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膜液的高压处理对马铃薯淀粉膜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希玲[1](2021)在《基于海藻酸钠的植物肠衣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香肠产业的不断发展、天然肠衣的短缺、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对清真食品需求的增加,驱使研究者们开始寻找胶原蛋白肠衣的最佳替代品,植物肠衣成为了当下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外已有研究开始涉及海藻酸钠(SA)植物肠衣的研制,但单一海藻酸钠膜质脆、韧性差,经报道的肠衣膜虽然具有良好的宏观性质,但都未投入商用。鉴于此,本文从8种植物来源的多糖中筛选出瓜尔胶(GG)与海藻酸钠联用作为成膜基质,优化了SA-GG肠衣膜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探究了香肠的商业蒸煮条件对肠衣性能的影响并将SA-GG肠衣最终应用于香肠包装,为植物肠衣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和应用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依据膜的机械性能、阻隔性能、透明度等指标,从8种植物来源的多糖中筛选成膜基质。结果显示添加羧甲基纤维素钠、高甲氧基果胶的肠衣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但耐水性能和透明度较差;添加变性淀粉的肠衣膜机械性能最差;瓜尔胶的添加显着提高了肠衣膜的湿态断裂拉伸率,有望改善单一海藻酸钠膜质脆、易碎的缺陷,此外瓜尔胶较魔芋胶更不易生菌且价格低廉,因此被筛选作为成膜基质。2、肠衣的配方和工艺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SA-GG肠衣膜的最佳制备工艺:海藻酸钠与瓜尔胶复配比为8:2,甘油添加20%,干燥温度为50℃,Ca Cl2浓度为10%,交联时间为5 min。该条件下制备的肠衣膜综合得分为0.66,同时将其与市售的胶原蛋白肠衣进行性能比较,结果显示SA-GG肠衣膜溶胀性更低、阻湿性能更好且湿态机械性能接近于市售胶原蛋白肠衣,具有应用于灌肠的可能性。3、利用XRD、FTIR、SEM手段对肠衣膜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共混后的海藻酸钠与瓜尔胶之间存在氢键等相互作用,Ca Cl2与海藻酸钠的糖醛羧基交联形成“蛋盒”结构,二组分间不存在相分离,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热重分析表明SA-GG植物肠衣膜比单一的海藻酸钠膜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在肠衣的后续加工环节具有可行性。4、以商业蒸煮香肠为例,进一步探究SA-GG肠衣的应用可能性。经过香肠生产条件处理后的SA-GG肠衣抗拉强度为5.82 MPa,断裂拉伸率为45.4%,水蒸气透过系数为0.47 gmm/hm2·k Pa,600 nm下透光率为75.68%。与相同条件处理的胶原蛋白肠衣相比,SA-GG肠衣具有更好的阻隔性能与透明度,能够保护香肠免受水分和质量损失,具有良好的应用潜能。随后将SA-GG肠衣与市售胶原蛋白肠衣应用于香肠包装并将香肠置于4℃储存,定期测定两组香肠的质构、p H、TBARS值、水分含量等指标以探究肠衣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本文制备的SA-GG肠衣能够减少香肠的水分流失、减缓脂肪氧化,从而保证了香肠的品质稳定。
李雪[2](2021)在《壳聚糖与纳米TiO2对淀粉复合膜力学强度和阻隔性能的影响及复合膜在果蔬中的涂膜保鲜应用》文中指出以马铃薯淀粉为成膜基材,壳聚糖和纳米TiO2为增强相,通过溶液共混法将1%(w/w)壳聚糖乙酸溶液与5%(w/w)马铃薯淀粉糊化液,按照4:6(w/w)的比例均匀混合后,加入0.1%(w/w)纳米TiO2流延成膜,制备马铃薯淀粉单膜(P)、马铃薯淀粉/壳聚糖复合膜(P+Ch)、马铃薯淀粉/纳米TiO2复合膜(P+TiO2)、马铃薯淀粉/壳聚糖/纳米TiO2复合膜(P+Ch+TiO2)。通过SEM、FTIR和XRD表征复合膜的结构与形态,探究壳聚糖与纳米TiO2对马铃薯淀粉成膜性能的影响;通过测定复合膜的阻氧性,水蒸气透过性、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析壳聚糖、纳米TiO2的复合添加对马铃薯淀粉膜阻隔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将复合涂膜应用到圣女果、青椒、萝卜、蚕豆、青豆、豌豆、和竹笋鲜切片7种果蔬的贮藏保鲜中,通过测定贮藏期果蔬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失重率、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评估复合涂膜对果蔬贮藏的保鲜效果;将涂膜组的果蔬保鲜效果与空白对照组和PE保鲜组进行比较,分析涂膜保鲜的优劣;最终对四组膜的透湿性、力学强度和保鲜效果进行比较,选出最优组合。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壳聚糖和纳米TiO2组分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壳聚糖和纳米TiO2的复合添加能有效改善淀粉膜水蒸气透过性和阻氧性,提高其力学强度;四组膜中,纳米TiO2/壳聚糖/马铃薯淀粉复合膜表现出最佳理化性能,其阻氧性比马铃薯淀粉单膜(P)、马铃薯淀粉/壳聚糖复合膜(P+Ch)、马铃薯淀粉/纳米TiO2复合膜(P+TiO2)高43.38%、7.56%、19.14%;水蒸气透过率低32.41%、39.18%、30.89%;吸湿性低58.07%、22.66%、60.91%;力学强度高47.68%、43.75%、45.89%。室温15℃贮藏12天后,果蔬涂膜组的失重率均低于空白对照组,维生素、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高于对照组,丙二醛含量和POD活性低于空白对照组,表现出一定的保鲜性能;涂膜处理组中,纳米TiO2/壳聚糖/马铃薯淀粉复合涂膜(P+Ch+TiO2)表现出最佳保鲜效果。结论:壳聚糖、纳米TiO2与马铃薯淀粉共混制膜,能有效改善淀粉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增强淀粉膜的力学强度和阻隔性,提高其贮存保鲜效果;壳聚糖、纳米TiO2复合添加效果优于单一组分的添加;四组膜中,纳米TiO2/壳聚糖/马铃薯淀粉复合膜(P+Ch+TiO2),理化性能最优,保鲜效果最佳。
郭希[3](2021)在《海藻酸钠可食用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鲜切水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传统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导致的白色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引发社会的关注。可食用膜因其环境友好的优点,成为了食品包装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研究将海藻酸钠作为主要原料,向其中加入阻水剂巴西棕榈蜡,增塑剂甘油以改善其阻隔及机械性能,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设计试验得到优化配方。同时,探究了抗氧化剂抗坏血酸钙对膜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成膜配方中各组成成分对可食用膜性能及结构的影响,探究各成分相容性及复合膜成膜机理。最后,将研制得到的可食用复合膜应用到鲜切苹果涂膜保鲜上,测定经涂膜处理后的鲜切苹果在贮藏期间的各项生理生化变化,探究可食用膜的保鲜效果,以期为可食用膜的深入研究及鲜切水果保鲜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藻酸钠可食用复合膜配方优化:以海藻酸钠、巴西棕榈蜡、甘油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设计试验得到复合膜优化配方:海藻酸钠浓度1.01%,巴西棕榈蜡添加量0.32%,甘油添加量0.20%,结合实际操作性,在海藻酸钠浓度1.00%,巴西棕榈蜡添加量0.30%,甘油添加量0.20%这一条件下测得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为0.79 g?mm/(cm2?d?k Pa),抗拉强度401.15 MPa,断裂伸长率为18.54%,基本与预测值一致。(2)海藻酸钠可食用复合膜性能及结构表征:将抗坏血酸钙加入到上述复合膜中,比较分析得到当抗坏血酸钙添加量为0.40%时,复合膜性能得到提高。同时,经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复合膜的分析表明:各组分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产生了相互作用力,海藻酸钠与巴西棕榈蜡、抗坏血酸钙产生相互作用,进而提高了复合膜的稳定性,改善了复合膜的阻水和机械性能。(3)将海藻酸钠可食用复合膜应用于鲜切苹果保鲜:利用海藻酸钠可食用复合膜对鲜切苹果进行涂膜处理并在4℃下贮藏,测定了贮藏期间内鲜切苹果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涂膜处理能保持贮藏期间鲜切苹果的色泽、硬度,降低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减少,抑制失重率、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菌落总数上升,在鲜切水果保鲜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李保祥[4](2021)在《壳聚糖/纳米纤维素复合涂膜对柑橘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柑橘(Citrus sinensis L.Osbeck)采后易受病原菌侵染,在贮运过程中的损耗很高。目前我国柑橘采后保鲜措施仍以施加化学保鲜剂为主,而化学保鲜剂存在滥用风险,且长期使用将导致果实产生抗药性。在此背景下,可食性涂膜保鲜技术以其绿色安全、易于操作、效果显着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涂覆在果实表面的可食性涂膜通过其半透性来调节果实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降低果实的呼吸速率,减少其蒸腾作用,延缓果实的成熟和衰老,从而起到良好的保鲜效果。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果实的呼吸和蒸腾会导致涂膜出现微孔,削弱其对果实的保鲜效果。为此,在壳聚糖涂膜液中添加了结晶纳米纤维素(Nanocrystal Cellulose,NCC)对壳聚糖(Chitosan,CS)涂膜的透过性进行了调节,并增强了其结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其对柑橘果实的保鲜效果。同时,涂膜的透过性应与果实的采后呼吸速率相匹配,防止过度抑制。若涂膜的阻隔性过高,可能导致果实的无氧呼吸,从而对果实的品质造成不利影响。而不同品种的柑橘其个体大小、果皮结构和采后生理活动等差异较大,因此对涂膜透过性的要求也不同,涂膜在不同果实表面出现微孔的时间也不同。因此,本研究选取了三种不同品种的柑橘(椪柑、沙糖桔、红桔),分别探究了涂膜中NCC的含量对上述品种柑橘果实保鲜效果的影响,并观察了涂膜中微孔的出现时间;其次,采用NCC含量最优的复合涂膜对沙糖桔和红桔分别在贮藏的不同时间点进行二次涂膜,以此探究对不同品种的柑橘果实而言,微孔的出现时间与果实贮藏品质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壳聚糖/纳米纤维素复合涂膜对椪柑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组、CS组相比,NCC含量为2%和4%的复合涂膜可在贮藏后期显着降低果实的失重率和腐烂率。贮藏16天时,2%NCC复合涂膜组果实的腐烂率相较于CK组下降了55%,相较于纯CS组下降了43.7%。该组也较好地保持了果实中的可滴定酸、抗坏血酸、可溶性蛋白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同时,相较于CK组,所有涂膜组均可在贮藏后期(第10天后)显着抑制果皮中丙二醛含量的增加,说明涂膜可抑制果实的膜脂过氧化,延缓果实的衰老。综合而言,涂膜中添加2%NCC的复合涂膜对椪柑果实的保鲜效果最佳。2、壳聚糖/纳米纤维素复合涂膜对沙糖桔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涂膜不能降低果实的水分散失,但可较好地抑制果实的腐烂。添加NCC的复合涂膜组在贮藏后期的腐烂率均低于CS组和FA组。贮藏24天时,4%NCC复合涂膜组的腐烂率相较于CK组、FA组分别降低了50%、9%。说明复合涂膜的保鲜效果优于咪酰胺(FA)。各组果实的可滴定酸等营养物质在贮藏期间的波动较大,无明显变化规律。但4%NCC复合涂膜组果皮中的丙二醛含量最低,且能够在贮藏期间保持较高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说明该复合涂膜可显着延缓果实的膜脂过氧化,增强果实的抗衰老能力。从涂膜的微观形貌可看出,果皮表面的涂膜在贮藏第1天便出现微孔,这可能是由于沙糖桔果实的呼吸强度较高(20~48 mg·kg-1·h-1)。但涂膜中添加4%的NCC有助于减少微孔的出现。综合而言,涂膜中添加4%NCC的复合涂膜对沙糖桔果实的保鲜效果最佳。3、壳聚糖/纳米纤维素复合二次涂膜对沙糖桔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涂膜均可较好地降低沙糖桔的腐烂率,但二次涂膜后,果实在贮藏后期的腐烂率快速升高,虽仍然低于CK组,但高于一次涂膜组和FA组。相较于一次涂膜,二次涂膜对果肉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无显着保持效果,同时也不能降低果皮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二次涂膜组在贮藏后期保持了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但POD活性低于一次涂膜组。果皮表面微观形貌的变化表明,二次涂膜推迟了涂膜表面微孔的出现,其在第4天仍未观察到微孔的出现。但由于沙糖桔呼吸强度高,生理活动非常活跃。因此,二次涂膜虽然提高了膜结构的稳定性,但并不利于果实的生理代谢,对沙糖桔的保鲜效果反而不如一次涂膜。4、壳聚糖/纳米纤维素复合二次涂膜对红桔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含6%NCC的复合涂膜可抑制果实失重率和腐烂率的增加,尤其是二次涂膜组的腐烂率大大低于FA组。贮藏11天后,CS-6%NCC4组腐烂率较CK组、FA组分别降低了40.0%、28.5%。CS-6%NCC4组能较好地保持果实中的可滴定酸等营养物质含量。同时,复合涂膜组可较好的抑制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的增加,且在贮藏后期可维持较高的POD和CAT酶活性。SEM结果表明,红桔表面的壳聚糖涂膜在第3天便出现微孔,添加NCC的复合涂膜较纯CS涂膜表面出现微孔的时间推迟了2天。二次涂膜后,贮藏后期微孔会再次出现,但CS-6%NCC6组的微孔较少。由此说明,二次涂膜的确可延缓微孔的出现,保持涂膜结构的稳定,有利于提高涂膜对红桔保鲜效果的持久性。综上而言,本研究明确了三个品种柑橘果实各自最佳的壳聚糖/纳米纤维素复合涂膜配方,并利用二次涂膜延缓了涂膜微孔的出现,考察了不同品种果实中,涂膜结构稳定性与果实贮藏品质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可食性涂膜的透过性应与果实的生理活动特点相匹配才能起到良好的保鲜效果,为可食性涂膜在果实保鲜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戴理民[5](2020)在《淀粉纳米晶的高效制备及其复合涂膜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淀粉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其在农业、造纸业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淀粉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纳米尺度。其中具有高结晶度、高机械强度等优点的淀粉纳米晶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针对淀粉纳米晶传统制备方法效率低下、易损果蔬在采后机械设备作用下损伤率较高等问题,本文重点探索了淀粉纳米晶制备的改进方法,构建了新型的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涂膜,并以皇冠梨作为易损果蔬的代表,滚子输送作为果蔬采后机械加工处理中的代表性环节,研究该纳米复合涂膜的组分优化及其在果蔬机械系统中的应用效果,为达成易损果蔬采后机械处理减损保质的目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其中,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是以淀粉为成膜基质,淀粉纳米晶为增强剂和阻隔剂所制备的纳米复合膜。由于淀粉纳米晶与淀粉在化学结构上极为相似,两者之间有较好的界面相互作用,因此当刚性的淀粉纳米晶添加到柔性的淀粉基质中,可实现较好的增强效果,即自增强效应。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球磨预处理结合酸水解的方法,可大大提高淀粉纳米晶的制备效率。与传统酸水解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使淀粉纳米晶的制备时间从5天缩短为3天,制备得率从15.8%上升至19.3%。(2)采用湿热预处理结合酸水解的方法,可进一步提高淀粉纳米晶的制备效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响应面分析方法,确定了最佳的湿热处理条件。与传统酸水解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使淀粉纳米晶的制备时间从5天缩短为4天,制备得率从15.8%上升至26.7%。(3)通过对9种不同类型的淀粉膜在机械性能、水蒸气透过率、颜色等指标上的表征,确定交联木薯淀粉在作为成膜基质方面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4)利用自增强效应可制备出淀粉纳米晶增强的淀粉基纳米复合膜,经机械性能、水蒸气透过率等指标的表征,所获得的纳米复合膜具有显着提升的理化性质,且6%的淀粉纳米晶含量为最适添加量。将其作为涂膜材料应用在皇冠梨的滚子输送过程中,可显着提升皇冠梨的减损保质效果。(5)使用六偏磷酸钠对淀粉纳米晶进行交联改性,利用自增强效应可制备出交联淀粉纳米晶增强的淀粉基纳米复合膜。所获得的纳米复合膜相比较于前文中淀粉纳米晶增强的纳米复合膜,具有进一步提升的理化性质,且10%的交联淀粉纳米晶含量为最适添加量。将其作为涂膜材料应用在皇冠梨的滚子输送过程中,可进一步提升皇冠梨的减损保质效果,该研究可为易损果蔬采后的机械加工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
雷芸娜[6](2020)在《可气调水溶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塑料薄膜的使用量极大,且以不可降解的各种石油基塑料薄膜为主,为有效的减缓和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开发环境友好的可降解塑料势在必行。本课题采用溶液流延法制备出了PVA/淀粉可气调水溶膜。并用合成的ZIF-8对其进行了改性,优化了PVA/淀粉膜的气体选择透过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别用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与PVA混合制膜,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微观形貌,并通过万能拉力机测试了其机械性能。结果显示马铃薯淀粉与PVA的相容性欠佳,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十分低,因而选择玉米淀粉与PVA混合制膜。(2)为改善膜的机械性能,分别用1,4-丁二醇和甲基纤维素对PVA/淀粉膜进行了相应的增塑和增强改性,测试了膜机械性能,热稳定性以及玻璃化转变温度等,分析得出1,4-丁二醇含量为40%,甲基纤维素的含量为5%时膜的性能最佳。(3)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类沸石咪唑骨架化合物(ZIF-8),扫描电镜照片显示合成的ZIF-8颗粒粒径约90nm左右,呈不规则的多面体形状。用乙二胺对ZIF-8进行了后改性,探究了改性时间,改性温度以及改性剂用量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改性剂用量为7%,在60℃改性2小时最佳。(4)用ZIF-8对PVA/淀粉膜进行气体透过性改性,以水蒸气和氧气透过率来表征其气体透过性,结果表明在引入ZIF-8颗粒之后,随着ZIF-8颗粒含量的增加,可气调水溶膜的氧气和水蒸气透过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ZIF-8颗粒的添加量为0.01%时可气调水溶膜气透性最高。
张荣飞,王相友,程萌[7](2019)在《超声波制备纳米SiO2-马铃薯淀粉复合膜性能优化及结构表征》文中指出为提高纳米SiO2在马铃薯淀粉膜中的分散性以增强纳米复合膜的包装保鲜性能,通过2次超声波处理制备纳米SiO2-马铃薯淀粉复合膜,以马铃薯淀粉用量、甘油用量、纳米SiO2用量为考察因素,对纳米复合膜的性能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对其进行微观结构表征,以及对采后双孢蘑菇进行包装保鲜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使纳米SiO2较均匀地分散在马铃薯淀粉膜中,且适合超声波合成纳米复合膜的最佳膜液配比为马铃薯淀粉用量3.5 g/100 mL、甘油用量3 g/100 mL、纳米SiO2用量0.3 g/100 mL。X-射线衍射光谱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证实超声波合成法使纳米SiO2与马铃薯淀粉分子间形成较强的氢键;紫外光谱分析表明超声波合成的纳米复合膜具有较好的抗紫外光作用。此外,超声波合成的纳米复合膜包装保鲜性能得到增强,其透水率、透氧率、水溶性较普通合成的纳米复合膜分别降低了30.22%、71.16%、39.61%,拉伸强度提高了17.82%,可较好地控制双孢蘑菇贮藏过程中活性氧的代谢,延长其货架期。
张荣飞,王相友[8](2017)在《电喷雾纳米涂膜工艺优化及其对双孢蘑菇保鲜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使涂膜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果蔬采后保鲜,该文通过电喷雾技术将纳米SiO2/马铃薯淀粉膜液喷涂在新鲜的双孢蘑菇上,研究了在(4±1)℃贮藏期间双孢蘑菇生理品质的变化,筛选出适于电喷雾涂膜的最佳膜液浓度,且对电喷雾形成涂层的性能(透水率、透O2率、透CO2率、水溶性、溶胀度、拉伸强度)和微观结构(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X-ray diffraction,XRD、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进行一定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合双孢蘑菇电喷雾技术纳米涂膜保鲜的最佳膜液0配比为纳米SiO2质量分数0.4%、马铃薯淀粉质量分数4%、甘油质量分数3%,其透水率、透O2率、透CO2率分别为514.35、126.84、778.06 g/(m2×d)、拉伸强度24.50 MPa、水溶性54.76%、溶胀度85.75%。电喷雾因液滴带同种电荷,形成的涂层比较均匀,纳米SiO2分散性更好,分子间作用力较强,且涂层的性能更优。在贮藏保鲜期间电喷雾处理的双孢蘑菇相对普通喷雾处理组能保持较好(P<0.05)的感官品质及生理品质,研究结果为电喷雾技术在食用菌采后保鲜的应用上提供参考。
刘匀昀[9](2015)在《干热变性紫薯淀粉制备工艺及其成膜特性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薯(Ipomoea batatas (L.) Lam)是一类集营养、色泽和风味于一体的甘薯新品种,淀粉是其主要成分,且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成膜性。本文以紫薯淀粉和黄原胶的混合物为原料,采用干热法制备干热变性紫薯淀粉,研究变性紫薯淀粉的制备工艺及特性;在此基础上将干热变性紫薯淀粉用于可食用膜的制备,并确定最佳成膜工艺;进行干热变性紫薯淀粉的抑菌试验,将最佳抑菌条件下的膜液应用于鲜切榴莲的保鲜中。研究成果将为干热变性紫薯淀粉及变性淀粉可食用膜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拓展了干热变性紫薯淀粉膜在鲜切果蔬保鲜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黄原胶含量、混合物pH值、干热时间和干热温度对干热变性紫薯淀粉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干热变性紫薯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黄原胶含量为1.0%,混合物pH6,干热时间3h,干热温度130℃C时制备的干热变性紫薯淀粉膜性能最优。此条件下制备的变性淀粉膜的抗拉强度为2.58MPa,断裂伸长率为43.46%,水蒸气透过率为1.96×10-12g·cm/(cm·s·Pa),对比紫薯原淀粉所制备膜的抗拉强度1.77MPa,断裂伸长率36.49%,水蒸气透过率3.53 ×10-12 g·cm/(cm2·s·Pa),干热变性紫薯淀粉膜的各指标均得到明显提高。2.以紫薯原淀粉为对照,测定了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后紫薯淀粉颗粒结构与淀粉糊的理化指标,研究干热变性处理对紫薯淀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处理后的紫薯淀粉颗粒略微膨胀,大小不均一且发生粘连现象;糊化起始温度略有降低,峰值黏度与终值黏度均升高,热稳定性提高;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显着提高,溶解度和膨胀度降低,且透明度有所降低;淀粉糊的流变曲线表现为逆时针环状,屈服应力明显增大,其形成的凝胶呈现固体特征,储能模量G’增加,剪切结构恢复力显着提高;淀粉属C-型晶体,干热处理前后淀粉的X-射线衍射图谱无明显变化,但干热变性处理使淀粉结晶度增大。3.以干热变性紫薯淀粉为基质,探究变性淀粉添加量、甘油添加量和海藻酸钠添加量对干热变性紫薯淀粉成膜特性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干热变性紫薯淀粉最佳成膜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变性淀粉添加量为3.99%,甘油添加量1.52%,海藻酸钠添加量0.60%时,干热变性紫薯淀粉膜的性能最优。4.考察不同抑菌剂的浓度和pH对干热变性紫薯淀粉膜抑菌特性的影响,确定最佳抑菌条件,并将其应用于鲜切榴莲的保鲜。可知:当紫薯变性淀粉膜液中的尼辛0.025%和纳他霉素0.06%,pH值为7时,对供试的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细菌)以及黑曲霉菌、绿木霉菌、青霉菌、根霉菌(霉菌)都具有有效的抑制作用。而涂膜处理能够有效阻止鲜切榴莲在贮藏过程中内部水分的散失,有利于营养物质的保持,且维持表面色泽,减缓软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在确保较好口感的同时延长了鲜切榴莲的货架期。
刘丽旋[10](2015)在《山格淮山淀粉理化性质、成膜特性及其在鲜切杨桃保鲜上的应用》文中认为淀粉是山格淮山的主要成分,本文研究山格淮山淀粉的理化性质、成膜工艺,淮山淀粉涂膜液的抑菌作用及其对鲜切杨桃的保鲜。研究成果旨在为淮山淀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工业化生产可食性淮山淀粉膜提供实践指导,为淮山淀粉可食性膜应用于鲜切果蔬保鲜上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格淮山淀粉主要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淀粉颗粒晶体结构表现为C型,其颗粒大小均匀,表面光滑完整,大多呈椭圆形,少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山格淮山淀粉糊的起始糊化温度高,热稳定差,容易淀粉老化,呈假塑性流体,存在剪切变稀行为,触变性大,具有剪切结构恢复性,表现为弱凝胶。随着糊化温度的升高,山格淮山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呈上升趋势,其表现低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差,但凝沉稳定性较强。2、以淮山淀粉为主要原料,研究不同淀粉浓度、甘油用量、干燥温度、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用量对山格淮山淀粉成膜特性的影响,经响应面优化分析,确定最佳制膜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膜液中的淀粉浓度为4%时,膜的抗拉强度最大,水蒸气透过率最低,综合指标相对较优。随着甘油用量的增多,膜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大,当甘油的用量为1.5%时,膜的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和透光率达到最大值,溶解度达到最小值。干燥温度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膜的形成,当干燥温度为80℃,膜的性能相对较优。当CMC含量较少时,膜的柔韧性差,容易断裂;当CMC含量超过0.4%时,膜的力学性质变差,水蒸气透过率增大,溶解度和透光率下降,CMC用量以0.4%为宜。经综合优化,山格淮山淀粉的最佳成膜工艺为:山格淮山淀粉质量浓度为3.95%、甘油质量浓度为 1.54%、温度为 80.80℃、CMC 为 0.39%。3、研究不同抑菌剂浓度和pH值对山格淮山淀粉涂膜液的抑菌效果,确定最佳抑菌条件,并将其应用于鲜切杨桃保鲜。结果表明:山格淮山淀粉膜液加入0.015%乳酸链球菌素(Nisin)和0.05%那他霉素(Natamycin),pH为6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细菌以及黑曲霉菌、绿木霉菌等真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与对照鲜切杨桃相比,山格淮山淀粉抑菌涂膜液处理可有效降低(5±1)℃条件下贮藏的鲜切杨桃呼吸速率,延缓鲜切杨桃细胞膜透性增加,保持鲜切杨桃较高的硬度,较高的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抑制鲜切杨桃颜色由绿转黄,减少鲜切杨桃失重和腐烂,较好保持鲜切杨桃的原有风味和品种,延长鲜切杨桃货架期。
二、膜液的高压处理对马铃薯淀粉膜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膜液的高压处理对马铃薯淀粉膜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海藻酸钠的植物肠衣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绪论 |
1.1 肠衣的研究现状 |
1.1.1 天然肠衣 |
1.1.2 人造肠衣 |
1.1.3 植物肠衣 |
1.2 可食膜的研究现状 |
1.2.1 蛋白类可食膜 |
1.2.2 脂类可食膜 |
1.2.3 多糖类可食膜 |
1.3 成膜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1 海藻酸钠的研究现状 |
1.3.2 瓜尔胶的结构与性质 |
1.3.3 增塑剂的概述 |
1.4 成膜工艺 |
1.5 肠衣品质控制要点 |
1.5.1 机械性能 |
1.5.2 耐水性能 |
1.5.3 阻隔性能 |
1.5.4 透光率 |
1.6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肠衣膜的制备 |
2.2.2 性能指标的测定 |
2.2.3 成膜基质的筛选 |
2.2.4 膜液的浓度确定 |
2.2.5 配方及工艺优化 |
2.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2.7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2.8 热重分析(TGA) |
2.2.9 扫描电镜分析(SEM) |
2.2.10 模拟香肠生产条件对SA-GG膜、SA-GG肠衣、胶原蛋白肠衣的影响 |
2.2.11 SA-GG肠衣与胶原蛋白肠衣在香肠中的应用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成膜基质的筛选 |
3.1.1 初步筛选 |
3.1.2 二次筛选 |
3.2 膜液浓度的确定 |
3.3 肠衣膜制备的工艺优化 |
3.3.1 单因素试验 |
3.3.2 正交试验 |
3.4 SA-GG肠衣膜的表征 |
3.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4.2 XRD结构分析 |
3.4.3 热重分析 |
3.4.4 扫描电镜分析 |
3.5 模拟香肠生产条件对SA-GG膜、SA-GG肠衣、胶原肠衣性能的影响 |
3.5.1 厚度、含水量 |
3.5.2 透光率 |
3.5.3 阻隔性能 |
3.5.4 机械性能 |
3.5.5 扫描电镜分析 |
3.6 SA-GG肠衣与胶原蛋白肠衣在香肠中的应用 |
3.6.1 香肠的基本成分 |
3.6.2 pH值 |
3.6.3 色泽 |
3.6.4 氧化稳定性 |
3.6.5 质构品质 |
3.6.6 菌落总数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壳聚糖与纳米TiO2对淀粉复合膜力学强度和阻隔性能的影响及复合膜在果蔬中的涂膜保鲜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淀粉可降解材料的研究进展 |
1.1 淀粉基膜成膜组分简介 |
1.1.1 淀粉 |
1.1.2 壳聚糖 |
1.1.3 纳米TiO_2 |
1.2 可降解性淀粉复合膜的介绍 |
1.2.1 淀粉单膜 |
1.2.2 淀粉/壳聚糖复合膜 |
1.2.3 淀粉/纳米TiO_2膜 |
1.3 淀粉复合膜研究现状 |
1.4 复合膜与涂膜 |
1.5 淀粉复合涂膜的保鲜应用现状 |
1.5.1 涂膜保鲜技术简介 |
1.5.2 淀粉基膜的涂膜保鲜 |
小结 |
第2章 淀粉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1.2 淀粉复合膜的制备 |
2.1.3 淀粉复合膜表征方法 |
2.1.4 淀粉复合膜理化检测指标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淀粉复合膜结构表征结果 |
2.2.2 淀粉复合膜理化性能检测结果 |
小结 |
第3章 淀粉复合涂膜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3.1.2 淀粉复合涂膜液的制备 |
3.1.3 淀粉复合膜的果蔬涂膜保鲜处理 |
3.1.4 涂膜果蔬贮藏期检测指标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淀粉复合涂膜保鲜示意图 |
3.2.2 圣女果涂膜保鲜结果 |
3.2.3 青椒涂膜保鲜结果 |
3.2.4 樱桃萝卜涂膜保鲜结果 |
3.2.5 蚕豆涂膜保鲜结果 |
3.2.6 青豆涂膜保鲜结果 |
3.2.7 豌豆涂膜保鲜结果 |
3.2.8 竹笋鲜切片涂膜保鲜结果 |
小结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获奖情况 |
(3)海藻酸钠可食用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鲜切水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可食用膜研究进展 |
1.1.1 可食用膜简介 |
1.1.2 可食用膜分类 |
1.1.3 可食用膜在食品中的应用 |
1.2 主要成膜材料 |
1.2.1 海藻酸钠 |
1.2.2 巴西棕榈蜡 |
1.2.3 甘油 |
1.2.4 抗坏血酸钙 |
1.3 鲜切水果保鲜研究进展 |
1.3.1 鲜切水果简介 |
1.3.2 鲜切水果保鲜技术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海藻酸钠可食用复合膜的制备及配方优化 |
2.1 材料和仪器 |
2.1.1 材料及试剂 |
2.1.2 仪器及设备 |
2.2 方法 |
2.2.1 可食用复合膜的制备 |
2.2.2 膜厚的测定 |
2.2.3 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
2.2.4 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
2.2.5 单因素试验 |
2.2.6 响应面设计试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海藻酸钠浓度对可食用膜性能的影响 |
2.3.2 巴西棕榈蜡添加量对可食用膜性能的影响 |
2.3.3 甘油添加量对可食用膜性能的影响 |
2.3.4 响应面设计试验优化 |
2.4 小结 |
第三章 海藻酸钠可食用复合膜性能及结构特性研究 |
3.1 材料和仪器 |
3.1.1 材料及试剂 |
3.1.2 仪器及设备 |
3.2 方法 |
3.2.1 可食用复合膜的制备 |
3.2.2 膜厚的测定 |
3.2.3 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
3.2.4 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
3.2.5 水溶性的测定 |
3.2.6 水分含量的测定 |
3.2.7 扫描电子显微镜 |
3.2.8 X射线衍射 |
3.2.9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抗坏血酸钙添加量对可食用膜性能的影响 |
3.3.2 各组分对复合膜膜厚的影响 |
3.3.3 各组分对复合膜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 |
3.3.4 各组分对复合膜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
3.3.5 各组分对复合膜水溶性的影响 |
3.3.6 各组分对复合膜水分含量的影响 |
3.3.7 各组分对复合膜表面形态的影响 |
3.3.8 各组分对复合膜晶体结构的影响 |
3.3.9 各组分对复合膜化学键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可食用复合膜对鲜切苹果保鲜效果研究 |
4.1 材料和仪器方法 |
4.1.1 材料及试剂 |
4.1.2 仪器及设备 |
4.2 方法 |
4.2.1 膜液的制备 |
4.2.2 鲜切苹果的处理 |
4.2.3 硬度的测定 |
4.2.4 色度的测定 |
4.2.5 失重率的测定 |
4.2.6 可滴定酸的测定 |
4.2.7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4.2.8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4.2.9 菌落总数的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涂膜处理对鲜切苹果硬度的影响 |
4.3.2 涂膜处理对鲜切苹果色度的影响 |
4.3.3 涂膜处理对鲜切苹果失重率的影响 |
4.3.4 涂膜处理对鲜切苹果可滴定酸的影响 |
4.3.5 涂膜处理对鲜切苹果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4.3.6 涂膜处理对鲜切苹果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7 涂膜处理对鲜切苹果菌落总数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壳聚糖/纳米纤维素复合涂膜对柑橘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柑橘 |
1.1.1 柑橘概况 |
1.1.2 柑橘采后生理 |
1.2 可食性涂膜保鲜技术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2.1 可食性涂膜保鲜的机理与原料 |
1.2.2 壳聚糖涂膜在果蔬贮藏中的应用 |
1.2.3 壳聚糖复合涂膜在果实贮藏保鲜中的应用 |
1.3 纳米纤维素的特性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3.1 纳米纤维素的特性 |
1.3.2 纳米纤维素复合涂膜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壳聚糖/纳米纤维素复合涂膜对椪柑贮藏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2 涂膜液制备及果实涂膜处理 |
2.1.3 果实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椪柑果实失重率与腐烂率的变化 |
2.2.2 椪柑果实呼吸强度的变化 |
2.2.3 椪柑果肉营养品质的变化 |
2.2.4 椪柑果皮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壳聚糖/纳米纤维素复合涂膜对沙糖桔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1.2 涂膜液制备及果实涂膜处理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沙糖桔失重率、腐烂率与果实外观的变化 |
3.2.2 沙糖桔果实呼吸强度的变化 |
3.2.3 沙糖桔果肉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
3.2.4 沙糖桔果皮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3.2.5 沙糖桔果皮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3.2.6 沙糖桔果皮表面微观形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壳聚糖/纳米纤维素二次涂膜对沙糖桔保鲜效果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1.2 涂膜液制备及果实涂膜处理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二次涂膜对沙糖桔失重率和腐烂率的影响 |
4.2.2 二次涂膜对沙糖桔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4.2.3 二次涂膜对沙糖桔果肉营养品质的影响 |
4.2.4 二次涂膜对沙糖桔果皮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2.5 二次涂膜对沙糖桔果皮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6 二次涂膜对沙糖桔果皮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
4.2.7 二次涂膜后沙糖桔果皮表面微观形貌的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壳聚糖/纳米纤维素二次涂膜对红桔贮藏品质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5.1.2 涂膜液制备及果实涂膜处理 |
5.1.3 试验方法 |
5.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二次涂膜对红桔失重率和腐烂率的影响 |
5.2.2 二次涂膜对红桔果实外观的影响 |
5.2.3 二次涂膜对红桔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5.2.4 二次涂膜对红桔果肉营养品质的影响 |
5.2.5 二次涂膜对红桔果皮相对电导率与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5.2.6 二次涂膜对红桔果皮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2.7 二次涂膜对红桔果皮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淀粉纳米晶的高效制备及其复合涂膜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淀粉 |
1.1.2 淀粉纳米晶与淀粉纳米颗粒 |
1.1.3 常见的果蔬保鲜方法 |
1.1.4 果蔬的采后机械处理与挑战 |
1.2 淀粉纳米晶的制备、改性及应用 |
1.2.1 淀粉纳米晶的制备进展 |
1.2.2 淀粉纳米晶的应用进展 |
1.2.3 淀粉纳米晶的改性及应用进展 |
1.3 果蔬涂膜保鲜的原理及应用 |
1.3.1 果蔬采后的腐败原理 |
1.3.2 果蔬涂膜保鲜原理 |
1.3.3 果蔬涂膜保鲜的分类 |
1.3.4 淀粉基涂膜保鲜应用进展 |
1.4 本文的选题依据 |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球磨预处理结合酸水解的方法制备淀粉纳米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3.1 蜡质玉米淀粉的球磨处理 |
2.3.2 球磨淀粉的酸水解处理 |
2.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3.4 颗粒尺寸分布及ζ电位分析 |
2.3.5 形貌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不同球磨时间后淀粉的XRD图谱分析 |
2.4.2 不同球磨时间后淀粉的扫描电镜分析 |
2.4.3 淀粉酸水解产物的得率分析 |
2.4.4 淀粉酸水解产物的相对结晶度分析 |
2.4.5 淀粉酸水解产物的粒度及ζ电位分析 |
2.4.6 淀粉酸水解产物的原子力显微镜形貌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湿热预处理结合酸水解的方法制备淀粉纳米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3.1 湿热处理的单因素实验 |
3.3.2 相对结晶度分析 |
3.3.3 响应面分析 |
3.3.4 湿热处理淀粉的酸水解 |
3.3.5 颗粒尺寸分布及ζ电位分析 |
3.3.6 湿热处理淀粉及酸水解产物的形貌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单因素实验 |
3.4.2 响应面分析实验 |
3.4.3 湿热处理对淀粉相对结晶度的影响分析 |
3.4.4 湿热处理对淀粉形貌的影响分析 |
3.4.5 淀粉酸水解产物的得率分析 |
3.4.6 湿热处理淀粉在酸水解过程中的相对结晶度分析 |
3.4.7 淀粉酸水解产物的粒度及ζ电位分析 |
3.4.8 淀粉酸水解产物的原子力显微镜形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植物来源原淀粉及变性淀粉膜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3.1 天然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4.3.2 淀粉基可食膜的制备 |
4.3.3 淀粉成膜液的防霉测试 |
4.3.4 淀粉膜的厚度测定 |
4.3.5 淀粉膜的颜色测定 |
4.3.6 淀粉膜的透明度测定 |
4.3.7 淀粉膜的AFM测试 |
4.3.8 淀粉膜的机械性能测试 |
4.3.9 淀粉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P)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天然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4.4.2 淀粉成膜液的防霉性测试 |
4.4.3 淀粉膜的颜色分析 |
4.4.4 淀粉膜的透明度分析 |
4.4.5 淀粉膜的AFM分析 |
4.4.6 淀粉膜的机械性能测试 |
4.4.7 淀粉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涂膜的制备及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设备 |
5.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5.3.1 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制备 |
5.3.2 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理化性质测定 |
5.3.3 皇冠梨的自动输送与涂膜过程 |
5.3.4 皇冠梨的失重率测定 |
5.3.5 皇冠梨的表面颜色测定 |
5.3.6 皇冠梨的脆度和硬度测定 |
5.3.7 皇冠梨的细胞膜透过性测定 |
5.3.8 皇冠梨的总酚、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测定 |
5.3.9 皇冠梨的POD、PPO酶活性测定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颜色与透明度分析 |
5.4.2 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XRD图谱分析 |
5.4.3 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机械性能分析 |
5.4.4 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分析 |
5.4.5 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AFM分析 |
5.4.6 皇冠梨的失重率与细胞膜透过性分析 |
5.4.7 皇冠梨的颜色分析 |
5.4.8 皇冠梨的脆度和硬度分析 |
5.4.9 皇冠梨的总酚、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分析 |
5.4.10 皇冠梨的POD和 PPO酶活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涂膜的制备及应用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试剂 |
6.2.3 实验设备 |
6.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6.3.1 交联淀粉纳米晶的制备 |
6.3.2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制备 |
6.3.3 交联淀粉纳米晶的表征 |
6.3.4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理化性质测定 |
6.3.5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细胞毒性测试 |
6.3.6 皇冠梨的自动输送与涂膜过程 |
6.3.7 皇冠梨的新鲜度指标测定方法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交联淀粉纳米晶的形貌分析 |
6.4.2 交联淀粉纳米晶的溶胀度分析 |
6.4.3 交联淀粉纳米晶的XRD分析 |
6.4.4 交联淀粉纳米晶的FTIR光谱分析 |
6.4.5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AFM分析 |
6.4.6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XRD分析 |
6.4.7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颜色分析 |
6.4.8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机械性能分析 |
6.4.9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分析 |
6.4.10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接触角测试 |
6.4.11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细胞毒性测试 |
6.4.12 皇冠梨的失重率与细胞膜透过性分析 |
6.4.13 皇冠梨的颜色分析 |
6.4.14 皇冠梨的总酚、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分析 |
6.4.15 皇冠梨的POD和 PPO酶活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可气调水溶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传统高分子膜材料概述 |
1.1.2 白色污染 |
1.1.3 可降解高分子膜材料概述 |
1.2 气调、水溶膜及其研究进展 |
1.2.1 气调膜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
1.2.2 水溶膜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
1.3 PVA/淀粉气调水溶膜研究进展 |
1.3.1 PVA、淀粉概述 |
1.3.2 PVA/淀粉气调水溶膜的制备方法 |
1.3.3 PVA/淀粉气调水溶膜的功能化改性研究现状 |
1.4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 |
1.4.1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概述 |
1.4.2 类沸石咪唑骨架化合物(ZIF-8) |
1.4.3 ZIF-8的改性研究 |
1.4.4 ZIF-8的应用 |
1.5 MOFs在高分子薄膜改性中的应用 |
1.5.1 物理混合 |
1.5.2 原位生长 |
1.5.3 静电纺丝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类沸石咪唑化合物(ZIF-8)的合成与改性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
2.2.2 ZIF-8的合成方法 |
2.2.3 ZIF-8的改性方法 |
2.2.4 表征与测试 |
2.3 ZIF-8的结构表征 |
2.3.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2.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3.4 比表面积及孔隙(BET)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VA/淀粉膜的制备与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
3.2.2 PVA/淀粉膜的制备与改性 |
3.2.3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淀粉适用性分析 |
3.3.2 增塑剂效果及用量分析 |
3.3.3 甲基纤维素增强效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VA/淀粉/ZIF-8 气调水溶膜的制备与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2 PVA/淀粉膜的制备 |
4.2.3 ZIF-8 改性PVA/淀粉膜的制备 |
4.2.4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4.3.3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
4.3.4 热稳定性(TGA)分析 |
4.3.5 亲水性分析 |
4.3.6 氧气透过率(OP)分析 |
4.3.7 紫外光透过率(UV-vis)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超声波制备纳米SiO2-马铃薯淀粉复合膜性能优化及结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超声波合成纳米复合膜的工艺 |
1.3.2 单因素试验 |
1.3.2. 1 马铃薯淀粉用量对纳米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
1.3.2. 2 甘油用量对纳米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
1.3.2. 3 纳米SiO2用量对纳米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
1.3.3 纳米复合膜制备正交试验优化 |
1.3.4 纳米复合膜指标的测定 |
1.3.5 纳米复合膜微观结构表征 |
1.3.6 纳米复合膜包装对采后双孢蘑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1.1 马铃薯淀粉用量的影响 |
2.1.2 甘油用量的影响 |
2.1.3 纳米SiO2用量的影响 |
2.2 正交试验优化 |
2.3 纳米复合膜性能验证实验结果 |
2.3.1 超声波合成纳米复合膜性能分析 |
2.3.2 纳米复合膜SEM分析 |
2.3.3 纳米复合膜FTIR分析 |
2.3.4 纳米复合膜XRD分析 |
2.3.5 纳米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
2.3.6 纳米复合膜的紫外光谱分析 |
2.4 纳米复合膜包装对采后双孢蘑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3 结论 |
(8)电喷雾纳米涂膜工艺优化及其对双孢蘑菇保鲜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方案 |
1.2.2 膜液的制备 |
1.2.3 复合膜的制备 |
1.2.4 电喷雾涂膜保鲜试验 |
1.2.5 优化验证试验 |
1.3 指标的测定 |
1.3.1 失重率 |
1.3.2 白度与硬度 |
1.3.3 细胞膜透性 |
1.3.4 TPA |
1.3.5 膜性能指标的测定 |
1.3.7 数据统计分析 |
1.3.8 综合评价指标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1.1 失重率 |
2.1.2 硬度值 |
2.1.3 细胞膜透性 |
2.2 验证试验结果分析 |
2.2.1 不同处理双孢蘑菇生理品质指标的影响 |
2.2.2 不同处理对双孢蘑菇感官品质指标的影响 |
2.3 纳米复合膜的微观结构表征 |
2.3.1 电子扫描电镜分析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
2.3.3 近红外光谱分析 |
2.3.4 热失重分析 |
2.4 复合膜的综合性能分析 |
3 结论 |
(9)干热变性紫薯淀粉制备工艺及其成膜特性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淀粉改性领域中物理改性技术的研究 |
1.1 热处理技术 |
1.2 物理场技术 |
1.3 其他技术 |
2 干热变性淀粉的研究进展 |
2.1 干热变性淀粉的特点 |
2.2 干热变性淀粉的制备 |
2.3 干热变性淀粉的应用现状 |
3 鲜切果蔬可食性涂膜保鲜的研究进展 |
3.1 鲜切果蔬的特点 |
3.2 可食性涂膜保鲜的机理 |
3.3 不同种类可食性涂膜在果蔬中的应用 |
4 立题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性 |
第二章 干热变性紫薯淀粉制备工艺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4 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原胶含量对干热变性紫薯淀粉特性的影响 |
2.2 混合物pH对干热变性紫薯淀粉特性的影响 |
2.3 干热时间对干热变性紫薯淀粉特性的影响 |
2.4 干热温度对干热变性紫薯淀粉特性的影响 |
2.5 优化试验结果 |
2.6 干热变性紫薯淀粉最佳制备工艺参数的确定 |
3 小结 |
第三章 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紫薯淀粉特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对紫薯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
2.2 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对紫薯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
2.3 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对紫薯淀粉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
2.4 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对紫薯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的影响 |
2.5 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对紫薯淀粉透明度的影响 |
2.6 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对紫薯淀粉流变特性的影响 |
2.7 黄原胶协同干热变性对紫薯淀粉的X-射线衍射的影响 |
3 小结 |
第四章 干热变性紫薯淀粉成膜特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4 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 |
第五章 干热变性紫薯淀粉涂膜在鲜切榴莲保鲜中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紫薯变性淀粉膜的抑菌作用 |
2.2 干热变性紫薯淀粉涂膜对鲜切榴莲保鲜效果的影响 |
3 小结 |
绪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山格淮山淀粉理化性质、成膜特性及其在鲜切杨桃保鲜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 |
1 淮山的研究概况 |
1.1 淮山的化学成分 |
1.1.1 多糖 |
1.1.2 尿囊素 |
1.1.3 皂苷 |
1.1.4 蛋白质和氨基酸 |
1.1.5 微量元素 |
1.1.6 其他化学成分 |
1.2 淮山的药理作用 |
1.2.1 调节免疫 |
1.2.2 降血糖、降血脂 |
1.2.3 抗氧化、抗衰老 |
1.2.4 抗肿瘤、抗突变 |
1.2.5 调节脾胃功能 |
1.2.6 其他作用 |
1.3 淮山的加工概况 |
1.3.1 鲜切淮山 |
1.3.2 速冻淮山 |
1.3.3 淮山干制品 |
1.3.4 淮山果蔬复合饮料 |
1.3.5 淮山保健酸奶 |
1.3.6 淮山焙烤食品 |
1.3.7 速溶淮山粉 |
1.3.8 其它淮山加工产品 |
2 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进展 |
2.1 淀粉颗粒特性的研究 |
2.1.1 淀粉的颗粒大小和形状 |
2.1.2 淀粉的偏光十字 |
2.1.3 淀粉晶体结构 |
2.2 淀粉的糊化和回生特性 |
2.2.1 淀粉的糊化特性 |
2.3 淀粉的流变特性 |
3 淀粉基涂膜保鲜的研究进展 |
3.1 可食性涂膜保鲜的机理 |
3.2 淀粉膜性能的研究 |
3.3 淀粉基涂膜在鲜切果蔬保鲜上的应用 |
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科学意义及创新 |
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科学意义 |
4.2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淮山淀粉的理化性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淮山淀粉的制备 |
1.3.2 淮山淀粉化学成分的测定 |
1.3.4 淮山淀粉的颗粒形态 |
1.3.5 淮山淀粉颗粒的X-射线衍射分析 |
1.3.6 淮山淀粉布拉班德粘度曲线的测定 |
1.3.7 淮山淀粉流变特性的测定 |
1.3.8 淮山淀粉热焓特性的测定 |
1.3.9 淮山淀粉溶解度、膨胀度的测定 |
1.3.10 淮山淀粉透明度的测定 |
1.3.11 淮山淀粉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
1.3.12 淮山淀粉凝沉稳定性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淮山淀粉的主要化学成分 |
2.2 淮山淀粉的颗粒形态 |
2.3 淮山淀粉的X-射线衍射 |
2.4 淮山淀粉的布拉班德粘度曲线 |
2.5 淮山淀粉糊的流变特性 |
2.5.1 淮山淀粉糊的静态流变特性 |
2.5.2 淮山淀粉糊的动态流变特性 |
2.6 淮山淀粉糊的热焓特性 |
2.7 淮山淀粉糊的溶解度、膨胀度 |
2.8 淮山淀粉糊的透明度 |
2.9 淮山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 |
2.10 淮山淀粉糊的凝沉稳定性 |
3 小结 |
第三章 淮山淀粉成膜特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淮山淀粉成膜工艺的制作 |
1.3.2 膜厚度的测定 |
1.3.3 膜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
1.3.4 膜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
1.3.5 膜溶解性的测定 |
1.3.6 膜透明度的测定 |
1.3.7 单因素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淀粉浓度对淮山淀粉膜性能的影响 |
2.2 甘油用量对淮山淀粉膜性能的影响 |
2.3 干燥温度对淮山淀粉膜性能的影响 |
2.4 羧甲基纤维素钠用量对淮山淀粉膜性能的影响 |
2.5 响应面分析方案及分析结果 |
2.5.1 淮山淀粉膜的回归模型建立 |
2.5.2 淮山淀粉膜的模型检验 |
2.5.3 淮山淀粉膜各指标的优化计算 |
2.5.4 淮山淀粉膜综合指标的优化 |
2.5.5 淮山淀粉用量与甘油用量的交互作用 |
2.5.6 淮山淀粉用量和干燥温度的交互作用 |
2.5.7 淮山淀粉用量和CMC用量的交互作用 |
2.5.8 甘油用量和干燥温度的交互作用 |
2.5.9 甘油用量和CMC用量的交互作用 |
2.5.10 干燥温度和CMC用量的交互作用 |
2.5.11 淮山淀粉膜最佳成膜工艺的确定 |
3 小结 |
第四章 淮山淀粉涂膜在鲜切杨桃保鲜上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抑菌试验 |
1.3.2 鲜切杨桃保鲜试验设计 |
1.3.3 测定指标的方法 |
1.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淮山淀粉膜的抑菌效果 |
2.1.1 Nisin浓度对淮山淀粉膜抑菌效果的影响 |
2.1.2 淮山淀粉膜液pH值对Nisin抑菌效果的影响 |
2.1.3 Natamycin浓度对淮山淀粉膜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
2.1.4 淮山淀粉膜液pH值对Natamycin抑菌效果的影响 |
2.1.5 Nisin和Natamycin互配对淮山淀粉膜抑菌效果的影响 |
2.2 淮山淀粉涂膜对鲜切杨桃保鲜效果的影响 |
2.2.1 淮山淀粉涂膜对鲜切杨桃呼吸强度的影响 |
2.2.2 淮山淀粉涂膜对鲜切杨桃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2.2.3 淮山淀粉涂膜对鲜切杨桃硬度的影响 |
2.2.4 淮山淀粉涂膜对鲜切杨桃色差的影响 |
2.2.5 淮山淀粉涂膜对鲜切杨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2.2.6 淮山淀粉涂膜对鲜切杨桃总酸的影响 |
2.2.7 淮山淀粉涂膜对鲜切杨桃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2.2.8 淮山淀粉涂膜对鲜切杨桃总糖、还原糖的影响 |
2.2.9 淮山淀粉涂膜对鲜切杨桃失重率的影响 |
2.2.10 淮山淀粉涂膜对鲜切杨桃感官评定的影响 |
3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膜液的高压处理对马铃薯淀粉膜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海藻酸钠的植物肠衣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希玲. 江南大学, 2021(01)
- [2]壳聚糖与纳米TiO2对淀粉复合膜力学强度和阻隔性能的影响及复合膜在果蔬中的涂膜保鲜应用[D]. 李雪.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3]海藻酸钠可食用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鲜切水果中的应用[D]. 郭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壳聚糖/纳米纤维素复合涂膜对柑橘贮藏品质的影响[D]. 李保祥. 西南大学, 2021(01)
- [5]淀粉纳米晶的高效制备及其复合涂膜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戴理民. 浙江大学, 2020
- [6]可气调水溶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雷芸娜.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7]超声波制备纳米SiO2-马铃薯淀粉复合膜性能优化及结构表征[J]. 张荣飞,王相友,程萌. 食品科学, 2019(18)
- [8]电喷雾纳米涂膜工艺优化及其对双孢蘑菇保鲜效果[J]. 张荣飞,王相友. 农业工程学报, 2017(23)
- [9]干热变性紫薯淀粉制备工艺及其成膜特性的研究与应用[D]. 刘匀昀.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10]山格淮山淀粉理化性质、成膜特性及其在鲜切杨桃保鲜上的应用[D]. 刘丽旋.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