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种通信方式在电能表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露露[1](2021)在《基于智能电能表的用电信息感知共享实现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电表在电力智能化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使智能电表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预计截止2024年底全世界智能电表总数将超过12亿只,是2017年的两倍,目前我国中东部各省的智能电表需求量在1500万只到5000万只之间。由于安全性的需求,电力企业的智能电表数据还没有对公众开放,目前可以通过向电力企业申请权限获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用电数据或自费安装智能电表获取智能电表数据,上述方式存在建设成本高昂、手续流程复杂、数据更新不及时等诸多弊端,不利于用户侧负荷实时参与到电网互动中,也不利于对智能电表数据进一步的挖掘分析与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智能电表的用电数据感知共享方式及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调研国内外智能电表的研究现状,了解目前研究现状中的创新点和痛点。其次,研究目前智能电表用电信息的感知与应用,研究现有感知技术、传输技术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分析智能电表数据在多方面的应用。再次,分析用电信息感知共享的功能需求,设计了用电信息感知共享实现方式,结合现有感知共享技术设计了用电信息感知共享的逻辑架构和物理架构,设计了 3层架构和每个层次应具备的功能:第一层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功能,第二层实现数据高效快速传输功能,第三层实现围绕数据共享的一系列功能,并对用电信息感知共享实现的支撑技术进行了研究。最后,研究面向居民侧负荷的用电信息感知共享应用,分析居民侧负荷用电数据与负荷设备集群的总用电数据之间关联性。以电采暖为居民侧负荷代表,建立设备和设备集群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用电信息共享的电采暖负荷控制算法。设置算例,对提出算法进行仿真和结果分析,发现提出算法在用电安全性方面可以使负荷峰值降至81.48%,使峰谷差降至62.96%,在用电舒适度方面较其他控制算法具备明显优势。综上,本文研究了用电信息感知共享架构的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提供一种快速、低廉的用电信息共享方式,有利于居民侧负荷实时与电网互动。
熊科[2](2021)在《多芯模组化单相智能电能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顺应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融合发展趋势,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战略目标。在推进电网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智能化、先进的设备和新技术,将电力用户、企业、设备、装置等连接起来,建设一个更智能、生活更智慧的电网生态体系。泛在电力物联网体系下,智能电能表作为重要的通信和末端感知设备,是连接电网与电力用户的桥梁。单相智能电能表应用面积广,数量庞大,是完成对电网全面创新、构建能源互联网高质量建设的重要基础。现有传统的单相智能电能表用于电能计量,并通过接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现电能信息的自动采集。由于采用单片处理器和一体化结构设计,通信方式单一,不支持软件升级和功能扩展,无法满足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全面感知、设备交互接入、信息互联的需求,同时也无法与国际新标准接轨。本文设计和实现面向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新一代单相智能电能表,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国内外智能电能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从设计方案和功能上分析了传统智能电能表的不足,分析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对智能电能表的功能新需求。参照国际新标准建议,给出“多芯模组化”的整体设计方案,明确多芯模组化单相智能电能表的功能配置和主要技术指标。(2)进行多芯模组化单相智能电能表的硬件设计。依据“多芯模组化”的整体设计架构,进行计量芯、管理芯、模组接口等模块的硬件设计,设计电路板并制作硬件样机。(3)进行多芯模组化单相智能电能表的软件设计。按照模块化的设计理念,采用C语言进行计量芯主程序、电能计量功能模块、电能存储模块、数据冻结模块、数据安全认证、蓝牙通信等软件设计。(4)基于制作的样机及CPU软件进行样机系统整合,搭建了测试环境,依据试验规程,进行电能计量准确度、电气绝缘性能、EMC兼容性能、主要功能等测试验证。
谭铭钊[3](2020)在《基于OFDM的山地、丘陵地区低压集抄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对于电网发展的不断重视,使得电网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快,智能电网被应用在我国的各个领域。随着发展,未来将全面普及低压集抄系统。我国西部地区环境差,地多人少,东部地区地少人密,使得低压集抄系统的应用变得异常的困难,使低压集抄系统的推广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为了进一步提升电网计量计费的准确、高效、安全,就需要对人工集抄系统进行不断地优化,并将OFDM低压集抄系统应用于当前的电力系统中,以此提供更加满足的服务质量,改善人们电网的观念。本课题以山区、丘陵地区为代表,将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设计作为研究内容,从各个方面对低压集抄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背景、低压集抄系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低压集抄系统的结构与组成入手,分析了低压集抄的主站、集中器、采集器、通信模块和RS-485的功能和作用,阐明了OFDM低压集抄系统通信的基本原理、设计原则与需求,为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通过对低压集抄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进行介绍,以此为基础展开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每一种预测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电网计量的集抄;再次,将低压系统的组网方式与载波方案进行合理的对比分析,得到最佳的通信方案,将为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该系统在山地、丘陵地区的应用效果和精度。最后,通讯方式方面,低压集抄系统主要可分为上、下通信方式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前面章节介绍的低压集抄系统的结构为基础,提出了OFDM低压集抄系统。并以广西的山地、丘陵地区为分析对象,在实际台区应用测试新技术,具体得出建设结论。以结论为依据促进广西地区规范建设低压集抄系统,促进广西的山地、丘陵电能采集系统规范应用,提高采集成功率。优化过去落后的抄表方式,有效的提高了电表集抄的精度与效率,降低了系统的误差,为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平稳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王川[4](2020)在《基于配网线路同期线损计算的配网线路线损管理》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用电需求的逐年增长,配网运行管理的精细化需求日渐提高,供电企业对中压配网线路的线损管理重视程度得到增强,从供电质量角度出发,降低中压配网线路线损可以提高配网线路的供电质量,使用户得以使用更加稳定、更加优质的电能;从企业利益角度出发,降低中压配网线路线损可以减少企业损失,变相提高售电量,提高企业效益。因此,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电能质量角度,在配网精益化管理的内容中,配网线路损耗管理的重要性日渐提高。国家电网公司全力推进“四分”线损管理,结合10千伏分线同期线损管控需求,论文完成了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优化配置与多源数据融合的中压配电网关键损耗环节精准辨识技术研究,设计研制了新型的一二次融合移动式计量装置:按照网格化体系和目标网架固有特性,提出了基于目标网架的复杂电缆网和架空网的网格划分方法,形成了关口建设改造需求;提出了基于可观加权线损最大化和关口建设成本最小的分阶段关口优化配置方法;制定了关口配置原则和四种典型配置模式,有效指导规范了国家电网公司10千伏分线线损关口建设改造工作。论文提出了多源海量线损数据融合架构体系,提出了多源信息融合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压配电网线损多维度精准辨识。建设完成扬州10千伏分线线损精益化管理示范区,为配电网10千伏分线线损管控和精细化降损提供实践依据,促进了 10千伏分线管理模式在国家电网公司推广应用和配电网精细降损工作的高效开展。
张子悦[5](2020)在《基于DSP且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智能电表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智能电表作为配电环节中重要终端设备,因具有物联网传输、电能谐波分析、防窃电、峰谷时段分时计费等功能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本文以基于DSP处理器且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智能电表为研究对象,分别就谐波抑制、智能电表整体设计、智能电表软硬件设计、实验平台搭建展开研究。首先,对智能电表工作原理、有功功率计算和无功功率计算算法进行了阐述。针对智能电表计量精度受谐波影响的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复序列分裂基快速傅立叶检测的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傅立叶变换算法,该方法减少了乘法和加法次数,提高了运算精度和运算速度,不仅克服了快速傅里叶变换的频谱泄漏和栅栏效应问题,也使得智能电表的计量精度得到了提高。其次,对于智能电表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首先,对智能电表的社会需求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智能电表设计所遵循的准则,并介绍了智能电表设计所要实现的功能。最后,详细设计了智能电表总体设计方案和功能模块,其中,功能模块主要包括计量功能、防窃电功能、峰谷时段分时计费功能、无线通信技术和智能电表的物联网功能。再次,对智能电表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针对智能电表的硬件部分,就DSP最小系统、DSP功能模块、外扩存储模块硬件、PWM输出报警、数据采集模块、电能计量模块、RS485通信模块和Wi Fi无线通信模块进行了设计。针对智能电表的软件部分,就软件系统的开发流程和开发平台进行阐述,对主程序和硬件驱动程序进行设计,包括AD采样程序、显示屏程序、Wi Fi通信接口程序进行设计,并对各模块的算法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搭建智能电表实验平台,给出了智能电表实验平台的主要参数,并对智能电表测试过程中需要的信号源、调试软件以及PCB板封装进行了选择和分析。对智能电表的电能计量效果、电能计量误差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实验平台上验证验证了本文前几章理论研究的正确性。
房鑫[6](2020)在《基于GPRS通信的电力抄表智能集中器研究》文中认为电力计量是电力系统生产运行十分重要的一个领域,关系到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对于电力智能抄表系统的研究设计也是我国近年来研究发展中的一个热点方向。采用远程集中抄表系统解决了抄表的地域限制,改善了传统供电方式的局限。电力用户在今后会存在多种用电方式的选择,这也是我国目前电力事业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要求。为了改善当前抄表计量系统的设备稳定性以及远程抄表数据通信的可靠性,本文研究设计了基于GPRS通信的电力抄表智能集中器装置。设计智能抄表集中器设备代替传统抄表计量系统的电能表、采集器、通信终端等设备,实现传统计量设备应用层的三大功能设备一体化集成,优化了电力计量设备的接线方式,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设备运行稳定性。在对当前电力抄表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功能需求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集、计量、数据传输一体化智能集中器的设计方案,选用ATT7022BU三相电能计量芯片用于电能数据的分析处理,并完成电能采集、电能数据分析、GPRS电能数据传输模块设计。在此基础上完成集中器电能抄录程序设计及数据处理平台设计,对集中器的抄录任务管理、自动抄录、中继抄录、GPRS数据传输进行程序优化设计。本文对集中器的系统硬件可靠性、工作运行环境及技术指标、数据通信可靠性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和性能测试。采用GPRS通信方式的智能集中器设计可以实现电能计量的远程数据传输,通信实时性较好,该智能表计的功耗较小,对比传统表计在远距离电力用户电能计量及数据通信稳定性都有所提升。当前设计的集中器硬件系统具有较好的电磁兼容性能。对设计的集中器进行采集功能及数据测量精度的分析验证,设计集中器计量与高精度仪表对比的双计量实验系统对连续10天的数据指标进行分析,设计完成的集中器装置能实现分时段电能数据的统计,对峰谷平时段的有功电量及四象限的无功电量数据进行统计,并能存储60天的各时段电能数据、各相电能信息、各相的实时功率、功率因数、电压信息、电流信息。当前设计完成的集中器的实际有功计量误差在±0.7%以内,集中器的无功计量误差在±1.5%以内。设计的当前集中器计量精度高于我国现应用的有功1.0S,无功2.0S计量电能表计的测量精度,满足对常规电力用户的电能数据信息采集要求。
王梓嫣[7](2020)在《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指由主站通过信息传输信道网络,将配电变压器下各种类型的电能表或计量设备的电能量记录值,进行信息集中抄读的系统。该系统主要由采集用户电能表电能量信息的采集终端、集中器、主站、通信信道等部分组成。数据可通过信道远距离传送到主站计算机,并通过相应的接口与营销系统实现无缝连接,能够传送实时数据,提供分析结果,为电能量综合分析提供底层用电数据源。结合我国电力市场的现状,及对用电信息集中采集的需求,重点就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研究和分析。本文分析了电力行业的特点和技术发展的现状,尤其目前情况下电力行业营销系统普遍进行了升级和改造,要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必须也要同步接入。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需要,设计出适用于通化地区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并对系统的结构设计、构架设计及通讯技术设计进行了探讨,完成了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计的研究工作。从供电基础设施、通信通道、信息传输模块和人员管理几个角度多方面分析影响系统采集成功率的因素,并提出提升措施。同时通过结合通化供电公司采集现状的调查,对系统数据采用分析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深入研究其辖区内用电信息采集现状,分析对采集成功率造成影响的典型因素;提出建设更加高效、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灵活的适合于通化地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使用的机制,以适用于电网的各项业务,并分析监测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及成果;深入研究目前机制下通化电网的信息采集现状,提出解决采集成功率低的处理方法,并分析研究出有效解决措施。深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供电管理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为其在未来智能用电的推广使用打下了基础。
季长振[8](2019)在《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的四表合一系统研制》文中指出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的四表合一系统是为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燃气公司及热力公司四部门集中采集各用户的用电信息、用水信息、用气信息、供暖信息进行设计开发的,该系统的研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助力企业减低成本,为支撑“智慧城市”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文章分析总结了当前抄表系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许昌地区为例,提出了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的四表合一系统研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讨论了当前常用的四表合一通信技术的优势和不足。(2)总结介绍了三种当下四表合一数据采集的具体实现方式。(3)详细介绍了四表合一采集系统的实现过程,系统主要具备水、电、气、热多表数据信息的整合查询,采集成功率查询、实时召集数据以及读取Excel表将数据初始化等功能。(4)结合许昌市的实际情况,对许昌用户表计现状进行了大量调研,编制了不同的四表合一集抄方案,给出项目预算及详细的设计方案。论文对于“四表合一”工程项目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于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朱迪[9](2019)在《南宁供电局低压集抄远程抄表采集策略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智能电网建设的逐步推进,电力企业正在不断创新发展。面对持续深入的电力体制改革,供电企业的工作重点也逐渐由“以设备为核心”转为“以客户为核心”。为不断提高电网企业服务客户的水平,当前供电企业的工作重心已从最初追求覆盖率、采集成功率方面逐步转移到追求系统实用化、智能化方面,对抄表和电费计收的准确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南宁供电局电力设备运营现状,剖析了相关电力政策对电力营销工作的影响。通过研究南宁供电局计量自动化系统架构,对常用的几种低压集抄组网方案进行了调研,总结得出当前南宁供电局低压集抄的运行现状,为下一步的理论分析提供依据。随后,通过使用SPSS Statistics软件对当前计量自动化系统运行的采集成功率指标进行建模分析,判断采集成功率满足正态分布,并运用概率理论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得出“时间积分电能量数据采集策略”。同时,通过分析时钟异常对各类抄表数据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时间同步技术研究”和“时钟对时的时移策略”,为后续开展的功能验证、主站功能部署及计量设备升级改造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确定该策略可行后,开展了集中器和电能表时钟测试、抄读冻结电量功能测试。经验证后得出时钟对时功能和抄读冻结电量功能能够应用于抄表工作的结论。在此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集中器和电能表具备时钟对时功能和冻结电量抄读功能,从而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依据。为了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还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
马玉莹[10](2019)在《基于量测数据分析的智能电表运行误差远程估计》文中指出智能电表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计量结果直接关系到电网安全及双方贸易结算是否公平合理,所以判定智能电表的运行误差尤为重要。现有校验模式工作强度高、检定周期长、管理效率低下,难以满足智能电表状态检修和更换的要求。为了确保计量的准确性,探寻一种高效精准的智能电表运行误差远程估计方法尤为重要。论文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出一种基于量测数据分析的智能电表运行误差远程估计方法,论文具体工作如下:(1)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采集对象进行分析,梳理了智能电表运行状态量测数据特点及主要业务应用;给出了对智能电表运行异常数据的识别与修复以及相近运行状态量测数据聚类方法,为智能电表运行误差远程估计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源。(2)建立了专变用户智能电表运行误差远程估计理论模型;结合单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算法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遗忘因子的估计方法,该方法基于实际用电数据的特点以及需要估计参数的特性,引入了动态双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方法,利用实时信息对估计结果进行反复修正,能适应多参数估计中变化速度不同的情况,并且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3)考虑典型居民配电台区采集数据的特点建立了智能电表运行误差远程估计的理论模型,运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配电线损率的动态估计,并运用限定记忆递推最小二乘算法进行智能电表运行误差的实时动态估计,由此建立了配电线路损耗率与智能电表运行误差的联合估计方法,并且从多角度验证了所提估计方法的具有较高的精准度。
二、多种通信方式在电能表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种通信方式在电能表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智能电能表的用电信息感知共享实现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文章研究内容 |
1.4 文章结构安排 |
第2章 智能电能表的用电信息感知 |
2.1 引言 |
2.2 智能电能表的数据感知技术 |
2.2.1 RS-485感知方案 |
2.2.2 红外感知方案 |
2.2.3 NB-IoT(无线)感知方案 |
2.2.4 电力线载波感知方案 |
2.3 智能电能表数据的传输技术 |
2.3.1 专网通信 |
2.3.2 公网通信 |
2.4 智能电能表数据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智能电能表的用电信息感知共享实现方式研究 |
3.1 引言 |
3.2 需求分析 |
3.3 逻辑架构 |
3.4 物理架构 |
3.5 支撑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居民电采暖负荷的用电信息感知共享应用 |
4.1 引言 |
4.2 模型构建 |
4.2.1 电采暖设备等效模型 |
4.2.2 电采暖设备集群模型 |
4.3 基于智能电表数据的电采暖负荷控制算法设计 |
4.3.1 算法流程设计 |
4.3.2 退避时间 |
4.4 算例分析 |
4.4.1 算例参数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多芯模组化单相智能电能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智能电能表现状 |
1.2.1 国外智能电能表现状 |
1.2.2 国内智能电能表的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需求分析及整体设计 |
2.1 泛在电力物联网与智能电能表 |
2.2 传统单相智能电能表 |
2.3 面向泛在电力物联网的需求分析 |
2.4 多芯模组化整体设计 |
2.4.1 多芯模组化架构 |
2.4.2 主要功能及技术指标 |
2.4.3 外壳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电源模块设计 |
3.1.1 电源模块供电结构 |
3.1.2 主电源设计 |
3.1.3 时钟供电电源设计 |
3.2 计量基表设计 |
3.2.1 计量芯电路设计 |
3.2.2 信号采样自检测电路设计 |
3.2.3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
3.2.4 RTC时钟电路设计 |
3.2.5 开盖检测电路设计 |
3.2.6 端子测温电路设计 |
3.3 管理芯模组设计 |
3.3.1 管理芯电路设计 |
3.3.2 数据安全认证电路设计 |
3.3.3 蓝牙通信电路设计 |
3.3.4 人机交互设计 |
3.4 模组接口设计 |
3.5 硬件实现 |
3.5.1 计量基表实现 |
3.5.2 管理芯模组实现 |
3.5.3 整机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4 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 |
4.2 软件设计总体架构 |
4.3 计量芯软件设计 |
4.3.1 嵌入式主程序设计 |
4.3.2 计量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
4.3.3 电能量处理模块程序设计 |
4.3.4 冻结模块程序设计 |
4.4 管理芯软件设计 |
4.4.1 管理芯操作系统 |
4.4.2 数据安全认证 |
4.4.3 蓝牙通信 |
4.4.4 软件升级 |
4.5 DL/T698 面向对象通信协议 |
4.6 软件调试和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 |
5.1 测试依据及环境 |
5.2 准确度测试 |
5.2.1 电能计量准确度测试 |
5.2.2 误差一致性试验 |
5.2.3 负载电流升降变差试验 |
5.2.4 电压影响试验 |
5.2.5 自热试验 |
5.2.6 时钟误差测试 |
5.3 电气性能测试 |
5.3.1 功率消耗测试 |
5.3.2 温升测试 |
5.3.3 时钟供电超级电容放电试验 |
5.3.4 绝缘性能试验 |
5.4 电磁兼容性能测试 |
5.5 主要功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OFDM的山地、丘陵地区低压集抄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低压集抄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国外低压集抄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低压集抄的发展现状 |
1.2.3 山地、丘陵地区低压集抄系统应用现状 |
1.3 低压集抄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低压集抄系统的关键技术 |
2.1 低压集抄系统分类 |
2.1.1 有线信道集中抄表系统 |
2.1.2 无线信道集中抄表系统 |
2.1.3 电力线载波集中抄表系统 |
2.2 不同组网方式的对比分析 |
2.2.1 低压集抄组网方式 |
2.2.2 组网方式选择标准的建立 |
2.2.3 组网方式的对比分析 |
2.3 宽带载波与窄带载波的对比分析 |
2.4 载波方案的选择 |
2.4.1 485 总线方案 |
2.4.2 电力线载波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结构与基本原理 |
3.1 OFDM的技术背景与特点 |
3.2 低压集抄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
3.2.1 系统主站 |
3.2.2 集中器 |
3.2.3 采集器 |
3.2.4 通信模块 |
3.2.5 RS-485 线缆 |
3.3 OFDM通信的基本原理 |
3.4 OFDM的设计原则与应用分析 |
3.5 OFDM实现的具体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HC 地区的低压集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 |
4.1 低压集抄系统通讯方式分析 |
4.1.1 上行通信方式 |
4.1.2 下行通信方式 |
4.2 H-C供电局现有集抄方案的技术分析 |
4.2.1 低压集抄本地通信技术分析 |
4.2.2 低压集抄技术方案的选择 |
4.3 H-C供电局现有实例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
4.3.1 谐波干扰、信号衰减严重的环境运行实例 |
4.3.2 通信实时性,一次性成功率低的问题测试实例 |
4.3.3 地下室GPRS信号问题解决实例 |
4.3.4 窃电事件上报功能应用实例 |
4.4 低压集抄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压集抄系统的运行效果分析 |
5.1 低压集抄系统的总体方案 |
5.1.1 OFDM低压集抄的硬件架构 |
5.1.2 OFDM低压集抄的软件架构 |
5.2 OFDM低压集抄的工程测试 |
5.3 OFDM窄带高速载波方案功能效果分析 |
5.4 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5.4.1 OFDM低压集抄的抄表效果 |
5.4.2 OFDM低压集抄的抄表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配网线路同期线损计算的配网线路线损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复杂配电网10千伏线损关口优化配置技术 |
2.1 新型10千伏分线线损计量装置设计研制 |
2.1.1 总体设计 |
2.1.2 一体化电子互感器设计 |
2.1.3 三段可调U型结构设计 |
2.1.4 高压直接取能设计 |
2.1.5 数据采集与通信单元设计 |
2.1.6 整体误差校验 |
2.2 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优化配置 |
2.2.1 基于目标网架的复杂配电网网格化划分方法 |
2.2.2 复杂配电网关口配置方法 |
2.3 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建设(配置)原则与模式 |
2.3.1 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建设(配置)原则 |
2.3.2 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建设(配置)模式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多源数据融合的中压配电网关键损耗环节精准辨识技术 |
3.1 配电网多源海量线损数据融合分析方法 |
3.2 中压配电网线损全过程计算模型 |
3.3 10千伏线损异常原因精准辨识 |
3.4 小结 |
第四章 10千伏分线线损精益化管理示范区建设与评价 |
4.1 扬州示范区建设评价 |
4.1.1 主要建设内容 |
4.1.2 建设成效及亮点 |
4.2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5)基于DSP且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智能电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智能电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智能电表关键技术 |
1.4 本论文主要内容 |
2 电能计量原理及关键技术研究 |
2.1 智能电表的计量原理 |
2.2 智能电表电能计量算法 |
2.3 基于复序列分裂基FFT算法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智能电表的总体设计 |
3.1 功能需求分析 |
3.2 智能电表的设计准则 |
3.3 智能电表总体设计方案 |
3.4 智能电表功能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4 智能电表硬件设计 |
4.1 DSP系统设计 |
4.2 数据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
4.3 电能计量模块设计 |
4.4 通信模块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智能电表软件设计 |
5.1 软件设计品台简介 |
5.2 智能电表主程序设计 |
5.3 AD采样程序设计 |
5.4 Wi Fi通信接口程序设计 |
5.5 智能监控终端的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系统调试及测试结果分析 |
6.1 智能电表实验平台及主要参数 |
6.2 智能电表系统测试分析 |
6.3 智能电表性能测试和误差分析 |
6.4 智能电表物联网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GPRS通信的电力抄表智能集中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电力抄表系统发展现状 |
1.2.1 国内电力抄表系统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电力抄表系统研究进展 |
1.3 电力抄表集中器功能需求分析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电力抄表集中器硬件电路设计 |
2.1 电力抄表集中器功能实现方案设计 |
2.2 电能量采集模块设计 |
2.3 电能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2.4 GPRS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集中器抄表程序设计及抄表平台搭建 |
3.1 集中器抄表主程序设计 |
3.2 自动抄录任务程序设计 |
3.3 集中器远程中继抄表程序设计 |
3.4 GPRS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
3.5 基于PLCAMRS软件的集中抄表平台搭建 |
3.6 本章小结 |
4 电力抄表集中器系统可靠性分析 |
4.1 电子电路可靠性分析 |
4.1.1 电能信息采集模块可靠性设计 |
4.1.2 电能集中器程控模块和通信模块可靠性设计 |
4.2 集中器工作环境分析 |
4.2.1 电力集中器设备工作条件分析 |
4.2.2 电力集中器安装接线设计 |
4.2.3 电力集中器GPRS通信模块工作条件分析 |
4.3 集中器正常工作技术指标分析 |
4.4 电能数据传输可靠性分析 |
4.4.1 电能数据采集系统传输可靠性分析 |
4.4.2 电能数据通信系统传输可靠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电力抄表集中器采集数据及测量精度分析 |
5.1 集中器测量数据分析 |
5.1.1 集中器电流采样数据分析 |
5.1.2 集中器电压采样数据分析 |
5.1.3 集中器功率因数数据分析 |
5.1.4 集中器计量功率数据分析 |
5.2 电力抄表集中器电能指标数据分析 |
5.2.1 单日峰平谷电量计量数据分析 |
5.2.2 四象限无功计量数据分析 |
5.2.3 电能需量计量数据分析 |
5.3 集中器电能数据计量误差及计量精度分析 |
5.3.1 有功电能计量误差及计量精度分析 |
5.3.2 无功电量计量误差及计量精度分析 |
5.3.3 影响集中器计量精度原因及改进分析 |
5.4 电力集中抄表历史数据统计分析 |
5.4.1 集中器电能计量历史数据分析 |
5.4.2 集中器实时功率历史数据分析 |
5.4.3 集中器功率因数历史数据分析 |
5.4.4 集中器测量电压历史数据分析 |
5.4.5 集中器测量电流历史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智能集中器抄录及通信服务程序 |
致谢 |
(7)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1 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4.2 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1.5 相关文献综述 |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采集技术分析 |
2.1 系统功能概述 |
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3 系统构架设计 |
2.3.1 物理构架 |
2.3.2 软件构架 |
2.3.3 逻辑构架 |
2.4 系统通信技术设计 |
2.4.1 远程通信技术 |
2.4.2 本地通信技术 |
2.5 各类用户采集技术 |
2.5.1 大型专变用户的采集模式 |
2.5.2 中小型专变用户的采集模式 |
2.5.3 单相或者三相的低压工商业用户采集模式 |
2.5.4 居民用户和公配变计量点采集模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影响采集成功率的因素及提升措施 |
3.1 采集成功率提出的意义及计算公式 |
3.2 影响采集成功率的因素 |
3.2.1 从供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 |
3.2.2 从通信通道角度分析 |
3.2.3 从信息传输模块角度分析 |
3.2.4 从人员管理角度分析 |
3.3 提升采集成功率的措施 |
3.3.1 典型情况分析及解决措施 |
3.3.2 实际工作中提出新的系统运行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提升采集成功率的应用效果 |
4.1 通化地区用电信息采集现状 |
4.2 系统新运行机制的现场实践 |
4.3 系统新运行机制产生的效果 |
4.4 系统采集率提升的效益 |
4.4.1 经济效益 |
4.4.2 管理效益 |
4.4.3 社会效益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的四表合一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思路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2 四表合一集抄系统分析 |
2.1 四表合一集抄系统架构分析 |
2.2 多表合一常见问题及分析 |
2.2.1 多表集抄系统普遍存在问题 |
2.2.2 多表集抄系统安全隐患 |
2.3 系统工作原理 |
2.3.1 四表合一标准协议 |
2.3.2 电表工作原理 |
2.3.3 水表工作原理 |
2.3.4 燃气表工作原理 |
2.3.5 热能表工作原理 |
2.3.6 智能表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四表合一采集系统通信技术及技术方案分析 |
3.1 四表合一通信技术 |
3.1.1 M-BUS总线 |
3.1.2 RS-485 |
3.1.3 微功率无线 |
3.1.4 无线公网 |
3.1.5 电力线载波 |
3.2 四表合一数据采集技术 |
3.2.1 无线模块升级 |
3.2.2 更换双模模块 |
3.2.3 安装通信接口转换器 |
3.3 三种四表合一技术方案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4 四表合一主站实现和数据传输 |
4.1 四表合一主站网络结构图 |
4.2 档案管理的实现 |
4.2.1 数据初始化 |
4.2.2 Poi技术处理excel |
4.2.3 excel导入数据具体实现 |
4.2.4 数据召集的实现 |
4.2.5 通信规约 |
4.2.6 发送与接收数据 |
4.2.7 异常解决 |
4.2.8 数据格式转换并上传 |
4.3 本章小结 |
5 许昌市四表合一采集系统验证应用实例 |
5.1 施工方案拓扑图 |
5.2 选择原则 |
5.3 试点区域概况 |
5.4 实施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南宁供电局低压集抄远程抄表采集策略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计量自动化系统建设及应用现状 |
2.1 计量自动化系统概述 |
2.2 南宁供电局电网经营概况 |
2.3 南宁供电局计量自动化系统整体情况 |
2.3.1 计量自动化系统结构 |
2.3.2 低压集抄系统 |
2.4 常用的低压集抄组网方式 |
2.4.1 电力线载波(PLC)通信原理 |
2.4.2 全载波方案 |
2.4.3 半载波方案 |
2.4.4 混合载波方案 |
2.4.5 低压集抄模式总结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键支撑技术理论研究及应用分析 |
3.1 冻结电量概念 |
3.2 模型建立和分析 |
3.2.1 SPSS Statistics软件 |
3.2.2 SPSS Statistics软件建模应用 |
3.3 时间积分电量数据采集策略分析和证明 |
3.3.1 时间积分电量数据采集策略分析 |
3.3.2 时间积分电量数据采集策略的应用 |
3.4 时钟异常对抄读冻结电量数据的影响 |
3.5 时间同步技术研究 |
3.5.1 时钟同步技术的系统框架 |
3.5.2 时钟对时的时移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冻结电量功能的实验室验证 |
4.1 冻结电量功能测试方案 |
4.1.1 测试厂家 |
4.1.2 试验依据标准及项目、方法 |
4.1.3 测试地点 |
4.1.4 计划开展的工作 |
4.1.5 整体测试结论 |
4.1.6 详细测试内容 |
4.2 对时功能验证 |
4.2.1 系统召测集中器、电能表时间 |
4.2.2 主站-集中器-电能表时钟校对 |
4.3 抄读冻结电量功能测试 |
4.3.1 抄读小时冻结电量功能测试 |
4.3.2 抄实月度冻结电量功能测试 |
4.3.3 抄读日冻结电量功能测试 |
4.4 系统与现场抄表数据比对 |
4.4.1 测试目的 |
4.4.2 测试方法 |
4.4.3 现场测试选点 |
4.4.4 现场测试结果 |
4.4.5 测试结论 |
4.5 冻结电量测试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冻结电量功能的推广应用 |
5.1 计量自动化系统升级 |
5.1.1 部署时钟对时程序及策略 |
5.1.2 部署抄读冻结电量功能 |
5.2 抄表机升级 |
5.3 建立系统运行维护体系 |
5.3.1 建立运行维护规章制度 |
5.3.2 明确各职能单位要求 |
5.3.3 抄表运行维护机制优化 |
5.3.4 南宁供电局抄表运维工作探索 |
5.4 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基于量测数据分析的智能电表运行误差远程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智能电表量测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2.1 智能电表量测数据的获取 |
2.1.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采集对象 |
2.1.2 系统主站 |
2.1.3 通信信道 |
2.1.4 采集设备 |
2.2 智能电表运行状态量测数据特点及应用 |
2.2.1 智能电表运行状态量测数据的特点 |
2.2.2 智能电表运行状态数据应用 |
2.3 智能电表误差运行状态数据预处理 |
2.3.1 异常数据的识别与修复 |
2.3.2 智能电表运行状态相近量测数据聚类 |
2.4 小结 |
第3章 专变用户智能电表运行误差远程估计 |
3.1 智能电表运行误差远程估计理论模型 |
3.1.1 专变用户智能电表的用电信息 |
3.1.2 建立专变用户智能电表的估计模型 |
3.2 智能电表运行误差参数与配电线路损耗参数估计 |
3.3 双参数递推最小二乘算法 |
3.4 遗忘因子的实时调整 |
3.5 算例仿真及分析 |
3.5.1 遗忘因子对配电台区故障智能电表估计精准度的影响 |
3.5.2 遗忘因子对配电台区智能电表整体估计精准度的影响 |
3.5.3 配电线路损耗的估计结果 |
3.5.4 智能电表运行误差误检率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居民用户智能电表运行误差远程估计 |
4.1 智能电表运行误差和配电线路损耗率估计耦合关系分析 |
4.1.1 智能电表运行误差和配电线路损耗率耦合关系机理分析 |
4.1.2 智能电表运行误差和配电线路损耗率耦合关系实验分析 |
4.2 建立配电线路损耗率和智能电表运行误差联合估计模型 |
4.2.1 智能电表运行误差远程估计理论模型 |
4.2.2 配电线路损耗率动态估计模型 |
4.2.3 智能电表运行误差动态估计模型 |
4.3 智能电表运行误差多指标精准度的综合评价体系 |
4.4 算例仿真及分析 |
4.4.1 基于配电线路损耗率的台区日线损率联合估计仿真实验 |
4.4.2 不同限定记忆长度的联合估计仿真实验 |
4.4.3 智能电表误差估计方法效果评价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多种通信方式在电能表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智能电能表的用电信息感知共享实现方法及应用[D]. 张露露.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多芯模组化单相智能电能表设计研究[D]. 熊科.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OFDM的山地、丘陵地区低压集抄系统设计[D]. 谭铭钊. 广西大学, 2020(07)
- [4]基于配网线路同期线损计算的配网线路线损管理[D]. 王川. 扬州大学, 2020(04)
- [5]基于DSP且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智能电表研究与设计[D]. 张子悦.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6]基于GPRS通信的电力抄表智能集中器研究[D]. 房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王梓嫣.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8]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的四表合一系统研制[D]. 季长振.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9]南宁供电局低压集抄远程抄表采集策略及应用研究[D]. 朱迪. 广西大学, 2019(06)
- [10]基于量测数据分析的智能电表运行误差远程估计[D]. 马玉莹. 天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