部医典》(藏文版)部分内容对比,研究这三部着作之间的关联。本文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妙闻集》及其与其他阿育吠陀医典和藏医经典之间的关联,第二部分为《妙闻集》部分内容译藏研究。第一部分主要考证《妙闻集》的作者及成书年代,以及整理《妙闻集》贝叶经写本和梵文印刷出版物信息。论证与其他着作相比,《妙闻集》记载的解剖学、外治学等内容为该着作的独特理论内容,并对其后着作的影响深远。本文发现《妙闻集》记载了五百条肌肉的具体分布情况,而在阿育吠陀其他医典和藏医经典当中只记载了总体数字,这是藏医学术界的新发现。通过梵文原文对比发现《妙闻集》与《八支心要集》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妙闻集》应该是《八支心要集》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妙闻集》对藏医经典《四部医典》有一定的影响,但这是通过《八支心要集》的间接影响,从而初步推断出《四部医典》作者宇妥巴曾未直接参考《妙闻集》。第二部分主要把《妙闻集》目录和该书前五章内容从梵文翻译成藏文。翻译过程中,把《声明要领二卷》,《翻译名义集》、《八支心要集》(梵、藏、英文版)、《入菩萨行论》(梵、藏文版)作为主要参考。《声明要领二卷》和《翻译名义集》是吐蕃时期(7-9世纪)统一规定的翻译法则文献,其中《声明要领二卷》主要讲述梵藏翻译规则,《翻译名义集》是梵藏对照词典。《八支心要集》于11世纪由大译师仁青桑布(958-1055AD)翻译成藏文。研究阿育吠陀完整的理论与实践,其参考资料不能仅限于藏文版《八支心要集》。《妙闻集》作为阿育吠陀重要医典,具有系统和深入研究的必要。另外,《妙闻集》的研究及翻译对《四部医典》内容的正确解析具有一定的帮助。本文通过《妙闻集》、《八支心要集》、《四部医典》的对比研究,使阿育吠陀和藏医学文化交流得到提升。本文恢复了国内藏医学者研究梵文医典之路,为今后的阿育吠陀梵文医典研究奠定基础并提供新的资料。对继承传统梵藏翻译,意义深远。
杨文娟,聂佳,贾敏如,张艺[4](2017)在《一带一路视野下传统医药的互联共存——以印度阿育吠陀医药、中医药和藏医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传统医药是指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形成且传承至今,在当代医疗实践中仍有应用的医药体系。作为世界传统医药中最具融合特色的三种医药体系,印度阿育吠陀医药、中医药及藏医药以古丝绸之路与佛教为纽带和载体,从理论到实践皆存在诸多相通之处。文章从三者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渊源出发,比较其医学理论、诊治方法、三果汤的应用,提出了在"一带一路"重大历史机遇下,三大传统医药体系相互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各自的理论体系及诊疗技术,促进传统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之期望。
李文川,刘春梅[5](2017)在《不同古典医学文化中的“运动是良医”思想》文中研究说明慢性疾病成为新世纪重要的致死风险因素,而身体活动不足成为引发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2007年,由ACSM(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MA(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发起"运动是良医"的全球行动至今已有39个国家加入。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古典医学文化时期中"运动是良医"思想的源起。研究发现,早在公元前的古希腊、古代罗马、古代印度以及古代中国古典医学文化时期的医学典籍中就出现了"运动是良医"的思想和实践,Herodicus、Hippocrates、Galen、Susruta、华佗等对这一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虽然东西方医学与锻炼的结合具有同源异流、动静相宜等差异,但对于锻炼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价值认识是一致的。甚至于早在古典医学文化时期就开始了身体锻炼与肥胖、糖尿病等疾病治疗的实践,并从自然、人体、锻炼、饮食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有了整体的认识。文艺复兴后,由于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体""医"开始分道扬镳,今天,体医结合重新受到医学和体育领域的重视,通过文献分析使我们对"运动是良医"这一古老的思想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杨文娟[6](2017)在《丝路背景下藏药三果汤散的文献挖掘及其对HAPC模型大鼠氧化应激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世界公认的传统高原医学,藏医药具有完整科学的理论及临床实践体系,其根源于藏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实践,是藏族古今医疗经验的总汇。丝路背景下外来医药的引入和本土化也使藏医药体系更加丰富与完善,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不断汲取古代中医学、阿育吠陀医学和阿拉伯医学之精华,形成了多元的医药文化、理论基础和诊疗技术。藏药中最常用且多元化特色最为显着的当属“哲布松汤”,即三果汤散,是印度“三果”经古丝路传播演变而成,有清热、调和“隆、血”之效,用于治疗瘟疫热症初期与后期及劳累过度等症,且为藏医放血疗法施术前3-5天必须服用的好血与病血分离剂,能增强放血疗法的效果。临床研究表明:三果汤散结合放血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效果显着,但目前从细胞层面对其治疗HAPC的分子作用机制仍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HAPC的主要病因为缺氧,HIF-1α、EPO、ROS等的表达与缺氧密切相关,且三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相关性,因此,HIF-1α/EPO/ROS是否为三果汤散抗HAPC氧化应激损伤的信号通路?以及如何将现代微观科学回归到宏观的藏医基础理论中?则为本文探讨的重要内容。目的:1.梳理三果汤散历史溯源与文化内涵,分析其组方规律,为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藏医药等传统医药理论基础。2.考察三果汤散抗缺氧作用及其对HAPC模型大鼠的药理作用,探索其治疗HAPC的作用机制。方法:1.文献挖掘: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关键人物访谈法搜集丝路沿线国家和民族对三果的应用和传播信息,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整理分析。2.数据挖掘:将藏医药文献中收集的含“诃子”、“三果”的方剂整理后建数据库,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利用系统自带的规则分析与改进的互信信息法分析其组方规律。3.三果汤散药理学研究:(1)正常小鼠给药后进行常压耐缺氧实验,记录各组小鼠存活时间,观察三果汤散抗缺氧作用;(2)使用低压氧舱建立HAPC大鼠模型,以不同剂量给药治疗后检测大鼠血常规、血流变、SOD、MDA、EPO、ROS、HIF-1α等指标,探讨三果汤散干预HAPC大鼠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结果:1.文献挖掘结果:“三果”是多民族交叉用药的典型代表,源于印度,经古丝绸之路传到多个民族,在印度、阿拉伯、中国的传统医药和民族医药中均有使用,且名称及用法各异。2.数据挖掘结果:“三果”的临床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多配伍活血、行气、清热、温中之品,以赤巴病、陈旧热证、血热、痛风、眼病、白脉病等为主要治疗病证。3.药理学实验结果:三果汤散能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存活时间;HAPC模型大鼠血液指标检测显示RBC、HGB、HCT及全血黏度均不同程度上升,而给药组上述血液指标均不同程度下降。缺氧相关细胞因子检测显示三果汤散对HAPC模型大鼠的EPO、SOD、MDA、ROS、HIF-1α、EPO mRNA等指标均有一定改善。结论:1.藏药三果汤散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作为丝路沿线国家文化与医药交流的实例,促进一带一路各国传统医药的进一步合作。2.结合藏医药理论,以数据挖掘技术对三果汤散进行用药规律研究得出其组方多配以活血清热之品,这与藏医对HAPC的治疗要求相吻合。3.三果汤散有较好的抗缺氧作用,能够降低机体红细胞数和血液粘度,可防治由高原缺氧引起的HAPC,机制可能与作用于“ROS/HIF-1α/EPO通路”有关。
任曜新[7](2016)在《新疆库车出土鲍威尔写本中的印度阿输吠陀药物理论》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出土的年代为4—6世纪的鲍威尔写本医学文书,作为印度阿输吠陀医学体系形成早期的重要梵语医方选集,其药方在药物的性能分析、选取采集、分类使用等方面均反映出的独特的印度阿输吠陀药物理论,是研究印度阿输吠陀医学体系的珍贵原典资料。
胡艳敏[8](2014)在《中印传统医学现代发展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印两国传统医药是世界范围内最具有生命力及影响力的两种传统医学体系。中、印两国政府均承认并保护传统医学的发展,并且越来越重视发挥传统医学在国家卫生保健体系中的作用。印度传统医学历史、发展现状、国内外发展战略等都与中国传统医学存在极大可比性,是中国传统医学国际化发展强大的竞争对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印度传统医学的情况了解并不多,尤其缺乏对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现代发展的对比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印度传统医学管理、政策法规、医疗资源与服务、教育与科研、传统医药产业及国际化发展等现状进行研究,为中国传统医学本土发展及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国内对于印度传统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印传统医学历史交流研究、印度传统医学典籍研究、阿育吠陀药物的现代实验研究等几个方面。近年来,国内关于阿育吠陀与中医学基本原理比较研究及中印传统医学医疗、教育、科研、MEDLINE收录文献量、国际影响力等对比分析也有报道。印度阿育吠陀典籍研究引起了欧美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在印度传统医典校勘、文本翻译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果。随着印度传统医学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欧美等现代医学发达国家分别开展了印度传统医学相关现代实验及临床研究,包括阿育吠陀理论研究、阿育吠陀草药研究、印度传统医学疗法研究、印度传统医学复方及食物补充剂研究等。中印传统医学对比研究也引起了部分印度学者的关注,有关于阿育吠陀与中医学基础理论、以及植物药质量控制、研发方向、管理政策等因素对植物药国际市场影响对比分析的文献报道。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的国家政策、管理、医疗资源与服务、教育、科研、产业等各方面的现代本土发展及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当前我国传统医药本土发展及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释对我国传统医学本土发展及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启示。本研究一方面可为我国传统医药本土发展及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可以互通有无,促进中印两国传统医学交流与发展,并促进世界传统医学的健康发展。研究内容1.对比分析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现代发展现状与差异,主要包括:国家传统医学发展方针政策、传统医学管理、传统医学医疗资源与服务、传统医学科研、传统医学教育、传统医学产业及国际贸易等方面内容;2.对比分析中印两国促进传统医学发展的因应策略、具体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寻找我国传统医学本土发展及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3.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传统医学本土发展及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释对我国传统医学本土发展及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启示。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广泛收集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现代发展相关资料,通过国内、外传统医学相关期刊文献数据库、书籍、网络资源等获取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相关文献以及传统医学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文本,通过对相关文献及文本的系统查阅、分析、整理,分析中印两国传统医学发展现状与差异。2.统计分析法本研究收集了中印两国关于传统医学医疗资源与服务、传统医学教育、以及传统医学产业、贸易等官方统计数据,针对不同统计指标,进行了增长幅度、年均增长率、所占比例等计算,通过量化分析测度中印两国传统医学发展水平及存在的差异。3.比较推理法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中印两国政府对传统医学的管理模式及促进传统医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执行效果,从中分析两国的成功实践及对对方的借鉴与启示,并重点阐释对我国传统医学本土发展的启示。4.竞争情报学方法本研究采用竞争情报学“竞争对手分析”及“SWOT分析”法,对中印两国传统医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进行分析,并阐释对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启示。主要研究结果1.传统医学立法与管理1.1对比结果上个世纪70年代初印度已实现对印度医学及顺势疗法的立法管理,印度传统医学采用医疗、教育、科研、产业集中管理模式,管理权集中,有利于印度国家传统医学相关政策的推行与实施;我国尚无传统医学立法,传统医学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管理权分散,省级以下传统医药管理部门不健全。1.2对我国的启示印度对传统医学立法并实施集中式管理,促进了印度传统医学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各方面的统一协调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可在现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对中医药的宏观管理,制定中医药相关法律,包括中医药基本法、中医药资源保护法、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加强传统医学主管部门对中医学及民族医学管理的集中度与主导权,健全省级以下各级传统医学管理机构,调整传统医学主管部门行政管理职能,从而促进中医药的法制化发展。2.传统医学资源与服务2.1统计数据分析2012年,印度AYUSH医院3195个,约占政府办医院总数27.5%;床位数5.8万张,约占床位总数9.7%;AUYSH医生数为72.6万人,约占医生总数43.7%。2012年,印度提供AYUSH服务的区(县)医院占同类机构的76.3%;提供AYUSH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同类机构的51.6%;提供AYUSH服务的初级卫生保健中心占同类机构的35.7%。2012年,我国中医类医院3397个,占医院总数的14.7%;中医类床位数61.3万张,占床位总数的10.7%,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为35.7万人,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3.6%;中医类诊疗量占总诊疗量15.1%;中医类出院人数占总出院人数的11.4%。2012年,中国每千万人口平均中医院数为25.1个,印度每千万人口平均AYUSH医院数为25.9个;中国每万人口平均诊所数为0.3个,印度每万人口平均AYUSH诊所数为0.2个;中国每万人口平均中医类医院床位数为4.5张,印度每万人口AYUSH医院床位数为0.5张;中国每万人口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6人,印度每万人口AYUSH执业医师数为5.9人。2012年,印度政府办AYUSH医院占AYUSH医院总数90.2%;政府办AYUSH诊所占AYUSH诊所总数的89.8%。2012年,中国政府办公立中医医院占中医医院总数的77.9%;政府办公立中医门诊部占中医门诊部总数的3.4%;政府办公立中医诊所占中医诊所总数0.2%。2.2对比结果(1)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印传统医学医疗资源在各自整体卫生资源中所占比重均较低;(2)印度传统医学床位数与我国存在较大差距,但传统医学人力资源较我国有明显优势;(3)中印两国基层传统医学服务能力均相对不足;(4)印度传统医学医院及诊所均以政府办为主,中国中医类医院以政府办为主,而中医类诊所以非政府办、民营资本为主。2.3对我国的启示(1)印度采取IQ/NIQ(IQ=Institutionally Qualified;NIQ=Non Institutionally Qualified,即传统医学机构认证与非传统医学机构认证)相结合的传统医学医师执业注册模式,解决了印度医疗卫生不发达地区医疗卫生人员及服务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印度传统医学人力资源的发展。目前,我国也正在寻求解决师承及确有专长人员的执业注册问题,参考印度的实践经验,可在部分医疗卫生资源与服务不发达地区,尝试“非学历传统医学执业医师注册”模式,促进我国传统医学人力资源与服务的发展,政策实施初期可重点促进师承及确有专长人员得到行医许可。(2)目前我国尚存在传统医学医疗资源与服务在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中所占比重较低、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建议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加强传统医学医疗服务资源及人员投入,同时开展基层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并采取优惠政策与激励措施,促进传统医学人才向基层流动;(3)目前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中,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比例偏低,建议改善传统医学医疗机构资源配置,提高中医类医疗机构的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比例;并促进非中医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传统医学人员、设施、服务的发展;(4)保持传统医学服务的特色,避免中医医疗服务西化。3.传统医学教育3.1统计数据分析2003-2012年间,印度阿育吠陀本科教育院校数及招生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1.4%,平均招生数年均增长率为-1.1%,2012年共有阿育吠陀本科院校260所,招生数约为1.0万人,平均招生数为40人/所,传统医学教育院校数与招生规模基本同步增长。2003-2012年间,中国高等中医药本(专)科教育院校数及招生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8.3%,平均招生数年平均增长率为5.0%。2012年共有高等中医药本(专)科教育院校45所,招生数约为9.2万人,平均招生数为2035人/所,高等中医药本(专)科招生规模大于院校增长。2012年,全印度有现代医学院校335所,招生数39474人(不包含口腔类本科及研究生医学院校数及招生数);共有AYUSH本科院校508所,招生数25586人,AYUSH硕士院校117所,招生数2493人。印度传统医学教育院校数超过现代医学院校,招生数量相差约1万人。2010年,我国共有现代医学院校119所,招生数25.6万人;共有中医类普通高等院校46所,招生数9.0万人。中国的传统医学教育规模显着落后于现代医学教育。3.2对比结果(1)印度传统医学高等教育院校数量及招生数与现代医学教育院校发展基本同步,中国传统医学高等教育院校数量及招生数均落后于现代医学教育;(2)印度传统医学高等院校教育为“数量多,规模小”发展模式,重视“师生比”及“生床比”标准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临床型传统医学人才;(3)中印两国均为多种传统医学体系高等教育并存状态,存在不同传统医学体系间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3.3对我国的启示(1)印度传统医学高等教育以“生床比”及“师生比”等标准作为准入条件,形成了“数量多,规模小”的高等教育模式,促进了印度传统医学临床型人才的培养。我国可通过鼓励民间资本举办传统医学院校教育(包括本、专科教育及中专教育等),作为我国现有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补充,重点促进面向基层的传统医学临床型人才培养。调整和完善传统医学院校教育结构和规模,制定专业设置、临床教育基地标准、制定师资标准、实验设施等标准、基础设施标准等,把合理的“师生比”、“生床比”作为传统医学院校建设的达标标准及民办传统医学院校的准入标准;根据社会需求及就业情况调整传统医学院校招生人数,改变传统医学高等教育院校盲目扩招造成的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困难的局面;(3)加强各类民族医学院校教育,建立独立的民族医药院校或者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民族医药学院、民族医药系,或者设立相应的专业、专业方向等;制定传统医学传承教育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把师承制度纳入院校学位教育。4.传统医学科研4.1对比结果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科研管理机制不同,印度传统医学科研管理较集中;中国传统医学科研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印度不同传统医学研究机构研究领域与方向各有侧重,中国传统医学专门研究机构多为综合性研究机构,容易造成重复立项及低水平重复;约85%印度传统医学研究机构设有相关临床机构,注重科研与临床实践的相互促进。4.2对我国的启示(1)目前我国存在省、市及以下的综合性传统医学科研机构研究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可在现有各类“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每个研究机构的重点研究方向,拓展中医药研究领域;(2)印度传统医学以疾病治疗为重点科研机构设置模式,有利于促进传统医学疗效的提高。我国可通过鼓励传统医学研究机构设立相应的诊疗机构,加强传统医学科研与临床的联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传统医学科研活动的出发点,并建立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5.传统医学产业及对外贸易5.1统计数据分析2012年,AYUSH药品生产企业合计8785个,比2008年减少了388个,年均增长率为-1.1%。GMP认证企业总数为6687个,比2008年增加了1558个,所占比例从55.9%提高到76.1%。2011年,我国共有中成药企业1409个,比2009年减少了60个,中药饮片企业601家,比2009减少了67家。其中,大型中成药企业从2009年的24家增长为62家,大型中药饮片企业从无到有,增长到7家。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企业数共159家。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ited Nations COMTRADE database,UNcomtrade)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药用植物出口总额为13.3亿美元,居于世界第一位;印度紧随我国之后,药用植物出口总额为7.9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5.2对比结果(1)印度AYUSH药品生产企业总数减少,经GMP认证的AYUSH生产企业增多;AYUSH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多于中药生产企业;中国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企业数呈下降趋势,但大型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企业有所增长;(2)印度传统医药产业在GMP认证等严格管理机制下,植物药国际贸易直追我国,成为传统医药国际贸易强国;(3)中印两国传统医药国际贸易都存在着以原料药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低的问题;在严格的标准化管理下,AYUSH成药出口额超过AYUSH草药出口额,我国中成药出口额与中药材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5.3对我国的启示印度对传统医学产业实施从种植、生产、销售、国际贸易等集中式管理,并通过建立“国家传统医学药品标准实验室”,制定单、复方传统药品统一的国家标准等措施促进了传统医药产品的出品贸易。我国对传统医药产业的管理处于较分散状态,建议国家加强对传统医药产业的宏观管理,加强管理的集中度,并通过加强传统医药产品的标准化及药品生产企业的GMP管理等标准化管理,提高中成药在植物药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此外,推广“太极拳”等中医药保健方法与印度“瑜伽”相抗衡,促进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普及,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缩小中西方间文化差异,突破“文化壁垒”,拓展欧美市场;并可利用丰富的传统医学医疗旅游资源,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本研究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归纳和对比了中、印两个最具影响力的传统医学大国在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政策以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现状、水平、差异和特点,对于现代医疗环境下传统医学的定位、作用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1.本研究首次发现印度采用IQ/NIQ(IQ=Institutionally Qualified;NIQ=Non Institutionally Qualified,即传统医学机构认证与非传统医学机构认证)相结合的传统医学医师执业注册模式,解决了印度医疗卫生不发达地区医疗卫生人员及服务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印度传统医学人力资源的发展;2.本研究首次发现印度采取传统医学立法与集中式管理,促进了传统医学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传统医药产业从种植、生产、销售、国际贸易等集中式管理,利于标准化的实施与管理,促进了传统医药产品出口额的增长;3.本研究首次发现印度传统医学高等教育以“生床比”及“师生比”等标准作为准入条件,形成了“数量多,规模小”的高等教育模式,促进了印度传统医学临床型人才的培养。
张子隽,张咏梅,徐俊,陈岩,李向东[9](2014)在《印度传统医学的发展现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整理印度传统医学的发展历史、组成,介绍其医、教、研、产四个方面的现状、对其管理体制进行归纳,进一步总结了近几年来印度传统医学的发展。此外,文章还介绍了近年来在印度召开的传统医学国际研讨会。最后分析了印度传统医学发展的优劣势,指出对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借鉴意义。
胡艳敏,崔蒙,赵英凯[10](2013)在《印度阿育吠陀医学研究概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印度阿育吠陀医学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阿育吠陀典籍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实验及临床研究等进展情况。
二、阿输吠陀中的“妙闻之论”──印度传统医学经典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输吠陀中的“妙闻之论”──印度传统医学经典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3)阿育吠陀梵文医典《妙闻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摘要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期成果 |
(4)一带一路视野下传统医药的互联共存——以印度阿育吠陀医药、中医药和藏医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与文化渊源 |
1.1 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与中医学 |
1.2 中医学与藏医学 |
1.3 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与藏医学 |
2 医学基础理论比较 |
2.1 印度阿育吠陀医学 |
2.2 中医学 |
2.3 藏医学 |
3 诊治方法比较 |
3.1 诊法比较 |
3.2 治法比较 |
3.3 一带一路”进程中的药物应用交流实例———三果汤 |
4 总结与展望 |
(5)不同古典医学文化中的“运动是良医”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代希腊:Herodicus与Hippocrates |
1.1 Herodicus:饮食与锻炼平衡理论 |
1.2 Hippocrates:体液论中的锻炼与健康 |
2 古代罗马:Galen“非自然因素”理论中的体育锻炼与疾病预防 |
3 古代印度:Susruta的锻炼生理学 |
4 古代中国:从《黄帝内经》到《抱扑子》 |
4.1《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导引与养生 |
4.2《五禽戏》:古代传统体育疗法的代表 |
4.3《抱朴子》:道家医学中的“内修”与“外养” |
5 不同古典医学文化中的“运动是良医”思想比较 |
5.1 养生与健康思想缘起:同源异流 |
5.2 对平衡与疾病的认识:动静相宜 |
5.3 锻炼与疾病:防治结合 |
6 结束语 |
(6)丝路背景下藏药三果汤散的文献挖掘及其对HAPC模型大鼠氧化应激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丝路背景下藏药三果汤散的历史溯源与现代应用 |
1 三果汤散的历史溯源 |
1.1 古印度医学中的“三果” |
1.2 三果汤散及其组方药材的传播 |
2 三果汤散在不同民族中的应用 |
2.1 作为食物应用 |
2.2 作为药物应用 |
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含诃子及“三果”藏药组方规律分析 |
1 含诃子藏药组方规律分析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研究结果 |
2 含“三果”藏药组方规律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藏药三果汤散抗缺氧作用及对HAPC模型大鼠药效学研究 |
1 藏药三果汤散对小鼠抗缺氧作用实验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2 藏药三果汤散对HAPC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藏药三果汤散对HAPC模型大鼠氧化应激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与受试药物 |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和给药 |
2.2 指标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血清SOD、EPO含量和MDA水平 |
3.2 大鼠脑组织HIF-1α表达 |
3.3 肾脏组织EPOmRNA表达测定 |
3.4 大鼠肾组织ROS活性表达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1 创新点 |
1.1 研究思路 |
1.2 研究方法 |
2 讨论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的三果汤散国内外研究热点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新疆库车出土鲍威尔写本中的印度阿输吠陀药物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药物的性能分析 |
(一) 土的性质与药物 |
(二) 药物的味、力和消化 |
(三) 药物的特性 |
二、药物的采集保管 |
(一) 采集的季节要求 |
(二) 采集的地点要求 |
(三) 采集入药标准 |
(四) 药物的储藏保管 |
三、药物分类 |
(8)中印传统医学现代发展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研究目的、意义与背景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背景 |
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3. 中印传统医学政策法规与管理对比 |
3.1 印度 |
3.1.1 印度传统医学管理机构 |
3.1.2 印度传统医学立法 |
3.1.3 印度传统医学国家政策 |
3.2 中国 |
3.2.1 中国传统医学管理机构 |
3.2.2 中国传统医学立法 |
3.2.3 中国传统医学国家政策 |
4. 中印传统医学医疗资源与服务对比 |
4.1 传统医学医疗资源 |
4.1.1 印度 |
4.1.2 中国 |
4.2 传统医学医疗服务 |
4.2.1 印度 |
4.2.2 中国 |
4.3 中印两国政府促进传统医学资源与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 |
4.3.1 印度 |
4.3.2 中国 |
5. 中印两国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对比 |
5.1 传统医学高等教育资源 |
5.1.1 印度传统医学高等教育院校数与招生数 |
5.1.2 中国传统医学高等教育院校数与招生数 |
5.1.3 印度阿育吠陀院校与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平均招生数 |
5.1.4 中印两国传统医学高等教育院校主办机构 |
5.1.5 中印两国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师生比”与“生床比” |
5.2 中印两国促进传统医学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
5.2.1 印度 |
5.2.2 中国 |
6. 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科研对比 |
6.1 印度 |
6.1.1 印度AYUSH研究机构 |
6.1.2 AYUSH科研管理及经费来源 |
6.1.3 阿育吠陀研究的优先领域 |
6.2 中国 |
6.2.1 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科研机构 |
6.2.2 中医药科技科研经费来源 |
6.2.3 中医药研究领域与科研成果 |
7. 中印两国传统医学产业及国际贸易对比 |
7.1 印度 |
7.1.1 AYUSH生产企业 |
7.1.2 AYUSH相关进出口贸易 |
7.1.3 印度促进AY-USH产业与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 |
7.2 中国 |
7.2.1 中国中药生产企业 |
7.2.2 中医药相关进出口贸易 |
7.2.3 中国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
8. 中印两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对比 |
8.1 竞争对手分析 |
8.1.1 印度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目标与战略 |
8.1.2 印度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能力分析 |
8.2 中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SWOT分析 |
8.2.1 内部优势因素分析(S) |
8.2.2 弱点因素分析(W) |
8.2.3 外部机遇因素分析(O) |
8.2.4 威胁与挑战(T) |
8.2.5 WT(弱点—威胁)战略 |
8.2.6 WO(弱点—机会)战略 |
8.2.7 ST(优势—威胁)战略 |
8.2.8 SO(优势—机会)战略 |
9. 对比结果 |
9.1 政策法规与管理 |
9.2 传统医学医疗资源与服务 |
9.3 传统医学教育 |
9.4 传统医学科研 |
9.5 传统医学产业及对外贸易 |
10. 讨论与启示 |
10.1 讨论 |
10.1.1 立法及管理模式对传统医学发展的影响 |
10.1.2 中印两国传统医学资源与服务持续增长原因 |
10.1.3 我国传统医学服务能力高于印度原因 |
10.1.4 我国中医类医院增长速度高于中医类诊所原因 |
10.1.5 印度较我国具备显着传统医学人力资源优势原因 |
10.1.6 传统医学资源与服务发展不平衡原因 |
10.1.7 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对临床医疗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
10.1.8 传统医学科研管理及机构设置模式对科研发展的影响 |
10.1.9 印度传统医药产品出口贸易成药比例高于草药原因 |
10.2 启示 |
10.2.1 传统医学立法 |
10.2.2 传统医学管理 |
10.2.3 传统医学医疗资源与服务发展 |
10.2.4 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发展 |
10.2.5 传统医学科研发展 |
10.2.6 民族医学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 |
10.2.7 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 |
10.2.8 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
创新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查新报告 |
(9)印度传统医学的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印度传统医学的发展历史 |
2 印度传统医学的组成 |
2.1 Ayurveda医学体系 |
2.2 Yoga |
2.3 Unani医学体系 |
2.4 Siddha医学体系 |
2.5 Homoeopathy |
3 印度传统医学发展 |
3.1机构设置 |
3.2发展现状 |
3.3医疗 |
3.4教育 |
3.5科学研究 |
3.6产业发展 |
3.7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
4 传统医学国际会议 |
5 印度医学的优劣势和对中医发展的借鉴 |
四、阿输吠陀中的“妙闻之论”──印度传统医学经典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梵文医学经典《妙闻本集》专业词汇翻译中翻译技术的应用[J]. 马光耀,李蕊丹,程树华,麻顺坤.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06)
- [2]公元7—11世纪胡药硇砂输入中原考[J]. 李昀.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19(01)
- [3]阿育吠陀梵文医典《妙闻集》研究[D]. 仁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一带一路视野下传统医药的互联共存——以印度阿育吠陀医药、中医药和藏医药为例[J]. 杨文娟,聂佳,贾敏如,张艺. 辽宁中医杂志, 2017(09)
- [5]不同古典医学文化中的“运动是良医”思想[J]. 李文川,刘春梅.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08)
- [6]丝路背景下藏药三果汤散的文献挖掘及其对HAPC模型大鼠氧化应激作用机制研究[D]. 杨文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7]新疆库车出土鲍威尔写本中的印度阿输吠陀药物理论[J]. 任曜新. 敦煌学辑刊, 2016(04)
- [8]中印传统医学现代发展对比研究[D]. 胡艳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9]印度传统医学的发展现状[J]. 张子隽,张咏梅,徐俊,陈岩,李向东. 世界中医药, 2014(05)
- [10]印度阿育吠陀医学研究概述[J]. 胡艳敏,崔蒙,赵英凯.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