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病人常见心理活动及护理对策

住院病人常见心理活动及护理对策

一、住院病人常见的心理活动及护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莉[1](2021)在《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状况、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患者忠诚是指患者对某一特定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情感偏爱及重复购买行为。培育忠诚的患者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效益、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以及促进患者健康结局的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开展对于提高居民就医公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分级诊疗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吸引并留住更多的患者,与患者建立一种持久、牢固的关系,建立患者对机构的忠诚,从而引导居民合理利用医疗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目的:本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现状,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模型分析个体(人口社会学特征、健康素养、感知价值、满意度和信任)、组织机构(机构的举办主体、机构辖区每万服务人口的业务用房面积、药品种类、人力资源配置、培训情况、患者参与的服务提供、服务质量、)以及政策环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会支持)三方面因素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的影响;以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Stimulus-Organism-Response,S-O-R)为理论框架,构建内部刺激(患者健康素养)、组织机构刺激(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政策环境刺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会支持)以及情感有机体(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影响患者忠诚中的作用路径;探讨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从而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患者忠诚培育机制,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定量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第一阶段:综合考虑吉林省各市州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分布等因素,在吉林省选取4个市州;第二阶段:每个市州中随机选取2个区/县级市/县;第三阶段:每个区/县级市/县由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专家根据基层卫生机构门诊量立意抽取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个乡镇卫生院,全省共计选取16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第四阶段:由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调查员于2019年8月到9月在抽中的每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就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询问,并由调查员进行电子问卷填写。定量研究的调查对象为16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在所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1225名患者。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机构调查的内容:机构举办主体、业务用房面积、辖区服务人口数、药品种类、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年龄、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数;接受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人数、家庭医生签约总人口数以及家庭医生团队数量;②患者问卷调查内容:调查对象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健康素养、患者感知参与、感知服务质量、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患者忠诚、社会支持、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以及是否签约家庭医生等信息。本研究使用IBM SPSS24.0及Amos21.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单因素t检验、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及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等。定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8月,选取22名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患者和27名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为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对访谈中的录音和笔录资料手工转为文字形式,以Word文档进行保存,然后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的总体评分为3.30±0.96分(得分范围为1-5分),其中口碑宣传意愿评分为3.45±1.08分,高于推荐意愿(3.38±1.08)、再诊意愿(3.33±1.12)及首诊意愿(3.06±1.14)。(2)个体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分析表明:已婚患者(3.33±0.97)的忠诚得分高于未婚/离婚/丧偶患者(3.19±0.89)(P<0.05)。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患者(3.49±0.93)的忠诚得分高于健康状况好(3.24±0.98)的患者和健康状况一般(3.18±0.94)的患者(P<0.05)。患者健康素养(B=0.681)、感知价值(B=0.695)、满意度(B=0.840)以及信任(B=0.499)的评分越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得分越高(P<0.001)。(3)组织机构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分析表明:在举办主体为公立医院的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3.42±0.92)的忠诚得分高于在举办主体为政府的机构就诊患者(3.25±0.98)(P<0.05)。在药品种类相对较多(≥240)机构就诊患者(3.42±0.95)的忠诚得分高于在药品种类相对较少(<240)机构就诊患者(3.25±0.96)(P<0.05)。在医生与护士比例<1的机构就诊患者(3.38±0.97)的忠诚得分高于在医生与护士比例≥1的机构就诊患者(3.22±0.94)(P<0.05)。在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数所占比例≥50%的机构就诊患者(3.50±0.95)的忠诚得分高于在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数所占比例<50%的机构就诊患者(3.25±0.95)(P<0.001)。患者感知参与(B=0.086)和感知服务质量(B=0.734)的评分越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得分越高(P<0.001)。(4)政策环境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分析表明:签约家庭医生患者(3.47±0.99)的忠诚得分高于未签约家庭医生患者(3.04±0.86)(P<0.001)。在每个签约服务团队平均服务人口数<2000的机构就诊患者(3.38±0.97)的忠诚得分高于在每个签约服务团队平均服务人口数>2000的机构就诊患者(3.23±0.94)(P<0.05)。患者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越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得分越高(B=0.027,P<0.001)。(5)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患者健康素养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2409(95%CI=[0.1776,0.3071])/0.2990(95%CI=[0.2315,0.3702])/0.1798(95%CI=[0.1187,0.2430])。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健康素养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健康素养对患者忠诚的直接效应、以患者感知价值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患者满意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及以患者信任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健康素养→患者信任→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42,P<0.05)和路径“患者健康素养→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178,P<0.05)。(6)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参与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323(95%CI=[0.0226,0.0430])/0.0369(95%CI=[0.0270,0.0479])/0.0301(95%CI=[0.0202,0.0407])。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参与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感知参与对患者忠诚的直接效应、以患者感知价值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患者满意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及以患者信任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30,P<0.001)。(7)患者感知价值/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 0.5066(95%CI=[0.3331,0.6838])/0.2557(95%CI=[0.1548,0.3688]);患者满意度在患者感知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忠诚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6352(95%CI=[0.4778,0.8062])。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感知服务质量通过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间接影响。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245,P<0.05)。(8)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患者社会支持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061(95%CI=[0.0040,0.0085])/0.0074(95%CI=[0.0051,0.0099])/0.0037(95%CI=[0.0021,0.0055])。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社会支持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社会支持对患者忠诚的直接效应、以患者感知价值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患者满意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及以患者信任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社会支持→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15,P<0.05)和路径“患者社会支持→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03,P<0.05)。(9)高忠诚得分患者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常规卫生服务来源(OR=10.693)、去年一年来该机构就诊次数≥13次(OR=5.725)、在该机构持续就诊时间>1年(OR=1.818)、接受过预约服务(OR=2.997)、接受过随访服务(OR=2.900)、接受过转诊服务(OR=6.209)、接受过上门诊疗服务(OR=5.207)、接受过健康教育服务(OR=1.762)、接受过康复护理服务(OR=10.114)、接受过优先就诊服务(OR=17.372)、接受过用药长处方服务(OR=13.987)以及接受过免费测量血压血糖服务(OR=3.133)的比例高于低忠诚得分患者(P<0.05)。(10)定性访谈结果显示,影响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行为意向的因素有个体因素(患者的固有就医观念),组织机构因素(医生的年龄、医生的数量、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医疗卫生费用、药品供给、医疗技术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薄弱)以及政策环境因素(同伴支持、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患者和医疗卫生人员希望从政府加大财政支持,提高服务的宣传力度和服务态度,完善体检项目,建设专科特色科室,增加药品供给、提高报销比例,加强医疗团队建设、改善设施配置短板,强化医防结合工作以及基层与上级医院的纵向合作等多方面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进而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行为意向。结论:(1)患者忠诚可以促进其对基层卫生服务的利用,并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常规医疗机构来源,但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的忠诚得分尚处于中等水平。提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加强培养忠诚患者的意识,重点关注健康状况较差患者的忠诚状况,逐步培养其他患者忠诚。(2)随着患者健康素养、感知价值、满意度以及信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越高。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重视患者的健康素养、感知价值、满意度以及信任对患者忠诚的驱动作用,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措施,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以及信任程度,强化患者对服务价值的感知以及对服务的满意程度。(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药品种类、医生与护士的比例、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数所占比例以及全科医生的数量会影响患者对机构的忠诚情况,提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完善药品配置、加强护理以及全科医生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患者的忠诚。此外,随着患者感知参与以及感知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机构的忠诚越高。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重视改善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参与行为以及就诊体验,通过普及“医患共同决策”服务模式、关注患者医疗卫生需求等措施,提高患者的参与程度,强化患者对服务质量的感知。(4)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具有一定的影响,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应通过宣传激励引导政策提高居民的签约积极性和服务团队的工作积极性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而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医患互动服务体系。(5)社会支持对患者忠诚具有积极正向的预测作用,提高患者家属和医疗卫生人员对就诊患者的支持度以及加强同伴情感互助支持可以强化患者对机构的忠诚。(6)本研究通过中介效应、调节效应、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以及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等方法探讨了患者忠诚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以及患者忠诚对其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为患者忠诚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文献依据和实证基础。也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了解患者就诊过程的认知心理和购买服务的内在驱动因素,培育忠诚患者策略、增强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提供了参考。

朱晓萍[2](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潘运秋[3](2020)在《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因社会转型、生存加大等原因造成的个体精神、心理问题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社会治安混乱、群体幸福感缺失等问题交错重叠,使得现阶段精神病患者的数量持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对精神病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管理工作更显重要。笔者作为一名在徐州市铜山区济复医院从事精神病人管理的工作人员,针对精神病人管理问题,从所就职的单位入手,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多种理论出发,利用资源便利与优势,对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通过对文献、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并进行理论分析等,详细对现阶段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成效、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的成效体现为精神卫生立法工作逐渐规范、精神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升以及患者管理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该区精神病人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缺乏、医疗机构收治患者困难、当前报销补偿政策执行困难以及职能部门履职不到位等;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滞后、法律制度不健全、精神卫生投入过少以及相关管理不完善等。随后结合理论和国内外精神病人管理经验,从转变对精神病人管理的思想认识、加强对精神病人相关立法工作的推进、加大对精神卫生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管理运行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为解决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的问题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建议。本选题本着提高精神病人管理效率及效果的目的,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从实地调研理性思考分析精神病人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究其深层次原因,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在借鉴国内外精神病人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该区现实问题,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杨燕青[4](2020)在《上海某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疾病服务技能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社区全科医疗团队对心身疾病认知及应对能力现况,分析影响因素,结合相关培训效果评价,为社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疾病认知与应对能力建设提供实证依据,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和建议。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回顾、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以2018年上海市某区部分全科医疗团队成员研究对象,纳入未培训375人与培训后71人,通过自行设计的“心身疾病认知和应对能力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基本概念、临床认知、临床应对、培训框架”五部分,以对未培训对象的现况调查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培训后对象的培训效果评价,应用logistic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三、研究结果:现况调查纳入375名未培训社区全科医疗团队成员,总分按执业范围依次为精防医师>公共卫生医师>西医全科医师>中医全科医师>护士(P<0.01);调查问卷的四个模块标化得分后进行分析比较,基本概念>临床应对>临床认知>培训框架(P<0.01);团队主体之间(全科医师、公卫医师、护士)得分比较,总分、基本概念、临床认知、临床应对均有统计学差异,按得分高低排序,均为公共卫生医师>全科医师>护士(P<0.05);全科医师的中医、西医相比较,总分及临床认知方面西医全科医师>中医全科医师(P<0.05);全科医师各模块及格率比较,基本概念>临床认知>临床应对>培训框架(P<0.05)。将375名未培训对象与71名参加培训后对象比较,总分培训后对象>未培训对象(P<0.05);临床认知得分和临床应对培训后对象>未培训对象(P<0.05)。对全体对象的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执业范围和培训是影响总分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只有执业范围是影响总分的影响因素。对全科医师的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工作年限、执业范围和培训框架是影响总分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执业范围和培训框架是影响总分的影响因素。四、研究结论:社区全科医疗团队中的主体“全科医师”对心身疾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低于“精神卫生医师”与“公共卫生医师”,临床认知和临床应对是存在不足的主要部分,提示了今后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西医全科医师的总体水平高于中医全科医师,提示中医对现代心身医学知识较为匮乏,培训可在中西医相关知识上进行融合与提高;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执业范围和培训,提示针对不同执业范围的培训对象,侧重点应有所不同,需精细化知识点;培训是提高社区全科医疗团队的心身疾病认知和应对能力水平的有效手段,建议通过加强培训、中西结合、拓宽视野以及政策引导提升全科医师心身疾病诊疗水平。以全科医学与心身医学相融合,同时关注了西医全科医师与中医全科医师为本研究的创新点。

王秋晨[5](2020)在《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临床护士作为医疗活动最直接和主要的参与者,是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满足状况堪忧,护士主导的心理护理在维护患者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护士缺乏足够的心理护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尽管部分医院已认识到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尝试对医院内护士开展了部分心理护理在职培训,但尚存在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培训形式过于理论化、培训效果难以实践化等不足,难以满足护士全面、专业、持续推进临床心理护理的现实需求。因此,本课题基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分析参照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经过临床护士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及专家论证,构建形成“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以期为临床护士系统性、专业化心理护理在职培训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方法1、护患双方心理护理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根据现象学方法论原则,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2名护士及护理管理者、16名患者及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明晰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及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2、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析出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的相关工作内容;3、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将质性研究所得学习者(护士)需求和社会(患者/患者家属)需求与内容分析所得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整合,形成包括培训模块、子模块以及学习单元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草案经专家小组会议讨论,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4、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根据“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软件,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初稿中涉及的113项学习单元的培训需求程度进行调查,共调查6省市8家综合医院的1017名临床护士对各知识单元的培训需求;依据此调查结果调成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并邀请18位专家对调整后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结果1、通过对护患双方的深度访谈,共归纳出患方主题2个:“患方可从心理护理中获益但尚存未满足的心理需求”、“患方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护方主题3个:“护士认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自认能力不足”、“护士亟需心理护理专业化培训”、“护士期待系统规范的实操性培训内容”。整合护患双方需求,将需要培训的18项具体内容归纳为7类:(1)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患者心理评估与异常心理识别;(4)临床心理护理常用技术;(5)心理治疗的专业方法;(6)危机中患者的心理支持;(7)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2、通过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的内容分析,析出了护士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内容,包括护患沟通与护患关系、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危机中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4个方面。3、结合质性研究与文献分析的结果,构建包括5个培训模块,26个培训子模块,118个学习单元(分为基础级和进阶级)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经过专家小组会议,初步形成适用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包括5个培训模块、25个培训子模块、113个培训学习单元(分为入门级、进阶级和高阶级三级),并对培训模块及子模块的内涵进行了描述。4、针对6省市8家综合性医院1017名临床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对心理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总体需求得分为(4.369±0.577)分,依据培训需求得分,调整E模块下部分学习单元的分级。之后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包括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和107个培训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培训学习单元中包括入门级培训内容59项、进阶级培训内容35项和高阶级培训内容13项。结论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明晰了患者心理护理需求、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经专家论证,确定了 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107个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形成了系统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该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培训内容的临床实践性,提升实践技能占比,致力实现培训迁移;模块化、内容进阶式分级的培训设置,既有利于有针对性、灵活性地开展培训,又为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开展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本研究不仅在心理护理培训内容设置方面做出了探索,丰富了我国临床护士在职培训的理论体系,还为未来培训教材以及心理护理能力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申文佳[6](2020)在《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作用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调查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症状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从“认知行为”视角出发,探讨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3.基于量性研究,辅以质性研究,尝试构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作用模型”。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共包括两个部分:1.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便利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8月在河南省郑州市三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676例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Memorial心力衰竭症状评估量表、症状管理自我效能量表、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量表中的症状管理分量表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调查。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采用IBM SPSS AMOS 21.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检验水准α取双侧0.05。2.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对参与前期调查的症状管理行为得分<14分或≥21分的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3.根据文献回顾、理论研究,构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作用模型”的雏形,再以量性研究结果为主,质性研究结果为辅,完善该模型。结果1.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心脏特异性症状群、情绪-消化-睡眠症状群及非特异性症状群,这三种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得分分别为(2.14±0.97)分、(2.01±1.02)分、(1.50±1.01)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105)、居住状况(β=0.109)、心功能分级(β=0.193)、左室射血分数(β=-0.389)、服药依从性(β=-0.113)及规律运动情况(β=0.218)是心脏特异性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R2=0.502,F=112.564,P<0.001);年龄(β=0.184)、居住状况(β=0.086)、心功能分级(β=0.316)、左室射血分数(β=-0.257)及规律运动情况(β=0.149)是情绪-消化-睡眠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R2=0.351,F=72.395,P<0.001);居住状况(β=0.079)、居住地区(β=0.079)、心功能分级(β=0.330)、左室射血分数(β=-0.177)、合并症指数(β=0.124)、服药依从性(β=-0.083)及规律运动情况(β=0.221)是非特异性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R2=0.444,F=76.173,P<0.001)。2.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条目平均得分为(5.34±1.35)分,其中268例(39.64%)患者为低自我效能水平,311例(46.01%)患者为中自我效能水平,97例(14.35%)患者为高自我效能水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文化程度(β=0.176)、家庭人均月收入(β=0.124)、居住状况(β=-0.218)、居住地区(β=-0.071)、心衰病程(β=-0.350)、心功能分级(β=-0.227)、左室射血分数(β=0.079)及合并症指数(β=-0.152)是其影响因素(R2=0.480,F=77.082,P<0.001)。3.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行为总分为(15.78±3.05)分,其中171例(25.30%)患者症状管理行为处于较低水平,463例(68.49%)患者处于中等水平,42例(6.21%)患者处于较高水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文化程度(β=0.342)、居住状况(β=-0.364)、居住地区(β=-0.123)、心功能分级(β=-0.231)、左室射血分数(β=0.094)是其影响因素(R2=0.553,F=165.595,P<0.001)。质性研究显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管理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其中,外显行为包含治疗相关行为、促进健康行为及危害健康行为等3个主题,1 1个亚主题;内隐行为包含认知加工、情绪管理、意志活动等3个主题,8个亚主题。将患者症状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取出两个主题:个人因素和外在因素,包含7个亚主题。4.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原始分总分为(53.24±14.19)分,转化分总分为(49.29±13.52)分,其中344例(50.89%)患者为低生活质量水平,299例(44.23%)患者为中生活质量水平,33例(4.88%)患者为高生活质量水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β=-0.159)、文化程度(β=0.103)、家庭人均月收入(β=0.075)、心衰病程(β=-0.074)、服药依从性(β=0.093)、规律运动情况(β=-0.124)、心脏特异性症状群(β=-0.227)、情绪-消化-睡眠症状群(β=-164)、非特异性症状群(β=-0.127)、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β=0.178)及症状管理行为(β=0.180)是其影响因素(R2=0.573,F=80.911,P<.001)。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是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变量(β=-0.526,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2.04%。6.综合文献回顾、理论研究、量性研究及质性研究的结果,初步形成了“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作用模型”。结论1.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负担较重,存在心脏特异性症状群、情绪-消化-睡眠症状群及非特异性症状群等三大症状群,并且其影响因素同中存异。2.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症状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水平较低,亟需改善,并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3.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4.初步构建的“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作用模型”表明在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与护理过程中,降低症状群的严重程度固然重要,但可以把改善其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作为目标来干预,则可减缓其症状群对生活质量的部分负性影响。

陶思羽[7](2020)在《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研判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形势环境和搭建其管理模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围绕管理模式的关键组件分析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运行现状,建立一套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型,为选取典型案例研究进行效果检验提供依据;探究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医保方、医院方、医务人员方、患方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实证评估公立医院内部开展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成效;分析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方法】1、文献计量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灰色文献的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等界定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内涵,搭建本研究理论分析平台和框架。2、实证研究法(1)典型案例研究法。根据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和现场调研,选取28家来自灰色文献的医保精细化管理典型医院和17家来自广东省广州市、福建省三明市、湖北省武汉市、枝江市、荆门市和四川省南充市现场调研的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公立医院,收集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实践的相关制度文件、精细化管理措施、医保运行数据、智能审核数据、患者费用、医保管理资源配置等资料进行案例研究。(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75名医保科工作人员和1242名医务人员关于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感知、工作满意度等情况。(3)关键知情人访谈。通过文献研究、选题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等确定访谈提纲,访谈了来自17家公立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医保科及相关职能科室的科主任和医保联络员共56人,内容涵盖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建设、对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认识、管理成效、现存的问题及建议等。3、专家咨询法邀请对医院医保管理研究有丰富经验的学者、医保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领导共30人召开专家咨询会,对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和采集评分数据。4、分析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法等构建研究理论框架,界定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内涵。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分析法、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管理运行现状。基于多准则模糊评价法构建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型,通过典型样本的纵向比较和典型样本与对照组的横向比较,论证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结果】1、界定了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是一种在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符合新形势的医保管理职能定位、组织结构、医保管理流程、医保管理制度、医保管理工具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内部结构和良好的运行机制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系统,以高标准、高效果和高质量的实现医保精细化管理目标;并构建了内涵关键管理要素和逻辑关系的管理模式理论框架。2、梳理了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运行现状,发现全国各地已有公立医院开展了一定的医保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其中各院在组织结构、流程改造、管理制度建设、精细化管理工具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为本模型评价和模式优化等奠定基础。但是各自重点和方向不一,未建立起系统的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3、构建了一套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型,说明了对于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而言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可以看做是动因因素(R1=0.963;R4=0.502;R2=0.418);组织构架、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和运行机制可以看做是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结果因素(R5=-0.823;R3=-0.532;R7=0.207;R8=0.198;R6=0.124);从因素的中心度来说,管理理论、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是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中的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P4=24.039;P1=23.443;P2=22.619)。4、模型评价表明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医院的医保基金风险发生概率和医保基金实际扣减金额从2015年1月到2019年7月的整体变化呈下降趋势,风险概率从30%下降至7%,医保基金实际扣减金额从2015年月度平均的186.71万元下降至2018年的77.11万元;医院DRGs组数从580组增长至689组,DRGs病组权重大于1的病例数持续上升、权重小于0.5的病例数下降,CMI值从0.83增长至0.99,时间消耗指数从1.1下降至0.94,费用消耗指数从1.05下降至0.87,低风险死亡率从0.31%下降至0.1%;院内的医保精细化管理对提高医务人员认识、满意度、行为规范有一定的积极影响(P<0.05);有利于提高患者收益水平和就医满意度(P<0.05)。【结论】1、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是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是指一种在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符合新形势的医保管理职能定位、组织结构、医保管理流程、医保管理制度、医保管理工具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内部结构和良好的运行机制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系统,以高标准、高效果和高质量的实现医保精细化管理目标。2、公立医院医保管理面对复杂的新形势,院内医保管理需要明确作为医、保、患三方的沟通纽带,医保基金的守护者和医院发展的指挥棒的功能定位,建立精细化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扬长避短、应对新形势的机遇与挑战。3、目前我国已有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为建立起系统的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及测量评价奠定了基础。4、在构建的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工具及模式因素关系模型中,医保精细化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可以看做是动因因素,其中管理理念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管理人员、管理目标;组织构架、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和运行机制可以看做是结果因素,其中管理流程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组织架构、管理工具;从因素的中心度来说,管理理论、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是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中的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5、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能促进医院医保基金风险防控,但目前在医保政策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能促进医院学科能力发展;医保精细化管理能进一步规范医生行为,但还需要进一步改革运行机制以赢得医生认可和提高满意度;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能进一步保障患者权益,减轻患者疾病经济负担。6、当前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中还存在忽视精细化管理理念、模式设计的系统性不完整、管理策略与公立医院社会目标和内部发展目标不一致、组织构架和部门沟通协调需进一步优化、缺乏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等问题。【创新与不足】1、创新之处研究视角的创新:本研究从管理模式构建和优化的角度出发,关注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在形势复杂、机会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之下应满足实践需要和科学理论支持的管理模式发展。从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关键组件的角度提出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优化策略。研究思路的创新:本文以精细化管理理论、激励相容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等经典理论为依据,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理论框架,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确定提供了支撑。方法学的创新: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文本分析法和质性研究法等分析专家咨询、关键知情人访谈结果,科学界定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内涵、搭建理论框架、总结运行现状和科学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利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搭建评价模型和管理成效分析。应用性的创新:本研究梳理和分析了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模式实践情况,构建了适应新形势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新模式,为我国公立医院构建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提供了指导。2、不足之处在实证数据的收集方面,受各地不同医保政策、支付方式、地方财政实际水平的影响,各院所执行的医保政策、面对的医保防控风险和配套的信息化水平、信息系统存在差异,导致部分医院的比较存在差异。在研究的资料内容方面,所进行的医保数据量化分析基于可识别的风险,有些隐藏于深处的“隐形”风险无法识别并纳入分析。作为本研究分析证据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是一种主观感知和判断,数据的客观性可能存在一定局限。另外,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影响,本研究在公立医院实地调研的样本范围和现场调研内容受到影响,虽然研究已通过大数据进行规避,但希望待疫情结束后通过继续调研提高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苏婷[8](2020)在《金的达标理论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肿瘤患者的导管日常管理知信行水平、导管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现状,并分析其相关性。探讨金的达标理论对留置PICC肿瘤患者导管日常管理知信行水平、导管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护理人员改进PICC健康宣教策略提供依据。方法:(1)调查性研究:利用便利抽样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3月内蒙古地区某三甲医院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141例,应用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问卷、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和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估,了解置管患者的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水平、PICC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现状,并分析其相关性。(2)金的达标理论干预研究:选取2019年6月-2019年11月内蒙古地区某三甲医院肿瘤内科置入PICC导管的符合所有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肿瘤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宣教,实验组除常规宣教外,给予基于金的达标理论构建的健康宣教方法进行宣教,比较两组患者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水平、PICC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情况、患者带管的满意度和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现况调查结果: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水平总分(84.60±7.77)、知识得分(25.05±2.57)、行为得分(34.38±2.99)、态度得分(25.16±2.55);PICC自我管理能力总分(108.01±10.7)、日常导管观察得分(21.43±2.61)、维护依从性得分(15.72±1.62)、导管管理信心得分(14.29±2.28)、异常情况处理得分(11.95±1.32)、信息获取得分(9.04±0.79)、带管运动得分(13.43±1.63)、带管日常活动得分(22.16±2.32);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总分(56.87±7.79)、生理状况得分(14.11±1.65)、社会/家庭状况得分(15.95±2.3)、情感状况得分(13.03±2.07)、功能状况得分(13.78±2.19);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水平和PICC自我管理能力均与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P均<0.05),且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水平、PICC自我管理能力和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均受到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影响。(2)基于金的达标理论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两组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水平比较:对照组总分及在知识、行为、态度三个层面在干预结束后得分分别为(92.66±7.48)、(27.29±2.36)、(37.13±2.98)、(28.24±2.53);实验组为(110.11±8.02)、(35.66±2.77)、(43.97±3.66)、(30.47±2.02)。两组PICC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对照组总分及在日常导管观察、维护依从性、导管管理信心、异常情况处理、信息获取、带管运动、带管日常活动七个层面在干预结束后得分分别为(121.18±10.4)、(24.11±3.04)、(17.11±1.37)、(16.55±2.29)、(13.39±1.1)、(9.74±0.72)、(15.92±1.5)、(24.37±2.25);实验组为(142.32±10.53)、(28.29±1.84)、(21.55±1.35)、(19.47±1.61)、(16.61±1.88)、(11.39±1.22)、(16.05±1.31)、(28.95±1.64)。两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对照组总分及在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四个层面在干预结束后得分分别为(63.53±7.05)、(15.97±2.21)、(16.32±1.42)、(15.5±1.54)、(15.74±2.3)。实验组为(78.84±8.17)、(21.34±1.94)、(19.29±1.81)、(18.39±2.4)、(19.82±2.19)。两组带管满意度得分比较:对照组得分(30.89±1.69)、实验组得分(41.13±1.8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5.2%和23.7%,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在干预时间和干预方法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次研究中,患者的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水平、PICC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有待提高。且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水平与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PICC自我管理能力与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三者的得分情况受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影响。(2)基于金的达标理论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置管肿瘤患者的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水平、PICC自我管理能力,有效降低PICC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带管的满意度。

方桂霞[9](2020)在《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利用和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已开展十年并取得显着成效,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是其中重要的服务项目。慢性病患者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方,其对健康管理服务的利用度和满意度直接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本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型、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和满意度理论为指导编制问卷,调查了解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的利用和满意度及健康信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为促进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利用,提高其满意度提供参考依据和政策建议,进而对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各随机选择一个省或直辖市,共三个省(市)。每个省随机选择2个非省会城市,每个市随机选择1个区和1个县,直辖市随机选择2个区和2个县,共12个县(区),每个县或区随机选择3个乡镇或街道,每个乡镇或街道随机选择1个村或社区,每个村或社区随机选择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各35人。对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家庭相关因素、经济与健康状况、医疗服务可及性、社会保障、慢性病易感性认知、严重性认知、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利用收益性认知、障碍性认知、有效性认知、慢性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利用情况、服务利用满意度等。采用Epi 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运用SPSS17.0软件对处理后数据作描述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了解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利用次数的差异、服务满意度水平、健康信念水平及各维度指数得分的差异;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服务利用、满意度、健康信念的影响因素。结果1.慢性病患者健康信念量表信效度。(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高血压患者健康信念量表提取出1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652%;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信念量表提取出17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484%。(2)高血压患者健康信念量表总体Cronbach’α系数为0.924,易感性认知、严重性认知、收益性认知、障碍性认知、有效性认知五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66、0.879、0.901、0.605、0.888;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信念量表总体Cronbach’α系数为0.895,5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59、0.837、0.906、0.604、0.873。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慢性病患者2360人中,高血压患者1220人(51.7%)、2型糖尿病患者1140人(48.3%),男性930人(39.4%),60岁以下471人(20.0%),已婚1841人(78.0%),未接受过教育783人(33.2%),农业户口1410人(59.7%),257人(10.9%)有工作,本地户籍2239人(94.9%),参加新农合1378人(58.4%),饮酒387人(16.4%),吸烟307人(13.0%),坚持体育锻炼1344人(56.9%),自测体重471人(20.0%),自测血压606人(25.7%),自测血糖392人(16.6%),东部725人(30.7%)、中部828人(35.1%)、西部807人(34.2%)。3.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利用和满意度现状、服务利用相关信念。(1)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利用现状。近一年慢性病患者利用健康管理随访服务2013人(85.3%),高血压患者1026人(84.1%)、2型糖尿病患者987人(86.6%);1438人(60.9%)随访次数达到国家最低要求4次,高血压患者711人(58.3%),2型糖尿病患者727人(63.8%)。(2)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现状。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满意度总分为0.87±0.15(满分为1分),对基层卫生机构环境、设备、随访服务流程、随访服务态度、随访技术水平5个方面满意度得分分别为0.86±0.16、0.85±0.17、0.87±0.16、0.90±0.15、0.86±0.17。对基层卫生机构环境的满意度得分在高血压患者与2型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072,P=0.038)。(3)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利用相关信念。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利用相关信念总分为0.71±0.08(满分为1分),易感性认知、严重性认知、收益性认知、障碍性认知、有效性认知5维度指数得分分别为0.70±0.17、0.79±0.16、0.84±0.15、0.42±0.09、0.81±0.14。其中,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5维度指数得分均在0.42±0.10(障碍性认知)至0.84±0.15(收益性认知)之间。易感性认知在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6.075,P<0.001)。4.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家庭人口数、低盐饮食、自测血压、离家最近的基层卫生机构距离、城乡、易感性认知、障碍性认知、地区影响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利用,影响较大的前三位变量为障碍性认知(β=-3.228,OR的95%CI:0.008~0.191,P<0.001)、易感性认知(β=1.609,OR的95%CI:2.130~11.719,P<0.001)、城乡(β=-0.993,OR的95%CI:0.256~0.537,P<0.001)。(2)户籍、自测血糖、易感性认知、收益性认知、地区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利用,影响较大的前三位变量为收益性认知(β=1.875,OR的95%CI:2.172~19.579,P=0.001)、东部地区(β=1.378,OR的95%CI:2.729~5.761,P<0.001)和户籍(β=-1.117,OR的95%CI:0.167~0.643,P=0.001)。5.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1)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饮酒、低盐饮食、体育锻炼、严重性认知、收益性认知、障碍性认知、有效性认知、离家最近的基层卫生机构距离、地区等因素影响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满意度,影响较大的前三位变量为东部地区(β=0.203,t=5.961,P<0.001)、收益性认知(β=0.151,t=4.243,P<0.001)和有效性认知(β=0.133,t=3.879,P<0.001);(2)性别、吃饭情况、体育锻炼、易感性认知、收益性认知、有效性认知、离家最近的基层卫生机构距离、地区等因素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满意度,影响较大的前三位变量为收益性认知(β=0.233,t=6.595,P<0.001)、东部地区(β=0.201,t=5.567,P<0.001)和易感性认知(β=-0.090,t=-2.878,P=0.004)。6.慢性病患者健康信念指数得分影响因素。(1)年龄是高血压患者健康信念5维度得分的共同影响因素;地区是除易感性认知外其它4个维度得分的共同影响因素;参加医疗保险类型是严重性认知、收益性认知、有效性认知的共同影响因素;体育锻炼是收益性认知、障碍性认知及有效性认知的共同影响因素;城乡是易感性认知、收益性认知及有效性认知的共同影响因素。(2)地区是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信念5维度得分的共同影响因素;吃饭情况是易感性认知、严重性认知及障碍性认知的共同影响因素;自感健康状况是严重性认知、障碍性认知及有效性认知的共同影响因素;体育锻炼是收益性认知、障碍性认知及有效性认知的共同影响因素。结论1.本研究自行设计的慢性病患者健康信念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利用不足,近40%患者健康管理面对面随访服务次数未达到国家最低要求。3.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总体较高。4.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利用相关信念总体水平较好,障碍性认知处于中等水平。5.障碍性认知、易感性认知、收益性认知、东部地区、户籍、城乡对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利用影响较大;收益性认知、东部地区、易感性认知、有效性认知对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满意度影响较大;年龄、地区是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利用相关信念的共同影响因素。6.进一步加强慢性病知识宣传与随访服务优化,提升患者的健康信念,改善基层卫生机构环境,提高随访人员技术水平,从而促进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利用,提高其满意度。

张雨娜[10](2019)在《聚焦解决模式对喉癌、下咽癌患者术前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构建适合喉癌、下咽癌患者术前负性情绪的聚焦解决干预模式;2.评价聚焦解决模式对改善喉癌、下咽癌患者术前负性情绪、提高疾病应对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分别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两家三甲医院住院选择手术治疗的喉癌、下咽癌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理护理,包括术前宣教、情绪疏导和健康指导。试验组在常规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聚焦解决模式干预策略,包括描述问题、建构具体可行的目标、探查例外、给予反馈、评价进步五个步骤。研究工具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医学应对量表、手术室焦虑度简化量表及生理指标、护理满意度问卷,比较两组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等,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研究对象实施干预后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①医院焦虑抑郁情绪:干预后试验组患者两次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抑郁评分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医学应对能力:患者的主要应对方式是面对,其次是回避,屈服较少。两组患者经术前1天干预,入手术室时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有明显改善,在面对和回避两个因子上,试验组面对得分高于对照组,回避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屈服因子上,试验组得分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手术室焦虑度简化量表: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比较(试验组2.35±1.84,对照组4.68±3.48)均低于干预前(试验组4.77±2.78,对照组5.16±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手术室干预后全麻诱导前患者焦虑度比较显示,试验组焦虑缓解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压、心率: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在四个不同时间点(术前1天、入手术室、全麻诱导前、术后3天)测量,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对在手术室等候期间干预前后两个时间点进行分析,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率变化值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⑤手术室护理满意度:干预后试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术式导致的功能损伤度与患者的负性情绪成正比。3.患者围手术期印象最深刻、最焦虑无助的时段为手术室等候期。结论应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护理较常规心理护理方法能更有效地改善喉癌、下咽癌患者术前(尤其是手术室等候期)负性情绪,稳定术前血压,提高疾病应对能力及手术室护理满意度,但是在干预时机、干预时长和干预的延续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二、住院病人常见的心理活动及护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院病人常见的心理活动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状况、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患者忠诚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患者忠诚的概念
        1.2.2 患者忠诚的测量维度
        1.2.3 患者忠诚的作用
        1.2.4 患者忠诚的现状研究
        1.2.5 患者忠诚的影响因素
    1.3 以往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理论框架构建
    2.1 理论基础
        2.1.1 社会生态学理论
        2.1.2 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理论
        2.1.3 价值共创理论
        2.1.4 期望失验理论
        2.1.5 社会交换理论
        2.1.6 计划行为理论
    2.2 本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2.2.1 理论框架
        2.2.2 研究假设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问卷调查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样本量计算
        3.2.3 调查方法
        3.2.4 研究工具与评价标准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3.2.6 质量控制
    3.3 深入访谈法
        3.3.1 访谈对象
        3.3.2 访谈资料收集
        3.3.3 访谈资料分析
        3.3.4 质量控制
第4章 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现状及影响因素
    4.1 预调研
        4.1.1 预调研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1.2 患者忠诚测量条款的优化
    4.2 正式调研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3 患者忠诚的现状
        4.3.1 患者忠诚的信效度检验
        4.3.2 患者忠诚得分情况
    4.4 患者忠诚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个体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
        4.4.2 组织机构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
        4.4.3 政策环境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
        4.4.4 患者忠诚的多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影响因素作用路径
    5.1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5.2 患者健康素养、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5.3 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5.4 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5.5 患者社会支持、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5.6 患者忠诚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的整体模型
    本章小结
第6章 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6.1 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现状
    6.2 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人口社会学特征对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6.2.2 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6.2.3 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多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定性研究结果
    7.1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7.2 主题分析框架
    7.3 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的行为意向
    7.4 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
    7.5 提高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行为意向的建议
    本章小结
第8章 讨论
    8.1 患者忠诚状况及影响因素
    8.2 患者健康素养、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8.3 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8.4 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8.5 患者社会支持、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8.6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患者忠诚提升路径中的调节作用
    8.7 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第9章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患者忠诚的对策建议
    9.1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加强培养忠诚患者的意识
    9.2 重点关注健康状况较差患者的忠诚,逐步培养其他患者忠诚
    9.3 完善药品配置和药物使用目录,减少药品供应限制
    9.4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护理人员的数量,优化医护配比
    9.5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的数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9.6 提高患者健康素养,转变不合理的就医观念
    9.7 提高患者参与程度,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9.8 关注患者医疗卫生需求,提高患者感知服务质量
    9.9 重视患者感知价值,维持长期患者忠诚
    9.10 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9.11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患者信任
    9.12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稳定的长期互动服务体系
    9.13 建立多方支持环境,扩大患者社会支持网络
第10章 结论与创新点
    10.1 结论
    10.2 创新性
    10.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精神病人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精神病人管理相关概念
    2.2 精神病人管理相关理论
    2.3 国内外管理经验
3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现状及其成效分析
    3.1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现状
    3.2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成效
4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的问题
    4.2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5.1 转变对精神病人管理的思想认识
    5.2 加强对精神病人管理的立法工作
    5.3 加大对精神卫生建设的投入
    5.4 建立健全对精神病人管理的运行保障机制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上海某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疾病服务技能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内容
    五、技术线路
    六、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二、问卷调查
    三、专家咨询
    四、问卷信、效度检验
    五、质量控制
    六、问卷统计
    七、半结构式访谈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二、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三、现况调查结果
    四、社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技能培训效果对比
    五、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六、半结构式访谈情况
    七、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一、不同岗位差异明显
    二、不同知识模块存在差异
    三、培训与否存在差异
    四、主要影响因素
    五、小结
第四部分 对策建议
    一、政策扶持,加快进程
    二、精准培训,提升能力
    三、开拓视野,丰富技巧
    四、中国特色,中医全科
总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创新点
    三、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心身医学在全科实践中的作用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心理护理体验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心理护理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一、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特征
    二、培训模块与子模块的拟定
    三、培训学习单元的选择与分级
    四、专家论证
    五、小结
第五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及局限性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检索策略
    附录二: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小组会议讨论草案
    附录三: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综述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学术会议
致谢

(6)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作用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慢性稳定性心衰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的症状负担较重
        1.3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的“症状群”研究是症状管理的新视角
        1.4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变量宜聚焦“认知行为”
        1.5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群、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症状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1.6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3.3 理论框架
    4 技术路线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量性研究部分
        2.2 质性研究部分
    3 研究方法
        3.1 量性研究部分
        3.2 质性研究部分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原则
结果
    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的一般资料
    2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的症状经历
        2.1 症状数量
        2.2 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2.3 症状间的相互关系
    3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群的种类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群的种类
        3.2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得分情况
        3.3 不同特征的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心脏特异性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比较
        3.4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心脏特异性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不同特征的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情绪-消化-睡眠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比较
        3.6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情绪-消化-睡眠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7 不同特征的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非特异性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比较
        3.8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非特异性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
        4.2 不同特征的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
        4.3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5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量性研究部分
        5.2 质性研究部分
    6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群、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症状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7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7.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7.2 不同特征的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7.3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8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9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其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作用模型的初步形成
讨论
    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的症状负担较重
        1.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受多重症状困扰
        1.2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的多重症状相互关联
    2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群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存在三大症状群
        2.2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同中存异
    3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3.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亟待提高
        3.2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4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4.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行为亟需改善
        4.2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5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5.1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有待提升
        5.2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6 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的中介作用
        6.1 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在症状群与症状管理行为间存在中介作用
        6.2 症状管理行为在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与生活质量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6.3 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症状管理行为在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存在中介作用
    7 作用模型对临床实践的启示
        7.1 加紧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群的干预性研究
        7.2 重视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增进策略的制定
        7.3 推进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症状管理项目的尽快开展
    8 作用模型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启发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创新性
    3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7)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医院医保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分析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假设
        1.3.3 研究内容
    1.4 资料来源与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资料分析方法
        1.4.3 质量控制方法
        1.4.4 研究使用软件
    1.5 研究逻辑框架
        1.5.1 技术路线图
        1.5.2 结构安排
2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理论框架构建
    2.1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发展及环境判断
        2.1.1 医院医保管理的发展
        2.1.2 基于SWOT-PEST模型的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形势判断
    2.2 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及激励相容问题
        2.2.1 利益相关者分析
        2.2.2 公立医院医保管理所面临的激励相容问题
    2.3 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2.3.1 精细化管理理论
        2.3.2 激励相容理论
        2.3.3 内部控制理论
        2.3.4 行为科学理论
        2.3.5 现代组织理论
    2.4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界定
        2.4.1 公立医院的概念
        2.4.2 医保管理的概念
        2.4.3 管理模式的内涵
        2.4.4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2.4.5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界定
    2.5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理论框架构建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典型案例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运行状况实证研究
    3.1 资料来源与方法
        3.1.1 资料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样本医院分布及医院属性基本情况分析
        3.2.1 样本医院分布及医院属性基本情况分析
        3.2.2 样本医院属性基本情况分析
    3.3 样本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组织构架分析
        3.3.1 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分析
        3.3.2 部门划分及部门联动机制分析
        3.3.3 职位设置与职权责划分分析
    3.4 样本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流程改造分析
    3.5 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
    3.6 样本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管理工具分析
    3.7 样本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建设分析
    3.8 公立医院内部主要医保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影响因素研究
        3.8.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3.8.2 主要医保管理者的医保管理理念及认知的定量分析
        3.8.3 主要医院医保管理者医保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质性分析
    3.9 医院医保管理队伍服务能力分析
        3.9.1 医保科人力资源配置基本情况分析
        3.9.2 医保科办公基本设施配置情况分析
    3.10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准则模糊评价方法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评价分析
    4.1 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4.1.1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4.1.2 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方法
    4.2 评价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4.3 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评价模型构建——基于DEMATEL和 ANP方法
        4.3.1 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评价各指标相互影响关系
        4.3.2 运用ANP方法分析各评价指标相对重要程度
    4.4 评价对象——VIKOR方法评价
        4.4.1 评价对象
        4.4.2 评价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分析——对医保、医院、医生、患者的影响研究
    5.1 医保角度——医院医保资金安全与使用风险识别与防控效果分析
        5.1.1 基于FTA方法构建医院医保基金安全与使用风险识别
        5.1.2 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医保基金风险防控的实证分析
    5.2 医院角度——基于DRGs的医院精细化管理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5.2.1 基于DRGs的评价方法
        5.2.2 评价结果
    5.3 医生角度——基于倾向值匹配的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成效评估
        5.3.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5.3.2 结果
    5.4 患者角度——患者医保受益变化及满意度分析
        5.4.1 基于GAM的患者医保收益分析
        5.4.2 开展精细化管理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改进策略
    6.1 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实践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6.1.1 缺乏精细化医院医保管理理念和目标管理
        6.1.2 管理模式缺乏精细化的系统组织管理
        6.1.3 支持管理模式的医保管理队伍非职业化、人员专业水平较弱
    6.2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改进策略
        6.2.1 树立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理念与目标指导模式构建
        6.2.2 优化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组织管理
        6.2.3 加强稳定、高质量的医保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与特色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精细化管理背景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模式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公立医院医保科(室)工作人员情况调查表
附录3 医务人员人员基本建设和运行调查表
附录4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相关指标关系矩阵表
附录5 公立医院主要医保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6 MATLAB程序命令
附录7 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相关主要政策梳理表

(8)金的达标理论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相关概念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现况调查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金的达标理论的护理干预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研究局限性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留置PICC肿瘤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利用和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危害
        1.1.2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利用现状
        1.1.3 健康信念模型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1.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理论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
        2.1.2 满意度理论
        2.1.3 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
    2.2 研究框架
    2.3 问卷编制
        2.3.1 社会人口学特征
        2.3.2 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利用
        2.3.3 健康信念
        2.3.4 满意度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1.1 样本量的确定
        3.1.2 抽样方法
        3.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
        3.2.2 专家咨询
        3.2.3 问卷调查
    3.3 数据管理
        3.3.1 数据录入与处理
        3.3.2 变量赋值
    3.4 研究的质量控制
        3.4.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4.2 调查实施过程
        3.4.3 数据预处理
    3.5 研究内容
        3.5.1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利用和满意度现状、服务利用相关信念
        3.5.2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利用和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3.5.3 慢性病患者健康信念指数得分及影响因素分析
        3.5.4 提高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利用和满意度的政策建议
    3.6 数据分析
    3.7 技术路线
4 结果
    4.1 健康信念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4.1.1 效度分析
        4.1.2 信度分析
    4.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3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利用和满意度现状、服务利用相关信念
        4.3.1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利用
        4.3.2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满意度
        4.3.3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利用相关信念
    4.4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4.4.1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4.4.2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4.5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4.5.1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4.5.2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4.6 慢性病患者健康信念指数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4.6.1 高血压患者健康信念指数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4.6.2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信念指数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5 讨论
    5.1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利用不足
    5.2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利用影响因素
        5.2.1 健康信念维度影响因素
        5.2.2 地区
        5.2.3 城乡
        5.2.4 家庭人口数
        5.2.5 户籍地
        5.2.6 离家最近的基层卫生机构距离
    5.3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随访服务满意度较高
    5.4 慢性病患者随访服务满意度受人口社会学特征和健康信念等共同影响
    5.5 慢性病患者健康信念水平总体较好
    5.6 慢性病患者健康信念各维度影响因素各异,年龄、地区为共同影响因素
    5.7 政策建议
        5.7.1 加强慢病防治知识宣传,丰富健教形式和内容,提升患者健康信念
        5.7.2 创新随访服务开展方式,拓展随访服务内容,促进随访服务利用
        5.7.3 优化基层卫生机构环境,加强随访人员培训,提高随访技术水平
    5.8 研究的创新性和不足
        5.8.1 研究的创新性
        5.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健康信念模型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件 调查问卷

(10)聚焦解决模式对喉癌、下咽癌患者术前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理论依据与操作性定义
        (一) 理论依据-聚焦解决模式
        (二) 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3. 样本量计算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方案设计与干预措施
        1. 成立研究小组
        2. 预试验
        3. 干预措施
        4. 干预形式与时间
        5. 问卷量表评估时机
        (三) 评价指标
        (四) 质量控制
        (五) 统计方法
        (六) 技术路线
        (七) 科研伦理
    三、结果
        (一) 两组喉癌、下咽癌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二)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应对能力、血压比较
        1. 医院焦虑抑郁筛查结果
        2. 手术室焦虑度简化量表结果
        3. 医学应对方式结果
        4. 血压、心率测量结果
        (三) 两组患者手术室护理满意度比较
        (四) 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感受调查结果(附表G)
    四、分析与讨论
        (一) 喉癌、下咽癌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二) 喉癌、下咽癌患者术前负性情绪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 不同术式对喉癌、下咽癌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
        (四) 聚焦解决模式对喉癌、下咽癌患者术前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
        (五) 聚焦解决模式对喉癌、下咽癌患者应对能力影响效果分析
        (六) 聚焦解决模式对喉癌、下咽癌患者血压影响分析
        (七) 聚焦解决模式可提高喉癌、下咽癌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满意度
        (八) 喉癌、下咽癌患者围手术期心理调查分析
        (九)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四、住院病人常见的心理活动及护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状况、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D]. 张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2]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3]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潘运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上海某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疾病服务技能现状与对策研究[D]. 杨燕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6)
  • [5]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D]. 王秋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3)
  • [6]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作用模型的研究[D]. 申文佳. 郑州大学, 2020(02)
  • [7]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D]. 陶思羽.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金的达标理论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苏婷.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9]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利用和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D]. 方桂霞.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10]聚焦解决模式对喉癌、下咽癌患者术前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D]. 张雨娜.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  ;  ;  ;  

住院病人常见心理活动及护理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