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纺织工业噪声对听力影响调查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1](2021)在《耳毒性有机溶剂与噪声联合暴露对劳动者听力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选择木制家具制造企业和印刷企业等典型行业,调查工作场所中耳毒性有机溶剂与噪声联合暴露的分布特征,了解工人耳毒性有机溶剂和噪声的暴露水平及听力损失情况,掌握木制家具制造企业和印刷企业等典型行业工人耳毒性有机溶剂与噪声联合暴露致听力损失的特征,以及不同暴露水平的耳毒性有机溶剂和噪声联合暴露与听力损失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结果将为修订职业卫生标准和职业病诊断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地区9家木制家具制造企业和13家印刷企业共计727名劳动者。根据本研究确定的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55劳动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存在噪声和/或化学毒物的情况,将上述劳动者分为机溶剂暴露组、噪声暴露组和联合暴露组,共487名,将不接触有机溶剂和噪声(≤75 dB(A))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168名行政办公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单纯接触有机溶剂(<80dB(A))的设为有机溶剂暴露组;单纯接触噪声(≥80dB(A))的设为噪声暴露组,接触有机溶剂与噪声(≥80dB(A))的工人设为联合暴露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职业史、既往病史等信息。采用个体噪声剂量计测量研究对象的个体噪声暴露水平;采用个体空气采样器对作业工人呼吸带空气进行个体采样,采用气相色谱仪对现场采集的空气样本进行定量检测,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溶剂的时间加权平均暴露浓度;采用经校准的诊断型听力计进行双耳纯音气导听阈测试(0.5kHz、1kHz、2kHz、3kHz、4kHz、6kHz和8kHz共7个频率)。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x±s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IQR§)描述。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研究对象不同组别之间年龄、工龄的差异。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对象不同组别之间噪声暴露水平(LEX.W)、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差异;联合暴露组和有机溶剂暴露组之间单个有机溶剂和混合有机溶剂的暴露水平、累积暴露水平差异;不同组别之间左、右耳各个频率下听力阈值、语频听力阈值和高频听力阈值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研究对象不同组别之间性别、吸烟、饮酒、噪声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呼吸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及使用耳机进行娱乐情况的差异;Em超标率差异;各频率下听力损失率、语频听力损失率、高频听力损失率之间的差异及各频率下听力损失OR值、语频听力损失OR值、高频听力损失OR值的差异。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不同LEX.W、CNE水平下各频率听力损失率、语频听力损失率、高频听力损失率的剂量-反应关系;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等混合溶剂暴露水平、累积暴露水平与各频率下听力损失率、语频听力损失率、高频听力损失率的剂量-反应关系;噪声和有机溶剂联合暴露与各频率下听力损失率、语频听力损失率、高频听力损失率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CNE、有机溶剂暴露、联合暴露、吸烟、饮酒、噪声防护用品使用情况、呼吸防护用品使用情况、使用耳机进行娱乐以及甲苯、二甲苯、乙苯、正己烷等有机溶剂暴露对听力损失率的影响,应用OR值及95%可信区间(95%CI)估计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检验水准α=0.05(双侧)。结果:1、根据本研究确定的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最终纳入655名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61人(70.4%),女性194人(29.6%)。联合暴露组138人,有机溶剂暴露组152人,噪声暴露组197人,对照组168人。四组间年龄中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2);联合暴露组工人工龄低于噪声暴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机溶剂暴露组与联合暴露组和噪声暴露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个暴露组间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2、家具制造企业中,木加工岗接噪人数最多(27.0%),油磨岗噪声(87.6dB(A))和有机溶剂(12.258mg/m3)的暴露最为严重;印刷企业中印刷岗接噪人数最多(25.3%),啤机岗噪声暴露最为严重(82.8dB(A)),胶装岗有机溶剂暴露最为严重(15.007mg/m3)。3、联合暴露组工人的平均噪声暴露水平(LEX.W)最高,为83.71±3.48 dB(A)(80.0-94.8 dB(A)),有机溶剂暴露组工人的平均噪声暴露水平最低,为68.72±3.38dB(A)(54.3-78.0 dB(A));联合暴露组和噪声暴露组工人的平均噪声暴露水平高于有机溶剂暴露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暴露组和噪声暴露组工人的平均噪声暴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联合暴露组工人的二甲苯平均暴露水平最高,为13.14mg/m3,有机溶剂暴露组工人的甲苯平均暴露水平最高,为9.18mg/m3,四种有机溶剂(甲苯、二甲苯、乙苯、正己烷)暴露水平在两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有机溶剂混合(甲苯、二甲苯、乙苯、正己烷、苯)暴露水平在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联合暴露组工人混合有机溶剂超标率高于有机溶剂暴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高频频率(3.0-8.0kHz)下,不同LEX.W和CNE暴露水平,工人的听力损失率随LEX.W和CNE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0.5kHz和1.0kHz下工人的听力损失率和语频平均听力损失率随甲苯暴露量、甲苯累积暴露量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P<0.05);0.5kHz和8.0kHz下工人的听力损失率随乙苯累积暴露量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P<0.05);在0.5kHz、1.0kHz和8.0kHz下工人的听力损失率和语频听力损失率随混合有机溶剂(甲苯、二甲苯、乙苯)暴露量、累积暴露量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P<0.05);加入苯的暴露水平进行分析,随着混合有机溶剂暴露量和累积暴露量的增加,听力损失率并未增加。6、联合暴露组工人的双耳语频平均听阈、双耳高频平均听阈高于有机溶剂暴露组和噪声暴露组,其中联合暴露组和噪声暴露组工人的双耳语频平均听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0.5kHz、1.0kHz和8.0kHz下,联合暴露组工人的听力损失率高于噪声暴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0.5kHz下,联合暴露组、有机溶剂暴露组工人的听力损失OR值最大(OR值分别为9.125和5.551),在4.0kHz下,噪声暴露组工人的听力损失OR值最大(OR=5.669)。在0.5 kHz、1.0kHz、2.0 kHz和8.0kHz下,联合暴露组工人的语频听力损失OR值依次高于有机溶剂暴露组和噪声暴露组,在4.0-6.0kHz下,联合暴露组工人的语频听力损失OR值依次高于噪声暴露组和有机溶剂暴露组。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NE、有机溶剂暴露、联合暴露与语频听力损失显着相关,工人的年龄每增加1岁,语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2.9%(OR:1.029;95%CI:1.009-1.048)。CNE 每增加 1dB(A)·年,工人的语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3.5%(OR:1.035;95%CI:1.015-1.048)。与未暴露有机溶剂的工人相比,暴露有机溶剂工人的语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169.0%(OR:2.690;95%CI:1.902-3.802)。与无联合暴露的工人相比,联合暴露的工人的语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169.0%(OR:2.690;95%CI:1.902-3.802)。;年龄和CNE与高频听力损失显着相关,工人的年龄每增加1岁,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7.5%(OR:1.075;95%CI:1.052-1.098)。CNE 每增加1dB(A)·年,工人的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3.3%(OR:1.033;95%CI:1.012-1.054);年龄、CNE、有机溶剂暴露、联合暴露、饮酒与8.0kHz高频听力损失显着相关,工人的年龄每增加1岁,8.0kHz工人的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9.0%(OR:1.090;95%CI:1.061-1.119)。CNE每增加1dB(A)·年,8.0kHz工人的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7.4%(OR:1.074;95%CI:1.044-1.106)。与未暴露有机溶剂的工人相比,暴露有机溶剂工人8.0kHz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117.6%(OR=2.176;95%CI:1.420-3.336)。与无联合暴露的工人相比,联合暴露的工人8.0kHz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158.6%(OR:2.586;95%CI:1.902-4.029)。与不饮酒的工人相比,具有饮酒行为的工人8.0kHz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81.3%(OR:1.813;95%CI:1.136-2.892);对暴露有机溶剂的研究对象进行听力损失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甲苯暴露与语频听力损失显着相关,工人的年龄每增加1岁,语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5.9%(OR:1.059;95%CI:1.029-1.090)。与甲苯暴露指数Em<1的工人相比,甲苯暴露指数Em≥1的工人语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306.1%(OR:4.061;95%CI:1.975-8.353);年龄和CNE与高频听力损失显着相关,工人的年龄每增加1岁,工人的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7.2%(OR:1.072;95%CI:1.041-1.104)。CNE每增加1dB(A)·年,工人的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12.6%(OR=1.126;95%CI:1.102-1.166);年龄、CNE、乙苯暴露和饮酒与8.0kHz听力损失显着相关,工人的年龄每增加1岁,8.0kHz下工人的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7.1%(OR:1.071;95%CI:1.034-1.109)。CNE每增加1dB(A)·年,8.0kHz下工人的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3.6%(OR=1.036;95%CI:1.002-1.072)。与乙苯暴露指数Em<1的工人相比,乙苯暴露指数Em≥1的工人8.0kHz下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95.5%(OR:1.955;95%CI:1.107-3.452)。与不饮酒的工人相比,有饮酒行为的工人8.0kHz下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增加 111.2%(OR:2.112;95%CI:1.145-3.895)。结论:本研究中同时接触有机溶剂和噪声两种职业危险因素的工人听力下降最为严重,不仅高频听力明显下降,语频听力也受到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NE、有机溶剂暴露及联合暴露是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企业和劳动者应高度重视,存在联合暴露的作业岗位应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噪声暴露水平;企业应完善内部管理,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进行工作场所职业危险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劳动者应增强防护意识,保证生产安全和身体健康。
颜阳[2](2020)在《神东石圪台选煤厂噪声源识别与降噪方案研究》文中提出煤炭在使用前需要在选煤厂进行除杂、脱灰、脱硫等处理,以提高煤炭利用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然而,这一工艺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噪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为了给职工和周围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对噪声源进行识别并采取综合降噪措施。本文以神东石圪台选煤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选煤厂噪声的产生原因;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选煤厂的噪声源进行识别;评估噪声职业危害,确定噪声职业危害等级:设计综合降噪方案并进行噪声治理,以达到降噪的目的。调查神东石圪台选煤厂的噪声现状,分析选煤厂噪声的产生原因。采用主观识别的定性法和近场测量的定量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噪声源进行识别,然后对识别结果进行分级,识别结果表明,振动给煤机、空压机、振动筛、刮板输送机、胶带输送机和破碎机的噪声值较大,是进行降噪的主要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噪声职业危害评估体系层次结构模型,并依据专家打分结果构建了各层次判断矩阵,经计算和检验后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形成噪声职业危害的综合评估方法,然后根据选煤厂噪声综合评价指数划分噪声职业危害等级。经过综合评估分级,得到选煤厂内噪声职业危害等级为C级、噪声治理等级为3级,需要对选煤厂内的噪声进行强化治理。根据上述分析,从噪声源、厂房、值班室、厂界、职业健康管理和个体防护六个方面设计降噪方案。结合神东石圪台选煤厂实际情况对降噪方案实施后,达到了降噪的目的,满足了国家的标准要求,保障了职工和周围群众的身心健康。为其它选煤厂的降噪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思路和参考方案。
苟艳姝[3](2020)在《船舶制造企业噪声致听力损失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我国船舶制造企业工人的噪声暴露水平及噪声致听力损失(Nois 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的情况,探索NIHL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听力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选取5家船舶制造企业的5157名噪声接触工人进行问卷调查、个体噪声暴露水平检测及纯音气导听阈测试(双耳0.5 kHz、1 kHz、2 kHz、3 kHz、4 kHz和6 kHz共6个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测试)。按照纳入和排除要求,最终确定4726名男性工人为本次的调查对象。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不同C NE下自觉听力损失、耳鸣频率的发生情况;不同自觉听力损失、耳鸣频率下实际听力损失的发生情况。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CNE和自觉听力损失情况、耳鸣频率之间的相关性;自觉听力损失、耳鸣频率和实际听力损失情况的相关性。使用卡方检验分析吸烟和NIHL的关系。使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每日吸烟量、烟龄、吸烟指数和NIHL发生率的趋势及噪声暴露水平(LAeq.8h)、工龄、累积噪声暴露量(Cum 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和NIHL发生率的趋势。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年龄、CNE、吸烟、听力保护装置(Hearing protector devices,HPD)使用对NI HL发生率的影响,应用OR值及95%可信区间(95%CI)估计NIHL发生的风险。此外,本研究还另选取了于2015和2017年均进行了职业卫生监测和职业健康监护的某船舶企业的224名噪声作业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采集资料,包括工人一般情况、纯音气导听阈测试结果以及现场噪声监测数据,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224名噪声接触工人自身前后两年的高频和语频听阈变化情况。结果: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调查最终包括了 4726名男性接触噪声人员,平均年龄(38.10±8.78)岁,范围为18~66岁;平均噪声暴露工龄为(7.69±4.50)年,范围为1~40年;平均噪声暴露水平(LAeq.8h)为(94.73±4.66)dB(A),范围为84~108dB(A)。2.研究对象高频听阈(3kHz、4kHz和6kHz)的平均值为(33.65±15.09)dB HL,语频听阈(0.5kHz、1kHz、2kHz)的平均值为(24.11±8.71)dB HL。个体听力保护装置使用情况显示,经常使用HPD的工人(88.74%)高于不经常使用者(11.26%);听力损失情况的结果显示,有1547名研究对象(32.73%)发生了单纯高频听力损失,1010名研究对象(21.37%)达到了噪声聋(Noise-induced deafness,NID)标准,其中轻度NID有808名工人(80.00%),中度NID有182名工人(18.02%),重度NID有20名工人(1.98%)。3.Kruskal-Wallis H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NE和自觉听力损失情况、耳鸣频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自觉听力下降和耳鸣的发生主要集中在CNE>101 dB(A)·年的工人中。自觉听力损失、耳鸣频率和实际听力损失的发生情况呈正相关关系,即工人自觉听力损失和耳鸣频率的情况越严重,其实际听力损失的情况也越严重。4.Cochran-Armitage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随着LAeq.8h、工龄和CNE的增大,单纯高频听力损失和噪声聋的发生率均存在升高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其中98dB(A)·年<CNE≤104dB(A)·年时,单纯高频听力损失和噪声聋的发生率的增长速度变缓,而当CNE>104dB(A)·年时,单纯高频听力损失和噪声聋的发生率的增长速度又开始变快。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不同LAeq.8h水平下,在相同噪声环境作业两年后,研究对象的高频、语频听阈值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当LAeq.8h>95dB(A)时,高频听阈值的升高幅度变小,而语频听阈值无明显变化。5.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当噪声接触工人的累积噪声暴露剂量(CNE)≤100dB(A)·年时,吸烟行为可能对单纯高频听力损失的发生产生影响,而当CNE>100dB(A)·年时,吸烟行为可能对单纯高频和语频听力损失的均产生影响。6.Cochran-Armitage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在年龄≤45岁的工人中,当CNE≤100dB(A)·年时,随着每日吸烟量或烟龄的增加,其高频范围下的听力损失发生率均随之增高,且均呈现出明显的线性趋势。当CNE>100dB(A)·年时,其高频范围下的听力损失发生率均也会随着烟龄的增加而增加,但在语频范围中,只有2kHz的听力损失发生率会随烟龄的增加而增高。在对吸烟指数进行分析后,研究结果显示,在年龄≤45岁的工人中,当CNE≤100dB(A)·年时,随着吸烟指数的增加,其高频范围下的听力损失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呈现出明显的线性趋势。当CNE>100dB(A)·年时,在高频范围中,4kHz和6 kHz的听力损失发生率会随着吸烟指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在语频范围中,只有2kHz的听力损失发生率会随吸烟指数的增加而增高。7.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结果显示,在经过模型校正后,年龄、CNE、吸烟行为与N IHL的发生率均显着相关。工人的年龄每增加1岁,其单纯高频听力损失的OR值增加5.8%(OR:1.058;95%CI:1.050-1.067),NID 的 OR 值增加4%(OR:1.040;95%CI:1.030-1.050)。CNE每增加1 dB(A)·年,单纯高频听力损失的OR值增加11.2%(OR:1.112;95%CI:1.094-1.130),NID 的 OR 值增加 12.5%(OR:1.125;95%CI:1.104-1.146)。与不吸烟的工人相比,有吸烟行为的工人中单纯高频听力损失的OR值增加78.7%(OR:1.787;95%CI:1.566-2.039),NID 的 OR 值增加 112%(OR:2.120;95%CI:1.824-2.465)。结论:噪声是我国船舶制造企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各接触噪声岗位的噪声接触水平较高,接触噪声水平较高岗位的暴露水平达100dB(A)以上;接触噪声工人的听力水平明显下降,且研究结果显示,年龄、CNE和吸烟行为是NIHL的危险因素,为此亟需加强船舶制造企业噪声接触工人的听力保护工作,如加强噪声工程防护和个体听力防护、加大纯音测听频次、加强宣传教育,开展控烟行动等,以切实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王祎彤[4](2020)在《建筑施工场界内施工噪声曝露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的高度发展,城市内的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样涌出土面,高速的发展带来的必然是某种负面效应,越来越高效、快捷的施工作业是由于施工机具的广泛使用,而施工噪声问题也应运而生。不断加剧的施工噪声就决定了需要更高效的噪声解决办法,对于施工噪声的排放控制,国际相关组织已经有了清晰的界定,限值、听力损伤、不安全行为等相关指标均为在噪声控制方面规定了相关的标准。国际有关于施工噪声的法规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相对成熟,有关噪声曝露极限的相关标准已经制定,世界各国均有对噪声控制的独有指标,但是标准较不统一,多根据自己国情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基础之上对要求进行进一步的要求,我国的相关部门早在1982年就开始认识到施工噪声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制定了相关标准,控制施工噪声的排放。本研究以“职业健康”理论为出发点,以施工现场实际为侧重点,以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为研究视角,以阅香湖工程为空间样板,以文献研究、现场实际噪声监测、主观调查和科学实验为依托,测算施工现场的噪声超出规定范围的程度及施工作业人员对施工噪声的主观感受。通过大量的现场实际噪声监测制作为期7个月的施工现场的噪声地图,共计26份,分析施工现场噪声曝露的时间、空间关系,并以此作为基础数据编制噪声档案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通过施工现场典型施工机具噪声的采集,对相应的噪声进行频谱分析,得到每个噪声的不同声音特性并结合调查问卷检测不同种类噪声对人产生影响的程度;利用问卷调查进行施工现场对工作人员影响的现状调查,共收集143份问卷筛选除其中的135份,以此确定施工操作人员对现场噪声的感受并分析主观感受与工种和工作年限的相关性,以及对于相同问题由于工种、工作年限的不同产生的差异性;问卷中涉及对于被调查人员的听力频域极限测听,结合其主观感受和频域极限分析不同工种、工作年限人群之间的差异性;对五个工种的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五组实验,验证噪声对施工人员听力的暂时性影响程度及听力恢复情况,分析不同工种、噪声水平下其听力下降程度和听力回复程度的差异性。本研究主要通过:噪声监测→频谱分析→问卷调查→听力实验的逻辑逐渐完成施工噪声的危害性研究。本研究避开施工噪声对于场界周围人群的影响,主要关注施工现场的职业工作者,并根据施工现场的噪声曝露水平制作噪声档案。利用问卷调查探讨建筑施工噪声对于职业工作者的主观影响,创新性的结合听力频域的测听判断不同工种的噪声曝露风险并设计暂时性阈移的听力实验来判断不同工种、噪声水平刺激下的听力下降程度和听力恢复时间。
姜惠芸[5](2020)在《江苏省健康住宅室内声环境设计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省作为城市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绿色建筑发展也处于全国前列,进一步发展健康建筑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与现实意义。健康建筑侧重于人的身心健康,重点关注噪声、采光等物理环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住宅室内声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在围护结构满足现有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一些噪声依旧令人感到烦扰,噪声投诉问题依旧存在,如何营造健康舒适的住宅室内声环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对于城市声环境的监测情况报告和噪声投诉来源的数据对比,分析现有住宅所处的城市总体声环境质量水平,以及居民在住宅使用阶段的主要噪声投诉来源,并从噪声源与噪声传播途径两个方面对住宅声环境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探讨。在各类噪声中,低频噪声的广泛存在与较强的传播能力,成为现有住宅中声环境的重要问题。现有规范及围护结构对于住宅声环境的控制与约束并不能达到健康住宅的要求,通过对比国外现有标准与国内的规范标准,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江苏省健康住宅声环境控制指标建议值。除环境噪声控制指标和隔声性能控制指标之外,针对住宅噪声环境中低频噪声影响被低估的问题,加设低频噪声限值。国内外对于住宅声环境的控制措施及规范条例中,有些国家在低频段额外增设了声级限值或者采用了修正系数对低频噪声进行修正,但是对于低频噪声的评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使得低频噪声评价难以横向对比。在本次研究中,尝试引用心理声学指标对噪声样本进行分析评估,探究其作为建筑中低频噪声评价方式的可能性。本文选取建筑内部典型设备噪声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使用Artemis软件对录制噪声进行分析。首先将录制声音分析结果与现场测量声音结果进行对比,保证了录制声音与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环境效果相对一致;然后将软件计算得出的心理声学指标的分析结果与A声级及噪声能量占比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心理声学指标比A声级更能多方面表述噪声源频谱特征;最后,针对此类噪声源,提出一定的设计与优化措施。使用Insul软件对常用围护结构构造进行隔声效果模拟,比较了现在常用的外围护结构与建筑内部隔墙构造在不同频段上的隔声量。研究中,通过不同构造方式隔声效果的对比,结合住宅设备噪声的频谱分析结果,对现有围护结构构造进行分析与改进,从而达到了防治目的,为营造安全、舒适、健康的室内声环境设计提供参考。全文字数:40058余字;图片:27幅;表格:62幅;
王亚敏[6](2019)在《建筑施工场地噪声污染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噪声污染是世界四大环境污染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城市建设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建设项目中普遍存在噪声超标现象。施工噪声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息,甚至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已经成为严峻的问题。本文结合实地调研测试与理论研究,对建筑施工噪声的产生和传播机理进行研究,探索施工噪声的控制指标与控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了解了目前对施工噪声污染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长沙市四个处于不同阶段的施工项目进行调研,了解其各阶段的施工内容以及用到的机械设备。利用声级计监测场界的噪声排放值,监测内容包括噪声大小、峰值、波动特征及频谱,总结噪声排放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同时走访工地周边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测量室内声压级并调查了居民对施工噪声的主观感受。其次,以声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对施工场地的实地调研及噪声监测,详细分析了施工噪声的概念、来源和危害,探讨建筑施工噪声的声源特征、各阶段噪声排放特征和噪声传播的影响因素,探索从不同方面控制施工噪声的可行性。再次,对国内外施工噪声标准进行梳理,根据现有标准的优缺点,以环境需求和技术条件为依据,分为选择评价量指标、确定指标划分方法、确定指标限值三个步骤,提出施工场界噪声的控制指标,为施工噪声的控制提供目标依据。最后,通过分析建筑施工噪声超标的成因,对施工场地提出七项布局策略和控制方法,结合不同施工阶段特点,对各阶段的噪声控制提出建议,并形成完整的控制流程。论文为施工噪声的控制目标提供有效依据,并为控制方法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策略,有利于施工噪声控制治理工作的开展。
王远声[7](2019)在《综采工作面噪声对作业人员影响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综采工作面是一个由人、机、环境组成的复杂生产系统。在此复杂的人机环境系统中,作业人员深受噪声污染的困扰,由于人的生理、心理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和难控性,当受到过度的噪声影响时,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研究综采工作面噪声环境因素与人的关系,对有效预防事故发生,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安全工程学、人机环境系统工程为指导,采用理论分析、现场测试、实验室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煤矿综采工作面噪声环境下的人—环关系和噪声预警系统。在研究确定综采工作面噪声源的基础上,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多因素影响下巷道噪声衰减特征;通过实验室模拟建立了噪声与人体生理心理指标影响关系方程;结合具体矿井,获得了不同工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劳动时间;基于蒙特卡洛(Monte-Carlo)方法建立了基于功能函数的综采工作面噪声环境下人的可靠度模型,并构建了基于作业人员可靠度的综采工作面噪声预警系统。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综采工作面生产期间噪声大部分时间的频率保持在3kHz-11kHz之间,其噪声大部分是中高频和高频噪声;声压级均保持在75dB-105dB,最大声压级能达到105dB-110dB左右。主要机械设备噪声源的声压级均超过《煤矿安全规程》中85dB的噪声限值要求。工作面作业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一直遭受着职业噪声的侵害;(2)综采工作面噪声声压级在整个巷道空间内衰减规律为:接收点在离声源较近的范围内时,声压级衰减快,接近线性衰减;综采工作截面面积一定时,截面形状对声压级的变化率影响不大,但是截面形状为梯形时,声压级衰减较快;综采工作面截面面积对声压级的影响较大,且截面面积越大,衰减的越快;巷道内煤岩体吸声系数对声压级有影响,吸声系数的大小与声压级的变化率成正相关,吸声系数越大,声压级的变化率越大;(3)通过噪声对人影响的实验室研究发现:噪声刺激水平和暴露时间对被试者的生理心理指标有影响;当噪音水平≤95dB时,噪声暴露时间是影响作业人员生理心理指标的主要因素;当噪声水平>95dB时,噪声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4)以实际矿井综采工作面为例,选取受噪声影响较大的工种—采煤机司机、运输机司机和泵站司机为对象,研究了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三个生理指标与劳动时间的关系。基于灰色理论GM(1,1)模型得到各生理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依据医学界定的生理指标阈值,分别确定出各工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劳动时间分别为6.4小时、6.0小时、5.7小时,最后依据最小值原则,选取5.7个小时作为综采工作面噪声作业环境下的安全劳动时间,为矿工井下噪声作业时长提供了理论依据。(5)提出了基于功能函数的人的可靠度模型,采用蒙特卡洛(Monte-Carlo)方法建模,并得出噪声声压级在50dB-70dB、70dB-90dB、90dB-110dB区间内人的可靠度分别为1、0.7092和0;(6)基于IBM的Domino平台及预警理论,建立了井下噪声环境的作业人员安全预警系统,实现了对作业人员行为可靠度的预警功能。
张子牙[8](2018)在《环境噪声标准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天津市住区声环境调查为例》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相比之前有了极大的提高,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享受新时代的便利时,环境噪声问题也同时困扰着人们。首先,本文总结了国内目前环境噪声状况以及环境噪声标准的基本情况,探讨了环境噪声标准的研究范围和目的,并提出了研究问题,确立了研究方向。其次,通过梳理环境噪声发展历史以及对比当下国内外环境噪声标准的差异,探索我国环境噪声标准中的不足之处,找出问题所在。在历史梳理方面,探讨了环境噪声标准的诞生和发展,挖掘影响环境噪声标准发展的事件;在环境噪声标准对比方面,通过对标准制定过程、内容、实施方式等细节进行对比,得出了我国与国外先进环境噪声标准之间的差异。综合以上内容,找到了我国环境噪声标准的不足之处。最后,根据我国环境噪声标准的不足之处,设计面向社会人士的环境噪声调查问卷和面向噪声控制专家的专家问卷,从两个方面考察对目前环境噪声标准态度,并探索民众和专家共同认可的环境噪声标准和噪声治理手段。在回收调查问卷后,通过SPSS软件和结构化方程模型分析了居民对环境噪声标准及标准相关问题的态度,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得出了专家角度较合理环境噪声标准优化方式,综合两方面的结果,最终提出合理的、符合发展趋势的优化策略。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以环境噪声标准入手,从历史经验和标准差异两个方面探讨问题,再对对不同立场的人员进行调查,从而得出优化策略。长久以来,环境噪声的控制都是从技术手段上进行发掘,因此阻碍我国环境噪声标准治理的并不是技术,反而是治理依据。技术太快标准有缺点,就如同行动总是先于思考,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因此,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适合新技术应用的环境噪声标准就显得十分必要。基于本文所探讨的“优化策略”,想以此抛砖引玉,为环境噪声治理提供新的方向。
吴亦琴[9](2019)在《宜兴某纺织印染企业职工健康状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纺织印染行业是一个职业危害比较严重的行业,一些岗位的职工长期处于粉尘、噪声、高温等恶劣环境下工作,这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本文对宜兴某纺织印染企业职工的职业健康监护资料进行分析,了解该纺织印染企业职工的健康状况,并分析职业卫生相关体检项目异常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提高职工健康水平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7年期间宜兴某纺织印染企业2258名职工的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对体检结果总体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职业卫生相关项目异常的影响因素。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创建数据库,使用SAS9.4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分别对肺功能异常、胸部X线摄影异常、听力异常、心电图异常,以及高血压、高血糖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再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该企业2258名职工的体检结果中共发现疑似职业性噪声聋1人,职业禁忌证职工94人。职业禁忌证职工占体检职工人数的4.16%(94/2258)。(2)体检异常项目主要为肺功能、肝脏超声检查、听力、心电图、胆囊超声检查、血压、胸部X线摄影、血糖、谷丙转氨酶,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0.60%、31.50%、26.69%、21.38%、18.15%、13.39%、12.85%、12.52%、10.67%,高血糖检出率12.31%。(3)有害因素接触相关项目检出情况如下:体检职工中有369人为已接触棉尘者,其中有212名职工接受了肺功能检测,肺功能异常人数为129人,检出率为60.85%;369名棉尘接触职工中有65人胸部X线摄影异常,异常率为17.62%。体检职工中有353人为已接触噪声职工,353人均接受了听力和心电图检测,分别有103人和89人检出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9.18%和25.21%;其中有340人接受了血压测量,检出高血压76人,高血压检出率为22.35%。体检职工中有214人为已接触高温职工,其中208名职工接受了血压测量,检出高血压47人,占22.60%;214名职工均接受了血糖检测,其中检出高血糖28人,占13.08%。(4)职业卫生相关检出项目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肺功能异常、胸部X线摄影异常、听力异常、高血压、高血糖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是肺功能异常、高血压、胸部X线摄片异常、听力异常、心电图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噪声是高血压与心电图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婚姻是心电图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饮酒是高血压独立的影响因素;接害工龄是胸部X线摄影异常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本次职业健康监护资料的结果显示该企业职工主要的体检异常项目及检出率为肺功能(60.60%)、肝脏超声检查(31.50%)、听力(26.69%)、心电图(21.38%)、胆囊超声检查(18.15%)、血压(13.39%)、胸部X线摄影(12.85%)、血糖(12.52%)、谷丙转氨酶(10.67%),表明该企业职工整体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多因素分析显示噪声是影响职工健康的可干预的危害因素,企业、职工和有关部门应从多方面来保障职工身体健康。职业健康监护体检对于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杨帆[10](2018)在《某封头企业工人噪声暴露状况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职业噪声直接影响暴露工人的健康,引起疲劳,造成心理恐惧,遮蔽报警信号,是安全事故的诱发因素。WHO已将职业噪声列为重要的职业卫生有害因素。我国也已经把职业性噪声聋列入工伤保险的范畴。宜兴市目前已登记在册的存在职业病危险因素的企业达4601家,接触各类有害因素职工累计达66536人,存在噪声的企业有3119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67.79%,接触噪声工人有43116人,占接触各类有害因素的职工总数的64.80%。职业性噪声聋在宜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诊断中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是本地区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内容。本研究通过对某企业连续几年的职业健康监护体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数据的分析,结合现场调查的情况,全面、客观、科学掌握职工健康动态,分析该企业职业性听力损伤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为该企业防治职业性听力损伤提供科学建议,探讨适合本地区职业性噪声聋防控的措施。研究方法通过宜兴市职业健康检查体检系统,获得用人单位2011-2015年的职工体检数据,共计295人次。通过宜兴市卫生检验信息管理系统,获得用人单位2011-2015年监测数据资料;通过用人单位获得其他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资料。按照GBZ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进行噪声暴露职业人群的职业健康体检,电测听结果按照《规范》和GBZ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进行辨别,判断及分组:无异常,仅有高频异常,噪声作业观察对象,噪声作业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根据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对各岗位进行噪声测定:车间正常运行时测量,使用脉冲噪声仪对每个岗位测量3次,以平均值为该岗位噪声测量值;然后每个岗位根据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判定是否属于接触噪声岗位,并根据GBZ/T229.4-201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判定噪声作业危害程度。结论噪声暴露是该企业职业人群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调查发现该企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卫生意识:定期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定期进行职业健康监护体检。但噪声控制效果有限,防护效果不佳,生产性噪声对工人听力的损失有明显影响:295人次中,无异常率仅为50.51%,近一半体检人员出现听力损伤,出现高频听力损伤的达到106人次,占35.93%。而且伴随着接害工龄的增加,高频听力损害者越来越多,防噪效果不容乐观。需要进一步加强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的监管,扩大体检覆盖率,重视职业健康监护体检工作。建议1、结合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严抓新、改、扩建项目的噪声危害预评价和“三同时”审查制度,防护于未然;改善现有项目劳动环境,更新设备,减少噪声来源;建立“劳动者-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三级个人防护用品监管体系。2、从城市到乡镇,扩大职业健康监护体检覆盖率;建立统一的体检体系,利用“大数据”手段,跟踪并预测劳动者的听力变化趋势,及时反馈并控制。3、开展职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力宣传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耳塞)的保护作用,通过“知-信-行”的模式改变企业和劳动者的防护意识,化被动为主动,自觉保护听力健康。
二、纺织工业噪声对听力影响调查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纺织工业噪声对听力影响调查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耳毒性有机溶剂与噪声联合暴露对劳动者听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问卷调查 |
2.2 噪声检测 |
2.3 有机溶剂检测 |
2.4 纯音听力测试 |
2.5 听力损失判定 |
2.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2 研究对象职业危害因素暴露情况 |
2.1 职业危害因素暴露情况 |
2.2 噪声暴露情况 |
2.3 有机溶剂暴露情况 |
3 噪声暴露水平与听力损失的关系 |
3.1 L_(EX.W)与听力损失的剂量-反应关系 |
3.2 CNE与听力损失的剂量-反应关系 |
4 有机溶剂暴露水平与听力损失的关系 |
4.1 甲苯与听力损失的剂量-反应关系 |
4.2 二甲苯与听力损失的剂量-反应关系 |
4.3 乙苯与听力损失的剂量-反应关系 |
4.4 正己烷与听力损失的剂量-反应关系 |
4.5 混合有机溶剂暴露与听力损失的剂量-反应关系 |
5 噪声和有机溶剂联合暴露与听力损失的关系 |
6 各组听力损失情况的比较 |
6.1 各组听力阈值的比较 |
6.2 各组听力损失率的比较 |
7 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附录1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 有机溶剂与噪声联合暴露致听力损失的职业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调查问卷 |
附录3 有机溶剂与噪声联合暴露项目现场调查表 |
(2)神东石圪台选煤厂噪声源识别与降噪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噪声治理相关理论及分析 |
2.1 噪声职业危害 |
2.2 噪声源识别方法 |
2.2.1 传统噪声源识别方法 |
2.2.2 基于信号处理的噪声源识别方法 |
2.2.3 基于声阵列技术的噪声源识别方法 |
2.3 噪声治理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3 石圪台选煤厂噪声源识别与噪声职业危害评估 |
3.1 石圪台选煤厂噪声现状 |
3.1.1 石圪台选煤厂概况 |
3.1.2 石圪台选煤厂噪声现状调查 |
3.2 选煤厂噪声产生原因分析 |
3.2.1 选煤厂噪声产生的一般性原因分析 |
3.2.2 选煤厂噪声产生的具体原因分析 |
3.3 选煤厂噪声源识别 |
3.3.1 选煤厂噪声源识别方法的选择原则 |
3.3.2 选煤厂噪声源识别方法 |
3.3.3 选煤厂噪声源识别结果分级 |
3.4 选煤厂噪声职业危害综合评估及其分级 |
3.4.1 层次分析法介绍 |
3.4.2 选煤厂噪声职业危害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
3.4.3 各层次判断矩阵的构建 |
3.4.4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3.4.5 各层次排序及其权重结果 |
3.4.6 综合评估分级 |
3.5 本章小结 |
4 石圪台选煤厂降噪方案设计与实施 |
4.1 噪声治理方案设计原则 |
4.2 选煤厂噪声治理措施 |
4.2.1 噪声源治理措施 |
4.2.2 厂房噪声治理措施 |
4.2.3 值班室噪声治理措施 |
4.2.4 厂界周围噪声治理措施 |
4.2.5 从管理角度进行噪声治理 |
4.2.6 从个体防护角度进行噪声治理 |
4.3 降噪方案实施后的降噪效果衡量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5.1.1 主要工作 |
5.1.2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船舶制造企业噪声致听力损失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问卷调查 |
2.2 个体噪声测量 |
2.3 纯音测听 |
2.4 累积噪声暴露量 |
2.5 听力损失的判定 |
2.6 吸烟暴露的评估 |
2.7 统计学分析 |
2.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2 研究对象的听阈值及听力损失发生情况 |
3 研究对象的自觉听力损失、耳鸣发生情况 |
3.1 自觉听力损失、日常耳鸣频率的发生情况 |
3.2 自觉听力症状与实际听力损失的关系 |
4 噪声暴露水平与NIHL的剂量-反应关系 |
5 吸烟对听力损失的影响 |
5.1 吸烟对听力损失的作用 |
5.2 每日吸烟量和听力损失的剂量-反应关系 |
5.3 烟龄和听力损失的剂量-反应关系 |
5.4 吸烟指数和听力损失的关系 |
6 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 |
讨论 |
1 船舶制造企业的噪声暴露情况 |
2 船舶制造企业的听力损失情况 |
3 船舶制造企业工人的自觉听力损失和耳鸣发生情况 |
4 噪声暴露水平、工龄和CNE对听力损失的影响 |
5 吸烟对听力损失的影响 |
6 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研究 |
结论 |
本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噪声导致的听力损失及其造成的主要危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4)建筑施工场界内施工噪声曝露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施工噪声的职业性曝露现状 |
1.2.2 建筑施工噪声的非职业性曝露现状 |
1.2.3 建筑施工噪声的前沿研究 |
1.2.4 噪声环境治理 |
1.2.5 职业性听力保护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实地监测 |
1.3.2 问卷调查 |
1.3.3 科学实验 |
1.3.4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1.4.2 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施工噪声影响的既往研究 |
2.1 国际噪声防控体系 |
2.1.1 影响衡量标准 |
2.1.2 职业噪声曝露 |
2.1.3 环境噪声辐射 |
2.2 职业性影响研究趋势 |
2.3 非职业性影响研究趋势 |
第三章 场地内噪声分布及声学特性 |
3.1 场地现状 |
3.1.1 场地自然状况 |
3.1.2 场地内部噪声组成 |
3.2 噪声监测及时空间分布 |
3.2.1 噪声档案编制 |
3.2.2 噪声监测的方法与技术 |
3.2.3 场地噪声监测及噪声分布时空间规律 |
3.2.4 噪声分布分析 |
3.3 典型噪声物理/心理声学特性及影响分析 |
3.3.1 典型噪声原确定 |
3.3.2 采集与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
3.3.3 典型噪声物理声学特性分析 |
3.3.4 典型噪声心理声学特性分析 |
3.4 结论 |
第四章 施工噪声的长期曝露影响 |
4.1 问卷调查及听力测试 |
4.1.1 访谈式问卷 |
4.1.2 听力测试方法 |
4.2 问卷及听力基础数据 |
4.3 问卷数据分析 |
4.3.1 声环境评价 |
4.3.2 听力影响自评 |
4.4 听力数据分析 |
4.5 结论 |
第五章 建筑施工噪声的短时曝露影响 |
5.1 听力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5.1.1 实验设计的目的 |
5.1.2 实验流程 |
5.2 实验基础数据 |
5.3 实验数据分析 |
5.3.1 初始听力水平 |
5.3.2 听力下降程度 |
5.3.3 听力恢复程度 |
5.4 结论 |
第六章 对策与展望 |
6.1 对策 |
6.1.1 政策法规层面 |
6.1.2 学术研究层面 |
6.1.3 施工管理与听力保护层面 |
6.1.4 城市建设及场地布局层面 |
6.1.5 预测与成本治理层面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江苏省健康住宅室内声环境设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住宅概念提出与发展 |
1.1.2 住宅声环境存在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主要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住宅建筑室内声环境现状 |
2.1 住宅建筑声环境现状 |
2.1.1 我国声环境现状 |
2.1.2 江苏省声环境现状 |
2.2 内噪声来源 |
2.2.1 室外噪声 |
2.2.2 建筑内部噪声 |
2.2.3 户内噪声 |
2.3 噪声传播途径 |
2.3.1 空气声 |
2.3.2 结构声(固体声) |
2.4 低频噪声问题 |
2.4.1 低频噪声的定义 |
2.4.2 低频噪声的来源与传播 |
2.4.3 低频噪声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健康住宅室内声环境标准 |
3.1 国内外住宅声环境设计评价标准 |
3.1.1 国外住宅声环境设计评价标准 |
3.1.2 国内住宅声环境设计评价标准 |
3.2 低频噪声控制标准 |
3.2.1 低频噪声评价方法 |
3.2.2 国内外低频噪声评价标准 |
3.3 江苏省健康住宅声环境控制指标建议值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典型噪声源特征分析与控制 |
4.1 噪声的采样与录制 |
4.1.1 测试对象与噪声源选择 |
4.1.2 噪声测量与录制 |
4.2 噪声频谱特性分析 |
4.2.1 噪声声级分析 |
4.2.2 噪声声能量分析 |
4.3 心理声学指标分析 |
4.3.1 响度分析 |
4.3.2 尖锐度、波动强度和粗糙度分析 |
4.3.3 烦恼度分析 |
4.4 结构声控制设计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住宅建筑围护结构隔声性能分析 |
5.1 外墙墙体常用构造隔声性能计算与分析 |
5.1.1 外墙隔声性能计算 |
5.1.2 外墙隔声性能分析 |
5.2 内墙墙体常用构造隔声性能分析 |
5.2.1 内墙隔声性能计算 |
5.2.2 内墙隔声性能分析 |
5.3 空气声隔声设计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建筑施工场地噪声污染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噪声的测量与模拟 |
1.2.2 噪声的评价方法 |
1.2.3 噪声的评价标准 |
1.2.4 噪声的控制策略 |
1.3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施工场地噪声现状调研 |
2.1 测试目的和方案 |
2.1.1 测试目的 |
2.1.2 测试方案 |
2.2 施工场界噪声监测分析 |
2.2.1 某住宅1 项目土方阶段 |
2.2.2 某住宅2 项目桩基阶段 |
2.2.3 某医院项目主体阶段 |
2.2.4 某宾馆项目装修阶段 |
2.3 测试总结 |
2.4 建筑施工场地噪声主观评价分析 |
2.4.1 基本信息 |
2.4.2 调查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施工场地噪声声源特征和传播机理分析 |
3.1 施工噪声基本概念 |
3.1.1 施工噪声的概念 |
3.1.2 施工噪声的来源 |
3.1.3 施工噪声的危害 |
3.2 施工机械的噪声成分分析 |
3.2.1 噪声的频谱 |
3.2.2 施工机械的频谱分布 |
3.3 不同施工阶段的噪声特点分析 |
3.3.1 土石方阶段 |
3.3.2 桩基阶段 |
3.3.3 主体阶段 |
3.3.4 装修阶段 |
3.3.5 施工噪声的特点 |
3.4 施工场地噪声传播机理与影响因素 |
3.4.1 声的传播基础理论 |
3.4.2 施工噪声的叠加 |
3.4.3 施工噪声的衰减 |
3.5 施工噪声控制的可行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施工场地噪声污染的控制指标优化 |
4.1 现有标准及不足点 |
4.1.1 国外相关标准 |
4.1.2 国内相关标准 |
4.1.3 存在的问题 |
4.2 施工场界控制指标制定的依据 |
4.2.1 环境需求 |
4.2.2 技术条件 |
4.3 确定评价量指标 |
4.3.1 噪声的评价量指标 |
4.3.2 评价量指标分析与选择 |
4.4 确定指标划分方法 |
4.4.1 指标划分方法 |
4.4.2 指标划分方法分析与选择 |
4.5 确定指标限值 |
4.5.1 指标限值的确定思路 |
4.5.2 监测站数据分析 |
4.5.3 降噪可行性分析 |
4.5.4 基于多因素的指标调整 |
4.6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控制指标(建议)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施工场地噪声污染的控制方法研究 |
5.1 施工噪声超标成因和控制原则 |
5.1.1 施工噪声超标成因 |
5.1.2 施工噪声控制原则 |
5.2 噪声控制方法 |
5.2.1 合理规划施工场地 |
5.2.2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
5.2.3 规范工人施工行为 |
5.2.4 减少施工现场作业 |
5.2.5 控制机械设备噪声 |
5.2.6 利用声屏障与隔声罩 |
5.2.7 改造外窗隔声性能 |
5.3 不同阶段控制方法应用 |
5.3.1 土石方阶段 |
5.3.2 桩基阶段 |
5.3.3 主体阶段 |
5.3.4 装修阶段 |
5.4 施工场地噪声控制步骤 |
5.3.1 预测噪声值 |
5.3.2 确定降噪量 |
5.3.3 选择控制方法 |
5.3.4 评估与调整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B 调研中各监测点噪声频谱统计 |
附录 C 长沙市施工场地噪声影响调查问卷 |
附录 D 长沙市施工噪声调研主观感受数据整理 |
致谢 |
(7)综采工作面噪声对作业人员影响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矿噪声研究现状分析 |
1.2.2 长空间声场研究现状 |
1.2.3 噪声对人生理心理影响研究现状 |
1.2.4 噪声对人的可靠性影响研究现状 |
1.2.5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课题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噪声基础理论概述 |
2.1 噪声的基本概念 |
2.1.1 噪声的基本定义 |
2.1.2 噪声的分类 |
2.1.3 噪声的计量标准 |
2.2 噪声对人体生理、心理影响的基本原理 |
2.3 噪声控制理论基础 |
2.3.1 控制论的基本概念 |
2.3.2 安全控制论的基本概念 |
2.3.3 危险控制遵循原则 |
2.3.4 安全控制的基本策略 |
2.4 长空间声学理论概述 |
2.5 人行为可靠度理论 |
2.5.1 人因可靠性的定义 |
2.5.2 人因可靠性影响因素 |
2.6 小结 |
3 综采工作面噪声源实测与分析 |
3.1 综采工作面噪声来源与衰减分析 |
3.2 试验矿井概况 |
3.2.1 井田位置与范围 |
3.2.2 矿井开采与开拓 |
3.2.3 主采煤层 |
3.3 噪声源实测分析 |
3.3.1 主要测量工具 |
3.3.2 23131 综采工作面噪声数据采集 |
3.3.3 28051 综采工作面噪声数据采集 |
3.4 小结 |
4 多因素影响下的综采巷道声场特性仿真研究 |
4.1 综采工作面模型的建立 |
4.1.1 数学模型 |
4.1.2 物理模型 |
4.2 综采工作面巷道长空间噪声传播和衰减规律 |
4.2.1 巷道接收点距离对噪声衰减的影响 |
4.2.2 综采工作面截面形状对噪声衰减的影响 |
4.2.3 综采工作面截面面积对噪声衰减的影响 |
4.2.4 综采工作面巷道吸声系数对噪声衰减的影响 |
4.2.5 实测数据与理论数据对比分析 |
4.3 小结 |
5 综采工作面噪声对作业人员生理心理影响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5.2 实验人员的选择 |
5.3 实验测量工具及材料 |
5.3.1 实验测量工具 |
5.3.2 实验材料准备 |
5.4 噪声暴露对作业人员心率的影响 |
5.4.1 具体试验流程 |
5.4.2 实验结果及处理 |
5.5 噪声暴露对作业人员血压的影响 |
5.5.1 噪声刺激对作业人员舒张压的影响 |
5.5.2 噪声刺激对作业人员收缩压的影响 |
5.6 噪声暴露对作业人员安全心理的影响 |
5.6.1 噪声对作业人员安全心理的影响 |
5.6.2 舒尔特方格简介 |
5.6.3 具体试验流程 |
5.6.4 实验结果及处理 |
5.7 小结 |
6 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生理指标与安全劳动时间关系研究 |
6.1 作业人员安全劳动时间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6.1.1 灰色理论模型 |
6.1.2 GM(1,1)预测模型 |
6.1.3 二分法基本原理 |
6.2 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生理数据的测定 |
6.3 生理指标随工作时间变化模拟分析 |
6.3.1 收缩压生理指标随工作时间变化模拟分析 |
6.3.2 舒张压生理指标随工作时间变化模拟分析 |
6.3.3 心率生理指标随工作时间变化模拟分析 |
6.4 结果统计分析 |
6.5 现场验证 |
6.5.1 听力损失的定义及判定标准 |
6.5.2 听力筛查检测方法 |
6.5.3 处理原则 |
6.5.4 岗前职业入职体检听力筛查主要法规依据 |
6.5.5 听力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
6.6 小结 |
7 综采工作面噪声环境条件下作业人员可靠度模型研究 |
7.1 传统可靠度模型 |
7.1.1 人的可靠度模型 |
7.1.2 人子系统的可靠度计算模型 |
7.1.3 量化作业工人作业环境的安全区域、潜在危险区域、危险区域 |
7.2 基于功能函数的作业人员作业可靠度模型 |
7.2.1 功能函数与极限状态方程 |
7.2.2 人的可靠度 |
7.3 人的可靠度求解中的M-C法 |
7.3.1 模型建立分析 |
7.3.2 模型建立 |
7.3.3 建模结果与分析 |
7.4 小结 |
8 煤矿作业人员噪声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
8.1 预警系统综述 |
8.1.1 安全预警系统的特点 |
8.1.2 安全预警的核心内容 |
8.1.3 安全预警的职能 |
8.2 预警系统设计 |
8.2.1 系统的逻辑结构设计 |
8.2.2 系统的结构设计 |
8.2.3 系统的角色设计 |
8.3 综采工作面噪声预警系统设计 |
8.4 系统优化模块介绍 |
8.5 可靠度预警系统的实现 |
8.6 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环境噪声标准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天津市住区声环境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1.3 环境噪声现状分析 |
1.3.1 环境噪声治理状况 |
1.3.2 环境噪声投诉状况 |
1.3.3 天津市环境噪声问题处理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噪声标准相关技术综述 |
1.5.1 噪声标准法规分类介绍 |
1.5.2 噪声评价指标介绍 |
1.5.3 噪声控制新技术介绍 |
1.6 研究意义和价值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价值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环境噪声标准的历史分析和经验借鉴 |
2.1 环境噪声标准发展历史分析 |
2.1.1 国外环境噪声标准发展历史 |
2.1.2 国内环境噪声标准的发展 |
2.2 各国环境噪声标准对比研究 |
2.2.1 环境噪声标准制定的依据 |
2.2.2 环境噪声标准数据获取方法 |
2.2.3 环境噪声标准的评价指标 |
2.2.4 环境噪声标准限值 |
2.2.5 环境噪声标准比较总结 |
2.3 我国环境噪声标准的问题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噪声反应调查的我国环境噪声标准优化研究 |
3.1 天津市居民对环境噪声反应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
3.1.1 调查内容 |
3.1.2 调查问卷设计 |
3.1.3 调查范围的确定 |
3.1.4 问卷发放情况 |
3.2 环境噪声测量 |
3.2.1 测量前期准备 |
3.2.2 环境噪声声压级测量结果 |
3.2.3 物理测量结果分析 |
3.3 现行环境噪声标准适应性研究 |
3.3.1 我国环境噪声标准实施效果研究 |
3.3.2 我国环境噪声的数据获取方式适用性研究 |
3.3.3 我国环境噪声标准限值适应性研究 |
3.4 环境噪声标准的优化措施研究 |
3.4.1 环境噪声标准限值优化研究 |
3.4.2 环境噪声标准新型实施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
3.5 环境噪声标准优化措施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环境噪声标准优化措施确立 |
4.1 专家调查方法基本情况 |
4.1.1 专家调查内容 |
4.1.2 专家调查成员特征 |
4.2 环境噪声标准的优化措施完善 |
4.2.1 环境噪声限值调整需求研究 |
4.2.2 环境噪声标准新型实施方法完善 |
4.2.3 环境噪声联合治理方法研究 |
4.3 我国环境噪声标准优化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宜兴某纺织印染企业职工健康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1 我国职业病现状 |
1.2 我国常见职业病 |
1.3 职业病的防治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项目 |
2.3 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参加职业健康监护体检职工的基本情况 |
3.2 职工体检结果主要情况 |
3.3 职业卫生相关检出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主要异常检出情况讨论 |
4.2 职业卫生相关检出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
5.2 落实好职业健康监护政策,扩大体检覆盖率 |
5.3 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保障工作场所环境安全 |
5.4 合理利用防护设施、防护用品,保障职工健康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某封头企业工人噪声暴露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前言 |
第一章 企业概况 |
1.1 企业基本信息 |
1.2 一般人口学特征 |
第二章 资料来源和调查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调查方法 |
2.3 资料整理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
3.2 噪声检测情况 |
3.3 职业健康监护体检情况 |
3.4 讨论 |
第四章 噪声危害防控建议 |
4.1 严抓中小企业噪声危害预评价和“三同时”审查制度,落实耳塞三级监管 |
4.2 深入开展职业健康监护体检,扩大覆盖率;利用“大数据”手段,实时追踪反馈并控制听力变化趋势 |
4.3 简单有效又经济的预防方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纺织工业噪声对听力影响调查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耳毒性有机溶剂与噪声联合暴露对劳动者听力影响研究[D]. 刘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神东石圪台选煤厂噪声源识别与降噪方案研究[D]. 颜阳.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船舶制造企业噪声致听力损失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D]. 苟艳姝.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4]建筑施工场界内施工噪声曝露及影响研究[D]. 王祎彤.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江苏省健康住宅室内声环境设计与优化研究[D]. 姜惠芸. 东南大学, 2020
- [6]建筑施工场地噪声污染控制策略研究[D]. 王亚敏. 湖南大学, 2019(07)
- [7]综采工作面噪声对作业人员影响关系研究[D]. 王远声.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7)
- [8]环境噪声标准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天津市住区声环境调查为例[D]. 张子牙. 天津大学, 2018(06)
- [9]宜兴某纺织印染企业职工健康状况分析[D]. 吴亦琴. 东南大学, 2019(01)
- [10]某封头企业工人噪声暴露状况调查与分析[D]. 杨帆. 东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