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光荣的人民老师致敬!

向光荣的人民老师致敬!

一、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致敬!(论文文献综述)

龚倩[1](2021)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川北区宣传动员研究 ——以《川北日报》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

李辉[2](2020)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理想是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想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职业理想是职业实践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任何职业生活都需要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更需要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崇尚师德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历代教育家也均执着追求着“师范端严,学明德尊”的个人修养和教育境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理想问题,并将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置于教师培养的核心地位。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也激励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简洁概括激励着广大人民教师实现从世俗生活到精神自由、从个人价值到使命担当的发展跨越,为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范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主力军,他们只有拥有崇高教师职业理想,才能形成可贵的师范气质和深厚教师情怀,才能调动起奉献教育事业的职业热情和奋斗意志。职业理想教育是高校师范生理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职业理想培育的坚实保障。因此,对标“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积极关注并研究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问题对师范生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进行了阐释,明确了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马克思主义职业观为理论指导,并借鉴了西方职业发展理论相关研究测量工具。同时,对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进行了分析: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关乎新时代我国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关乎新时代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以及师范专业改革工作的成效;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成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目标指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心理学研究方法编制了《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及《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使用上述两个自编问卷进行了相关测量和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积极方面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内容体系有待完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合力结构尚未形成”等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国家及社会四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的成因。结合前期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进行了重点研究:一是在实施原则的调试方面,提出要遵循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等原则;二是在内容体系建构方面,建议内容体系应涵盖政治信仰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职业认知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教育、教师职业情感教育以及教师从教信念教育等五个方面;三是在实践举措探索方面,梳理了以讲授、体验、榜样、环境和自我为核心的“五维”培育路径以及探索了构建“向师型”师范生课程体系、发挥以“实习支教”为核心的实践教育优势、发挥“榜样力量”的启迪与激励影响、彰显“师范教育”特质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激发高校师范生主体意识及自我教育积极性等对策。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完善高校师范生的“录取与退出机制”“效果评价机制”“国家支持机制”“社会引导机制”以及“家庭干预机制”等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支持机制的思路。其中,第一章“理论概述”是研究起点和基础;第二章“意义与要求”是研究的方向和指引;第三章“现状实证分析”和第四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是研究难点和切入点;第五章“思路与举措”是研究重点和落脚点。

肖玲[3](2020)在《新时代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劳动观是指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劳动观有助于帮助人们投入到劳动中去,并且对劳动产生热爱崇尚之情,进而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而错误的劳动观则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新疆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肩负着长期建疆、团结稳疆、依法治疆的重任,是建设美丽新疆的生力军。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更是关系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但就目前来看,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出现了在社会中被淡化、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的现象,致使部分新疆大学生中存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错误劳动观念。因此,加强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势在必行。文章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论述了选题依据、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新时代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概述。阐述了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内涵、理论基础、劳动观教育的内容以及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是新时代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在问卷和访谈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效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是加强新时代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对策,主要是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新时代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协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取得看得见的成效,才能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培养成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魏丽娟[4](2019)在《从红色题材视角解读招贴设计》文中指出红色题材的招贴设计具有独特的历史性、革命性和时代性,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自红色题材招贴设计出现以来,其风格面貌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换着。这些红色题材的招贴设计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从而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提供了生动的佐证。纵观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变化。同时,这些招贴设计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该题材的招贴作品具有一定的“当代意识”。就该招贴作品的呈现方式来讲,可以就其现实意义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究。不仅具有历史本身所起到的借鉴意义,又包含着一种伟大的红色精神。同时涵盖了艺术、历史、人文、经济等多重价值。红色题材的招贴设计发源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在各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红色题材的招贴设计从1919年经历了蓬勃发展、成熟和淡化。笔者将从1919年到至今的不同历史时期下的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为了能更好地传达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加强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视觉传播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红色题材的招贴设计进行解释:历史沿革、因素分析、视觉语言分析、价值解读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本文重在阐述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价值解读以及红色题材招贴设计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通过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传达,对红色精神的内涵深入挖掘,使其凝结成一种巨大的正能量。有利于弘扬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使人民强化其民族意识,并唤起其人民的文化归属感,从而激励中国人民努力拼搏、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黄公舒[5](2017)在《陈渠珍与湘西社会治理研究(1920-1935)》文中提出陈渠珍是民国湘西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依靠军事力量掌握了湘西的军政大权,并力行“乡自治”,在“教育、实业、慈善、团务”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本文即以此为考察对象,主要依据现存的档案材料、本人文集及今人的研究成果,从地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总结陈渠珍社会治理措施及特征。陈渠珍治理湘西以“保境息民”为旗帜,提出了“乡自治”的施政计划。他首先对湘西进行了政治整顿,作为其社会治理的领导、执行机构。他依据其自治总纲《十县联合乡自治全案》重新规划了从上至下的一整套政治运行机制。他还通过剿抚并用的手段消除湘西猖獗的匪患,在创造一个良好施政环境的同时也加强了统治合法性。随后,他着手施行其诸项社会治理措施,主要体现在发展经济、社会救助、兴办文教三方面。发展经济涉及农、工、商、金融诸领域,其手段或是对旧制度进行因革损益,或是“与时俱进”地引进新式技术、制度与机构。社会救助包含建立社仓、兴办救荒性质的当铺、设立因利局和储备粮食四方面,大多沿袭了往日的做法。他又大力发展文教事业,对湘西教育进行了一场大变革,既为陈渠珍的统治提供了人才供给,又为湘西的现代化培养了人才。其治理的实际效果,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局限之处。陈渠珍在湘西重建统治秩序,迅速使湘西社会趋于安定。其社会治理的局限之处,可以概括为以暴力手段推进社会治理,利用军队生产、走私鸦片,军队管理松疏,“地缘性”的任用制和未真正实现民主化五方面。对其社会治理局限性的总结和认识,有助于当代借鉴。

罗奥[6](2017)在《《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青团自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它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冲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前列,成为党的得力助手。在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都充分发挥其政治宣传功能。它团结青年,教育青年,为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革命者和建设人才。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是处于不断调整、改进中。新世纪以来,社会更加开放,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共青团面临组织弱化的困境。于此,共青团亟须学习新的宣传理念,改进政治宣传工作,推动团的全面改革,提高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研究对共青团政治宣传演进过程进行了详实研究,其中: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海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等几方面内容。第一章研究了中国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的历史与现状。本章主要回顾了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和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共青团政治宣传与中国革命、建设之间的关系,并从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创办过程与发展过程中梳理出其政治宣传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中国青年报》所发表的社论总述:笔者梳理、统计并简要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总体情况。其主要包括对《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中国青年报》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和《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数量与分布情况等的分析。第三章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笔者梳理、分析、比较了建国头十七年时期、极“左”时期、1978—2000年、2000—2013年四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分布特点、社论的内容特点和社论的语言风格特点等。第四章讨论了《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之间的关系。首先,本研究梳理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直接转载中央党报和地方党报的情况。具体包括转载社论的数量、话题和发表的时间等。其次,笔者对比研究了针对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和党报社论的异同,具体包括事件的话题、社论语言风格等。第五章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展望:总结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政治宣传理论滞后、宣传主题单调、服务意识淡薄、宣传载体单一等。根据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发展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推进共青团政治宣传大众化;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去推进共青团组织改革;充分依托新媒体技术,广泛开辟宣传渠道。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结论作出概括。

曹伴好[7](2016)在《致敬,共同筑梦教育的人们!——写在首届“感动江西十大教育年度人物”评选揭晓之际》文中认为当送爽的金风拂过收获的大地,琅琅的书声又响彻美丽的校园;当桌上的台历再次翻到了九月开学季,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教师节——一个让人心怀感激心存感恩的美好节日。每年的此刻,阳光打在我们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的心头,总有一些与教育与校园与成长相关的记忆让我们珍藏和铭记,总有一些与之相关的人和事令我们崇敬和感动。诚然,令人崇敬和感动的,不只有教师,还有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人们!

李雅静[8](2016)在《“文革”时期标语研究》文中提出标语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社会用语之一,具有宣传性、公开性、时代性等特点。自标语形成开始,每个时代的标语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文革”时期的标语,因其独特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环境,造就了其暴力、幼稚、单一等特点。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陈述了标语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的选题依据、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目标,并对“文革”时期标语的来源进行了分类。第二部分对“文革”时期标语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前半部分是按照性质进行划分,后半部分则根据功能不同进行区别。第三部分是对“文革”时期标语的词汇分析,主要分析了“文革”时期标语中的高频词和新词语的使用情况。第四部分是对“文革”时期标语的语法分析,主要包括了标语结构样式、结构关系类型、语气类型和语义作用。其中语义作用着重强调了“文革”时期标语的意义和简省、重复。第五部分是对“文革”时期标语的修辞分析,分别对语音修辞和修辞格的使用进行了分析。前者包括了音节匀称、四字格的广泛使用、平仄相间和韵脚和谐;后者则是对“文革”时期标语中使用的修辞格进行了罗列。第六部分主要从词汇、语法和修辞三个方面对“文革”时期标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刘丽娜[9](2013)在《圆梦中国 德耀中华——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活动新闻综述》文中提出2013年9月26日,在全国各界群众正以高涨、饱满的政治热情投身到迎国庆的实际行动中的时候,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举办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活动。26日下午,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在京西宾馆会议楼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军委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会见了第四届道

周洪林[10](2011)在《献给教师节的灯谜》文中研究表明1.祝全国的老师节日快乐(打《红楼梦》人名一)2.举国欢度第27个教师节(打成语一)3.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致敬(打我国足球运动员名一)4.为辛勤的园丁庆功嘉奖(打军事用语一)5.拜师(打礼貌用语一)

二、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致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致敬!(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及功能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概念结构模型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功能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功能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职业观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实施
        (二)推动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
        (三)助力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深化改革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方向与要求
        (一)根本方向:培育“四有”好老师
        (二)职责要求:做好“四个引路人”
第三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现状实证分析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问卷编制及使用
        (一)编制目的
        (二)编制方法
        (三)编制过程
        (四)问卷使用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分析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当前的积极方面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有待完善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
        (四)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合力结构尚未形成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弱化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原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及教育有效性不足
        (二)学生原因:师范生职业理想塑造自觉性差
        (三)国家原因:薪酬待遇及社会保障不佳
        (四)社会原因:社会价值观影响及就业形势压力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工作原则调适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原则
        (二)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原则
        (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原则
        (四)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原则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
        (一)政治信仰与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师职业认知教育
        (三)教师职业认同教育
        (四)教师职业情感教育
        (五)教师从教信念教育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践举措探索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选择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对策提升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机制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提纲》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正式版)》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新时代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新时代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概述
    2.1 劳动的相关概念
        2.1.1 劳动
        2.1.2 劳动观
        2.1.3 劳动观教育
        2.1.4 大学生劳动观教育
    2.2 劳动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2.2.1 劳动本质论的教育
        2.2.2 劳动价值观的教育
        2.2.3 劳动精神的教育
        2.2.4 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
    2.3 劳动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教育的有关论述
        2.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观教育的有关论述
        2.3.3 党的领导人劳动观教育的有关论述
    2.4 加强新时代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2.4.1 有助于实现新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4.2 有助于新疆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4.3 有助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
        2.4.4 有助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4.5 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新时代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现状调查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3.1.2 访谈的基本情况
    3.2 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取得的成效
        3.2.1 劳动观教育形式日益增多
        3.2.2 大学生劳动意识逐渐提高
        3.2.3 大学生劳动实践的能力逐渐增强
    3.3 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高校重视程度不足
        3.3.2 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
        3.3.3 劳动实践途径单一
        3.3.4 平台和载体未搭建完善
        3.3.5 大学生劳动观存在偏差
    3.4 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社会因素的影响
        3.4.2 学校教育的偏差
        3.4.3 家庭教育的弱化
        3.4.4 学生知行脱节
4.加强新时代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对策
    4.1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1.1 全社会共同关心劳动观教育
        4.1.2 发挥劳动模范示范作用
        4.1.3 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
        4.1.4 提供丰富安全的实习、就业资源
    4.2 加大高校劳动观教育的力度
        4.2.1 树立高校劳动观教育的理念
        4.2.2 充实高校劳动观教育内容
        4.2.3 拓宽劳动观教育实践渠道
        4.2.4 丰富劳动观教育平台和载体
    4.3 奠定家庭劳动观教育的基础
        4.3.1 树立科学的劳动观教育理念
        4.3.2 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
        4.3.3 养成家庭劳动习惯
    4.4 促进学生劳动养成的自我教育
        4.4.1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4.4.2 培养尊重劳动的真挚情感
        4.4.3 自觉磨练意志
        4.4.4 积极投身劳动实践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致谢

(4)从红色题材视角解读招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领域的创新点
第2章 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历史沿革
    2.1 红色题材的界定及相关概念的阐释
        2.1.1 红色题材的界定
        2.1.2 招贴的定义
    2.2 宣传画初具规模(1919-1937)
    2.3 战火中的重生(1937-1949)
    2.4 蓬勃发展中的经典(1949-1966)
    2.5 步入全盛时期(1966-1976)
    2.6 改革浪潮的洗礼(1978-至今)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影响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因素分析
    3.1 时事政治的变化和经济形势的波动
    3.2 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改革
        3.2.1 木刻版画影响因素的分析
        3.2.2 油画影响因素的分析
    3.3 审美需求的多样性
    3.4 国外招贴设计的引进与学习
        3.4.1 苏联招贴设计的研习
        3.4.2 波兰招贴设计的借鉴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分析
    4.1 图形表达的探析
        4.1.1 健硕硬朗的人物形象
        4.1.2 美好寓意事物的采用
        4.1.3 五角星和国旗等图形的运用
    4.2 文字诉求的诠释
        4.2.1 朴实明了
        4.2.2 简洁有力
        4.2.3 生动明快
    4.3 色彩运用的表达
        4.3.1 红色的视觉冲击力
        4.3.2 绿色的心灵慰藉
    4.4 构图方式的解构
        4.4.1 稳定的三角式
        4.4.2 平衡的T形式
        4.4.3 充盈的全景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价值解读
    5.1 艺术价值
        5.1.1 审美价值
        5.1.2 艺术地位
        5.1.3 艺术影响
    5.2 历史价值
        5.2.1 信息载体
        5.2.2 史料佐证
    5.3 人文价值
        5.3.1 文化介质
        5.3.2 情感关怀
        5.3.3 精神传承
    5.4 经济价值
        5.4.1 市场审美需求
        5.4.2 收藏市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红色题材招贴设计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6.1 红色题材招贴设计元素在现代设计的应用
        6.1.1 招贴设计上的体现
        6.1.2 包装设计上的嵌入
        6.1.3 插画设计上的运用
        6.1.4 日用品设计上的再现
    6.2 红色题材招贴设计的展望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陈渠珍与湘西社会治理研究(1920-193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有关于社会治理的研究
        二、关于陈渠珍社会治理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特色与创新之处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四、论文写作框架
    第四节 陈渠珍生平回溯
第二章 民国初期的湘西社会
    第一节 政府力量减弱,地方力量增强
    第二节 匪患猖獗,湘西社会失序
    第三节 民众生活困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陈渠珍社会治理措施
    第一节 整顿政治与保境息民
        一、政治整顿及管理机构设置
        二、肃清匪患
    第二节 发展经济
        一、发展农业
        二、发展工业
        三、发展商业
        四、发展金融业
    第三节 社会救助
        一、建立社仓
        二、兴办救荒性质的当铺
        三、设立因利局
        四、储备粮食
    第四节 兴办文教
        一、晚清、民国时的湘西文教状况
        二、陈渠珍发展文化教育的措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陈渠珍社会治理的实际效果
    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积极方面
        一、湘西地方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二、促进了湘西现代文明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治理的局限之处
        一、以暴力手段推进社会治理
        二、利用军队生产、走私鸦片
        三、军队管理松疏
        四、“地缘性”任用制
        五、未真正实现“民主化”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海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
    第一节 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
        一、政治宣传与革命运动
        二、共青团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三、共青团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宣传
    第二节 中国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
        一、出版先进刊物与共青团机关刊物的创办
        二、共青团机关刊的演进与发展
        三、《中国青年报》的创刊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简述
        一、中国青年报社的成立与发展
        二、中国青年报社的领导体制简述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总述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
        一、社论总量统计
        二、社论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中国青年报》转载社论数量与分布
        一、社论总转载量及其分布
        二、转载《人民日报》社论数量与分布
        三、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与分布
        一、话题分类依据概述
        二、社论话题与分布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
    第一节 社论话题分布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二节 社论内容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三节 社论语言风格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
    第一节 直接转载党报
        一、转载中央党报
        二、转载地方党报
    第二节 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的比较研究
        一、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话题比较
        二、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语言风格比较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及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
    第一节 政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共青团政治宣传理论滞后
        二、多元价值观时代,宣传主题单调
        三、服务青年意识淡薄
        四、宣传载体单一,与青年互动缺失
    第二节 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建议
        一、积极开拓思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
        二、贴近青年,推进《中国青年报》社论政治宣传的大众化
        三、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引导共青团自身改革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广开政治宣传渠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2年—1966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附录二:1979年—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文革”时期标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文革语言”研究概况
        1.2.2 标语研究概况
    1.3 标语的界定
        1.3.1 标语的定义
        1.3.2 标语与口号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5“文革”时期标语来源
        1.5.1 领袖人物
        1.5.2 组织机构
        1.5.3 会议宣传
        1.5.4 人民群众
第2章“文革”时期标语的类型
    2.1 按性质分类
        2.1.1 政治性标语
        2.1.2 军事性标语
        2.1.3 科教文艺性标语
    2.2 按功能分类
        2.2.1 祝颂类
        2.2.2 激励类
        2.2.3 威胁类
        2.2.4 警示类
        2.2.5 反对类
    2.3 小结
        2.3.1“文革”时期标语使用范围的不平衡
        2.3.2“文革”时期标语部分功能的合法化
第3章“文革”时期标语的词汇分析
    3.1 高频词使用情况分析
    3.2 新词语使用情况分析
第4章“文革”时期标语的语法分析
    4.1 标语结构样式
        4.1.1 单句式
        4.1.2 对举式
        4.1.3 并列式
        4.1.4 排比式
    4.2 结构关系类型
        4.2.1 主谓结构
        4.2.2 动宾结构
        4.2.3 偏正结构
        4.2.4 中补结构
        4.2.5 联合结构
        4.2.6 混合结构
    4.3 句子语气类型
        4.3.1 陈述式
        4.3.2 祈使式
        4.3.3 感叹式
    4.4“文革”标语的语义作用
        4.4.1“文革”标语的意义
        4.4.2“文革”标语的简省与重复
第5章“文革”时期标语的修辞分析
    5.1 语音修辞
        5.1.1 音节的匀称
        5.1.2 四字格的广泛使用
        5.1.3 平仄相间
        5.1.4 韵脚和谐
    5.2 修辞格使用分析
        5.2.1 比喻
        5.2.2 排比
        5.2.3 对偶
        5.2.4 反复
        5.2.5 其他修辞格
第6章“文革”时期标语的特点及原因
    6.1“文革”时期标语的特点
        6.1.1 词汇特点
        6.1.2 语法特点
        6.1.3 修辞特点
    6.2“文革”时期标语特点形成的原因
        6.2.1 政治生活对标语的影响
        6.2.2 经济发展对标语的影响
        6.2.3 社会心理对标语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致敬!(论文参考文献)

  • [1]抗美援朝运动中川北区宣传动员研究 ——以《川北日报》为中心[D]. 龚倩.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D]. 李辉.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新时代新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D]. 肖玲.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4]从红色题材视角解读招贴设计[D]. 魏丽娟.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5]陈渠珍与湘西社会治理研究(1920-1935)[D]. 黄公舒. 吉首大学, 2017(03)
  • [6]《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D]. 罗奥.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7]致敬,共同筑梦教育的人们!——写在首届“感动江西十大教育年度人物”评选揭晓之际[J]. 曹伴好. 江西教育, 2016(25)
  • [8]“文革”时期标语研究[D]. 李雅静. 河北大学, 2016(03)
  • [9]圆梦中国 德耀中华——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活动新闻综述[J]. 刘丽娜. 职业技术, 2013(10)
  • [10]献给教师节的灯谜[J]. 周洪林. 老同志之友, 2011(18)

标签:;  ;  ;  ;  ;  

向光荣的人民老师致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