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铜器的腐蚀与保护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梁宏刚[1](2021)在《关于金属文物腐蚀成因及其保护修复技术的理论探索》文中指出我国出土金属文物表面腐蚀层常常会出现疏松、酥解、发泡、裂隙、崩裂、起壳、龟裂及层状剥落等腐蚀病害现象,这些出土金属文物表面腐蚀层的形成原因或机理,国内外从事文物保护修复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对于出土金属文物基体高度矿化的腐蚀成因、出土后金属文物腐蚀层的劣变原因及其保护修复方法的研究,在科研思路和研究结论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广泛的统一认知。本文在对金属文物腐蚀病害的研究现状、出土金属文物的腐蚀病害成因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梳理的基础上,对目前金属文物保护修复中可能存在的学科建设认识、学科背景知识的局限等一些误区进行了剖析,对出土(出水)金属文物的脱盐除氯、带锈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进而对传统与现代保护修复技术的融合问题进行了初步阐释。
白丹[2](2021)在《馆藏青铜器的预防性保护和修复》文中研究说明古代青铜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于馆藏青铜器的保护,我们可以通过对馆藏环境的温湿度、空气污染物和光照强度等方面进行监测和控制,还可以建立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设施等来进行预防性保护。需要修复的青铜器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检测,设计合理的修复路线,并全面提取携带的各种信息,修复完成后为青铜器配置适宜的储存环境。长期的预防性保护结合必要的科学修复,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青铜器的保存寿命,使人类文明成果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冯明慧[3](2021)在《浅谈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原因与保护方法》文中提出随着出土的青铜器文物数量越来越多,我国青铜文化的发展已经逐步呈现出多重特征。青铜器是一种珍贵的古代文物,它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由于青铜器被埋藏在土壤深层,埋藏时间较长,出土之后保护方式的不完善会对青铜器的铭文、图案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本文就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原因进行分析,旨在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赵磊[4](2021)在《青铜器文物的腐蚀与养护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青铜器文物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以及珍藏价值,所以保护青铜器文物是每一位文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将立足于实际角度,对青铜器文物腐蚀原因和养护方案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借此不断提升青铜器文物保护水平,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断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继而达到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的目标。
陈颢[5](2018)在《馆藏青铜器抢救保护技术探讨》文中认为一、概况昆明市博物馆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位于昆明市城区东部的拓东路93号,昆明市博物馆是依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藏寺大理国经幢建成。昆明市中心海拔约1891m,拱王山马鬃岭为昆明境内最高点,海拔4247.7m,金沙江与普渡河汇合处为昆明境内最低点,海拔746m。市域地处云贵高原,总体地势北部高,南部低,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降低。中部隆起,东西两侧较低。
胡毅捷,王黎锐,杨帆,施晓雪,陈建立,胡东波[6](2020)在《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部分青铜器制作工艺与锈蚀成因研究》文中指出昌宁大甸山墓地是滇西地区战国至西汉初期的一处哀牢文化遗址,对研究哀牢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该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铜器通体矿化,与中原及北方地区的腐蚀状况不尽相同。为了研究大甸山墓地青铜器制作工艺与锈蚀成因,利用了多种检测分析方法,对出土的21件青铜器的金属基体及腐蚀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铜器合金成分不一,其腐蚀产物主要以锡石为主,并有少量蓝铜矿、孔雀石及白铅矿,但含氯腐蚀产物很少,且选择性腐蚀为主要腐蚀机理。大甸山墓地的土壤为酸性红壤土,土壤内孔隙量较多。在此环境下,青铜器的腐蚀速率加快,铜离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并发生迁移,而锡在此环境中生成锡石并原位沉积。相比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温高、降水量大,这些都有利于铜离子的流失,使得腐蚀产物以锡石为主。
蔡毓真,胡东波[7](2020)在《海昏侯墓车马坑鎏金青铜器腐蚀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海昏侯墓车马坑青铜器为例探究鎏金青铜器的腐蚀现象,通过金相组织形貌观察、扫描电镜能谱观察与成分分析等手段对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鎏金车马器腐蚀初期为共析体优先腐蚀。然而从热力学角度,结合当地土壤环境与腐蚀物的分析结果显示,过程中固溶体接着发生腐蚀,生成的铜氧化物无法在酸性环境中起到保护作用。在青铜器腐蚀初期对金层下的青铜有保护作用但对于未鎏金处则是加速腐蚀,导致电偶腐蚀发生,当金层质量差或金层破裂,金层下青铜自然腐蚀加快。
蔡毓真,胡东波,管理,李文欢[8](2020)在《海昏侯墓车马坑出土鎏金青铜当卢铜、锡元素迁移变化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分别通过扫描电镜能谱(SEM-EDX)与X射线衍射(XRD)对海昏侯墓车马坑出土鎏金青铜当卢与车马器腐蚀产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红壤环境中鎏金青铜器中,铜元素自基体流失严重,在样品表面能检测到一定含量的铜元素,然而相对铜的流失,锡元素原位沉积,样品表面腐蚀物中含锡量小于1 (wt.%)。通过腐蚀理论推论,显示在酸性铁铝红壤土环境、低锡青铜配比和金与青铜的电偶腐蚀是影响青铜腐蚀的原因。
李晨毓,曲亮,高飞,段鸿莺,关明,刘瀚文,邹非池[9](2020)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对金属、陶瓷文物成分的表面及深度分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河南省上蔡郭庄楚国墓葬群出土的青铜器和故宫博物院灵沼轩的陶瓷砖成分进行表面及深度分布分析。研究表明,青铜器表面的腐蚀层元素分布不均匀,可能源于周围的土壤环境和周围器物,或者从内部到外部的离子外移等,但基体组成相对比较简单。通过分析青铜器腐蚀层成分的深度分布可以了解腐蚀层的腐蚀机理,从而为青铜器的保护提供科学方法;陶瓷的透明釉层和釉彩料层元素分布均匀,釉彩料层存在一定的硼元素,而透明釉中则不含硼元素,原因在于硼元素可有效降低釉的熔融温度范围和表面张力。进一步利用共聚焦显微镜测试剥蚀深度,结合得到的光谱估算出了不同釉层的大概厚度。
吴进贤[10](2020)在《可见及紫外光下青铜在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及机理》文中认为金属及合金自然氧化,在表面形成对基体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的氧化膜。对于典型的金属-水溶液腐蚀体系,与腐蚀相关的多数反应在金属/氧化膜界面和氧化膜/溶液界面上发生。由于氧化膜大多具备半导体性质,一定条件下,金属/氧化膜界面可形成能有效分离光生电子-空穴对的金属-半导体肖特基结从而在光照下产生光伏效应,相应地,在氧化膜/溶液界面上形成与肖特基结类似的半导体-溶液异质结。光照下,氧化膜内产生的光生电子-空穴对将在内建电场的作用下向金属/氧化膜界面和氧化膜/溶液界面迁移,参与到与腐蚀相关的反应中,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金属的腐蚀过程。根据埋藏环境不同,青铜文物表面往往形成结构和成分各异的锈层(patina),但无论青铜表面锈层成分如何,Cu2O和SnO2普遍存在。Cu2O和SnO2均具有半导体性质,这意味着在光照下,Cu2O和SnO2产生的光伏效应可能对青铜文物的腐蚀过程产生影响。博物馆内展出的青铜文物大多长期受展示灯光照射,而室外青铜文物则直接暴露在太阳光下,而光照对带锈青铜腐蚀过程的影响尚未被研究和揭示,可见光及紫外光下带锈青铜腐蚀过程及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情况,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带锈青铜在可见光和紫外光下的腐蚀电化学行为,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探究了可见光和紫外光对青铜表面腐蚀形貌、腐蚀产物成分及阳极溶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带锈青铜在避光、可见光和紫外光下的腐蚀行为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光照条件下带锈青铜的腐蚀速率为:可见光>避光>紫外光。可见光加速了青铜中Cu和Pb元素的阳极溶解,使青铜表面形成了主要成分为Cu2O、Cu2(OH)3Cl和SnO2的腐蚀产物,腐蚀产物疏松多孔,对青铜基体不具有保护作用;紫外光导致了带锈青铜表面CuⅡ化合物的还原,使青铜表面形成具有较高稳定性的富Sn腐蚀产物层,并因此抑制了青铜的腐蚀。青铜表面具有半导体性质的Cu2O和SnO2带隙宽度和能带位置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在光吸收性质和光生载流子氧化还原能力上的差异,导致了可见光和紫外光下青铜表面截然不同的腐蚀现象的发生。2、为确定光照下青铜表面Cu2O与基体之间的电荷转移,揭示Cu2O的光伏效应对青铜腐蚀过程的影响,研究了纯铜在紫外光下的腐蚀行为,并基于点缺陷模型讨论了紫外光对纯铜不同阶段腐蚀过程的影响机制。紫外光对纯铜腐蚀的不同阶段产生了不同影响。在腐蚀初期(0~8 h),紫外光照射下纯铜表面形成的Cu2O膜具有较大的厚度和较高的稳定性(氧化膜内缺陷浓度较低),对纯铜的腐蚀过程具有抑制作用;在腐蚀后期(8~64h),紫外光照射降低了纯铜表面Cu2O膜的稳定性,促进了氧化膜的溶解,并加速了纯铜的腐蚀。紫外光下纯铜的初期腐蚀行为符合点缺陷模型,紫外光照射下,纯铜表面氧化膜中内建电场强度明显减弱,氧化膜内Cu离子空位的扩散速率大幅降低,氧化膜稳定性随之升高;在氧化膜/溶液界面逐渐累积的光生空穴一方面引起电极表面Cl离子浓度升高,使氧化膜稳定程度降低,另一方面加速了 Cu2O膜的溶解,其最终结果是导致纯铜表面氧化膜的溶解破裂,促进了纯铜表面以点蚀为主要形式的局部腐蚀的发生。由于光生载流子与氧化膜的相互作用使氧化膜在结构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纯铜在腐蚀后期的光致腐蚀行为偏离了点缺陷模型。尽管光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紫外光下Cu2O中产生的光生电子在内建电场驱动下进入纯铜基体起到光致阴极保护作用,紫外光在腐蚀后期却明显加速了纯铜的腐蚀,表明光照下金属表面半导体类腐蚀产物与金属基体间的光电流方向不能作为判断金属光致腐蚀倾向的唯一判据。3、从紫外光下纯锡的腐蚀行为入手,揭示了 Sn(OH)2和SnO2等Sn化合物对带锈青铜光致腐蚀过程的影响。电化学阻抗测试结果表明,紫外光照射对纯锡的腐蚀过程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腐蚀产物表征结果显示紫外光照射促进了纯锡表面具有保护效果的SnO2层的形成,SnO2—方面阻碍了纯锡的阳极溶解及溶解氧的还原,抑制了腐蚀;另一方面也阻隔了纯锡基体与Sn(OH)2的接触,阻碍了两者之间的电荷转移。在光生载流子的作用下,纯锡表面形成了内层为SnO2,外层为Sn(OH)2的双层氧化膜,氧化膜整体呈p型半导体性质。光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紫外光对纯锡腐蚀过程的抑制作用主要与Sn(OH)2中产生的光生空穴引起的光致钝化现象有关,未观察到由光生电子导致的光致阴极保护现象。
二、青铜器的腐蚀与保护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铜器的腐蚀与保护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金属文物腐蚀成因及其保护修复技术的理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属文物腐蚀病害的研究现状 |
二、出土金属文物的腐蚀病害成因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三、目前金属文物保护修复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 |
(一)学科建设认识上的局限性 |
(二)学科背景知识局限可能导致的认识盲区 |
四、传统与现代保护修复技术的融合 |
五、结语 |
(2)馆藏青铜器的预防性保护和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 预防性文物保护 |
1.1 温湿度 |
1.2 空气污染物 |
1.3 光照 |
1.4 突发性自然灾害 |
2 馆藏青铜器的修复 |
2.1 病害分析 |
2.2 青铜器的修复技术路线 |
2.3 修复后的存放环境 |
3 金属质地文物修复和保护建议 |
3.1 加强对青铜器腐蚀规律的研究,为金属质地文物提供科学的保存环境 |
3.2 对金属质地文物应展开及时的保护修复工作 |
3.3 工作人员要建立预防性保护的理念 |
(3)浅谈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原因与保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铜器文物的简述 |
二、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原因 |
三、青铜器文物的保护方法 |
(一)物理除锈去垢法 |
1. 工具法 |
2. 超声波法 |
3. 喷砂法 |
4. 激光法 |
(二)化学除锈去垢法 |
1. 清洗法 |
2. 药物法 |
2.电化还原法 |
(三)缓冲剂保护法 |
(四)补全法 |
(五)做旧法 |
(六)粘接法 |
四、结语 |
(4)青铜器文物的腐蚀与养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铜器被腐蚀的主要原因分析 |
二、青铜器文物技术处理的基本原则 |
(一)维持原状 |
(二)腐蚀物的选择性去留 |
(三)科学保存 |
(四)新材料使用 |
三、青铜器文物养护方案分析 |
(一)除锈。 |
(二)缓冲剂保护。 |
(三)清洗。 |
(四)补全。 |
(五)做旧。 |
结束语 |
(8)海昏侯墓车马坑出土鎏金青铜当卢铜、锡元素迁移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实验样品与方法 |
(一)取样说明 |
1. 截面成分分析样品 |
2. 腐蚀产物样品 |
(二)样品制作与仪器分析条件 |
(三)铜含量变化计算 |
三、分析结果 |
(一)截面逐层分析结果 |
1.1976圭形当卢:取样位置为边缘(表三) |
2.2052圭形当卢:取样位置为中央偏右断裂处(表四) |
3.1550圭形当卢:取样位置为左上端边缘(表五) |
4.574圭形当卢:取样位置为断裂残片(表六) |
5.2318当卢残片:取样位置为上方断裂处边缘(表七) |
(二)腐蚀产物分析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10)可见及紫外光下青铜在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青铜概述 |
1.1.1 青铜成分及其金相组织 |
1.1.2 青铜的腐蚀及其腐蚀产物组成 |
1.2 青铜腐蚀影响因素 |
1.2.1 青铜成分对腐蚀过程的影响 |
1.2.2 环境因素对腐蚀过程的影响 |
1.2.3 腐蚀产物对腐蚀过程的影响 |
1.3 金属光致腐蚀研究 |
1.4 青铜腐蚀与防护研究现状 |
1.4.1 青铜腐蚀与防护研究流程 |
1.4.2 缓蚀剂及缓蚀机理 |
1.4.3 青铜腐蚀研究方法进展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7 本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电极材料 |
2.2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
2.2.1 化学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电化学阻抗谱 |
2.3.2 恒电流电量测试 |
2.3.3 Mott-Schottky曲线 |
2.3.4 点缺陷扩散速率测定 |
2.3.5 光电化学测试 |
2.3.6 光学显微形貌观察 |
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 |
2.3.8 拉曼光谱 |
2.3.9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2.3.1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
2.3.11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紫外光和可见光对带锈青铜腐蚀过程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试样制备 |
3.2.2 实验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青铜表面腐蚀形貌 |
3.3.2 青铜表面腐蚀产物成分 |
3.3.3 带锈青铜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腐蚀电化学行为 |
3.3.4 带锈青铜光致腐蚀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纯铜的光致腐蚀行为及机理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与溶液 |
4.2.2 实验条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纯铜表面腐蚀形貌及化学元素表征结果 |
4.3.2 纯铜表面腐蚀产物成分表征结果 |
4.3.3 纯铜腐蚀产物定量分析结果 |
4.3.4 纯铜在光照下的腐蚀电化学行为 |
4.3.5 纯铜表面氧化膜的半导体性质 |
4.3.6 光电化学分析结果 |
4.3.7 纯铜光致腐蚀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纯锡的光致钝化行为及机理 |
5.1 前言 |
5.2 实验方法 |
5.2.1 材料与溶液 |
5.2.2 实验条件及内容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纯锡在光照下的腐蚀电化学行为 |
5.3.2 纯锡表面腐蚀形貌及腐蚀产物表征结果 |
5.3.3 纯锡腐蚀产物定量分析结果 |
5.3.4 纯锡表面氧化膜的半导体性质 |
5.3.5 光电化学测试结果 |
5.3.6 紫外光对纯锡腐蚀过程的影响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四、青铜器的腐蚀与保护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金属文物腐蚀成因及其保护修复技术的理论探索[J]. 梁宏刚. 江汉考古, 2021(06)
- [2]馆藏青铜器的预防性保护和修复[J]. 白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20)
- [3]浅谈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原因与保护方法[J]. 冯明慧. 收藏与投资, 2021(10)
- [4]青铜器文物的腐蚀与养护分析[J]. 赵磊. 东方收藏, 2021(13)
- [5]馆藏青铜器抢救保护技术探讨[J]. 陈颢. 文物修复研究, 2018(00)
- [6]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部分青铜器制作工艺与锈蚀成因研究[J]. 胡毅捷,王黎锐,杨帆,施晓雪,陈建立,胡东波. 考古学研究, 2020(00)
- [7]海昏侯墓车马坑鎏金青铜器腐蚀现象研究[J]. 蔡毓真,胡东波. 考古学研究, 2020(00)
- [8]海昏侯墓车马坑出土鎏金青铜当卢铜、锡元素迁移变化研究[J]. 蔡毓真,胡东波,管理,李文欢. 南方文物, 2020(06)
- [9]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对金属、陶瓷文物成分的表面及深度分布分析[J]. 李晨毓,曲亮,高飞,段鸿莺,关明,刘瀚文,邹非池. 中国光学, 2020(06)
- [10]可见及紫外光下青铜在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及机理[D]. 吴进贤. 北京化工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