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小组合作教学 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王林英[1](2021)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特别需要进行体质方面的关注。该文认为,就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来说,虽然很多体育教师非常注重课堂目标的实现与完成,但是,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会降低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需要凸显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深入了解学生的运动差异,以专业的手段帮助带动学生的运动兴趣,改变学生运动的传统思维,让小组合作教学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和独特作用。
朱宝康,罗苡芊,毛安苏,袁一楠,庞佳,沈雯洁,陈正海,吴艳玲,王立洋,陈宸[2](2021)在《学科教学中的“五育融合”(笔谈)》文中指出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同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明确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如何通过学科教学实施"五育融合",在扬州大学潘洪建教授的主持下,作者们结合不同学科实际,以某单元或课文为例,展开了具体而微的讨论。现择优发表,以飨读者。
张一铭[3](2021)在《STAD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社会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山东省福山第一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胡灵慧[4](2021)在《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啦啦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任煜恒[5](2021)在《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散打教学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 ——以上海市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运动教育模式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课程与教学模式,它是以教师直接指导、伙伴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学习方法,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水平学生个性、完整、真实的运动体验。武术散打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伴随着华夏文明的繁衍而发展起来的,支撑这项运动绵亘几千年历史的根源在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随着教育部提倡传统文化进校园,学校开始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散打这项传统的体育项目也逐渐走入众多高校的体育课程之中。武术散打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开枝散叶,逐渐受到许多师生的欢迎。但就目前散打教学开展的状况来看,高校散打面临着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等问题。针对于此,本文将运动教育模式融入普通高校散打教学中,在高校散打教学改革中寻求一条新的思路。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为研究方法,选取上海市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空乘专业2019级散打课程两个班的学生71人作为实验对象,就运动教育模式应用到普通高校散打教学中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影响上较实验前分别有显着性提高,在耐力素质提升上,两个班级均未发现有显着性提升。就整体而言,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上效果基本一致,两者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在对学生散打技能水平提升上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就其提升效果而言,运动教育模式较传统体育教学更具优势。运动教育模式以竞赛为主线,在教学中,学生即是比赛的参与者也是比赛的组织者、执裁者,学生在面对不同阶段的竞赛时可以将技术连贯起来应用在比赛中,在面对终结性评价时就会显得更加游刃有余。(3)在改善学生内部动机上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通过角色扮演等相关形式,在合作和伙伴学习相互结合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学生主观能动性也将进一步提高,对内部动机的激发有着积极价值。(4)应用于高校散打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今后在普通高校散打教学中应用运动教育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就本文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实施运动教育模式时应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进行课程单元的教学设计。教师应选择熟悉的运动项目,在教学应用中会比较得心应手。(2)建议应适当地增加教学课时,延长学生在散打项目上的教学时间,以此为阶段性的比赛做好准备,能够有利于散打技能的应用,同时还要注重体能训练的内容。(3)在比赛上,应通过简化运动规则和改创运动器材、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参与的机会。(4)在应用运动教育模式时,保障学生散打技术学练的同时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合作学习、伙伴学习时,注意各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状态,师生和生生之间相互沟通,避免学生之间矛盾的发生;在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空间的同时也应协调好师生、生生关系。(5)在运动教育模式中,良好的上课规则、课堂常规和操作程序的重要特征是清楚、连贯,教师要不断加强对自身专业的学习,清晰运动教育模式教学的每一环节,当面对教学中突发的教学事故能够及时解决。
王敏[6](2021)在《小学体育课“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 ——以八式太极拳为例》文中提出现基于网络时代下的教育变革与学习活动的深层融合和多样化普及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教育下教学素材、内容资源与学习活动的深层融合;在“翻转课堂”引入小学体育的优势下,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个人角度上在现代学校全新初生期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能够“站住+站稳+站好”讲台,实现自我专业发展“三级跳”;2020庚子鼠年“家庭学堂”线上战“疫”的大契机,为“翻转课堂”八式太极拳线上教学部分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以八式太极拳为教学内容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四程度”、发展学生“四能力”、挖掘学生“四方法”、端正学生“两态度”、达成教学“一效果”,走出一条适用于我校学生的体育翻转课堂之路,同时使自己成为一名有属于自己专业特色风格的创新型教师。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传统体育模式对比以及小学体育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实验对比法选择成都市新都区蚕丛路小学水平二阶段学生进行八式太极拳的实践研究,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安排教学内容以及时间课时,前置性视频和题单、课中内化环节、课后巩固任务打卡,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翻转课堂”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模式运用在小学(水平二)阶段体育课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学生自己掌握学习主动权,课堂“高质量对话”提升了师生、生生亲密关系。第二,“翻转课堂”八式太极拳教学对学生“四程度”有积极作用。学生对太极拳从0到1的这个了解变化过程明显,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程度在不断地提升。第三,“翻转课堂”八式太极拳教学发展了学生“四能力”。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听互取互论互补互促的关系,提升学生学习注意力和专注力,注重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打开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以及竞争精神。第四,“翻转课堂”八式太极拳教学挖掘了学生“四方法”。有个人、小组,有探究、练习,提高学生自主练习和合作练习,使整个班级学习氛围变得十分浓厚,提高整个班级的总体学习成绩。第五,“翻转课堂”八式太极拳教学改变学生“两态度”。学生从被动变成主动,学生会主动参与、积极练习,教师再予以正确的引导的激发,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第六,“翻转课堂”八式太极拳教学达成教学“一效果”。学生能够高质量内化教学内容,教师能够高效率转化教学活动。
刘森[7](2021)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发展身心健康、形成健康体育意识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校体育中,体育课程承担着重要角色。《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我国体育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宏观导向作用,然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与实际体育课堂教学衔接不畅、体育课程改革不够深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落实。体育课程模式是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实施之间的中介,构建和开发具有国际视野、本土特色并适合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模式,对有效实施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课程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原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状况与问题、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要素构成与开发路径、“560体育课程模式”的个案研究等内容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课程模式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模式是贴近课堂教学的模式,而体育课程模式是统筹了多方面因素的整体方案,是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中介。(2)基于课程模式、体育课程模式等相关概念的界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开发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非普适性原则。(3)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在设计和实践中混淆;(2)模式照搬,流于形式;(3)课程设计目的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4)美国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主题鲜明,模式多样化;(2)课程结构丰富,具有可操作性;(3)非普适性,适用于特定的教育环境。(5)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首先要对体育课程模式要素进行分析,其次还需要从课程的角度进行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6)“560体育课程模式”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包括每周五节60分钟的体育课、“导师制+选课制”、“五级竞赛”三大特色,模式的开发具有从问题出发的,与学校教育理念相适应;课程结构的创新与融合;适用范围广泛的特点,十分具有借鉴与研究价值。最后,本文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
刘佳慧[8](2021)在《翻转课堂引入上海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中的教学实验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指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它将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颠倒,课前主张学生观看视频自主学习,课中注重合作探究,促进知识内化,课后巩固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教学模式打破了现有的体育教学环境及授课方式,顺应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本研究深入分析翻转课堂运用于其他体育项目,并设计适合足球项目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改善高校足球教学质量,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今后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实践经验。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实验研究。以上海体育学院2019级两个足球普修班共40名男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前分别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足球技术的测试以及足球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后根据足球技术、足球理论、身体素质等数据的对比,分析翻转课堂对足球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的数据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无明显作用,其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太大差异。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足球技术方面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为提高学生的足球技术和足球教学质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足球理论成绩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原因是,翻转课堂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深化提供了载体,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记忆。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足球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效果。其原因是,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的同时,一边学习足球技术动作,一边掌握该技术的教学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5.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足球学习兴趣五个维度有着积极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此模式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上课形式较为新颖,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有益于足球兴趣的提高。6.在此次实验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说明此模式在高校足球教学中具有开展的价值意义。
石艳[9](2021)在《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排球运动技能、运动动机及团队凝聚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不断进步,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应为学生打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多听取学生意见,与学生共同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运动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SEM)的概念最先由西登托普(Daryl Stedentop)在1982年的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AIESP)会议上提出,该模式是以实战比赛或情景教学为主,技能教学为辅,注重团队合作,赋予学生角色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打破了传统技能教学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的目的: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在高校排球选修课中采用运动教育模式前后,对学生的排球专项运动技能、运动动机和团队凝聚力方面的影响;对比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排球专项运动技能、运动动机和团队凝聚力的影响差异;探究运动教育模式是否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本研究以2个大二年级公共体育课选修班的学生(均为非体育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2019级),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排球运动技能、运动动机和团队凝聚力的影响。研究结论为:(1)在对大学生的排球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技能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排球专项运动技能均有明显的提高,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排球专项运动技能影响效果更为显着。(2)在教学中发现,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技能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运动动机均有提高效果,但运动教育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自主性更为有效,从而对学生的运动动机影响效果更好。(3)在对大学生的排球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技能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团队凝聚力的水平均有促进作用,但运动教育模式比传统技能教学模式的提高效果更明显。(4)相比于传统技能教学模式,运动教育模式更加适合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够有效规避传统教学的枯燥感,更有利于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文君君[10](2021)在《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衡水市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学校各阶段,分阶段有序开展教学,这对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今时代的教育,呈现出信息交融化、多元化发展。因此,在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中,更应结合时代发展,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跨学科探索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多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思维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与参与体育的兴趣,发展运动的能力,培养身心和谐统一的高质量人才。抖空竹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休闲娱乐与健身于一体,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已成为我国非遗体育项目中的代表性运动之一。目前空竹在校园传承多为传统师傅进校园的授课方式,形式较为自由,内容比较随机,方法相对单一,效果参差不齐,使空竹在校园规范化开展出现了瓶颈期。如何突破与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弥补阶段性教学以及寻找传承非遗文化的最佳发展途径,成为当前诸多专家、学者们探讨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空竹为例,引入STSE先进教育理念,进行相关设计,为推动校园空竹的标准化发展提供参考。以初中空竹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研究方法,对空竹领域内的专家、教师及课程教学设计领域的专家、老师进行访谈,了解校园空竹的开展现状以及进行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并以河北衡水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部分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空竹教学实验及问卷发放工作。从学生的空竹学习兴趣与各项测试结果,分析本研究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与实践性。研究结论如下:1.目前校园空竹多在小学阶段开展,选用双轮空竹进行教学。教师多为俱乐部或社会上的教练员,教学目标较为单一,侧重于培养学生空竹运动技能,忽略了对空竹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且缺乏统一、明确的教学目标体系。创新校园空竹教学模式成为当下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发展需求。2.本研究结合STSE教学理念与学生发展特点来制定空竹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并对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进行相关设计,确定了空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方式。3.依据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对衡水德武体育学校初一部分学生进行了空竹教学实验,学生居住地为乡镇级别,年龄在12—14岁,实验结果为:通过空竹课程的学习,学生空竹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活跃程度积极性高;四大主题教育增加了学生对空竹的整体认知;采用《青少年空竹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进行教学与测试,成绩呈现正态分布状态。4.在本研究中,学生对“空竹课堂”的教学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对“空竹课堂”较为满意。其中在“教学内容”、“练习氛围”两方面满意程度最高,在“教师展示”、“教师技能水平”“练习心情愉悦”三方面满意程度次之,在“练习场地”、“空竹测试”、“课堂竞赛”三方面满意程度较差。
二、运用小组合作教学 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小组合作教学 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初中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应用现状 |
2 小组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 |
2.1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
2.2 加强合作互动,实现共同进步 |
2.3 发挥学生智慧,培养运动水平 |
3 初中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方式 |
3.1 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
3.2 丰富内容,突出创新 |
3.3 优化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性 |
3.4 多元评价,总结反思 |
(5)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散打教学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 ——以上海市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
2.1.2 运动教育模式 |
2.2 运动教育模式相关概述 |
2.2.1 运动教育模式发展的历史沿革和理论基础 |
2.2.2 运动教育模式的目的与目标 |
2.2.3 运动教育模式的特征 |
2.2.4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 |
2.2.5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评价 |
2.3 国内运动教育模式的相关研究 |
2.4 关于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的相关研究 |
2.4.1 我国普通高校散打教学的理论研究 |
2.4.2 我国普通高校散打教学的实践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2.1 问卷的设计与制定 |
3.2.2.2 问卷的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
3.2.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3 实验法 |
3.2.3.1 实验对象 |
3.2.3.2 实验时间与地点 |
3.2.3.3 实验假设 |
3.2.3.4 实验变量 |
3.2.3.5 实验步骤 |
3.2.3.6 实验指标确定及测试方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实验设计 |
3.3.1 学情分析 |
3.3.2 运动教育模式下普通高校散打课程教学目标 |
3.3.3 团队联盟小组成员角色分配及职责策略 |
3.3.4 教学评价的设计 |
3.3.5 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过程结构 |
3.3.6 教学课堂常规的设置 |
3.3.7 比赛设计策略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测数据结果与分析 |
4.2 实验后测数据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结果与分析 |
4.2.1.1 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结果分析 |
4.2.1.2 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结果与分析 |
4.2.1.3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身体素质对比结果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散打技能对比结果分析 |
4.2.3 实验后内部动机结果与分析 |
4.2.3.1 对照班实验前后内部动机差异性比较 |
4.2.3.2 实验班实验前后内部动机差异性比较 |
4.2.3.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内部动机差异化对比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6)小学体育课“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 ——以八式太极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信息化教育的“高质量对话” |
1.1.2 “翻转课堂”引入小学体育课堂的优势 |
1.1.3 “站住+站稳+站好”讲台实现自我专业发展“三级跳” |
1.1.4 “家庭学堂”线上战“疫”教学初开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
2.1.1 国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
2.1.2 国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
2.2 “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比较研究 |
2.3 “翻转课堂”在小学体育教学发展趋势研究 |
3 研究对象、方法与步骤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对比法 |
3.3 研究步骤 |
4 研究过程 |
4.1 实验前学生情况分析 |
4.1.1 学生自我评价“四程度”分析 |
4.1.2 学生自我评价“四能力”分析 |
4.1.3 学生自我评价“四方法”分析 |
4.1.4 学生自我评价“两态度”分析 |
4.1.5 学生自我评价“一效果”分析 |
4.2 教学模式设计 |
4.2.1 对照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
4.2.2 实验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4.3 教学内容安排 |
4.4 “翻转课堂”八式太极拳前置性学习设计 |
4.4.1 “翻转课堂”八式太极拳前置性学习视频设计 |
4.4.2 “翻转课堂”八式太极拳前置性学习题单设计 |
4.5 “翻转课堂”八式太极拳课中内化设计 |
4.5.1 “翻转课堂”八式太极拳课中内化内容 |
4.5.2 “翻转课堂”八式太极拳课中内化环节 |
4.6 “翻转课堂”八式太极拳课后巩固设计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翻转课堂”八式太极拳对学生“四程度”的影响 |
5.2 “翻转课堂”八式太极拳对学生“四能力”的影响 |
5.3 “翻转课堂”八式太极拳对学生“四方法”的影响 |
5.4 “翻转课堂”八式太极拳对学生“两态度”的影响 |
5.5 “翻转课堂”八式太极拳对学生“一效果”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小学体育课“翻转课堂”教学的深度 |
6.1.2 自我教学风格的长度、宽度与高度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是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 |
1.1.2 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研究是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之需 |
1.1.3 体育课程模式开发是细化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
1.2.1.1 课程模式的基本理论研究 |
1.2.1.2 课程模式开发研究 |
1.2.2 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
1.2.2.1 国内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
1.2.2.2 国外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个案分析法 |
2.2.4 比较分析法 |
2.2.5 实地调查法 |
2.3 研究思路 |
3 核心概念界定 |
3.1 课程的概念界定 |
3.2 课程模式的概念界定 |
3.3 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概念辨析 |
3.4 体育课程模式与体育教学模式概念辨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状况与问题分析 |
4.1.1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状况 |
4.1.2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现存问题 |
4.2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分析 |
4.2.1 美国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概况 |
4.2.2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特点总结 |
4.2.3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4.3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开发原则、要素构成与开发路径 |
4.3.1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原则 |
4.3.2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要素构成 |
4.3.2.1 体育课程模式要素构成分析 |
4.3.2.2 基于课程角度的整体设计 |
4.3.3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开发路径 |
4.4 “560 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证分析 |
4.4.1 “560 体育课程模式”概况 |
4.4.2 “560 体育课程模式”提出的背景 |
4.4.3 基于课程模式角度的“560 体育课程模式”内容与分析 |
4.4.4 基于课程角度的“560 体育课程模式”的内容设计 |
4.4.5 对“560 体育课程模式”的评述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部分实地调查记录 |
附录2 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体育课选课方法 |
附录3 访谈问卷 |
致谢 |
(8)翻转课堂引入上海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中的教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
1.1.2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
1.1.3 翻转课堂在足球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教学模式 |
2.1.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2.2 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翻转课堂的起源与发展 |
2.2.2 国内翻转课堂的发展与研究趋势 |
2.2.3 翻转课堂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
2.2.4 翻转课堂在足球教学中的研究 |
2.3 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
2.3.1 自主学习理论 |
2.3.2 掌握学习理论 |
2.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4 混合式学习理论 |
2.4 总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足球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 |
4.1 教学实验的设计 |
4.1.1 实验对象分析 |
4.1.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
4.1.3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
4.1.4 实验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
4.2 教学实验的实施 |
4.2.1 实验目的 |
4.2.2 实验对象 |
4.2.3 实验时间地点 |
4.2.4 实验假设 |
4.2.5 实验步骤 |
4.2.6 实验变量控制 |
4.3 实验指标的选取与考核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各项指标结果与分析 |
5.1.1 身体素质前测结果与分析 |
5.1.2 足球技术水平前测结果与分析 |
5.1.3 足球学习兴趣前测结果与分析 |
5.2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各项指标结果与分析 |
5.2.1 身体素质后测结果与分析 |
5.2.2 足球技术水平后测结果与分析 |
5.2.3 足球理论成绩后测结果与分析 |
5.2.4 足球实践教学后测结果与分析 |
5.2.5 足球学习兴趣后测结果与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7.1 研究创新点 |
7.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大学生足球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
附录2 |
附录3 专家效度评价问卷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致谢 |
(9)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排球运动技能、运动动机及团队凝聚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运动教育模式 |
2.1.2 传统技能教学模式 |
2.1.3 运动技能 |
2.1.4 运动动机 |
2.1.5 团队凝聚力 |
2.2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原理 |
2.3 运动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 |
2.4 国内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 |
2.4.1 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
2.4.2 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
2.5 国外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 |
2.5.1 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
2.5.2 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
2.6 文献小结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教学实验法 |
3.2.1 实验目的 |
3.2.2 实验对象及方法 |
3.2.3 实验时间和地点 |
3.2.4 实验设计 |
3.3 问卷调查法 |
3.3.1 测量工具 |
3.3.2 调查对象 |
3.3.3 发放与回收过程 |
3.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实验前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各项指标测试结果 |
4.1.1 实验前对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排球运动技能测试结果 |
4.1.2 实验前对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运动动机测试结果 |
4.1.3 实验前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团队凝聚力测试结果 |
4.2 两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
4.2.1 实验前后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排球运动技能的变化 |
4.2.2 实验前后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运动动机的变化 |
4.2.3 实验前后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团队凝聚力的变化 |
4.3 实验后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各项指标的差异 |
4.3.1 实验后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排球运动技能测试的差异 |
4.3.2 实验后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运动动机测试的差异 |
4.3.4 实验后运动教育模式组和传统技能教学组学生团队凝聚力测试的差异 |
5 讨论与分析 |
5.1 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排球运动技能的影响 |
5.2 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运动动机的影响 |
5.3 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团队凝聚力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衡水市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
1.1.2 推进空竹进校园的需要 |
1.1.3 实行“新课改”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假设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2.1.1 关于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
2.1.2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 |
2.1.3 关于体育学习兴趣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空竹文化的相关研究 |
2.2.1 关于空竹的相关历史文化演绎 |
2.2.2 关于空竹健身作用的相关研究 |
2.2.3 关于空竹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STSE教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
2.3.1 关于STSE教育的起源 |
2.3.2 关于STSE理念的实践应用研究 |
2.4 理论基础 |
2.4.1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
2.4.2 掌握学习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据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 |
4.1.1 学情分析 |
4.1.2 STSE理念下的空竹教学优势分析 |
4.1.3 空竹课程设计 |
4.2 初中生空竹教学实验结果 |
4.2.1 空竹课堂实验基本信息 |
4.2.2 初中生空竹学习兴趣实验情况 |
4.2.3 空竹课堂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
4.2.4 空竹动作技能掌握情况 |
4.2.5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
4.3 “空竹课堂”教学反馈情况 |
4.3.1 学生对“空竹课堂”的反馈情况 |
4.3.2 空竹教学反思与提升策略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附件 |
9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理论测验 |
附录3 教学反馈 |
附录4 空竹动作技能考核方法 |
附录5 访谈提纲 |
四、运用小组合作教学 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探讨[J]. 王林英.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1(24)
- [2]学科教学中的“五育融合”(笔谈)[A]. 朱宝康,罗苡芊,毛安苏,袁一楠,庞佳,沈雯洁,陈正海,吴艳玲,王立洋,陈宸. 《当代教育评论》(第11辑), 2021
- [3]STAD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社会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山东省福山第一中学为例[D]. 张一铭. 鲁东大学, 2021
- [4]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啦啦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胡灵慧.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5]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散打教学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 ——以上海市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任煜恒.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6]小学体育课“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 ——以八式太极拳为例[D]. 王敏.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森.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翻转课堂引入上海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中的教学实验研究[D]. 刘佳慧.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9]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排球运动技能、运动动机及团队凝聚力的影响[D]. 石艳.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10]初中空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衡水市景县龙华德武体育学校为例[D]. 文君君.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