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肠炎的简易疗法(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孙建华[2](2020)在《C-反应蛋白检测在犬细小病毒病、急性胰腺炎和去势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作为急性期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APP)的典型代表,是机体内重要的炎性标志物。研究表明CRP作为犬的炎症标志物灵敏度高。因此对于CRP在犬疾病上的应用进行总结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论文基于上海某宠物医院近两年的临床病例进行归类总结,选取犬细小病毒病、犬急性胰腺炎和公犬去势术病例,研究CRP在这三种疾病中的诊疗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CRP检测在犬细小病毒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通过选取犬细小病毒感染病例组和正常健康组病例。通过观察和分析患病动物临床检查指标的分类统计,并对两个组的血常规(Complete Blood Count,CBC)和CRP的检测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查的犬细小病毒病发病犬中,泰迪犬发病率最高,占40%,且纯种犬的发病率高于混血犬;未成年犬发病率占95%;就诊时,90%犬出现精神沉郁,且75%犬出现剧烈呕吐,且100%发病犬的粪便性状异常;BCS超过三级的占60%,且90%患病犬出现下颌淋巴结肿大,75%犬腹部触诊敏感,60%的犬CRT出现异常,90%的犬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未按时防疫的犬发病率较高;在统计患病犬中,30%出现死亡,且15%死于心肌炎;CRP检测,患病犬出现明显的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且病死犬的CRP相对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连续检测胃肠炎型CPV病例的CRP发现,死亡犬相比康复犬,显着升高,差异极显着(p<0.01)。故CRP在犬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CRP检测在犬急性胰腺炎诊疗中的应用研究。通过选取犬急性胰腺炎病例组和正常健康组病例。通过观察和分析患病动物临床检查指标的分类统计并对两个组的CBC、CRP、血液生化和cPL的检测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查的犬急性胰腺炎发病犬中,混血犬发病率最高,占30%,且小型犬发病率高于中型和大型犬;就诊时,85%的犬精神出现异常,且65%的犬体温升高,出现呕吐,90%的犬出现粪便性状异常;BCS超过六级的占90%,100%的患病犬下颌淋巴结肿大,85%的犬腹部触诊敏感,100%的犬CRT出现异常;在统计的患病犬中,25%出现死亡,5%出现预后不良;CRP检测,患病犬出现明显的上升,与对照组比,差异极显着(p<0.01),且病死犬的CRP相对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连续检测CRP发现,预后不良及死亡犬比预后良好犬显着升高,差异极显着(p<0.01)。故CRP在犬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CRP检测在公犬去势术中的应用研究。通过选取健康公犬进行去势手术的案例,收集和分析去势犬临床检查指标的分类统计,并对术前和术后第1、3、5、7天的CBC和CRP的检测结果分析。结果显示:CRP检测,术后24h出现明显上升,与术前检查比,差异显着(p<0.05)。在术后恢复过程中,连续CRP检测发现,正常去势术犬,术后24h内即显着升高,之后呈现下降趋势,在术后第7天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且术后第7天与术前检查比,差异不显着(p>0.05)。故CRP在公犬去势术,可作为术后恢复的检测指标。综上所述,CRP在犬细小病毒病、犬急性胰腺炎和犬去势术中,可以作为监测指标之一,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谭玮璐[3](2018)在《附子理中汤干预IBS-D大鼠数字基因表达谱和免疫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的功能性胃肠病,典型的排便习惯异常可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同时可有腹胀的症状。IBS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肠道病理组织学未见器质性改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是 IBS 中最常见的亚型,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对国家医疗体系疗构成巨大负担。目前认为IBS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具有复杂病理生理机制的疾病,在治疗上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常用药物有解痉剂、止泻剂、微生态调节剂、内脏感觉调节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等,但目前仍暂未有较为理想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中医认为IBS-D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肝气郁结,疏泄失调,导致木旺克土;脾土受制,脾虚失运,水道失司,发为泄泻、腹痛;脾虚日久,脾病及肾,损及肾阳,脾肾两虚。肝郁、脾虚、肾阳不足是IBS-D的主要病机。IBS-D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应用辨证论治结合针刺、艾灸等传统疗法从整体综合治疗本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现代大量文献报道和荟萃分析显示出中医药治疗IBS-D的特色和优势。因此,探寻IBS-D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的疗效机制是当今功能性胃肠病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临床治疗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本研究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大部分。文献综述分别从两方面进行论述,其一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IBS-D的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归纳;其二是从祖国传统医学的角度,对IBS-D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候分型、治法方药、专家经验和现代中医药临床分析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实验研究设计以脾肾阳虚型症状为主要表现的IBS-D模型大鼠,从模型评价、基因研究层面和组织学层面探讨附子理中汤对大鼠的一般情况、症状评分和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结肠黏膜组织的数字基因表达谱(Digital Gene Expression Tag Profiling,DGE)、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结肠黏膜的肥大细胞计数、NALP-3炎性体、CD4+、CD8+、CD4+/CD8+比值的影响。方法30只SPF级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组、模型组、对照组三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应用束缚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法复制IBS-D大鼠模型。造模后进行模型评价,评价合格造模成功后开始给药。中药组按1.5g/kg给药,模型组与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20mL/kg/d),1次/d,连续14d。实验结束后,对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相对增长率、粪便Bristol分级评分、腹泻率、腹泻指数、肛温、中医证候积分、肠道组织形态学和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进行检测;应用Trizol经典法进行RNA提取,mRNA纯化后进行文库构建和质检,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的数字基因表达谱(DGE)进行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ALP-3炎性体、CD4+、CD8+在结肠黏膜组织中表达水平,应用醛品红染色法检测肥大细胞计数。结果1.IBS-D大鼠模型评价1.1大鼠一般情况: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良好,毛色光亮,饮食、粪便颜色和性状正常。参与造模的两组大鼠从造模第5d开始出现精神萎靡,饮食减少,毛色晦暗,排便次数增多、解稀便。中药组大鼠从给药第4d开始排便次数减少和粪便性状改善,精神饮食、毛色亮泽逐渐恢复。1.2体重相对增长率:造模后三组大鼠体重相对增长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三组大鼠体重相对增长率有差异(P<0.05),中药组大鼠体重相对增长率高于模型组(P<0.05),其余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1.3大鼠粪便Bristol分级评分:造模后、实验后三组大鼠粪便Bristol分级评分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后,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中药组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4腹泻率:造模后、实验后三组大鼠的腹泻率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后,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比较(P<0.01),中药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中药组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5腹泻指数:造模后、实验后三组大鼠腹泻指数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后,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中药组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高于对照组(P<0.05)。1.6肛温:造模后、实验后三组大鼠的肛温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后,模型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中药组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7中医证候积分:造模后,中药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符合脾肾阳虚证,而对照组大鼠均不符合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胃湿热证中的任一证型。造模后、实验后三组大鼠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后,模型组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中药组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前后三组大鼠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用药后中药组积分显着低于用药前(P<0.01),模型组、对照组用药前后积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8肠道组织病理学:三组大鼠肠道组织病理学均未见明显溃疡、糜烂、急慢性炎症、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对照组肠道组织标本黏膜上皮细胞排列规则紧密,固有层中腺体也未见明显减少、萎缩,黏膜下层未见明显改变。模型组部分组织标本见有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下层结构有疏松水肿。中药组个别标本可见极少量淋巴细胞或中性细胞浸润和黏膜下层结构轻度疏松水肿。2.大鼠结肠组织黏膜DGE2.1测序质量统计显示三组大鼠标本测序碱基质量分布箱线图中的中位值基本在35-40间,整体质量分布情况基本满意;碱基组成曲线图平整流畅,波动较小,标本随机性良好;GC碱基含量曲线图GC含量波动小,分布曲线与经验曲线接近,N碱基含量曲线图N碱基含量波动极少,未见突然大幅波动,提示测序质量好。2.2各组大鼠标本的clean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中药组、模型组、对照组样本分别有93.14%、91.77%、95.66%的clean reads 比对到参考基因组上。中药组、模型组、对照组在参考基因组上有多个比对位置的clean reads分别占14.06%、13.82%、11.29%,唯一比对上参考基因组的clean reads分为占79.08%、77.95%、84.39%。2.3基因表达量整体水平:每个标本检测到基因数目20042-21560间,比对的reads数目基本一致。中药组RPKM值范围0.0063-86485.80,其中RPKM小于100的基因比例95.93%-96.64%、模型组RPKM值范围0.0057-72689.10,其中RPKM小于100的基因比例96.39%-97.23%。对照组RPKM值范围0.0061-19715.30,其中RPKM小于100 的基因比例 96.15%-96.64%。2.4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模型组vs中药组有30个基因上调、75个基因下调;对照组vs模型组有41个基因上调、61个基因下调;对照组vs中药组有102个基因下调、144个基因下调。对照组vs模型组比较分析,发现102个差异基因;中药组vs模型组比较分析,发现105个差异基因。其中29个基因是同时出现于两个对比分析中的重叠差异基因。对于这29个基因,对照组vs模型组差异基因分析显示上调基因13个,下调基因16个;模型组vs中药组差异基因分析显示上调基因16个,下调基因13个;其中Aqp8基因在两个差异分析中均下调,LOC103692592基因在两个差异分析中均上调,其余基因在两个差异分析中均呈相反调节方向。2.5差异基因的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分类:三个差异基因分析组共得有统计学意义(P-value<0.05)的GO注释1280条,其中分子功能注释146条、细胞组成注释138条、生物过程注释996条。中药组vs模型组的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结果共得GO功能注释448条,分子功能注释52条、细胞组成注释56条、生物过程注释340条。分子功能注释主要涉及MHC Ⅱ类蛋白复合物结合、MHC蛋白复合物结合、抗原结合、水通道活性、水跨膜转运蛋白活性、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结合、生长因子结合等。细胞组成注释主要涉及细胞外囊泡体、胞外细胞器、细胞外膜结合细胞器、细胞外区相关、细胞间隙等。生物过程注释主要涉及免疫反应和过程、免疫应答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应答分子介质的形成、胶原纤维组织、细胞黏附及负调控、细胞基质黏附、生物黏附等。模型组vs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结果共得GO功能注释355条,分子功能注释44条、细胞组成注释18条、生物过程注释293条。分子功能注释主要涉及质膜区、胆汁酸的结合、磷脂酶抑制剂的活性、趋化因子活性、趋化因子受体结合、二级活性硫酸盐跨膜转运蛋白的活性等。细胞组成注释主要涉及阴离子的转运、血红蛋白复合物、细胞外基质、细胞膜区与细胞膜外空间、内质网等。生物过程注释主要涉及树突状细胞的趋化和迁移、脂肪酸分解代谢、脂质代谢、细胞脂代谢、脂类代谢过程的正调控、一元羧酸分解代谢、对雌激素的反应等。中药组vs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结果共得GO功能注释477条,分子功能注释50条、细胞组成注释64条、生物过程注释363条。分子功能注释主要涉及肌动蛋白结合、细胞骨架蛋白结合、趋化因子活性、MHC Ⅱ类蛋白复合物及MHC蛋白复合物的结合、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生长因子结合等。细胞组成注释主要涉黏附连接、锚定连接、细胞外区等。生物过程注释主要涉及T细胞的活化和调节、细胞活化、免疫调节、细胞迁移、运动、黏附的调节、细胞黏附、生物黏附等。2.6差异基因的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KEGG通路注释为三个分析组的差异表达基因提供信号通路或生物代谢途径的注释信息,三个分析组共富集到371条通路途径,其中有意义(P<0.05)的通路68条,极为显着富集(Corrected P-value<0.05)的通路共38条。中药组vs模型组的KEGG分析共富集到106条生物信号通路,其中富集出有统计学意义的通路共28条,其中极为显着富集的通路13条,主要为肠道IgA免疫网络、抗原提呈处理、移植免疫相关、吞噬反应、造血细胞谱系、细胞粘附分子、哮喘、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病毒性心肌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Ⅰ型糖尿病。其他富集的通路涵括了环境信息处理、细胞过程、人类疾病、有机生物系统,如ECM与受体相互作用、弓形虫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平滑肌收缩、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血管加压素调节与水的重吸收等。模型组vs对照组的KEGG分析共富集到98条生物信号通路,其中富集出有统计学意义的通路共13条,其中极为显着富集的通路3条,主要与氨酰-tRNA生物合成、PPAR信号通路、胆汁分泌途径相关。其他富集的通路涵括了基因信息处理、人类疾病机制、有机生物系统和代谢过程等,如真核生物核糖体生物合成、非洲锥虫病、糖皮质激素的合成、脂肪酸分解、脂肪消化和吸收等。其中PPAR信号通路中的Fabp1基因、Hmgcs2基因和胆汁分泌途径中的Aqp8基因是中药组vs模型组、模型组vs对照组差异基因分析中的重叠基因。中药组vs对照组的KEGG分析共富集到167条生物信号通路,其中富集出有统计学意义的通路共27条,其中极为显着富集的通路12条,主要为氨酰tRNA生物合成、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细胞黏附分子通路、肠道IgA免疫网络、移植免疫相关通路、哮喘通路、炎症性肠病通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通路等。3.大鼠组织学免疫指标3.1胸腺指数与脾脏指数:各组大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2结肠黏膜肥大细胞计数:模型组肥大细胞计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肥大细胞计数较模型组下降(P<0.05),中药组肥大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1)。3.3结肠黏膜NALP-3炎性体的表达:模型组NALP-3的IOD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NALP-3的IOD值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中药组NALP-3的IOD值较对照组高(P<0.05)。3.4结肠黏膜CD4+、CD8+的表达和CD4+/CD8+比值:模型组CD4+的IOD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CD4+的IOD值则较模型组下降(P<0.05),中药组CD4+的IOD值较对照组高。CD8+的IOD值在三组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CD4+/CD8+比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CD4+/CD8+比值较模型组降低(P<0.05),中药组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实验大鼠IBS-D造模成功,模型评价结果可靠。附子理中汤能够改善IBS-D大鼠的一般情况,增加相对体重增长率,减少腹泻次数和改善粪便性状,降低腹泻率、腹泻指数和粪便Bristol分级评分,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本实验大鼠结肠黏膜组织标本DGE测序数据合格,测序质量好,结果可靠。测序标本RPKM小于100的基因比例均在95%以上,考虑某些高表达量的基因可能在IBS-D发病机制或附子理中汤干预治疗过程发挥关键作用。3.有102个对照组与模型组间的差异基因可能与IBS-D的发病机制相关,有105个中药组与模型组间的差异基因可能与附子理中汤干预IBS-D的疗效机制相关。其中有29个重叠差异基因的上调或下调可能与IBS-D的分子发生机制和附子理中汤治疗IBS-D的分子疗效机制同时相关。4.本实验的GO功能注释和在KEGG通路分析提示IBS-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和PPAR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5.附子理中汤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过程相关的分子途径和生物信号通路,从而改善肠道免疫功能紊乱状态,使肠道恢复免疫稳态起治疗效果。6.IBS-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结肠黏膜肥大细胞与NALP-3炎性体的增加介导的肠道低度免疫炎症反应和CD4+增多和CD4+/CD8+比例失调所导致的细胞免疫失衡相关。7.附子理中汤可能通过调节肠道黏膜NALP-3炎性体、CD4+、CD8+表达量和肥大细胞数量,减少肠道炎性物质的释放,降低过度增强的免疫应答,从而改善肠道免疫功能、保持免疫稳态达到治疗效果。
郝肖阳[4](2013)在《诺如病毒流行病学研究与防治概况》文中研究说明诺如病毒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肠道腹泻病毒,是除轮状病毒外最主要的的致腹泻病原。不仅可引起成人、儿童胃肠炎散发病例,还常在医院、养老院、学校、托幼机构等场所引起暴发。目前已被欧美公认为导致成人病毒性胃肠炎的首要病原,也是儿童病毒性胃肠炎的第二位病原。新的证据表明,该疾病可能
魏承毓[5](1990)在《感染性腹泻的进展和控制对策》文中认为 一、引言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oea)是当今全球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亚非拉地区5岁以下几童每年发生急性感染性腹泻者约7.5—10亿人次,死亡500万以上平均每分钟死亡10人。这问题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未完全解决。我国是发展中
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部[6](1972)在《军马胃肠炎和肠便秘防治办法(草案)》文中研究说明马、骡胃肠病是马骡多发病,其中尤以胃肠炎和肠便秘发病、死亡较多。为了保障马骡健壮,兹将南京军区制订的《军马胃肠炎防治办法(草案)》和《军马肠便秘防治办法(草案)》, 全文转载,供参考。
郑德联,徐肇玥,戴自英[7](1983)在《诺沃克病毒引致急性非细菌性胃肠炎》文中研究表明 病毒性胃肠炎遍及全世界,为一种常见病。估计每年有5亿以上的腹泻患者,主要的致病病毒为轮状病毒和诺沃克病毒(Norwalkvirus)。近10年来对诺沃克病毒在急性非细菌性胃肠炎中的作用已进一步明嘹,诺沃克病毒可侵袭成人及儿童,且全年均可发病,侵袭率高,常呈规模大小不等的暴发流行,报告颇多,已被人们广为重视。病原1968年10月美国俄亥俄州诺沃克镇(Nor-walk)一次病毒性胃肠炎暴发,某校50%的教
米魁[8](2021)在《2015~2019年长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明确2015~2019年长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基本情况、症状、可疑暴露食品的构成情况,分析食源性致病菌主动监测的结果,探索长春市食源性疾病发生的规律,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1.在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调取长春市医疗机构2015~2019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数据,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诊疗信息、可疑食品暴露信息、生物标本中主动监测的致病微生物检测结果等。2.应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IBM 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对性别、年龄、职业、发病年、发病月、症状等分类变量描述构成情况;病例潜伏期用M(P25,P75)描述集中及离散趋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是否住院、抗生素使用、肠道致病菌检出、诺如病毒检出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患者之间的差异;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是否住院、是否使用抗生素对诺如病毒检出的影响。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2015~2019年长春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7764例,其中男性4266例,占54.9%,女性3498例,占45.1%,男性占比高于女性;病例年龄构成中病例数最多的年龄段的是≤5岁,共报告2836例,占36.5%;各职业构成中散居儿童比例最高,共报告2307例,占比29.7%。2.2019年报告的监测病例数占比最高,报告2766例,占比35.6%;9月份报告占比最高,报告1174例,占比15.1%。3.监测病例不同身体机能系统出现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系统出现异常症状发生率最高,为96.75%;心脑血管系统出现症状发生率最低,为1.2%。各系统不同临床症状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消化系统以腹泻发生率最高,为82.24%;心血管系统以心悸、胸闷发生率最高,均为57.89%;泌尿系统尿量减少发生率最高,为99.08%;神经系统头痛发生率最高,为56.11%;全身系统发热发生率最高,为56.11%。4.监测病例的可疑暴露食品中占比最高为多种食品(同时摄入多种食品),报告1164例,占比14.99%。可疑暴露食品的加工及包装方式中占比最高为家庭自制,报告3286例,占比42.43%。可疑暴露食品购买场所中其他场所(暂未在系统中提供的分类)占比最高,报告2631例,占比33.89%;其次为农贸市场,报告1667例,占比21.47%。5.朝阳区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病例数最多,共报告3888例,占比50.1%;性别、年龄段、职业在门诊病例及住院病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在病原学监测医院和非病原学监测医院(报告医院)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共同就餐人是否发病在可疑暴露食品的加工与包装方式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同就餐人发病的监测病例中餐饮服务业制作占比最高,共同就餐人未发病的监测病例中家庭自制占比最高。7.2015~2019年长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总体的潜伏期为12h(7h,18h)。8.2015~2019年长春市食源性疾病4种致病菌的检测结果中,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5年间共检出82例阳性,检出率1.91%;不同年份沙门氏菌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就诊方式肠道致病菌检出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2015~2019年间病原学监测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共检出诺如病毒阳性283例,检出率28.44%。其中男性175例,高于女性108例;各年龄段中以≤5岁阳性人数最多,共200例;职业构成中以散居儿童最多,共155例。住院病例和未住院病例诺如病毒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抗生素使用情况诺如病毒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门诊治疗和抗生素使用是诺如病毒检测阳性的影响因素。诺如病毒阳性结果预测模型为Y=-1.550-0.958门诊治疗+1.134未使用抗生素,经拟合优度检验,P>0.05。结论:1.2015~2019年长春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7764例,男性多于女性,≤5岁病例占比最多,多为散居儿童。不同时间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报告数不同,2019年最高,不同月份以9月份最高。2.2015~2019年长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出现消化系统出现异常症状人数最多;可疑暴露主要是多种食物共同烹制的混合食品和蔬菜类及其制品;加工方式中占比最多为家庭自制;可疑暴露食品购买场所中农贸市场占比最高。3.2015~2019年长春市朝阳区食源性疾病报告病例数最多,占比50.1%;住院病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住院病例中≤5岁和散居儿童占比高于门诊病例;病原学监测医院中男性比例高于非病原学监测医院(报告医院),病原学监测医院中≤5岁和散居儿童比例高于门诊病例。4.2015~2019年长春市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结果中,2018年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门诊患者致病菌的检出率高于住院患者;2015年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门诊治疗患者检出率高于住院患者,未使用抗生素患者检出率高于使用抗生素患者。
吕海峰[9](2021)在《犬冠状病毒M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胶体金检测试纸条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犬冠状病毒(Canine CoronavirusCCoV)是一种有囊膜的、单链正股RNA病毒。CCoV感染可导致幼犬胃肠炎的典型临床症状,如食欲不振、腹泻和呕吐等,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CCoV基因组全长约30 kb,3’端编码4种结构蛋白,分别为刺突蛋白(S),包膜蛋白(E),膜蛋白(M)和核衣壳蛋白(N)。M蛋白是一种膜结构糖蛋白,在包膜蛋白中含量最高,是病毒组装和形成的关键成分,含有B细胞识别表位。编码M蛋白的基因高度保守,与其他冠状病毒的M基因同源性较低,因此,M蛋白成为犬冠状病毒检测和诊断的主要靶标之一。犬胃肠炎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包括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最常见的病毒性肠炎病原体除了冠状病毒(CCoV),还有犬细小病毒(CPV),犬腺病毒2型(CAV-2)、犬瘟热病毒(CDV)等。因此,快速的病毒学检测对控制犬病毒性肠炎疾病至关重要。为了研制出适用于犬冠状病毒快速诊断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本研究制备筛选了 2株犬冠状病毒M蛋白特异单抗杂交瘤细胞,对不同单抗IgG亚类的纯化方法进行了比较,建立了犬冠状病毒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工艺,该试纸条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敏感性。本文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犬冠状病毒M蛋白单抗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为制备抗犬冠状病毒(CCoV)特异单克隆抗体,用纯化的CCoV为抗原4次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用聚乙二醇(PEG1500)进行细胞融合,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筛选抗体阳性杂交瘤细胞。经三次克隆化,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抗CCoV M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2H11、2G3,其抗体效价在体外连续传代40代稳定。单抗Ig亚类鉴定结果表明,2H11单抗为IgG3,2G3单抗为IgG1亚类。IFA和Western blot分析均表明,2H11、2G3单抗特异识别CCoV M蛋白(28-32 kDa)。2H11、2G3杂交瘤培养上清的IFA效价均为1:1000,ELISA效价均≥1:105。单抗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这些单克隆抗体与犬瘟热病毒(CDV)、犬细小病毒(CPV)、犬腺病毒(CAV)、犬副流感病毒(CPIV)等均无交叉反应。CCoV M蛋白特异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为CCoV鉴定和相关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小鼠腹水单克隆抗体纯化方法的比较研究为了纯化小鼠腹水中的单抗隆抗体,分三个批次,制备了 2G3、2H11两株杂交瘤的小鼠腹水。分别采用饱和硫酸铵沉淀法、辛酸-硫酸铵法、亲和层析、超离透析法对两株单抗进行纯化处理,分析对比蛋白浓度、纯度、效价以及回收率。结果表明不同Ig亚类的单抗,适用的纯化方法不同。2G3单抗(IgG1亚类)最适纯化方法为亲和层析,虽然亲和层析法回收率较低,但纯度高。2H11单抗属于IgG3亚类,辛酸处理导致IgG3破坏,亲和层析时蛋白G亲和柱与IgG3结合不紧密,结果洗脱下来的单抗蛋白浓度和抗体效价低,因此,辛酸-硫酸铵法、亲和层析法不适合2H11单抗的纯化。2H11单抗最适纯化方法选择为超离透析法。3、犬冠状病毒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的制备为了制备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出20 nm胶体金颗粒,选择单抗2G3作为金标抗体标记胶体金,经过优化,金标最佳pH为9.0,最佳蛋白浓度为100 μg/mL。单抗2H11作为检测抗体,以1mg/mL的浓度包被于NC膜上作为检测线(T线),兔抗鼠IgG作为质控抗体,以1 mg/mL浓度包被于NC膜上作为质控线(C线)。特异性试验证明,试纸条与CDV、CAV、CPIV和CPV等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表明,试纸条可以检测到CCoV含量至少达到102.8TCID50/mL。对临床粪便样本的检测,实验室制备的试纸条与进口试纸条的检测符合率为1 00%。本研究成功制备了检测CCoV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对早期诊断、预防和控制CCoV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翁柠[10](2020)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一PSCI患者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包括像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PSCIND)和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如何进一步探索PSCI的机制及早期、有效防治PSCI是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医疗问题。本课题基于钙稳态调节机制,通过研究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及其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关系、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初步探讨PSCI及其中医病机“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与钙稳态调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专科门诊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110例为PSCI观察组(其中根据认知障碍的程度再细分为PSCIND组80例,PSD组30例),另招募30例缺血性卒中后无认知障碍患者为对照组。1.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饮酒史、吸烟史,是否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比较颈部血管斑块情况、骨密度及钙稳态调节因子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及美国国家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2.分析PSCI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与国际公认且通用的能够反映认知功能的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分数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MMSE、Mo CA分数的因素。3.根据中医证候要素量表对观察组进行包括肾虚、脾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髓减、阳亢、内热、痰浊、血瘀共11个证候要素进行评分,统计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4.分别分析PSCI、PSCIND、PSD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MMSE、Mo CA分数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SCI组影响MMSE、Mo CA分数的相关中医证候要素。5.分析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PSCI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病历资料比较,PSCI组1,25-羟维生素D、血C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PSCI组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PTH与MMSE、Mo CA分数呈负相关关系(rs=-0.494,P<0.001;rs=-0.572,P<0.001);1,25-羟维生素D与MMSE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s=0.586,P<0.001);1,25-羟维生素D、血Ca与Mo CA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s=0.496,P<0.01;rs=0.204,P=0.032<0.05)。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随着1,25-羟维生素D水平增高,MMSE分数也随之增高(B=0.111,P=0.017)。随着NIHSS评分、PTH水平增高,Mo CA分数越低(B=-0.57,P<0.001;B=-0.052,P<0.001);随着受教育程度增高,Mo CA分数越高(B=0.853,P=0.029)。4.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痰浊(61次,55.45%),血瘀(56次,50.9%),阳亢(43次,39.09%),肾虚(35次,45%)。PSCIND组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痰浊(49次,61.25%),血瘀(43次,53.75%),阳亢(31次,38.75%);PSD组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肾虚(17次,56.66%),阴虚(13次,53.33%),血瘀(13次,43.33%)。PSCIND组证候积分较高的是痰浊、阳亢、血瘀;PSD组积分较高的是肾虚、阴虚、髓减、血瘀。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痰浊、髓减、阳亢、血瘀与MMSE分数均呈负相关(rs=-0.268,p=0.005;rs=-0.235,P=0.013;rs=-0.206,P=0.031;rs=-0.330,P<0.001);而痰浊、肾虚、髓减、血瘀与Mo CA评分均呈负相关(rs=-0.202,P=0.034;rs=-0.232,P=0.015;rs=-0.237,P=0.012;rs=-0.334,P<0.001);其中血瘀与MMSE、Mo CA分数相关性最显着。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髓减、血瘀与MMSE、Mo CA分数存在线性相关性,随着髓减、血瘀积分越高,MMSE、Mo CA分数越低(B=-0.319,P<0.001;B=-0.100,P=0.017;B=-0.268,P<0.001;B=-0.094,P=0.010)。6.亚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PSCIND组痰浊、阳亢、血瘀与MMSE、Mo CA分数呈负相关(rs=-0.639,P<0.001;rs=-0.526,P<0.001;rs=-0.445,P<0.001;rs=-0.499,P<0.001;rs=-0.458,P<0.001;rs=-0.404,P<0.001);PSD组痰浊、肾虚、髓减、血瘀与MMSE分数负相关(rs=-0.550,P=0.002;rs=-0.416,P=0.022;rs=-0.385,P=0.036;rs=-0.510,P=0.004;),PSD组痰浊、肾虚、血瘀与Mo CA评分均呈负相关(rs=-0.634,P<0.001;rs=-0.610,P<0.001;rs=-0.794,P<0.00)。7.PSCI组中医证候积分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痰浊、阳亢、血瘀与PTH水平呈正相关(rs=0.545,P<0.001;rs=0.371,P<0.001;rs=0.614,P<0.001),与1,25-羟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rs=0.844,P<0.001;rs=-0.605,P<0.001;rs=-0.737,P<0.001)。而肾虚、髓减、血瘀与血Ca水平均呈负相关(rs=-0.233,P=0.003;rs=-0.226,P=0.018;rs=-0.293,P=0.002)。结论:1.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密切相关,呈现出随着钙稳态调节因子PTH水平升高、1,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而认知功能下降的趋势。1,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PTH水平升高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潜在核心因素。血钙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2.痰浊、血瘀、阳亢、肾虚是缺血性PSCI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要素,痰浊、阳亢、血瘀是缺血性PSCIND的主要证候要素,肾虚、阴虚、血瘀、髓减是缺血性PSD的主要证候要素,其积分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具有密切相关性,可反映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而血瘀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核心危险要素。3.痰浊、阳亢、血瘀积分与PTH呈正相关,与1,25-羟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而肾虚、髓减、血瘀积分与血Ca水平呈负相关,PSCI病机“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与钙稳态调节具有密切相关性。研究二益脑护脉方干预缺血性PSCIND患者钙稳态调节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缺血性PSCIND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脑电图及钙稳态调节因子的变化,探讨益脑护脉方治疗缺血性PS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符合缺血性PSCIND诊断及纳入标准,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痰浊阻窍或瘀血阻络的患者6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片,口服,每日1次,每次5mg,1月后改为10mg,每日一次。试验组:益脑护脉方,川芎15g(折合颗粒3.13g)、天麻12g(折合颗粒2.4g)、石菖蒲12g(折合颗粒1g)、益智仁10g(折合颗粒0.6g),每次1袋,日3次,温开水冲服。治疗疗程3个月。在入组第1天治疗前及治疗3月后分别评定中医证候积分、NIHSS分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分数及MMSE、Mo CA分数;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钙稳态调节因子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变化,观察肝肾功等血液学指标及脑电图变化。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两组组间变化以及组内前后自身变化,探讨益脑护脉方对缺血性PSCIND患者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评分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前两组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评分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的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的Mo 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过治疗后Mo C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Mo 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语言、记忆力等认知域评分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通过治疗后两组在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评分均较前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语言能力方面,治疗后对照组较治疗前语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语言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两组脑电图异常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电图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两组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H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经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脑护脉方可明显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脑电图异常情况;可明显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认知功能,在改善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域,临床疗效与多奈哌齐相当,但在改善语言能力方面,益脑护脉方明显优于多奈哌齐。2.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对于肝阳上亢、痰浊阻窍和瘀血阻络型PSCIND患者,益脑护脉方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多奈哌齐组。3.治疗后试验组PTH下降,1,25-羟维生素D、血钙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益脑护脉方可能通过调节缺血性PSCIND患者钙稳态,保护脑细胞,改善认知功能。
二、胃肠炎的简易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肠炎的简易疗法(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 选题依据 |
(二) 选题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新中国“十七年” |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
(三) 运动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三) 研究方法 |
四、研究材料 |
(一) 材料来源 |
(二) 材料的甄选 |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
(四) 简要评议 |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
一、西医学习针灸 |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
结语 |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2)C-反应蛋白检测在犬细小病毒病、急性胰腺炎和去势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急性期蛋白的研究进展 |
1.1 CRP的产生机理 |
1.2 CRP的生理作用 |
1.3 CRP的种属差异 |
1.4 CRP的测定方法 |
2 不同生理状态对CRP的影响 |
2.1 年龄、性别和品种 |
2.2 昼夜节律和日变化 |
2.3 发情周期和妊娠 |
2.4 肥胖和糖皮质激素 |
3 关于犬的CRP临床应用 |
3.1 CRP与感染性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
3.2 CRP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3.3 CRP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3.4 CRP与手术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3.5 CRP与胰腺炎的相关研究进展 |
3.6 CRP与其他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CRP检测在犬细小病毒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 |
1.1 病例资料 |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 方法 |
2.1 病例资料基本情况统计 |
2.2 传染病以及寄生虫检测 |
2.3 血常规和CRP检测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犬细小病毒病发病情况统计分析 |
3.2 血常规检测结果 |
3.3 CRP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犬种和发病年龄与犬细小病毒病的关系 |
4.2 发病季节和时间与犬细小病毒病的关系 |
4.3 外周血血象变化与犬细小病毒病之间的关系 |
4.4 犬细小病毒病两种病征及其死亡率与CRP之间的关系 |
4.5 CRP对犬细小病毒病诊疗的意义 |
5 结论 |
第二章 CRP检测在犬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 |
1.1 病例资料 |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 方法 |
2.1 实验犬基本情况 |
2.2 血常规、CRP、血液生化和cPL检测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犬急性胰腺发病情况统计分析 |
3.2 血常规检测结果 |
3.3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3.4 血清CRP浓度检测结果 |
3.5 cPL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品种和年龄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 |
4.2 饮食结构和肥胖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 |
4.3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 |
4.4 CRP、血液生化指标和cPL测试与急性胰腺炎之间的关系 |
4.5 急性胰腺的治疗及转归 |
4.6 CRP在胰腺炎诊断和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 |
5 结论 |
第三章 CRP检测在公犬去势术中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 |
1.1 病例资料 |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 方法 |
2.1 血常规、CRP和血液生化检测 |
2.2 手术过程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去势犬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3.2 血常规检查结果 |
3.3 术前血液生化检查结果 |
3.4 CRP浓度检查结果 |
4 讨论 |
4.1 麻醉药物对于CRP浓度的影响 |
4.2 外周血血象在围手术期的变化 |
4.3 CRP浓度监测在围手术期的变化 |
4.4 术后护理和恢复 |
4.5 CRP在犬去势手术中的指导意义 |
5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一例CPV典型病例介绍 |
1 发病情况 |
2 临床检查和诊断 |
3 治疗和结果 |
附录二: 一例急性胰腺炎典型病例介绍 |
1 发病情况 |
2 临床检查和诊断 |
3 治疗、结果和复发 |
附录三: 一例典型去势手术介绍 |
1 发病情况 |
2 术前检查 |
3 手术经过、术后护理和康复 |
致谢 |
(3)附子理中汤干预IBS-D大鼠数字基因表达谱和免疫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现代医学与IBS |
1.1.1 IBS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1.1.2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3 IBS与基因测序技术 |
1.1.4 IBS的诊断标准 |
1.1.5 IBS的西医治疗 |
1.2 中医与IBS |
1.2.1 IBS的中医病名 |
1.2.2 IBS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3 IBS的中医证候与治疗 |
1.2.4 IBS-D与附子理中汤 |
1.3 总结与展望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实验一 IBS-D大鼠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2 实验二 附子理中汤对IBS-D大鼠数字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3 实验三 附子理中汤干预IBS-D大鼠结肠NALP-3炎性体等免疫指标 |
2.3.1 材料 |
2.3.2 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诺如病毒流行病学研究与防治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性状 |
1.1 病毒学特征 |
1.2 基因组结构 |
1.3 诺如病毒的进化 |
2 流行病学特征 |
2.1 传染源 |
2.2 传播途径 |
2.3 人群易感性 |
3 国内外流行概况 |
3.1 国外概况 |
3.2 我国诺如病毒研究 |
4 临床特征 |
5 实验室检测 |
6 治疗 |
7 预防控制 |
(8)2015~2019年长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食源性疾病现状 |
1.2 影响食源性疾病流行的因素 |
1.2.1 国际食品贸易 |
1.2.2 食品制造技术升级 |
1.2.3 自然灾害 |
1.2.4 网络食品 |
1.3 国外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
1.4 国内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
1.5 长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
1.6 长春市监测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微生物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资料内容 |
2.3 分类变量说明 |
2.4 质量控制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情况 |
3.1.1 食源性疾病病例基本情况 |
3.1.2 监测病例时间分布 |
3.1.3 监测病例症状情况 |
3.1.4 监测病例的可疑暴露食品情况 |
3.1.5 监测病例报告医院所属县区情况 |
3.1.6 监测病例诊疗类型情况 |
3.1.7 监测病例报告医疗机构类型情况 |
3.1.8 监测病例共同就餐人发病情况 |
3.1.9 监测病例潜伏期情况 |
3.2 监测病例病原学监测情况 |
3.2.1 肠道致病菌检出情况 |
3.2.2 诺如病毒检出情况 |
3.2.3 致病微生物检出情况分析 |
3.2.4 诺如病毒检出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基本信息分析 |
4.2 监测病例症状分析 |
4.3 暴露食品分析 |
4.4 病例报告情况 |
4.5 食源性疾病潜伏期分析 |
4.6 致病微生物检出情况 |
4.6.1 肠道致病菌检出情况分析 |
4.6.2 诺如病毒检出情况及多因素分析 |
4.7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犬冠状病毒M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胶体金检测试纸条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犬冠状病毒研究进展 |
前言 |
1.1 犬冠状病毒分类地位 |
1.2 病毒形态与结构 |
1.3 基因组结构 |
1.4 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
1.5 治疗与预防 |
1.6 犬冠状病毒诊断技术 |
1.7 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及其在兽医领域的应用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犬冠状病毒M蛋白单抗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 |
1.1 实验材料 |
1.1.1 毒株 |
1.1.2 细胞 |
1.1.3 试剂和仪器 |
1.1.4 试剂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与分析 |
1.4 讨论 |
第3章 小鼠腹水单克隆抗体纯化方法的比较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与分析 |
1.4 讨论 |
第4章 犬冠状病毒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的制备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与分析 |
1.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于PSCI的研究进展 |
1.1.1 PSCI的定义 |
1.1.2 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概念的比较 |
1.1.3 血管性损害、炎症反应等因素与PSCI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 |
1.1.4 钙稳态调节与PSCI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 |
1.1.5 PSCI的诊断标准 |
1.1.6 PSCI常用评估量表及检查 |
1.1.7 PSCI的西医治疗现状 |
1.2 中医对PSCI的研究进展 |
1.2.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1.2.2 中医对PSCI的认识 |
1.2.3 中医对PSCI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4 PSCI的中医证候分类 |
1.2.5 中医药治疗PSCI的进展 |
1.3 基于文献分析对PSCI治疗现状的思考 |
第二章 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 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一部分 PSCI患者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相关性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认知功能评估 |
2.2.6 观察内容 |
2.2.7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纳入病例基本情况 |
2.3.2 PSCI组 MMSE分数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2.3.3 PSCI组 MoCA |
2.3.4 影响MMSE分数相关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2.3.5 影响MoCA分数的相关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2.3.6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
2.3.7 中医证候要素积分与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分相关性分析 |
2.3.8 中医证候要素积分与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分回归分析 |
2.3.9 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2.4 结论 |
2.4.1 钙稳态调节因子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2.4.2 中医证候要素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2.4.3 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关系 |
2.5 讨论 |
2.5.1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密切相关 |
2.5.2 影响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中医证候要素分析 |
2.5.3 卒中后认知障碍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关系 |
第二部分 益脑护脉方干预缺血性 PSCIND 患者钙稳态调节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及样本量估算 |
3.1.3 诊断标准 |
3.1.4 纳入标准 |
3.1.5 排除标准 |
3.1.6 剔除标准 |
3.1.7 脱落标准 |
3.1.8 中止试验标准 |
3.1.9 研究方案 |
3.1.10 观察指标 |
3.1.11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3.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估 |
3.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比较 |
3.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评估 |
3.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水平比较 |
3.2.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电图信号分析比较 |
3.2.7 安全性探讨 |
3.3 结论 |
3.4 讨论 |
3.4.1 益脑护脉方对缺血性PS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 |
3.4.2 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重要病机 |
3.4.3 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体现了“异病同治,因果同治” |
3.4.4 益脑护脉方的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
3.4.5 基于钙稳态探讨益脑护脉方治疗PSCIND患者的可能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四、胃肠炎的简易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C-反应蛋白检测在犬细小病毒病、急性胰腺炎和去势术中的应用研究[D]. 孙建华. 扬州大学, 2020(04)
- [3]附子理中汤干预IBS-D大鼠数字基因表达谱和免疫功能研究[D]. 谭玮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诺如病毒流行病学研究与防治概况[J]. 郝肖阳.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03)
- [5]感染性腹泻的进展和控制对策[J]. 魏承毓.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1990(02)
- [6]军马胃肠炎和肠便秘防治办法(草案)[J]. 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部. 兽医科技资料, 1972(04)
- [7]诺沃克病毒引致急性非细菌性胃肠炎[J]. 郑德联,徐肇玥,戴自英.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83(05)
- [8]2015~2019年长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D]. 米魁. 吉林大学, 2021(01)
- [9]犬冠状病毒M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胶体金检测试纸条上的应用[D]. 吕海峰. 扬州大学, 2021
- [10]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翁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