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农业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牛建明[1](2021)在《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分析》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呈逐渐加快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农业发展也在不断取得新突破。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被应用到农业种植领域当中,越来越多的农业种植人员认识到农业技术在种植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重要性。应加大力度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效率。主要就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展开分析和探讨。
袁聿怀[2](2021)在《浅析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化农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种植业的生产技术及生产模式等得到了一定的创新与改革,在提高农作物种植产量及质量的同时,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种植业产能提升及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积极作用。主要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
刘淑丽,孟志梨,王美香,张瑞波,高向芬[3](2021)在《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农业技术的持续发展,身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已然是全球农业技术中的领军力量之一。而种植业在我国农业组成内容上有着相对较高的占比,伴随我国农业体系的持续调节,种植业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改良。要想推动农业种植业的进步,就应该体现出农业推广所具有的优势。农业推广作为一种模式,在农业种植上不只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还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就农业种植业中进行农业推广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并针对于此提出了农业种植业上农业推广的渠道,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高飞[4](2020)在《以农为本,技术先行——探究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种植业的发展事关民生问题,然而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气象条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农业技术得到了飞跃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种植业结构和相关政策有所调整,农业技术的加持也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农业技术推广背景、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种植业的关系,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表现来进一步阐释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韩文君,石龙,范阳[5](2020)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策略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重要产业,尽管农业已经在我国有很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仍然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因此进行结构调整十分重要。本文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进行了探讨,针对改革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落实。
石凯含[6](2020)在《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文中指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兼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我国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面源污染作为我国农村地区首要污染类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市场化环境下绿色农业的纵深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成为我国涉农政策的重点关注领域。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可见,农业面源污染是政府长期关注焦点,其中化肥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更是引起了政府政策的持续关注。持续的宏观政策关注对化肥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基层的深入了解,尤其是缺乏对我国农业经营过程中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充分考虑,部分政策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影响化肥面源污染问题的妥善处置。如何有效处置化肥面源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阻碍,更是我国农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关注的焦点,而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须充分结合实际,考虑农业经营主体行为特征,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农民支持,才能实现政策与农户实际行为相协调,最终充分发挥政策效用,实现政策目标。种植大户是我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重要主体,更是化肥面源污染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基层主体。基于此,本文以种植大户这一农业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中的重要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slope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空间冷热点分析法、随机前沿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博弈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就种植大户行为与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间关系展开研究,以为政府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种植大户与化肥面源污染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内涵阐述。首先,对种植大户与化肥面源污染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其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为后文分析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化肥面源污染与治理现状及防治政策演进。首先,对化肥施用总体特征、化肥施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进而简要概括我国化肥面源污染产生的影响,并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化肥减量空间进行测算。之后,梳理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并对相应政策进行归纳,进而提出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存在的问题。三是种植大户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采纳的路径分析,进而对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进行博弈分析。首先,在对黑龙江省这一典型地区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采纳过程中种植大户认知—政策采纳意愿—行为三者的内在影响,探明种植大户对防治政策与污染水平的不同认知程度对多种政策的采纳意愿以及最终施肥行为的影响路径;其次,按照“理论综合探讨”→“现实量化分析”→“政策制定博弈”的逻辑通过对种植大户、政府、外部利益群体等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特征进行深入探索,进而对面向种植大户行为特征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博弈。四是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及保障措施。在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博弈分析与国外先进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根据政策执行性、政策成本控制与政策实效性制定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在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方面,从政策组合、激励手段、补贴程度、投入力度、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完善。在具体防治方案拟定上,从条件式污染防治激励方案、层级累进制的补贴激励方案、产研联动式的污染防治方案和政农协同式污染防治方案入手,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方案覆盖。最终,结合肥料使用创新及现代数据技术,从政策设计端、政策执行端以及化肥面源污染防治资金端为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设置政策保障。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政策体系得到有效建构,各项辅助性技术手段发展程度有待提升。但是,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长效防治政策体系尚未确立,面向种植大户的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倾斜方式不明确,对种植大户这一市场化细分主体的利益考量程度不足。大户认知、大户偏好、大户特征等因素对化肥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政策的反馈性强。从细分来看,政府干预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与否对种植大户的影响性具有差别,应当倡导建立基于政策联动和政府—市场—种植大户互动的化肥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政策体系。基于政策角度与种植大户行为的交互研究,可知激励型政策与惩罚型政策对于种植大户影响程度强,而技术类的辅助型政策对大户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程度弱,但基于科技在农业种植业中的杠杆作用,其作为辅助型政策发挥作用具有必要性。基于此,拟从防治模式、激励手段、补贴程度、投入力度以及监管机制入手,发挥上述主要政策工具类型的作用,制定条件型污染防治激励方案,建构层级累进制补贴激励机制,探索产研联动式污染防治模式,以政农市场协同性防治机制提升我国化肥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并全面兼顾数据技术在种植大户面源污染防治补贴中的作用,在现代化治理模式和农业发展生态机制之下探究与种植大户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相关的政策,从政农商社等多主体入手,建立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政策体系,夯实我国化肥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李广京[7](2020)在《浅谈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以及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种植业生产力不断提升,农业种植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于此,在阐述农业技术推广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将农业技术推广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种植业的重要性,继而就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李萌[8](2020)在《农业种植业企业财务预警研究 ——以ZF马铃薯种业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导致农业企业经营不稳定、利润水平低,加上市场环境日益激烈,企业的生存发展存在较大风险,如果没有引起重视,容易造成财务危机,给企业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对农业种植业企业进行财务预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及时而准确地对警情进行监测、预报,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必须关注的问题,这是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财务预警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经营决策,为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可靠依据。对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对于经营者防范财务危机都有重要的意义。尽早识别风险、建立适合农业企业特点的财务预警体系,可以减少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保障企业正常的经营运转。本文以ZF马铃薯种业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财务预警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研究总结,阐明了财务预警的概念、功能、相关理论以及财务预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根据农业生产经营和ZF公司本身的特点,分析其自身财务状况和财务预警工作的现状。基于ZF公司2014-2018年五年的财务数据,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取指标,采用熵值法赋予指标权重,通过指标筛选构建了适合于农业企业的财务预警体系。并通过该预警体系与功效系数法对ZF公司进行综合评价,计算预警分值,以此判断出该公司的财务风险较高,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较大。最后,根据预警结果,提出应提高盈利水平,加强信用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财务预警风险防范措施,并从提高财务预警意识、建立财务预警体系,优化财务预警方法、成立财务预警组织机构等方面,提出了有关财务预警工作的措施,为保障企业的平稳运行提供有效建议。
翁传松[9](2020)在《洋河流域水足迹时空演变规律及种植业结构优化方案》文中研究说明洋河流域因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业使其成为“京津冀”绿色农副产品保障基地,同时也是水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区域。该流域范围内农业种植业产值在当地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绝对比例,用水量占比也高达70%以上。洋河流域作为我国典型的北方灌区,水资源匮乏问题突出,据统计近20年来洋河干流径流量逐年下降,由12 m3/s降至1 m3/s左右,逐年下降的水资源量促使供需水矛盾日益加剧。为保证洋河流域的经济效益,在流域供水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核心是提高蓝绿水转化率,即提高流域种植业水资源类型利用效率,因此本文提出提高蓝水资源转化绿水资源比率。水足迹理论的提出解决了宏观尺度上蓝、绿水资源量化问题,为洋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量化方法。本文基于前期洋河流域基础资料和历史统计数据,在水足迹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起洋河流域作物水足迹计算模型,探明洋河流域各区县20052016年蓝、绿水足迹时空演变规律;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明气象、农业机械等因素对洋河流域作物生产水足迹的作用途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基于研究内容一、二的结果提出保障洋河流域农业种植业产值的优化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洋河流域8个区县5种作物玉米、谷子、胡麻籽、马铃薯、西红柿蓝、绿水足迹占比分别为:54:46、55:45、13:87、16:84、37:63,作为占主要比例的粮食作物玉米和谷子(73%),其蓝水足迹均大于绿水足迹,具有较大的优化调整空间。从阈值范围上看玉米、谷子、胡麻籽、马铃薯、西红柿各区县蓝、绿水足迹比值范围分别为0.130.97,1.232.23,2.138.53,3.8710.08,1.545.41;从时间变化上看,20052016年洋河流域8个区县5种作物蓝、绿水足迹总体呈稳中下降的趋势;从空间变化上看,洋河流域5种作物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份下部分区县蓝、绿水足迹分布差异显着。作物水足迹的量化可为下文洋河流域种植业优化及水足迹控制阈值的确定提供基础数据;(2)依据相关分析定性得出气温、风速、日照时长、湿度、农业机械、降雨、氮肥、磷肥8个因素是影响洋河流域作物水足迹的主要作用途径;依据定性分析结果进行通径、贡献率分析表明:降雨是影响作物水足迹的最主要途径,一方面降雨通过影响湿度对作物水足迹产生明显的负效应,另一方面通过氮肥的施用对水足迹产生明显的负效应,其对作物生产水足迹的贡献率为10.90%,说明降雨除能够直接影响作物绿水资源数量的获取,改变蓝、绿水比例从而影响作物水足迹还能够通过湿度、化肥施用量间接影响作物水足迹,由于降雨大小无法通过种植优化约束进行改变,因此提高绿水资源利用率可对水资源充分利用起积极作用;在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方面,化肥施用、农业机械等都通过互相作用对作物水足迹产生影响;(3)基于研究内容(1)和研究内容(2)结果,选取洋河流域丰水年8个区县5种作物,以各区县作物总产值最大化为目标,以水资源数量、水资源类型和农作物种植面积为约束进行优化求解。通过优化模型得出:谷子、玉米、胡麻籽、西红柿、马铃薯面积分别减少了18738亩,247336亩,21350亩,11944亩,40233亩;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虽然影响作物产量但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从而提高作物经济综合效益,其中谷子、玉米、胡麻籽、西红柿、马铃薯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灌溉其最适需水量的89.3%,88.9%,97.1%,81.5%,87%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经济效益最优化。最终对比各区县五种农作物优化前后净收益得出:优化调整后各区县净收益提高了5.04亿元,约占优化前净收益的1/5,说明种植业结构优化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谢伟[10](2020)在《纳溪区竹产业的产业融合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竹产业作为公认的朝阳产业、绿色循环产业,且兼具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竹产业的发展,四川省委省政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制定了《关于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的意见》,提出要以泸州市纳溪区、叙永县等14县(区)为重点,着力打造要素聚集、三产融合、竞争力强的川南竹产业集群,这为纳溪区竹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助推纳溪区竹产业融合发展,本文在参阅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竹产业融合动因、融合主要方式和融合效应进行了分析。从融合动因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国内外市场对竹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增长,极大地推动了竹产业的融合;竹产业属于复合型产业,涵盖了采伐、运输、加工等环节,这说明竹产业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紧密,这一自身特性有助于产业融合;技术创新和进步,有助于改变原有竹产品市场特点,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扩大产业融合市场规模;竹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的合作竞争,有助于竹类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推动产业间的融合。从融合的方式分析,本研究认为主要存在技术渗透型融合、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内部重组型融合和功能扩展型融合等主要方式。从融合的效益分析,本研究认为竹产业融合有利于促进竹产业的创新优化和发展,有利于增强竹产业市场的竞争合作,有利于提升竹产业的竞争力。在深入纳溪区调研的基础上,对纳溪区竹产业发展现状、融合情况以及劣势进行了分析。在竹产业发展现状方面,重点对竹产业涉及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在竹产业融合方面,重点对竹产业与第一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现状进行分析;在分析劣势方面,归纳总结了纳溪区竹产业存在规模小、产业基础薄弱、竹产品品种少、科技含量低、研发能力弱、产业链条短等劣势。在竹产业融合度测评方面,本研究选取了2009-2018年纳溪区竹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工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旅游业等产业的产值数据,引入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对纳溪区竹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度进行测值。根据测值结果,竹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林业、旅游业、农业(种植业)、工业、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并将测值结果与纳溪竹产业融合现状相结合,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验证了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对产业融合测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研究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泸州竹产业园区电子商务中心“互联网+竹”融合案例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互联网+竹产业人才体系建设”、“云竹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竹产品创客中心、竹产业孵化器建设等项目情况,得到了产业融合必须坚持企业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高新技术的研发为支撑三个重要启示。最后,本研究基于对纳溪竹产业融合现状的分析,从实施竹林基地提升行动、竹产品加工提升行动、竹文旅融合提升行动和强化政策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促进纳溪区竹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农业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农业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种植业之间的联系 |
2 农业技术推广在推动农业种植业中的作用 |
2.1 提高农业种植的质量和效率 |
2.2 提高农业种植人员科学种植的意识 |
2.3 反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 |
2.4 满足农业经济市场发展的需求 |
3 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和途径 |
3.1 建立相应的示范基地 |
3.2 做好信息及网络推广 |
3.3 定期进行宣传和面对面指导 |
4 结束语 |
(2)浅析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 |
1.1 提高作物产量与质量 |
1.2 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
2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现状 |
2.1 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完善 |
2.2 推广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
2.3 农民思想观念传统 |
3 农业技术推广的创新策略 |
3.1 加大推广机制的创新力度 |
3.2 做好基础组织建设工作 |
3.3 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
4 结束语 |
(3)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当中所具有的重要性 |
1.1 有助于发挥出农业推广所具有的主要作用 |
1.2 能够解放生产力 |
1.3 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进步 |
2 农业推广推动农业种植业进步的有效措施 |
2.1 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观念 |
2.2 确立农业推广的主体所在 |
2.3 增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 |
2.4 建立起高素质的农业推广工作者队伍 |
2.5 有效发挥出政府职能 |
2.6 重视农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 |
2.7 改变农业推广体制和方式 |
3 结语 |
(4)以农为本,技术先行——探究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技术推广背景及概述 |
2 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种植业的关系 |
2.1 农业技术推广为农业种植业提供新思想 |
2.2 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推动经济文明发展 |
3 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表现 |
3.1 推广农业技术是促进农业种植业现代化发展的途径 |
3.2 农业技术推广影响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
3.3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 |
4 利用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种植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
4.1 创新作物品种,提高作物质量 |
4.2 制定全面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案 |
(5)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和必要性 |
2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
2.1 国家制定产业扶持的政策 |
2.2 将“优”作为工作重心 |
2.3 将产量作为结构调整工作的基础 |
2.4 通过特色品种的建立形成产业优势 |
2.5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结构调整 |
2.6 以企业作为结构调整的后盾 |
2.7 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 |
3 种植业结构调整难点及解决对策 |
3.1 思想认识问题 |
3.2 科技兴农问题 |
3.3 市场信息和销售问题 |
4 结语 |
(6)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研究 |
1.3.2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 |
1.3.3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与农户行为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种植大户 |
2.1.2 化肥面源污染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行为经济理论 |
2.2.2 生态平衡理论 |
2.2.3 农业政策及外部性理论 |
2.2.4 农户行为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化肥面源污染与治理现状及防治政策演进 |
3.1 化肥施用特征概况 |
3.1.1 化肥施用量及施用强度 |
3.1.2 化肥施用结构对比分析 |
3.1.3 内部施用均衡度对比 |
3.2 化肥施用时空特征分析 |
3.2.1 研究方法 |
3.2.2 化肥施用空间分布情况分析 |
3.2.3 空间冷热点分析 |
3.3 我国化肥面源污染产生的影响 |
3.3.1 河流水体污染表现 |
3.3.2 湖泊(水库)水体污染表现 |
3.3.3 土地土壤污染表现 |
3.3.4 农业废弃物污染表现 |
3.4 化肥施用减量空间分析 |
3.4.1 分析方法 |
3.4.2 化肥施用效率测度 |
3.4.3 化肥施用减量空间 |
3.5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演进与归纳 |
3.5.1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演进 |
3.5.2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汇总 |
3.6 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存在的问题 |
3.6.1 政策缺乏前瞻性且手段单一 |
3.6.2 政策扶持力度薄弱 |
3.6.3 化肥面源污染数据管理水平低 |
3.6.4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落地难 |
3.6.5 盲目追求化肥减排量化目标 |
3.7 本章小结 |
4 问卷设计、描述性统计及有效性检验 |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4.1.1 问卷设计 |
4.1.2 问卷调查 |
4.2 测量变量问项设计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1 测量变量问项设计 |
4.2.2 测量变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
4.3.1 种植大户认知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
4.3.2 种植大户政策采纳意愿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
4.3.3 种植大户施肥行为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
4.4 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
4.4.1 种植大户施肥行为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
4.4.2 种植大户政策采纳意愿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
4.4.3 种植大户施肥行为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 种植大户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采纳的路径分析 |
5.1 研究方法 |
5.1.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
5.1.2 模型适配度指标选择 |
5.2 种植大户认知、经济政策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路径分析 |
5.2.1 政策认知对经济政策采纳意愿的路径结果 |
5.2.2 污染认知对经济政策采纳意愿的路径结果 |
5.2.3 经济政策采纳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2.4 污染认知、经济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2.5 认知、经济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3 种植大户认知、惩罚政策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路径分析 |
5.3.1 污染认知对惩罚政策采纳意愿的路径结果 |
5.3.2 惩罚政策采纳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3.3 污染认知、惩罚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3.4 认知、惩罚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4 种植大户污染认知、辅助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分析 |
5.4.1 辅助政策采纳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4.2 污染认知、辅助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相关者利益特征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博弈 |
6.1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利益相关者分类 |
6.1.1 种植大户 |
6.1.2 政府 |
6.1.3 外部利益群体 |
6.2 利益相关者利益特征分析 |
6.2.1 种植大户利益特征 |
6.2.2 非农社会性主体利益特征 |
6.2.3 央地政府利益特征 |
6.3 化肥面源污染防控政策制定博弈模型建构 |
6.3.1 博弈模型假设 |
6.3.2 种植大户与央地政府博弈模型 |
6.3.3 种植大户与非农外部利益群体博弈模型 |
6.4 不同治理模式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博弈分析 |
6.4.1 治理成本最优决策分析逻辑 |
6.4.2 整体收益最优决策分析逻辑 |
6.4.3 基于外部性的决策分析逻辑 |
6.5 本章小结 |
7 国外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经验借鉴 |
7.1 美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经验 |
7.1.1 建构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
7.1.2 重点区域划分治理模式 |
7.1.3 探索污染多元防治机制 |
7.1.4 丰富立体防治政策组合 |
7.2 以色列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经验 |
7.2.1 节水政策主导型污染防治 |
7.2.2 多职能部门协同治理模式 |
7.2.3 多类型政策交互覆盖机制 |
7.2.4 产研财政联动式投入模式 |
7.3 欧盟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经验 |
7.3.1 命令控制型法律法规格局 |
7.3.2 共同政策中心型治理逻辑 |
7.3.3 有机农业效用最优化模式 |
7.3.4 市场激励与政策调控融合 |
7.4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经验的国际启示 |
7.4.1 关注法律法规的防治先导性 |
7.4.2 以科技手段为污染防治支撑 |
7.4.3 培育规模生产主体发挥带头作用 |
7.4.4 探索数据技术导向防治路径 |
7.5 本章小结 |
8 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及保障措施 |
8.1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改进 |
8.1.1 制定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组合 |
8.1.2 推进财税协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 |
8.1.3 制定多效化肥减量与有机肥补贴 |
8.1.4 政企合作参与化肥面源污染防治 |
8.1.5 收紧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监督口径 |
8.2 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方案设计 |
8.2.1 条件式大户化肥污染防治激励方案 |
8.2.2 层级累进大户有机肥补贴激励方案 |
8.2.3 产研联动式大户面源污染防治方案 |
8.2.4 政农协同式大户面源污染防治方案 |
8.3 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保障措施 |
8.3.1 政策设计端严控化肥面源污染防治 |
8.3.2 化肥面源污染政策执行端组织保障 |
8.3.3 肥料施用创新及现代数据技术保障 |
8.3.4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资金端支持保障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7)浅谈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 |
2 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中的重要作用 |
2.1 巩固和强化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
2.2 有效推动农业种植业粮食产量的提升 |
2.3 促进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
3 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中的应用 |
3.1 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视 |
3.2 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机制 |
3.3 加强深圳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
4 结语 |
(8)农业种植业企业财务预警研究 ——以ZF马铃薯种业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2.1 财务预警的概念及功能 |
2.1.1 财务预警的概念 |
2.1.2 财务预警的功能 |
2.2 理论依据 |
2.2.1 系统非优理论 |
2.2.2 危机管理理论 |
2.3 财务预警方法基础 |
2.4 熵值法 |
2.4.1 熵值法的原理 |
2.4.2 熵值法的优势 |
2.4.3 熵值法的步骤 |
2.5 功效系数法 |
2.5.1 功效系数法的原理 |
2.5.2 传统的功效系数法 |
2.5.3 改进的功效系数法 |
3 ZF马铃薯种业公司案例描述 |
3.1 行业背景介绍 |
3.1.1 行业状况 |
3.1.2 种植业企业的特点 |
3.2 ZF马铃薯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
3.3 ZF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3.3.1 偿债状况分析 |
3.3.2 盈利状况分析 |
3.3.3 营运状况分析 |
3.3.4 发展状况分析 |
3.3.5 现金流量分析 |
3.4 ZF公司财务预警现状 |
3.4.1 缺乏财务预警意识 |
3.4.2 财务预警方法落后 |
3.4.3 财务预警组织机构薄弱 |
4 ZF马铃薯种业公司财务预警体系构建 |
4.1 财务预警体系设计原则 |
4.2 财务预警指标的处理与筛选 |
4.2.1 财务预警指标的选取 |
4.2.2 财务预警指标的处理 |
4.2.3 基于熵值法的ZF公司财务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结合相关性分析与权重筛选指标 |
4.3 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4.4 财务预警标准值及预警区间确定 |
4.4.1 财务预警标准值 |
4.4.2 财务预警区间划分 |
5 ZF马铃薯种业公司财务预警体系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
5.1 ZF公司财务预警体系评分 |
5.2 偿债能力评价 |
5.3 盈利能力评价 |
5.4 营运能力评价 |
5.5 发展能力评价 |
5.6 综合评价 |
6 ZF马铃薯种业公司财务预警措施 |
6.1 企业财务预警风险的防范措施 |
6.1.1 优化筹资方式,合理规划筹资结构 |
6.1.2 加强信用管理,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 |
6.1.3 加强存货管理,努力降低耗损率 |
6.1.4 加强科研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 |
6.1.5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 |
6.1.6 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盈利水平 |
6.2 保障财务预警体系实施的措施 |
6.2.1 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财务预警意识 |
6.2.2 成立财务预警小组,负责财务预警工作 |
6.2.3 建立财务预警体系,优化财务预警方法 |
6.2.4 加强信息沟通,完善企业信息管理工作 |
7 总结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9)洋河流域水足迹时空演变规律及种植业结构优化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科学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北方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配置 |
1.2.2 水足迹理论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洋河流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气象 |
2.1.3 土壤地形及种植结构现状 |
2.1.4 社会经济条件 |
2.1.5 流域水资源状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流域作物生产蓝、绿水足迹内涵 |
2.2.2 流域作物生产水足迹计算方法 |
2.2.3 通径分析 |
2.2.4 贡献率分析 |
2.3 数据来源 |
第3章 洋河流域农作物生产蓝、绿水足迹时空演变规律 |
3.1 前言 |
3.2 作物生产蓝、绿水足迹时间演变规律 |
3.2.1 玉米蓝、绿水足迹时间演变规律 |
3.2.2 谷子蓝、绿水足迹时间演变规律 |
3.2.3 胡麻籽蓝、绿水足迹时间演变规律 |
3.2.4 马铃薯蓝、绿水足迹时间演变规律 |
3.2.5 西红柿蓝、绿水足迹时间演变规律 |
3.3 作物生产蓝、绿水足迹空间演变规律 |
3.3.1 玉米蓝、绿水足迹空间演变规律 |
3.3.2 谷子蓝、绿水足迹空间演变规律 |
3.3.3 胡麻籽蓝、绿水足迹空间演变规律 |
3.3.4 马铃薯蓝、绿水足迹空间演变规律 |
3.3.5 西红柿蓝、绿水足迹空间演变规律 |
3.4 小结 |
第4章 洋河流域相关因素对农作物生产水足迹作用途径研究 |
4.1 前言 |
4.2 作物生产水足迹作用途径定性分析 |
4.3 作物生产水足迹作用途径定量分析 |
4.3.1 通径分析 |
4.3.2 贡献率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水足迹的种植结构优化求解 |
5.1 前言 |
5.2 遗传算法模型简介 |
5.3 洋河流域种植业结构优化模型构建 |
5.3.1 目标函数 |
5.3.2 约束条件 |
5.4 模型数据构建 |
5.4.1 目标函数数据构建 |
5.4.2 约束条件数据构建 |
5.5 基于水足迹的种植业模型优化求解及分析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研究 |
(10)纳溪区竹产业的产业融合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竹产业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
1.2.3 竹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竹产业 |
2.1.2 竹产品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2.2.2 产业链理论 |
2.2.3 产业结构理论 |
第3章 竹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分析 |
3.1 竹产业融合的动因分析 |
3.1.1 竹产品需求的发展 |
3.1.2 竹产业的自身特性 |
3.1.3 技术创新和进步 |
3.1.4 合作竞争 |
3.2 竹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分析 |
3.2.1 高新技术渗透型融合 |
3.2.2 竹产业链延伸型融合 |
3.2.3 内部重组型融合 |
3.2.4 功能扩展型融合 |
3.3 竹产业融合的效应分析 |
3.3.1 促进竹产业的创新优化和发展 |
3.3.2 增强竹产业市场的竞争合作 |
3.3.3 提升竹产业的竞争力 |
第4章 纳溪竹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纳溪竹产业发展概况 |
4.2 纳溪竹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情况 |
4.2.1 竹产业与一产的融合 |
4.2.2 竹产业与工业的融合 |
4.2.3 竹产业与三产的融合 |
4.3 融合视角下纳溪竹产业发展的劣势 |
4.3.1 竹产业起步晚,产业规模小 |
4.3.2 产业基础薄弱,竹产品品种少 |
4.3.3 科技含量低,研发能力弱 |
4.3.4 产业链条短、融合成效不明显 |
第5章 纳溪竹产业融合程度测评及分析 |
5.1 纳溪区竹产业融合程度测评方法 |
5.1.1 层次分析法 |
5.1.2 灰色关联分析法 |
5.2 纳溪竹产业融合程度测评 |
5.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2.2 建立灰色关联分析体系 |
5.3 纳溪竹产业融合发展分析 |
5.3.1 纳溪农林牧产业与竹产业融合分析 |
5.3.2 纳溪工业与竹产业融合分析 |
5.3.3 纳溪旅游业与竹产业融合分析 |
5.3.4 纳溪相关产业与竹产业融合分析 |
第6章 产业融合案例分析 |
6.1 泸州竹产业园区电子商务中心概况 |
6.2 发展目标 |
6.3 主要建设任务 |
6.3.1 推进互联网+竹产业人才体系建设 |
6.3.2 搭建“云竹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
6.3.3 建设竹产品创客中心 |
6.3.4 推动竹产业孵化器建设 |
6.3.5 其他建设项目 |
6.4 启示 |
6.4.1 坚持企业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
6.4.2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 |
6.4.3 坚持以高新技术的研发为支撑 |
第7章 纳溪区竹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实施竹林基地提升行动,夯实产业融合基础 |
7.1.1 加快竹林基地质量提升 |
7.1.2 加快优质竹林景观培育 |
7.1.3 加快竹下生态种养推广 |
7.1.4 加快竹区基础设施建设 |
7.2 实施竹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推动与二产融合 |
7.2.1 加快推进西部国际高新林竹产业园建设 |
7.2.2 加快推进现有竹产品精深加工转型升级 |
7.2.3 加快推进竹产品就地初加工转化 |
7.3 实施竹文旅融合提升行动,推动与三产融合 |
7.3.1 加快竹文化创意产业培育 |
7.3.2 加快竹生态旅游发展 |
7.3.3 加快竹景区提档升级 |
7.4 强化政策保障,推动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 |
7.4.1 加强组织领导 |
7.4.2 优化政策扶持 |
7.4.3 加大技术支持 |
7.4.4 强化经费保障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纳溪竹产业融合程度测评指标权重分配咨询表 |
四、我国农业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分析[J]. 牛建明. 种子科技, 2021(15)
- [2]浅析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J]. 袁聿怀. 种子科技, 2021(12)
- [3]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应用[J]. 刘淑丽,孟志梨,王美香,张瑞波,高向芬. 农村实用技术, 2021(03)
- [4]以农为本,技术先行——探究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 高飞. 新农业, 2020(23)
- [5]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策略探析[J]. 韩文君,石龙,范阳.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8)
- [6]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D]. 石凯含.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7]浅谈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中的应用[J]. 李广京. 南方农业, 2020(23)
- [8]农业种植业企业财务预警研究 ——以ZF马铃薯种业公司为例[D]. 李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9]洋河流域水足迹时空演变规律及种植业结构优化方案[D]. 翁传松.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10]纳溪区竹产业的产业融合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D]. 谢伟.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