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野生鞣类植物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赵扬辉[1](2021)在《贵州省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评价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野生观赏植物是生长于野外自然环境下,观赏价值较高、生态适应性较好、开发利用前景较大的一类优良植物种质资源。目前,国内诸多地区城市园林绿化中,常见观赏植物应用频度高、占比大,导致各地城市园林植物同质化现象严重,园林景观缺乏地方性特色。贵州省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多数野生植物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好,可开发利用种类多样。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实地踏查,收集和分析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组成、区系和观赏等特征,构建野生观赏植物评价体系,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筛选出优良的野生观赏植物种类,并进行园林应用分析,以期为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保护、研究和园林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参考资料。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实地踏查和统计,并根据植物的科、属划分,共发现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141科392属698种,其中裸子植物有6科6属8种,双子叶植物有122科341属631种,单叶植物有13科45属59种。单种科、2-5科、6-9种科和10种以上科分别有47科、53科、19科和22科;单种属、2-5种属、6-9种属和10种以上属分别由有257属、119属、14属和3属。优势科共22科,优势属共25属。(2)针对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科、属地理区系进行分析,发现保护区科、属地理分布型可分划分为10个分布区、15个分布区变型和分为14个分布区和17个分布区变型。保护区科、属分布型均泛亚热带分布型为主,分别为29科和59属,表现出强烈的热带-亚热带区系性质,并加杂北温带的成分。(3)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生长型中,以乔木生长型221种和灌木生长型206种为主,草本生长型和竹类生长型最少,分别为60种和5种。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观赏多样性中,以观叶类植物为主,共529种;其次是观花类植物302种,观形类和观枝干类植物种类最少,分别为131种和87种。(4)野生观赏植物评价体系约束层中,以生态习性(0.4742)为主要限制因素,其次是观赏特性(0.3764)和资源潜力(0.1494)。观赏特性对应的标准层中以观赏器显示度(0.0801)为主要影响因素;生物习性以抗逆性(0.1397)为主要影响因素,资源潜力以再生能力(0.0427)为主要影响因素。(5)通过对朱家山自然保护区698种野生观赏植物进行综合评价、分级,共筛选出Ⅰ级野生观赏植物175种,Ⅱ级野生观赏植物310种,Ⅲ级野生观赏植物122种,Ⅳ级野生观赏植物91种。(6)分析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园林的利用形式发现,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园林应用以被植物类为主,有222种;其次是植篱及绿雕塑类153种,庭荫类135种,独赏类和花木类均为105种,林丛类88种,行道树类81种,桩景类和防护类最少,各有65种和32种。
吴仁武[2](2021)在《美国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历史及其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以其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其被西方赞誉为“世界花园之母”。19~20世纪,西方国家在华进行了长期和大规模的植物考察、采集和引种活动。中国竹类植物自然分布广泛并且具有悠久的栽培和利用历史,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把竹类植物作为在华采集和引种的一类主要植物。对美国在华竹类植物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历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中国植物资源对世界的贡献,为今后植物引种史研究、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本研究以美国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其历史背景,调查美国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和引种竹类植物的时间阶段、采集地和属种等,对主要采集人员的采集活动进行重点分析,最后探讨美国在华采集、引种竹类植物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美国在华采集、引种竹类植物活动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展开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原本让欧洲各国在华植物采集、引种工作受阻的屏障被打破,使其采集、引种活动迅速展开并且收获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间的采集引种活动趋于有序。欧洲各国在中国近代的植物采集、引种活动对美国来华植物采集活动有一定激励作用。在美国联邦政府鼓励、经济发展需求的促进、相关机构积极组织以及拥有一批热衷植物采集、引种专业人员的前提下,最终促成了美国来华开展植物采集、引种活动。(2)美国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时间跨度为1840~2010年。根据收集到的标本数据,美国在华共采集2 238份竹类植物标本。可鉴定的竹类植物隶属25属(占中国现有竹类植物属的73.5%),120种(含变种、变型,占中国竹种的22.5%),采集最多的属为簕竹属、刚竹属和箭竹属,采集最多的种为托竹、桂竹以及青秆竹。采集地涉及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65个市、自治州82个区(县以及县级市)。(3)美国在华引种竹类植物时间跨度为1898~2010年。经统计,美国农业部从中国引种了390份(其中306份直接引种);阿诺德树木园从中国引种了8种竹类植物;美国竹子协会从组织人员从中国引种了138种竹类植物,其中直接引种126种。可鉴定的竹类植物隶属28属(占中国竹类植物属的82.3%),185种(占中国竹类植物种的34.6%),13变种,20变型以及25品种,引种最多的属为刚竹属、簕竹属和箭竹属。(4)经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标本信息,共计45个采集者和采集队,在众多采集者中,莫古礼采集的标本数量最多。对美国农业部植物引种清单和《威尔逊植物志》的整理和分析,共计314份竹类植物从中国直接引种到美国,其中312份包含引种人信息,莫古礼、梅耶和威尔逊的引种量最多。莫古礼在华工作期间,共采集727号1840份竹类植物标本,隶属于20属93种(含变种、变型);共引种255份竹类植物到美国,分属于18属81种(含变种和变型)。(5)美国在华引种竹类植物后大大增加了美国竹类植物种类多样性;竹类植物在美国风景园林中的应用形式也受到中国的影响,随着竹类植物的广泛应用,其竹类苗圃朝着精细化、品种化方向发展;莫古礼等人在华对竹子的研究,使得竹子分类学有了快速的发展,其在华期间莫古礼共发表3个属,55个竹类植物新类群和6个变种;竹类植物的引种成功,使得美国竹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华采集期间,采集者们也深受中国竹文化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竹文化的传播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陶明爽[3](2021)在《河北省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曲阳县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煤炭业和石雕业比较发达,山体石矿开采严重,导致县域内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药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适时开展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工作愈加重要,本研究依托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植物的鉴定,标本的制作,文献资料的查阅,数据的整理分析,对河北省曲阳县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评价,掌握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的种类、药用部位、功效、蕴藏量及保护急缓程度;栽培药用植物的种类、种植面积及产量,针对曲阳县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的建设提供数据参考,为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保护、种植及中药材产业扶贫提供数据支撑。本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曲阳县共调查植物332种,其中野生药用植物281种,隶属于69科189属。菊科植物种类最多,有45种,其次是豆科,有24种,景天科、蒺藜科、鸢尾科等24个科只调查到1种药用植物;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按植物生活型可分为草本植物、灌木植物、乔木植物和藤本植物四种,其中草本植物最多占野生药用植物总数的79.00%,其他依次为11.74%、6.41%和2.85%。由此可见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种类丰富,草本植物所占比例最大,优势科为菊科和豆科,可优先考虑进行药用植物资源开发。2曲阳县281种野生药用植物共有393种药材,包括全草类、根及根茎类、果实和种子类、花类、叶类、茎木类、皮类和其他类8类,其中全草类的药材最多,有163种,占总数的41.48%。有100种药材被2020版《中国药典》收录。为了能较准确计算药材的蕴藏量,本论文结合文献探讨了蕴藏量的计算公式,明确了蕴藏量计算公式中的f值。根据公式得出《中国药典》收录100种药材中蕴藏量在千吨以上的药材有5种,其中酸枣仁的蕴藏量最多,达到了 5387.39t,其次是益母草、茵陈、蒺藜和芦根;蕴藏量最小的是北刘寄奴,仅有0.03t。根据名录现状系数、蕴藏系数、濒危系数、遗传系数、利用系数、保护系数和繁殖系数7项指标对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进行保护急缓程度分析,得到曲阳县急需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有15种,包括阴行草、石胡荽、冀韭等;需要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有41种,包括火绒草、旋蒴苣苔、野亚麻、蓝刺头等;一般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有225种,包括白茅、芦苇、岩败酱、知母等。3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按功效分类法可分为清热类、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止血类、化痰止咳平喘类等18类,其中清热类和利水渗湿类的种数最多分别有126种和121种,共占总数的49.20%;温里类的种数最少,占总数的0.20%。按中药药性分类法将曲阳县调查的药材分为寒性药、平性药和热性药,分别占总数的48.60%、31.55%和19.85%。按植物的光生态类型将曲阳县调查的野生药用植物分为喜阳植物、喜阴植物和中性植物,分别占总数的76.51%、13.52%和9.97%。按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将曲阳县调查的野生药用植物分为旱生植物203种,水生、湿生生植物共40种,中生植物38种。中药药性和功效是气候、土壤、生物、地形等各环境生态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探索中药药性和功效与其基原植物的生态类型是否具有相关性,对来源于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中药的药性和功效与其基原植物的生态类型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中药寒热药性与基原植物光生态类型呈极显着相关,清热功效与基原植物的光生态类型呈极显着相关,利水功效与基原植物的水生态类型呈显着相关。4曲阳县栽培药用植物有苦参、半夏、桔梗、连翘、知母、川芎等23种,隶属于16科21属,共有药材29种。栽培总面积达1311亩,其中丹参的栽培面积最大,有192亩,其次是枸杞和栝楼,面积均为110亩。调查发现药农在栽培过程中存在种质不佳问题、盲目引种问题、连作障碍以及病虫害问题等。分析药用植物栽培中出现的问题,为培育高品质药材、实现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提供基础。5通过查阅《中国资源植物》等相关文献,对曲阳县调查得到的332种植物,进行植物功能分类,分为药用植物、农药植物、饲料植物、油脂植物、观赏植物、色素植物、蜜源植物、纤维植物、淀粉植物、香料植物、保护和改造环境植物资源、鞣质植物。其中具有五种功能以上的植物有合欢、构树、酸枣、桑、白茅等29种。由此可见,利用植物的多功能性可以为曲阳县中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张晓宇[4](2020)在《国内外古代淀粉粒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植物考古是研究古人类生业方式、古代农业起源与发展的主要研究手段,包括植物大遗存、植硅体分析和淀粉粒分析三种研究方式。其中,淀粉粒分析应用于考古研究中相对较晚,但是它弥补了植物大遗存和植硅体分析涉及不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丰富了植物考古的研究内容。这些年,世界各地淀粉粒分析的工作不断开展,在古人类食性与衍化、古人类植物性食物鉴定、古代非农业植物利用、农作物起源与传播、器物功用等领域,都取得了许多重要认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此项研究的缺陷和局限性逐渐显现,众多学者对淀粉粒的污染来源及判别、种属鉴定的准确度和可靠性等方面开展了深入讨论,并取得了一些重要认识。这些讨论的深化和认识的获得有助于淀粉粒分析方法的完善,也可以说是这一研究手段逐步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本文在尽可能全面搜集国内外淀粉粒分析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国内外淀粉粒分析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目前的反思性工作,对国内淀粉粒研究工作提出一些思考和认识,希望推动这一研究手段在国内考古学研究中广泛应用。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阐明本文的选题缘由,并梳理国内外淀粉粒分析工作的研究综述,进而说明选题意义。第二部分:古代淀粉粒分析概述。说明古代淀粉粒分析的基本原理,并且介绍在不同的古代样品中淀粉粒的提取办法。第三部分:国外古代淀粉粒研究进展。其中包括:不同区域的淀粉粒研究,如美洲地区、大洋洲地区、非洲地区、除中国外的亚洲地区、欧洲地区的淀粉粒研究;不同考古材料的淀粉粒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石器、牙结石、土壤沉积物;最后列出国外淀粉粒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进展:以尼安德特人食性演化为重点的古人类食性分析、史前植物利用与早期农业起源的细化为非洲旧石器时代早中期人类植物利用、美洲玉米、根茎类植物的利用、西亚小麦、大麦的起源和驯化、大洋洲块根块茎类植物的驯化与传播。第四部分:国内古代淀粉粒研究进展。按照区域划分,国内的古代淀粉粒研究分为四个部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按照主要研究方向划分,国内古代淀粉粒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农业起源研究,其详细划分为北方地区粟类植物的起源与驯化、南方地区水稻驯化过程、华南地区块根块茎类植物的利用;石器及其功用研究;新石器时代特色生计活动——酿酒行为的研究;古代人类植物性食物构成与野生植物资源利用。第五部分:国内淀粉粒研究思考与展望。第一小节是通过国内外的文章对古代淀粉粒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并且加强对类似问题的控制和研究,建立标准的操作流程。最后一小节对国内古代淀粉粒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
黄郎[5](2020)在《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城市应用区域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贵州省拥有极为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但目前对于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研究较为薄弱。为掌握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组成、观赏特性、生态地理分布和蕴藏量,摸清其物种格局并分析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贵州城市绿化树种影响的差异性,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以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筛选出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的种类,并基于Arc GIS软件对其进行园林绿化区域规划。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省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维管木本植物797种,占贵州省维管束植物科的9.95%,隶属于106科288属,科属数量分别占贵州维管束植物总科属数量的42.06%与16.17%;优势科有23科,优势属有10属,其中裸子植物8科17属30种,双子叶植物94科257属736种,单子叶植物4科14属31种,并涵盖了乔灌藤三类生活型的植物,以乔木型居多,灌木次之,木质藤本最少。观赏用途上48.06%的物种可以用于观花,且观花特性多样,以白色系为主,红色系及黄色系次之,最少的为蓝紫色系花卉;观花期主要集中在春季;花径在1-3cm的观花植物居多,其次是3-5cm、>5cm两类,花相类型以星散花相、团簇花相与线条花相较为主。观叶植物相对观花类较少,观形植物与攀援植物为包含物种数最少的类型,竹类共有18种。从园林用途上看,最丰富的的一类为花灌木类,其次为独赏树、庭荫树类,盆栽及造型类、行道树、防护树、木质藤本类、植篱类相对较少,最少的为地被类与室内装饰类。(2)在水平分布上,贵阳市、黔南州以及铜仁印江、江口等地所含野生木本观赏植物最多,其次为黔东南州南部、黔西南州南部、遵义西北部等地区;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地方如六枝特区、普安、晴隆、镇远、三穗等地,仅有不到60种;主要表现为在原生性较好的区域以及保护区所在区域物种丰富度较高。基于海拔尺度的垂直分布上,物种丰富度增长趋势呈现为单峰状态,在海拔500~1500m区间段内物种丰富度最高。总的来看,基于海拔尺度的垂直分布上呈现出垂直差异高于水平差异的特点,以及喜热物种偏南和耐寒物种偏北的变化趋势。(3)本着遵循自然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以城市绿化建设为导向、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以1月平均气温及行政区划为Ⅰ级指标,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最低温、7月平均气温作为辅助指标;降雨量、1月极端低温、7月平均最高温、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积温以及贵州省植被区划作为Ⅱ级指标,以基于DEM的多元线性回归+残差内插法为操作方法,Arc GIS软件为制图基础,将贵州省园林绿化区域划分为8个区,分别为:黔西南、黔南温热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Ⅰ区)、赤水温热湿润园林绿化区(Ⅱ区)、黔南、黔东南温暖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Ⅲ区)、黔西南温暖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Ⅳ区)、黔东、黔东南温和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Ⅴ区)、黔中、黔北温和湿润园林绿化区(Ⅵ区)、黔西温凉湿润园林绿化区(Ⅶ区)、威宁、赫章寒冷湿润园林绿化区(Ⅷ区)。(4)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797种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综合评价并进行分级,得出观赏价值较高、抗性较好的一级观赏植物(>4)有28种;二级观赏植物(3.6~4)122种,综合价值稍低于一级但可作为资源开发的坚实后备资源;三级(3.2~3.6)、四级(<3.2)各有398种、249种,部分物种虽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但因资源少或适应性较差等问题而列入此类,不建议大规模开发。根据所有植物的综合得分情况,将开发应用潜力评价等级为一级与二级(评分>3.6)的植物列为开发潜力较大的对象,并将其进行城市应用区域规划得出:园林绿化区Ⅲ区与Ⅵ区观赏植物数量为最丰富的地区,高达129种与127种,其次为Ⅰ区、Ⅴ区、Ⅶ区,各有109种、96种、82种,最少的区域为Ⅳ区、Ⅱ区、Ⅷ区,分别有44种、40种、28种;总的表现为Ⅲ区>Ⅵ区>Ⅰ区>Ⅴ区>Ⅶ区>Ⅳ区>Ⅱ区>Ⅷ区。
杜阳平[6](2020)在《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及忍冬属植物资源适宜性评价》文中提出林木种质资源是国家自然资源战略储备的重要部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部分野生植物面临不用程度的生存威胁。九寨沟县作为重要的地形过渡带,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影响,植物类型多样但生境较为脆弱。因此,开展九寨沟县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对把握资源现状和今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九寨沟县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进行调查,统计九寨沟县区域内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概况,对当地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优异种质资源树种进行分类总结。最后利用Maxent模型对在不同生境中具有代表性的忍冬属树种作物种分布预测和适宜性分析。结果如下:(1)九寨沟县调查区域的野生木本植物共463种,涉及67科162属,其中被子植物共442种,涉及63科151属,裸子植物21种,涉及4科11属。乔木共164种,灌木268种,木质藤本28种,竹类3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和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共计13种。属于CITES公约里面附录Ⅱ的植物5种,附录Ⅲ的树种仅1种。(2)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种类十分丰富,将九寨沟县潜在价值较大的野生木本植物的利用类型分7大类进行总结,其中森林蔬菜类和森林水果类分别有9种,森林饮品类共2种,森林蜜源植物树种较多,涉及22科42属,木本干果类共5种,木本油料类共3种,其他加工类共4种。(3)利用生长在不同海拔的四个忍冬科忍冬属代表树种(凹叶忍冬、盘叶忍冬、长叶毛花忍冬和岩生忍冬)的野生分布信息,通过Maxent模型作物种分布预测和适宜性分析。将物种栖息地的适宜区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非适宜区(0<P<0.05)、低适宜区(0.05≤P<0.25)、一般适宜区(0.25≤P<0.5)、较高适宜区(0.5≤P<0.7)和最适宜区(0.7≤P≤1)。(4)凹叶忍冬的最适年平均温度为6.413.9℃,最适月均温差为10.712.9℃,最适宜越夏的极端高温为23.729℃,最适宜越冬的极端低温为-8.5-3.1℃,最适年平均降水量为558656mm。盘叶忍冬的最适年平均温度为310.1℃,最适月均温差为12.214.7℃,最适宜越夏的极端高温为17.525.5℃,最适宜越冬的极端低温为-15.8-6.9℃,最适年平均降水量为593758mm。长叶毛花忍冬的最适年平均温度为-0.67.9℃,最适月均温差为13.314.7℃,最适宜越夏的极端高温为15.922.7℃,最适宜越冬的极端低温为-18.9-11.1℃,最适年平均降水量为624799mm。岩生忍冬的最适年平均温度为-0.77.3℃,最适月均温差为13.614.7℃,最适宜越夏的极端高温为14.222℃,最适宜越冬的极端低温为-19.5-11.9℃,最适年平均降水量为634817mm。
李华斌[7](2019)在《泰山野生峨参的驯化栽培与峨参饼干加工》文中研究说明峨参(Anthriscus sylvestris(L.)Hoffm.)属于伞形科峨参属二年生或者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峨参具有补中益气、补肺平喘和祛瘀生新之功效(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1988),根主治:跌打损伤,腰痛,咳嗽咯血,脾虚腹胀,四肢无力,老人尿频,水肿;叶外用治创伤。习称土田七、金山田七、萝卜七等,其鲜嫩的地上茎叶和干燥的根都具有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和研究价值。因峨参其独特的补虚健脾强身功效和良好的口感,使得峨参药材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但由于峨参生长环境的不断恶化和泰山植物保护区的建立,野生峨参资源和可采集地点不断减少。因此急需开展泰山周边峨参种质资源的调查和野生驯化栽培及产品开发研究,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对其进行保护。本项目拟通过调查泰山峨参分布范围、蕴藏量等信息,开展峨参驯化栽培研究,为峨参资源的区域性资源开发和合理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泰山地区野生峨参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前期走访以及野外样地调查、市场调查的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相似生境特点和植被类型的区域,调查其在泰山的资源分布、生境状况、伴生植物、生物学特性、分布面积、蕴藏量,收集对比了来自泰山4个野生居群的峨参生长状态和种质50份,利用种子和无性繁殖技术进行大田扩繁驯化,主要结果如下:野生峨参群落散布于泰山岱顶、桃花源、后石坞、天烛峰、仙鹤湾以及娘娘庙200-1400米林下溪边、盘道旁、高山沟谷均有分布。岱顶前后坡发现约0.5 km2,合计单位区域内蕴藏量达9.984kg/km2;在桃花源三岔保护区发现大片约2.6 km2,合计储量最高可达51.918kg/km2;在后石坞自然保护区索道站和铜器行发现约4.8 km2,区域储量可达95.85kg/km2;在天烛峰自然保护区发现约0.3 km2,区域储量可达5.99kg/km2,发现野生峨参生长规律,在泰山地区能成片生长,每平方米植株个体密度大,种子幼苗多且能无性块根繁殖,采挖后能很快恢复幼苗,但需要2、3年的生长根才能完成营养成分的物质积累,进行资源采集,所以不能大面积采挖破坏野生资源,需要人工繁育保护野生资源。引种驯化的关键技术。野生峨参种子长卵形,单株多达1350粒,种子育苗驯化选取两年、三年生植株采收,背阴处沙藏,育苗时用水淘洗选取下层种子,人工低温处理在低温5-10℃下萌发率最高,湿润环境下萌发和出芽率高达92%。待开春解冻后可先育苗,再移栽出苗好。无性繁殖移栽一、二年生小根易成活,第二年后移栽;早春三月份采挖2、3年生,高3.5cm左右的苗;10月底采挖根头直径1—1.5cm的峨参根都可直接引种。通过对比野生和栽培峨参发现栽培引种峨参出芽到地上枯萎,苗粗、外观和根外观性状及饮片、峨参内脂含量无差异。以根分株繁殖能很快扩大形成规模和产量,栽培情况下不开花的第二年春就可以采挖利用,利用两种方法育苗繁育都取得成功,以根繁殖第二年根平均干重即能达42.36克,可供药用或食用,能形成产量和经济效益。开发出一种以中药中健脾养胃类中药保健验方为基础,配合当今流行的养生健康理念,以饼干的产品形式进行加工与开发,制得具有补虚健脾强身功能的中药特色饼干。研究结果掌握了泰山周边野生峨参资源及其驯化特点,开发道地产区独特峨参品种、保护特有资源、利于中药食品的工业化生产、运输和流通,为开发出新的创业机会和经济效益,提供基本依据。
吴文婉[8](2019)在《海岱地区后李文化生业经济的研究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前言早全新世的植物利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采集经济向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过渡的关键环节,植物利用方式和内容直接影响了后续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西亚对野生大麦和小麦等的利用导致了大麦和小麦的栽培和农业起源[1],东亚对野生稻和狗尾草等的利用则导致了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的起源和发
张晓晨[9](2019)在《宝华山维管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宝华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境内、宁镇山脉中段,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也是本省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关键地区。本文采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宝华山维管植物多样性及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植物多样性的组成特点和性质、区系的起源与演化、植物资源的种类和用途、植物群落特征等,进而探讨了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维管植物多样性和区系地理成分宝华山现有维管植物155科581属1003种(含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17科23属37种、裸子植物7科14属19种、被子植物131科544属947种。科属组成上,19个优势科(≥10种)占该区域所有维管植物科的16.52%;属的组成优势不明显,主要以单型属或少型属为主。从生活型构成看,宝华山有乔木183种,灌木166种,木质藤本28种,草本626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18.25%、16.55%、2.79%和62.41%。宝华山野生维管植物122科412属699种,在科水平上可划分为12个分布区类型,其中热带性质成分48科,温带性质成分22科,分别占总科数的39.34%和18.03%;热带成分占优势,彰显了该地区植物区系起源的热带性质。在属水平上可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热带性质成分142属,温带性质的196属,分别占总属数的34.47%和47.57%;表明温带成分在近期发育过程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体现出该地区植被从亚热带到北温带过渡的特点。宝华山植物区系与邻近地区关系密切。由气候预测的环境因子聚类分析可知,未来(2050、2070年)宝华山的气候条件与南部的宜兴地区相似。因而,随着时间推移,宝华山乃至整个宁镇山脉的常绿阔叶成分将会有所增加。宝华山共有野生珍稀濒危植物9种,外来入侵植物52种;其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且以观赏、药用、食用和材用4类为主。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外来入侵植物控制和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研究均有待深化。2植物群落特征基于56个20 m×20 m的样方调查结果显示宝华山群落结构复杂,类型多样,具有显着的次生特征。群落地上成层现象明显,乔木可分为3层,上层以化香树、胡桃楸、麻栎等23个物种为主,中层主要由建始槭、青冈、红柴枝等45个物种组成,下层由荚蒾、牛鼻栓、老鸦柿等65个物种组成。灌木层除野蔷薇、高粱泡、菝葜等103个物种外,还包括部分乔木层植物的幼树。草本层主要由沿阶草、贯众、求米草等298个物种组成。采用MRT可将56个样方的群落划分为5种类型,即化香树+响叶杨、朴树+黄连木、麻栎+栓皮栎、青冈+紫楠和紫楠+毛竹群落。DCCA二维排序分析显示海拔和坡度是影响植物群落类型及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坡向和坡位对群落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化香树+响叶杨和朴树+黄连木群落均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较陡的阳坡或半阳坡;青冈+紫楠、紫楠+毛竹群落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阴坡;麻栎+栓皮栎群落则分布较广。群落类型的这种海拔和坡度差异主要同人工干预有关。宝华山植物多样性丰富,大科小属占优势地位。化香树+响叶杨、朴树+黄连木、麻栎+栓皮栎等在人工林基础上发育形成的落叶阔叶林则很好地反映森林演替中的人为干预以及干预后的自然演替方向。综上所述,宝华山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的研究,对于宝华山乃至整个宁镇山脉的自然植被保护、退化植被恢复重建和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李伟[10](2019)在《奕川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与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和相关研究是国家和地区摸清资源家底,开展林业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栾川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栾川县林木种质资源全面详细的调查,探究栾川县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并对野生林木资源按其用途和价值进行归类总结,最后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栾川县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的相关结果如下:(1)栾川县共调查到栽培利用树种(品种)67科151属332种132品种,栽培资源可分为城镇绿化树种、非“城镇四旁”树种、造林树种、集中栽培树种,其中城镇绿化树种61科121属229种22品种,非城镇四旁树种64科138属288种118品种,以栾树、香椿、臭椿、柿树、山茱萸等乡土树种为主。栾川县分布较广的造林树种有日本落叶松、油松、华北落叶松等,日本落叶松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油松飞播林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集中栽培树种多以经济林树种为主,计27科36属43种24品种。(2)古树名木种类、数量较多,分布范围广。栾川县有古树名木31科、53属、83种,共计1124 株(不含古树群),其中黄连木 Pistacia chinensis(186 株)、胡桃Juglans regia(173株)、柿Diosprosk aki(26株)、皂荚 Gleditsia sinensis 82株)、槐Sophora japonica(44株)、栓皮栎 Quercus variabilis 81株)、槲栎 Quercus 54 株)、橿子栎Quercus baronii(29 株)、油松 Pinus tabuliformis(27株)、旱柳Salix matsudana(26株)。分布有古树群落1 8处,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上。(3)栾川县分布有珍稀濒危植物18种,Ⅱ1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种,Ⅲ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4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28种。(4)栾川县野生木本植物67科169属529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6属9种,分别占总科属种的5.97%、3.55%、1.7%。被子植物63科163属520种,分别占总科属种的94.03%、96.45%、98.3%。区系中的优势科为蔷薇科、忍冬科、豆科、虎耳草科等9科,含61属277种,占总种数的52.36%。优势属有菝葜属、小檗属、鹅耳枥属、绣线菊属等20属,含221种,占总种数的41.78%。(5)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以温带分布型为主,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科的地理分布型包含10个分布区类型和8个分布区变型,属的地理分布包括13个分布区类型,8个分布区变型,科的R/T值为1.27,属的R/T值为0.44,既表明该地区植物区系与热带地区的联系,也表明该区系以温带分布类型为主的特点。同时,栾川县野生木本植物生活型以落叶树种为主,也表明了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6)植物区系成分古老,具有特有性。该区区系成分中分布有许多如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桦木科 Betulaceae、椴树科 Tiliaceae、杨柳科 Salicaceae、鼠李科 Rhamnaceae、松属Pinus、铁杉属Tsugca、侧柏属Platycladus、红豆杉属Taxus等起源古老的科属,其中杜仲科Eucommiaceae、昆栏树科Trochodendraceae是区系中重要的单型科。古老科属在区系中的广泛分布表明了该区系的古老性特征,同时该地区区系中分布有特有科1科,特有属1 1属,特有种37种。(7)栾川县具有开发潜力的野生木本植物资源众多。野生油料木本植物72种,隶属于29科,糖料植物19种,野生果树116种,药用植物45种,野菜植物70种。另外,还有农药植物资源、芳香植物资源、鞣质植物资源。
二、山东野生鞣类植物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野生鞣类植物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评价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立题背景 |
1.2 立题依据 |
1.3 研究现状 |
1.3.1 野生观赏植物的概念、分类、用途和价值 |
1.3.2 国内外观赏植物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4.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特点 |
1.5.2 创新点 |
2 研究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区位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气候条件 |
2.1.4 水文条件 |
2.1.5 土壤条件 |
2.1.6 植被状况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内容 |
2.3.1 植物资源 |
2.3.2 观赏特性 |
2.3.3 评价体系 |
2.3.4 综合评价 |
2.3.5 园林应用 |
2.4 研究方法 |
2.4.1 资料收集 |
2.4.2 植物调查 |
2.4.3 资料统计 |
2.4.4 统计分析 |
2.5 技术路线 |
2.6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2.6.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2.6.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特征 |
3.1.1 物种组成 |
3.1.2 科属特点 |
3.1.3 区系特点 |
3.1.4 生活型特点 |
3.2 观赏多样性分析 |
3.2.1 观叶类 |
3.2.2 观花类 |
3.2.3 观果类 |
3.2.4 观干类 |
3.2.5 观形类 |
3.3 评价体系分析 |
3.3.1 模型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3.3.2 指标权重值 |
3.4 评价结果分析 |
3.4.1 评分等级 |
3.4.2 评价结果 |
3.5 园林应用分析 |
3.5.1 独赏类 |
3.5.2 庭荫类 |
3.5.3 行道树类 |
3.5.4 防护类 |
3.5.5 林丛类 |
3.5.6 花木类 |
3.5.7 藤木类 |
3.5.8 植篱及绿雕塑类 |
3.5.9 地被植物类 |
3.5.10 桩景类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3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美国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历史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
1.1.2 欧洲国家来华考察、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 |
1.1.3 美国在华考察、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 |
1.1.4 竹类植物对美国的影响 |
1.2 相关概念 |
1.2.1 竹类植物 |
1.2.2 植物标本 |
1.2.3 植物引种 |
1.3 竹类植物分布概况 |
1.3.1 世界竹类植物多样性及其自然分布概况 |
1.3.2 中国竹类植物多样性及其自然分布概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时间 |
1.6.2 数据来源 |
1.6.3 地名考证 |
1.6.4 学名核准 |
1.6.5 人名核实 |
1.7 技术路线 |
2 美国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的时代背景 |
2.1 中国近现代社会背景 |
2.2 欧洲各国在华考察、采集和引种植物 |
2.2.1 欧洲国家对中国植物资源的初步认识 |
2.2.2 鸦片战争之前欧洲国家在中国植物的专业性采集 |
2.2.3 鸦片战争之后欧洲国家在中国植物的专业性采集 |
2.3 美国国内因素对植物采集、引种的推动 |
2.3.1 联邦政府对植物引种的鼓励 |
2.3.2 美国经济发展需求对植物引种的促进 |
2.3.3 相关机构对植物采集、引种工作的积极组织 |
2.3.4 热切追求和探索外来植物的采集者 |
2.4 美国在中国近代考察、采集和引种植物史略 |
2.4.1 初始时期(19 世纪) |
2.4.2 高峰时期(20 世纪上半叶) |
2.4.3 有序时期(20 世纪下半叶) |
3 美国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历史研究 |
3.1 采集时间 |
3.1.1 1840~1915:竹类植物标本采集包含在全面植物采集中 |
3.1.2 1916~1948:专门采集竹类植物标本并展开研究 |
3.1.3 1949~2010:中美联合考察和采集竹类植物标本 |
3.2 采集种类分析 |
3.2.1 属、种数量总体分析 |
3.2.2 簕竹属 |
3.2.3 刚竹属 |
3.2.4 箭竹属 |
3.2.5 矢竹属 |
3.3 采集地分析 |
3.4 小结 |
3.4.1 促进了美国对中国竹类植物资源情况的了解 |
3.4.2 开启和加强了竹子分类学的研究 |
3.4.3 辅助了美国在华引种竹类植物 |
4 美国在华引种竹类植物历史研究 |
4.1 引种时间 |
4.1.1 1898~1915:引种初始阶段 |
4.1.2 1916~1948:引种高峰阶段 |
4.1.3 1949~2010:引种有序阶段 |
4.2 引种种类分析 |
4.2.1 属、种数量总体分析 |
4.2.2 刚竹属 |
4.2.3 簕竹属 |
4.2.4 箭竹属 |
4.3 引种地分析 |
4.4 竹类植物的运输 |
4.5 联邦植物引种园分析 |
4.5.1 联邦植物引种园总体介绍 |
4.5.2 种植竹类植物的植物引种园 |
4.5.3 乔治亚海岸植物园 |
5 美国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人员分析 |
5.1 采集和引种人员总体概况 |
5.1.1 标本采集人员及采集数量 |
5.1.2 引种人员及引种数量 |
5.2 莫古礼(FLOYD ALONZO MCCLURE,1897~1970) |
5.2.1 生平简介 |
5.2.2 在华主要采集、引种和研究竹类植物活动 |
5.2.3 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种类数量统计 |
5.3 梅耶(FRANK NICHOLAS MEYER, 1875~1918) |
5.3.1 生平背景 |
5.3.2 为美国农业部来华植物采集、引种活动概述 |
5.3.3 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种类数量 |
5.4 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 1876~1930) |
5.4.1 生平背景 |
5.4.2 为阿诺德树木园来华植物采集、引种活动概述 |
5.4.3 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种类数量 |
5.5 与美国采集、引种相关的其他人员 |
5.5.1 费尔柴尔德(David Grandison Fairchild, 1869~1954) |
5.5.2 萨金特(Charles Sprague Sargent, 1841~1927) |
6 美国在华采集、引种竹类植物的影响 |
6.1 丰富了美国竹类植物种类 |
6.2 加强了竹类植物在美国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
6.2.1 模拟自然,营造复层群落结构 |
6.2.2 仿生产性竹林,构建单层群落结构 |
6.2.3 人竹共生,竹与人居环境融合 |
6.2.4 供应竹苗,精细构建竹类苗圃 |
6.3 加快了竹子分类学的研究 |
6.4 促进了美国竹产业的发展 |
6.5 开启了对中国竹文化的认知和传播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8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表 |
附表1 美国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名录 |
附表2 美国在华引种竹类植物名录 |
附表3 莫古礼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名录 |
附表4 莫古礼在华引种竹类植物名录 |
附表5 莫古礼在华研究期间发表的竹类植物新种名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3)河北省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药资源 |
1.1.2 国外背景 |
1.1.3 国内背景 |
1.2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及研究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路线 |
1.3 研究区概况 |
1.3.1 地理位置 |
1.3.2 地形地貌 |
1.3.3 土壤及水文 |
1.3.4 社会经济 |
2 调查与分析方法 |
2.1 调查方法 |
2.1.1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方法 |
2.1.2 栽培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方法 |
2.2 室内整理 |
2.2.1 植物标本的鉴定 |
2.2.2 文献整理 |
2.2.3 蕴藏量计算 |
2.2.4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急缓程度计算 |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
3.1.1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现状 |
3.1.2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统计分析 |
3.1.3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入药部位统计分析 |
3.1.4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寒热药性与光生态类型统计分析 |
3.1.5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功效与生态类型统计分析 |
3.1.6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及蕴藏量统计分析 |
3.1.7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保护急缓程度分析 |
3.2 曲阳县栽培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
3.2.1 曲阳县栽培药用植物种类分析 |
3.2.2 曲阳县栽培药用植物科属及生活型分析 |
3.2.3 曲阳县药用植物栽培现状 |
3.3 曲阳县植物资源的功能性分析 |
3.3.1 曲阳县药用植物功效分析 |
3.3.2 曲阳县农药植物种类分析 |
3.3.3 曲阳县饲料植物种类分析 |
3.3.4 曲阳县其他功能植物种类分析 |
3.3.5 曲阳县多功能植物种类分析 |
4 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4.1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4.2 曲阳县药用植物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曲阳县被《中国药典》收录的100种药材蕴藏量统计 |
附表2 曲阳县农药植物种类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件 |
(4)国内外古代淀粉粒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 国外淀粉粒研究现状概括 |
二 国内淀粉粒研究现状概括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古代淀粉粒分析概述 |
第一节 古代淀粉粒分析基本原理 |
第二节 古代样品中淀粉粒提取方法 |
一 石器表面的淀粉粒提取方法 |
二 陶器内壁淀粉粒提取方法 |
三 牙结石淀粉粒提取方法 |
四 其他样品淀粉粒的提取方法 |
第三章 国外古代淀粉粒研究与进展 |
第一节 不同区域的淀粉粒研究 |
一 美洲地区 |
二 大洋洲地区 |
三 非洲地区 |
四 亚洲地区(除中国外) |
五 欧洲地区 |
第二节 不同考古样品的淀粉粒研究 |
一 石器 |
二 牙结石 |
三 陶器 |
第三节 国外古代淀粉粒重点课题的研究进展 |
一 古人类食性分析 |
二 史前植物利用与早期农业起源 |
1 非洲旧石器时期早中期人类植物利用 |
2 美洲玉米、块根块茎类植物的利用 |
3 西亚麦类植物驯化研究 |
4 大洋洲块根块茎类植物的驯化与传播 |
第四章 国内古代淀粉粒研究与进展 |
第一节 不同区域的淀粉粒研究 |
一 黄河流域 |
二 长江流域 |
三 华南地区 |
四 东北地区 |
五 新疆地区 |
第二节 国内古代淀粉粒重要课题的研究进展 |
一 中国农业起源研究 |
1 中国北方地区粟类植物的利用与驯化 |
2 中国南方地区水稻早期起源与驯化 |
3 中国华南地区块根块茎类植物的利用 |
二 石器功用研究 |
三 新石器时代特色生计活动——酿酒行为的研究 |
四 古代人类植物性食物分析 |
五 古代植物资源利用 |
第五章 淀粉粒研究思考与展望 |
第一节 古代淀粉粒研究若干问题的探讨 |
一 古代淀粉粒分析过程中污染问题 |
二 古代淀粉粒年代判定的问题 |
三 古代淀粉粒鉴定准确性的问题 |
第二节 国内古代淀粉粒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城市应用区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
1.2.2 园林植物区域规划研究进展 |
1.3 目的意义 |
1.4 研究区概况 |
1.4.1 地理位置 |
1.4.2 气候条件 |
第2章 物种多样性与分布格局 |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1.1 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名录的确定 |
2.1.2 多样性格局的构建 |
2.2 物种组成多样性 |
2.2.1 物种组成概况 |
2.2.2 生活型分析 |
2.2.3 科属区系成分分析 |
2.3 分布格局多样性 |
2.3.1 水平分布格局 |
2.3.2 垂直分布格局 |
2.4 观赏特性多样性 |
2.4.1 观赏用途多样性 |
2.4.2 木本花卉多样性 |
2.5 园林用途多样性 |
第3章 资源开发应用潜力评价 |
3.1 开发利用潜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
3.1.1 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
3.1.2 评分标准 |
3.2 评价结果 |
3.2.1 各指标总权重值确定 |
3.2.2 综合评分及等级划分 |
3.2.3 综合评价结果 |
第4章 基于气候因子的贵州省园林植物应用区域规划 |
4.1 区划原则 |
4.1.1 遵循自然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的原则 |
4.1.2 以城市绿化建设为导向 |
4.1.3 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
4.2 区划指标 |
4.2.1 绿化区划分指标 |
4.2.2 温度带划分指标 |
4.2.3 干湿区划分指标 |
4.3 区划方法 |
4.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3.2 基于DEM的多元线性回归+残差内插法(混合插值法) |
4.4 区划结果 |
4.4.1 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特征 |
4.4.2 温度带区划 |
4.4.3 干湿区区划 |
4.4.4 绿化区划 |
4.5 园林绿化区物种组成及开发利用分析 |
4.5.1 总体物种组成 |
4.5.2 可优先开发利用物种组成 |
4.5.3 各区物种组成及开发利用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
附录 Ⅱ 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名录 |
附录 Ⅲ 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评价分值统计表 |
附录 Ⅳ 贵州省部分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图片赏析 |
(6)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及忍冬属植物资源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1.1 林木种质资源 |
1.1.1 林木种质资源概述 |
1.1.2 林木种质资数据库 |
1.1.3 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 |
1.1.4 我国林木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1.1.5 国外林木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6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
1.2 Maxent模型 |
1.2.1 物种分布模型 |
1.2.2 Maxent模型 |
1.2.3 Maxent模型的应用 |
1.3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区域概况 |
2.3 调查方法 |
2.3.1 野外调查方法 |
2.3.2 调查资料内业整理 |
2.4 Maxent模型的构建 |
2.4.1 数据处理与准备 |
2.4.2 构建Maxent模型 |
第3章 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概况分析 |
3.1 科属分布 |
3.2 生活型组成 |
3.3 濒危及渐危树种 |
3.3.1 濒危及渐危树种 |
3.3.2 主要重点保护植物地理分布及资源价值 |
3.4 特有种树种 |
3.5 小结 |
第4章 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评价 |
4.1 我国森林食品的开发现状 |
4.2 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
4.3 九寨沟县可利用的森林食品资源类型 |
4.3.1 森林蔬菜类 |
4.3.2 森林水果类 |
4.3.3 森林饮品类 |
4.3.4 森林蜜源植物 |
4.3.5 木本干果类 |
4.3.6 木本油料类 |
4.3.7 其它加工类 |
4.4 小结 |
第5章 典型植物代表—忍冬属资源适宜性分析 |
5.1 九寨沟县分布的忍冬属植物 |
5.2 四种生长在不同海拔的忍冬属树种 |
5.3 利用最大熵值模型预测四种忍冬属树种的潜在分布区 |
5.3.1 Jackknife的检验 |
5.3.2 主导因子分析 |
5.4 忍冬属植物潜在分布与适宜性分析 |
5.4.1 Maxent模型预测物种潜在分布 |
5.4.2 四种忍冬适宜区环境变量参数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7)泰山野生峨参的驯化栽培与峨参饼干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伞形科植物资源及峨参属植物概况 |
1.2 泰山野生峨参分布 |
1.3 峨参简介 |
1.4 峨参根的药用价值 |
1.5 峨参根的食用价值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峨参资源调查方案设计 |
2.2.2 栽培驯化试验设计 |
2.3 峨参中药饼干配方及工艺设计 |
2.3.1 空白饼干配方工艺摸索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泰山野生峨参资源分布状况 |
3.2 泰山野生峨参资源蕴藏量 |
3.3 种子生长发育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
3.4 峨参植株生长状况 |
3.5 栽培峨参与原植物特征比较 |
3.6 栽培峨参生药学性状、根萌芽繁殖方法 |
3.7 峨参引种驯化的关键技术 |
3.7.1 选地整地 |
3.7.2 种植方法 |
3.7.3 适时管理 |
3.7.4 病虫害防治 |
3.7.5 采收季节及方法 |
3.8 峨参饼干配方及工艺筛选 |
4 讨论 |
4.1 峨参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4.1.1 采收方式原始 |
4.1.2 监管困难度大 |
4.1.3 分布的零散性 |
4.2 峨参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
4.2.1 加强保护、宣传措施 |
4.2.2 注意采收方式 |
4.2.3 引种和驯化栽培 |
4.2.4 减少郁闭度 |
4.2.5 加工储藏 |
4.2.6 开展药用植物的基础性研究 |
4.2.7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促进中医药产业现代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海岱地区后李文化生业经济的研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后李文化野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一)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
(二)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
二、后李文化的食物生产实践 |
(一)粟作农业起源的重要线索 |
(二)稻作农业的新发现 |
(三)家畜饲养与驯化 |
三、后李文化的生产工具 |
结语 |
(9)宝华山维管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1.1.2 植物群落特征研究进展 |
1.2 宝华山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特征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地理位置及范围 |
2.2 自然地理环境 |
2.2.1 气候和土壤条件 |
2.2.2 地质与矿产 |
第三章 宝华山维管植物多样性分析 |
3.1 研究方法 |
3.1.1 野外调查方法 |
3.1.2 数据分析方法 |
3.2 宝华山维管植物多样性组成分析 |
3.2.1 宝华山蕨类植物多样性分析 |
3.2.2 宝华山种子植物多样性分析 |
3.3 宝华山维管植物区系特征及区系演变趋势分析 |
3.3.1 宝华山蕨类植物地理成分分析 |
3.3.2 宝华山种子植物地理成分分析 |
3.3.3 宝华山种子植物区系演变趋势探讨 |
3.4 宝华山植物资源分析 |
3.4.1 宝华山观赏植物资源 |
3.4.2 宝华山药用植物资源 |
3.4.3 宝华山食用植物资源 |
3.4.4 宝华山用材树种资源 |
3.5 宝华山珍稀濒危和外来入侵植物分析 |
3.5.1 宝华山珍稀濒危植物 |
3.5.2 宝华山外来入侵植物 |
第四章 宝华山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野外调查方法 |
4.1.2 数据分析方法 |
4.2 宝华山植物群落类型分析 |
4.2.1 宝华山植物群落类型划分及命名 |
4.2.2 DCCA排序分析 |
4.3 宝华山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
4.3.1 垂直结构 |
4.3.2 径级结构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5.1 讨论 |
5.2 建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宝华山维管植物名录 |
附录2 宝华山植物群落样方环境因子统计表 |
附录3 宝华山植物群落相关照片 |
(10)奕川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与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种质资源的研究 |
1.1.1 种质资源的相关概念 |
1.1.2 国外关于种质资源的研究 |
1.1.3 国内关于种质资源的研究 |
1.2 植物区系的相关研究 |
1.2.1 植物区系概念 |
1.2.2 植物区系地理学含义及内容 |
1.2.3 国内外关于植物区系的历史和现状 |
1.3 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
1.3.1 植物资源特征 |
1.3.2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
1.3.3 国外关于植物开发研究 |
1.3.4 我国关于植物开发研究 |
2 引言 |
2.1 选题依据 |
2.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3 研究区概况 |
3.1 地理位置 |
3.2 自然条件 |
3.2.1 气候条件 |
3.2.2 地形地貌、水文 |
3.2.3 土壤 |
3.2.4 森林资源 |
3.3 社会经济概况 |
3.3.1 行政区划 |
3.3.2 经济发展 |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 |
4.2.1 调查方法 |
4.2.2 木本植物区系分析 |
5 结果与分析 |
5.1 栾川县林木资源现状 |
5.1.1 野生林木资源现状 |
5.1.2 栽培利用林木资源现状 |
5.1.3 古树名木资源现状 |
5.1.4 珍稀濒危林木资源 |
5.2 栾川县常见森林植被类型 |
5.2.1 常见针叶林 |
5.2.2 针阔叶混交林 |
5.2.3 常见阔叶林 |
5.3 野生木本植物区系分析 |
5.3.1 植物区系科的统计分析 |
5.3.2 植物区系属的统计分析 |
5.3.3 特有种的分析 |
5.3.4 野生木本植物生活型 |
5.4 栾川县野生林木资源开发利用 |
5.4.1 栾川县观赏绿化木本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5.4.2 栾川县药用木本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5.4.3 栾川县淀粉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
5.4.4 栾川县具有开发潜力的野生木本植物资源 |
5.5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5.5.1 存在问题 |
5.5.2 解决对策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四、山东野生鞣类植物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评价与应用[D]. 赵扬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2]美国在华采集和引种竹类植物历史及其影响研究[D]. 吴仁武.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1)
- [3]河北省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D]. 陶明爽.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4]国内外古代淀粉粒研究述评[D]. 张晓宇. 郑州大学, 2020(02)
- [5]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城市应用区域规划研究[D]. 黄郎. 贵州大学, 2020(04)
- [6]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及忍冬属植物资源适宜性评价[D]. 杜阳平.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 [7]泰山野生峨参的驯化栽培与峨参饼干加工[D]. 李华斌.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8]海岱地区后李文化生业经济的研究与思考[J]. 吴文婉. 考古, 2019(08)
- [9]宝华山维管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特征研究[D]. 张晓晨.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10]奕川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与现状分析[D]. 李伟.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