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文化与企业名牌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1](2020)在《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 ——基于品牌文化的会计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一词。随后在2017年,总理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当前中国正处于品牌引领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企业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品牌引领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品牌建设现已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而知名品牌之所以深入人心则源于其所内含的文化。品牌文化是品牌在漫长时光岁月里传承发展而来的,不仅具有企业特定的品牌价值与定位,还蕴含着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素养。基于此背景,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品牌文化是否发挥了相对重要的作用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深入理解品牌文化与企业财务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就宏观层面而言,文化会通过影响个体特征影响社会需求、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微观层面,文化可以通过树立个体自我规范的意识,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引导企业积极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避免发生财务不端行为。本文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以“名牌产品”作为载体,选取2001-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名牌产品企业与非名牌产品企业在盈余管理行为上的差异,并进一步考察在不同调节因素下名牌产品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以及其经营行为表现。研究发现:(1)与非名牌产品企业相比,名牌产品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确实会更低;并且在名牌产品企业中,名牌时效越长、名牌等级越高、名牌数量越多,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也越强。(2)机理渠道的研究表明,名牌产品企业通过文化传导机制和声誉路径影响盈余管理水平,名牌产品企业拥有更高的文化渗透度以及更高的声誉,对高管的约束效力更强,因而会降低盈余管理水平。(3)正式制度下不同调节因素对名牌产品企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名牌产品企业如果是非国有企业,则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均更低;并且名牌产品企业的内部控制越强、分析师关注度越高,则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也更低。综上,本文立足于品牌文化视角,着重研究了名牌产品对经济行为的客观影响、传导机理以及调节因素,为有关“文化与财务”的研究范式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将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从内外部监督治理拓展到了微观文化层面,为构建盈余管理的综合决定因素模型提供了证据支持。
孙登超[2](2010)在《青岛市名牌战略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期,青岛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最早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二十多年以来,历届青岛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实施名牌战略对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培育、打造、发展青岛名牌的措施与机制,不断深入挖掘名牌战略的内涵与效应,使青岛的名牌战略逐渐成熟并向纵深拓展,走出了一条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具有“青岛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实现了从“青岛名牌”到“品牌青岛”的历史性跨越。同时,由名牌战略培育出的品牌文化已经成为青岛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是青岛最亮丽的城市名片,名牌战略成为推动青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青岛实施名牌战略的实践,是地方政府名牌战略管理的一次成功案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名牌、名牌战略以及名牌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评议,结合对青岛市名牌战略的实践进行回顾与综述,探索地方政府名牌战略管理理论在运行实践中的运用效果,总结地方政府名牌战略管理的特点。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考察青岛市名牌战略取得成功的各种相关因素,努力构建出青岛市名牌战略管理模式的结构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个管理模式的构建既参照了相关理论的阐述及启发,更是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这是本文研究视角和方法上的创新之处。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国内外关于名牌与名牌战略的理论,在青岛市名牌战略实践中都有印证与升华。青岛市名牌战略管理模式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政府的引导作用。二是企业和企业家的主体作用。三是市场的调整作用。四是协会的服务作用。五是社会各界的参与。青岛市名牌战略管理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其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科学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和创新有序的市场保障体系。青岛市名牌战略管理模式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各要素的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变化完善。青岛市名牌战略管理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它的实践性,它为名牌战略管理理论的完善和其它城市名牌战略的推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吕承超[3](2010)在《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不断加快,区域间竞争程度不断激烈,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各异,世界各个国家或区域都在寻求一条快速、有效的经济发展之路,特别是我国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各地区资源特色分布存在着相当的不同,各行业发展状态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如何通过一条有效的途径来发展本区域的经济已经成为各地区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此,提出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课题,通过对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的概念论述,论证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名牌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概念的不同论述,提出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总结名牌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结合国内外有关区域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通过不同的区域实施名牌战略的经验分析来研究名牌战略,找到国内外区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以青岛市为典型案例,深刻剖析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为青岛市今后实施名牌战略提供借鉴,也为其他区域实施名牌战略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构建体系,为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并为今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尹元元[4](2010)在《品牌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经济的发展与崛起离不开承载着资本、技术和劳动力要素的现代企业,而代表着高要素高品质高文化含量的品牌企业显然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说21世纪是品牌竞争的时代,特别是在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单个品牌企业、单个名牌产业之间的竞争,而且也是名牌产业群之间的竞争。从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理论研究现状来看,对品牌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够。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品牌企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对象,以企业品牌为切入点,以品牌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主线,从理论上探讨了品牌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从实证上分析了品牌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及对其的贡献度,并进一步用案例分析其有效性,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品牌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是通过两种路径实现的,即单个品牌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单个品牌企业通过增加资本要素、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实现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区域品牌是通过区域内产业集群结构的优化、区域内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区域内城市化及城市群的加快发展等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2)品牌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相关性,而且借助于灰色层次分析法从品牌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经济贡献价值和产业关联带动效用两个方面可以构建出品牌企业的贡献度模型,测算出单个品牌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小,在此基础上,根据品牌的不同类型,对处于同一类型品牌的地区贡献度进行算术平均,可以得到各类型品牌的总体贡献度。(3)以长沙市为个案运用贡献度模型分析了长沙市名牌企业与长沙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发现:长沙市名牌企业对长沙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长沙市区域品牌对长沙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逐步越来越大。所以,我们要以打造名牌企业和加快发展区域品牌为目标,结合当前名牌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中介三方的力量进一步推进名牌战略。首先,要协调好“名牌战略”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市场开拓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企业以品牌战略为核心,围绕品牌意识、企业创新、营销策略加快品牌建设;再次要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职能作用,通过产业、财政、税收、金融、法律、制度等政策持续推进名牌战略;最后,要以社会中介组织为桥梁,加大品牌的宣传和推广。
吕金枪,刘久华,苏鑫,门迎春,黄萍,王泽普,关树强,牛秀菊[5](2009)在《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品牌与名牌战略的相关知识通过行业内外品牌的比较,深深感到煤炭装备制造业在经营观念上缺乏品牌意识,品牌意识极为淡薄。为了尽快在煤炭装备制造业树立与增强品牌意识,积极有效地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名牌,首先要对品牌的基本概念与品牌培育和经营有关的知识有深刻了解。
陈会娥[6](2009)在《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的广度和力度日益增大的形势下,名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举足轻重。国内外无数企业的实践证明,实施名牌战略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名牌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本论文以我国企业面临品牌竞争局面实施名牌战略的必要性及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为背景进行探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品牌研究的现状及名牌战略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对西安市名牌战略及其实施进行深入分析,并指出在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对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证,最后结合名牌战略的相关理论,从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的基本策略。21世纪,质量和名牌已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更多的名牌涌现。企业在争创名牌的过程中,必须针对名牌战略实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实施名牌战略。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抚育与呵护名牌,促进名牌的快速发展。
余立峰[7](2009)在《龙牌公司名牌战略的研究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中国电动工具生产突破2.5亿台,承担了全世界80%电动工具生产与供应,然而中国只能算是电动工具生产和外贸大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动工具强国。中国电动工具行业发展的数年仅仅只是在生产能力上有所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与品牌意识的缺乏,导致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普遍缺乏话语权。以出口为导向,采用“低价格、低利润”策略的中国电动工具生产企业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许多企业濒临倒闭边缘。众所周知,产业链中利润最为丰厚的部分源自研发与营销。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链升级速度的时代潮流与政策导向下,中国生产制造型企业必须树立研发与品牌意识,形成企业核心竞争,才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市场上求的生存。本文从上海龙牌电动工具有限公司的发展历史、品牌战略、企业文化、生产经营状况等出发,运用品牌管理相关理论,对公司名牌战略的提出、形成和实施过程进行了深入与客观地分析,找出了龙牌公司名牌战略在规划、实施,评估等环节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公司顺利的实施品牌战略打下基础的同时,也为国内其他中小型生产制造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供了参考借鉴经验。
宋丹,崔文峰[8](2008)在《塑造质量文化 实施名牌战略》文中认为阐述了企业质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质量文化与实施名牌战略的相互关系、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及策略,以帮助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提升质量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志勇[9](2007)在《地方政府推进名牌战略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名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乃至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名牌已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其所含有的企业文化也受到社会承认。因此,在名牌更容易胜出的竞争中,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就必须实施名牌战略,以更好地创出更多的自己的名牌。我国各地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名牌战略的实施,只依靠中央政府和企业本身是不够的,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于是,名牌战略的地方推进成为整个名牌战略实施的突破口,构成名牌战略在实际操作上的重要层次。本文在对名牌和名牌战略理论进行深入对比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参考国外研究理论和实践,对广东省和江苏省级政府及其典型县级政府(顺德区、江阴市等)实施名牌战略进行了实践分析,对策中体现的正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即政府的掌舵服务角色、衡平效率与公平的政策、以公共利益为中心的管理体制等,为一般地方政府实施名牌战略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和经验。笔者较长时期从事基层质监部门质量工作,针对名牌产品的评价和认定,根据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和质量管理及层次分析法理论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科学解决名牌产品评价和认定问题。名牌战略,是一项经济调整与发展的主导型策略,是关于经济和文化的一个庞大系统工程的战略设计和实施原则。实施名牌战略,从长远看,应与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地方主导产业竞争力、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结合起来,与加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之间显然是互利双赢的关系,地方政府在推进名牌战略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身职能的转变。因此,“名牌战略”的推进,对政府而言,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地方乃至全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到,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有更多且更具竞争力的名牌企业,更加繁荣的地方经济,也将具有更加强劲的综合国力。
赵晓莉[10](2006)在《宿迁市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对策与途径》文中研究表明名牌是企业和产品的象征和代表,品牌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名牌战略的构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企业名牌战略就是以名牌的创立与维护为核心,以赢得企业竞争力和高额利润为目标,在企业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经营全过程中,围绕创立名牌产品,发挥名牌效应而做出的规划,谋划及策略。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技术创新,注重名牌维护。但当前,我国企业名牌战略的实施情况整体上还比较落后,存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品牌宣传等误区,难以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本文以宿迁这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名牌战略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市内江苏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和江苏省服务质量奖获奖单位,从创建名牌的核心战略、辅助战略、维护战略、创牌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地介绍和分析,具体阐述了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意义,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如何立足现有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有力支持下,发挥各方合力,打好名牌这张牌,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另外,本文还延伸阐述了政府及其部门应如何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对创牌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地方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质量文化与企业名牌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量文化与企业名牌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 ——基于品牌文化的会计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相关案例背景 |
1.1.2 名牌产品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品牌文化的理论意义 |
1.2.2 品牌文化的现实意义 |
1.3 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 研究的预期创新点 |
第2章 制度背景与文献综述 |
2.1 中国名牌产品的发展历程及制度背景 |
2.2 名牌产品相关概念 |
2.2.1 名牌产品的含义 |
2.2.2 国内外名牌产品的研究现状 |
2.2.3 评述 |
2.3 名牌产品的文化特征 |
2.4 盈余管理的理论发展 |
2.4.1 盈余管理的种类 |
2.4.2 影响盈余管理的动因 |
2.4.3 评述 |
2.5 文化与盈余管理 |
2.5.1 文化对盈余管理的直接影响 |
2.5.2 文化对盈余管理的间接影响 |
2.5.3 评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声誉的有效契约理论 |
3.1.4 烙印理论 |
3.1.5 高层梯队理论 |
3.2 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假设 |
3.2.1 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基本分析 |
3.2.2 名牌产品的细分特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4.1.1 样本选择 |
4.1.2 数据来源 |
4.2 主要变量测度和模型构建 |
4.2.1 主要变量测度 |
4.2.2 模型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结果分析 |
5.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名牌产品企业与盈余管理的分组检验 |
5.3 变量相关性分析 |
5.4 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的回归分析 |
5.4.1 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的基本分析 |
5.4.2 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的细分特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拓展性分析 |
6.1 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路径检验 |
6.1.1 文化路径 |
6.1.2 声誉路径 |
6.2 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调节因素分析 |
6.2.1 产权性质 |
6.2.2 内部控制 |
6.2.3 分析师关注度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稳健性检验 |
7.1 控制自选择问题 |
7.2 控制内生性问题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8.1 研究结论总结 |
8.2 研究启示 |
8.2.1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环境 |
8.2.2 树立品牌意识,制定战略规划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青岛市名牌战略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2 名牌与名牌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述评 |
2.1 名牌与名牌战略理论 |
2.1.1 名牌含义及其特征 |
2.1.2 名牌战略界定 |
2.2 地方政府名牌战略管理理论 |
2.3 青岛市名牌及名牌战略研究 |
3 青岛市名牌战略管理的探索历程与实效 |
3.1 青岛市名牌战略提出与实施历程 |
3.1.1 青岛提出与实施名牌战略的文化渊源与历史机遇 |
3.1.2 重点培育工业名牌产品(1984-1989) |
3.1.3 着力做大做强名牌企业(1994-1998) |
3.1.4 大力发展品牌经济(1999-2002) |
3.1.5 打造品牌城市(2003-2009) |
3.2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的实效(城市竞争力提升) |
3.2.1 加快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了青岛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3.2.2 提高了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了青岛的城市核心竞争力 |
3.2.3 扩大了城市知名度,加快了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步伐 |
3.2.4 增强了城市文化底蕴和特色,促进了青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4 青岛市名牌战略管理模式的特点 |
4.1 政府的引导作用 |
4.2 企业与企业家的主体作用 |
4.3 市场调整作用 |
4.4 协会服务作用 |
4.5 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
5 青岛市打造名牌城市实施名牌战略管理的保障体系 |
5.1 组织保障体系 |
5.2 政策保障体系 |
5.3 市场保障体系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关于名牌战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3 关于名牌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结构图 |
1.6 预期达到研究结果 |
2 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理论研究 |
2.1 名牌战略的涵义、特征、意义 |
2.1.1 名牌战略的涵义 |
2.1.2 名牌战略的特征 |
2.1.3 名牌战略的意义 |
2.2 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 |
2.2.1 名牌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分析 |
2.2.2 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关系分析 |
2.2.3 名牌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 |
3 国内外典型区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研究 |
3.1 国外典型国家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
3.1.1 美国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
3.1.2 法国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
3.1.3 日本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
3.2 国内典型城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分析 |
3.2.1 厦门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分析 |
3.2.2 大连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分析 |
3.2.3 温州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分析 |
4 实证分析——以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为例 |
4.1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原因分析 |
4.1.1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的历程 |
4.1.2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的原因 |
4.2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及现状分析 |
4.2.1 青岛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
4.2.2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的现状分析 |
4.3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
4.3.1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
4.3.2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 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4.4.1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名牌的建设 |
4.4.2 完善法规,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
4.4.3 努力营造有利于名牌成长发展的环境 |
4.4.4 形成一批区域名牌,促进各区域全面协调发展 |
4.4.5 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名牌的集聚效应 |
5 有效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体系构建研究 |
5.1 微观领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5.1.1 培育名牌产品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1.2 培育名牌企业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2 中观领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5.2.1 培育名牌工业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2.2 培育名牌农业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2.3 培育名牌服务的管理措施和对策建议 |
5.3 宏观领域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5.3.1 政府实施名牌战略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
5.3.2 培育名牌城市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4)品牌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文品牌企业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及述评 |
2.1 "品牌"现象的发展历程回顾 |
2.1.1 国外"品牌"现象的发展历程 |
2.1.2 我国"品牌"现象的发展历程 |
2.2 品牌企业形成的经济学解释 |
2.2.1 市场竞争是品牌企业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
2.2.2 消费者效用的最大化是品牌企业形成的立足点 |
2.2.3 交易费用是品牌企业形成的经济根源 |
2.2.4 制度是品牌企业形成的保障 |
2.3 企业的品牌价值经济学分析 |
2.3.1 信息经济学视角的企业的品牌价值论 |
2.3.2. 政治经济学视角的企业的品牌价值论 |
2.3.3 消费经济学视角的企业的品牌价值论 |
2.3.4 投入产出经济学视角的企业的品牌价值论 |
2.4 品牌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 |
2.4.1 西方品牌企业理论现状 |
2.4.2 品牌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 |
2.4.3 名牌战略与经济发展研究 |
2.4.4 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品牌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
3.1 单个品牌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
3.1.1 品牌企业促进了区域内资本要素的增加及优化配置 |
3.1.2 品牌企业带动了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 |
3.1.3 品牌企业促进了区域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3.2 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 |
3.2.1 区域品牌及特征 |
3.2.2 区域品牌促进了区域内产业集群结构优化 |
3.2.3 区域品牌提升了区域内产业集群竞争力 |
3.2.4 区域品牌加快了区域城市化及城市群的发展 |
3.3 品牌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品牌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
4.1 品牌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4.1.1 品牌企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
4.1.2 品牌企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联分析 |
4.2 品牌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测算方法 |
4.2.1 测定的数学方法选用及简介 |
4.2.2 品牌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确立 |
4.2.3 基于灰色层次的贡献分析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品牌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案例分析——以湖南长沙为例 |
5.1 品牌企业在长沙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 |
5.1.1 品牌企业促进了长沙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
5.1.2 品牌企业加快了长沙市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
5.1.3 品牌企业推进了长沙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
5.1.4 品牌企业带动了长沙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
5.2 品牌企业对长沙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
5.2.1 典型名牌企业对长沙市经济发展的贡献 |
5.2.2 各品牌企业对长沙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
5.3 案例分析的结论 |
5.3.1 名牌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5.3.2 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加强品牌企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各级政府持续推进名牌战略 |
6.1.1 名牌战略概述 |
6.1.2 名牌战略对品牌企业发展的作用 |
6.1.3 我国名牌战略的实施 |
6.1.4 进一步加快实施名牌战略的对策建议 |
6.2 要以社会中介组织为桥梁,加大品牌的宣传和推广 |
6.3 企业要以品牌战略为核心,加快品牌建设 |
6.3.1 提高认识,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 |
6.3.2 以企业创新为核心,塑造品牌企业核心竞争力 |
6.3.3 以营销为纽带,大力宣传和推广品牌企业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6)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2 名牌战略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名牌战略相关概念 |
2.2 名牌战略相关理论 |
3 西安市名牌战略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西安市名牌战略概况 |
3.2 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过程 |
3.3 西安市名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
4 西安市名牌战略影响因素分析 |
4.1 西安市名牌战略的影响因素 |
4.2 西安市名牌战略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
4.3 西安市名牌战略解释结构模型结论分析 |
5 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的基本策略 |
5.1 创建企业名牌产品 |
5.2 政府实施名牌工程 |
5.3 市场环境的监管与建设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龙牌公司名牌战略的研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和原因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龙牌公司名牌战略实践的研究 |
1.3.1 龙牌公司的发展历史 |
1.3.2 龙牌品牌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名牌战略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名牌战略的核心内容 |
2.1.1 品牌 |
2.1.2 名牌 |
2.1.3 名牌战略及其核心 |
2.2 名牌战略与企业文化 |
2.2.1 企业文化 |
2.2.2 名牌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
2.3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品牌竞争 |
2.3.1 从比较中分析现代市场竞争的趋势 |
2.3.2 从趋势发展分析看名牌竞争的实质 |
3. 龙牌公司名牌战略规划情况和问题分析 |
3.1 龙牌公司名牌战略的提出、规划和实施 |
3.1.1 选择正确的目标市场 |
3.1.2 开发设计用户需求的产品 |
3.1.3 产品质量保持国内领先,确立中低档价格定位 |
3.1.4 强化“龙牌创名牌,用户满意至上”的质量管理 |
3.1.5 提升“服务只有起点,满意没有终点”服务理念 |
3.2 龙牌公司名牌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外部环境日趋恶劣 |
3.2.2 名牌效应与名牌战略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
4 龙牌公司名牌战略实施的对策 |
4.1 营造优良的外部环境 |
4.2 创造和谐的内部环境 |
4.2.1 优化企业文化 |
4.2.2 打造品牌文化 |
4.3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夯实名牌战略实施的基础 |
4.3.1 突出重点,抓好质量管理、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 |
4.3.2 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
4.4 提高产品质量,逐步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确保名牌本质 |
4.4.1 确定质量标准,努力提高质量水平 |
4.4.2 贯彻实施 ISO9000 族标准,逐步推进全面质量管理 |
4.5 不断创新,增强名牌战略的活力 |
4.5.1 科技开发创新 |
4.5.2 整合营销创新 |
4.5.3 品牌服务创新 |
4.5.4 管理理念创新 |
4.5.5 人才管理创新 |
4.6 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
5 总结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9)地方政府推进名牌战略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名牌发展战略研究状况 |
1.4 研究框架 |
1.5 研究重点 |
2 名牌及名牌战略的研究述评 |
2.1 关于名牌内涵的论争 |
2.1.1 名牌内涵及其特征 |
2.1.2 名牌产品的认定与评价 |
2.1.3 名牌与商标、品牌的区别 |
2.2 名牌战略与名牌战略实施的解释 |
2.3 地方名牌战略与企业名牌战略的比较分析 |
2.4 地方政府推进名牌战略行为理论述评 |
3 地方政府推进名牌战略的实践与案例分析 |
3.1 广东省政府推进名牌战略的实践 |
3.2 江苏省政府推进名牌战略的实践分析 |
3.3 江阴市政府名牌战略实践——阳光集团案例分析 |
4 地方政府推进名牌战略的对策研究 |
4.1 树立名牌意识 |
4.2 建立名牌经营机制 |
4.3 加强名牌战略的宏观规划 |
4.4 制定实施名牌战略的优惠政策 |
4.4.1 制定产业政策 |
4.4.2 倾斜政府采购政策 |
4.4.3 利用外资扶持政策 |
4.4.4 实施稀缺资源倾斜的政策 |
4.4.5 制定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 |
4.5 健全名牌战略实施的社会保障体系 |
4.6 创造保护名牌的法制环境 |
5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宿迁市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对策与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世界各国名牌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 |
1.2 中国企业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3 国内名牌战略研究的现状和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名牌、名牌效应 |
2.1 名牌、名牌产品、名牌企业 |
2.1.1 名牌 |
2.1.2 名牌产品 |
2.1.3 名牌企业 |
2.2 名牌效应 |
2.2.1 聚合效应 |
2.2.2 光环效应 |
2.2.3 磁场效应 |
2.2.4 “核裂变”效应 |
2.2.5 内敛效应 |
2.2.6 宣传效应 |
2.2.7 带动效应 |
2.2.8 稳定效应 |
3 名牌战略 |
3.1 名牌战略的含义 |
3.2 企业名牌战略的要素 |
3.3 实施名牌战略的基本原则 |
4 宿迁市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实践及启示 |
4.1 宿迁市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现状 |
4.2 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对发展宿迁经济的重大意义 |
4.2.1 实施名牌战略是树立企业形象的手段 |
4.2.2 实施名牌战略是促进产品销售的手段 |
4.2.3 实施名牌战略是提高企业凝聚力的手段 |
4.2.4 实施名牌战略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手段 |
4.2.5 实施名牌战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手段 |
4.3 宿迁市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实践 |
4.3.1 宿迁市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步骤 |
4.3.1.1 核心战略的实施 |
4.3.1.1.1 选择目标市场 |
4.3.1.1.2 战略规划 |
4.3.1.1.3 产品设计开发 |
4.3.1.1.4 价格策略 |
4.3.1.1.5 分销策略 |
4.3.1.1.6 促销策略 |
4.3.1.1.7 以人为本 |
4.3.1.1.8 优质完善的服务 |
4.3.1.2 辅助战略的实施 |
4.3.1.2.1 标志和包装设计 |
4.3.1.2.2 广告宣传 |
4.3.1.3 维护战略的实施 |
4.3.2 宿迁市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效果 |
4.4 宿迁市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启示 |
4.4.1 准确的市场定位是孕育名牌的前提 |
4.4.2 知识型的企业模式是名牌培育的关键 |
4.4.3 卓有成效的质量管理是高质量名牌的保障 |
4.5 宿迁市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5.1 存在问题 |
4.5.2 原因分析 |
4.6 “十一五”期间宿迁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和发展方向 |
4.7 宿迁市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途径及对策 |
4.7.1 企业的途径和对策 |
4.7.1.1 增强创新意识 |
4.7.1.2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
4.7.1.3 加强质量管理 |
4.7.1.4 建立诚信体系 |
4.7.1.5 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
4.7.1.6 用企业文化塑造名牌形象 |
4.7.2 政府的途径和对策 |
4.7.2.1 加强宏观规划,制定名牌发展战略 |
4.7.2.2 加大扶持力度,使具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尽快脱颖而出 |
4.7.2.3 建立实施名牌发展战略责任考评和奖罚制度 |
4.7.2.4 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提升本地名牌产品的市场形象 |
4.7.3 社会的途径和对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表 |
四、质量文化与企业名牌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名牌产品与盈余管理 ——基于品牌文化的会计考察[D]. 王晶. 苏州大学, 2020(03)
- [2]青岛市名牌战略管理模式研究[D]. 孙登超.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5)
- [3]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D]. 吕承超. 青岛科技大学, 2010(05)
- [4]品牌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尹元元. 中南大学, 2010(11)
- [5]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A]. 吕金枪,刘久华,苏鑫,门迎春,黄萍,王泽普,关树强,牛秀菊.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下册), 2009
- [6]西安市名牌战略实施策略研究[D]. 陈会娥. 西安科技大学, 2009(07)
- [7]龙牌公司名牌战略的研究与思考[D]. 余立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 [8]塑造质量文化 实施名牌战略[J]. 宋丹,崔文峰. 当代石油石化, 2008(09)
- [9]地方政府推进名牌战略行为研究[D]. 王志勇. 南京理工大学, 2007(11)
- [10]宿迁市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对策与途径[D]. 赵晓莉.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