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新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促进新疆经济快速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NURSEITOV DANIYAL[1](2020)在《近十年哈中石油合作:评估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石油和天然气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间的石油合作是涉及政治、经济和国家安全的综合性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石油和天然气对于中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对石油等能源的对外依赖逐渐增强,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发展良好,哈萨克斯坦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的出口已经成为了哈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哈萨克斯坦与中国保持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双方国家政府非常重视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哈中两国经济合作的前提就在于两国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同时发展前景光明,加快和深化两国的能源领域合作,有利于加快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石油管道建设,在石油合作领域,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就。推动哈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使得哈萨克斯坦可以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取得与中国贸易的持续性发展。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发展,为哈中两国的石油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2008年到201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阐述哈中石油合作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现状,进而分析哈中石油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方面来看,哈中两国的石油合作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在一带一路不断建设发展的背景下,具有能源供需互补、地缘优势、战略基础。但是两国的石油合作同样面临着挑战,哈国能源政策多变、中国油气企业竞争力较弱、“三股势力”对哈中石油合作的威胁和“中国威胁论”的喧嚣,俄罗斯对于哈萨克斯坦石油资源的争夺等等,这些都对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石油合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针对上述分析,本文对哈中石油合作提出了用上海合作组织作用为石油合作提供机制保障、中国应充分实施能源节约战略,建立能源战略储备机制、发挥新疆的地缘优势,建设中国陆上能源安全通道、积极履行义务,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针对性建议并对哈中石油合作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刘洋[2](2019)在《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油气资源开发过程扰动资源开采地区原始的自然环境、地质地貌和水文情况,因占压土地、落地原油、注水采油、水力压裂等导致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下降,成为影响油气产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油气资源开发经济利益与水土生态环境利益之间冲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措施。中国现有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为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论文运用理论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剖析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运用生态价值评价方法估算油气开采期间补偿标准,围绕制度构成要素,提出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建议,以期为国家制定油气等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完善环境规制政策法规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首先明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水土保持补偿制度等概念。从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等角度阐释相关理论,总结主要基本理论在油气资源开发及其生态环境领域的具体表现。其次,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利益主体行为博弈视角和成本收益视角,进一步探寻生态补偿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关系机理,以上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对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历史进行梳理和对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从根本上探寻制度建立的阻碍和发展缺失。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和德国等国在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方面上都具有一定值得借鉴的经验,从中得到启示,进一步明确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优化路径。第四,分析了中国水土流失总体情况和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阐述油气资源开发作用生态因子的影响,对比研究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两个阶段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表现,说明两阶段应予以区别补偿。第五,综合运用生态价值估算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估算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区域内典型油气田所在省域单位土地面积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以此为基础数据,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并考虑落地原油污染问题折损测算油气资源开采期单位产量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0.68~10.88元/t/a之间,平均2.08/t/a,为科学制定补偿标准提供参考。第六,基于补偿制度的构成要素,设计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的框架体系。在现有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基础上,仅仅围绕制度构成要素进行优化,具体包括:(1)明确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体。补偿主体包括补偿给付主体、补偿接受主体和补偿实施主体。(2)确认补偿客体。补偿客体即为水土环境生态利益,此部分生态利益可用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衡量。(3)确定补偿标准。现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标准中油气项目建设期间依据油田征占用土地面积一次计征是比较合理的。开采期间则应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折损计算,用单位产能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衡量更加科学。(4)拓宽补偿途径。广泛筹集资金,建立具有油气行业特点的生态补偿基金,鼓励油气企业进行自助补偿等拓宽补偿途径。(5)增加补偿方式。在政府纵向补偿基础上提出运用横向市场补偿,依照市场化规则对生态环境破坏者进行惩戒,对环境保护者进行奖励和补偿等。同时,以《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为核心进行完善修订,在其他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中体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有关具体规定,增加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等,重构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最后,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监督能力等,跟进制度保障。
曹峰毓[3](2019)在《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文中指出新世纪以来,国际能源形势发生了重大和深刻变化。一方面,通过不懈的政策引导与技术进步,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格局也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可以说,随着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加速发展,国际能源新体系的雏形正在形成,国际能源革命的大幕已经悄然拉开。对于中国而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能源革命面临的形势复杂,挑战巨大。另一方面,此轮能源革命也为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新时期下中国能源体系的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的“能源革命”,为中国的能源改革指明了方向。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首个国家能源革命战略。中国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已经箭在弦上。在这种情况下,对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了时代赋予能源政治研究的重大使命。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如下:首先,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历次能源革命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对能源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其次,通过对历次能源革命特征的总结,提出能源革命的概念;并根据是否发生体系性变革将能源革命细分为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同时,对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再次,通过对能源领域重大技术突破的研究,判定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内容、现状、发展趋势与未来影响。最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能源革命态势进行比较,判断中国能源革命的总体发展情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中国能源革命建设的不足与能源体系的发展特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能源革命发展历程与现状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能源革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引发,以提升能源服务质量为目的,并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全局性能源变革。第二,能源革命爆发的关键条件在于技术进步。新技术只有在突破原有技术理论极限且拥有合适资源支撑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引发能源革命。目前非常规油气革命与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其中,前者极大地扩展了可采油气资源的范围,后者则打破了化石燃料体系在资源储量、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对人类社会发展限制。第三,与美欧地区相比,中国在能源革命建设中仍较世界先进水平有着明显差距,相对不利的政策环境成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第四,通过对中国能源体系发展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能源革命建设的总体方向应为以低代价确保能源安全、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对于非常规油气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油气产业的上游与中游,主题应以公平和开放为主。对于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补贴和电力市场两个领域。
张瑶[4](2019)在《西部地区油气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第三次工业革命逐渐到来,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转型升级。而油气产业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部地区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推动油气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但是有的地方出现“资源诅咒”的现象,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较缓慢,缺乏活力。产业集聚作为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西部地区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油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产业集聚理论主要包括分工理论、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和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包括哈罗德-多马理论、索洛-斯旺理论以及新经济增长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油气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为后面的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然后从多个方面对西部地区油气产业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区位熵指标测算西部地区油气产业集聚水平。其次,本文借助Hansen的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选取2002-2016年西部地区的四川、陕西、新疆、青海、甘肃五个产油气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接着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西部地区油气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小都存在基于产业结构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产业结构水平不仅可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油气产业集聚程度进而影响当地经济增长。结果表明:当产业结构水平未跨越最低的门槛值时,油气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就会产生负向的影响;而当产业结构水平跨越最高的门槛值时,油气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胡海晨[5](2018)在《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资源型地区长期依赖资源优势制定发展战略,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作为边疆地区,人才缺乏、工业基础薄弱、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只能以“依托优势石油资源”作为地方发展战略,长期执行该战略的结果导致新疆的单位GDP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其它废弃物排放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结构极不平衡,高新技术产业严重落后于其它地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在国家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驱动下,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变得日益紧迫,因此探讨资源依赖型企业的生态网络系统、转型驱动机制和绿色转型能力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测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出发,在梳理学者们对企业转型升级理论和资源依赖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和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通过分析新疆资源依赖型企业发展的经济绩效评价表明,新疆由于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较早进行了油气资源工业开发,新疆油气资源型企业对新疆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说明其发展的重要性,但对其总体绩效评价表明,该类企业发展对区域环境的负向效应增大、单位产值能源消耗和水消耗水平较高及社会经济效率持续下降的趋势;通过对新疆油气资源依赖企业发展的负外部性评价发现,产业结构对新疆绿色发展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节能减排水平,再次是社会绿色管理水平,最后是社会绿色环保意识,说明“石油优势资源转化战略”虽然对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积极贡献,但是其对区域绿色发展的负外部性影响导致相关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通过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竞争性产业发展、国家战略行为和严格的绿色发展产业政策、政府与企业演化博弈和企业承担着绿色环保、建立良好公众形象的责任是促使其绿色转型的强大动力;通过对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与合作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新疆油气资源型企业进行绿色转型成败的关键在于转型能力的获取,新疆油气资源型企业自身现状与特点导致其绿色转型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限,提出新疆油气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构建的有效组织模式——合作技术创新,并通过企业间和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技术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表明,合作技术创新有利于构建企业绿色转型的核心能力;并通过实证分析了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除了企业的合作动机外,政府政策因素有很大的影响,说明政府对资源型企业转型能力的构建起着较大的作用;对典型的油气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案例研究也表明,合作技术创新有利于促进该类型企业转型能力的获取和转型实现。在以上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转型的政策建议:加强监管和政策引导,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坚持科技创新和市场驱动;平衡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研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利用“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开展国际合作。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对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生态网络系统的分析,从企业层面研究了该类型企业绿色转型的驱动机制及合作技术创新与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关系、资源依赖型企业转型能力获取的组织形式——合作技术创新及其影响因素,为资源类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范本;本文的局限在于没有进一步对企业转型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研究,由于条件限制,研究新疆油气资源型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时,调研困难,样本量较少,可能对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影响。
宁莉雯[6](2018)在《“一带一路”下中国企业对中亚地区油气投资的战略模式研究 ——以中石油海外投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油气资源消费不断扩大,国内生产难以满足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需求,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降低了传统产油区和海上运输的稳定性,因此中国需要增加油气资源供应渠道,通过多元化战略保证国家能源安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与中亚地区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合作,而中亚丰富的油气资源恰好能够满足中国战略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深入分析了“一带一路”政策和区域合作背景下中亚地区的投资环境,梳理了油气领域直接投资的传统模式和新型模式。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中国油气企业对中亚开展投资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遇、威胁,提出在当前背景下以中石油为代表的大型油气企业宜采用S-O战略,将自身的长处和“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地缘政治经济条件、全球能源背景以及国内开发战略等机会紧密结合。以中石油为例,选取并深入研究了其对中亚油气投资的两个案例,并在其基础上分析得出中国企业宜采取的战略布局和投资模式。文章最后提出了中国油气企业对中亚投资的模式选择及策略建议,旨在为实现更好地“走出去”提供参考。
曹婉怡[7](2017)在《大庆油气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油气资源的需求正在逐渐增长,油气资源成为了助力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能源。大庆油田是共和国的油田长子,曾经创造了多年高产稳产的世界石油开发史上的奇迹,但近年来逐渐减产并且造成了国内其他油田无法弥补的缺口。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正在表现出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中各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为保证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大庆成为了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蒙俄经济走廊中的重要陆路通道,为大庆油田的发展转型不断带来新的契机。因此,全面评价大庆油气产业竞争力水平并厘清各种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在力求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的进程中对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以及打造百年大庆油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大庆油气产业基于钻石模型给出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作为传统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大区,大庆油田的竞争力虽相比于之前数年有所下降但仍具潜力。其次运用聚类分析法,根据石油天然气的近两年的产量和增长率将国内较大规模油田分为四个梯队,并运用基于钻石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法寻找大庆油田油气产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结果表明,大庆油田在能源产品产量和生产要素潜在竞争力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而在科技创新能力和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方面表现出竞争劣势。最后,针对提升大庆石油天然气产业竞争力给出坚持实施油气并举的产业模式、采取油田拓边战略、延伸下游石化和加工产业链以及寻求接替性产业的政策建议。
高志谦[8](2016)在《新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油地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油田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地区分公司,总部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是中国西部千万吨级大油气田。新疆油田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发油气资源,是中国石油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援疆工作会议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推动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对于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对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合作开发油气资源,搭建起新疆地方、兵团和石油企业的合作平台,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必要的利益共同体,有利于调动各方支持石油工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油地融合发展;通过油地融合发展的方式可以将当地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绑在一起,有利于化解来自方方面面的矛盾,为油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油地融合发展的方式吸引民资进入,中石油可以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响应国家的号召。新疆油田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油地融合发展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提升改进。本研究深入新疆油田现场,通过专家座谈、实地调研等方法,结合新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油地融合发展项目个案分析,在掌握合作项目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合作项目的各个环节、全过程进行梳理和研究,深入剖析了不同合作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合作领域、合作对象、合作模式以及实现路径,从法律、政策、机制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为今后新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油地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明哲[9](2016)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与城市成品油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成品油市场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生产和消费市场。随着原油工业产品不断渗透到居民日常起居的生活中,成品油市场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作用日益增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国内主要的原油开采基地和成品油生产基地,研究当地的成品油市场,一是有利于建立新疆良好的原油开发、经营市场,促进新疆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二是有利于稳定国内成品油市场油价的波动,保障国民经济的正常运作。本文以新疆的油气资源现状和油气进出口状况的分析为基础,选择新疆能源生产总量、消费总量、农村和城市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能源量及新疆成品油销售量等指标,对新疆成品油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再通过对新疆成品油市场进行调查,直观的了解到成品油市场的发展状况,并对新疆成品油生产、消费弹性指标、国际原油价格和国内汽油价格的波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新疆成品油市场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引用供求理论,深度阐述新疆未来一段时期内,成品油市场发展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最后,研究发现新疆农村与城市成品油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新经济形势下,提出对新疆完善成品油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朱雄关[10](2016)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家发展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来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和经济外交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大周边外交的重要战略布局。当前,随着国际能源局势和地缘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能源海外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一地区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对于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和解决中国能源面临的困难风险地位重要、意义特殊。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加强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困难风险和严峻形势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在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非洲、东盟、中亚、俄罗斯等主要地区和国家油气资源禀赋状况、供给能力以及与中国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与这些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进行分析预测。通过剖析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大国能源地缘政治博弈,对“一带一路”主要地区能源合作前景形势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对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加强能源合作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思考。本文在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在能源合作面临困难和挑战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一是得出了“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未来的油气贸易合作能力前景评估,并根据这些国家的投资开放程度和区位功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上下游领域的合作方向和重点;二是针对西半球和北极地区国家油气资源发展前景,从拓宽当前“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视角,思考并提出了构建能源大丝路的观点,建议国家在“一带一路”路线图中增加北线和东线方向,加强中国与美洲国家和北冰洋沿岸国家能源合作力度;三是针对当前国际能源秩序、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能源现状,思考并提出了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建立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观点以及相关的措施建议,使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有力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二、加快新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促进新疆经济快速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新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促进新疆经济快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近十年哈中石油合作:评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与文献综述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国际合作理论:哈中石油合作的理论视角 |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二、地缘政治理论 |
三、沟通理论 |
第三章 哈中石油合作的历史进程及发展现状 |
一、哈中石油合作的历史进程 |
二、哈中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
三、哈中石油投资现状分析 |
四、哈中整体能源石油合作现状 |
第四章 哈中石油合作的有利条件和挑战 |
一、有利条件 |
二、哈中石油合作面临的挑战 |
第五章 促进哈中石油合作的前景展望及建议 |
一、前景展望 |
二、建议 |
结论 |
附录一: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油气资源开发 |
2.1.2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
2.1.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 |
2.1.4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 |
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基本构成要素 |
2.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2.3.1 外部性理论 |
2.3.2 公共产品理论 |
2.3.3 稀缺性理论 |
2.3.4 生态价值理论 |
2.3.5 生态伦理理论 |
2.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机理 |
2.4.1 基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的分析 |
2.4.2 基于补偿主体行为选择视角的博弈分析 |
2.4.3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及实践分析 |
3.1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分析 |
3.1.1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沿革 |
3.1.2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 |
3.1.3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特点 |
3.1.4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问题分析 |
3.2 中国油气企业水土流失防治实践分析 |
3.2.1 防治措施 |
3.2.2 防治效果 |
3.3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分析 |
3.3.1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 |
3.3.2 对我国的启示 |
3.4 小结 |
第4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及影响表现 |
4.1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 |
4.1.1 中国水土流失的总体特征 |
4.1.2 东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4.1.3 中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4.1.4 西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4.1.5 西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4.2 油气资源开发作用于生态因子的影响表现 |
4.3 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分析 |
4.3.1 两阶段的工作内容 |
4.3.2 两阶段的影响表现 |
4.3.3 两阶段的影响比较 |
4.4 小结 |
第5章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 |
5.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依据 |
5.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
5.2.1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
5.2.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
5.2.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方法 |
5.2.4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结果 |
5.3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
5.3.1 参数的确定 |
5.3.2 估算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及保障 |
6.1 优化的基本原则 |
6.2 优化的目标 |
6.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 |
6.3.1 明确补偿主体 |
6.3.2 确认补偿客体 |
6.3.3 确定补偿标准 |
6.3.4 拓宽补偿途径 |
6.3.5 增加补偿方式 |
6.3.6 重构法律制度体系 |
6.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保障措施 |
6.4.1 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 |
6.4.2 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 |
6.4.3 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能力 |
6.4.4 增设地方油气环保专门监督机构 |
6.4.5 搜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相关信息 |
6.4.6 监督水土保持相关费用使用效果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对于国内外研究态势的整体分析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国外研究现状 |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 |
(一) 写作思路 |
(二) 框架结构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点 |
第一章 能源革命与人类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主动用火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一、主动用火技术诞生的背景与主要表现 |
二、主动用火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
第二节 蒸汽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一、蒸汽机技术诞生的背景 |
二、蒸汽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
三、蒸汽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
第三节 电力与内燃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一、电力和内燃机技术诞生与实用化的背景 |
二、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
三、电力与内燃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
第四节 对能源革命历史地位的再思考 |
一、能源革命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与关键变量 |
二、能源革命影响历史进程的一般路径 |
第二章 能源革命的相关理论及其建构 |
第一节 能源革命的基本特征 |
一、能源革命的共性特征 |
二、能源革命的差异性特征 |
第二节 能源革命的概念建构 |
一、能源革命的整体概念 |
二、能源革命二维概念框架的建立 |
三、与“能源转型”的概念辨析 |
第三节 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 |
一、能源革命爆发的基本条件 |
二、能源革命的发展模式 |
第三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
第一节 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爆发条件 |
一、非常规油气技术的日益成熟 |
二、非常规油气技术对常规油气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
三、有利市场条件对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的促进 |
第二节 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
一、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日益成熟 |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化石能源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
三、有利政策环境对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促进 |
第四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趋势与可能影响 |
第一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 |
一、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现状 |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现状 |
第二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 |
一、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发展方向的差异性 |
二、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的互动 |
三、双重革命下至21世纪中叶世界能源市场的变化趋势 |
第三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影响 |
一、环境问题的改善 |
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
三、对能源政治的重塑 |
第五章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现状分析、态势评估与政策思考 |
第一节 中国能源革命的发展现状 |
一、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发展现状 |
二、中国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态势评估 |
一、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条件评估 |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进度评估 |
四、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整体评估 |
第三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政策思考 |
一、中国能源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宏观政策建议 |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微观政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4)西部地区油气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2.1 研究主要内容 |
1.2.2 技术路线图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
2.1.1 产业集聚的内涵 |
2.1.2 产业集聚的理论发展 |
2.2 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
2.2.1 哈罗德-多马模型 |
2.2.2 索洛-斯旺模型 |
2.2.3 新经济增长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 |
2.3.2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
2.3.3 油气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
2.3.4 文献述评 |
第3章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油气产业的现状分析 |
3.1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1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升 |
3.1.2 与东部地区差距仍然较大 |
3.1.3 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升级 |
3.2 西部地区油气产业的现状分析 |
3.2.1 西部地区油气资源现状 |
3.2.2 西部地区油气产业的投资现状 |
3.3 西部地区油气产业集聚度的测算 |
3.3.1 产业集聚度测算方法及选择 |
3.3.2 西部地区油气产业集聚度的测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油气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
4.1 油气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效应 |
4.1.1 中间投入品共享 |
4.1.2 基础设施共享 |
4.1.3 技术外溢效应 |
4.2 油气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 |
4.2.1 劳动力流动 |
4.2.2 非正式交流 |
4.2.3 企业衍生 |
4.3 油气产业集聚的产业升级效应 |
4.3.1 产业结构合理化 |
4.3.2 产业结构高度化 |
第5章 西部地区油气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5.1 模型原理 |
5.1.1 门槛模型 |
5.1.2 假设检验 |
5.1.3 模型设立 |
5.2 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
5.2.1 变量说明 |
5.2.2 数据来源 |
5.2.3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5.3 西部地区油气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门槛模型估计 |
5.3.1 平稳性检验 |
5.3.2 显着性检验 |
5.3.3 真实性检验 |
5.3.4 模型的估计结果及相关分析 |
5.4 结论分析 |
第6章 油气产业集聚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
6.1 优化油气产业结构 |
6.2 提高油气产业的科技研发投入 |
6.3 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力度 |
6.4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5)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转型升级 |
2.1.1 转型升级的概念及内涵 |
2.1.2 国内外学者对转型升级的研究 |
2.2 资源依赖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2.2.1 资源依赖型企业概念界定 |
2.2.2 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转型的界定与内涵 |
2.2.3 资源依赖型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
2.3 现有研究述评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理论框架 |
3.1 企业生态网络系统与新疆油气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
3.1.1 新疆油气资源型企业的生态网络系统 |
3.1.2 生态网络系统对新疆油气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 |
3.2 生态网络系统中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转型动力机制 |
3.3 资源依赖型企业的绿色转型能力 |
3.3.1 企业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
3.3.2 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及其来源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动因 |
4.1 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产业对新疆经济发展的贡献 |
4.1.1 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与产业发展历史 |
4.1.2 新疆油气资源型产业对新疆经济发展的贡献 |
4.2 新疆油气资源产业发展的总体绩效评价 |
4.2.1 评价方法 |
4.2.2 新疆油气资源行业产业发展总体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4.3 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产业发展的负外部性影响 |
4.3.1 新疆油气资源行业产业发展的负外部性表现与比较 |
4.3.2 新疆油气资源行业产业发展负外部性评价 |
4.4 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动因的逻辑分析 |
4.4.1 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要求 |
4.4.2 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现实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 |
5.1 竞争性产业发展对新疆油气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驱动 |
5.1.1 新能源技术与产业发展及其影响 |
5.1.2 新能源技术及产业发展对新疆油气资源型企业发展的影响 |
5.2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新疆油气资源型企业的绿色转型驱动 |
5.2.1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能源全作 |
5.2.2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新疆的能源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
5.2.3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新疆油气资源型企业发展的影响 |
5.3 地方政府与企业博弈对新疆油气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驱动 |
5.3.1 问题的假设 |
5.3.2 演化过程的均衡点 |
5.3.3 演化博弈稳定性的参数讨论 |
5.4 企业社会责任担当对新疆油气资源企业绿色转型的驱动 |
5.4.1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
5.4.2 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依据 |
5.4.3 新疆油气资源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正面效应 |
5.5 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钻石模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转型能力获取与合作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
6.1 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的创新能力现状 |
6.2 合作技术创新对企业核心能力构建的影响的理论基础 |
6.2.1 技术创新 |
6.2.2 合作技术创新及其对企业核心能力构建的作用 |
6.3 影响合作主体间开展合作技术创新的因素分析 |
6.3.1 问题的假设 |
6.3.2 演化过程的均衡点分析 |
6.3.3 演化博弈稳定性的参数讨论 |
6.4 影响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
6.4.1 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涵义 |
6.4.2 影响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直接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
6.4.3 影响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间接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
6.4.4 新疆油气资源型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绩效实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7章 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转型典型案例研究 |
7.1 新疆独山子石化公司发展现状 |
7.2 新疆独山子石化企业绿色转型的动因 |
7.2.1 新疆独山子石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 |
7.2.2 新疆独山子石化企业的负外部性影响 |
7.3 新疆独山子石化企业绿色转型的动力 |
7.4 新疆独山子石化公司绿色转型能力构建与转型绩效 |
7.4.1 新疆独山子石化公司绿色转型能力构建 |
7.4.2 将创新成果变成绿色转型绩效 |
7.5 新疆独山子石化公司绿色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新疆油气资源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8.2.1 对新疆油气资源型企业管理的启示 |
8.2.2 对政府管理新疆油气资源型企业的启示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一带一路”下中国企业对中亚地区油气投资的战略模式研究 ——以中石油海外投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状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范围及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2章 对中亚油气投资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描述 |
2.1.1 油气合作及投资 |
2.1.2 战略模式 |
2.1.3 “一带一路”战略 |
2.1.4 “一带”空间布局 |
2.2 传统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2.1 垄断优势理论 |
2.2.2 内部化理论 |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2.5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
2.3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3.1 小规模技术理论 |
2.3.2 技术地方化理论 |
2.3.3 投资发展路径理论 |
2.3.4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
2.3.5 中国投资理论发展 |
2.4 区域合作理论 |
2.4.1 地缘政治经济理论 |
2.4.2 区域产业共生理论 |
2.4.3 要素禀赋理论 |
第3章 油气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 |
3.1 矿税制合同 |
3.1.1 矿税制合同内容及特点 |
3.1.2 实例:哈萨克斯坦矿税条款 |
3.2 产量分成合同 |
3.2.1 产品分成合同内容及特点 |
3.2.2 实例:哈萨克斯坦产品分成合同 |
3.3 服务合同 |
3.3.1 服务合同内容及特点 |
3.3.2 实例:伊拉克风险服务合同 |
3.4 联合经营模式 |
3.4.1 联合经营模式内容及特点 |
3.4.2 实例:北布扎齐联合经营项目 |
3.5 海外收购模式 |
3.5.1 海外收购模式内容及特点 |
3.5.2 实例:中石油收购ADM公司项目 |
3.6 特色投资模式 |
3.6.1 “换石油”模式 |
3.6.2 BOT/PPP方式 |
第4章 中国企业对中亚油气投资概况及问题 |
4.1 中国企业对中亚油气投资概况 |
4.1.1 中国与中亚油气资源储备状况 |
4.1.2 中国与中亚油气能源供求状况 |
4.1.3 中国企业对中亚油气投资历程 |
4.2 中国企业对中亚油气投资现存问题 |
4.2.1 投资战略缺乏整体性 |
4.2.2 投资手段相对集中 |
4.2.3 缺乏技术创新优势 |
4.2.4 信息沟通机制不畅 |
4.2.5 国际化人才紧缺 |
第5章 “一带一路”下中国企业对中亚油气投资的SWOT分析 |
5.1 中国企业对中亚油气投资的优势(S) |
5.2 中国企业对中亚油气投资的劣势(W) |
5.3 中国企业对中亚油气投资的机遇(O) |
5.4 中国企业对中亚油气投资的威胁(T) |
5.5 中国企业对中亚投资的S-O战略组合 |
5.5.1 SWOT矩阵分析 |
5.5.2 整体战略布局 |
5.5.3 战略模式选择 |
第6章 中石油对中亚油气投资典型案例分析 |
6.1 案例1: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 |
6.1.1 案例介绍 |
6.1.2 投资动因 |
6.1.3 并购整合状况 |
6.1.4 经验总结 |
6.2 案例2:中亚油气管线建设项目 |
6.2.1 项目介绍 |
6.2.2 投资运营模式 |
6.2.3 投资影响因素 |
6.2.4 经验总结 |
第7章 “一带一路”下中亚油气投资战略对策 |
7.1 “一带一路”下对中亚油气投资企业策略建议 |
7.1.1 积极推行多元化战略 |
7.1.2 加强各类评估及风险预判 |
7.1.3 加快培养国际型人才队伍 |
7.1.4 联合跨国公司开展本土化 |
7.2 “一带一路”下对中亚油气投资政府行为建议 |
7.2.1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 |
7.2.2 深化油气合作资金融通机制 |
7.2.3 引导创建竞争性的行业结构 |
7.2.4 推动区域全方位互动合作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国油气生产消费及进口状况 |
附录 B 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状况 |
附录 C 中国与中亚五国宏观经济状况 |
致谢 |
(7)大庆油气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大庆油气产业竞争力的定性评价 |
2.1 引言 |
2.2 基于钻石模型的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2.2.1 生产要素 |
2.2.2 需求状况 |
2.2.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
2.2.4 企业战略与政府机遇 |
2.3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竞争力评价 |
2.3.1 上游产业竞争力评价 |
2.3.2 中游产业竞争力评价 |
2.3.3 下游产业竞争力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庆油气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3.1 引言 |
3.2 大庆油气产业竞争力的聚类分析 |
3.2.1 指标选取与数据描述 |
3.2.2 聚类分析 |
3.3 主成分分析法对大庆油气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
3.3.1 主成分分析法概述 |
3.3.2 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3.3.3 各样本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
3.3.4 竞争力评价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提升大庆油气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4.1 引言 |
4.2 实施油气并举的产业模式 |
4.3 采取油田拓边战略 |
4.4 延伸下游石化和加工产业链 |
4.5 寻找接替性产业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油地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油地融合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
1.1.1 油地融合发展的背景 |
1.1.2 油地融合发展的意义 |
1.2 油地融合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章 油地融合发展的内涵、原则及历程 |
2.1 油地融合发展的内涵 |
2.2 油地融合发展的原则 |
2.3 油地融合发展的历程 |
第3章 新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油地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 |
3.1.1 油气勘探开发法规 |
3.1.2 国家的能源政策 |
3.1.3 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
3.1.4 新疆区块公开招标 |
3.2 中石油的西进战略 |
3.3 新疆油田油地融合发展的项目分析 |
3.3.1 基本合作模式 |
3.3.2 合作项目现状 |
3.3.3 典型企业分析 |
3.3.4 经验总结 |
3.4 新疆油田油地融合发展的项目存在问题 |
3.4.1 存在法律合规性风险 |
3.4.2 冲击股份公司现行体制 |
3.4.3 油地融合发展的规范和制度不完善 |
3.4.4 储量有偿使用机制不完善 |
3.4.5 项目实施不规范 |
3.4.6 合资公司运营自主性不足 |
第4章 新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油地融合发展的模式及实现路径 |
4.1 合作各方利益诉求 |
4.1.1 中石油的利益诉求 |
4.1.2 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 |
4.2 合作领域 |
4.2.1 常规油气资源难动用低效益储量领域 |
4.2.2 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领域 |
4.2.3 常规油气资源风险勘探领域 |
4.2.4 明确不进行合作的领域 |
4.3 合作对象 |
4.4 合作模式的优选 |
4.4.1 可以选择的合作模式 |
4.4.2 建议选择的合作模式 |
4.4.3 目前最佳模式推荐 |
4.5 风险服务合同模式合作的实现路径 |
4.5.1 风险服务合同模式合作体制 |
4.5.2 风险服务合同产品分成机制 |
4.5.3 风险服务合同合作区块的运营管理 |
第5章 新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油地融合发展的配套措施 |
5.1 建议国家完善油地融合发展的相关法规 |
5.2 争取国家的审批及税收等政策支持 |
5.3 协助集团公司完善油地融合发展的规范制度 |
5.4 促进集团公司完善储量有偿使用机制 |
5.5 提升新疆油田已有项目的法律合规性 |
5.6 市场化运作合作项目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与城市成品油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油气资源情况及社会经济状况 |
2.1 新疆资源总量状况 |
2.2 新疆经济发展情况 |
2.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商品进出口状况 |
第3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与城市成品油市场发展现状 |
3.1 新疆成品油生产状况 |
3.2 新疆成品油消费状况 |
3.3 新疆农村和城市居民年平均生活用能源 |
3.4 新疆成品油销售布局情况 |
3.5 新疆主要年份各行业油气资源消费状况 |
第4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与城市成品油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新疆成品油市场与内地相比发展缓慢 |
4.2 新疆油田需要升级原油开采模式 |
4.3 新疆成品油市场建设规划需要适应经济形势进行调整 |
第5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品油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5.1 能源生产的影响 |
5.2 能源消费的影响 |
5.3 油价的影响 |
5.4 成品油的供求关系 |
5.5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6章 适应新形势,促进成品油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
6.1 对成品油市场的规划提高认识 |
6.2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流程 |
6.3 推动产业优化创新,落实节约型发展战略 |
6.4 规范加油站的建设布局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研究中国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
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开辟了重要途径 |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巨大的能源出口能力将是补充中国能源需求缺口的主要来源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论文的支撑理论、研究思路及主要创新点 |
一、论文的支撑理论 |
二、研究思路、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三、主要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
第一节 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
一、俄罗斯油气资源禀赋 |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
三、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
第二节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
一、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
二、中哈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
三、中哈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
第三节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
一、土库曼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
二、中土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
三、中土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
第四节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
一、乌兹别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
二、中乌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
三、中乌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
第二章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
第一节 中东各国油气资源禀赋 |
一、沙特阿拉伯油气资源状况 |
二、伊朗油气资源状况 |
三、伊拉克油气资源状况 |
四、科威特油气资源状况 |
五、卡塔尔油气资源状况 |
六、阿联酋油气资源状况 |
七、阿曼油气资源状况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
一、中国与沙特阿拉伯能源合作进程 |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进程 |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进程 |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进程 |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进程 |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进程 |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进程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
一、中国与沙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第三章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
第一节 非洲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
一、非洲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
二、非洲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
三、非洲传统油气国家的油气供需状况 |
第二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进程 |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进程 |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进程 |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进程 |
第三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
第一节 东盟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
一、东盟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
二、东盟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
三、东盟国家油气供需现状 |
第二节 东盟国家能源供需前景展望 |
一、马来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二、印度尼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三、越南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四、文莱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五、泰国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六、缅甸油气产出前景预期 |
七、菲律宾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八、新加坡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第三节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进程及思考 |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 |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三、中国东盟加强能源合作的路径与思考 |
第五章 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大国博弈 |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一、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二、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三、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国际地缘政治挑战 |
一、“一带一路”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严峻 |
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全球层面的战略对冲 |
三、“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地区层面的战略竞争 |
第三节 大国在“一带一路”上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
一、大国的能源状况 |
二、大国的能源供需形势 |
三、大国在“一带一路”地区面临严峻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
第六章 “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思考 |
第一节 区分合作重点有的放矢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 |
一、针对上游领域开放程度,视情加大能源投资合作程度 |
二、针对供需发展前景,努力提升能源贸易合作水平 |
三、针对沿线进行优化布局,不断加强能源下游领域合作力度 |
第二节 拓宽合作视野构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大丝路 |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范围划定及其局限性 |
二、能源丝路应从“小丝路”走向“大丝路” |
三、能源大丝路北线地区和东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 |
四、推进能源大丝路合作的实施重点 |
第三节 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以路为桥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 |
一、国际能源秩序的现状 |
二、丝路能源合作机制构想的提出 |
三、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理论基础分析 |
四、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路径选择 |
第四节 多措并举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有力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
一、深化“合作共赢”的能源合作理念,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 |
二、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保障“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实施 |
三、配套举措跟进到位,对“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形成有力支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加快新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促进新疆经济快速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十年哈中石油合作:评估与展望[D]. NURSEITOV DANIYAL.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2]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 刘洋.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3)
- [3]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D]. 曹峰毓. 云南大学, 2019(09)
- [4]西部地区油气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张瑶.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5]新疆油气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研究[D]. 胡海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6]“一带一路”下中国企业对中亚地区油气投资的战略模式研究 ——以中石油海外投资为例[D]. 宁莉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7]大庆油气产业竞争力研究[D]. 曹婉怡.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8]新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油地融合发展研究[D]. 高志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与城市成品油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明哲.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2)
- [10]“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 朱雄关. 云南大学, 2016(12)
标签:一带一路论文; 水土保持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能源革命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