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外债拖欠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石婧[1](2020)在《地方政府外债项目管理研究 ——以Y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政府外债属于国家主权贷款,主要包括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两大类。相较于其他融资形式,政府外债具有双边经济援助性质,是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优惠贷款,具有利息低、周期长的特点。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Y市,从1996年开始引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历经20余年,使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资金为Y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初期的世行扶贫项目扩展到亚洲开发银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容性项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项目,资金量占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比重虽整体降低,但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由此产生的衍生效应,使其成为政府融资模式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当前,Y市正处于深化改革关键时期,作为政府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和桥梁,如何更加有力地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资金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为Y市带来经济发展动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精准扶贫等领域提质增效十分现实且重要。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举证Y市政府外债项目管理的实例,阐述其管理基本情况和现状,对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Y市政府外债项目自引入以来一直走在全省前列,项目绩效评价等级高,世行、亚行专家对项目领域、项目操作性和示范性的认可度高,项目效益显着。但是其中出现的管理问题不可忽视,因市场变化导致的项目单位还贷能力下降,因前期准备不足造成项目申报成功率低,基层政府、项目单位申报积极性受挫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外债项目的发展。究其原因还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管理职能的缺位,人员缺乏专业培训,项目申报、管理随意性强,对基层单位缺乏有效指导,对项目各个环节把控不严等等。如何引导和推动政府外债项目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分批次的开展,对Y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Y市政府正在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等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利用好政府外债项目平台,充分发挥其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作用,政府应当转变管理思路,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实现资金高效利用,并结合基层县市区发展实际,着力推动项目落地成功率,并通过完善管理手段,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强化项目时间表和流程图,配合使用相应的政策工具,加强全过程管理,利用贷款资金招才引智,吸纳先进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撬动社会资本和商业贷款投入,为Y市经济转型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活力。本文以Y市外债项目管理的实践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利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通过访问调查、数据分析、内容分析,对地方政府外债项目管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地方政府外债项目管理现状,指出制约项目发展的瓶颈和困难,探索背后存在的深层次管理问题及原因,提出优化建议,为地方政府外债项目发展扫除障碍,破解难题,推动地方政府外债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
常腾原[2](2020)在《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度量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承包商自1978年进入国际承包市场,经历了4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国际市场上的政治风险也给中国承包商造成了重大的损失。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中国建造2035”战略推进,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将面临新一轮的增长和发展。如何进行有效的政治风险管理,已成为中国承包商最重要的议题。现有的政治风险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外商直接投资、跨国企业管理、国际联营体等传统的国际商务领域,针对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研究较少。在实践中,中国承包商的政治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少有效的政治风险的度量方法和应对体系。本文旨在识别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事件、行动者和传导要素,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深入揭示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在综合考虑国际工程项目的特点和“中国因素”,以及实用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运用木桶理论和脆弱性理论建立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集成度量模型;在识别政治风险的管理对策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前期决策模型,并开发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项目东道国政府和东道国社会在整个风险社会网络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而内部脆弱性因素(与国际承包商和项目相关的变量)在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脆弱性因素既是企业遭受微观政治风险的主要起因,也决定着其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下的政治风险后果。在内外因素和木桶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国际机构发布的宏观数据和来自项目和承包商的微观数据,可以定量地度量国际工程的外部威胁性水平、内部脆弱性水平和政治风险的水平;木桶理论强调系统发生风险的下限,即项目的政治风险水平是由表现最差的外部威胁性指标和内部脆弱性指标所决定的。评价结果更利于风险预警,反应出系统面临的外部威胁和自身的薄弱环节。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和选择相应的对策可以帮助国际承包商降低政治风险水平,更好地应对政治风险。本文综合采用风险管理理论、风险传导理论、脆弱性理论和木桶理论来分析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并建立针对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度量方法,是对现有国际工程管理和政治风险理论知识的扩充;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方法建立了国际承包商和研究人员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研究结论的实践价值,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辅助中国承包商在海外运营时对政治风险的度量和管理。
蒲大可[3](2020)在《非洲外债问题研究 ——历史演进、深层逻辑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债务是长期伴随非洲发展的老问题。本论文系统分析了非洲债务问题的形成与发展,探究了债务成因及其背后的深层根源,总结了非洲外债规模与风险持续扩大对非洲及中非融资合作的影响,并提出努力方向与改进建议。首先,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研究了非洲债务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并根据非洲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国内经济发展和债务情况,将非洲国家债务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50、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该时期非洲经济较快发展,债务问题初显但并不突出。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滞胀,而非洲国家进口替代、结构调整等发展策略的接连失败,造成经济持续下滑,债务也迅速累积并在80-90年代爆发危机,促使国际债权人在90年代末推出各种债务减免措施。第三个时期是2000年至2008年,非洲经济因大宗商品繁荣而得到快速增长,同时得益于多双边减债协议的落实,外债规模由2255亿美元降至1864亿美元。第四个时期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2014年大宗商品价格暴跌,非洲经济遭受重创,在全球货币宽松背景下,非洲国家举债加大发展性开支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外债规模再度迅速扩大,到2017年已达5350亿美元,部分债务指标也出现恶化,债务危机再现端倪,本论文称之为“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非洲国家债务规模与风险的持续扩大是否会引致系统性债务危机。本论文采用指标分析、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DSF)以及横向和纵向对比等方法,对“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做了分析;同时,也选取肯尼亚、吉布提、刚果(金)、刚果(布)和赞比亚等五个国家做个案研究。结果表明,多数非洲国家的债务指标尚处于门槛值以内,短期内非洲整体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从趋势上看,非洲整体债务负担在加重,面临外部冲击时违约风险在增大,高风险国家增多,少数国家的债务已不可持续。与20世纪80-90年代非洲债务危机相比,“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表现出一些新特点,例如,优惠性质贷款占比大幅下降;更多非洲国家发行利率高达5%至16%的国际主权债券;来自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的贷款在部分非洲国家外债中占比快速提高等。这些因素都使得非洲国家面对更高的利率和汇率风险以及短期偿债风险。非洲债务问题有着深刻的现实和历史根源。从直接原因看,债务出现问题,一方面是政府收支出了问题,收入相对支出少了,造成债务规模扩大;另一方面是债务管理出了问题,债务结构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偿债风险变大。从历史根源看,债务问题周期性出现,既是非洲经济脆弱性、依附性以及严重依赖外部资金的表现,也是在国际环境不断变化背景下,为满足自身发展迫切需要所做出的现实选择,其背后则反映出非洲国家长期忽视内部积累而对外依赖的思想惯性。在“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中,多党民主化使得政府更“短视”,倾向于更多借债以满足竞选承诺,从而强化了对外依赖的惯性,而市场化融资的迅猛增长,使得非洲脆弱的单一经济结构在面对冲击时,外部缓冲手段更为缺乏。20世纪80-90年代,很多非洲国家因外债上升至不可持续的水平而陷入贫穷。“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也对非洲国家带来了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偿债负担超过门槛值后,将挤占财政资源,降低国内投资率,抑制经济增长;外债来源多元化增大了管控债务风险的难度等。本论文认为,为实现“债务-发展”的良性循环,非洲国家还需要在诸多方面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如从思想上改变对外依赖的心理和惯性,有效动员国内金融资源,加大财源和生产性开支,加强自身债务管理能力,统筹安排外资项目建设的优先次序,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提升经济自主发展能力。“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中,中国因素是受到各方关注与争论的焦点。本论文的分析表明,自2012年起中国对非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到2017年贷款存量已占非洲外债总额约20%。中国对非融资提供了资金支持,显着带动了中国企业参与非洲交通、电力、能源、信息通讯、农业、制造业及工业园区建设,在推动破解非洲发展瓶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中非融资合作中也存在着不可持续、不均衡、不对称等问题,在非洲债务规模与风险持续扩大的背景下,不仅对非贷款风险上升,还对中国对非贸易、工程承包和投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中非合作也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在对外投融资管理方面的一些薄弱环节也亟待改进。基于此,本论文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对非贷款风险防控,探索推动存量项目债转股、扩大人民币在非洲的使用、加强国际三方合作,同时积极促进中非投融资合作模式创新,助力非洲工业化发展,提高非洲自身“造血”能力,从源头化解债务问题。
徐纯[4](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认为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梁尚锦[5](2016)在《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主权外债是我国外债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弥补我国财政资金不足,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满足公共领域投资的需要。但是,我们同时应看到,对外举借主权外债具有两面性,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也可能会带来债务危机,导致国家经济和社会不稳定,主权外债风险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如何进一步提高政府主权外债管理水平、规避主权外债债务风险是甘肃省各级财政部门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特别是对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一、二类项目而言,其债务由各级财政承担或者担保,债务风险将直接导致债务成本增加,影响财政部门的可用财力和财政杠杆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作用的发挥。因此,甘肃省应该进一步提高主权外债利用效率,科学管理甘肃省主权外债,防范和化解主权外债风险。本文通过阐述不同类型主权外债的特点和投向,介绍我国和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的现状,总结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取得的成效和规避债务风险的成功做法,分析和研究甘肃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及资金需求、甘肃省债务负担及偿还情况,指出甘肃省在主权外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对甘肃省继续利用主权外债和加强债务风险管理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栾彦[6](2012)在《全球视角下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主权债务危机作为金融危机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频繁发生,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更是对危机国和全球经济、金融、社会和政治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很容易对其他国家和地区造成负面影响,迫使各国反思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财富分配方式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并加以改革,最终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世界的经济格局。目前,关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研究还更多的停留在针对某一国家、危机某一方面的研究,且多为对21世纪前所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的研究,难以反映21世纪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新规律。本文在对20世纪80年代后所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进行纵向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21世纪初主权债务危机的新特征;横向地对冰岛、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加以比较研究,并分门别类地对各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形成机理、传导机制、影响、救助等方面展开系统分析,归纳出本轮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新特征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进一步完善主权债务危机的预警、防范与救助的对策措施。本文认为,主权债务转化为主权债务危机的主要约束条件是,危机国的经济结构失衡、债务使用领域不当、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债务国只有将债务投资用于提高本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上才有利于规避主权债务危机。在21世纪初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主权债务危机存在着传导和蔓延更为迅速,更加长期化和日常化,具有向发达国家转移的趋势,危机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者的负面预期的自致效应加大,危机国多为高福利和老龄化国家,且极易诱发其他次生危机等新特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直接诱因是主权信用评级遭调降或发生了主权债务违约。内部原因包括危机国原有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债务结构不合理、政府无法缩减财政预算、欧元区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匹配、长期施行顺周期的经济政策、过高的社会福利水平和金融监管存在漏洞。外部原因则主要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投机家的推波助澜和欧元区的不对称性。而深层原因主要有资本主义国家推崇极端个人主义的文化导致了金融家的过度贪婪,美国投资银行和信用评级机构的推波助澜,欧元区成员国选择扩张的财政政策时所蕴含着的道德风险等原因。当各类成因相互交织和作用就形成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与传导机制。其形成机理包括货币危机、黑天鹅事件的冲击、金融过度发展与房地产金融化、道德风险、政党竞争以及欧元区不符合最适度货币区标准所形成的主权债务危机。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的六大渠道来实现的,如债权人渠道、银行渠道、实体经济渠道、贸易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心理预期渠道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危机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银行业、资产价格、金融产品价格、通货膨胀率、实体经济及国家政权和声誉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同时危机又在提振出口、挤出资产价格泡沫、反思本国过高的福利政策、重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等方面为危机国提供了宝贵的机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欧元区的影响则在于,其迅速的蔓延到了欧元区的“夹心国家”和核心国家削弱了欧元区的经济实力,降低了欧元的金融地位,暴露了欧元区的深层次问题,使投资者对其前景看淡。对英美等国来说,危机加强了其在欧洲的债务损失和风险暴露,使投资从欧洲撤离,并提振了美元和美国的金融霸权。对我国而言,危机则是冲击了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诱使国际游资迅速涌入和撤离,提高了金融风险,致使外汇储备账面缩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面临两难选择,对我国的海外贷款造成负面影响,迫使我国面临输入型通货膨胀等难题。危机对全球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使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进一步升级,加剧了危机国的社会矛盾和世界各国间的贸易摩擦。防范主权债务危机的措施则主要有,维持本国主权债务的可持续性与合理性,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匹配性和可持续性,提高经济实力并增强偿债能力,加强金融监管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及提高区域货币联盟的持续发展等。本文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的救助政策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短期内危机国获得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援助,以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二是危机国政府在中期实施财政整顿政策,以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三是危机国政府在长期开展经济结构调整,以提高偿债能力。其中,长期内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的是救助成败的关键。并对危机国在三个阶段的救助政策和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推测出各国走出本轮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先后次序。在对危机国的救助方面,欧元区和欧盟都采取了加强成员国财政协调和注入流动性的措施。但欧元区更侧重于创建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基金、发行欧元债券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欧盟则倾向于加强财政金融监管、降低信用评级机构的负面影响。本文提出,应使危机国的财政整顿与经济复苏相协调,长期经济结构调整与外部救助相匹配,拓展欧洲金融稳定机制的融资渠道,设立欧洲货币基金,构建欧元区的退出机制并最终建立欧洲经济政府,以改善当前的救助效果。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和我国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其对全球的启示在于,要打破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垄断现状、各国都应保持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福利水平、构建主权债务危机的防范、预警和救助机制、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避免流动性过剩并改革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则在于,应努力提高债务管理水平、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外汇储备管理水平及金融监管水平。本文还在提炼出主权债务危机的内在规律基础上,构建出了主权债务安全预警指标体系(SDEWI)。通过该预警系统可以有效预测我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概率,并提炼出影响我国主权债务安全的具体指标。这将有的放矢的提高我国对主权债务的管理水平。最后,本文指出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未来可能的五个发展路径,并对世界经济和金融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加以展望。主要包括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将引发世界经济和金融格局的重大变革,或将诱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并使之向新兴国家蔓延,全球的贸易摩擦或将升级,投资者可能分化为保守和激进两个极端类型等。
朴鲁哲[7](2011)在《金融稳定中的韩国金融监管体系:变迁、争议与改革》文中提出韩国的金融领域,随着韩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通过援助和借贷为经济发展打开局面,以刺激出口打下经济增长的基础。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整个经济未能获得均衡发展。特别是80年代之前的韩国金融,并不是经济的一大支柱,仅作为补助韩国政府开发政策的手段而存在。因此,金融监管的作用也仅限于传达韩国政府政策。在此情况下,不仅没有控制好风险,而且对金融发展也未能起到积极作用。90年代之后逐渐实施金融开放和自由化,但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体系却依然没能形成。1997年危机之后随着整合监管体系的出台,整顿了监管体系、风险管理、危机应对体系等。但是之后仍然频频出现大型金融事故,每次出现金融事故又引起整顿监管制度的争论,遗憾的是各争论最终未能付诸到整改制度的行动中去。2008年新政府上台之后,通过改善之前争论的监管问题,形成了目前的监管体系。不久之后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韩国顺应主要国家的潮流,积极改善其监管体系。当前的监管体系有过几次改善和整顿,但是基本上维持了1997年整合监管体系的框架。2008年的整改将金融监督委员会改编为金融委员会,赋予金融委员会法令和金融政策的制定权利,但仅限于部分权利。过去出现整改或改善争论时,总是对监管体系的效率进行争论,而疏于预防系统性风险和金融稳定体系的方案构筑。此次以金融危机为契机,这些问题逐渐被各界所认识,正在积极解决。但是在同意金融稳定体系构筑的大前提下,在一些问题上,学界、相关机构、韩国国会委员会之间的意见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在韩国金融监管体系变迁和发展中解决当前的结构性问题;如何将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问题反映到监管体系上,并构筑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稳定体系。为此在第2章主要考察过去的韩国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体系的整改虽然发生在1997年,但是为了便于理解韩国监管体系,从60年代韩国经济工业化发展时期的情况开始阐述。韩国金融在外汇危机之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暴露了经济政策补助手段、官治金融等问题,另外复杂而多机构的监管体系未能控制好金融风险。第3章以韩国经济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外汇危机的发生原因和波及情况为中心,重点考察金融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了解这些问题,回顾了导致外汇危机的对外环境和国内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细致地分析了直接导致外汇危机的外汇供需、企业过度借贷导致的过度投资、金融机构随意的经营情况等问题。第4章主要阐述了如何克服外汇危机和金融监管体系整改。本章占用较大篇幅是因为观察韩国经济必须要了解外汇危机。因为外汇危机不仅影响了韩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同时在金融领域中中央银行的隶属、韩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控制、企业和金融机构对韩国政府的依赖经营等认识的转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企业和金融通过结构调整构筑了不实整理体系和危机管理体系,同时外汇危机之前争论的金融监管体系问题在外汇危机前后获得迅速进展,进而实现金融监管体系的大幅整改。第5章主要考察令韩国经济再次陷入困境的美国金融危机和韩国经济对此作出的反应。此次金融危机与外汇危机虽然从发生原因到过程都不尽相同,但是对韩国经济的冲击不亚于外汇危机,在这一过程中韩国经济的对外脆弱性显露无疑。金融危机时韩国经济保持了较为健康的状态,而外汇危机之后韩国经济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和对内外金融连接性的加强,使韩国经济对外部冲击较为敏感。本章考虑到这一点,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改善方案。第6章分析了金融危机之后主要国家金融监管体系整改和韩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情况。主要国家为金融稳定,采取了加强微观审慎监管和构筑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改革。韩国金融同样存在与金融危机的起因类似的风险因素,因此需要构筑相对应的预防体系。对此,韩国国内正致力于通过修订韩国银行法构筑危机预防体系,但是在修改的具体内容上存在很大分歧。同时,考察了至今悬而未决的韩国金融监管体系整改的争论点和讨论情况。第7章对比分析了给韩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的外汇危机和金融危机。两次危机都对韩国经济带来实物经济急剧下滑等严重冲击,而危机发生之前韩国的经济环境、发生原因、波及效果、冲击强度等方面有些许差异、而且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应对也各不相同。第8章结论部分主要审查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韩国金融先进化战略问题,以及韩国的危机管理体系和改善方案。同时提出,构筑预防系统性风险和消除金融动荡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等值得推崇的金融监管体系构筑原则。本文为预防系统性风险和消除金融动荡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构筑提出几点原则。虽然符合国际潮流,但是研究范围以韩国经济和金融为中心,因此较少接触韩国经济和金融的研究者难免会感觉生疏。因此将研究时期提前,较详细分析了外汇危机,以便对韩国经济较陌生的研究者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整体主题。并且在进行争论和摩擦的案例分析中尽可能排除主观观点进行阐述。如前面所提到的,本研究以韩国的经验为依据进行,因此研究结果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其他国家。原因是金融监管体系根据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水平、今后的发展方向、政府体系而不同。希望本文对研究监管体系的学者提供些许帮助。最后特别感谢一直指导和激励我的王国刚指导教授,同时感谢为本文提供无私帮助的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同学和朋友们。
张悦玲,白永慧[8](2010)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北省借用政府外债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外债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缓解财政资金短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河北省的政府外债管理正在日益走向成熟和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急需加以改进。文章分析了河北省借用政府外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张徐[9](2010)在《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政府主权外债的举借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主权外债作为外债举借的一部分,缓解了国民经济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推动了出口,扩大了投资,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整体增长。同时应看到,对外举借主权外债具有两面性,它既可能会带来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繁荣,也可能会带来债务危机,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主权债务危机,犹如地震经常发生。债务危机在1970年代后期开始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在过去50年一直局限在新兴国家的国际债务危机逐渐在部分发达国家中爆发,主权债务违约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近期,在迪拜和希腊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升级为欧洲债务危机,表明如何防范和化解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要求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是如此,甚至一些超级发达国家都面临主权外债偿付困境。一些数据令人瞠目,例如,截至2009年11月底,美国公共债务首次突破12万亿美元,政府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为84.8%;而日本的国家债务总额截至2009财年(2010年3月底结束)年底,已增至882.9235万亿日元(约92.8日元合1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29%,位列经合组织所有成员国之首;此外,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3月31日的财年当中,英国财政赤字上升至近1530亿英镑,英政府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68.7%,创二战以来的最高纪录。巨量债务问题已经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容易受到攻击的经济软肋。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政府的债务规模这么大,这些政府还要继续借款呢?笔者认为,资金就对于这些国家就像血液一样宝贵,这些国家的经济需要不断的输血才能保证其经济命脉的延续,这就显现出一些饮鸠止渴的蕴意。主权外债是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权外债风险已经成为一个全球重点关注的问题。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到2009年的主权债务危机,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使得许多专家有理由相信:如果当前的希腊危机愈演愈烈,不排除引爆第二轮金融危机的可能,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逐步累积的高债务水平或导致下次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危机。主权债务危机使得经济理论界和实务界达成共识,必需强化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笔者对比了20世纪以来世界上主要的债务危机,发现政府主权债务风险管理疏忽和外部冲击是危机的主因。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首席经济顾问迈克.穆萨(Michael Mussa)针对阿根廷危机指出主权外债拖欠使得一个有能力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巨资的国家也会陷入无力偿债的困境。实践证明,政府实行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执行很多方面同政府主权外债管理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正是由于政府没有实施审慎的政府主权外债政策,没有有效地控制、管理政府主权外债风险才潜在地为引发债务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历史和现实中,各类国家债务危机案例提供了丰富的教科素材,反面证明一国政府没有实施审慎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没有有效地控制、管理公共债务,必然产生引发危机的隐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训和近期债务危机的特点,为我们总结经验和借鉴启示贡献了较好的参考,笔者希望中国能从这些教训中得到必要的警示。债务危机使得冰岛面临国家破产,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手解救;迪拜债务危机中,阿布扎比酋长国百亿美元为其输血救援;希腊债务危机,欧盟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积极开展救助。面对越演越烈的全球债务危机,人们不仅要思考,如果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出现债务危机,谁会来救赎呢?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发展的要求,笔者相信,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借用政府主权外债,以促进自身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并且,鉴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借用长期政府主权外债已逐渐进入偿债期,这促使我们必需越来越重视自身主权外债的风险管理,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主权外债进行科学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经济风险,从而维护国家社会经济安全。从某种角度讲,中国是发展中债务大国,并且具体国情与其他国家不同。一方面,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坚持既定的政策,继续借用并利用好政府主权外债,保持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管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陆续举借的20年-30年的长期主权外债已经逐渐到期,而地方债务还款问题仍然时有拖欠,老贷款还款困难导致的历史累积风险,以及非盈利性项目的偿还资金不足等问题已是亟需管理层着手化解的难题。但是,我们看到,中国举借政府主权债务已经30余年,但至今尚无统一的外债政策制、无统一的管理协调专业机构、无外债立法、甚至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预警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等等,如此多的实践空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有必要在继续保持政府主权外债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强调加强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维护国家经济战略安全。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根据自身的国情,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审慎地控制、管理政府主权债务,才能避免主权债务危机。本论文选题是“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研究”,主要研究我国政府主权外债的风险运行情况以及风险管理加强。论文通过系统、深入、全面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力求对我国政府主权外债状况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主要任务就是试图对其中若干重要问题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性的研究,并对其加以理论和实践上的合理解释,并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经验、教训的同时,提出一系列加强我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国际视角的外债管理比较研究,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面临的风险种类和程度考察,主权外债管理的现实问题及强化风险管理的措施和手段创新。遵循上述思路,本文首先研究政府主权外债管理的一般规定性及其运行机制;其次,引入社会制度分析,分析考察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和影响;再次,进行事例实证研究,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探讨中国政府主权外债的风险种类和运行机制。第四,研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所需的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手段、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防范以及政府主权外债管理同宏观调控的协调;最后落脚到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创新上。论文主要通过收集、分析历史及国外材料,探求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发现其内在联系,采用从不同的角度,对政府外债管理模式进行国际横向比较和纵向改革深化的探讨,从而从抽象到具体提炼出符合中国经济的客观实际需要的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强化的手段和措施。此外从国际借鉴研究强化和协调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将起到有力的论证作用。论文通过归类整理国内已经有大量的理论成果,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中国二十多年来的举债历程,在综合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就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和阐明强化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结合自己多年的政府主权外债管理经验开展深入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的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应当主动关注政府主权外债增量与经济环境的和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相机抉择,一方面通过强化政府主权外债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由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实行有弹性开放式的债务风险管理,不仅可以实现一国政府既定的经济保障目标,甚至可以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全球金融体系。笔者还认为,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绝不仅在于当债务风险发生或主权债务危机出现时的应对策略探讨,更在于注重现有的条件和技术手段下,如何防范和规避风险,这也是适应国际金融政策体系变迁、建设开放、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和构建和谐国际社会的需要。目前,许多国家遭受了或遭受着主权债务危机,其过程是痛楚的,国家信誉受损,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迅速滑坡,任人指手画脚,仍不知拯救从何而来。因此,唯有事先做好自身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从被动应对过渡到预期管理,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闫杰[10](2008)在《新疆政府外债的财政风险研究》文中提出政府外债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引进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和设备,促进经济发展;运用不当,则难以达到预期效益,并导致地方财政风险。本研究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财政学、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及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新疆政府外债财政风险现状及成因,并据此提出风险控制体系。本研究包括三部分:即理论分析部分、现状分析部分、解决问题部分。第一部分进行理论分析,包括第一、二章。主要从理论上界定政府外债财政风险的概念,即利用政府外债中,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债务人不能如约偿债而给财政带来压力的可能性。而且,政府外债财政风险具有客观性、社会性、非均衡性、传导性、隐蔽性等特征。其后,分析国内外在(政府)外债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部分进行现状分析,包括第三章至第五章。首先,分析新疆政府外债利用状况及新疆政府外债财政风险的具体表现,即未来各种可测及不可测的债务压力不仅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而且影响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并将风险向上级政府传导;其次,利用10个具体指标,构建地方政府外债财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已利用过政府外债的新疆各地州、各县市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价并排序;最后,从内源、外源、管理、政策等方面对上述风险状况的成因进行剖析,说明风险成因的复杂性。第三部分是解决问题,即第六章。主要针对风险成因,提出新疆政府外债财政风险控制体系,具体包括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预算管理体系,重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范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提升组织管理水平和完善项目资金运作机制,建立积极稳妥的债务清偿机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控制策略,确保新疆政府外债项目取得预期收益,财政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二、政府外债拖欠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府外债拖欠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政府外债项目管理研究 ——以Y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Y市外债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
1.1 Y市外债项目总体情况 |
1.2 Y市外债项目的效益情况 |
1.2.1 经济效益 |
1.2.2 社会效益 |
1.2.3 生态效益 |
1.2.4 带动效应 |
1.2.5 规模效应 |
1.3 Y市外债项目面临的现状 |
1.3.1 项目申报成功率低 |
1.3.2 项目申报数量减少、规模降低 |
1.4 Y市外债项目的管理经验 |
1.4.1 管理机构和职能 |
1.4.2 项目规划管理 |
1.4.3 项目资金管理 |
1.4.4 项目绩效评价管理 |
1.4.5 项目风险管理 |
第二章 Y市政府外债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1 项目申报阶段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
2.1.1 管理部门间协调机制不畅,影响项目进展 |
2.1.2 前期考察调研不够,项目经不起审核检验 |
2.1.3 主动申报意愿不强,不能主动开发和对接新项目 |
2.2 项目实施阶段综合管理水平低 |
2.2.1 项目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拖延了项目进度 |
2.2.2 管理制度执行不彻底,对项目缺乏有效监督 |
2.2.3 资产管理能力不佳,概算与实际脱节 |
2.3 项目还款阶段存在债务风险 |
2.3.1 偿债意识欠缺,忽视了项目经济效益 |
2.3.2 应对措施不足,债务出现外欠转内欠 |
2.3.3 面对其他风险缺乏有效的应对办法 |
第三章 完善Y市政府外债项目管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3.1 加强项目立项环节管理,注重项目质量 |
3.1.1 改变“自下而上”为主的申报模式 |
3.1.2 合理控制外债投向 |
3.1.3 注重立项考察和可行性研究 |
3.2 坚持正向激励引导,推动项目积极开展 |
3.3 建立高效统筹协调机制,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
3.4 采用全过程管理模式,创建新型管理体制 |
3.5 强化外债项目管理手段,提高项目综合管理能力 |
3.6 强化风险控制机制,将还款责任落到实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度量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政治风险的研究综述 |
1.2.2 国际工程的研究综述 |
1.2.3 现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概念的界定 |
2.1 国际工程的含义和特点 |
2.1.1 国际工程与国际工程市场 |
2.1.2 国际工程的特点 |
2.2 风险管理理论 |
2.2.1 风险的定义 |
2.2.2 工程项目风险 |
2.2.3 国际工程风险 |
2.2.4 风险管理方法 |
2.3 风险传导理论 |
2.4 脆弱性理论 |
2.4.1 脆弱性的概念 |
2.4.2 国际工程的脆弱性 |
2.5 木桶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承包商海外经营的政治风险现状 |
3.1 企业的基本情况 |
3.1.1 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
3.1.2 企业的国际化水平 |
3.1.3 近五年业务涉及行业 |
3.1.4 近五年业务区域分布 |
3.1.5 未来五年海外业务规划 |
3.1.6 近五年项目的承发包方式 |
3.1.7 企业走向海外动因 |
3.2 关注的政治风险及因素 |
3.2.1 关注的风险类型 |
3.2.2 关注的政治风险类型 |
3.2.3 关注的汇兑限制风险因素 |
3.2.4 关注的汇对华关系风险因素 |
3.2.5 关注的政府违约风险因素 |
3.2.6 关注的政府征收/国有化风险因素 |
3.2.7 关注的战争暴乱风险因素 |
3.2.8 关注的行政监管风险因素 |
3.3 企业的政治风险管理实践 |
3.3.1 近五年经历过的风险事件 |
3.3.2 近五年经历过的政治风险事件 |
3.3.3 认为未经历政治风险的原因 |
3.3.4 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措施 |
3.3.5 意向采用的风险管控工具 |
3.3.6 过去五年采用的风险防范措施 |
3.3.7 过去五年风险评估的外部合作机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分析 |
4.1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识别与分类 |
4.1.1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识别 |
4.1.2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分类 |
4.2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行动者分析 |
4.2.1 数据搜集 |
4.2.2 社会网络分析 |
4.3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传导路径 |
4.3.1 风险传导要素 |
4.3.2 解释结构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度量 |
5.1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外部威胁性度量模型 |
5.1.1 变量的识别 |
5.1.2 问卷调查与指标评价 |
5.1.3 数据的初步分析 |
5.1.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1.5 外部威胁性变量的内涵 |
5.1.6 国别风险评价 |
5.2 基于大数据的外部威胁指数动态调整 |
5.2.1 模型的构建 |
5.2.2 网络爬虫 |
5.2.3 文本挖掘 |
5.2.4 案例演示 |
5.3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内部脆弱性度量模型 |
5.3.1 变量的识别 |
5.3.2 数据的初步分析 |
5.3.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3.4 内部脆弱性变量的内涵 |
5.3.5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脆弱性评价 |
5.4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集成度量模型 |
5.4.1 模型的建立 |
5.4.2 模型的验证 |
5.4.3 模型的特点 |
5.4.4 模型的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对策分析 |
6.1 对策的识别与评价 |
6.1.1 对策的识别 |
6.1.2 重要性分析 |
6.2 对策的内涵与作用 |
6.2.1 因子分析 |
6.2.2 对策的内涵 |
6.2.3 对策的作用 |
6.2.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3 前期策略选择研究 |
6.3.1 理论模型 |
6.3.2 贝叶斯网络 |
6.3.3 结果和讨论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 |
7.1 需求分析 |
7.1.1 功能需求 |
7.1.2 具体功能 |
7.1.3 性能需求 |
7.1.4 系统管理 |
7.2 系统设计 |
7.2.1 系统结构 |
7.2.2 数据体系设计 |
7.2.3 数据的逻辑结构 |
7.3 系统实现 |
7.3.1 系统主界面 |
7.3.2 国别管理界面 |
7.3.3 项目管理界面 |
7.3.4 案例管理界面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世界各国的CRI及排名 |
附录二 中国承包商海外经营的风险及管控现状调研 |
附录三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影响因素及对策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国际工程项目政治风险案例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 |
(3)非洲外债问题研究 ——历史演进、深层逻辑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和论文结构 |
二 债务问题相关概念 |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一章 非洲债务问题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非洲债务形成与发展的逻辑 |
第二节 非洲债务问题历史回顾 |
一 第一个时期(20世纪50、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
二 第二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 |
三 第三个时期(2000 年至2008年) |
四 第四个时期(2008 年至2019年) |
第三节 国际主权债务的处理机制 |
一 双边主权债务处理:巴黎俱乐部 |
二 多边主权债务处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非洲国家贷款情况 |
第四节 非洲债务问题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 |
一 非洲国家的投融资需求及资金瓶颈 |
二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的主要关注点 |
第二章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的特点及成因 |
第一节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可持续性分析 |
一 基于静态指标分析 |
二 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可持续分析框架(DSF) |
三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的主要特征 |
四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总体可控 |
第二节 非洲债务问题的比较分析 |
一 地区横向比较 |
二 历史纵向比较 |
第三节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的直接原因 |
一 债务规模持续上升,产业结构和发展动力单薄 |
二 债务结构出现不良趋势,债务不稳定性增加 |
第四节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的根源 |
一 对外依赖的思想惯性与政治民主化的相互强化 |
二 市场化融资迅猛增长与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的共同作用 |
三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需要较长时间来消化 |
第三章 非洲债务问题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肯尼亚案例分析 |
一 肯尼亚宏观经济现状 |
二 肯尼亚债务问题分析 |
第二节 吉布提案例分析 |
一 吉布提宏观经济现状 |
二 吉布提债务问题分析 |
第三节 非洲资源国案例分析 |
一 刚果(金)案例分析 |
二 刚果(布)案例分析 |
三 赞比亚案例分析 |
第四章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的影响 |
第一节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对非洲的影响 |
一 偿债负担及风险快速上升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 |
二 外债来源多元化增大了非洲国家抵抗风险的难度 |
三 非洲资源型国家的再融资成本和风险明显上升 |
四 非洲国家应加强债务管理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
第二节 中国对非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21世纪以来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 |
二 中国对非贷款的主要特征 |
三 中国主要对非贷款机构 |
四 中非融资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对中非合作的影响 |
一 直接导致中国对非贷款风险上升 |
二 影响中国企业对非贸易、工程承包和投资经营 |
三 中国在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中的角色引发争议 |
四 暴露出中国对非投融资合作管理的问题与不足 |
五 中非经贸合作提质升级面临紧迫压力和新机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英文着作和报告 |
二 英文期刊论文 |
三 英文网络资源 |
四 中文着作和译着 |
五 中文期刊论文 |
六 中文网络资源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国家良治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五、理论评述 |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理论评述 |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
二、国家审计功能 |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
一、审计组织方式 |
二、审计实施方式 |
三、审计评价方式 |
四、审计结论作出 |
五、审计报告方式 |
六、审计成果运用 |
七、审计人员管理 |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
一、词频分析 |
二、关键词分析 |
三、语义网分析 |
四、聚类分析 |
五、情感分析 |
六、主题分析 |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五)研究工具与方法 |
一、主权外债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二、主权外债的类型及特点介绍 |
(一)主权外债总体特点 |
(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
(三)外国政府贷款 |
三、我国利用主权外债的历程和现状 |
(一)我国利用主权外债的历程 |
(二)我国利用主权外债的现状 |
(三)我国主权外债管理体制 |
(四)我国主权外债管理制度的完善 |
四、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的现状 |
(一)甘肃省主权外债规模 |
(二)甘肃省主权外债管理机制及制度建设 |
(三)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取得的成效 |
五、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需求缺口及举债空间 |
(一)甘肃省“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状况 |
(二)甘肃省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 |
(三)甘肃省资金需求缺口分析 |
(四)甘肃省债务负担分析 |
六、甘肃省主权外债管理风险分析 |
(一)甘肃省债务偿还情况分析 |
(二)主权外债管理风险分析 |
七、甘肃省主权外债管理策略优化 |
(一)结合甘肃省“十三五”规划,合理安排贷款投向 |
(二)加强项目申报,严把项目立项审批关,降低项目偿债风险 |
(三)争取国家补贴或豁免政策,减轻偿债压力 |
(四)建立健全甘肃省主权外债还贷长效机制 |
(五)重视债务基础工作,进一步做好债务管理 |
(六)建立债务评价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积极防范财政外债风险 |
(七)积极防范财政外债风险,将主权外债纳入预算管理 |
(八)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有效控制和规避债务风险 |
(九)甘肃省规避汇率风险经验介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全球视角下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理论与现实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综述 |
1.2.2 关于主权债务危机的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框架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主权债务与主权债务危机的关系与特征事实 |
2.1 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
2.1.1 主权债务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 |
2.1.2 主权债务对经济的影响 |
2.1.3 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趋势 |
2.2 主权债务与主权债务危机的关系 |
2.2.1 主权债务与主权债务危机的不同点 |
2.2.2 主权债务转化为主权债务危机的约束条件 |
2.3 主权债务危机的特征事实 |
2.3.1 历史上主权债务危机的特征事实 |
2.3.2 新世纪主权债务危机的特征事实 |
第三章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
3.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 |
3.1.1 主权信用评级下降 |
3.1.2 主权债务违约 |
3.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内部原因 |
3.2.1 原有经济结构不合理 |
3.2.2 原有主权债务结构不合理 |
3.2.3 政府当局无法缩减财政预算 |
3.2.4 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匹配 |
3.2.5 顺周期的经济政策加重了债务国负担 |
3.2.6 高水平的福利政策与国家经济实力不匹配 |
3.2.7 金融监管的缺失 |
3.3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外部原因 |
3.3.1 金融危机的冲击 |
3.3.2 投机家的推波助澜 |
3.3.3 欧元区的不对称性 |
3.4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深层原因 |
3.4.1 人文原因 |
3.4.2 金融共谋原因 |
3.4.3 道德风险原因 |
3.5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各危机国的成因比较分析 |
第四章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与传导机制研究 |
4.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分析 |
4.1.1 货币危机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
4.1.2 负面预期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
4.1.3 金融过度发展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
4.1.4 道德风险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
4.1.5 政党竞争促使福利支出增加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
4.1.6 不符合最适度货币区标准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
4.1.7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形成机理的相互作用分析 |
4.1.8 危机国形成机理的比较研究 |
4.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传导机制分析 |
4.2.1 通过债权人渠道的传导机制分析 |
4.2.2 通过银行渠道的传导机制分析 |
4.2.3 通过实体经济渠道的传导机制分析 |
4.2.4 通过贸易渠道的传导机制分析 |
4.2.5 通过资产价格渠道的传导机制分析 |
4.2.6 通过心理预期渠道的传导机制分析 |
4.2.7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传导机制的相互作用分析 |
4.2.8 危机国传导机制的比较研究 |
第五章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 |
5.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危机国的影响 |
5.1.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危机国的不利影响 |
5.1.2 主权债务危机给危机国带来的机遇 |
5.1.3 比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各个危机国的影响 |
5.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欧元区和其他国家的影响 |
5.2.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欧元区的影响 |
5.2.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欧元区外其他国家的影响 |
5.3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
5.3.1 使得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升级 |
5.3.2 加剧各国的分歧和摩擦 |
第六章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防范与救助 |
6.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防范 |
6.1.1 维持主权债务的可持续性与合理性 |
6.1.2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匹配性和可持续性 |
6.1.3 提高经济实力增强偿债能力 |
6.1.4 提高金融监管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
6.1.5 提高区域货币联盟的可持续性 |
6.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救助政策及效果 |
6.2.1 危机国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的救助政策及效果 |
6.2.2 欧元区与欧盟的救助政策及其效果 |
6.2.3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救助政策的完善方向 |
第七章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启示与展望 |
7.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的启示 |
7.1.1 各国应尽快改进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 |
7.1.2 构建主权债务危机防范机制、预警机制和救助机制 |
7.1.3 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 |
7.1.4 各国应保持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福利水平 |
7.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
7.2.1 提高本国的债务管理水平 |
7.2.2 提升本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水平 |
7.2.3 争取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审慎推进亚元区进程 |
7.2.4 加强本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水平 |
7.2.5 增强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 |
7.3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的展望 |
7.3.1 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展趋势的展望 |
7.3.2 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金融稳定中的韩国金融监管体系:变迁、争议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范围 |
第二章 外汇危机前的韩国金融监管体系 |
第一节 外汇危机前韩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 |
一、为了振兴出口和工业化,韩国政府主导的金融分配(60 年代—70 年代) |
二、不稳定的自由化和开放(80 年代至外汇危机前) |
三、韩国政府主导的金融分配 |
第二节 外汇危机前的韩国金融监管体系 |
一、中央银行的职能调节 |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现状 |
三、金融监管体系概要 |
第三节 金融监管的局限性及问题 |
第三章 外汇危机与金融监管体系 |
第一节 外汇危机的爆发原因及影响 |
一、外汇危机的爆发 |
二、外汇危机的原因 |
第二节 外汇危机中出现的金融监管体系的问题 |
一、外汇危机之前企业的经营实态 |
二、外汇危机之前金融机构的经营实态 |
三、外汇危机中暴露的金融监管问题 |
第四章 整合金融监管体系与经济结构调整 |
第一节 整合金融监管机构整改 |
一、整合金融监管体系整改讨论 |
二、整合金融监管体系整改 |
第二节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监管机构的作用 |
一、IMF 经济程序和宏观经济政策 |
二、全面结构调整的推进 |
第三节 整合金融监管体系再整改讨论和金融委员会成立 |
一、整合金融监管体系再整改论议 |
二、新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委员会出台 |
第五章 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应对及监管的问题点 |
第一节 金融危机的经过与发生的原因 |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经过 |
二、金融危机的原因 |
第二节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及主要国家的应对措施 |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
二、全球金融危机下各主要国家的应对措施 |
第三节 金融危机对韩国经济的影响与应对 |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韩国经济的影响 |
二、克服全球金融危机中韩国采取的应对措施 |
第四节 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点 |
第六章 国际社会的金融稳定对策与韩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
第一节 宏观审慎监管的讨论 |
一、系统性风险(systemic risk) |
二、金融稳定 |
三、宏观审慎监管 |
四、美国、英国、欧盟的金融监管体系整顿现状 |
第二节 主要国家和国际机构为金融稳定采取的制度措施 |
一、健全性规制 |
二、扩大规制范围 |
三、金融础结构改善 |
四、加强国际协作 |
五、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整改 |
第三节 为韩国金融稳定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进行的讨论 |
一、金融监管体系的改善背景与过程 |
二、为金融稳定的金融监管体系改善论议 |
第七章 外汇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政策应对及金融监管体系整改比较 |
第一节 外汇危机和金融危机经济金融现状和政策应对的比较 |
一、外汇危机和金融危机经济金融现状 |
二、外汇危机和金融危机时的对应政策比较 |
第二节 外汇危机和金融危机时金融监管体系及政策应对比较 |
第八章 结论:为金融稳定为目的的理想金融监管体系 |
第一节 金融危机之后金融环境的变化与韩国金融先进化 |
一、 金融危机之后金融环境的变化 |
二、 韩国的金融产业先进化 |
第二节 以金融稳定为目标的理想金融监管体系 |
主要参考文献 |
参考资料1 |
参考资料2 |
参考资料3 |
参考资料4 |
参考资料5 |
附录1 |
附录2 |
图表清单 |
(9)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范围界定和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外债理论的演进 |
(二) 政府主权外债管理研究的共识 |
四、全文的逻辑体系和结构安排 |
五、论文创新及不足 |
(一) 论文的创新 |
(二) 论文的不足 |
第一章 外债的概念 |
第一节 对外债重新认识 |
一、外债定义 |
二、政府主权外债内涵 |
第二节 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概念及运用 |
一、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定义 |
二、政府主权外债运用与风险 |
第三节 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种类 |
一、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种类 |
二、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特性 |
三、政府主权外债与财政风险 |
四、强化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思路 |
第二章 国家债务危机 |
第一节 国家债务危机的爆发 |
一、国家债务危机困扰多数发展中国家 |
二、国家债务危机的案例 |
第二节 国际债务危机的原因初探 |
第三节 政府主权债务重组解决方案 |
第四节 国际债务管理的借鉴 |
第五节 国际债务危机的启示 |
第三章 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 |
第一节 风险管理 |
第二节 风险管理的意义 |
第三节 风险管理活动的程序 |
第四节 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 |
一、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主要目标 |
二、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操作途径 |
三、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绩效管理 |
四、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体制和模式 |
第四章 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 |
第一节 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与宏观调控 |
一、宏观调控手段 |
二、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三、政府主权外债与财政货币政策的联系 |
第二节 中国政府主权外债对财政、货币领域的影响 |
第三节 中国政府主权外债的基本情况 |
一、中国政府主权外债的历程 |
二、中国政府主权外债的现实状况 |
三、中国政府主权外债效用分析 |
第四节 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目标和原则 |
一、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
二、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所坚持的原则 |
三、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四、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
第五节 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六节 我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我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体制和制度原因 |
二、强化我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内在原因 |
三、强化我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外在原因 |
第五章 加强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
第一节 建立统一的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政府主权外债纳入统一预算管理 |
第三节 建立健全与新形势发展相适应的政府主权外债法律制度 |
第四节 建设中国政府主权外债的绩效管理 |
一、加强我国政府主权外债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二、政府主权外债绩效管理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简要比较政府主权外债中的国际金融组织项目管理与国内预算项目管理绩效 |
四、管理绩效比较的经验总结 |
五、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府主权外债绩效管理体系 |
第五节 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指标设计 |
一、政府主权外债清偿能力指标分析 |
二、我国政府主权外债指标的设计思路 |
三、政府主权外债项目的监测指标 |
四、政府主权外债的政府保障能力监测指标 |
第六节 增强政府主权外债非赢利性项目的偿债能力 |
一、政府主权外债非赢利性项目还款难度较大 |
二、政府主权外债非赢利性项目特点及化解债务风险的思路 |
三、强化和完善全过程管理措施 |
第七节 进一步加强政府主权外债信息化建设 |
第八节 防范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利用 |
一、审慎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防范政府主权外债风险 |
二、对金融衍生工具与债务危机的再认识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英文参考资料 |
二、中文参考资料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10)新疆政府外债的财政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研究创新和研究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政府外债财政风险概念及研究评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政府外债 |
2.1.2 政府外债财政风险 |
2.1.3 政府外债财政风险的类型 |
2.1.4 政府外债财政风险的特征 |
2.2 利用外债思想的演变 |
2.2.1 马恩经典着作中的公债思想 |
2.2.2 西方经济学中的外债思想 |
2.2.3 新中国对外债的认识过程 |
2.3 国内研究评述 |
2.3.1 关于政府外债适度规模问题 |
2.3.2 关于政府外债风险评价问题 |
2.3.3 关于政府外债风险防范问题 |
2.3.4 简要评述 |
第三章 新疆政府外债财政风险表现 |
3.1 政府外债的利用概况 |
3.1.1 政府外债的来源 |
3.1.2 政府外债的地区分布状况 |
3.1.3 政府外债的积极效应 |
3.2 风险表现之一:政府外债加重各级财政支出压力 |
3.2.1 偿债期过度集中加重财政支出的承受力 |
3.2.2 统借统还债务给财政支出带来现实压力 |
3.2.3 或有债务使财政支出存在潜在压力 |
3.2.4 债务拖欠加大财政的未来支出压力 |
3.2.5 财政扣款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
3.3 风险表现之二:政府外债存在借新债还旧债的现象 |
3.4 风险表现之三:政府外债影响各级财政优化支出结构 |
3.5 风险表现之四:政府外债促使财政部门偏离工作重心 |
3.6 风险表现之五:政府外债财政风险逐级向上传导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政府外债财政风险评价 |
4.1 政府外债财政风险评价指标设计 |
4.1.1 指标设计原则 |
4.1.2 国际上通用的外债风险评价指标 |
4.1.3 新疆政府外债财政风险评价指标 |
4.1.4 指标权重测算方法 |
4.2 新疆政府外债财政风险评价 |
4.2.1 各地州政府外债财政风险评价 |
4.2.2 各县市政府外债财政风险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疆政府外债财政风险形成机理 |
5.1 内源因素分析 |
5.1.1 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使得财政收入处于较低水平 |
5.1.2 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使得财政支出增长趋势明显 |
5.1.3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使得各地财力状况不平衡 |
5.2 外源因素分析 |
5.2.1 信息不对称,降低委托人对风险认知度 |
5.2.2 决策机制不科学,影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
5.2.3 国外贷款条件严格,影响贷款的优惠度 |
5.3 管理因素分析 |
5.3.1 机构管理能力尚不能适应管理要求 |
5.3.2 政府外债尚未纳入预算管理 |
5.3.3 政府外债还贷保障机制不健全 |
5.4 政策因素分析 |
5.4.1 国家政策影响政府外债投向 |
5.4.2 国家政策变化加重政府外债偿付压力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疆政府外债财政风险控制体系 |
6.1 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力 |
6.1.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6.1.2 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
6.2 重构规范的公共财政体制 |
6.2.1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划分财政支出范围 |
6.2.2 按照收支对等原则,明确划分政府间支出责任 |
6.2.3 依据公开透明要求,改进统计信息发布制度 |
6.3 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
6.3.1 制定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 |
6.3.2 建立差别化的投入机制 |
6.4 构建高效的管理机制 |
6.4.1 提升组织机构管理水平,为控制债务风险提供组织保证 |
6.4.2 完善项目资金运作机制,为实现预期效益提供操作规程 |
6.5 建立稳妥的债务清偿机制 |
6.5.1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高抗御风险能力 |
6.5.2 适时利用金融工具,降低债务清偿负担 |
6.5.3 完善还贷准备金制,扩大还款资金来源 |
6.5.4 分类解决偿债难题,缓解各地还贷压力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本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政府外债拖欠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政府外债项目管理研究 ——以Y市为例[D]. 石婧. 山西大学, 2020(01)
- [2]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度量与对策研究[D]. 常腾原. 东南大学, 2020(01)
- [3]非洲外债问题研究 ——历史演进、深层逻辑及其影响[D]. 蒲大可.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5]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策略优化研究[D]. 梁尚锦. 兰州大学, 2016(12)
- [6]全球视角下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研究[D]. 栾彦. 辽宁大学, 2012(02)
- [7]金融稳定中的韩国金融监管体系:变迁、争议与改革[D]. 朴鲁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12)
- [8]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北省借用政府外债问题研究[J]. 张悦玲,白永慧. 特区经济, 2010(06)
- [9]中国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研究[D]. 张徐.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12)
- [10]新疆政府外债的财政风险研究[D]. 闫杰. 新疆农业大学, 2008(10)
标签: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主权债务论文; 欧债危机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