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例妊娠合并血液病围产期管理

52例妊娠合并血液病围产期管理

一、妊娠合并血液病52例围生期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建[1](2021)在《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初步探讨我国孕产妇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2.通过检索孕产妇DVT预防与管理有关的文献,以找寻孕产妇发生DVT的最佳证据,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通过德尔菲法对方案条目进行修订,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研究方法:1.在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EBSCO、Ovid、Wanfang、CNKI、CBM、VIP等数据库中检索。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5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探讨我国孕产妇DVT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再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2.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Ovid、EBSCO、CNKI等数据库及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苏格兰临床网站(SIGN)、国际指南协作网(GIN)等循证指南网站中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6月发表的与孕产妇静脉血栓预防和管理有关的指南及其他类型文献。按照已制定的纳排标准对指南及其他类型文献进行筛选。使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GREEⅡ)对指南进行评价,使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版)制定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对其他类型文献进行独立评价,包括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和原始文献。找寻孕产妇DVT护理预防的最佳证据,并参考Meta分析中的危险因素,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3.邀请20名专家对本研究初步构建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进行评价。第一轮专家函询后,经本课题研究小组讨论后对条目进行调整,确立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共经过两轮专家函询,进而完善方案内容。研究结果:1.共纳入12篇研究进行Meta分析,其中有10种危险因素纳入Meta分析。纳入的危险因素有:(1)双胎或多胎(P<0.001);(2)年龄≥35岁(P=0.13)(3)妊娠期高血压(P<0.001);(4)卧床时间≥3d(P<0.001);(5)妊娠期糖尿病(P<0.001);(6)血栓史(P<0.001);(7)产后出血(P<0.001);(8)剖宫产(P<0.001);(9)子痫(P<0.001);(10)BMI(P=0.005)。2.在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的初步构建中共纳入73篇文献。其中Ⅰ级证据9篇,Ⅱ级证据29篇,Ⅲ级证据30篇,Ⅳ级证据5篇。最终初步构建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包括4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59个三级条目。3.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后删除三级条目8条,修改三级条目8条,最终确立了三级共48个条目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85%,提出建议比率为52.9%;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100%,提出建议比率23.5%。第一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CV)在0.10~0.37范围内,专家权威系数为0.830,协调系数为0.25、0.22,显着性检验结果为P值均<0.05;第二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CV)在0.09~0.36范围内,专家权威系数为0.838,协调系数为0.23、0.21,显着性检验结果为P值均<0.05。研究结论:1.我国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有双胎或多胎、妊娠期高血压、卧床时间≥3d、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史、产后出血、剖宫产等;本研究Meta分析尚不能表明年龄≥35岁是我国孕产妇合并DVT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我国国情并符合实际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共包含4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48个三级条目。专家函询结果具有可靠性,对临床实践具有参考及指导作用。

李小霞[2](2021)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因素及并发症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入选研究的57例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新生儿ARDS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治疗及并发症并进行分析,提高对新生儿ARDS的早期识别、预防及干预,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并对于今后开展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按照新生儿ARDS蒙特勒标准,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份本中心筛选出57例ARDS患儿临床资料,对一般因素、临床特征、治疗及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1.胎龄、出生体质量、产前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剖宫产、男性、宫内感染、出生窒息、败血症、SNAPPE-Ⅱ评分、胎膜早破、孕母上呼吸道感染、孕母贫血、妊娠期糖尿病、胎粪吸入、妊娠期高血压、前置胎盘、绒毛膜羊膜炎可能是新生儿ARDS发病的高危因素,发病人群以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为主,Logisic回归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质量、SNAPPE-Ⅱ评分、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与新生儿ARDS发病相关。2.跟同期NRDS相比,ARDS患儿组Lac、Fi O2及MAP升高(P<0.05),而Pa O2、Sp O2(P<0.05)降低。3.重度ARDS患儿相对同期ARDS组占比较高,重度ARDS患儿有创通气率显着高于同期NRDS组(P<0.05)。4.新生儿ARDS的常见并发症有肺动脉高压、颅内出血、肺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NRDS组(p<0.05),病死率较高。结论1.胎龄、出生体质量、SNAPPE-Ⅱ评分、胎膜早破、宫内感染是新生儿ARDS发病的高危因素。2.新生儿ARDS常见的并发症有肺动脉高压、颅内出血、肺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NRDS组,且病死率较高。3.ARDS患儿的疾病严重程度多为重度,重度ARDS患儿有创通气率显着高于同期NRDS组。

陈晓[3](2020)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疾病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二胎政策改变后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疾病病因构成、诊断、治疗及母儿妊娠结局的变化,研究对该类孕妇进行对应的围产期管理,从而有助于改善母婴结局。方法:1.选取2015.01——2019.12间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妇产科检查并分娩、符合妊娠期血小板减少诊断标准的孕妇31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按照血小板减少的水平对其进行分组,分别为——I组轻度血小板减少组(50×109/l<PLT<100×109/l):195例,II组中度血小板减少组(30×109/l<PLT≤50×109/l):74例,III组重度血小板减少组(PLT≤30×109/l):41例。另外选取同时期,血小板正常、健康孕妇100例作为对照IV组。分别收集相关数据,孕妇情况包括年龄、孕次、产次、单/双胎、孕期低值PLT、分娩前PLT、凝血功能四项、D-二聚体、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以及发病病因、出血症状、相关治疗、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情况、产后42天PLT、恶露、产褥感染率,新生儿情况包括出生体重、Apgar评分、早产率、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情况、治疗情况及新生儿转科情况。2.运用软件SPSS23.0对组间各个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孕妇的一般资料中,四组间在年龄、孕次、产次、单/双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出血症状的发生率:III组>II组>I组,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病因分析中,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G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其他病因及病因不明分别占68.39%、8.39%、5.81%、6.45%及10.96%,在其他病因中,以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居多数占35%,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占25%,余下的较少见的有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及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ndif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UCTD)。3.各组间病因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三组间不同病因的分布情况,GT:I组>II组>II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TP:III组>II组>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DP:III组>II组>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病因:III组>II组>I组,仅I组与其他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因不明:III组>II组>I组,其中I组与III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各组间凝血功能四项(PT、TT、APTT及FIB)、D-二聚体及Hb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各组间孕期血小板低值的平均值:I组>II组>II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回顾性分析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孕期治疗,对比三组的治疗率:III组>II组>I组,血小板减少程度越重治疗率越高,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例中89.03%孕妇的诊断明确,治疗主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212例GT患者中,94.81%妊娠至足月,16例分娩前因血小板低于50×109/l而进行输注血小板治疗。26例ITP患者23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等)、免疫球蛋白治疗,部分因血小板极度减少而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88.46%患者妊娠至孕足月;18例HDP患者均接受治疗,治疗围绕降压(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片等)、解痉(硫酸镁)、补充白蛋白等,22.22%的孕妇因治疗效果欠佳而提前终止妊娠;16例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孕妇,13例接受了抗风湿免疫治疗(芬乐、泼尼松、环孢素、阿司匹林、肝素等),分娩前血小板低者也进行输注血小板治疗。6.在孕妇分娩结局中,各组间产后出血率、产后42天恶露干净率及产褥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产后42天血小板恢复率:I组>II组>III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平均分娩孕周:IV组>II组>I组>III组,其中III组与另外三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II、III及IV组的总剖宫产率为49.74%、67.57%、90.24%及40%,其中以血小板为剖宫产指征的剖宫产率分别占1.54%、37.84%及78.05%,III组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其他组,且极大部分以血小板减少作为剖宫产指征,III组与I、II、IV组的差异及II组与IV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在新生儿结局中,四组间新生儿贫血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新生儿早产率:III组>II组>I组>IV组,对比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值:I组>IV组>II组>III组,这两项指标仅III组与其他三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新生儿出生后1’、5’Apgar评分:I、IV组>II、III组,其中1’Apgar评分III组与I、IV组及II与I、IV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Apgar评分III组与其他三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III组(23.81%)>II组(6.67%)>I组(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5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者中14例均为母亲患ITP,有9例是孕期新诊断的ITP患者,ITP孕妇新生儿出现血小板减少占53.85%。除外因早产转儿科,对比新生儿因血小板减少转科率:III组>II组>I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GT、ITP及HDP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疾病最常见的病因,其中ITP导致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概率最高。2.孕期动态监测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同时加强对原发病的监测,血小板减少不是终止妊娠及剖宫产的绝对指征,对这类患者进行严密的围产期管理及分娩监测,可减少剖宫产率。3.ITP特别是孕期诊断的ITP者的新生儿,要特别注意血小板的监测,余病因下孕妇的新生儿可减少不必要的母婴分离及干预。

曾小军[4](2018)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应用指针、疗效及安全性;设计一套适用于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栓栓塞风险评估量表,探索此量表的有效性、安全性。希望总结出一套适宜脊柱外科围术期血栓预防的理想的指导意见。方法:本项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组实施脊柱手术的病例。治疗组(B组):947例,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入院手术,予以术后每日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C组):814例,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收入院手术,术后不使用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病例的伤口引流量、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第二部分,设计一套适用于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栓栓塞RAM,采用这个风险评估量表对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所有脊柱手术患者(A组)围手术期进行风险分层,高风险患者(分值≥4),采用物理措施+药物抗凝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中风险患者(分值=3),仅采取物理措施;低风险患者(分值<3),不采用血栓栓塞的预防措施,但鼓励患者尽早自主活动。重新收集第一部分中的两组病例的相关数据,根据此评估量表对每例患者进行评分,记录三组病例中每位患者评分情况、血栓预防措施的使用情况和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使用血栓预防措施导致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统计分析,了解评分与脊柱手术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关系,并评估这个新的风险评估量表是否能帮助评估脊柱外科手术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中风、心肌梗塞)风险的高与低,检验高危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的血栓预防是否能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评估使用低分子肝素后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否减少,以评价该评分量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相对对照组(C组),治疗组(B组)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组0.21%,对照组1.6%;P=0.002)。在这些并发症中,脑梗塞的发生率降低最为明显(P=0.005)。出血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治疗组相对较高,但两组差异较小(治疗组 1.8%;对照组 0.74%,P=0.051)。2、两两比较,A组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最低(A组0.09%;B组0.21%;C组1.6%;P<0.05)。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的C组中,低风险亚组发生率为0%,中风险亚组发生率为1.6%,高危亚组5.7%。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随着风险等级增高而增加。A组及B组均使用了 LMWH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两组中发生LMWH相关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A组明显较B组低(A组0.09%;B组1.8%;P<0.05),B组中出血并发症主要发生于低危亚组(3.08%)及中危亚组(1.12%)。结论:使用LMWH可显着降低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增加了切口出血,从而增加了发生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的风险。根据新设计的风险评估量表进行风险分层,按风险等级选用血栓预防措施,可提高LMWH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

杨敏,郭志伟,蒋婕[5](2017)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分析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96例,并根据孕期血小板计数分为4组,Ⅰ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为50×109100×109/L,Ⅱ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为30×10950×109/L,Ⅲ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为10×10930×109/L,Ⅳ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比较各组患者的疾病病因、妊娠期并发症及母婴分娩情况。结果 9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病因主要包括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在4组中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及产后出血在4组中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围生儿足月低体重儿,颅内出血以及围生儿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体血小板数目越少,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越高。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复杂,且患者血小板数目越少,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产后出血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比例越高。

林敏,陈捷,黎慧南[6](2016)在《围生期下肢静脉血栓5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57例围生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整理分析本院2001年12月至2014年12月57例围生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系统分析其年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及特征、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特点。结果:围生期下肢静脉血栓好发于2030岁(57.89%);发生于产褥期深静脉血栓(DVT)有42例(73.68%);左侧下肢DVT有31例(54.38%),主要症状为患肢肿胀91.22%、疼痛85.96%、行动不便50.87%;全部均可出现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异常,绝大多数D-二聚体阳性(92.98%)及血纤维蛋白原升高(98.24%)、APTT异常(59.62%)。结论:对围生期血栓疾病高危人群进行干预,以减少围生期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对围生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及时采取以低分子肝素为主的系统抗凝治疗。

王猛[7](2015)在《妇产科高危妊娠管理监护的模式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妇产科高危妊娠管理监护的模式进行分析。方法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共收治2236例产妇,其中将450例高危妊娠产妇设为该研究对象,对其基本病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非高危妊娠产妇做对比,比较围生儿死亡率、剖宫产率等指标。结果经过分析比较后发现,高危妊娠产妇的剖宫产率与围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非高危妊娠产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危妊娠产妇产前做好病情监测,围生期进行科学有效的系统管理与监护,可有效减少母婴病死率,降低剖宫产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扩大医院的影响力。

生启芳,徐承康[8](2011)在《围生期子宫切除术37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围生期子宫切除的原因、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围生期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子宫切除的原因、手术指征、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母婴结局情况,并观察与孕产史的关系。结果 37例围生期子宫切除术手术指征:子宫破裂3例,子宫收缩乏力11例,胎盘早剥7例,前置胎盘5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例,子宫高度水肿2例,宫腔严重感染2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2例,妊娠合并血液病2例。初产妇子宫切除率(0.25%)明显低于经产妇(0.89%)(χ2=13.18,P<0.01),有剖宫产史子宫切除率(3.16%)明显高于有阴道分娩史(0.53%)(χ2=38.95,P< 0.01)。术后并发失血性休克8例、腹膜炎1例、贫血10例、重度子痫前期2例、切口感染1例;死胎5例,活婴32例。结论围生期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指征多为胎盘因素,孕产史可影响围生期子宫切除率。

宋安林,刘云志,唐任宽,黄伟,杨明,朱素敏,朱英,赵鹏,李剑波[9](2010)在《120例围生期妇女、婴儿死亡导致医疗纠纷案例分析报告》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分析各相关因素对围生期妇女、婴儿死亡的影响,对引起死亡及导致医疗纠纷的原因进行总结。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法医教研室2000~2009年解剖医疗纠纷案例中围生期死亡妇女、婴儿共120例,其中妇女72例,婴儿48例。统计内容包括:尸检数量、死亡原因、死亡时间、医院级别、分娩方式、产前疾病、临床诊断与尸检诊断符合情况等。结果:①围生期妇女、婴儿死亡导致医疗纠纷主要集中在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②各级医院围生儿组的平均误诊率为77.1%,远高于妇女组的误诊率:40.3%;③发生医疗纠纷的围生期死亡妇女年龄偏高,平均年龄30.5岁,大于28岁的占65.3%;④发生医疗纠纷的围生期死亡妇女职业主要为农民和无业,分别占62%和17%;⑤75%的死亡妇女为高危妊娠,其高危因素的前3位依次是:妊娠合并症、妊娠异常和分娩异常;⑥发生医疗纠纷的围生期妇女死亡原因前5位依次是: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严重感染、肺动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死亡时间的3个高峰期为:进入产程~分娩结束、分娩结束~产后6h、产后12h~产后24h;⑦发生医疗纠纷的围生期婴儿死亡原因前4位依次为:肺部因素、脐带因素、胎盘因素和产程因素,其中进入产程~出生48h是婴儿死亡的高峰期,占婴儿总死亡例数的77.1%。结论:医疗条件、高危妊娠、治疗抢救是否及时有效是影响围生期妇女、婴儿死亡的重要因素。提高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医疗条件,增强其处理围生期妇女高危妊娠、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围生儿肺部因素和脐带因素的能力,是降低重庆地区围生期妇女、婴儿死亡率及其导致的医疗纠纷发生率的关键。

史惠蓉,赵先兰,王雅莉[10](2000)在《妊娠合并血液病52例围生期处理》文中研究说明

二、妊娠合并血液病52例围生期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妊娠合并血液病52例围生期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孕产妇合并DVT的流行病学特征
        1.1.2 孕产妇合并DVT的发病原因
        1.1.3 孕产妇合并DVT的诊断
        1.1.4 孕产妇合并DVT的治疗方式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1.3.2 循证护理学(Evidence-based nursing,EBN)
        1.3.3 德尔菲法
    1.4 研究目的
第2章 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1.2 文献检索策略
        2.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2.1.4 文献质量评价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筛选流程及检索结果
        2.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2.2.3 异质性检验
        2.2.4 Meta分析结果
        2.2.5 敏感性分析
        2.2.6 发表偏倚
    2.3 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讨论
    2.4 Meta分析的局限性与展望
第3章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3.1 循证指南检索步骤及策略
        3.1.1 检索数据库
        3.1.2 检索策略
        3.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3.1.4 指南资料提取
        3.1.5 指南质量评价
        3.1.6 结果
        3.1.7 结论及对下一步研究启示
    3.2 原始文献及系统评价等的检索步骤及策略
        3.2.1 检索数据库
        3.2.2 检索策略
        3.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3.2.4 文献筛选步骤
        3.2.5 文献检索结果
        3.2.6 文献质量评价
        3.2.7 文献资料提取与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文献的一般特征
        3.3.2 文献证据整合结果
第4章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4.1 研究目的
    4.2 专家函询步骤
        4.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4.2.2 形成专家函询问卷
        4.2.3 函询专家遴选
        4.2.4 专家函询过程
        4.2.5 条目修订原则
        4.2.6 统计学分析
        4.2.7 质量控制
    4.3 研究结果
        4.3.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4.3.2 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
        4.3.3 函询专家的权威程度
        4.3.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3.5 第一轮函询情况
        4.3.6 第二轮函询情况
        4.3.7 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4.4 讨论
        4.4.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4.4.2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4.4.3 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的意义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因素及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综合防治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3)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疾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与分组
    2.统计学方法
    3.相关诊断标准
(三)结果
    1.Ⅰ、Ⅱ、Ⅲ及Ⅳ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
    2.Ⅰ、Ⅱ、Ⅲ组间病因分析
    3.Ⅰ、Ⅱ、Ⅲ及Ⅳ组间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4.Ⅰ、Ⅱ及Ⅲ组孕期治疗的比较
    5.Ⅰ、Ⅱ、Ⅲ及Ⅳ组间母婴结局的比较
(四)讨论
    1.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分析
    2.孕期管理
    3.分娩期及产后管理
    4.新生儿结局及管理
    5.产妇分娩后结局
    6.不足与展望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生期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血栓栓塞”的来源应包括“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
    2. 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危害
    3. 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4. 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的机理与风险
    5. 个体化评估后使用抗凝药物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使用和不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个体化评估后选择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1. 血栓栓塞的发生与发展
    2. 静脉血栓
    3. 动脉血栓栓塞
    4. 脊柱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血栓栓塞
    5. 总结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分析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分组
    1.3 诊断标准
        1.3.1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7]
        1.3.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
        1.3.3 系统性红斑狼疮[9]
        1.3.4 其他疾病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
    2.2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并发症及分娩情况
    2.3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围生儿情况比较
3 讨论

(6)围生期下肢静脉血栓5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妇产科高危妊娠管理监护的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高危因素分析
    2.2 高危因素发现时间分析
    2.3 分娩方式分析
    2.4 产妇与围生儿死亡分析
3 讨论

(9)120例围生期妇女、婴儿死亡导致医疗纠纷案例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选材条件
        1.2.2 分组方法
        1.2.3 统计内容
        1.2.4 医院情况统计标准
        1.2.5 临床诊断与尸检病理诊断符合的标准
        1.2.6 高危妊娠
        1.2.7 高危因素统计
        1.2.8 围生儿组围生儿死亡时间的分组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围生期妇女、婴儿死亡导致医疗纠纷案例逐年分布情况
    2.2 妇女组
        2.2.1 围生期妇女死亡导致医疗纠纷案例中死亡妇女的一般情况
        2.2.2 死亡原因
        2.2.3 产后大出血
        2.2.4 羊水栓塞
        2.2.5 高危因素
    2.3 围生儿组
        2.3.1 围生期婴儿死亡导致医疗纠纷案例中死亡婴儿的一般情况
        2.3.2 死亡原因
        2.3.3 死亡时间
        2.3.4 围生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在围生儿死亡导致医疗纠
3 讨论

四、妊娠合并血液病52例围生期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D]. 张华建. 南昌大学, 2021(01)
  • [2]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因素及并发症的临床分析[D]. 李小霞.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3]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疾病的临床分析[D]. 陈晓.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4]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D]. 曾小军. 武汉大学, 2018(01)
  • [5]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分析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J]. 杨敏,郭志伟,蒋婕. 中国妇幼保健, 2017(06)
  • [6]围生期下肢静脉血栓57例临床分析[J]. 林敏,陈捷,黎慧南.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10)
  • [7]妇产科高危妊娠管理监护的模式分析[J]. 王猛. 中国卫生产业, 2015(28)
  • [8]围生期子宫切除术37例临床分析[J]. 生启芳,徐承康. 中国基层医药, 2011(23)
  • [9]120例围生期妇女、婴儿死亡导致医疗纠纷案例分析报告[J]. 宋安林,刘云志,唐任宽,黄伟,杨明,朱素敏,朱英,赵鹏,李剑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0(05)
  • [10]妊娠合并血液病52例围生期处理[J]. 史惠蓉,赵先兰,王雅莉.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2000(01)

标签:;  ;  ;  ;  ;  

52例妊娠合并血液病围产期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