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视频广播COFDM传输系统中的编解码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赵亚娟[1](2020)在《大容量低时延信源信道联合编码视频传输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多媒体通信业务的蓬勃发展,近年来诸如虚拟现实体验、无人驾驶汽车、图像智能识别监控等一系列实时多媒体传输业务需求的涌现,使得超高清视频的实时可靠传输逐渐晋升为普遍需求,而这需要更高的传输速率以及低时延高可靠性的要求来予以支撑。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现有的高速无线视频传输技术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超高清视频海量数据所带来的处理复杂度提升、在保证视频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提升复杂信道环境下的传输可靠性、以及获得视频无线传输整体链路的低时延特性等。然而,传统信源与信道分离设计、独立编码的方式难以满足上述应用需求,而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即面向上述难点技术问题,对低时延超高清视频信源信道联合编码传输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本文首先介绍了现有超高清视频压缩编解码算法和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技术的理论基础;然后,针对复杂室内信道环境下低时延、高可靠超高清视频传输所面临的技术难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重点是低时延超高清视频压缩编解码算法,以及面向MIMO-OFDM系统的JSCC视频码流加载与调制方法。(2)、研究具有低时延特征的超高清视频压缩编解码算法。针对现有的压缩编解码算法计算复杂度极高、编解码时延较高、以及视频画质损失较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对称小波变换的超高清视频压缩编解码算法,该算法使用非对称小波变换来降低视频数据间的空间冗余和列变换引入的缓冲时延,且能根据人眼视觉特性来降低视觉冗余,并进一步采用轻量级的熵编码算法降低统计冗余。而在解码端,首先解析视频参数,然后根据这些参数进行熵解码得到变换系数,最后再进行反变换恢复视频序列。理论与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新算法在保证视频图像恢复质量的同时,能显着减少超高清视频压缩的计算复杂度,并降低处理的环路时延。(3)、研究面向MIMO-OFDM系统的JSCC视频码流加载与调制方法。为了满足室内环境下视频高速可靠传输的需求,提出了一种面向MIMO-OFDM系统的JSCC视频码流重要性加载与调制方法。该方法首先对视频码流数据进行重要性划分;然后在信道调制和MIMO空间信道映射进行两级不等差错保护。最后,考虑了理想信道反馈下的OFDM子载波视频码流调制算法。仿真表明,该算法可实现对信源重要性数据的不等差错保护,相较于传统的固定调制算法,可以将视频图像的客观质量提升5-15d B。
张宽[2](2020)在《超高清视频无线传输与分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微波无线电远距离传输UHD视频流帧率不足等问题,以4K@60Hz视频流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分辨率高、帧率高的UHD视频无线传输方法。该方法使用异构多核ARM+FPGA架构,采用VCU+HEVC编解码算法,实现视频流的高压缩、快编解码的处理,有效解决了 UHD视频流帧率不足的问题。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快速视频编解码技术。采用异构多核加速的方法,利用FPGA搭建了视频编解码的逻辑单元,通过在RAM端搭载Linux系统实现对其进行控制,随后对编码后的数据流进行分类和裁剪,最终得到TS流。解决了 4K@60Hz视频流传输带宽过宽的问题。(2)研究了视频流无线传输的抗干扰方法。利用微波无线电技术作为无线传输的媒介,选用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的OFDM射频技术设计无线传输系统,大大增强了抗干扰能力。(3)研究视频流的解码、分割和重构技术。通过对HDMI2.0接口协议和物理层的研究,完成了视频流的输入和输出设计,并对其存储在内存中的图像数据进行研究,实现了对TMDS流的解码、视频格式转换、图像分割和视频流重组,完成了四分屏的图像再现。最后,采用Zynq(?)UltraScale+MPSoC编程平台实现了超高清视频无线传输和四分屏显示。测试结果表明,利用该系统对4K@60Hz超高清视频流无线传输,传输的图像具有较高的还原度;在输出端,四分屏显示与画面一致。
张晶骋[3](2019)在《基于COFDM的单兵视频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由于数字化战争时代的到来,战场的模式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集群作战向精英作战的演变,要求各国军队对单兵作战和小队作战效能进行大幅提升,美国早年研发的“陆地勇士”单兵系统以及我国研制的“龙族战士”单兵系统均是集成了通讯、定位、防护于一身的综合作战系统装备,其中单兵通信设备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若能实现高清视频传输,则能够在指挥中心实时了解到战场情况,把握战场动态,增加任务的胜算。在特殊任务的复杂场景下,多径效应、环境噪声等因素会影响到视频通信的高效性和可靠性。为此,本文探究兼用抗误码、抗多径的COFDM技术和高压缩比的H.265技术,以FPGA为核心设计了一个高效、可靠的单兵视频通信系统。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文献调研,描述了单兵视频通信和无线视频传输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了前人设计的单兵视频通信系统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本文的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之后,本文对单兵视频通信的系统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介绍了COFDM技术、H.265视频编解码技术,探究以FPGA为核心将二者进行融合的视频通信解决方案。在后续内容中,对硬件平台的选型、设计进行了介绍,完成了单兵视频通信系统无线收发链路的建立,并详细阐述了RS编解码、卷积交织/去交织器、卷积编解码器、交织/去交织编码器、信道估计、COFDM调制解调等算法的原理、设计,完成了以FPGA为核心的适用于单兵视频通信系统的COFDM基带调制解调算法。最后,在实验室搭建了模拟多径情况的测试平台。结果表明,存在一定多径干扰的情况下,系统能够实现数据可靠传输,适宜地形复杂的野外环境及多径干扰严重的城市环境下的视频通信任务。
白慧[4](2019)在《基于ONVIF标准的矿用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井下多网融合系统的快速发展,“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矿井视频监控系统成为矿山安全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矿井现有视频监控的视频清晰度低,传输速率不稳定,且不同厂商的网络设备和管理平台难以互联互通。因此,设计和实现矿井环境下能兼容现有设备的视频传输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于Mesh网络井下可视化无线救灾通讯技术与装备”(2013BAK06B03),本文以课题组设计的KBA12矿用本安型网络摄像仪为基础,设计和实现基于ONVIF标准的矿用视频传输系统,包括视频图像预处理模块、H.264视频压缩模块、ONVIF接口模块和实时视频传输模块,实现视频远程传输、实时监控及不同类型设备之间对接等功能。视频图像预处理模块采用双边滤波法和直方图均衡法对原始视频图像做去噪和增强处理。H.264视频压缩模块将预处理后的YUV信号转换为NV12信号,并通过H.264压缩编码技术,采用帧内预测、熵编码等算法提升编码效率和质量。ONVIF接口模块利用gSOAP工具解析WSDL文档,生成头文件和服务接口框架,实现设备发现接口、设备管理接口和媒体服务接口,完成同一网段内设备IP搜索、设备信息管理和视频流地址配置与获取功能,满足兼容性需求。实时视频传输模块通过RTP协议封装H.264码流,RTCP协议和RTSP协议控制视频流实时传输,使用ONVIF标准封装RTSP视频流,实现多厂商设备的对接。测试结果表明,视频图像丢包率约为1.237%,传输距离为100m时,速率约为2.190Mbit/s,达到实时传输的目的,符合视频传输性能指标。经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KBA12设备技术先进,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陈磊[5](2018)在《应急视频通信系统的物理层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如2008年中国四川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此外,生活中还有很多突发事故,如火灾,交通事故等。灾难一旦发生,基础网络设施往往遭到破坏,使得复杂的救援环境中缺乏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应急通信设备,导致很多信息传递失败,错过了最佳救援时机,使得国家人力财力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完善的应急通信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应急通信过程中,大量的现场情况需要进行实时传送,视频信息因其具有信息量大、直观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实时地回传视频数据,指挥中心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监控、指挥和调度。本文借鉴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DVB-T2,设计了一套应急视频通信系统的物理层方案。本系统具有传输远、广覆盖、高带宽、低时延等特点。与目前的公网通信相比,基站数量少,结构相对简单,采用点对点的传输方式,且不需要依赖固定的网络设备,能够满足应急视频通信的需求。具体工作包括:首先,本文对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并建模,具体包括:系统帧结构的设计、OFDM技术、LDPC编解码技术、系统同步技术。LDPC译码算法、系统同步算法是本次设计的难点,关键部分的算法通过MATLAB仿真实现,来降低算法实现的复杂度,设计并实现硬件算法。其次,整个系统在Simulink上进行仿真,验证不同信噪比下的传输性能。最后,完成整体方案的硬件实现。硬件平台以Xilinx公司的XC7Z020-CLG484芯片为核心,采用Verilog语言完成物理层部分的设计,包括时钟产生模块、Ts码流同步模块、发射端速率转换模块、加扰模块、BCH编码模块、LDPC编码模块、符号交织模块、星座映射模块、导频插入模块、OFDM子载波映射模块、IFFT变换模块、T2帧组帧模块等发射端部分及接收端对应的解调部分。对系统的发射端、接收端及其整体进行测试,实现了整个系统的开发和验证,能够满足系统设计的要求。
白超,王春伟[6](2015)在《DVB系统编解码技术实践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DVB系统在现阶段的应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原理的分析和研究,将能更好地保障传输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简要的对DVB进行研究。
温鸿翔[7](2014)在《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数字视频业务解决方案》文中研究表明目前视频业务已逐渐成为现代通信服务的主要业务形态,新媒体技术则是对近年来此类相关新兴业务的总称,可以说,缺乏视频业务的新媒体平台几乎没有任何业务发展空间和市场生命力。因此,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数字视频业务是目前电信、网络、广播等服务运营商和各类业务应用的热点问题,是与新兴业务形态融合后最具有前景的业务发展方向,本文主要研究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新型数字视频业务解决方案。首先,论文介绍了现有常见的数字视频技术和业务类型,对其技术特点和业务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不同的场景应用需求所采用的不同数字视频压缩标准,包括MPEG-2、H.264、H.265、AVS等各类标准的性能特点进行了总结;然后,针对新媒体技术的典型应用类型,结合现有的数字视频平台进行剖析,对主流的新媒体技术下的数字视频解决方案构架和平台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一步结合“三网融合”、“多屏互动”、4K、裸眼3D等新兴数字视频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通信业务运营在新媒体技术下的数字视频业务解决方案;最后,针对新媒体技术下数字视频业务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要求,给出新媒体业务形态下数字视频业务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技术要点。
贾志城[8](2014)在《LDPC-COFDM系统在警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分析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LDPC码技术特点,介绍了LDPC-COFDM系统的工作机制,讨论LDPC-COFDM应用于移动图像传输系统的优势及其技术实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LDPC-COFDM系统的警用移动通信系统模型。该模型适用于复杂地理环境及突发事件环境下的移动图像数据传输技术需求,具有良好的移动通信效果,为安保人员完成特定任务提供可靠、高效的数据传输支持。
张婧[9](2013)在《嵌入式视频监控传输系统的研究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嵌入式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视频监控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已发展为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同时编码标准化、传输网络化、显示高清化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研究:利用相关新技术设计视频监控传输系统,以满足目前安防监控中高清视频采集、编码、传输的特殊需求。本文主要以目前主流的嵌入式视频监控传输系统为背景开展研究。文中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嵌入式技术、视频编码技术以及相关的网络传输协议进行了分析。通过基础研究,本文的系统设计选用了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开发,选择了TI公司针对高清图像应用的达芬奇(DaVinci)技术平台和最新芯片TMS320DM6467t作为硬件支撑,运用了2011年新颁布实施的安防领域的视频编码国家标准进行视频的编码,同时通过RTP协议的优化对网络传输进行控制。本文重点研究了视频传输速率控制算法。基于AIMD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传输速率控制优化算法e-AIMD。该算法基于RTP协议通过RTCP协议反馈的QoS信息进行新的网络状态评估参数的计算,对网络状态进行判断,进而对传输速率进行控制。通过NS-2仿真验证表明:e-AIMD新算法可以有效地减少网络传输的丢包率和传输速率的抖动性,提高了高清视频网络传输的服务质量。本文对嵌入式高清视频监控传输系统进行了整体设计,包括视频采集、编码、传输、客户端功能的方案设计。其中重点是进行了视频传输模块的设计,文中较详细地描述了该模块的设计思想、设计原理以及运行逻辑、子模块和接口的设计。最后通过客户端展现视频监控传输系统的功能设计,并经过系统测试使相应功能得以实现,通过Ethereal网络分析软件使e-AIMD传输速率控制算法在实际环境中得到了验证。
张昊[10](2012)在《哈尔滨电视台高标清兼容微波卫星直播车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些年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的制作从标清转向高清。哈尔滨电视台制作、播出进行高清升级的同时,也对直播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辆直播车的设计与装备正是为此而产生。本人参与了直播车的部分设计工作与设备选择,全程参与了各个系统集成与调试,以及主要系统的测试工作。本设计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前直播设备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针对当前设备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需求,提出了高标清格式兼容,具有微波及卫星两种传输方式的直播车设计方案。根据现有设备以及未来设备需求,提出了具有较高兼容性、扩展性的设计需求。通过比较主流的设备,完成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主要系统进行设计。根据直播使用需求设计了符合直播特点的微波与卫星传输系统。微波传输系统基于COFMD技术,解决了以往直播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计算卫星上行功率确定适合使用的功率放大器,达到直播的效果与成本的最优化。针对Ku波段寻星较难的特点,使用自动对星方式,降低了直播前的准备时间。最后在广电标准下对系统进行测试,验证视音频系统及传输系统的合理性与稳定性。该直播车在将近一年的实际使用中,经历了多次大型活动直播,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尽管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弊端,但是总体上来讲依然是较好地达到了设计要求,并且对其他电视台对于该类直播设备的设计、测试与实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数字视频广播COFDM传输系统中的编解码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视频广播COFDM传输系统中的编解码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大容量低时延信源信道联合编码视频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视频压缩编解码技术发展与演进 |
1.2.2 室内高速传输技术的发展 |
1.2.3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创新点及篇章结构 |
1.3.1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总结 |
1.3.2 本文篇章结构 |
第二章 超高清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理论基础 |
2.1 高清视频压缩理论基础 |
2.1.1 数字视频压缩基础理论 |
2.1.2 高清视频预测编码 |
2.1.3 高清视频变换编码 |
2.1.4 高清视频熵编码 |
2.2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理论 |
2.2.1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的基本原理 |
2.2.2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的基本框架 |
2.2.3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关键技术 |
2.3 面向MIMO-OFDM系统的JSCC超高清视频传输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时延超高清视频压缩编解码算法 |
3.1 经典的视频压缩编解码算法 |
3.1.1 H.264/i AVC算法 |
3.1.2 HEVC SCC算法 |
3.1.3 JPEG 2000 ULL算法 |
3.2 本文提出的基于非对称整数小波变换的压缩算法 |
3.2.1 非对称整数小波变换处理 |
3.2.2 码率控制与量化 |
3.2.3 熵编/解码 |
3.2.4 算法的处理时延和复杂度性能分析 |
3.3 仿真与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MIMO-OFDM系统的JSCC视频码流加载与调制 |
4.1 基于信源重要性的视频码流加载 |
4.1.1 基于信源重要性的天线空间映射 |
4.1.2 基于信源重要性的比特符号加载 |
4.2 基于信道反馈CSI的OFDM子载波调制 |
4.2.1 典型无线信道模型 |
4.2.2 OFDM子载波加载调制算法 |
4.3 仿真与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超高清视频无线传输与分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内容及现状 |
1.2.1 视频接口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视频编解码研究现状 |
1.2.3 无线通信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与结构 |
第二章 视频流无线传输关键技术研究 |
2.1 视频编解码技术 |
2.1.1 视频编解码架构 |
2.1.2 视频编码树单元 |
2.1.3 视频编码单元 |
2.1.4 视频编码预测单元 |
2.1.5 视频编码变化单元 |
2.1.6 视频编码帧内预测 |
2.1.7 视频编码帧间预测 |
2.1.8 视频编码中的转换与量化 |
2.1.9 视频编码的扫描方式 |
2.1.10 视频编码后的数据处理 |
2.2 微波无线电技术 |
2.3 视频接口技术 |
2.3.1 视频流信号 |
2.3.2 视频流的构建 |
2.3.3 视频流数据格式转换 |
2.4 视频流增强技术 |
2.4.1 二进小波算法原理 |
2.4.2 二进制小波算法实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视频流无线传输系统设计 |
3.1 方案分析 |
3.1.1 PC机实现方案 |
3.1.2 专业IC方案 |
3.1.3 DSP方案 |
3.1.4 FPGA方案 |
3.2 方案设计 |
3.2.1 发射机整体设计方案 |
3.2.2 接收机整体设计方案 |
3.3 视频接口设计 |
3.3.1 视频流输入设计 |
3.3.2 视频流输出设计 |
3.4 视频编解码设计 |
3.4.1 视频编/解码器 |
3.4.2 TS流生成设计 |
3.5 OFDM微波无线电设计 |
3.6 FPGA设计实现 |
3.6.1 视频流输入实现 |
3.6.2 视频流输出设计 |
3.6.3 视频编解码FPGA设计 |
3.6.4 微波无线电系统实现 |
3.6.5 分屏设计实现 |
3.7 软件设计与实现 |
3.7.1 内核层驱动 |
3.7.2 用户层软件设计 |
3.7.3 软件系统实现 |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视频无线传输系统测试 |
4.1 开发平台 |
4.2 测试方案 |
4.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本章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基于COFDM的单兵视频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1.2.1 单兵通信设备研究发展与现状 |
1.2.2 无线视频传输技术发展与现状 |
1.3 本论文的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
第二章 单兵视频通信系统方案分析 |
2.1 单兵视频通信系统需求 |
2.2 系统设计方案概述 |
2.3 视频采集和压缩关键技术 |
2.3.1 CMOS图像传感器介绍 |
2.3.2 H.265/HEVC视频编码技术介绍 |
2.4 COFDM调制解调关键技术 |
2.4.1 OFDM技术介绍 |
2.4.2 COFDM结构介绍 |
2.5 FPGA的选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兵视频通信硬件平台设计 |
3.1 视频采集压缩模块设计 |
3.2 数据调制板设计 |
3.3 低噪放大板设计 |
3.4 混频板设计 |
3.5 频合板设计 |
3.6 低通滤波器设计 |
3.7 模数转换模块设计 |
3.8 基带处理模块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FPGA的COFDM调制解调算法设计与实现 |
4.1 算法原理 |
4.1.1 RS编码器原理 |
4.1.2 卷积交织器/去交织器原理 |
4.1.3 卷积编解码器原理 |
4.1.4 交织编解码器原理 |
4.1.5 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原理 |
4.2 基带调制算法设计 |
4.2.1 RS编码器设计 |
4.2.2 卷积交织器设计 |
4.2.3 卷积编码器设计 |
4.2.4 分组交织器设计 |
4.2.5 COFDM调制设计 |
4.3 基带解调算法设计 |
4.3.1 COFDM解调设计 |
4.3.2 信道估计器设计 |
4.3.3 分组去交织器设计 |
4.3.4 维特比译码器设计 |
4.3.5 卷积去交织器设计 |
4.3.6 RS解码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硬件平台搭建 |
5.2 试验平台搭建 |
5.3 性能测试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ONVIF标准的矿用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2 关键技术研究 |
2.1 视频图像预处理技术 |
2.2 视频编解码技术 |
2.2.1 H.264 视频编解码原理 |
2.2.2 H.264 码流单元 |
2.2.3 H.264 关键技术 |
2.3 Web Service技术 |
2.4 ONVIF标准 |
2.5 流媒体传输技术 |
2.5.1 UDP协议 |
2.5.2 RTP/RTCP协议 |
2.5.3 RTSP协议 |
2.6 本章小结 |
3 矿用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 |
3.1 设计目标 |
3.1.1 需求分析 |
3.1.2 设计原则 |
3.2 研究基础 |
3.3 软件方案设计 |
3.3.1 视频图像预处理设计 |
3.3.2 H.264 视频压缩设计 |
3.3.3 ONVIF接口设计 |
3.3.4 实时视频传输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矿用视频传输系统的实现 |
4.1 视频图像预处理实现 |
4.1.1 双边滤波去噪算法 |
4.1.2 直方图均衡化增强算法 |
4.2 H.264 视频压缩实现 |
4.2.1 NV12 信号转换 |
4.2.2 H.264 编码实现 |
4.3 ONVIF接口实现 |
4.3.1 g SOAP通信框架生成 |
4.3.2 设备发现接口实现 |
4.3.3 设备管理接口实现 |
4.3.4 媒体服务接口实现 |
4.4 实时视频传输实现 |
4.4.1 RTP报文解析与打包处理 |
4.4.2 RTSP视频流传输与控制 |
4.4.3 ONVIF封装RTSP视频流 |
4.5 本章小结 |
5 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测试环境与方案 |
5.2 接口测试 |
5.2.1 服务端与客户端接口通信测试 |
5.2.2 设备发现接口测试 |
5.2.3 设备管理接口测试 |
5.2.4 媒体服务接口测试 |
5.3 功能测试 |
5.4 性能测试 |
5.5 应用案例 |
5.6 测试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应急视频通信系统的物理层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应急视频通信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分析 |
2.1 系统架构 |
2.2 帧结构 |
2.3 OFDM技术 |
2.4 LDPC编解码算法 |
2.4.1 LDPC编码算法 |
2.4.2 LDPC译码算法 |
2.5 同步算法 |
2.5.1 P1符号简介 |
2.5.2 P1符号同步算法 |
2.6 小结 |
3 关键技术算法及系统仿真实现 |
3.1 LDPC译码算法实现 |
3.1.1 Log-BP算法 |
3.1.2 MinSum算法 |
3.1.3 RMP-MinSum算法 |
3.1.4 LDPC译码硬件实现算法 |
3.1.5 LDPC译码算法仿真结果 |
3.2 P1符号同步算法实现 |
3.2.1 最大似然同步算法 |
3.2.2 双相关同步算法 |
3.2.3 P1符号同步算法仿真结果 |
3.3 系统整体仿真 |
3.4 小结 |
4 FPGA的系统开发与测试 |
4.1 开发环境 |
4.2 系统整体设计 |
4.3 系统模块设计 |
4.3.1 时钟产生模块 |
4.3.2 Ts码流同步模块 |
4.3.3 速率转换模块 |
4.3.4 加扰/解扰 |
4.3.5 BCH编解码 |
4.3.6 LDPC编解码 |
4.3.7 符号交织/解交织 |
4.3.8 星座映射/解映射 |
4.3.9 导频插入/去除 |
4.3.10 OFDM子载波映射/解映射 |
4.3.11 IFFT/FFT |
4.3.12 T2帧组帧/解帧 |
4.3.13 同步 |
4.4 系统整体测试 |
4.5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目录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6)DVB系统编解码技术实践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DVB介绍 |
1.1 DVB-S |
1.2 DVB-C |
1.3 DVB-T |
2 DVB-S传输系统 |
3 DVB-C传输系统 |
4.2 噪声干扰 |
4.3 同频干扰 |
5 结语 |
(7)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数字视频业务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高清晰度数字电视 |
1.1.2 数字视频压缩编码 |
1.1.3 新兴视频业务 |
1.2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数字视频业务 |
1.2.1 数字视频标准演进 |
1.2.2 新型新媒体业务的兴起 |
1.2.3 中国新媒体数字视频技术的主要平台 |
1.3 研究成果及篇章结构 |
第二章 数字视频编码与新媒体技术基础 |
2.1 数字视频编码技术的特点 |
2.1.1 常见数字视频文件格式 |
2.1.2 数字视频的编码标准 |
2.1.3 视频编码标准的对比分析 |
2.2 新媒体技术及其平台特点 |
2.2.1 新媒体的定义和特征 |
2.2.2 新媒体的类型 |
2.2.3 新媒体的发展和展望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VB-C/C2架构的视频业务解决方案 |
3.1 DVB架构的技术特点和原理 |
3.2 有线数字电视交互平台设计原则与技术需求 |
3.3 DVB架构中视频交互问题的讨论 |
3.4 本文提出的DVB视频交互平台解决方案 |
3.4.1 系统构架 |
3.4.2 系统组成 |
3.4.3 系统功能说明 |
3.4.4 系统规模 |
3.4.5 网络规划 |
3.4.6 终端规划 |
3.4.7 安全设计 |
3.4.8 平台组网 |
3.4.9 建设规划 |
第四章 融合互联网技术的视频解决方案 |
4.1 互联网技术特点和趋势 |
4.2 如何解决数字视频在互联网传输 |
4.3 融合互联网技术的视频交互平台解决方案 |
4.3.1 设计目标 |
4.3.2 设计原则 |
4.3.3 系统建设规划 |
4.3.4 集控平台系统构架 |
4.3.5 集控平台接.规划 |
4.3.6 集成播控平台部署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LDPC-COFDM系统在警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COFDM的基本原理 |
(一)OFDM的基本原理 |
(二)基于LDPC码的COFDM系统模型 |
三、LDPC-COFDM用于移动图像传输的优势 |
(一)LDPC-COFDM用于移动图像传输的普遍优势 |
1.环境适应能力强 |
2.传输设备简单、 质量高 |
3.高速率数据传输 |
4.抗干扰能力强 |
5.频谱利用率高 |
(二)LDPC-COFDM用于警用移动通信的优势 |
1. 像图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高 |
2.像图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强 |
四、LDPC-COFDM技术实现中的问题 |
1.子载波排列和分配问题 |
2.P A PR问题 |
3. 偏频和相位噪声问题 |
4.信道估计和导频设计问题 |
5.多小区多址和干扰抑制问题 |
五、LDPC-COFDM系统在警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
六、 结论 |
(9)嵌入式视频监控传输系统的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视频传输系统关键技术对比分析及选择 |
2.1 嵌入式及DSP技术 |
2.1.1 嵌入式系统 |
2.1.2 DSP技术 |
2.1.3 DaVinci技术平台 |
2.2 视频编解码技术 |
2.2.1 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
2.2.2 SVAC视音频编解码技术 |
2.2.3 视频编解码技术的比较 |
2.3 流媒体传输技术 |
2.3.1 TCP协议 |
2.3.2 UDP协议 |
2.3.3 RTP协议 |
2.3.4 RTCP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3 视频传输控制的算法研究 |
3.1 视频传输服务质量与拥塞控制 |
3.1.1 拥塞产生原因 |
3.1.2 拥塞控制的分类 |
3.1.3 传统流媒体拥塞控制算法 |
3.2 视频传输控制方法的算法设计 |
3.2.1 算法设计思路分析 |
3.2.2 网络标识量的计算 |
3.2.3 网络状况的判断分析 |
3.2.4 传输速率算法优化设计 |
3.3 视频传输算法的仿真实现 |
3.3.1 仿真软件介绍 |
3.3.2 仿真环境的设定 |
3.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视频监控传输系统设计 |
4.1 传输系统总体设计 |
4.1.1 传输系统模型设计 |
4.1.2 传输系统模块设计 |
4.1.3 传输系统流程设计 |
4.2 网络摄像机总体设计 |
4.2.1 摄像机硬件设计 |
4.2.2 摄像机软件设计 |
4.2.3 摄像机技术参数设计 |
4.3 视频采集、编码模块设计 |
4.3.1 视频采集模块设计 |
4.3.2 SVAC编解码原理 |
4.4 视频传输模块设计 |
4.4.1 视频传输模块设计原理 |
4.4.2 视频传输模块设计思想 |
4.4.3 视频传输功能及子模块设计 |
4.4.4 视频传输模块运行逻辑设计 |
4.4.5 视频传输模块接口设计 |
4.5 用户交互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5.1 用户交互模块设计思想 |
4.5.2 嵌入式Web服务器 |
4.5.3 客户端功能设计 |
4.5.4 客户端登录界面 |
4.6 系统测试 |
4.6.1 测试环境 |
4.6.2 视频点播及抓图测试 |
4.6.3 视频传输算法测试 |
4.6.4 ROI感性区域显示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哈尔滨电视台高标清兼容微波卫星直播车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设备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数字高清 |
2.1.1 高清标准 |
2.1.2 4:4:2 及 4:2:0 采样 |
2.2 H.264 编码 |
2.3 基于 COFDM 的微波链路传输 |
2.4 Ku 波段卫星链路传输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整体设计 |
3.1 设计要求 |
3.2 设计原则 |
3.3 系统构成 |
3.3.1 视音频系统 |
3.3.2 通话系统 |
3.3.3 微波链路传输系统 |
3.3.4 Ku 波段卫星传输系统 |
3.3.5 供电系统 |
3.3.6 车体设计 |
3.3.7 常规人员配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 COFDM 的微波链路传输系统 |
4.1 COFDM 传输方案设计 |
4.1.1 远程链路与摄像机微波发射 |
4.1.2 远程链路与摄像机微波接收 |
4.1.3 发射与接收原理 |
4.2 COFDM 原理 |
4.3 主要参数 |
4.3.1 保护间隔 |
4.3.2 前向纠错 |
4.3.3 接收机门限 |
4.4 发射接收参数 |
4.4.1 高清远程链路发射接收参数 |
4.4.2 摄像机微波发射接收参数 |
4.4.3 微波发射接收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Ku 波段卫星链路传输系统 |
5.1 Ku 波段卫星链路传输方案设计 |
5.2 卫星通信的基本参数 |
5.2.1 天线增益 |
5.2.2 噪声温度 |
5.3 卫星转发器的主要参数 |
5.3.1 等效全向辐射功率 EIRP |
5.3.2 品质因素 |
5.3.3 饱和通量密度 WS |
5.4 卫星链路计算 |
5.4.1 中星 10 号卫星转发器参数 |
5.4.2 直播车卫星上行参数 |
5.4.3 公式计算 |
5.5 卫星自动寻星与地面站接收 |
5.5.1 卫星自动寻星原理 |
5.5.2 地面站接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视音频测试结果 |
6.1 检测内容 |
6.1.1 检测依据 |
6.1.2 检测内容 |
6.1.3 检测仪器 |
6.2 检测结果 |
6.2.1 视频信号 |
6.2.2 音频信号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数字视频广播COFDM传输系统中的编解码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容量低时延信源信道联合编码视频传输技术研究[D]. 赵亚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超高清视频无线传输与分屏技术研究[D]. 张宽.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3]基于COFDM的单兵视频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晶骋. 厦门大学, 2019(07)
- [4]基于ONVIF标准的矿用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白慧.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5]应急视频通信系统的物理层设计与实现[D]. 陈磊. 重庆大学, 2018(04)
- [6]DVB系统编解码技术实践中的研究[J]. 白超,王春伟. 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5(02)
- [7]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数字视频业务解决方案[D]. 温鸿翔.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4)
- [8]LDPC-COFDM系统在警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J]. 贾志城. 警察技术, 2014(01)
- [9]嵌入式视频监控传输系统的研究及实现[D]. 张婧.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10]哈尔滨电视台高标清兼容微波卫星直播车设计与实现[D]. 张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2)