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水氧化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超临界水氧化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一、超临界水氧化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桑宇[1](2021)在《超临界石化碱渣废水氧化处理装置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石油炼制工业的飞速发展,碱渣废水总量不断增多。传统的处理技术(如生物法、湿式氧法)无法彻底降解这些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甚至还会产生二次污染。超临界水氧化技术有着适用范围广、反应速率快、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的优点,在碱渣废水处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该技术存在的腐蚀、盐沉淀以及高运行成本问题使其无法进行大规模工业化推广。因此,本文以碱渣废水为研究对象,对现有的超临界水氧化处理装置进行优化设计。采用实验室现有的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对燕山石化的汽油碱渣废水进行超临界水氧化实验,反应器为连续管式,氧化剂为空气,反应温度范围500~600℃,压力范围24~28MPa,停留时间范围10~30s,过氧系数超过400%。实验采用正交分析的形式,探究反应温度、反应压力与停留时间对COD去除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三个因素对碱渣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温度>压力>停留时间,在综合考虑产物COD以及装置的经济性与安全性后,在氧化剂充足的情况下实验最佳条件可选择反应温度550℃、反应压力24MPa、停留时间30s。为解决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存在腐蚀、盐沉淀以及高运行成本问题,提出一种带有能量回收系统的超临界水氧化处理工艺和一种内燃式透壁自动排盐及集反应与分离功能一体的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并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采用不同氧化剂(空气、氧气、液氧)的超临界水氧化系统能耗与能量回收量进行模拟计算分析,最后得出三种方案均可有效降低超临界水氧化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减小系统运行成本,但在工厂有空分站的情况下,方案三为最优方案。根据Aspen Plus软件的模拟结果,对系统中反应装置的结构进行设计,包括多孔管、反应斜管、分离器以及设备封头,还对系统中的余热回收装置以及气液分离器进行选型与设计,最后对各方案所需的辅助设备包括增压设备、阀门、测量装置以及加热装置进行选型。

袁思杰[2](2021)在《Cu2O光催化材料掺杂改性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印染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大量染料废水产生,传统的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存在处理结果不彻底、处理设备和材料成本过高等问题。而应用光催化技术降解处理废水具有成本低廉、可处理性强、清洁无污染等优势,为难降解的有毒有机染料废水提出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思路。半导体材料Cu2O作为光催化剂具有成本价格低、无毒害、简单易得、能带带隙可改变等优势,因此在光催化领域应用前景广阔。Cu2O具有较好可见光感应性能,但也存在着易被光腐蚀、光生电子-空穴复合迅速、有机物降解性能不够稳定等不可忽视的缺陷。为了规避Cu2O的这些缺点,通过对Cu2O进行改性,进一步提升光催化能力,将之应用于高难度处理的染料废水,解决染料废水环境污染这一大问题。因此,本文中对Cu2O材料进行元素掺杂改性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复合光催化材料,以用于处理有机染料废水。本文制备了一种性能优异的S掺杂Cu2O复合光催化剂。通过采用简单葡萄糖还原法制备出立方体型Cu2O,再以添加硫脲的方式引入S元素进行改性,经XRD、TEM的表征分析可知生成了纳米级别的Cu9S5,最终得到一种镂空球型结构Cu2O@Cu9S5催化剂。相比较于纯Cu2O,所制备复合光催化材料Cu2O@Cu9S5对300~800nm波长的光都有很好的吸收,可见光利用率显着增强。在染料模拟污染物甲基橙(MO)处理实验中,Cu2O@Cu9S5展现出吸附和降解双性能,对MO的综合去除效果达到95%以上。对Cu2O@Cu9S5材料进行光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分析可知,Cu2O/Cu9S5形成异质结构,降低了禁带宽度,电子-空穴对更容易激发产生,且电子空穴复合率降低,载流子密度上升。掺杂改性后形成的Cu9S5降低了载流子迁移电阻抗,可使载流子快速分离,提高了光催化性能。对Cu2O@Cu9S5光催化剂催化降解MO催化机理进行分析,发现Cu2O@Cu9S5在受可见光激发时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光生空穴(h+)在MO的降解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将有机物MO分解成为小分子化合物。降解MO过程产生的活性离子降解作用大小顺序是:·O2->h+>·OH。整体来看,S掺杂改性Cu2O制备的新型的镂空双功能材料Cu2O@Cu9S5光催化性能优异,在有毒染料废水处理中有着潜在应用价值。对Cu2O分别进行La/S、Bi/S、Zn/S金属-非金属双元素共掺杂改性研究,以期进一步提升Cu2O光催化性能。在水热合成法制备出Cu2O·S材料前提下,通过浸渍法成功制备出双元素掺杂的复合光催化剂:La-Cu2O·S、Bi-Cu2O·S、Zn-Cu2O·S。在MO的处理研究中,Zn-Cu2O·S对MO的去除率100%,性能进一步提升。Zn-Cu2O·S材料性能提升归因于Zn元素引入形成了光催化材料Zn O,Zn O是一种n型半导体,与Cu2O·S结合形成p-n异质结构复合光催化剂,有效的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从而提升了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李诺,刘诚,刘苏宁,曹敏,李勇,刘召波,孙宁磊[3](2020)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超临界水氧化作为一种清洁、环保、高效的高级氧化技术,在处理有机废水、高盐废水、工业废弃物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和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主要介绍了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在有机废水、高盐废水、固体废物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工业应用情况,分析该工艺在工业应用中存在的材料腐蚀、反应装置堵塞、运行成本高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思路。

焦东[4](2020)在《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文中认为造纸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制浆造纸行业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水,即使经过水的循环使用及工艺改进,仍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水。造纸废水的特点是排放量大、污染负荷高、成分复杂,其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p H、总氮、总磷、氨氮和悬浮物等。为了避免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需对废水处理后达标再排放或再回用以减轻环境压力。制浆造纸废水常规处置方法较多,一般分为化学处理法、物化处理法、生化处理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造纸废水深度处理中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法等物化法、厌氧/好氧等生物法、芬顿等高级氧化技术、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法等。随着造纸单位水耗标准的推出及淡水资源的缺乏,研究开发基于中水回用的造纸废水处理新工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水处理过程不同工段废水中有机物采用溶剂萃取进行GC-MS分析检测,发现SBR好氧工艺、混凝工艺以及芬顿氧化工艺均可以大量降解造纸废水中的残留有机物,但由于各种方式的作用机理不同,各工艺降解的有机物种类也不尽相同。SBR好氧工艺和混凝工艺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废纸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段中同时使用这两种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有机物的降解能力。芬顿氧化处理降解有机物的能力较强,但芬顿处理后的废水中仍可以检测到未被降解的有机物。研究开发的臭氧氧化新工艺相对芬顿氧化处理,可高效去除废水中有机物且显着降低出水色度,为化学氧化后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提供更好的条件。为了进一步降低生物处理后的废水中难以生化降解的环境污染物质的含量,探究了多种絮凝剂对废水中杂质的絮凝作用。利用造纸厂芬顿污泥制备得到的聚合硫酸铁(PFS)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为助凝剂,通过絮凝法对废水进行处理,采用响应面法探究了絮凝过程中PFS用量、PAM/PFS体积比和处理温度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造纸废水中的COD含量,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FS用量为1.04 m L/L,PAM/PFS体积比为4.99,处理温度为31.54℃。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造纸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为39.6%,与模型预测值接近。应用响应面法建立的造纸废水COD脱除模型可以有效预测造纸废水中COD的脱除率。PFS用量和PAM/PFS体积比参数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共同影响造纸废水COD的脱除率。针对造纸过程中废水难以达标排放的问题,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探索了臭氧氧化法的深度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以纳米氧化铜作臭氧氧化的催化剂,并且在臭氧发生量为3g/h,催化剂用量为0.25‰,反应过程中温度维持在30℃,反应时间维持在30min的情况下,COD去除率可达95.7%,出水满足GB 3544-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验室自己制备的多孔材料负载Cu O催化剂的回用实验表明,催化剂在不经处理回用5次后,而COD去除率未受明显影响。整个工艺过程稳定性高并且经济环保,适于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工程应用。为了进一步降低氧化废水中的各种离子及微量有机物等指标,实现中水部分回用,采用无机膜和反渗透膜(RO)组成的膜系统对氧化废水进行膜过滤研究。研究发现无机膜和RO膜组成的膜过滤系统对化学氧化处理的废水进行过滤可以有效地降低废水中的TDS、COD、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浓度等指标,其中TDS、色度、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的去除效果显着,连续运行发现,这些指标降低95%以上。膜系统经过不同时间和次数对化学氧化后废水过滤后,仍然保持良好的过滤效果。相对于不同孔径的无机膜而言,化学氧化废水经过RO膜过滤后,废水中的TDS、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均显着降低。

卜君如[5](2020)在《超/亚临界水氧化处理典型有机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临界水氧化技术(SCWO)和亚临界水氧化技术(HCWO)分别是指利用超临界水(SCW)和亚临界水(HCW)的特性对难降解废物进行高效处理的高级氧化技术。本课题利用此两种氧化技术分别对甲醛废水和甲基香兰素生产废水的氧化降解过程进行了研究。同时在SCWO/HCWO体系中加入Fe2+作为催化剂形成超/亚临界芬顿氧化体系(SCFO/HCFO),对比SCWO/HCWO和SCFO/HCFO体系,寻求两种废水的较为适宜的工艺条件。此外,本课题对甲醛废水和甲基香兰素废水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利用HCWO和SCWO降解甲醛废水。探究了温度、停留时间、过氧倍数等因素对甲醛废水TOC去除率、TOC去除速率以及H2O2利用率的影响。得出甲醛废水较为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温度340℃,压力24MPa、氧化剂倍数1.0、停留时间217.3 s(进样流量2.0 m L/min),此时,甲醛废水的TOC去除率和TOC去除速率可分别达到89.0%、3.44 g/(L.Min),H2O2利用率为89.0%。且在所选取的实验条件下,SCFO/HCFO体系相比于SCWO/HCWO体系对于该废水的降解没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利用幂指数方程法对HCWO处理甲醛废水的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氧化剂倍数为2.0,停留时间为197.0 s条件下,在300~360℃的温度范围内,HCWO氧化甲醛废水反应的活化能Ea约为48.34k J·mol-1,前指数因子A为151.33 s-1,对氧化剂浓度和有机物TOC浓度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和1。利用HCWO氧化降解甲基香兰素废水。探究温度、停留时间、过氧倍数、p H值、Fe2+浓度等因素对甲基香兰素废水TOC去除率、TOC去除速率的影响。得出甲基香兰素废水较为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温度340℃,压力24MPa、氧化剂倍数1.5、停留时间217.3 s(进样流量2.0 m L/min),此时,甲基香兰素废水的TOC去除率和TOC去除速率可分别达到94.3%、3.52g/(L·Min)。在所选取实验条件下,HCFO相比HCWO对甲基香兰素废水的降解无明显优势。对HCWO降解甲基香兰素废水的动力学研究表明,氧化剂倍数为3.0,停留时间为217.3 s条件下,在300~360℃的温度范围内,HCWO氧化甲基香兰素废水反应的活化能Ea约为32.56k J·mol-1,前指数因子A为5.64s-1,对氧化剂浓度和有机物TOC浓度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和1。

朱旭[6](2020)在《钛基形稳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氧化苯胺废水性能与机理》文中指出印染、制革、制药等行业排放的苯胺废水中COD和无机盐浓度较高且具有生物毒性,传统的生物法处理难度较大,而电化学法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具有很大优势,已受到广泛关注。电化学法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关键是具有电化学催化氧化能力的形稳阳极(DSA),尽管目前已有许多类型的DSA电极可通过直接氧化或催化Cl-产生的有效氯氧化水中难降解有机物,但普遍存在析氧电位低、直接氧化能力弱、涂层材料稳定性不强等问题。本研究在不同条件下探讨传统Ti/RuO2电化学氧化苯胺废水的性能及机理的基础上,掺杂Sn或Ir制备改性多元金属DSA电极,通过LSV、SEM和XRD分析其催化氧化能力、表面形貌及稳定性,在不同电解质和电流密度下研究苯胺的电化学降解行为与机理,并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电极在不同条件下对苯胺的降解效能。以Ti/RuO2为阳极,对苯胺的电化学氧化降解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20 mA/cm2、pH为10.0和极板间距为1 cm时,苯胺和COD在0.25 g/L NaCl溶液中的去除速率分别是在相同浓度Na2SO4溶液中的29.2倍和10.0倍。此外,NaCl浓度的增加不仅可提高苯胺和COD降解速率,还可提高电流效率,且酸性条件有利于COD的去除,发现NaCl为1.00 g/L时电流效率最大(14.6%),pH为3.0时COD的去除效率最高(80.5%),同时在反应过程中氨基可被电化学氧化还原作用高效去除。此外,以Na2SO4为背景电解质,少量添加Cl-或Fe2+可强化羟基自由基(·OH)作用,在保证苯胺高效降解的同时,可提高矿化度并减少耗电量;添加低浓度NaCl后,在电流密度为40 mA/cm2时TOC去除率最大(71.1%),平均耗电量可降低6.4%,而少量添加Fe2+后,在电流密度为20 mA/cm2时TOC去除率可提高43.6%,平均耗电量降低73.5%。研究发现,Cl-较低、电流强度较大时,Cl-对·OH的抑制作用较弱,电极可通过自身的电化学转化、电化学燃烧和有效氯间接氧化协同矿化TOC,而有少量Fe2+存在时,在低电流强度下可发生芬顿反应,促进TOC去除。采用热氧化法制备了Ti/Sb-SnO2-Ta2O5电极,SEM观察发现电极涂层致密,裂缝少,XRD分析显示涂层内生成Ti-Sn、Ti-Ta、Sn-Sb和Sn-Ta固熔体,可提高电极的稳定性。LSV分析表明,Ti/Sb-SnO2-Ta2O5的析氧电位为2.254 V,远高于Ti/RuO2(1.040 V),有利于降低能耗。电流密度为20 mA/cm2时,以Na2SO4和NaCl为电解质,TOC降解速率均高于Ti/RuO2,平均耗电量比Ti/RuO2分别低73.6%和89.1%。通过热氧化法制备了Ti/RuO2-SnO2和Ti/RuO2-IrO2电极,表征分析发现两电极涂层均致密、少裂缝且粗糙,产生了Ru-Sn、Ti/Sn和Ru-Ir固熔体,可增强电极稳定性,且析氧电位分别为1.295和1.255 V,均高于Ti/RuO2。以Na2SO4为电解质,电流密度在较低和较高时,Ti/RuO2-SnO2兼具电化学转化和电化学燃烧的能力,对苯胺和TOC的去除效率均高于其他电极,且不易钝化。此外,以NaCl为电解质,电流密度较低时,Ti/RuO2-SnO2和Ti/RuO2-IrO2对苯胺和TOC的降解速率均低于Ti/RuO2和Ti/Sb-SnO2-Ta2O5,但是Ti/RuO2-SnO2却能获得对TOC的最高去除效率(47.5%),而在高电流密度下,Ti/RuO2-IrO2不易钝化,对TOC去除率最大(63.1%)。添加少量Fe2+后,在低电流密度下Ti/RuO2-SnO2对TOC的去除率和电流效率均高于其他电极,且耗电量比在单一Na2SO4电解质中降低38.5%。本研究结果表明,传统Ti/RuO2和制备的Ti/Sb-SnO2-Ta2O5、Ti/RuO2-SnO2和Ti/RuO2-IrO2对苯胺废水均具有良好的处理性能,在一定条件下对TOC的降解优于Ti/RuO2,且耗电量少。本研究为电化学处理苯胺废水的电极选择及运行条件优化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李晓洁[7](2020)在《制革污泥超临界水氧化与超声协同脱铬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革污泥中不仅含有大量有机物,其中高含量的有毒金属Cr(Ⅲ)是限制其彻底无害化及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因素,寻求污泥无害化和重金属Cr(Ⅲ)高效回收处理技术一直是危险固体废弃物研究者的热点。本文针对制革污泥中Cr(Ⅲ)难以高效脱除的问题,选取代表性制革企业含铬污泥,在对污泥中Cr赋存形态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超临界水氧化超声协同降解有机物及脱Cr效应、超声辅助无机酸协同浸提脱Cr效应,以期为制革污泥中Cr完全分离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本研究重点围绕超临界水氧化不同反应条件下超声协同氧化过程中Cr的固液两相分离实验,确定出超声协同超临界水氧化的最佳工艺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对氧化后固态Cr的形态变化及液态成分组成进行表征及对此过程中超声协同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分述如下:(1)Ca、Fe、Cr和Al是制革污泥含量较高的金属,Cr的环境风险最为显着。制革污泥中Cr以酸溶态和有机结合态主为,占到总铬的66.17%,酸浸提后仍有15.87%的残渣态Cr存在,无法彻底实现无害化。(2)超声单独处理制革污泥时,实验研究探索了不同污泥含水率、不同超声条件下超声对有机质破解及Cr迁移的作用效果。含水率对超声效果有较大影响,在含水率85%及90%时,超声前后上清液TOC值可增加40%左右,含水率低于75%时,超声无效果。超声时间及超声功率对有机物的破解效果呈正相关,50%功率超声40 min,上清液TOC值由937.7 mg几上升至1467.1 mg/L,中性和偏碱性条件下,Cr(Ⅲ)仍沉积在固相,Cr从污泥中分离无明显效果。(3)超临界水氧化单独处理制革污泥时,实验研究探索了不同含水率、不同超临界水氧化条件下对污泥中Cr形态转化及迁移的作用效果。氧化剂含量不足时,上清液TOC增高,而Cr无变化。在450℃下氧化比升高至1:1时,TOC的降解率可达97%,及Cr的迁移率可达47.7%。在500℃,30 MPa下TOC的降解率达99.8%,上清液TOC由1671.1 mg/L降低至9.1 mg/L,总Cr由11.9 mg/L升高至842.9 mg/L,从固相中分离率为49.58%,仍有大部分Cr以无机盐形式残留在固相。反应温度越高氧化作用越强,但反应压力却对TOC的降解与铬的氧化结果并无大的影响。(4)超声协同超临界水氧化处理制革污泥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功率750 W,超声30 min,污泥含水率85%,超临界温度470℃,压力为30 MPa。经过超声处理后的污泥在较为温和的超临界水氧化条件下,TOC降解率为99.8%的同时,Cr从固相中的分离率可升高至99.6%,且都以Cr2072-形式存在。固态残渣铬可以达到无害化要求,上清液Cr(Cr2072-)可以达到资源化回收要求。上述研究证明,超声预处理对破解污泥中铬与有机物及无机物的结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空化效应及自由基效应会破解大分子有机物之间的结构,会使无机组分粒径变小,污泥被破碎的同时,Cr被暴露至污泥颗粒表面,使后续实验Cr(Ⅲ)更容易转化为Cr(Ⅵ),也为浸提和超临界水氧化脱铬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孟伟康[8](2020)在《催化湿式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文中认为本实验旨在制备几种催化剂,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法对印染废水模拟液甲基橙进行降解实验,找出最佳催化剂,并找出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和最佳反应条件。采用浸渍法,经过静置、干燥、焙烧的方法,制备了以γ-Al2O3为载体的Fe、Zn、Co、Ni四种金属负载的催化剂,并找出金属负载的最佳催化剂Fe/Al2O3,并对Fe/Al2O3催化剂进行XRD检测。找出Fe/Al2O3催化剂最佳制备条件为浸渍液浓度0.1mol/L焙烧温度350℃。最佳反应条件为27℃、pH为7、催化剂投加量为300mg、氧化剂30%过氧化氢溶液5mL、反应时间90min,甲基橙最大降解率为91.01%。采用浸渍法,经过静置、干燥、焙烧的方法,制备了以γ-Al2O3为载体的La、Y两种稀土元素负载的催化剂,并将二者处理甲基橙的能力进行比较,选出性能更好的催化剂Y/Al2O3,并对Y/Al2O3催化剂进行XRD检测。找出Y/Al2O3最佳制备条件为浸渍液浓度0.1mol/L焙烧温度350℃。最佳反应条件为27℃、pH为7、催化剂投加量为300mg、氧化剂30%过氧化氢溶液5mL、反应时间90min,甲基橙最大降解率为83.49%。最后采用稀土元素对金属元素进行改性实验,使用分步浸渍法,分在γ-Al2O3载体上先后浸渍钇、铁元素,制备Y-Fe/Al2O3改性催化剂,得出在焙烧温度为350℃条件下,经过0.1mol/L的硝酸钇溶液和0.3mol/L的硝酸铁浸渍所得催化剂催化效果最好,甲基橙降解率为87.90。

张伦秋[9](2019)在《丁苯橡胶生产废水EACD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丁苯橡胶作为工业原料,其需求量有增无减,其生产废水中有机物浓度高、成分复杂、毒性强且不易分解。因此,开发出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的工艺技术就成了重要的社会需求。本文以抚顺石化分公司下属企业排放的丁苯橡胶生产废水(SBRW)为供试材料,在接地极雾化电晕放电技术(EACD)的基础上,借鉴Fenton试验处理污水的技术与原理,通过调控处理废水的p H、添加Fe SO4和H2O2,优化废水处理时间,对EACD技术用于丁苯橡胶生产废水的可行性、工艺改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确定了自制设备EACD的放电伏安特性曲线。由伏安曲线得出该装置的起晕电压为8 k V,运行最佳电压为11 k V、处理废水时适宜的废水流量为71 m L·min-1。在废水水(流)量相同、电压相等的条件下,负极(即负电晕)产生的电流大于正极所产生的电流,且负极电流随水(流)量的增大而降低。2.EACD装置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效果良好。原状丁苯橡胶生产废水以71m L·min-1的(流)量,经电压为11 k V的EACD装置处理21 min后,其COD值从600.8mg·L-1降至200.0 mg·L-1,降低了66.7%;BOD5值随处理时间延长而上升,从最初的50.0 mg·L-1升至70.0 mg·L-1,而后稳定在68.0 mg·L-1,BOD5/COD比值从0.08增大至0.35;Tb值从106.0 NTU降至35.0 NTU,下降了67.0%。3.与添加H2O2、Fe SO4和调节p H前处理措施联合使用,EACD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待处理丁苯橡胶500 m L生产废水中添加0.8 g的Fe SO4,废水处理后COD值明显降低,COD去除率由66.7%上升至86.7%,BOD5/COD比值由0.35提高至0.54。同样,调节待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的p H也会对EACD处理废水效果产生明显影响。处理后废水COD去除率随处理前的废水p H值增大而增加,即碱性条件有利于EACD处理废水对COD的去除。而添加H2O2对EACD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的效果无显着影响。4.EACD与Fenton试剂联合使用可显着提高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的效率。Fenton试剂是污水处理常用的一种试剂,是p H=3~5的H2O2与Fe SO4的混合溶液。丁苯橡胶生产废水用Fenton试剂单独处理,即,在500m L待处理水样中添加0.8 g Fe SO4和3 m L H2O2,60 min后其COD值从600.8 mg·L-1降至122 mg·L-1、去除率约为80%,BOD5/COD从0.08提高至0.40。在丁苯橡胶生产废水中加入同上浓度的Fenton试剂,再用EACD处理,处理30 min后废水COD值时降至100 mg·L-1以下,不仅显着地提高了处理废水速率,也提高效果。5.优化处理工艺组合可以大幅提高EACD处理丁苯橡胶废水效率和效果。处理时间、废水p H、H2O2和Fe SO4的添加等因素都是影响EACD处理丁苯橡胶废水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添加Fe SO4浓度1600 mg·L-1、废水p H调节至11、放电时间21 min、放电电压11.5 k V是EACD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的最佳工艺;用该工艺技术参数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COD去除率为89.1%。6.用活性炭覆盖管电极表层-改进EACD废水处理装置丁苯橡胶生产废水处理效果明显提高。用改进后的EACD装置处理废水,COD的去除率提高了约9%;用活性炭改进后的EACD装置与Fenton试剂联用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21 min后废水的COD值下降至35 mg·L-1,达稳定状态。另外,EACD与Fe2+催化、纳滤浓缩膜-Fe2+催化工艺结合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COD去除率提高,但费用增加、成本上升。Fe2+催化EACD装置与纳滤浓缩膜结合使用,可以实现Fe2+的循环使用,进一步降低废水处理成本。7.Fe2+催化EACD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的机理是:EACD装置的放电电极接入高电压后,空气和SBRW被高压电离,产生自由电子和活性粒子,撞击有机污染物(R),化学键断裂,有机污染物被逐步分解为CO2和H2O;而Fe2+能够与活性粒子发生化学配位作用,促进活性粒子与有机污染的反应效率;同时还存在着电子碰撞和Fe2+循环反应(Fe2+→……Fe3+→……Fe2+),以电子雪崩的形式相互促进,从而提高电子对H2O、O2碰撞几率,产生更多的活性粒子,即,提高EACD对有机物的氧化能力,从而提高COD的去除效率。总之,本文首次提出以Fe2+催化EACD、纳滤浓缩膜-Fe2+催化EACD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技术的思路,设计出新的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丁苯橡胶生产废水处理工艺,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工艺的可行性。该工艺在实际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朱骏[10](2019)在《高浓度制药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制药废水因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可生化差,因此其处理难度也十分大。本文围绕常州某制药企业的拟建污水站项目展开,通过对该企业拟排放污水中高浓度有机物成分的分析及判断,同时结合过往经验及实验数据,制定如下工艺路线:对于高浓度生产废水,采用多效蒸发预处理+厌氧UASB反应器+A/O法的生化处理工艺,并将生化后的废水采用TMBR+NF处理工艺进行回用;对于低浓度废水,采用厌氧UASB反应器+A/O法的生化处理工艺。生化处理作为以上集成工艺中的核心步骤,本文主要围绕生化段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了加强生化处理的效果,通过实验研究了涤纶填料、酶浮填料、软性填料、聚酯填料、弹性填料和组合填料等6种生物填料的性质,并对其进行了 SEM和XRD实验分析,以寻求最适合本工艺的生物填料。基于A/O工艺的以上6种填料组成的反应器对COD的去除效果在80%~92%之间,而氨氮的去除率在60%~82%之间,其中酶浮填料的去除效果最好,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分别达到了 92%和88.12%。此外,酶浮填料其上的生物量较大,硝化基因(amoA、NSR)的拷贝均明显高于其他5种填料。此外,为探究本设计核心工艺生化装置的处理效果,对已建成投产的常州某制药公司老厂制药废水利用厌氧+好氧生化装置进行了小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生化工艺对COD的去除率在94.7%~97.9%之间,对氨氮的去除率在59.5%~81.8%之间。根据以上小试研究结果,论文对该制药废水污水处理站进行了工程设计,介绍了各处理单元的构成,给出了各处理构筑物和配套设备的清单,详细设计了各处理构、建筑物及设备的尺寸、型号。此外,为了探究本设计工艺的实际处理效果,对已建成的该污水处理站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现场运行实验。实验初始,低浓度废水进水COD浓度为4000~6000mg/L,氨氮浓度均在70mg/L以下,出水COD浓度在200mg/L以下,出水氨氮浓度在30mg/L以下,满足国家污水直接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三级排放标准。高浓度废水进水COD浓度为5000~15000mg/L,氨氮浓度为100~200mg/L,经处理,生化系统出水COD浓度均在300mg/L以下,COD去除率在90%以上,出水氨氮浓度为20~100mg/L。生化出水经膜处理后可达循环使用标准(《循环冷却水用再生水水质标准》(HG/T3923-2007))。

二、超临界水氧化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临界水氧化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超临界石化碱渣废水氧化处理装置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炼油碱渣废水概述
        1.1.1 炼油碱渣废水的来源
        1.1.2 碱渣废水的组成及危害
        1.1.3 碱渣废水常用的处理技术
    1.2 超临界水的性质
    1.3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原理及特点
        1.3.1 超临界水氧化的原理及反应机理
        1.3.2 超临界水氧化的特点
        1.3.3 超临界水氧化工艺流程
    1.4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5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法
    1.6 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1.7 研究内容
2 实验设计与分析
    2.1 实验装置及对象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对象
    2.2 实验条件及控制手段
        2.2.1 实验条件
        2.2.2 实验影响因素
        2.2.3 实验条件的控制
    2.3 实验流程及步骤
        2.3.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3.2 实验步骤
    2.4 分析仪器与测定方法
    2.5 实验优化与分析
        2.5.1 正交实验设计
        2.5.2 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超临界水氧化碱渣废水处理工艺优化设计
    3.1 超临界水氧化碱渣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3.1.1 进料系统
        3.1.2 超临界水氧化反应系统
        3.1.3 能量回收系统
        3.1.4 工艺流程及反应装置
    3.2 基于Aspen Plus的超临界水氧化碱渣废水处理工艺模拟
        3.2.1 废水组分选择
        3.2.2 物性方程以及反应条件
        3.2.3 流程模拟中各模块的选择
    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超临界水氧化碱渣废水处理工艺装置的设计计算
    4.1 关键设备的设计计算
        4.1.1 反应装置
        4.1.2 余热回收装置
        4.1.3 气液分离器
        4.1.4 缓冲罐
    4.2 辅助设备的选型
        4.2.1 增压装置
        4.2.2 阀门
        4.2.3 测量装置
        4.2.4 加热装置
        4.2.5 射流混合器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Cu2O光催化材料掺杂改性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染料废水处理方法
        1.2.1 物理法
        1.2.1.1 吸附法
        1.2.1.2 膜分离法
        1.2.1.3 磁分离法
        1.2.2 化学法
        1.2.2.1 电化学氧化法
        1.2.2.2 Fenton氧化法
        1.2.2.3 超临界水氧化法
    1.3 光催化技术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1 光催化处理染料废水的原理
        1.3.2 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研究现状
        1.3.3 生物法
    1.4 Cu_2O光催化材料的应用
        1.4.1 Cu_2O光催化材料发展应用
        1.4.2 Cu_2O的光催化材料掺杂改性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文创新点
2 实验部分及表征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要求及试剂
    2.2 实验方案
        2.2.1 Cu2O的制备
        2.2.2 S掺杂Cu_2O光催化剂(Cu_2O·S)的制备
        2.2.3 La/S、Bi/S、Zn/S共掺杂Cu_2O光催化剂的制备
    2.3 表征及测试方法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微观形貌与组成分析
        2.3.3 元素分布及含量分析
        2.3.4 物理吸脱附比表面积及孔隙率分析
        2.3.5 漫反射光谱测试
        2.3.6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2.3.7 瞬态光电流分析
        2.3.8 光催化降解性能测试
        2.3.9 自由基测试
        2.3.10 光催化机理实验
3 Cu_2O光催化材料S掺杂改性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Cu2O·S结构表征
        3.2.1 XRD分析
        3.2.2 SEM分析
        3.2.3 TEM分析
        3.2.4 SEM-mapping分析
    3.3 Cu2O·S光催化性能
        3.3.1 不同硫脲添加量的Cu_2O·S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3.3.2 不同反应时间的Cu_2O·S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3.3.3 Cu2O·S的吸光性能
        3.3.4 Cu2O·S电化学阻抗分析
        3.3.5 Cu2O·S瞬态光电流分析
        3.3.6 Cu2O·S的稳定性
    3.4 Cu2O·S光催化机理
        3.4.1 ESR自由基测试研究
        3.4.2 活性物种捕捉测试研究
        3.4.3 Cu_2O@Cu9S5 光催化机理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Cu_2O光催化材料双元素共掺杂改性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La、S共掺杂La-Cu_2O·S材料光催化性能研究
        4.2.1 La-Cu2O·S材料表征
        4.2.1.1 La-Cu_2O·S材料XRD分析
        4.2.1.2 La-Cu_2O·S材料SEM分析
        4.2.1.3 La-Cu_2O·S材料SEM-mapping分析
        4.2.2 La-Cu_2O·S材料光催化性能
    4.3 Bi、S共掺杂Bi-Cu_2O·S材料光催化性能研究
        4.3.1 Bi-Cu2O·S材料表征
        4.3.1.1 Bi-Cu_2O·S材料XRD分析
        4.3.1.2 Bi-Cu_2O·S材料SEM分析
        4.3.1.3 Bi-Cu_2O·S材料SEM-mapping分析
        4.3.2 Bi-Cu_2O·S材料光催化性能
    4.4 Zn、S共掺杂Zn-Cu_2O·S材料光催化性能研究
        4.4.1 Zn-Cu2O·S材料表征
        4.4.1.1 Zn-Cu_2O·S材料XRD分析
        4.4.1.2 Zn-Cu_2O·S材料SEM分析
        4.4.1.3 Zn-Cu_2O·S材料SEM-mapping分析
        4.4.2 Zn-Cu_2O·S材料光催化性能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1.1 处理有机废水
    1.2 处理高盐废水
    1.3 处理固体废物
2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工业应用
3 超临界水氧化存在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思路
    3.1 腐蚀问题
    3.2 盐堵塞问题
    3.3 运行成本问题
4 结束语

(4)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制浆造纸工业的概况
        1.1.1 制浆造纸过程及产生的废水
        1.1.1.1 备料废水
        1.1.1.2 制浆废水
        1.1.1.3 中段废水
        1.1.1.4 造纸白水
        1.1.1.5 污冷凝水
        1.1.1.6 末端废水
        1.1.2 脱墨浆造纸过程的简介及产生废水情况
        1.1.2.1 废纸的离解及浆料净化与浓缩
        1.1.2.2 废纸脱墨
        1.1.2.3 废纸回用废水
    1.2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
        1.2.1 化学处理法
        1.2.2 物化处理法
        1.2.2.1 混凝沉淀处理
        1.2.2.2 混凝气浮法
        1.2.3 生化处理法
        1.2.3.1 好氧生物处理法
        1.2.3.2 厌氧生物处理法
        1.2.3.3 生物酶催化技术
        1.2.3.4 厌氧好氧组合技术
    1.3 制浆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
        1.3.1 混凝法深度处理
        1.3.2 吸附法
        1.3.3 膜分离技术
        1.3.3.1 概述
        1.3.3.2 基本原理
        1.3.3.3 应用
        1.3.4 高级氧化法
        1.3.4.1 光催化氧化法
        1.3.4.2 催化湿式氧化法
        1.3.4.3 声化学氧化
        1.3.4.4 臭氧氧化法
        1.3.4.5 芬顿氧化法
        1.3.4.6 超临界水氧化法
        1.3.4.7 电化学氧化法
        1.3.4.8 过硫酸盐氧化法
        1.3.5 联合工艺处理(综合处理方法)
        1.3.6 生态处理法
        1.3.7 生物酶法
        1.3.8 组合技术法
    1.4 造纸终端水回用技术及其背景和意义
        1.4.1 概述
        1.4.2 中水回用技术
        1.4.3 中水回用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1.5 本论文研究开发工作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二章 废纸制浆造纸主要处理工段水样中有机物特性分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及来源
        2.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前处理方法
        2.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
        2.2.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
        2.2.4 废水CODCr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厌氧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2 厌氧出水再经化学混凝处理后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3 SBR好氧处理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4 芬顿氧化排水的GC-MS分析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二级生化处理出水化学絮凝处理
    3.1 实验部分
        3.1.1 造纸废水来源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水质的基本性质测定
        3.2.1.1 PH值的测定
        3.2.1.2 污泥元素分析
        3.2.1.3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
        3.2.1.4 废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与分析
        3.2.2 PFS的制备
        3.2.3 絮凝实验
        3.2.4 响应面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厌氧出水与芬顿氧化入水的GC-MS分析
        3.3.2 芬顿氧化入水絮凝最优工艺探索
        3.3.2.1 絮凝剂种类的优化
        3.3.2.2 絮凝工艺响应面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及过程优化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分析及方法
        4.2.1 实验方法
        4.2.1.1 催化氧化实验
        4.2.1.2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4.2.2 分析方法
        4.2.2.1 常规指标测定
        4.2.2.2 臭氧浓度分析
        4.2.2.3 CODCR的测定
        4.2.2.4 色度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
        4.3.2 负载型催化剂的回用研究
        4.3.3 催化剂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4 臭氧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5 反应温度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6 反应时间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学氧化后废水的膜处理连续试验研究
    5.1 实验原料及方法
        5.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中试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无机膜的制备
        5.2.2 pH值的测定
        5.2.3 TDS的测定
        5.2.4 电导率的测定
        5.2.5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5.2.6 色度的测定
        5.2.7 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5.2.8 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5.2.9 总铁含量测定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膜系统处理过程各项指标去除情况
        5.3.2 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测试
        5.3.3 不同孔径的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5.3.4 无机膜和反渗透膜对废水的影响
        5.3.5 臭氧氧化/复合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超/亚临界水氧化处理典型有机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甲醛及其废水概述
        2.1.1 甲醛概述
        2.1.2 甲醛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2.1.3 甲醛废水的处理方法
    2.2 甲基香兰素及其废水概述
        2.2.1 甲基香兰素概述
        2.2.2 香兰素生产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2.2.3 香兰素废水的处理方法
    2.3 芬顿氧化技术概述
        2.3.1 芬顿氧化技术的原理
        2.3.2 芬顿氧化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应用
        2.3.3 芬顿氧化技术的影响因素
        2.3.4 芬顿氧化技术处理甲醛废水的研究
        2.3.5 芬顿氧化技术处理香料废水的研究
    2.4 超/亚临界水氧化技术概述
        2.4.1 超/亚临界水及其性质
        2.4.2 超/亚临界水氧化技术
        2.4.3 超/亚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应用
        2.4.4 超临界水氧化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废水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原理及装置
        3.2.1 实验装置
        3.2.2 其他实验仪器
    3.3 实验条件及步骤
        3.3.1 实验条件
        3.3.2 实验步骤
    3.4 分析方法
        3.4.1 TOC去除率
        3.4.2 TOC去除速率
        3.4.3 H_2O_2的利用率
    3.5 小结
第四章 超/亚临界水氧化降解甲醛废水的实验研究
    4.1 甲醛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分析
        4.1.1 温度的影响
        4.1.2 过氧倍数的影响
        4.1.3 停留时间的影响
    4.2 亚临界水氧化降解甲醛废水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4.2.1 亚临界水氧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4.2.2 亚临界水氧化降解甲醛废水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4.3 小结
第五章 亚临界水氧化法降解甲基香兰素生产废水的研究
    5.1 温度对甲基香兰素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
    5.2 过氧倍数对甲基香兰素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
    5.3 停留时间对甲基香兰素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
    5.4 Fe~(2+)对甲基香兰素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
    5.5 pH对甲基香兰素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
    5.6 亚临界水氧化降解甲基香兰素废水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钛基形稳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氧化苯胺废水性能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环境现状
        1.1.2 苯胺废水来源与危害
    1.2 苯胺废水处理技术
        1.2.1 生物法
        1.2.2 物理法
        1.2.3 化学法
        1.2.4 高级氧化法(AOPs)
    1.3 电化学氧化法
        1.3.1 直接氧化法
        1.3.2 间接氧化
        1.3.3 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有机废水的影响因素
        1.3.4 形稳电极(DSA)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Ti/RuO_2阳极电化学氧化苯胺性能及机理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电化学反应装置
        2.2.3 Ti/RuO_2阳极电化学性能测试
        2.2.4 电化学氧化苯胺的性能实验
        2.2.5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i/RuO_2阳极电化学性能
        2.3.2 电解质对苯胺降解的影响
        2.3.3 NaCl浓度对苯胺降解的影响
        2.3.4 电流密度对苯胺降解的影响
        2.3.5 初始pH对苯胺降解的影响
        2.3.6 极板间距对苯胺降解的影响
        2.3.7 苯胺降解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化学氧化苯胺过程中羟基自由基作用强化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3.2.2 电化学反应装置
        3.2.3 Na_2SO_4介质中Ti/RuO_2阳极电化学性能测试
        3.2.4 实验方法
        3.2.5 分析方法
        3.2.6 电流效率计算方法
        3.2.7 能耗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i/RuO_2阳极电化学性能
        3.3.2 羟基自由基作用强化对苯胺降解的影响
        3.3.3 直接电化学氧化降解苯胺
        3.3.4 有效氯间接电化学氧化降解苯胺
        3.3.5 降低Cl~-量对苯胺降解性能的影响
        3.3.6 Fe~(2+)对直接电化学氧化降解苯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Ti/Sb-SnO_2-Ta_2O_5阳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4.2.2 Ti/Sb-SnO_2-Ta_2O_5阳极的制备
        4.2.3 Ti/Sb-SnO_2-Ta_2O_5阳极的表征
        4.2.4 Ti/Sb-SnO_2-Ta_2O_5阳极的电化学性能评价
        4.2.5 实验方法
        4.2.6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线性伏安曲线(LSV)分析
        4.3.2 Ti/Sb-SnO_2-Ta_2O_5电极的SEM分析
        4.3.3 Ti/Sb-SnO_2-Ta_2O_5电极的XRD分析
        4.3.4 Ti/Sb-SnO_2-Ta_2O_5电极对苯胺降解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Sn和Ir改性Ti/RuO_2电极制备及苯胺降解性能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5.2.2 Ti/RuO_2-SnO_2和Ti/RuO_2-IrO_2电极的制备
        5.2.3 Ti/RuO_2-SnO_2和Ti/RuO_2-IrO_2电极的表征
        5.2.4 Ti/RuO_2-SnO_2和Ti/RuO_2-IrO_2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评价
        5.2.5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电极的表征
        5.3.2 Na_2SO_4电解质中苯胺的降解性能
        5.3.3 NaCl电解质中苯胺降解性能
        5.3.4 Fe~(2+)对苯胺降解的影响
        5.3.5 不同阳极性能对比分析
        5.3.6 苯胺降解途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制革污泥超临界水氧化与超声协同脱铬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制革污泥特性
    1.3 制革污泥处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制革污泥的传统处理方法
        1.3.2 超声波协同效应研究现状
        1.3.3 超临界水氧化处理污泥研究现状
    1.4 超声波协同作用及原理
        1.4.1 超声波定义及性质
        1.4.2 超声波产生的效应
    1.5 超临界水氧化作用及原理
        1.5.1 超临界水定义与性质
        1.5.2 超临界水氧化原理
    1.6 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制革污泥Cr的形态分析与实验设备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制革污泥基本特征
        2.3.2 制革污泥中Cr的形态分析
        2.3.3 制革污泥中Cr的化学浸出
    2.4 本章小结
3 超声对制革污泥的破解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超声对不同含水率污泥的破解研究
        3.3.2 超声对不同含水率污泥Cr的释放研究
        3.3.3 不同功率及时间对制革污泥的破解
        3.3.4 不同功率及时间对制革污泥中Cr的释放影响
        3.3.5 超声温度对制革污泥破解及Cr的释放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SCWO对制革污泥中Cr的处理与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与方法
        4.2.1 实验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CWO及其他氧化法对污泥处理对比
        4.3.2 氧化剂含量对污泥TOC的去除及Cr释放影响
        4.3.3 氧化温度对污泥TOC的去除及Cr释放影响
        4.3.4 氧化压力对污泥TOC的去除及Cr释放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超声协同SCWO对污泥的处理与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装置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超声协同SCWO不同时间及功率对污泥破解影响
        5.3.2 超声协同SCWO不同时间及功率对污泥Cr释放的影响
        5.3.3 超声协同SCWO不同含水率对污泥TOC降解及Cr释放的影响
        5.3.4 超声协同SCWO反应后污泥形态表征
        5.3.5 超声协同无机酸对污泥破解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

(8)催化湿式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物化处理
        1.2.2 生物处理
        1.2.3 化学处理
    1.3 湿式催化氧化技术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湿式催化氧化技术概述
        1.3.2 湿式催化氧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甲基橙的特点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品、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2.1 载体的预处理
        2.2.2 浸渍法制备催化剂
        2.2.3 改性催化剂的制备
    2.3 分析评价方法
    2.4 催化氧化实验方法
    2.5 载体和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第3章 Fe/Al_2O_3 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活性研究
    3.1 不同金属负载的催化剂催化效果对比及选择
    3.2 Fe/Al_2O_3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研究
        3.2.1 浸渍液浓度的选择
        3.2.2 焙烧温度的选择
    3.3 Fe/Al_2O_3 催化剂催化活性研究
        3.3.1 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2 氧化剂加入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3 催化剂加入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4 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5 反应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4 XRD测试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Y/Al_2O_3 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活性研究
    4.1 不同稀土负载的催化剂催化效果对比及选择
    4.2 Y/Al_2O_3 催化剂制备研究
        4.2.1 浸渍液浓度的选择
        4.2.2 焙烧温度的选择
    4.3 Y/Al_2O_3 催化剂催化活性研究
        4.3.1 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3.2 氧化剂加入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3.3 催化剂加入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3.4 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3.5 反应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4 XRD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Y-Fe/Al_2O_3 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活性研究
    5.1 Y-Fe/Al_2O_3 催化剂制备工艺优化
        5.1.1 Y、Fe配比的选择
        5.1.2 焙烧温度的选择
    5.2 XRD测试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丁苯橡胶生产废水EACD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丁苯橡胶生产废水(SBRW)处理现状
        1.2.1 物理技术
        1.2.2 化学技术
        1.2.3 生物法
        1.2.4 接地极雾化电晕放电技术(EACD)
        1.2.5 联合处理技术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EACD实验装置设计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设计
        2.1.1 工作原理
        2.1.2 设计思路
        2.1.3 装置的结构及其使用运行
    2.2 实验材料
    2.3 其它实验设备
    2.4 电晕放电及水处理实验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接地雾化电晕放电技术(EACD)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
        3.1.1 接地雾化电晕放电特性
        3.1.2 EACD放电时间对丁苯橡胶生产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1.3 丁苯橡胶生产废水p H值对EACD技术处理效果的影响
        3.1.4 FeSO_4 用量对EACD技术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效果的影响
        3.1.5 H_2O_2 用量对EACD技术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的影响
        3.1.6 EACD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正交实验设计
        3.1.7 EACD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完全实验分析
    3.2 Fenton试剂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的效果
        3.2.1 Fenton试剂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正交实验设计
    3.3 Fenton试剂对EACD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的影响
    3.4 AC-EACD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研究
        3.4.1 AC-EACD放电特性测试
        3.4.2 AC-EACD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研究
    3.5 Fenton试剂对AC-EACD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
    3.6 丁苯橡胶生产废水(SBRW)处理前后水质成分定性分析
第四章 工艺优化及经济技术比较
    4.1 EACD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工艺优化
        4.1.1 纳滤浓缩膜的工作原理
        4.1.2 纳滤浓缩膜-Fe~(2+)催化EACD装置运行过程
        4.1.3 纳滤浓缩膜-Fe~(2+)催化EACD装置的优点
    4.2 常见的丁苯橡胶生产废水处理技术比较
第五章 EACD处理丁苯橡胶生产废水机理分析
    5.1 EACD对丁苯橡胶生产废水处理机理分析
    5.2 Fe~(2+)催化EACD对丁苯橡胶生产废水处理机理分析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10)高浓度制药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制药废水介绍
    2.2 物理及化学处理工艺
        2.2.1 混凝沉淀
        2.2.2 气浮法
        2.2.3 铁碳微电解
        2.2.4 臭氧氧化法
        2.2.5 芬顿氧化法
        2.2.6 光催化氧化法
        2.2.7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2.3 生化处理工艺
        2.3.1 好氧生化处理工艺
        2.3.2 厌氧生化处理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项目概况及研究工艺预选
    3.1 废水水质、水量
    3.2 废水水质分析
    3.3 处理工艺预选
        3.3.1 处理工艺分析
        3.3.2 处理工艺介绍
第4章 项目试验研究与验证
    4.1 生物填料试验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微生物分析
        4.1.3 结果与讨论
        4.1.4 小结
    4.2 预选生化工艺试验方案
        4.2.1 实验装置
        4.2.2 主要工艺参数及实验设备
        4.2.3 分析方法及分析仪器
        4.2.4 实验内容
        4.2.5 预选生化工艺实验结果
        4.2.6 实验总结
第5章 工程详细设计
    5.1 工程设计思路
        5.1.1 处理工艺流程图
    5.2 污水处理单元设计
        5.2.1 高浓生产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5.2.2 低浓废水处理系统
        5.2.3 污泥处理系统
    5.3 污水处理构筑物及设备清单
        5.3.1 构筑物清单
        5.3.2 污水处理设备清单
    5.4 项目运行及投资成本
        5.4.1 运行成本
        5.4.2 投资成本
    5.5 现场运行数据
        5.5.1 蒸发处理系统现场运行数据
        5.5.2 生化处理现场运行数据
        5.5.3 TMBR+NF处理系统现场运行数据
    5.6 现场运行效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超临界水氧化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超临界石化碱渣废水氧化处理装置优化设计[D]. 杨桑宇.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2]Cu2O光催化材料掺杂改性及性能研究[D]. 袁思杰.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研究进展[J]. 李诺,刘诚,刘苏宁,曹敏,李勇,刘召波,孙宁磊. 有色冶金节能, 2020(06)
  • [4]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D]. 焦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超/亚临界水氧化处理典型有机废水的研究[D]. 卜君如. 浙江工业大学, 2020
  • [6]钛基形稳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氧化苯胺废水性能与机理[D]. 朱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制革污泥超临界水氧化与超声协同脱铬效应研究[D]. 李晓洁.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8]催化湿式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D]. 孟伟康.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9]丁苯橡胶生产废水EACD处理技术研究[D]. 张伦秋.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10]高浓度制药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与设计[D]. 朱骏.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超临界水氧化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