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述临夏出土发现的波斯银币(论文文献综述)
林梅村[1](2022)在《龟兹五铢钱考——兼论公元前5世纪至7世纪丝绸之路流通货币》文中研究指明古代东西方采用不同的货币体系,但彼此之间互有交流。西域古币龟兹五铢钱正是受中国货币体系的影响而出现的。该钱铸有汉文和婆罗谜文两种铭文,其上的两个婆罗谜文符号中,一个符号为婆罗谜文(mudrā"戳记")一词的缩写mu(=于阗塞语mura"铜钱");另一个符号则为婆罗谜文数字"50"。龟兹五铢钱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不晚于三国曹魏时期,至7世纪初仍在丝绸之路北道流行。
樊军,王洋洋[2](2020)在《宁夏固原发现的萨珊银币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来在固原南塬、彭阳海子塬北魏墓相继出土了9枚萨珊银币,可分为卑路斯银币和卡瓦德一世银币两种,检测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含银量及少量的铜、铅等成分。输入中国境内的卑路斯银币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世纪末至6世纪中晚期,为其传播的高峰,第二段为6世纪末至7世纪,属于其传播的尾声。萨珊银币的拥有者大致可以分为皇室贵族、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官吏、"丝绸之路"沿线中下层民众、粟特人等西域少数民族或外来民族四类。从北魏至隋唐,固原地区出土的萨珊银币在进入墓葬之前,在功能上也存在由流通货币或宝藏转变为装饰品的趋势。这些萨珊银币的发现,反映了固原在北朝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曹中俊[3](2020)在《丝绸之路河南道出土文物蕴含的粟特文化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丝绸之路河南道孕育于史前时期人类的活动,开辟于马家窑人群的迁徙,成熟于西羌人群的沟通,兴盛于吐谷浑人的绾毂。后由吐蕃人经营的唐蕃古道及唃厮啰人控制的青唐道是河南道发展和繁荣的延续。在河南道发展进程中,其承载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诸多方面,尤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众多域外民族沿河南道进入中国,给沿线地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论文以中古时期沿河南道活动的入华粟特人为线索,借助河南道青海地区出土的丝织品、金银器、彩绘木棺板画及岷江上游和成都地区出土的南朝佛教石刻造像等考古出土文物资料为重点,分析河南道出土文物中蕴含的粟特文化因素。以此窥探粟特人在河南道沿线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贡献,进而考察河南道在中古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吐谷浑及吐蕃在河南道繁荣与畅通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如今,我们需要做的是总结归纳历史经验,遵循古人的智慧,更好地将河南道沿线地区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潮流之中,不断促进欧亚大陆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董建勇[4](2019)在《十六国时期中原与西域商业贸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中原兵燹不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虽然中原对西域的管理处于失控状态,但这并未中断中原与西域之间的商业贸易。正史文献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记述,多是以各民族在政治上的争夺为主,而有关社会经济状况的记述则比较零碎,作为社会经济分支的商业贸易材料也比较少见。因此,长期以来,治史者把这一时期的商业贸易概括为不发达,停滞或者衰落。近年来,前辈学者对材料如敦煌吐鲁番文书,新出土金银钱币的不断研究,让这一时期的商业贸易有了新的研究起点。文章就是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的方法,结合正史文献,敦煌吐鲁番文书,以及其他的一些考古材料,以图将这一时期的商业贸易做一个比较系统,专门的论述。
王蕾[5](2018)在《中古丝路交通视野下的河陇关津研究》文中指出中古时期的河陇地区,东面拱卫中原政权,西面直达西域,南面沟通羌、蜀等地,北面毗邻匈奴、突厥等政权,是丝绸之路经过的核心地域。河陇关津,是河陇丝路交通网的枢纽所在,不仅可以保障交通路线的畅通,还可促进河陇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与沟通。河西地区,西汉时期敦煌西面的玉门关、阳关南北相对而置,成为中原与西域的分界线与往来门户;沿着弱水河畔同样南北而置的金关、悬索关,扼守汉朝北部边防,是防御匈奴的要隘。陇右地区,黄河上游的临津关、白土津是十六国时期诸政权的争夺要地;丝路南线的凤林关津与左南津是河州的交通枢纽;丝路中线置于金城河上的金城关津与石城津、清石津是兰州连接凉州的通道;丝路北线位于黄河大湾处的会宁关和乌兰关津是从长安西北方向连接凉州交通中最便捷的渡口。河陇关津是贯通河陇丝路东西交通网的主要“关节点”,在防范外敌、扼守边关、控制人口与物资流动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河陇关津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将传世历史文献与汉简、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墓志等相结合,分析河陇关津的设置时间与地理位置,进而探究各个关津的变迁过程与原因,及其在丝路交通中的战略地位与历史意义。本文河西关津部分对玉门关的“东汉迁移说”提出质疑,认为其东迁时间应在北周时期;探索东汉阳关在失去西域门户地位后阳关道的交通状况,及隋唐时期与玉门关道的结合;依据金关出土汉简分析金关的机构与职能,以及肩水候官、东部候长、骍北亭长、关啬夫之间的统属关系与内部职能的运转情况;通过A21遗址出土关于出入关的记录,判定悬索关的驻地为A21遗址,同时也是累虏候长与累虏隧长的治所,其南2公里的A22遗址不仅是降虏隧长的治所,还是诚南候长的治所,对悬索关起着拱卫的作用。本文陇右关津部分探索白土津与临津关、清石津与广武梁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以及在兰州、河州、鄯州之间的交通路线;揭示炳灵寺的命名来自于凤林关津藏语音译的深刻原因与相互影响,展现其在河州交通网中的战略价值;论述北周时期金城郡治的东迁与金城津、关设置之间的影响与相互作用,考证隋唐时期金城关不仅是防御外敌的战略要地,还是兰州连接凉、河、鄯州之间的交通枢纽;根据传统史料、出土墓志与实地距离测量及考察,认为乌兰关址与会宁关址并不是夹河而置,应位于黄河同一侧,即北城滩古城与其西北角的古城址。本文将关津融入丝路交通中,从使者往来路线、吐鲁番出土通关过所文书的运转以及胡商偷渡贸易等三个方面进行考证,可展现河陇关津与丝路交通的密切联系。通过两《唐书·吐蕃传》中刘元鼎入蕃路线的记载,勾勒河陇地区沟通中原与吐蕃之间的路线图,再现刘元鼎在小川渡(今甘肃省靖远县刘家峡镇小川黄河大桥)渡过黄河,以及在小晋兴城(今青海省民和县川口镇)与白水军、绥戎城(今青海省湟源县)两次渡过湟水的路线,明确河陇地区广武梁在唐蕃交通中的连接作用;吐鲁番阿斯塔那509号墓出土带有“玉门关之印”的文书,判断为唐代尚书省过所文书的残卷,命名为《奴典信、奴归命尚书省过所文书残卷》,展现河陇关津在唐代交通中的职能;揭露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中粟特胡商偷渡关津的现象,考证中古时期河陇地区的走私情况以及关津律令对违法者的制约职能。笔者意图通过这三部分,将各个关津贯穿于整个河陇交通路线中,深化丝路交通视野下河陇关津在军事、外交、贸易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
邵晓[6](2018)在《唐宋渭水道交通》文中认为文章所指的渭水道,为陇山以西天水至渭源一带的渭水道。文章以唐宋时期渭水道交通的走向、驿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唐代交通图考》、《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为基本文献资料,结合考察沿线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物等文物古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渭水道经过的站点,复原了唐宋时期渭水道交通的走向、驿程。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渭水道上的交通活动,印证了渭水道交通的在唐宋时期所起的作用。在交通走向的考证方面,进一步细化渭水道经过的站点。《唐代交通图考》是有关渭水道交通的专着,其中渭水道的秦州——狄道段,严耕望主要在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中秦州、伏羌、洛门、陇西、襄武、渭源、高城岭、武街驿、狄道9个站点进行了分析。文章在严耕望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及文献资料中有关历史时期渭水道上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增加了绵诸故城、赤谷亭、永宁镇、宁远古城4个站点,进一步细化了渭水道上的交通站点,复原了唐宋时期渭水道交通概貌。同时,通过对渭水道交通线上站区位置的判定和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除了秦州——伏羌段渭水道路线偏离渭水河谷,沿着渭水的支流藉河西行,其余路线基本沿渭水道西进。渭水道上的交通活动,严耕望认为岑参赴安西,王维赴张掖,高适赴武威,杜甫赴秦州皆沿渭水道而行。除了这些交通活动外,唐粟特人,宋甘州回鹘贡使、于阗贡使他们都是渭水道上的行者。同时,通过北宋东京城宫殿建筑所需木材主要靠渭河连筏运送这一事件,首次对渭水道上的水上运输作了探讨。
胡淼[7](2014)在《中国境内出土的西方金银器与金银币初探 ——兼谈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文中提出在中国境内出土的西方金银器与金银币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们为研究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实物证据,同时,与其相关的考古信息也是了解当时中国与西方交通的重要资料。截止目前为止,尚无集中反映在中国境内发现西方金银器与金银币的综合研究成果,关于这一课题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因此,收集整理研究中国境内发现的西方金银器与金银币就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史料与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探讨这些金银器与金银币所反映出的东西方交流的内涵与影响。囿于学识和精力的限制,本文主要收集整理先秦至隋唐时间段有关的西方金银器与金银币资料,其中不涉及仿制品,而对其它西方文物和宋元之后的西方文物暂不讨论,同时进一步探讨此时段的中西文化交流问题。本文分为五部分阐述中国境内所发现的西方金银器与金银币的自身特征,探究其地理通道。第一部分为前言,界定“西方”、“中国境内发现的西方文物”的范围,并综述有关金银器与金银币的前人研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借助中国境内发现的西方金银器资料,通过对这批金银器的形制及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大致判定其所属西方金银器系统。第三部分探讨在中国境内发现的西方金银币,分为罗马钱币、拜占庭钱币、波斯萨珊钱币、阿拉伯金币、贵霜钱币五个小节,分别讨论其特点及用途。第四部分是按器物类型和时代顺序讨论金银器与金银币东传的“金银之路”东段的演变过程。从器物看“金银之路”,金银器与金银币主要是依靠陆上沙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从时代来看“金银之路”,西汉时主要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东汉时除了海上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日渐成为重要陆上通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沙漠、草原、海上丝绸之路全线繁荣,中西交流进入极盛时期;隋和唐前期是陆上丝绸之路发达;唐后期陆上通道受阻,主要依靠海路运输。第五部分是结语,指出金银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现实意义。总的说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境内发现的西方金银器与金银币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了各自的特点,并结合史料,对其所东传的地理通道做出分析推论。然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所涉内容广泛、资料琐碎而杂乱,本文所得出的结论也仅限一家之言,待日后进一步对古代中国与西方关系史进行深入研究。
康柳硕[8](2010)在《波斯萨珊银币在中国西北地区流通的若干问题》文中认为本文对20世纪以来我国发现的萨珊王朝银币作了比较全面的统计;通过公元4—8世纪波斯与中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以及(?)哒、粟特和突厥在中波关系中的作用,分析了银币流入中国的渠道;考证了银币在中国流通的实际情况,并讨论了一些相关问题。
康柳硕[9](2006)在《关于敦煌莫高窟出土波斯萨珊银币的几点看法》文中提出1988年11月,敦煌考古研究所在莫高窟北区考古发掘时,于222号洞窟内获得一枚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银币。该币直径3.1厘米,重量3.88克,币面磨损严重,模糊不清。尽管这枚银币品相较差,但是它的出土却给敦煌莫高窟的考古带来重要的意外收获。因此,敦煌考古研究所的同志撰文论述
康柳硕[10](2004)在《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波斯萨珊银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波斯,位于亚洲西部。汉晋时期,中国史书称为安息,因其王阿萨息斯而得名。公元226年,古波斯人的后裔中有一个名叫阿尔达希尔(ArdashirI)的人,他可能是安息帝国的一个封君,推翻了阿萨息斯王朝,在泰西封(今伊拉克巴格达附近)建立了萨珊王朝。萨珊王朝在公元226年到651年之间,是闻名世界的文明古国。它的东部是中国,西边是罗马帝国。萨珊王朝控制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贸易往来。
二、综述临夏出土发现的波斯银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述临夏出土发现的波斯银币(论文提纲范文)
(2)宁夏固原发现的萨珊银币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固原地区近来发现的萨珊银币 |
二出土萨珊银币的合金成分及制作工艺分析 |
三相关问题的讨论 |
1. 卑路斯银币的时空分布 |
2. 萨珊银币的拥有者 |
3. 萨珊银币的功能 |
(3)丝绸之路河南道出土文物蕴含的粟特文化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丝绸之路河南道与粟特人 |
第一节 丝绸之路河南道历史溯源及交通路网 |
一、丝绸之路河南道的概念 |
二、丝绸之路河南道历史溯源 |
三、丝绸之路河南道交通路网 |
第二节 丝绸之路河南道上的粟特人 |
一、粟特人及粟特文化 |
二、丝绸之路河南道上的粟特人 |
第二章 丝绸之路河南道出土织锦及金银器中的粟特文化因素 |
第一节 河南道出土丝织品中的粟特文化因素 |
一、河南道出土丝织品 |
二、河南道出土织锦中的粟特文化因素 |
第二节 河南道出土金银器中的粟特文化因素 |
一、河南道出土粟特系统金银器 |
二、河南道出土金银器中的粟特文化因素 |
第三章 丝绸之路河南道出土棺板画中的粟特文化因素 |
第一节 河南道出土木棺板画 |
一、青海德令哈市出土木棺板画 |
二、青海乌兰县出土木棺板画 |
三、青海都兰彩绘木箱画 |
四、其他流落民间木棺板画 |
第二节 河南道出土棺板画中的粟特文化因素 |
一、棺板画中的人物服饰 |
二、棺板画中的粟特器皿 |
三、棺板画的构图内容 |
第三节 从出土木棺板画内容看吐蕃与粟特的关系 |
第四章 丝绸之路河南道出土南朝佛教造像中的粟特文化因素 |
第一节 丝绸之路河南道出土南朝佛教石刻造像 |
一、岷江上游地区出土南朝佛教石刻造像 |
二、成都及周边地区出土南朝佛教石刻造像 |
第二节 佛教造像艺术风格蕴含的粟特文化因素 |
一、梁大同三年圆雕立佛像衣带纹样 |
二、南朝菩萨造像联珠饰品 |
三、头光及背屏联珠纹饰 |
第五章 从丝绸之路河南道看入华粟特人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贡献 |
第一节 沿丝绸之路河南道入华粟特人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贡献 |
第二节 丝绸之路河南道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 |
第三节 丝绸之路河南道畅通繁荣的现实意义与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十六国时期中原与西域商业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十六国时期中原与西域历史关系 |
第一节 十六国时期各政权对西域的治理 |
第二节 十六国时期西域民族关系 |
第二章 十六国时期中原与西域陆路商道 |
第一节 草原商路和河南道 |
第二节 丝绸之路主干道商路 |
第三章 十六国时期中原与西域商贸发展 |
第一节 官方参与的贡赐贸易 |
第二节 民间贸易与西域胡商入华 |
第三节 商业贸易往来中的货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中古丝路交通视野下的河陇关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范围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史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古时期河陇关津的分布 |
第一节 丝路交通与关津分布 |
第二节 河西防御与关关联合 |
第三节 陇右统治与关津照应 |
第二章 河西地区的关津 |
第一节 玉门关的交通与东迁 |
一、西汉至曹魏时期玉门关道的拓展 |
二、西晋至北魏时期诸政权更替中的玉门关 |
三、北周、隋代“伊吾路”的兴盛与玉门关的东迁 |
四、唐代新、故玉门关交通的并用 |
五、小结 |
第二节 阳关的盛衰及与玉门道的联合 |
一、西汉阳关的设置与兴盛 |
二、东汉至魏晋北朝时期的阳关、阳关县 |
三、隋唐时期阳关道与玉门道的联合 |
四、小结 |
第三节 西北边防中肩水金关的职能 |
一、肩水金关遗址与职能 |
二、肩水金关的统属机构 |
三、肩水金关的内部运转 |
四、小结 |
第四节 居延悬索关的机构与职能 |
一、居延悬索关的发掘与位置 |
二、A21悬索关、A22的所属机构 |
三、悬索关的外部防御与内部沟通 |
四、小结 |
第三章 陇右地区的关津 |
第一节 积石山下黄河两岸的白土津与临津关 |
一、白土城、白土津与河关城、临津城、临津关的战略位置 |
二、十六国时期白土津的战略地位与交通路线 |
三、隋代临津关的设置与交通 |
四、小结 |
第二节 河州水陆的交通枢纽凤林关、津 |
一、冶城峡口渡与凤林关、津、县 |
二、凤林关与炳灵寺的交通与命名影响 |
三、唐蕃古道中的凤林关、桥的交通 |
四、小结 |
第三节 从清石津到广武梁:金城河段津梁考 |
一、金城河上清石津、石城津的位置 |
二、清石津、石城津的军事交通 |
三、广武梁、广武县的战略位置与交通 |
四、小结 |
第四节 金城津、关的设置及其交通 |
一、金城津、关的设置与周隋之际的河陇形势 |
二、金城关的地理位置 |
三、金城关的交通路线 |
四、小结 |
第五节 丝路北线黄河一侧的会宁关与乌兰关津 |
一、乌兰关、县的地望诸说及其评判 |
二、史籍记载:乌兰关、县是丝路北道与黄河交叉的要冲 |
三、墓志确证:乌兰县治在黄河东岸的北城滩 |
四、古城自证:北城滩古城就是乌兰县、关遗址 |
五、文书证实:会宁关位于黄河南岸,不可能在北城滩古城 |
六、从扯木峡看乌兰桥架设在北城滩古城及其对岸 |
七、小结 |
第四章 河陇关津与丝路交通三考 |
第一节 刘元鼎使蕃路线河陇段考 |
一、从史料记载看刘元鼎的入蕃路线 |
二、刘元鼎在河州过黄河的路线 |
三、刘元鼎在鄯州过湟水的路线 |
四、小结 |
第二节 吐鲁番出土钤“玉门关之印”的过所文书考 |
一、钤“玉门关之印”过所文书的基本信息 |
二、钤“玉门关之印”过所文书的命名与功能 |
三、唐代过所文书的书式 |
四、小结 |
第三节 河陇粟特胡商通关考 |
一、丝路上往来的西域胡商与关津过所 |
二、偷渡关津——利益驱使下的粟特胡商 |
三、粟特胡商的偷渡与关津律令 |
四、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唐宋渭水道交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唐以前渭水道交通 |
第一节 先秦渭水道交通 |
第二节 秦汉渭水道交通 |
第三节 魏晋十六国时期渭水道交通 |
第二章 渭水道秦州至宁远走向的考证及相关史事 |
第一节 秦州至伏羌段 |
第二节 伏羌至宁远段 |
第三章 渭水道宁远至渭源走向的考证及相关史事 |
第一节 宁远至渭源段 |
第二节 渭源至狄道段 |
第四章 唐宋渭水道上的交通活动 |
第一节 唐粟特人行渭水道 |
第二节 岑参行渭水道考证 |
第三节 朝宋贡使行渭水道 |
第四节 宋渭水道上的木材运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中国境内出土的西方金银器与金银币初探 ——兼谈早期中西文化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有关金银器与金银币的学术简史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金银器 |
一、中国境内出土西方金银器概况 |
二、中国境内出土西方金银器的类型 |
(一) 金珠 |
(二) 金银饰品 |
(三) 银盒 |
(四) 金银杯 |
(五) 银壶 |
(六) 银碗 |
(七) 银盘 |
三、中国境内出土西方金银器的特点 |
四、中国境内出土西方金银器的三大系统 |
(一) 粟特式金银器 |
(二) 萨珊式金银器 |
(三) 罗马—拜占廷式金银器 |
第三章 金银币 |
一、罗马帝国钱币 |
(一) 中国境内发现罗马帝国钱币概况 |
(二) 中国境内发现的罗马帝国钱币的特点 |
二、拜占庭钱币 |
(一) 中国境内出土拜占庭钱币概况 |
(二) 中国境内发现的拜占庭钱币的特点 |
(三) 出土拜占庭钱币的用途 |
三、波斯萨珊钱币 |
(一) 中国境内出土波斯萨珊银币概况 |
(二) 中国境内发现的波斯萨珊银币的特点 |
(三) 出土波斯萨珊银币的用途 |
四、阿拉伯帝国金币 |
(一) 中国境内发现阿拉伯帝国金币概况 |
(二) 中国境内发现的阿拉伯帝国金币的特点 |
五、贵霜帝国钱币 |
(一) 中国境内发现贵霜帝国钱币概况 |
(二) 中国境内发现的贵霜帝国钱币的特点 |
第四章 西方金银物传入中国的路线探究——兼论“金银之路”的演变 |
一、从器物看“金银之路” |
(一) 金银器进入中国的地理通道 |
(二) 拜占庭钱币进入中国的地理通道 |
(三) 波斯萨珊银币进入中国的地理通道 |
二、从时代看“金银之路” |
(一) 西汉“金银之路”(公元前206-公元23年) |
(三) 魏晋南北朝“金银之路”(220-581年) |
(四) 隋和唐前期“金银之路”(581-755年) |
(五) 唐后期“金银之路”(755-907年)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综述临夏出土发现的波斯银币(论文参考文献)
- [1]龟兹五铢钱考——兼论公元前5世纪至7世纪丝绸之路流通货币[J]. 林梅村.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2(02)
- [2]宁夏固原发现的萨珊银币及相关问题研究[J]. 樊军,王洋洋. 中原文物, 2020(06)
- [3]丝绸之路河南道出土文物蕴含的粟特文化因素研究[D]. 曹中俊.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十六国时期中原与西域商业贸易研究[D]. 董建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中古丝路交通视野下的河陇关津研究[D]. 王蕾. 兰州大学, 2018(06)
- [6]唐宋渭水道交通[D]. 邵晓.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7)
- [7]中国境内出土的西方金银器与金银币初探 ——兼谈早期中西文化交流[D]. 胡淼. 首都师范大学, 2014(10)
- [8]波斯萨珊银币在中国西北地区流通的若干问题[A]. 康柳硕. 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 2010
- [9]关于敦煌莫高窟出土波斯萨珊银币的几点看法[A]. 康柳硕. 《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六辑), 2006(总第79~84期)
- [10]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波斯萨珊银币[A]. 康柳硕. 中国钱币学会丝绸之路货币研讨会专刊, 2004(总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